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长庆至大和年间,元稹任浙东观察使七年, 在此期间,他大辟文士幕僚,结交文士与道流,诗酒文会,又与邻郡之自居易、 李德裕等诗筒递简,形成了一个诗酒唱和的高潮。本文在元稹浙东诗个案研究的 基础上,对浙东诗酒文会活动的规模、成员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分析、总结 了浙东诗酒文会活动的特征与时代特色。 关键词:元稹慕府诗酒文会 a b s l ,a c t y u a nz h e n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l i t t e r a t e u ri nt h em i d - 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e nh e w a st h eh n p e r i a li n s p e c t o ri nz h e d o n g , h eh i r e dm a n y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a s s o c i a t e d b u d d h i s tm o n k s ,o r g a n i z e dp a r t i e so fp o e m sa n dw i n e ,a n dr e s p o n s o r e dw i t hb a i j u y i ,l id e y ua n ds oo n a f t e rr e s e a r c h i n gz h e d o n gp o e t r yo fy u a nz h e n ,t h i sa r t i c l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s c a l ea n dm e m b e r so fz h e d o n gp a r t y o fp o e m sa n dw i n e ,a n d a n a l y z e dt h ef e s t a r e so f i t 【k e yw o r d s y u a nz h e nc o m m i s s i o n a r yo f f i c e s p a r t yo f p o e m sa n dw i n e 前言 元稹,字微之,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与自居易并称“元白”,在诗歌、 小说创作与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多右白 而抑元,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史籍关于元稹依附宦官的记载。自新、旧唐书开 始,元稹一直背负着依附宦官、政治变节的历史骂名。 二十世纪以来,有不少学者开始以翔实的资料、审慎的辨析重新考证元稹其 人,对传统的看法提出了许多异议。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王拾遗、董 乃斌、卞孝萱等人认为元稹依附了宦官,是政治上的屈服:而冀勤、吴伟斌、周 相录等则撰文为元稹的政治品格进行辩护,如冀勤的说元稹的政治品格,吴 伟斌的也谈元稹“变节”真相、元稹与唐穆宗、“元稹献诗升职”别议 等:另外胡振龙、尚友亮等人则持折中的观点。 能否正确地评价元稹的政治品格直接关系到对元稹思想心态和文学成就的 研究,因为只有在澄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将元稹研究推向深入。因此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人、事两条线索重新系统地厘清了元稹的政治品格与 处世态度,以进一步探讨元稹的心性世界和浙东诗创作成就。事实上,元稹被贬 江陵之后对宦官的态度有所改变,但并未达到依附的程度,长庆元年,裴度之所 以弹劾元稹结交宦官实是受人挑拨,有人利用裴元二人的矛盾,将两人的政见之 争诬为权力之争加以挑拨,就在长庆二年,李逢吉勾结宦官陷害元稹。可以说, 裴度不加分辨弹劾元稹结交宦官,撰史者不加考辨相信了裴度的奏疏,使元稹千 百年来背负着依附宦官的历史骂名。 长庆二年元稹拜相尚不到三个月,就被李逢吉陷害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八月, 又转为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自此在越八年,几乎不再参与朝政。越州是一个 有着悠久诗酒文会传统的地域。元稹在越利用职权之便,大辟文士幕僚,结交僧 道人物,频繁地开展诗酒文会活动。本文结合中晚唐幕府文学兴盛的历史背景和 浙东诗酒文会传统的地域背景,对元稹浙东诗酒文会活动的规模、成员等进行了 详细全面的考察,并分析、总结了浙东诗酒文会活动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总 体而言,长庆至大和年间元稹主持的浙东诗会体现出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浙东 唱和文人雅趣的淡逸色彩消减了,而以歌舞侑酒、放逸娱游的世俗性特征增强了; 其二,浙东唱和有着明显的佛教文化色彩。事实上,无论是歌舞侑酒也罢,佛寺 游赏、参禅悟道也罢,都反映出中晚唐之际时代风尚及士人心态的变化。随着唐 王朝政治统治日趋黑暗腐败,士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感到幻灭,从政热 情和谋求功名事业的进取心大大衰退,他们已经无复致君尧舜的迸取豪情,而是 在另一个天地里寻求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或者沉醉在歌舞酒色之中,麻醉 自己,获得暂时的苟安与满足,或者参禅悟道,逃避现实,忘怀得失。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第一节幕府文学的兴盛与浙东诗会 一、中晚唐幕府文学的兴盛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 适之依歌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严武,比比而是。中叶后尤多。盖唐 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要视 其主之好文如何,然后同调萃,唱和广。摭言称:李固言在成都,有李琏、 郭圆、袁不约、来择诸人从公,为一时莲幕之盛,惜其诗不传。惟裴度开淮西幕, 有韩愈、李正封郾城联句诗:徐商帅襄阳,有周繇、段成式、韦蟾、温庭皓汉 上题襟诗集:崔璞领吴郡,皮日休为从事,有吴士陆龟蒙、司马都、郑壁、魏 朴、颜萱及陇西李毅、南阳张贲,共撰松陵集,尚有存者。其人故掌签之遗 秩,其诗亦应教之绪篇也欤? ”。 文人入幕在盛唐时期还只是个别现象,而中唐以后则成为普遍的时代风气, 聚集一方的诗人文士们诗文往来,宴饮唱和,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幕府文学在中唐时期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枢纽。