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i e r st h e s i $ 内容提要 散文是刘禹锡文学创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其中的论说文不仅是他用力很 多,很得意的创作,还反映出他在政治、哲学、史学等多方面的卓越思想,其影响 和成就也非常大。基于古代论说文本身的复杂性并结合刘禹锡论说文的创作实际, 凡是论证事理、阐明主张的文章皆被纳入论说文的范畴。 在界定论说文范围的基础上,依照论说内容的不同,刘禹锡论说文可分为政治 论文、哲学论文、史论与杂论三大部分。政治论文全面反映了刘禹锡求实通变的为 政理想,明确的法制观念,积极的人才培养观等。哲学论文则集中体现了他对天人 关系的思索,规律论的探究以及中道观与“度”的思考。史论和杂论反映出刘禹锡 先进的历史观,还展示了他多方面的才华。刘禹锡的政治、哲学、史学思想深深影 响他自己人生态度和社会实践的同时,也铸造了他豪迈的人格魅力。 刘禹锡论说文章法严谨周密,论证方式变化多样,语言别具一格。文章博采众 长,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论说文;思想研究:艺术风格:影响;渊源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l i uy u x i se s s a y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h i sw o r k st h a tc a r ln o tt ob ei g n o r e d h e d e v o t e dh i m s e l fi n t ot h es t y l eo fd i s q u i s i t i o n a n dh i sd i s q u i s i t i o nc o n t a i n sh i sp r o m i n e n t t h i n k i n go fp o l i t i c s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h i s t o r y i ti so n eo fl i uy u x i sg r e a ts u c c e s s e sa n d h a s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 b a s e do n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d i s q u i s i t i o n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a n d t h er e a l i t yo fl i uy u x i7 sc o m p o s i n g , a l lt h ee s s a y sw h i c ha l er e a s o n i n ga n dc l a l i f y i n g o p i n i o n sa r ea l li n c l u d e di nh i sd i s q u i s i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c o n t e n t ,i t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o l i t i c a le s s a y s ,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e s s a y s ,h i s t o r i c a le s s a y sa n do t h e re l s e f r o ml i uy u x i sp o l i t i c a le s s a y s , w ec a l ll e a r nh i sp r o m i n e n tp o l i t i c a lt h i n k i n g w ec a l ls e eh i so u t s t a n d i n g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i n k i n gf r o mh i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e s s a y s a n dw ec a nf i n dh i sh i s t o r i c a lt h i n k i n ga n d v a r i e dt a l e n ti nh i sh i s t o r i c a le s s a y sa n do t h e re l s e a l lo ft h i sg i v e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 h i m s e l f t h e ni t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o r i g i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h i sd i s q u i s i t i o n s ,a n d g i v eaw h o l ea n a l y s i st oi t k e yw o r d s :l i uy u x i ;d i s q u i s i t i o n :t h i n k i n gr e s e a r c h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i n f l u e n c e ; o r i g i n n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起金日期:砷年f 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差冬金 日期:砷年r 月7 日 指导教师签名:豸 ( j 也兰 日期:岬年厂月7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口半年;口一年:口二年发布。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起金 日期:砷年f 月7 日 指导教师签名: 豸l 粤巫 日期:岬年广月7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在名家辈出的唐代文坛,刘禹锡以其独有的雄健豪壮的诗风耸动于贞元、太和 之间。