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 内容摘要 秦汉时期,紧承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大变革之后,豪强地主的犯罪活动相当猖 獗。笔者拟从社会史的角度,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犯罪社会学的相关 方法,联系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后的历史背景,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秦汉豪强地 主犯罪问题。 限于时间、篇幅,更囿于笔者水平,本文主要是对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现象的 研究。笔者在勾稽、梳理有关史料的基础上,依据豪强地主犯罪侵害的主要客体 之不同,将其犯罪活动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破坏社会治 安的犯罪、危害国家统治的犯罪。并于每种类下,将同类或性质接近的罪例归 为一宗,择以罪名。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兼并土地,占田逾制、私匿人户、隐 匿财产,逃避租税、豪杰役使;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扰乱地方吏治、放纵族众 宾客为盗贼、复仇;危害国家统治的犯罪:谋反大逆、首匿、篡囚、组织私家武 装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详细考察、分析了秦汉豪强地主各项犯罪活动的组织形 式、犯罪手段与具体内容。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认为秦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犯罪活动总体上具有以下几 个特点:一、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对社会的危害性较为严重;三、呈 现日益减弱的发展趋势。四、一些犯罪活动逐渐合法化a 【关键词】:秦汉豪强地主 犯罪 一鲞墨茎塑些圭塑矍墅窒 t h e s t u d y o nc r i m eo f p o w e r f u l l a n d l o r d d u r i n gq i n h a n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e r i o do fq i n - h a nd y n a s t y ,h a v ef o l l o w i n gs o c i a lc h a n g e so f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u m np e r i o da n dt h ep e r i o do f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t 1 1 ec r i m eo fp o w e r f u ll a n d l o r dw a s v e r yr a m p a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 ,f r o maa r i g l eo f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 b a s e do nr e s e a r c h e so f f o r m e rs c h o l a r s ,i n t r o d u c i n gc o n c e r n e dm e t h o d so fc r i m es o c i o l o g ya n dc o n n e c t i n g w i t h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c i a lc h a n g e so f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a n d t h e p e r i o d o f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s t u d yt h ep r o b l e mo fc r i m eo fp o w e r f u ll a n d l o r d d u r i n g o i n h a nd y n a s t y 。 b el i m i t e db yt i m e ,w o r d s ,m o r eb ec o n s t r a i n e db y 山ea u t h o rl e v e l ,t h ea r t i c l e o n l yi sa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c r i m eo fp o w e r f u ll a n d l o r dd u r i n gq i n - h a n d y n a s t y b yc o l l e c t i n g a n d c o m b i n gr e g a r d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o f t h eo b e c t 吼w i t c hc r i m eo f p o w e r f u ll a n d l o r de n c r o a c h ,t h ea u t h o r c l a s s i f i e di t sc r i m ea c t i v i t i e sj u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t e et y p e :t h ec r i m eo fb r e a k i n g e c o n o m i co r d e r :a n n e x i n gf a r m l a n da n d p o s s e s s i n gc o u r t y a r db e y o n dr u l e s ,s h e l t e r i n g p e r s o n ,c o n c e a lp r o p e r t yt oe s c a p et h et a x e sa n dl e v i e s ,e n s l a v i n gp e a s a n t t h ec r i m e o f d i s t u r b i n g s o c i a lo r d e r :d a m a g i n gl o c a lf e u d a ls o c i a lo r d e gi n d u l g i n gt h ec l a n s m e n a n d g u e s t sa sr o b b e gr e v e n g e t h ec r i m eo fe n d a n g e r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a lr u l e :t r e a s o n f e l o n y ,m i s p r i s i o n ,s e i