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三国演义》数理批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我国古典小说在创作 方面的光辉典范。其中,就文本当中文学数理现象而已,无疑,三国演义体 现出鲜明而特殊的一面。在本文中“数理 既指文学作品中作为古代哲学概念的 “天数”,也指具体数字及由于文化积淀而包含的哲学意义。本论文正是从作品 命意批评、情节批评、人物批评、语言批评等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的阐释和解读。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天数”与框架结构,主要阐述了“数”作为天命、 天道等哲学意义上的观念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下,作者以 天数思想奠定全书立意的基础;并且在“天数意义框架下努力打造体现“天道 圆”的圆形结构,使文本深蒙神秘气氛与悲剧意义。 第二章:“神秘数字”与情节设计。具体分析了作者对情节安排、细节描写 等方面依据各种数理形成的叙事、抒情模式,如典型的“三复情节”等;由此指 出,从神秘数字角度出发设计的情节故事所带来的美学和文学上的突出效果。 第三章:人物组合数理。分析了各种人物形象组合的数理机制极其蕴含的艺 术意义。如各种人物的“三角”关系,“三人 、“七人 、“十人等的特定组合 及由这些人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所构成的推动情节发展的文学作用。 第四章:以“三事”话语为主的语言数理。以“三 叙述是三国演义很 突出的文学语言现象,在文本中数字“三 几乎比比皆是,乃至形成了以“三事 话语”为典型的语言数理模式。 关键词:三国演义;数理;批评; 中图分类号:1 2 0 7 4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r o m a n c eo f 也e1 h r e ek i n g d o m s t i st h ef i r s tm i n i s t e rn o v e l sc h a p t e ro f 也ea n c i e n tc h 虹 c r e a 血gas h i n i n ge x a i i l p l ef 研c l a s s i c v e l si n0 u rc o 恤1 廿y a i n o n g 也e m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e : 【t o f w h i c hn om o f e 也趾脚山e m a t i c a lp h 衄锄即0 n ,n od o u 【b t ,”r o m 蛆c eo ft l l e1 1 1 i 优l ( i n g d o m s ” r e n e c tn l ed i s t i n “v ea 1 1 de x c 印石0 n a js i d e 1 1 1m i sa n i c l e ,”m a 山e m 鲥c s ”r e f e r sb o t ht o 也e 如c i t l i t e 劬玳鼬ap 蛐o s o p h i c a lc o n c e p to f i i d a y s ”,也e ya l s or e 向t 0s p e c i f i cf i g u r e sa n db e c a u s eo f t l l ec u j t u r a lh 甜t a g ec 伽妇i n e di nt h ep h i l o s o p b j c a 】s e 璐e 1 1 1 i s 山e s i si si n t 跖d e dt 0 翻t i c i s m 行o m t h ew o r :i 【so fl i f e ,t l l ec i r c l l m s t 匝c e so fc r i t i c i s r l l ,c h a r a c t 盯c r i t i c i s m ,l i n g i i i s d cp o i n to f 、,i e wo f 硎c i s mo ft h ei n t e r p r e 伽0 no ft e x ta n di n t e r p 删o n d i 访d e di n t 0f o u rc h 印t e r s : t h ef i 戚c h a p 毗”r 锄柚c eo ft l l en 鹏ek i n g d 伽 1 s ”a n d ”m ed 砌b c ro fd a y s ”锄dt h e 舶m e s 仃u c t i l 】r e ,m a i l l l y0 n 也e ”n l l 刀n b e r ”雒也em 蛆d a t eo fh e a v ,h e a v e n ,s u c h 淞t h ec o n c e p to f p h i l o s 叩l l i c a ls i 印i f i c a n c ei n 血et e x t m er o l e 锄ds i 鲥f i c 锄c e ;i nt h ep u r s l l i to fh 姗0 n y b 咖e m 趾姐dn a n 矾,m ea u t h o rn u l l 曲e ro fd a y st e s t a l 玳毗c c 印t i o no f 吐l ei d e at 0l a ya f 0 衄d a t i o n ;锄di nt h e ”n n b 盯o fd a y s ,”t h em e a i l i n go ft l l ef 姗e w o r kt oc r e a t et h es p i r i to f ”r 0 衄dh e a v e n ,”t h ec 讹u l 盯m l l 咖咒,s ot h a tm et e k to f 锄砌o s p h e r eo fd e 印m y s t e 巧狃d t r a g e d ym 0 n g o l i as i 印i f i c 锄c c c h 印t e ri i :”m y s t e t i o u sf i g i l r e ”锄d 也ep 1 0 td e s i 弘s p e c i f i c 缸a l y s i so ft l l ea u t h o r t sp 1 0 t 锄锄g e i i 】帅t ,d e s c 却6 0 n 趾do 血e rd e t a i l sb 嬲e d 0 nv 撕。