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的急剧变迁,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高 等教育系统内外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本研究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和思考 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问题,以期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主动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当今女性主义思想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传统教育现象的反思与批 判,通过对传统知识和科学的批判,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审视和分析教 育中的男性中心思想和意识,提出女性主义自身对教育独有的观点、看法和主张, 努力改革传统教育理论体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质的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华中科技大学的女研究生 作为自己的访谈对象,以高校潜在课程作为自己考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女性 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检视学校实体环境、课堂教学、论文指 导和就业竞争中教育工作者对于不同性别的教育对象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揭 示当今潜在课程中女性问题研究和实践中的性别忽视,呼吁人们重视教育公平,以 消除教育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最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积极开发性 别教育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将性别平等意识渗透于高等教育中 来确保女性利益得到保障,以促进高等教育中两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课程观 社会性别 高校潜在课程 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social chang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in the background,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and thinks about hidden curriculum in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at is, it examines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and aim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ositively. one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modern feminism is its critique and reconsidering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feminists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male-centered ideas in education from their own thinking. and they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to chang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the thesis makes use of literatur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ubjects are female graduates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aims at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institutions. in view of feminism the thesis reexamines the ess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rutinizes hidden curriculum shown in physical environment, teaching in class, thesis instruction and job hunting, such as the attitudes of faculties to female and male students. it discloses female problems and lack of gender in practice in hidden curriculum. the thesis calls on educational equity and asks to get rid of gender unfairness in education. in the end, the thesis offers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reating comfortable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sclosing hidden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ing job-hunting instruction. so it can spread gender equity over higher education to ensure females benefit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emale and male. key words: feminism feminism curriculum perspective social gender curriculum in higher institu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潜在课程在教育场域中是无所不在的,有时是隐藏的,有时是若隐若现的。它 不仅存在于中小学中,而且也存在于知识的圣殿大学里。有关潜在课程的研究 著作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领域。也许大学长久以来被视为真理的殿堂,因此 较少从潜在课程的角度来探究自身的问题。但是后现代思潮对传统知识和方法论的 批判,冲击了高等学府,质疑了知识的科学性,引起了学者们对高校教育中“潜在课 程”的关注。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别形成产生影响。高等教育虽然不能 决定社会性别的塑造,但是没有批判传统社会性别的认识,相反,它顺应甚至强化 了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传统社会性别认识将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为贤妻良母,并 且对女性成就的认同低于男性。因此,高等教育中出现以下现象:“女性主导”学科 和专业领域主要是人文、教育、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大学女性教师学术或行政 地位,与男性教师相比处于弱势等等。