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石介与宋初文学.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石介与宋初文学.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石介与宋初文学.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石介与宋初文学.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石介与宋初文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石介与宋初文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介与宋初文学 中艾摘要 摘要 石介足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儒学家、文学家。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在当 时思想界及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后人关注却较少。对于石介思想 巾极有价值的部分文学思想,学术晃更是鲜有人细致深入地作过系统分 析。而且,在文学史上,对石介其人、其文、其事又有诸多误解,因此历来对石 介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功绩及其创作成就,评价颇有分歧,而对石介在宋初古文 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亦缺乏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鉴于此,本篇论文试将 石介置于宋初文学思潮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焦点集中于石介为义学家的一面 通过对石介二t 卷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着重研究石介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 力求对石介的文学思想作全方位的考察,尽量客观地评价石介在宋代文学思想史 上的地位。 在石介的文集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思想。石介认为文与天地在本源上 是相同的,他强调文对人们的教化功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义本诸识”的看法, 由此对作者提出了性厚的要求,在文道关系方面,石介把道放到第一位,但又对 文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对文章风格,“豪”是石介一贯的追求。石介虽不以文学 著名,但他本身的文学创作也比较丰富,尤其是石介的散文,无沦在内容上还是 艺术上都颇有可观之处。在研究了石介本身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本 论文又进一步把石介置于宋初文学的大舞台,分析研究了在束初文学发展中石介 抨击西昆体的种种表现,以及石介对杨亿个人的批评,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石介 与西昆体的方方面面。至于石介与太学体,有许多学者把石介 - 1 为太学体的始作 俑者。但是,实际上,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够确切的。本文将针对这种观点, 提出自己的一点不同思考,并进一步探究太学体形成的复杂原冈。彳i 介思想的形 成,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前贤影响以及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石介的思想在 推进儒学、影响文风、激励士风等方面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石介与宋初文学 中文摘要 对于石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同时也不愧是一位文学 家。我们一方面需要看到石介的文学思想是当时以欧阳修为代表所倡导的诗文革 新运动的一部分,石介对扫除宋初西昆体的浮靡文风,扩大古文的影响,推进古 文运动的进程,取得古文运动的胜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 需要看到,在当时时代的限定下,石介的文学主张对后来文学创作【盈有一些消极 影响。 关键词:石介文学西昆体太学体影响 至尘皇盎塑些兰一一一一一薹苎j ! 兰 a b s t r a c t s h ij i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l i t i c i a n ,c o n f u c i a na n dw r i t e ri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t h e d e s c e n d a n tp a y sl e s sa t t e n t i o nt os u c ha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s o nw h o p r o d u c e dt r e m e n d o u si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t h o u g h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c i r c l e sa t t h a tt i m e a s f a ra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i sc o n c e r n e d ,t h ev a l u a b l ep a r ti