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它体现了当时的 历史、文化、政治,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 质,诗经产生于周代宗法制度与礼乐文明之下,是为周代政治服务的,诗经 各部分内容有着思想的统一性,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以周颂和大雅为例来分析西 周礼乐所反映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周颂中的祭祀诗所体现的尊祖思想反映了 周代统治者为其政权的合法性寻找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以小雅中的宴饮诗与 周代的分封制度出发来说明周代的宴饮之礼与政治的关系,小雅中除了正面反 映礼乐的诗篇还有大量怨刺诗批判当时的政治,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第三 部分是从十五国风中归纳其思想内容,并和雅颂部分内容相联系对比,说明十五 国风的文化统一性。第四部分分析了商颂、鲁颂的产生时间以及它们与周 代礼乐文化的关系。第五部分勾勒出了诗经的三次编订,分析了其编订过程 与周代政治生活的联系,论及孔子删诗说,对孔子删诗这一千年公案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贯穿这五个部分的线索就是诗经各部分诗篇思想内容的统一性、每 一部分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诗经编订周礼核心观念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f i r s tg e n e r a lc o l l e c t i o no fp o e s i e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 s h i j i n g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s h o u l dn o tb el o c a t e di nl i t e r a t u r em e r e l y , a n dt h e n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c o v e r e da n y t h i n go nh i s t o r y , p o l i t i c s ,c u l t u r e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a l lk i n d si nz h o u d y n a s t ya n dp a r t i c u l a r i t i e s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r i e n t a t e dt oz h o ul i ( c e r e m o n y , r i t e 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o fz h o u ) a r o u n d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o f 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s y s t e ma n dr i t u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z h o ud y n a s t y ,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w a sf o r m e dt h a ts e r v e df o rz h o u s r e i g n t h ec o n t e n t so fa l lp a r t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w e r ec o i n c i d e n tw h i c hw e r e c o n n e c t e dt i g h t l yw i t he t i q u e t t ea n dm u s i cc u l t u r eo fz h o u t h e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i np a r t1 ,a n a l y s et h ec o r et h o u g h to fw e s tz h o u s e t i q u e t t ea n dm u s i cw i t h r e f e r e n c et oz h o us o n ga n dd ay a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t h o u g h to fa d m i r i n ga n c e s t o r si n f e t i n gs o n g si nz h o us o n g ,i n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t h eg o v e r n o r sa tt h ee a r l yt i m eo f z h o u w e r ei ns e a r c ho fv a l i db a s e sf o rt h e i rr e g i m e i np a r t2 , w en a r r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b a n q u e tc e r e m o n y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w i t h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b a n q u e ts o n g si nx i a oy a a n dt h ee n f e o f f f n e n ti ne a r l yz h o ud y n a s t y i np a r t3 , w ed i s t i l lt h ec o m m o ng r o u n d f r o mf i f t e e nn a t i o ns o n g s ,t h e nc o m p a r et os o m ep a r t si ny aa n ds o n g ,i no r d e rt o e x p r e s st h ec u l t u r a lo n e n e s so ff i f t e e nn a t i o ns o n g s i np a r t4 ,w ee x p r e s st h ep r o d u c e d t i m eo fs h a n gs o n ga n dl us o n