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把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分为 六个区域,即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区、晋中区、晋南区、豫北区、豫中区和汉水 中游区,并在分期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各区瓮棺葬的特征。同时对仰韶文化的 瓮棺葬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仰韶文化瓮棺葬的源流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 一、瓮棺葬是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常用的葬俗。 瓮棺葬是用陶器埋葬死者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儿童。作葬具的陶器通常 是两件组合,一件大的陶器盛放尸骨,另一件稍小的陶器如钵、碗、盆等扣合在 上面,类似盖子。两件陶器上下扣合竖放于墓坑,或横置于墓坑,也有的用一件 或两件以上陶器作葬具。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多用罐、瓮、鼎、小口尖 底瓶、钵作葬具。罐、瓮通常与钵组合使用;鼎多单独使用:小口尖底瓶常常是 被锯开,再把口与底、底与底、或者口与口扣合。这些葬具多是日常使用的陶器, 也有的葬具是为瓮棺葬特别制作的。死者基本都是儿童,也有少数遗址发现有成 人。成人瓮棺葬多是二次葬,且有的葬具是专门制作的。在有些作盖的葬具的底 部凿有小孔,某些专门制作的葬具上面也发现有小孔。瓮棺葬中很少有随葬品, 即使有也只是几件很普通的陶器。儿童瓮棺葬主要是埋在房屋附近,也有一部分 埋在成人墓地,还有一小部分是有单独的埋葬区,零星的埋在墙基下面。 二、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与周邻文化的瓮棺葬是相互影响融合的。 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与周邻文化的瓮棺葬在葬具、组合情况、死者 年龄、凿孔情况、随葬品、埋葬位置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周邻文化的瓮棺葬 也有自己的特色。二者互相影响融合,在彼此的瓮棺葬中都能发现到一些对方瓮 棺葬的因素,这应是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生动的反映了 这几种文化的互动关系。 三、陕晋豫地区前仰韶仰韶龙山的瓮棺葬是一脉相承的。 陕晋豫地区在前仰韶时期开始出现瓮棺葬,这时候的瓮棺葬还处于萌芽时 期,但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葬俗。仰韶文化是瓮棺葬蓬勃发展的时期,是这 一时期埋葬儿童的主要方式。不仅瓮棺葬的分布地域扩大了,数量增多了,在继 承了前期的葬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葬具,组合也更丰富了。瓮棺葬这种 葬俗逐渐成熟和稳定。到了龙山时代瓮棺葬慢慢衰落,数量大为减少。不过其中 也蕴含了发展的元素,如分布的范围扩展了,选择作葬具的陶器也更多样了。从 这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的瓮棺葬从早至晚是一脉相承的,构成了一个 连续的发展序列。 关键词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分区分期,文化因 素分析 a b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o s s u a r yw h i c ha r el o c a t e di nt h ea r e ao f s h a n x i ,s h a n x i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o f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 o nt h eb a s i so f r e g i o n d i v i s i o na n dp e r i o d d i v i s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d i v i d e st h eo s s u a r yw h i c h a r el o c a t e di nt h ea r e ao fs h a n x i s h a n x i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o fy a n g s h a o c u l t u r ei n t os i xa r e a s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o s s u a r yi ne a c h a r e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m a k e sab r i e fa n a l y s i so nt h eo s s u a r yo ff o r m e r y a n s h a oc u l t u r ea n dl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a n di ta l s os t u d i e st h eo s s u a r yo f t h ec i r c u m ja c e n tc u l t u r e sw h i c ha r ei nt h es a m ep e r i o do fy a n g s h a o c u l t u r e 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l y , t h eo s s u a r yi sac o m m o n b u r i a lr i t ei nt h ea r e ao fs h a n x i , s h a n x i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o