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杨时是两宋之交理学史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曾先后受学于程颢、程颐, 被时人推许为“程氏正宗”,在他一生的时光中,充满了为传承及播扬洛学所做 的努力,贯穿了洛学由私学而成为禁学、再成为官学的这一系列地位变迁的全程; 其在洛学南传入闽的过程中,在融摄理学诸家学说,从而使得理学的发展链条由 二程而至朱熹的传承体系之中,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 分来解析杨时在两宋之际的一连串动荡之中,为传承及播扬洛学所做的贡献。一, 介绍杨时进行传承及播扬洛学活动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于杨时在对二程典藉的 整理,以及站在洛学学者的立场对于儒学典藉重新解注与发现上的功绩的讨论, 说明其对于洛学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二,讨论杨时对于中庸一书的推崇及其 在理学四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说明杨时在理学体系的最终形成中所做的贡 献。三,探讨在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下,杨时为了张大理学,在承接二程思想的 基础上,也注意对与洛学并行于世的理学其他学派学说的吸收融摄,从而为集理 学大成的朱熹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杨时;理学;二程;朱熹 y a n g s h i sr o l ei n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b s t r a c t y a n g - s h ii s ag r e a tp h i l o s o p h e rw h ol i v e db e t w e e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a n d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h eo n c es u c c e s s i v e l ys t u d i e d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i t ht h e b r o t h e r sc h e n gh a oa n dc h e n gy i i nh i sw h o l el i f e ,t h e r ew a sf i l l e dw i t hh i se f f o r t t h a th eh a dm a d et os p r e a dh eh i st e a c h e r st h e o r y f r o mt h a tt i m e ,y a n g s h ii s 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b e s ts t u d e n to fh i st w ot e a c h e r s s i n c eh eh a do b t a i n e dt h em o s t l i n e a li m p a r t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s e c t i o n st oi n t r o d u c e sy a n g s 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r e c i t e st h er e a s o nw h yih a dc h o s e nt h i st o p i c ,a n d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i t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i tn a r r a t e sy a n g - s h ih a dr e o r g a n i z e dh i st e a c h e r s l i t e r a t u r e , a n di n t r o d u c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w h i c hh el i v e dh a da f f e c t e d h i st h i n k i n g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i tm a i n l yn a r r a t e s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t h a ty a n g - s h ir e g a r d i n g n ed o c t r i n eo ft h em e a n ) ) ,t op l a y st h er o l ei nt h ep r o c e s s i o no ft h el i - x i a s c l a s s i c sw a sf o r m e d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i t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y a n g - s h i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w h i c h h eh a df a i t h f u l l yi n h e r i t e dh i st e a c h e r a n di th a sb e e ns u c c e s s f u l l yd i s s e m i n a t e d ,t h e n f i n a l l yc a u s e dt h en u r t u r a n c eo fz h u x i k e y w o r d s :y a n g s h i ;t h eb r o t h e r sc h e n g h a oa n dc h e n g y i ;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z h u x i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量步 日 笏 可月 弓毛 _ 、 f 孙产 别伽 人明声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j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 作者签名:何缈 导师签名:储小i 陀 日期矽蒜钿g 日 嗍研年6 月誓日 导言 垦吉 寸目 杨时( 1 0 5 3 一1 1 3 5 ) ,字行可,后改中立,世居南剑将乐县北门龟山,自号 龟山。