璐m a 也e m 撕c a l 唧e c t so ft h ef ;o 彻鲥0 n o fn a 玎阳矗v e ,l 如cm o d e ,蛐c h 舔at ) i p i c a l ”恤e 唧l e xc 讹衄岱t a n c e s ,”锄d 0 n ;t h 璐p o 血e d o u t 也a tt h em y s 硎o m f i 舒l 代f r o mt h ed e s i g np o 血o f 访e w 也ep 1 0 to fm es t o d ,b r o u g h t 曲o u tb y a e 妯舐c s 趾dm 啪t u 托也e p r 0 1 :i l i l l e i l te 疏c t c h a p t e r :c o m b i i l a t i o fm a 山e m a t i c a lf i g u r e s a n a l y s i so fa 、面e t ) ,o fc h a r a c t e r s m m e 础m c a 】c o n l b i n a t i o no fm e c h a n i s r 璐b e h i n d 也ea no fg r e a ts i 印i f i c 锄c e av 面e t ) ro f c h a m 曲哪s u c h 舔”t r i 柚g l l l 盯”托l a t i o m l l i p ,”t h 他e ”,”s e v 即p e o p l e ”,”t e n p e o p l e ”锄c h 雒t h e s p e c i f i cc o l l l p o s i t i 伽如d 缸腿t h e 辩6 9 u r c st h ec o m p l e x 他l a t i o 璐h i pb e t 、) ,e 髓t l l e c h a r a c t e r s p o s e db yt 1 1 ec 讹u 脚t a n c e st 0 硼瑚o c et h ed c v e l 叩m e mo ft 1 1 er o l eo f l i t e m t u 咒 c h 印t e ri v t h e ”也r 血i n g s ”d i s c o u r s e - 耐e m e dm a n l 饥l 撕c a ll 衄g u a g e t 0 ”血陀e ”a r e d e s c 曲e di n ”r o m 锄c eo ft l l en 眦el 【i n g d 0 力眵”v e d ,p r o m m ti i t e m d rl 缸g u a g es i t u a t i o 玛i nt h e t e x tt h em m l b e r ”n l r e e ”a l m o s te w 呵w h e 托,a n de v e nf 0 彻e da ”t h r e et l l i n g so fd i o u r s e ”孙a 帅i c a lm a 也e m 撕c a lm o d e lo ft 1 1 el 粗昏i a g e 2 k e yw o r d s :r o m a n c eo ft h et h r k i n g d o m s ;m a t h e m a t i c s ;c r i 6 c i s m ;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1 2 0 7 4 1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习雨丽 导师签字: 士址,上! 一li ! 鼻l t l ,- c r l 腑山n 山 手l 且记又服仪便角仗仪巾 勿磅岔 夯学位沦文作肴完拿了解 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舰定,有权保翩i : ; u 国冢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 楚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枪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今授权书) 学位敝作者签名:f ;j 确1 丽 导师签字: 签字 1 期:2 【) 。7 年弓月; 1 签字 1 期:2 【) o7 年弓月引 1 嬲屦 签字同期:2 0 0 7 年亨月影f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关于“文学数理批评理论 周易系辞上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 数,遂定天下之象。中国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认识外部世界、生活思想等 各个方面,有着悠久且影响深远的重数传统。古人的这种数理观念,影响和渗透 到文学创作上,使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和人民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小说,在编纂 体式、命篇布局、叙事行文甚至人物细节上,都带上或隐或显的“倚数”的烙印 与特点。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的小说评点还是现代的文学研究,除个别 批评家,注意到这种独特的“数”和“数理”的现象,大多数研究只注重了小说 “象”和“形象的探究。杜贵晨教授在他的著作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和传 统文化与古典小说里用大量篇幅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文学数理批评 的概念, 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倚数”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还运用这种数理批评的 方法对古典小说名著特别是西游记等进行了独具一格的探讨,为中国古典文 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杜教授在他的著作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中,对“文学数理批评”以及“数 理”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而详尽的界定。他指出:“所谓的文学数理批评,是指 从数理角度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所谓数理是指文学文本中数作为古 代哲学概念及数字作为应用于计算之数同时又作为哲学的符号所包含的意 义。“文学数理批评就是从文本所应用数的理念与具体数度及其相互 联系出发,考察作品的数理机制,分析其在文本建构中的作用以及对形象意蕴的 渗透与制约。 【1 】( p 3 5 ) 尽管“数理蕴含的这种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域会有所不同,在不 同的作家那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但是当作家有意( 或无意) 将其运用于 文学文本,并作用于文学形象体系的建构时,就会形成文本建构的一种数理逻辑。 这种逻辑隐含、表现在文本当中,或晦或显,但都对文本的构成、意义乃至读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解读有着重要的影响。