z i n gp r i s o n e r , o g a n i z i n g t h e p r i v a t ea r m e df o r c e s b y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c l a s s i f i e ds y s t e mf o rc r i m eo f p o w e r f u ll a n d l o r d ,t h ea u t h o r m a d eac o n c r e t ea n a l y s i s o ft h eo r g a n i z i n g w a y ,c r i m i n a lm e a r l sa n dd e t a i l e dc o n t e n t so f i t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s u b s t a n t i a l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a r t i c l ep o i n to u tt h a t t h ec r i m eo fp o w e r f u ll a n d l o r dd u r i n gq i n h a nd y n a s t yt o t a l l yh a d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 f e a t u r e s :t h ef i r s t ,c r i m i n a lc o n t e n t sh a d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o ft h ea g e s t h es e c o n d , c r i m i n a ls o c i e t ye n d a n g e rw a s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e r i o u s t h et h i r d c r i m i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t u a t i o ng r a d u a l l yw e a k e n e d t h ef o u r t h ,s o m ec r i m i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g r a d u a l l yb e c a m e 1 e g i t i r n a t e 。 k e y w o r d :q i n - 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p o w e r f u ll a n d l o r d c r i m e 一 墨坚塞望些圭! ! 矍堑壅 - - j - _ 刖品 一、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战国秦汉之际,承春秋战国社会之巨变,是中国封建制生产方式确立和发展的重要 阶段。这一时期从封建地主阶级中逐渐成长起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豪强地主。豪强 地主问题是秦汉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关的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并 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不拟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只想选择学界关注较多 的若干方面,予以鸟瞰式地介绍,并略作一些评价。 以往对秦汉豪强地主的研究成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关于豪强地主 的形成与发展。;( 二) 关于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经济。:( 三) 关于豪强地主与国家政权的 关系。当然,以上所举不免挂一漏万,但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已大致能窥知秦汉豪强 地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上述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视野上,以往的 研究大多局限于秦汉时期,忽视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探讨豪强地主大量涌现 的社会历史渊源;在研究内容上,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政治史和经济史范畴,缺 乏从社会史、法制史角度的考察;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的研究过分强调阶级分析的方法, 较少注意汲取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社会学、犯罪学的研究理论 与方法。正是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下,有关秦汉时期豪强地主犯罪活动猖獗的社会现象 参见侯外庐秦汉社会的研究,见氏著 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f n 版社,1 9 7 9 年2 月第】版,第 5 7 页。 例如柳维本西汉豪强地主的形成与地位,辽宁师大学报1 9 8 4 年第5 期;汪润元、勾利军汉代豪 强产生的原因,历史教学1 9 8 4 年第1 1 期:韩养民西汉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和f - j 阎制度的萌芽,人 文杂志1 9 8 4 年第3 期;安作璋、逢振镐秦汉封建地主阶级构成的演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2 期;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第8 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7 月版 周天游论东汉门阔形成盼标志;东汉门阀问题研究之一,f 西北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3 期;东汉门 阀形成的上层建筑诸因素:东汉门阀问题研究之三,学术界1 9 8 9 年第5 期;东汉门阀形成的经济因 素) ,西北大学学报1 9 8 9 年增刊;孙忠家从汉墓画像石和出土明器看东汉豪强地主的发展,沈阳 师范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4 期;张凤池对豪强势力的历史考察,黄淮学刊1 9 9 0 年第2 期;邱少平 东汉门阀士族的形成,益阳师专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杨师群论两汉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性质特 征,学术月刊1 9 9 4 年第8 期;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国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版r 崔向 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 0 0 3 年1 0 月版。 