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改良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改良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2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改良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3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改良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4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改良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诱变育种与耐药突变 3 发酵条件优化 4抑菌物质的初步定性 结论一 致谢 声明 科研成果简介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类细菌素的研究进展 1 类细菌素研究的背景 2 天然防腐剂的发展 4 3 4 4 - - - 4 4 4 5 4 6 4 7 4 9 5 4 5 5 3 类细菌素产生菌一一一一一6 2 4 枯草芽孢杆菌抗茵物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图形目录 图1 硫酸庆大霉素标准曲线一一1 9 图2 图3 图4 紫外线诱变l l l 8 - 4 的致死曲线一 d e s 诱变l 卜i - e 6 5 的致死曲线 不同碳源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图5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图6 不同氮源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2 6 2 8 3 1 3 2 3 2 图7 不同浓度的牛肉膏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一3 3 图8 不同生长因子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图9 斜面接种量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图1 0 图1 1 液体种子接种量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一 培养基起始p h 值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i l 3 3 3 5 3 6 3 6 图1 2 图1 3 图1 4 图1 5 图1 6 图1 7 图1 8 图1 9 图2 0 图2 1 温度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培养时间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一 - - - 3 7 一一3 7 培养基装量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一一一3 8 标准曲线中牛津杯的排列位置照片一一一一2 0 初筛照片( 平板滤纸片法) l l l 8 - 4 培养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照片一2 2 l l l 8 - 4 菌株的扫描电镜照片一一_ _ - 一2 4 蛋白酶k 处理后抑菌试验结果照片一一一3 9 高产菌株的质粒电泳照片 质粒消除菌株的质粒电泳照片 表格目录 表1 硫酸庆大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一一 表2 有抑菌作用的菌株数统计一 表3 对不同指示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统计 表4 1 1 株广谱抗菌菌株抑菌圈的比较 一一一4 0 一4 1 2 0 一一2 l 一一2 2 表5 不同p h 下l l l 8 4 菌株培养液与空白样对比一一2 3 表6 l l l 8 4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表7 l l l 8 4 菌株的抗菌谱分析一 表8 l l l 8 - 4 对硫酸庆大霉素的耐药水平 - 2 3 - - - 2 5 表9 紫外线诱变l l l 8 4 的存活率一_ 一- 一2 6 表1 0 硫酸庆大霉素耐药突变株效价分析一 2 7 1 上一i e 6 5 和l l l8 - 4 的效价比较一一一2 7 l l - i e 6 5 对利福平的耐药水平一一一2 7 d e s 诱变l l i e 6 5 的存活率一2 8 利福平耐药突变株效价分析一一一2 9 l l i 卜3 3 7 和l l i e 6 5 的效价比较一2 9 l l i i 一3 2 7 产量稳定性一一一一3 0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设计表一一一一3 4 i l l 他坞m m 表表表表表表表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 0 表2 1 表2 2 表2 3 细菌素和抗生素的区别 细菌素的分类及举例 紫外线诱变突变株效价分析 硫酸二乙脂诱变突变株效价分析 3 8 6 0 5 9 2 7 2 9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改良及其发酵产物 性质的初步研究 微生物学专业 研究生:李凛指导教师:胡承副教授 摘要 以从四川某酒厂采集的酒糟和酒糟没出液为样本,以平板培 养法富集,e p 管培养菌液,平板滤纸片法初筛,摇瓶培养菌液, 杯碟法复筛的筛选方法,得到一株对多种革兰氏阳性指示菌、革 兰氏阴性指示菌及部分霉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类细菌素产生 菌,菌株编号l l l 8 4 。