(音乐学专业论文)摭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摭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摭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摭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摭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米亚斯科夫斯基是苏联著名音乐家,他是苏联的交响曲创作大师。虽然他 不是世界项级的作曲家,但他的交响曲创作在苏联音乐历史上占据了显著的地 位,为苏联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虽然有一些提 及亚斯科夫斯基的文章,但仅仅是十分粗略地谈,而真正针对该作曲家和他的 交响曲创作的文献却寥寥无几。因此,笔者抖胆想弥补此缺漏,用中国人的思 想来论述这位苏联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本文将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 文章的绪论部分将阐述“稚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的研究起因、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文章的本论部分将运用文献研究、举例说明等方法,依据米亚斯科夫斯基 的交响曲创作历史背景,来为他划分创作阶段。本论部分还将通过理论探究、 音像赏析等方法,分析米亚斯科夫斯基交响曲在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 器、曲式这六个方面的创作技法。此部分还将从其创作技法中,推论出米亚斯 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审美趋向。 文章的结论部分高度概括了米亚斯科夫斯基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总结了 他的交响曲创作技法和审美趋向,从而证实:虽然米亚斯科夫斯基不是世界顶 级的作曲家,但他的交响曲创作在苏联音乐历史上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在苏联 音乐文化的发展上的功绩是不可低估的。 笔者希望能通过该文章,为今后研究此类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同时 为我国的交响曲创作者提供“养份”,使之可以借鉴其创作技法和审美观点,从 而创作出更多的交响曲佳作 关键词:米亚斯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技法;审美趋向 a b s t r a c t m y a s k o v s k yi s o n eo ft h em o s tf a m o u sm u s i c i a n si n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 , a c k n o w l e d g e da sas y m p h o n yc r e a t i o nm a s t e r t h o u g hh ei sn o tat o pc o m p o s e ro f t h ew o r l d , b u th a sc r e a t e da n do c c u p i e dt h er e m a r k a b l es t a t u si nr u s s i a nm u s i c h i s t o r y ,p l a ya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r o l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u s s i a nm u s i c a l p r e s e n t ,i no u rc o u n t r y , t h ea r t i c l e s r e f e rt om y a s k o v s k y ,t a l kt o or o u g h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a r t i c l e sa b o u th i ma n dh i sc r e a t i o ni ns y m p h o n ya r ev e r yf e w s o ,id a r et o s u p p l e m e n tt h i si m p e f f e c t i o n ,b ye x p o u n dt h i sr u s s i a nc o m p o s e r sc r e a t i o ni n s y m p h o n y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t h o u g h t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c a r r yo na n a l y s i sa n dr e s e a r c h t h i sn o t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p a r t o fa r t i c l e e x p l a i nt h e r e s e a r c hc a u s eo f ”ab r i e f d i s c u s s i o no nm y a s k o v s k y ss y m p h o n yc r e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m e a n i n g ,d o m e s t i c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u r r e n ts i t u a f i o ni nt h i sf i e l d t h eb o d yo fa r t i c l eu s et h em e t h o d so fs t u d y i n gw