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云溪友议》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云溪友议》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云溪友议》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云溪友议》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云溪友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云溪友议乃晚唐范摅所撰之笔记小说。本文为关于范摅及云溪友议之研究, 计三章。 第一章论作者之生平及此书之创作。范摅居家五云溪畔,约生于 837 年,卒于光启 年间(880-881)甚或其后,曾游历秦、吴、楚、宋、蜀等地。他创作此书,是受续 笑林及刘宾客嘉话录之影响,目的在于为友朋提供谈资。此书取材有二途:听闻 与典籍。取材之标准,一曰事须真实,二曰文取华丽。 第二章论云溪友议与唐代社会。 云溪友议中所记之事,乃范摅亲所闻记,其 资料之可信度大于后人追记。故以此书考之,可知唐代社会之风貌。此章分二节,一节 论其史料价值,二节论政治事件、科举、婚恋与宗教思想。 第三章论云溪友议与唐代文学研究。此章分三节,首论云溪友议之文学史 料价值,一在于记录当时诗人之交往状况,二在于其书中多载唐代诗歌,有与后世传本 有异文者,或本集不载者,可供校勘补遗。第二节论其诗学思想。 云溪友议所录诗 歌颇多,间有评骘诗文之处,以此归纳范摅之诗学思想为三条:一曰辞意双美,情真语 工;二曰意须雅驯,词忌淫艳;三曰忌无见随人。 云溪友议中载有语体诗,可考当 时语体诗之流行状况,故第三节论唐代语体诗之流行。唐代语体诗之创作者包括社会各 阶层人士,语体诗流传范围颇广,并对正统文人诗歌之发展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云溪友议 ,范摅,社会生活,文学研究 iii abstract yun xi you yi is a literary sketch which was written by fan shu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is thesis, amounted to three chapters, is a study on fan shu and yun xi you yi. chapter 1 discusses the authors life and the creation of this book. fan shu, who was lived by the side of the wu-yun rivulet, was born in about 837, and died during or even after guang qi period. he had visited qin, wu, chu, song, shu, etc. the creation of this book was influenced by xu xiao lin and liu bin ke jia hua lu and aimed at providing the talk for friends. there were two ways in collecting materials: he heard or experienced himself, or excerpted from other books. if a material was selected, the event must be real and the diction must be magnificent.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n xi you yi and the societ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events recorded in yun xi you yi were heard or experienced by fan shu so that the reliability is better than ones which were written down afterwards. according to this book, we could probe into the social features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materials and political event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marriage and love, religious thoughts. chapter 3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n xi you yi and the literary studies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ry historic materials of yun xi you yi. on the one hand, this book recorded the poets communications at tha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it recorded many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recorded on other books or which couldnt be found on other books that could be used for collating or addendum.