f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 t h eo s s u a r yi saw a yo fu s i n gp o t t e r yt ob u r yt h ed e a da n di tu s u a l l y u s e do nc h i l d r e n t w op o t t e r i e sa r eo f t e nf i tt o g e t h e ra sac o f f i n t h eb o d y i sp u ti nt h eb i g g e ro n ea n dt h es m a l l e ri so f t e nu s e da sac o v e r t h et w o p o t t e r i e sb u c k l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s t a n d so rl i e si nt h eg r a v e b e s i d e s ,t h e r e a r eo n eo rm o r et h a nt w op o t t e r i e su e s da sac o f f i n i tu s u a l l yu s e s p o t s ,u r n s ,d i n g ,b o t t l e sa n db o w l sa sc o 伍n s t h ep o t so rt h eu r n sa r eo f t e n f i t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b o w l s t h ed i n ga r eu s e da l o n e t h eb o t t l e sa r e u s u a l l ys a w n0 f r t h e nt h em o u t ha n dt h eb o t t o mo rt h et h eb o t t o ma n dt h e b o t t o mo rt h em o u t ha n dt h em o u t ha r eb u c k l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t h e s e c o f f i n sm o s t l ya r ed a i l yp o t t e r i e s af e wa r es p e c i a l l ym a d e t h ed e c e d e n t s a r ea l m o s tc h i l d r e na n daf e wa r ea d u l t s t h ec o f j f i n sb u r y i n ga d u l t sa r e o f t e ns e c o n d - b u r i a la n ds o m ea r es p e c i a l l ym a d e o nt h eb o t t o mo fs o m e p o t t e r i e sa sc o v e r so rs o m es p e c i a l l ym a d ec o f f i n st h e r ea r es m a l l h o l e s f e wb u r i a la c c e s s o r yi sd i s c o v e r e di nt h ec o m n s t h ec h i l d r e n o s s u a r ya r em a i n l yb u r i e db yt h eh o u s e s ,s o m ea r ei nt h ea d u l t s g r a v e y a r d ,s o m ea r ei nt h ei n d i v i d u a lg r a v e y a r d ,af e w a r eu n d e rt h ew a l l s e c o n d l y , t h eo s s u a r yw h i c ha r el o c a t e di nt h ea r e ao fs h a n x i s h a n x i 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o f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s y n c r e t i z ew i t ht h eo s s u a r yo f t h ec i r c u m j a c e n tc u l t u r e s t h e r ea r em a n yr e s e m b l a n c e si nt h ea s p e c t si nt h ec o f f i n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也ea g eo ft h ed e a d ,t h es m a l lh o l e ,t h eb u r i a la c c e s s o r y , t h e b u r i a lp l a c eo f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a n dt h ec i r c u m ja c e n tc u l t u r e s ,w h i c h s h o u l db e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s ec u l t u r e sa f f e c t i n ge a c ho t h e r t h i r d l y , t h eb u r i a lr i t eo ft h eo s s u a r yw h i c h a r el o c a t e di nt h ea r e ao f s h a n x i ,s h a n x i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o ff o r m e ry a n s h a oc u l t u r e ,y a n g s h a o c u l t u r e ,a n dl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i sc o n s e c u t i v e t h eo s s u a r ya p p e a r sf r o mf o r m e ry a n s h a oc u l t u