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享年八十三岁。 在杨时八十三年的人生历程之中,虽然在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面,他早年也 曾经有过出入佛老、研习荆公新学等经历,然而自从他于元佑八年( 1 0 9 3 年) , 经游酢引荐,拜入了程颐门下之后,他也就从此对于二程开创的洛学学说信之弥 笃、终身不渝。其后杨时在洛学屡遭北宋朝廷明令禁止的情况下面,仍然坚持以 自己的方式传承及播扬洛学门风,而且还借着游宦四方的机会,将洛学学说随处 传播,使得当时相对闭塞的福建一地得有机缘接受洛学思想,从而直接促成了闽 学学派的形成,为朱熹这样一个理学史上不世出人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对于杨时其人其学的研究,前辈学人也早已经有所关注,如衷尔钜的从洛 学到闽学一综论杨时、罗从彦、李侗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及杨青、杨钊的 论“吾道南矣”一杨时倡道东南的历史功绩与当今价值等文,主要注重从 杨时倡道东南的功绩入手,探讨杨时在学术渊源上对于闽学学派、对于朱熹思想 形成的重要意义;美国学者罗狮谷的从杨时到朱熹:宋代理学的传授和继承问 题固、黎昕先生的杨时“理一分殊”说的特色及其对朱熹的影响锄以及朱修 春、林凤珍的杨时的“理一分殊”学说发微 等文章,则从解析杨时的思想 入手,重点关注杨时与程颐探讨西铭时所阐发的“理一分殊”思想的特色, 说明杨时在“理一分殊”这一理学学说体系里的重要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此外还有林家齐的杨时纪略 与朱修春的杨时政治思想述论 等文,注重从历史学、政治学等角度,对于杨时其人其学进行分析。 然而笔者认为,对于杨时的研究,还是有其新鲜的路向可以发掘的。详考杨 衷尔钜:从洛学到闽学一综论杨时、罗从彦、李侗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中州学刊1 9 9 1 年第l 期。 杨青、杨钊:论“吾道南矣”一杨时倡道东南的历史功绩与当今价值,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9 9 4 年第4 期。 ( 美) 罗狮谷:从杨时到朱熹:宋代理学的传授与继承问题,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8 4 年第7 期。 黎昕:杨时“理一分殊”说的特色及其对朱熹的影响,福建论坛1 9 8 5 年第2 期。 朱修春、林风珍:杨时的“理一分殊”学说发微,南昌入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3 6 卷第2 期。 林家齐:杨时纪略,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阴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 9 8 9 年。 朱修春:杨时政治思想述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2 期。 试论杨时在两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时生平,可以发现他一生之中传承与播扬洛学的活动,恰好是开始于北宋中后期 由于党争激烈而导致洛学遭逢学禁的关口上面,而迄至杨时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溘 然长逝之际,洛学已经由曾经的禁学而获得了重新跻身于朝堂之上的机会,甚至 还露出了其可能接替荆公新学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线曙光。可以说杨时一生 所致力追求的,正是如何解除洛学遭逢学禁的局面,再进而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 的荆公新学争取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机会,从而使得洛学学说的治道思想能够真 正被应用于“治国平天下”之上,由此实现基于理学学说体系的“内圣外王”的 这一过程。杨时这样一种由特定的历史背景所衍生出来的思想路向,不可避免地 深刻影响到他在传道跟治学的过程之中所采取的途径与手段,是以在考察杨时其 人其学之时,必须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与杨时传承及播扬洛学的活动之间的相 互影响,这样才能使我们更为真实而客观地理解杨时在理学学说体系形成过程中 的独特地位。 本文就从这个方向出发,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论述了杨时于在这样的历史 背景影响下,对于传承与播扬洛学的方式上所做的选择以及由此给理学学说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进而论述了杨时在有意识地融摄理学诸家学派的 这一思维路向的形成上面,所附带着的时代印记,而这一思维路向更直接影响了 后世的朱熹,从而促成了朱熹这一集理学大成的历史人物的出现。 2 第一章杨时对二程典藉的整理与对洛学的传承 第一章杨时对二程典藉的整理与对洛学的传承 北宋开理学先河的几位大师,传世著作数量都较少,周敦颐开理学一代之宗, 然则论及著作,却仅有易通书与太极图说传世,而且据朱熹考证,太 极图说亦当属于原本附于易通书之后而非单独成册,是以周敦颐的传世之 作,仅易通书一种。