ns h ij i e st h o u g l i t ,f e w p e o p l e i na c a d e m i ca r e ah a v ed o n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c a r e f u l l ya n dd e e p l y a n d 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a r eag r e a td e a lo fm i s u n d e f s t a n d i n g sa b o u ts h ij i e h i m s e l f , h i sw o r k sa n dh i st h i n g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r eh a v eb e e nc o n f l i c t i n gi d e a sa b o u t s h ij i e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t h ep o e ma n dp r o s er e v o l u t i o ni nt h e 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i ta l s ol a c k st h eo b j e c t i v ea p p r a i s a la b o u th i sf u n c t i o n a n di n f l u e n c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m o v e m e n ti nt h e e a r l y n o r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p u ts h ij i ei ns o n g sg r e a tl i t e r a t u r e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c u s i n go ns h i j i et h a th ei saw r i t e r t h r o u i g h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r e s e a r c ho fs h ij i e s2 0v o l u m e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 ,f o c u sw i l lb ep u to n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曲ta n d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i n t h i st h e s i s ,1w i l lm a k ee v e r ye f f o r tt od oo m n i d i r e c t i o n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a b o u th i s 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 ,a n dt r ym yb e s tt oo b j e c t i v e l ya p p r a i s es h ij i e s p o s i t i o ni n t h e h i s t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b t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 r ea r ev e r ya b u n d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i l ti ns h ij i e sw o r k s h et h i n k st h a ti ti s t h es a m eo nt h eo r i g i nb e t w e e na r t i c l ea n dw o r l d ,a n dh ee m p h a s i z e s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f u n c t i o no fa r t i c l ef o rp e o p l e ,a n dh a sp u tf o r w a r dt h ev i e wt h a t ”a r t i c l ef o r m sn a t u r a l i n s t i n c t ”c r e a t i v e l y , t h e r e f o r ed e m a n d i n ga u t h o r s i nb e t h i c ki n s t i n c t ”i n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r e a s o n ,s h ij i ep u t sr e a s o nt ot h ef i r s t ,a tt h es a m e t i m eh ea l s oh a sg i v e nf u l l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a r t i c l e a sf a ra st h es t y l eo ft h ea r t i c l ei s c o n c e r n e d ,h i sc o n s i s t e n tp u r s u i ti s ”b o l d ”a l t h o u g l ls h ij i ei s n tf a m o u sf o r 5 “介与来初文学 英文摘要 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sa r ea b u n d a n t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e s p e c i