例如邱汉生从“四民月令”看东汉大地主的田庄,历史教学1 9 5 9 年第1 期;刘毓璜论汉晋南朝 的封建庄园制度,历史研究1 9 6 2 年第3 期;杨曾文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文史哲1 9 7 8 年 第3 期;田泽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囊民”经济,中国史研究1 9 8 3 年第3 期;杨一民汉代 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历史研究1 9 8 3 年第5 期;付天明试论东汉时期的封建庄同内蒙古师大 学报) 1 9 8 4 年第1 期;白文国东汉庄园经济说质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8 4 年第3 期;韩连琪东 汉太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庄园制的兴起,见氏著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 9 8 6 年8 月版;李锦 山略论汉代地主庄园经济,( 农业考古1 9 9 1 年第3 期;柳春藩东汉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吉 林大学学报1 9 9 1 年第4 期:王彦辉汉代豪民私债考评,中国史研究1 9 9 4 年第2 期;朱绍侯秦 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3 月版;王彦辉汉代豪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2 0 0 1 年6 月版。 例如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 5 本,1 9 6 4 年9 月: 劳干 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 上) ,清华学报社,1 9 6 5 年版:刘增 贵从政府对豪族的态度论汉代豪族性质的转变,史原1 9 8 1 年第1 l 期;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 与士族大姓之关系,见氏著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1 2 月版;东晋次东汉的乡 里社会及其政治的变迁 ,中国史研究1 9 8 9 年第1 期;增渊龙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 刘俊文主编t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3 卷,中华书局,1 9 9 3 年1 1 月舨 黎明钊西汉中期 之三老与豪强,新史学1 9 9 7 年6 月8 卷2 期;王彦辉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史学月刊2 0 0 0 年第4 期;尹建东汉代“抻商”政策的变迁及与关东豪族势力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崔向东河北豪族与两汉之际的杜会政治,河北学刊2 0 0 2 年第1 期; 赵沛汉武帝的豪强政 策与地方豪族的士族化,廊坊师院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邱立波关于两汉史籍中的“吏民( ) ” 问题,史林2 0 0 3 年第5 期。 童堡茎堡丝圭塑翌笙塞 与国家防治对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一直未曾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此相关的问题,即使 有所涉及,通常也是散见于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之中,缺乏专门针对秦汉豪强地主犯罪 问题与政府预防、惩治措施的探讨。 f 是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拟从社会史的角度,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八犯罪 社会学的相关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秦汉豪强地主犯罪问题。本项研究把秦汉豪 强地主的犯罪活动,放到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视野下,着重考察其犯罪活动的情况, 包括犯罪行为的种类、特点、影响,产生根源,以及国家防治对策等。它在研究视野、 手段上与此前多有不同,所论证的一些问题为前人未曾涉及,或研究不够透彻,能在一 定程度上加深我们对秦汉豪强地主问题的认识。它不仅能够揭示和说明秦汉豪强地主犯 罪高发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与复杂历史背景,还可以通过总结秦汉政府防治对策得 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为今天国家制定预防、治理有关犯罪的政策方针提供有益的历史 借鉴。 此外,这项研究由于吸收和运用了犯罪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紧紧抓住秦汉豪强地主 犯罪猖獗现象与社会历史背景、当时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从 这一视角,深入地研讨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后,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变化与秦 汉豪强地主犯罪活动、国家防治对策、法律制度的联系。因而,此项研究又可以为秦汉, 乃至春秋战国时代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因此又具备一定 的创新性、启发性,和相当的学术价值。 二、豪强地主、犯罪概念的说明 在进行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之前,为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有必要对研究 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豪强地主、犯罪,略作说明。 ( 一) 豪强地主 秦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可分为贵族官僚地主、豪强地主和商人地主三个主要阶层。 