白居易曾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白唱和 集解) 自同时代人品评之后,北宋时,苏轼及其门人,还有江西诗派也掀起了一 次研究、评论刘禹锡的热潮,其中以苏、黄二人最为用力,主要针对的是其诗歌研 究;在当代学者手中,刘禹锡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展。 综观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刘禹锡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作品的整理、作品分析研 究及问题争鸣三大方面。在文集的整理方面,起步于2 0 世纪7 0 年代,1 9 7 3 年台北 影印宋绍兴八年n d , 字本刘宾客文集4 0 卷,1 9 7 4 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影印明刻本 刘宾客文集3 0 卷,1 9 7 5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禹锡集的标点本。后来 又相继出版了刘禹锡集的笺证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和点校本( 中华书 局1 9 9 0 年版) ,这是刘禹锡全集整理工作中的重大成果。二是作家作品研究。首先 是卞孝萱先生于2 0 世纪6 0 年代初出版的具开创意义的刘禹锡年谱,之后是他 的刘禹锡丛考,此书汇集了其对刘禹锡父系、母系、交游三方面深入考析的成 果。接着卞先生的刘禹锡评传则是集刘禹锡研究之大成的力著,全方位的以政 治家、哲学家、诗人的多重角度考察刘禹锡,展示了他的卓凡风采。吴汝煜先生刘 禹锡传论则围绕着诗人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为基调着眼分析,以刘禹锡的 三次挫折为线索展开。卞孝萱和吴汝煜二位先生合著的刘禹锡一书是普及性质 的书;萧瑞峰先生的刘禹锡诗论,在评价刘诗的时代性上颇有新见;芦荻、朱 帆合著的刘禹锡及其作品则分刘禹锡评传和作品选注两个部分,对于初涉者很 有帮助。作品的研究主要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刘禹锡诗歌研究一直是其作品 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诗歌风格和特色的研究;二是,刘诗对 民间文学的吸收和创新,以“竹枝词”为代表;三是刘诗和政治的关系,包括贬谪 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四是刘诗与柳宗元、自居易等人诗歌的比较研究,包括 同白居易唱和诗的研究。五是,研究刘诗中的佛老思想、楚骚遗风、哲学思想。研 究覆盖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作品研究中,散文却相对薄弱。在研究专著中,是以 单章的整体概述出现豹,如卞孝萱先生刘禹锡评传和吴汝煜先生刘禹锡传论 中的专章评述等,没有如其诗歌那样得到系统的关照。学术论文成果也相对较少, 或是将其作为文人群体的一员放入中唐政治的大环境下思考,如杜慧月的永贞革 新与中唐文学,或是将他的诗文并举,如喻亮的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的诗文创作。 此外其他学术论文对其散文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贬谪心理的研究。第二,赋体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一方面是与同时代人比较,如刘梦初的刘禹锡与柳宗元赋体 文学比较,另一方面是从传承上看,如刘梦初的刘禹锡对屈赋的接受。第三, 是在研究其诗歌时候,对于其散见于文章中的文艺思想的分析。第四,就是对于他 天论三篇哲学思想的关照和中道观的思考;第五,是对其散文整体的简述,如 唐骥的刘禹锡散文略论,这篇论文对于刘禹锡整个散文创作有一个整体的分析, 但正如题目所言,只是“略论”而己。作家作品研究还有一个关注点就是关于其作 品的考订问题,主要是陋室铭真伪的争辩,目前的状况是存而不论。 综上所述,可见对于刘禹锡散文的研究或是聚集程度不够,或是将其散文和诗 歌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政治对之的影响,或是将刘禹锡作为中唐文人群的一员来考 察,关注点仍着重于政治对其创作的影响,又或是在与韩柳文的对比中提到,研究 的重心是放在贬谪心理和哲学思想上。将散文独立出来研究的论文成果不多,也仅 仅是做大体的简略分析,对于刘禹锡散文系统研究的论述还比较缺乏。本文拟从刘 禹锡散文中颇具特色和很值得研究的论说文着手,从刘禹锡论说文范围的界定、刘 禹锡论说文思想研究以及刘禹锡论说文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来阐述刘禹锡的论说 文。 刘禹锡论说文范围的界定对于系统研究其论说文的思想,艺术特征有着重要作 用。本文第一章从分析论说文的发展状况着手,进而阐明先秦以来的论说文的发展 趋势,然后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论说文的内涵进行设定,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刘 禹锡的创作实际划分其论说文的范围。最后根据论说文的分类标准将刘禹锡的论说 文再细化成小类,以便细致研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根据前章划分的小类, 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行考察。侧重的是论说文中所反映的刘禹锡相关思想特质,这 对于进一步分析刘禹锡论说文的艺术风格有帮助。第五章,是在刘禹锡论说文思想 研究的基础上对他论说文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作具体分析。第六章是讨论他论说文 的艺术渊源和传播影响几个方面。 本文的宗旨是:以现有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对刘禹锡论说文进行较为系统的阐 释,希望对他论说文的文类、文体、文风、以及文章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第一章刘禹锡论说文的界定和划分 我国古代散文的创作数量多,名目杂,而且大多数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实用。