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自2 0 0 1 年 1 1 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孔子诗论由上海古籍出 版社 出版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对于相对 完整的 诗学系统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在详实考证传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 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手法,试图全面揭示 竹书 , 诗论对 诗经学 史的影响,以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围绕 竹书 诗论所进行的 诗学系统 的再认识。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有关 诗经的出土文献对 诗经研究的重要价值; 其次略述 竹书 诗 论的 研究现状; 再次 表明 本文 主旨 及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着眼于 诗经学史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 竹书 诗论进行 探析: 一、先秦时期三大 诗学系统的再现与分析 通过 左传 “ 赋诗” 、 “ 引诗”及诸子著作 “ 引诗” 和 竹书 先秦时期的三大 诗学系统“ 赋诗”系统、 “ 引诗”系统、 。 诗论 ,再现 “ 评诗”系统。 并详细分析这三大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丰富先秦时期的 诗学风貌。 二、 竹书 诗论作者身份确定及思想内涵探析 以 “ 子夏门人”为 家 诗教精神承继中, 儒家思想。 竹书 诗论作者身份最科学的界定。并指出它在对儒 发展并表现的新走向。对 “ 言”的重视则表现出作者的 三、 竹书 诗论的批评史意义 从三个方面分析 竹书 诗论的发现,对整个先秦 诗学批评所产生 的重大意义:( 一) 、在从孔门 诗教到 毛诗序的流传过程中,哎 竹书 。 诗论 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意义:( 二) 、 竹书 诗论对后世 诗评的指导性;( 三) 、 竹书。 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深远意义。 结语总结全篇主旨,展望 竹书 诗论在中国 诗学史,乃至整个中国 学术史重新建构中的巨大作用。 a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 p o e t ry d i s c u s s i o n s 妙 c o n f u c i u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o f c h u i n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p e r io d c o l l e c t e d i n t h e s h a n g h a i m u s e u m w a s p u b l i s h e d i n 2 0 0 1 y e a r s , 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 h a v e r e s e a r c h e d i n m a n y a s p e c t s a n d h a v e g o tt e n s e r i e s o f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 b u t t h e d i s c u s s i n g o f t h e o p p o s it e l y c o m p l e t e s y s t e m o n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i s s c a r c e.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c o m p l e t i n g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t h e d o c u m e n t s o f b e i n g h a n d e d d o w n , t h i s p a p e r , u s i n g t h e w a y s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l e n g t h w a y s a n a l y s i s , t r i e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i n fl u e n c e o n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i n f u l l s c a le . a s a r e s u l t , i t f o r m s t h e r e - k n o w i n g o f m o r e c o m p l e t i n g s y s t e m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w h i c h i s c a r r i e d o n t h e p o e t ry d i s c u s s i 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 t h i sp a p e r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p a r t s : p r e f a c e , b o d y a n d p r e f a c