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不仅给中原广大地 区带来深重灾难,也给社会的政治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李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 治从此一蹶不振,代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随着政治、军 事形势的剧变,唐代的幕府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缘边而 设,数量有限,主要对付外患。当叛军南下,迅速向两京推进之时,唐朝廷一面 命朔方郭子仪、河东李光弼统兵东讨,一面抽调安西、河陇兵马入援京师,从而 造成了开元、天宝时期沿边节度使防御体系的解体。朝廷倾主要精力抵御和平息 国内的叛乱,出于安定局势,拱卫京师和防遏乱军南进的需要,“分命节帅以扼 要冲”。此后内地广置方镇,从而形成藩镇林立之格局。诸镇置废离合。大致维 持五十余镇,直至唐亡。 这些藩镇幕府与安史之乱前的节度使府有所不同,除个别区域在一段时间内 用于防御外患,大多方镇的职责主要是区域治理,因此,首席长官的委任不再是 军人,绝大多数由文吏来担任。由于幕府职能的转变和长官性质的实际变化,僚 佐的选任辟招相应也有了改变,即幕职绝大多数聘用文人。 这些藩镇幕府雄镇一方,手握财政大权,吸引了大批文人谋士。符载送崔 副使归洪州幕府序云:“今四方诸侯裂王土、荷天爵,开莲花之府者凡五十余 镇焉。以礼义相推。以宾佐相高,长城巨防,悬在一士。苟人非髦彦,延纳失所, 虽地方千里,财赋百倍,有识君子,咸举手而指之。”o 文人士子之所以竟趋于幕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8 5 页 o 全唐文卷六九o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7 0 7 0 页 - l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府,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幕职的俸禄相当丰厚。陈寅恪在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 中说外官包括幕职:“唐代中晚以后,地方官吏除法定俸料之外,其他不载于法 令,而可以认为正当之收入者,为数远在中央官吏之上。”回韩愈与卫中行书 云:“于汴徐二州,仆皆为之从事,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足下视 吾饮食衣服亦有异乎。”。幕职经济待遇丰厚,许多生活困难的文士希望通过入幕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欧阳詹送张尚书云:“无车无储,寄人之庐,士之穷 莫穷乎此。今日有来相看者日,子之困至于是,何不以情闻于徐方南阳公乎? ”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幕府为文士入朝升迁之津梁。白居易云:“今之俊义,先辟于 征镇,次升于朝廷;故幕府之选,下台阁一等,异日入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 如元和时,西川幕府中裴度、柳公绰、杨嗣复等人。“皆相继为本朝名将相”。 后来柳公绰在襄阳所辟幕职郑朗、卢简能、崔屿、夏侯孜、韦长、李绩、李拭等 人,亦“皆至公卿”。唐后期宰相竟有三分之二是曾从辟过藩镇使府的。德宗朝 宰相赵憬云:“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达,多在方镇,日月在上,谁不知之? ” 这样一来,全国大大小小那么多方镇,几乎每个方镇都聚集了一批文士,这 些文士聚集一方,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个创作团体,于闲暇节假,诗文往来,宴 饮唱和,创造了中晚唐幕府文学兴盛的局面。 幕府文学的兴起对唐代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改变了盛唐到中唐的文坛格 局和诗歌风貌。首先,唐代文坛在地域性上发生显著变化,以长安和洛阳都市为 中心的文人创作活动,几乎被活跃在方镇使府的文人唱和所代替。其次,聚集一 方的诗人文士,由于地域、文化背景、诗歌理念的等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诗歌 风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诗歌流派,成为中唐诗坛不同于盛唐的一大特征。 二、浙东诗酒文会传统 中晚唐幕府文学兴盛,这其中又以江南吴越地区的诗会活动尤为突出。傅璇 琮先生曾指出:肃、代时期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群,一群以长安和 洛阳为中心”,“一是以江东吴越为中心” 文人诗酒宴集在浙东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东晋时期以王羲之为首的兰亭集 会可以说是文人诗酒宴集的滥觞。可先师唐代越州文学试论云:“魏晋以后, 北方战乱,衣冠贵族大量南迁,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随着人口的南迁而与浙东文 化融合,更使得越中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加以东晋文法制度的盛行,组成了会稽 文人集团。以王羲之为首的兰亭修禊,就是这些文人雅士集结的最高形式。而唐 代浙东文学的文化渊源,也在于此。”o 晋书卷八。对此次兰亭集会有详细记 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0 年版第6 9 页。 o 马其昶: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三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9 3 页 o 全唐文卷五九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6 0 2 4 页 o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 卷四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9 2 4 页 o 刘啕:| 日唐书卷一三八,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3 7 7 8 页 o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3 2 页。 o 胡可先:唐代越州文学试论 。