g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t h ec e r e m o n yc u l t u r eo f z h o u i np a r t5 , w ed r a wt h eo u t l i n e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s e v e r a lc o m p i l i n g ,a n a l y s e t h ea f f i l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o m p i l i n gp r o c e d u r ea n dp o l i t i c s o nc o n f u c i u s d e l e t i n g s o n g st h a tl a s to n e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w ea d v a n c e do u rs p e c i a lo p i n i o n t h ec l u eo ff i v e p a r t si st h eo n e n e s so ft h o u g h ti ne a c hp a r ti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w i t hz h o u se t i q u e t t ea n dm u s i cc u l t u r e i d e a k e yw o r d s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c o m p i l ea n dc o r r e c t ;z h o u sc e r e m o n y ;t h ec o r e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住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住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兰! l 垄辱 2 0d 7 年6 月f 歹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 丝l 垄互 2 0 p 午6 月 歹目 f ,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g 毖! = 3 垄刍 2 0 移可年么月厂曰 引言 诗经对先秦社会的记录真实可信,梁启超在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 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膺杂揉,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 者,诗经其首也。”在先秦典籍遭受秦火的情况下,诗经文本的真实可靠呢 赖于它的韵律和谐,易于相传。汉书艺文志说:“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 独在竹帛故也。”现代学者多以诗经为可靠史料来研究上古,如胡适,郭沫 若,侯外庐等。既然诗经记录了历史,那么对于作为历史核心的政治事件, 诗经一定有所体现,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风尚也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在 对民族品格的塑造上,诗经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核心观念对中国社 会的影响经久不衰,关于诗经与政治的关系,汉代以来就颇有争议,现对此 问题作一简单梳理。 诗、书、易、礼、春秋几部重要典籍,在战国术期就已经被称 之为“经”,见于礼记经解,但正式被官方认定为五经,立于学官,始于 西汉初期,“诗经自汉代初期被官方确定为五经之一以后,研究者皆从经 学角度加以阐发论述。 毛诗序尽管作者并无定论,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就是它将诗歌的内容与政教的兴废紧密相联,毛诗序对诗教进行了铺陈与发展, 影响中国诗学达一千多年之久,郑玄在诗谱序中遵循了毛诗序的思想, “将诗认作是记载周王朝与诸侯列国兴衰变迁的政治史与情感史,而在诗笺 中则细加诊释。 唐代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毛诗正义作为官书推广, 它全面继承了“诗经汉学”的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 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 可见其书影响之大,孔颖达继承和发展了毛、郑之 汉】瑚:同。汉书,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1 7 0 8 页。 洪湛供,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8 2 3 页。 刘毓庆,郑幺 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价值取向,山西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5 月。 1 说,将诗经与政治得失、风俗j 下变紧密联系。 宋代出现了疑经之风,出现了大量反毛诗序派学者如郑樵,朱熹,王质。 他们已注意到了诗经的文学特点,欧阳修之诗本义首先对毛诗序的 作者和思想进行了大胆的质疑,“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论毛、郑,虽老师宿儒, 亦谨守小序。至宋新议日增,旧说几废,推其原始,实发于修。 朱熹诗 集传日:“或有问于余日:诗为何而作也? 日: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 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 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之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 此诗之所以作也。肯定了诗歌的情感性及文学性。 明代诗经研究出现了复古倾向,诗经著作明显尊序宗毛,代表作 有吕槽毛诗说序,袁仁毛诗或问郝敬毛诗原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 王守仁在传习录第一卷中说:“以事言日史,以道言日经。事即道,道即事。 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他认为先秦时期的典籍将记事,说理融为一体,因此 说理的经书即记事的史书。 