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etic thoughts. there are several comments of poems in yun xi you yi, from which we could sum up fan shus poetic thoughts. firstly, the meaning and the diction should be both perfect and the emotion must be sincere. secondly, the significance should be elegance and the diction iv shouldnt be flashy. thirdly, do not follow the herd. the third part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evalentness of spoken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because there are some spoken poems in yun xi you yi. in that time the writers of spoken poetry were from all stratums in the society. the spoken poetry was so prevalent that it had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 poetry. key words:yun xi you yi, fan shu, social life, liberal studies 绪论 1 绪 论 云溪友议为晚唐范摅所撰之笔记小说。范摅,号五云溪人,僖宗时人。此书所 录杂事,上起开元,下讫乾符,共计六十五条, “诗话居十之七八,大抵为孟棨本事 诗所未载,遗篇琐事,颇赖以传。又以唐人说唐诗,耳目所接,终较后人为近” 1,是 以研究唐诗者多可取证。纪事之范围,上及朝堂君臣,下涉盗贼孤旅,旁连外国,兼收 僧道,幽入鬼神,虽时有舛讹,失于考证,然皆可据以考知当时之社会风气。前人关于 云溪友议之研究,特重作者生平、史料考辨及版本源流,然尚有未备之处,须进一 步探究。 一、研究现状 (一)作者范摅之生平研究。范摅,两唐书无传,欲考其生平,所可依据者仅 云溪友议序 、书中相关自述及新唐书艺文志注数者。其生平之考证,集中 见于四库全书总目 、 四库提要辩证与汤华泉之范摅二考 。综合前人考证结果, 知范摅为僖宗时人,居于会稽五云溪,号五云溪人,有一子,慧而早卒。关于范摅之籍 贯,则有二说, 四库提要辨证据唐诗纪事 ,云其为吴人,侨寓于越 2; 范摅二考 则辨唐诗纪事不可信,复举三证,力主其为越人 3。 (二)史料辩证。 云溪友议之记事范围广泛,是以后世史籍、诗话颇有采之者。 然范摅终身未仕,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所云: “摅生于晚唐,以处士放浪山水, 仰屋著书,不能常与中朝士大夫相接,故其所记如安禄山、严武、于頔、李绅之类,不 免草野传闻,近于街谈巷议。 4”宋世已有考辨其史料正误者。如资治通鉴宣宗皇帝 上大中元年七月, “前凤翔节度使石雄诣政府自陈黑山乌岭之功” , 考异曰: “此出 云溪友议 ,彼以乌岭为天井,误也。 ” 5北宋何薳春渚纪闻云: “ 云溪友议载酒 徒朱冲嘲张祜云以祜时为堰官,非也。按承吉以处士自高,诸侯府争相辟召,性狷 介不容物,辄自劾去,岂肯屈就堰官制辱耶?金华子杂说云:祜死,子虔望亦有诗 名,尝求济于嘉兴裴宏庆,署之冬瓜堰官。虔望不服,宏庆曰: 祜子守冬瓜,已过分 1 清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四,中华书局 1965 年版,1186 页。 2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0 年版,1028 页。 3 汤华泉: 范摅二考 , 文献 ,北京图书馆 1996 年第一期,245-247 页。 4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0 年版,1029 页。 5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二百四十八,中华书局 1956 年版,8035 页。 云溪友议研究 2 矣。 此说似有理也。 1”此为散见者。其集中者,当推四库全书总目 、余嘉锡之四 库提要辨证 、尹楚彬之史料辨误与马铁浩之考 。