这些现象成为高校潜在课程的一部分,潜在 地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状态反映了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差异与性别问 题。女性主义认为,强调客观性、理性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实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 权制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她们审视了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知识、学科、 课程、教学等方面,发现高等教育是具有性别倾向的,但是人们没有发现,或者发 现了,因为对此习以为常,所以保持沉默。 运用女性主义的观点来透视高校潜在课程的诸多因素,可以看出潜在课程所 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大学校园生活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影响着女性对 自身性别的认定和和谐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导致女性在学业和就业等方面遭遇 到尴尬的境地,影响了女性自信心的培养和树立。以上诸原因就促使笔者展开这 项研究。 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女性主义自产生以来就对教育和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 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已经深得世人关注,但对高等教育课程领域的审视却是很少的。 女性主义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是一种学术视角。高校课程的女性主义透 视是以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为工具,促使课程制定者和实施者重新审视那些已经固定 的价值观。本文研究把女性主义视角带进高等教育课程领域,拓展了我国女性主义 的研究空间,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域。 1.2.2 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高等教育,旨在建立女性主义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 以修正男性中心的文化模式。在实践中,有利于消除传统社会性别认识,培养和谐 的社会性别意识,建立无性别歧视的教育内容和课堂环境,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变 化等等。 1.3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3.1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feminism) “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是由英文“feminism”翻译而得来,它源于法国,意同于妇女 解放。作为一个外来概念,本世纪初我国学者根据当时西方妇女运动的特点将其译 为“女权主义”。 1995 年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之后,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女权 主义”已不能涵盖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及其理论的发展变化,因为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 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的斗争,而逐步演变成力图改变以男性为中 心的文化和体制、从而改变社会性别关系、使男女都能全面发展的运动。因此, “feminism”被赋予了新文化的政治内涵,被改译为“女性主义”。自“女性主义”产生以 来,它一直都是一个歧义百出、争论不休的概念。留美学者王政(美国斯坦福大学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研究学者)在其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一书的序言中, 对“女性主义”给予了明确的描述,她指出:“feminism 有别于各种主义,它不是由 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几条定义和一系列连贯的概念组成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学说,更不是排斥异己、追求 占据思想领域中霸权地位的真理,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覆盖面极广的、各种 思想交锋、交融的场所。它历来同时包括理论和实践。” 尽管人们对于什么是女性主义看法不一,但大体上说女性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 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 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的的社 会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从狭义上说,女性主义就是指以性别 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狭义上的女性主义。 1.3.2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 gender)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女性主义者强调应该把“性别”(sex),或生物意义的 男性、女性同社会形成的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加以区别。目前,在女性主义 研究中, 通常用“性别”来指女性个体和男性个体的生理特征,而以“社会性别”来指社 会上对于男女生理之差而强加给他们的不同期望、要求与限制。社会性别已经成为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本文认为所谓社会性别,就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 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是一个社会、文化、政 治和历史的范畴。 1.3.3 性别差异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理论中对性别差异的理解, 包括生理性别差异即 sexual difference 和社 会性别差异即 gender difference。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或称经典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不 平等两性关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转变阶段 ,首先是生理差异向社会差异的转变,然 后是社会差异产生价值关系,最后是价值关系引出不平等观念。在生理差异的基础 上,性别差异更主要指性别的社会差异。性别的社会差异来源于社会理念,在意识 层面上表现为男女的心理差异。性别差异的成因从根本上说,是源于社会性的原因, 是由于社会长期存在的男性性别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的。由此,在讨论性别观念时, 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即现实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尤其 王政, 杜琴芳主编.