这体现出了作为杂文学的散文的特质。随着文章创作的兴盛,文体分类观 日益发展,论说文可以说是一种早熟的文体,但其内涵的确定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 就的过程。论说文内涵的设定,对于进一步研究作家的创作十分必要。因此,在论 说文内涵确定的基础上,刘禹锡论说文范围的划分是进一步研究其论说文的前提。 一、论说文的界定 我国古代的论说文创作源远流长。可以说它萌芽于尚书,成熟于先秦诸子, 发展于两汉魏晋六朝,至唐宋达到极盛,以后就渐渐的趋于衰落。 尚书孕育着散文的不少文体,论说文只是其中之一。周书中无逸篇就 颇具论证性质,是周公担心成王少不更事,贪图享乐,而对之加以的劝戒之词。其 说理是简单的,称不上严密的论证,但却为后来的“据题论述”谱下了前奏。只是 这样的萌芽并没有迅速的繁衍生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时代的需要,形成了 一股迅猛之潮。规模大,历时久,刨作多,风格全,成为了论说文的一个光辉灿烂 的开端。真正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讲学语录发展形成的。论 语中某些段落已经有论说文的最初形式:墨子中所谓的“十论”中各有主题, 初具规模;孟子一书中开始有了围绕一个中心来谈的段落,最著名的是“鱼我 所欲也”;及至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各家著作中,不仅有了鲜明论题的 文章,有些篇目更是直接以“论”来命名,如庄子齐物论、苟子天论等。 此外,孙子、管子、吕氏春秋也都是论说体,共同体现了先秦论说文的特 色。两汉的论说文,以政论文的成就最高,前汉多以秦亡为训,向汉王朝提出种种 建议,贾谊、晁错最有影响;稍后则偏重于思想领域的论争,如王充。到了东汉末 则是议论时政,如王符、崔窘、仲长统。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玄学的 兴盛,论说文偏重于论辨名理,论辨的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 中唐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唐代的论说文出现了崭新面貌,迎来了论说文又一个 发展高峰,论文的范围由前期的论述前朝政治得失扩大到泛论各种社会及道德议 题。论说文的题材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达到了一个理论新高。学术论文也 勃然兴盛。宋代的论说文更加繁盛,在确定了古文至尊地位的同时,论说文的创作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i t st h e s l s 被推向了一个最高峰。元以后,论说文最多的是论道、论学、论文等纯理论学术著 作,论说文也渐渐的衰落。 对于论说文文体特征的阐述,最早要推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即是确立自己 的观点要以历史为借鉴,以现实为依据,以理论推行的效果为准则。但是他没有就 何为论 兑文作一个界定。魏晋南北朝是文的自觉的开始,文体的研究渐渐兴起,而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世标志着文体研究的初步成熟。正是在文心雕龙一书论 说篇中,刘勰对。论说”做了最早的界定。他说:“论圣哲彝训日经,述经叙理 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 盗悦怿,过悦则必伪,故舜惊谗悦。”罾同时,又说“论也者,弥纶群言,丽研精 理者也。”。就归纳了什么是论,同时又指出了“论说”的特点。在刘勰看来,“论” 和“说”是两类,只是两者有相似性,而且他还迸一步区分,论有论史,论政,论 经,论文几个小类别。刘勰的这一区分和界定无疑具有开创之功效。虽然其界定并 不尽善尽美,论说文的分类与其后面的文体类别中有重复相合的现象,但在对“论 说文”内涵的确立过程中。已经走出了具决定意义的一步,并为后来的进一步细化、 整理打下了基础。其后,在刘勰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文体分类的研究著作, 他们大多借鉴的是文选的做法,对文章进行分类,但是对于类别的定义并没有 如刘勰一样做系统的观照。到了明清,吴纳,徐师曾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虽然 没有像刘勰一样系统论证文类定义,但是对各体的解说更为详明,其中自然有不足 处,甚至因为分类过细而颇受后人诟病,但启发了后学。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可 以说是古代文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对于论说文类划分更为科学,古代散文的分 类也因此趋于定型化。 到了现代,文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论说文”内涵的定义借鉴了古人研究的 成果,将“论、辩、说、议、驳、原、解、释、考”等体式都归为“论说文”一体, 指出论说文就是论辨事理,阐明主张的文体。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在更广的范围研 究古代论说文类。因为,考察古代文章发现,很多论政、论史、论事之作并不是以 正规论文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以书信的形式与上级商榷、与同仁交流;有的则是以 公文的形式上书、上奏言事,有的是以替人作序的评论方式出现;但就其正文的行 文方式,言说方式看都属于论说文,所以,根据这样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只能作 出这样的定义,而且也是比较合理的定义。同时,这也成为划分刘禹锡论说文范围 的基本依据。 o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皈社1 9 5 8 年敝,第3 2 6 页。 o 刘勰交心蘼龙论说,范文澜注t 文心雕花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版,第3 2 8 页 o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版,第3 2 7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论说文范围的划分 刘禹锡散文的创作形式是多样化的。