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dna与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质的差异.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dna与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质的差异.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dna与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质的差异.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dna与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质的差异.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dna与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质的差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分为实验报告和综述两大部分。实验部分主要是比较了 d n a 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质的差异。首先底物经催化后的吸收峰 不同,如:以联苯胺与q 一萘酚为底物,d n a 催化产物吸收峰在4 5 0 n m , 而过氧化物酶催化产物的吸收峰在5 0 1 n m 以联苯胺与邻苯二酚为底 物,d n a 催化后的吸收峰在5 0 3 n m ,过氧化物酶催化后的吸收峰在 6 0 3 n m 。然后对以联苯胺与a 一萘酚为底物,以h 2 0 2 为氧化剂,进行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d n a 与过氧化物酶作用后的产物 在峰面积和峰高上有不同数值:同时,不同形式的d n a 对该反应都 有催化活性,表明只要是生物来源的d n a ( 非特异性d n a ) 都具有一 定程度的催化活性。接着进行了p h 梯度实验,发现不同p h 条件下, d n a 和辣根过氧化物酶也表现不同之处。最后又以七种底物进行实 验,发现d n a 均无明显活性,而辣根过氧化物酶有不同程度的活性。 上述研究表明:d n a 具有过氧化物酶样的活性,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 蛋白质性质的酶,因为它与蛋白质性质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性 质有明显差异。在综述部分概括了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研究的发展过程, 并探讨了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催化性质差异非特异性d n a 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i sm a d eo ft w o p a r t s :t h er e p o r t sa n dt h er e v i e w i nt h e f i r s tp a r t ,t h er e s e a r c hi sm a i n l y r e p o r t e da b o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c a t a l y t i c a c t i v i t yb e t w e e nd n a a n dp o d t oc o m p a r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a n t h o r s e l e c t e ds e v e r a lk i n do fs u b s t r a t e sw h i c hw e r et r e a t e dw , t l ad i f f e r e n t w a y sa n d s o m ed i f f e r e n c e sw e r ef o u n d t h ef i r s to n ew a ss u b s t r a t e s c a t a l y t i c e db yc i n a o rp o dh a dd i f f e r e n ta b s o r t i o n p e a k s u c ha sw h e n t h es u b s t r a t e sw a sb e n z i d i n e a n d 口n a p h t h o l ,t h e a b s o r t i o n p e a kw a s 4 5 0 n ma f t e r c a m l y t i c e db yd n a ,a n d 5 01n ma f t e r c a t a l y t i c e db y p o d ,i fc h a n g i n gs u b s t r a t et ob e n z i d i n ea n d p y r o c a t e c h o l , t h ea b s o r t i o n p e a k w a s5 0 3 n ma f t e rc a t a l y t i c e db vd n aa n d6 0 3 n ma f t e rc a t a l y t i c e d b yp o d t h e s e c o n dd i f f e