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 第一版. 北京: 北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2 陈雨亭. 潜在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03 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是社会角色的差异,并非是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固有的差异,而是由于久远的历史 原因造成的,其实质是男女不平等。 1.3.4 潜在课程潜在课程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hillip jackson)在他的 班级生活 (life in classroom)中正式提出“hidden curriculum”开始,许多学者纷纷涉足潜在课程研究 这一领域。台湾著名学者王文科在其课程论中梳理出英文名多达 13 种之多: unstudied curriculum, informal curriculum, unexpected curriculum, covert curriculum, implicit curriculum, null curriculum, unanticipated curriculum, subsidiary curriculum, by-products of schooling, side effects or incidental outcomes of instruction, non-academic outcomes of schooling, what school does to people, hidden curriculum。 其中,以 hidden curriculum 最为常见。相应地中文命名也存在较大分歧,有潜在课 程、隐形课程、隐性课程、无形课程、非正规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潜隐 课程、隐含课程、第三课程等。本文采用“潜在课程”的说法。 杰克逊认为,潜在课程是非官方的隐含的信息,即学校和教室里存在的人际关 系(people)、奖惩制度(praise)和权威影响(power),学生从中获得忍耐、等待、驯从等 社会化必具特点。杰克逊认为潜在课程是预期的、人为的隐含信息。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vallance,e)在 20 世纪 70 年代界定的潜在课 程突出其结果:“隐性课程一词,是指学校教育的非学术结果,这些结果不但重要而 且系统发生,但未名示于各级公立学校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之中。” 1991 年,她在撰 写“潜在课程”词条时修改了上述界定:“潜在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 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潜在课程也许被认为是不公开的、非预期的、 隐含的或未被认识的。” 强调潜在课程还具有非预期性的一面。美国学者马丁 (martin,jr)教授给潜在课程下的定义是:“潜在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 靳玉乐. 潜在课程论. 第一版.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17 vallance, e. hid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of justific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ducational reform. in: giroux, h. &. purpel, d, (ed. ).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3. 1011 vallance, e. hidden curriculum. in: lewy, a, (ed.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ergamon prees, 1991. 40 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 意产生的学习状态。” 美国教育哲学家高尔顿(gordon,d)通过对潜在课程与显在课程在影响情境、 方式及结果三方面比较之后,作了如下界说“潜在课程是通过学校物质与社会环境无 意传递给学生非学术性学习结果”。 我国学者班华先生认为:“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 意识、非特定心理反映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与之有些相似的观点是山东曲 阜师范大学教科所庞学光在其文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给隐性课程下的定义:“指 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 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 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精确而显狭窄的界定。 台湾著名学者陈伯璋将潜在课程定义为“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 环境和文化体系) 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 价值观念、 规范和态度。 ” 靳玉乐先生认为潜在课程无所不在,既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将学校教育中的 潜在课程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 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正式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将潜在课程视为一种影响的有吴也显先生和万文涛先生。潜在课程“是非计划的 学习活动,是儿童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时时、 事事、处处都接触到的一种有形、无形的影响”。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隐性课程定义 为:学校通过物质的、组织制度的、校风教风等校园一般文化氛围,以内隐的方式 向学生传递的非学术影响。” 本研究认为,潜在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情境中获得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经 验(主要是指非学术性经验) 。 martin, j. r. what should we do with a hidden curriculum when we find one ? in: giroux, h, &purpel, d, (ed. ). op. cit., 1983. 124 gordon, d. the concept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82, 16(2): 187198 班华. 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 教育研究, 1989(12): 63 庞学光. 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 课程教材教法, 1994(8): 9 陈伯璋. 潜在课程的概念分析. 台北: 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1987. 96 靳玉乐. 潜在课程论. 第一版.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334 吴也显. 潜在课程初探. 