e f i r s t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a t t h e d o c u m e n t s o n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w h i c h u n e a r th e d i n r e c e n t s e v e r a l d e c a d e s , a r e v a lu a b l e t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t h e n s i m p l y s u m s u p t h e 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 s i t u a t i o n s o f t h e p o e t ry d i s c u s s io n s o f ba mb o o i n t h e e n d o f t h i s p a rt , it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w r i t e r s i n t e n t i o n a n d t h e w a y o f s t u d y . f r o m t h e a n g l e o f t h e h i s t o ry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 t h e b o d y p a r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o e t ry d is c u s s i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f r o m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i .r e -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 a n d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t h r e e s y s t e m s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t h i s p a rt r e -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t h e t h r e e s y s t e m s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i n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t h e s y s t e m s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ma k i n g , t h e s y s t e m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q u o t i n g a n d t h e s y s t e m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c r i t i c i z i n g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m a k i n g a n d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q u o t i n g o f z u z h u a n , a n d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1 1 q u o t i n g o f s c h o l a r s w o r k s a n d t h e p o e t ry d is c u s s i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w h a t t h e a u t h o r a n a l y s e s i n d e t a i l o n t h e t h r e e s y s t e m s a n d r i c h e s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 i i .t h e a u t h o r s s t a t u e o f t h e p o e tr y d is c u s s i 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b e i n g d e f i n e d a n d t h o u g h t s b e i n g r e s e a r c h e d t h i s p a rt r e g a r d s t h e z i x i a s a p p r e n t i c e s a s t h e m o s t s c i e n t i f i c d e f i n i t i o n a b o u t t h e a u t h o r s s t a t u e o f t h e p o e t ry d is c u s s i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 a n d i t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p o e t r y d i s c u s s i 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d e v e l o p s a n d r e v e a l s t h e n e w w a y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d e o l o g y 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i n h e re n c e t o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t e a c h i n g . a n a l y z i n g a t ta c h i n g i m p o r t a n t t o w o r d r e v e a l s t h a t t h e a u t h o r s t h o u g h t s m ix e d t o g e t h e r w it h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d e o l o g y . i i i .