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明代的内阁与党争——以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试图以内阁制度为突破口来研究明代朋党斗争的问题,着重探讨揭示 内阁体制与晚明党争问的深刻联系。 明代为了平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废除运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同时一种新 的中枢体制内阁制度应运而生。但是废相后的权力真空问题并有妥善解决, 内阁制经过明代前期、中期的发展和完善,其职权不断扩大和上升,逐渐走向 外廷权力中心,打破了权力网络的平衡。同时,内阁名实不符,不是法定的最 高权力机构,为内阁卷入党争埋下隐患。到了明代后期,内阁体制的种种弊端 彻底暴露,围绕内阁权力,官僚集团集结朋党,互为攻奸,引发了激烈持久的 党派斗争。阁臣之间彼此倾扎,党同伐异;阎部之间形同水火,争权不休;内 阁宦官或是勾结、或是相争:内阁言路之问彼此利用、攻击不断,这些导致门 户之见牢不可破,官僚集团陷入了持久残酷的党派纷争,成为晚明党争的重要 原因。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围绕内阁纷争,党争日趋白热化。内阁陷入党 争后,给明王朝的统治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内阁的决策辅政功能丧失殆尽, 破坏了中枢体系的平衡,影响军国大事的决断,并且令党争愈演愈烈,难以平 息,进而导致大明江山的最终覆灭。 关键词:内阁晚明党争 、,l 上海丈学硕 学位论文 a b s t i m c t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c o n t r i b u t et om a k ead y n a m i ca n dd e t a i l e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a b i n e ta n d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i o n si n t h el a t em i n g 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y s t e mo fp r i m em i n i s t e rw a sa b o l i s h e dt ob a l a n c e m o n a r c h i c a la n dm i n i s t e rp o w e r ,a n da 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 - - t h ec a b i n e tw a s s e t b u tt h ep r o b l e mo fe m p t yi nc e n t r a ls y s t e mw a s n ts o l v e d ,a n d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a b i n e ti nt h e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m i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g o tm o r e a u t h o r i t ya n dp o w e r sm a k ei tb et h ec e n t e ro ft h ec o u r t ,w h i c hb r o k et h eb a l a n c e o fp o w e rn e t w o r k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c a b i n e tw a s n tal e g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w h i c h i n v o l v e si ti n t ot h e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i o n s i nt h el a t em i n g ,t h e m a l p r a c t i c eo ft h ec a b i n e tw a se x p o s e dt h o r o u g h l y t h eb u r e a u c r a t sg a t h e r e d t o g e t h e rt os e i z et h ec a b i n e tp o w e rw h i c hc a u s et h es t r u g g l ea m o n gp o l i t i c a l f a c t i o n s i nt h ew a n l it i a n q ia n dc h o n g z h e nr e i g n s ,t h e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 p o l it i c a lf a c t i o n s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t h ec a b i n e to f f i c i a l s s t r u g g l e dt og e tt h ep o w e rw h il et h ec a b i n e t c o n t e n d e df o rp o w e rw i t h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 t h ec a b i n e to f f i c i a l sc o l l a b o r a t e dw i t ht h ee u n u c ht of o r mt h e e u n u c hp a r t y ,w h i l et h e yu n i t e dt h ei n s p e c t o r st os t r u g g l et o g e t h e r a n d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 si n v o l v e di ns e c t a r i a nb i a sw h i c hb e c a m e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 so f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i o n s a f t e rf a l l i n gi n t o 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i