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札曲乎象一琵先秦两获囊拿中的耗 内容按要 c 从先泰到两汉,礼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熏要现象之一,在 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当时的思想家对礼进行研究, 建立了丰富的理论,作为当时天人之学的易学,对礼的探讨,也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先秦两汉关于札的思想进行了较多的研 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有严重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对当 时易学中关于礼的思想的研究,还基本是一个空白,即使少数学 者有所涉及,也基本停留在资料整理层面,没有深入到思想的层 面进行挖掘和提升本文有鉴于此,对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的思 想作一探讨广3 本文通过对先秦两汉易学中关于礼的思想的全面考察,指出: 先秦两汉易学关注礼的根源问题,他们以易学独特的理论形武, 表达出礼出于象的思想。象首先指卦爻象( 包括易数) ,同时也 指卦爻象所昭示的物象和天道因此,礼出于象首先指礼出于卦 爻象,同时更是指札出于天道礼出于象的思想表明礼与象有极 其密切的关系,此关系的完整内涵为礼出于象,同时象蕴含礼 这是易学独有的关于礼的理论,而象数义理合一的易学模式为其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4 由于礼有礼仪和礼义两种意义,因此,礼出于象在现象上表现 为礼仪出于卦爻象及其所表示的天道,在实质上表现为礼义出于卦 爻象所表示的天道,故礼出于象实即札本天道从礼义上看,礼之 札出于惫论先秦两汉易拿中的礼 分本于易之太极生化论、大衍之数和八卦之泉所表示的天道之 分,礼之节本于易数和节、氆损、程漾等卦象所表示的天道之 节,礼之仁本之于卦变、旁通和( 成、僵泰、同人等卦象所表 示的天道之动变,礼之和序本之于卦序和豫、观等卦之象所 表示的天道之和序,札之中本于八卦卦气所表示的天道之时,等等 礼本天道,同时,天道不离礼,札又必然合于卦爻象所表示 的天道而礼的报本反始的特点,使人以札与天地合一人由礼 之报本反始,而返回到天地,与天、地紧密合一,构成易象所表 达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八卦和六十四卦之象所表示的三才之 道表明,天地之事实世界和人礼之价值世界密切合一,事实世界 具有价值,价值世界具有事实根据,因此。在三才之道中,在礼 上,彰显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礼本于易象所表示的天道,又合于易象所表示的天道,在此, 礼出于象的内涵得到充分表达j 本文指出,由礼出于象,我们可进一步探讨先察两汉时易学 与礼学的密切关系,从而深化当前的易学和札学研究,进而更真 切、同情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特质 关键词:礼象礼义天道 一塾些王坚堡生壅塑望墨兰主塑垫 a b s t r a c t t 、o n eo ft h e i m p o r t a n t s o c i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j t h el ih a db e n 、r i g ;i nt m p o r t a n tr o l eo nt h el i f eo fa n c i e n tm e nf r o mt h ez h o u d s t ) t ot h eh a n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n k e r sh a ds t u d i e dt h el ia n db u i l t “:l i d a n tt h e o r i e s ,w h i c hc o n s i s to ft h ei d e a so ft h el io nt h ey ia n d q , c r s l t h o u g ht h et h e o r i e sa b o u tl ih a v eb e e n s t u d i e da n dag r e a td e a l e s u l t sh a v eb e e nm a d e t h es t u d yo ft h el io nt h ey ii si n s u f f i c i e n t 、ral o n gp e r i o do ft i m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枷t e rw i l lr e s e a r c ht h el i 、t t a ey “nt h ep r e q i nd a y sa n dt w oh a r l s h ew r i t e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s c h o l a r sw h o1 i v e di nt h ep r e q i n :、。m dt h et w oh a n so nt h ey ip a y e d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b a s eo f f h c ;:a n dp u tf o r w a r da ni d e ao ft h el io u to fi m a g i n e t h ei m a g i n e s 。