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墨子“法”思想及其哲学内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 学科专业: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中文摘要 墨子“法 思想及其哲学内涵研究 中国哲学 郭小娟 吾敬东 本文尝试运用法哲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法”为核心词来研究墨子思想, 通过规范、现实、实践等层面的观察,一方面揭示出墨子对法思想的关注,探讨 其法思想的哲学内涵;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墨子法思想所具有的现实宽泛性,揭 示出墨子法思想所具有的实践可行性。 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由引言、七个章节和结语组成。引言通过对“法 的词 源考察,解决本文的概念基础问题,为墨子法思想的定位提供理论支持。第一章 通过对墨子法思想形成背景的考察,揭示墨子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解决方 案,交代本文的主要思路。第二章通过对人性和社会即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 的考察,揭示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第三章主要是对墨子法思想的两大支柱理 论兼爱和尚同思想的考察,揭示出墨子法思想的平等性及其理想指向。第四、 五、六章通过对墨子法思想的界定及其自然法和成文法思想的考察,揭示墨子法 思想的哲学内涵。第七章通过对墨子法思想影响的考察,揭示墨子法思想对法家 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确定墨子法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结语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梳 理和分析,进一步突出墨子法思想的现实宽泛性和具体操作性。 关键词:墨子、法、刑、兼爱、尚同、自然法、成文法、理想指向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t h e s i st i t l e : a bs t r a c t t t l el a wt h o u g h to fm ot z u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f i t sp h i l o s o p h yc o n n o t a t i o n d i s c i p l i n es p e c i a l i t y :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d e g r e ea p p l i c a n t : g u ox i a o j u a n a c a d e m i ca d v i s o r :w h j i n g d o n g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u s et h e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i nt h ef i e l do f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l a w ,t a k et h e ”l a w a st h ec o r et os t u d ym o t z u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 t t 1 1 r o u g hs e e i n ga b o u tt h en o r m ,t h er e a l i t ya n dt h ep r a c t i c e ,o n t h eo n eh a n d ,r e v e a l e dt h a tm o r z uc o n c e m st h el a wt h o u g h t,a n d d i s c u s s e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yc o n n o t a t i o no fh i sp h i l o s o p h yo fl a w ;0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i ti sb e c a u s eo ft h eb l o a d n e s s ,r e a l i t y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l a w ; m ot z ul a wt h o u g h th a sa l s or e v e a l e di t sp r a c t i c a l i t ya n df e a s i b i l i t y 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n i n es e c t i o n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c o m p o s e do fs e v e n c h 印t e r s a n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c o n c e p t sh a v eb e e nr e s o l v e db yr e v i e w i n gt h ei n i t i a t i o n o ft h ew o r d “1 a w ”,t h i sw i l lb et h e o r e t i c a u ys u p p o r t i n gt h ep o s i t i o n i n go ft h ec o n c e p t o fm ot z ul a v ni nt h ec h a p t e ro n e ,t h em a i nc o n c e p t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h a sb e e ns t a t e db yr e v i e w i n gt h eb a e k g r o u n do f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m ot z u l a wc o n c e p t ,a sw e l la sb yd i s c o v e r i n gt h em a i ni s s u e sw h i c hm ot z uh a s b e e nf a c e dw i t ha n dt h es o l u t i o n sf o rt h o s ei s s u e s i nt h ec h a p t e rt w o ,i t h a sb e e nd i s c o v e r e dt h e l o g i c a lp o i n to fm o1 7 z ul a wc o n c e p tb y r e v i e w i n gh u m a n i t ya n ds o c i a l i t y ,w h i c hi sh u m a n sn a t u r a le s s e n t i a l i t y a n ds o c i a le s s e n t i a l i t y i nt h ec h a p t e rt h r e e ,i th a sb e e nd i s c o v e r e dt h e e q u a l i t ya n dc o n c e p t u a lp o i n to fm o1 z ul a wb yr e v i e w i n gt h et _ w om a i n c o n c e p t so fm ot z ul a w ,w h i c hi sa l l - e m b r a c i n gl o v ea n da g r e e m e n tw i t h t h es u p e r i o r i nt h ec h a p t e r sf o u r ,f i v ea n ds i x ,i th