此外,还有些土地不多的中小地主,即所谓的“中家”,他们既非豪强地主,也不兼 营工商,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中不占重要地位。豪强地主作为秦汉地主阶级的一个重 要阶层,既有地主阶级的一般共性,又有区别于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地主以及中小地主 的鲜明特征。 1 经营行业农业是豪强地主经营盼主要行业,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秦汉时期, 尤其汉武帝前,由于实行“禁民二业”政策,“一、官吏不许经营其他行业与民争利; := 、商人不许当官、经营土地;三、农民不许捕鱼打猎;四、士农工商不能兼业,各行 业内部也不兼二业”o 。所以贵族官僚、豪强地主、商人在经营上具有相对单一的特点, 即官僚贵族主要依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生活,兼并土地,经营工商在法律上是不 被允许的;豪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主要经营农业,采用租佃、雇佣等方式剥削农民, 还较少涉足工商领域;商人不许当官,占有土地是不合法的,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 还较少兼营土地。当然,这只能说汉武帝前,“禁民二业”政策得到较好的执行,单一 经营的经济占据比较太的优势,并不是说社会上不存在“兼业”者。事实上,早在汉初, 少数官僚贵族已开始兼并土地,一些豪强大家、富商大贾也已开始冶铁、煮盐,或“以 末致富,用本守之”,只不过在“禁民二业“政策限制下,兼业的现象尚不突出。但自 西汉后期始,兼业的问题日渐严重,元帝、成帝时。“郡国富民兼业颛利,以货赂自行, 参见林甘泉主编l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第1 版,第2 0 0 页( 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社、日期、版次) 。 朱绍侯秦汉“黎民二业”政策浅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 9 8 4 年第2 期。 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 取重于乡里者,不可胜数”。贵族官僚地主大批涌现,商人、豪强地主也大量占用、 当官,“禁民二业”政策已经残破。到东汉时代,“膏田满野”、“闭门成市”的多种经济 综合经营的田庄经济迅速发展,亦农亦商的贵族官僚地主已不少见,“而大商入与大土 地所有者的合而为一现象更是十分普遍”。 2 社会身份豪强地主多为“编户齐民”,即所谓的非身份地主。豪强地主一般 是各地的强宗大姓和高訾富人,他们在经济上可与贵族官僚地主一样,拥有大量土地和 财富,但由于“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故只能是所谓“素封”。,张守节正义日: “不仕之人自有园田收养之给,其利比于封君,故日素封也。”在政治上,豪强地 主与普通百姓一样,同是封建国家的臣民,尽管豪强地主经常利用其雄厚的财富和强大 的宗族势力,横行乡里,广占田地。“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但正如司马贞索引所云:他们终究是“乡曲豪富无官位,而以威势主断曲直”者, 并无什么政治、经济、法律特权可恃。此外。豪强地主与商人地主虽然同属于非身份 地主,但社会身份亦有所不同。商人地主多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的工商业者,大 多列身“市籍”,在秦汉政府“重农抑末”政策下,“法律贱商人”。,要遭受多种歧视 和苛待,如,高祖时,商人不得为吏、操兵骑马、衣丝乘车;武帝、哀帝时,规定有市 籍的商人不得名田,违者没入田僮;甚至被贬入“七科谪”。所以,从法令上看,商 人地主的社会地位一般低于豪强地主。当然,豪强地主、商人地主的社会身份也不是凝 固的,武帝以后至东汉时期,随着商人势力的发展,其社会地位亦逐渐提高,商人地主 占田、当官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豪强地主也开始直接参与地方政权,作为郡县掾吏影响 地方,些甚至演变成贵族官僚地主a 3 资产标准与中小地主相比,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秦汉时期,“编 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寡,大致可以区分为“小家”、“中家”、“大家”三个等级。各自的 资产标准是多少,史无明文。据学者考证,资产不满三万钱者当属于“小家”;“中家” 的财产可能是四万钱以上到十万钱。至于大家,即豪强地主,由于不同时期物价水平 的差异,其资产标准也呈现出浮动,这可从西汉政府迁徙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时, 资产标准的变化反映出来。汉书卷6 武帝纪载: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 百万以上于茂陵”,资产标准是三百万钱以上。又史记卷1 1 8 淮南衡山列传:武 帝时,淮南王谋反,欲伪徙国中豪杰“产五十万以上者”于朔方之郡。此处迁豪资产标 准是五十万钱以上,是所见最低的裘产搽准,但这是淮南王私定的标准,并未施行,目 的是以降低迁徙标准的手段,激起被迁豪杰对中央政府的怨愤,以响应自己的谋反,故 其所定标准应大大低于正常水平。此后,迁豪资产标准又有变化。宣帝时,社会经济繁 荣、稳定,物价水平较低,汉书卷8 宣帝纪云:“比年丰,谷石五钱”,迁豪资 产标准是百万钱以上。而成帝时,据同书卷l o 成帝纪载:鸿嘉二年,成帝徙豪富 于昌陵,资产标准更达到五百万钱以上。可见,豪强地主的资产标准不同时期变化很大, 但不论如何变化,他们的资产都大大超过“中家”、“小家”,多是地方盼高訾富人。 综上,豪强地主大体应具备下面三个条件:首先,他们主要经营农业,农业是其收 汉书,卷9 1 货殖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第1 版( 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社、日期、版次) 。 马新两汉乡村社会阶层新论t 山东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史记卷1 2 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 9 6 9 年9 月第l 舨( 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杜、日期、版次) 一 史记卷3 0 平准书。 参见甜泽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韵“豪民”经济中国史研究1 9 8 3 年第3 期。 汉书卷2 4 上食货志 。 汉书卷6t 武帝纪张晏注日:“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 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 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也。” 