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中的寓言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中的寓言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中的寓言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中的寓言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中的寓言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先秦诸子的总结之作,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 发展演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先秦诸子一样,吕氏春秋在治国理论论证过程当中也广 泛地采用了寓言这种文学形式。据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统计,书中运用寓言达2 8 3 则。 本文以吕氏春秋寓言作为研究主体,探索先秦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在战国末期所呈现出的 特点。 本文在体例上分为五章,力求在总体上从文学角度、多方位地探索吕氏春秋中所使 用的寓言的特点。首先第一章为引言,说明了论文选题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写作得目的、 意义以及对寓言和吕氏春秋的简介。第二章从两个角度来概述。即书中寓言形成的原因 和书中寓言的思想内容。这其中包括时代背景、思维的发展、寓言文学和史传文学的发展以 及书中文艺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体现。而思想内容主要从寓言取材于故事的外在特点和寓言体 现先秦诸家思想的内在特点进行论述。第三章把重心放在了这些寓言的艺术特点上。这一章 与文学的联系最紧密。涉及到书中寓言的人物塑造、寓言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等三个方面。 其中人物塑造主要从寓言中的人物特点、利用情节来塑造人物以及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人 物性格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寓言的论证结构这个层面上,本文以单篇文章为例,详细地 说明了寓言论证的具体过程。同时也揭示出书中寓言群的结构框架为论证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关于吕氏春秋中寓言的语言特点,本文从对话的运用和描述性语言的运用两个方面 展丌论述。第四章着重论述吕氏春秋中寓言的价值、影响和这些寓言在使用中的不足之 处。其中价值本着文学“美“刺”的传统,着重从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角度来分析其社会 价值。同时由于书中的历史寓言居多,因此这些寓言更多地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方向,具 有文学价值。在谈到书中寓言的影响方面,主要从政治和文学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些寓言的使 用给后世带来的影响。也附带提到其对文化和人们实际生活经验的丰富。一本书能够流传两 千年实属不易,闪光之处遮蔽了瑕疵,但用今人的眼光去衡量,书中所使用的寓言也有不足 之处。最后本文从书中所使用的寓言缺乏创造性、种类不丰富和寓言的“所指不全面三个 方面论述了书中寓言的不足。但这些不足并没有妨碍吕氏春秋成为一本流传千古的佳作。 在第五章结语中,本文又以这些寓言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体验为对象,引申出本文研究的一些 后续之思。 今天,吕氏春秋已被学界所重视,但其文学领域却少有涉及。综观全书,寓言是最 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一个方面。因此,通过吕氏春秋的寓言研究,抛砖引玉,力求为吕 氏春秋文学艺术的研究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吕氏春秋;寓言;艺术特点;价值;影响: 不足 a b s t r a c t l us h ic h u no i u ,a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n ds u m m a r yw o r k so f a l lk i n d so ft h o u g h t sa n dw o r k sd u r i n gp r e q i nt i m e sp l a y sab r i d g er o l e i n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c u l t u r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i nc h i n a j u s t1i k eo t h e rw o r k so ft h eg r e a tt h i n k e r sd u r i n gt h a tt i m e , l us h ic h u nq i u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u s e da l l e g o r ya st h eb a s i so ft h et h e o r y a b o u th o wt or e g u l a t et h en e wc o u n t r y a c c o r d i n gt om rc h e np u q i n g s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a 1 l e g o r yh i s t o r y ”。