以“永贞革新”为界,之前多为章表奏则 的公文,之后的散文创作涉猎更广泛:文艺的,哲学思辩的,友人往来书信交流的 等等。这与他人生经历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促使有关。从他创作的散文中我们发现, 其不少论说性质的文章是以给上级的上书、表奏,或者是与友人的书信形式来成文 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情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形式的运用。因为在古代,臣 子们上书言事论政都是以公文的体式上书给帝王或者将相。在汉代,贾谊的不少政 论文都是“疏”的体式,如陈政事疏;而刘禹锡之后的宋代王安石,其著名的 论证之作( i - 仁宗皇帝万言书也是“书”的体式。可见,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 论说文常常是以公文的体式成形的。 综观刘禹锡散文创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论说文”内涵的设定,我们根据以下 原则来划分刘禹锡论说文的范围:文章题目定名为“论”且归入其集中论类的,如 天论三篇,辫易九六论等:体式上是以公文的形式出现,而实际为论证的, 如奏记丞相府论学事等;以书信的形式创作的论文,如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 书等;文名为“说”的特殊论体文,如名子说等;一事一议的杂感小品,如 观搏、口兵戒等;还有其替上级上奏的以公文体式出现的论政文,也归为其 论说文类,如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依照以上几个原则,刘禹锡的论说文划 定为3 2 篇。 在确定了刘禹锡论说文范围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根据其论说内 容,将其论说文进行二级类别的划分,分成几个小类,以更好的研究他论说文的特 质。分别为:政论文,哲学论文,史论和杂论三块。政论文有答饶州元使君书、 与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等,对于哲学论著中涉及到的论证篇幅也将在对政论文 分析中有所提及和分析,如天论中某些片断。哲学论著主要是天论三篇, 因论鉴药,对其他一些论文中反映的哲学思辩也将有所分析。史论是明贽 论、辫迹论、华陀论;杂论则包括刘禹锡的学术讨论,医学研究论,经议论, 文艺论,一事一议的杂感。这系列论文数量较多,内容繁富,因而统归于“杂论” 一类,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研究。 本论文二、三、四章中分别就政论,哲学论文,史论和杂论中所反映的刘禹锡 的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并试图通过论说文中的思想研究考察其对刘禹锡本人的影 响。五,六两章则就刘禹锡论说文的艺术特征以及论说文的渊源、影响进行观照。 从而对刘禹锡论说文研究构成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希望对之有更深的理解。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第二章政论文 政论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为政设想和胸襟抱负。虽然被称为优秀的文学家,刘 禹锡从来就不仅仅只以“文士”自居,“士”的自觉性让他积极的投身到国家的政 治与建设中,不论是青年时期的幕府生涯,还是贬谪后的郁闷不得志时期,都可以 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关心国家,关心政事的热心和真心。从中,我们也可以归纳出 他的政治思想。 一、创作概述 政论文的写作在中唐蔚然成风,几乎所有的散文大家都有不少政治佳作。这一 方面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的“盛世”,但是“安史之乱”让唐王职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强藩分立, 列镇相望,特别是河北一带更是形同敌国。德宗初年又发生了另一次波及大半个国 家的大动乱,即“建中之乱”。平乱之后,朝廷对藩镇唯务姑息。在统治集团内部 就出现了变革现状的要求,陈政之说伴随这改革思想而起。另一方面,唐代科举的 开科选士,将取士与政治、文学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关系。科举本是王朝内部矛 盾的调节器,科举制度下,士、庶的界限被进一步的打破了,形成了轻阀阅,重科 举的局面。与此相联系的是轻经术,重文章的风气。而进士科考的就是策论和诗赋, 看的是考生的政能文才。这样,对国家政治充满设想的人就有了一个通往自己理想 的平台。而伴随着这种社会变化和科举导致的人才能力变化的同时,文学内部的发 展也起了变化,那就是文学本身的革新之举:古文运动的兴盛,散文创作形式的变 化。通过“文以明道”的方式来表现“士”阶层的理想。这些就共同造就了论政、 议政风气的盛行。 唐代中叶的文化环境和知识分子应时代要求而滋生的强烈的关注社会现实的 群体意识,强烈感染并影响着刘禹锡,他在青年幕府时期就表现出了对政治浓厚的 兴趣,在为上级代作的政论表奏中就有他自己理想的辐射。贬谪后,更是以论说文 的形式对他政治革新之举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将这种理想、设想贯穿到自己的为官 治理实践中去。他有着强烈的“士”的自觉意识,又积极的吸收了古文运动的“文 以明道”的思想和精神,表现出了一个政治思想家的特殊风采。 刘禹锡的政论文创作可以以“永贞革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之前主要 6 硕士擘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是以替上级代作的奏表等公文,其中透射出他的政治理想;之后主要是创作于贬谪 时期的,以书信或者上书体式创作的,对于自己政治观的总结。“永贞”前的主要 有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论废楚州营田表等,“永贞”后的主要有答饶 州元使君书、因论讯氓、奏记丞相府论学事等,“永贞”后的创作尤为重 要,它们集中反映着刘禹锡的政论观,并实在影响到他具体的实践。