教育研究, 1987(11): 48 同上 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4.1 女性主义研究女性主义研究 女性主义狭义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它为透视高校潜在课程的影响提供了 一种新的视角。对女性主义论述的资料很多,涉及面很广,本文涉及的文献主要研 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性别差异与教育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多采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取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 个方面:女性与男性相对而言的特殊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领域):这些特殊性 哪些是由性别、天生的差异(生物性方面)决定的,哪些是社会对性别差异所持的 传统、态度、规范甚至法律所带来的;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男女 两性自身具有的,哪些是社会强加的,哪些又是社会强加以后男女两性逐渐或者在 不同程度上认同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认识不一样,但他(她) 们基本上都反对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认为那是为两性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不均提供 正当性的解释基础,阻碍女性争取教育平等的进程。一般说来,传统女性主义理论, 或称经典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不平等两性关系的形成经历了三种差异的转变阶段: 首先是从生理差异向社会差异的转变,然后由社会差异产生价值关系的价值差异, 最后是价值差异导致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所以,她们主张消解“差异”以追求 “平等”。 在教育问题上她们主要关注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行为中的显性性别歧视 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两性“差异性”受到挑战,一方面来自黑人女性主义者, 但最为根本的也最具有颠覆性的挑战则来自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 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表述出来的。他(她)们清醒 地意识到: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差别中,男女性别差异可能是最持久存在的一种 差异了。因此,其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就教育而言,近代以来,西方各国 女性已经相继获得法律上的教育权利,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入学机会均等 虽然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实现平等的更为重要的指 王俊. 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2005. 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标是教育环境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以及男女两性在教育中获得自身发展 的条件和机会的公平,女性主义对于认识教育权利和资源享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 育对个体身份认同和行为选择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2)男性中心的课程知识体系问题 女性主义者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大学课程知识体系时发现:它们是存在性别 偏见与歧视的“父权课程”,其中女性以及相关议题被忽略和歪曲,其结果是复制了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角色分工。 3)女性心理、认知发展与教育的问题 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卡尔吉利根(ggilligan)研究了女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指出发展经历的不同使得男女两性在价值观、道德观,与认知方式上都有“本质性的 差异”。虽然其“本质论”的倾向和研究方法引起了诸多争议和批判,但同时也引发了 对于女学生主体体验、认知方式和教学情境与方法的关注、研究。 4)女性主义教学论的问题 女性主义教育学学者将其学术理念直接带入大学课堂教学之中,将女性主义运 动的方法论“意识激发”(consciousness-raising)转化为教学方法论,强调在女性 主义学术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无社会等级课堂之间建立联系,证明学生个人经验 和经历的重要性,赋权给学生,持“去中心化”的多元主体的主张,对教学中的权利 结构进行批判,并分析了课堂上女性失权的行为和情境,以及权利关系中处于不同 位置的女性间的相互关系,把知识和社会行为相联系,以便发展一种多元文化的女 性主义教学论。 1.4.2 潜在课程潜在课程 1)潜在课程研究的现状 国内潜在课程研究著作主要有靳玉乐先生的潜在课程论 、台湾学者陈伯璋的 潜在课程研究 、林清江潜在课程与生活教育 。潜在课程研究的内容,宏观上 致力于概念厘定、概念性质特点以及对潜在课程研究流派批判;微观上致力于探索 郑新蓉, 史静寰, 强海燕. 赋教育以社会性别. 北京: (内部资料)2000: 166 王俊. 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2005. 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潜在课程对德育、学校管理以及教学实验等的作用,指导学校教育实践。 自 1995 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社会性别和社会性别意识这两个概 念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社会性别,也是教育研究的新视野。有研究也开始从社 会性别角度关注潜在课程因素,分析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倾向问题。 但是,对高 校中潜在课程中存在的性别倾向问题最大的受害者是谁,以及怎样影响女性性别问 题还没有人专门而深入地涉及。 2)概念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潜在课程概念的界定,相同之处反映了潜在课程现象的许多本质, 但具体内涵与外延的界说存在分歧。 相同之处 第一,潜在课程属课程范畴,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这一点从命名 上就可以看出,显性课程是官方的(official)、正规的(formal),潜在课程则是非官方的 (unofficial)、非正式的(informal)。当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完全将两种形态课程“非 此即彼”、对立起来分析的话,会导致在客观上忽略或主观上否定排除显性课程中的 潜在课程因素及意义。有学者认为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是属于并列关系,这是将显 性课程理想化了。在教育实践中,不可否认地存在优选某些显性课程内容的问题。 这样,显性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将通过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第二,潜在课程对学生产生主要是非学术性影响,即促进学生情意方面的成长 和价值规范、信念等的形成。 