o n s ,t h ec a b i n e tb r o u g h to d i o u se f f e c tt ot h e s o c i e t y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c a b i n e tl o s ta s s i s tf u n c t i o na n db r e a kt h e b a l a n c eo ft h ec e n t e rs y s t e m i ta l s oi m p a c t e dt h en a t i o n a la f f a i r sa n dm a d e t h e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i o n sm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w h i c hc a u s et h e d o w n f a l1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c a b i n e t ,l a t em i n g ,f a c t i o n e 海大学硕l :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m 丕导师签名: m 日期:鲨 上海大学硕t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明代朋党斗争问题的研究: 明代党争历来是学界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明代中后期派系林立,党同伐 异成为晚明政局动荡衰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中外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 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总体来说,学界对明代朋党之争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 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研究。谢国祯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是明 代党争研究的开山扛鼎之作,其系统考察了明末党争的成因,谢国祯认为“党 争的发生,至少是一种人民自觉的现象,同时与国家政治制度有很大关系。“李 洵在论明末政局中提出“晚明政坛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党派( 包括东林党 在内) 都是各种政治势力分裂又聚集的结果。党争的激烈频繁,说明晚明的 政局结构在发生剧烈的变化。”2 其后,王天有深化了这种观点,他在其所撰的 晚明东林党议一书中,详细考察了东林党的政治、经济背景,认为“东林 党议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范畴。一般说来,东林党代表中小地主的利 益,齐、楚、昆、宣等党则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3 近年来,国外也有学者 从这条线索进行考察,日本学者小野和子的明季党社考指出自明朝万历以 来,由于社会危机加深,各派官僚集团的政见不同,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利 害冲突发展到了高峰,因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党争也更加激 烈,他们联帮结派,势同水火,激烈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政权中,直至彻底 谢f 埘侦:l “j 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硒f f f 版社1 9 8 7 年版 2 夸洲: 论明末政局载史学集刊1 9 ;6 年第一期。 3 1 人f 1 :晚明东林党议 ,上海古籍版 i 1 9 9 1 年版 上海大学硕l 二学位论文 灭亡,东林党的形成基础是他们的政治阶级背景。1 第二、从文化意识角度进行考察。刘志琴在论东林党的兴起中指出东 林党活跃的年代,在西方已开始走向近代化,人文启蒙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声。 在中国也萌发了一股异于以往的社会思潮,与西方不同的是,这不是基于经济 的动因,也不是开放式的人文启蒙,而是由“非君”思潮引发的政治伦理启蒙。 2 葛荃在晚明东林党人“生命意识”析论关于士人精神的一种政治文化阐 释指出晚明东橼党人“秉承了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理想的优秀传统,在现世 的道德追循过程中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对王权的绝对崇拜和 服从”本身就是其道德理想的主题之一,因而他们在循道过程中的“精神超越” 必然回归于君主政治。结果是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中,难免陷于”精神巨人” 和“政治侏儒”的两难境地。3 此外,国外学者也有从文化层次进行研究的,沟口 雄三认为“东林派是明末社会探索新体制、新道德观念的人士,立志于反抗 皇帝的一元专制统治,建立地主主导的新体制。”4 黄仁宇也对东林党作了定 位,指出“东林党不是这个用语的现代意义的政治党派”,“作为一个集团东林 党人以他们坚持儒家正统和他们严格遵守真正的道德行为而闻名”。认为东林党 是一批追求道德修养的传统士大夫,以道德文化为基础组成的集团。 第三、对传统党争的质疑。也有学者提出新的见解,对传统意义上的党争 提出质疑,发表了新的历史观点。如樊树志在其东林非党论一文中提出东 林书院并非议论政治的讲坛,它是由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创办的以阐明理学为 宗旨的学校,以探讨四书为宗旨,力图纠正王阳明学派的流弊,重整学术道德。 在万历时期被一些官僚诬称为“东林党”,天启时期,魏忠贤集团以具体名单的 形式把“东林党”实质化、组织化,作为打击异己势力的一个口实。所以过分 强调其在野党的概念,离史实相距甚远。6 二、关于内阁制度的研究。 小野和了:明季党社考,上海古耪:f 版朴2 0 0 6 年版。 2 刘,l 琴:论东林党的兴起。载中国尘研究1 9 7 9 年第3 期。 3 葛茎:晚嘲东林党人。生命意识”析论关于士人精神的一种政治文化阐释,清华犬学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沟l l 罐三:中国前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中产书局m 舨社1 9 9 7 年版。 