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张”山水诗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张”山水诗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张”山水诗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张”山水诗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张”山水诗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张”山水诗论 x 6 1 0 3 7 3 尹 于展东 摘要: 张说、张九龄是唐代文学由初唐转入盛唐过程中的两位关键性人 物。从唐人开始,他们二人已被并称。张说、张九龄均经科举入仕,以文才为唐 玄宗所重。开元年间,他们二人先后为相,执掌集贤院,长期主持朝廷的政治、 文化大局,为开元政治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文坛上,张 说、张九龄也是硕果累累,称得上为一代宗主。显赫的政治功绩、杰出的文学成 就、正直的人格风范,以及广泛的延纳后进,使张说、张九龄二人博得了时人和 后世的激赏。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二张”在当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但关 于他们山水诗歌的研究却显得不够深入。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拟较为细致考察 二张的山水诗歌,以期对“二张”的研究能更进一步。 拙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诗人生平入手,来考察张说、张九龄二人 不同时期山水诗歌的创作情况,希望以之作为了解其二人山水诗歌内涵的契机。 并且在本部分也谈到了张说、张九龄二人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继而在第二部 分详细论述了二张山水诗歌共同的内容风貌。笔者认为二张的山水诗歌表现了诗 人贬谪时期的羁旅之思,渲泄了诗人贬谪时期内心的苦闷、孤寂;表现了诗人不 计浮沉得失、进退从容的豁达襟怀;表现了二人的习禅之趣和出世情结,并在最 后谈到了二人一些可以称得上是较好山水诗歌的应制之作。第三部分主要评述了 二张山水诗歌的艺术风貌。据笔者考察,二张的山水诗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如张说山水诗歌既有清丽自然的一面,也有气势壮大的一面;张九龄山水诗歌既 有清淡的一面,也有古雅的一面。这与诗人不同的文学主张和人生境遇是分不开 的。另外,张说、张九龄二人在山水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诗境的开拓,以及诗 体形式的开拓诸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山水诗歌一步步向盛唐风格迈进。 最后一部分略谈了“二张”及其山水诗歌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以终兹篇。 关键词:张晚张九龄 山水涛歌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n 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o f e r z h a n g y u z h a n d o n g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y u e 、z h a n gj i u l i n g ,t h et w op r o m i n e n tp o e t s a tt h et u r n i n g p o i n t o f t h ee a r l y t a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g r 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w e r ec a l l e dt o g e t h e rs i n c et a n g 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t h ek a iy u a np e r i o d ,a st h ep r e m i e r , t h e ye x e r t e d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o l i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e e rz h a n gw r i t e dl o t so f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 b u tt h e s t u d yo n e r z h a n g s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i sn o te n o n 曲s o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h ew r i t e r p l a n s t or e s e a r c he rz h a n g s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f u l l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 e x a m i n e se rz h a n g s d i f f e r e n tc r e a t i o ni n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b yw h i c hw ec a nc o m p r e h e n de rz h a n g s 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e a s i l y a n di nt h i sp a r ta l s ot a l k sa b o u te rz h a n g s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0 t h ec u l t u r e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d i s c u s s e s t h ec o m m e nc o n t e n to fe r z h a