t h e r ea r e2 8 3a l l e g o r yi na l li n t h eb o o k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a l1 e g o r yi nl us h ic h u n i ua n dd i s c u s s e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l i e g o r yd u r i n gp r e o i nt i m e s i no r d e rt os t u d y t h ea l l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i nac o m p r e h e n s f v ew a y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 p a r t s t h e f i r s tp a r t g e n e r a l l y t e l lt h er e a d e r sa b o u tt h ep r e s e n t j i t u a t i o ni nt h ef i e l da b o u tt h es u b j e c ti nt h ep a p e r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 s t u d y in go nt h es u b j e c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 t h eg e n e r a liz a t i o no ft h e a 1 1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 i tc o m p r e h e n s e st h er e a s o n s f o rf o r m i n gt h e a ll e g o r y ,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t h ea ll e g o r y t h er e a s o n sf o rf o r m i n g t h ea l l e g o r ya r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i n g k i n gc a p a h i l i t yo fh u m a n b e i n g sa n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1 i t e r a t u r e a 1 1 e g o r yg e t t i n g f r o m s t o r i e sa n da l l e g o r ya b o u tt h et h o u g h t so fo t h e rt h i n k e r si np r e q i n t i m e sa r e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t h ea l l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 t h et h i r dp a r t f o c u s e so n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t h ea l l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 i tr e l a t e sw i t h l i t e r a t u r em o s t i to o m p r e h e n s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m o l d i n g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ea l l e g o r yi nr e a s o n i n g ,t h el a n g u a g es t y l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m o l d i n gi s a b o u tt h et y p e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m o l d i n gw i t hp r o c e s s o ft h es t o r i e s f o r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a l l e g o r yi nr e a s o n i n g ,i tr e l a t e s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h er o l e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rt h el a n g u a g es t y l e itr e l a t e st h ed i a l o g u ea n dt h ed e s c r i p t i v ew o r d su s i n gi nt h ea l l e g o r y i nt h eb o o k ,t h ef o u r t hp a r tf o c u s e so nt h ev a l u e s ,i n f l u e n c e sa n dt h e f l a w so ft h ea l l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 f o ro n ev a l u e ,i te m p h a s i z e so nt h e s o c i a lc o n t e n t st h ea l l e g o r yr e f l e c ta b i d e db yt h e1i t e r a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o ft h e “p r a i s e ”a n d “s a t i r e ”f o ra n o t h e rv a l u e i te m p h a s e so nt h e 1 1 r e a l i s mo ft h ea l l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 f o rt h ei n f l u e n c e s ,t h e yi n c l u d e m a i n l yp o l i t i c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b yt h ew a y ,t h e r ea r ea l s oi n f l u e n c e s a b o u tc u l t u r ea n d1 i f e i ti sn o te a s yt h a tab o o kc a nb ek e p tf o r 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t h e g o o d n e s sm u s tb em u c hm o r et h a nt h ef l a w s b u t t h e r ea r es t i l ls o m ef l a w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a n d a r do fn o w a d a y s f o