见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5 5 5 页 - 2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 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 其志。”西 自兰亭集会之后,历代文人的诗酒宴集活动不绝如缕,到唐代,随着社会经 济文化的发展,诗酒文会传统在浙东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1 9 9 8 年 洛阳偃师市南蔡庄村北出土一方徐浚墓志云:“至于制作侔造化,兴致穷幽 微,往往警策,蔚为佳句。常与太子宾客贺公、中书侍郎族兄安贞、吴郡张鹣、 会稽贺朝、万齐融、余杭何謇为文章之游,凡所唱和,动盈卷轴。”o 这里所提到 的参与唱和的几个诗人,都是吴越一带人,且以越州为主。据权德舆吴尊师传 载,吴筠“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筠尤善著述,在剡与 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国可见开元、天宝年间,越州地区的 诗酒文会活动已颇有可观。 安史之乱给中原地区带来极大破坏,而江南地区受战乱的影响甚微,再加上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渐渐成为两京以外的经济 文化中心。大量的文人墨客们或避乱或仕职或漫游而聚集于此,在优美的山水之 间,追慕兰亭集会的高雅风尚,频繁地开展诗酒文会活动,形成了一个个诗会联 句唱和的高潮。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浙东诗酒文会活动可考者有: ( 一) 大历年间鲍防、严维主持的联唱 鲍防时为浙东观察使行军司马,严维是越州诗人诸暨尉。其创作成果当时结 集为大历浙东联唱集,据贾晋华( 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考述和蒋寅大历 诗人研究第一章的研究成果,该诗会现存的作品有状江南十二咏、亿长安 十二咏等,总计唱和诗2 5 首,联旬1 4 首,诗偈1 i 首。据贾晋华考订,诗会 的参与者有鲍防、严维、刘全白、朱迪、吕渭、谢良辅、丘丹,陈允初、郑概、 杜奕、范橙、刘蓍、樊殉等,共五十七人,人数众多,可谓盛况空前。 ( 二) 大历五年之八年间,陈少游、张志和等人的浙东诗会 全唐文卷三四0 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云:“浙江东道 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公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日元真坊。又以门巷 漱隘,出钱买地以立陌团。旌日回轩巷,仍命评事刘太真为叙,因赋柏梁之什, 文士诗以美之者十五人。” 刘太真大历五年至八年为陈少游浙东从事,借其所叙 及的十五位诗人姓名及诗作今均不存。 ( 三) 长庆至大和年间元稹主持的唱和 旧唐书元稹传载“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会稽山 水奇秀,稹所辟幕职,皆当时文士,而镜湖、秦望之游月三四焉。而讽咏诗什, o 房玄龄:晋书卷八o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0 9 8 页 o 书法丛刊1 9 9 9 年第4 期第3 0 页。 o 全唐文 卷五。八,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5 1 6 4 页 o 全唐文卷三四o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4 4 7 页 -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动盈卷帙。稹即放意娱游,凡在越八年。”长庆三年,元稹任浙东观察 使兼越州刺史,至大和三年,前后共八年。在此期间,元稹除了广泛与周围地区 及远方的文友寄赠酬答外,在州府,他广辟文士幕僚,举办诗酒文会活动,游历 越州之名山胜迹,并与其它文士道士、歌女等游乐唱和,创作了大量表现浙东山 水及风物人情的诗歌。 ( 四) 元和年间薛苹主持的唱和 全唐文卷六八四陈谏登石伞峰诗序云:“元和九年( 九当为元字之 误) 秋九月七日,浙东廉使越州牧兼御史中丞杨公洎中护军王公率僚佐宾旅,同 游赋诗,纪登览之趣,小子承命,序其梗概以冠篇。窃谓斯地也、斯文也,必传 于后世,与兰亭、东山俱为越邦之不朽者矣。”o 会稽掇英总集卷四录陈谏登 石伞峰并序,杨于陵而下,陈谏、卫中行、路黄中皆有诗。嘉泰会稽志卷一 六载:“薛苹禹庙祈雨唱和诗,薛苹及和者崔述等十七人,共十八首,豆卢署书, 刻于复禹衮冕碑之阴。”o ( 五) 大中间李讷主持的唱和 云溪友议卷上载:“李尚书讷夜登越城楼,时察院崔侍御元范,自 幕府而拜,即赴阙庭,李公连夕饯崔君于镜湖光候亭。听盛小丛歌颂崔侍御。 浙东廉使李讷:绣衣奔命去情多,南国佳人敛翠娥。曾向教坊听国乐,为君重 唱盛丛歌。奉和亚台御史崔元范:杨公留宴岘山亭团练判官杨知至:燕 赵能歌有几人观察判官封彦冲:莲府才为绿水宾观察支使卢邺: 何郎戴笏别贤侯前进士高湘:谢安春渚饯袁宏”o 浙东地区的诗酒文会活动在中唐时期有一定的代表性。诗人们追慕“兰亭集 会”的高雅传统,集中在一起宴饮唱和,歌咏浙东的明山丽水与社会风俗,互相 切磋诗歌艺术,提高了参与者的诗歌技巧,有力地促进了中唐文学的繁荣。更重 要的是,不同时期的诗会活动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及文人心态。深入研究这些 诗会活动,有助于我们把握中晚唐之际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心态及诗歌风貌的 变化,进一步推动中晚唐文学的研究。 譬如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发生了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士人们对安史之 乱以后的社会现实状况失望不满,他们转而在山水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而大历年间鲍防主持的浙东诗会正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文人的这种心理。贾晋华 在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与浙东诗人群中分析鲍防诗会中的状江南十二咏 及忆长安十二咏:“忆长安而望江南,这正是当时南渡文士的典型心理:盛世 回忆使他们产生了绵绵不尽的感伤情绪,北方中原的动乱和破坏令他们厌倦失 望,唯有眼前宁静富饶的江南美景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安慰和怡悦。”。 而到长庆大和年间,元稹主持浙东诗会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 o 全唐文卷六八四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7 0 0 1 页。 