清代诗经研究成就斐然,首先是拥序派的学者与专著:陈启源的毛诗 稽古编是一部驳宋申毛的专著,胡承珙毛诗后笺旨在申述毛义,马瑞辰毛 诗传笺通释以宗毛为主,陈奂诗毛氏传疏始终峰守毛传之说,章学诚 说:“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若 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j 而非托于空一言。 强调了六经的经 世作用。同时清代也有许多诗人与学者运用文学观点来论诗经,如王夫之,金 圣叹,方苞,袁枚,尤其是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很少考虑毛诗序及传笺说 法,从诗歌文本出发,重视阐发诗篇的文学意义。叶燮在其原诗中写道:“譬 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出孽;建安诗,则其生长 于拱把;六朝诗,则有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 。【清】纪昀等网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经部一五诗类一毛诗本义十六卷。 【宋】朱熹,诗集传,。卜海,卜海古籍l l 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页。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l 3 页 2 方毕。”叶燮的话充分肯定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指出了后代的诗歌无 不从诗经中汲取艺术养分,在其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诗经大讨论 对诗经研究从经学到文学的转变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对诗经的解读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顾颉 刚发表的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指出了诗经的产生是礼乐之需要。闻一多 也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国度里像它这样发挥过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 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鲁迅认为诗 经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就因为它究竟有文采。 郭沫若的卷耳集从反封建 的角度来阐发了诗经的文学性,但有些偏颇,也有许多学者走到另一个极端, 对诗经的政治意义完全忽略,仅重视其文学性,这也是不符合诗经本义 的。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对诗经进行了文化还原,“诗与文化同源,作为既是 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主要成果的人,他对诗歌的创作过程,正是对历史文化整 合的过程。文化养育了诗歌,诗歌也铭刻文化。因此,诗的这种文化本性就决定 了诗歌的文化意味最强,其负载的文化影响往往大于其文学影响。这就是传统诗 经学中,其文学意义让位于其文化意义的个中三昧。” 因此对诗经作文化的 还原是有必要的,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 0 0 1 年苏州大学张建 军的博士论文诗经与周文化考论立意于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结合,通过对 诗经读解来考察周民族早期的历史与文化,2 0 0 2 年东北师范大学孙世洋的硕 士论文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将诗经置于周代诗乐体系的政治文化背景之 中,分别考察了诗乐的历史政治历程与诗体的政教实用状态。本文主要就诗经的 成书,思想和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展开研究与讨论。 回【清州燮,原诗内篇下,见浦诗话下册,上海古籍;l l 版社,1 9 7 8 年版,第5 8 8 页。 国闻一多,闻一多伞集神话j 诗文学的历史动向三联书店,1 9 8 2 年版,第2 0 2 页。 杨予怡,传统诗经学对 的文化还原,西北师大学撤(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7 月 3 西周统治思想与诗经 西周社会以“礼 作为统治思想的核心与整个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礼起 源于祭祀仪式,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段玉裁注:“履, 足所依也。引伸凡所依者皆日履。 因此,礼引伸为各种事物和行为的规矩法式。 周礼是在“因于殷礼,所损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形成了严格的礼法制度。“礼” 产生后,要以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进行推广。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使“礼 和“乐 联系起来,成为治国工具,而 诗是与礼乐紧密相联的,在礼乐活动中,诗的创作与演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祭 祀时,“礼之所及,乐必从之;乐之所及,诗必从之。“诗经是中国古代的 一部乐歌总集,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明晾了诗经全是乐歌,我们对于诗经 的起源,诗经的编订,诗经的体制等等问题,都可以有个深刻的明了。”诗 经的产生是礼乐活动的需要,它产生后,也是在祭祀场合不断应用的, “西周 时期,诗三百篇产生之际,主要在于应用:祭祀、祝颂、宴会、f f l 猎、征伐、 外交、礼义都要用诗,三百篇全部入乐,应用的功能大于一切。 这段话也证明 了诗经与礼乐的紧密联系,周初的礼仪乐歌主要集中在周颂与大雅 中,这两部分反映了西周政权建立后的主流思想。 ( 一) 周颂对西周核心观念的体现 周王朝经过武王克商,周公平管、蔡之乱等苦心经营,建立和初步巩固了周 初政权,天下初定后,周公制礼作乐,到成康时代,已是“天下安宁,刑措四十 年不用, 发展为礼乐盛世。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此 西【汉】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 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页。 。【宋】苏辙,诗集传卷一 - a ,四库全书奉。 张西堂,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版,第1 页。 