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c r i t i c a l h i s t o ry o f t h e p o e t ry d is c u s s i 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t h i s p a r t a n a l y z e s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t h e p o e t ry d is c u s s i 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f r o m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t h e f i r s t , i t t a k e s m e d i a n e ff e c t d u r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fr o m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t e a c h i n g t o m a o s h i s p r e f a c e . t h e s e c o n d , i t p o s s e s s e s g u i d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t o l a t e r p e r i o d s d i s c u s s i n g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 t h e t h i r d , i t h a s p r o f o u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n t h e c r i t i c a l h i s t o ry o f l it e r a t u r e . i n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a u t h o r s u m s u p t h e w h o l e p a p e r a n d p r o s p e c t s t h e t r e m e n d o u s e ff e c t o f t h e p o e t r y d i s c u s s i o n s o f b a m b o o s l ip s a s in t h e h i s t o ry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t u d y i n g a s i n r e -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w h o l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ic h i s t o ry . i i i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诗论与 诗经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一批批的学人围绕出土文献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成果。姚小鸥先生在总结出土文献与2 1 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时说: “ 本世纪对学术有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全都既注意出土文献,又对传统文献 有 精深的研究。 ” 旧 上世 纪初, 王国 维 先生睿智概言: “ 古 来 新学问, 大都由 于新 发见。 ” 12 1 并在 古史新证 中 惊喜言之: “ 吾辈生于今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 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亦得证明古书 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惟在 今日 始得为之。 n (3 1 陈 寅 倍 先生 在 陈垣敦 煌劫 余 录序 中也 谈到: “ 一代 之 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新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 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 一 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口 。 闪 对我国传统文献经典之首 诗经的研究, “ 文献不足”( 论语 八份 )成 为缺憾。