- 、 1o ft h ee m b l e m so fd i a g r a m sa n dh e x a g r a m sa n de v e l tt h i n g s :川p n n c i p l e so f h e a v e na sw e l l t h e r e f o r e t h ei d e ao ft h el io u to f :a g r e ec o n t a i n st h el io u to f t h ee m b l e mo fd i a g r a ma n dh ,exagram 一:t ol io u to f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h e a v e n t h ei d e a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 - f 川i m a g i n e 。n u m b e r a n dr e a s o ni n d i c a t e st h e r ea r ec l o s e 一,r i sb e t w e e nt h el ia n dt h ei m a g i n e w h i c hi sl io u to fi m a g i n e 。t t l i r , a g i n ec o n t a i n i n g l i 一1t h eo n eh a n d t h ei d e ao ft h el io u to fi m a g i n em a i n t a i n st h a t r :r t l t 、n 、,s t e m sf r o mt h ee m b l e m so fd i a g r a m sa n dh e x a g r a m sa n d ”c i p l eo f h e a v e n ,i nt h eo t h eh a n d ,i th o l d st h a tt h er e a s o no f l i rr l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h e a v e n i i law o r d ,l ii so u to f h e a v e n t a o ,) 、i n to f r e a s o no f l i ,t h ed i v i s i o no f t h el ii so u to f t h ed i v i s i o n i c ,、e n 1 1 a o t h et e m p e r a n c eo f t h el io u to f t h ec o n t r 0 1o f h e a v e n 一 : ! ec h a n g eo f t h el io u to f t h ec h a n g eo f h e a v e n - t a o ,t h eo r d e r - l :o u to f 也eo r d e ro fh e a v e n t a o ,t h er i g h to f t h el io u to ft h e t - fh e a v e n t a o e t c _ t 【1l so u to ft h eh e a v e n t a o a n dh e a v e n t a oi sn o ts e p a r a t e d a qt h es a m et i m e ,t h a ti s ,t h eh e a v e n t a oc o n f o r m sw i t ht h e q t - t h el 1c a n r e p a y h e a v e n c l u s i o n t h ei d e ao ft h el io u to ft h ei m a g i n ei s v e r y a n dm u s tb es t u d i e df u r t h e r t si ,1 i m a g i m e r e a s o no f t h el ih e a v e n t a o 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札 前言 从先秦到两汉,中国古人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现象之一是礼,礼和乐成为 中国早期文化特质。礼的原初义与祭祀有关。说文谓:“礼为履也,所以 事神致福也,从示从堂。璺,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礼( 植) 从璺字发展 而来,由意指“行礼之器”的“璺”( 后简化为璺) 字,发展到意指“祭祀者 之行为仪节”的“礼”字,再拓展到包括“法制、规范”的意义,曲礼上 日:“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在西周以前, 以成俗或直接规定的形式存在,西周统治者损益夏、殷之礼,制作周礼。到 了春秋时代,礼已经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总规范,融习俗、道德、政治经 济制度、婚姻制度、思想准则为一体,成为一个涵盖全幅人文世界的共同理 念。徐复观先生直称春秋时代为“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战国时期,“礼 崩乐坏”,但这是礼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礼本身并没有废弃。相反,儒家正是 从礼衰中看到了礼的重大作用和价值,坚信它必将复荣,为礼的再兴进行了 艰苦的理论论证和顽强的实践奋斗。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残暴不仁, 很快短命而亡,但礼仪制度仍然存在。