回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8 2 3 页。 4 可见,周代的礼乐文化非常发达。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歌大部分是当时的祭祀乐 歌,主要反映了周王朝的以下几点思想:一是赞美祖先的宏伟功绩,表达了对祖 先的无限崇敬与向往,并祈求祖先的福佑,二是崇尚武力,因为这时尚未完全脱 离原始社会的习气,三是出现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这是不同于原始社会及夏商时 期的新的统治思想。 一祭祖乐歌 在周王朝各种仪式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祀,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周颂中保留了大量的祭祖乐歌,诗谱序日:“周颂者,周室 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其作在周公摄政、成王即位之初。”郑玄笺日:“言致太平 德洽,即成功之事。据天下言之为太平德洽,据王室言之为功成治定。王功既成, 德流兆庶,下民歌其德泽,即是颂声作矣。然周自文王受命,武王伐纣,虽屡有 丰年,未为德洽。及成王嗣位,周公摄政,修文王之德,定武王之烈,干戈既息, 嘉瑞毕臻,然后为太平德洽也。” 周颂3 1 篇全部与祭祀相关,毛诗序曰:“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 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维天之命,大平告文王也。 “烈文,成 王即政,诸侯助祭也。 “天作,祀先王先公也。吴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我将,祀文王於明堂也。”“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执竞,祀武王也。 “思文,后稷配天也。”在清庙之什中,除了维清:“维清,奏象舞 也。其他篇目皆明言为祭祀诗,而维清本诗,我们从文本也可以看出,是祭 祀文王之诗:“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狸,迄用有成,维周之祯。对于臣工 之什的各篇,毛诗序日:“臣工,诸侯助祭遣於庙也。噫嘻,春夏祈 毂于上帝也。 “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丰年,秋冬报也。 “有瞽, 始作乐而合乎祖也。 “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雍,稀大祖也。 “载见, 诸侯始见乎武王庙也。 有客,微子来见祖庙也。除了武,毛诗序日: “奏大武也。”其他篇目皆明言为祭祀诗,而大武也是对武王伐纣的赞颂:“於 。拿学勤,毛诗正义,北京火学f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2 7 1 页。 岱李学助。毛诗j 下义,北京大学j j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2 7 1 页。 5 皇武王! 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关 于闵予小子之什毛诗序日:“阂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 访落,嗣 王谋於庙也。 “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良耜,秋报社稷也。 “丝衣, 绎宾尸也。 “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桓, 讲武类杩也。桓,武志也。赉,大封於庙也。“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 虽然敬之是:“群臣进戒嗣王也。 未言及祭祀,但郑玄笺日:“敬之诗者, 群臣进戒嗣王之乐歌也。谓成王朝庙,与群臣谋事,群臣因在庙而进戒嗣王。诗 人述其事,而作此歌焉。 也是庙堂祭祀之歌,我们从其文本也可看出是祭祀祖先, 求其福佑的诗:“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同 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 德行。 小毖,毛诗序日:“嗣王求助也。 也未明言为祭祀诗,但郑玄笺日: “小毖诗者,嗣王求助之乐歌也。谓周公归政之后,成王初始嗣位,因祭在庙, 而求群臣助己。诗人述其事而作此歌焉。可见,本篇与敬之同为庙堂乐歌。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颂3 1 篇全部为祭祀诗,其中大多数为祭祖诗 歌,这些祭祖诗歌的功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宣扬祖先功绩,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如清庙不遗余力地表达了对 文王德行的赞美:“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维天之命以文王后代的主祭者的口吻直接抒发了对有殊功于周族的周文王的 无限敬仰之情,倾注饱满的感情力量,赞美了文王的品德的纯正:“维天之命,於 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二是寻求祖先的庇佑,周人如此重视祭祀祖 先,最初目的是敬仰祖先的功德,希望和祖先的神灵对话,但除了这一原始的宗 教功能以外,祖先崇拜同时具有政治功能与伦理功能。逝去祖先的宗教权威与其 子孙的世俗权威是一体的,天子通过祭祀自己那神明的祖先来表明自己继承政权 及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如“肇梗,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维清) “烈文辟公, 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 烈文) “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时迈) “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 我将) 保住文王、武王所丌创 6 的基业,归根到底就是要保住他们的统治和政权。祭祀诗中多次出现的“以介景 福”、“绥以多福”,充分说明宗教祭祀的强烈功利目的。由于与自己乃至子孙后代 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周天子对于上帝和祖先神灵的保佑十分依赖,以致形成了 “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脚三是以祖先德行自勉,虽然周王朝取得了天下, 但新生的政权并不稳定,一方面,殷商还有许多旧势力,另一方面,周王朝内部 也有分裂势力,管蔡之乱就说明了周初的社会还是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在这 种情况下,统治者并不敢大意,而是战战兢兢地勤于政务,周颂中描写这种情 感的很多。 