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黄塞态学号笾q 3 2 垒5 专业置压堂所呈交的论 文( 论文题目: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 是我个 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 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敝作者签名垄! 箜垄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型笪:星:!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孕 育于古代中原文化,并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群体的迁徙同步产生与 发展。 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通过对粤东北地 区、客家源流、客家传统文化的介绍,旨在对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语 言特征、体裁划分、音乐特色及其演唱特点进行总结与探讨,以达到在 客家文化研究的领域中增加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的内容,拓展粤东 北传统客家山歌的研究,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并为在粤东北传统客家山 歌及其演唱方面进行研究的后来者提供参考的目的。 粤东北地区是传统客家山歌文化的“中心地带”,粤东北传统客家 山歌是在客家文化的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它以丰富的客家文化 内涵影射出粤东北客家群体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取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从客家传统文化的分析入手,以较具代表性的三位民间歌手为 例,探讨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语言特征、体裁划分、音乐特色和传承 方式,进而提出“绕绕韧韧”的唱腔风格、从容舒展的装饰音腔、丰 富多彩的衬词运用、质朴醇厚的情感表达是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 特点,并归纳出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是以真声为主,运用自然饱 满的呼吸,清晰生动的客家方言咬字吐字,注重口腔、鼻腔和咽喉腔共 鸣,强调从容舒展的装饰音调运用,追求结实、丰满、嘹亮的音色和质 朴醇厚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初步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h a k k ab a l l a di nn o r t h e a s tg u a n g d o n gi sa ne s s e n t i a lp a r to ft h eh a k k a c u l t u r ea n dat i e a s u r eo f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sw e l l n o r t h e a s tg u a n g d o n g i st h eh e a r t l a n do ft r a d i t i o n a lh a k k ab a l l a d s i t sb a l l a d sw i t n e s st h e f o r m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i g r a t i o no ft h eh a k k af a m i l y , e m b o d yt h e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g ea n dt a s t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h eh a k k ac o l o n ya n dr e p r e s e n tt h eh a k k a p e o p l e sl i f e s t y l e ,c u l t u r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p i r i t u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 e so f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h a k k ac u l t u r e ,t h et h e s i sg e n e r a l i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h a k k a t r a d i t i o n a lb a l i si nn o r t h e a s tg u a n g d o n g ,s u c ha st h el i n g u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y p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m u s i c a lt r a i t sa n dt h ew a yo fp a s s i n g o n t ot h en e w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 ni t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h a k k ab a l l a d s s o n g p r e s e n t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 ,s u c ha s r a o r a o r e n r e n ”( n a m e l y , e u p h e m i s t i c ) a r i a s t y l e ,c o m f o r t a b l eg r a c en o t e s ,r i c ha n dc o l o r f u lo r n a m e n t e dv o c a b l e s ,a n d m o d e s t l yf u l l b o d i e da f f e c t i o n a t ee x p r e s s i o n s t h u s ,i tc o n c l u d e st h a tt h e h a k k ab a l l a d si nn o r t h e a s tg u a n g d o n gb e l o n gt ot h eo r i g i n a lt e c h n i q u e so f s o n gp r e s e n t a t i o n ,f o re x a m p l e ,i t sa u t h e n t i ct h r o a tv o i c e ,b u r l y , l o u