r e n c ew a st h ed i f f e r e n tr e s u l ta f t e rh p l c :t h e r e s u l to fh p l cf s u b s t r a t e s :b e n z i d i n ea n da n a p h t h 0 1 ) s h o w e dt h a tt h e p r o d u c t su n d e rt h ea f f e c to f d n aa n dp o dh a dd i f i e r e n tv a l u eo nt h e p e a ka n dt h ea r e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 ,o n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v a l u e o fp h ( s u b s t r a t e s :b e n z i d i n e a n d 口n a p h t h 0 1 ) c a t a l y t i c r e a c t i o n r e v e a ld i s t i n c tr e s u l t sa sw e l l t h e1 a s t t ot h eo t h e rs e v e nk i n d so f s u b s t r a t e s ,d n ad i d n th a v ea n yc a t a l y t i ca c t i v i t y o nt h ec o n t r a s t , p o dh a da p p a r e n ta c t i v i t yt ot h e s es u b s t r a t e s t h es t u d i e ss h o w e dt h a t d n ah a st h ep e r o x i d a s e 1 i k ea c t i v i t y b u tt h i sa c t i v i t yi su n l i k ep o d w h i c hi s p r o t e i n o n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t h eh i s t o r y o fr e s e a r c ho n d e o x y f i b o z y m ew a sr e v i e w e da n dt h et h e o r y a n dp r a c t i c ev a l u eo f 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k e y w o r d s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 c a t a l y t i ca c t i v i t y n o n - s p e c i f i cd n a p e r o x i d a s e - l i k ea c t i v i t y i l b c d n t p d a t p d c t p d g t p d t t p d n a f d n a s s d n a d s d n a q n p 1 、r i s p o d l p c t d n a h 2 0 2 h p l c 缩略语表 x6 6 3 6 9 0 空白对照 脱氧核苷三磷酸( d e o x y n u c i e o t i d et r i p h o s p h a t e ) 脱氧腺苷三磷酸( d e o x y a d e n o s i n et r i p h o s p h a t e ) 脱氧胞苷三磷酸( d e o x y c y t i d i n et r i p h o s p h a t e ) 脱氧鸟苷三磷酸( d e o x y g u a n o s i n et r i p h o s p h a t e ) 脱氧胸苷三磷酸( d e o x y t h y m i d i n et r i p h o s p h a t e ) 脱氧核糖核酸( d e o x y 曲o n u c l e i c a c i d ) 复性d n a ( r e n a t u r e dd n a ) 单链d n a ( s i n g l e s t r a n dd n a ) 双链d n a ( d o u b l e s t r a n dd n a ) a 一萘酚( a - n a p h t h 0 1 )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 d h y d r o x y m e t h y la m i n o m e m e t h a n e ) 辣根过氧化物酶( p e r o x i d a s e f r o mh o r s er a d i s h ) 联苯胺( b e n z i d i n e ) 小牛胸腺d n a ( d n a f r o mc a l f t h y m u s ) 过氧化氢( h y d r o g e np e r o x i d e ) 高效液相色谱( 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 刖旨 近年来,先后有报道给小鼠饲喂d n a 后,血液中过氧化物酶活 性升高,因而认为d n a 有抗衰老作用”1 。我们考虑在体外( 加v i t r o ) 检测d n a 是否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问题。 、 将实验转移至体外进行,是基于前人有关的报道。1 9 9 5 年,王 身立等发现d n a 具有酯酶活性”1 ,并于1 9 9 8 年提出非特异性d n a 催化活性的概念。”