秦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对 诗经研究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李斯明 言: “ 史记非 秦纪皆 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 、 书 、百家语者 悉诣守、 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 诗 、 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方矣。 ” ( 史记 秦 始皇本纪) 汉以来的 诗经 研究多在经义上下功夫。 对于清代的 诗经 研究, 台湾学者季旭异先生在 诗经古义新证自 序中分析到: “ 清代学术昌明,超迈前 代,学者研究 诗经不管是谨守毛 传的也好,博采各家的也好,大都考证 精详,义不苟发。文字、声韵、训话的惊人成就不用说了,在礼乐典章,名物制 度.古代史地,天文历算等各方面,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如陈启源 毛诗 稽古篇 、胡承琪 毛诗后笺 、陈灸 诗毛氏传疏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 陈乔橄 三家诗遗说考等都是非常杰出的煌煌巨著。如以文献为范围的考据而 言,大概可以做的部分差不多都被清人做完了,后人几乎不可能再从文献上做出 超 越 清 人 的 考 据 成 绩 一15 1 以 王 国 维 先 生 的“ 二 重 证 据 法 ” 精 神 为 指 导 是 现 代 诗 经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实际上,运用出土的金文对 诗经进行考证在清代 朴学大师那里就已开其风气, 如戴震的 毛郑诗考证 、 马瑞辰的 毛诗传笺通释 中都引用了不少金文。上世纪三十年代于省吾先生的 泽螺居诗经新证 ,利用甲 骨铭文来考证 诗经 ,得出许多为学术界所接受的新说。扬之水女士的 诗经名 物新证和台湾学者季旭异先生的 诗经古义新证 ,都是近年来利用出土文献对 诗经进行研究的新著作。是 诗经研究在探真领域的拓展。 近几十年来有关 诗经的出土文献主要有:东汉熹平年间的石经 鲁 诗 ,在宋代就有残石出土 ( 洪适 隶释中有记载) ,近年洛阳太学遗址附近又 发掘出了 鲁诗残石; 敦煌藏经洞中有 毛诗白文本, 毛诗故训传笺和 毛 诗音义 等 诗经 卷子: 1 9 7 8 年河北平山“ 中山三器” 中有大量的“ 引诗” ;1 9 7 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诗经残简,整理者对其进行研究认为 “ 是 现存最 早的 诗经古本, 16 ; 1 9 9 3 年湖北荆门郭店 一号楚 墓 竹简中 有与 诗经 有关的 绪衣 、 五行 、 性自 命出 、 六德 、 语丛一 、 语丛三等六篇。 学者们对这些出土文献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对传统的 诗学传承及其研究成 果进行了新的探讨,其学术价值对整个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等方面所产 生的重大影响,已在学术界广泛形成共识,在二十世纪 诗经学史的建构中将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1: 由 上 海 古 籍出 版 社2 0 0 1 年1 1 月 出 版的 上 海 博 物 馆 藏 战 国 楚 竹 书 ( 一) , sl ( 以下简称 竹书( 一) )凝聚着以马承源先生为首的众多专家历时七年的辛劳。 其中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诗论( 以下简称 竹书 诗论),更是以其 涉及到群经之首 诗经的历史公案的解决,成为简帛研究的焦点。陈燮君 先生在 竹书( 一)序中预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整理 和研究,对于先秦时期诸多文化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这些战国楚 竹书的陆续整理发表, 这种影响将日 见深广。 ,. 8 ) 马承源强调: “ 这批竹书可填补历 史 空 白 , 纠 正 历 史 传 误。 ., 19 1事 实 的 确 如 此, 竹 书 诗 论 问 世以 来, 对 其 研 究 可 谓如火如茶。 马承源先生在 竹书 ( 一)说明中以很具包容性的态度明言: “ 这2 9 支简很 多残断,有的文义不连贯。因为没有今本可资对照,简序的排列就相当困难,局 部简据文义可以排列成序列,但有的简中有缺失或断损过多,很难判定必然的合 理序列。而且没有发现篇题,虽然所整理的简文内容和书法相同,但原来也未必 是连贯的一本,句读符不统一,可能分为若千编,由于残缺严重,只能分类整理, 故 名为 孔子诗论 。 8 1 整 理者 海纳百川的 精神为 其 它学 者的 研究留 下了 足够的言 论空间,竹简的编联、分章及文字的补缀、隶定、考释的研究不断,并在此基础 上的对 竹书 诗论的体裁、性质、内涵和当时 诗经类名、篇名序列与今 传本之间的异同及孔门诗学思想传承等一系列围绕 竹书 诗论的探讨如雨后 春笋。 但 “ 由 于这些竹简是劫 余截归之物,出 土时、 地已 无法知道” 。 1 8 1 并 且又是 分批购得,断、残太甚,除了确定为战国晚期的竹简外,其它众多的不确定因素 为 竹书 诗论的定性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也是 竹书 诗论整理出版 后聚讼纷纭的缘由。 隶定 合文“ 整 ” 来 确 定 竹 书 诗 论 作者 是 对 其 研 究的 前提。 针对 竹书 诗 论 整 理 者 马 承 源 先 生 将f 猎 ” 隶 定 为“ 孔 子” 而 定 为 孔 子 诗 论 18 1裘 锡 圭、 1 10 1 李 学 勤 1 1 1 刚 开 始 认 为“ 猎 ” 是“ 卜 子 , 的 合 写 , 江 林 昌 先 生 也 从 文 字 学 的 角 度进行论述支 持此说 。 11 2 1 黄锡全在 “ 孔子” 乎?“ 卜 子” 乎?“ 子上, 乎? 一文中指出: “ 我们怀疑, 其既不是孔子, 也不一定是卜 子, 而是另外一人, 即 子 上 , 孔子的曾孙, 子思的儿子。 ”f 1 3 1 此外,还有其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时 间 学 术 界 对 此 问 题 众 说 纷 纭 , 争 论 难 休 。 