da n d c l e a r ;b r e a t hc o n t r o lt e c h n i q u e s ,u s i n gn a t u r a lw a y so fc h e s t - a b d o m i n a l r e s p i r a t i o nm e t h o d ,w i t hal o tr e s o n a n c eo ft h et h o r a x ,l a r y n g o p h a r y n xa n d n o n n a s a l i t y , a n df e wo fn a s a lc a v i t ya n ds k u l lc a v i t y ;s t r o n ga n db u r l y t a m b e r , s i m p l e , u n 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 ,d e e pa n dp u r e k e y 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h a k k ab a l l a di nn o r t h e a s tg u a n g d o n g ,s o n g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p i l o ts t u d y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任何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 客家文化中的精粹,它是在客家文化的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 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深烙着中原文化的印记。客家民 系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客家人民怀纳中古文化,融合徙经地和徙终地的文化因素,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 本课题试从粤东北的现状、客家源流及客家传统文化入手,探究客家山歌产生 的背景和历史,分析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语言特征、体裁划分、音乐特色和传承 方式,进而提出“绕绕韧韧”的唱腔风格、从容舒展的装饰音腔、丰富多彩的衬 词运用、质朴醇厚的情感表达是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并以三位民问歌 手为例初步归纳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文章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绪论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理由、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了本 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粤东北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客家山歌 本章从粤东北的概述、客家源流,客家传统文化谈到客家山歌,意在指出粤 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山歌,我们应当把客家山歌放置于客家文化 这一山歌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之中来进行研究。 第一节粤东北概述 以介绍和综合分析的笔调,对粤东北地区的概况作了介绍和陈述。 第二节客家源流 粤东北客家群体是客家民系的一部分,客家民系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移民 史。文章列举了诸位客家历史研究专家关于客家源流的观点和结论,从他们的研究 成果中可知客家的迁移是从秦代赵佗的治理南越前开始的,由于戍边、战乱、政治 等原因,其后客家群体又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迁徙,融合了徙经地和徙终地的文 m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因素,最终形成了以粤东北地区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粤东北客家文化。客家山歌 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文化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第三节客家传统文化 粤东北客家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客家文化又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 中生根发芽的。本节论述了客家人重祖念根的观念、艰苦创业的精神、崇文重教的 传统。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射出客家文化的内涵和客家群体的审 美情趣。 第四节粤东北客家传统文化与客家山歌 任何一种民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赖于其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本节以粤东 北客家山歌的传说、历史记载和山歌实例为依据展开论述,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 客家文化中的山歌。 第三章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来演唱的传统民歌,客家语言的章句结构、 音调韵律、修辞手法,共同形成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语言艺术,客家山歌语言的 表现方式影响着客家山歌的体裁划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在山间田野演唱的歌 曲,客家传统文化、客家人民的审美取向影响着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在长期的传 唱过程中,形成粤东北客家山歌节拍的多样性、节奏的自由多变、旋律进行以级进 为主、调式的羽商、徵宫色彩等音乐特征。客家山歌传唱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多元的传承方式,作为客家文化瑰宝的客家山歌,粤东北 客家山歌更凸显出其传承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语言特征 语言在民间歌曲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定的语言会产生特定的风格。