r ea n df o r m ss p e c i a l b u r i a lr i t e i tf l o u r i s h e sd u r i n gy a n s h a oc u l t u r ea n db e c o m e st h e c o m m o nw a yo fb u r y i n gc h i l d r e n t h eb u r i a lr i t em a t u r a t e sa n ds t e a d i e s g r a d u a l l y i td e c l i n e si nl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b u tt h e r ea l s oc o n t a i n st h e e l e m e n t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o s s u a r yi nt h e s ea r e a si s ac o n s e c u t i v ec o u r s ee a r l ya n dl a t e k e yw o r d s :t h ea r e ao fs h a n x i ,s h a n x i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 扬n s h a oc u l t u r e 。 t h eo s s u a r y , r e g i o n d i v i s i o na n dp e r i o d d i v i s i o n , 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提交,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储繇翠 日期:珥年月丝日 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 绪论 瓮棺葬是古代以瓮或罐等陶器作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一种葬俗1 ,早在新石 器时代已经发现,一直延续到近代。在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很 多瓮棺葬遗存。根据有关学者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资料的统计,此葬俗的分 布范围遍及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北及吉林、内蒙,南达云南、广东,西至甘肃、 青海,东到山东、浙江乃至台湾等十九个省和自治区。尤以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 地区出土最多、较为集中,其中仰韶文化的瓮棺葬数量占已发现的三分之二2 。 针对目前这方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见本文“瓮棺葬研究概述”) ,本文拟重点对 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做一初步探讨。 一、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发掘概述 到目前为止陕晋豫地区已有几十个仰韶文化遗址发现有瓮棺葬遗存。 陕西地区主要有:西乡李家村,宝鸡关桃园、北首岭,临潼姜寨、自家村、 零口村、原头,南阵龙岗寺,铜川瓦窑沟、李家沟,华县泉护村、涨村,西安鱼 化寨、半坡,华阴横阵村,彬县下孟村等。 山西地区主要有:垣曲小赵村,芮城东庄村、西王村,汾阳峪道河,太原矿 山机器厂等。 河南地区主要有:洛阳王湾、同乐寨,临汝煤山、北刘庄、阎村、中山寨、 大张,淅川下王冈、下集,荥阳青台、点军台,汝州洪山庙,郑州西山、大河村、 后庄王,辉县孟庄,偃师苗湾,巩县赵城村,伊川土门、白元,鲁山邱公城,南 召- - n 岗等。 其中姜寨、半坡、王湾、大河村、青台等遗址都发现了几十甚至几百座瓮棺 葬,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二、瓮棺葬研究概述 关于新石器时代瓮棺葬的考古学专论或者在论文中有涉及到瓮棺葬详细论 述的文章并不太多,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瓮棺葬的起源 许宏认为瓮棺葬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距今六千年以上的关中地区的李家村文化、黄河下游的北 辛文化和杭州湾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几乎同时出现了此种葬俗,这是生活在各地的 人们出于遵循宗教信仰的需要,出于便利而以同常生活所用的陶器作为葬具来盛 敛死者尸骨3 。 关于瓮棺葬起源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许宏的文章虽然谈到了瓮棺葬的起 1 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 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2 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3 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l :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源,但是没有深入探讨,缺乏相关证据的支撑。 2 瓮棺葬具组合分类 李仰松将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具分为五类4 :器盖与直筒罐( 或缸) 钵( 或 盆) 与夹砂罐( 或瓮) 豆形器与鼎两个半截的尖底瓶半截尖底瓶与直筒罐 等。 金则恭将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具分为六类5 :瓮( 罐) 葬小底缸葬尖底 器葬直筒缸葬鼎葬其他形制的瓮棺。 许宏把黄河中游龙山文化和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的瓮棺葬具组合分成了 四类6 :罐( 瓮) 葬蛋形三足瓮鼎其他形制的瓮棺。对于仰韶文化瓮棺 葬具的分类则沿用了李仰松的分法。 