实 际 上 对 fi, 的 考 释 , 竹 书 ( 一 ) 结合当时尚未出版的 子羔和 鲁邦大旱( 现已收入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 二” 而隶定为 “ 孔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为此马承源先生和蹼茅左先 生分别撰文 中 合文是“ 孔子” 而非“ 卜 子, 、 “ 子上, , 5 飞 对这 一结论再次进行了周密的论说。考定 “ 三篇中孔子合文都是同一书手的笔迹和同 一 种 写 法, ” 州 , 实 际 材 料己 经 非 常 清楚 的 说明 了 授 诗 者 孔 丘 , a $ ” 释为 孔 子 合 文 是无可怀疑的。并且裘锡圭先生最后也明确表示: “ 读了马先生的考释,我完全被 说服,那合文确实 应该释 孔子 , 说诗者确是 孔子。 ” 1 0 马承源先生的考 释被学 界 绝 大 多 数 学 者 认 可 。 但 把“ 整 ” 认 定“ 孔 子” 的 合 文 并 不 能 说 己 存 在 的1 0 0 6 字的 竹书 诗论均为孔子言语,其它占一半以上的简文则与 “ 孔子曰”的述 诗口吻有着明显的不同。姜广辉先生说: “ 通读古 诗序 ,可以感到文中始终有 两个人的语气,一是授诗者,即孔子,一是序诗者,不知为何人。孔子论诗,有 时不依 诗三百篇的顺序,并常联类发挥,颇有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气象, 而序诗者则大体顺着 的评论比较贴近本文 对 “ 记录者为 二 ” 接获取记录者的信息 份却是可以做到的, 诗三百篇的次序 ( 与今本 诗经大体相合) , 其对 诗 , 而较少发挥。 ” 1 6 1所以 对 竹书 诗论作者的 争议也就是 的确定而最终定名为 二 诗论 。由于简文残缺无法从中直 ,但从简文的风格、蕴含的思想精髓去体察记录者的大致身 后文述之。 除此之外, 对简文其它文字的隶定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如关于首简 “ 孔子曰: 诗 亡 吸志, 乐 亡 f r . , 文 亡f 黔 ” 的 f l : 字, 等 等。 另 外对 简 序的 合 理 编 排、 留白简的处理以及 竹书 诗论与 毛诗序的关系问题等等在学术界也都存 在争议。 这就意味着对于 竹书 诗论 的研究将持续不断。 实际上学术界对 竹 书 诗论的研究也确实没有停止过,可参阅杨春梅为 2 0 0 2年儒学年鉴而作 的 上 博 藏 简与 儒学 研究 。 汇 7 本文在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 诗经学史,试图全面揭示 竹书 诗论对 诗经研究的影响。分三部分进行论述:一、通过 竹书 诗 论与传世的先秦典籍相对照、分析,再现先秦时期三大 诗学系统,从整体 上把握先秦时期的 诗学风貌。二、提炼 竹书 诗论中传达的思想信息, 从形式、体制乃至作者的最后认定入手,挖掘 竹书 诗论的精神内涵:试论 作为孔门后学的这一支,在接受、传承儒教精神方面与传统儒家 ( 孟、荀)的不 同。三、分析 竹书 诗论在 诗经批评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 诗经学史的重构方面的开山之功。前两部分截取历史的横断面,主要运用共 时的理论剖析, 结合 竹书 诗论 产生年代的整个时代背景, 试图还原 竹书 诗 论的本来面貌。第三部分则从纵剖面,历时地把握 竹书 诗论对整个 诗 学的潜在影响。 一先秦时期三大 诗学系统的再现与分析 诗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产生以后在先秦时期的流播状况,从传世的先 秦古籍中引 诗的频度可以略知一二,可以说有先秦典籍的地方就有 诗的 存在。 墨子中记 述春秋是 “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墨 子 公孟 )的 “ 诗”声燎亮的时代, 诗在初始阶段已渗透社会的每一细胞。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 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那 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社交、它是全面 的生活。维系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 诗 。所以, 诗支持了 那 整个 封 建时 代。 ; 11 8 1 历 代 经 学 家 们的 研析 涉及 诗 的 各 个 领 域。 但如果问自 汉 以来 诗经学的有关著作究竟有多少?难以确切回答。 中国丛书综录“ 诗经 类, 共收录历代的 诗经 研究著 作四百部。 1 9 1 今 人张祝平编 历代诗经 研究书 目 共收录九百四十一部。 (2 0 1 这如此可观的数字也仅为 诗经研究著作的一部 分,可见被奉为 “ 经书”的 诗经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诗不仅因历代统治 者的重视,经学家的推崇而备受关注,其由于年代的久远,材料的缺乏对留下的 诸多难解公案,也是引起经学家们探讨兴趣的缘由之一。特别是有关对 诗学 系统的早期风貌的认识甚为缺憾。 此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先秦 诗学乃至整个 诗 经学史的认识。现代的研究者多以现有文献为基础,从各个角度来论说 诗 的流传。 董治安先生的 从 看“ 诗三百” 在春秋时期的流传 和 关 于战国时期 “ 诗三百”的流传口 1 就是结合传世文献,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揭示 先秦时期的 诗貌,对我们了解 “ 诗三百”的早期形态很有帮助。但正如董治 安先生所言: “ 载籍有缺,七十子及其后学习诗、传诗的具体情况究竟如何,今天 已 经难于详考, . . . . . . (2 1 传世 文献的不足, 成了 诗 学研究 史上的一大憾事。 