第三,从影响方式上说,潜在课程以非系统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主要通过 接受者无意识心理完成其影响过程。 不同之处 第一、论者“课程”观不同。 杰克逊的界定着眼于潜在课程结构、信息要素,高顿d 强调学生获得的体验、 经验或结果。范兰丝e 1991 年的界定作了一次综合的努力。 国内学者班华的“隐性课程是教育影响因素”, 庞学光的“隐性课程是校园 陈雨亭. 潜在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03. 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文化要素统称”可以说都属于要素潜在课程观,其中隐含着静态的、名词性的 curriculum。靳玉乐先生认为,将潜在课程界定为教育影响因素,失之宽泛、笼统, 有导致潜在课程被否定的可能。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未能抓住其中根本。要素潜 在课程忽略学生的存在及其主动参与和创造。据此为理论基础的潜在课程开发设计, 即使如何精细,也不能完全切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因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应。 陈伯璋、张华、靳玉乐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潜在课程定为学生获得的经验之一。 显然,要素潜在课程定位在“文化或结构要素”,陈伯璋、高顿d 等将概念定位 在“非学术结果或学识”。笔者以为,这两种定位都存在不足,无法真正体现潜在课程 系统的动态平衡。学者靳玉乐的概念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更倾向于努力保持这种平衡。 第二,论者关于“潜在”的分歧。 从要素潜在课程观看,潜在主要是指“要素”是人为安排的,还是天然潜存的, 抑或二者兼而有之;经验潜在课程着重课程资料对学生的作用方式完全是无意的还 是有意无意兼存。当然,两种潜在课程观在具体阐述中都涉及对方的主题。所谓预 期的、意图性的要素或课程资料,指这样两部分:一是历史上曾经是显性课程后来 转化为隐含的信息(杰克逊的界定) 。范兰斯e 探讨了这种由来。另一,则是校园文 化建设,即根据认识规律设计的校园文化生态(中国庞学光的界定完全定位于此) 。 所谓非预期的、非意图性的要素或课程资料是与显性课程始终伴随的隐含信息。诚 如英国学者罗兰梅汉所言,任何一项世俗的活动都有其非预料性的结果。高顿d 强 调课程资料对学生的无意性作用。大多数学者持上述两种综合看法。加拿大学者 jp波特利从预期/非预期、识别/非识别两个维度对“潜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 存在七种潜在状态,潜在程度不一。 本文以为,对“潜在”进行综合的理解反映了人 们对潜在课程这一现象认识、探索及开发利用的不断提升。 3)潜在课程的功能 从功能的性质考察,潜在课程的功能有积极、消极功能或正向、负向功能。 积极(正向)功能。正如结构功能派所认为的,潜在课程在提高学习者学习效 果,实现社会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加拿大jp波特利著. 潜在课程探究. 汪霞译. 外国教育资料, 1994(1) 1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消极(负向)功能。西方社会批判理论流派注重对潜在课程消极功能的批判。 他们认为,潜在课程的存在,导致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阻碍了完美人格的培养。 积极、消极功能并存。潜在课程既有积极功能,又有消极功能。如“潜在课程的 功能具有两面性: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前者对思想品德形成、个性的发展起积极 作用,后者起消极作用。”有人还提出,潜在课程不仅能对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产生 积极有利的影响,也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学者认为潜在课程的功能是消极积极并存。 本研究主要关注潜在课程的消极功能,诸如潜在课程中性别问题以及它对受害最大 的、相对来说属于弱势群体的女性产生的消极功能。 4)潜在课程与高等教育 美国社会学者马戈利斯(eric margolis)编著的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是一部 用潜在课程观点剖析高等教育的最完整著作。它涵盖了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从大学 阶段到研究所,甚至是社区学院,批判了大学校园或多或少存在的阶级主义、父权 制、性别阶级族群上的不正义或性别歧视,揭露了潜在课程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 国内对高等教育的潜在课程研究集中在德育和教学实践中,对理论的研究较少。 1.5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文献分析 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在论 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参阅了许多关于教育社会学、女性学、社会性别学以及与女性 和潜在课程话题有关的论文、著作、报刊杂志。通过阅读和整理,了解研究这一课题 的相关文化背景,获取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统计数据,为本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1.5.2 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 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第一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2 1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研究对象的确定 由于本研究旨在分析研究高校潜在课程中透露的性别差异信息,因此,首先选 定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研究地点。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由工科院校发展而成的综合性 大学,其中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身处其中的女性感受到的性别意识相对强烈。她们 能够提供相对丰富的个人感受和经验描述。其次,将女性研究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 象。因为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本科生由于年龄和生活体验的原因,对男女生差 异问题感受不强烈,所以笔者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女研究生群,并注重文理工科专业 搭配问题。历史原因导致专业性别化在高校依然存在,对不同学术背景的女性进行 研究,目的是获得全面有效的资料。当然,研究对象的确定以对方愿意参加本次研 究为前提。研究对象的数量为 10 人。 出于对被访者个人隐私的保密,不能在研究中公开其真实身份。 2)资料的收集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法“访谈”。“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 是研 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次研 究采用半开放型访谈,每位访谈研究对象的时间为 1 个小时。 