5 赞f 宇、棒恩瑞等:剑桥中国明代史,中1 日r 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2 年版。 6 樊树占:东林非党论,载复旦学撤2 0 0 1 年第4 期。 2 上海人学硕t 学位论文 明代中枢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阁制度的建立。目前海内外不少学者 都对其作过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学者杜乃济的明代内阁制度是较 早研究明代内阁的专著,其对内阁的发展、职责、设置作了初步探讨,为后世 学者深入研究作了有力的尝试。1 其后,王其榘于1 9 8 9 年发表的明代内阁制 度史全面深入探讨了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成为迄今为止考证最为详尽的一 本著作,其考证了内阁产生、发展、形成的具体时间,分析探讨了内阁在明代 各个时期的特点,对其职权性质作出定位,成为目前学界研究的基础。2 近年来, 谭天星的明代内阁政治将内阁研究引向深入,对内阁在权力网络中的作用, 阁臣的个人特点都作了新的研究,填补了明代内阁制度研究的不足。3 总体看来, 学界目前对明代内阁体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阁的权力地位。这主要是围绕内阁是否具备相权而展开。谭天星在 其明代内阁政治中指出明代内阁“属于次君主权力层”,并向宰相化的方向 发展,但是内阁“始终没有改为宰相”,“内阁自始至终没有法定的宰相权力,” 由于制度的缺陷,内阁不可能彻底宰相化。郭厚安认为“总的来说,内阁职权, 并未超越朱元璋所规划的不设丞相,政归六部,凡事皆由朝廷总之的格局, 也不可能成为真宰相。”刘晓东则在其明代丞相制度新论中提出了明代内阁 与司礼监形成“监阁共理”的体制,质疑“内阁非相说”,认为朱元璋的废相, 实际上造成了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这“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传统单 相体制向双体相制的转化”,是对传统丞相制的变相恢复。4 第二、内阁的职责功能:对于内阁的职责功能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王其榘 在明代内阁制度史中指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 政令文件的文书房”,内阁在明代始终不是正式的一级中枢行政机构,而是皇帝 特设的草拟诏敕的场所,阁臣是辛帝选用的代言侍臣,仅能发挥秘书班子的作 用。用澍在其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认为“内阁不是制度化、法律 化的决哉机构,而是由皇帝易于操纵的软弱的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御用工具”。 h ,济:州代内阁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7 年舨 2 ij 0 集: i 州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 9 8 9 | 扳。 3 谭天单:删代内阁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敝f i1 9 9 6 年版。 4 刘h 尧尔:i j 代盛相制度新论,明史研究鹕7 辑黄山书社2 0 0 1 年版。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1 王广军在其试析明代内阁制度的政治效能认为“内阁是皇帝的助手,是专 制独裁的有力工具,是地主阶级在统治中枢实行最小范围内集体专政的产物。” 2 王海燕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试析明代内阁制度的作用等文章中 都提出相应的观点。3 第三、内阁职权的消长:大多数学者都对明代内阁各时期职权消长不均这 一点达成共识。李渡在论明代的阁权中指出“由于阁权只有通过阜权的作 用才能实现其政治功能,故阁权的轻与重及其参预中枢决策的广度和深度,都 取决于它同阜权的关系。换言之,即取决于皇帝对阁臣的信任程度及其使用方 式。正因为如此,在明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相 差悬绝。”4 由此,许多学者对明代内阁发展进行划分。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 研究将明代内阁发展划分为萌发期、仓q 立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五个 阶段。5 张宪博贝q 从内阁职能的基本确立、内阁职能的萎缩、权力的膨胀及制度 的衰落四个阶段来考察。6 杜婉言在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一文中认为内阁 制度“只是缓慢地不动声色地有限度地向前”,并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7 三、明代内阁与党争关系的直接考察。 目前学界对两者关系研究较少,主要有朱子彦的明代内阁与党争,认为 明代党争的原因可以从官僚机构和政治制度上进行考察,这与朱元璋废相集权、 设立内阁有直接盼联系。内阁制一经确立,阁部关系、阁臣之问、监阁之间关 系就十分紧张,造成朋党迭兴,党争激烈,最终导致明王朝分崩离析,走向衰 亡。8 也有学者从东林党与内阁关系进行论述,如郑文君在其试论东林党人反 对内阁专权的历史意义一文中指出明代后期的内阁政治腐败,东林党人反对 内阁擅权,对现实政治和阁臣的批评具有积极意义。9 1 田澍;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载西北师范人学学报1 9 9 4 年第1 期。 2 王广军:试析i 利 内阁制度的政治效能,载辽宁人学学嫩1 9 9 9 年第4 期。 王海燕:虽尢中相之名,实有赞袅之责:试析明代内阁制度的作用。载唐山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 6 期。 4 李渡;论j 代的阁权载文史哲1 9 9 5 年第6 期。 王天有:i w 代l q 采机构研究,北丈出版社1 9 9 2 年版。 6 杜婉言:论叫j f 内阁制度的特点,载中国史m 究1 9 9 2 年第4 期。 拄婉言:论i 则代内阁制度的特点。载中国史研究1 9 9 2 年第4 期。 o 朱子彦:沦叫代的内阁与党争。载社会科节战线1 9 9 6 年第1 期。 9 郑文君:t 试论尔林党人反对内阁专权的历史意义戴 i t 会科学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4 上海大学硕t z 学位论文 第二节本文的撰写旨趣及创新 关于明代党争的问题,许多中外学者对此进行过不同角度的研究。