我们从周颂尤其是闵予小子之什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如闵予小 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嫘嫘在疚。於乎皂考,永世克孝。念兹皂祖,陟降 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孔颖达疏日:“成王将莅 政而朝於庙,乃追悼於己过,欲自强於未然,故感伤而言日:困病乎我小子也, 往日遭此家道之不为。言先王既崩,家事无人为之,使己孤特,嫘媚然在於忧病 之中。赖周公代为家事,得致太平。今将自为政,故追述其父。於乎可叹美者, 我之君考,谓武王也。此武王之道,长可后世法之,能为孝行。常能念此君祖文 王,上事天,下治民,以正直之道而行止。子行父业,是能孝也。皇考以念皇祖, 而能同其德行。维我之小子,当早起夜卧,敬慎而行此祖考之道止,言将不敢懈 倦也。於乎可叹美者,我文武之君,以有此道德,故我当继其绪业,思其所行, 不敢遗忘也。由不敢忘,故夙夜行之。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在政权不稳,内忧 外患的情况下,年幼的成王那诚惶诚恐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决心效法先王,好好 治理国家的诚心。访落也表达了这种情感:“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 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小毖也反复强调了国家多难的心情: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葬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 予又集于蓼。 充满了对险恶环境的恐惧与焦虑感。 为什么在周颂中有这么多的祭祖乐歌? 祭祖在周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m 奥托论神圣脱念,转- j l 自夏普比较宗教史,上海人民 h 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6 5 页。 拿学勤,毛诗萨义,北京人学i l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4 3 页 7 首先是一种宗教信仰:“祭祖礼仪的实质是祈求祖宗的生殖力与生命力在自己身上 得以体现、绵延不绝,如达到这一目的,那么不仅人类自身的血缘宗亲关系会出 现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而且整个自然界也会由此而变得秩序井然。”其次是祭 祀与政治的联系,礼记中庸云:“子日:武王周公,其达孝矣! 乎夫孝者,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惰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 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稀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一在这罩,祭祀 与孝道、礼法进而与治国之道紧密相联,周代祭祖礼仪设立“昭穆制:“天子七 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 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於寝。 周王朝通过对祭祀 礼仪的严格规定来进一步强化社会等级制度, 二大武乐章 周人击败商王朝依靠的是武力,史书记载,牧野之战中“流血飘杵”,可见这 场战争的惨烈,这时的中国,很大程度上还带有原始社会的野蛮血腥的影子,周 武王战胜之后,还对纣王尸体进行了残虐。逸周书克殷云:商辛( 纣) 奔内, 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武王入,适王所,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钱。 折,县诸太白。 大武乐是为歌颂武王伐纣之功而创作的乐舞。周礼春官大 司乐日:“大武,武王乐也。武王伐纣,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功。”吕氏春 秋仲夏纪古乐曰:“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 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 庙) ,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关于大武乐章的篇数及次序,先贤及当今学者们的看法颇多争议,左传宣 公十二年载:“武王克商,作颂日: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 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日:者定尔功。其三日:铺时绎思, 林少雄,天人合一:中国祭祀礼仪的文化意蕴,社会科学1 9 9 6 年第2 期。 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0 年版,第1 6 2 9 页。 。李学勤,札记正义,北京人学出版社,第3 8 2 页。 8 我徂惟求定。其六日: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 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引文中涉及的诗篇有时迈、武、 赉、桓,宋朱熹根据武、桓两篇中出现了武王的谥号而断定并非作于 武王之时,明代何楷在其诗经世本古义中认为大武乐章有六篇,武、 酌、赉、般、时迈、桓,王国维认为:“武之舞凡六成,其诗当有 六篇也。”这六篇为吴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高亨也认 为大武乐章为六篇,分别为我将、武、赉、般、酌、桓, 姚 小鸥认为大武乐章包括七篇,时迈、我将、赉、酌、般、桓、 武固,虽然古今学者对大武乐章的篇次有所争议,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 就是大武乐章中所反映的尚武精神。礼记乐记指出大武各章的内涵为: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 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这种说法的可信性虽然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但大武乐章是以武王伐纣的战争过程为表现内容则是不容置疑的。