r t h ef l a w s ,i tr e l a t e sf r o mt h r e ea n g l e s t h ef i r s ti st h el a c ko ft h e t r e a t i o na n dm o s ta l l e g o r yr e p e a t i n gt h ea l l e g o r yi no t h e rb o o k s t h e s e c o n di st h et e d i o u s n e s so ft h ea l l e g o r ya n dt h eh i s t o r ya l l e g o r ym a k i n g u pt h em o s t t h et h i r di st h a tt h ei d e n sc a n tc o m p r e h e n s et h ec o n t e n t s o ft h ew h o l ea 1 e g o r y ,l e a v i n gm e r et h i n k i n ga n di m a g i n i n g i na l l ,t h e s e f l a w sc a n tb ea v o i d e db e c a u s eo ft h ec o f i f i n e sa tt h a tt i m e ,i nt h ef i f t h p a r t ,i tt a k e s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ea 1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f o r e x a m p l ea n dt e l l ss o m eu n s o l v e dp r o b l e m sf o rf u r t h e rs t u d y i n gi nt h ef i e l d t o d a y ,l us h ic h u nq i uh a sb e e n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 ,b u tt h e r e i ss t i l lal o n gw a yt og oi nt h e1 i t e r a t u r ef i e l d i na 1 1 ,t h ea l l e g o r y i s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s p e c tj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l i is h ic h u nq i u f o rt h i sr e a s o n ,i ti sh o p e dt h a tt h ep a p e rc a nd r a wm o r e a t t e n d a n c eo nt h ea l l e g o r yi nt h eb o o ka n dm a k eal i t t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s t u d yo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so fl us h ic h u nq i u k e yw o r d s :l us h i c h u nq i u :t h ea 1 1 e g o r y :t h ea r t i s t i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v a l u e :i n f l u e n c e s :f l a w s : i i i 第一章引言 寓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特点。它是哲 人们思维成果的结晶和载体,并广泛渗透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寓言的定 义,历来众说纷纭,人们都从不同的方面试图给寓言下定义。最早提出“寓言” 一词的是庄子。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 以天倪。寓言十九,籍外论之。”近些年来,对寓言进行研究的学者分别从各 自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寓言。高亨先生认为:“寓言者以我之言寄托之古人或他人 也。如此则信之者多。”3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 增订本) 说:“它( 寓言) 是一个故事,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故事,而是作者别有寄托的故事。寓言有两大要 素:一是故事性,二是寄托性。这两大要素形成了寓言的双重结构,其表层结构 是一个故事,我们称之为寓体;其深层结构是作者所寄托的一种思想观念, 我们称之为寓意。由这两部分组成的作品,便是一则寓言。”。3 白本松先生 在先秦寓言史这样给寓言下定义:“寓言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虚构 的短小故事,来寄托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道理,表现作者对社会某种现象的明确态 度,从而起到讽刺、劝戒和启迪思想的作用。”“q e 京大学中文系的常森老师的 观点是对寓言定义的一个补充。他指出寓言的意义分为“所指”和“能指”。从 功能和逻辑的角度来划分,“所指”是作者或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理念,即主观意 义。而“能指”是可以传达作者或说话人理念的故事。从作者方面讲,这并非作 者所愿,是一种客观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理解,“所指”是单一的,而“能指” 则是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他还指出寓言并非都是虚构的,只要作者想用来传 达“所指”的故事都是寓言,即使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他以论语微子中 的“接舆”的寓言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另外,他还认为寓言并非都具有譬喻性, 还有举证性的寓言。并以庄子中的“庄周梦蝶”和“支离疏”为例。鉴于上 述,本文认为寓言是作者或者说话人为了使读者能够比较形象地理解他们的观点 所讲的故事。它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神话故事、动物故事和一些无生 物的故事等。它有情节有很强的形象性,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不是寓言, 寓言与神话也不同。