经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实验,鉴定该菌为 枯草芽孢杆菌( b a c i l l u ss u b t i l l s ) 。 在类细菌素产生菌高产菌株的选育过程中,采用紫外线与d e s ( 硫酸二乙脂) 组合诱变方法,并且根据生化和遗传学原理,设计 了组合抗生素耐药突变筛选方法。试验证明采用抗生素硫酸庆大 霉素、利福平作为选择压力,能有效的除去低效价菌株,避免了 随机筛选的盲目性,提高高产菌株的检出率,两轮诱变共挑取1 5 5 7 株突变株,检出4 3 0 株正相突变株,检出率达到2 7 6 ,较传统的 筛选法优越。以枯草芽孢杆菌l l l 8 4 为出发菌,通过紫外线诱变, 筛选出一株抗硫酸庆大霉素浓度为0 3 9 l 的突变株l l - i - e 6 5 , 效价达到2 1 7 u m 1 ,较出发菌l l l 8 4 ( 效价为1 6 4 u m 1 ) 提高了 3 2 。以硫酸庆大霉索耐药突变株l l i e 6 5 为出发菌,通过d e s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诱变,筛选出一株抗利福平浓度为0 5 9 l l 的突变株l l i i 一3 3 7 , 效价达到2 8 8 u m l ,较出发菌l l i e 6 5 提高了3 3 ,较原始菌株 l l l 8 4 提高了7 6 。类细菌素高产菌l l - i i 一3 3 7 连续传代7 代之 后,类细菌素的产量保持稳定,耐药性标记保持稳定。 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法,对高产菌l l i i 一3 3 7 的培养 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 l - i i - 3 3 7 的最佳培养基 配方为:葡萄糖l o g l ,牛肉膏2 0 9 l ,酒糟浸出液l o g l ,氯化 钠5 9 l ,蒸馏水l l ,培养基初始p h 6 5 。最佳培养条件为:优化 培养基2 5 0 m i 三角瓶装量7 0 m l ,接种量1 ,3 7 摇瓶培养9 6 h , 效价达到4 1 9 u m l ( 以硫酸庆大霉素为对照) 。 对该类细菌素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该类细菌素对 蛋白酶k 敏感,经过1 2 1 处理2 0 r a i n 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抑菌活性, 证明热稳定性较好。 经质粒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一条明显的质粒带, 经过质粒消除,该菌失去了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可以推测 该菌株编码类细菌素的基因可能存在于质粒上。 关键词:类细菌素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条件耐药突变质粒 诱变育种 四川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s t u d yo n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r a i ns c r e e n i n g a n df e r m e n t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o fan o v e l b a c t e r i o c i n - l i k ep r o d u c i n gs t r a i n m a j o r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l i n t u t o r :h uc h e n g a b s t r a c l an o v e lb a c t e r i o c i n l i k ep r o d u c i n gs t r a i nw a ss c r e e n e da n d i s o l a t e df r o mm a t u r ea l c o h o ld i s t i l l e r yg r a i na n dy e l l o ww a t e rs a m p l e s an e ww a yw a su s e dt oi s o l a t et h eb a c t e r i u mp r o d u c i n ga n t i b i o t i c s u b s t a n c e :c u l l u r eb a c t e r i u mi ne pt u b e st h e ni s o l a t et h e mb y p a p e r - d i s kt e s ta n dc y l i n d e r - p l a t em e t h o d t h es t a i nw a si d e n t i f i e da s b a c i l l u ss u b t i l i s b y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b i o c h e m i c a lt e s t i n g a n d m o r p h o l o g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tw a sn a