a l l yh i sp r o s ei s c o n s i d e r a b l ye x c e l l e n to i lc o n t e n ta n da r t o nt h eb a s i so fs t u d y i n g s h ij i e sl i t e r a t u r e t h o u g h ta n d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a l s op u t sh i m o nt h el a r g es t a g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 t h ee a r l ys o n g ,a n a l y z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s h i 1 i e sc o n d e m nt oa l ls o r t so fb e h a v i o r s o f “x i k u n t i ”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n g a n dh i sc r i t i c i s mt oy a n g y i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s h o w e v e r ya s p e c t b e t w e e ns h ij i ea n dx i k u n t ia s o m n i - d i r e c t i o n a la sp o s s i b l e 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h i 1 i ea n dt a i x u e t i ,a 1 0 to fs c h o l a r sr e g a r ds h ij i ea st h ef i r s tm a nw h oi n t r o d u c e dt a i x u e t i h o w e v e r , i n f a c t ,it h i n kt h i s k i n do fs t a t e m e n ti sn o ts op r e c i s e t h i st h e s i s p u t s f o r w a r da 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a n d p r o b e s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 r e a s o no ft a i x u e t i sd e v e l o p m e n tf u r t h e r t h et h o u g h to fs h ij i ei st h er e s u l to f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p e r s o n a g e s i n f l u e n c e sa n d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 s h ij i e st h o u g h tm a k e s a ne x t e n s i v ea n df a r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e o p l e a n dt h el a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i ns u c h r e s p e c t sa s :a d v a n c i n g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w r i t i n gs t y l e ,e n c o u r a g i n gp e o p l e w es h o u l df u l l yr e a l i z et h a ts h ij i ei sn o to n l yat h i n k e rb u ta l s oaw r i t e r o nt h e o n eh a n d ,s h ij i e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 g h ti sap a r to fn e wm o v e m e n to ft h ec u l t u r e r e v o l u t i o no fp o e ma n dp r o s et h a to uy a n g x i ua d v o c a t e da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tt h a t t i m e s h ij i eh a sp l a y e daq u i t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t oc l e a ra w a yt h ef l o a tw r i t i n gs t y l eo f x i k u n t ii nt h ee a r l ys o n g d y n a s t y ,e x p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 , a d v a n c e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a n da c h i e v et h ev i c t o r i e so ft h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w es h o u l da l s os e et h a ts h ij i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o u g h th a ss o m e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 so nl a t e rl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o n sb e c a u s eo ft h ee r a l i m i t k e y w o r d s :s h ij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x i k u n t i ,t a i x u e t i ,i n f l u e n c e 6 姚艳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赵山林教授华师大中文系主席 谭帆教授华师大中文系 顾伟列副教授对外汉语系 邵明珍副教授对外汉语系 朱大刚副教授对外汉语系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础色型l 四日期:础。