茅盾认为:“神话是没有作者主名的,而且被原始人就 是创造并传述这些故事的人,认为真有其事;寓言则正相反;寓言有作者的名字, 而且明言其中的人物和事情都是假托的。神话并不含有道德的教训l 目的,寓言却 以劝诫教训为主要目的。神话不是某某个人著作的,寓言大都出于著作家之理 想。”5 另外从文学的发展来看,先秦时代是寓言文学的“黄金时代”。到了战国末 朝,政治上大一统的国家即将产生,思想学术趋于一统,寓言文学也在走向_ 统。 几乎同时代产生的韩非子寓言与吕氏春秋寓言都表现出寓言故事集的形 式特点,是寓言在先秦末期的总结之作。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编纂而成。 据书中序意篇称其成书年代为“维秦八年,岁在滔滩”。其主编秦相吕不 韦原为阳翟大贾人,因为在赵都邯郸偶遇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公子异人,认为“奇 货可居”,便着手计划了一场政治投机。经过吕不韦多方活动,异人归秦,被立 为太子,更名子楚,子楚即位后为庄襄王,吕不韦为文信侯,食河南”1 洛阳十万 户。公元前2 4 7 年,庄襄王逝世,1 3 岁的赢政登上了王位。“王年少,初即位, 委国事大臣”。”1 “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1 随着赢政渐渐成年,其暴 敛的性格已初见锋芒,并且这位年少的君主对法家情有独钟。有着敏锐的政治洞 察力的吕不韦凭着多年的治国经验早己经看到了法家治国不能长久的前景,他目 躇了这一切,于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赶在新君亲政前,将一部治国宝典 一吕氏春秋公诸于天下,期待能够改变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长期实行的“以 法治国”的传统,并且期待秦始皇能够按照书中的所阐述的治国方略去治理行将 一统的国家。但一意孤行的秦始皇并没有接受仲父的规劝,与吕不韦之间产生了 很大的政治分歧。不久以后,秦王政以磐韦事件为借口,罢免了吕不韦,并把他 赶出中央,“就国河南”。几年后,秦王又将其全家流放蜀地,吕不韦自觉大势已 去,饮鸩自尽,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但他却没有在历史的大潮中销声匿迹,因为他主编的吕氏春秋流传了下 来,并以其综合百家学术思想的特点成为后代攫取不尽的一座文化宝库。司马迁 在太史公自序中评价:“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屈原被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困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 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吕不韦列传) ”这罩司马迁把吕氏春秋与周易、 春秋等书一起列为“贤圣发愤之所为作”,褒扬之意尽在其中了。高诱在其 ( 吕氏春秋) 序中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 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是以着在录,略。 诱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经解,毕讫,家有此书,寻绎案省,大出 诸子之右。“高诱在这里全面地、高度地评价了这本书。 在结构上,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每大门类下,又有一 定数目的予篇,皆用两个字以明宗旨。全书的组织结构整齐划一,各篇字数大体 均衡。吕氏春秋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有统一体例、按事先制定的步骤集体 完成的理论著作。吕氏春秋的系统性很强。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 三纪,一年共十二纪。“览”分为八,每览有八篇文章。“论”分为六,每论有 六篇文章,每一门类大体上都有相对突出的论题,表述了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从论天、治国到做人、养身;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到哲学、历史、道德、 音乐;一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要讲的都讲到了。因此,吕氏春秋是先秦时 代以治国为中心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在二十世纪,吕氏春秋这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已经被学界所重视, 有关其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也层出不穷,而且研究的领域也在向多元化、深入化的 方向发展。它包括文艺学、美学、文学、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学、法学、 医学、烹饪学、政治学、哲学、军事学、教育学、农学、逻辑学、音乐学、文献 考据学以及关于该书的思想内容的学派归属性等问题等1 9 个门类,共发表论文 1 0 9 篇、专著1 1 部。壮观的人才队伍,缤纷的学科视角、多样的研究方法等构 成了繁荣的研究图景。面广思深,成就显著。综观学界对吕氏春秋的研究, 因为它的内容多与政治有关,文学性较差,所以关于其文学领域和文学思想以及 寓言故事的论述都是要点式的,并且并没有构成一定的体系。因此,从其文学角 度来讲,研究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是十分有意义的。 目前,吕氏春秋中的寓言研究还只处于探索阶段。在多家先秦寓言研究 的论著中,虽然都有关于书中寓言的论述,但是他们主要从其语言中所体现的杂 家特色和寓言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角度来论述。关于其艺术特色主要强调现实主 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综合看来,比较缺乏对其书中寓言的系统 和整体性的研究,即从其内容、艺术特色、及价值影响等方面来综合比较的研究 论述。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在论述中,可以借鉴对先秦其它寓言研究的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开拓刨新。 第二章吕氏春秋中寓言的形成原因、取材及思想 吕氏春秋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同时也是先秦寓言的百花园。