m e dl l l 8 - 4 i nt h ep m c e d u r eo fs e l e c t i n gb a c t e r i o c i n l i k e h i g h - p r o d u c i n g s t r a i n ,g e n t a m y c i ns u l f a t ea n dr i f a m p i c i nw e r ea d d e di nt h ec u l t u r e m e d i u ma ss e l e c t i o n p r e s s u r e t h i sn e wm e t h o d c a r lo b v i a t e l o w - p r o d u c i n gs t r a i na n di n c r e a s i n gt h es u c c e s s f u lr a t eo fo b t a i n i n g h i g h - p r o d u c i n gs t r a i n ,i ti sb e t t e rt h a nt r a d i t i o n a ls c r e e n i n ga p p r o a c h e x p e r i m e n ts h o w e dt h a tu s i n gb a c i l l u ss u b t i l i sl l l8 - 4 ( w i t ht h ey i e l d o fb a c t e r i o c i n - l i k eb e i n g16 4 u m 1 ) a sp a r e n ts t r a i n ,a f t e ru vm u t a t i o n , t h em u t a n tl l i - e 6 5r e s i s t a n tt o0 3 9 lo fg e n t a m y c i ns u l f a t ew a s o b t a i n e d ,t h em u t a n tp r o d u c e d2 1 7 u m lb a c t e r i o c i n - l i k ea n di n c r e a s e d b y3 2 c o m p a r e dw j t l lt h ep a r e n ts t r a i n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m u t a n t l l 一1 一e 6 5w a su s e da sp a r e n ts t r a i n ,a f t e rd e sm u t a t i o n ,t h em u t a n t l l - i i - 3 3 7w a sr e s i s t a n tt oo 5 9 lo fr i f a m p i c i nw a so b t a i n e d t h e m u t a n tp r o d u c e d2 8 8 u m lb a c t e r i o c i n l i k ea n di n c r e a s e db y3 3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p a r e n ts t r a i na n d7 6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f i r s t 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a r e n ts t r a i nb a c i l l u ss u b t i l l sl l i8 。4 t h eh i g h - p r o d u c i n gs t r a i nl l i i - 3 3 7w a ss t a b l ei nb a c t e r i o c i n - l i k ep r o d u c t i o na f t e rc o n t i n u o u s s u b c u l t u r e sf o rs e v e ng e n e r a t i o n s f e r m e n t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f o rb a c t e r i o e i n l i k ep r o d u c i n gh a v eb e e n e s t a b l i s h e d :1 g l u c o s ea sc a r b o ns o b i c ) e ,2 b e e fe x t r a c ta sn i t r o g e n s o l t r c e ,1 e x t r a c tl i q u i do ft h ef r e s hd i s t i l l e r yg r a i na sg r o w t hf a c t o r , i n i t i a lp h 6 5 ,1 0 0 m lc u l t u r em e d i u mi n2 5 0 m lc o n i c a lf l a s k ,s e e d sa g e f o r2 4 h i n o c u l a t i o nl a n dc u l t u r et e m p e r a t u r e3 7 f o r9 6 h t h e b a c t e r i o s t a s i sa c t i v i t yc a l lr e a c h4 1 9 u m 1 t h e r e 倍sn oa c t i v i t ya p p e a r sw h e nt h es u p e m a t a n tw a st r e a t e d 埘t hp r o t e i n a s ek t h i sk i n do fb a c t e r i c o i n 1 i k es u b s t a n c eh a sv e r y l l i 曲h e a ts t a b i l i t yw h