a sb e e nd i s c o v e r e d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m e a n i n gb yr e v i e w i n gt h e1 i m i t a t i o no fm ot z ul a wa n dh i s t h o u g h to fn a t u r a l l a wa n dw r i t t e nl a w i nt h ec h a p t e rs e v e n ,i th a sb e e n d i s c o v e r e dh o wm ot z ul a wa 虢c t e d l e g a l i s t sb yr e v i e w i n gt h e i n f l u e n c e so fm ot z ul a wc o n c e p t ,s oa st of u n h e rd e t e r m i n e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i th a sb e e nf u r t h e r s t a t e dt h ep r a c t i c a l i t ya n dm a n o e u v r a b i l i t yo fm ot z ul a wc o n c e p tb y a n a l y z i n gt h ep r e v i o u sc h a p t e r s k e yw o r d s :m ot z u ,l a w ,p u n i s h m e n t ,a l l - e m b r a c i n g1 0 v e ,a g r e e m e n t w i t ht h es u p e r i o r ,n a t u r a ll a w ;w r i t t e nl a w ,i d e a ld i i e c t i o n p a p e rt y p e :t h e o 巧r e s e a r c h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豪d 啦备日期:2 p 。占,j p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躲前“a 导师签名参如日期砒删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词源考察 引言:词源考察 在先秦诸子派别中,大多数学者都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的思想都不可避 免的带有贵族气息。在这一学术背景中,墨子作为平民思想家,显得尤为突出。 苟子曾斥责墨子之言为“役夫之道 ,然而正是这样的“役夫之道却轰动一时, 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吕氏春秋说墨家弟子“充满天下”,韩非则将墨与儒并称为“显学 ,可见当 时墨子学说影响的声势之大,足以与儒家分庭抗衡。 既然是少见的平民的代表,也就决定了墨子的思想必有其独到之处。考究墨 子仅存的五十三篇,墨子的思想主要围绕治国理论展开,虽然同为治国安邦之 策,却与儒家截然不同,尤其是其中的关于“法”的思想,虽不及法家完备,但 因为产生于其前,在某种意义上对法家思想的发展也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本文旨 在探讨墨子“法”的思想,那么,在文章的开始,就有必要就“法 的具体内涵 作出界定。 在中国,“法”字出现得较早,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在我国古语中, “法字写作“漉”,在中国现存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相传是 一种善于审判案件的神兽,有的学者认为该字实际上就是远古时代蚩尤部落的图 腾。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现了“溱”字,至战国时代,出现了“漳 的简体字“法 , 然而一直到秦代,“溏字仍被频繁的使用,这一点可以从前几年考古发现的云 梦秦简语书中得知,汉代以后,“漉”字逐渐消失,为“法”字所取代。许 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诠释“法”的:“漉,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庸所 以触不直者去之,从扁也。法,今文省。金,古文。 意思是说,“法”的意义就 是“刑 ,它平等如水,所以“从水。“扁 ,即解庸,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据说,它能辨别是非曲直,在审理案件时能用角去撞触里屈不义之人,从而将他 除掉,所以也从“麂 和“去”。“今文( 许慎的时代) “法”被简化了,“古文 ( 说文解字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 ) 也写作“金 。 引言:词源考察上海师范人学硕七学位论文 按照辞源的解释,在古代文献中,“法一般在八种意义上被使用:一, 法则、法度、规章;二,刑法、法律;三,标准模式;四,方式、作法;五,效 法、遵守;六,数学上的乘数或除数;七,佛教用语,泛指宇宙的本原、道理、 法术;八,姓氏。除此之外,在古代文献中,“法”字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用法, 即:第一,在中国古代,法( 音废) 、伐( 音吠) 音近,法借为伐,有“攻 、“击 之意,如管子心术中讲“杀戮禁诛之谓法 即为一例。第二,法借为废, 表示“废除 、“不遵守”、“永不叙用 等,如秦墓竹简语书中讲“今法律 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是即法( 废) 主之明法翳也。 据 统计,在秦墓竹简中,将“法”作为“废”来使用的共有十多处。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直到春秋时期,“法”字最流行的意义仍然是“废, 而不是现代的法或法律。管子侈靡:“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 之。”郭沫若集校中“金文以法为废字,此两法字均当读为废。”( 注: 相关的考证可参阅汉语大字典“法 字条,第1 5 7 9 1 5 8 0 ) ,由此不难看出, “法的本义是“废”或“废弃,换言之,在春秋以前,“法 字并不作法度或 法律之义解。一些学者根据儒家典籍尔雅的释义推断“法 字其义为常、常 理、常道,为法则、规则、准则。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 由汉初学者缀辑先秦以来的典籍旧文,递相增益而成,该书的释义虽然没有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那么规范和细密,但由于成书比后者更为近古,其释义也就 理当比后者更接近原义。所以,“法的本义应为常理、常道,为准则、规则; 引申之,则又有规范、法度、制度、刑法诸义。 按照陈剩勇先生的说法,战国以前的“法”,实际上是政治文化意义上的“法 , 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多层面意义的术语: 第一层面,“法”是准则,是王朝统治者拥有天下、治理国家的准则、准绳 或法则。管子明治:“法者,天下之程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禁藏: “法者,天下之仪也。均为此意。 第二层面,“法 是法度,是国家的一切制度性安排,是王朝控制臣民,维 系“家天下 的等级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政制、典章、规则和规程,所以古人 。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 m ,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 9 8 1 年,第8 1 页。 。陈剩勇:法、礼、刑的属性( 上) 一对中国“法律”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反思,杭州,浙江社会科学 【j 】,2 0 0 2 年第5 期。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引言:词源考察 把“法 称作“法度 。