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4 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1 1 月第1 版,第7 0 l 一7 页。 3 童堡茎堡丝圭塑翌笙塞 与国家防治对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一直未曾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此相关的问题,即使 有所涉及,通常也是散见于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之中,缺乏专门针对秦汉豪强地主犯罪 问题与政府预防、惩治措施的探讨。 f 是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拟从社会史的角度,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八犯罪 社会学的相关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秦汉豪强地主犯罪问题。本项研究把秦汉豪 强地主的犯罪活动,放到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视野下,着重考察其犯罪活动的情况, 包括犯罪行为的种类、特点、影响,产生根源,以及国家防治对策等。它在研究视野、 手段上与此前多有不同,所论证的一些问题为前人未曾涉及,或研究不够透彻,能在一 定程度上加深我们对秦汉豪强地主问题的认识。它不仅能够揭示和说明秦汉豪强地主犯 罪高发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与复杂历史背景,还可以通过总结秦汉政府防治对策得 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为今天国家制定预防、治理有关犯罪的政策方针提供有益的历史 借鉴。 此外,这项研究由于吸收和运用了犯罪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紧紧抓住秦汉豪强地主 犯罪猖獗现象与社会历史背景、当时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从 这一视角,深入地研讨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后,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变化与秦 汉豪强地主犯罪活动、国家防治对策、法律制度的联系。因而,此项研究又可以为秦汉, 乃至春秋战国时代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因此又具备一定 的创新性、启发性,和相当的学术价值。 二、豪强地主、犯罪概念的说明 在进行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之前,为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有必要对研究 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豪强地主、犯罪,略作说明。 ( 一) 豪强地主 秦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可分为贵族官僚地主、豪强地主和商人地主三个主要阶层。 此外,还有些土地不多的中小地主,即所谓的“中家”,他们既非豪强地主,也不兼 营工商,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中不占重要地位。豪强地主作为秦汉地主阶级的一个重 要阶层,既有地主阶级的一般共性,又有区别于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地主以及中小地主 的鲜明特征。 1 经营行业农业是豪强地主经营盼主要行业,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秦汉时期, 尤其汉武帝前,由于实行“禁民二业”政策,“一、官吏不许经营其他行业与民争利; := 、商人不许当官、经营土地;三、农民不许捕鱼打猎;四、士农工商不能兼业,各行 业内部也不兼二业”o 。所以贵族官僚、豪强地主、商人在经营上具有相对单一的特点, 即官僚贵族主要依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生活,兼并土地,经营工商在法律上是不 被允许的;豪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主要经营农业,采用租佃、雇佣等方式剥削农民, 还较少涉足工商领域;商人不许当官,占有土地是不合法的,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 还较少兼营土地。当然,这只能说汉武帝前,“禁民二业”政策得到较好的执行,单一 经营的经济占据比较太的优势,并不是说社会上不存在“兼业”者。事实上,早在汉初, 少数官僚贵族已开始兼并土地,一些豪强大家、富商大贾也已开始冶铁、煮盐,或“以 末致富,用本守之”,只不过在“禁民二业“政策限制下,兼业的现象尚不突出。但自 西汉后期始,兼业的问题日渐严重,元帝、成帝时。“郡国富民兼业颛利,以货赂自行, 参见林甘泉主编l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第1 版,第2 0 0 页( 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社、日期、版次) 。 朱绍侯秦汉“黎民二业”政策浅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 9 8 4 年第2 期。 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 取重于乡里者,不可胜数”。贵族官僚地主大批涌现,商人、豪强地主也大量占用、 当官,“禁民二业”政策已经残破。到东汉时代,“膏田满野”、“闭门成市”的多种经济 综合经营的田庄经济迅速发展,亦农亦商的贵族官僚地主已不少见,“而大商入与大土 地所有者的合而为一现象更是十分普遍”。 2 社会身份豪强地主多为“编户齐民”,即所谓的非身份地主。豪强地主一般 是各地的强宗大姓和高訾富人,他们在经济上可与贵族官僚地主一样,拥有大量土地和 财富,但由于“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故只能是所谓“素封”。,张守节正义日: “不仕之人自有园田收养之给,其利比于封君,故日素封也。”在政治上,豪强地 主与普通百姓一样,同是封建国家的臣民,尽管豪强地主经常利用其雄厚的财富和强大 的宗族势力,横行乡里,广占田地。“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但正如司马贞索引所云:他们终究是“乡曲豪富无官位,而以威势主断曲直”者, 并无什么政治、经济、法律特权可恃。此外。豪强地主与商人地主虽然同属于非身份 地主,但社会身份亦有所不同。商人地主多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的工商业者,大 多列身“市籍”,在秦汉政府“重农抑末”政策下,“法律贱商人”。