从刘禹锡政论 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刘禹锡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 中唐的文人与初、盛唐的文人相比更为清醒和自觉的利用文章来探讨那个时代 的政治出路,而向来不仅仅以文人自居的刘禹锡更是如此。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 表现出了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特征。刘禹锡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这样说 到:“古之为书者,先立言而后体物。贾生之书首过秦,而萄卿亦后其赋。和叔 少遇君而卒以谪似贾生,能明王道似苟卿,故余所先后视二书,断自人文化成论 至诸葛武侯庙记为上篇,其他成有为而为之。”o 于此,刘禹锡将文章分为“立 言”和“体物”两类,对于“立言”类,即有补于世的政论文章尤其推崇。综观刘 禹锡的政论文,可以推断其以下政治思想: ( 一) 、“声”与“实”政治上的求实思想 因论讯氓篇最能体现刘禹锡的求实观。讯氓写的是贞元十二年间的 事情,当时刘禹锡因为父亲去世由京师奔往扬州,路过徐州时,见到很多流民纷纷 返回故里。此文中提到的丞相董晋,据j 日唐书德宗纪下载,是贞元五年到九 年间任宰相,然后调到东都任留守,十二年任检校左朴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汴 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颖观察使。当他到达任所不到一个月,过去流亡在外 的人民就纷纷返回汴州。刘禹锡记叙了这样的现象并与流民交流得知,流民之所以 如此迅速的返回故里,并不是因为听到有什么奖励的文告或是减免赋税的条例,而 是听说董晋在当宰相时候,能够从百姓的角度想问题,百姓们认为这样宰相做了节 度使应当也能为民生百计考虑。同时,辅助董晋的行军司马陆长源打击过豪强,在 法令上也应当会严明,基于这样的想法,流民们不等真正的政令措施下达就回来了。 对于这件事情,刘禹锡深深感触,由此发表了政治上的“声”“实”关系论: 。瞿蜕园笺证划禹锡集笺证,上海吉籍出版枉,1 9 8 9 年版。第5 0 9 页本文所引刘禹锈文章原文皆出自该 书,此后不再单独说明,改用随文夹注。 7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予因浩叹日:行积于彼而化行于此,实未至而声先驰。声之感人若是之速 欤! 然而民知至至矣,政在终终也尝试论声实之先后日:民黠政颇,须理而 后劝,斯实先声后也民离政乱,须感而后化,斯声先实后也立实以致声, 则难在经始;由声以循实,则难在克终操其柄者能审是理,俾先后始终之不 失,斯诱民孔易也 因论讯氓 刘禹锡感叹的是,官员的政治要绩表现在彼地却能够影响到此地,政绩还没有 看到但声誉却先传开了,声誉的感人是如此的迅速。百姓们是能够知道他们所愿意 去的地方的,同样执政者的政令也要贯彻到所应当贯彻到的程度。继而,刘禹锡进 一步的谈到“声”与“实”的关系:如果百姓们违法和政令松弛,那就必须先加强 治理,然后进行劝导,这就是实先至而声后闻;如果百姓逃亡,政治混乱,那就必 须先稳定人心,再实施改革,这就是声先闻而实后至。做出成绩来获得声誉,难得 是要由一个良好的开端;声誉要符合实际,难的是要做到有始有终,坚持到底。执 政者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将声与实的先后终始关系把握到位,不紊乱,这样管 理百姓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于此,刘禹锡是将社会的治理,百姓的管理分成了两 种情况,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来处理“声”与“实”的关系。依照实际决定是先营 造“声”的政治影响力,还是先切实的抓好善政的“实”的具体措施。这就充分体 现了刘禹锡的求实精神。 刘禹锡这种求实的精神在官吏的为政上就表现为一种实干精神。与刑部韩侍 郎书是刘禹锡写在韩愈参与平定蔡州叛乱之后的,在论平蔡之乱的影响和韩愈的 功绩同时,提出了“既得位,当行之无忽。”这就对执政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在 所在的职位上要无忽于自己所应当履行的职责。即要求为官者要有实干精神,要踏 踏实实的做事情。这是“声实”论对为政者本身素质上的要求。 ( 二) 、“明体以及用,通经以知权”的通变思想 这是刘禹锡另一个重要的为政理想。他是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跟元英探 讨政事与治兵之道时提出来的。体与用,经与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对基本范畴。 体用指本体和作用,“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东西;“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经”是常规、长久不变的原则;“权”是权变,灵活运用。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明白了本体以懂得它的作用,通晓常规法则以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从为 。参见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答饶州元馒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6 0 页 8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政的角度而言,即是说明白为政的根本原则是为了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将政策运用 到实际中,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又要根据具体的际情况灵活变通,将政策更好的贯彻。 体与用,权与变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那么具体又将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昵? 