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侗族大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是较早被音乐界专 家学者系统研究的少数民族民歌,也是一个较早跨入我国专业音 乐院校进行学术性演出的民间合唱品种。多年来侗族大歌歌队演 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其精彩的演唱、动人的歌喉与精妙的多声 效果让世界音乐家们瞩目。它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音乐领域占有 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其本身音乐的多声和谐性以及独特演唱形 式。以上就是笔者以声乐视角去研究侗族大歌的重要原因。 本文旨在通过对侗族大歌演唱风格包括丰富的演唱技巧的 采用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的深入分析,对侗族大歌演唱形 式主体特征的阐述,揭示侗族大歌为侗族族群文化延续起到不可 磨灭的作用。侗族大歌生动的演唱形式是世人窥见侗族族群深远 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要保存侗族大歌文化传统, 必须保持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 保持侗寨歌队的传唱形式。诚然,本文只不过是在此方面抛砖引 玉,希望能引发人们对民族声乐更多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功能特征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a b s t r a c t d o n gm i n o r i t yb i gs o n g ,a s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c h i n e s ef o l km u s i c ,i sak i n do fm i n o r i t yf o l km u s i c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s t u d i e db ye x p e r t sa n ds c h o l a r si nm u s i cf i e l d a tr e l a t i v e l ye a r l yt i m e s i ti sa l s oaf o l kc h o r a lv a r i e t y , w h i c hm a d ei t se a r l ye n t r a n c ei n t o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c a d e m i e so f m u s i ca saf o r mo fa c a d e m i cp e r f o r m a n c e f o rm a n yy e a r s ,t h e s i n g i n gg r o u po fd o n gm i n o r i t yb i gs o n gh a sb r o u g h ti t s p e r f o r m a n c ea l1 o v e rt h ew o r l d ,d r a w i n gt h ea t t e n ti o no f m u s i c i a n sa r o u n dt h ew o r l dt oi t sw o n d e r f u l s i n g i n g , a t t r a c t i v ev o i c ea n dd e li c a t ee f f e c tb ym u l t i v o i c e p a r t s i t su n i q u es i n g i n gf o r m sa n dh a r m o n yo fm u l t i v o i c ep a r t sa r e t h ek e yt om a r k i n gi t sp l a c ei nt h ec i r c l eo fw o r l df o l km u s i c w h a ta r e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a r et h ev e r yr e a s o n st h a ti s t u d y d o n gm i n o r i t yb i gs o n g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v o c a l i t y t h i st h e s i si si n t e n d e dt or e v e a lt h a td o n gm i n o r i t yb i g s o n gp l a y sa ni n d e l i b l ep a r ti nt h e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d o n g m i n o r i t y sc u l t u r e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s i n g i n gs t y l e so fd o n g m i n o r i t yb i gs o n gi nd e p t h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m a i n m u s i c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 ,t h ew o n d e r f u l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s i n g i n gg r o u ps e r v e sa sa ni m p o r t a n c ew a yt og a i n i n gi n s i g h t i i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i