,要遭受多种歧视 和苛待,如,高祖时,商人不得为吏、操兵骑马、衣丝乘车;武帝、哀帝时,规定有市 籍的商人不得名田,违者没入田僮;甚至被贬入“七科谪”。所以,从法令上看,商 人地主的社会地位一般低于豪强地主。当然,豪强地主、商人地主的社会身份也不是凝 固的,武帝以后至东汉时期,随着商人势力的发展,其社会地位亦逐渐提高,商人地主 占田、当官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豪强地主也开始直接参与地方政权,作为郡县掾吏影响 地方,些甚至演变成贵族官僚地主a 3 资产标准与中小地主相比,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秦汉时期,“编 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寡,大致可以区分为“小家”、“中家”、“大家”三个等级。各自的 资产标准是多少,史无明文。据学者考证,资产不满三万钱者当属于“小家”;“中家” 的财产可能是四万钱以上到十万钱。至于大家,即豪强地主,由于不同时期物价水平 的差异,其资产标准也呈现出浮动,这可从西汉政府迁徙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时, 资产标准的变化反映出来。汉书卷6 武帝纪载: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 百万以上于茂陵”,资产标准是三百万钱以上。又史记卷1 1 8 淮南衡山列传:武 帝时,淮南王谋反,欲伪徙国中豪杰“产五十万以上者”于朔方之郡。此处迁豪资产标 准是五十万钱以上,是所见最低的裘产搽准,但这是淮南王私定的标准,并未施行,目 的是以降低迁徙标准的手段,激起被迁豪杰对中央政府的怨愤,以响应自己的谋反,故 其所定标准应大大低于正常水平。此后,迁豪资产标准又有变化。宣帝时,社会经济繁 荣、稳定,物价水平较低,汉书卷8 宣帝纪云:“比年丰,谷石五钱”,迁豪资 产标准是百万钱以上。而成帝时,据同书卷l o 成帝纪载:鸿嘉二年,成帝徙豪富 于昌陵,资产标准更达到五百万钱以上。可见,豪强地主的资产标准不同时期变化很大, 但不论如何变化,他们的资产都大大超过“中家”、“小家”,多是地方盼高訾富人。 综上,豪强地主大体应具备下面三个条件:首先,他们主要经营农业,农业是其收 汉书,卷9 1 货殖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第1 版( 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社、日期、版次) 。 马新两汉乡村社会阶层新论t 山东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史记卷1 2 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 9 6 9 年9 月第l 舨( 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杜、日期、版次) 一 史记卷3 0 平准书。 参见甜泽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韵“豪民”经济中国史研究1 9 8 3 年第3 期。 汉书卷2 4 上食货志 。 汉书卷6t 武帝纪张晏注日:“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 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 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也。” 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4 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1 1 月第1 版,第7 0 l 一7 页。 3 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 入的主要来源;其次,其社会身份既不是贵族官僚,也有别于工商业者,而是“编户齐 民”:最后,较之中小地主,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与财富。当然,豪强地主又是一个动 态的群体,西汉中前期,豪强地主与商人地主、贵族官僚地主区别较为明显,但从西汉 后期,三者已出现合流的趋势,特别是东汉时代,一些豪强地主已演变成贵族官僚地主, 而豪强地主与工商地主合一已是普遍现象。 ( 二) 犯罪 犯罪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犯罪孤 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 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国家的出现,为维护 自己的利益和安全,统治阶级通过法律把一切危害本阶级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定为 犯罪。可见,“阶级社会的犯罪问题,始终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集团内部 围绕维护或破坏现存秩序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的较量”。 早在春秋时,我国学者己对犯罪这一社会现象有所认识,墨子经上:“罪,犯 禁也”;“不犯禁,惟( 虽) 害无罪”。又东汉许慎说文辛部:“阜,犯法也, 秦以卑似皇字,改为罪。”此外,周代金文、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中也有丰富的有 关犯罪原因与预防的思想与法律。这些均说明,古人已有犯罪问题的理论认识,虽然 尚未揭示出犯罪的阶级实质,还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独立完整的犯罪理论,但实际上, 为适应维护社会治安与镇压犯罪的需要,从未间断对犯罪的研究,以及制裁、预防犯罪 的理论探讨与法律、制度建设。在感性上他们萌发了“犯罪”的概念,在实践中产生了 相关法律规定,并用来对付社会上的犯罪。惟其如此,在研究秦汉豪强地主犯罪时,笔 者引入了犯罪学中有关“犯罪”的概念,以期更为深入、科学地认识秦汉豪强地主犯罪 问题。 近代以来,关于犯罪的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 一种是刑法学的定义,一种是犯罪学的定义。由于刑法学与犯罪学在研究对象与目的上 存在差别,刑法学从法律规定出发,“研究个体犯罪行为的法律构成和刑罚适用”。而犯 罪学则“从社会现实( 而不是从法律的规定) 出发,通过对社会上犯罪事实( 而不是法 律规定) 的实际调查,即实证的( 而不是法律的逻辑分析、解释的) 方法,研究群体( 而 不是个体) 犯罪现象的( 而不是犯罪行为) 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因此,两者对于 犯罪的定义自然也有所不同。刑法学认为,犯罪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给社会造成 了严重危害,二是违反了刑法,三是应受到法律制裁,三者缺一不可。