i t hd o c u m e n t s ,i l l u s t r a t i n g w i t he x a m p l e s p a r t l ye t c ,a c c o r d i n g t om y a s k o v s k y s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i n s y m p h o n yc r e a t i o n ,i nt e r m so fd i v i d et h ec r e a t i n gt os t a g e s t h i sp a r ta l s ou s es o m e m e t h o d sa sp r o b et h e o r y ,a u d i o v i s u a la p p r e c i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e t c ,i nt e r m so f a n a l y s i n gm y a s k o v s k y ss y m p h o n yi nm e l o d y , r h y t h m ,h a r m o n y , r e p l yt r a n s f e r , o r c h e s t r a t i o n ,m u s i c a lf o r m ,s i xc r e a t i o ns k i l la n dt e c h n i q u e a n do nt h e s ec r e a t e s k i l la n dt e c h n i q u e ,d e d u c e d m y a s k o v s k y sa e s t h e t i c t e n do fs y m p h o n yc r e a t i o n a f t e ra l l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t h ea r t i c l eh a sh i g h l ys u m m a r i z e dt h e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m y a s k o v s k yl i v e si n ,i n d u c e dh i sc r e a t i o ns k i l la n d t e c h n i q u ea n da e s t h e t i c a lt e n d s t h u sa l la b o v ev e r i f yt h a tm y a s k o v s k y ss y m p h o n y c r e a t i o ni ns o v i e tu n i o nm u s i ch i s t o r yo c c u p y i n gr e m a r k a b l es t a t u s ,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s s i a nm u s i cc u l t u r ei si n c o m p a r a b l e ,t h o u g hh ei sn o tat o p c o m p o s e ro fw o r l d ih o p et oo f f e rt h ee f f e c t i v et h e o r yf o rs t u d y i n gt h i sf i e l di nt h ef u t u r eb yt h i s a r t i c l e o f f e r ”n u t r i e n t ”t o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y m p h o n yc r e a t o ro fo u rc o u n t r y ,m a k e t h e mc a nd r a wo u t l o o kf r o mm y a s k o v s k y sc r e a t i o ns k i l la n dt e c h n i q u e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t a n d a r d ,b eh e l p f u lf o rc r e a t i n go u tm o r ee x c e l l e n tw r i t i n go fs y m p h o n y k e y w o r d : m y a s k o v s k y ;s y m p h o n y : c r e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a e s t h e t i co r i e n t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盔:i 叠凌日期:巡五纽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型盘指导教师签名:主堑丝 日期:趋望:! :鲤日 期:3 盈2 ,五:汐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们常常用这句话说明借鉴他人经验的重要性。 直以来,人们似乎忽视了一位苏联的非顶级音乐家米亚斯科夫斯基o ,但 他在苏联音乐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的概念中似乎觉得唯有世界顶 峰有“他山”,而忘记了山丘上也有“石”可能不少人觉得这座“他山”没有 什么可以“攻玉”之石,也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座“他山”还不够“他”。但恰恰 相反,这座“他山”有许多我们可以“攻玉”到的“石”,只是我们对其太缺乏 研究。 那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米亚斯科夫斯基这座4 山”上,攻到“玉”。即: 通过对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历程和他的交响曲创作技法进行分析研究,从中 借鉴其创作技法和审美观点,为我国的交响曲创作提供养份。 