各篇既有 对武王灭商的赞美,也有对武王大肆杀伐殷人的描述,如“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 武)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说:“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 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有武器,戈即武器也。 战争在蒙昧时期 对于人们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战争在本质上,自古以来就是维护生存的最高、 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产生于周初的大武乐章中充满了对武力的尊崇。 武、赉、桓、酌等四篇由于被毛诗序明确提及属大武乐章 而被古今学者认可,现以此几篇为例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武“於皇武王! 无 竞维烈。允文文王,克丌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毛诗序 日:“武,奏大武也。孔颖达疏日:“武诗者,奏大武之乐歌也。 谓周公摄政六年之时,象武王伐纣之事,作大武之乐既成,而於庙奏之。诗 杨们峻,春秋左传滓,中华书局,第7 4 4 7 4 6 页。 圆- f i 困维,观章集林,河北教育 l ;版祉,2 0 0 3 年版,第4 8 页。 国高亨,周代人武乐考释,山东人学学报,1 9 5 5 年第2 期。 回姚小鸥,周颂人武乐章诸篇绎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1 年第3 期。 9 人睹其奏而思武功,故述其事而作此歌焉。”武王继位时商王朝内部矛盾同益尖 锐,尚书微子载商王室贵族微子之语:“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厩遂陈于 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 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殷遂丧,越至于今! 虽然如此,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讨伐纣王的时机还不到, 周文王一直在积蓄力量,终于,等到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纣王“杀王子比干, 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 史记周本纪) ,灭商的条件完 全成熟了,武王才发动对商王朝的战争,这次战争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与准备, 武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心。下面分析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踽踽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毛 诗序日:“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 孔颖达疏 日:“酌诗者,告成大武之乐歌也。谓周公摄政六年,象武王之事,作大 武之乐既成,而告於庙。作者睹其乐成,而思其武功,述之而作此歌焉。 表 现了对武力的尊崇。桓也是赞颂了武王的伐纣功绩:“绥万邦,娄丰年,天命 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阜以间之。毛 诗序日:“桓,讲武类杩也。桓,武志也。 孔颖达疏日:“桓诗者,讲武 类杩之乐歌也。谓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习武事,又为类祭於上帝,为杩 祭於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太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 为此歌焉。序又说名篇之意。桓者,威武之志。言讲武之时,军师皆武,故取桓 字名篇也。此经虽有桓字,止言王身之武。名篇曰桓,则谓军众尽武。 赉 是对武王罚伐一事的总结:“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 周之命,於绎思。 毛诗序日:“赉,大封於庙也。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 。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4 2 页。 圆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0 年版,第2 0 0 页。 西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人学f 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6 8 页。 密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大学h 版社。i 9 9 9 年版,第1 3 6 9 页。 李学勤,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7 1 页。 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7 1 页。 l o 人也。”孔颖达疏日:“赉诗者,大封於庙之乐歌也。谓武王既伐纣,於庙中 大封有功之臣以为诸侯。周公、成王大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 圆本 诗主旨,陈子展先生的解题也是与此相同:“赉一篇,当是关于武王伐纣胜利 以后,宣布接受先德,大封诸侯于庙之诗。诗称我,我武王。诗用武王自勉并和 诸侯共勉的语意。” 由此可见,大武乐章勾勒了武王罚纣的过程。 三尚德保民 殷周政权的交替引起了文化冲突,西周灭殷商不仅是朝代的更替,而且使文 化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周代礼乐文化代替了殷商宗教巫术文化,殷商统治者“率 民以事神 ,结果还是国运不保,西周统治集团面对“大邑商”骤然而亡的事实, 认识到“天命靡常”,由总结夏殷“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的惨痛教训,产生了 敬德思想,如“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唯德是辅。周人不再迷信上帝的力 量,而是将上帝的保佑与“德”联系起来,认为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帝眷顾, “由 于天命的眷顾与人的自身德行的修为取得了联系,人就更注意自身的努力、修养, 而不是只单纯靠神意,人们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自己生长的这个社会。