。2 0 0 0 年,余华发现非特异性d n a 具有细胞色素 氧化酶活性”1 。2 0 0 1 年邓小云发现非特异性d n a 具有催化n a h s 0 3 还原硝基四氮唑蓝( n b t ) 的活性”。因而,在试管中探索d n a 与 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将是可行的。 关于d n a 具有酶活性的报道,最早见于1 9 9 4 年b r e a k e r 和 j o y c e 发现一个人工合成的d n a 分子,能催化一个特定的核糖核苷 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的水解1 ,并将具有酶活性的 d n a 称为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 酶性d n a ) 。至目前为止,国外发现的酶 性d n a 均为通过体外选择作用获得的人工合成的特异性d n a ,迄 今未见国外关于生物来源的酶性d n a 报道( 见本论文附录) 。而目 前国内报道的酶性d n a 均为生物来源的d n a ,且为非特异性d n a , 即它们的催化作用不需要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本实验发现,d n a 利用h 2 0 2 催化底物氧化的性质与过氧化物 酶具有某些差异。例如:以联苯胺与萘酚为底物进行 ,l c 分析 发现,d n a 与过氧化物酶各自有自己的催化产物及共同的催化产 物;以联苯胺与邻苯二酚为底物反应后用自动分光光度计进行全波 段扫描,发现产物吸收峰有差异,d n a 催化产物吸收峰在5 0 3 n m , 而过氧化物酶催化产物吸收峰在6 0 3 n m ;p h 值对d n a 与过氧化物酶 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在以联苯胺与邻苯二酚为底物反应中,某些 p h 值条件下( p h 值为4 、5 、8 、9 时) ,d n a 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某些p 1 4 条件下( p h 值为6 、7 时) ,d n a 对反应有催化显色作用。 同一反应底物中,过氧化物酶则都有显著的催化显色作用;另外, 对某些底物:如联苯胺、愈创木酚,d n a 没有活性,而过氧化物酶 有活性。 上述差异表明,d n a 利用h 2 0 2 对底物氧化的催化作用,并非 其中混有蛋白质性质的过氧化物酶。此外,由于d n a 与过氧化物酶 催化性质的差异,提示d n a 与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机理存在差异,有 可能为酶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开拓新的领域。 1 、以联苯胺与q 一萘酚为底物。 1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1 1 1 试剂 ( 1 ) 乙腈t r i s 缓冲液:乙腈( a c g t o n i t f i l e ) 中国上海陆忠化 学试剂厂产品。t f i s (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中国新兴工业化工试剂研 究所产品。调p h 值至7 o 7 5 。 ( 2 ) 联苯胺( b e n z i d i n e ,l p ) :上海崇明县裕安西试剂厂产品, 分析纯。o 5 9 联苯胺固体溶于5 0 m l4 8 乙腈中,浓度1 。 ( 3 ) q 萘酚( a n a p h t h o l ,- n p ) :上海亭新化工厂产品,o 5 9 c 1 萘酚固体溶于5 0 m l4 8 乙腈中,浓度1 。 ( 4 ) 过氧化氢( h y d r o g e np e r o x i d e ,h 2 0 2 ) 广东汕头西陇化工 厂产品,分析纯。浓度3 0 ,用d d i - h o 稀释1 0 0 倍,浓度为o 3 。 ( 5 ) 小牛胸腺d n a ( d n a f r o mc a l f t h y m u s ,c t d n a ) :上 海市牛奶公司综合厂产品。l m gc t d n a 用l m l 0 0 0 5 m o y ln a c l 液 溶解,配成母液,o 4 冰箱中保存,浓度为l m g m 1 ( 6 ) 辣根过氧化物酶( p e r o x i d a s e f r o mh o r s er a d i s h ,p o d )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产品,l m g 辣根过氧化物酶溶于l m l d d i - d o 中,浓度1m g m 1 1 1 2 仪器 h i t a c h i 2 0 0 2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 1 3 方法 取3 支试管按表1 1 加样,加样完毕,轻轻摇匀,置于3 7 。c 恒温箱 中保温6 小时后取出用分光光度计进行2 0 0 - - 9 0 0 n m 扫描分析 表1 1l p 与q n p 的被催化氧化反应各处理管的 管号缓冲液l p a - n pi - h 0 2d n ap o d a2 7o 10 10 1 b2 60 10 10 10 1 c 2 60 10 10 1 ,0 1 1 1 4 结果与讨论 扫描结果见图1 i 、图i 2 和图1 3 。图1 - i 为a 管( 空白对照) 扫描、图1 2 为b 管( 加d n a 管) 扫描、图1 - 3 为c 管( 加过氧化 物酶管) 扫描。 3 0 0 0 一o 1 0 。 