而程颢、程颐兄弟,亦罕有著作,仅程颐有伊川先生 易传一书传世,除此之外,二程流传下来的,便只余下由门人弟子记载编纂的 语录。 伊川先生程颐曾告诫杨时:“勿好著书,著书则多言,多言则害道,这大 抵是北宋之际理学大家们的共识,朱熹对此的理解是:“怕分却心,自是于道有 害,然而详考杨时生平,却可以发现这位以惊闻程颢逝世之后,在千里之外 的徐州设灵哭悼、哀痛欲绝之作为以及“程门立雪”等种种尊师重道的事迹见称 于世的杨时,在这一点上却未曾听从其老师伊川先生的教诲,在他八十三年的人 生历程之中,自得传二程正统之学后,他便一直致力于著书传世,除了注重对二 程著作与语录的整理编纂工作之外,据宋史艺文志、吕本中的杨龟山先 生行状以及清人沈函所编的杨龟山先生年谱记载,杨时共有礼义解义、 列子解、庄子解、周易解义、论语解、中庸解、书解、孟子义、 春秋义、三经义辨、目录论、辩字说等著作,另有后人为其编定的杨 龟山先生全集传世,可见杨时著述之丰,较之他之前的理学家,是绝无仅有的。 细思从来,杨时之所以会置伊川先生的嘱咐于不顾,而是选择了以努力著书 立说的方式来传承和播扬洛学门风,是跟他所置身时代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也正 是有了杨时的这一系列努力与活动,才使得洛学在北宋末年及南渡之初的朝局动 荡之中,非但未曾因时局变幻而走向没落,反自是捉入机遇由民间走向了官方, 传播的领域亦随之扩大,最终直接催生了集理学大成的朱熹思想。 ( 宋)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 第七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2 4 9 2 页。 ( 宋)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 第七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2 4 9 2 页。 试论杨时在两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第一节对二程著作的传承及整理 自二程相续,创立洛学一脉以来,洛学便成为了奠定宋明理学基础的重要 学派之一,然则在杨时活动的北宋年间,洛学虽然在士大夫之中一直享有崇高的 声誉,却由于涉入了朝堂之上激烈的党争的缘由,站在旧党立场而与王安石新学 相对立的洛学,在北宋中后期两度遭遇官方的明文严禁,受到重大的打击。 杨时于元佑八年( 1 0 9 3 年) 赴浏阳知县任上,绕道洛阳,经游酢引荐,拜 入程颐门下,此时正是在洛学第一次遭逢宋哲宗打击,处境最为困难的时期,而 由元佑年间直至宋徽宗即位之后,虽然程颐其间也曾有过短暂的遇赦复官的经 历,然而却又旋即被追夺官爵,可以说迄至程颐逝世之日止,洛学为官方所禁的 厄运,一直未曾解除。 宋徽宗放弃“建中靖国的路线之后,对于洛学的打击,较诸哲宗皇帝更 为严苛,甚至于“于是有旨追毁( 程颐) 出身以来文学 ,禁绝讲学,而且将 他的弟子如尹焯、张绎等“遂下河南府体究 ,并且“尽逐学徒” ,这次学禁 足足持续了二十二年之久,一时之间,形成了“其( 程颐) 立言垂训为世之大禁, 学者胶口无敢复道”的局面,杨时置身在这样的局势之下,仍然利用自己的影 响,坚持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成为了散布天下的洛学士子心目之中的中流砥柱。 这段时间内杨时的主要著述精力,放在了对二程语录的整理编纂以及对于 程颐的伊川易传的校订上面。 一、编纂河南程氏粹言 当时由于洛学遭禁,朝廷又下令尽逐程颐门下弟子,是以一时洛学弟子,散 布四方,而朝廷又禁绝洛学公开讲习,由此造成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洛学学说的 传播只能由散布各地的弟子之间私下口耳相传。 程颐在讲学之时,有时常会举些“迂 在之论 以作为弟子们的反面例证, 而在当时那种传播洛学不得不采取的口口相传的间接传递之中,在缺乏可靠文本 记录的情况下,这些杂于正论之中的言说,却是难免“学者渐众,殊不可晓”, ( 宋) 程颗、程颐著:伊川先生年谱,( - - 程集( 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3 4 5 页。 ( 宋) 程颡、程颐著:外书卷十一,t - - 程集( 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4 1 4 页。 ( 宋) 程颢、程颐著:外书卷十一,二程集( 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4 1 5 页。 杨时:中庸义序,龟山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伞书第1 1 2 5 册第3 4 8 页。 杨时:与游定夫书其六,龟山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9 1 页。 4 第一章杨时对二程典藉的整理与对洛学的传承 于是出现了杨时所忧心的“先生语录传之寝广,其间记录颇有失真处 的境况, 是以杨时认为在这种时候,他作为程门最正统的传人之一,有责任对于二程语录 “收聚删去重复与其可疑者 ,然后与游定夫、胡康候以及洛中“朱教授”等 曾经当面与闻二程教诲的学者们“候寻便以书询求,异时更相校对 ,然后再 “稍加润色,共成一书”,希望能够借此厘定清楚真正正统的程门之学,使之播 扬天下,“以传后学,不为无补”够。 在洛学迭逢打击,学者四散的情况之下,杨时此举,无疑对于保存二程真正 学说,保证洛学学者能够在当时的条件得到最为正统的传承,而使洛学不至于真 正沦丧成为迂诞之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时以维系洛学正统为己任的责任感,在他的与游定夫书中表露无遗: “先生之门,所存惟吾二人耳,不得不任其责也! 二、校订( 1 1 p l l i 易传 二程以“天理”立论,完成了在北宋诸子相续推动下儒学由宇宙论向本体论 的转化,构筑起了以“天理 论为中心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渊源乃 自儒家经典之中拈出,而其最终的完成,则也必须落实在以理学的思想体系来对 于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上面。 据( - - 程遗书卷十八所载,有人问程颐:“闻有五经解,可成乎? 可 见虽然直至朱熹才完成了以理学体系遍注儒经的工作,但早在程颐在世之时,就 已然有了意欲以自己的理学体系,来重新解注儒家经典的想法。