米亚斯科夫斯基:1 8 8 1 年生于诺沃格臭尔捷夫斯克;1 9 5 0 年卒于莫斯科苏联作曲家 1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引发 多年来,在进行许多文字、音像资料的浏览中,和在课堂上的知识摄取中, 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使笔者对苏俄音乐十分感兴趣。加之,在“2 0 0 5 年中 国音协西方音乐学年会”上,听取国内该领域专家们的学术讨论,使之对苏俄 的音乐和音乐家加深了兴趣,并产生了加入研究苏俄音乐这支队伍的欲望。记 得导师曾经提到过这样一句话:“米亚斯科夫斯基,他虽然不是世界顶级的音乐 家,但他的交响曲创作却为苏联交响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似乎就 是这句话令笔者茅塞顿开,这样的音乐历史人物正是笔者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写 作对象。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有这样的转折说法呢? 于是,笔者带着这样一 个初步的想法,拜访了研究苏俄音乐的专家黄晓和教授,在黄教授的讲授 和指导下,使之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了米亚斯科夫斯基和他的创作,尤其是他的 交响曲创作。历经上述漫长的过程,笔者决定将围绕“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 曲创作”来进行写作。通过细心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虽然米亚斯科夫斯基不 是世界顶级的音乐家,但他的交响曲创作却为苏联交响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交响曲是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某一国家的交响曲创作, 来映射出这个国家的整体音乐创作情况。米亚斯科夫斯基是苏联十分重要的交 响曲作曲家,他一生创作的交响曲惊人地多达2 7 部,研究他的交响曲创作是十 分有代表性的。本文尝试为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划分创作几个阶段; 分析出他的交响曲创作技法;推论出他的交响曲创作的审美趋向希望能够为 今后我国研究此类问题提供有效参考,为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做一点微不足道的 贡献。 通过本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对米亚斯科夫斯基和他的交响曲创作有进一步 的了解和认识,使得有助于我们梳理苏联音乐史、总结创作经验、整体地把握 苏联交响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给我国的交响曲创作者提供一些养份,使之可 以借鉴其创作技法和审美观点,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交响曲作品。 2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现状 在我国建国以来,虽然有一些提及苏联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的文章,但 报道居多,且仅仅是十分粗略地谈一两句话,而真正针对该作曲家和他的创作 的文献就寥寥无几了。在笔者已搜集到的资料中,仅有相关学术文章2 篇、作 品欣赏1 部,且上述全部均为译文,尚无一篇是我国人士所写加之,目前为 止没有一部相关的论著、书籍。因此,笔者抖胆想弥补此缺漏,用中国人的思 想来论述这位苏联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 ( 二) 国外现状 由于米亚斯科夫斯基是苏联作曲家,所以在俄国对他的研究还算不少,但 针对他的交响曲创作还是不够系统。国外的研究学者们曾编译过一本英文的相 关专著。近些年,在一些重要的、权威的官方语言音乐辞典中也能找到有关米 亚斯科夫斯基的辞条。这些都充分说明米亚斯科夫斯基和他的创作正在逐渐地 被全世界相关研究学者所重视。 第二章本论 一、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阶段 研究一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结合该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其必由之路。因 为,音乐家无论进行着创作的感受是什么,无论他音乐创作活动的艺术材料是 什么,他都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来感受的。作为社会的一员,创作着的音 乐家正如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都受同样的社会影响所支配,因为他自己也是社 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在他的天赋、他所受的教育、他的私人生活、以及他 的社会地位等方面使他有别于他的同时代人,但对他和他的精神态度的形成起 到决定性作用的,却是重大的社会因素,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个社会内部的一个 组成部分。他的情感与思维活动就是以社会环境中的重大社会运动为基础的。 他的创作产生是客观地与他的特殊社会环境中他所熟悉的部分有着紧密地联 系。 通过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阶段,来清晰地缕顺他的交响曲创作历 程,从而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创作特征。因此,若将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 曲创作进行研究,就一定得结合他所处的几个历史阶段。但是,目前尚未发现 对米亚斯科夫斯基划分创作阶段的文献。于是,笔者产生了要进行这项工作的 想法为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划分阶段。