正如太史公谓:“秦有天下,悉内六国 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汉 初,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彻底破除秦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 论国,以礼治国,建立起汉代的礼教,礼教在两汉达到了它的繁荣和兴盛。 礼在古代如此重要,自然引起当时一些思想家的思考,开始对礼进行理 论研究,建立了关于礼的本质、根源等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对于这些理论, 一般学者都注意到,并有深入的研究,但先秦两汉易学家在易学领域内对礼 的探讨,则为学者们所忽略了。 周易古经,至易传对其作创造性诠释和提升后,易书就成为 一部哲学典籍、智慧之书,易学成为天人之学,易书首讲天道,讲宏大普 遍的宇宙哲理,同时也讲人道,讲人的价值哲理,并且讲天道从不脱离人道, 讲人道从不脱离天道,把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当成最基本的理路。作为生活社 会中人的行为总规范、集中体现人道的礼,自然在易学中要得到关注。从现 1 有资料看,西汉孟喜最早以礼注易,后有东汉马融、郑玄,“1 其中以郑玄 易注中言礼最丰富可观,清儒张惠言注意到郑氏易的这个特点,在其所 注周易郑氏义中专列礼象一卷,辑录郑易注中以礼言易者3 2 条。 4 礼出于童论先秦两汉星学中的礼 今人刘大钧先生在卦气溯源中,敏锐地觉察到象数和礼的关系,指出:古人 以八卦及六十四卦之象数,建构出象数义理合一模式,并由此派生出一套王 者之礼。“而遍观其他学者,则鲜有人对先秦两汉易学中关于礼的思想进行 探讨,即使极少数人谈到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也基本上是在资料的层面上 爬梳、考据,没有深入到思想的层面上进行挖掘、提升。而易学界外的其他 学者,则言礼不言易,很少有人从易学角度来探讨礼。因此,对先秦两汉易 学中的礼,亟需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不揣愚勇,尝试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 研究,请老师、方家指正。 一、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首先,我们来看先秦两汉易学中是怎样研究礼的。 1 春秋易象 据现有文献,先秦易学中最早关涉礼的是左传。左传昭公二年载: “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 易象与鲁春秋,日: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 王也。”鲁昭公二年为公元前5 4 0 年,韩宣子( 韩起) 是晋国新执政大臣, 代表晋侯来祝贺鲁昭公新继位,修盟通好( 当时晋为盟主国) ,受到特殊礼遇, 被请观览秘府所藏的重要典籍一易象与鲁春秋。易象已亡佚, 刘大钧先生认为,易象内容当与今本易传) 的大象相去不远。拍姜 广辉先生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易象 与今本大象 略当。“我们可以通 过今本 释蛊日:“山下有风,蛊。君子以 振民育德。”讲的是“振民育德”的王者之礼,引伸于蛊卦之象,具体言之, 按照卦气说,蛊卦居三月节“清明”,礼记月令载天子三月所行王者之 礼日:“季春( 三月) 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旬者毕出,萌者尽达 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 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则蛊卦居三月与“季春之月”相符,“振民育德” 与“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 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一致,极为明显,天子三月所行王者之礼 引伸于蛊卦之象确定无疑! 类似分析,我们看到天子一岁各月所行王者之礼 都是取象于各月当直之卦,如一月天子所行“耒耜”之政事取象于益,二月 赦过宥罪取象于解,三月振民育德取象于蛊,四月明慎用刑取象于旅,容民 畜众取象于师,五月遏恶扬善取象于大有,六月正位凝命取象于鼎,七月制 数度取象于节,惩忿窒欲取象于损,八月申命行事取象于巽,明庶政,无敢 折狱取象于责。九月厚下安宅取象于剥,十月思患豫防取象于既济,十一月 慎辨居方取象于未济,反身修德取象于蹇,慎言语、节饮食取象于颐,十二 月经纶取象于屯,可列表( 圈一) 观之。 各月天子所行王者之札备月当值卦象王者之礼取法于卦象 ( 据月令) )( 据卦气六十卦配候)( 据易传 ) 孟春( 一月) 之月,天子亲载耒 系辞) :斩木为耜,揉木 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问,帅三 益为一月卿卦为耒,宋耨之利以教天下, 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 盖取诸益。 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仲春( - - 月) 之月。命有司。省 解为二月公卦 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 图固,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过宥罪 孟春( 三月) 之月,天子布德行 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蛊:山下有风。