而程颐对于这一 问题的回答则是:“惟易须亲撰,诸经则关中诸公分去,以某说撰成之。 从 这里也可以看出程颐对于解注易经的工作的重视,杨时所谓:“先生道足为 世师,而于易尤尽心焉 ,确非虚言。 由于当时处于理学草创之初,理学学说之中许多根本性的问题,都还未曾来 得及展开讨论,学生们也比较难以熟练地使用理学系统的概念,来重新解注儒家 经典,是以斯后程颐的弟子刘绚、谢缇均都曾作春秋传,但程颐却对于他们 杨时:与游定夫书其六,龟山集卷十九,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9 1 页。 同上。 杨时:与游定夫书其六,龟山集卷十九,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9 1 页。 同上。 同上 ( 宋) 程颢、程颐著:遗书卷十八,二程集( 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2 3 9 页。 ( 宋) 程颢、程颐著:遗书卷十八,( - - 程集( 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2 4 0 页。 杨时:校正伊川易传后序,龟山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3 4 8 页。 试论杨时在两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的成果很不满意。因此,作为程颐所惟一传世的伊川易传,诚可谓是当时惟 一的一部系统地以理学体系的概念来对儒家经典文献进行重新解释的范本,在二 程乃至整个洛学的传承当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当时洛学及程颐本人迭逢打击的局势,伊川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 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 ,是以“以其书授门人张绎 ,但张绎在程颐去世之后一 年内也自与世长辞,于是“未几而绎卒,故其书散亡 。 在杨时校订伊川易传之时,由于张绎亡故后,其书散亡,从而造成了其 时伊川易传“旧本西人传之以多”,但是“学者无善本”。而杨时则通过其友 谢显道,得到了程颐先生伊川易传的手稿,据其在校正伊川易传后序里 说:“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但是由于其间不知经历了何 等辗转,这些手稿己然是“错乱重复,几不可读 ,是以杨时花费了经年累月的 时间,对于伊川易传进行重新校订,“去其错乱重复,逾年始完”。而且杨时 因为觉得自己“得其书晚不得亲受旨训”,是以对于手稿之中“其谬误有疑而未 达者 ,都采取了“姑存之以俟”的态度。这样不但保证了伊川先生易学思想的 正统传承,也使得伊川易传的原始文本得以保持原貌。 杨时在洛学迭遇打击,甚至遭到官方明令禁止的时刻,仍然不遗余力地修订 伊川易传,编纂二程语录,其目的不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书藉,将纯正的二 程之学播扬开来。其对于洛学在逆境之中的传承,甚至对于后世之学者能够获取 二程学说的原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节张扬洛学与批判王氏新学 宋徽宗年间,在蔡京等当朝权臣鼓吹王氏新学,而对于程颐及洛学给予一系 列打击的情况下,作为程门高弟,当时深孚文人士子之望的杨时,却在这样的情 况下逆势而上,以年逾古稀之龄,被徽宗皇帝由当时的外任小吏召至中枢。宣和 六年( 1 1 2 4 年) ,徽宗召时已七十二岁的杨时以秘书郎上殿,第二年又转迁著作 郎,七月份时,更给予杨时迩英殿说书的头衔。这是其师程颐曾经担任过的职务, 有等若“帝师 之尊荣。靖康元年( 1 1 2 6 年) 的时候,杨时更是兼任了国子祭 酒,成为名副其实的士人清流之领袖。然而与杨时的迭遇升迁相映成趣的是,朝 杨时:校正伊川易传后序,龟山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l1 2 5 册第3 4 8 页。 6 第一章杨时对二程典藉的整理与对洛学的传承 廷上对于洛学学说的禁令,直至靖康之时金人已然兵临城下之际,才“除无祜党 藉学术之禁,甚至就在召杨时返回中枢的前一年宣和五年( 1 1 2 3 年) 七月, 徽宗皇帝还专门下诏禁元祜学术,声称天下举人有传习元祜学术者,则以违制论 处。 杨时此次的起用,是由当时的权臣蔡京援引而得官,宋史杨时传中记 载了蔡京起用杨时的原因是:“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 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 ,宋史奸臣传二亦称蔡 京之子蔡俪“时弟兄亦知事势日异,其客傅墨卿、孙傅等复语之日:天下事必 败,蔡氏必破,当亟为计。俪心然之,密与攸议,稍持正论,故与京异。然皆 蓄缩不敢明言,遂引吴敏、李纲、李光、杨时等用之,以挽物情” ,可见此次 蔡京起用杨时,并不是因其改变了鼓吹新学而打击洛学的立场,只是希望杨时能 成为在这个时局危难之时稍有补于残局的他的一颗棋子罢了。 然而即便是这样,杨时的此次出仕,对于一直在逆境中挣扎的洛学,也诚可 谓是意义重大。毕竟杨时作为二程之学的正宗传人,作为在洛学遭禁的这些年间 仍自坚持著书传学的洛学忠实门徒,其声名早已天下皆知,这样的一个人物陡然 间得享高位,对于多年来一直散布各处、遭受打压的洛学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个 强有力的精神鼓励,而杨时进入了朝堂之上,也使得原本就在洛学学者之中具有 极高声望的他,在两宋之交的乱世中有最大的可能与力量来登高一呼,为洛学的 传播和南宋理学的形成,做人才与理论上的双重储备。 杨时也主动意识到了自己此番出仕的使命与意义,是以自其位列朝堂开始, 便一直捉住所有的时机,对当时尚是朝堂主流的王安石新学展开批判,从而争取 由洛学替代王氏新学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机会。 一、上渊圣皇帝书 由于杨时的此番出仕不过是蔡京等权臣在时局动荡之际的一次具有宣示意 味的权术操弄,是以杨时虽然被加了不少名义尊崇的荣衔,然而在当时朝堂之上 尽由蔡京一党把持朝政的局面之下,不但以洛学取代王氏之学成为官学的理想根 本不可能实现,甚至于想稍稍改变洛学受压制的状态,都自无能为力。 