而犯罪学所研究 的犯罪现象,不仅包括上述刑法学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应包括刑法中没有规定, 但对统治阶级和社会具有比较严重的危害,以及一些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不良行 为。就这种意义而言,它是广义的犯罪概念。 由于本文拟从犯罪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秦汉豪强地主犯罪问题,所以,这里采纳犯罪 学意义的定义。简言之,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指违犯法律,被其认定为是犯罪的 行为,而且还包括法律虽未明确规定,但对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秩序构成 了危害,实际上被统治阶级所禁止,以及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的某些活动或行为。 三、基本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与传统从法律文本出发,以犯罪的法律规定为研究对象的刑法史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1 2 月第1 版,第3 7 9 页 郭成伟社会犯罪与综合治理- 前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8 月第1 版t 第2 页 参见崔永东金文简帛中的刑法思想,清华大学出版杜,2 0 0 0 年3 月第1 版。第1 6 5 页。 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 中国法学2 0 0 4 年第1 期。 参见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1 1 月第2 版,第8 7 9 2 页。 4 秦汉橐强地主犯罪研究 义上的犯罪研究不同。本文试图运用阶级分析与犯罪社会学的方法 ,直接以秦汉豪强 地主的具体犯罪活动为研究对象,将之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后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考 察其犯罪的种类、特点及产生原因、演变规律及社会影响。同时,分析研究秦汉政府在 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下,对豪强地主的犯罪活动采取了哪些防范、治理对策,为此开展了 何种活动? 颁行了哪些法令刑罚制度来防控、惩治其犯罪行为? 前后作过那些调整? 其 成效如何? 以全面、系统地揭示和说明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的真实情况。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部分,对秦汉豪强地主的犯罪活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秦汉豪强 地主犯罪现象,并结合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特色,及其犯罪活动的比较、分析,总结、 归纳出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的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联系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秦汉时期豪强地主 犯罪活动大量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然后,对豪强地主犯罪对秦汉社会造成的影响作出 客观的评价。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秦汉政府对豪强地主的犯罪活动颁行了哪些法令、制度? 采取 了哪些防范、治理措施? 前后作过那些调艇? 成效如何? 在秦汉政府的上述防治政策 下,豪强地主及其犯罪活动前后有何变化等问题。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时间,这里完成的仅是论文的第一部分。本文主要 是对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现象及其特点的研究,囿于笔者水平浅陋,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显 得深度不够,可能还有疏漏、错谬之处。加之,论文另外两部分还没有最后完成。所以, 这篇论文并不完整,尚存在许多缺点、不足,笔者期望有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 入研究,以拾遗补缺,并最终攻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这一课题。 所谓犯罪社会学,是指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方法t 对犯罪现象产生、形成的社会蹶因和条件,进 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探索它的发展变化觑律,寻求预防,控制和消灭犯罪的有效社会途径的学科。 参见宋浩波主编犯罪社会学论耍,北京出版社,1 9 9 1 年6 月第1 版,第2 0 页。 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 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 秦汉时期,豪强地主又称豪强、强宗、豪民、豪大家、大姓、豪猾等,是封建 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大多武断乡曲,为害一方,或荒淫越法,或 暌孤横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关于豪强地主的各种犯罪活动,史籍中虽多有记载, 但由于较为零散,具体情况尚不十分清晰。本文拟在勾稽、梳理有关史料的基础上, 对秦汉豪强地主的犯罪活动进行分类,以期深入认识豪强地主犯罪现象及其特点。 一、豪强地主犯罪的基本种类 史籍中关于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的记述虽较为丰富,但多因事而记,所以犯罪种 类、罪名并不清楚。因此,笔者依据豪强地主犯罪侵害客体之不同,将其犯罪活动 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危害国家统治 的犯罪。并于每一种类下,将同类或性质接近的罪例归为一宗,择以罪名,分析其 犯罪活动的具体内容。 ( 一) 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 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即扰乱封建国家经济管理活动,违反政府财政经济管理 法规、政策,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秦汉时期,豪强地主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主要 有:兼并土地,田宅逾制;私匿人户;隐匿财产,逃避租税;豪杰役使等。 