e ni tw a su n d e ra c i dc o n d i t i o n t h ep l a s m i dw a si s o l a t e df i o mt h ee e l lo fl l i i 3 3 7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o f p l a s m i dc o n f i r m e dt h a tt h ep l a s m i dh a ss o m er e l a t i o nt o t h ea b i l i t yo f i t sb a c t e r i o s t a s i ss u b s t a n c ep r o d u c i n g k e y w o r d s :b a c t e r i o c i n l i k e ;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 f e r m e n t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r e s i s t a n tm u t a t i o n ;p l a s m i d ;m u t a n tb r e e d i n g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改良及其发酵产物 性质的初步研究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工业也在不 断的发展。据统计,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1 9 9 9 年达到6 0 2 0 3 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 3 “1 ,但是由于腐败变质导 致生产的食品约有l o 2 0 损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因此, 研发安全有效的食品防腐剂,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食品防腐剂一般分为人工合成防腐剂( 无机防腐剂、酸性防腐剂 和脂性防腐剂) 和天然防腐剂( 植物性来源、动物性来源和微生 物性来源) 两大类。1 ,以前由于人工合成防腐剂成本低廉,因此长 期以来在食品工业中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工合成防腐剂在适用条件、对食 品风味的影响以及对人体的毒害作用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缺陷, 因此,近年来研究者纷纷把目光投向天然防腐剂的开发”1 。天然防 腐剂的缺点是在自然界中的生产周期长,人工提取和制造工艺复 杂,技术投资规模大,产品得率低,价格昂贵。1 ,这使得天然防腐 剂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合成防腐剂。但在以乳酸链球菌素( n i s i n ) 为代表的细菌素类天然防腐剂的生产中克服了这些缺点,从而使 对细菌素的研究成为人们研究天然防腐剂的重点“1 。 细菌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由核糖体合成产生的一类具 有抑菌杀菌作用的蛋白或多肽,其抑菌范围不局限于同源菌,产 生菌对其细菌素有自身免疫性”1 。它与人工合成防腐剂相比具有杀 菌力强、适用条件广、在人体内能被蛋白酶分解、无毒副作用、 水溶性好、热稳定性好、不影响食品风味等优点“1 ,它的生产过程 同其他天然防腐剂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优点,因此,细菌素非常适合作为天然防腐剂用于食品工业。1 。 目前食品工业中研究得最透彻的细菌素是乳酸链球菌素n i s i n ,它 干1 9 6 9 年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f a o ) 和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 跃 合专家组推荐为高效安全天然防腐剂,现在广泛的运用于肉类工 业、奶制品工业、酿酒工业和罐装食品工业”。 细菌素也有它的局限性,细菌素大多是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 并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茵和真菌没有抑制作 用“,这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在人们对细菌素的研究过程中, 陆续发现了另外一些拮抗物质,宣f 】盥悬苤些垫董查岱逝过猩虫 直丝趟链金盛主生鲍= 差县壹地苴苤苴使旦丝虽自壁垒邀:但基 自壁地剑堇兰医阻挂苴:堇兰医堕壁菌独基重“”1 ,国外的学 者于1 9 5 8 年正式将这类物质定义为类细菌素并对其展开了研究 “”。目前已经有链霉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 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日本根瘤菌1 等产生类细菌素的报 道:有报道称将类细菌素作为防腐剂加入食品中能抑制大肠杆菌 的生长o “,类细菌素能抑制口腔厌氧微生物在口腔医学中发挥作 用池“,类细菌素能够作为药品使用在临床上。等等。 在国外,对类细菌素的研究已经进行的相当深入,但是在国 内相关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着眼于开发新型的类细菌素,从酒糟 中筛选出一株类细菌素产生菌,用组合抗生素耐药突变筛选法对 其进行改良,对该菌的最适发酵条件、产生的抑菌物质性质、抑 茵基因可能存在的位置等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工业化的开发和医 药利用奠定基础。 