杜教授在界定了“文学数理批评 的定义后,紧接着又 阐述了文学文本中的这种数理机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从根本上决定形象体 系的意义指向与基本风格,是文学研究中与形象并重不可忽视的另一半 ,进而 指出“文学数理批评不仅是形式美的批评,也必然达至形象内涵进而文本思想意 义的探讨 。【1 】( p 3 5 ) 文学中包含的这种数理机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形象一起构成文本的形象 体系,并且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含蕴而相得益彰。形象是数理体现的载体,反过 来数理又影响和限制着形象体制的建立和意义。换言之,我国古代文学重数、“倚 数 的传统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作品的形式美,还在更深层的内涵上引导了文学意 义的实现,构成了作品和谐的内部体系,甚至超越文本引发人们对宏观宇宙的哲 学思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显而易见的数理机制长期以来却常常被重视形象分 析的批评家们所忽视。杜教授在其著作中不仅指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倚数 传 统,而且极具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数理批评”理论。这种理论不单纯是文学 形式的探讨,同时也为文本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角度与可能性。 二、三国演义数理批评的历史与现状 三国演义因为其卓越突出的艺术成就和渊博复杂的思想内涵以及广泛深 远的影响,自刊行以来就成为历代学者文人研究的重要关注对象。进入新时期以 来,学术界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也进入了多元发展时期,在作者、版本源流、 成书过程、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创作方法、艺术成就、文学价值、 审美风格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有益探讨,并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然 而历代学者的三国演义研究,大都倾向于其创作主旨、人物形象、思想内容 等等“形象 体系的探讨,而忽视了其“数理 的研究,可谓“重象轻数 ,是 不够全面的。 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杨义的中国叙事学以及美国学者浦安迪 教授的明代四大奇书之第五章( 三国志演义) :义士气概的局限和中国 叙事学之第三章奇书文体的结构诸型中涉及到对三国演义叙事方面的 研究,注意到其在结构框架、篇章布局和叙事节奏等方面上的数理机制乃至其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隐含的哲学意味。但他们的论述都没有从理论上提升到“数理的程度,主要 还是侧重于叙事的层面。总的来说,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数理批评。 李英然的论文数字在( 三国演义) 中的作用中阐述了数字在构成回目, 浓缩内容;刻画人物,突出其主要特征;构成情节,使之曲折生动等三方面的作 用。但是,只有“数”没有“理 。 田春林在借“三”勾连,妙成佳篇浅析( 失街亭) 中“三”的艺术 一文中,论述了数字“三在构成“失街亭 一节故事艺术特色的作用和意义。 而唐明生的论文( 三国演义) 中“三顾茅庐 蓄势艺术探析看到了“三 顾茅庐一情节由于重复三次所造成的特殊的蓄势艺术效果,可惜他没有概括出 数字“三 的应用对这一效果的作用和意义,更没有上升到文学数理批评的学术 高度。 杜贵晨教授的著作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和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首 次提出并明确了“数理批评”的概念和意义,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教授的著作是宏观地针对整个古代文学的,对三国演义的数理现象, 如“天人合一、“三复情节 等等有着独到的发现和见解。本文正是沿着教授所 开创的这条途径,对三国演义的数理机制,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力求在前 人学者开掘的学术矿藏中发现一枚有价值的东西。 本文研究的角度与整体设计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古典小说名著中的典范 之作。它不仅开启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历史,而且在回目设置、篇章布局、 框架结构、情节构造乃至叙事节奏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从数理上讲, 它那浓重的历史循环论的宿命色彩,天人合一的宏大框架结构,“文势错综尽变 的叙事节奏等等,体现了作者“倚数”行文的缜密思维。很显然,三国演义 作者在数理运用上是有着深刻用意与思考的,以致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倚数”技 巧与模式。书中大量出现的定数序列事件例如“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九伐中原 等等构成了特殊的结构美学效果。这类布局,不 论就序列事件还是就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研究,都十分发人深思。并且三国演义 的数理机制,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如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都有很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响。笔者力求通过努力发现文本当中数理的运用规律,并尽所能揭示这种数理 机制应用的文学价值。为阐释文本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这一努力应该还是有一定 意义的。 本文正文部分包括如下五章: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天数 与框架结构。阐述了“数 作为天命、天 道观念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全书在“天数”意义笼罩下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神秘数字”与情节设计。具体分析了作者对情节安排、细节描写 等方面依据各种数理形成的叙事、抒情模式,如典型的“三复情节 等。 