3)个案的基本情况 表 1-1 访谈对象表 姓名 年龄 院系 家庭住所 学历 a 30 数学系 城镇 硕士 b 27 软件学院 城镇 硕士 c 26 经济学院 农村 硕士 d 26 土木工程学院 城镇 硕士 e 25 外国语学院 城镇 硕士 f 24 教科院 农村 硕士 g 27 数学系 农村 博士 h 24 数学系 城镇 硕士 i 28 外国语学院 城镇 博士 j 27 政治教育 农村 硕士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第一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65 1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课程观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课程观 2.1 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 2.1.1 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源于欧美的重要思潮,自产生起的一个多世纪里,伴随着欧 美社会发展,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运动。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欧美 各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点早已广泛传播,深 入人心;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政权仍然拒绝给予革命时期曾与男性并肩战斗的女性 以平等权利。受到愚弄的女性们遂奋起向男性抗争,要求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 政治、经济权利,分享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果实,于是引发了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战场下来的男性又一次把女性挤出了战时急需她们 的工作岗位。为了平息女性失去“社会经济权利”的不满情绪,西方保守势力宣扬 19 世纪“真正女性”的口号“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这被称为“女性的奥秘”的性 别意识,经过大众舆论和现代媒体的传播,成为主宰女性的观念文化。陷于“家庭妇 女”角色的西方女性,在享受了安逸的生活后却感受到深深的失落和自我实现的缺 乏,内心充满无名的烦躁感和无意义感。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应运而生。由于这一次女性主义是在女性已基本取得了与男性一样的权利的前提下 产生的,因此女性主义者们不再关注男女平等,而是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 矛头直指把女性置于劣势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这次浪潮中,教育成为女性主义 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她们将教育视为终止女性附属地位的重要环节,将教育视为社 会进步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 女性主义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流派,对教育冲击最大的有四个流派,即自由主 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自由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早期代表,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它以自由主义为其 理论基础,认为女性在本质上具有和男性同等的理性和智能,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 1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权利和机会。现实的两性在理性上的差异是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造成的,而教育 机会的不均等又根源于法律的不公正,因此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者倾向于否定性别 差异,强调男女的共性,把法律和制度的修改作为解决女性次等地位的运动策略。 2)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摈弃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温和的外表,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 源是父权制和生理差异造成的,因此,向父权制提出挑战。在两性生理差异问题上, 早期激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被压迫是由于生理原因,只有想办法消除使女性处 于屈从地位的生理差异,才能消除性别的不平等和歧视,后来激进女性主义者转变 其观点,对男性生理状态进行否定,进而肯定女性的生理状态,强调两性生理差异, 认为女性在本质上优越于男性,并呼吁整个社会重新评价和接受女性特征,要求赋 予女性特征以文化价值。在对待男性的态度上,他(她)们将男性群体当作敌人, 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男性,拒绝与男性合作。 3)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展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深受马克思主义及激进女性主 义流派的影响。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单一的反资本主义或反女性被压迫运动 都无法达到经济平等和两性平等,必须二者并进。追求的改变不只是全新的、平等 的社会制度,更是意识结构、本能需求的根本改变,使人的本能由支配和剥削的欲 求中解脱出来,不只是利用生产力的发展减少异化劳动,并且以生命本身为目标, 使理性和感性都得到充分开发,使人类能够享用自己的“生存”。 4)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向理论本身提出挑战, 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话语。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否定所 有的宏大理论体系。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这些规模庞大的理论虽然都标榜性别 是中立的,但实际上都是以男性为其标准,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它们对性别的分析 过于概括,无法反映千差万别的女性群体的实际状况。第二,发明女性的话语。后 现代女性主义接受了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即权力”的重要思想,认为男性对 女性的压制来源于男性话语的霸权统治,要求建立起女性的话语系统,从而产生出 1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女性权力。第三,强调对女性自身进行反省。女性自身将男性关于正常化或标准化 的规范内化,深化了女性的不利处境,因此女性应该自省。第四,强调女性身体快 乐的重要性。尽情体验和享受身体的快乐有助于建立女性的话语。第五,反对性别 概念本身。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男性”、“女性”这些词语跨越了时空和文化,容易 形成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因而应当提醒人们重视两种性别内部各自所拥有的差别, 如种族、国家、阶级、民族等。 2.1.2 女性主义的理论特色女性主义的理论特色 1)认识论上的创新 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是与哲学结合的产物。