n g s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t h ew r i t e rt h i n k se r z h a n g s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t oe x p r e s sa l lk i n d so ft h e i rd e p r e s s i o nw h e n t h e ya r en o ts u c c e e di nt h e i ro f f i c i a ll i f e ;t oe x p r e s st h ep o e t sd o n tc o n s i d e rt h e i rg a i n a n dl o s s w i t hac a l mh e a r tf a c ea l lk i n d so ft h i n g , e c t t h e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a r t s t y l eo f e r z h a n g s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e rz h a n g s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a p p e a r e dv a r i e ds t y l e ,a l l t h i sc a n ts e p a r a t ef r o m p o e t s l i t e r a t u r ev i e w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l a s tp a r td i s c u s s e se r z h a n g a n dt h e i r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 e rz h a n g ,a st h el e a d i n gp e r s o n si nt h e c i r c l eo fp o e t so ft h e i re r a ,t h e yg a v eg u i d a n c ea n dh e l pt oag r o u po ft a l e n t s ,w h i c h p r e p a r e df o rt h ec o m i n g 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 y u e z h a n gj i u l i n g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1 i “二张”山水诗论 引言 唐代文学在由初唐转入盛唐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位关键性的作家,这就是被 称为“二张”的张说和张九龄。文学史上将张说与张九龄并称,从唐人即已开始。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日;“燕文贞以著述之余,攻比兴而莫能盛;张曲江 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指出二张文章的优劣长短,可视为将二人并称 之滥觞。至于将二人以诗人身份并列,则在明代较为常见:宋濂答章秀才论诗 书云:“唐初承陈、隋之弊,多尊徐、庾,遂致颓靡不振。张子寿、苏廷硕、 张道济相继而兴,各以风雅为师。”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引孔文谷语日:“着色 成文,吹气从律,燕公、曲江高矣,美矣,擅其宗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 四论五律时云:“接迹王、杨,齐肩沈、宋,则李峤、苏强、张说、张九龄最著。 二张之藻丽,微逊王、杨。”“二张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 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 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未离沈、宋 诸公。”清人乔亿剑溪说诗卷下也将二张( 燕公、曲江 相提并论, 二张皆出身微寒,经科举入仕,以文才为唐玄宗所重。开元年间,张说、张 九龄先后为相,执掌集贤院,长期主持朝廷政治、文化大局,为开元政治与文化 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二人皆乐于奖拔文学之士,开元前期的大 部分著名诗人,都受到二人直接或间接的提携汲引。他们二人的创作,在开元诗 坛上也有领导风气的水平。因此,众多诗人也自然对二张倾心归附。总之,二张 是唐代文学史上值得重视并需要细致研究的人物,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 获得许多盛唐前期文坛的信息,从而列初唐、盛唐文学产生崭新的、深入的认识, 进而全面地了解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传承关系。 然而,学术界对于二张研究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到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关于 二张的研究才比较充实起来,学者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对于二人生平的研 究,对于二人政治生活和思想的研究,对于二人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的研究。客 观地说,这些研究各有侧重,也很有必要,但让人较感遗憾的是,专门研究二张山 水诗歌的文章少之又少。全唐诗中共录存张说诗三百五十首,据笔者统计,山 水诗歌有四卜首,占其全部诗作的九分之一。全唐诗中共录存张九龄诗= 百 一十八首,山水诗歌四十四首,占其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可以浼,二张是唐代较 早大量创作山水诗歌的作家,他们j 人大量山水诗歌的创作,标志着盛唐l l 水诗的成 熟。这些,都说明二张的山水诗歌是值得重视的,而且需要对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 究。 