本节从客家 语言语音特征、声母特征、韵母特征、俗语运用四方面来分析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 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体裁划分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其丰富形态的产生与客家文 化的丰富内涵是分不开的,反映了客家人民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取向。笔者依据客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歌的语言运用、歌词表现方式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划分为四个类别,即正板山 歌、山歌号子、叠字山歌和尾驳尾山歌。 第三节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 节拍的多样性、节奏的自由多变、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调式的羽商、徵富色 彩共同构成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 第四节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 演唱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 唱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论述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总结出 关于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传承的几点建议。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文化是人类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将其放置于客家文化的生态环境中才可以得到良性的传 承。 第四章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歌演唱艺术形式之 一,结合三位民间山歌手的演唱可归纳出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为:绕绕 韧韧的唱腔风格、从容舒展的装饰音腔、丰富多彩的衬词运用、质朴醇厚的情感表 达。演唱技术为:以真声为主,运用自然饱满的呼吸,清晰生动的客家方言咬字吐 字,注重口腔、鼻腔和咽喉腔共鸣,强调从容舒展的装饰音调运用,追求结实、丰 满、嘹亮的音色和质朴醇厚的情感表达。 第一节“绕绕韧韧”的唱腔风格 自然饱满的呼吸是正确演唱客家山歌的基础;清晰生动的客家方言咬字吐 字、丰富多彩的衬词运用、委婉流畅的声韵音调是形成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音乐 风格的重要因素。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之所以在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 为客家山歌具有“绕绕韧韧”的唱腔风格能够贴近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而广 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粤东北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节从容舒展的装饰音腔 从具体的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谱例和民间歌手的演唱分析可见,装饰音腔在粤 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丰富多彩的衬词运用 客家山歌的衬词内容主要与语言习惯和历史传说有关。丰富多彩衬词的运用使 山歌的歌唱语言更为灵活多变,句式结构更为流动顺畅,山歌旋律更为潇洒动听, 在衬词唱腔的延展中,既活跃了唱词,又使唱腔得到充分旌展的余地,使曲调显得 舒展而悠远,从而使山歌的唱腔“绕绕韧韧”,悦耳耐听。 第四节质朴醇厚的情感表达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民间歌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 系,是劳动者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生活愿望的歌唱形式。词与乐的紧密结合、声与 景的巧妙融汇、情与韵的高度统一构成了质朴醇厚情感表达的基础。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有多种演唱表达形式,本节以三位民间山歌手的演唱为 例,归纳出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是以真声为主,运用自然饱满的呼吸,清晰 生动的客家方言咬字吐字,注重口腔、鼻腔和咽喉腔共鸣,强调从容舒展的装饰音 调运用,追求结实、丰满、嘹亮的音色和质朴醇厚的情感表达。 结语 粤东北地区是传统客家山歌文化的“中心地带”,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继承了 中原文化的基因,融合了吴楚越文化因素,在语言运用、音乐特征等方面具有深厚 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客家特色。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射出客 家群体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取向,是其群体生活内容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形式和集中体 现。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具有“绕绕韧韧”的唱腔风格、从容舒展的装饰音 腔、丰富多彩的衬词运用、质朴醇厚的情感表达。文章以较具代表性三位民间歌手 的演唱为例,总结出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是以真声为主,运用自然饱满的呼 吸,清晰生动的客家方言咬字吐字,注重口腔、鼻腔和咽喉腔共鸣,强调从容舒展 的装饰音调运用,追求结实、丰满、嘹亮的音色和质朴醇厚的情感表达。 笔者的初步研究工作是在许多专家和学者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归纳 出关于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方面的一点心得,还有许多错漏和不足之处,期待大家 的批评指正。 v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置身于任何一个 民族或民系,你都会体验到这个民族或民系的传统文化带给你的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感,随着这种体验的加深,你肯定对其鲜活的历史和不朽的活力有着更加难以割舍 的依恋。你的记忆的闸门因此打开,你的想象的翅膀从此飞翔,在这种意境中你会 发现,人类残存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竞能如此耦合。 