据陈蒲清 先生中国古代寓言史( 增订本) 统计,吕氏春秋中共有寓言2 8 3 则。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诸子各家寓言的面貌。作者在书中采用大量寓言论证,是秉承先 秦寓言发展的脉络的,其形成的原因与人类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文学发 展的趋势。 2 1 吕氏春秋中寓言形成的原因 2 1 1 社会和政治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正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 变革的时代。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生产中出现了剩 余产品,私有制产生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社会 分工越来越精细。人口出现了集中的趋势,这样城市发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变 得丰富起来了。但阶级矛盾也随之而产生了。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新兴地主阶级要 向封建领主夺权。在土地私有的过程中,有些封建领主渐渐失去了土地或者没落 了。但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他们与普通的农民有着明显的区别,加入了 “士”社会阶层。另外,还有些平民在经商或种植土地中变得富裕了。他们有了 接受教育的欲望,又由于私人办学的风气兴盛,他们可以进入“私学”学习,从 而成为“士”阶层的一员。从阶级的关系来看,“士”阶层的构成很复杂。但他 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接受了教育,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士”的出现也带来了 文化的繁荣,文学的发展。诸侯争霸的时代给他们充分自由的空间,以一种积极 的姿态投入潮流之中,纵横捭阖,聚徒讲学,著书立晚。到了战国时代,论辩之 风大盛,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游晚 诸侯成了士人们主要的生活内容。但当时作为士人游说诸侯有一定的危险性。韩 非子说难篇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夫龙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 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晓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 几矣。”“”在这种情况下,寓言成为一个比较通俗而有效而又保险的游说工具。 寓言文学在这样的时代中发展起来了。因此,战国时代寓言的繁荣与时代的发展 4 密不可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斗争 的形势向它提出了社会的需要,思想解放的局面为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气候, “士”阶层的形成为它准备了人才。 2 1 2 思维的发展 首先,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或者说整个诸子寓言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 体现着当时思维的发展。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 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是 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农耕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轻玄想的思维特点。 我们往往借助形象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从“万物有灵”开始的神话思维,随 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增多,渐渐认识到神的荒谬, 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关注人的群体。随着思维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 把所见的物象集中起来,并经过大脑处理,概括起来思考,即产生了以物象为工 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思维形式,也称“取象思维”。“”我们可 以在周易中看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周易古经的卦爻辞,大多是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定的道理。如困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是说一个人被石头绊了一跤,伸手又抓在蒺藜上面, 回到家中,又不见了妻子,故,筮遇此爻凶。在这里把人处于坎坷境地,又依靠 坏人必无好结果的抽象道理,寓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体的事情联想 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领悟。”5 1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的对峙给诸子们提供了 更多的理性思维的空间。人们开始探求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原始哲学 的雏形思辨,形成了抽象理论。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抽象理论形 成后,人们开始强调“意”与“象”的结合,追求深层抽象和表层具象地交融境 界。“”为了达到抽象与具象的和谐交融。这样人们在原有神话、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寓言来证明抽象的思辨。到战国末期,天下大势已定;人们 不得不考虑怎样去适应新的时代,理性具有向政治归附的倾向,现实和政治问题 成了中心。