一 方面,说明人们对自身力量的重视已超过了对上帝的信赖,民本主义思想的萌芽 孕育其中,这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飞跃。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 “所以祈天永命者,乃在德与民二字故知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 而制度典礼之专及大夫以上者,亦皆为民而设也。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 “礼”之所以是“道德”之器械,是因为“礼 是“道德”的承载体与外在体现, “礼 的核心思想是“敬”,只有内心的诚敬,才会发自内心而行诸于外地守礼。 吴天有成命歌颂成王不敢贪图安逸,尽心竭力。才敢得天下的安定;烈 文警减被封诸侯在封国内只有励精图治,不滋肆腐化,才会受到天子的敬重: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统治者修文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如何继承先王的 光辉业绩和美好的典章制度。成王在悯予小子中说:“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m 拿学助,毛诗j 下义,北京人学: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7 3 页。 o 李学勤,毛诗j 下义,北京人学j j j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7 3 页。 陈了展,诗三雨解题,复口人学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2 1 2 页, 国贺灭舒,信仰伦理文化 解读,山东大学学撤( 哲社版) ,1 9 9 9 年第2 期。 1 l 大力赞扬武王能继文王之业,并且表示自己也将像武王继文王那样来继承武王的 事业。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假乐“不思不忘,率由旧章 等诗句,都旨 在表达希望在位君王能效法先王德政的愿望。 ( 二) 大雅的礼乐精神 在3 1 篇大雅中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文王到卷阿是正面赞颂 的诗歌,即陆德明所言:“自此以下,至卷阿十八篇,是文王、武王、成王、 周公之正大雅,据盛隆之时而推序天命,上述祖考之美,皆国之大事,故为j f 大雅焉。”另一部分是变大雅,强烈表达了对政事的不满,国家命运的担忧, 与对幽厉二王的批判,在这里,主要分析产生于西周初期的j 下大雅的礼乐精神。 首先来看周民族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躲、皇矣、大明 诸篇,反映了自后稷降生至武王克商这一长时期内的早周社会面貌。周族的发展 壮大是漫长坎坷的过程,始祖是弃。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帝 舜封弃于邰,号日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 令德。 这说明在尧舜时期周族初起,夏、商两代,周族不断发展壮大,生民 篇反映的是后稷时代的周部族。毛诗序日:“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螈, 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诗篇赞颂了后稷的农业才能:“诞后稷之 穑,有相之道。葬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衰。实发实秀,实坚实 好。”形象地描写了种植收获的过程与祭祀的场面:“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 或 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燕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鞍,载 燔载烈,以兴嗣岁。 公刘描述商初后稷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事,赞美了公 刘的忠厚与辛劳,他那“匪居匪康 的勇于进耿精神对周部族的发展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绵是说商武丁后期,公刘的九世孙古公室父因遭戎狄攻扰迁居周原。 古公直父利用周原的有利条件,兴建城邑,加强农业生产。又经王季对西北诸戎 。李学勤,毛诗币义。北京人学 ;版社。1 9 9 9 年版,第9 5 1 页。 o 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8 l 页。 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大学i l i 版杜,1 9 9 9 年版,第1 0 5 5 页。 1 2 狄部落的征伐,使周很快成为西方的方伯之国,标志着周族的发扬光大和王业初 开。毛诗序日:“绵,文王之兴,本由大王也。 孔颖达疏日:“作绵诗 者,言文王之兴,本之於太王也。太王作王业之本,文王得因之以兴。今见文王 之兴,本其上世之事,所以美太王也。”王业成功,非一代人的努力可以做到, 虽然是文王武王取得天下,但先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公直父对周部族的疆 域开拓及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因为先祖们的努力才使文王武王的王业得以实 现。阜矣主要写了文王伐密伐崇,继承先祖遗业,发展壮大周族的丰功伟绩。 热烈赞美了周文王的无上盛德。毛诗序日:“阜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 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大明描述了文王武王灭纣的过程与建立周 王朝的功绩,生民、公刘、繇、阜矣、大明刻画了周部族的发展过程, 从周民族史诗可以看出周人崇尚武力,有大量描写军队军威与战争场面的诗句t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临冲葬葬,崇墉仡仡。是伐是 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 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骤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 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周族在历代祖先的长期经营与积蓄力量之后对商 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经过残酷角逐取得了胜利,因此,周人不厌其烦地追述 祖先功绩,赞美周王朝军威。 