1 兼并土地田宅逾制即指豪强地主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广占土地,拥有 的田宅超过他们的身份地位的限制。战国末年、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逐渐确立,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田宅逾制开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授田制”。“授田制”下,吏民按爵位身份从国家领 受一定数量的田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司马 贞索隐注:“谓各随其家爵秩之班次,亦不使僭侈蹄等也。”。兼并、占有过量 田宅是不被法律允许的。据学者研究,当时“各国授田给小农,田地数量都以一百 亩为标准”。但至战国末年,“授田制”已经残破,汉书卷2 4 上食货志载 董仲舒言: “至秦则不然,用腐鞅熹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 伯,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菅山林之饶,荒淫越制,蹄侈以相高; 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 可见,一些农民的土地已被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巧取豪夺,打破了“授用制” 下“一夫百亩”的平均状态,很多人无地、少地,而许多豪富之家占有的田宅已远 远超过他们的身份地位的限制。因此,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命令,“使 黔酋自实田”。,让百姓自己向官府呈报实际占有的田地数量,“这表明,原来国家 向每户农民授给顷亩的制度,已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政府不能完全通过授田 和根据身份来掌握各阶层人民拥有土地的实际数量,只好让他们自己申报,在法律 上承认和保护私人土地占有的两极分化状况”9 。 秦末汉初,战乱频仍,民“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 被打乱。西汉建立后,国家掌握了充足的土地。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 史记卷明商君列传。 吴荣曾战国授田制研究,见氏著t 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 9 9 5 年6 月第1 版,第9 2 页。 史记卷6 秦始皇本纪,装驷集解引徐广语。 宋杰九章算术) 与汉代社会经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1 月第l 版,第3 3 页。 汉书卷1 下高帝纪。 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 汉初实行“名田制”,对一些土地进行重新的分配,吏民可以按身份占有相应的田宅: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 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 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 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褒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 伍) 、 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 “徼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 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 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 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衷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 卒、士五( 伍) 、庶人一宅,司寇、隐官半宅。”。 “名田制”下,只要占有田宅不超过身份的限制,法律允许田宅的买卖、转让。 田宅既然可以有条件的买卖、转让,亦即国家已逐渐承认了私人对占有的土地、住 宅的所有权,土地一步步由国有走向私有。在这种条件下,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田 宅逾制的出现也就是时间问题了。汉在文帝以前尚“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 奴婢为限”。但逮武帝之初,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已是“网疏而民富,役 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田宅逾制已呈 山雨欲来之势。豪强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方式或是贱价购买,或是无偿侵夺。 ( 1 ) 贱价购买据汉书卷2 4 上食货志载晁错之言,文帝时由于水旱 灾害、急征暴赋,一些农民已“卖田宅鬻子孙”。豪强地主势大、财厚,往往乘机“贱 买”或“强贱买”农民田宅。史记卷1 2 9 货殖列传载:宣曲任氏之先人,于 秦末战乱之际,“独窖仓粟以此起富”。其后代“折节为俭,力田畜。用畜人争 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武帝时,豪强地主通过购买,兼并农民的田宅, 成为大土地所有者的现象已引人瞩目。史记卷1 2 2 酷吏宁成列传载: 武帝时,宁成因犯法被治罪,归家后,“乃贳贷买陂田千余甄,假贫民,役 使数千家”。 又汉书卷5 8 h 式传) ) :“ 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入山牧, 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由此可见,西汉前飙豪强地主多以农畜为业,积累了巨额财富后,又通过购 买民田宅的方式,“合法”地兼并更多土地。西汉后期,特别是东汉,豪强地主兼 营商业者日益增多。例如,张禹在乡里时“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樊重“世善 农稼,好贷殖” 。李通“世以货殖著姓”。他们不仅“连栋数百,膏田满野”,而 且还“车船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 羊豕,山谷不能受” 。其经济地位与收入已非西汉前期的一般豪强地主可比了。在 他们的兼并压力下,不仅一般农民,就是那些原己丧失土地的贫民也“虽赐之田, 张家l h - - 四七号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