因此吕氏春秋就采用了寓言故事来论证抽象的治国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书中骄恣篇中在开始就提出骄恣的危害,即“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 智,必轻物”,而为了防止这一切的发生,必须“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 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接下来作者用了四则寓言 来印证自己的论点。第一则“晋厉公听谗”讲的是晋厉公听信胥童的谗言,杀了 郄氏的三个大臣,失去了民心,最终落的被大臣所杀的悲惨下场,劝谏君主不要 听信谗言。第- n “魏武侯自伐”讲的是魏武侯自己看重自己,并自夸臣子们都 赶不上自己。又通过李悝的一番劝谏说明了君主不可以骄傲自满。第三则“齐宣 王为大室”讲齐宣王修建大宫室,三年未建成,朝中大臣无人劝谏,而大臣春居 用楚王的例子间接地劝谏齐宣王,并且采取了实际行动,准备离开,从而加强了 劝谏的力度,使齐宣王欣然接受。第四则“沈鸾徼于河”讲赵简子对鸾徼这个人 的认识,斥责了这个臣子助长其过错的一些实际,说明君主要严格地依照原则审 查责求自己的臣子,以杜绝君主骄恣的行为。这样人们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从 四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中,通过“意”与“象”结合的认识过程领悟到君主骄恣 的危害,以及怎样去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2 1 3 寓言文学和史传文学的发展 书中寓言的形成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全书文 学表现形式来看,它与寓言文学、史传文学的发展相关联。 首先,书中寓言的形成与寓言文学的发展相关。战固以前是中国寓言产生和 酝酿期。在左传中已经有用历史故事来构造的寓言了。如左传襄公十五 年记载了一个子罕不受来人玉的故事,颂扬了宋囤司城子罕为官不贪财的高贵 品质,就其寓理来讲却不算深刻。我们知道,在诗经兴盛的年代里,曾有过 一段“赋诗言志”的时代,随着文学的发展,那种看似文雅,形式呆板的“诗教”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统治者们既不爱听,也听不懂了。引诗、论诗在人们的 政治和外交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因此,战国诸子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文学 样式来为自己的学说观点立论。最早提出“寓言”词的是庄子。庄子寓 言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籍外论之。” “73 又在天下篇中讲:“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 为真,以寓言为广。”“”早在孔墨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寓言论证的方式,它的 形态基本是以零散单篇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作者的所指与寓言故事之间的联系不 紧密。到了庄子和孟子的书中,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上寓言的运用都已达到了相当 成熟的地步。其表现形态相对集中,成组地出现于诸子散文之中,在文章中占有 很重要的位置。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的寓言是先秦寓言发展的最后个阶段。 这个时期的寓言很好地吸取了先前寓言的思想和艺术成果,在表现形态上是以寓 言群的方式成为文章的主体。如果把寓言从书中取出,那么可以想象,这些著作 将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时代不同,旨趣不同,诸子百家所用的寓言呈现出不同的 6 风格。墨子寓言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质朴少文,孟子寓言具有简洁明快的 特点,庄子寓言充满了诡奇浪漫的色彩,韩非子寓言逻辑性很强,而且结 构宏伟,峻峭悲愤。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 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 吕氏春秋寓言正是在汲取了前代寓言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前代寓言中的素材而创作的一部综合之作。 其次,书中寓言的形成与史传文学的发展相关。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史” 的国家。甲骨h 辞是研究商代文化最可信的史料。从上古最早记载文字的甲骨文 中,我们就已看到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继商之后的周代是对中国文化影 响最为重大的王朝。周文化脱胎于陕西龙山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在思 想上,周人重视实践理性而排斥荒诞不经的东西。由此形成中华民族重“史”的 文化传统。殷周两代,王室已有专职的记史者史官。我国神话文学的不发达, 恰恰说明了史传文学的发达。春秋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孟子曾说:“王 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杌,鲁 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日: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 。o 治“史”的传统后来又由左传、战国策、国语继承下来。其中左传 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文笔生动,语言精练。如书中对晋文公的描写就充分展现 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塑造了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出色的政治家,最 终成就一代霸业的坎坷经历。其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文学色彩。战国策也为 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栩栩如生的“士”的形象。如秦策一中苏秦的形象。书 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落魄而归的状貌和荣归故早的感慨。其家人前后言行的强 烈反差,更加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利欲熏心的风尚。