钦宗本纪,宋史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 8 0 册第3 2 2 页。 杨时传,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 8 8 册第2 8 页。 奸臣传二,宋史卷四百七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 8 8 册第6 0 0 页。 7 试论杨时在两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然而杨时的出仕并进入朝堂的权力核心,客观上却是使得洛学在原本在蔡京 等人操控之下王氏新学一党独大的赵宋朝廷之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当 时那种局势艰危,风雨飘摇的时刻,这种参与更是具备了往常不可比拟的意义, 毕竟当时那由于边关烽火频传、赵宋帝位更迭而带来的充满变化的时局,恰恰给 洛学的由潜到显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 。 是以在靖康元年( 1 1 2 6 年) ,女真人跃马南下,赵宋政权岌岌可危的情况下, 杨时捉住机会向刚刚即位的钦宗皇帝连上了几道奏书,除了陈述排和议、争三镇、 一统帅等具备实际操作性的建议之外,重点却是站在理学学者的立场,向钦宗皇 帝讲述理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以“正心诚意为本的治国方略,并对于荆公新学提 出了激烈的批判与抨击。 杨时声称:“臣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 在这个推导的逻辑链条之中,杨时认为“自一身之修推而至于天下,无二道也, 本诸诚意而已”。 以“正心诚意”作为君王治道的根本,这也是杨时一贯的思路,他曾多处表 达过相同的意思,自然,杨时站在洛学传人的立场,对于“正心诚意”,也自是 加以了理学理论体系之内的诠释。他曾言:“季常在京时,尝问正心诚意如何便 可以平天下? 与之言:后世自是无人能正得心,若能正得心,其效自然如此, 在他看来,“正心诚意”“此须是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能体所谓中,于喜怒哀乐 即发之后,能得所谓和 ,能够做到这样,那么“致中和,自然天地可位,万 物可育,其于平天下何有? ”回 在杨时看来,他的这种君王治道的构想,是对于以往荆公新学的一种拔乱反 正。他认为王安石的治道思想是自恃“聪明有以胜人然后可以制人而止其乱” , 然而杨时认为这样将会导致“若怀其胜心,而施之于事,必于一己之是非为正 杨时:上渊圣皂帝书,龟山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 0 5 页。 杨时:上渊圣皇帝书,龟山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1 0 5 - 1 0 6 页。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2 6 页。 同上。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0 4 页。 8 第一章杨时对二程典藉的整理与对洛学的传承 又固执之以不移,此机巧变诈之所由生也 ,所以真正符合圣人之道的君王治 道,应该是通过“正心诚意”,来体认天理,进而“存天理,去胜心,从而达到 “胜心去尽,而惟天理之循,则机巧变诈不作 的境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 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 在杨时的话语体系当中,君王本着“正心诚意 而体认天理,不但是达到修 齐治平目的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惟一途径,他认为“朝廷做事,若要上下小大同 心同德,须是道理明。盖天下只是一理,故其所为必同。若用智谋,则人人出其 私意,私意万人万样,安得同 。是以他在上渊圣皇帝书中说:“臣窃谓君 臣相以之际,当以诚意为主”,认为只要钦宗皇帝能够本着正心诚意,自然便 可以应付眼前的难关,甚至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而与此同时,他在上钦宗皇帝的另一折奏书之中,更是直接对于王安石之学 大加鞭挞,甚至于将蔡京一党窃居朝政以来的种种倒行逆施,都归罪到王安石的 头上,声称:“( 蔡) 京得以肆意妄为,而致今日之祸者,实安石有以启之也”, 是以要求钦宗皇帝执行“正安石学术之谬,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毁去配享之像” 等种种激烈的举动,以“使淫辞不为学者之惑”。 在外患当前,赵宋皇朝已然朝不保夕之际,杨时却仍然执着于学术之辨,其 急于为长期被压制的洛学争取到官方承认之地位的心态虽然可以理解,然而在斯 时斯景之下,却诚为不智之举,以至千载之后,四库馆臣在龟山集的提要处 对此亦不免讥之为:“又于靖康之时,首以诚意进言”, “未免少迂”,而在当时, 杨时因学派之私而置朝局于不顾的举动,更是引起了当时朝议清流以及太学生们 的一致反弹,以至于不得不狼狈去职,挂冠而去。 然而从客观上讲,杨时的这一次发难,却是使得统治者意识到了洛学是除开 王氏新学之外的一大可资选择的资源,是以在宋室南迁、高宗继位,刻意要与前 代划清界限的时候,洛学的大兴,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2 6 页。 同上。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 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9 4 9 - - 9 5 0 页。 杨时:上钦宗皂帝其七,龟山集卷一,文渊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1 0 6 页。 杨时:上钦宗皇帝其七,龟山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i 1 2 5 册第1 1 6 页。 同上。 同上。 龟山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1 0 0 页。 