第三章:人物组合数理。分析了各种人物形象组合的数理机制极其蕴含的艺 术意义。如各种人物的“三角 关系,“三人 、“七人 、“十人 等的特定组合。 第四章:以“三事话语为主的语言数理。主要论述了文本中以“三事话语 为典型的语言数理模式。 最后“结语 以归结全文。 本文研究以齐鲁书社1 9 9 1 年版罗贯中著、齐堙校点的毛宗岗批评之三国 演义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主 要参考。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天数”与框架结构 第一节关系全书整体意义的“天数” 数理之“数 在哲学意义上,即“数作为天命、天道等观念,是中国传统 文化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史书典籍、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乏天数观 念与思想。史记天官志、汉书天文志、三国志等正史中多有关于天 数思想的表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水浒传开篇就提到洪太尉下令掘开 伏魔殿的石碣,致使一百零八位魔星从此出世下界。而石碣的背面写着“遇洪而 开”四个大字,作者就说:“岂不是天数? “洪太尉误走妖魔”作为水浒传 故事的缘起,却正是由于“天数”所决定的。而且一百零八将,不多不少,也是 “正符天数”的;西游记、红楼梦两书之开篇都是对一块在形状、大小、 位置等各个方面上符“天地之数”的石头进行描绘,并且由此生发、展开全书的 所有故事。 而人们的这种天数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以来对“天 的崇拜与敬畏,以及 由此得出的对天人关系的解释。由于古代科技和文明的不发达,古人认识世界和 自然最初是从直观开始的,对“笼盖四野”的高高在上的天和变化无端的大自然, 萌生出一种天然的敬仰,进而自觉地服从于天。说文:“天,巅也。至高无上, 从一大。“天”与“人 历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密切关注的对象,天人 关系也成为思想家、文学家们探讨不休的一个重要命题。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 而作,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也是追求“天 人相与之际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完整的阐述和系统化。主要 包括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象天、法天;另一方面天决定人、 人受命于天。这种带有浓厚神学色彩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 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对世晃存在与运动方式的基本认识,它广泛而深刻地 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表达方式,从而论事为人都注重究天人之际,也 就是寻求天人合的境界。这一点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总体构思和情节布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影响之大,远过于其他任何个别的观念和方法。 圆( p 2 1 ) 三国演义中“天数 一词在各种不同场合出现就有1 7 次,“气数 一 词出现1 0 次。而其他与天数、气数相近的“天意 、“天道、“天命 、“天理”、 “天心 等以及有关天命的“言说出现达到1 2 0 多次。书中的“天数 、“气数p 等往往指“天命 、“性命 之数,是对所写人事兴衰的宿命解释。它常常决定着 作品的总体构思,包括对题材处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使作品深蒙神秘气氛,在文 本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这种天数思 想视为封建糟粕而不予理睬,甚至对其极力批判。殊不知,正是这种看起来带有 浓厚神秘色彩的天数观念,构成了三国演义总体构思的基本思想依据。是作 者对全书人和事进行的整体意义的思考,代表了作者宿命的历史观,体现了其历 史循环论的观念。正如杜贵晨教授所指出“三国演义研究如果不顾及书中频 繁出现的这种套语和俗套的意义与作用,必将忽略天命论对作者创作的 重要影响,而作品无可奈何的悲剧意味也将不能得到深入的解释 。【1 】( p 4 剐 三国演义有意将杨慎的鹧鸪天一词置于全书之首:“滚滚长江东逝 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 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将历史与人 物的成败比喻成滚滚而去的流水,转瞬即空,有种“色即是空 的意味,表现出 浓重的天命观。而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语即“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 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 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 国。把历史的发展与演变,看成“分舍分的循环,是历史循环论观 念的表现。书的结尾又作古风“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 分已成梦,一统乾坤归晋朝。 直接点出“天数 ,最终将这无穷变幻的历史与人 事归结于不可知又不可逃避的茫茫天数。 这种被作者一再突出强调的天数、天命成为了全书立意的基础,主要说明了 汉室王朝不可挽回的败落、三国鼎足而立的过程以及最终不得不归于晋朝的宿 命,以及书中主要人物不可改变的悲剧命运。譬如,第三回国舅何进不听众人劝 阻,被十常侍设计谋害,作者用诗一首叹日:“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 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将何进与宦官斗争、拯救王室的失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归结于汉朝的天数将终,实指天命不可违,人是不能改变天数、天命的。“汉历 传至今,天数将终。( 第四十三回) 汉朝的败亡就像江河日下,任谁也是不可 挽回的。同时也揭开了黄巾起义、群雄逐鹿的序幕,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埋 下了伏笔。而三国的崛起也是由于天数决定的,“两朝( 蜀、吴) 旺气皆天数, 从此乾坤鼎足成 ( 第五十四回) 。 