而且书中那些策士游说诸 侯的言辞和辩难,铺张扬厉,气势磅礴,更充分展现了这部书的语言特色。国 语中也有一些篇章语言生动、风格朴实,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堪称散文之佳作。 如晋语前四卷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献公宠妃骊姬的阴谋,太子申生的 被谗冤死以及公子重耳的流亡都写得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这些史学作品不仅记 录了历史而且为史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代学人在评价吕氏春秋时, 部注意到它“以史为鉴”的编纂特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指出:“吕不韦, 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 二纪,为吕氏春秋。”冯友兰( 吕氏春秋) 集释序:“以此书为史,则其 所纪先哲遗说,古史旧闻,虽片言之字,亦可珍贵,故此书虽非子部之要籍,而 实乃史之宝库也。”吕氏春秋不仅秉承了史学中“以史为鉴”的传统,引用了 大量的历史故事作为寓言的素材,而且还经过其加工改造,颇具文学性。如在情 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对话的生动性和描述性语言的准确性的文学特色。所 以,史传文学的发展为吕氏春秋寓言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更加丰富 了其文学的实质。 2 1 4 “适”的文艺思想和“因”的哲学理念的体现 先秦时期人们对文艺审美就曾作出过探索,这些内容多体现在先秦诸予的著 作之中。在文史哲不分的年代里,文艺理沧是寓于人们对宇宙、社会、以及人生 的看法之中的。吕氏春秋在理论阐述和表现形式上都带有书中所体现的文艺 思想的特点。探讨吕氏春秋中大量寓言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其书中提出 的“适”的文艺思想有关。吕氏春秋中提出“夫乐有适,心亦有适”,要“以 适听适”才会有“和”。它强调一种和谐适宜。文艺作为一种客体的美,必须还 要加上主体的审美,刊。会产生“和谐一致”,即“适”。吕氏春秋在阐释理论 时采用了寓言组群的形式,不仅与前面所提到的时代的背景、思维的发展及寓言 和史传文学的发展有关。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每一种文艺形式, 一方面与其创作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控制的辨证关系,另一方面与其对象( 昕 者、读者、看者) 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控制的辨证关系。就后一方面而言,每 一种文艺形式都给予对象以特殊的美感,并培养着对象的特殊的美学趣味,而对 象对它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关乎它的命运其要求影响着它的发展方向,其 喜爱程度影响着它的兴衰乃至于存亡。从战国时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 到,当时人们喜爱寓言,那些深奥枯燥的道理只有在寓言的阐释下才会变得真实 而又具体。寓言总是一端连着抽象,一端连着具象。人的思维方式也更加趋向于 抽象到具体的模式,这样那些道理就更为人们所接受。韩非子说难中讲: “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子是一位心理学专家,他深黯人们的心 理。因此在他的书中才大量地采用了寓言。而吕氏春秋为了这些道理更好地 为读者所接受也采用了寓言说理的方式,达到了作品内容与读者的“适”。 书中大量寓言形成的原因还与吕氏春秋中所提出的“因”的哲学理念有 关。书中把它作为天人关系理论的基本范畴。贵因篇阐释了它的内涵和作用。 根据文中所述,“因”的内涵是人应该认识、尊重、服从外界变化的规律,顺应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因势利导,达 到目的。寓言这种寓哲理于故事之中的形式,是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因 此,吕氏春秋中用寓高说理是它立论的“因”的哲学观念的具体体现。作者 的目的要启迪人们从历史故事寓言和生活经验寓言中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 历史发展的趋势,利用历史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哲学理念和社会观念,以一种积 极的姿态来面对未来的大一统国家。 2 2 吕氏春秋中寓言的取材和思想 吕氏春秋中有历史故事寓言、民间故事寓言、民间传说寓言、动物寓言, 甚至有个别寓言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刨作而成的。另外,从书中寓言的“所指” 角度考察,即寓意来看,可以寻觅到各家思想的影子,这一点也正是它融汇百家 的性格的体现。 2 2 1 取材于故事 其一,和战国时代其它诸子寓言一样,吕氏春秋中的历史寓言很丰富, 包括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寓言、有历史真实人物而虚构情节的寓言和历史传说寓 言等。如书中慎人篇中记载了“孔子困于陈蔡”的寓言。讲述孔子被困在陈、 蔡之间,断了粮食可仍然在屋内弹琴唱歌,子贡和子路疑惑于孔子身陷穷途时的 这种反应。孔子对他们的这种看法进行了反驳。作者认为“古之碍道者,穷亦乐, 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说明 圣贤的立功成德要在竭尽所能,修身励行。孔子困于陈蔡的故事也见于史记孔 子世家,是历史故事,但孔子与子贡和子路的对话的内容与吕氏春秋是不 一致的,而且史书中记载孔子并未发怒,而是语重心长地引用了诗经中的话 向弟子们作了一番说教。因此,这则寓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应当指出, 吕氏春秋中象这样的历史寓言在整个书中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的。这是战国 末期寓言所共有的重政、重史、重实的倾向所致。 其二,民问故事和民间传晚是人民大众对现实生活体验和认识的结晶。其中 闪烁着集体的智能,充溢着乐观的精神,富于诙谐的情趣和幽默感,具有世俗的 风情。因此,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寓言 就更加的民间化。吕氏春秋虽然是政论作品,但其中电采用了取材于民间传 说和民间故事的寓言。如:察传篇中有- - n “穿井得人”的寓言。讲宋国 的丁氏家里没有井,所以要有一个人经常在外打水。