由此,以米亚斯科夫斯基 所经历的重要的苏俄历史时期为界限和依据,尝试为其拟划分了四个阶段,如 下:创作萌芽时期1 9 0 8 - - 1 9 2 2 ( 二十世纪初的旧俄时期) ;创作成长时期1 9 2 2 1 9 3 2 ( 苏联时代的初期) ;创作成熟时期1 9 3 2 - - 1 9 4 1 ( 苏联卫国战争以前) ; 创作高峰时期1 9 4 1 - - 1 9 5 0 (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 。 ( 一) 创作萌芽时期:1 9 0 8 - - 1 9 2 2 ( 二十世纪初的旧俄时期) 二十世纪初的旧俄时期,在音乐领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派别。一派是以健 康、进步的音乐为基础,它的立场是肯定古典遗产,特别是俄国民族乐派所起 到的伟大作用,将音乐的高度思想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相结合,将音乐的真实性 和现实性相结合,将与人民及其音乐创作之间的有机的深刻联系和高度的专业 技巧结合起来。而另一派则是和前一派背道而驰的形式主义,在伪装革新的旗 帜下否认古典遗产,否定音乐的人民性,拒绝为人民服务,而去侍奉讨好一小 撮拔萃的唯美主义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感触体验。在这期间音乐界的交响曲创 作也无庸置疑地分出了两派。 米亚斯科夫斯基在这时期的交响曲创作虽然在技巧方面还不成熟,有待于 提高,但他的交响曲作品是为广大人民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他是上述第一派 4 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命运的忧虑,对来来美好生 活的向往,全都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十月革命以前,米亚斯科夫斯基已有不 少创作,其中有第一交响曲( 1 9 0 8 ) 、第二交响曲( 1 9 1 1 ) 、第三交响曲 ( 1 9 1 4 ) ,交响朗诵沉默( 根据埃波原著,1 9 0 9 ) ,交响诗阿拉斯托尔 ( 根据舍利诗篇,1 9 1 3 ) ,小交响曲( 1 9 1 0 ) 等他在1 9 1 7 至1 9 1 8 年问,创作 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属于苏维埃时代产生的第一批交响乐作品。 其中第四交响曲充满了紧张的悲剧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严峻 气氛和作曲家内心的苦闷;而第五交响曲则以明朗乐观的基调、浓郁的俄 罗斯气质、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个人的切身体验而引人入胜。 第五交响曲在1 9 1 8 年完成,是米亚斯科夫斯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前线上构思写成的总动员令把作曲家从习惯于故步自封的知识分子的圈子 里拉了出来。由于和人民与自然界接近,在他的创作中有了新的气息。第五交 响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全曲具有明显的战争痕迹和豪放的俄罗斯 史诗特点,这一切都展现在广大人民面前。由于这部作品的恬静、热情,以及 同俄国传统购接近,它在俄国听众的感情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当问及第五交 响曲是否与1 9 1 4 年1 9 1 7 年的战争有关时,米亚斯科夫斯基回答说:“根本没 有直接的联系。实际上第五交响曲的大部分旋律取决于我在战争期间多变 的环境,即使身处在前线,但已足够平静了。第一乐章的开篇旋律来自于我在 1 9 1 5 年p r z e m y s l 要塞附近的冷杉树林;谐谑曲的旋律来源于1 9 1 6 年d v i n s k 附 近;而最后一个乐章的旋律来自于1 9 1 7 年我在r e v e l 时居住在城市的环境。” 米亚斯科夫斯基还曾说过,“战争丰富了我内心和外在的积累,而且在一定程度 上照亮了我的音乐创作想法。”乍一看,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实际上,这并 不矛盾。因为战争的恐惧应该已经感染到这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想法了。在第 五交响曲中寻找与战争的恐惧直接相关的反响和社会事件的直接反映是错误 的。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作品中,尤其是第五交响曲中战争的影响控制着 各个不同的方面。战争使米亚斯科夫斯基从相对于受限制的感觉和兴趣的环境 中解放出来。宽阔的眼界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了浓厚的情结,并渗透在他的音 乐理念中。 第六交响曲虽完成于1 9 2 3 年,但其创作过程是在十月革命前后,创 作灵感也是来源于十月革命,因此它仍属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第一创作时期的作 品。这是一部表现重大题材,构思宏伟的作品。作曲家在其中细致深刻地描写 了自己对十月革命的亲身体验,充分表现了普通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巨变时刻 的心理状态。作曲家深切痛恨沙皇专制的黑暗腐朽,热切地渴望社会变革。但 是,对创建新制度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缺乏清醒的认识。因此,当他满腔热 情地欢呼革命来临的同时,又对必然做出的牺牲表示十分痛心和惋惜,流露出 无限感慨之情。在社会大动荡的时刻,个人的生活经历,亲戚朋友的去世,以 及阅读比利时作家韦尔哈尔将革命作为悲剧事件渲染的剧作黎明的印象, 5 使作曲家难以从深切的悲痛中解脱,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倾注在第六交响 曲中。 这部作品首演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论界肯定其重大的思想艺术价 值,也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作者自己后来也意识到了作品的不足他本人在 1 9 3 6 年评价这部作品时,诚恳地写道:“那时候,我的世界观有些混乱,因而, 这无可避免地导致现在人们似乎觉得十分奇怪的第六交响曲的构思,使第 六交响曲具有了牺牲者的、身心分离的动机。