蛊君子以 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 蛊为三月卿卦 振民育德 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札 孟夏( 四月) 之月,为天子劳农 师:地中有水,师。君子以 劝民,毋或失时断薄刑, 师为四月大夫卦容民畜众。 旅为四月侯卦旅:山上有火,旅。君子以 决小罪,出轻系。 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仲夏( 五月) 之月,君子斋戒, 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大有为五月侯卦 大有:火在天上,大有君 进,薄滋味定心气。 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季夏( 六月) 之月,不可以兴土 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鼎为六月侯卦 鼎:木上有火,鼎。君子以 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 正位凝命。 孟秋( - - i z 月) 之月,( 天子) 命 节:泽上有水,节。君子以 有司修法制,缮图圊,具桎梏。 节为七月大夫卦制数度,议德行 禁止奸,慎罪邪,务博执,命理 损为七月公卦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 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 讼必端平。 惩忿窒欲 仲秋( 八月) 之月,命有司申严 巽:随风,巽。君子以申命 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枉 巽为八月侯卦行事。 贲为八月公卦贲:山下有火,贲。君子以 桡不当,反受其殃。 明庶政,无敢折狱。 季秋( 九月) 之月,农事备收, 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 仓百工收民力不堪, 剥为九月辟卦 剥:山附于地,剥。君子以 其皆入室乃趣狱刑,毋留厚下安宅 有罪,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 宜者。 孟冬( 十月) 之月,戒门间,修 既济:水在火上,既济君 键闭,慎管龠,固封疆,备边境,既济为十月大夫卦 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完要塞,谨关粱,塞侯径。 仲冬( 十月) 之月,审门闾,谨 未济:火在水上,未济君 房室,必重闭。君子斋戒,处必未济为十一月侯卦 予以慎辨物居方。 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蹇为十一月大夫卦 蹇:山上有水,蹇。君子以 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颐为十一月卿卦 反身修德 颐:山下有雷,颐。君子以 定 慎言语,节饮食 季冬( 十二月) 之月,天子乃与 公卿大夫共饰国典,论时令,以屯为十二月侯卦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待来岁之宜。 图一 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总之,天子一岁中每月所行王者之礼取象于各月当值之卦,是极为明显 的史实。 3 西汉易纬 易纬是对 易经之义的阐明和发挥,包括 乾凿度、坤灵图、 稽览图、 通卦验、 是类谋、辨终备等,成书于西汉哀平之际,含 有丰富而精妙的易学思想。乾凿度叙八卦卦气日: 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 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 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阴得正于上,阳 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 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 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舍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 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 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应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 王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 1 这段话极为明确地表示:八卦类推出五常,五常取法于八卦卦象。具体而言, 仁取法于震象,礼取法于离象,义取法于兑象,信取法于坎象,智取法于乾 坤艮巽四卦象。故五常仁、义、礼、信、智取象于八卦。特别是易纬 宣称“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 故南方为礼”,由离象直接类推出礼。离居南方,其时阳气得正位上,阴气得 正位下,阳尊阴卑,故为有序的尊卑之象,而尊卑之序正为礼的一个特质, 故礼取象于离。实际上,这个意义上的礼是狭义之礼,实指“序”。在古人那 里,礼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指。