四川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 1 样品来源 从四川某酒厂采集的发酵成熟的酒糟和酒糟浸出液。 1 2 培养基枷 1 2 1 细菌培养基( g l l ) : 牛肉膏3 0 ,蛋白胨i 0 0 ,氯化钠5 0 ,琼脂2 0 0 ,p h7 o 7 2 ,1 2 1 高压蒸汽灭菌2 0 m i n 。 1 2 2 种子培养基( g l l ) : 葡萄糖5 0 ,蛋白胨1 0 o ,牛肉膏1 5 ,酵母膏6 0 ,琼脂2 0 0 , 氯化钠5 0 ,p h 7 2 7 5 ,1 1 5 。c 高压蒸汽灭菌2 0 m i n 。 1 2 3 指示菌生长培养基( g l ) : 葡萄糖1 0 ,蛋白胨1 0 0 ,酵母膏6 0 ,牛肉膏3 0 ,琼脂2 0 0 , p h7 2 7 5 ,1 1 5 c 高压蒸汽灭菌2 0 m i n 。 1 2 4 抑菌活性检测培养基( g l ) : 下层培养基:i 5 水琼脂培养基。 上层培养基:l o m l 指示菌生长培养基中加入0 i m l 指示菌菌 悬液( 指示菌培养于指示菌生长培养基斜面3 7 过夜,用l o m l 无菌水刮洗斜面,制成菌悬液) 。 1 2 5 菌种鉴定培养基: 菌种鉴定中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见参考文献4 3 。 1 2 6 硫酸庆大霉素培养基( g l ) : 葡萄糖5 0 ,蛋白胨1 0 0 ,牛肉膏1 5 ,酵母膏6 0 ,琼脂2 0 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氯化钠5 0 ,硫酸庆大霉素0 3 ,p h 7 2 7 5 ,11 5 c 高压蒸汽灭 菌2 0 m i n 。 1 2 7 利福平培养基( g l ) : 葡萄糖5 0 ,蛋白胨1 0 0 ,牛肉膏l - 5 ,酵母膏6 0 ,琼脂2 0 0 , 氯化钠5 0 ,利福平0 5 ,p h 7 2 7 5 ,1 1 5 高压蒸汽灭菌2 0 m i n 。 1 3 主要试剂与设备 1 3 1 主要试剂 庆大霉素标准品:s i g m a 公司 庆大霉素注射液:四川长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利福平胶囊:成都锦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蛋白胨:北京奥博星公司 琼脂粉:进口分装 其他试剂:均采用国产分析纯或化学纯 1 3 2 主要设备 p h s 一2 c 酸度计:上海康仪仪器有限公司 光学显微镜:日本o l y m p u s 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镜:h i t a c h i - - 4 5 0 型 d d y - - i i l 8 型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 d y c z - - 2 8 a 型电泳槽:北京六一仪器厂 1 4 抑菌活性指示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1 (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a 3 0 1 ) 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9 (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青霉素敏感型) 绿脓杆菌( p s e u d o m o n a s p y o c y a n e a ) 大肠杆菌( 西c h e r i c h 如c o l d 枯草芽孢杆菌(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 鸟链球菌(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v i u m )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皮葡萄球菌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e p i d e r m i d i s ) 粪链球菌(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f a e c a l i s ) 酿酒酵母(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c e r e v i s i a e ) 黑曲霉( a s p e r g i l l u sn i g e r ) 2 方法 2 1 类细菌素效价的测定n 。“例 由于该类细菌素尚未确定成分,没有标准品或结构类似物做 参照,故以硫酸庆大霉素作为参照物。制作硫酸庆大霉素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的标准曲线,该类细菌素的效价参照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具有相同抑菌效果的硫酸庆大霉素标准品的效价来定义。 2 1 1 指示菌的制备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1 (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h r p u sa 3 0 1 ) 培养 于指示菌生长培养基斜面3 7 c 下过夜,用l o m l 生理盐水将斜面细 胞洗下制成菌悬液,将菌悬液稀释为浓度1o g 个m l 。 2 1 2 抑菌活性检测平板的制备 采用双层平板法。