其主要 集中在考察以东林党为代表的特殊团体与党争的关系,或者从复社等晚明社团 入手作个案分析,也有考察某个特定人物,以求揭示党争的发展线索等。但是 鲜有学者从内阁制度层面对明代党争进行考察,偶有学者提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亦是简单涉及,未有深入。所以我在查阅大量史料、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决定将内阁制度同明代党争结合起来研究,着重探讨明代党争与政治体制 之间内在的联系。笔者认为明代从万历中期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党争,直至明亡 仍未停止,这与明代特殊的中枢机构内阁体制密切相关。明代废相后,内 阁制度应运面生,内阁在发展过程中,由辅政机构走向中枢权力的核心,成为 一种似宰相而非宰相,似政府而非政府的特殊官职及机构。到了明代后期,随 着内阁体制本身的成熟,弊端也全面暴露,成为党争爆发的诱因。本文将主要 探讨明代内阁为何会成为党争的导火索、内阁引发党争的具体形式,晚明内阁 与党争关系的个案分析,以及内阁陷入党争后带来的一系列恶劣后果等。希望 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研究,揭示晚明党争同内阁制度的内在联系。本文整体构思 如下: 首先,探讨明代内阁体制是党争的重要原因。明代为了平衡君权与相权的 矛盾,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尝试了一种新的辅政体制一内阁制度。但是, 相权废除后,中枢权力网络出现了空缺,内阁制度经过明代前期、中期的发展 和完善,其职权不断扩大和上升,沿着宰相化道路发展,打破了权力网络的平 衡,成为各个势力集团争夺的目标。同时,内阁名实不符,不是法定的最高权 力机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内阁辅臣为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 生存,不得不集结党羽,利用个人势力谋求仕途通畅,主动卷入党争。明代后 期,随着内阁体制的成熟,这些内在的弊端均彻底暴露,成为明代中后期党争 的重要原因,也便明代党争呈现出历代未有之复杂激烈的特点。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分析明代后期内阁体制引发党争的具体形式。晚明激烈复杂的党争 与内阁体制有着深刻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围绕内阁尤 其是首辅权力,各个政治集团、权臣大僚相互争夺、互为攻讦,阁席之争和首 辅之争成为党争的焦点。其二,内阁阁臣比附权宦,利用内阁与司礼监的特殊 关系,踏阁表里,内外勾结,从而造成阉党得势,成为晚明阉党擅权的重要原 因。其三,内阁和六部间关系十分紧张,尤其是主持铨选的吏部和内阁首辅围 绕人事问题纷争不体,内阁还安插亲信于六部,以达到控制六部、党同伐异的 目的。其四,内阁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言路的重要性,勾结言官 弹劾异己、扰乱考核,在野势力也利用言官扳倒政府,两者的勾结斗争成为党 争加剧的又一原因。 第三,本文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选取几位有具有代表性的阁臣试作个 案分析,以便清晰地把握内阁在党争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万历时期,着重考察 沈一贯与沈鲤二人的斗争。以沈一贯为首的首辅集团同沈鲣为代表的次辅集团, 在争夺阁权的斗争中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党争。沈一贯为了排挤次辅沈鲤,集结 个人势力对其展开攻击,沈鲤也同其支持者展开反击。两个集团的斗争引发万 历时期党争高潮。天启时期,魏广微和顾秉谦二人为了争夺阁权,不惜比附魏 忠贤,同魏阉内外勾结,导致阉党得势。他们依靠权阉势力,角逐阁席、争夺 首辅,并且利用内阁权力,打击东林,掀起了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高潮。崇祯 时期,围绕温体仁和周延儒的争权夺势,朝廷党争更为激烈残酷。温体仁和周 延儒最初互为勾结,进入内阁,随后二人彼此倾轧,竞争首辅,其后,温体仁 和周延儒先后入阁为相,为了争夺、确保首辅的宝座,操纵党争不遗余力,导 致崇祯朝在党争内耗中消亡殆尽。以个案分析来论述明代内阁与党争,这在以 往的学术研究中颇为少见,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 最后,分析内阁陷入党争给政局带来的恶劣影响。内阁作为权力体制的中 枢机构,丧失了其制衡和调节的作用,反而陷入了朝廷官僚派系争斗的旋涡。 成为党争加剧和政治衰败的催化剂。其一,内阁职能衰变,阁臣的选任制度遭 到破坏,辅臣辅弼价值、决策能力都大幅度下降。其二,导致中枢体系失衡, 破坏了决策机制,行政机制和监察体系,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其三,影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响边防国事,令边疆危机只趋严重,军国大事日益恶化。其四,党争愈演愈烈, 门户之争牢不可破,终南明而不止,导致明王朝最终崩溃。 以上就是本文的整体框架。 7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章明代内阁体制与朋党之祸 明代党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伴随着明代中枢体制的变革而来,内阁 体制是导致明代党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绕着内阁纷争展开的党争,使明代的 党争形式更为多样,内容错综复杂,斗争持续时间更趋长久,造成的后果也更 为恶劣。 第一节明代党祸原因探究 朋党之争历来都是君主之大忌。纵观历代各朝,朋党斗争持续不断,此起 彼伏,经久不衰,如东汉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元祜党争 等,都给统治带来恶劣影响。尽管君主为防大权旁落,严禁臣下朋党比周,各 种宗派势力还是充分利用皇帝宠信,扩张势力、结成朋党,窃弄权柄;权臣则 通过拉帮结派,网罗死党,形成盘根错节的朋党势力。朋党一旦形成,就会对 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党之与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以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 1 朋党败坏吏治,破坏社会稳定,干扰君主集权,使国家政令无法有效实施,甚 至造成亡国之祸。