管子任法:“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法者,上之 所以一民使下也。 管子明法:“法度之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管子形势:“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这些陈述都是这层意思。 第三层面,“法”是法令,是天子或国君制定或颁布的法令、法规。例如周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注:“以正法制,故刑人也。”礼记曲 礼上:“畏法令也。管子七臣七主:“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等等。 第四层面,“法为刑或刑法,这显然是“法 的后起之义。周易噬嗑 象辞“先王以明罚饰法,周易系辞上“制而用之谓之法 ,均为此意。 先秦典籍中“刑”字也常常出现: 以五刑纠万民。( 周礼大司寇) 阴为刑。( 易经本命) 邦无道,免于刑戮。( ( ( 论语公冶长) 从字义上讲,“刑 字亦有多种用法:一,处罚的总称;二,割、杀之义; 三,法、典范;四,效法;五,成就;六,治理;七,铸造器物的模范;八, 盛羹的器皿。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准则、规范、制度、法度,皆由君主制定,蕴含 者通过强制使人服从的意思,故释名释典艺日:“法,逼也。人莫不欲从 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而刑罚则是统治者确保这些强制性的规则和法度得以 实施的基本手段,故“法 又称“法禁 ,包含有惩罚性的条文规定,如此,“法 与“刑”逐渐有相通之义。用来解释“法 的“刑 字,通常是指“刑罚 或“杀 戮 ,它在此意义上与“法 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古代典籍中“刑 与“法” 就常常同时出现: 惟作五虐之刑日法。书经吕刑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经蒙 西汉盐铁论中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法”与“刑 在“法律”意义上的 同义了,“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所以,许慎才会在说文解字中以 “刑 来解释“法 。 ( 西汉) 恒宽撰:( 明) 张之象注,盐铁论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8 0 页。 3 第一章墨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墨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思想家所处的时代,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 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从而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每一个思想 家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要以先驱者流传下来的思想理念作为立足点和出 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从而建立更加适合时代发展、更加具有生 命力的理论体系。 1 1 墨子所生活的时代 关于墨子的生卒年代至今仍有争论,史记孟苟列传说:“或日并孔子时, 或日在其后。 汉书艺文志也只是大概地说:“墨子在孔子之后。 后汉书张 衡传注稍微确切了一点:“公输般、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对此,近代学 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定墨子活动地时代在战 国初期,大致是各家的共识。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权的 转移加剧了贫富的对立,贵族日益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产生,社会生活变得日 益复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天下无道陪臣执国命,( 论语季氏) 整个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无序状态。“昔者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征, 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 ( 墨子节葬下) 孟子形容这个时代为“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 孟子滕文公下) 清代学 者顾炎武对这个时代也有精辟的描述:“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 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 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是,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 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墨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 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上层社会尚且如此,饱受战乱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对此,墨子有详细的 描述,所谓“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 也。 ( 墨子非乐上) 再有“是故昔者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征。南有 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 墨 子节葬下) 诸侯间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造成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墨子耕 柱中所说的“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 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 便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 写照。 可见,当时的社会状况已是相当混乱。时逢乱世的墨子,面对相恶相贼的动 乱社会,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 墨子兼爱 上) 为救民于水火,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天志上) 重新整合社会,所谓罪生于别,乱息于兼, 他的整个法的思想都是围绕着平乱求治展开的,“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 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意音湛湎,则语 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 非攻,故日择务而从事焉。 ( 墨子鲁问) 墨子欲建立一个“百姓皆得暖衣饱 食 ( 墨子天志中) 的秩序社会,“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 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 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 墨子尚贤下) 并率众弟子节用苦行,日夜不休,奔 走于各国,实践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治国理论。 