n m 图1 1 底物l p 和a n p 自发氧化后的吸收曲线 ( a 管:空白对照) 3 0 0 0 a b $ - 0 i 0 0 n f n 图1 2 底物l p 和q - n p 被d n a 催化氧化后的吸收曲线 ( b 管:加d n a ) 3 0 0 0 a e s - 0 i 0 0 m 图i - 3 底物l p 和q n p 被p o d ( 过氧化物酶) 催化 氧化后的吸收曲线( c 管:加过氧化物酶) 从图1 2 可见,反应底物联苯胺和q 萘酚在d n a 催化后在 4 5 0 r i m 处有一个吸收峰。从图1 3 可见,反应底物联苯胺和q 萘酚 在p o d ( 过氧化物酶) 催化后在5 0 1 r i m 处有一个吸收峰。 由此可见,反应底物联苯胺和a 一萘酚被d n a 和过氧化物酶 催化后的产物吸收峰有所不同,提示d n a 与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产物 有差异。 1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h p l 0 ) 分析: 1 2 1 试剂 同1 1 1 1 2 2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为:w a t e r sd e l t a6 0 0 型w a t e r s2 4 8 7 紫外 检测器,杭州英谱公司色谱工作站,分离柱为3 0 0 n m x 4 0 n my w g c 1 8 i oum 的反向分析柱 1 2 3 方法 取3 只试管按表1 - 1 加样,加样完毕,轻轻摇匀,置于3 7 c 恒温箱 中保温6 小时后取出进行 珏况c 分析,h p l c 条件为:洗脱液a :甲醇, 洗脱液b :z k a :b ( v v ) = 8 5 :15 等梯度洗脱,滤速为0 9 m l m i n 1 2 4 结果与讨论 h p l c 结果见下图1 一仁图1 - 6 图1 4h p l c 分析结果( a 管:空白对照) 图1 5h p l c 分析结果( b 管:加d n a ) 图1 - 6h p l c 分析结果 ( c 管:加过氧化物酶) 三图有四组时间对比见表1 - 2 表1 2h p l c 分析结果比较 组别管号保留时间峰高 峰面积 a5 7 2 31 2 5 7 2 2 1 4 8 7 9 一b5 8 0 71 1 6 1 31 9 6 1 7 i c5 6 9 8 3 1 1 5 64 9 5 6 1 2 a3 7 0 72 3 2 9 4 1 9 1 5 : 二b3 6 4 8 1 0 0 71 3 3 2 0 r c3 7 0 7 1 1 1 81 3 2 3 8 a2 9 6 54 6 72 5 1 3 三b2 9 4 87 0 7 01 2 0 6 4 8 c2 9 3 22 9 7 62 9 8 3 3 a2 6 7 37 5 94 9 5 4 四b2 7 6 57 9 5 19 0 8 1 5 c2 6 9 071 0 36 7 4 5 2 由四组时间对比,a 、b 、c 三管对应的的峰面积和峰高的不同 表明: 组一为酶催化产物,d n a 对此产物的形成有弱抑制作用 组二为反应物减少 组三为d n a 催化产物,此时酶催化作用小于d n a 组四为d n a 与酶共同催化产物,此时d n a 与酶均有催化作用 h p l c 结果分析知d n a 与过氧化物酶对底物联苯胺与a 萘酚 均有催化作用。但是催化作用的性质有差异,d n a 与过氧化物酶各自 催化产生不同的产物并有共同的催化产物 1 3 常见金属离子对d n a 催化活性的影响 1 3 1 试剂 ( 1 h 5 ) 同1 1 1 ( 6 ) c a c l z 母液:分析纯,分子量l1 0 9 9 。湖南望城县坪塘化学 试剂厂,o 0 6 6 9 溶于d d h 2 0 ,定容至3 m l ,c a 2 + 浓度为5 r a m ( 7 ) m g c l 2 母液:优质纯,分子式为m g c l 2 6 1 4 _ 2 0 上海试剂一 厂,0 + 12 2 9 溶于d d i - h o 定容至3 m l ,m 9 2 + 浓度为5 m m ( 8 ) k c l 母液:分子量为7 4 5 5 ,中国沈阳试剂一厂,0 0 4 5 9 溶 于d d i - 1 2 0 定容至3 m l ,k + 浓度为5 m m 、 ( 9 ) n a c | 母液:分子量为5 8 4 4 ,长沙市国营延风化学试剂厂, o 0 3 5g 溶于d d h 2 0 定容至3 m l n a + 浓度为5 m m ( 1 0 ) l i 2 s 0 4 母液:l i 2 s 0 4 1 - 1 2 0 分子量为1 2 7 9 8 ,江苏无锡市民 丰试剂厂o 3 8 4 9l i 2 s 0 4 i - 1 2 0 ,溶于d d i - h o 定容至3 m l ,l i + 浓度为 5 m m ( 11 ) l i c i 母液:化学纯,分子量为4 2 3 9 。上海化学试剂总厂所 属上海试剂二厂,0 1 2 8 9 溶于d d i 也o 定容至3 m l ,l i + 浓度为5 m m ( 1 2 ) z n s 0 4 母液:湖南望城县坪塘化学试剂厂产品0 1 7 3 9 溶于 d d t - 1 2 0 定容至3 m l ,z n 2 + 浓度为5 m m ( 1 3 ) f e s 0 4 母液:广东台山化学试剂厂产品o 1 3 7 9 溶于d d h 2 0 定容至3 m l ,f e 2 + 浓度为5 m m ( 1 4 ) 7 , 酸铅母液:沈阳试剂二厂产品0 2 2 7 9 溶于d d h 2 0 定容至 3 m l ,p b2 + 浓度为5 m m 1 3 2 方法 总反应体积为3 m l ,试管中各底物加样o 1 m l ,离子溶液加样 7 51 t l ( 其中l i c l 母液l i 2 s 0 4 母液加1 5 g t1 ) 设不加d n a 管对 照。