革命和战争引发了我的 一种神经衰弱的和似乎即将牺牲的感受”。回尽管这部作品并不十分完美,但作 为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写照,是相当真实的。作者后来在自传中说:“这部 交响曲创作的内心冲动和创作热情,使它成为我珍贵的作品,而现在看来也仍 然是能抓住听众的作品”。第六交响曲的艺术魅力、理念的深度,保证了该 作品在俄国音乐界留有一席之地。对于概括的能力可以与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 部交响曲比较。第六交响曲的本质在于与人格斗争的反映这是米亚斯科 夫斯基在创作意识中对革命的反映。从整个苏联音乐创作角度看,这是第一部 反映十月革命的交响曲,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按照阿萨菲耶夫的话说:“米亚斯科夫斯基的音乐是美妙理想的音乐足深刻 思想的音乐,是动人激情的音乐。”同时,在他的音乐里“有许多痛苦、悲哀的 探索,是在寻求心灵上的光明。” 这正是米亚斯科夫斯基在这一时期的音乐特 点。 ( 二) 创作成长时期:1 9 2 2 - - 1 9 3 2 ( 苏联时代的初期) 苏联音乐界在二十年代遇到了复杂的问题。音乐家面临着身分大不相同的 公众,从老练的知识阶层残余到没有受过教育的无产者,而稳定的中间阶层又 还告缺。作曲家不论选择什么办法,都必然要受到意见不和的许多专业集团的 攻击。有一些人感到传统的风格不合乎革命的时代,另一些人认为现代的风格 对群众来说太复杂,太没有意义。有些作曲家转向写“社会主义题材”的作品, 但是这只能使政治官员们感到安慰而已。这样,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苏联音 乐就异常贫乏和虚假,作曲家们制作这样的音乐,其目的在于获得某种特定的 效果,在于适应某种类型的听众,并且企图满足当代的要求。他们常常获得一 时的成功,但结果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那种音乐是用来适应一系列不会再重 现的事件的。苏联音乐的感染力变成地区性的,变成仅仅针对那些易于接受告 诫的观众,很少有什么作品在俄国国外引起反应 但是,尽管如此,苏联音乐在这十年里,建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保证了 将来的发展。音乐家们进行了各种尝试拟古的音乐或未来派的音乐,无产 阶级的音乐或神秘的音乐,标题音乐或非标题音乐。在这个自由试验的时期之 摘自米亚斯科夫斯基自述的短评;论创作道路,1 9 5 5 年苏联国立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苏联交响音乐 论文集。 摘自阿萨菲耶夫著h 穷米亚斯科夫斯基,载于苏联爵乐1 9 5 5 年第八期 6 后,接着的是三十年代被控制约束的时期。从这些斗争中产生了真正的苏联风 格,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艰辛和社会的动乱。 米亚斯科夫斯基就是二十年代最主要的苏联交响乐大师之一在这十几年 里,他的交响曲作品被演出的次数是最多的,与此同时他还继续进行音乐创作, 他的第七交响曲至 第十二交响曲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但是这些作 品写出来并不容易,因为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作曲家在力图寻找比较客观的、 更为通用和更有意义的音乐语言时内心的斗争 在第八交响曲( 1 9 2 4 - - 1 9 2 5 ) 中,遵循一种“从客观基调中产生出来的 真正的冲动”。他用了与民间音乐有关的,多数是来源于俄罗斯的主题。在慢板 乐章里,以一个异国情调的巴什基尔旋律同其它旋律进行对比。但是,米亚斯 科夫斯基对复杂结构的偏爱压倒了对素材的自然表达,他所寻找的“客观基调”, 败在“难以摆脱的悲观主义的主观基调”之下。 既然标题音乐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中不占重要地位,他偶尔也为自己 的灵感来源提供一些思路。例如,第八交响曲最初的冲动就是从俄国民间传 说里的英雄斯捷播拉辛那里得来的。在他的第十交响曲( 1 9 2 7 ) 中,作曲 家试图刻画出普希金的青铜骑士中欧根的内心的混乱。一个苏联历史学家 说,“既然主角是疯子,那么第十交响曲近似一场恶梦一种通过表现主 义的形象来体现的悲观个人主义观念,也就不令人觉得惊奇了”。为了表现这 种内心的烦乱,米亚斯科夫斯基用了一个“庞大的”乐队,采用了强烈的现代 派语言,带有不协和的对位,猛烈跳动的旋律线条,所有这些都压缩在单乐章 的形式中。 米亚斯科夫斯基吸取了 第十交响曲教训,在他以后的乐队作品中转型 采用了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他打算为小型的乐队作几个“乡村协奏曲”三个 这样的作品( 编为作品3 2 号) 出版了:一首小夜曲,一首弦乐小交响曲和一首 抒情小协奏曲。它们都是在1 9 2 8 年1 2 月至1 9 2 9 年1 月之间写成的。通过这些 朴素动人的作品,米亚斯科夫斯基感到自己和公众之间的隔阂化解7 。 在三十年代初期,米亚斯科夫斯基抛弃了他曾经是创建者之一的现代音乐 家协会,并要求成立新的作曲家组织。过去不关心政治的米亚斯科夫斯基也或 多或少地学习了马克思的著作,他对社会和政治的倾向,有了比较敏锐的认识。 第十交响曲描述的是农民耕种集体化的这场特殊的革命。此曲采用 了描述春天播种的音乐主题,体现了米亚斯科夫斯基向往新生活并为之奋斗的 积极想法。来自于第十一交响曲的灵感,他又谱写了第十二交响曲( 又 称“集体农庄交响曲”) ,是为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五周年而写的。第 十二交响曲在当时成为苏维埃出版物很多文章的标题,并在莫斯科音乐界引 起相当大的反响。该交响曲描述国内农业集体化运动,反映苏联农村的历史性 变革。米亚斯科夫斯基在这部新作中试图用交响曲形式公正地对待一农业集 塔李万诺娃:尼米亚斯科夫斯基( 莫斯科,1 9 5 3 年版) 第1 9 2 0 页 7 体化这一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其政治任务太重,致使这部 交响曲的音乐旋律缺乏感染力。