等到他家里打了井,他告诉 别人他挖井得到了一个人。人们就以讹传讹。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情,向丁 氏打听,才明白了真相。通过这则寓言作者想要传达的所指是“凡闻言必熟论,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从而吲君在选贤任能时要进行调查研究。作者用这样的一 9 个充满世俗风情的寓言论证了一个政治上的观点,取得了很好的说理效果。另外, 吕氏春秋中的“教女外藏”、“唇寒齿亡”的等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的寓言也 见于韩非子,说明这些寓言都是当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创作。 其三,神话是人类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所产生的艺术形态。虽然我国的神 话并不发达,但是对于神话的记载很晚才出现。神话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书 面记载。但我们不能否认神话在我国确实有过一段辉煌,它们更多的是以口头的 形式流传。我们却可以从先秦的寓言当中发现神话的踪迹。在先秦史籍中,往往 采录古代神话,略加剪裁,作为寓言。吕氏春秋中最为典型的神话寓言是本 昧篇中记载的一则关于“伊尹生空桑”的寓言。它讲述了伊尹的母亲因为违背 了天神的指示而化成了桑树,伊尹就生于这棵中空的桑树之中。后来汤几经周折 得到了伊尹,并在他的辅助下成就了事业。这则寓言向人们讲述了伊尹不凡的出 生,烘托出他的贤人的身份,是一则极富浪漫色彩的寓言故事。从其内容来看, 它无疑是以神话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除此之外,神话创作的浪漫主义、极度 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在吕氏春秋的寓言中也有所体现。吕氏春秋疑似中 有一则“黎丘奇鬼”的寓言比较特殊,是以“鬼”为素材的寓言,这种鬼话寓言 是神话寓言的一种变体。讲的是一个老人醉酒回家遇到了一个模仿儿子模样的鬼 折磨他。到家之后,他责备了儿子,在儿子的苦辩之后,他才相信自己遇到了鬼。 第二天,老人特意到市上喝酒,想再遇到那个奇鬼刺杀它。老人的儿子担心父亲, 就去接他,结果被老人误认为是那个鬼而被刺死。我们可以看到这则寓言中的 “鬼”并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如果我们把它改成“人”的话,也未尝不 可。作者把它说成是“鬼”,是为了迎合人们好奇的心理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战国“尚奇”风尚的端倪。这里作者要传达的是人们很容 易被相似的现象所迷惑,应该审察清楚,再作出判断。对于国君来说,挑选贤人 也是如此。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说理效果。 其四,寓言也常常以动物或植物故事为题材。这是西方寓言中比较常见的内 容题材。以动物为主人作品中。吕氏春秋中这部分寓言不是很多。最生动的 一则是谕大和务大两篇中重复出现的“燕雀处室”的寓言: 燕雀争善处于一屋之r ,子母相哺也,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则火上焚 栋,燕雀颜色不变,是何也? 乃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小的方面要安定就必须依赖大的方面,大的方面要安全也必 须依赖小的方面。从而,治国、处事要通晓大体,才能免祸全身,彼此安乐。动 物寓言以其生动性而见长,这样的寓言的使用无疑给全书整体寓言风格带来了 1 0 股清新的气息。 最后,我们不可否认,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引用的寓言虽然取材于历史故事、 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寓言时是经过了重新创作的,让这些 寓言能够更好的阐释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创作过程。另外,诸子也充分发挥 自己的创造才能,独立创作了一些寓言。如:吕氏春秋- 察今中的“刻舟求 剑”的寓言讲的是因时变法的道理,是诸子自创寓言的一个典范。并且至今广为 传诵。时时提醒人们要按照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去做事。 2 2 2 体现诸家思想 吕氏春秋以治国为中心,杂取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 家”是不无道理的。为了阐明所引用的各家理论,作者所使用的寓言也展现了“杂 家”的风采。 第一,吕氏春秋中极力推祟儒家的“仁政”所以很多寓言中部体现了儒 家思想。如异用篇中记载了“泽及枯骸”的寓言: 周文王使人招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日:“更莽之。”吏日:“此无 主矣。”文王日:“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 ” 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f 闻之日:“文王贤矣,泽及髓骨,又况j :人乎? ”或得宝以 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这则以历史上有名的“仁君”周文王为主人公的寓言有力地宣扬了儒家的“仁政” 理想。此外还有“不以地动移团”、“武王问虏”、“汤祷桑林”、“网开三面”等体 现了儒家思想。 第二,道家以“全性、养生”为基本理论。在贵生中有一则关于子州支 父拒绝尧让天下的寓言: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9 、i , 1 支父对日:“以我为天资犹可也。虽然,我适又幽忧 之病,方将治z ,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 惟 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即使用天下来作交换,子州支父仍然选择全生。这是道家生命观的主旨。体现道 家思想的还有“伯夷叔齐”、“让王”、“江上丈人”、“重生”等。 第三,去私中又一则关于墨家巨子腹蛀的寓言,反映了墨者行法,在法 律面前不分亲疏的理论主张。 墨者有巨子腹蛀,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日:“先生之年k 矣,非有他子也,寡 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蛀对曰:“杀人者,匕,伤人者刑,此所以 禁杀伤人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