它批判了男性中心认识论,其批判的 矛头主要指向客观性、理性、伦理的中立性以及价值中立的神话。女性主义认识论 对理性和客观性的批判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女性主义认为,所谓的理性和客观性的认知主体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所 以它并不真正具有客观性。因为所谓客观性、价值中立和普遍性,都是根据男性经 验设计的。男性把自己对世界的描述当成绝对真理,把男性的偏差隐藏在中立和客 观的表象之下,排斥了女性和下层阶级的经验和特点,其中包括感情、事物间的联 系、实践的感受和特殊性等等。因此,女性主义认识论特别提出,应当把在性别、 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倾向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都加入到认识主体中去。女 性主义不仅抨击男性主义认知主体,认为他们不可能客观,而且还认为处于边缘地 位的认知主体,比那些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人们更容易看到事实的真相。 其次,女性主义认为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客观性。他(她)们认为,人的偏见与 预期会影响观察的结果,因为所有的知识进程和认知者都是具体的、在情境中的。 认知者都是根据自己的解释框架来说明事实的,主体参与了客体本身的构建,使认 知者成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部分,这就使得客观性本身具有了主观性色彩而变得 不客观。因此,女性主义者提出要为非理性和主观性正名,从而为女性主义者重视 女性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方法论上的特色 面对哲学和科学排斥女性的传统,女性主义提出了新的更适当的了解世界的方 1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法论。女性主义研究对方法论领域的贡献可以被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领域 的拓宽,另一个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女性主义的研究开拓了如下新的研究领域和视 角。首先,对特殊群体的研究。例如,对上层阶级妇女的研究。其次,对特殊行为 的研究。例如,对养家这一行为的研究。最后,开创了研究资料的新形式。例如, 关于女性的主观社会经验的资料;关于女性主观自我的资料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研究区别于传统研究的新东西在于方法论方面的三 个特点: 第一,女性经验成为新的经验来源和理论来源。与认识论相对应,女性主义方 法论认为,传统的研究只从男性经验出发,只关注男性关注的社会问题。女性主义 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女性经验的视点出发界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衡量 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女性经验是多样化的,它来自不同阶级、种族、文 化的女人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这些支离破碎的主体身份是女性主义间接的丰富源泉。 第二,女性是新的社会研究目的。女性主义研究的目标就是为女性提供她们所 需要的社会现象的解释。传统的社会研究是为男性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解释,往往是 从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剥削或操纵的欲望出发提出问题。女性主义新的研究目的与 她们新的问题视角是不可分的。 第三,将研究者与研究主体放在同一个批评面上成为新的研究主题。也就是说,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必须将研究者本身的阶级、种族、文化、性别假设、信念和行 为放在她或他所要描绘的框架中去,因此,研究者就不是以一个无形的、匿名的、 权威的声音出现,而是表现为一个有具体而特定欲望和利益的真实的、历史的个体。 2.2 女性主义与课程建构女性主义与课程建构 2.2.1 女性主义的课程研究女性主义的课程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 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范式转换”在课程与教学研究 领域有突出表现。课程概念需要重建,概念重建使课程领域关注的焦点从开发课程 转向理解课程。将课程理解成性别文本成为当今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话语。把课程 1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理解为性别文本就是要研究课程和性别之间的关系。对课程和有关它的话语进行女 性主义分析。这些分析关注由于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给我们带来的不公正待遇,关 注我们进行建构以及被主导的性别体制所建构的方式。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期间,出现了一场“妇女解放运动”(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后来被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化工生产-洞察与解读
- 钻孔桩水下打捞合同范本7篇
- 风险评估与量化-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高端女装市场竞争态势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微纳米颗粒清洗技术-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度周口西华县中医院校园招聘17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江苏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招聘高层次人才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新乡市拓晋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黑龙江黑河市漠河市公益性岗位招聘18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春季四川叙永县委组织部叙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叙永县事业单位人才岗位需求7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至2030中国大宗物资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拼多多公司技能培训
- 胰岛素储存知识培训课件
- 福建省2025-2026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英语
- 道字的演变课件
- GB 46039-2025混凝土外加剂安全技术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卡丁车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教案2025秋形势与政策纪念抗战胜利坚定民族信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加油站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 阀门安装施工组织方案(3篇)
- 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