n t ot h e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d o n gm i n o r i t y t h e a u t h o ro f t h i st h e s i sh o l d st h a ti no r d e rt op r e s e r v e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d o n gm i n o r i t yb i gs o n g ,t h et r a i n i n g m e c h a n i s mo fs i n g i n gg r o u ps h o u l db ep a s s e dd o w n f r o m 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b ym e a n so fg r o u n d w o r k ,t o d a g ,t h e s i n g i n gs t y l e so fb i gs o n gs h o u l db em a i n t a i n e d t h i st h e s i s ,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i sj u s tap i e c eo fw o r kp a v i n gt h ew a yf o r f u r t h e rf o c u sa n dr e f l e c t i o nu p o nf o l km u s i c k e yw o r d s :d o n gm i n o r i t yb i gs o n g ; s i n g i n gs t y l e s m u s i c a lf o r m s :f u n c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 i i i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绪论 流布于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的侗族大歌早已 是当地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侗族大歌本身所具有的非 凡艺术性和多声和谐性曾一度为欧洲听众与音乐家们倾倒,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珍 品。“它是第一个以民问合唱的身份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也是第一 个跨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学术性演 出的民间合唱品种。”侗族大歌歌队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他们人人自幼随歌师习歌,侗族儿章五六岁时进入歌班,以后随着不同的年 龄阶段转换歌班,直至老年。象这样的通过“歌班”的形式,将社会多数成员有 效地组织成不同形式的合唱队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仅有侗族一家。可以说, 他们一生在歌唱中度过,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歌唱民族。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是侗族文 化的直接表现。直到上个世纪5 0 你年代,它才被外界人们发现。侗族大歌的发 现,填补了“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而在此之前世界音乐界曾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合唱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 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 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 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 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二、相关研究综述 2 0 世纪5 0 年代初,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工作者在参加黔东南侗族地区 土改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合唱形式的侗族大歌,成为在我国被发现的第一个多声 部民歌品种。1 9 5 3 年1 2 月号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薛良所写的侗家民间 音乐的简单介绍,这是音乐界人士明确提出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存在多声部 民歌事实的第一篇文章。1 9 5 8 年8 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多声部 民歌专集侗族大歌,引起民族音乐界的广泛关注。1 9 5 8 年第4 期音乐研究 发表了方暨申的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这是第一位外地音乐家 所撰写的与侗族大歌有关的专题论文,这篇翔实细致,自然生动的研究报告,自 发表之后一直为音乐界所重视,影响所及,延续至今。此后,侗族大歌如同磁铁 一般,始终吸引着贵州省和全国民族音乐学家们的注意力。不断有人到南侗地区 。引自樊祖荫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此文为侗族丈歌研究五十年序二,第4 1 5 页贵州民族m 版社2 0 0 3 年l o 月版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生活、采风,不断地有研究成果涌现。