刘禹锡指出,首先要因时园地制宜。在 答饶州元使君书中,他这样说: 盖丰荒异政,系乎时也夷夏殊法,牵乎俗也因时在乎善相,因俗在乎 便安不知法敛重轻之道,虽岁有顺成,犹水旱也不知日用乐成之义,虽俗 方阜安,犹荡析也 答饶州元使君书 这就是说,丰年和荒年应当采取不同的税收方式,这是因为天时的不同所致。 华夏四夷应当采用不同的治理办法,这是因为彼此的风俗习惯不同。顺应天时要善 于观察,适应风俗则在利于安定。如果不懂得发放征收的轻重适宜原则,即便遇到 丰收的好年头,还是会象遇到了灾荒一样;不知道满足百姓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就 算当地百姓很安定,也会如动乱时期一样。 所以,在因时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刘禹锡进一步指出要掌握好“政之先”、“政 之本”、“政之助”: 徙木之信必行,则民不惑,此政之先也;置水之清必励,则人知敬,此政 之本也;锯筒之机或行,则奸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答饶州元使君书 政之先,是指为政的前提是要取信于民,即要获得百姓的信任。如何获得百姓 的信任昵? 刘禹锡用商鞍事例来加以说明。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时 候,为了让大家相信他变法之令是言出必行,令出则皆要遵守,于是,他派人在国 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令说,如果有人能将它扛到北门去,就可以获 得十金,最初没有人敢于去试,于是商鞅又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人照办了,商 鞅立马给了此人相应的奖赏。从这件事上,人们看出商鞅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从 而都严格的遵守商鞅后来实施的新法。刘禹锡从这个例子上想要说的是,要取信于 民,从小事上就要竖立起威信,威信和民心的取得了才能为政策的施行做好准备,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打下基础。这也是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 颜渊篇) 回,“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 子张篇) 。回执政的根本是什么呢? 刘禹锡同样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后汉 书庞参传记载,庞参任汉阳太守时,去探访当地的隐士任棠。任棠不与他说话, 只是在自己的户屏前放了一盆清水和一把薤菜,然后自己抱着孙子坐在门口。庞参 想了想才恍然大悟,任棠是用清水来比喻官员要清廉,用薤菜来比喻要打击豪强, 用怀抱孙子来比喻要照顾贫弱。刘禹锡也是主张要象庞参那样执政清廉,执法公正 严明。这是施政的根本,也符合中唐的实际。最后,刘禹锡用龋筒之机来说明什么 是政之助。这同样是一个典故,汉书赵广汉传记载,汉宣帝时,赵广汉任颖 川太守,他根据当地情况设置骺筒( 即检举箱) ,接受百姓不记名的投信,利用这 些检举材料来打击豪强地主。刘禹锡就主张借用赵广汉的这一方法来打击奸恶豪 强,使之不敢欺诈百姓。 在实施的过程中,刘禹锡还注意到“民足则怀安,安则自重而畏法;乏则思滥。 滥则迫利而轻禁。”针对这样的现象,刘禹锡提出除了把握上面的原则以外,还要 “宽猛迭用,犹质文循环,必稽其弊而矫之,是宜审其究夺耳。”就是说要考察社 会的弊病然后纠正,仔细斟琢以后决定是用“宽”还是施“猛”。 如果说上面的三个原则是从客观上来说如何“明体以及用,通经以知权”的话, 从施政者的主观角度而言,就要求官吏能修身及物。励精图志。指出修身虽然不是 执政优异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一个必要条件,刘禹锡引用司马迁的话:“太史公云: 身修者官未尝乱也。然则,修身而不能及治者有矣,未有不自己而能及民者”,并 分析当时一些官吏或因为才能拘于狭窄的范围,或因为胆怯而限制了谋略。把不管 事当作“简”,把自身所谓的清白当作“廉”,把沿袭不合理的旧制度当作“奉法”, 贪图身心的清闲而将权柄落到了下属小吏去的一系列现象都做了抨击。这里,刘禹 锡就强调了修身与及物必须结合起来,这是施行“及用”与“知权”的主观条件。 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刘禹锡最后根据元英执政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 总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更为具体施政措旌: 若执事之言政,诣理切情,斥去迂缓,简而通,和而毅其修整非止乎一 身,必将及物也其程督非务乎一切,硌将经远也防民之理甚周,而不至皎 察字民之方甚裕,而不使侵蛑知革故之有悔,审料民之多饶厚发奸之赏, 峻欺下之诛。调赋之权,不关于猾吏;逋亡之责,不迁于丰室因有年之利以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 9 8 3 年版,第1 3 5 页。 o 朱熹攘 四书章句集注t 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8 9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 补败,汰不急之用以啬财。为邦之要,深切著明,若此其悉也推是言、按是 理而笃行之,乌有不及治邪? 古称言之曲可行,非乐垂空文耳有人民社稷, 固可践其言也。 答饶州元使君书势 这就是说设计的治理方法要切合情理,摈弃迂腐拖沓的弊病,简明扼要,宽和 有度,修身同时要推广到社会中去,法令的制定不需要包罗万象,但是要考虑到长 远的利益。防民的措施要周详但是又不能苛刻:爱民的方式很多,但不能让其侵害 到朝廷的利益。具体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进行合理的改革,哪怕是知道有反对的 声音;对农民的逃亡沦为大地主荫户的问题,要严格的查清隐瞒的户口,知道这样 会收到阻挠也要坚持下去;对揭发奸恶的要奖励,对欺压百姓的要处置;征收赋税 的权利不能交给狡猾的胥吏,处理逃亡农民的职责不能转移到豪强手中;以丰补歉, 取消不急需的费用以节约财政。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而且这些原则和措施都不是空 中楼阁,都是切实可行的。 