9 试论杨时在两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二、批驳荆公新学 宋室南渡之后,高宗即位,面对汴京失陷,国土沦亡的局面,急需理清前朝 政治败局的责任所在,但对于高宗而言,他却绝不敢将责任推到已然蒙尘漠北的 徽钦二帝头上,更何况,是时蔡京等暄赫一时的当国权臣,也已然成为了朝野公 认的误国权奸,是以高宗皇帝顺理成章地将靖康国难的责任,尽数推到蔡京一党 头上,而在数十年来,一直被蔡京等人扯为护身大旗的王氏新学,也就理所当然 地成了酿成北宋末年政治败局的替罪羔羊。 绍兴五年( 11 3 5 年) 三月,当时的兵部侍郎王居正献辩学,攻击王氏新 学,与高宗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 王居正) 进言日:“臣闻陛下深恶安石之学久矣,不识圣心灼见其弊安在? 敢请。 上日:“安石之学,杂以伯( 霸) 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 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 高宗在这里给王安石之学下了一个“天下之乱,生于安石 的结论,而这一 观点,其实恰恰是杨时在靖康元年的上渊圣皇帝书之中所着力阐述的。 借着高宗将靖康之变归罪于新学的同时,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的洛学,也终 于有了抬头的机会。 建炎元年( 1 1 2 7 年) 五月高宗即位,八月即下诏将杨时“召还朝。未至而 又召( 谯) 定。是时给事中许景衡、左司员外郎吴给、殿中侍御史马伸皆号得颐 之学 。固一时之间,造成了洛学中人,群聚庙堂的景象,而绍兴元年( 11 3 1 年) , 高宗诏赠程颐龙图阁直学士,更是极具象征意味的事件,标志着洛学在遭遇了自 元祜以来数十年的打压之后,终于有了走向庙堂的机遇与可能。 然而王氏新学成为宋室的官学已有数十年光景,虽然其中也有过反复,但终 究是时日绵长,根深蒂固,洛学虽然有了被朝堂接纳的可能,但要说真正取代王 学成为官学,却还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就在高宗作“天下大乱,生于安石” 的论断并被王居正用作辩学序的绍兴五年( 1 1 3 5 年) ,哪怕是在官方的引导 下,科举考试中仍不能以洛学取代新学作取舍的标准。胡安国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为:“绍兴五年,省试举人经都堂陈乞不用元祜人朱震等考试。盖从于新学者, 耳目见闻,既已习熟,安于其说,不肯遽变。而传河洛之学者,又多失其本真,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绍兴五年庚子条,文渊阁阴库全书第3 2 6 册第2 3 1 页。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建炎元年八月壬申条,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 2 5 册第1 6 0 页。 l o 第一章杨时对二程典藉的整理与对洛学的传承 妄自尊大,无以屈服士人之心。故众论汹汹,深加诋诮。 经过靖康之际的那一场轰动朝野的争执,杨时是时已然是深孚天下洛学学者 之望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是以高宗皇帝甫登帝位时,但立即下诏召其还朝,尔后 又屡加封赐,而杨时也敏锐地意识到了是时洛学在朝堂之上所面临的机遇与局 面,是以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时光之中,仍然捉紧时间尽一切机会展开了对王安石 新学的批驳。 绍兴三年( 11 3 3 年) ,杨时致仕归乡后,以八十一岁高龄,连作三经义辩、 日录辩、辩字说等三书,站在理学学说的立场,对于王安石的新学进行了 集中的批判。 王安石不赞成性善性恶说,而持性情统一论,在他看来:“喜怒哀乐好欲恶 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情者性之 本,性者情之用,故吾日性情一也。”叫据此而王学认为“情者性之本,性者情之 用 ,是以反对格除人欲,在这一点上与理学学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杨时声 称,这是因为王安石新学未知“性命之理 。 他认为:“荆公云: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是未知性命 之理。因为:“其日使我,正所谓使然也,然使者可以为命乎? 以命在我为 性,则命自成一物,若中庸言:天命之谓性,性即天命也,又岂二物哉? 若云: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此语似无病,然又不需如此说。性命初无二理, 第所由之者异耳。”圆 而对于王安石对“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一命题所做的“高明所以处己,中庸 所以处人“的这一诠释,杨时也从理学的角度做出了批判,在他看来王安石此说 无疑是将“高明 与“中庸 截然分开,从而“所以自待者常过,而以其所贱者 事君亲也 ,在他看来,此举不啻于离经叛道的举动,将导致“离内外,判心 迹,道常无用于天下,而经世之务皆私智之凿”固。 杨时认为,“高明 与“中庸”二者本应是体用关系,不可截然而分,是所 谓:“高明即中庸也。高明者中庸之体,中庸者高明之用也。” “极高明而不道 王安石:性情,c f 临) l l 文集卷六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0 5 册第5 5 5 页。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2 6 页。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1 9 0 页。 杨时:题萧欲仁大学篇后,龟山集卷二十六,文渊阁p q 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3 5 5 页。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1 9 0 页。 