笔者目前所看到的研究二张山水诗歌的成果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究所总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代文学史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还有葛 晓音先生在她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把张说、张九龄二人的山水诗放在 整个唐代山水诗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对于二张在唐代山水诗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是,二张山水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 反映了什么样 的思想和情感? 二张山水诗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 二张山水诗歌的渊源、影响又 何在? 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本文就是想通过对二张山 水诗歌内容的分析,艺术成就的总结,勾勒出二张山水诗的大致面目。并对其渊 源、影响加以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2 一 “二张”生平经历及不同时期山水诗歌创作的大致情况 张说( 6 6 7 7 3 1 ) ,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 今山西永济人) 。武则天天授 元年( 6 9 0 ) ,张说应贤良方正举,以对策第一被录取入仕,历经武则天、中宗、 睿宗和玄宗四朝,至开元十八年( 7 3 1 ) 底卒于尚书左丞相之职,终年六十四岁。 张说为官四十多年,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对李唐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 重要贡献。其问曾因不屈服于武则天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淫威而被革职流放 于岭南,也曾因对稳定唐室有功而被睿宗、玄宗委以重任,三次出任宰相要职。 长安三年( 7 0 3 ) ,权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构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谋反,要挟 张说证实。张说廷对魏元忠实不反,魏元忠因此免死,张说却因忤旨配流钦州, 历时一年有余。钦州期间,张说曾作清远江峡山寺、入海二首等山水诗歌。 神龙元年( 7 0 5 ) ,中宗即位,武则天卒,张易之兄弟伏诛。张说奉诏还都,授兵 部员外郎,兼修文馆学士等职。睿宗朝,张说为中书侍郎兼雍州刺史、太子侍读, 深受太子李隆基亲敬。景云二年( 7 1 1 )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当时, 武后之女太平公主执政,尤嫉太子。张说独力排斥太平公主一党,力请太予监国。 太平公主恨张说不肯归附于己,遂罢免张说宰相之职,下迁尚书右丞,分司东都。 玄宗即位,张说洞察太平公主阴谋篡权废帝,便暗献佩刀给玄宗。暗示他应当机 立断,清除叛逆。开元元年( 7 1 3 ) 七月,太平公主等伏诛,张说拜中书令,封 燕国公。此年十二月,张说被姚祟所构,贬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开元三年 ( 7 1 5 ) ,再贬岳州刺史。开元五年( 7 1 7 ) 二月,张说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在相、岳、荆三州的三四年间,是张说山水诗歌创作的高潮,其传世佳作多 成于此时。新唐书张说传曰:“即谪岳阳,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 所论极确。张说在相、岳、荆三州所作的“得江山助”的山水诗歌,多出于真情 实感,与其应制诗歌风格迥异,较少功利化、形式化、政教化之干扰,且体裁齐 备,在抒发“凄婉”之情与吟咏山水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相州期间,张说 的山水诗歌有湘州九日城北亭子、湘州北亭、相州山池作等。岳州期间, 张说的代表山水诗歌有巴陵春作、岳州九臼宴道观西阁、送粱六自洞庭山 作、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游灌湖上寺、岳州山城、和尹从事懋泛 洞庭、岳州西城、岳州晚景、同赵侍御乾湖作、岳阳早霁南楼、别湟湖、 游洞庭湖湘、和尹懋秋夜游滗湖、港湖山寺、岳州作、游洞庭湖、 望粱六自洞庭山作等。张说的岳州山水诗歌数量上约占其山水诗歌总数( 四 i - 一首) 的一半,质量也是其山水诗歌中较好的。荆州期间,张龅的山水诗歌有 岳阳石门墨l l 二【i j 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出湖寄赵冬曦二首、游龙山静 胜寺、一柱观等。 开元九年( 7 2 1 ) ,张说再次出任宰相,任职期间,他建议玄宗幸太原祭后土, 为农祈谷,又倡议玄宗进行泰山封禅。尤其是泰山封禅,声势特别浩大。玄宗率 领百官、后妃和四夷酋长自东都洛阳出发,前后百里,络绎不绝,把唐朝的国威 尽现于天下。由于张说处理政事干练又稍嫌自负,一向瞧不起专事谄媚和玩弄权 术的奸邪小人,因而于7 2 6 年被崔隐甫、李林甫等人诬告谋反。玄宗遂命张说致 仕,在家修史。但朝廷每有大事,玄宗常遣中使询问张说。开元十七年( 7 2 9 ) , 张说复为右丞相,仍知集贤院事,随后迁左丞相。开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公 元7 3 1 年2 月9 日) ,张说病逝,享年六十四。玄宗素服举哀,废朝三日,亲制 神道碑,制赠太师,谥日“文贞”。 至于文化事业,张说贡献尤大,他先后任珠英学士、修文馆学士、昭文馆学 士兼修国史,主持丽正、集贤书院近十年。凭借着与唐玄宗的特殊亲密关系,张 说对玄宗的文学好尚及其文化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例如,景云三年( 7 1 2 ) , 张说在上东宫清讲学启中提出“重道尊儒”、“博采文士”等主张,即为玄宗 全面采纳。张说在知集贤殿书院期阈,遵照玄宗旨意,主持编撰了唐六典、大 唐开元礼、大唐乐、唐文府、初学记等著名典籍。对唐代文教事业的发 展起了促进作用。正如新唐书本传所指出:“开元文物彬彬,说力居多。”另 外,张说十分注重奖掖文学新人。旧唐书韦述传载:“说重词学之士,述与 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翰常游其门。”张说奖掖的文人还有 贺知章、徐坚、徐浩、王湾等等。一些年长的文人如杨炯、崔融等,亦与张说交 好。而且张说所拔擢的文士又提携了批盛唐的杰出文人,如张九龄之于孟浩然、 王维、裴迪,贺知章之于李白,孙逖之于李华、萧颖士。