1 2 墨子面临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虽然周朝已经国 运衰微,但礼乐文化仍享有很高威望。左传闵公元年记载齐桓公问鲁国可否 攻伐,答日“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 。孔子亦以复兴周礼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论语阳货) 而墨子生活的时代,是大变 。( 清)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 卷1 3 )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0 0 5 1 0 0 6 页。 5 第一章墨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上海师范人学硕七学何论文 动的战国时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政治的变革,周王室地位衰落,政治权力式微, 周礼也失去了政治和文化的感召力,如同前面所说的“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 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绝不言王矣”强大的诸 侯已经不再满足于争当霸主,而是彻底的抛弃周礼,希望可以代周而起,以王天 下为政治目标。 至此,国与国之间攻伐兼并战争频仍,受此影响,社会之流弊也同益严重,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 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 得富贵而辟贫贱哉? 日: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 ( 墨子尚贤下) 也就是说,王公大人皆专用骨肉之亲,“王公大人骨肉之亲、 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武,不加 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蹙痦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 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 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 也。 ( 墨子尚贤下) 正是因为这些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位居高 位,才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 墨子尚贤下) 这个 社会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旧有的秩序打破了,新的秩序又没来得及建立,社会因 此动乱不已。按照葛兆光先生的说法:“随着过去单纯的明确的秩序的崩溃,随 着过去宗族共同体的逐渐瓦解,随着血缘解体后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社会秩序 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以救世主自居的墨子,也感受到这种变化,“今王公大 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 欲使得意乎天下,成名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 墨子尚贤中) 也正是基于对当时时势的考察,墨子才席不下暖,突不暇黔,凄凄惶惶,汲汲奔 走于四方,上说下教,身体力行,其目的就在于引导社会摆脱动乱,趋向稳定, 逐步建立起新的秩序、新的世界。既欲治乱,就必须追根溯源,“当察乱何自起? ( 墨子兼爱上) 这也正是墨子考察社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 清) 黄汝成:【 知录集释( 卷1 3 )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0 0 5 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5 8 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墨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 1 3 墨子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思想渊源 既欲治乱,就必须有新的于当世有救助的思想作为先导,然每一位思想家都 要传承前人,而又创造新意,墨子思想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根源。 墨子是鲁国人,当他出生时孔子已经到了晚年,这时的儒学在鲁国还是有很 大势力的,墨子少年时免不了受到它的影响。实际上,关于墨子思想的来源,有 诸多说法。吕氏春秋当染篇中说:“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 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 史角之后人) 在于鲁,墨子学焉”。淮南子要略 中则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 悦) ,厚葬糜财 而贫民,( 久) 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汉书艺文志中也说: “墨家处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见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 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 以上同。所谓清庙明堂,最初本来是远古氏族祭祖之处,原本不过是略高于平 地的高台,后来逐渐于此建屋居住,而后则演变为宫室庙堂。后来,这种公共事 务活动中心就成为祭祖、议政、选士、议兵等集体活动的场合。公众聚会时氏族 部落的人都可以参加,自然就具有民主的精神,而墨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尊尊亲 亲等级分明的社会,作为平民的一员,遥远的原始公社及其领袖在不平等的现实 的对比之下,无疑更能够引起他强烈的共鸣,力图以“夏政 来补正“周道”的 弊端。清代学者俞樾就指出:“墨子则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又深察春 秋、战国百余年间时势之变,欲补弊扶偏,以复之于古。郑重其意,反复其言, 以冀世主之一听。 任何思潮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都有其特殊的承继关系和历史渊源,任何思想 都有其传承,墨子的思想也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儒家好古,墨家亦好古,墨 子尚贤上指出:“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 政之治。 墨子尚贤中中也说:“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 日:若 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然则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 日: 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 可见,墨子对昔者古者也是情有独钟,只是 。俞樾:墨子间诂序,见墨子间诂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 7 第一章墨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墨子的古者远及过周,他甚至上溯的更远,以至于夏朝。