余者傅 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 、王仲镛作唐诗纪事校笺 、孟二冬作登科记考补正 , 则因其书原文中引用云溪友议条文较多,故亦对引文作史料辨析。 (三)版本研究。 云溪友议 , 崇文总目 、 新唐书艺文志 、 郡斋读书志皆 著录为三卷, 直斋书录解题则云: “ 云溪友议十二卷,唐范摅撰。自称五云溪人, 咸通时。 唐志三卷。 2” 宋史艺文志云十一卷,诸家多疑刊刻误“二”为“一” 。 后世所传者,即有此三卷本与十二卷本二种。三卷本前有范摅自序,计六十五条,卷上、 中各二十二条,卷下二十一条,每条前有三字标题。十二卷本无范摅序,次序则与三卷 本无异,惟各条之前无标题,有分六十五条为六十六条者(明嘉靖王梁栋抄本) ,有分 六十五条为八十四条者( 稗海本) 。其版本考证,始自四库全书总目 。后来诸藏 书目录,亦略有及之者,如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云: “ 云溪友议三卷。校 宋本。唐范摅撰,并序。 唐志本三卷, 直斋书目作十二卷。今商氏稗海本亦 十二卷,无三字标题及自序。此为明刻,犹存三卷之旧,较商本为完善。 3”马铁浩作考 、曲琨作考论 ,皆详述存世之刻本、抄本,借以梳理云 溪友议版本之流变,于版本源流考证用力颇勤。 二、选题意义 观此现状,可知云溪友议之研究,如史料辩证与版本源流,皆颇为深入。然二 者之外,仍有可考论者,尚存在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本论文拟对云溪友议进行整体研究,包括范摅之生平考论、 云溪友议与唐代 社会、 云溪友议与唐代文学研究等三个方面。范摅之生平,虽前人已有所论,而考 之未尽,故更为阐发,以期知人论世之效。 云溪友议所记之事,涉及社会诸多方面, 而鲜有分析其内容者。遗篇琐事,虽非尽真,然“唐人记唐事,从中可以觇测时代风气, 了解唐代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况,这就有很高的认识作用和研究价值” 4。书中诸条目,颇 多评诗之文;文中又多引唐人诗作,计其数目,多达二百余首,几于一唐诗选本。研究 其诗歌批评及诗歌理论,对于了解中晚唐诗坛状况及唐人对诗歌之评判标准,实有极大 1 宋何薳: 春渚纪闻 ,卷七,中华书局 1983 年版,101 页。 2 宋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322 页。 3 清瞿镛: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445 页。 4 周勋初: 唐代笔记小说整理心得 , 周勋初文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123 页。 绪论 3 意义。 对云溪友议进行整体研究,首先可以认知其文史价值,勘定其在文学史上之地 位,其次可以获知中晚唐之社会风貌、诗坛状况及诗歌评判标准,亦可为唐代笔记小说 研究提供某些借鉴。 范摅与云溪友议 5 第一章 范摅与云溪友议 历代书目多归云溪友议入小说家类。稗官野史,向不为国人重视,故其作者之 名号事迹易漫灭不存。范摅以布衣终身,著作仅云溪友议一编传世,其名虽未灭, 生平则难以详考。后世之研究者,据有限之记载,推断其里贯与生卒,而考之未尽,其 结论亦不无可议之处。此章分两节,一节论其里贯、生卒时间与交游状况,一节论其创 作云溪友议之动机、目的与取材途径及标准。 第一节 范摅之生平 一、范摅之里贯 范摅之里贯不见史传记载, 云溪友议中亦未提及。惟书前题“五云溪人范摅纂” , 书中自叙辄称“云溪子” ,诸条之末偶有仿史臣论赞者亦云“云溪子曰” 。同时人李咸用 悼范摅处士诗云: 家在五云溪畔住,身游巫峡作闲人。 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藏坟土新。 虽有公卿闻姓字,惜无知己脱风尘。 到头积善成何事,天地茫茫秋又春。 1 首句即称其家在五云溪。五云溪为若耶溪之别称, 元丰九域志载: 若耶溪即欧冶子铸剑之处。徐浩游之,云: “曾子不居胜母之闾,吾岂游若耶之 溪?”因改为五云溪。 2 会稽志 “会稽县”条载若耶溪,称其在县南二十五里。据元和郡县志 ,会稽 县属江南道越州,则范摅家居于越。 云溪友议 彰术士条载浙东使府占卜事,末云 “自童騃之年知之,方敢备录” 3,按元和郡县志 ,越州为浙东观察使理所,据此可 知范摅幼年即在越。 今人多称范摅为吴人,盖缘唐诗纪事 、 绀珠集诸书所载“吴人范摅”之文。 唐诗纪事云: 吴人范摅处士之子,七岁能诗。 赠隐者云: “扫叶随风便,浇花趁日阴。 ”方 干曰: “此子他年必成名。 ”又吟夏日云: “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 ”干曰: 1 清彭定求等: 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99 年版,7458 页。 2 宋王存: 元丰九域志 ,卷五,中华书局 1984 年版,617 页。 3 本书引用云溪友议之文字,均出自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云溪友议 ,下不再出注。 云溪友议研究 6 “惜哉!必不享寿。 ”果十岁卒。 1 绀珠集所载略同。 四库提要辨证引此文,复云: 唐才子传卷七云: “方干隐居镜湖,咸通末卒。 ”镜湖、若耶溪,均在会稽。 是干与摅生同时,居又同邑,固宜见其幼子。会稽于唐属越州会稽郡,而摅实吴人, (余嘉锡注:吴县,属苏州吴郡。)盖侨寓也。 