l l 试论杨时在两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乎中庸,则贤智者过之也;道中庸而不极乎高明,则愚不肖者之不及也。世儒以 高明、中庸析为二致,非知中庸也。 杨时的这一看法,虽然后世的朱熹也不尽认同,认为:“或问中以杨氏所 讥王氏之说为非是。柄窃以高明与中庸虽非二物,然细分之,亦不为无别王 氏判而为二固非矣,而杨氏又浑然无所区别,则亦不察中庸、高明所以得名之实 也。 然而在当时这一对于王安石新学的批驳却极具影响,连是时高宗皇帝在与 秦桧等大臣谈论时也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不可分作二事。可见高宗皇帝 也受到了杨时学说的影响。 自然,对于杨时对荆公新学所展开的猛烈批判,并不可以视为纯粹的学术之 争。自王安石变法而引起了“新旧党争”以来,北宋朝堂上新党与旧党的相互攻 讦便无日无之,甚至可以说“新旧党争是北宋中后期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洛 学作为站在旧党立场之上的学派,其对于王安石新学的攻击渊源有自,早在宋神 宗元丰年间,二程就已然与王安石有过类似的交锋。 由王安石一手创建的新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以及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在 北宋中后期的学术界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其影响远在与其同时的洛学、 蜀学、朔学之上。荆公新学在学术之上的建树亦难以抹煞,其重视礼学、推尊孟 子,以及在解经之时注重文字训诂方法等方面,都对于当时的学术风潮有着深 远影响,甚至可以说北宋中后期社会各种学派思潮在建构各自的学术体系的时 候,都难以逃得开荆公新学这一语境的笼罩。 然而荆公学说产生于政见纷争之际,这也就注定了它绝不是作为纯粹的学术 体系而存在的,荆公新学为了肩负给熙宁新法提供理论基础的这一使命,使得其 在许多地方不得不强自为文,其学术体系的建构在先天上就有许多不周之处,而 在王安石身后,站在荆公新学立场的所谓新党党人,更多地只注重于荆公新学之 中的政治理念方面,对于学术建构漠不关心,反而沿袭了自王安石时代就曾采用 过的以政治强制力来推行学术专制的做法,这更使得荆公新学的学术建构在王安 石之后便后继无人。在杨时活动的时代,新学已经完全沦为了当时权臣党争的幌 子与工具,是以杨时这种过于激烈甚至于颇有陷于意气之争的对新学的批驳举 动,也有着他深刻的心理基础。 杨时:答问,龟山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5 3 页。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十一月庚寅条,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 2 6 册第7 8 7 页。 1 2 第一章杨时对二程典藉的整理与对洛学的传承 二程作为北宋中后期自创f - j r 的哲学大师,对新学弊病的指摘均是立足于洛 学学说的基础之上,有着充分的学理基础,所以较诸三苏蜀学的嬉笑怒骂而言, 更能鞭辟入理,接触本质,而杨时作为当时极具代表性的洛学学者,他对于荆公 新学的批判虽然时有迂于意气之争的嫌疑,在理论基础上也不若乃师那般深厚, 但其早年时为应付科考曾经研习过荆公新学,又曾出入释、老二家之学,是以他 对于新学的指责,往往可以入其室而抄其戈,真正切中其弊,正如河南程氏遗 书卷二上所言:“杨时于新学极精,今日一有所问,能尽知其短而持之”,所以 杨时为批驳新学而做的几部著作,在当时影响极为深远。 绍兴九年( 1 1 3 9 年) ,时任言官的杨时之婿陈渊,与高宗皇帝谈论理学与王 氏新学之优劣异同之时,高宗皇帝就亲口称:“杨时之学能宗孔、孟,三经义辩 甚当理。触可见杨时晚年站在理学学者立场所做的驳斥王氏新学、播扬洛学之作, 引起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充分关注,为南渡之后洛学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社会 基础。 陈渊传,宋史卷三七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 8 7 册第1 5 6 页。 1 3 试论杨时在两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第二章杨时在理学四书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前文已有论述,与历代儒学一般,由北宋诸子以至二程建立起来的北宋理 学思想,其思想渊源亦是自儒家的经典之中而来,而其完成,也应当是落实在以 理学学说体系,对于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注与诠释上面。 而北宋诸大儒,其构筑理学体系之时,在于对儒家经典的选择上面,却表 现出了与先秦、隋唐以来,大不相同的旨趣与特色,他们“摆落汉唐,独研义理, 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从而“舍传求经”,脱出了由终有唐一代被 立为官学的由孔颖达主持撰修的五经正义的束缚,而致力于从古老的儒学典 藉之中发现可供诠释的全新的资源。 宋史道学传中称程颢与程颐两人“表彰大学、中庸两篇,与 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合贯通,无 复余蕴。”大学、中庸两篇原本只是礼记之中的篇章,自被单独抽 出成篇之后,成为了儒家学者们纷纷加以解注、研习的独立经典。而自二程以“天 理”立论,草创理学学说的思想体系之后,更是自觉地重视于对大学、中庸 的研习,直接促成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一理学四书的体系的 初步形成。 二程通过对于四书的理学化的诠释,发挥四书的思想与范畴,阐 发了天理论、人性论、格物致知论以及居敬涵养论等理学思想体系,而尤为值得 注意的是,二程明确提出,只要研治好这理学四书,则五经也便“不治而明”。 二程的注重四书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所传之弟子,而杨时作为“程氏 正统”,也自觉地继承了二程通过诠释四书以建构学术体系的思想取向。 