j 下大雅中也有大量诗篇涉及祭祀,如“清酒既载,驿牡既备。以享以祀, 以介景福。”( 旱麓)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肆戎疾不殄, 烈假不瑕。 ( 思文) “曾孙维主,酒醴维酾,酌以大斗,以祈黄青。黄蠢台背, 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行苇) 与周颂不同的是,大雅中的 诗篇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赞颂与崇拜,并且对“君子 的德行给予了热烈的赞颂, 认为君子之德对于民众的生活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说明了统治者人格对于国家的作用,“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 民之攸墅。也是强调公卿大夫们的勤于王政是民众生活平安的重要条件。还有一 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大学f 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9 7 9 页。 。李学勤,毛诗j 下义,北京火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0 1 7 页。 1 3 点与周颂不同的是,在祭祀诗歌中,周颂侧重礼赞,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感, 大雅侧重叙述,通过对祖先的赞美而自勉。而变大雅实则是对违礼行为的批 判,“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通其德,俾民大棘。川大 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充满了对违礼 小人的痛斥,这正是当时礼崩乐坏而贵族仍对礼乐念念不忘的表现。 1 4 二礼乐需要与小雅的创作 中国进入等级社会后,最初用武力与政权维护其统治,“夏代社会正是处于奴 隶制的形成时期,其主要依靠政权和族权相结合去维持初级等级社会的运转。到 了商代,阶级划分和阶级对立更加明确,兵、刑成为神权政治的重要手段。”我 们通过典籍记载及考古材料可以发现商代的刑罚十分繁多和残酷,然而也未能避 免其灭亡的命运,周王朝取得天下后,在对夏商周三代政权变革的反思中,认识 到要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确定尊卑贵贱、远近亲疏; 周代社会采用的是分封制,血缘的亲疏远近,不同分量的利益获得,造成了等级 分化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礼乐制度的功能,一方面把等级神圣化,另一方面 又能够在不同等级的成员之间形成共鸣,即所谓“乐和同,礼别异 之义。 ( 一) 宴饮的政治意义 周代上层社会宴饮频繁,很多场合都有宴饮,是礼仪和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 节。仪礼燕礼中,贾公彦的疏引了郑玄三礼目录:“诸侯无事,若卿大夫 有勤劳之功,与群臣燕饮以乐之。”又说:“燕有四等,目录云诸侯无事而燕, 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来还之与燕,三也。四方聘客 与之燕,四也。”固礼记燕义中,孔颖达的疏引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日 燕义者,以其记君臣燕饮之礼,上下相尊之义。” 可见“燕礼 ,简言之就是诸侯 与卿大夫燕饮之礼,通过宴饮表达君臣之间的爱敬之意,“诸侯燕礼者,诸侯燕其 群臣之礼也。盖君臣之分虽严,而上下之情不可以不通,故无事则相与燕饮为乐, 以明上下之情。而臣有征伐、聘问之事,还归其国,则亦为特举此礼,若四牡 劳使臣,出车劳还帅是也。”燕礼其实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在燕礼上的交流对话, 李军蛾,略论礼乐文明l t i :道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 i 三经滓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0 年版,第1 0 1 4 页。 _ 1 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奉,1 9 8 0 年版,第1 6 8 8 页。 1 5 做到邻邦友好,君臣愉快,既施恩义稿赏,又要别等级君臣。所以宴饮除了它自 己的基本职能,还增加了很多政治上功用。左传成公十二年记载:“享以训共( 恭) 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o 在这里, 宴饮之礼进一步升华为治国安民的政策,因此,燕飨诗是礼乐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克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4年呼和浩特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b卷)
- 2023年西安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4年克拉玛依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3年辽阳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3年镇江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4年吕梁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3年防城港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3年贵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3年鹰潭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a卷)
- DB37T 2401-2022 危险化学品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编写导则
- 六年级安全课
- 50项护理基础操作评分标准
- 质量奖知识和信息管理
- 《财务费用报销培训》课件
- 中药智慧药房系统建设方案
- 《讲师授课技巧》课件111
- 重难点31 立体几何压轴小题(轨迹与最值)十四大题型【2024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题型突破】(解析版)
- 2024年康复治疗学:专业与创新
- 草料库房设计方案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