可以说,张说的延纳后 进,对唐代文学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在当时,张说还能以一种宏通的文学 思想对不同作家的文章进行品评,作出了相当准确的总体评价和生动形象的描 述。对当时的诗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在当时,张说文章与苏预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歌也有较高水平,被唐 玄宗誉之为“当朝师表,一代词宗”。旧唐书张说传论其平生功业云: 始玄宗在东宫,说已蒙礼遇,及太平用事,储位颇危,说独排其党,请 太子监国,深谋密画,竞清内难,遂为开元宗臣。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 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 人,成讽诵之。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喜延纳后进,善用己长, 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当承平岁久,志在粉饰盛时,其封泰山,祠睢上, 谒五陵,行集贤,修太宗之政,皆说为倡首。 4 张九龄为张说所识拔,是张说政治与文化事业的同道和继承人。张九龄 ( 6 7 8 7 4 0 ) ,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 今广东曲江) 人。自幼聪明,七岁 能文,十三岁以文章求见广卅i n 0 史王方庆,王对他很欣赏,日:“此子必能致远。” 。武后长安二年( 7 0 2 ) ,张九龄于沈俭期榜迸士及第,因下第者“谤议上闻”,诏 令中书令李峤重试,九龄仍合格。中宗神龙三年( 7 0 7 ) ,张九龄中“材堪经邦科”, 擢秘书省校书郎。睿宗太极元年( 7 1 2 ) ,张九龄以道侔伊吕科对策高第,迁左拾 遗。初次入仕的他朝气蓬勃,畅所欲言。他在任左补阙其间,上书姚祟,劝其“远 谄躁,进纯厚”,又上封事,指陈地方吏治弊病,由此招致姚崇不满。开元四年 ( 7 1 6 ) ,张九龄被迫以病告归。直至开元六年,才奉诏还京。开元八年,张九龄 自礼部员外郎转司勋员外郎。从开元四年到开元八年,张九龄较好的山水诗歌有 使还湘水、自湘水南行、湘中作、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等几首。 开元十年( 7 2 2 ) ,因张说提拔,张九龄擢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为张说 积极筹划,并直接加入上层领导的决策。可惜仅四年后,因张说罢相之事牵连, 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后出为冀州刺史。九龄上表请换江南一州,以便奉养老母, 玄宗优制许之。开元十五年( 7 2 7 ) ,授洪州都督。十八年,转桂州都督,兼岭南 按察使。张九龄的山水诗歌大多作于开元十五年到十八年间,较好的有当涂界 寄裴宣州、江上使风里裴宣州耀卿、登郡城南楼、岁初巡属县登高安南楼 言怀、临泛东湖、彭蠡湖上、入庐山仰望瀑布水、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 兴郡路、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自彭蠡湖初入江、送窦校书见饯、江上遇 疾风、耒阳溪夜行、赴使泷峡、浈阳峡、自豫章南还江上作、巡按自 漓水南行等等。出守洪、桂、- - 4 + 1 期间所作的山水诗歌,从数量上几乎占张九 龄山水诗歌总量( 四十四首) 的一半。艺术水平也是较高的。 张说卒,玄宗想到张说“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9 的话,于开元十 九年( 7 3 1 ) 三月,召九龄为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使之成为张 说文化事业的接班人。徐浩记载九龄此期行事云:“属燕公薨落,斯文将丧,擢 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时属朋党,颇相排报,穷栖岁月,深不得意。 渤海国王武艺违我国命,思绝其词,中书奏章,不惬上意。命公改作,援笔立成, 上甚嘉焉。即拜工部侍郎兼知制诰。扈从北巡,便祠后土,命公撰敕,对御文, 凡十三纸,初无草稿,上日:比以卿为儒学之士,不知有王佐之才,今日得卿, 当以经术济朕。这两次撰文,显示出张九龄“大手笔”的风范,且引起玄宗 的重视。_ 丁r 元二十一年( 7 3 3 ) 十二月,张九龄居母丧,朝廷夺哀复起其为中书 o 1 1 3 唐书张九龄传,中华书扁1 9 7 5 年 。”j 庸书张九龄传,中华书局,】9 7 5 年 一绦浩唐尚书左承相中书令张公神通碑,全庸义卷4 4 0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5 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加中书令、集贤院知院事,修国史。 但好景不长,张九龄又受到了李林甫的嫉恨、谗毁,开元二- b - 四年( 7 3 6 ) 被罢相,次年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直至病逝于曲江私邸。张九龄的罢相被贬, 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荆州期间,诗人可谓换尽旧心肠,诗风发生了 重大变化,台阁气尽除,这与张说谪岳州“诗益凄婉”的情形很是相似。但此时 张九龄诗歌的思想深度较张说更为深入,抒情写景似比张说细腻,在情景交融方 面有所进步,形成独具面貌的“张曲江体”。荆州期间,张九龄的山水诗歌较好 的有荆州作二首、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山寺、三月三日登龙山、九月九日 登龙山、登古阳云台、登荆州城楼、登荆州城望江二首等等。 作为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张九龄也十分重视汲引才俊。在从政的二十年问, 他培养、提拔和团结了一大批能诗善文的俊杰,如王维、卢象、皇甫冉、孟浩然、 王昌龄、钱起等等。张九龄和文人学士的广泛联系,以及他所开展的文学活动, 都对开元文学的繁荣,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文学理论方面张九龄大力赞同陈子 昂提倡的“兴寄”、“风骨”、反对齐粱文风的主张,崇尚朴实,力排浮华。他主 张诗歌应继承风雅和楚骚的“怨刺”传统,同时也很重视文词修饰。在盛唐初期 的文学革新中张九龄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时人誉之为“文高宗匠”,。“一代辞 宗”。 