下层培养基:l - 5 水琼脂培养基l o m l ;上 层培养基:将2 1 1 中制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1 菌悬液在4 8 下加入指示菌生长培养基中,每l o o m l 指示菌生长培养基中加 入i m l 菌悬液,摇匀,每平板倒l o m l 。 2 1 3 效价测定方法( 一剂量法) 1 ) 制2 0 u m l 、4 0 u m l 、6 0 u m l 、8 0 u 皿1 、l o o u m l 、1 2 0 u m l 、 1 4 0 u m l 、1 6 0 u m 1 、1 8 0 u m l 、2 0 0 u m l 的硫酸庆大霉索标准溶 液。 2 ) 取2 1 _ 2 中制备好的平板2 7 套,每三套为一组,共分9 组。 每个平板中均匀放置6 个牛津杯( 1 0 x 8 6 c m ) ,每间隔的3 个 牛津杯点入0 3 m ll o o u m l 的硫酸庆大霉素标准品( c 。) ,其余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个牛津杯点入0 3 m l 同一浓度的硫酸庆大霉素标准品 ( 1 0 0 u m l 除外) ,每一组内的三套平板取同一浓度。将全部平板 用瓦盖盖住,置于3 7 培养箱中培养1 5 h ,测定抑菌圈直径。 3 ) 将上述2 7 个平板中8 1 个l o o u m l 硫酸庆大霉索标准品的抑菌 圈直径的平均值作为标准曲线的校正点。将每个浓度的9 个抑 菌圈直径所得的平均值校正成适当的数值。 4 ) 以上述l o 个浓度的硫酸庆大霉索标准溶液校正后的抑菌圈直 径( m m ) 为纵坐标,相应的浓度对数为横坐标,在双周半对数 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或将上述数据以d = al g c + b 进行回归, 其中:d 为抑菌圈直径( 咖) ,c 为抑制剂浓度( u m 1 ) ,a 、b 为常数。 2 1 4 类细菌素效价的测定 将上清液按2 1 _ 3 方法进行加样,同一浓度做3 个重复,置 于3 7 培养箱中培养1 g h ,测定抑菌圈直径,根据标准曲线计算 培养液效价。 2 2 类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m “删 2 2 1 有抑菌活性菌株的初筛 初筛采用平板滤纸片法。将样品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取一定 量涂布于细菌培养基平板上,3 0 倒置培养7 2 h 。待长出菌落后用 无菌牙签挑取单菌落接种于加有l m l 细菌培养基的1 5 m le p 管中, 密封,3 0 振荡培养7 2 h 。将培养液以1 0 0 0 0 r p m 离心5 m i n ,取上 清液2 0 u 点于放置在抑菌活性检测平板上的5 m m 无菌滤纸片上, 3 7 倒置培养1 5 h ,挑取滤纸片周围具有较大抑菌圈且抑菌谱较广 的菌株进行复筛。 2 2 2 有抑菌活性菌株的复筛 复筛采用杯碟法。将初筛菌种以划线法或平板单菌落法进行 纯化、保藏。将纯化保藏后的初筛菌种接入装有1 0 0 m l 细菌培养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的2 5 0 m l 三角瓶中3 0 c 摇瓶培养7 2 h ,按1 的接种量接入装有 l o o m 细菌培养基的2 5 0 m 1 三角瓶中,3 0 ( 2 摇瓶培养7 2 h 。将培养 液以1 0 0 0 0 r p m 离心5 m i n ,用一剂量法方法测定各菌株上清液的抑 菌活性。 2 2 3 有机酸作用的排除“ 上清液对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类细菌素也可能是枯草芽 孢杆菌生成的有机酸。为了排除有机酸的干扰,用1 n 的n a o h 和 1 n 的h c l 将各菌株上清液调p h 为5 0 、5 5 、6 0 、6 5 、7 0 、7 5 , 同时设一组空白样,两组同时做抑菌试验。 2 2 4 过氧化氢的检测_ “_ “ 上清液对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类细菌素也可能是枯草芽 孢杆菌生成的过氧化氨。为了排除过氧化氢的干扰,采用过氧化 物酶法对各菌株培养过程中过氧化氢的存在进行检测。 2 3 类细菌素产生菌的鉴定“刚 2 3 1 菌种的初步鉴定 采用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特性鉴定 并以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 作为分类参考。 23 2 扫描电镜的制片方法” 1 ) 将菌悬液用p h 7 2 的0 1 m 磷酸盐缓冲液( p b s ) 冲洗三次。 2 ) 最后一次悬浮于适量p b s 中,浓度以滴在3 4 m m 2 小玻片上密 度均匀菌落不互相重叠为宜( 稍多为宜,因为在固定相脱水过 程中要脱落许多) 。 3 ) 菌悬液稀释到适当浓度后,滴在小玻片上,室温静置1 0 m i n ,将 多余细胞悬液吸去。 4 ) 将小玻片面朝上放入培养皿底部,用吸管沿瓶壁缓慢加入1 戊二醛溶液,没过样本,4 固定2 h 以上。 四j i i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 用p b s 冲洗三次小玻片。 6 ) 用丙酮逐级脱水,5 0 、7 0 、9 0 各一次,1 0 0 两次,每次5 l o m i n 。 7 ) 用醋酸异戊脂逐级脱丙酮,5 0 、7 0 、9 0 各一次,1 0 0 两次, 每次5 l o m i n 。 8 ) 放入临界点干燥仪,进行干燥。 9 ) 以碳、金分别喷涂。 1 0 ) 取出样本,扫描电镜观察。 2 3 3 抗菌谱分析 采用杯碟法。将筛得的菌株按2 2 2 方法培养,取培养液以 1 0 0 0 0 r p m 离心5 m i n ,取0 。3 m l 上清液点入不同指示菌平板上的牛 津杯中,于指示菌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1 5 h ,观察有无抑菌圈出现 以及抑菌圈的大小。 