其研究视角,也在对音乐本身的研究不断 深化的同时,也逐渐向着与其相关的侗族历史、社会结构、文化功能、语言风俗、 婚姻形态等方面延伸、拓展,进而做出与相关民族、相关歌种的比较研究以及侗 族大歌自身的产生、传承与保护等等。可以说,在中国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 中,侗族大歌是被音乐家们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品种。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文献检索法和比较研究法, 在具体论证中还将采用社会学、民族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 侗族大歌的亲身体会,结合自身专业音乐学习背景,抱着对民族音乐的由衷热忱 学习和研究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旋律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的和 音,让人回味无穷。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 且成绩斐然,但以声乐演唱视角去研究的成果尚为少见。笔者认为:侗族大歌的 民间歌队所具有丰富的演唱形式及表现形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独特而 一脉传承的、集体创造的音乐手法之上:侗族大歌的民制歌队队员之问的相互协 作与配合默契,呈现出相当高的专业水准:领唱歌手在音质与音色上高度统一, 歌手们能从全局出发协调声音,即使在唱各种不同的和音音程时,也能做到和谐 统一;低声部在唱持续长音时,队员之间能熟练地运用轮换呼吸方法等等,这应 该是我们专业声乐学习者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音乐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来 讲,研究侗族大歌的音乐本身与研究侗族大歌存在的民俗性活动同等重要。以民 俗活动这一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结合侗族人民的歌唱习俗研 究侗族大歌丰富的演唱形式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2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第一章:侗族大歌名称及分类 名称概念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个过程,研究民族音乐的重要乐种侗族大歌 也应该从这一过程着手。通过了解侗族大歌名称的深刻内涵,从而对于其文化内 涵有了初步研究。 。 第一节:侗族大歌名称与涵义 “侗族大歌”顾名思义,就是侗族人民的“歌”。但为什么称之为“大”呢? 是它歌曲结构之“大”? 演唱时音量之“大”? 还是因为演唱人数之众而称之 为“大”呢? 带着诸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侗族大歌。 1 、侗族大歌名称由来 “大歌”是侗话的直译,侗话叫“嘎老”( g al a o ) , 也有个别地区称“嘎 玛”( g a m a ) 。 “嘎”指汉语罩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词,即 汉语的“大”,汉译还有“长”和“古老”之意。“嘎老”,汉语对译应为“歌 大”。侗语罩有些词语是位置倒装的,“嘎老”就是这样。“从2 0 世纪5 0 年代初 开始,音乐工作者把侗族民间多声歌( 合唱歌曲) “嘎老”,译作“侗族大 歌”,一直沿用至今。关于侗族多声歌的汉译,用音译( 包括直译) 好还是意译 好,学术界曾有过争论。笔者则认为,从尊重口传文化的角度来讲,应以采用音 译为主:在翻译成汉语后,为使能准确表达,应结合意译为佳。即如汉语翻译后 不能表达侗语的意思,就只好来采用音译的办法。“嘎老”,用汉语翻译成“大歌”, 既是直译,也是意译,意思表达是准确的,而且已约定俗成,随意改变会造成名 称匕的混乱。 2 、侗族大歌之涵义 侗族大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字面意义来看:狭义的侗族大歌专指“嘎老” 一类,广义的“侗族大歌”则是侗族民间多声部合唱曲的总称。而我们今天所 指的侗族大歌多从广义角度而言。即侗族民i 日j 歌队演唱的多声歌( 迭声歌) 概称 侗族大歌。从涵义的内容来看:大歌之所以称为“大”,包括以下三个因素: 其一:大歌的结构一般比较长、大。一首歌包括若干“段”( 侗话叫做“角” 或“枚”) 。除了以表现声音为主的声音大歌外,一般都在六七段以上。其二: 。全文此种情况的标注系拉丁文。侗族历史上有语言无文字,1 9 5 8 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创 立了以拉丁字母为文字符号的侗文。现还在推广中。 。2 0 世纪5 0 年代侗族人歌破发现以前,国际音乐学权威阿尔斯特锥舍尔期断定中国民问只有单声部民 歌,侗族大歌的存在足以证明此舰点的对十中国音乐认识的偏见和不确切性。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演唱队伍和阵容庞大,声部多,气势宏,音量大。大歌由民间歌队或歌班来演唱, 不能独唱。大歌有两个声部,分高声部和低声部。高声部叫“所滂”( s op a n g ) , 由一至三人轮换独唱,有时“所滂”支声出两个声部,大歌就有了三个声部。低 声部叫“所吞姆”( s ot e r n ) ,由歌队的绝大多数人齐唱。其三,除了平常练习外, 大歌的j 下式演唱多半是在节日和招待外寨来客时候,主客双方男女歌队在特定场 合( 如鼓楼、卡房) ,当着大庭广众放声歌唱。 以上三点构成侗族大歌名称涵义。各自从结构、声部特征和演出场合共同涵 盖侗族大歌的广泛涵义,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节:侗族大歌的分类 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的总称,根据演唱内容和场合可分为六大歌种,而每一歌 种又有各自的名称。本节从侗族大歌的具体分类和抽象的图示分类进行解析。 图示一: 侗族大歌( 侗族民间合唱曲 1 、鼓楼。