从西晋开始,客家先民就背负着祖先的牌位,在从中原的黄河流域艰难跋涉, 往南迁徙的路途中,一定伴随着豪迈、坚定、悠扬且充满生活情趣的山歌,在苦中 寻乐,在欢乐中承载着背井离乡、重觅家园的苦,这种苦只有经历生离死别的人才 能体验,这种欢乐也只能是历尽沧桑之后的爽朗与豁达。 从西晋到南北朝,从宋元到明清,从历史到今天,客家人高歌而行,一路走来, 他们背负着祖先的牌位、背负着历史的使命,也背负着中原的文明星火,一路演绎 着自己的离愁和悲欢,一路演绎着自己历史和文化。 走进粤东北的梅县,接触到这块土地的人民,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被这片人文氛 围浓厚所吸引,张九龄、宋湘、洪秀全、黄遵宪、孙中山、叶剑英、郭沫若、李金 发、林凤眠、曾宪梓,这一串光辉灿烂的星空和客家山歌一样,他们不独属于 一个民系,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孕育其成长的母体,客家山歌作为客家 艺能文化中的奇葩,亦是在客家文化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从客家山歌大量的赋、 比、兴实例中,已经使其上承诗经、“楚辞”、“乐府”得到明证。 客家人的迁徙历经千年,如今客家人口已逾亿,其足迹遍布全国、东南亚及海 外6 0 余国,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客家人勤劳、笃实、重教、念根、爱国的精神就 会带到哪里,难怪一首最为普通的客家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都会让海外的客家 游子涕泪泗流。 据不完全统计,客家山歌仅在粤东北的梅县地区就有一万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这些山歌以艺术的方式抽象却又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 是因为客家山歌如此贴近生活,才使得她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她的鲜花如此灿烂夺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如果你没有参与过梅县每年中秋举行的客家山歌节,你就很难体会到居然一个 小小的篮球场能够聚集数万陶醉的人群。 客家民系的文化给我以久未谋面的惊艳,客家人的精神给我以高山仰止般的景 仰,客家山歌的淳朴、笃实、率直让我更有亲近她的渴望,这种震惊、景仰和渴望 让我一步步走近了客家山歌 1 2 研究现状 1 2 1 客家文化及客家山歌的研究现状 对于某种文化现象的研究离不开对这种文化宏观背景的整体把握,客家山歌是 客家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和形式,她深深扎根于客家文化这块土壤中。 从历史的纵深来剖析,客家文化的研究约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约有4 0 0 余 年的历史,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明代徐旭曾的和平氏族谱旭曾丰湖杂记, 清代温仲和的嘉应州志,黄遵宪的书林太仆客说后等,其间还有国外的学 者艾特尔( e j e i t e l ) 的客家人种志略( 1 8 6 7 年) 、客家历史纲要,皮顿 ( o h p e t o n ) 的客家源流与历史( 1 8 7 3 年) 等。 近现代以来,客家问题的研究主要从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 上海文艺出 版社1 9 9 2 年1 月影印本) 、客家源流考( 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2 年1 月影印本) 开始、包括罗常培著的从客家迁移的踪迹论客赣方言、巫秋玉、黄静著的客 家史话( 客家部分中国华侨出版社) 、王东著的客家学导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6 年8 月1 版) 、丘权政著的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 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9 年1 1 月1 版、陈支平著的客家源流新论( 崇文出版社1 9 9 1 年1 0 月) 、谢佐芝 编著的客家渊源( 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1 月1 版) 、谢重光的畲族与客家 福佬关系史略( 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6 月1 版) 等的专著主要从论证客家民系 的形成及源流开始,至今已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互相交叉渗 透,对近千年的客家历史进行了文献上的梳理和归纳,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充分 地论证了客家文化历史存在这一史实,对客家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客家研究的杂志、丛刊等已达数十种,客家研究机构和社 团更如雨后春笋,遍布海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而许多社会名流如杨成武、叶选 平、赵朴初、李光耀父子、李嘉诚、曾宪梓等对客家研究的热情关注,给客家文化 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给客家研究奠定了良性发展的空间和人文 2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 与客家音乐文化有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主要著述有:胡希张、 余耀南的客家山歌大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0 年) 、胡希张、莫日芬、董励、 张维耿的客家风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这两本著作比较全面地、客观 地使用各种资料、史料、从客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着眼,对客家源流、民性、语言、 客家妇女、客家经济、客家宗教、客家文艺、客家教育、客家习俗、民居饮食等方 面进行归纳,总结性地介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萍的客家山歌探胜和粤东 奇葩( 海天出版社1 9 9 2 年) 两本书主要内容为客家山歌概述和客家山歌的流变, 对客家山歌的源流社会内涵及其文化价值、歌词及其特点、音乐及其特点,并以实 例进行充分的论证,因为作者是一位作曲家,所以其角度偏向于曲式结构、音乐分 析,内容较丰富。冯光钰的客家音乐传播( 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0 年) 从文化学、 传播学、音乐学的角度综述了客家源流的几种不同观点,并提出自己的对客家民乐 源于“汉士融合”观点的支持,其论述注重从传播学的立场对客家音乐的传播形态 与状况进行分析,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王耀华老师的客家文化艺能( 福建教 育出版社1 9 9 5 年) 以客家文化为大背景,详细介绍了客家各类艺能及其社会功能, 最为重要的是从客家山歌音调的源流进行论述,作者提出了客家山歌音调结构的特 征一“以羽、商( 或徵、宫) 构成的单四度框架为骨干,间以五声音阶级进进行”。 “1 周青青的中国民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6 年) ,此书将汉族传统民歌划分为 长江、黄河、松辽、东南海岸四大地域九大风格区,并对区域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进 行了分析,从而能够宏观准确地把握纷繁多姿的汉族民歌艺术,文中对所选的8 0 首名歌进行音乐形式特征,艺术表现手法和演唱分格特色进行分析。这本书较全面 地将中国民歌的概况和特征进行叙述和分析,阅读此书能够对中国民歌的艺术有一 个较客观和整体的把握。苗晶、乔建中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 文化 艺术出版社1 9 8 7 年) 以种族、地理、文化背景或体裁、风格等为依据、把汉族民 歌分为十个色彩区和一个特区,这个特区就是客家民歌特区,此书对客家民歌进行 了三方面论述:( 1 ) 地理、文化背景。( 2 ) 民歌体裁与分布。( 3 ) 风格特征。胡 希张的山歌大师汤明哲传、山歌大师周天和传、山歌大师陈贤英传、山歌 大师余耀民传( 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4 年) 四部传书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四位山歌 【l 】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 。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1 0 月第1 版,第明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表演情况,记录了山歌手在客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经历。谢留 文著的客家方言语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 以语言学专业的角度 论述了客家方言流变及特征。 与客家山歌有关的论文有沙汉昆的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 星海音 乐学院学报1 9 9 0 、1 ) ,温萍的粤东情歌一谈广东东江沿岸的客家山歌( 星海音 乐学院学报1 9 9 0 ) ,李勤科的梅县地区客家山歌初探( 民族民间音乐1 9 8 7 ,3 ) , 谢高的梅县地区宗教音乐与民歌的关系( 民族民间音乐1 9 8 7 ,3 ) ,温萍的客 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 9 9 2 ,2 ) 、温萍的谈湘东客家山 歌的艺术特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 9 8 9 、3 ) ,刘富琳的闽西客家山歌的旋律特 征( 比较音乐研究1 9 9 7 ,1 ) 温萍的客家山歌艺术特色( 乐迷1 9 9 6 ,2 ) 谈台 湾的客家山歌(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 9 8 7 ,2 ) ,张文桢的广东兴梅客家山歌的音 乐特点( 岭南音乐1 9 7 9 ,4 ) ,温萍的浅析贵州山歌的多元性( 星海音乐学院 学报1 9 8 9 、4 ) ,客家山歌概述( 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 9 8 4 、3 ) 乔建中的南国的牡丹一客家山歌( 山东歌声1 9 8 3 ,9 ) ,莫日芬的浅谈广 东客家山歌音乐一梅县山歌的音乐特点(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 9 8 1 ,4 ) ,广东梅 县客家山歌研究之二(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 9 8 3 ,2 ) ,周凯模的客家音乐文化研 究与传承论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 0 0 0 、1 ) ,朱莉的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综述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 0 0 2 、3 ) 等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有的论述客家山歌区域性 的特点,有的论述山歌的某方面特色,有的是客家山歌的综述。 上述的研究,各有其观察和研究的角度,都是对客家文化不同范围的解读和归 纳,具体的方式和见解又有差别,他们都是极有经验的理论家或实践者,他们的丰 硕成果为我们今天整体梳理解读客家音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他们的积累和推动,就没有今天的出发。 1 3 目的与意义 从对以上文章和著作的分析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客家源流、客家社 会状况以及客家山歌的音调、曲式、文学内涵等方面着眼,读完这些专著,笔者体 味到了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认识到了客家社会和文化的相承于古代中原 文化,并且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客家山歌是孕育于古代中原文化,并在客家 4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系迁徙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历经苦难与曲折却生生不息, 到今天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文化、交流、经济甚至在政治舞台上都发挥着重要 作用。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以其富有中原古韵的客家方言、独特的音阶形式、特定 音列及音调结构构成了其特有的风格个性魅力。 对于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研究,固然首先应当从其存活于客家文化和中华 文明的大背景下着手,进而对客家社会的历史、客家迁移的苦难、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山歌的现状等进行研究,对于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分析,以往的作者还 很少有所涉及。笔者尝试着用田野调查等方法,通过对粤东北地区的介绍,对客家 源流的分析,客家传统文化的探讨,以及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特色和演唱的分析, 达到以下目的,即:拓展客家文化研究的领域,增加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的研究内容,完善对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研究的全面性, 为将来在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特别是在其演唱方面进行研究的来者提供理论依据 及建议和参考。 