关于仰韶文化瓮棺葬的专论,大多都探讨了瓮棺葬具的组合分类。学者们根 据组成瓮棺葬具的不同器类的陶器划分为不同的组合。李仰松是最早将瓮棺葬具 进行组合分类的学者,后两位学者则是在其基础上的补充。 3 瓮棺葬的含义 宋兆麟根据“云南的纳西族、普米族用麻布口袋和陶罐作葬具,并将袋底剪 开或把罐底打破,便于死者灵魂出入”的民族学材料,认为是仰韶文化瓮棺葬留 孔以便灵魂出入的有力旁证7 。 李仰松引用了世界各地一些民族学材料和部分宋兆麟的材料,认为仰韶文化 的瓮棺葬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8 。许宏9 、巩启明和巩文1 0 、龚丹、许红 梅1 2 等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郭立新认为瓮棺葬是对再生的模拟和象征。瓮棺葬所用的葬具瓮、釜、罐、 缸等有着圆鼓腹的陶器与孕妇具有相似的形象,因而容易被原初民看成是孕妇或 女阴的象征。瓮棺葬把死者尸体放入象征女阴的瓮、罐、釜中,就意味着模拟胎 儿在子宫中发育的情形,其目的无非是让死者转生1 3 。 关于瓮棺葬含义的探讨多是运用民族学的材料进行比附和推测,不过大多学 者都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重复,且所用的论据也基本是宋兆麟文章中的民族学材 料,所以至今没有更新颖独到的见解。 4 瓮棺葬的埋葬位置 瓮棺葬很多都埋在房屋附近,对于这种现象,李仰松认为有两种含义。一是 对孩子的体贴和爱护,以防野兽对小孩尸体的伤害。其二是因为孩子太小,未行 “成丁礼”,故不能埋到本族成人的公共氏族墓地去1 4 。 关于埋葬在房屋附近的儿童瓮棺葬,许宏与李仰松的观点类似,同时他还认 李仰松: 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 9 7 6 年第6 期。 s 金则恭: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考古学集刊第4 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 6 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 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7 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 9 6 4 年第4 期。 8 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 9 7 6 年第6 期。 9 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i :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1 0 巩启明、巩文:论仰韶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一祝贺石兴邦先 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三秦出版社,2 0 0 3 年。 1 1 龚丹: :屈家岭文化中的儿童埋葬方式探析,东南文化2 0 0 6 年第5 期。 1 2 许红梅:略论青海史前瓮棺葬,青海社会科学2 0 0 7 年第3 期。 n 郭立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四川文物2 0 0 5 年第3 期。 1 4 李仰松t 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 9 7 6 年第6 期。 2 为不同时期的瓮棺葬的埋葬位置,也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他以湖南华 容车轱山大溪文化墓地和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儿童瓮棺葬多葬在女性慕侧边或 母子合葬于一个瓮棺内的现象为例,认为这反映了当时以女子为中心,世系从母 的社会状况1 5 。 5 成人二次瓮棺葬 ( 1 ) 原因 李仰松认为成人二次瓮棺葬是当时人们对“凶”死者埋葬的一种葬俗。“凶 死者严禁葬入本族的墓地里,但是可以和本族的“凶”死者埋葬在一起。而一般 儿童瓮棺葬,因为他们还未成年,灵魂还不成熟,所以即便是”凶“死的,也不 得行二次瓮棺葬1 6 。 金则恭认为成人二次瓮棺葬只是由于尸骨易于葬入瓮棺的缘故,似乎并无其 他特殊的含义。 许宏综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实行成人二次瓮棺葬的 原因可能会不同惦。 丁兰兰认为郑洛地区用特制的陶质葬具对氏族或部落中的特殊人物实施二 次厚葬,可能才是成人瓮棺葬出现的直接原因。因为就骨骼收集情况而言,成人 瓮棺葬的尸骨收集大都比较齐全,除头骨、肢骨、肋骨、贫骨外,有的甚至连趾 骨、髌骨、脊椎骨等碎小骨头都也一并收集。尸骨收集普遍完整以及放置相对郑 重的事实,说明成人瓮棺二次葬丝毫没有展现出被厌弃的迹象。尤其同期甚至同 一遗址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竖穴土坑墓存在,说明并非所有的成年死者都能享受瓮 棺葬这一待遇。另外瓮棺葬具上的一些纹饰,如“鹳鱼石斧图 、男性生殖器图 案等,可能暗示了该死者是部落首领、带有宗教色彩的领袖人物或生前主事婚姻 与生育等的重要人物1 9 。 ( 2 ) 豫西地区成人二次瓮棺合葬墓分类 俞凉亘将豫西地区史前的成人二次瓮棺合葬墓分为了三种类型:数人葬、十 几人葬和百人葬。数人葬如鲁公邱山城发现的5 个成人瓮棺合葬在一起等;十几 人葬如伊川土门发现有十几个瓮棺埋在一起等;百人葬如汝州洪山庙发现l 座大 墓中至少有1 3 6 个瓮棺葬于一起,其中成人瓮棺1 2 1 座2 0 。 ( 3 ) 郑洛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相对年代关系 丁兰兰通过对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二次瓮棺葬的典型葬具“伊川缸的分 析,将这一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相对年代进行了划分,认为器体瘦高及多施划 纹或绳纹的伊川缸,其相对年代似乎较早。器体稍宽而多素面的伊川缸,其相对 年代居中。器体普遍宽矮而多彩陶的伊川缸,其相对年代可能最晚2 1 。 ( 4 ) 郑洛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兴衰 丁兰兰认为郑洛地区的成人瓮棺二次葬,很可能就是在关中东部地区半坡类 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因为在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早期偏晚阶段,亦即半坡 类型后段或史家类型中,就曾发现过一些成人瓮棺二次葬,其骨骼放置方式与郑 临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怕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 9 7 6 年第6 期。 1 7 金则恭: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考古学集刊第4 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 埔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 9 丁兰兰:略论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瓮棺二次葬,四川文物2 0 0 8 年第3 期。 2 0 俞凉亘:豫曲地区史前成人瓮棺合葬墓试析,耕耘论丛( 二) ,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 2 1 丁兰兰:略论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瓮棺二次葬,四川文物2 0 0 8 年第3 期。 3 洛地区相似,也少有随葬品。二者葬具虽然有不少差异,但也存在相似之处。如 姜寨二期用特制的大型尖底罐作成人瓮棺葬具,其形态与郑州出土的瓮棺最为接 近,或一定程度地说明郑州所出可能就是郑洛地区此类瓮棺的早期形态,而姜寨 第二期遗存中的尖底器或为其原始祖型。消失的原因可能一是仰韶文化晚期以 来,在周围诸文化势力迅速扩张的过程中,郑洛地区逐渐丧失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环境,人们无暇经常或大规模举行仪式颇为繁琐的二次埋葬方式,成人瓮棺葬流 行的条件和基础也就随之丧失。二是郑洛地区可能也出现了文化现象更替发展的 趋势。仰韶文化晚期,棺椁类木质葬具尚不多见,但龙山时代土坑一次墓葬中却 屡见不鲜。木质棺椁的出现与流行,使得成人瓮棺葬具相形见绌拢。 成人二次瓮棺葬是学者们研究相对较多的问题。李仰松、金则恭、许宏主要 探讨的是其产生的原因,不过他们仅根据民族学的材料来研究,没有联系相应的 考古现象,论证缺乏一定的力度。丁兰兰着重于考古材料本身的研究。她分析了 郑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瓮棺葬具“伊川缸”的形制、埋葬位置、随葬品等情 况,并对这一地区的成人瓮棺葬的相对年代进行了划分。通过成人瓮棺葬相互间 的比较以及与儿童瓮棺葬的对比,对于成人瓮棺葬这一特殊的现象做出了比较充 分的论述。 6 瓮棺葬的随葬品 许宏认为大多数瓮棺葬没有随葬品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太小,还不会使用人世 间的一切日常生活用具。而且尽管瓮棺葬中存在随葬品有无、多少的差别,但差 别不大,似乎不说明什么问题2 3 。 郭立新认为瓮棺葬是对生育过程的模拟,死者是在“子宫 中受孕的“胎 儿”,胎儿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可由“子宫供给,因而也就不需要通常意义上 的生活用具。但是,假如瓮棺葬的主人是氏族部落的首领或具有某种特殊的身份, 那些能表明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东西就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随葬。因此, 瓮棺葬中的随葬品多为石斧、石钺、玉器等能表明墓主身份地位的东谣。随葬品 的多少与种类,以及瓮棺的容量反映了墓主地位的差异2 4 。 关于瓮棺葬内随葬品的研究,推测的成分比较多,尚缺乏丰富的材料和严谨 的考古学论证。 综上所述,瓮棺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 1 ) 瓮棺葬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精神含义的探讨上,且大多学者引用相似的民 族学材料,拘泥于前人已有的解释,缺乏创新和从考古学角度的严谨论证。 ( 2 ) 对瓮棺葬具组合的划分仅以器类不同为根据,没有进行综合的类型学分 析,过于简单粗略。 ( 3 ) 瓮棺葬的研究局限于一定的时空范围,缺乏对其源流及与周围文化瓮棺葬 的比较分析。 ( 4 ) 与瓮棺葬有关的问题如凿孔、埋葬位置、随葬品问题的研究,推测的成分 较多,没有与瓮棺葬具本身以及周围的遗迹现象综合起来考虑,论证不够有说服 力。 三、本文研究目标 ( 一) 研究方法 篮丁兰兰:略论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瓮棺二次葬,四川文物2 0 0 8 年第3 期。 拈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m 郭立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四川文物2 0 0 5 年第3 期。 4 1 运用考古类型学进行分区分期研究。 2 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瓮棺葬的葬具情况、死者年龄和葬法、凿孔、 埋葬位置、随葬品等作分类比较,探讨其演变规律、源流及其与周邻文化瓮棺葬 的关系。 ( 二) 研究目标 1 通过分区分期,尽可能弄清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的演变规律、文化 特性以及源流。 2 通过文化因素的对比分析,探讨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与周邻文化瓮 棺葬的关系。 第一章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 第一节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分区与分期 本文论述的瓮棺葬是以瓮或罐等陶器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一种方式,即是以 陶器为容器,将死者的尸骨放入其中进行安葬。