o 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一六,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7 0 2 0 页 o 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1 7 页。 o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8 2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的变化,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倾轧错综交杂,成为唐王朝的三大不治之症, 中央政权的统治日趋黑暗。由于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士人们的生活、命运、心 态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朋党之争愈演愈烈,长庆年间牛党执政,许多李党要 员被贬出朝,李德裕被贬润州,崔玄亮被贬湖州,元稹被贬浙东,自居易自请出 守杭州,一时之间,形成了“独喜同门旧,皆为列郡臣”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 景下,元稹主持的浙东诗会与大历年间鲍防主持的联唱有什么不同,诗会的规模 如何,参与唱和的文士们有哪些,他们的命运又怎样,元稹浙东幕的唱和又体现 出怎样的时代风貌和文人心态? 这些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考察与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第二节元稹浙东诗研究 在唐诗发展史上,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并称的中唐重要诗人,世称“元白” 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评云:“元和盟主,微之、乐天而已。”o 自居易有诗 赞元稹云:“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元稹以其创作成就在中国诗歌 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元稹的一生却是屡遭贬谪,沉浮动荡,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唐德 宗贞元九年( 7 9 3 ) ,元稹十五岁以明经擢第,二十五岁中评判科,署秘书省校书 郎。宪宗元和元年( 8 0 6 ) 四月,以制举登科,授左拾遗。同年九月,即因勇于 言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元和四年( 8 0 9 ) ,除监察御史,出使东川, 劾奏故剑南节度使违法加税,平反冤狱,回朝后,未蒙奖励,反而被命分司东都。 元和五年( 8 1 0 ) ,又劾奏河南尹房式,并将其停职,朝廷以为失当,被召回。回 京途中,即发生宦官争厅,击伤元稹事。结果,宪宗包庇宦官,将本来无罪的元 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后曾从事唐州,元和十年( 8 1 5 ) 自唐州召回,不一月, 又出为通州司马。元和十三年( 8 1 8 ) ,移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 8 1 9 ) ,方才召 还,授膳部员外郎。穆宗朝,元稹历任祠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承旨 学士,长庆二年( 8 2 2 ) 自工部侍郎拜相,仅三月,出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 8 2 3 ) , 转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在越七年,召为尚书右丞,数月之后。又除武昌军节 度使。文宗大和五年( 8 3 1 ) ,卒于武昌任所。 自元和元年拜左拾遗至大和五年的二十六年,元稹多次被贬下迂,断断续续, 前后共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在朝中供职的时间不过五六年,这在中唐诗人中是 不多见的。 长庆三年八月。元稹自同州刺史转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在越的七年间, 元稹整理诗集,与周围及远方文友寄赠酬答,广辟文士幕僚,盛办诗酒文会,创 作了大量表现浙东山水及风土人情的诗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可 以说浙东时期是元稹继元和创作高潮之后的又一个丰收期。本文选取浙东时期的 元稹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在重新厘清元稹政治品格的基础上,探讨元稹的心性世 晃及其在浙东诗中的体现,分析元稹浙东山水诗的特色及艺术价值。 一、元稹的政治品格 穆宗一朝,元稹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之后走向了其一生仕宦的顶峰。 自元和十四年冬入为膳部员外郎起,元和十五年( 8 2 0 ) 迁祠部郎中知制诰,长 庆元年( 8 2 1 ) 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赐紫金鱼袋,“一日之中,- - = ! j n 新命”, o 刘啕:1 日唐书 卷一六六。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3 6 0 页 -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其仕途可谓一路顺畅,节节攀升。然而与登高位、享殊荣随之而来的是险境丛生, 在朝中供职期间,元稹不止一次地遭到谗毁、打击,终于在长庆二年拜相不到三 个月后就被排挤出朝,出为同州刺史,一年后转为浙东观察使,自此在越八年, 几乎不再参与朝政。 元稹一生沉浮动荡、大起大落,落魄时是被贬嶂乡十余载,几于丧身、“发 斑白而归来”的贬官逐臣,得意时是“侍御皇座,口含生杀机”的翰苑宰辅。可 以说生活在中唐时期的元稹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而后世对于元稹的评价更 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无论其人其诗部曾受到后人颇多的非议与指责,尤其是 关于元稹晚年的政治品格,自新、旧唐书开始,元稹一直背负着政治变节、 依附宦官的历史骂名。 二十世纪以来,有不少学者开始以翔实的资料、审慎的辨析重新考证元稹其 人,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许多异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从人、事两条线 索厘清元稹晚年的政治品格与处世态度,即其一、元稹与时人之交往,如元稹与 宦官,元稹与裴度等;其二、元稹对重大政治事件之态度及元稹晚年的重要政绩。 