狭义的礼指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那 个实为序的礼,是在作为礼的特质之一、尊卑之序意义上讲的。而广义的礼 指礼全面的特质,总括仁义礼信智五常,一般认为五常即五德目,而汉时, 道德的含义是是否合礼,合礼即有德,不按礼而行即失德。在此意义上,德 即礼,德目即礼之条目。仁指人与人之间的爱敬之情,是礼的情感要素和兴 作根由,义表明礼为人之应当的应然,信是保证礼之畅行的意志诚定,智表 明礼之序是理之节度,是人特有理性的展现,序为礼之所立处,故易纬 言“道兴于仁,立於礼,理於义,定于信,成于智。”这里的“道”指人道, 特指广义的“礼”,而礼之特质即指仁礼义信智五常。由于仁礼义信智取法于 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八卦卦象,则广义的礼取象于八卦明矣。 4 东汉郑、苟易 - 郑玄以礼注易,于吉、凶、宾、军、嘉五礼都有涉及。从他的易注 中,我们可看出,郑玄认为,礼出于易之象数。我们先看郑注泰、大过 和咸三卦中的嫁娶之礼。 郑玄注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日:“五爻辰在卯,春为 阳中,万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贵,仲春之月嫁娶男女之礼,福禄大吉。“ 郑玄认为,泰卦六五爻辰在卯,卯为仲春之月,其时阴阳交通,万物发生。 其时嫁娶正符合嫁娶之礼。周礼媒氏规定嫁娶之礼曰:“仲春令会男女。” 郑玄注之日:“仲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因此,帝乙遵礼而行,于 仲春之时嫁妹,获得福祉吉祥。郑玄此注,讲象,讲礼,并强调礼与象的关 系。泰六五爻象为伸春,为生,仲春为天时之序,生为天之德,( 易传 日:“天地之大德日生。”) 而伸春又为嫁娶之时,生又为嫁娶之实质( 贵) , 又属嫁娶之礼。这二者什么关系呢? 郑玄明言:“顺天时”,即嫁娶之时正是 取法于天时之序,嫁娶之贵正是取法于天之大德。也就是说,嫁娶之礼是取法 于天象的,易象则是对天象的模似、效法,故又可以说嫁娶之礼来之于易象。 郑注大过九二“枯阳生荑,老夫得其女妻”日:“以丈夫年过娶二十 之女,老妇年迈嫁于三十之男,皆得其子。”( 1 0 注咸卦“咸亨利贞,取 女吉”日:“其于人也,嘉会礼通,和顺于义,干事能正,三十之男,有此三 德,以下二十之女,正而相亲说,娶之则吉也。”( 1 郑玄此两注,关注男三 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这正是嫁娶之礼。周礼媒氏日:“令男三十而 娶,女二十而嫁。”郑玄在这关于嫁娶卦的两注中,强调男女嫁娶之年按礼而 行,才能得吉得福。而嫁娶之年的根据是什么呢? 郑玄也作出了明确回答, 他注周礼媒氏“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e 1 - “二三者,天地相承覆 之数也。易日参天两地而倚数焉。”认为男三十而娶是取法于天数三,女 。 二十而嫁是取法于地数二。不但如此,二者也是取法于大衍之数五十。郑玄 于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注曰:“天地之数备于十,乃参之以天,两之 以地,而倚前大衍之数五十也。“即十为天地完备之数,“参之以天”即3 1 0 = 3 0 ,“两之以地”即2x1 0 = 2 0 ,即得出男女娶嫁之年。而二者之和 ( 3 0 + 2 0 ) 即为大衍之数五十;也就是说,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取法于 大衍之数的。因此,男女娶嫁年龄的礼制是取法于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的, 札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札 简言之,取法于易数。 再看郑注坎中的刑诛之礼。郑注坎上六“系用徽缝,真于丛棘, 三岁不得,凶”,日: 系,拘也爻辰在巳,巳为蛇,蛇之蟠屈似徽缝也三五互体艮, 又与震同体艮为门阙,于木为多节震之所为,有丛拘之类,门阙之 类,有丛木多节之木,是天子外朝,左右九棘之象也外朝者,所以询 事之处也左嘉石平罢民焉,左肺石达穷民焉罢民邪恶之民也,上六 乘阳,有邪恶之罪,故缚约徽缰,置于丛棘,而后公卿以下议之其害 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能复者,上罪三年而赦, 中罪二年而赦,下罪一年而赦不得者,不自思以得正道,终不自改而 出圈土者杀,故凶“” 郑玄此注,以古凶礼的圜土为说。圜土为狱城,是收教罢民的地方。郑玄认 为,坎三、四、五爻互体为艮,二、三、四为震,艮象为门阙,于树木为多 节之象。震有丛拘之象。门阙之内,树木丛丛多节,正为狱外种的重重荆棘 之象。又坎上六爻辰在巳,巳为蛇,蛇盘曲正象捆绑罪人的黑色绳索。坎自 身为陷险之象。因此,圜土狱城正是取象于坎,或者说由坎象内涵的自然之 象引伸而出。 下面考察东汉另一位易学大家萄爽易中礼的思想。 据后汉书苟爽传,苟爽有一篇给皇帝的对策,其中说: 臣闻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土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备,则人知所措矣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 故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成、恒孔子日:厶天 尊地卑,乾坤定矣”夫妇之道,所谓顺也今现法于天,则北极至尊, 四星妃后( 李贤注:北极,北展也轩辕四星,女主之象也) 察法於 地,则昆山象夫,卑泽象妻( 李贤注:昆犹高也易艮为山,夫象 也兑为泽,妻象也成,感也山泽通气,夫妇之相感也) 睹鸟兽 之文,鸟剐雄者呜鸲,雌能顺服;兽则牡为唱导,牝乃相从近取诸身, 则乾为人首,坤为人腹远取诸物,则木实属天,根菱属地阳尊阴卑, 盖乃天性。 