第一节对中庸一书的推崇 尽管理学学者们都接受将四书作为一个内在学术精神一致的整体加以研 习,但由于他们各自的学术旨趣不同,是以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思想倾向去选择、 经部总叙,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册第5 3 页。 道学传,宋史卷i 四- - - 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 8 8 册第1 1 页。 1 4 第二章杨时在理学四书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解读经典,并且往往以一、两部经典为主,来会通其余诸经,如程颐先生就特别 重视大学一书,牟宗三先生甚至认为:“宋明儒之大宗实以论、孟、中 庸、易传为中心,只伊川、朱子以大学为中心 ,可见其思想倾向之 一斑。 一、承接道明先生之余绪 胡安国在谈到他与杨时对二程学说传承的不同路向时曾说道:“吾与谢、游、 杨三公,义兼师友,实尊信之。若论其传授,却自有来历;据龟山所见在中庸, 自明道先生所授;吾所闻在春秋,自伊川先生所发。 考察杨时的学说,可 以发现他确实对于中庸一书极为推崇,他认为“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 源,入德之大方也 ,。是以他于政和四年( 1 1 1 4 年) 作中庸义一书,希 望能借此使得“学者因吾言而求之于圣学之门墙,庶乎可窥而入也 固。 杨时在将中庸义一书传给他的弟子、也是他的女婿陈渊之时,曾说明了 他写作此书,是因为“自熙宁以来,士于经盖无所不究,独于中庸阙而不讲” ,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在熙宁之后逐渐占据官学位置的王安石新学一脉,抑或是在 斯后的许多年内仍然在官方话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三苏蜀学等学派,虽然更多地 将眼光放在论语、孟子之上,然而对于中庸却也都曾做过自己的解释, 只是杨时站在洛学学者的立场上,并不承认这些与二程理学体系不合的注解,有 助于发扬中庸圣学之绪而已。 杨时在论及中庸书,尤其注重其体验未发的功夫论,他称:“夫中者, 不偏之谓也。一物不该焉,则偏矣。中庸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 以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以体之,时中之义自见,非精一,乌能执之? 在中庸 义序之中,他也特地说明了:“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 之义自现。执勿失,无人欲之失焉,发必中节,中固未尝忘也。 在这一点上, 杨时的学术旨趣,显然与伊川先生程颐大相径庭。 程颐弟子吕大临与程颐论道之际,就曾经提出过:“求中以喜怒乐未发之前 牟钟三:心体与性体( 第一册) ,上海:上海古藉h 版社,1 9 9 9 年,第1 7 页。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 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9 4 4 页。 杨时:中庸义序,龟山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l1 2 5 册第3 4 8 页。 同上 杨时:题中庸后示陈知默,龟山集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 2 5 册第3 5 7 页。 杨时:答胡康候其一,龟山集卷二十,文渊阁p q 库全书第1 1 2 5 册第2 9 9 页。 杨时:中庸义序,龟山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 2 5 册第3 4 8 页。 】5 试论杨时在强宋之交理学传承中的地位 这样的观点,而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辽宁沈阳综保区陆港建设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毕节市金沙县兴旺粮油储备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福港拖轮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福鼎市福鼎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招用工信息2025年第86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卫生健康局招聘乡村医生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福建建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6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州市仓山区劳务派遣服务有限公司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衡阳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绍兴滨海新区国有企业第一批招聘拟录用人员(一)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6月山东临沂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级子公司招聘管理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采光顶玻璃拆除施工方案
- 医院电梯乘坐安全培训课件
- 2025重庆市勘测院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面试
- 三年级数学简便计算300题及答案
- 生涯发展报告
- 企业活跃度分析报告
- 管理学原理说课课件
- 关于自愿放弃缴纳社保协议书
- 梦想课程《去远方》(版)分享课程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681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