一、先看元稹与时人之交往。 元稹与宦官。 从旧唐书、新唐书到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元稹结交宦官以求高位, 这是元稹受后世非议的根本原因所在。从这些史料的记载来看,事情的关键不外 乎两个问题:一,元稹结交宦官崔潭峻以迁祠部郎中、知制诰;二,元稹结交中 人魏宏筒以求相位。 旧唐书关于元稹结交崔潭峻以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的记载如下:“穆宗 皇帝在东富,有妃嫔左右尝诵稹歌诗以为乐曲者,知稹所为,尝称其善,宫中呼 为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甚礼接稹,不以掾吏遇之,常征其诗什讽诵之。长庆 初,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辞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 对日:今 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o 新唐书的记载与之相似而略有 不同:“稹之谪江陵,善监军崔潭峻。长庆初,潭峻方亲幸,以稹歌词数十百篇 奏御,帝大悦。问稹今安在,日:为南宫散郎。即擢祠部郎中、知制诰。” 又 资治通鉴元和十五年云:“初,膳部员外郎元稹为江陵士曹,与监军崔潭峻 善。上在东宫,闻宫人诵稹歌诗而善之;及即位,潭峻归朝,献稹歌诗百余篇。 上问:稹安在? 对日:今为散郎夏,五月,以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 关于这段记载的错谬之处研究者己多有指出。 首先,崔潭峻归朝不在长庆初。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据 新唐书李训传明言崔潭峻为元和逆党,但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弑, 则旧唐书元稹传长庆初潭峻归朝之语微有未妥,故新唐书元稹传改作长庆 。刘晌:旧唐书) 卷一六六,中华书局1 9 7 5 年敝,第4 3 3 3 页。 o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七四,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2 2 8 页 。司马光:资冶通鉴卷二四一,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7 7 7 9 页。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初潭峻方亲幸也。”o 考之新唐书李训传:“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死, 宦尹益横,帝愈愤耻。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 宦人陈弘志时监襄阳军,训启帝召还,至青泥驿,遣使者杖杀之。复以计白罢守 澄观军容使,赐鸩死。又逐西川监军杨承和、淮南韦元素、河东王践言于岭外, 已行,皆赐死。而崔潭峻前物故,诏剖棺鞭尸。元和逆党几尽。”回唐宣宗朝诛除 谋害宪宗的“元和逆党”,时崔潭峻已死,而犹“剖棺鞭尸”,惩罚如此之严厉, 可见崔必定是参与谋害唐宪宗的重要人物。既然如此,崔潭峻归朝应在唐宪宗被 弑之前,而不是长庆初。 其次,元稹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的时间亦不在长庆初,而是元和十五年五月。 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元和十五年云:“夏,五月,庚戌,以稹为祠部郎中、知 制诰。” 这一点还可由元稹所作多篇制诰得证。新、旧唐书云元稹长庆初因 崔潭峻擢祠部郎中、知制诰显然有误。 再次,元稹迁祠部郎中、知制诰之前曾任祠曹员外、试知制诰,并非由膳部 员# l f 1 1 3 直迁祠部郎中、知制诰。自居易元稹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赐紫金鱼袋制 云:“尚书祠部郎中、知制诰、赐绯鱼袋元稹,去年夏,拔自祠曹员外、试知制 诰。”固“去年夏”即元和十五年夏,时元稹自“祠曹员外、试知制诰”迁祠部郎 中、知制诰。考之元稹所作制诰,有李逢吉等加阶制云:“某官李逢吉,是 朕皇子时侍读也。忠孝之训,何尝忘之! 惟秘洎瑾,实惟藩臣。克壮威猷,用以 垣翰。杨造等祗事内外,夙夜惟寅,并沐前恩,递升荣级。”囝唐穆宗于元和十五 年二月初五发布登极德音:“东宫官及侍读,普恩之外,赐爵加阶,仍并于进 改。”可见此制应作于元和十五年二月初五稍后。又有追封李逢吉母王氏等、 赠韦审规父渐等、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等并作于此一时期,可见元 稹确曾任祠曹员外、试知制诰一职。两唐书及资治通鉴谓元稹借助崔潭 唆由“南宫散郎”直迁祠部郎中、知制诰显然有违事实。 不仅如此,其他史书的相关记载也颇多矛盾之处。如唐会要卷五五省 号下云:“稹常通结内官魏宏( 弘) 简,约车仆,自诣其家,不由宰臣,而得 掌诰。” 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皆云元稹由崔潭峻而得掌诰,此处又言由魏 宏简,究竟孰是孰非,还是诬妄之辞? 中晚唐史料之不可靠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史学家岑仲勉云:“唐末留下之 记事,多属小人秉笔,史家不精别择,便昧是非。”o 然而短短的一段记载竟然留 下了如此之多的错误与矛盾,也着实令人惊讶。我们又如何能以此漏洞百出之史 料来判定元稹由结交宦官而得掌诰并一笔抹杀元稹的政治品格呢? o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4 年版,第2 9 9 页 o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卷一七九,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3 1 0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一,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7 7 8 0 页 o 朱金城:自居易集笺校 卷五o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9 5 4 页 o 元稹:元稹集卷四九,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5 3 5 页。 