苟爽在这里先引序卦之言证明礼义的重要性。然后专论夫妇尊卑之礼如 何取之于卦象。他认为,总言之夫妇尊卑之礼取法于天地乾坤之象,分而言 之,夫妇尊卑之礼取象于天上至尊的北极星和为其妃后的轩辕四星,取象于 1 i 札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地上的高山和低泽,取象于鸣鸲的雄鸟和顺服的雌鸟,取象于唱导的牡兽和 相从的牝兽,取象于人身的乾首坤腹,取象于远物的木实根菱。勿用质疑, 夫妇之礼脱胎于象。 总之,我们通过对春秋易象、战国大象、西汉易纬和东汉郑、 苟易中礼的思想的考察,可发现,从先秦到两汉的易学家,不论是讨论天子 政道、治道的王者之礼,还是讨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规范的人文之礼,不论 是讨论娶嫁的吉礼,还是讨论刑诛的凶礼,它们所关心的都是礼之所从出的 根源问题,都一致认为,札出于易之象数,这就是古代易学家关于礼的 思想的结论。 二、礼出于象 礼出于象数,这是先秦两汉易学家关于礼的思想的个重要观点,这说 明礼与象数有密切关系,以理推之,礼出于象数,必然要以象数蕴含礼为前 提,而礼出于象数、象数蕴含礼,正构成礼象关系的完整内涵。下面我们具 体看一下这种关系的内涵。 1 礼出于象 在易学中,象和数是构成其理论框架的重要因素,是易学中独有的概念。 象有两种含义:一为自然之象,即万事万物之象,如天文的曰月星辰,地理 的草木山川,鸟兽的纹理,人身的部位等等,凡呈现在外的、可见的万物的 形态、容貌、情状,都可称为象;为易象,包括卦象、爻象。数与筮有关, 易本为h 筮之书,易传认为,易数就是筮占中所用的五十根蓍草之数, 即“大衍之数五十”。筮占,就是对“大衍之数”进行计算;易数,是筮占运 算的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象和数不可分离,数依赖于象,行蓍就是法象的 过程,而且数的推演结果就是卦爻象,即以数定象,在一定意义上说,数也 就是象。邵雍于观物外篇下曰:“易有意象,有言象,有象象,有数象。” 吴澄承邵雍之意,将数纳入象,提出数象,认为每卦代表两个易数。他于易 纂言外翼象例第七下日:“数属艮坎,二数属离兑,三数属坎震,四数 属巽离,五数属乾,六数属巽,七数属震乾,八数属兑坤,九数属艮,十数 属坤。每卦之数各两,艮九一,坎一三,震三七,乾七五,巽六四,离四二, 兑- - - a ,坤八十。”显然认为数即象。礼出于象中的“象”指卦爻象,因此, 准确地说,礼出于象数是指礼出于卦爻象和筮数,由于数也可称为象,我们 礼出于聋一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耗 可简称为礼出于卦爻象。 以理推之,礼出于卦爻象这一观点要能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卦爻 象蕴含礼,也就是说,礼出于卦爻象的全面内涵应包括两层,一指卦爻象蕴 含礼,一指礼出于卦爻象,前者是必须具备的前提,否则就不能推出后者这 个结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先秦两汉易学家是否讨论了卦爻象蕴含礼。 2 象蕴含礼 实际上,系辞作者、郑玄、苟爽、虞翻等人都以注易为形式,在不同 程度上阐述了象蕴含礼的思想。 我们先分析具有周易通论性质的系辞中的象蕴含札的思想。 首先,系辞开篇即讲: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奂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1 这是静讲天地万物尊卑贵贱之位和类群的分等。在系辞作者以价值的眼 光看来,天高在上,地卑在下,天尊地卑,天贵地贱,因此,天地有其本然 的尊卑贵贱之位。天地间万物( 除人外) 或属于天,或属于地,即文言 所说:“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从属于天地尊卑贵贱之位而有万物 荨卑贵贱之位,由天地万物之位而有天地万物的分等。天及所属天类之物动 而刚,地及所属地类之物静而柔,因此形成动静、刚柔的分判,天地万物备 按其类而聚,各以其群而分,而具有分等。总之,从静的方面看,天地万物 有尊卑贵贱之位和分等,这是天地万物恒常的真实情状。从动的方面看,天 地万物又有其序。系辞下面接着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 以雷霆,润之以风雨e 1 月运行,一寒一暑( 1 天动而为日月星辰,地动而成山川草木,变化就显现出来。刚柔摩切,万物 荡涤,雷霆鼓舞,风雨润滋,这就是天地万物的不息运动。这种运动绝不是 杂乱无章,而是循轨有序。如日月、寒暑都是以序运动的,对此系辞下 有详细描绘: e l 往则月来,月往则e l 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塞往则暑来,暑 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目月的运行,日落往去则月生而来,月落往去则日生而来,通过日月有序的 相互推移,而产生光明。寒冷往去而暑热到来,暑热往去而寒冷到来,通过 礼由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寒暑有序的相互推移而形成一岁。天地万物也无不是这样动而有序,以序而 动,依等位而动,动中显现等位。故“天下之至颐( 繁杂) 而不可恶,天下 之至动而不可乱“”总之天地万物,静而言之则有位,动而言之则有序, 位和序是天地万物的本然之理。天地之大义。 象而象征天地万物呢? 