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技释,人民殳学1 1 1 , 版礼1 9 6 1 年 4 1 1 1 唐书张几龄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 一1 1 4 庸书书雌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 二“二张”山水诗歌的内容 从内容来看,二张的山水诗歌呈现出了许多共同的风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首先,二张山水诗歌表现了诗人贬谪时期的羁旅之思,渲泄了诗人贬谪时内 心的孤寂和苦闷。 张说谪居岳州达五年之久,湖湘文化中浓烈的精英文化意识,纯雅清高的文 化氛围,开放多元的艺术视角,江南的清山秀水,都荡涤着诗人之心胸,开拓了 诗人的艺术视野,此间他与同时被贬的赵冬曦、梁知微、王琚等诗人相互酬唱, 在湖湘一带兴起了吟咏山水的风气。如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 危楼泻洞庭,秋水照城隅。命驾邀渔火,通家引风雏。山晴红蕊匝,洲 晓绿苗铺。举目思乡县,春光定不殊。 诗的第一联写近景,“危楼”指南楼,诗人用“危、泻、照”字,突出南楼高耸 在洞庭湖边的气势与“洞庭天下水”的雄浑。诗人站在南楼,凭栏俯视近处的湖 面,湖水澄清如镜,南楼边城墙的一角,倒映其中,清晰可见。这里的“泻”与 “照”两个字写得极有功力,一动一静,辉映成趣,把单独矗立的南楼与湖色苍 茫一体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一个“泻”字,是写诗人“登南楼”时的所见, 因为人在动,所以用这个“泻”字,对本来静态的“秋水”,进行了动态的描写。 而一个“照”字,则是诗人伫立楼头时所见的景象。从这两个字的安排,可见诗 人使用文字的功力,可谓匠心独具。第二联主要写诗人们的游乐之趣和友情之深。 第三联,诗人写远景,却用色彩的映衬,红、绿相配,写周围景色的艳丽,与第 一联的雄浑又相映衬,写得妖娆多姿,且对仗工整。句尾的“匝”和“铺”砖个 动词,则从空间把“红蕊”和“绿苗”向远处作尽情的扩展、延伸。尾联写诗人 的联想,实际上是抒心中之情。“举目思乡县”,由于看到异乡明媚的春景,诗人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春光定不殊”,家乡的春光也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吧。诗人的 羁旅之思,从诗的形式上看,是由上一联的“红蕊匝”、“绿苗铺”自然引出来的, 实际上也是诗人因谪居异地忧愤心情的自然流露。这种不着痕迹的流露,让诗的 格调不但不因此而显得忧伤,反而似乎把前面的“红蕊匝”和“绿苗铺”的美景 扩展到无穷无尽的远方。读着诗句,我们明确的感受到,诗人不仅热爱跟前的岳 州大地,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乡。 再如张说的名作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梁六,作者的友人,潭州( 今湖南长沙) 刺史粱知微,入朝路经岳州。洞庭山就 是君山,亦名湘山。诗的头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的两句中,第二旬已经 在含蓄的抒情。君山被称作“孤峰”,这个“孤峰”,就是作者谪居岳州时孤寂心 境的外化,是意与象相结合的艺术形象,包含了诗人刻骨的孤独之感。他目送朋 友乘舟远去,朋友的船儿望不见了,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而诗人仍在伫立远望, 满怀的惆怅无人诉说。诗的第三、四句抒情,也独出机杼。“闻道神仙不可接”, 看似纯写君山,传说君山为神仙窟宅,不可接近,而诗的潜台词是,粱六入朝, 好比登仙,诗人只是心里羡慕,对自己来说,不可能成为事实。“心随湖水共悠 悠”,既写朋友走后的思念,同时也是写自己不能结束谪居而返京的忧愤、惆怅。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中评曰:“此洞庭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惟送 人之心与湖水俱远耳。”悠悠别情使此诗具有远神远韵。 又如张说的深渡驿: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猿响寒烟树,萤 飞古驿楼。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在一个凄冷的深秋季节。诗人留宿在青山过夜,深秋的耀承让诗人倍增寒意,旅 途中的诗人难以入眠。无聊之际,诗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看到的是透过门窗照 进屋子的飘移不定的“月影”和带着一丝光亮飞来飞去不知愁闷的流萤,耳边隐 隐传来远处微茫的江涛声和猿之声声哀鸣。这种凄冷寂寞的情景,更加触动了诗 人“夜中不能寐,忧思独伤心”之情,使诗人发出了“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的感慨,诗人的羁旅愁思、沦落失意的感情已经和盘托出。 这样的主题在张九龄的山水诗歌中也比比皆是。张九龄笔下的山水,不仅是 诗人眼前的山水,更是诗人心中含情的山水,如其赴使泷峡: 溪路日幽深,寒冷入两嵌。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夕鸟联归翼,秋 猿断去心。别离多远思,况乃岁方阴。 泷峡在今广东省乐昌境内。泷指泷水。又名武水,源出湖武临武西,经宜章流入 广东乳源西北,又东南经乐昌流至韶关。水经注卷三八溱水:“武溪水又南入 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 霾天晦景,渭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开元十四年( 7 2 6 ) , 天下大旱,刚从中书舍人转为太常少9 蚴张九龄,奉使祭南岳及南海。事毕,诗 人由南海还曲江少憩,然后北返。此诗即作于诗人乘船离家,溯武水过乐昌泷蛱 之时。秋风气凉,霜寒溪水,诗人溯流北上,路孤清,别绪绕肠,诗人一开始 便勾勒出了深幽狭长的溪路,两岸高耸的山峰。“日幽深”写出了前途的暗淡和 渺茫:“入两嵌”写出了泷峡“岩岭干天”的险峻,天地是如此狭小,仿佛有一 层压迫之感。如果我们联系此年张九龄因张说罢相而受人诬陷,由中书舍人的要 职转到太常少卿的闲职,并立即出使祭南岳及南海的遭遇来体会理解这首诗,那 么,此诗不但写出了诗人与亲人乍聚又离的苍凉,也暗示出诗人对前途难以预测 的怅惘。一个“寒”字,点出了诗人北返的时令,化入了秋空、秋山、秋水,凉 透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也为下文描绘秋色作了铺垫。“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 林”一联写出了水国南岭一带无边落木萧萧下,秋风摇落露为霜的萧条景象。夕 鸟归窠,而人却远别;秋猿的凄叫,更是揪断了游子的愁肠。