因此,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代党争对争权统 治、政局稳定带来的危害,为了防止臣下朋党乱政,在其亲自主持制定的大 明律中明文规定: 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 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 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 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 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问罪;不知者,不坐2 1 韩1 1 - 了内讲说下。 2 大明律卷2t 职制好党条、交结近侍官条、i 苦人挣德政条 8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通过采用制定律法、制度约束的方法从根源上断绝朋党之患,以保证君主 统治的绝对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明律的规定如此严厉,明朝党争却未能得到有 效的控制,相反,它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有明一代朋 ,党斗争断断续续,时隐时现。尤其是从万历中期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党争,直至 明亡仍未停止,晚明的政治舞台上东林党、阉党、浙党、秦党、齐党、楚党、 昆党、宣党、复社,以及各类五花a i - j 的小朋党,轮番上阵,互为攻讦,扰乱 朝政,贻误国事,成为晚明政治危机的集中反映,也是导致明王朝灭亡至关重 要的因素。清朝建立后,在总结明亡历史教训时,指出“夫谗谮娼嫉之害,历 代皆有,而明末为甚,公家之事置若罔闻,而分树党援,飞诬排陷,迄无虚日, 以致酿祸既久,上延国家。”1 且“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置封疆社稷于度外, 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2 其语鞭辟入里,一语道出了明亡的 真谛。那么究其是什么原因导致明代如此激烈复杂。如火如荼的朋党斗争呢, 从其深层原因看,这与明朝特殊的中枢体制有着密切关系。明代废相集权、设 立内阁是党争加剧的重要原因。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君权与相权之争,在洪武十三年 以左丞相胡惟庸专恣不法、结党谋逆为由,废除丞相制,分相权于六部,而六 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进而让切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明太祖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白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 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问亦多,1 - 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 相压,大权一归朝廷,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 典 白此,明代中枢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推行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空 1 清圣祖实录卷t 5 3 。 2 请吊祖实录卷1 5 3 。 3 明通鉴卷6 皇蝴j 柑1 训酋章 9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前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丞相制废除之后,皇帝大权独揽,政务压力超 出了其精力和才智的负荷,因此,设立辅佐大臣乃大势所趋,于是一种新的行 政管理制度内阁制度应运而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效宋制,“置殿阁大 学士以各顾问”,1 这是内阁制度的雏形。明成祖朱橡时期,在太祖的基础上继 续对中枢辅政体制进行探索。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重臣进入文渊阁,参 预机务。自此,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其职责主要是草拟诏敕,行代言文之职; 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辅助天子进行决簧。同时,内阁不得与诸司交接,不 参与政务的执行。“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2 可见,内阁是专制皇权政治平衡的天平,是为了 填补废相后皇权政治效能下降的缺陷,更为有效地巩固皇帝集权一个官僚体制 平衡机构。 但是明代废相后的权力中空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中枢权力机构平衡 出现了薄弱环节。睾帝原来是想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对官僚集团的控制,通过 中央六部、行政监察之间权力交叉,互相独立这种手段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 其结果是产生更多的权力点,各个权力集团都试图争夺更大的权力,同时逃避 应有的责任。内阁体制正符合了这种官僚政治的特殊需要。内阁制度虽然解决 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但是产生了新的危机,随着内阁制度的成熟完善,阁权 日积月累,地位逐渐上升,沿着宰相化道路发展,成为外廷的权力中心,打破 了权力机制的平衡,从而引发了各个权力集目的争夺。同时,取消了宰相制衡 的权力环节,更多依靠皇帝的睿智和能力来运行庞大的国家机器,从而对肇帝 素质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明代中后期皇帝怠政,把握政局的能力下降,内阁制 度的潜伏的弊端完全暴露出来,为明代后期错综复杂、炽烈难解的朋党斗争埋 下隐患,成为晚明党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 明史,卷7 2 职订一 2 明史 卷7 2 职官一)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节内阁体制是党祸之源 明代内阁制度自明初以来不断发展演变,逐渐由辅政机构走向权力中枢。 