o 王溥:唐会要卷五五,中华书局1 9 5 7 年版,第9 4 6 页 o 岑仲勉:隋唐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关于元稹与崔潭峻的关系,崔潭峻是元稹谪居江陵期间的监军使,二人确曾 有过来往,但是考之元稹的仕宦历程,二者的关系实在一般,也无法得出元稹借 助崔的力量而得掌诰的结论。 元和九年( 8 1 4 ) ,元稹随荆南节度使严绶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朝廷却突然 将其调离前线,命其返回京城,使元稹失去了为国立功的机会,时做监军使的崔 潭峻未曾一伸援手。元稹在转任通州司马、虢州长史的五年谪居时间里,与崔潭 峻不曾有来往,也不曾借助崔的力量改变其贬谪处境。元和十四年,唐宪宗“御 丹凤楼,大赦天下”,元稹始得还朝任膳部员外郎,并非是借助崔潭峻的力量。 长庆元年以后,元稹在朝中供职期间曾多次遭到排挤打击,亦未见崔氏等一伸援 手。 崔潭峻向唐穆宗献元稹诗或有之,说元稹因之而掌诰则未必。 元和十四年七月,元稹在唐宪宗“大赦天下”之际得以结束其十多年的贬谪 生涯还朝为膳部员外郎。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病身亡,唐穆宗闰正 月初三登位,并于二月初五发布登极德音,大赦天下,晋升百僚( 据唐大 诏令集、旧唐书穆宗纪) ,元稹也得以膳部员外郎迁祠曹员外、试知制诰。 五月九日,元稹又被拔为祠部郎中、知制诰。 穆宗朝前期,元稹之所以得以步步高升,就大的政治环境而言,唐穆宗因宦 官王守澄一派的拥戴而登帝位,政局因此而大变,穆宗登位后杀反对拥立自己的 宦官头目吐突承璀,而重用元和年间受到吐突承璀一派排挤打击的官员,崔群、 李绛、李德裕、李绅、白居易、庾敬休、李景俭、韩愈等都在这时相继回朝起用。 元稹曾两次遭到吐突承璀集团的打击与排斥,外贬江陵、通州长达十多年,自然 会受到穆宗的提拔与任用。而元稹自身的文学与政治才干更是受到唐穆宗青睐的 重要原因。元稹在元和末尚未回朝之前,已是诗名籍籍,“传道讽诵,流闻阙下, 里巷相传,为之纸贵”回,“好文”的唐穆宗对此早已有所知赏,“尝称其善”,“宫 中呼为元才子”。又元稹在连昌宫词及其他策文中提出的“努力庙谋休用兵” 的政治主张正迎合穆宗登位后“销兵”的施政意图。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论及长庆一朝之国策时说:“元才子连昌宫词全篇主旨所在之结句努力庙谋 休用兵一语,实关涉当时政局国策,世之治史读诗者幸勿等闲放过也。”o 再者, 宰相段文昌等的提名与推荐也起了重要作用。段文昌与元稹早年同受知于裴蝈, 元稹自撰之叙奏云:“穆宗初,宰相更用事,丞相段公一日独得对,因请亟 用兵部郎中薛存庆、考功员外郎牛僧孺,予亦在请中,上然之。不十数日,次用 为给舍。” 元稹与魏弘简: 魏弘简是元稹任翰林学士时的枢密使,河北平叛期间,二者有过职事上的正 。刘啕:| 日唐书卷一六六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3 3 2 页。 。陈寅恪: - - 3 惯。随 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元对佛教思想的领悟也就越深。 作于元和五年的梦游春七十韵是了解元稹以佛学的思辨性智慧感悟人生 的重要材料: 昔岁梦游春,岁游何所遇梦入深洞中,遂果平生趣梦魂良亦惊, 灵境难久寓夜夜望天河,无由重沿诉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觉来八 九年,不向花回顾浮生转经历,道性犹坚固o 自居易在和梦游春一百韵的序言中说:“予辱斯言,三复其旨,大抵悔 既往而悟将来也。反于彼而悟于妄,则宜归于真也。况与足下外服儒风、内宗梵 行者有日矣。而今而后,非觉路之返也,非空门之归也,将安反乎? 将安归乎? 今所和者,其卒章指归于此。夫感不甚则悔不熟,感不至则悟不深;故广足下七 十韵为一百韵,重为足下陈梦游之中,所以甚感者;叙婚仕之际,所以至感者: 欲使曲尽其妄,周知其非,然后反乎真,归乎实。亦犹法华经序火宅、偈化 城,维摩经入淫舍、过酒肆之义也。”o 不悔则不悟。爱恨恩怨、生离死别、荣辱得失,当人生的种种的痛苦经历后, 回首处,翻成顿悟。元稹深受佛教的影响,接受了佛教即世求解脱的思想,“佛 法在世间,不离出世间”。“欲离烦恼三千界,不在禅 - j k 万条。心火自生还自灭, 云师无路与君消”,若向空门求,空空无所得,只有自度、自省、自悟才能求得 人生真谛。 佛教思想不仅仅是元稹失意时的镇痛剂,而且佛教的思辨智慧已经深深地扎 根到元稹人生哲学的深处。元稹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与感悟,与他自身的心性特征 密切相关。元才子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敢爱敢恨,生离死别,悲欢合散都是那样 彻骨,正因为感受是如此深刻才悟得透彻。在元稹的心性中既有执著的一面,又 有通达、洒脱的一面。这两面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表里。元稹执著地固守着自己 。扬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3 7 页 。朱金城:自居易集笺校) 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8 6 3 页 2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的信念与理想,无论面对怎样的痛苦磨难他都不逃避不退缩,他把人生的种种经 历看作是求得人生真谛所需经的种种磨练,在苦难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说, 元稹正是因了心性的执著而实现了心境的豁达。 历尽人世沧桑的元稹对佛的真谛和佛的境界的理解要深刻许多:“莫笑风尘 满面颜,此生元在有无间。卷舒莲叶终难湿,去住云心一种闲。”诗人以自身的 经历感悟佛理,从尘世苦累中历练心境的空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淡定, 豁达闲适,有如庭前看花,宠辱不惊。 再如酬知退: 终须修到无修处,闻尽省闻始不闻 莫著妄心销彼我,我心无我亦无君。 佛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连它也要舍弃。只要一念清静, 则无我无彼,若要有心销彼我,反是徒增妄心。又如游云f - d 遥泉滴滴度更迟,秋夜霜天入竹扉 明月自随山影去,清风长送白云归。 明月、清风各得其所,来也罢,去也罢,我依然是我。诗歌平稳自如,韵度 飘扬,动中见静,从容不迫。 三、老减心情各自知 长庆二年,元稹罢相,出为同州刺史,一年后改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自 此在越八年。 “赢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在朝中屡遭打击、诬陷的元稹心灰 意冷,“老大哪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尤其是长庆四年唐穆宗死后,元稹 自知回朝无望,更是灰心已甚:“残历半张余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定知新岁 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年历复年历,卷尽悲且惜。