至于大家所争执的从周 或从夏,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法先王和法后王的问题。在远古时代,周人严密的 宗法制度尚未完善建立,社会形态是无阶级等差的民主体制,这种原始民主遗风 在墨子所处的时代仍然残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作为一种美妙的社会理想,被墨子 当作消除周礼分崩离析之下社会病症与战争纷乱的一帖有效方剂。 进步的思想必然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然更为重要的是批判和发展。 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有极其宏大的声势,与他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批判不无关系。墨 子中著名的非儒篇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非儒下篇中开宗明义,指出:“儒 者日: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儒家言古,从的是周礼, 在周代,君权和宗权是统一的,天子、诸侯、卿大夫是君长,同时也是族长,宗 法制度巩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族长地位,巩固了他们的宗权,也就巩固了 他们的族权,“受民受疆土 是周代氏族贵族长的物质基础,宗法制度则是其地 位的保障。春秋时期,宗族组织仍然存在,血缘关系仍发挥着纽带作用,随着生 产力发展,战国之际,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墨子之时即是如此。在墨 子看来,儒家的亲亲,并非亲近宗族而是亲近家庭,并不是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是 在坚持周礼宗法制度,而恰恰是违背了宗法制度,其“亲亲只是“为欲厚所至 私,轻所至重,岂非大奸也哉 。( 墨子非儒下) 此乃其一,其二,墨子对儒 者强调的“君子之道颇有微词,非儒下篇中说:“儒者日:君子必服古言 然后仁。应之日: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服之、言之,则非君子 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 又日:君子循而不作。 应之日:古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 皆君子也,而羿、仔、奚仲、巧垂皆小人邪? 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 循皆小人道也。 墨子看来,循而不作、倡导古言古服的君子大多遵循的恰恰是 小人之道。墨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论述,与墨子出身平民,重视实践应有很大的关 系。 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使墨子的主要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恋 和向往,而是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以积极的态度,为构建新的政治模式提供理论 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设计。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洞悉,墨子形成了独特的 致思方向: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墨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 其一,通过对当时“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墨子兼 爱中) 这一社会现实的考察,墨子认为,一种正确的理论必须从现实出发,以 现实为基点,而且必须经得起现实的考验。其关于人性的论述便是基于对当下现 实的观察、总结而得出的,而理论的实现一定要找到现实的途径,通过具体的制 度建构和各种措施使其有效的外化出来,并最终得到贯彻落实。 其二,与之相对应的,墨子试图从另外一个方向,即与“礼 相对应的“法 的层面展开新的论证,因而他的关注点放到了社会群体上,因情之恶而断定人性 之恶,失掉了对人自身的信心,要求人民要一层一层的上同于统治者并进而上同 于天,所谓“一同天下之义 ( 墨子尚同中) 。儒家也主张“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建立一个太平盛世,不过儒家因人性本善而产生对人的信 赖,可以说是一种下同。墨子理论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他的理论力求从现实 出发,最终的归结点也是力图使其理想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得以体现和贯彻。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条件的影响,墨子建立了自己的法的思想体系。 警一 ( 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 9 第二章人性与社会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人性与社会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 如前所述,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因而人们不可能从经济、 政治、社会关系中去寻求社会变化的根由,也不可能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阶级间 斗争等复杂的关系。于是,各派思想家都试图从人性方面来说明社会问题,以人 性论为基点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自身所属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构建自己的理 论体系,为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之所以从人性出发,按照葛兆 光先生的说法是因为“社会是由单个的人构成的,社会中的人们遵循一种秩序, 按照一套价值生活,遵从一套规则交往,如果这套秩序、价值、规则在人看来是 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当然首先在人们内心中有一种尊重秩序、承认价值、 遵守规则的意愿,这种意愿是克制个人过分的情欲、尊重他人应有的权利的 善。换言之,由于对人性善恶的理解有所不同,形成的对于道德的解释也 就不同,由此产生的治国之策便大相径庭。 2 1 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考察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共同产物,人的本性也就分为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自然 和社会又具有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因此人性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早期儒家大多把人放在社会之中,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来考察人性,用“礼来约 束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到了“春秋战国之际,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人的自然属 性逐渐被人们重视。经过反思,一些思想家认为生存和繁衍是人的一种本能的自 然属性,这种反思促进了个人的独立和人的平等意识的觉醒。” 墨子通过对社会现实的人的考察,一反性善论之说,倾向于人性本恶,从根 本上打掉了依靠人的先天善性和内心自觉来重建社会秩序的幻想。