,! f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糊 日期:拙上! 点7 1 导蝴:嘲 日期:) - - o t 3 - i i 石介与来初文学 日! j吾 石介( 1 0 0 5 1 0 4 5 ) ,字 道,一字公操,兖州漆符人,人称“褪徕先生”、 是北宋时著名的学者、思想容、政治家。在北宋初年,石介卷入时代潮流的核心, 以其刳f 铸老、屹对文l :l 巷捉表传怪谈、孛强论以及赞惑艇、屹好矮筑痰历 圣德颂在文坛及政坛引起轰动,他的思想谯当时和以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f l 勺影 夔。同对妖瓣入,鳐欧阳穆簿对荬遂薅为人及文搴谨徐都缳麓,著言“太学之兴, 自先生始”。朱熹对他也极为推崇,称石介是超过韩愈而仪次于“关、洛诸公” 戆“第一等人”。霸入缃在追溯理学愚怒彗鞋源辩,无不肯定石余与胡瑗、孙复“泰 山三先生”的开山作用。 但是,对于这样位谯当时文学界及慰想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后 入关注却很少,国内外系统研究石介思想的专著翻前尚未蒋到,在国内对石介也 仪蠢一些零星的磷究。在那些极少静硬究磊公的文章孛,喾喾又多怒嚣光锬定在 他的哲学和史学思想上。对他的文学思想,更鲜有入提及。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 史上,对蠢穷戆套缨零是寥寥数麓,骞数彗至路过,我翻仗魏遂石奔在寒裙对嚣 昆体进行谶猛烈抨击,至于石介的文学作晶和文学思想,世人知之甚少。迄今为 受,莰毒臻獯锷教授煮较豹 鋈镰先生文集瑷及最近蠢敝的陈教授酌遗鞴石 介潦迹著作编年,这两部著作为石介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由于研究兹很少 憨石介作为一个文学家来看待,阑而对箕思想中极有价德的一部分文学思 想,常常浮光掠影,未作过细致深入的分橱。丽鼹,在文学史上,对石介其人、 其文、其事又有诸多误解,因此历来对石介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功绩及其剁作成 就,评价颇有分歧,藤对蠢奔在宗秘吉文逡动中魇起螅重大俸躅及深远影啕,更 蹙鲜有入论及。 。欧阳修:欧珂1 立忠公文集卷兰网租徕丽先生墓忠铭 。黎蚺德:来子语类姑一二九本朝三 山介与来考u 文学 前言 石介的文学思想,产生于北宋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成熟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中,上承古文家韩愈的文学思想,下开道学家文学观的先声。所以比较深入地、 实事求是地研究和重新评价石介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特别是他与西昆体及太 学体的方方面面,对深入了解石介的文学思想,宋代人普遍的文学观念及其发展、 变迁,从而客观科学地评价石介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地位与作用,都有着极其 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文学思想作为切入点,对石介思想的一个侧面作一剖 析,以期对石介的文学思想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深究其思想渊源、成因、发展、 表现、影响等,并且就历史上些由来已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些疑问和思考。 石介咛宋韧文学 第一章石介小传 第一章石介小传 对于石介,历来研究都较少,所以对于石介的生平经历,我们缺乏较全面的 了解。石介不是纯粹的文学家,他对当时的政治活动参与也较多。所以,我们应 该注意到,石介文学的创作和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的政治经历息息相关。正 因为如此,在这篇小传里,笔者在关注石介生平经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石介重 要的作品和他的经历放在一起参照,以便有利于论文全面分析石介文学思想时有 更明晰的线索。这篇小传中关于石介的生平经历主要是依据了徂徕石先生文集 中石介的自叙,以及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参考了陈 植锷先生的石介事迹著作编年。 石介( 1 0 0 5 1 0 4 5 ) 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人( 今山东泰安人) ,家居徂 徕山下,故不少学者又称其“徂徕先生”。 石介先祖为沧州乐陵县( 今河北) 人,其六世祖于唐朱迁居兖州,世代以耕田 为! 世。自石介父亲石丙始以仕进。石丙( 9 6 9 - 1 0 4 0 )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专三家春秋学,曾历任县令、太予中舍等职,有五子,石介为其次子。 石介生于宋真宗景德二年( 1 0 0 5 ) ,其二十六岁中进士之前的事迹已难详考。 至今我们确切所知的是他中进士之前曾游经柳丌的故乡一河北大名府,并写下了 缅怀柳开的诗歌过魏东郊( 卷:二) 。 