2 是余嘉锡亦信唐诗纪事等书所记,定范摅之籍贯为吴。 汤华泉则以为范摅之籍贯为越州会稽,所据者:一、范摅题其书曰“云溪友议” ,自 署“五云溪人范摅纂” ,李咸用悼诗亦云“家在五云溪畔住” , 新唐书艺文志于云 溪友议条下注“自称五云溪人” ;二、范摅之子事最早见郡阁雅谈 ,此书未言范摅 为何处人,且唐诗纪事摘录材料舛杂,不可援据;三、范摅在自序中云“余少游秦 吴楚宋,有名山水者,无不弛驾踌躇” ,若生长吴地,不应措词如此;四、书中所采事 迹,越地多至十余条,而吴地仅真娘墓一条;五、方干隐于镜湖,能见范摅之子, 正缘其居近。 3 按其所论,范摅题其书“云溪友议” ,自称“五云溪人” 、 “云溪子” ,未足证其籍贯 为会稽。范摅自云“有名山水者,无不弛驾踌躇,遂兴长往之迹” ,其爱山水至矣,以 “云溪”为号,不足为籍贯为越之证。 新唐书艺文志注“五云溪人” ,实袭范摅之 说,未有发明。李咸用悼诗及范摅之子得见方干,亦仅可佐证范摅家于越。 唐诗记事 卷六一云“唐末五云溪人范摅” ,卷七一云“吴人范摅处士之子” ,两条显非采自一书, 未可轻诋。 绀珠集 、 类说亦云范摅为吴人,或近古而有据。书中吴地之事,亦非 仅真娘墓一条。 吴门秀条多列吴地之士,行文之时,多有褒扬,或正缘其籍贯 为吴。然范摅名位不显,不称郡望,其籍贯为吴为越,千载之下,实无确证,姑存其说, 以待后来可也。 二、范摅之生卒 范摅之生卒年岁,亦不见史籍。 新唐书艺文志仅注“咸通时” ,他无佐证。所 可依据者,惟云溪友议中涉及其生平诸条。 江客仁条载: “乾符己丑岁,客于霅川,值李生细述其事。 ” 四库全书总目云: 1 宋计有功撰、王仲庸校笺: 唐诗纪事校笺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1368 页。 2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0 年版,1028 页。 3 汤华泉: 范摅二考 , 文献 ,北京图书馆 1996 年第一期,245-247 页。 范摅与云溪友议 7 书中李涉赠盗诗一条,称乾符己丑岁客于霅川,亲见李博士手迹。考乾符元年 为甲午,六年为己亥,次年庚子改元广明,中间无己丑。己丑实为咸通十年。疑书 中或误咸通为乾符,否则误己亥为己丑。然总之僖宗时人矣。 1 四库提要辨证云: 唐诗纪事卷五十六有李汇征一条,全采之云溪友议 。其末云: “乾符辛 丑岁范摅客于云川, (余嘉锡注:霅川之误。 )值汇征细述其事。 ”与今本作乾符己丑 岁者不同。于提要所考,亦复不合。考乾符六年之间无己丑,亦并无辛丑,其 辛丑乃中和元年。古今本既同作乾符,则其误不在年号,而在干支。惟当作何字, 无以定之。 2 此皆欲以书中记事之年代推致范摅之卒年者,然迄无以定之。汤华泉据李咸用悼 范摅处士诗中字句,云范摅于中和中再游蜀地,并逝世于归乡途中。马铁浩已指出汤 华泉误解“安车”之意,遂使其年月推断亦不确。 3察悼诗中“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 藏坟土新”之句,范摅实逝于五云溪畔之家中。 江客仁条所载为乾符年间之事,而 是年范摅尚“客于霅川” ;又汤华泉云: 彰术士条又言“杨损尚书三十年来两为给事,再任京尹、防御三峰、青州 节使” 。查唐方镇年表 ,杨损任青州节使在乾符六年即己亥年,此又记事及于乾 符末者。 4 按旧唐书本传,杨损“又检校刑部尚书、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未赴郓, 复留青州,卒于镇” 5,是其卒于青州。 云溪友议未言“故杨损尚书” ,故此条或记于 乾符六年杨损卒前。 云溪友议所记可考年月之事,此为最晚者。 云溪友议或即成 书于乾符末至广明中,范摅卒年当更在此后。 彰术士条末有云: “云溪子曰: 自童騃之年知之,方敢备录。 ”此条所记占卜 事发生于大中五年(851) 6,范摅自称“童騃之年” ,则是时其年龄远不足二十岁。即以 十五岁计,范摅当生于开成二年(837) 。李咸用悼诗云“安车未至柴关外” ,安车为朝 廷重礼,可知范摅逝世之时已年高。使范摅卒年五十,已下至光启二年(886) 。总之, 1 清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四,中华书局 1965 年版,1185 页。 2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0 年版,1028 页。 3 马铁浩: 考 ,河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2-3 页。 4 汤华泉: 范摅二考 , 文献 ,北京图书馆 1996 年第一期,248 页。 5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 ,卷一百七十六,中华书局 1975 年版,4561 页。 6 汤华泉: 范摅二考 , 文献 ,北京图书馆 1996 年第一期,248-249 页。 云溪友议研究 8 范摅之生年当在开成二年左右,而其卒岁当在光启年间甚或光启之后。 三、范摅之游历 范摅游历颇广,据其自序, “余少游秦吴楚宋,有名山水者,无不弛驾踌躇,遂兴长 往之迹” ,则早年其足迹已遍秦吴楚宋诸地。而观“秦吴楚宋”四字,秦则西北,吴则 东南; 楚居炎方, 宋居北国, 似举两端以包其余之意。 李咸用悼诗云 “身游巫峡作闲人” , 据此知秦吴楚宋之外,范摅亦曾游蜀。 云溪友议中所及者,有江客仁条所记乾符中客霅川事: 云溪子以刘向所谓“传闻不如亲闻,亲闻不如亲见”也,乾符己丑岁,客于霅 川,值李生细述其事。 