竹 书 诗论 的出土在弥补这一缺憾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虽是仅为1 0 0 6 字的残简, 但比较于我们传世文献中 “ 赋诗” 、“ 引诗”所获得的 诗学信息而言,它代表 了先秦时期的另一大 诗学系统“ 评诗” 系统,补充了传统的“ 赋诗” 、 “ 引 诗”的 诗学体系式微后先秦 诗学的历史断层。虽然不能说因它的出现而 使得先秦 诗学体系得以完整,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我们对先秦 诗 学系统的认识,为先秦 诗学系统的完善又进一步。 ( 一)春秋时期的 “ 赋诗”系统 提到春秋时期的 诗用局面,一般人总是把赋诗与引诗看成同一系统。但 实际上却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春秋时期的言语引诗后又发展到战国时期则为著 作引诗,与赋诗就更为不同了。这里把他们看成两大系统分别论述。 “ 赋诗”的 “ 赋” 汉书 艺文志谓之 “ 不歌而诵” ,言明了它与用乐器伴 奏来歌咏的 “ 歌诗”的区别而与无乐徒歌之 “ 诵诗”( 孔疏 “ 口诵歌乐之篇,不 以琴瑟。 ” )的一致。6 8 处的 左传“ 赋诗”记载则是现存先秦典籍对这一 诗 学系统最为完备的记录,本文以此为例来分析先秦 “ 赋诗”系统。 “ 赋诗”的运用多是在正式场合进行的以诗文代替辞令甚至成为辞令主题的 交际 活 动。顾 领刚先生 这样 描 述说: i赋诗, 是 交换 情 意的一 件 事。 他 们在宴 会 中各人拣了一首合意的乐诗让乐工唱,使得自己对于对方的情意在诗里表出;对 方也是这等的回答。 , 2 2 + 赋诗, 在外交活动中往往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赋诗得体, 应对有方,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如果不懂诗义,不知应对,往往贻 笑大方;若是应对不当,甚至还会引起纷争,产生严重的后果。如 左传 襄公 十六年 :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 使诸大夫舞曰 :“ 歌诗必类。 , 齐高 厚之诗不类,荀 僵 怒,且曰:“ 诸侯有异志矣. ” 使诸大夫盟高原、高原逃归。于是叔孙豹、晋 荀堰、采向戍卫宁殖、郑公孙gi,小邦之大夫盟曰:“ 同讨不庭。 ” 齐高原在宴会土的赋诗不当,给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以 “ 赋诗”来言志是春秋间国与国朝聘互访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但在具 体赋某诗时又是卢蒲葵所说的 “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 (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 。 顾m li 刚先生在 古史辨中说: “ 自己要对人说得话借了赋诗说出来,所赋的诗只 要达出赋诗的人的志,不希望合于作诗的人的志, 所以说 赋诗言志 。这种 赋 诗系统是春秋时期特殊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 2 2 1 “ 古之教者,家有塾, 党有库, 术有序,国有学”( 礼记 学记) 的教学体制对 诗的共性理解产生的土壤。 并且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鳗,不能安弦;不 学博依,不能安诗。 ”( 礼记 学记这 “ 博依”之学 诗是对赋诗断章而能取 义的支持,是在习诗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在只有 “ 学在官府; 井 匕 粉, “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的教育模式下的用 诗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共性。由 于 “ 赋诗”多用于正式场合,即外交场合。在襄公、昭公期间的几次大的 “ 赋诗” 盛会将 诗的外交功用表现的淋漓尽致。 左传 详实的记录了那生机勃勃的“ 赋 诗”场面,在那里, “ 赋诗”已成为了大臣们外交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示他们 外交风范的一个重要手段。 诗成了他们外交运握的工具,合理的运用有决胜于 千里之外的功效。 “ 赋诗”的 诗用到春秋末期式微而最终凋零,进入战国时期 已被 诗用的另一种形态 “ 引诗”所完全代替。 ( 二)春秋战国时期 “ 引诗”的诗学系统 先秦引诗大致分为先是春秋时期的言语引诗,然后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的著作 引诗。实际上,言语引诗与上一部分的 “ 赋诗”系统是密不可分的。 左传1 8 1 条的引诗与 “ 赋诗”在具体运用目的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言语引诗不同于 “ 赋诗”正式场合的进行而是不拘形式的信手拈来,运用的更为普遍。但发展成 战国时期的著作引诗则是与此大为不同的,存在质的飞跃。 清人劳孝舆在 春秋诗话卷之三 “ 引诗”中指出春秋时代 “ 事物细微,皆 引 诗以 证其得失焉。 , 2 3 对于 左传1 8 1 条 “ 引诗” 董治安先生将其分为三 种情况: ( 一) 、春秋间各种历史人物 ( 除孔子外)的引诗。董治安先生指出:“ 从中 可以看出,称引诗句表述意见,以示对某人某事的减否评论,是春秋三百年间习 见的社会现象。也可想见,早在三百篇被最终编成一部诗歌总集以前以及其后一 段时间,早在儒家学派创始人出现之前,事实上许多诗歌已在广为流传,深受社 会重视并己产生了引人注目 的政治和文学影响了。 a (2 1 此类言语引诗与“ 断章取义” 的赋诗系统是一致的。由于是具体场合的因人而异,这样既造成了用 诗的多 歧性,又丰富着 诗义的内涵.顾颇刚先生说: “ 他们对于诗的态度,只是一个 为自己享用的态度:要怎么用就怎么用。但他们无论如何把诗篇乱用,却不预备 在诗上推考古人的历史,又不希望推考作诗的人的事实。- - 一 所以虽是乱用,却 没有伤损 诗经的真相。 ” 1 2 2 1这就是说, 这种 诗用的背后隐含着一个人们对 诗旨共性把握的心理,在运用中对 诗旨的提炼也是影响深远的。