大歌 鼓楼大歌 声音大歌 服君 叙事大歌 嗡尽 广拦路歌 礼俗大歌踩常歌 l 酒歌 儿章大歌 戏曲大歌 鼓楼大歌侗话是( a l d e e s l a u e ) 属于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的主要 歌种。大歌内容以抒发青年男女爱慕之情为主,三首为一套,对歌时不是以首为 单位,而是以套为单位。对歌的胜负,由歌队掌握歌的数目多、能对答如流而决 定,两全其美更受称赞。这种歌,除练唱不受地点限制外,j 下式对歌活动必须在 鼓楼,因此叫鼓楼大歌。往往以歌曲( 主要指曲调) 产生的地方为名,如嘎坑 ( g ak a n g ) 就是“坑侗的歌”,嘎象姆( g ax i a m ) 就是“三洞( 黎平县三龙乡) 的歌”,其他如嘎统( 增充大歌) 、嘎略( 富禄大歌) 的情形也同样。、嘎 虽王( a ls i n tw a n g c ) 等。 。侗寨鼓楼是侗族以侗族族姓( 血缘亲族) 集团为单位而建立起来的,历来被视为村寨和族姓的标记与象 征。它不仅足村寨,族姓聚众防卫、议事持法的特定场所,同时也足伞寨或伞族姓群聚交往礼仪戢乐的集 中地方。如特定的歌乐讲唱程序一定在鼓楼进行。图示町参见1 7 页鼓楼图示。 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2 、声音大歌 声音大歌侗话是( a ls o h ) 不属于鼓楼对唱的歌种,而是鼓楼对歌过程中穿 插进去的精彩插曲。多数情况是歌队应听众的邀请而演唱。这种歌以展示音乐曲 调为主。歌词较短小、旋律性强,拉腔时特别优美,演唱时最能充分发挥歌队的 水平。往往在这时,两个歌队比嗓子和声部的协调统一。声音大歌的演唱不受场 合的限制,即可以在鼓楼演唱,应主人之邀也可以在家庭火塘边或长廊上演唱。 歌名常冠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如嘎吉哟蝉之歌、嘎三月等。 3 、叙事大歌 叙事大歌( a lj e n ha lj e b l ) 是侗族曲艺“多声说唱”的一个品种。从歌 词的体裁来分,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两种;从音乐唱腔 来分,可分为“唆君”和“唆尽”两种。叙事大歌多以歌队外出访友,应主人之 邀而演唱,地点少在鼓楼,多在主人的家里或屋前屋后的晒坪。歌名常冠之故事 中心人物的名字中某一类人物的通称,如珠郎娘美、孝顺父母、劝婆媳 等。 4 、礼俗大歌 礼俗大歌( a l1 i i xx a n g h ) 是在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每一 种歌都有自己的演唱场合,如拦路歌是主客双方歌队在村口隔着拦路的障碍物对 唱( 如嘎莎困) ;踩堂歌是男女歌队在鼓楼坪或晒坪对唱,边歌边舞( 如嘎 耶) ;酒礼歌是酒宴上歌队向主人或客人敬酒时演唱,洒礼歌歌名叫嘎考。 5 、戏曲大歌 戏曲大歌( a lw a g x ) 是侗戏班( 队) 演出侗戏时演唱的多声歌。由台前台 后的演职人员合口昌。气氛热烈,多用于一出戏或一场戏的开头或结尾。没有固定 的歌名,统称群众歌嘎瓦。 6 、戏曲大歌 儿童大歌( a ll a g xu i s ) 是儿童游戏娱乐时演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音 乐欢快,这种歌的演唱不受场合限制。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捉迷藏、捉 螃蟹、小山羊、探外婆等。 此外,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成:男声大歌( a ll a o xl a g xb a n l ) 、女声大 首都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歌( a ll a o xl a g xm i e g s ) 和童声大歌( a ll a o wl a g xu n s ) 。近五十年来,又出现了 歌唱新生活的混声大歌( a ll a o x b a r dm i e g s ) 。 第二章:侗族大歌演唱技巧与语言特征 如今,侗族大歌之“大”有了更为广泛的涵义。这对于形成丰富的演唱风格 有深远的影响。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侗族大歌不仅具备丰富多样的演唱技巧, 扎根于富有泥土气息的方言土语,馒侗族大歌魅力得以完整地体现。 第一节:丰富多样的演唱技巧 侗族大歌是借助人声合唱形式而表达的歌唱艺术,音乐的多声和谐性是它的 特征之主体,而主体特征则是通过人声这一本体来实现。不仅是声部之多,而且 声音表现方法之多样。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大 致可分为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分明唱法、轻声唱法三种。 1 、真假声混合的唱法 侗族大歌演唱过程中,尤其是女声起首部分大多运用的是这种方法。从音区 角度分析,真声大多用于低声区,假声用于高声区,女生的中声区则运用真假声 混合唱法。 谱例一 ,f 剖鏖如事 、一_ 呃q 取嘱袭袭嘿袭嘿 呃遍袭夫 上l l h 刊 圈n ;、_ k ( 演唱:吴娉捷等地点:黎平记录:钱滴等) 以上谱例两个声部都是由女声演唱,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在第二声部表现相当 明显。它的最大魅力莫过于与第一个声部的配合运用。两个声部前一小节属于齐 唱形式,声音力度二者相同,第二小节出现大三度和音色彩。第三、第四小节随 着第一声部音区的上行和情感表现需要,第二声部的持续音真假声混合唱法凸现 了第一声部的灵动感。 。本文谱例均来源于1 9 5 7 年4 月,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工作组到黎平、从江硪县交界的侗 族地区进行啊司歌调查收集后h j 版的贵州民间歌曲选集。 6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2 、真假声分明的唱法 这种情况常见于男女声部合口昌时。声音大歌罩的低声部由男声持续音出现在 男声音区的低声部,是大歌的主体,歌者用歌唱力度变化呈现大歌内容。此处歌 唱技巧多用纯喉音来表现。高声部领唱者由大家一直公认演唱水平较高的一两个 女声担任。