3 7 恒温6 小时后取出,测o d 4 5 0 n m 1 3 3 结果与讨论: 反应结果见表1 3 表1 3 金属离子对d n a 催化反应的影响 不加d n a加d n a 对照 0 6 6 50 8 8 8 k +0 3 7 0o 7 3 1 n a +0 3 4 60 6 9 7 c a 2 +0 3 9 70 4 8 7 、 m 9 2 + 0 6 0 70 7 1 4 l i 2 s 0 40 4 7 10 9 6 3 l i c l0 4 1 80 9 1 8 z n 2 +沉淀沉淀 f e 2 +沉淀沉淀 p b 2 +沉淀沉淀 表1 3 所示结果可见,在反应介质乙腈中,p h 值为7 o 一7 5 时 d n a 有明显的催化活性,无论是否存在金属离子,加d n a 组的 o d 4 5 0 值均明显高于不加d n a 组。加d n a 时,k 寸、n a + 、m 9 2 + 、 c a 2 + 等离子抑制d n a 的催化活性,但l i + 贝i j 促进d n a 的催化活性。 不加d n a 时,l i + 抑制联苯胺与q 一萘酚的氧化显色,可见l i + 本身 并无催化作用,仅能促进d n a 的催化显色作用。l i + 有很大的水化 壳层,可破坏d n a 周围的液晶态有序水结构 8 ,这可能与d n a 的催 化活性有关。 1 4 不同形式d n a 和小分子脱氧核苷酸对反应的影响 1 4 1 不同形式d n a 对反应的影响。 1 4 1 1 试剂 ( 1 ) 一( 5 ) 同1 1 1 ( 6 ) 单链d n a ( s i n g l e s t r a n dd n a ,s s d n a ) 取1 0 0 m ld s d n a 放入0 5 m le p p e n d o r f 管中,沸水浴3 0 分钟,然后迅速置于冰水 中冷却,同时做一个对照加样实验。沸水浴后让其缓慢冷却复性, 制各复性d n a ( r e n a t u r e dd n a ,r d n a ) ( 7 ) 质粒d n a 由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吴秀山老师提供。 p c a g g 55 2 k b 浓度1 1 2 ug m l ,纯度o d 2 6 0 o d 2 8 0 = 1 9 3 l 。 1 4 1 2 方法 同1 1 3 1 4 1 3 结果与讨论。 结果比较见下表1 4 ( 1 ) 质粒d n a :质粒d n a 对反应的催化作用很显著,其吸 收值为0 4 8 4 。可见只要是生物来源的d n a ( 非特异性d n a ) 都具 有催化活性,只不过不同来源的d n a 其催化活性的强弱有所差异。 管 abcde 号 质粒 b cd s d n as s d n ar 【) n a d n a 10 3 2 90 3 6 80 3 6 90 3 9 00 4 9 0 20 3 2 60 3 4 70 3 4 00 3 7 80 4 7 8 皿 均 0 3 2 70 3 5 70 3 5 40 3 8 40 。4 8 4 注:b c 为空白对照,d s d n a 为双链d n a ,s s d n a 为单链d n a , r d n a 为复性d n a ( 2 ) 单链d n a 与复性d n a :单链d n a 的催化产物吸收值为 o 3 5 4 ,复性d n a 的催化产物吸收值为0 3 8 4 ,空白对照管为0 3 2 7 , 可见d n a 无论是单链还是双链,均有催化活性。同时单链d n a 与 双链d n a 相比,其促进联苯胺与q 一萘酚反应的能力降低,这个差 异表明d n a 的双螺旋结构对d n a 促进联苯胺与d 萘酚反应有帮 助,可能与底物和d n a 的接近以及中间产物的形成过程有关。 1 4 2 小分子脱氧核苷酸对反应的影晌。 1 4 2 1 试剂 ( 1 ) 一( 5 ) 同1 1 1 ( 6 ) 脱氧核苷三磷酸( d e o x y n u c l e o t i d et r i p h o s p h a t e ,d n t p ) :脱氧 腺苷三磷酸( d a t p ) 、脱氧鸟苷三磷酸( d g t p ) 、脱氧胞苷三磷酸 ( d c t p ) 、脱氧胸苷三磷酸( d t r p ) 为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产品浓度1 0 um 1 4 2 2方法 同1 1 3 1 4 2 3结果与讨论 结果比较见下表1 5 管号 abcde b cd a 册d g l 甲d c t pd m l0 3 2 00 3 5 00 3 3 80 3 2 70 3 3 l 20 3 2 40 3 4 60 3 4 l0 3 3 00 3 3 6 平均 0 3 2 20 3 4 80 3 4 00 3 2 90 3 3 4 空白对照管吸收值为0 3 2 2 而四种单核营酸催化产物的吸收值 比空白对照管都要高,其中脱氧腺苷三磷酸( d a v p ) 催化产物的吸收 值为0 3 4 8 ,脱氧鸟苷三磷酸( d g t p ) 催化产物的吸收值为0 3 4 0 ,脱 氧胞苷三磷酸( d c t p ) 催化产物的吸收值为0 3 2 9 ,脱氧胸苷三磷酸 ( d a m p ) 催化产物的吸收值为o 3 3 4 可见单核苷酸都具有一定的催化 能力,其中d a t p 的催化能力最强这提示d n a 对此反应的作用可能 是由几个相关基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脱氧腺昔酸所起的作用可 能最大。 2 、以联苯胺与邻苯二酚为底物。 2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2 1 1 试剂 ( 1 ) 一( 2 ) 同1 1 1 ( 3 ) 邻苯二酚( p y r o c a t e c h 0 1 ) :广东台山化工厂产品,o 5 9 邻苯二 酚溶于5 0 m l4 8 乙腈中,浓度为1 。 ( 4 ) 一( 6 ) 同1 1 1 2 , 1 2 方法 取三只试管,按下表2 1 进行加样,加样完毕,将试管轻轻摇 匀置于3 7 。