2 4 紫外线诱变与硫酸庆大霉紊耐药突变株的筛选 2 4 1 硫酸庆大霉素抑制枯草芽孢杆菌l l i8 - 4 的试验” 将枯草芽孢杆菌l l l 8 4 培养子种子培养基斜面3 7 下过夜, 用生理盐水洗脱并制成1 0 8 个m l 的菌悬液,取0 2 m l 菌悬液涂布 于细菌培养基平板上,滴加少量硫酸庆大霉素于平板中央,3 0 倒置培养7 2 h ,观察平板中央是否形成透明的抑菌圈。能形成抑菌 圈者,说明硫酸庆大霉素能够抑制枯草芽孢杆菌l l l 8 4 的生长。 2 4 2 枯草芽孢杆菌l l l 8 - 4 耐药水平的测定”1 制备含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o 9 、 l io g l 的硫酸庆大霉素培养基平板,涂布l l l 8 - 4 菌悬液0 2 m i ( 浓 度约为1 0 8 个m 1 ) 于各平板上。3 0 倒置培养7 2 h ,观察各平板 生长情况,确定硫酸庆大霉素抑制l l l 8 - 4 生长的最低浓度。 2 4 ,3 紫外线诱变枯草芽孢杆菌l l i8 - 4 “1 “鳓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枯草芽孢杆菌l l l 8 - 4 作为班发菌株,在种子培养基斜面上 3 7 下过夜,用无菌生理盐水洗脱,制成1 护个m l 的菌悬液,加 入玻璃珠振荡混匀。取适量菌悬液置于培养皿中,使其刚刚铺满 培养皿底部,待紫外灯预热2 0 m i n 后,将培养皿置于磁力搅拌器 上,开动搅拌器,用4 0 w 、灯距3 q c m 的紫外灯分别照射o s 、3 0 s 、 6 0 s 、9 0 s 、1 2 0 s 、1 8 0 s 、3 0 0 s 后取菌液0 1 m l ,将菌液适当稀释 后,各取0 2 m l 涂布在种子培养基平板上,3 0 c 避光培养7 2 h 后 计数,以测定紫外线诱变的致死率。以上操作均在暗室红光下进 行。 2 4 4 硫酸庆大霉素耐药突变株的筛选“ 在4 0 w 、灯距3 0 c m 的紫外灯下照射( 时间分别为o s 、3 0 s 、 6 0 s 、9 0 s 、1 2 0 s 、1 8 0 s 、3 0 0 s ) 后的枯草芽孢杆菌l l l 8 4 菌悬液, 分别涂布在含有最低抑菌浓度0 3 9 l 硫酸庆大霉素培养基平板 上,3 0 c 避光培养7 2 h 后,生长的菌株就是硫酸庆大霉素耐药突 变株,再进行高产菌的筛选( 方法同2 2 1 和2 2 2 ) 。将筛选到 的硫酸庆大霉素耐药突变株作为下一轮d e s 诱变的出发菌。 2 ,5d e s 诱变与利福平耐药突变株的筛选 2 5 1 利福平抑制枯草芽孢杆菌l l i - e 6 5 的试验0 7 将枯草芽孢杆菌l l - i e 6 5 培养于种子培养基斜面3 7 下过 夜,用生理盐水洗脱并制成1 0 8 个m l 的菌悬液,取0 2 m l 菌悬液 涂布于细菌培养基平板上,滴加少量利福平于平板中央,3 0 倒 置培养7 2 h ,观察平板中央是否形成透明的抑菌圈。能形成抑菌圈 者,说明利福平能够抑制枯草芽孢杆菌l l i e 6 5 的生长。 2 5 2 枯草芽孢杆菌l l i - e 6 5 耐药水平的测定。7 1 制各含0 、0 1 、0 2 、o 3 、o 4 、0 5 、0 6 、0 7 、0 8 、0 9 、 1 o g l 的利福平培养基平板,涂布l l - i e 6 5 菌悬液0 2 m ( 浓 度约为1 酽个m 1 ) 于各平板上。3 0 c 倒置培养7 2 h ,观察各平板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长情况,确定利福平抑制l l - ir e 6 5 生长的最低浓度。 2 5 3d e s 诱变枯草芽孢杆菌l l - i - e 6 5 “。1 将筛得的枯草芽孢杆菌l l i e 6 5 作为出发菌株,在种子培 养基斜面上3 7 下过夜,用无菌生理盐水洗脱,制成1 0 7 个m l 的 菌悬液。取菌悬液4 m l ,d e s ( 硫酸二乙脂) 0 3 m l ,p h 7 0 的0 1 m 磷酸缓冲液1 6 m l ,于2 8 ,2 0 0 r p m 摇床上分别作用0 、1 0 、2 0 、 3 0 、4 0 、5 0 、6 0 m i n 后,加入中止剂2 5 硫代硫酸钠0 8 m l ,各取 样5 m l 离心洗涤三次( 转速1 0 0 0 0 r p m ,l o m i n ) ,最后用5 m l 生理 盐水悬浮。 将处理时间分别为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m i n 的菌悬液 适当稀释,各取0 2 m l 涂布于种子培养基平板上,3 0 c 倒置培养 7 2 h 后计数,以计算3 e s 诱变l l - i e 6 5 的致死率。 2 5 4 利福平耐药突变株的筛选“ 取经d e s 诱变( 时间分别为1 0 、2 0 、3 0 、4 0 、5 0 、6 0 m i n ) 的 枯草芽孢杆菌l l i e 6 5 的菌悬液涂布于含有最低抑菌浓度 0 5 9 l 利福平培养基平板上,3 0 倒置培养7 2 h 后,生长的菌株 就是利福平耐药突变株,再进行高产菌的筛选( 方法同2 2 1 和 2 2 2 ) 。 2 6 发酵条件优化试验,”1 类细菌素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菌种本身,而且受发酵条件的影 响。在摇瓶发酵模式下,我们试验了培养基组分,接种量和接种 形式,起始p h 值,温度,通气量,发酵时问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 响。 2 6 1 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2 6 1 1 单因子试验 测定不同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6 i 2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 通过上述单因子试验,先确定因素和水平,再用正交实验法 确定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组成。 