由此看来,高高在上的天,以及决定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天数是注定的,甚至 是可知的。书中有一些异人、神人就能够窥测到天数的深奥涵义,但是天数却是 不可泄露的,所谓天机不可泄露也。第八十一回刘备欲兴兵为关、张二弟报仇, 问青城山之隐士李意休咎如何,李意却说:“此乃天数,非老夫所知也。刘备再 三求问,“意乃索纸笔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便一一扯碎。又画一大人仰卧 于地上,旁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遂稽首而去。预示着后来刘 备被陆逊打败,损兵折将,连营四十皆被烧毁;而一人卧于地、旁一白字,则应 后文刘备命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征战一生却不得不上应天数,遗憾身后。 不仅蜀汉和其创立者刘各的命运被掌控在天数之下,曹魏和其创立者曹操亦 是如此。曹操染病,服药不愈,召管辂前来卜卦,欲问天下之事与传祚修短之数, 管辂日:“狮子宫中,以安神位。王道鼎新,子孙极贵”,却又不肯详说,“茫茫 天数,不可预知,待后自验。( 第六十九回) 为曹丕后来篡汉和曹魏政权的建立 张本。一个新的国家的建立和一个旧的政权的灭亡都取决于茫茫不可知的天数, 而天数也不是亘古不变的,有始就有终,数尽之时也就是国家政权灭亡之日。所 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司马炎逼迫魏主曹奂退位,曹奂泣泪跪告不得,贾 充就劝告其日:“天数尽矣,陛下不可逆天。当照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台,具 大礼,禅位让与晋王,上合天心,下顺民情( 第一百十九回) 曹奂听罢,无 奈将魏氏帝位让与司马氏。 综上所述,天数是建立在三国演义叙事之上的观念和思想,是全书立意 的基础。不仅关系全书的总体构思和结构布局,而且影响到具体情节的设计和细 节的设置;并且在天数框架的关照下形成了结构上的圆形框架的循环模式,流露 出作者历史循环论的宿命观,凸显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天数,成为关系三 国演义全书整体意义的重要概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天数”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及其形式 三国演义这种浓厚的天数思想和天命观,除了文中明确指出“天数 一 词的地方外,更多的是通过文中大量的关于吉凶预兆、天文星象、谶语童谣、梦 冥神示、阴阳五行等具有浓厚神秘色彩、显现出天人感应思想的细节描写体现出 来的。 具体到作品内容当中,“天数、“气数 、“命数 等的观念,主要是通过以 下形式表现出来的: 一、带有预言性质的吉凶之兆 三国演艺开卷第一回,出现“青蛇坠地 、“雌鸡化雄”等怪异现象,以 天灾降异的神秘色彩描写东汉衰亡,天下即将混乱的历史背景,很自然地引出豪 强割据、群雄逐鹿的局势场面,从而揭开三国人物出场的序幕。同时也以天谴的 凶兆预示着汉室王朝“气数己尽 及其不可挽回的没落和灭亡命运。 而继汉朝而起的三国之开国皇帝们,却都是带着天命所归的政治神话来到人 间。帝王们出生前后,往往会有许多神异现象出现以显现他们的降临和权力乃是 上天的安排,以此标榜天命所归。曹魏的建立者曹丕出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 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气者秘谓操日:此天子气也。令 嗣贵不可言。如果没有奇异景象出现,就必会有“异貌 来证明他们得天下是 “奉天承运”。蜀汉的建立者刘备“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 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重 重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东吴的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与人日:吾遍观孙氏子孙,虽各才气秀达, 然皆禄祚不祥。唯仲谋形容奇伟,骨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 也。邶在这类政治神话中,感生和异貌成了人间政治兴替的舆论工具和中国历代 王朝的意识形态,而在小说作者和读者那里却成了昭示历史更替和演变的预示。 二、天文乾象 三国演义的天数常常还通过天文乾象的预示作用体现出来。天上的星宿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运动、云雾变幻甚至是其排列组合以及光亮色彩往往对应着地上国家和重要历史 人物的走向与成败命运。天文乾象的变化,成为天之命数在国家和人事上的反映 图表,并且,这个天数标示的图表是可以被有识之人辨认出来的,从而指导人们 的政治、军事行动。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都是能通过天文乾象揣测天数、命 数的高手,他们往往以“夜观乾象、“仰观天文”、“夜观星象 的方式预测政治 兴衰、人物寿天,乃至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军事斗争的成败。第十四回中,太史王 立仰观天文后说:“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必有新天子出。 从而 断言:“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 从天文中得出汉朝终将灭亡,而 魏晋必将兴起的历史走向,这是天所昭示出来,也是天数所决定的。而第六十五 回中,谯周“某夜观乾象,见群星聚于蜀郡。其大星光如皓月,乃帝王之象也。 就劝告刘璋将益州献给刘各,还说这样“正合天意”,“此乃预兆。不可逆天道。一 到第八十回中,谯周又日:“近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 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应汉中王当即帝位 以此劝说 刘备登帝位继承汉室大统。 诸葛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 城之上 就知“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写信给刘备要他和庞统“切宜谨慎”。不 久,在七夕佳节夜宴上,“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 诸 葛亮就“大惊,掷杯于地”,掩面痛哭。