至此,刘禹锡就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多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将“明体以及用,通 经以知权”这一施政总原则加以贯彻执行。既有理论的支撑,又辅以切实可行的方 案。将这一指导思想全面而彻底的呈现出来。这一指导思想也贯穿于他自己的实际 为政过程中。 ( 三) 、法制思想 在刘禹锡的为政观中,有着强烈的法制思想。在天论中谈到法治的时候, 他这样说: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妊罚法 小弛则是非驳,赏不益尽善,罚不必尽恶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 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 天论上 法制稍微松弛了,就会是非混淆,法制完全失去效力以后,就会是非颠倒。受 到奖励的都是奸佞之人,受到惩罚的都是正直的人。这样,道义是不能够制约强暴 的,刑罚是不足以制约邪恶的。于此,刘禹锡就指出了法律的颁行将直接关系到国 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从法律实施程度所造成的效果的不同来说明法的重要性。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可见,法律的制定是必要的也是强制性的。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刘禹锡又作 了这样的分析:“民足则怀安,安则自重而畏法;乏则思滥,滥则迫利而轻禁。”指 出法制和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关性。老百姓丰衣足食就希望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安居 乐业了就会人人自重。遵守法令;如果贫病少吃少穿,就会不安于现状从而为了求 利而乱纪,所以,法制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民应当有的物质权利。所以,在答饶 州元使君书中刘禹锡就进一步提到要“宽猛迭用,犹质文循环,必稽其弊而矫之, 是宜审其究夺耳。”即根据实际的人民的情况,考察社会的弊病,制定相应的法制 措施。这也是刘禹锡政治观中“权变”思想,在法制领域的运用。 刘禹锡法制思想,体现出他不同于一般文入从政,充满了理性的精神,所以, 他是以政治文学家的身份出现在中唐的,而他的法制思想也是他实际的历史经验的 总结。 ( 四) 、人才培养论 政策的施行,政治理想的实现都脱离不了人。因而人才的相承相接是不容忽视 的。唐代的科举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之举。刘禹锡的奏记丞相府论学事 就是针对当时学校培养人才问题的有为之作。他在文章中首先指出当时的现状是: 今之胶庠不闻弦歌,而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欲振拳也,病无资 财以给其用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 点明了现实的情况是资金不足导致学校圮废,学业不兴。而资金不足的原因不 是国家可供拨给人才培养的经费不够,而是这些经费用的地方不科学。都用在了哪 些地方昵? 主要是不必要的祭祀: 谨按本州四县,一岁释奠物之直( 值) 缗钱十六万有奇举天下之郡县, 当千七百不啻,羁縻者不在数中凡岁中所出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 衣裳饱妻子而已于尚学之道无有补焉。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 刘禹锡指出这些祭祀的活动在历代都没有这么繁琐过,本朝初期亦没有,造成 现在的状况最初是因为许敬宗的疏忽引起,继而因为李林甫的疏忽使得“遂以明衣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牲牢编在学令”,大家便习以为常。没有人提出诽议,这就渐渐成为了一种习弊。 追溯了原因之后,刘禹锡相应的指出,应当改变这样的现状,否则在人才的培养上 就会存在问题,为了使所谓的“天下少士”的情况得到改变,刘禹锡认为应当这样 傲: 罢天下县邑牲牢衣币如有生徒,春秋依开元敕旨,用酒醴融修踞朦榛粟 示敬其事,而州府许如故仪然后籍其资,半附益所隶州,使增学校,其半率 归国库,犹不下万计筑学室,具器用,丰簧食,增掌固以备使令凡儒官各 加稍食,其纸笔铅黄视所出州,率令折入学徒既备,明经日课缮书若干纸张, 进士命雠校亦如之则贞观之风粲然不殊其它郡国,皆立程督。投绂怀玺, 械朴菁莪,良可咏矣。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根据典章制度详细的审查,废除各县不必要的用于祭祀的牲牢 衣币,如果有生徒,春秋两季仍然依照开元时候的诏令,用酒类、干肉等祭祀,而 州府则依照敏仪不变。然后没收这些资金,一半留给所管辖的州,增加其学校的数 量,另一半上交给国家的学校,凡是教书的官员每人都增加月薪,其纸笔铅黄等文 具,则看它所出的州,将其折合在收入里面。学生和老师都有了文具,为了使他们 能明白经义,要规定每天的任务,进士校雠也要这么做,这样贞观的好风气才能恢 复。而其他州郡都立下课责,这样就会群贤济济,也是值得歌颂的事情。这样,刘 禹锡就从问题的现状的分析。追问产生的原因,再到如果解决这问题,有条不紊的 娓娓道来。 除了要注意人才培养以外,刘禹锡还特别强调要任人唯贤,举谏人才。在答 饶州元使君书中,他就推荐韩晔作为元其的助手。而评定人才的政绩问题上,他 于辩迹论中总结为“观书当观其意,慕贤当慕其心”即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 待。这共同构成了刘禹锡的人才培养观。 ( 五) 、修身养己与为政养民的关系论 儒者向来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修身养性是为政的先件。首 先,刘禹锡明确的是修身养己是为政的必要条件,这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刘 禹锡有了充分的说明。在上文分析“明体以及用,通经以知权”的政治观中已经做 了分析,此不加罗列。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其次,是将养己与养民结合起来,就是刘禹锡所说的及物问题。