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m ,一|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5 9 页。 圆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 先秦卷上)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4 5 2 页。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人性与社会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 实际上,墨子并没有系统的人性理论,但也不是没有谈及这个问题,所谓无 其名而有其实。他基于情之恶而倾向于认为人性本恶,所谓“去喜,去怒,去乐, 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必为圣人”。( 墨子贵 义) 墨子对于社会秩序思考的出发点也就建立在人性属于“恶 的判断上,如 同葛兆光先生所说的“在秩序混乱的时代里,人心的一切堤岸都在现实利益的冲 击下近乎崩溃,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无秩序的社会,必然以现实利益为价值判断的 中心,满足生存的欲望。所以从面前的实际出发,人很容易感受到恶,而偏 向于现世实用的思想家也大都倾向同意人性恶的说法,而性恶的思路也 确实有助于开出一套实际可以操作的政治经济制度。 不过,虽然人性的最初 可能是恶的,后天环境的教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 墨子所染) 换个角度讲,也正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的解读,对人性之善端 失去信心之后,墨子才想到用法度和规则来重新整饬社会和国家,既然单凭人性 的自觉已经不足以维持社会秩序,那么就理应用强制的“法”来维持。 墨子作为一个小生产劳动者,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艰辛,因而清 醒的认识到人的自然本性的重要意义。墨子坚持“非命,痛斥“执有命者,认 为“命”不过是“暴王 用来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这也是“三代圣王禹汤文武 所不齿的,他指出:“夏商之诗书日:命者,暴王作之。”( 墨子非命中) 又 说:“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 述) 。 ( 墨子非命下) 同时,墨子强烈谴 责所谓“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 寿则寿,命天则夭 ( 墨子非命上) 的说法,认为人应当积极努力,以改变 命,“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 墨子非命下) 这样,墨子认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 ( 墨子法仪用人之自然本性的平等性来对抗当时恃强凌弱、大国兼并小国、 杀人以自利的残酷社会现实。 对墨子来说,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的基本欲望,达到了人之所欲就是福,否则 就是祸。墨子尚贤中说:“生为甚欲,死为甚憎 ,墨子天志上中又说: “欲福禄而恶祸祟”,墨子天志中说:“若己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 欲,是率天下之万民,以从事乎祸祟之中也”。这样,墨子便肯定了人的物欲的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6 3 页。 第- 二章人性与社会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上海师范人学硕七学位论文 合理性。墨子非命下篇中说:“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也就是 说,墨子认为食饱、衣暖、居安,是获得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是人之所欲,是 人的自然本性的真正内涵。 但墨子的物欲又不是无限的,至于损人利己的非分欲望,墨子认为是不可取 的,是不义的。墨子鲁问中说:“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日:攻其邻国,杀其 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 世子孙,日:莫若我多! 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 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日:莫若我多! 其可乎? 鲁阳文君日: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这样, 墨子就以贱人损人利己行为的不可行,推论出诸侯攻其邻国、杀其民人的不可行。 墨子天志下中还有一段记载,以人们不劳而获的不义,推论诸侯侵凌、 攻伐、兼并的不义,认为那样超出了人们自然的、正常的欲望。其中说“今有人 于此,入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何也? 日: 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故。而况有逾于人之墙垣,担格人之子女者 乎! 与角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蚤索者乎! 与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乎! 而 况有杀一不辜人乎! 今王公大人之为政也,自杀一不辜人者,逾人之墙垣,担格 人之子女者,与角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蚤素者,与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 与入人之场园,窃人之桃李瓜姜者,今王公大人之加罚此也,虽古之尧、舜、禹、 汤、文、武之为政,亦无以异此矣。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此为 杀一不辜人者数千万矣! 此为逾人之墙垣,格人之子女者,与角人府库,窃人金 玉蚤条者数千万矣! 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与入人之场园,窃人之桃李瓜 姜者数千万矣! 而自日义也。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杀人,其国家禁之,此 蚤越。有能多杀其邻国之人,因以为文义,此其有异贲白墨、甘苦之别者哉! 意思就是说,有人不劳而获,偷取他人之桃李瓜姜、金玉蚤索,已属不义,众人 皆非之,而诸侯之间侵凌攻伐兼并,死伤者数千万,却自称为义,所谓“窃钩者 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肱箧) ,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换言之,墨子认为不 劳而获已是不义,而攻伐兼并较之严重百倍,更是不义。 按照当前学术界公认的说法,墨子出身贱民,代表了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 其门徒中有相当多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墨家在立论或与其它学派争辩时也多以 1 2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二章人性与社会一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 技艺取譬,而他们作为一种活跃的社会力量走上历史舞台,是同当时剧烈的社会 动荡、激烈的阶级分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比较宽松的思想环境分不开的,他们在 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比以前大大加强了,但由于他们本身出身低 下,按照周礼的宗法礼仪等级制度,是不可能获得政治上的地位而实现本阶级的 利益的。