霅川即霅溪, 在湖州, 以此知乾符中范摅曾至湖州。 蜀僧喻 条载其遁西霞峰事云: “云溪子昔遁西霞峰,厥气方壮。 ”观“厥气方壮”之语,范摅遁居西霞峰或在咸通中。 范摅自序云: “每逢寒素之士,作清苦之吟,或樽酒和酬,稍蠲于远思矣。 ”是其亦 颇喜交游。惜以名位之故,其交接之人多“寒素之士” ,名不闻达于后世,今可知者惟 李咸用、方干、卢肇、李汇征、玄朗等人。 范摅逝后,李咸用曾题诗悼念,则二人平时必有交往。李咸用,生卒年不详,袁州 人,曾任推官之职,著有李推官披沙集 , 全唐诗编为三卷。 据前引唐诗纪事之文,方干曾评骘范摅幼子之诗,又居处相近,故二人亦或曾 有交往。方干,生卒年不详,新安人,累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著有玄英先生诗集 十卷, 全唐诗编为六卷。 梦神姥条云: “云溪子曰: 亲闻范阳所述,故书之。 ”范阳为卢肇之郡望,范 摅亲闻其故事,知二人曾相交。卢肇,字子发,宜春人,早年受知于李德裕,会昌三年, 因受李德裕赏识,进士状头及第。后历潼关防御判官、秘书省著作郎、仓部员外郎、歙 州、池州、吉州刺史,咸通末卒。 1今有文标集传世。 江客仁条云: “汇征于韦叟之居,观李博士手翰,冀余导于文林。且思明感知从 善,岂谢古人乎?”知范摅曾与李汇征交往。李汇征,番禺人,曾应举科考并客游闽越, 乾符中至循州、湖州,其余事迹不详。 蜀僧喻条云: “云溪子昔遁西霞峰,厥气方壮。尝遇玄朗上人者,乃南泉禅宗普 1 周勋初: 卢肇考 , 周勋初文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151-157 页。 范摅与云溪友议 9 愿大师之嗣孙也。 ”玄朗,事迹不详。 宋高僧传有唐东阳清泰寺玄朗传 ,而卒于 天宝十三年,与此玄朗当为二人。 第二节 云溪友议之创作 一、创作之动机与目的 范摅创作云溪友议之动机及目的,尽见于其自序。其序云: 近代何自然续笑林 ,刘梦得撰嘉话录 ,或偶为编次,论者称美。余少游 秦吴楚宋,有名山水者,无不弛驾踌躇,遂兴长往之迹。每逢寒素之士,作清苦之 吟,或樽酒和酬,稍蠲于远思矣。谚云:街谈巷议,倏有裨于王化。野老之言,圣 人采择。孔子聚万国风谣,以成其春秋也。江海不却细流,故能为之大。摅昔 藉众多,因所闻记,虽未近于丘坟,岂可昭于雅量?或以篇翰嘲谑,率尔成文,亦 非尽取华丽,因事录焉,是曰云溪友议 。傥论交会友,庶希于一述乎! 知范摅撰此书,乃受续笑林 、 嘉话录之影响。何自然,生平事迹不详。 新唐 书艺文志云: “何自然笑林三卷。 1” 崇文总目云: “ 笑林三卷,何自然撰。 ” 宋史艺文志云: “何自然笑林三卷。 2”皆归于小说家类。此书已佚,面目如 何,无从探究。 嘉话录非刘禹锡所作,乃韦绚集刘禹锡平日讲论而成。其自序云: 是岁长庆元年春,蒙丈人许措笈侍立,解衣推食,晨昏与诸子起居。或因宴命 坐与语论,大抵根于教诱,而解释经史之暇,偶及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异常 梦话,若谐谑、卜祝、童谣之类,即席听之,退而默记,或染翰竹简,或簪笔书绅。 其不暇记录因而遗忘者不知其数,在掌中梵夹者百存一焉。今悉依当时日夕所话而 录之,不复编次,号曰刘公嘉话录 。 3 韦绚摭拾讲语,汇为一编,虽非创作,实启新变。唐兰云: 韦绚此书,在当时实为创作。盖杂记之书,大抵述故事,陈怪异,而此书或讨 论经传,评骘诗文,前所未有也。刘氏既以文学名重一时,故其书常为人所称道, 为戎幕闲谈所不及。 4 云麓漫钞云: “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 1 宋欧阳修、宋祁等: 新唐书 ,卷五十九,中华书局 1975 年版,1543 页。 2 元脱脱等: 宋史 ,卷二百六,中华书局 1977 年版,5226 页。 3 唐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丛书集成初编本,1 页。 4 唐兰: 的校辑与辨伪 , 文史第四辑,中华书局 1965 年版,105 页。 云溪友议研究 10 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 、 传奇等皆是也。 1”中唐之风气,人皆侈谈玄怪, 牛李党争,尚以小说为攻击对方之手段。 刘宾客嘉话录则注目于经传诗文间,颇开 生面。范摅受此影响,集素日听闻之事,纂为云溪友议 ,而“特重歌咏” ,实诗话之 滥觞也。 范摅创作此书之目的有二, 一则曰 “有裨于王化” , 二则曰 “论交会友” , “希于一述” 。 范摅作此书之材料,多闻之于友朋,实亦街谈巷议之类。 汉书艺文志云: “诸 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2”小说地位之低下,此可见矣。而汉书艺文志已著 录“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作之者始终不绝。至唐世,作者众多,传奇、笔记, 皆蔚为大观。范摅乃引俗谚,以为街谈巷议亦有补于王化;又引圣人之事,作为典则。 惟“孔子聚万国风谣,以成其春秋 ” ,此句似误。 春秋非聚风谣而成,疑当作诗 经 。而司马迁云: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不闻 孔子采风谣之事。总之,范摅虽云意欲有裨王化,实为提高小说之地位而言,其切实之 目的,则以之为谈资而已。 韦绚序刘宾客嘉话录 ,云: “传之好事,以为谈柄也。 