宋仁宗天圣八年( 1 0 3 0 ) ,石介中进士甲科,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第 二年,石介莅任郓州观察推官,在此任上,石介与当地文人士建中相识,由于观 点相近,过往甚密。这一时期,石介重新发现了韩愈文章的价值,写了读原道 ( 卷七) 尊韩( 卷七) 读韩文( 卷三) 一系列诗文,并在著名的上赵先生 书( 卷十二) 中阐明了他对文学的基本看法。 明道二年( 1 0 3 3 ) ,垂帘听政十一年之久的刘太后崩。宋仁宗亲政,一上台就 罢免了吕夷简、夏竦、晏殊等大臣,起用曾反对过刘后干政的李迪、孔道辅、范 3 “介与来初文学 第一章相介小传 仲淹以及范讽等人。石介十分振奋,致书给新上任的官员,如上范中丞书( 卷 十二) 上李杂端书( 卷十四) 等,对当时政治现象大发议论。稍后,他编纂唐 鉴五卷( 今不传) ,目的是戒当政者“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于中官,勿委任 于奸臣”。这一时期,石介与当时的三朝宿儒孙爽结交甚厚。他曾上书孙爽上 孙少傅书( 卷十五) ,对佛道二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为之作释疑( 卷九) 孙少傅致政小录( 卷九) 。石介两篇重要的作品荐士建中表( 卷二十) 上 范思远书( 卷十三) 亦作于是年。 景祜元年( 1 0 3 4 ) 石介郓州任满,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在南 京期间,通过土建中的介绍,石介结识了孙复,并对孙复的道德文章推祟备至, 并于第二年冬天在泰山拜孙复为师。石介排佛道、斥时文的代表作怪说( 卷 五) 中国论( 卷十) 上蔡副枢书( 卷十三) 等均作于这一时期。景祜二年( 1 0 3 5 ) , 因杜衍的推荐,御史台辟石介为主薄,但他还未上任,就因为他上书议敕书不当 求五代及诸伪园之后而罢不召。当时,石介的同年好友欧阳修阳曾上书杜衍为石 介鸣不平。在这段时间里,石介与欧阳修交往密切,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欧阳 修曾诚恳地批评石介的书法怪异,并指出其“自许太高,诋时太过”。的不足, 可是石介不以为然。石介重要的代表作怪说三篇( 卷五) 及明四诛( 卷 六) 祥符诏书记( 卷十九) 等都作于这年。 景祜四年( 1 0 3 7 ) ,石介南京秩满,迁镇南军节度书记。宝元元年( 1 0 3 8 ) ,石 介父亲石丙知单州砀县秩满,循例当移任边远地区。石上书吏部,以父年老愿代 任远官,于是出任嘉州军事判官。石介抵达嘉州仅一个月左右,就因母连而归家。 在赴任途中及嘉州期闻,石介作了许多诗文。届丧期间,石介躬耕于徂徕山下, 丌馆收徒以易学教授于家。是年,宋兵讨元吴,久而无功,西北边境紧急, 石介虽身居徂徕,心忧天下。宋夏战争爆发以后,石介给当时经略陕西的范仲淹、 韩琦去信,强烈推荐孙复、姜潜,张洞等师友出仕,报效国家。 庆历二年( 1 0 4 2 ) ,石介服除,召为国予监直讲。不久,孙复也因石介的游 说和范仲淹等人的推荐而成为国子监直讲。北宋的太学自石介、孙复入太学而开 始兴盛起来。庆历三年( 1 0 4 3 ) ,宋仁宗起用范伸淹、欧阳修等一批主张改革弊政 的官员,罢免了吕夷简、夏竦等大臣。这一事件令石介颇为振奋,遂效仿韩愈的 。介t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i 八唐鉴序 。欧m 惨:欧阳文忠公史集卷六六与稻椎官第一书 石介来初文学 第一章“介小传 元和圣德颂而作庆历圣德颂,这是石介平生最重要的作品。在这篇文章 中,石介大张旗鼓地褒贬大臣,分别邪正,措辞直露而激烈,此颂对于“庆 历新政”的推行,起到了制造舆论的作用。但是,此颂语太激切,锋芒太过, 所以此颂一出,孙复即说:“子祸始于此矣! ”范仲淹、韩琦等对石介这 种授人以柄的过激做法也表示大为不满。这也给石介以后的政治命运埋下了祸 根。 不久,因杜衍、韩琦的推荐,石介升任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兼国子监直讲。 在太学期间,石介对为文尚华靡者皆斥之,甚至引退。不仅如此,石介还经常利 用讲坛议论时政,誉訾大臣。甚至借马而乘,出入大臣之门,直接参与朝政。在 庆历圣德颂中被斥为“大好”的夏竦,对石介恨之人骨,在家曩专设了水陆 斋醮,立“夙世冤家石介”的牌位诅咒他。夏竦让他的女奴暗中摹仿书法怪异、 极易辩认的石介笔迹,学成之后,便把石介给富弼信中“行伊( 尹) 、周( 公) 之事” 的“伊、周”改成“伊、霍”( 意取西权臣霍光废帝之事) ,又造石介代富弼拟定 的废立诏书。谣言传出后,宋仁虽然并不相信,但范仲淹、富弼却感到不安,正 好边境事起,范、富自请外任以避嫌。石介当然更难自安于朝,于是也请外任, 通判濮州。庆历五年( 1 0 4 5 ) 七月,待次于徂徕乡间的石介一病不起,卒年仅四十 一岁。 石介既死,夏竦仍衔恨不已。他又借当时徐州举子孔直温谋反案,散布谣 言,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而是受富弼指使北上契丹谋起兵。庆历七年( 1 0 4 7 ) ,夏 竦重任枢密使,他再次造谣,谗言石介为富弼去登、莱结金坑凶恶数万人欲作乱, 朝廷欲发棺验尸。所赖当时知兖州杜衍、提点就东刑狱吕居简的担保,爿免去了 发棺之祸,这场风波也2 j 逐渐平息。 石介一家此后生活十分艰辛,靠韩琦、富弼等出资赡养。直到石介故去二十 一年后,石介子师讷、门人姜潜、杜默等才将石介正式入葬,欧阳修为之撰写了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石介有三子,彭哥( 学名师讷) 、川哥、徕哥,后俱不显。 。欧阳修t 欧阳丈忠公文集卷三四徂徕石先生墓志锦 石介与宋初文学 第一二章石介的文学思想 第二章石介的文学思想 石介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同时也足位文学家。在二十卷徂徕先生文集 中,石介有大量的篇章谈到自己对文的认识,对文的渊源、功用、文道关系、文 之风格以及作者与文,都有丰富的论述。这些丰富的文学思想在当时及以后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出必有源” 石介对文有自己一系列独特的看法,首先,我们从本源上看石介的文学观念。 在上蔡副枢书中,他对文作了集中的论述: 夫有天地,故有丈。