虽然在艺术上还不够完善,但是它表达了作曲 家努力摆脱个人的生活圈子,积极面对苏维埃的现实并热情地去表现它。作曲 家把这部作品作为庆祝十月革命十五周年的献礼公之于众。这部交响曲起初是 有标题构思的。他在自传札记中透露交响曲的三个乐章分别描写了俄罗斯 农村的三个时期:为新生活进行斗争之前的农村;为新生活而斗争时期的农村; 斗争后建设起来的新时期的乡村。整个设计是用过一些心思的自觉地适应 时代,使一些问题合理安排。我们可以这样断定:米亚斯科夫斯基是真诚的, 虽然他自己好像并不完全感到满意,作曲家本人认为,第十二交响曲没有完 全如他所望。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了概念化的作品,虽然为了适应其内容,打 破了一些形式结构上的框框,但为终曲寻找语言风格和形式没有成功,终曲仅 外在地表现出构思、而内在的说服力不足。尽管作曲家本人不认为它是完全成 功的,但第十二交响曲依然是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发展的里程牌他 的社会意识转变的象征。正像他的许许多多同辈艺术家一样,他迫切感到要更 多地响应党在文化方面的号召:二十年代的不问政治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过去, 而今必须成为承担义务的艺术家。 ( 三) 创作成熟时期:1 9 3 2 - - 1 9 4 1 ( 苏联卫国战争以前) 苏联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文化艺 术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时期。这种高涨也表现在交响曲的创作里。在 这样的环境下,米亚斯科夫所基创作方向有了本质的改变,创作技法逐渐趋于 成熟,在他的音乐中表现出了作曲家努力追求音乐语言的纯朴性。他采用了当 时和旧俄时期最有内容的形象和主题,在追求纯朴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第十三交响曲至第二十一交响曲,它们都在苏联 交响乐历史上占了显著的地位。他克服某些老作品中所表现的复杂而又艰巨的 主观情感,这个过程引导他乐观地去认识事物。 米亚斯科夫斯基在他的单乐章交响曲 第十三交响曲中,和他以往的作 品创作理念相距甚远,他尝试一种“打破调性的直线的构成主义”的实验,但 这种尝试仅仅是他唯一的一次道路改变。屡见的批评是,他的音乐语言太“主 观”,因而他努力寻找更“客观的”风格他在创作第十五交响曲( 1 9 3 3 1 9 3 4 年) 时,就吸取了偏“主观”的教训,因此由于这部交响曲的乐观主义和 诗意的激情而得到了公众的好评。但是,这仍然不是他所要寻求的语言风格, 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种语言风格应该是什么,也没有发现它的诀窍。无论是民间 歌曲还是纯粹的城市曲调,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看来,两者都不是在器乐音乐里 创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音乐语言的唯一因素。器乐音乐和声乐具有极大的根 本差别。o 米亚斯科夫斯基:文章、书信、回忆录中的自传 第2 卷第1 8 页。 8 米亚斯科夫斯基于1 9 3 5 至1 9 3 6 年创作的第十六交响曲( 又称“航空交 响曲”) ,是献给爱国空军战士的,是为鼓舞战士们斗争气势而写的该曲获得 了苏联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受到苏联评论界热情洋溢的赞扬,称之为“苏维埃 英雄交响曲”。这个光荣的称号说明它和贝多芬的 第三交响曲表象的类似。 被认为是苏联交响乐的卓越成就的作品,而作曲家本人则总是严格要求自己, 他说:“我仍然不倾向于把最近的第十六交响曲无论是从形式方面,还是从 语言方面,看成是完全成功地解决问题,虽然它的内容倾向比我其他的作品更 接近现代”。 作者的谦虚不应妨碍我们对这部作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应该说这是一 部苏维埃式的英雄交响曲,首演后立即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普罗科菲耶夫 通常是一个独立的、公正的评论家,他在这部交响曲公演后的评论文章中说:“按 材料的优美,表达的技巧和结构的总体和谐这是真正重大的艺术,没有外 在效果的追求和没有看观众的眼色行事。这里既没有娇媚的天真烂漫,也没有 埋头于已故作曲家的破纸堆里去寻找陈旧的材料”。孕尽管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 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反映了巨型客机“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失事所引起的 苏联人民的悲痛情绪,但是全曲充满英雄主义的气概和集体主义的力量,显示 了苏维埃人民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米亚斯科夫斯基明确的目的是抓住苏 联人民的心情,使他的同胞们所感受到的关怀、忧伤和自豪。而他取得了成功, 写出了一部富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新的内容促使米亚斯科夫斯基的艺术技巧发生了变化,这首先体现在交响 曲的主题材料方面。据专门研究米亚斯科夫斯基创作主题演进过程的斯克列勃 科夫论证,第十六交响曲的主部主题综合了号角性、朗诵性和舞路性的因素, 而以往这些因素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中只具有单独存在的意义。而其他的 主题,即抒情的、戏剧性的和舞蹈性的主题也渗迸了新的音调中,例如第一乐 章的副部主题带有浪漫曲的特征;束乐章主部主题采用了米亚斯科夫斯基自己 创作的群众歌曲飞机在航行的音调等。这一切都决定了交响曲的旋律与和 声的质朴,均表现出其具有真诚而又非常纯朴的特性,从而使音乐语言更为大 众化这部作品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成功范例。 