( 后文与 竹书 诗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 二) 、 左传作者的引诗证事。这种带有评论性质的引诗证事已不同于上 面的言语引诗,可以说开启了战国著作引诗的先河,是言语引诗向著作引诗的一 种过渡。 左传的这部分引诗应是 左传 作者在撰写 左传的过程中的运用, 约在战国前期。( 可参阅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说iz 4 1 ) 左传作者在这一时期的 大量引诗以评论史事,正是它在传统 “ 赋诗”基础上寻求到的新的 诗用途径, 反映了自 春秋进入战国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 诗三百为人们所推崇应用的情况, 开启战国时期诸子著作引诗的先河,只是著作引诗又赋予了 诗用以新的功能。 ( 三) 、另外的七则是有关孔子在评论史事中征引三百篇的诗句。这 “ 孔子 曰” 、“ 仲尼曰”对诗句的引用无论是从引用的具体形式上,还是用诗的目的及其 所要达到的效果方面来说,都与战国著作引诗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可见,战国时 期的著作引诗则是对这类引诗情状的直接继承。可以说, 左传的 “ 赋诗, 、 “ 引 诗”是当时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评论史事,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 分,也正是孔门 “ 切磋、琢磨”的 诗用前提。但随着 “ 周礼殆矣”的春秋末 世的到来,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使得 诗在外交场合的实用价值受到了严峻的 挑战。此时 “ 赋诗”盛会已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诗述义以致用的 “ 引诗” 局面 面临挑战。睿智圣者孔子以培养 “ 达于四方”的 “ 理想人格型”君子为己任,这 也是其论 诗的基础。他不同于 左传中的 诗的交际实用,而着眼于个 人品格培养的 诗用目的,其立足点也是对社会的关注。在这种 诗教精神 的指引下,以亚圣孟子和儒学集大成者荀卿为代表的战国诸子,融会 左传)中 8 的 “ 引诗”方式,形成了战国诸子著作中的引诗证理。傅道彬先生对这种演变论 述到: “ 诗被带进了思考的时代,春秋赋诗虽割裂原诗的感情,但它还有士大 夫用诗过程中的虚伪平和之情,到了诸子里 诗的情思被彻底消融到逻辑思维 里去了。 ” 2 5 1 孟子 “ 引诗” 3 6 处, 荀子全书“ 引 诗”1 0 7 条。这里的引 诗成 为了阐发作者思想的辅助手段,带有理性思维的声音,在这一点上与 左传6 8 处 “ 赋诗”完全不同,而与 1 8 1条的外交 “ 引诗”虽在表面形式上相似,却也有 着很大的不同。 清陈澄 东塾读书记中谈到 孟子一书 “ 引诗者三十,论诗者四” , 2 6 1 实际上, 孟子“ 引诗”共有三十六处、 “ 说诗”( 董治安语)三处。孟子对诗的 引用是与他所推行的仁义之道的儒家经义结合在一起的,而战国末期的 荀子 的引诗则是荀子所推崇的 “ 隆礼” 、 “ 征圣”的工具。总的来说, “ 引诗以证理”的 诗学系统在战国著作引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实际上孟、荀等的 “ 说 诗” “ 论诗”与 竹书 诗论却在内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 三)战国时期的 “ 评诗”系统 孟子与 诗序可能存在的关系早在史家之祖司马迁 史记 孟子列传 中就有论说: “ 当世之时天下方务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 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 序 诗 、 书 ,述仲尼之意, 作 孟子七篇。 ”清儒刘宝楠在 愈愚录卷一曰: “ 孟子列传 : 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 诗 、 书 ,述仲尼之意, 按 诗 、 书序多与 孟子合,岂孟 子作序而后儒增润之与? 此虽孤证,姑存一说。 ” 2 7 1 至少说明 孟子与 诗序 可能的关系。那么与 竹书 。 诗论的关系又怎样呢?试看 孟子的三处 “ 说 诗”简直可以视为 竹书 诗论的缺简。如: ( 公孙丑 )曰:“ 凯风何 以不怨?” ( 孟子)曰:,( 凯风 ,亲之过小者也。 ”(告子下 ) “ 小弃之怨,亲亲也. ”( 告子下 ) ( 咸丘蒙曰) “ 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 敢问 普嫂 之非臣 如何?”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 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万章上) 此三则传递的信息在 诗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却一直没有被 诗学 批评者所重视, 或是作为孤立现象信息量太少的缘故吧。 但今天我们把它置于 竹 书 诗论的论 诗体系中则它们与孟子的三则 诗说可以说是遥相呼应, 共同构成先秦时期的一大 诗学体系一 “ 评诗”系统。 先从具体形式上来说, 孟子的说诗与 竹书 诗论如出一辙。 “ 凯风 , 亲 之 过 小 者 也 。 ” 竹 书 诗 论 中 的“ 木 it 又( 有城 jb , 而 未寻( 得) 达 也” ( 简 1 9 ) “ 精 精 者 我 则弓 ( 以 ) 人 森( 益 ) 也 , ( 简9 ) “ 少 足 ( 文 ) 多 急 乒 疑 矣 ) , 言 不 中志也”( 简8 )等等,其评论形式都是 “ 篇名+评语+也”的方式。而 “ 小弃 之怨,亲亲也”则与 竹书 诗论中有些篇目的论调尽数一致。这 “ 小弃之 怨 , 亲 亲 也。 ” 不 就 是“ 一 棣 木 之告( 时) , 则弓( 以 ) 万( 其) 录( 禄) 也。 沸 生 之 借( 智 ) , 则 嗜( 智 ) 不 可 导( 得 ) 也 。 