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 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 形,变化见矣,文之所由生也。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河出图,洛 出书,圣人则之,文之所由见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丈,以化 成天下,文之所由用也。三皇五书,言大道也,谓之三坟:五帝之书,言 常道也,谓之五典,丈之所由迹也。四始六义存乎诗,典、谟、诰、誓存 乎书,安上治民存乎礼,移风易俗存乎乐,穷理尽 生存乎易,惩恶劝善存 乎春秋,文之所由著也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石介的思考特征。石介继承了以天地之 文为基础的文化传统的观念,由此引申出了石介对于文的深层理解。石介说“夫 有天地,故有文”,他认为天地是文产生的根本前提,文的产生可追根溯源到天 地。同时,他还从文之“所生所见所用所迹所著”不同层面对文作 了详细的阐释。不仅如此,石介还以天地为出发点,构建起一个天地一人一文三 者一体的思想体系。当然这里所说的三者一体,并非是指天地、人、文概念上的 完全相同,而是指虽然这三者有高下、先后之序,但就本质而言,这三者是相同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i 三上蔡副根书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t 六与张秀才书中谈文时青“其必有源, 石介与宋初文学 第一章石介的文学思想 的。 既然文源于天地,源于人文,文的神圣性一开始从本源上已经决定了,那么, 处于如此神圣地位的文就必然要担负起崇高的责任:“大者驱引帝、皂、王之道, 施于国家,敷于人民,以佐神灵,以浸虫鱼;次者正百度,叙百官,和阴阳,平 四时,以舒畅元化,缉安四方。”国既然文在石介的心目中如此神圣,那么,文对 于他来说,就绝不可能是茶余饭后消遣娱乐而随意为之的文字游戏。对于文,石 介必定认为必须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 正是认为文源于天地,所以,对石介而言,文就必须内在地符合天地之道, 应该象天地一样井然有序。丁f 如石介在与张秀才书中强调的那样: e l 行之有道焉,月行之有次焉,星行之有躔焉,其水汗漫中夏,其泛 也,其广也,其出必有源,其归必于海。圆 在写给张秀:j 的这封书信中,一方面,石介指出,文章必须象同月星辰运行 那样有规律另一方面,文章必须要“出于源,归于海”,这里的“源”和“海”, 和石介所言的天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这封书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石介 的思路,因为文章源于天地,所以真正的好文章,本质上就必须同天地一体,具 体表现就是文章必须反映天地之道,并且要有一定的规则,也就是说,文章无论 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必须以天地为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二、文之时义大矣。 1 、文之道即人之道 石介把天地一人文看作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在他看来,天地之道即人道、 文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观这个体系,可以发现文之道也即是人之道。 那么,人之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对于这一点,石介有一贯的认识: 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一e l 无之,天下必乱如粟米不可一日少, 少则人饥;如布帛不可一日乏,乏则人冻死孔子之道,君a - e _ , ,父子也, 夫妇也,朋友也,长幼也。天下不可一e l 无君臣,不可一日无父子,不可 一e l 无夫妇,不可一日无朋友,不可一日无长幼。万世可以常行,一e l 不 可废者,孔子之道也 o 石介: 。石介: 9 石介: o 矗介: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 一二上赵先生书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l 六与张秀才书 徂徕石先生立:集卷 兰l :蔡副枢书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八辨私 “舟码束铂文学 第一章“介的立学思想 圣人之道非他,人道也人道非他,君臣也,父子也,父妇也。” 石介认为人之道必须反映社会本质、社会秩序,他把人之道规定为周孔之道, 儒家之道,其具体表现就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朋友也,长幼也”。并 把儒家之道看成粟米布帛一样为生活必不可缺。既然对石介而言,文之道也即是 人之道而人之道为儒家之道,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石介的文之道必然以 反映儒家之道为丰要内容,必然时时和儒家的伦理纲常紧紧联系在一起。 2 、文的教化功用 文的教化功用首先表现在对文章内容的要求上。石介在辨私中曾批评不 合孔子之道的言论“其言虽切,无补于用”。,其实,反过来说也就是符合孔子 之道的文章必须“有用”,也就是要反映儒家之道,对政治统治有实用的价值。 另一方面在充实、实用内容的前提下,文的教化功用还和文本身的重要性 密切相关。文字可供人阅读,文即是以文字的记载方式传播精神。这种精神会影 响到读者,从而起到道德教化、扬善弃恶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石介有着非常清 醒的认识,他认为,如果文章兴盛,就必然能影响到人的精神,并进而影响到整 个的社会风气,从而“粲然其君臣之道也,昭然其父子之义也,和然其夫妇之顺 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内外不渎,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 成矣。”