历日何足悲,但悲年运 易。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所叹别此年,永无长庆历。” 这也正说明了元稹仍旧希图能够回朝继续效力,不甘心就此放弃,“由来鹏 化便图南,浙右虽雄我未甘。早渡西江好归去,莫抛舟楫滞春潭”,“留滞七年余, 不是羡鲈鱼”。元稹始终怀抱自己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回想二十年来,在朝中 供职的时间前后不到三年,平生抱负,未得一展,这对于自负才华的元稹怎能不 是一个遗憾。另一方面,元稹也一直在利用手中的职权力所能及实施自己的政治 抱负,同州及浙江东时期颇多惠政。 元稹一生都执著者自己的理想,可惜他空有一腔济世的热情,却没有实现的 谋略。元稹自始至终都务求进取,也自始至终不合时务。元稹至死都为没能实现 自己济世的理想而遗恨。 结语:“致君尧舜”、“兼济天下”是大多数唐代文人追求的人生理想,从盛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1 1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6 1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9 3 7 页。 一2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唐到中唐莫不如此。若就人生境界而言,成其大者则首推杜甫。杜甫是元稹生前 最推崇的一个诗人,也许元稹没有杜甫那样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但 是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把“兼济天下”作为一生的理想追求并守 志不移,这本无可厚非。更何况元稹是一个颇具政治才干的诗人。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为元白二人孰优孰劣而聚讼不已。也许,重要的不是分 一个孰优孰劣,而是给予这些命运多舛的古人以充分的理解。 三、元稹浙东诗试论 元稹在越期间,大辟文士幕僚,结交文士与道流,徜徉于越州的明山丽水之 间,诗酒文会,又与周围自居易、李德裕等诗筒递简,往来唱和,写下了许多脍 炙人口的写景佳作。可以说,浙东时期是元稹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丰收期。具体 而言,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哀而不伤的暮年情怀 浙东地区山明水丽,经济富庶,元稹身为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手握财政 大权,生活舒适安逸,当然不似江陵、通州时的那般苦境:“我是玉皇香案吏, 谪居犹得住蓬莱”。然而,远守浙东并非元稹所愿,他始终希望自己能够重回朝 廷,一展抱负,所谓“因循未归得,不是忆鲈鱼”回,“由来鹏化便图南,浙右虽 雄我未甘。早渡西江好归去,莫抛舟楫滞春潭”o 。 但是环顾当时朝局,牛李党争加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唐廷的中央统治越来越黑暗,元稹已经没有多少实现自己抱负的可能了。长庆四 年,穆宗去世之后,元稹自知回朝的希望渺茫,灰心失望已甚: 题长庆四年历日尾 残历半张余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 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 再如; 长庆历 年历复年历,卷尽悲且惜。历日何足悲,但悲年运易 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所叹别此年,永无长庆历o 远赴浙东时,元稹已是年近半百之人。屡经宦海沉浮的元稹,此时已经无复 年轻时的激切情怀,心境渐趋消沉、淡泊,“休学州前罗刹石,一生身敌海波澜”, “别无远近皆难见,老减心情各自知”,“老大哪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 元稹浙东时期的诗歌中颇多叹老嗟衰、伤悼往昔之作:“催身易老缘多事, 报主深恩在几时”,“自惊身上添年岁,休系心中小是非”,“垂老相逢渐难别,白 头期限各无多”,“去日渐加余日少,贺人虽闹故人希”,“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9 2 9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9 5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9 1 4 页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敝,第9 1 4 页。 2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稹浙东幂府文学研究 恐君无此欢”,“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借寸辉”,“我今贺尔亦自多,尔得老 成余首白”,“白头辞北阙,沧海是东邻”,“胜事无穷境,流年有限身”。 青春已逝,而来日无多,久谪浙东的元稹感叹着自己白发空添,功业无成: 寄乐天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 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元稹十五岁明经及第,二十八岁以第一名登制举,授左拾遗,正是所谓“人 生负俊健,天意与光华”。年轻时的元稹怀抱济世之志,与自居易等致力于朝政 革新,锐意进取,直言敢谏,以济世拯民为己任。然而仕途险恶,元稹一生屡遭 贬谪,自二十八岁登朝为左拾遗起到任浙东观察使时,前后在朝的时间不足三年, 平生抱负未得一展,这对于自负才华的元稹来说怎能不是一种遗憾? 作者在诗中 回忆年轻时的往事,对比今日的处境,抚今追昔,不胜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之感。 瞻望未来,前途何在? 虽不曾意气消沉,却也迷惘困惑。 元稹一生积极入世,锐意进取,固然有追求功名富贵的个人打算,但也不乏 超越有限人生实现不朽价值的理想追求。然而在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背景下,元 稹的理想抱负只能归之于破灭:“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安知四十 虚富贵,朱紫束缚心志空。”圆又: 题法华山天衣寺 马踏红尘古塞平,出门谁不为功名 到头争似栖禅客,林下无言过一生o 这首小诗可以说是元稹一生的写照,诗中浸透着追求无望的悲哀与感伤,理 想破灭的沉痛与无奈。