在他继续探索“客观的”音乐语言的过程中,创作了第十八交响曲( 1 9 3 7 年) ,这是为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2 0 周年而写的。米亚斯科夫斯 基坚持不懈地寻找更能吸引大众的音乐素材,在创作中大胆地采用了歌舞曲风 格,结合俄国民间风情的旋律,富有清晰独特的乐思和叙述,这些特点都是米 亚斯科夫斯基在这段时期创作的突破。后来 第十八交响曲被一位军乐队指 挥改编成了铜管乐曲。这一巧妙的改编,十足地促进了该作品能够更广泛地流 传。其实,在当时,米亚斯科夫斯基正在为纪念十月革命2 0 周年而计划写一些 米驱斯科夫斯基:文章、书信、回忆录中的自传 第2 卷第1 8 页 普罗科菲耶夫:资料、文献、回忆录,1 9 5 6 年,俄文版,第9 5 页 9 流行歌曲,但没有歌词,随之他以没有词的形式第十八交响曲的旋律 完成了他的这项计划。 1 9 3 9 年,米亚斯科夫斯基为纪念红军胜利2 l 周年,为红军军乐队写下了第 十九交响曲。这次创作的任务是“专家和大众对音乐引起共鸣”。这也是作曲 家对军队乐曲创作的一次巨大挑战,设想以类似动人的嬉游曲形式,用演奏者 和听众容易接近的语言。他的独到之处是:没有直接用军乐的风格,没有直接 摆出军队的姿态,没有直接体现英雄主义,也没有直接运用军队雄伟的音质, 而是采用抒情的主题,听起来好像是弦乐器演奏的音乐,从而来烘托军队的雄 伟姿态和典型的英雄主义。总的来说,铜管乐配器处理得非常熟练而精致。米 亚斯科夫斯基的铜管交响曲要求乐器的演奏精致典雅,对苏联进一步发展铜管 乐演奏起着有益的影响。 此阶段的代表交响曲作品还有第二十一交响曲( 1 9 4 0 ) ,它是米亚斯科 夫斯基最成熟的作品之一。该交响曲问世后,他很快赢得了声誉,即1 9 4 1 年荣 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作品原来的标题的交响曲幻想曲,与音乐切合的 很好。它既体现了作曲家所特有的真诚、严肃、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表现 了作曲家在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上的纯熟和洗练。作品是以具有高度艺术性的 单乐章表达出来,是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和充满生活热情而著称的。它赋予了动 人的抒情和崇高诗意的沉思,具有当时苏联社会现实生活的感受。 第二十一交响曲在当时还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该曲是受芝加哥交响 乐团委托,为纪念芝加哥乐团成立五十周年而写的。该乐团的指挥弗雷德里 克斯托克多年来就是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积极支持者。1 9 3 8 年,斯托克访问莫 斯科,并邀请米亚斯科夫斯基为芝加哥乐团5 0 周年纪念写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米亚斯科夫斯基欣然接受了这一委托。并且米亚斯科夫斯基声明“斯托克使用 这部交响曲不需给予报酬”o 斯托克曾在信中告诉米亚斯科夫斯基说:“芝 加哥的听众是怎样地喜爱他的音乐,特别是他的 ( 1 9 4 1 ) 和第二十 四交响曲( 1 9 4 3 ) 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的它们都是在艰难的战争 环境中,从莫斯科疏散时写出来的,他那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作的能力是令人十 分钦佩的。他用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艺术家和公民真挚的热情,来回应这场战 争。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二交响曲强烈地反映反法西斯德国战争带来 的忧伤和反抗。在战争的前四、五个月写下这部交响曲并没有明显的主题,也 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场面。这正是渗透出了这个音乐家自己对这场残忍的战争 的内心感受。尽管此交响曲所包含的三个长乐章内在地彼此相互独立,但是他 们演奏起来并没有在这个长度上习惯地插入停顿。通过这种方式,这个作曲家 1 1 强调在这个音乐中表达的各种情感高涨的内在的统一的确,在其中存在着他 的作品形式特点。并且这也是为了强调这部交响曲叙事诗般的本质,从而引发 人们深思和反思。音乐形象的选择和音乐展开的逻辑性,验证了这部作品富有 哲理的本质,这位作曲家力争对他的乐思和情感经历进行概括。 作曲家自己后来在一封信里描述了有关主题和插部的内容,指出第二十 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一部分,刻画的是“敌人的凶恶形象”,该乐章的主要主 题则是“最深沉的悲痛,甚至是绝望”的感情表现。其实,米亚斯科夫斯基曾 打算把第二十二交响曲叫做“伟大卫国战争交响乐叙事诗”,并且每一乐 章原来都有小标题:第一乐章“和平生活的景象不时受到了威胁”;第二乐 章“倾听战争的悲惨”;第三乐章“敌人发抖了”o 。米亚斯科夫 斯基在信里对此也加了几句:“每个乐章有一些题词也许不是多余的,但倘若敏 感的听众没有它而能领会的话,最好是把标题省去,因为它们常常导致更大的 模糊不清。”o 后来,作曲家去掉了所有的标题,仅仅保留了曲名交响乐一 叙事诗,但“叙事的倾向”给第二十二交响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此曲首 演后不久,米亚斯科夫斯基给友人、评论家杰尔然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这部 交响乐叙事诗不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那样有具体形象,我 的小标题关于1 9 4 1 年的卫国战争是表示我个人对它的反应,黑暗的预兆突 然闯进美好、宁静的生活,于是样样都沉没在险恶的阴暗和灾难之中;抵御力 量的出现产生了解放的希望,而在终曲的展开部,迸发出的尖锐冲突之后,引 向解放胜利的颂歌。这样的写法说起来好像很生硬,但音乐的本身要流畅 得多” 第二十三交响曲孕育出了米亚斯科夫斯基不同的创作路线。这位作曲 家在北高加索环境的直接影响下谱写了这部交响曲。作品是以高加索民问主题 谱写成的。除了格林卡的音乐以外,没有其他俄国作曲家的交响曲专门以民问 音乐的旋律谱写,因此使得这部交响曲具有不寻常的意义。