高声部是由低声部派生出来的,有很大的即兴性和灵活性。 3 、轻声唱法 这种歌唱方法也可以理解为西洋唱法里上高音时的纯假声唱法。难能可贵的 是:这些唱侗族大歌的侗族人们完全是凭借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而塑造出这种声音 形象。完全运用气息演唱,在声带保持松弛的状态下,靠气息冲击声带。有些演 唱技巧较为娴熟的领唱者( 多为女声) 声带闭合程度真正能达到“用气息唱,而 不用本钱唱”的歌唱者艺术表现的理想境地。 第二节:侗族大歌的语言特征 流布于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贵卅i 、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的侗族大歌所使 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所有的侗族大歌运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本 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和土语。侗族大歌的方言土语不仅朴实自然,清新顺口,而 且短小精练,是经过民间歌手们反复加工、干锤百炼的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表 现力的精致之作。 1 、质朴纯真的方言土语 方言土语是侗族大歌语言的重要特色,侗族大歌的语言与侗族族群、地区是 分不开的。所有的侗族大歌运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和土语。 流布于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的侗族大歌所使用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和壮语、向依语、毛南语、水语、傣族语, 特别是和毛南语、水语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侗语还分南北两部方言,侗族大歌 所采用的就是南侗方言。这种语言纯真质朴,贴切生动,形象逼真,没有文人雅 士的文饰华丽辞藻,完全采用的是老百姓的家常话,随意脱口而出,既成章句。 它倾吐出侗族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具有强烈 的生活气息。在侗族大歌俚言俗语里,渗透着劳动人民独有的泥土清香,使唱侗 族大歌和听侗族大歌的人们深感无穷的乐趣。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2 、清晰可辨的咬字吐词 侗族大歌的方言土语不仅朴实自然,清新顺口,而且短小精练,是经过民间 歌手们反复加工、干锤百炼的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精致之作,值得字 斟句酌和深入研究。 方言的特殊性要求在侗族大歌演唱中尤其要注意咬字吐词,例如在侗族大歌 中有些词很赋予诗意,且保留了口语化的乡土色彩,字罩行间浸透了“土味”。 即使是都属于侗族大歌,贵州的黎平、榕江就和湖南通道的侗族大歌语言也有差 异。而且,侗族大歌里的鼓楼大歌和声音大歌曲调就以产生地命名。因此,唱哪 个地区的侗族大歌就用哪个地区的语言才能唱出它的风味,字与字之间的声韵不 能含糊,一字一句咬准且咬紧,清晰可辨。同时,咬字吐词不可过分,太强调就 会破坏整个大歌的美感,甚至造成字声失韵的现象。 第三章:侗族大歌演唱形式主体特征 侗族大歌属民间合唱性质的品种,主要采用的是二三声部合唱形式。实际上 讲究的是一个和音艺术效果,它的最大魅力莫过于音乐的多声和谐性,主要是这 一点,使得侗族大歌海内外闻名。” 传统而独到的音乐创作手法形成音乐的多声和谐性,群体人声娴熟的的演唱 技巧使声部达到天然和谐。本文此处所说的音乐表现形式主要针对人声部分以及 所要表现的音乐本身而言。它之所以能达到群体人声演唱的声部和谐性,并非偶 然或巧合而促成,演唱队伍的整体性、演唱人员的整体性是声部和谐性之根本。 同时,鲜明的地域特色则是侗族大歌之最大魅力。而伴奏乐器的多声性则使音乐 得以完美体现。 第一节:演唱形式的整体性与传承性 “即凡是在一个民族社会生活中呈现发展趋势的音乐事象,必然是在生存环 境范围内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相谐调、相适应的音乐事 象。”o 也就是说,从属于民问音乐表演形式的侗族大歌所具有的独特美感是与其 特定的文化生活、习惯4 - 刮q j 、人文精神和地域环境紧密结合的。 就民削合唱而言,侗族大歌发展到如此严谨、如此系统、如此丰富的程度, 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为什么侗族民间合唱会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呢? o1 9 8 6 年几十月间,黔东南侗族自治州侗族f ( 声合唱团应邀赴法国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其精彩的演唱、 动人的歌喉与精妙的多声效果,为欧洲的听众与音乐家们所倾倒,艺术节执行主席连声赞叹:“太好,! 美 极了! ”并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f i j 纯正的、如此闪 光的民问合唱艺术,这在世界卜实为少见。”世界报以“动入的侗族复调音乐”为题发表长篇评论,称 赞“九个姑娘的合唱,精炼幽雅的奇乐,可以说和意大利歌剧差4 i 多”。并说:“可以肯定,这些侗族歌曲一 比起八九世纪之前西方复调音乐初期的任何专业音乐家都要高明” 。伍国株民族音乐学概论第三章第四节总第7 l 页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4 年9 月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1 、演唱形式的整体性 每有侗族大歌活动,整个侗寨全部出动,每个人都视为活动的个体,侗族大 歌的整个活动则是所有个体的整体性表现,同时歌唱活动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 团结友好的人文关系。 