4”范摅受其影响,亦云: “傥论交会友,庶希于一述乎! ”创作云溪友议之目的,实在于此。范摅遍历山水, 多交寒素,时相酬和,诸事萃焉,故集为一卷,布之友朋,冀为传述。而其蹭蹬风尘, 布衣终老,或亦欲以此书显名于后来也。 二、取材之标准与材料来源 范摅自云“昔藉众多” ,又云“亦非尽取华丽,因事录焉” ,其材料去取之标准有二: 事须真实,文取华丽。 周勋初云: 唐代史部领域的扩大,以致某些小说具有史传的内容与形式,甚至使二者难以 严格区分。另一方面,则又可以发现史部著作也正纷纷向小说方面发展,从而形成 了后世所说的笔记小说与传奇这类文学体裁的繁荣。 5 范摅亦受此影响, 云溪友议中诸多条目后皆有类似论赞之文,更有仿史书体例, 以“云溪子曰”议论者。中梦神姥 、 江客仁等条皆注明闻之何人,以证其事之真 1 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 ,卷八,中华书局 1966 年版,135 页。 2 汉班固: 汉书 ,卷三十,中华书局 1964 年版,1746 页。 3 汉司马迁: 史记 ,卷四十七,中华书局 1959 年版,1936 页。 4 唐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丛书集成初编本,1 页。 5 周勋初: 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 周勋初文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14 页。 范摅与云溪友议 11 实性。其中固有神怪卜筮之类,然亦时代风气所致,当时人必皆以为真实之事,非刻意 谈玄也。 范摅虽云“亦非尽取华丽” ,实则多采歌咏,故作波澜,描摹尽态。鲁迅论云溪友 议云“虽若弥近人情,远于灵怪,然选事则新颖,行文则逶迤” 1,此可见矣。范摅著 书之目的既在“论交会友” , “希于一述” ,布于文人之口,以佐清谈,固不能不重视其 文之华丽。其文如此,实有以致之。 至于材料之来源,亦可以其一言而蔽之,曰“因所闻记” 。周勋初论唐代笔记小说材 料之来源,云: 唐代笔记小说的作者搜集材料时,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是访谈,二是参考前 代或当代的典籍。 2 文人编纂笔记小说之时, 对材料或有取舍加工, 其本事则大率非出臆造。云溪友议 之材料来源,亦不出二途之外。 其书中明言闻之他人者, 有以下数条。 梦神姥 条记卢肇梦华岳神母之事, 末云 “亲 闻范阳所述” , 则此事乃范摅闻之于卢肇者。 彰术士 条记大中年间浙东使府占卜之事, 云“自童騃之年知之” ,则此事乃范摅幼时所闻者。 郭仆奇条记咸阳郭氏仆捧剑之事, 云“京兆全曙司录,尝述此事于王祝、李磎二郎中,并进士韩铢、郑嵩等也” ,此事或 闻之王李等人。 江客仁条记韦思明得李涉赠诗,以强盗翻为文士之事,云“值李生 细述其事” ,并云“汇征于韦叟之居,观李博士手翰” ,则此事乃闻之于李汇征。 金仙 指条记兴元县高僧事,言“此事柳仆射仲郢在兴元日亲验之也” ,此事或闻之于柳仲 郢。 蜀僧喻条记玄朗上人以王梵志诗开悟愚士事,则范摅之亲历。 范摅寄情山水, 远涉江湖, 其耳闻之事必当多于闭门吮墨者。 四库全书总目 云 “六 十五条之中” , “大抵为孟棨本事诗所未载” ,又云“考唐诗者如计有功纪事诸 书,往往据之以为证焉” , 3此亦可证其材料多为独出。马铁浩云: “作为一个放浪山水的 处士,耳目所接毕竟有限, 云溪友议在成书时便多从他处取资。 4”此语似未可必。 然其所论云溪友议之取诸典籍者,则颇为精详。按其所考, 云溪友议取资于前 人者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郑处诲明皇杂录 、温庭筠乾(月巽)子 、王起写 1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98 页。 2 周勋初: 唐代笔记小说的材料来源 , 周勋初文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72 页。 3 清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四,中华书局 1965 年版,1186 页。 4 马铁浩: 考 ,河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4 页。 云溪友议研究 12 宣 、高锴奏议、陆贞洞所集题三乡诗 1。六者之外,尚有可考者,如金仙指条 记宝志吐鲙之事出高僧传 。诸条所录诗文,如南海非录房千里游徼岭诗并序, 思 归隐录韦丹思归诗并序等,或非全出耳闻,亦应藉之于书。 1 马铁浩: 考 ,河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5-9 页。 云溪友议与唐代社会 13 第二章 云溪友议与唐代社会 云溪友议中所记之事,有足以补史证史者。虽范摅编纂此书之意不在此,其自 谦亦云“虽未近于丘坟,岂可昭于雅量” ,然其记事范围之广,或朝堂,或逆旅,或女 子,或寒士,或人杰,或奸佞,种种人情世态,颇有足以补史证史之处,又可据以见一 时之风气。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的崛兴与传播云: 唐代笔记小说的内容很多属于民间传说。作者经过实地调查,采访有关人员, 才记录下来。这些轶闻未必完全符合事实,但却反映出时人的观感,透露出唐代士 人的思绪与关怀之点。 