也许,这样的研究对于弘扬客家民系的优秀传统;拓展客家问题研究的空间; 良性地保护、传承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文化;推动客家 音乐文化教育的深入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1 4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通过到粤东北梅州地区实地体验当地的山歌文化,采访在 山歌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学者,听赏山歌手的演唱,获取信息并收集相关资料。 二、比较分析法。通过听赏客家山歌的影像声响资料分析客家山歌的风格特 色,以进一步归纳总结。 三、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部分客家山歌的听赏和演唱实践来把握客家山 歌的风格和演唱方法。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粤东北传统文化中的客家山歌 2 1 粤东北概况 本文所指的粤东北地区即是指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所辖的梅江区、兴宁 市、梅县、平远县、焦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六县一市一区。粤东北位 于岭南之东,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 1 5 1 8 一1 1 6 5 6 ,北纬2 3 2 3 一2 4 5 6 ,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北接福建省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县,西部和西北 部邻江西省寻邬、会昌和本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东源县,东南部邻揭阳市的 揭东县、揭西县、潮州市湘桥区、汕尾市的陆河县、潮州市的饶平县。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制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 公元9 4 5 年) 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管辖程乡县。宋开宝四年( 9 7 1 年) 改为梅州。 熙宁六年( 1 0 7 3 年) 废梅州重设程乡县,隶属潮州。元丰五年( 1 0 8 2 年) 复置 梅州,领程乡县,到清雍正十一年( 1 7 3 3 年) 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程 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五县。宣统三年( 1 9 1 1 年) ,嘉应州复名梅州。民 国三年( 1 9 1 4 年) 废州府制,梅州改名为梅县。, 建国后,于1 9 4 9 年1 0 月设置兴梅专区,1 9 5 2 年底撤销兴梅专区,改隶粤 东行政区。1 9 5 6 年2 月,粤东北行政区划分为惠阳、汕头专区,兴梅七县隶属 汕头专区。1 9 6 5 年7 月设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 9 7 9 年3 月,升格为 梅州市。1 9 9 4 年6 月,梅州市辖现在的六县一区一市。 “梅州”得名由来是因为当地有梅溪( 亦称梅江) ,两岸多梅花之故。宋代以 来,梅州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当时闽粤赣边区的商贸中心。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民系之一,是中华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分布主要有 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海南、台湾等十多个省区二 百多个县市,或迁居香港、澳门、东南亚欧美非等地区,人口已经超过一亿。粤东 北地区是客家人聚居最密集的地区,梅州地区被誉为“世界客都”。叫 客家山歌的分布很广,只要有客家人及其后裔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正如一 首山歌中所唱的“逢山必有客,有客必有歌”。1 9 9 6 年,国务院文化部授予梅县 1 参见世界客都_ j i 州) ,广东嘉应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第一版 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民间艺术( 山歌艺术) 之乡”称号。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百花丛中的一朵 奇葩,是客家文化最生动的魅力展示、最具代表性的集中体现。 2 2 客家源流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形成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据世界客都一梅州 ( 广东嘉应音像出版社2 0 0 5 年版) 介绍,目前“客家人”居住于广东、福建、 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l o 多个省区和2 0 0 多个县市, 或迁居于香港、澳门和海外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球斯、文莱、 留尼旺、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l 亿。 对客家历史源流情况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嘉庆十三年( 1 8 0 8 年) 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执教的和平县籍进士徐旭曾,他在授课时谈到客家的渊 源和客与土著相处时的状况,他的学生们将其讲课的内容整理成和平徐氏族 谱旭曾丰湖杂记,记述了徐旭曾对客家的一些观点,书中说到:“今日之客, 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 后迁来者,但为数无多也。”“1 徐旭曾对客家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客家人是“中 原衣冠旧族”这一观点,但是否“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值得商榷,因为后来的许 多学者包括罗香林等对这一观点提出看法,认为应是更先于宋的东晋,但徐氏对 于客家人的根乃源于中原的观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不妨以徐旭曾的观点作为参照,将其后诸家的论述稍作比较。一 现代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罗香林( 1 9 0 6 - - 1 9 7 8 ) 先生在其客家研究导论 和客家源流考两本著作中对客家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关于客家源流 的看法。