墨子作为这些平民小生产劳动者的代表,为了实现本阶级、本阶层的利 益,自然希望打破宗法制度的限制,用平等的观念构筑合理的社会秩序,使百姓 免于战乱,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 而墨子也正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之平等性为起点,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打 破等级的约束,构筑其“法”的思想。受其所属社会集团的影响,墨子重视利益, 注重实用,认为每个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础,但其对于自然本性的 肯定并不意味着仅仅从自然性上来理解人,而是首先确定人的这一层面的内涵, 在肯定人作为自然生命必然具有普遍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再进一步揭示人的更深 层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使其理论具有现实可行性,“目标之被降低,是为 了增加实现它的可能性 2 2 对人的社会本性的考察 考察人的社会本性,首先要考察国家、社会的起源,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社会 本性才会显现。 墨子认为法是伴随着国家的起源而起源的,所谓“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 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日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 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内 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 良道不以相教,腐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 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 墨子尚同中) ,在墨子看来, 由于最初人类社会处于自然无序的状态,没有“刑政”等社会制度,人们的行为 没有一定的规范,没有统一的意志,人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他人的行 为是不正确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协调,天下大乱,社会就像禽 d ( 美)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 m ,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 0 0 3 年,第1 8 2 页。 1 3 第- 二章人性与社会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兽的世界一样混乱无章。 要想消除这种一人一义,处士横议的混乱局面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应“选择 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 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 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大 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 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 是故择其国之贤者,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 其国之义。”( 墨子尚同中) 天子、三公、将军、大夫乃至里长整个一套机制 建立之后,一个“按照尚同原则构建的有等级的国家体系也就建立了,国君为统 一政令,为了一同天下之义就需要发宪布令,设置刑罚,在此基础上, 法律就产生了。 这样,法就伴随着国家的起源而起源了。 墨子看来,当时的社会,人民“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 ( 墨子非乐上) 究其原因就在于“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子自爱,不爱父, 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 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 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 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 , 不自爱是天下乱世的根源,既知乱何自起,就当补救,所以墨子主张重新确立一 种社会秩序,一个“天下之人皆相爱 的理想社会,要兼相爱交相利。 学界一般都认为墨子是功利主义者,确实,墨子言利,在其言论中多次出现 “利”,但墨子之“利是无私利的他利,是“天下之利”。孔子在论语里仁 中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的“利”,更多的是和个人之利相联系, “孔子是用社会之义务来排斥个人之利益。 与此不同的是,墨子首先肯定了个 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他认为个人之利只有在天下共利中才会实现,墨子认为“兴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是最高的善,善和义并不对立,而贵义正是以“天下之 利为目的的,他把是否合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衡量一切思想、行为的 标准,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5 9 页。 圆邢兆良:墨子评传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1 1 3 页。 1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人性与社会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 ( 墨子兼爱中) 在墨子看来,义和利是结合在一起的,义是离不开利的,义 不仅是主观动机的问题,而且应该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所谓“义,利;不义, 害;之功为辩。”( 墨子大取) “生为甚欲,死为甚憎 ( 墨子尚贤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建设服务合同协议书
- 维修安装塔吊合同范本
- 漏水维修协议合同范本
- 租客车协议书合同范本
- 物业绿化采购合同范本
- 社区广告装饰合同范本
- 美容制作服务合同范本
- 销售铝板幕墙合同范本
- 2025年中考地理刷题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汉字专题中考试题及答案
- 酒店安全消防检查记录表模板
- 心态培训课程课件
- 2025年镁合金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客房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重庆残联遴选考试题库
- CQI11特殊过程电镀系统评估培训教材
- 游泳池设施设备器材安全检查制度
- 工程图学发展史
- Unit 8 Lets Communicate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2025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翁源辅警考试题库2025(有答案)
- 2025年医院三基三严护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