首先,普遍的群体性交往活是侗族大歌歌唱习惯的群体性特征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侗族人民的群体性民俗活动大都为整个村寨、村寨与村寨 之问、或是整个家族的整体性活动。这些整体性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倾寨出 动,由一寨人到另寨去集体作客,侗家叫“外嘿”,带有结盟性质两寨的青 年男女在约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群体性社交活动,侗家叫“外顶”。家族之间 或相好的群众之间,在婚丧嫁娶,建房盖屋或添人进口之时互相作客,侗家叫“外 客”。这些始终都离不开用歌传情,以歌相贺。而且,在群体性的社交活动过程 中,大歌的演唱是其重要环节。民俗活动过程中多数人员的参与,每次活动的组 织性与目的性成为侗家的歌唱活动中侗族大歌都以集体人员演唱的必然因素。其 次,侗族大歌集体性人员演唱并非是临场乱唱或是简单的大混唱,组织性与目的 性使得大歌演唱活动有序进行。这主要是来源于平时歌队的组织与练唱。经上个 世纪5 0 年代初侗族大歌为音乐界老前辈( 如:薛良、方暨申,后有樊祖荫。) 发 现之时,你令众位老前辈吃惊的是:有专门的歌队组织来演唱侗族大歌,这种由 特定人员有组织地在特定时间里练唱当地民问歌曲的现象在我国各族民问歌曲 流传现象中,仅有侗族一家。 歌队组织有以下几种组合情况:居住相邻、不同姓氏同龄的人的自由组合: 本寨范围内同龄人的自由组合;本鼓楼范围内同龄人的自由组合;本房族 范围内同龄人的自由组合。前面三种组合形式较为普遍,第四种组合形式较少见。 侗族民间歌队遵循业余自愿的原则,按性别分成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按年龄可 分成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儿童歌队年龄大 约在八至十二岁之间,接受音乐启蒙教育,儿童歌队学唱两三年后,即会演唱章 声大歌和其他较为易唱地大歌。每逢年节有客人来到村寨,儿章歌班也可参加对 唱大歌。而整个对歌活动中,儿童歌队以旁听为主;少年歌队年龄大约在十三至 十六岁之间,是青年歌队的后备军,若村寨有对歌活动,可临场见习;青年歌队 年龄大约在十三至十六岁之间,是村寨的主力歌队,若村寨有对歌活动,他们当 仁不让,同时,他们也可以主动出访;壮年歌队多指已婚的男声歌队,女声歌队 婚后自然解散。壮年男声歌队是青年男声歌队的有力后盾,若村寨有对歌活动, 青年歌队应付不了时,壮年歌队可以上阵;老年歌队指以当了公婆的老年人组成 的男、女歌队,少数是青壮年时期留下来的原建制歌队,多数是重新组合。他们 以演唱叙事大歌或多声说唱为主,有时也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但不参加对歌活 动。每队都有自己的领唱者一至两人,称唱者为“歌首”( 负责领唱开始几句和 所有的高声部) ,侗话叫“赛嘎”。成为“赛嘎”的条件是唱得好,声音好,在 侗族大歌这一方面懂得较多。歌队的组织人数最少不能少于四人,最多的在十五 人左右。其所以不能少于四人是由于每歌队至少要有两个唱“高声”的“赛嘎” 负责轮流领唱高声部。从后面侗族大歌的结构介绍部分我们了解到:每一歌段有 。薛良( 奉名郭可诹) 发表于人民音乐1 9 5 3 年1 2 月号上的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耋开是一篇拓荒 之作;为樊祖荫在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一书中评论说:“这是音乐界人士明确指i | l 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存在自- 多声部民歌事实的第一篇论文。” 9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个“起顿”部分,所以,还得有个人负责演唱起顿部分,而这个人在大歌的声部 里也叫“起顿”。另外,侗族大歌的分部并不像我们一般合唱队那样,无论这 歌队有多少人,领唱的歌首永远只有两个或三个人,而这两个或三个人并不同时 唱高声部,他们是轮换着领唱,因此,侗族大歌实一个人领唱一部,其余的人合 唱一部。如果低声部人数过多,“赛嘎”的声部就会被淹没。因此,侗族的歌队 一般只在十五人左右,人数太多就很难听出和音效果,那也就丧失了侗族大歌的 多声魅力。 如果说侗族民间歌队是侗族民间合唱传承的基石,侗族民间歌师则是侗族民 间合唱传承的功臣。每一歌队有负责教唱的“歌师”,侗语叫“桑嘎”( s a n gg a ) , “桑”在侗语旱是对擅长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今天的歌师往往就是昔同的歌首 ( “赛嘎”) 。 歌师的传承性作用在侗家文化体系中的意义,关联着性别、年龄、 地域、民族认同等侗族人民生活的细节。 侗家传歌不传文,不立文字的规矩后面,表达的是一个文化系统生成与繁衍 的格律。几乎所有用于民俗活动的侗族大歌都是在集体组织下完成。大歌自产生 之日起,似乎同时就具备了“族姓文化象征”这一突出的社会功能。 2 、演唱形式的传承性 据史料记载,侗族大歌歌班聚唱有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日仍然保留下来, 可见侗族文化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侗寨歌班聚唱大歌有严格地队列规定,如鼓 楼大歌历来是“行歌坐夜”,坐唱队列自明朝以来沿袭至今。鼓楼大歌在侗寨鼓 楼中坐唱时,依然是如此情形:男女分排对坐,群体对唱,当男方演唱时,歌手们眼 睛微闭,右腿搭于左腿之上,边唱边伴有点头与摇足之动作。 所以,歌班的练唱形式反映在民俗活动的演唱形式上也是很具有研究价值 的。如礼俗大歌中的拦路歌,在演唱队列方面有严格的讲究。 根据侗族人民旧俗,当一个寨子中有什么天灾人祸之事( 起火、疾病等) 就 要请鬼师主持“忌寨”,忌寨的时候是不让外面生人进寨。礼俗大歌中的拦路歌 就假以上原因来拦住对方,以种种托词不让进寨,多次的来回对唱。这种演唱形 式流传至今日多为表达村寨与村寨之间来往交流的形式,或有的是外寨小伙子来 本寨求婚等等。 拦路歌在开始演唱时,村寨不参加歌队演唱的人员摆好阵势严阵以待,主队 先围成一圈阻在要道口,客人来时在主队对方也困成一圈,若是冬天还在中问生 着熊熊大火,两旁围着观众,老人多坐在前面。 。