1 此语极有见地。此种观点,渠于唐代笔记小说的整理心得中论之更详: 问:这么说来,笔记小说中的记载不管是否真实,都是有价值的了。答:可以 这么说。 唐语林中的材料,大都是唐人记唐事,从中可以觇测时代风气,了解唐 代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况,这就有很高的认识作用和研究价值。 2 此论虽为唐语林而发,移之云溪友议 ,亦极恰当。 云溪友议所记之事, 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细考其文,于认知时代风气,固多裨益。 第一节 云溪友议之史料价值 刘餗隋唐嘉话序云: “余自髫丱之年,便多闻往说,不足备之大典,故系之小说 之末。 3”唐世撰笔记小说者,遽以补史自命,而后世治史者多视之区区。以今日之眼光 视之,虽“不足备之大典”之往说,亦弥足珍贵之史料。然“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 4, 采择之时,须详加查审,庶几去取得当。以唐史论之,宣宗以后,国史、各朝实录皆无, “史失其官,无复善本” ,故旧唐书有“事实失中” 、 “事实零落”之憾,至修新 唐书 ,广采群书,始得“事增于前” 5。赵翼云“吴缜纠缪谓新书多采唐人小 说,但期博取,故所载或全篇乖牾。新书未尝不严于别择。今按唐人小说所记 佚事甚多,而新书初不滥收者” ,称“ 新唐书得史裁之正” 6。于是知能得史裁 之正,小说亦可补史证史。 范摅撰云溪友议 ,虽非以补史自任,又以所采事实多来自传闻,致有“委巷流传, 1 周勋初: 唐代笔记小说的崛兴与传播 , 周勋初文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32 页。 2 周勋初: 唐代笔记小说的整理心得 , 周勋初文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123 页。 3 唐刘餗: 隋唐嘉话 ,卷上,中华书局 1979 年版,1 页。 4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74 页。 5 宋曾公亮: 进唐书表 , 新唐书附,中华书局 1975 年版,6471-6472 页。 6 清赵翼: 陔余丛考 ,卷十一,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195 页。 云溪友议研究 14 失於考证”者,有“毁誉不免失当”者,然其间亦有可补史证史之文, 资治通鉴即 有据之载入正文之处。如宣宗大中元年“七月,前凤翔节度使石雄诣政府自陈黑山乌岭 之功,求一镇以终老” , 通鉴考异曰: “此出范摅云溪友议 。彼以乌岭为天井,误 也。 ”此事出赞皇勋条: 赞皇时为上宰,而用于石雄,雄奋武夺得天井关。后其刘振又破黑山诸蕃部落, 走南单于,迎公主归国,皆雄之展效也。及李公以太子少保分洛,石仆射诣中 书论官,曰: “雄立天井关及黑山之功,以两地之劳,更希一镇养老。 ” 资治通鉴全采此事,惟正其以乌岭为天井之误。 又大中十年: 司农卿韦厪欲求夏州节度使,有术士知之,诣厪门曰: “吾善醮星辰,求官无不 如意。 ”厪信之,夜设醮具于庭。术士曰: “请公自书官阶一通。 ”既得之,仰天大呼 曰: “韦厪有异志,令我祭天! ”厪举家拜泣曰: “愿山人赐百口之命! ”家之货财珍 玩尽与之。逻者怪术士服鲜衣,执以为盗。术士急,乃曰: “韦厪令我祭天,我欲告 之,彼以家财求我耳。 ”事上闻,秋,九月,上召厪面诘之,具知其冤,谓宰相曰: “韦厪,城南甲族,为奸人所诬,勿使狱吏辱之。 ”立以术士付京兆,杖死,贬厪永 州司马。 通鉴考异曰: 东观奏记 、 实录 :贬司农卿韦厪为永州司马,厪夜令术士为厌胜之术,御 史台劾奏故也。范摅云溪友议曰:太仆韦卿觐欲求夏州节度使云云,贬潘州司 马。今官名从东观奏记及实录 ,事采云溪友议 。 1 即此二处可知, 云溪友议所记虽不免讹误,其事之曲折则详于史籍。而以乌岭为 天井,以司农卿为太仆,以永州司马为潘州司马,正缘范摅“以处士放浪山水,仰屋著 书,不能常与中朝士大夫相接” 2故也。 四库全书总目云: 陈子昂为射洪令段简所杀在武后时,章仇兼琼判梓州事在天宝以后,时代迥不 1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二百四十九,中华书局 1956 年版,8060 页。 2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0 年版,1029 页。 云溪友议与唐代社会 15 相及。杀王昌龄者闾邱晓,杀闾邱晓者张镐,与高適亦不相关。乃云章仇大夫兼琼 为陈拾遗雪狱,高適侍郎为王江宁申冤,殊不可解。 1 余嘉锡辨上事云, 子昂之死在圣历二年岁末或久视元年之春, “下距开元二十七年章 仇兼琼为节度使时,不及四十年。段简虽老,亦不过七八十岁,未必不尚在人间。兼琼 苟欲为子昂昭雪,自不妨捕段简而杀之” 。辨下事云: “今考之于史,证之于集,知適确 尝与镐戮力同心,共赴国难。又知其实尝痛恨闾丘晓。则晓之死,不得谓其与適必不相 关也。 ”又云“此中曲折,正史既无暇记载” 2,则此等文字,实乃正史所不可见者。 周勋初作卢肇行年考 ,云“咸通二年(公元 862) ,任潼关防御官” ,下释云: 云溪友议 卷上 梦神姥 : “卢著作肇为华州纥干公臮防御判官。 ” 文末有 “云 溪子曰: 新闻范阳所述,故书之。 ”故此说可信。 3 此亦补史之不足者。 