瓮棺中的死者可以是一次葬的儿 童,也可以是二次葬的成人,但尸骨均置于陶器内。有些墓葬中有用陶器套住死 者头或腿等部位而其他部分暴露在外的现象,如宝鸡岐山王家咀遗址2 5 的w l ,铜 川李家沟遗址拍的m 1 、m 3 ,郑州大河村遗址2 7 的w 1 1 和w 1 2 4 等。有学者将这种用 陶器盖住一部分肢体,其他部分暴露在外的称为“非装入葬”嚣,认为这也是瓮 棺葬的一种。还有些墓葬中有把陶器打碎铺在死者的头部、胸部或其他部位的现 象,如山东滕州西康留遗址2 9 的m 1 5 、m 1 7 ,山东邹县野店遗址3 0 的m 6 1 、m 6 4 、m 8 2 , 江苏邳州梁王城3 1 等遗址。报告中也多把这种现象归类为瓮棺葬或与瓮棺葬有关 的葬俗。根据报告的图片和描述,可见这类陶器是在当时埋葬死者时有意打碎的, 而不是由于其他的自然原因等压碎的。以上两种现象虽然也用到陶器,但是陶器 并没有起到葬具的作用。因为葬具是用来盛敛死者的容器,应该将尸骨全部容纳 其中,无论是一次葬的全部尸骨还是二次葬挑选的部分尸骨。用陶器覆盖部分肢 体或打碎铺在尸体上显然无法容纳全部尸骨,还有很多尸骨暴露在外,因此此类 陶器不应看成葬具,而将这类葬俗称之为瓮棺葬可能也不确切,其中含义还应结 合相关考古学或民族学材料加以研究。因此,本文排除以上两种现象,仅论述将 尸骨放入瓮棺中的这类遗迹现象。 严文明先生根据自然地理、文化面貌和历年工作情况,将整个仰韶文化划分 为8 个区域3 2 ,本文以严先生的分区为基础,结合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将陕晋 豫地区的仰韶文化分为6 个区域进行探讨,分别是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区、晋中 区、晋南区、豫北区、豫中区和汉水中游区。 一、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区 ( 一) 瓮棺葬的发现 渭河流域及周边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之一,这里的仰韶文化遗址非常密 集,不少遗址经过了大面积的发掘。迄今为止这一区域发现有瓮棺葬的遗址有 2 0 处( 图一) ,兹简述如下: 1 临潼姜寨遗址3 3 :1 9 7 2 年至1 9 7 9 年进行了十一次发掘,共发现五期不同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两岐山千家咀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史前研究1 9 8 4 年第3 期。 2 6 西安半坡博物馆:铜川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 9 8 4 年第l 期。 2 7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 列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 9 8 9 年第4 期。 2 9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考古队、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发 掘简报,考古1 9 9 5 年第3 期。 3 0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 3 1 周润垦、张浩林、原丰: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发掘,2 0 0 5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 出版社,2 0 0 6 年。 3 2 严文明: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3 3 半坡博物馆、陕两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6 的文化遗存。一至四期属于仰韶文化的四种不同类型,第五期属于客省庄二期。 第一、二、四、五期都发现了瓮棺葬,共有3 0 0 多座,大多分布在公共墓地或者 房屋附近。 2 临潼零口村遗址秘: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遗存中发现9 座墓葬,其中有5 座瓮棺葬,分布在遗址的居住区内。 3 临潼原头遗址3 5 :共发现l o 座墓葬,均为瓮棺葬,单个或成群地分布在居 住区内。 4 西安半坡遗址:遗址的面积约5 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作坊区、 氏族公共墓地三个部分。共发掘墓葬2 5 0 座,7 3 座是瓮棺葬,大多分布在房屋 附近。 5 西安蓝田泄湖遗址3 7 :发现了仰韶、龙山、西周、战国各期文化遗存。其 中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存中发现l 座墓葬,为瓮棺葬。 6 西安鱼化寨遗址靼:共发掘面积1 7 5 0 多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房址5 0 多座, 灰坑( 窖穴) 1 3 7 座,瓮棺葬5 4 座,灰坑葬2 座,儿童墓5 座。 7 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3 9 :已发掘面积达1 6 4 8 5 平方米,发现仰韶时期的瓮 棺葬3 3 个。 8 宝鸡北首岭遗址帅:遗址中心面积约2 5 0 0 0 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 究所于1 9 5 9 年、1 9 7 7 年、1 9 8 5 年作过多次发掘,发现了4 5 1 座墓葬,其中6 6 座为瓮棺葬,瓮棺葬多发现在墓区,与土坑墓交错在一起,无一定规律,少数几 座在居住区。 9 彬县下孟村遗址n :揭露了仰韶文化的方形圆角半地穴式房址、窖穴、陶 窑、墓葬等。发现8 座墓葬,均为瓮棺葬,零散地竖立于房子或灰坑边不远的地 方。 1 0 铜川李家沟遗址4 2 :遗址的第一和第三期分别发现1 1 座和1 5 座瓮棺葬。 1 1 铜川瓦窑沟遗址4 3 :发现了1 1 6 座墓葬,其中有4 6 座瓮棺葬。 1 2 华县泉护村遗址4 :1 9 5 8 1 9 5 9 年进行了发掘,共发掘了三期不同的文 化遗存,第一期发现有2 座墓葬,其中1 座是瓮棺葬。