c 恒温箱内保温6 h 后取出,观察各管颜色变化,并在 h i t a c h i - - 2 0 0 2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进行2 0 0 - - - 9 0 0 n m 扫描。 表2 - 1 联苯胺与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各管的加样方式( 单位:m 1 ) 管号缓冲液联苯胺邻苯二酚l - r l 2 0 2d n ap o d l2 70 10 10 1 22 60 10 1o 10 1, 32 60 10 10 10 1 注:l 号管为空白对照。2 号管为加d n a ,3 号管为加过氧化物酶( p o d ) 2 1 3 结果与讨论: 反应6 小时后,肉眼观察l 、2 号管均显浅红色。2 号管颜色略 深。3 号管为红棕色。 扫描结果见图2 1 一图2 3 。图2 1 为1 号管( 空白对照) 扫描 结果,扫描2 2 为2 号管( 加d n a ) 扫描结果,图2 3 为3 号管( 加 过氧化物酶) 扫描结果。 3 o 。o o 1 0 0 m 翔盟一一一蛐o 一一 6 0 08 0 0 3 o o o - 0 1 0 0 n m 图2 - 1 联苯胺与邻苯二酚自发氧化后扫描结果( 空白对照) 图2 - 2联苯胺与邻苯二酚被d n a 催化氧化后扫描结果( 加d n a ) 1 4 3 q 0 0 :一 一a b s - 0 i 0 0 n m 图2 3联苯胺与邻苯二酚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扫描结果( 加过氧化物酶) 1 、2 管吸收曲线在5 0 3 n m 处有一波峰,在此处1 号管的吸收值 为o d 5 0 3 n m = 0 2 7 8 ;2 号管的吸收值o d 5 0 3 n m = 0 3 8 4 ;3 号管吸收曲 线在6 0 3 n m 处有一吸收峰,此处o d 6 0 3 n m = 2 1 6 8 。 可见,d n a 与过氧化物酶对此反应的催化产物有所不同。d n a 催化后的吸收曲线的吸收峰在5 0 3 n m ,而过氧化物酶催化后的吸收曲 线的吸收峰在6 0 3 r i m 2 2p l - i 值对该反应的影响。 2 2 1 试剂 ( 1 ) 一( 6 ) 同1 1 1 2 2 2 方法 将乙腈与t n s 液配成p h 梯度p h 和呻h 9 ,其他方法按2 1 2 ,6 小时后测o d 5 0 3 n m 2 2 3 结果与讨论 结果见下表2 - 2 p h 值管号b cd n a p o d 10 3 9 60 0 9 9 1 8 4 2 42 0 3 7 00 0 8 8i 8 7 0 平均o 3 8 80 0 9 31 8 5 6 10 1 2 0 0 1 2 01 7 0 0 520 1 2 9 0 1 2 2 1 7 0 2 平均o 1 2 4o 1 2 11 7 0 1 10 4 3 3 0 5 0 51 9 7 7 52o 4 4 60 4 8 3 1 9 8 0 平均0 4 3 90 4 9 41 9 7 8 10 4 0 10 4 6 6 1 4 3 2 720 3 8 00 4 7 3 1 4 0 3 平均0 3 9 00 4 6 91 4 1 7 l0 7 6 20 7 3 21 2 3 5 820 7 5 00 7 2 01 2 3 6 平均o 7 5 6 o 7 2 61 2 3 5 l0 7 1 00 7 0 61 0 9 7 920 7 1 20 7 0 21 1 0 2 平均 o 7 1 10 7 0 41 1 0 0 n m ) ( 1 ) p h 值对过氧化物酶和d n a 的催化作用均有影响。 ( 2 ) p h 值的不同,对d n a 和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有 差别:p h 4 _ 呻h 9 时,过氧化物酶均有显著催化作用;而d n a 在p h 值为4 、5 、8 、9 时反而有抑制作用,p h 值为6 、7 时,d n a 也有 催化显色的作用。 ( 3 ) 最适p h 值也有差别。( 见图2 4 和图2 5 和表2 3 表2 4 ) 对于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最适p h 值为5 和6 ,此时p o d 的吸 收值一b c 的吸收值( 用4 p - - b 表示) 分n = i 5 7 7 和1 5 3 4 。高于其 他p h 值条件下的, d p b ;而d n a 作用下,最适p h 值为7 。此时 d n a 的吸收值一b c 的吸收值( 用i d b 表示) = 0 0 7 9 ,高于其他 p h 值条件下的z s d - - b 。 o t , 一荫7 j 口 1 -_ 气 ,0 口t 5 - k、 午5 s 1 8 p h 图2 - 4p h 值与刀p b 的关系 ( 注:么p b 表示5 0 3 n m 时p o d 的吸收值- - b e 的吸收值) 表2 - 3 p h 梯度下么p b p h 值 456 789 彳p b 1 4 6 8 1 5 7 71 5 3 4 1 0 2 70 4 7 90 3 8 9 注:么p b 表示5 0 3 n m 时p o d 的吸收值- - b c 的吸收值 1 7 4 一够 1 d g ) “ o 0 6 d o 手, o - o z - , 0 , 0 2 : y 6 7 y - q o 牛 图2 - 5 p h 值与d d b 的关系 注:么d b 表示5 0 3 n m 时d n a 的吸收值- - b c 的吸收值 p h 值 4 56789 么d b0 2 9 50 0 0 30 d 2 70 0 7 90 0 3 00 0 0 7 注:么d b 表示5 0 3 n m 时p o d 的吸收值- - b c 的吸收值 3 1 、试剂 3 、其他底物 ( 1 ) ( 2 ) 同1 1 1 ( 3 ) 1 3 - 萘酚( 1 3 - n a p h t h o l ,1 3 - n p ) :湖南娄底湘中地质实验研究所 产品,分析纯。 ( 4 ) ( 6 ) 同1 1 1 ( 7 ) 愈创木酚( o m e t h o x y p h e n o i ,邻甲氧基苯酚) 天津市化学试剂 一厂产品,纯度 9 8 。 ( 8 ) 苯酚( p h e n 0 1 ) 湖南邵阳市化学试剂厂产品,分析纯。 ( 9 ) 8 一羟基喹啉( 8 一h y d r o z y q u i n o l i n e ) :北京化工厂产品,分析纯。 ( 1 0 )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h o c 6 h 4 c o o c 3 h 8 ) :沈阳新西试剂厂 产品。 j ( 1 1 ) 3 、5 - 二羟基甲苯( 3 5 d i h y d r o x y t o l u e n e ) 中国上海试剂一 厂产品。 3 2 方法 分别以联苯胺、愈创木酚、联苯胺和苯酚、联苯胺和j 3 萘酚、 联苯胺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联苯胺和8 羟基喹啉、联苯胺和愈创 木酚、联苯胺和3 、5 - 二羟基甲苯作为底物,各组以p h 值7 o 一7 5 乙腈t r i s 缓冲液、h 2 0 2 作为空白对照( a )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 参照管( c ) 与加d n a 管( b ) 作比较,按下表3 1 加样,3 7 恒 温6 小时后,在h i t a c h i 2 0 0 2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对各管进行 2 0 嘲o o n m 扫描。 表3 1 其他底物条件下各处理管的加样方式( 单位:m 1 ) 管号缓冲液 h 2 0 2 底物 d n a p o d a2 7 ( 2 8 )o 10 2 ( 0 1 )| , b2 6 ( 2 7 )o 10 2 ( 0 1 )o 1 | c2 6 ( 2 7 )0 10 2 ( o 1 ) lo 1 注:括号内数据为单独以联苯胺或愈创木酚为底物时的加样量 3 3 。结果与讨论 扫描结果比较见图3 1 - 1 一图3 - 7 2 3 0 0 0 0 1 0 0 m l2 图3 1 - 1 联苯胺自发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1 - 2 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1 3 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1 1 为联苯胺自发氧化后产物扫描图3 - 1 2 为联苯胺被 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图3 - 1 7 3 为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 化后产物扫描 3 0 0 旷 a b s 一0 1 0 。 n 【l 图3 2 1愈创木酚自发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一0 1 0 0 n m 图3 - 2 - 2 愈创木酚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2 - 3 愈创木酚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2 1 为愈创木酚自发氧化后产物扫描,图3 2 2 为愈刨木酚被 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图3 2 3 为愈创木酚被过氧化物酶催化 氧化后产物扫描 3 0 0 0 - 0 1 0 0 n m 图3 - 3 一i b 一萘酚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3 - 2 b - 萘酚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5 - 3 一l 为j 3 一萘酚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图 3 - 3 2 为j 3 - 萘酚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 3 0 0 0 0 1 。 i - l - l l2 图3 - 4 - 1 苯酚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4 2 苯酚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4 l 为苯酚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图3 4 2 为苯酚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 一o 1 。 f i t i 2 0 04 0 0 ,8 0 08 0 0 图3 - 5 1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与唳辜藤被b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5 2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5 - 1 为对羟基苯甲酸丙酯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 扫描,图3 - 5 2 为对羟基苯甲酸丙酯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 后产物扫描 3 0 0 0 一o : 1 1 1 1 。 :o 1 0 0 n m 图3 - 6 一l3 、5 二羟基甲苯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6 23 、5 二羟基甲苯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 6 1 为3 、5 二羟基甲苯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 3 0 0 0 扫描图3 - 6 - 2 为3 、5 - 二羟基甲苯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僵化氧化 后产物扫描 一o 1 0 0 n m 3 0 0 0 - 0 i 0 0 n m 图3 7 18 - 羟基喹啉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7 2 8 - 羟基喹啉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结果 图3 7 - l 为8 一羟基喹啉与联苯胺被d n a 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 图3 7 2 为8 一羟基喹啉与联苯胺被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后产物扫描 由比较可见,d n a 对以上底物均无明显催化活性,而辣根过氧 化物酶则有不同程度的产物吸收峰,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综述 酶性d n a ( d e o x y r ib o z y m e ) 研究进展 1 、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的提出: 人们对酶的化学本质的认识经过了三次飞跃;1 9 2 6 年美国化学家 j b s u m m e r 结晶了第一个酶( 脲酶) ,证明酶的化学本质为蛋岛质。这是人类对 酶的化学本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二十年后( 1 9 4 6 年) j b s u m m e r 荣获诺贝尔 化学奖。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对生命起源问题兴趣颇浓的科学家,推测 生命发展的早期核酸可能也具有酶的活性,如w o e s e ( 1 9 6 7 ) c r i c k ( 1 9 6 8 ) o r g e l ( 1 9 6 8 ) m i l l e r ( 1 9 7 4 ) k l u g ( 1 9 7 4 ) 等。8 0 年代初,c e t l l 和a l t m a n 等人的杰 出工作证实了上述猜测。1 9 8 1 年c c c h 等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2 6 s r r n a 晶体具 有自我剪切功能【9 j ,并于1 9 8 6 年证明其内含l 1 9 i v s 具有多种催化功能。1 9 8 3 年a l t m a n 等发现大肠杆菌r n a s e p 的酶活性在于它的核酸组分m l r n a ,而该 酶的蛋白质部分c 5 蛋白无酶的活性【1 “。r n a 也具有酶活性,这是科学史上对 酶的化学本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t r c e c h 和s a l t m a n 二人因此共同荣获 1 9 8 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 9 9 4 年,美国加州大学l a j o l l a 分校的j o y c e 和b r e a k e r 利用体外选择技术得到了一个3 5 b p 的单链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在p b ”存在 条件下,该d n a 能水解特定位置上插入了腺苷酸( r a ) 的d n a ,即水解r a - g 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刀,此发现进一步提示了d n a 也具有酶的活性,是科学史上 对酶的化学本质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鉴于具有酶活性的r n a 被称为d b o z y m e ,j o y c c 和b r e a k e r 在他们的论文的 讨论部分首次提出了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术语。1 7 2 、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研究的发展 自从1 9 9 4 年d e o x y r i b o z y m e 的概念出现以来,引起了科学晃的普通关注。 1 9 9 5 年u s m a n 等人【l l 】化学合成了一个由1 4 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 n a 片 段,它具有类似r i b o z y m e 的锤头结构,能够较弱地水解r n a 磷酸二酯键。同 年c u e n o u n d 屹】从许多随机序列池中筛选到一些具有2 个保守序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