这一民间素材是作 曲家1 9 4 1 年秋在卡巴尔达一巴尔卡自治共和国首都那尔契克时搜集的。米亚斯 科夫斯基被那里原始的卡巴尔达民间音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交响曲绝不是 在音乐方面简单的民族图画的研究,而是纯粹的民间曲调的选集。从第一个乐 音到最后一个乐音,都是米亚斯科夫斯基创作天赋的成果。它仿佛是个极具世 态风俗特色的小品,很像一个交响组曲,它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了人们对战争 的内心感受。 第二十四交响曲写于1 9 4 3 年。当时,对战争的自发反应已经让位于沉 思了,这部作品显著的特点是,暗淡的色调、悲惨的形象和沉思冥想的倾向。 也许,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作品有些地方更有英雄性,但那也是传统的英雄主义 致v 彼得罗夫的信,日期是1 9 4 2 年5 月1 8 日;转引自塔李万诺娃;米亚斯科夫斯基 第1 8 1 页 同。 写信日期是1 9 4 2 年3 月2 2 日;转引自雅鲁斯托夫斯基;战争与和平的交响乐,第1 7 5 页。 1 2 有些夸张的主题和铜管乐器为主的配器手法作品充满了美好的、崇高的 意图,但它超越不了原来的传统的概念。它被公认为对于那个时代的一篇恰当 的颂词,而不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启示。 战后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生活,决定了这个时期苏联音乐创作呈现复杂的局 面。1 9 4 5 年严酷的战争结束以后,人们普遍盼望能过和平宁静的生活。然而, 世界两大敌对阵营的对立冲突,不间断的局部战争和紧张的冷战气氛, 使得人民不得安宁。在这种局势下,苏联战后的交响曲创作领域呈现出了繁荣 的局面。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都进入了自己的创作 高峰阶段。米亚斯科夫斯基在战后只活了五年,但是这最后的年月是他创作丰 收和达到高峰的时期仅仅在交响曲创作上,就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优秀遗产。 其中包括第二十五交响曲、第二十六交响曲和第二十七交响曲。 当时的米亚斯科夫斯基不像许多作曲家那样用欢腾的音乐去庆祝卫国战争 的胜利结束,而是用优美、恬静的抒情旋律去迎接和平社会的来临,向往着美 好生活。第二十五交响曲( 1 9 4 6 年) 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作曲家在 构思这部作品时,最先预想的是写一首降d 大调的抒情曲,后来思绪不断深化, 最后写成了一首将抒情性、史诗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交响曲。全曲由三个乐章 构成,各乐章表面上看内容差别很大,但是共同的思绪把它们紧密地连结为一 个整体。第一乐章占主导地位的是迷人的由衷的抒情,但中间插部流露出史诗 般的严峻气氛。在第二乐章中,音乐具有阴郁叙事的性质,同时又展示一些近 似歌舞的生活风俗形象。末乐章展示了一个宏大的戏剧场面,在尾声中出现了 第一乐章美妙的抒情主题,使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在这部交响曲中通过作曲 家个人的体验反映了不久前经历的艰难岁月。 于1 9 4 8 年1 0 月完成创作的,并于同年1 2 月于莫斯科首演的第二十六交 响曲是一部采用古代俄罗斯主题的作品。作曲家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着手 考虑古俄罗斯交响曲的方案。从贝利亚耶夫那里挑选了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的 某些主题只拿了其中的三个,因此不得不用自己的一些主题来作补充”。从 这部作品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米亚斯科夫斯基力求体现古俄罗斯艺术的愿望。 在这部交响曲中无论是音乐的发展方式,还是曲式的构成原则,都来源于作为 套曲所有乐章的原始主题材料作曲家挑选的三支旋律很有作用,它们在很多 方面有助于揭示套曲的构想。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来自宗教诗歌流浪人的哭 泣的旋律。第二乐章不再是史诗的格调,而是美妙的抒情音乐,而中段是大 篇幅的风俗生活场景,其中可听到敏捷的歌舞旋律,它来自古老的“圣诞诗歌” 的歌调,这个旋律在这里获得了华丽的展开( 主题和十次变奏) 末乐章采用了 古老的“威严诗歌”主题。作曲家挑选的这个主题是古俄罗斯哲理性抒情诗的 卓越的典范。这首古老诗歌的基本思想在于幸福的光明理想同即将死亡的突然 的警告之间的悲剧性的对比。“威严诗歌”的主题和作曲家创作的引子的悲伤的 悠长主题,决定了末乐章的基调不是节庆的,而是戏剧性的。美妙无比的副部 1 3 主题,米亚斯科夫斯基赋予它壮士歌的性质,它听起来犹如对大自然和人间生 活的不朽的光辉灿烂的肯定。在这部交响曲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米亚斯科夫斯基 的创作同俄罗斯民间音乐和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的密切关系。这部作品尽管有 某些古旧的特征,但是它揭示了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所具有的哲理内涵。 第二十七交响曲作于1 9 4 9 年,1 9 5 0 年1 2 月9 日首演于莫斯科。作品 荣获1 9 5 0 年度斯大林奖金一等奖,但是此时米亚斯科夫斯基已离开人世四个月, 未能亲自听到自己作品的演出和享受应有的荣誉。他的这部最后的交响曲,是 他一生创作的结晶,也是苏联交响乐创作的杰作之一。按著名音乐评论家贝尔 查的观点,这部作品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和对伟大卫国战 争的回亿。另一位评论家达尼列维奇强调交响曲有自传性,映射了米亚斯科夫 斯基本人的一生命运,带有抒情悲剧性的特征。的确,作曲家是在苏联建国3 0 周年时构思这部作品的,用音乐来反映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