“ 由此可见,“文之时义大矣”,文是如此重要,文之道与人之道息息相关,文 担负着传播儒家之道的使命,承担着厚风俗、正人伦的教化作用,是为了使尊卑 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内外不渎,风俗归厚,人伦既f ,实现王道理想, 而非是为个人养性娱情。这种观念把文章的对人的教化作用放在了首位。也许有 人认为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文的作用,但在石介看来,这理所当然是文必须承载 的功能,因为这种功用不是外界强加于文的,而是文从产生之r 起就从本质上决 定了的,是不可改变的。 三、文本诸识。 文章在石介心目中如此神圣,那么,对于石介而言,自然对文之作者会格外 关注。对于文章的写作者,石介又提出了那些要求呢? 我们看他在送龚鼎臣序 。石舟 。石介 。介 。豇介 徂徕石先生史集卷九明隐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八辨私 徂铼石先生文集卷i 兰上蔡剐枢书 祖徕石先生史集卷l 送龚鼎臣序 介与束初文学第二帝石介的文学思想 中的论述: 夫与天地生者,性也;与性生者,诚也;与诚生者,识也。性厚则诚 明矣,诚明则识粹矣,识粹则其文典以正矣。然则丈本诸识矣! “ 石介这里所言的“诚”、“性”源于中庸的“自诚明,谓之性” 。但在 此基础上,石介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识”,正如漆侠老先生论石介时就充分肯定 了这一点:“石介提出的文本于识,则是很有见地的”。在石介看来,性、诚、 汉三者紧密相关性厚则诚明、识粹。这里,石介别开生面地把识与性联系起来, 可见,石介所言的识,不是一般的见识,而是指作文者的秉性道德,而石介又苦 “文本诸识”,识粹又是文典正的前提,这等同于把文章直接和个人的性、诚联系 了起来,只有本性笃厚之人才能作出典正之文。这种观点出自石介之口是毫不奇 怪的。因为无论是人之性、诚、识还是文章,从石介天地一人一文的思想体系出 发,在本质上都是源于天地的,所以,就必然遵循相同的规则,内在高度的致。 就作文者而言,也必须符合、顺应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具体而言,也就是本性必 须笃厚。否则,若作文者本性就和天地之道不符,就绝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这种把人的本性视作对作文者根本要求的观点烙有石介非常独特的个人印记。 四、粹文俊辞。 “粹文俊辞”是石介对理想文章的要求。“粹文”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要求, 而“俊辞”则是石介对文章艺术上的追求。对于文,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 上,石介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本节我们着重讨沧石介对文章文学性的追求 考察石介对文章表现力的思考,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讨论: 1 、关于文道关系 说到文,必然有一个文道关系的问题。文道关系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 流长丽又颇引人争议的文学命题。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已提出相关命题。 在中唐时期,韩愈发动了著名的古文运动。为了提高古文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 他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道统”与“文统”的概念,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原道 中,韩愈构拟了从尧、舜一直传到孟轲的“道统”统系。与此同时,韩愈又在进 学解中描述了熔经史子集为一炉、兼包并蓄的文学体系,人称“文统”。韩愈又 。石介:徂铼石先生文集卷卜八送龚鼎臣序 。中庸第一二i 章 。漆侠:术学的发展和演变第2 3 2 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敝。 。石介:徂株石先生文集卷一宋颂九首 石介与宋初文学 第一争“介的文学思想 有“文以明道”的主张,以“明道”作为“文”的功能之。在韩愈的观念中,“文”基 本上被看作是“道”的表现,文以明道,其道载之于文。但“道”、“文”二者又不是 包含关系,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韩愈思想中关于“道”、“文”分立的意识就由 内在潜隐而表露为道统、文统并列的外在形态。在宋开国伊始,以柳,r 为代表, 提出了另一种“文道同一的观点。柳开在应责中写道:“吾之道,孑l 子、孟 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在道方面和 在文方面,柳开所崇仰的杰出人物是重叠的,他用这种方式表明,在他的心目中, 道等同于文,有其“道”就有其“文”;“文”便是“道”,“道”便是“文”。 石介继承了韩愈“文以明道”的根本精神以及柳开“文道同一”的主张,他的 文道观既和韩愈、柳开对文道关系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也有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对于以儒家继承人自居的石介而言,道是第一位的。石介天地一人一文三位 一体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必然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天地之道、人道,其集中表现 就是要反映儒家之道。所以石介对道格外推崇,在文集中他反复强调,为文“必 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而后为之。”。他称赞士建中“读书不取其语辞,直 以根本乎圣人之道:为文不尚其浮华,直以宗树乎圣人之教。” 