首先,内阁自身权力出现高度的膨胀,票拟制度和首辅制度的确立使其成为各 个集团争夺的焦点。其次,阁臣选拔制度以会推为主,这为官僚集团争夺阁权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明代政治体制的改变,使得中央政权出现了内阁、 六部、宦官、监察等不同的权力部门,内阁权限的扩大势必与各个权力机构产 生冲突,引发权力机构的争夺。另外,内阁权力一直名实不符,权力的大小范 围都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这就导致内阁辅臣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必须通过 党争以求自保。以下笔者将作具体分析: 第一、票拟权力的获得,成为派系争斗的导火索。 票拟是内阁权力发展的里程碑,它是内阁的基本职责,也是阁权的主要行 使方式。票拟即是拟旨,宣德时期,英宗“始令内阁杨士奇辈及尚书詹事蹇义、 夏原吉,于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 出,上或亲书或否,及遇在事在疑,犹命大臣面议,议既定,即传旨处分,不 待批答。”1 其程序是各级部门上达皇帝的奏折,先由内阁阁臣检阅,然后代皇 帝拟写处理意见,并用小纸条墨书,贴于书面,再进呈皇帝。皇帝下达的诏令, 也是由内阁起草撰拟,进呈皇上,再下发诸司。内阁掌握票拟权后,从制度上 获得了普遍参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不相关白的限制。此外,由于内阁 地居近密,常侍天子殿阁之下,出谋划策,皇帝礼遇,虽无宰相之名,“然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2 可以通过拟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争帝的 决策,尤其是在幼主继位、庸主持政和君主怠政时,内阁往往通过操纵票拟, 手握枢衡之职,代天子立言,票拟权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内阁之职,同于 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3 票拟权的获得使内阁走向外廷中枢,获得了前朝宰 1 黄佐翰林记卷2 2 明史卷1 0 9 中辅年表) 3 ( g q 会要,卷2 9i l v , 霄一 上海人学硕t 学位论文 相权力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票拟权因此成为官僚集团觊觎争夺的目标,也 成为引发派系争斗的导火索。 第二、首辅制度的确立,激化官僚集团党派斗争。 首辅制度的确立标志内阁权力向个人集中,为某一阁臣垄断阁权提供了条 件,从而引发官僚集团的首辅之争。明朝内阁无定员定制,他们同列枢要,均 为皇帝顾问,参预机务。仁宣以降,“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 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1 首揆亦称首辅,即在阁臣中有一人为内阁首 领,内阁大政均由首辅主持,其余的阁臣称为次辅、群辅,权力较首辅小得多。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阁臣之间的差距起来越大,“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 下不敢与较,”2 首辅执掌内阁大政后,统揽了票拟权,将众辅共参议论发展到 首辅专决票拟,使内阁中只有首辅一人的声音。首辅在掌控内阁的同时,也包 揽了整个外廷的大权,成为文官集团之首,“为卿位,则击内阁而破相之体;居 内阁,则排六卿成相之尊。”3 至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时,首辅权力达到顶 峰。其“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阜上之言也。”4 由于首辅位高权重, 从而成为官僚们角逐争夺的最大目标,首辅之争成为明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 突出表现。各个权力集团为了争夺首辅的宝座,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阍臣们 为了能够登上首辅的宝座,相互倾轧,愈演愈烈,他们在朝中培养私人势力, 培植党羽,从而衍生出各种党派集团。权辅为了能够在稳坐首辅之位,势必要 在阁臣、部院、科道,阉宦中培植党羽,在各个机要安排亲信,利用地域、亲 属、门生等各种私人关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首辅集团。明代后 期,首辅之争呈现白热化态势,成为党争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阁臣会推选任制度,为派系争斗提供条件 明代之f i ,宰相一般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明太祖废相后,出现了内阁制。 明代前期,内阁制度尚未定型,阁臣选任方式主要是特简,即皇帝亲自特擢选 拔阁臣,阁臣的任命只出于皇帝个人的意志。随着内阁制度的发展成熟,阁臣 选拔的主要方式演变为会推。这为权力集团争夺阁权大开方便之门。成为党争 1 明史 卷1 0 9 中辅年表序 2 甘- 二史扎记卷3 3 ,羽内阉首辅权最重, 3 熹靖以来 自n 传卷2 4 张居正:张卫忠公集奏牍四 j 2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爆发的契机。会推又称廷推,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 帝选择点用。弘治八年,孝宗命吏部会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及科 道官推举阁臣人选,皇帝随后点用了其中的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入阁,开创了廷 推阁臣的先例。由于会推经众议商定,同特简相比更为公允,自万历时期开始, 会推阁臣渐渐被视为入阁正途,并成为制度上认可的用人程序。由于会推由吏 部、九卿、科道共同参与推举,这为各个政治集团提供了争取入阁的机会,朝 臣纷纷依靠宗派朋党势力竞争入阁,同时阻止敌对势力进入内阁。廷推的主持 者是吏部尚书,吏部成为推选阁臣是当仁不让的主导者。通常吏部尚书事先拟 定推选名单,并且逐一排名,其中排首位者为正推,其余为陪推。在廷推中, “明日廷推,今日传单,其人姓名不列,至期吏部出诸袖中,诸臣唯唯而已。” 1 因而掌握了阁臣推选的关键地位,是会推竞争的主要力量。科道官是廷推阁 臣时另一支重要力量,其拥有推荐人选的权力,握有重臣入选的把关权。同时, 被推选出的对象,还必须经过吏科给事中署名才可生效,掌握了推选的否决权。 