一 , ( 简1 1 ) 的 一 体 化 吗 ? 如 果 把 孟子的评论放在 竹书 诗论中,简直可以说是一体的。 再看具体的内容 “ 小弃之怨,亲亲也。 ”亲亲,就是以其亲为亲,偏念存 于 心 电听 不 进 公 正 的 意 见 和 建 议 。 这 与 竹 书 诗 论 ” 所 言 的 “ 少 a , 则 -g i g 人 之害也”是一样的。 小雅 小弃有 “ 君子信谗, 如或酬之。君子木惠,不舒究 之。 舍彼有罪, 予之佗矣。 ” 可见 孟子对所评之 诗 也与 竹书 诗论 一样都试图具体阐发 诗)本义。可推知 孟子和 竹书 诗论应该大致为 同 时 代的 产物, 这与 拙作 在 学 批评史上意义三题 2 8 1 中关于 竹书 诗论作者的考述是一致的。 战国末期的荀子则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如 荀子 大略中论诗: “ 国风之好色也, 传曰: 盈其欲而不1 1t 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 宗 庙 ” 则 是 把 竹书 诗 论 中 的“ p # 1” 的“ 弓 ( 以 ) 色 俞( 喻) h s (fl) ( 简 1 0 )扩展到整个国风。 可以这么说, 诗三百 在春秋特殊的时代里, 其广泛的传播基础,、 丰富的 诗 内涵,理解的多角度阐发,共同构成了 左传“ 赋诗” 、 “ 引诗”时代的 k 诗用 盛况。以 左传 “ 赋诗” 为代表的春秋 诗用局面, 是先秦 诗学体系中“ 赋 诗”系统的集中体现,代表了 诗三百形成初期的 诗学系统。反映了春秋 时期的人们对早期 诗三百运用的具体形态。但时代在发展,新的时代对 诗 的应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春秋时期的言语引诗还带有明显的 “ 赋诗”痕迹,是 与 “ 赋诗”系统并存的 诗用的一个方面。二者除运用的具体场合不同外,在 运用的目的和所达到的效果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一致。孔子在 “ 赋诗”传统的基 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多从 诗三百的总体诗旨上来把握,对 诗的具体 运用可以说是提出了宏观的指导方针。而 左传中的引诗表明:到了 左传 撰写的战国初期, 左传作者的引诗以评论史事和对 “ 孔子曰”的引诗评事的运 用则是在春秋 “ 赋诗”基础上的新发展。到战国诸子著作中又将这种 “ 引诗”继 续发展。孟子时代在孔子 “ 诗”教的基础上,赋予 “ 引诗”以独立的内涵,不再 把引诗作为单纯的交际工具, 而成为了自己思想的传声筒。 并且面对“ 百家争鸣” 、 “ 游说”之士盛行的社会局面,论 “ 诗”以达己意,构成了先秦另一 诗学系 统,形成了以孟、荀为代表的战国另一大 诗学系统“ 引诗”系统。而已 在 孟子中就微有显露的 “ 说诗”( 评诗)则在此后的战国舞台上推广开来,这 在 竹书 诗论中是集大成。这继承中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先秦时期 诗学系 统的演革。 ( 四)先秦时期三大 诗学体系的系统分析 下面我们再从 “ 赋诗, 、 “ 评诗”的具体分布情况看一下。董治安先生 从 、, 3 0 庄子。 天运 所说: “ 孔子谓老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规划建设指挥部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春季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招聘2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贵州国企招聘2025贵州毕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批岗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龙湖集团仕官生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内部选聘集团总部岗位通过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陕西西安建工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3月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雷山县诚信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务川自治县研学旅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第一批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南平建阳区粮食购销公司招聘笔试及入面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清版)DB36∕T 1324-2020 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
- 中职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试题
- 2025年辽宁省交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版高尔夫球场场地租赁及会员服务协议3篇
- 香港 信托合同范本
- 2024年大学试题(政治学)-比较政治制度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建筑物拆除场地清理垃圾外运施工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Web开发基础》形考任务实验1-5参考答案
- 断亲协议书模板
- 中秋国庆假期安全教育
- GB/T 19808-2005塑料管材和管件公称外径大于或等于90mm的聚乙烯电熔组件的拉伸剥离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