并说“今夕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 ( 第六十三回) 而关羽死之前,诸葛亮也“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已 知云长必然被祸。”( 第七十七回) 张飞去世之时,刘备“心惊肉颤,寝卧不安。 出帐仰观天文,见西北一星,其大如斗,忽然坠地。 诸葛亮也认为“合损一上 将。三日之内,必有惊报。( 第八十一回) 诸葛亮不仅能通过天文乾象观测别人的命数,也能得知自己的命运。第一百 三回中,诸葛亮旧病复发,夜晚,“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说自己“命 在旦夕矣“。只因为他“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 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 所以他亲自在帐中安设香花祭物祈禳北斗,以求增 寿。而战争对手司马懿在营中坚守,也在夜晚仰观天文,“见将星失位 ,便知“孔 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 因此大喜,让夏侯霸派兵去五丈原哨探,企图乘势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诸葛亮祈禳到第六夜时,“见主灯明亮 眼看就要成功,结果,不意被飞步 入内禀报军情的魏延之脚步带来的风扑灭,以致功亏一篑。诸葛亮也无奈地弃剑 于地,长叹而日:“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与前面困司马懿于上方谷欲火烧 之,结果天降大雨,其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感慨相互映照。 终于,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 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知“孔明死矣”,引大军奋力向前。( 第一 百四回) 而谯周远在成都也对后主刘禅说道:“臣昨夜仰观天文,见一星,色赤, 光芒有角,自东北落于西南,主丞相有大凶之事。 ( 第一百五回) 三、谶语童谣 风行于汉代的谶纬,“从事物之间存在某些必然联系的角度,基本上属于一 种前兆迷信,即当下某种现象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之间,似乎总是有着某种 必然的联系。而对于此必然性的强调,则是一种史书传统叙事的常见思路。其中 也乏期待如愿,梦想成真的。”【3 】三国演义就把汉末时期的这种谶纬大量的 收录进来,或铺叙背景,或推动故事进展,或宣示社会情绪、人心向背等,以谶 纬的形式展示天数、宣达天意。刘汉灭亡“天灾降异;魏代汉,许芝说汉献帝 “夜观乾象,见炎刘气数已终,陛下帝星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 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日: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 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鬼在边,委相连, 是魏字也;言在东,午在西,乃许字也;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 字也;此是魏在许昌应受汉禅也。( 第八十回) 对政治家来说,这是政权兴替的 政治手段和工具;从作家来看,正是利用这种昭示着天意的谶语从容地翻开历史 的另一页。 第三十五回,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有小儿谣言:“八九年间始欲衰, 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这表示刘表“死却前妻, 便生家乱 ,不久刘表将死,“文武零落无孑遗,而“天命有归 、“龙向天飞” 则应在刘备身上。董卓死前,有童谣播于郊外,“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 得生! 预示着董卓即将败亡,同时也渲染着一种历史的情绪和人民的愿望。而 庞统死前,先是东南有童谣“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风死落坡 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天意如此,庞统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命运是上天早就注定好的,他和诸葛亮同样才比天高,却与之有着不同的运命。 诸葛亮这条龙可以与蜀汉同存亡,庞统这只凤却只能相将到半路,陨于落凤坡。 ( 第六十三回) 四、梦兆神示 梦兆神示也是“天数”、“天命 的又一种表现。甘夫人生刘禅时“尝夜梦仰 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 第三十四回) 而吴夫人生“长子策生时,梦 月入怀;后生次子权,又梦日入怀。 ( 第三十八回) 从胎梦当中就预示了所生之 人不同于常人的非凡命运。 庞统死时,刘备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 非不佳。( 第六十三回) 关公父子遇害,属下王甫“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 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 刘备也梦见关公前来请求为之报仇雪恨。( 第七十七 回) 蜀汉后主刘禅在成都,“寝食不安,动止不宁,后作一梦,梦见成都锦屏山 崩倒 ,不久就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 第一百五回) 魏延死前,夜做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行军司马赵直 为了不引起他的疑虑故意说成“此大吉之兆”,实际上“角之字形,乃刀下 用也。今头上有刀,其凶甚矣! 他故意隐瞒真情,就是为了配合诸葛亮留 下的杀魏延的锦囊妙计。( 第一百四回) 第六十一回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梦“日而有三 ,正应三国鼎足之象。而 到了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病势加重,忽一夜梦 “三马同槽”而食,又应兆着三国归晋的结局。 五、阴阳五行 第十四回中,太史王立夜观天象后说:“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 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 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又密奏汉献帝说:“天命有去就,五行不 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荀或也向曹操秉言:“汉以火德 王,而明公( 曹操) 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 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兴者。