到明末,随着科道势力的强盛,往往可以左右会推大典,达到主持会推的地步, 从而引起朝臣的争执。此外,内阁阁臣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权力 来影响会推结果。由于皇帝是推选的最终裁决者,阁臣可以通过票拟或密荐等 途径影响圣意,左右或推翻会推结果,“移转圣意,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 2 另外,作为皇帝近侍的宦官集团,往往利用特殊的地位优势来进言君主,达到 掌控会推结果的目的。随着各个派系势力角逐阁权的激化,会推阁臣成为宗派 朋党较量斗争的重要途径,会推大典沦为党派倾轧的战场,成为明代后期党争 加剧的重要原因。 第四、内阁权力与六部冲突,导致阁部斗争加剧。 随着内阁权力的提升,内阁的职权范围也在不断扩张,并与六部产生冲突, 阁部相争成为明代党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明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 任天下事”,3 六部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权力显著上升。而内阁虽然地位显 贵,但与六部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不许实际掌管六部的事务,“六部分莅天下 u _ = 史札记卷3 3 ,明吏部杖霞 2 i w 史卷2 1 6 冯琦传, 3 州史卷7 2 职官一 上海大学硕t 学位论文 事,内阁不得侵”。1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2 阁部之间基于 颉颃合作的原则,求同存异,融洽共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阁权日积月 累,渐渐突破了原先的规范。仁宣时期,大学士“累加至三孤”,3 又多兼领尚 书,内阁权限逐渐提高,阁部之间呈现互为相持的局面。正嘉之际,杨廷和内 阁迎立世宗继任大统,完全将六部排除在决策权之外,“九卿之在廷,我为长, 今日谁当立而不使闻”,4 阁部关系已相当紧张。引到了嘉靖时期,由于首辅权 力的急骤上升,内阁权限也更为膨胀,“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嘉靖中期, “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矣。”6 万历时张居正俨然为相, “部权尽归内阁”,7 对张居正的任何决策,六部尚书只能随声附和,而不敢有 异议。“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于是 乎相之形张矣。”8 明代后期,内阁与六部已不处于同一的权力层次,阁权常凌 驾于部权之上。内阁权压六卿,而诸司奏事亦要关白,内阁对于军国大事无所 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的专权和对六部的侵扰,遭到部臣的群起攻击, 政归六部或是阁部相持成为权力斗争的新要素,内阁、六部大臣为争夺权力核 心纷争不已,到明末更是形同水火,成为党争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五、内阁与司礼监互为勾结争斗,导致党争不断加剧。 内阁权力的膨胀与司礼监产生矛盾,两者的勾结纷争是导致党争加剧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明朝皇帝日常处理朝政,主要依赖两个机构。一是外朝的内阁, 二是内朝的司礼监,司礼监是洪武年问明太祖设置的宦官管理衙门,开始只是 掌管宫廷礼仪、宦官事务,在掌握“批红”权后,权力急剧上升。“其掌印掌理 内外章奏及御i j i f 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9 通过代争帝批 红,从制度上合法地加入了中枢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皇帝的代笔和代 言人。明代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昏愦不理政事,往往把批红之事尽托于太监,使 万历野获编卷9 阁部重轻 万历野扶编卷9 阁部重轻, 明史卷7 2 职官一 嘉靖以柬前辅f t 杨廷和传 明史卷7 2 暇官 嘉靖以米首辅仕卷2 万j ,j 野软编卷9 嗣部重轻 四友斋从说卷7 明史卷7 2 职宫占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宦官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上,处于比阁臣更为优越的地位。“总由于人主 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 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1 所以内阁票拟权能否生效,往往受制于司礼监的 批红权,“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于是朝廷 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其手。伴食者承意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 目而不能救”,2 内阁辅臣常常为同司礼监争夺决策权而发生冲突。此外,阁臣 虽然位列清华,却需要依附宦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志,“其未进也,非夤缘 内臣则不得进;其既进也,非依凭内臣则不得安。”3 正统时,徐有贞、李贤入 阁,乃太监曹吉祥所引;隆庆时,高拱两次入阁,赖宦官陈洪之助;万历时, 张居正能够大权独揽,也全有仗于冯保为内援。所以,内阁与司礼监或是勾结、 或是斗争成为朋党斗争加剧的重要原因。 第六、内阁与言官集团纠葛,成为党争恶化的重要原因。 内阁权力上升严重干扰言官集团,两者的纠葛是造成明代党争复杂恶化的 又一重要原因。明代言官是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合称,由都给事中、 左右给事中、给事中、都御史、佥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和由这些人兼任的 巡按御史等组成,是明代官僚体系中一支晶级不高、活跃于朝廷内外的队伍, 拥有着谏诤建言、弹劾纠察、考核廷议等职权,对明代政局稳定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根据明制,朝官一经言官弹劾,不论虚实,即须先上疏辞官,弹劾不 当,再由皇帝慰留。因而言官得以任意弹劾,以遂其私,朝官也结纳言官, 以攻击对手。随着内阁权力的提升,阁臣必须要利用占路的特殊力量才能维护 内阁权力的稳定,首辅也通过争夺勾结言路来维护其首辅之位,言官则纷纷依 附政府中的掌权者,以谋求仕途通畅。 