与亲人的离别已使 诗人心凉意冷更那堪还遇上寒意袭人的深秋l 至此,诗人的离愁剐恨已通过对 山水景物的描叙完全透露出来,且画面场景不时变换,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 又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 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字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 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此诗作于诗人任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巡属县,意由西江乘船转溯北江,返回 曲江故里之时。诗人乘坐的船只披星戴月的行驶在千里澄静的江面上,满怀的乡 情弥漫于“悠旷天宇”与“澄潭月色”之中,诗人禁不住对景发问“遥夜入 何在”? “寂无扰”的物外之想与“澹自清”的月夜“中流”融溶透现,诗人魂 飞故里的切切之情因循着褥华滋生、林叶暗换的节侯潜移而悄然引发。“宵分” 两字暗示了诗人思乡之久,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而这万籁俱寂的静夜之思突然被 一声鹤唳惊醒,诗人从梦幻般的情境中被猛然拉回到寒夜愁坐的现实,思境与现 实两相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乡愁。 再如使还湘水: 归舟宛何处? 正值楚江平。夕逗烟村宿,朝缘浦树行。于役已弥岁, 言旋今惬情。乡郊尚千里,流目夏云生a 此诗作于开元七年( 7 1 9 ) 夏。张九龄为礼部员外郎,奉使广州,使道归韶 州觐省,在道中即兴作了此诗。诗人乘坐的归舟行驶在千里澄静的江面上,傍晚 留宿在烟雾缭绕的村庄,清晨又沿着两岸的树木开始了一天的行程。诗人归心似 箭,此次返家距上一次离家已经一年多了,重返家乡使诗人倍感“惬情”,消淡 了为官已久远离家乡的那种若有所失的情怀。结尾二句“乡郊尚千里,流目夏云 生”,通过绘景将诗人的羁旅之思融入其中,家乡尚且在千里之外,而转眼间, 季节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融情寓景、情景交融。 二张山水诗大都创作于贬谪京外的州郡,实乃二人贬谪生活的反映,诗人“登 i u 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以说,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成为诗人内心世 界的外在载体。二张的山水诗融迸了被贬的哀怨情感,疏离朝廷,谪居南国,南 国的澄江秀水无不进入了敏感诗人的视野,无不分担着诗人的烦恼和苦闷。计有 功唐诗纪事中评张说“谪居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正是表明 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僧皎然读曲江集诗说九龄诗“才兼荆衡秀,气 助潇湘秋”,也是说诗人之才性与大自然得以相融相合。 山水诗史上,大谢山水诗以登临览胜为主,通过山水领悟来谈玄理和佛理之 趣。小谢将山水诗扩大到羁旅行役,借山水风光表现其“吏隐”心态。二张则将 山水诗的触角延伸到贬谪生活中,山水意象成为其孤寂、忧闷、怀乡之情的载体。 二人创造性地将贬谪生活的情感内涵和山水诗的抒情艺术融为一体,以自然山水 为载体宣泄内心的种种情感。这进一步扩充了山水诗歌的表现内容,对后世诗歌 创作以极大启示。 其次,二张山水诗歌表现了诗人不计浮沉得失、进退从容的豁达襟怀,使山 水诗呈现出盛唐人气息,向盛唐风格迈进。 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张说曾将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两句诗是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一联,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全诗抄录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 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行舟回家,一路水阔风顺。“海日生残夜”,意即在残夜还未消褪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一个“生”字,将太阳刚从海上涌现出的 一刹那写得生机勃发,情势饱满;“江春入旧年”,意即在残冬将尽未尽之时,一 缕早春已勇敢地闯了进来。一个“入”字,把春天拟人优,让春天主动的、生机 勃勃地闯出残冬。这两旬写景逼真,叙事准确,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江 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迹。”残夜岁暮之景,往往被 写得悲惨凄清,但这一联却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具有豪迈的意境和壮美的风格。 日生于夜,新出于旧,表现了新生战胜腐朽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 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显示出一种开阔高远的风神气度,对前途 充满了自信期待的精神。初唐行役诗中那种淡淡的惆怅,再也不见了。张说敏锐 地感到这种激情满怀、恢宏壮伟、乐观浪漫的精神,应是盛唐的理想风貌,因而 把这两旬标举为创作的典范。张蜕对这两句诗的推象和宣传,意义极其远大。 胡应麟在诗薮中论述盛、中、晚唐界限云: 盛唐旬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 断冰流”;晚唐旬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而盛中晚界限斩然。 1 0 胡应麟认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盛唐诗句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而张 说早在初唐转入盛唐时期,就把这两句题于政事堂,作为天下文士创作的楷模, 为当时诗坛标举了盛唐之音。 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出将入相的一代名臣和文坛领袖,张说的山水诗创作实 践也引导着山水诗一步一步向盛唐风格迈进。张说在岳州时所作的灌湖山寺, 前人认为是“得山水之助”的名篇: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禅室从来尘外香,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此诗先写山寺与禅室之寂静:空山虚谷,超然尘外。