1 9 9 7 年又进行了一次发 掘,发现仰韶时期的瓮棺葬1 2 座。 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 3 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零口村,三秦出版社,2 0 0 4 年。 ”临潼县博物馆赵康民:临潼原头、邓家庄遗址勘察记,考古与文物1 9 8 2 年第1 期。 3 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珏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文物出版社,1 9 5 3 年。 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两六队:陕两蓝田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 9 9 1 年第4 期。 弱尚民杰、郭永淇、张翔:西安再次发现大型史前环壕聚落遗址,中国文物报2 0 0 3 年8 月2 9 日。 3 9 王炜林、袁明: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 0 0 5 ,文物出版社,2 0 0 7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 4 1 陕两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两邻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报,考古 1 9 6 2 年第6 期。 4 2 西安半坡博物馆:铜川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 8 4 年第l 期。 钉王炜林:瓦窑沟史前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1 9 9 5 年5 月2 1 日。 *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县泉护村,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 王炜林、邢福来、李岗、孙周勇:华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 鉴1 9 9 8 ) ) ,文物出版社,2 0 0 0 年。 7 1 3 华县涨村遗址4 5 :共发掘4 座墓葬,其中2 座瓮棺葬,分布于公共墓区。 1 4 华阴横阵村遗址4 6 :发掘了仰韶、龙山、战国、汉代各期的文化遗存。仰 韶遗存中发现2 9 座墓葬,其中5 座为瓮棺葬。 1 5 丹风县巩家湾遗址4 7 :发掘了仰韶、龙山、周代各期的文化遗存。仰韶遗 存中发现2 座墓葬,均为瓮棺葬。 1 6 商县紫荆遗址4 8 :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物,紫荆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五 期。第二期发现2 3 座墓葬,其中8 座瓮棺葬。第三期发现1 5 座墓葬,其中有l 座瓮棺葬。 1 7 南郑龙岗寺遗址4 9 :发掘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各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仰 韶文化共发掘出4 2 3 座墓葬,有1 4 座瓮棺葬。仰韶文化墓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瓮棺葬属于晚期,分布在公共墓地。 1 8 西乡何家湾遗址5 0 :发掘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各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仰 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遗存共发掘出1 0 0 座墓葬,有2 l 座瓮棺葬。 1 9 汉阴阮家坝遗址甜:发掘了老官台、仰韶、夏商各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 化半坡类型遗存中发现2 座墓葬,均为瓮棺葬。 2 0 紫阳马家营遗址5 2 :发掘了老官台、仰韶、夏商各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 化半坡类型遗存中发现5 座墓葬,均为瓮棺葬。 4 5 北京人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 1 9 8 0 年第3 期。 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工作队:陕西华阴横阵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 第4 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 4 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区文管会:陕两丹凤县巩家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 2 0 0 1 年第6 期。 4 8 商县图f 5 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商洛地区图书馆:陕两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与文物1 9 8 1 年第3 期:王世和、张宏彦:1 9 8 2 年商县紫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文 博1 9 8 7 年第3 期。 4 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 如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两省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贰何家湾遗址,陕南考古报告 集,三秦出版社,1 9 9 4 年。 