使曹操下定决心迁都许昌,达到其“挟天 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袁术僭称帝号时,也自称:“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 舜之后,以土诚火,正应其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作品之中,涉及到大量的谶纬、谣谚、相术、占卜、梦冥神示、 阴阳五行等这些唯心主义甚至不尽科学、不合常理的现象描写或说法,不能简单 的视为封建迷信糟粕。其虚构想像的成分,虽非事实之真,却是情理之真,是符 合历史的艺术真实。渗透着作家的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表现了其对艺术的想像 概括、审美把握和对审美的追求。“在浓厚的神秘主义迷雾中,隐藏和沉淀的文 化意蕴,不仅是这块历史土壤上曾展现的活生生的时代氛围,社会情绪和世人心 态,而且成为小说审美生命形式的表征。,l 川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注重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展示各豪强势 力之间风云变幻的斗争,又包含了大量的超现实主义甚至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艺 术描写,杂糅各种天人关系的学说,强调天人相互关联、融通以及天人感应,构 成了其独有的天数艺术空间。这主要受到古代“天人合一竹特别是“天人感应 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思想在文学中的运用和体现。也是作者在 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人事变迁时,得出的一种近乎无奈的解释。天支配人,天数 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表现出浓重的天命观和历史循环论的思想。 也正是通过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虚构,在历史事实之上,展示出天数、天命、 天意的支配作用,使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不单单演义史实,而有了哲学 的玄思,情感的抒发,其虚构和幻想的成分,使整个作品曲折隐约,带上摇曳多 姿的神秘意味,在现实主义之外给作品蒙上了一抹神秘又充满悲剧的色彩。 j 第三节“天数 观照下的循环框架模式 三国演义的“天数 观念反映到形式上,就构成了作品所独有的框架结 构。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结构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同样体现出“天数 之数 理的依据和思想。“一篇叙事作品的结构,由于它以复杂的形态组合着多种叙事 部分或叙事单元,因而它往往是这篇作品的最大的隐义之所在。它超越了具体的 文字,而在文字所表达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对于世界、 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在这种意义上说,结构是极有哲学意味的构成,甚至可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极有创造性的结构是隐含着深刻的哲学的。【4 】( p 3 0 三国演义通过天数关 照下的圆形循环框架结构,正是这种有着某种哲学意味的形式。 三国演义体现“天数 之数理意义,最为明显突出的就是它的圆形框架 结构。所谓的“圆形框架,是指“中国古代小说叙事重照应,刻意追求一种往 复回环的效果,从而大量作品形成先后呼应、首尾关合的结构样式。 【2 】这种圆 形框架结构,主要渊源于中国古代“天道圆”的哲学观念。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 易说卦就说:“乾为天,为圜。 并且“圆通周复”,形成“周行而不殆 、 “轮转而不废”的循环。以至,“以循环为特征的圆乃成为中国人思维与表 达的心理根据和模拟对象。 乃至,“中国古代对天的崇拜和天道圆的观 念衍生出以圆为完美的艺术观。闭( p 4 5 叙事小说所体现出来的“谪世升仙 、 “轮回报应 以及各种“善报”、“恶报 和“大团圆”结局等,都是对世界存在 和发展过程为“圆”即“圆满”的理解与期盼。圆形框架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最常 见的一种框架结构模式,且常常是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为基础设定全 书圆形框架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审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们对古 代章回小说的创作构思和谋篇布局同样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小说叙事 艺术上则表现为章回小说叙事重照应,刻意追求回环往复的结构效果,从而使大 量作品形成前后呼应、首尾关合、严整圆满的叙事结构。 水浒传之一百零八罡煞,从开篇临凡到最终回归天界,恰好是一个圆。 西游记师徒四人和小白龙变的马,都是因为赎清前罪,在取经路上历经九九 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达到共登天界的圆满结果;红楼梦中一块石头与 众“情孽”也都属于下凡历劫,最终又回归天界的故事。可见这些小说作者努力 在情节设置、结构布局等方面追求一种中和圆融的审美理想,以图营造出一种和 谐而完满的艺术境界。 与水浒传、红楼梦等借助“下凡历劫 的“谪世 模式以形成圆融圆 满的圆形框架有所不同,三国演义通过更为完整、严密的循环模式形成另一 种圆形叙事框架。在这里天道循环的历史哲理与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达到更为融 合的统一。而且,作为早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众书出现的三 国演义,在构建圆形框架模式上,无疑具有特殊的开创意义。并且,必然或多 或少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小说框架模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毛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语就把历史的发展与演变,看成“分合一 一分 的循环,本身就是历史循环论观念的表现。