在石介的上蔡副枢密书中,他不厌其烦,更详细地论述了文章和“圣人 之教”的密切关系: 故两仪,丈之体也;三纲,丈之象也;五常,丈之质也;九畴,文之 数也;道德,丈之本也;礼乐,文之饰也;孝悌,文之美也:功业,文之 容也:教化,文之明也;刑政,丈之纲也;号令,文之声也。 石介直接从周易那里引出封建社会的一攘套文化体制,要求文章要以儒 家的伦理纲常为本,将儒家的仁义道德、政治教化作为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内容。 要求真正做文章必须要用“道德以本之,礼乐以饰之,孝悌以美之,功业以容之, 教化以明之,刑政以纲之,号令以声之。” 简而言之,文以明道这才算真谁符 合石介的为文之道。 在道是第一位的前提下,对于文,石介也并没有忽视。在韩愈建立的儒家道 统的基础上,石介又进一步加以完善。在尊韩中石介认为,道统可以远溯到 。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一 应责,四部丛f u 本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二e 赵先生书 。石介z 徂徕石先生丈集卷二 代郓州通判李屯田荐士建中表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三上蔡副根密书 。石介:徂徕石先生史集卷十三上蔡副枢南书 1 0 柑介与米初文学 第一二章石介的文学思想 伏羲氏,“始于伏羲氏”中间又经由“神农氏,皇帝氏,少吴氏,颛项氏,高辛 氏,唐尧氏,虞舜氏、禹、汤氏、文武、周公”,“而终成于孔予”。孔子以后主 要有孟轲、扬雄、王通,韩愈四人。相应地,在文方面,石介也提出了自己所 崇仰的作家,他盛赞“盂轲、扬雄、董仲舒、司马相如、贾谊、韩吏部、柳宗元 之才之雄也”。,悲叹“嗟夫! 小子不肖,然每至于斯,未尝步流涕横席,终夜 不寐也。顾己无孟轲、苟卿、扬雄、文中子、吏部之力,不能亟复斯文,其心亦 不敢须臾忘。”。对照一下石介在道和文两个层面中提到的代表人物,我们就可 以发现,如孟轲、扬雄、韩愈,既是道统的继承人,也是文坛的领军人物。但是, 细心的读者也不难发现,石介提到的道统和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并不完全叠合, 象司马相如、柳宗元,都不是道统中的人物,主要是以文学家的身份出现他同 样对他 l f 4 1 1 常关注。显然,和柳开道与文是同一的观念不同,在道与文两个层面, 石介有着另外的追求,这种追求更接近韩愈。韩愈的“文以明道”,文和道互不 包涵,是两个不同的层面,韩愈标榜自己“志在古道,又甚好其文辞”,他时常 以继承儒家“道统”自诩:但他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却是在辞章上。总之,韩愈倡导 “占文”,一方面想弘扬儒学,另方面是想通过改革文体以发展文学创作。石介 将道和文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方面他高度重视道,以道统文,另一方面, 他并没有将文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完全取消掉,而是注意到了文相对的独立 性,这一点,从他对文章出众的作家的强烈关注可以看出来。相对于文道二者的 关系而言,石介更看重的是道,但这并不意味着石介对文的全部否定。石介所鄙 薄的,并非是辞章本身,而是专指那些内容空洞无物,仅仅辞章华靡的文章。如 果文章内容充实,“根本乎圣人之道宗树乎圣人之教”,在此情况f 石介对 于辞章的态度就明显不同,甚至还有溢美之辞,如石介评论石曼卿时苦“辞华非 学能” 即可为证。但是也不可否认,石介关注的重心是道,生致力的也是道。 石介文道观对自身的思想、创作及宋代的学术观念、文学观念及古文创作都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 、关于艺术形式 。石介 。石介 。石舟 。韩愈 。石介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七尊韩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二上赵先生书 祖徕石先生文集卷 二i _ l 张兵部书 禺黎先生集卷t 六答陈生书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三豪诗送杜默师雄 “介j 术衲文学 第一二帝打介的文学思想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集中讨论石介对文章表现力、文章艺术风格的见 解。石介认为好的文章,不仅仅要有“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的内容, 还要辅以“粹文俊辞”,他所欣赏的是充实的内容与豪壮风格的完美结合。 从石介文集中可见,他对“豪”的风格情有独钟。在石介看来,最能代表豪 之风格的近世作者是石曼卿( 旧字安仁) ,所以,他反复称赞吟咏“试看安仁咏, 秋风有怒涛”,“独以劲语蟠泊,会丽终于篇,而复气横意举,飘出章句之外” 锰。,这些具体描写了石曼9 即诗“豪”的表现。这里咏赞的是诗,其实,对石介来 说,他的评论并不仅仅限于诗,无论何种文体,石介所倾慕的风格是专一的。如 他盛赞“近世作者,石曼卿之诗,欧阳永叔之文辞,杜师雄之歌篇”。,就是因 为这三人豪壮的文章风格都与石介的审美追求一致。石介对文有其确定的美学指 向,有其一贯的品评标准。对石介来说,他所欣赏的诗文应该如李组“点豪磨墨 作文字,壮哉笔力追群牛”。,应该如张安道,能以“雄辞磅礴压群英” ,也 应该象状元王君贻“渊深粹纯,雄壮高拔,格如唐柳宗元、刘禹锡,意若到韩退 之吏部、柳仲涂崇仪” 。不仅对朋友,对自己的高第李常、李堂、张绩,石介 也是以豪来激励他们,如“古音抱淳澹,云和与空桑。豪气迈俦匹,驻裹与飞黄” 。,再如“其文如进六军而作鼓者,严猛齐厉,张皇奋施,可式可畏” 。 这可以证明,石介对文章的表现风格同样是看重的,不过,石介执着地认为, 只有刚健雄壮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与他对文的认识是分不丌的。石介之文,是 天地之文,是人之文,所以,在艺术上,必然要求与其相应的刚健、豪壮风格, 只有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