明朝诗人邝露 1 6 0 4 1 6 5 0 ) 在具杂记 赤雅,( 上卷) 中作过如下记述:“侗办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 管,k 歌闭日l | 嗄首摇足” l o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图示二:国 先是主人开始拦路唱歌,不让客人进寨,要逗对方比歌。整个对歌活动主人 都是围绕这一要求明确提出种种拦路理由。 主人在开始就唱这样的歌词: 哎! 表兄哟, 现在我们在忌寨,砍了树枝拦寨门, 拦起寨门不让外人进,外人进寨寨不宁。 ( 这时客人回道:) 哎! 表兄哟, 那你快快莫忌寨,你莫砍了树枝拦寨门, 莫拦寨门让我外人进,外人进寨寨自宁。 总之,其内容就是围绕这些人为制造的矛盾假象,找些不成其理由的理由, 不让对方进来。又是理由,又是耍赖,又是开玩笑,其目的就是要逗引对方比歌。 可见,侗族大歌活动不是今日才有,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侗 族人民自发的古老的一种集体性活动。从解析侗族大歌的歌词内容,我们可以了 解到侗族人民的生活传统与信念,从而起着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启发。这也大概就 是今天的新兴民族学、民族音乐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之价值所在。 第二节:音乐的多声性与和谐性 具有多声和谐性的侗族大歌足我国音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多 声部实践的最好证明。长期以来,由于外国学者对中国音乐文化缺乏全面了解, 。转引自张中笑杨方剐侗族大歌研究五i 一年1 8 1 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0 月版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音乐一直就是以单声部形态存在。上个世纪5 0 年代在贵州广 西与湖南三省交界处的南侗地区发现了侗族大歌,成为说服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持 有偏见的国外民族音乐学者最好实践例证。 1 、音乐的多声性 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得到长久的流传,并为国内外听众所欢迎,关键在于自身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主要通过其本身的多声和谐性来体现。侗族大歌 的多声和谐性是不同于我们书本上学到的西方复调和声规则,完全是侗族人民在 日常生活中长期的实践与积累,而形成的具有大自然风格的民间音乐特色。 如侗族大歌罩使用得最多的持续音伴唱手法,往往是低声部逐渐引进主音持 续音,或一开始便以主音持续音为背景,长度一般为八小节左右。有些声音大歌 的“拉嗓子”不单是作为尾腔使用,一般只有两三句歌词,唱完歌词后就有段落 较长的“拉嗓子”。在“拉嗓子”的过程中,低声部的长音可持续一二十小节之 久。此时,高声部歌首两三人可轮换演唱,不断变换音色,高声部注重声音的美, 曲调性强,用虚词唱着细腻委婉的旋律,抒发侗族人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在结构上,它不仅与歌词融为一体,而且成为表达音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谱例二: 嘎年哭娘虫 声音大歌 。见1 8 8 4 年l 海版的阿尔斯特( a v a na l s t ) 的中国音乐以及1 9 1 1 年莱比锡i j 版的菲舍尔( f i s c h e r ) 的中国音乐研究补遗。 1 2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r io- n -n it jl i i i l 高坡一株i 枫树上i 听见掸儿i在哭i 娘陋1 年k 啊 ( 演唱:吴万芬等地点:黎平三龙乡记录:钱漪) 嘎年哭娘虫之歌的第一段只有两句歌词,共四个半小节。以下的“年 ”是摸拟哭娘虫的呜叫声。从第十小节起,有十五小节是“拉嗓子”部分, 主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为主音持续音。除了以羽音做主音持续音外,还有个别 中问段落的结束部建立在大调色彩的宫调式基础上,并使用宫音上的主音持续 音。这样的伴唱的和声原则在任何其他乐种都是罕见的。这不但成为我国民间音 乐多声性的典范,并为国外音乐家们拍手叫绝。毋 以上还仅仅说明了侗族大歌多声性手法中的一种。还有诸如分声部式支声型 手法。和模仿对比手法。等等。这些都已经为众多音乐界老前辈们研究过,此处不 便赘述。 2 、音乐的和谐性 侗族大歌以真、善、美为本的演唱内容是侗族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 而这样的内容又反过来影响着侗族社会和谐、和睦、友爱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 展,推动着侗族社会( 经济基础) 的发展。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格树挺立、 铺天盖地:寨后排排芭焦、翠树成行;山上绿树成荫、山花簇簇、处处鸟语虫鸣、 林涛声声。侗族人民就在这种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罩繁衍生息,男耕女织农业劳 动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侗族大歌多声和谐性的生念基础。通过对百鸟叠鸣、蝉 虫合唱,流水潺潺,林涛声声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音响的模拟来表 达侗族族群对生活热爱。如中央电视台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原生态唱法组的 蝉之歌就是生动鲜明的活证。 侗家人用大歌唱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和 对人生的思考。一切爱恨情仇都歌而流传,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歌中提升,人们的 精神境界在歌中不断升华。