系辞上日: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 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现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 故谓之爻 圣人依照天地万物至为繁杂而有位等、类群,而通过一番抽象又具象的理性 思维工夫( 拟诸形容,拟者,比拟。形容,形态容貌。比拟为理性抽象,形 容为理性具象) 和称名取类作出卦象,来象征天地万物的位等和类群,( 易 象是称名取类而成的。系辞下日:“夫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 大。“宜有两义,宜者义也,指卦象象征天地万物位等的义理。宜又为适 宜、因宜,指不同卦象因宜象征天地万物的不同类群) 。又依照天地万物至动 而又有其会通的常序( 典礼,典者,常也。这里的“礼”指礼之理序) 而作出爻象,来象征天地万物依序而动,即 系辞下所言:“爻也者,效天 , 下之动者也。“因此,卦象、爻象都是效法天地万物含有的礼作出的, 也正因为此,卦象、爻象中也就有了位等和序。系辞日:“列贵贱者存 乎位“2 ”、“爻有等”,。说明卦爻象是有尊卑贵贱的位等的,对此系辞下 九章又有详尽说明: 易之为书也六爻相杂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未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二 与四羁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 1 4 礼出于童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一卦有六爻,六爻按六位错杂而成。六位从下到上依次为初、二、三、四、 五、上。初、上两位表示事物本末,初爻因象征事物之始而难以知晓,故为 贱位,上爻因象征事物终结,事物已经明显而容易知晓,故为尊位。( 京房以 元士配初,宗庙配上,其尊卑之义更明,参见京氏易传) 中间四爻更完备 地象征了天地万物的类群位等,撰述了阴阳刚柔殊异的尊卑德性,辨别了尊 卑名分等位的价值是非。二与四同为阴位同互一卦,有相同功用,但位等不 同,二誉四惧,故二位尊,四位卑。三与五同为阳位同互一卦,有相同功用, 但三凶五功,故位等不同,三位贱,五位尊。总之,一卦之爻都是有其尊卑 贵贱的等位的。 另一方面,卦爻象中也有序。系辞日: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 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7 这里先指出卦爻的变动。易经常变迁,周流在卦的六位( 六虚:六位。虚 是以实而显,位本无实,因爻而显示,位未有爻日虚,参见刘大钧、林忠军 ( 或称易赞) ) 中,特别提 出“不易”说,从易学总论的高度上,论述了象蕴含礼的思想。郑玄于易 论说: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 云:乾坤其易之绲邪! 又曰:“易之门户邪! 又曰:夫乾确然示人 易矣,天坤障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 塾些王墨二二兰塞查堕堡墨兰皇堕垫 则也又日:“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 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云“天 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 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据兹三义而说,易之道广矣大矣。” 郑玄认为易有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这是他对易实质的全面、 根本的看法。“易之三义”思想首先由乾凿度发之,乾凿度j 认为:“易 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蛳郑玄彰显其意,把“三义”中的“易”明确 为“易简”,认为“易简”指乾坤两象所表示的平易、简明的法则,“交易” 指“顺时变易,出入移动”乾凿度) 指出“变易也者,其气也”,故“变 易”实指顺时变化而移动不息的气变。“易简”和“变易”这两义郑玄、易 纬之前,易学已多有表示。如系辞已有“简”、“易”之说伯”,西汉最 为盛行的易学理论“卦气”说,实际上主要阐发的就是变易的易理。 而“不易”则首先由易纬) 提及,乾凿度曰:“不易也者,其位也。天 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3 6 乾坤凿度 中易名有四,其中“易定”,按郑注:“不更改天地名,君臣位、父子上下宣”, 显然,“不易”是指君臣父子尊卑之“位”的不可改易,而尊卑之分正为礼的 本质,故“不易”实指“礼”的“不易”。并且 先讲天上地下之象, 后讲尊卑之礼,表现出礼出于象的思路。郑玄深得乾凿度讲“不易”的 精髓并昌明其义,引易传系辞) 力证之。认为“不易”就是“张设布列”, 什么叫“张设布列”? 观郑玄对所引证的这段系辞的注解即可明了。郑 注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日:“君臣尊卑之 贵贱,如山泽之高卑也。“”注“动静有常”日:“动静雷风也。“”注“方 以类聚,物以群分”日:“类聚群分谓水火也。“3 ”根据郑注,可知郑玄对系 辞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去凶生矣 这一段的理解是:天她山泽雷风水火八卦卦象殊别分判,各定其不易的尊卑 之常位,由这种张设布列、尊卑有别的八卦卦象中,可类推出君臣尊卑贵贱 恒常不易的常礼。因此,“不易”实指尊卑贵贱之礼,并且此礼取法于八卦卦 象。也就是说,作为易之三义之一的“不易”实指易象自身中即蕴 含着礼。 苟爽易学,最有特色的是乾坤升降说。