后写山寺外景,寺外之山, 千峰穿谷;寺外之湖,明于树中。山光、水色、鸟声构成了世外乐园。面对山寺 之幽胜,诗人不禁产生了归稳之恿,愿作隐士,不愿仕宦,反映了诗人不以贬谪 为苦,而反得山水之乐的豁达心情。此诗结尾“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 缨”以独特的构思角度,表露出进取仕途者对隐居环境独特的心理感受与审美发 现,诗人由“寂历”、“迢遥”、经“云间”、“树里”终至展现出“千寻出”、“一 片明”的澄明鲜亮的光色境界。这种由幽寂走向明亮的过程,作为其心理微妙活 动的表征与显示,恰恰体现出代士人从容面对仕宦场上沉沉浮浮的精神风貌。 再如岳州西城: 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西江三纪合,南浦二湖连。危堞1 临清境,烦 忧暂豁然。九围观掌内,万象阅眸前。日去长沙渚,山横云梦田。汀葭变秋 色,津树入寒烟。潜穴探灵诡,浮生揖圣仙。至今人不见,迹灭事空传。 这首诗开篇四旬便描绘出风波辽旷、江合湖连的雄阔、壮观景象。“危堞临清境 烦忧暂豁然”两甸说明诗人登上高楼暂时陶醉在这种壮美的水光山色之中,遭受 创痛的心灵也获得一些暂时的抚慰,仕途的不顺,遭贬的失意被诗人统统抛到脑 后。诗人以其阔大的胸襟放眼“九围”、“万象”,太阳渐渐落山,水中小岛上茂 密的芦苇在不知不觉间己呈现出一片苍苍秋色。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岸边的树林 隐隐约约的藏在一片烟雾缭绕之中,这种幽美景色使得诗人陷入一种物我两忘的 境界,悠悠神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诗入结旬以“迹灭事空传”有意识地淡褪所 在地具体的人文景观色彩,使得诗人的身心一直处在由“清境”超升到“豁然” 的境界星整首诗呈现出一种雄壮、闺大的气势,诗人那种一代文坛、政坛领袖 的豁达气度真是呼之欲出。 再如七绝和尹从事懋洞庭: 平湖一望上连天,秋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寅到日边。 这首诗构思巧妙自然,前两句由“平湖”泛溢与“秋景”垂映构定了洞庭自然景 观的框架,并在“上连天”、“下洞泉”的动荡气势中形成水天之间的蒸融交合。 后两句新的观察角度与心理感受的出现,正是形成于这一具有水天转换功能的浑 茫开阔的空间条件。因两,随着天上的阳光突破阴霾,便同时使水上具有了光华 充溢的景象。由此,平凡的湖上泛舟也就变成了“日边”的灿烂游历。由水到天, 由秋阴到光华的转换过程,恰恰可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此诗若置于盛唐 中期,也无疑是一首上乘之作。读张说这首诗,使人联想到李白岳阳名作中“将 船买酒白云边”的名句,也让人联想到“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名句,这二旬均可 能受到张说“疑是乘舟到日边”的影响。 不仅张说的山水诗歌如此,张九龄部分山水诗歌更是表现出了他那进退从 容、随缘自适的“九龄风度”。张九龄主要生活在玄宗开元年间,这个时期,唐 代社会政治、经济极度繁荣。一方面,中下层士大夫文人对理想中封建盛世的到 来而欢欣鼓舞,要求乘运而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 因,他们在太平盛世中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挠。那么,如何 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命运? 如何确定自己豹人生取向昵? 张九龄在商洛山行怀 古中说:“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罗。”显然这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和佛家随缘自适相融合的诗意表述。张九龄又在出为豫章郡逢次庐山 东岩下中说:“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在登郡城南楼中说:“陈力尚 无效,谢病从芝术。”这种儒、道、释三教精神互补,建构成从容进退的精神风 度,与初唐骆宾王在狱咏蝉的“薅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 为表予心”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相比,显得对自身的才能多一分自信,对人生的进退穷通多 一分旷达,温文尔雅,不骄不躁,也多了一分自由和潇洒。旧唐书卷九十九 张九龄本传载,唐玄宗颇为赞赏张九龄的“风度”,并用作录用大臣的一条标准, 于是,“九龄风度”成为盛唐文人心目中完美的风范。杜甫在故右仆射相国曲 江张公九龄诗中赞美张九龄说:“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碣石岁峥嵘,天 池同蛙黾。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可见,张九龄作为唐代寒士以文学入为 宰相的成功代表,“九龄风度”已成为盛唐士大夫文人人生的理想楷模,这种从 容进退的旷达亦成为“盛唐之音”的美学内核。 开元十五年,张九龄贬为洪州都督。一方面,当时诗人年方五十,对中央政 府官员而言正是黄金年华,未来的路既曲折又充满了希望:另一方面,仕宦二十 年,诗人的心累了,又希望归隐以脱牢笼,放情山水愉悦情志。这个时期,张九 龄亦官办隐,心栖江湖,侍机而动,对遭贬采取了一种随缘自适的生活方式和一心 1 2 态。如其写景名作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 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此诗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在此之前,张九龄有一段曲折 的经历。开元十一年( 7 2 3 ) ,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被引为本家,擢任 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九龄也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 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 - k 1 l ,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旧唐书张九 龄传载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 这是一段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恩戴德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 遇。