提出了客家先民五次迁移的观点,即“第一次的迁徙,则从受五胡乱华 所引起”嘲;第二次迁徙“是由于唐末黄巢造反的逼迫”:嘲:第三次迁徙是“盖 宋自建炎元帝元年( 西之一一二七) 高宗南渡,即位南京迁都临安以后,瑚”; 第四次迁徙是“自康熙初叶,至乾嘉之际( 约当西元一七o o 至- - a0 0 ) ”;第五 【l 】转引自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 ,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一版,第3 页 【2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 9 8 9 年1 0 月第一版,第1 3 页 3 】罗香# ,客家源流考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 9 8 9 年1 0 月第一版第1 6 页 4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 9 8 9 年1 0 月第一版t 第1 9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迁徙是“自同治六年以后至现在”。“1 罗香林先生接着总结出“客家先民东晋 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 安丰。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颖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至上党,皆为客家先 民的居地”。圆 并详细论述了客家先民五次迁徙的始迁地和终迁地,比起徐旭曾的论述更为 详尽。有两点是一致的,即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客家是中原士族的后裔。 广东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先生在其著作客家源流探奥一书在关于客 家源流的探讨中说道:“客家人并不是中原移民,他既不完全是蛮,也不完全是 汉,而是古越残族存者后裔与秦统中国以来自中国北部及中部的中源流人,互相 混化而成的人们共同体”。嘲 房学嘉先生的观点与罗香林先生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立的,他认为客家人的血 统是以“土著”为主,而只有部分是中原流人的成份,并且中原流人是从秦始皇 统一中国以来就开始南迁。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的万陆先生在他的客家学概论一书中认为,客家先民 有三次南迁并且迁出地遍及整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中国。第一次的迁出时间 为两晋之际,即“永嘉之乱”“五胡十六国”时期。他的观点与罗香林对于客家 先民源于中原,始迁于晋代是一致的,但对于迁出地一中原的概念和范围上有不 同意见,并且万陆先生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以后,客家人的迁移就与其 源头没有关系了,也就是说不赞同罗香林先生的后两次迁移说。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士先导师陈支平教授在其专著客家源流新论中 赞同罗香林先生关于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移的观点,但也提出中原汉民的南迁不 独形成客家民系,同时也形成了非客家的福佬民系、广府民系、潮汕民系等,并 认为“客家民系是南方各民系融合形成的”。 客家学者胡希张、音乐学家莫日芬及董励、张维耿合著的客家风华认为客家 民系的族源不单是中原汉族,而是“南迁汉民与土著( 主要是畲族) 长期融合,” 1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 9 8 9 年l o 月第一版,第3 2 页 2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 9 8 9 年l o 月第一版,第3 5 页 3 】转引自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 ,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一版,第8 页 4 1 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 9 9 7 年1 月第一版,1 2 3 页 8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形成的,文章以详尽的史料加以论证,并总结出。客家之所以成为客家民系, 是因为有它自己不同于其他汉民系的个性,个性来自南迁汉民与本地土著的融 合,个性的形成亦即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 程,在赣南开始,在闽西进一步发展,在粤东完成”。” 台北师范大学范铸教授认为:“秦始皇之六国统一中国后,曾派遣许多军官 和士兵戍守广东北部大臾岭和梅岭,以防南蛮之侵犯,然秦始皇至二世而亡,天 下大乱,群雄割据,至楚汉对峙,战乱益烈,那些戍守军官和士兵,遂留粤北, 而不言归。广东北江客家人之祖先,即最早来自中原者”“ 中山大学李吉奎教授也明确指出“从历史上考察,中原地区居民之大规模 到达五岭地区,是在秦始皇征战岭南之际。客家先民之最初南来,亦即在此时”。 著名学者、教育家黄麟书亦称“史载秦始皇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戍五岭,继 以任嚣尉南海,赵佗以龙令行南海尉事。窃考屠睢五十万戍卒,多发自赵,客家 始自屠睢等五十万开发南越之人。五岭适与客家聚居于赣闽、湘粤桂边各县相吻 合。故客家祖先多系赵人,其南迁始于秦始皇时”。嘲据司马迁的史记载“秦 始皇三十年( 即公元前2 1 4 年)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 林、象郡、南海,以适戍遗。” 由上所述可见,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客家民系发源于古中原地区, 从秦代以来,由于戍边、战乱、政治等原因,古中原地区的先民承载着中原的文 化,历经多次,辗转南迁,并融合了迁徙途经地和徙终地的民俗、风土、文化, 最终在闽粤赣边区最终以现在的粤东北梅州地区为中心,形成了具有独特方言、 文化、风俗和特性的客家民系,并日益发展。 2 3 客家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定群体或社会的信仰、知觉、价值观、准则、习俗和行为。 客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n 】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合著,客家风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9 月第一版。