侗家村寨,歌声的和谐美与自然的山水美、人们的生 活美和心情美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处美的“和谐世界”。整个音乐所达到的 和协程度,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侗族歌队,他们从六七岁起便在歌师指导下的长期 训练中达到了修饰声音的高水准及队员之间声音的和谐与统一程度,j 下如一个训 练有素的专业合唱队一样,由这样的合唱队演唱出的协和音程,其和谐程度具备 的魅力,已经征服了侗族大歌的所有听众。 。具体说明请见第7 页脚注一。 。即由领唱声部在低声部齐唱的基础上不时地往上支声,从而形成二声部之间节奏基奉相同、音高上时分时 合的分声部式支声型织体。 。两个领唱声部之间,常会出现对比或模仿的因素,构成局部性的复调型织体形式。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第三节:音乐结构和伴奏乐器 侗族大歌一般都比较长大,尤其是叙事大歌,有时演唱可达- d , 时以上,谓之 “长歌”名副其实。侗族大歌的结构形式一般具有完整的“三段性”特征。结构 都极为严谨的。首先,其严谨主要体现在它的整齐一律性和对称平衡之特点给人 一种流动、平稳的节奏感。其次,侗族大歌结构的比例较为均衡。侗族大歌每个 段落的长度大体相等,显示了结构比例的均衡美。再次,侗族大歌是由各个相对 独立的单位组成的统一体,体现了结构统一的和谐美。 1 、统一完整的音乐结构 侗族大歌一般都比较长大,尤其是叙事大歌,有时演唱可达一小时以上,谓之 “长歌”名副其实。如“拦路歌”则有成套而系统的歌曲。全套拦路歌按曲调和 内容的不同而划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包括多首歌曲,多则总计有六十多首。如 演唱全套拦路歌约需五个小时左右,通常在拦路时只唱其中部分歌曲。如踩堂歌 的音乐结构多为较为短小简练的分节歌。而整个大歌活动进行约四五个小时,大 致从上午十一时开始至下午四时左右结束,次同又照例举行,整个活动过程大歌 贯穿始终。 侗族大歌的结构形式般具有完整的“三段性”特征:一首完整的大歌总体 布局有歌头、歌尾相镶的多段联曲体,被镶的这个中间部分就是主体部分,与歌 头、歌尾对位,可把它叫“歌身”。这个“歌身”由若干歌段组成。从而形成大 三套小三的格局。 图不三: 一首大歌 广二二工二_ 歌头+歌身+歌尾 歌段甲+歌段乙+歌段丙+ + 厂j 厂二e r 二二l 起顿+ 同唱+ 尾腔起顿+ 同唱+ 尾腔起顿+ 同唱+ 尾腔 在隆重的场合演唱大歌时,经常在开始时演唱一个具有独立性质的段落( 即 图示中的歌头) ,侗语称之为“赶赛”。这是大歌中使用的专有名词,其旋律能 标志地区的特点,并兼有序唱、练声开嗓的作用。为强调旋律特征,歌首与歌班 其他人员在旋律上绝大部分一致。 如图所示的每一歌段都有一个具有引子性质的由歌首领唱的“起顿”,全队 队员一同唱结构长大的中问部分( 段内主体) 和结构短小的尾腔,这个尾腔民问 叫“拉嗓子”,只有衬词,其目的在于展示旋律美及歌者的嗓音美。它可以使听 众欣赏到侗歌的韵味,得到艺术审美的满足。在声音大歌拉嗓子部分被强调和延 长,使之成为歌曲的主要部分,因为这种歌主要是表现曲调美和歌队的声音美。 。赶赛即序歌。序歌部分的唱词皆为虚词。 1 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所指的形式美就具有了“形式即内容”的性质。 侗族大歌的结构都极为严谨的。首先,其严谨主要体现在它的整齐一律性和 对称平衡之特点:整齐一律主要表现在每段的“起顿”都是领唱、接着是同唱的 声音表现形式上;还表现在每段“尾腔”的声音和曲调相同或近似的旋律特征上; 其对称平衡特点表现在每个歌段的曲调大同小异,段落内部各个构成部分( 起顿、 同唱、尾腔) 有规律的反复,给人一种流动、平稳的节奏感。其次,侗族大歌结 构的比例较为均衡。侗族大歌每个段落的长度大体相等,显示了结构比例的均衡 美。再次,侗族大歌是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组成的统一体,体现了结构统一的 和谐美。 2 、多声性的伴奏乐器 侗族大歌丰富的演唱形式体现出音乐的多声性,训练有素的歌唱队员表现出 声部演唱的多声和谐性,其实,这只是音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伴奏乐器。 同时,伴奏乐器的构造和演奏形式形成了与人声声部相对的乐器声部。 芦笙、芒筒、牛腿琴、侗族琵琶等,都是侗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族乐器,唐 代以来的古籍文献对此多有记载。这些乐器的演奏都具有多声性,如芦笙的齐奏、 合奏,芦笙与芒筒合奏,牛腿琴、侗族琵琶演奏的音乐中,既有多种和声音程, 也有持续长音。这些乐器多声音乐的特点,与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颇有相似之处, 其中芒筒在合奏音乐中演奏的持续音与侗族大歌尾声部分的持续音。 侗家所用的芦笙和苗家的相同,有六管、八管、十管三种,小的长尺余,大 的长丈余;牛腿琴长尺余,形状类似琵琶,体积较小,有两根弦,按52 定音, 属于拉弦乐器,弓和普通胡琴弓一样,演奏时与拉小提琴相似,只是把琴靠在胸 前左方。伴奏侗族大歌时多拉双弦,多形成纯四度音程。牛腿琴多用于男女青年 月堂行歌坐夜或民间艺人独唱叙事歌时。凡用牛腿琴伴奏的歌曲都叫“嘎给”, 情调热烈,音调婉转,一听便可体会到是火热的恋歌,多是女子歌唱,男子拉牛 腿琴,或是男子自拉自唱。侗族琵琶与普通琵琶不同,有大、小两种。形状像三 弦,只是指板较短,有四根弦,按5662 定音,在伴奏时多外两根弦或罩两根 弦同时拔奏,这样就形成了大二度、小三度两种和声音程。大琵琶用于歌队唱大 歌时或民间艺人独唱叙事歌时伴奏而用;小琵琶则是男女青年行歌坐夜的伴奏乐 器。凡用琵琶伴奏的歌曲都叫“嘎嘿”歌词可与牛腿琴伴奏的歌词通用,只是旋 律不同,音调比较轻快跳动,也是男子拨弹。每到夜间男青年们常携着琵琶,在 姑娘门前窗下歌唱。在青年歌队行歌坐夜时其中一位歌手同时弹奏侗琵琶伴奏。 所以,侗族大歌演唱的人声部分支声手法和持续音的运用与伴奏乐器的多声 性相得益彰,使侗族大歌的魅力得以完美体现。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 第四章: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