该说认为,乾九二、坤六五两爻 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应易位,乾二应升至坤五,坤五应降至乾二。为什么要乾升坤降昵? 苟爽注 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日: 谓乾九二本出于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亲上坤六五本出 于坤,故日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日亲下也o ) 显然,苟爽认为乾九二和坤六五都有其“本”然之正位,乾九二本然正位是 坤天位五,坤六五本然正位是乾地位二。由乾二坤五本然的正位而有乾二坤。 五应然的易位,即乾二当升坤五,坤五当降乾二;反过来说,只有经过乾二 坤五的易位升降,才能使乾二坤五得其本然之正。实际上,乾坤升降说不仅 关注乾二坤五得其本正,其它各爻也要得其本然之正位。苟注 坤彖“含 宏光大”日: 乾二居坤五为“含”,坤五居乾二为“宏”,坤初居乾四为光”, 乾四居坤初为“大”也 惠栋据苟意而补注日:“乾上居坤三亦为含,故六三含章可贞,坤三居乾 上亦成两既济也。“蚴则坤初、乾四、乾上、坤三也各有本然之正位,坤初 本位在乾四,乾四本位在坤初:乾上本位在坤三,坤三本位在乾上,经过乾 二坤五、坤初乾四、乾上坤三各自升降易位,乾坤两卦各爻各居本位,各得 其正,形成两个既济卦。即苟爽所言:“乾坤二体成两既济,阴阳和均而得其 正。“m 既济善卦,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各得其正,并且三阴爻三 阳爻均衡和谐,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各爻俱得正之卦。由实然的乾坤两卦失 正的乾二坤五,坤初乾四,乾上坤三各爻,经由升降而达成应然的各爻得正 的既济两卦,而各得其本然,各得其正位。由实然而应然,回到其本然,这 是升降的最终目的。因此苟爽升降说深层关注的是乾坤两卦各卦爻的本然之 正,而“正”正是关乎礼的。苟爽认为卦爻有本然之正,也即认为卦爻象蕴 含着本然之礼。这种本然之礼是天地的本性,天地生来就有的。苟爽在上面 对策中明言:“阳尊阴卑,盖乃天性。( 性,汉人一般译为生) ”圣人所制 之礼正是根据本然之礼建立起来的,也即:“圣人建天地之中( 即正) 而谓之 礼。“因此苟爽的乾坤升降说实际上隐藏着一种象蕴含礼的思想。 比郑玄、苟爽同时而稍后一点的是虞翻。虞翻是两汉易学集大成者,两 汉象数派易学在他那里达到顶峰。各种象数体例和学说在虞氏易学中都齐备 且达至完备。如“卦气说”、“月体纳甲说”、“卦变说”、“旁通说”、“反象说”、 “两象易( 上下象易) 说”、“权变说”、“互体、连互说”、“半象说”、“逸 象说”和“之正与成既济定说”等。张惠言把虞氏易基本精神归结为“言消 17 礼出于象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礼 息“。今人王新春先生认为虞氏易学有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 纳甲说”,其他的象数义例和象数学说,则大致皆可统摄于此两大支柱之下。“6 而“卦气说”和“月体纳甲说”阐发的都是阴阳消息的大义。因此,张、王 两人观点是一致的。笔者基本同意二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之正与成既济定 说”,除言阴阳消息大义外,还隐含了虞翻的礼义情怀,也言及天地礼义的大 义。所谓之正说,指一卦的失正之爻变而得正,如阳爻居阴位失正,变为阴 爻则得正,阴爻居阳位失正,变为阳爻则得正,之正最极致而完满的状态是 一卦中各失正之爻皆变正,从而成为各爻皆得正定的既济卦,这就是成既济 定说。显然,虞翻的“之正与成既济定说”的实质是卦爻的得正问题,这与 前面所分析的苟爽乾坤升降说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虞翻此学说中也 隐含着象蕴含礼的思想。杭辛斋先生独识虞翻此礼义情怀,而点破日: ( 虞) 卒以之正立论,明天地大义,以“既济定也”为归,其人心 之不正者,胥归于正,于是乎世乱或可少定此度氏之苦心孤诣,千栽 而下,犹罅然可见者也“” 实际上,虞翻的“之正与成既济定说”与苟爽的乾坤升降说有极其密切联系。 虞翻正是得萄爽升降说的精义而进一步系统提出“之正与成既济说”,这一点, 林忠军先生在其象数易学发展史中有全面而精辟的分析,“”兹不赘述。 3 象理合一 象蕴含礼,礼出于象,这表明礼和象有合一的关系。礼象合一有其坚实 的理论根据,这就是易学独特的象数义理合一的理论。古人认为,一切理论 表达的都是道理、义理,一般的理论表达形式是文字、言辞,但文字、言辞 不能充分、完全地表达义理,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4 9 只有易所 设立的卦象才能完全充分地表达义理,这即是系辞的“立象以尽意,设 卦以尽情伪“。实质上,之所以能立象尽意,是因为象自身蕴含义理,义 理必然能脱胎于象,即一般所言的“象数义理合一”。“象数义理合一”是易 学独特的学术理路和理论阐述方式、不但如此,象数含蕴义理,义理脱胎于 象数的“象理合一”,更是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阐述方式,成为 古人解决问题最普遍的理论范式、逻辑模式。 因此,象自身这种“象理合一”的特点,正为礼象合一提供了理论根据。 礼实质上是一种义理,是一种“理”。因此,礼象合一实质上是“象理合一” 的逻辑必然,是“象理合一”的合理推断。“礼象合一”在。象理合一”中获 札出于聋论先秦两汉易学中的札 得充分的理论保证和支持。 三、礼出于象的实质礼本天道 如前所言,礼出于象中的“象”指卦爻象的易象,易象的形式是卦爻符 号,而其内容表达的是“物宣州5 ”,即万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