为此,他踌躇满志,在此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此诗描绘在岚光紫气 中从山顶飞落的庐山瀑布,写出其穿过杂树犹如出自重重云层、映照日光幻变为 七彩虹霓的奇妙景观,并且在纵然是清天朗照之时亦如风雨骤至的独特感受中展 现出以此为集中体现的灵山秀色,乃至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融生的氤氲气息、万 千气象。以这种雄阔的气魄与典重的风格对壮伟景观的概括与描绘,读者处处可 以感受到其阔大襟怀的展示。 又如自彭蠡湖初入江一首: 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牢落谁相顾,逶 迤日自愁。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 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 7 2 8 ) ,诗人开篇便展现了一幅大江空阔、云烟浩渺、风平 浪静的气象。“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二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上的飞鸟 尚且成群结伴,面诗人却是形单影只的在孤舟上漂荡,可见诗人被贬的孤寂心情。 在这个地方,没有人想起诗人,陪伴诗人的只是心中那股从早到晚一天天延续着 的愁绪。结尾诗人突然笔锋一转,荡开一笔:“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回过 头来问问自己的影子,面对这种难得的悠闲,自己还有何求昵? 一下子使此诗的 意境高昂起来,也体现了诗人豁达开阔、不计得失的襟怀。 洪州期间,张九龄及时将人生与时代关系调整为“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 ( 商洛山行怀古) ,“当须报恩己,终尔谢尘缁”( 使还都湘东作) ,也就是说, 当人生与时代处于顺向的遇合状态时,即应“逢时”而起,建功立业;而当人生 与时代处于逆向的不遇状态时,则应及时“避世”而退,恬淡自守,使功业理想 与人格建构形成统一整体。张九龄这样通达的观念,彻底消解了陈子昂那样始终 执著于怀才不遇的无可解脱的深刻的创痛感,形成一种更具盛世精神的开朗豁达 的襟怀气度。 开元二卜二年( 7 3 4 ) ,张九龄为相,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新唐书本传 云:“( 九龄) 尝荐长安尉周予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仙客,其语援讦书。帝怒, 杖子谅于朝堂,流襄州,死于道。张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 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表面看来诗人此期仍能和洪州时一 样文史自娱,实际上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直道遭贬, 权奸当道,国运不济,诗人又已年过六十,老弱多病,可谓心境惨淡。这个时期 是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期的作品如登荆州城楼、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荆州作二首、九月九日登龙山等皆写景阔大,气势道峻,感兴而发,以其 厚重的风雅精神和风骨开李杜诸贤。如荆州城楼:“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 层楼百余尺,迢递在西隅。夏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淮家子。” “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阔大沉雄,颇有李杜 写景的风格。 总之,张说、张九龄面对遭贬,没有消沉下去,而是有意学习了陶渊明、王 绩等人的达观、萧散。他们没有过多的计较个人浮沉得失,而是以一种进退从容 的豁达襟怀面对直道遭贬,隐逸自适,静以待时。也许正是在张说、张九龄的影 响下,王维、孟浩然等盛唐诗人才不至于沉沦于山林、田园之中,而是形成了乐 观、任真、自然、放达的健康人生观。 再次,二张山水诗歌中的某些作品道出了习禅之趣和出世情结。 在唐代,儒、道、释曾有过不同程度的斗争,但三教合流的趋势是不可阻挡 的。前人曾经指出:“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 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若佛道两教者。”。 对于二张,佛道两教对他们的影响的确不可忽视。 对于张说而言,佛教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厚。作为国家官员,张说参与了两次 国家举行的大型译经活动,睿宗景云元年( 7 1 0 ) ,义净于大荐福寺译浴像功德 经等二十部佛经,张说与李峤等二十余人次对之进行润色:先天二年,菩提流 志译经,张说与卢粲等参与润色,被称为“儒释二家,构成全美”。9 作为文入雅 士,张说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僧人有交游往还,仅在唐高僧传中,就有他与神 秀、慧能、罢一、道氤、惠秀、泓师等人的交往记载。张说与神秀关系尤为密切, 不仅对神秀执弟子礼,而且在神秀圆寂后,为其撰写碑铭,张说的唐玉泉寺大 通禅师碑在研究北宗禅及禅宗传法历史问题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史料。此外,他 还有诸如般若心经传、卢舍那像传、蓝天法池寺法堂传等为佛教而作的 。徐坫。庸尚* 左乐相中书令张公神通碑 * 杨曾文,店 王代禅宗史,中固社会科学 8 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9 6 年 全唐文卷4 4 0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版札,1 9 9 9 年 文字。在其文章中可以看出,张说对佛教尤其是禅宗经义颇为精通。禅宗不仅影 响张说个人的宇宙观、人生态度,当然也深深的影响着张说的诗歌创作。 山水诗大家谢灵运的部分山水诗歌早就将山水之美与佛理之趣结合在一起。 他的山水诗常将抒情、绘景、畅理集于一诗,以佛理为指导,由空观色,通过对 自然景物的观照体悟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