就是要将对自 己的修养辐射到社会中去,如果仅仅是修身养性还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理的目的和效 果。这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亦有提及。在刘禹锡的答容州窦中丞书中他更 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首先是针对那些身着儒服,说着古语的学官们提出了批评, 批评他们虽然打着儒者的招牌,但是却并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是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同时,对这些人空发议论,不接触实际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他如是评价; 世之服儒衣冠道古语居学官者,为不鲜矣求其知所以然者几何人? 借日 有之,未,必不诟病耳。今夫挟弓注矢溯空而发者,人自以为皆羿可矣移之于 泽宫,则噤而不敢言何哉? 有的不可欺故也今夫儒者函矢相攻,蜩螗相喧, 不啻于彀弓射空矢者孰为其的哉? 答容州窦中丞书 针对这样的情况,刘禹锡总结到: 所谓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不可不顺。苟有以待及物为心,则养己与养 民非二道也。 答容州窦中丞书 “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是出自周易颐:“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 大矣哉。”意思是说圣人养贤才是为了治理百姓,这个颐养的道理很重要,应当遵 循。刘禹锡认为为了避免空发议论的行为出现,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养己”与“养 民”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修身养己与为政养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儒俗所称 的修身与齐天下的统一 三、政治实践 刘禹锡的为政观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论, 践的过程以永贞革新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段。 政,其后是为贬谪时期为官的实效。 他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了实践。他实 前段就是著名的“永贞革新”期间的新 唐顺宗继位以后,依靠王叔文,王侄等人的辅佐。迅速的把自己做太子时候物 色的革新人才集团安排在相应的重要岗位。王叔文特别的器重刘禹锡和梆宗元,重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大事情常常与之商议。这样,王叔文、王侄、刘禹锡、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团的核 心人物,时号“二王、刘、柳”。其后,以他们为中心的革新派在顺宗的支持下, 对德宗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弊政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是贬京 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获得了一定的民心。其次是改革弊政,主要有以下几项o : 第一,宣布蠲免百姓所欠的租赋、钱帛等:第二,禁止各种杂税和例外进奉;第三, 罢宫市和五坊小儿,停内侍郭忠正等人正员俸;第四,放出后宫宫女三百人及教坊 女乐六百人:第五,罢免冗官四十二人;第六,打击豪强藩镇。再次,是招纳贤才。 如招陆贽回京,得知其死于贬谪地而给于褒奖;召泗州刺史张1 丕入京为右金吾卫大 将军,掌握兵权,但张侄病故未果;以前户部侍郎、判度支、汀州别驾苏弁为忠州 刺史,并试图通过任用范希朝、韩泰掌握兵权,但没有成功。从这一部分改革的措 旌看来,条例已经触及到了宦官、藩镇、豪强的利益,因而对入民是有利的。 刘禹锡在这次革新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觉得自己的政治热情得到了完全 的释放,所以即便是后来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创作的子刘子自传中他仍然说到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对王叔文的评价是“工言治道”。可见,这场政治的革新 是完全符合他政治理想的。从他当时的所为来看,他每天对门吏送来的信件都认真 的回复,亲自接见来访者,积极的贡献自己的谋略。自始自终,他对这场改革投入 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也无怨无悔。从革新的条款来看,也符合他提出的为政理想。 “永贞革新”后,他被一贬再贬,初到朗州时候,虽名为司马,实无执掌,没 有实权,所以,在朗州时期是他对自己前半段政治生涯的反思和总结,也是他文学 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当他再次贬谪到连州时,因为是刺史一职,所以,他的政 治理想在总结了前面的经验教训之后,越发的成熟可行。因此,在连州五年里,他 不仅调查了所在区域的风俗特性,还对历届郡守的政绩作了考察,取得良好的政绩。 之后他又被调往夔州,和州、虽然都是偏远的地方,但是他都保持着正直和进取之 心。在和州旱灾中积极的想对策,赈灾抚慰,奏启朝廷,请求救灾,这从他的表文 中都可以考订。晚年在苏州任职时候,遇到水灾,他恪尽职守,体恤民情,经过他 的治理不仅消除了灾情,还恢复了生产,苏州的人民把他和曾经在苏州做过刺史的 韦应物、白居易称为“三贤”,而当时的浙西观察使王瑶将他在苏州的政绩考评为“政 最”,他因之获得了赐紫金鱼袋,并作了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对此事表示感激。 可见,刘禹锡的政治理想从一开始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其后贬谪为地方官时, 让他能够将永贞革新实践后的理论反思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从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