钱塘论条云: 致仕尚书白舍人,初到钱塘,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此花 栽,始植于庭,栏圈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以覆其上。牡 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也。 牡丹之人工栽培始于唐。段成式云: 成式检隋朝种植法 ,七十卷中初不记牡丹,则知隋朝花药所无也。元和 中犹少,今与戎葵角多少矣。 4 两文相证,可知早期栽培牡丹之状况。当今之栽培牡丹,有三大品种群:中原品种 群,江南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惠澄移长安牡丹于开元寺,实江南牡丹之始。 钱塘论 所记,乃牡丹栽培之早期史料。 第二节 云溪友议与唐代社会生活 一、 云溪友议与政治事件 云溪友议中言及当时政治者,非详录其始末曲折,率以某事为背景,叙此背景 之下一人所发生之故事。范摅创为此书,在于提供清谈之资,纯叙政治,近于实录,则 1 清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四,中华书局 1965 年版,1185 页。 2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0 年版,1029-1033 页。 3 周勋初: 卢肇考 , 周勋初文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155 页。 4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 ,卷十九,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701 页。 云溪友议研究 16 与其目的相左,故言之寥寥,即转他事。然如云中命条记安史之乱,明皇奔蜀,云 “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 ,十字之内,板荡之势已在目前。而其所记之故事,实此 政事之后果,以故事出之,真切生动,更易体认。其事之大者,有李林甫为相事、安史 之乱、李德裕为相事等。 李右座条载李林甫为相事。此条首云: 李相公林甫,当开元之际,与巷陌交通,权等人主。天下之能名,须出其门也。 如不称意者,必遭窜逐之祸。虽杨国忠之盛,未得侔焉。其姬爱之众,皆不胜其珠 翠。尝赐宫娥二人,一者潜归私家,经旬方还,相公亦乃不知。其荣显谓之右座相 公,轩盖诸侯,见者如履冰谷。 即此数语,已见其煊赫骄矜之态。下叙举子尉迟匡久未登第,投书李林甫,而耿介 之气未除,多击刺之语。李林甫览其诗,云: “得非才子乎?若使匡伏恨衔冤,不假陶 铸之力,则从四夷八蛮,分为左衽矣!岂为进人乎?岂为贤相乎?”观此语句,林甫似 以进贤为己任。然既见尉迟匡,竟以言恫吓,使其“惶怖而趋出,栖屑无依,退归林墅” 。 新唐书云其“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 可得也” 1,以尉迟匡事证之,所论恰如其分。身居宰辅之位,无推贤进德之志,有妨才 妒能之心,范摅据此评云: “李君之为辅翊,妒贤害能,太平之基,因而覆餗也” 。开天 之际,天下太平,见李林甫之事,则知安史之乱前,祸患实已肇之。 南阳录 、 云中命二条皆与安史之乱有关。 南阳录条载安禄山生于南阳, 四 库全书总目已辨其非。至其所云异人先知安禄山将乱国, “知之而不可禳也” ,将安史 之乱归于天命,则当时人之思想观念之体现。 云中命条亦记明皇在蜀,娥皇、女英 二妃已寄语李龟年,云“主人即复长安,而有中兴之主” 。所可重视者,则文中所记乱 离之状,如“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 。又如: 李龟年奔迫江潭,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 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又: “清风朗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 归雁来时数附书。 ”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 然。 正见乱世哀惨之状,而诸人“望行幸而惨然” ,其时国民之心志可以见焉。 赞皇勋条载李德裕为相事。此条首言石雄之骁勇,继云: 1 宋欧阳修、宋祁等: 新唐书 ,卷一百六十八上,中华书局 1975 年版,6345 页。 云溪友议与唐代社会 17 赞皇时为上宰,而用于石雄,雄奋武夺得天井关。后其刘振又破黑山诸蕃部落, 走南单于,迎公主归国,皆雄之展效也。然是鹰犬之功,非良宰不能驱驰者。 以见李德裕之能用人。李德裕两度为相, “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 中兴” ,故于其贬谪,范摅深寄同情,云: 或问赞皇公之秉钧衡也,毁誉如之何?削祸乱之阶,辟孤寒之路;好奇而不奢, 好学而不倦;勋业素高,瑕疵不顾,是以结怨豪门,取尤群彦。 评价特高。 是书其他条目所及之政治事件尚多,如严黄门条记严武镇蜀, 江都事条记李 绅督大梁, 和戎讽条记宪宗议和亲,而或言之不确,或语焉不详,此不更论。 二、 云溪友议与科举 王定保云: “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