其叙事自东汉,继而分为三国, 最后归于西晋,即毛评所谓“叙三国不自三国始也,三国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以 汉帝。叙三国不自三国终也,三国必有所自终,则终之以晋国 ,由统一之东汉, 到分裂之三国,再到一统之晋朝,正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循环的圆;名为“三国演 义 ,实则从统一的东汉经历纷乱的三国最后回到统一的西晋,构成一个完满的 “契合天地循环结构的伟大的圆 【5 】( p 5 0 6 ) 。作者有意把“天命”作全书的主宰, 以“天人感应 为全书“圆形框架 内在联系的表现。 在这个天命叙事大框架之下,魏蜀吴三家相互斗争、势力此消彼长,又形成 各自相对完整的框架,而且这个框架也是圆形的,“分舍分、“汉 三国晋 的过程就是由魏蜀吴这三个圆相交而成的。汉代以叙述桓灵二帝失 政而起,宦官弄权,以致天降灾异:青蛇坠地、地震海溢、雌鸡化雄、五原山崩, 种种不祥,非止一端。自此以后,十常侍作乱,黄巾军起义。而三国末期,魏被 司马氏所控,蜀、吴之主各宠中贵与汉末桓灵之作为一般,自然也是落到国破家 亡的结局。即毛氏读三国志法一则中所谓的“大照应”:“三国一书,有 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如首卷以十常侍为起,而末卷有刘禅之宠中贵以结 之,又有孙皓之宠中贵以双结之:此一大照应也;又如首卷以黄巾妖术为起,而 末卷以刘禅信师婆以结之,又有孙皓之信术士以双结之:此又一大照应也。 曹魏崛起于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从此“挟天予以令诸侯 逐步 取代汉朝王室壮大起来。其间,“国贼行凶杀贵妃 ( 第二十四回) 、“曹丕乘乱纳 甄氏 ( 第三十三回) 、“伏皇后为国捐生 ( 第六十六回) ,直到第八十回“曹丕 废帝篡炎刘 曹氏集团一步步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然而到第一百九回“废曹 芳魏家果报 ,司马氏几乎以同样的手段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司马昭一一镇压了 曹氏的反抗和挣扎,以至“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 第一百十九回) 就是按照曹操 对待汉室王朝的做法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所谓“处处提出魏篡汉故事来 ( 毛评) 。 作者似乎有意强化这些历史事件的相似性,突出其“天道循环”的历史观,以至 毛氏评日:“献帝有衣带诏,曹芳亦有血诏:汉有付后之见弑魏亦有张后之见弑; 汉有付完、董承之事泄,魏亦有张缉之事泄。报应之反,何无分毫之或爽耶? 一 作者又引诗叹日“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诚所谓“天理昭然,丝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毫不爽,岂不重可畏哉? ”( 毛氏回前评) 此“首尾大照应 、“一篇如一句 ,实 际指出了三国演义总体艺术构思求“圆 得“圆 的特点与成就。 三国演义在天数关照下的圆形循环框架结构与“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普 遍而深刻的联系,也体现出作者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的兴趣,以 及他对天命与人事之奥秘的参悟与理解。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神秘数字与情节设置 第一节关于神秘数字 数字产生于远古时代,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 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不论是在史前社会还是在文明社会,普遍存在 着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某些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之外,还兼有某 种非数字的性质。也就是说数字,并不只限于计数方面,而且承载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人高考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锻件校正工三级安全教育(班组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冶炼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医疗安全用药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黑龙江安全员证题库查询及答案解析
- 北海机场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食品安全标准课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急救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工会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按这个版本为准)
- 2025年高压电工考试(附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广东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练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有答案)
- DB3301T 0461-2024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渔船合伙投资协议书
- 大坝帷幕灌浆及充填灌浆施工方案
- 23年成考本科英语试卷及答案
- 冲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 高压输电线路维护保养方案
- 202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高级)技能鉴定考试题库
- 学校“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2024年秋季全学期)
- 2025年篮球比赛免责协议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