5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两省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 叁阮家坝遗址,陕南考古报告 集,三秦出版社,1 9 9 4 年。 5 2 陕- 西省考古研究所、陕两省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肆马家营遗址,陕南考古报告 集,三秦出版社,1 9 9 4 年。 8 图一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区瓮棺葬遗址分布图 临潼姜寨遗址临潼零口村遗址临潼原头遗址西安半坡遗址西安蓝田泄 湖遗址西安鱼化寨遗址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彬县下孟村 遗址 铜川李家沟遗址 铜川瓦窑沟遗址。华县泉护村遗址。华县涨村遗址 。华阴横阵村遗址。丹凤县巩家湾遗址。商县紫荆遗址 南郑龙岗寺遗址 西 乡何家湾遗址 汉阴阮家坝遗址。紫阳马家营遗址 ( 二) 瓮棺葬的分期 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这一区域瓮棺葬具组合种类较多,主要有瓮钵、瓮一 盆、罐钵、瓮一瓮、瓮一大型尖底器、缸一盆等等,以前三种最为常见。瓮、 罐、缸等多作为主体葬具盛放尸体,钵、盆等作为器盖覆盖其上,竖置于坑中; 也有的是两件器物扣合,横陈于墓坑。本区的瓮棺葬具组合可分为3 期( 图二) 。 l 期:这一期的遗址主要有临潼姜寨一期、临潼零口村、西安半坡、彬县下 孟村、铜川李家沟一期、华县涨村、华阴横阵村、丹凤县巩家湾、商县紫荆二期 等。主要的葬具组合为瓮一钵、瓮一盆和罐钵。瓮钵组合中的瓮多为夹砂红陶。 方唇外侈,肩部较明显,斜弧腹,小平底,腹部多饰斜绳纹。钵,口微敛,深腹、 圜底,素面抹光,口沿下饰一道红色宽带。瓮瓮组合中的瓮与前者中的瓮器形、 纹饰类似,为大口、方唇或圆唇,鼓腹,小平底,腹部多饰斜绳纹。盆,圆唇微 卷沿,敝口,深腹,凹底,沿面近平,并饰几何形黑彩。罐钵组合中的罐为夹砂 红陶,大口,方唇,腹部圆鼓,小平底。腹饰绳纹或弦纹,有的唇面也饰弦纹。 钵,直口,深腹,圜底,口沿上多饰一道红色宽带,有的红带上饰一道黑彩。底 面或饰席纹、布纹。 2 期:这一期的遗址主要有临潼姜寨二期、临潼原头、蓝田泄湖、宝鸡北首 岭、南郑龙岗寺、西乡何家湾、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等。这一期的葬具组合 9 除了上一期的三种之外,还出现了新的葬具尖底罐和缸。尖底罐多和钵、瓮 组合,或单独使用。缸多和钵、盆组合,或单独使用。瓮钵组合中的瓮多为夹砂 红陶,侈口方唇,器身较深,腹微鼓,最大径在中腹以上约三分之一处。腹部饰 左斜绳纹。钵,敛口,深腹,下腹微内凹,平底。瓮盆组合中的瓮为夹砂红陶, 短直口,圆平唇,唇下有一周弦纹,鼓肩,器身斜直,平底。腹部饰左斜绳纹。 盆,多为泥质,窄卷唇,浅鼓腹,圜底。罐钵组合中的罐为央砂红陶,大敞口, 唇略方,肩微鼓,鼓腹,腹下反成弧状收成平底。肩部至中腹部饰绳纹。钵,多 为泥质,口微敛,深腹,圜底。部分钵的口沿饰黑色或红色宽带纹,亦有饰倒三 角黑彩者。尖底罐,大型器,直口,圆唇,腹壁直,中腹以下圆鼓,最大径在中 腹以下。口唇下有数道弦纹,弦纹下有一周凸饰。中腹有l 透穿的d q l 。器身两 例有双耳,钝尖成小平底。缸,多为夹砂红陶,大型器。直口微敛,唇圆厚,直 腹,大平底。外壁饰左斜划纹。 3 期:这一期的遗址主要有姜寨四期、铜川李家沟三期、商县紫荆三期等。 这一期瓮棺葬具组合种类有所减少,主要是瓮钵和罐一钵。瓮钵组合中的瓮为 圆唇、沿外侈,肩部较明显,腹壁斜直下收,小平底,最大径在腹上部。钵,口 微敛,浅腹,圜底,口沿上施有一周黑带彩。罐钵组合中的罐为夹砂红陶,侈口, 平唇,腹外鼓,腹下反成弧状内收成小平底。唇面上有两道弦纹,上腹部饰多道 弦纹。钵,泥质红陶,直口,口沿外绘一圈较窄的黑色彩带,圆腹,圜底。 器 夯形 瓮钵瓮 盆罐钵尖底罐 缸 就 1 嬗w u町 2 町 图 l) o 。, 斌 ,舅j , 并 l b 1嘲 _ jl u 171 8 i 1 0 3 uu 町 图二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区瓮棺葬分期图 1 、姜寨瓮t 2 7 6 w 2 2 2 :22 、姜寨敛口钵t 2 7 6 w 2 2 2 :13 、姜寨瓮t 2 8 2 w 2 6 5 :24 、姜寨 敛口深腹钵t 2 8 2 w 2 6 5 :i5 、铜川李家沟瓮w 5 :26 、铜川李家沟钵w i o :l ( w 5 :1 无图, 与w i o :l 为同一类型钵) 7 、姜寨瓮t 5 2 w 5 0 :28 、姜寨深腹盆t 5 2 w 5 0 :19 、姜寨瓮 z h t l 8 ( 要) :1 4 ( t 1 3 w 1 2 :2 无图,与z m 8 :1 4 为同一类型瓮)1 0 、姜寨浅腹盆t 1 3 w 1 2 :1 l o 1 l 、姜寨鼓腹罐t 2 7 6 w 2 7 5 :51 2 、姜寨直1 = 1 钵t 2 6 8 w 1 9 7 :1 ( 此瓮棺葬为w 1 5 4 ,葬具为 罐钵组合,均无图,w 1 5 4 :1 与t 2 6 8 w 1 9 7 :1 为同一类型钵,w 1 5 4 :2 与t 2 7 6 w 2 7 5 :5 为同一类 型鼓腹罐) 1 3 、姜寨鼓腹罐z h t 9 w 2 4 4 :21 4 、姜寨敛口深腹钵z t t t s w 2 4 3 :2 ( z h t 9 w 2 4 4 :1 无图,与z h t 8 w 2 4 3 :2 为同一类型深腹钵)1 5 、姜寨罐t 2 5 7 w 2 1 1 :21 6 、姜寨钵 t 2 5 7 2 1 1 :l1 7 、姜寨尖底罐t 2 8 3 w 2 7 8 :11 8 、姜寨缸t 2 8 2 w 2 4 5 :1 ( 三) 瓮棺葬的特征 1 瓮棺葬的数量 据不完全统计,本区发现有瓮棺葬的遗址中墓葬总数约为2 2 6 3 座,瓮棺葬 总数约为7 0 7 座,约占所有墓葬数量的3 1 2 。姜寨发现的瓮棺葬数量是最多的, 达到3 1 2 座,约占整个区域瓮棺葬总数的4 4 1 。 2 瓮棺葬的变化趋势 第2 期发现有瓮棺葬的遗址最多,有1 2 个遗址;第l 期有1 0 个;到了第3 期减少到4 个,呈由少变多再变少的趋势。第l 期的瓮棺葬的数量是最多的,有 3 7 4 座;第2 期瓮棺葬为3 0 6 座;第3 期仅有2 8 座,逐渐递减( 图三) 。本区无 论是发现有瓮棺葬的遗址数量还是瓮棺葬的数量基本都集中在第1 和第2 两期, 说明瓮棺葬在这两期是比较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