第3 5 页 2 】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合著,客家风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9 月第一版,第3 5 页 3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9 年1 1 月第一版,第6 5 页 1 4 1 1 5 1 丘权政,客家的摞漉与文化研究,中冒华侨出版社,1 9 9 9 年1 1 月第一版,第5 2 页 6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9 年1 1 月第一版,第5 3 页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客家精神、客家习俗。客家方言、客家人的 伦理道德、宗教意识和客家建筑等。客家人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开始,经 历了漫长的艰苦岁月,在这个过程中,怀纳着中原文明,融合、汇聚了徙经地的 吴、楚文化基因,并经历了与徙终地古越族后裔和畲、瑶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 撞击中激荡和交融,最终孕育出了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独特的移民文化强化了其重祖念根的观念;客家人在迁 徙的过程中,历尽艰苦,却依然坚韧不拔,培养出艰苦创业的精神:客家人上承 诗经遗韵,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些品质和性格构 成了粤东北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核,这种内核的光辉又辐射到客家人的生活、信仰, 意识、习俗、行为等方方面面,从而在形式上外化为传统文化。 2 3 1 重祖念根的观念 客家人源自中原,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地保持着对祖先的崇拜, 这种重祖念根的意识,不仅是血统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的。 在客家人建造的祠堂里,均供设其祖先的神主牌位,在神主牌位上写着某某 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及子孙、曾孙名字的木牌子,有的红底黄 字,有的白底黑字,它被认为是或者的祖先。祠堂在客人家族中成为全族祭祀祖 先的场所。祭祀祖先分为春秋两祭,每岁正月至三月为春祭,八月为秋祭,合族 聚祠堂,因祠而序宗。每逢祭期,杀牛宰牲,甚为隆重。除此之外,粤东北地区 至今还保持着大年初十前后,在各族祠堂里举行“上灯( 也有称为赏灯) ”仪式, 有祭祖之意。每逢此时,家家户户红灯高挂,本族之人,无论老少,天黑之时便 齐聚祠堂,在祖先的牌位前供上各类食物瓜果和老酒,炮竹齐鸣,震耳欲聋,仪 式隆重热烈。客家人对这一活动非常重视,在家的族人必定到场,又很多地方把 “上灯”和闹元宵等仪式结合在一起操办,外出的游子此时更是倍加思念故乡。 海外的客家人每逢此时,都要集资寄回族中,甚至在异乡也要同期举办类似的仪 式以表思乡念祖之情。 在客家人的堂联、堂号的形式中,也可看出其重祖念根的传统。客家堂联堂 号是客家先民及其后裔从中原渐次南徙至闽粤赣等地区定居后,出于寻根搠源、 数典记祖的心理需要,继承中华传统楹联的形式,并结合其祖先南迁及在定居地 1 0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艰苦创业的实际而总结创造出来的。例如,王姓家族的堂联为“三槐世第,两晋家 声”,堂号。太原堂”邓迅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 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这表示客家人 纵使漂萍万里,仍然数典记祖,不忘中原故乡”。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是封建家族制度的象征,当然有着封建迷信的消极 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其重视祭祖的习俗,对延续家族传统,增强家族的凝 聚力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闽粤赣边区,客家人的丧葬在历史上有所谓“捡金”的习俗,即是在 亲人( 长辈) 死后,埋葬数年,就选择吉日,开坟捡遗骨,去除泥土,盛于瓦罂( 高一 尺左右的陶罐,称为“金罂”) ,“捡金”完后,请风水先生另择吉地,建新坟而再 葬。这种习俗是客家先民在迁徙时,对死去的亲人仍然无法割舍,所以带上其遗 骨一起迁徙。罗香林先生在其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及的客家民俗“背父骸”圆 。这种习俗是客家人所特有的,虽然现在已经不提倡,但在客家人迁徙的年代, 历尽了艰难险阻,飘零不定,追宗念祖、重祖念根的情感就更为突出和强烈。 直到今天,客家人重祖念根的传统仍然代代相传,由此更衍化出尊老爱幼、知恩 图报、和睦共处、爱乡爱国的精神。 2 3 2 艰苦创业的精神 客家民系历经劫难,却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并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强 大推动力,这与客家群体、客家社会的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客家先民的迁徙从秦代赵佗开始,现今所知的岭南地区的文明史,也正是从 秦代开始的。赵佗受命于秦朝,治理南越,面对茹毛饮血的南蛮之地,赵佗率众 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锐意经营,跨世秦汉,在南越建立了与中原大致相同的 政治经济体制,并以中原文化的强大辐射力影响着岭南地区的原住民,这种艰苦 创业的精神也许从此就在客家先民的心中扎下了根,成为客家人世世代代相传的 精神内核。 也许客家人的命运始终与漂泊、流浪、迁徙紧密相连,无论是其后西晋的“五 n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9 年1 1 月第一版,第1 6 7 页 2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广州蔚兴印刷场1 9 3 3 年1 1 月初舨,第晒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乱华”,唐末的“黄巢造反”,宋末的高宗南渡,还是清代的“垦荒令”、“迁海 令”,都使客家人民屡屡失去家园,也许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正是因为他 们永不停歇的脚步和创业精神,在这样的流离一稳定一再流离的循环和轮回中, 一次次地再造、超越和升华,而始终保持的是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和 气质。 如今,客家人已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客家 人的奋斗精神也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 2 3 3 崇文重教的传统 文化依靠人类的延续得以传承,人类的文明依靠教育而得以薪火相传。 客家人历经磨难,却从未轻视过自己的文化,而是在历史中产生了与生俱来 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对前途的顾虑,抑或是对命运的寄托和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