元稹后期的诗歌因而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幻灭感,“蹇驴瘦 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近来章奏小年诗,一种成空尽可悲”,“一日今年 始,一年前事空。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人生无常,世情多变,年华空过, 功业无成,这一切都让元稹觉得人生空幻如梦。 叹老嗟衰也罢,理想幻灭也罢,几经宦海沉浮、人事代谢的元稹,毕竟无复 年轻时的激切凌厉。种种的悲慨虽深,感情的基调却是平淡自然,哀而不伤,诗 歌的用语亦浅切平易。九折回肠,百般伤感,诗人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出之,娓娓 道来,浅酌低唱,如泣如诉,似不着力却感人自深。 二、婉丽清疏的山水诗创作 唐时越州,经济富庶,山水奇佳,佛教及道教兴盛。自居易沃州山禅院记 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魄州山水清秀空明,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杜2 0 f f 2 年版,第8 8 6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9 1 0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杜2 0 0 2 年版,第9 3 8 页 o 朱金城:自居易集笺校) 卷六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6 8 4 页 - 2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阴阳和静,南朝孔灵符会稽记说:“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蚂隆峻,吐纳云 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澈,清流泻注。王子敬见之,日:山水之美, 使人应接不暇。”o 元稹谪居浙东八年,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朝政,遂寄情山水,放意邀游,又与 白居易等往来唱和,创作了大量表现越州秀美山水的写景佳作。会稽山,越王台, 镜湖水,五云溪,湖光山色,水云渝泱,无不在元稹的笔下婉丽生辉。其中两首 状写越州州宅的诗尤为后人称道: 蛾州宅夸于乐天 州城回绕浮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o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 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 人声晓动千门辟,湖色霄涵万象虚 为问西州罗刹岸,涛头冲突近何如? 。 宋代王十朋会稽三赋蓬莱阁赋云:“昔元微之作州宅诗,世称绝 唱”,“诗章一出,遂能发秦望之精神,增鉴湖之风采,兰亭绝唱,亘古今而莫拟 也。”固 唐诗别裁云:“州宅即越王台,在卧龙山上,人民城郭皆在其下。”o 元稹第一首诗描写越州州宅背山面水,地势高峻,星河在檐,鼓角在地,银 河好像落在屋檐前,城中的鼓角惊如在地底下回响,二者极言其高。通首境界清 朗开阔,韵度飘扬,光彩流利。 第二首首联“仙都”接第一首“蓬莱”而来,谓其可以暂临登望,不适宜做 人世之居所,极力形容州宅之妙。颔联两句实写旦暮景色,雨后烟岚,灯初楼阁, 诗中有画,景色可想;颈联两旬从虚处着墨,人声晓动,湖色霄涵,空际写照, 非画笔所能及。 其中“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一句尤得历代诗评家的激赏。小 清华园诗谈卷下云:“唐人佳句,有可以照耀古今,脍炙人口者。元微之 之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此等句当与日星河岳同垂不朽。”o 诗境浅说:“上句谓山当雨后,则湿云半收,苍翠欲滴,胜于晴霁是之山容显 。孔灵符:会稽记) ,鲁迅辑录吉籍丛编第3 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1 0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8 1 页。 o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8 3 页 o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8 4 5 页 o 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敝,第2 0 0 8 页 o 陈伯海: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0 0 9 页 2 6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稹浙东幕府文学研究 露,所谓雨后山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乐器委托管理协议书
- 学校会查三方协议书
- 系统租赁使用协议书
- 网络游戏代理协议书
- 巴塞尔协议书影响最大
- 存储协议书的英文
- 2025授权股票交易委托合同
- 2121版离婚协议书
- 伊核协议书利好
- 2025年短视频创作者肖像使用协议
- 2025四川省亭子口灌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招聘人才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道第四批招聘雇员5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第三批社区工作者招聘60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电站建设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及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 2025海南海汽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富氧节能环保燃烧技术介绍
- 例谈初中道法学科指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达成 论文
- 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单词表
- GB/T 5226.1-2019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 GB/T 3821-2015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限值和测定方法
- 镀液性能与镀层质量检验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