明至中叶以后,建言者分曹为朋,率视阁臣为进退。依阿取宠则与之 比,反是则争。比者不容于清议,而争则名高。故其时端揆之地,遂为抨 击之丛,而国是淆矣。虽然,所言之是非,阁臣之贤否,黑白判然,固非 廿二史札记卷3 3 内阁隋辅校最莺 2 廿二史札记卷3 3 t i i j j 内阁首辅权最重) 明史卷1 8 0 李俊传)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私怨恶之所得而加,亦非可尽委之沽直好事,谓人言之不足恤也”1 言官集团围绕阁部间的斗争、阁臣闻的斗争加速分化,形成不同派系,造成 党争日益加剧恶化 第七、内阁权力名实不符,寻求党派以求自保。 内阁自始至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权力虽然不断提升扩张, 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权的信任和放手程度。阁 臣作为天子御前顾问,凭借优势,权力容易发展。但内阁权力只因皇权的需要 上下浮动,阁权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内阁对于皇权有极大的依 附性,从而形成内阁名实不符的特殊体制形态。出于君主统治的需要,内阁地 位可升降,阁臣可以位极人臣,也可以被弃之如敝屣,一旦与皇帝旨意相忤, 甚至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尤其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君主或刚愎自用,或猜忌大 臣,将内阁大臣视如棋子,玩弄于股掌之中,使闳臣的政治生涯变幻莫测,吉 凶难料。夏言、严嵩、高拱、张居正都是这种政治体制的牺牲品,“夫威权日盛, 则谤议日积;谤议同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 去者,岂亦其威权太盛致然耶:”2 。 所以,明代后期的阁臣处于到一个十分矛盾困难的境地,既要行使宰辅职 能来运行国家机器,恰如其分地辅佐君主料理政务,如方从哲所言,“我朝阁臣, 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自朝廷大礼规定以及人才进退、民生休戚,举 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 ”3 但是,阁臣又不能有擅权之 嫌,以免遭到天子百僚的猜忌,而引来杀身之祸,如叶向高所言,“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 侵六曹职掌,终以贾祸。”4 阁臣虽无相名,但有相职,虽有相职,但无相权, 虽无相权,但有相责。因此,内阁阁臣在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被动的角色,不 得不寻求党派的力量以求自保。为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阁臣不得不动 用一切关系网络,涉足于各个权力机构,以座主、门生、故吏、同年、同乡、 1 明史卷2 3 0 赞 2 四友斋从说卷7 4 3 明神宗实录卷5 2 3 明神宗实录卷5 2 3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同族等关系作为联结朝中官员的纽带,凝聚成党派集团,依靠群体的力量夺取 和巩固权力,以便更有效地行使其宰辅的职能。同时凭借树朋结党,互相徇庇, 可以在官场中站稳脚跟,左右皇上视听,以防触怒天威,遭到丢官杀身之祸, 这成为阁臣、首辅保权保命的基本策略。正是这种极为矛盾的体制形态迫使内 阁主动卷入党争中,造成了党争更为复杂和恶化,成为晚明党争的又一原因。 1 7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明代后期内阁引发党争类型的面面观 第一节党同伐异,争夺阁权 晚明党争的一大焦点就是各个势力集团对内阁权力的角逐争夺。明代后期, 政坛上出现多股力量,他们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不断分化、组合、重整,从而 形成了各种宗派势力,其中包括东林、浙党、齐党、楚党、阉党及追慕东林的 复社等,他们既有以地域划分的权臣大僚集团,也有议论朝政的在野官吏,以 及试图参政议政的民间团体,各个派系都力图涉足政坛中心,希冀扩大势力, 施展抱负,掌控政局。由于内阁地处大内,阁臣大都出身翰林,本为皇帝的近 臣,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入。而且皇帝和皇太子与阁臣多有师生关系, 负责主持经筵、日讲等,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更容易影 响到争帝和皇太子。所以各类集团都试图在内阁中安插人员,争夺阁席成为各 个派系竞相争夺的目标。万历中期开始,东林党与反东林党的派系就为争夺阁 权而彼此攻击。崇祯时期,东林党、阉党余孽及复社等均以角逐阁席,掌控枢 要为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派送花束活动方案
- 医院质量管理目标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 2025届邢台市柏乡县三上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行政管理经济法概论试题及答案集锦
- 2025年中级经济师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 掌握公共关系学的思维方式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项目实践试题及答案
- 防范恶劣天气安全教育
-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议
- 心理学社会现象分析试题集
- GB/T 31928-2015船舶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 【课件】第13课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田家炳先生课件
- 红金大气商务风领导欢迎会PPT通用模板
- 商务英语阅读(第二版)参考译文 王关富编
- 最新高考前20天励志主题班会课件
-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与技术要求
- DB64-T 1686-2020 风电场专业气象服务规程-(高清可复制)
- 动物生物技术(课件)
- 民间非营利组织业务活动表
- 2022年“双减”背景下的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2 What time is it?单元作业设计优秀案例与课堂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