2 6 2 发酵条件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测定接种形式、接种量、培养基起始p h 值、培养基装量、温 度、培养时间对类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2 7 l l - i i - 3 3 7 产类细菌素的特性m “蜘 2 7 1 对蛋白酶k 的敏蒜性 取l l i i 一3 3 7 菌株的培养液以1 0 0 0 0 r p m 离心l o m i n ,取上清 液l m l ,用l n 的n a 0 h 和l n 的 l c l 调节p h 为蛋白酶k 的最适作用 p h 7 6 ,按0 5 9 l 加入蛋白酶k ,在3 7 c 下温育l h 。再将p h 调回 类细菌素的最适p h 6 5 ,以未经处理的原液做对照,以一荆量法做 抑菌试验。 2 7 2 热稳定性 取l l - i i 一3 3 7 菌株的培养液以1 0 0 0 0 r t 瑚离心l o m i n ,取等量 上清液分别于5 0 、7 0 c 、9 0 、1 2 1 保温2 0 m i n ,以未经处理 的原液为对照,以一剂量法做抑菌试验。 2 8 类细菌素产生菌的质粒提取和检测 2 8 1l l i i 一3 3 7 质粒的提取“踟 2 8 1 1 溶液的配置 溶液+ 1 :5 0 m m o l l 葡萄糖,2 5 m m o l lt r i s c 1 ( p h 8 0 ) , l o m m o l le d t a ( p h 8 0 ) ,6 8 9 5 1 0 4 p a 高压灭菌1 5 m i n ,4 保 存。 溶液2 :0 2 m o i l n a o h ( 临用前用l o m o l l n a o h 溶液稀释) , 1 s d s 。 溶液3 :5 m o l l 乙酸钾6 0 m l ,冰乙酸1 1 5 m l ,水2 8 5 m l 。 四川大学颈士学位论文 2 8 1 2l l - 1 1 - 3 3 7 茵株质粒的提取 质粒的提取采用碱裂解法: 1 ) 将菌株的l ? h 培养物加入e p 管中,用微量离心机于4 c 下以 1 2 0 0 0 r p m 离心3 0 s ,去掉上清液,使细菌沉淀尽可能干燥。 2 ) 将细菌沉淀重悬浮于l o o u l 用冰预冷的溶液1 中,剧烈振荡混 匀。 3 ) 加2 0 0 u l 新配制的溶液2 ,盖紧管口,颠倒e p 管混匀内容物, 动作宜轻宜慢。确保e p 管整个内表面于溶液2 接触,4 处理 1 0 m i n 。 4 ) 加1 5 0 u l 用冰预冷的溶液3 ,盖紧管口,颠倒e p 管混匀内容物, 4 处理5 m i n 。 5 ) 用微量离心机于4 下以1 2 0 0 0 r p m 离心5 m i n ,取上清液转移 到另一e p 管中,丢弃沉淀物。 6 ) 在上清液中加入等量的酚:氯仿( 2 5 :2 4 ) ,振荡混匀,用微 量离心机于4 下以1 2 0 0 0 r p m 离心5 m i n ,取上清液转移到另一 e p 管中,丢弃沉淀物。 7 ) 在上清液中加2 倍体积1 0 0 l 醇,混匀,室温放置2 m i n 。 8 ) 用微量离心机于4 c 下1 2 0 0 0 r p m 离心5 m i n 。 9 ) 小心吸去上清液,将e p 管倒置于一张纸巾上,使所有液体流 出,再将附于管壁的液滴除尽,在空气中使沉淀干燥l o m i n 。 1 0 ) 用s o u l 的t e ( p h 8 0 ) 重新溶解沉淀。贮存于一2 0 c 备用。 2 。8 2l l i i 一3 3 7 质粒的凝胶电泳“” 2 8 2 1 配制试剂 1 0 电泳缓冲贮存液:1 0 8 9 t r i s 碱,5 5 9 硼酸,4 0 m 10 5 m o l l e d t a ( p h8 0 ) ,加水定容至1 l 。 l 电泳缓冲工作液:8 9 m m 0 1 lt r i s 碱,8 9 m m o l 硼酸, 2 m m o l le d t a 。 1 0 加样缓冲液:2 0 ( w v ) f i c o l l4 0 0 ,0 ,l m o l le d t a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钠,p h 8 0lo ( w v ) s d s ,0 2 5 ( w v ) 溴酚蓝,o 2 5 ( w v ) 二 甲苯青。 溴化乙锭溶液:1 0 0 0 贮存液0 5 9 l ,5 0 m g 溴化乙锭,1 0 0 m l 水。 工作液:0 5 u g m l ,按1 :1 0 0 0 稀释配制凝胶和染色液 2 8 2 2 试验条件 电泳电压为5 v c m ,m a r k e r 为 d n ae c o r i h i n d i i i 双酶切。 2 8 2 3 试验步骤 1 ) 制备凝胶,将电泳缓冲液和融化了的电泳级琼脂糖( 1 0 ) 混 匀,冷却至5 5 ,倒入已封好的凝胶灌制平台上,插入样品梳。 2 ) 待胶凝固后,从制胶平台上除去封带,拔出梳子,放入装有电 泳缓冲液的电泳槽中,缓冲液高出凝胶表面l m m 。 3 ) 用适量的1 0 加样缓冲液制备d n a 样品,然后用移液枪将样品 加入样品孔中。 4 ) 接通电级,使d n a 向阳级移动,在5 v c m 的电压压迫下进行电 泳。当加样缓冲液中的溴酚蓝迁移至足够分离d n a 片断的距离 时,关闭电源。 5 ) 将凝胶在e b 染液中染色,并在紫外透射仪上观察并照相。 2 9 类细菌素产生菌的质粒消除 ”1 质粒消除采用变温s d s 法。 1 ) 菌株接种与种子培养基中3 0 c 摇瓶培养7 2 h 。 2 ) 接种o 5 m l 该菌液于2 5 m lo 0 1 5 s d s 种子培养基中,3 0 摇瓶培养4 8 h 。 3 ) 接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