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丫5 e 3 rl 4 i 中 文 摘 要 魏晋玄学,作为魏晋时期特定的哲学思潮,有着明显的特点。它讨论的主要 是 “ 本末有无”的形而上的本体沦问 题; 讨论的方法是注经的方法;讨论的指归 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会通 “ 自 然”与 “ 名教” 。玄学方法,作为这一思 潮中最具特色的注经方法,也是逻辑思辨的方法,是名士们构建玄学理论的关键。 工弼创造性的提出并运用了崇本息末” 、 “ 得意忘言”的方法,注 老子今 和 周易 ,创建了 “ 以无为本”的理论体系,开创玄学之崭新局面。而郭象虽注 庄子却建立了推崇 “ 无无”的 “ 独化”论体系,成功地运用 “ 寄言出意”的 方法,寄于 庄子之言而出自己理论之意。 本文主要是对二人的玄学方法进行研究,试图将其进行比 较,分析其中的差 别和联系。本文主体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玄学方法做简单的介绍,一并介绍玄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 展状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王弼与郭象主要的玄学方法。王弼和郭象如何运用各自 独特玄学方法王弼的 “ 崇本息末” 、“ 得意忘言”与郭象的 “ 寄言出意” 来建立自己创造性的理论体系。 第三部分,分析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的相同立场。同样是作为玄学方法, 、 它 们之间的相同表现为:内 容上,都体现了魏晋时期的名理之辨;本质上,均属于 创造性的解释学;政治指归,皆达到了孺道会通,自 然与名教相和的目 的。 第四部分,分析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之异趣。作为玄学方法的命题, “ 崇本息 末” 、 “ 得念 忘-f rr 和 “ 寄言出意” 和本体沦 也是相通的, 以从玄学力法中表现出来。这种差异体现在:本体观上, 区别;体用观_ 匕 , 教即自 然的差异; 司。 用必体有与即体即用的相异:入世观, 二人的理论差异多少可 以无为本与物自 独化的 关于名教本于自 然与名 以及论及圣人时,圣人有情论与圣人游外而宏内论侧重点的不 第五部分,介绍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的意义。包括在本体论意义、解释学意 义、美学命题意义和对早期佛教的影响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王弼;郭象;玄学方法 ab s t r a c t m y s t e r i o u s r e f e r r e d t o 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r e n d t h a t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w e i a n d j i n p e r i o d , a n d w a s m a i n l y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妙 a d a p t i n g t a o i s t d o c t r i n e s t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a n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 f t h e s c h o o l i n c l u d e d w a n g b i a n d g u o x i a n g . t h e y d e v e l o p e d t h e ir o w n t h e o r i e s a n d r e i n t e r p r e t e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r o u g h t h e i r c o m m e n t a r i e s o n t h e b o o k o f m a s t e r l a o , t h e b o o k o f 1 1 9 a s t e r z h u a n g , a n d t h e b o o k o f c h a n g e s ( k n o w n a s t h e t h re e p r o f o u n d s t u d i e s ) .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w a s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w a y s t o my s t e r i o u s , a n d i t w a s t h e m o s t l y c o n t e n t o f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w a n g b i w a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f a m o u s n e o - t a o i s t s o f t h e w e i - j i n p e r i o d . h e h a d i n a u g u r a t e d a n e w m o v e m e n t , f o r h e r a i s e d t h e l e v e l o f c h i n e s e t h o u g h t t o t h a t o f m e t a p h y s i c s . h e h a d s e v e r a l i n fl u e n t i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w o r k s s u r v iv i n g , s u c h as a c o m m e n t a r y o n t h e b o o k o f c h a n g e s a n d a c o m m e n t a r y o n t h e b o o k o f m a s t e r l a o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i s t h e o ry , n o n b e i n g i s s u b s t a n c e a n d b e i n g i s f u n c t i o n ; s u b s t a n c e a n d a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 s o h e s a i d i n a c o m m e n t a r y o n t h e b o o k o f m a s t e r l a o : a i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u n i v e r s e c o m e f r o m b e i n g , a n d t h e o r i g i n a l o f b e i n g i s n o n b e i n g . i n o r d e r t o h a v e b e i n g i n t o t a l , i t i s n e c e s s a ry t o re t u rn t o n o n b e i n g . h e a l s o s t a t e d t h a t t h in g s i n t h e u n i v e r s e a r e e x t r e m e l y n u m e r o u s , b u t t h e o r i g i n i s o n e . t h a t i s t h e w a y o r n o n b e i n g . i n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w a n g m a i n t a i n e d t h a t w o r d s e r v e t o e x p l a i n s y m b o l s a n d s y m b o l s a n d s y m b o l s s e r v e t o e x p r e s s i d e a s . o n c e t h e s y m b o l s h a v e b e e n g r as p e d , t h e w o r d s m a y b e f o r g o tt e n ; o n c e t h e i d e as h a v e b e e n g r a s p e d , t h e s y m b o l s m a y b e f o r g o tt e n g u o x i a n g w as a n e o - t a o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e r o f t h e w e i - j i n p e r i o d .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 g u o d i d n o t a g r e e u p o n w a n g b i s d o c t r i n e t h a t n o n b e i n g i s t h e o r i g i n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e . h e a r g u e d : s i n c e n o n b e i n g i s n o n b e i n g , i t c a n n o t g o o n t o p r o d u c e b e i n g . y e t b e f o r ei t s e l f h as y e t b e e n p r o d u c e d , it c a n n o t g o o n t o p r o d u c e o t h e r t h i n g s . wh a t t h e n , p r o d u c e s b e i n g t h in g ? t h e y s p o n t a n e o u s l y p r o d u c e t h e m s e lv e s . t h a t e v e r y t h i n g i s s p o n t a n e o u s ly w h a t i t i s c a l l e d n a t u r a l . t h is i s f a m o u s d o c t r i n e o f s e l f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h e o r y , e v e r y t h i n g i s w h a t i t i s b y n a t u r e , n o t t h r o u g h t a k i n g a n yg u n a l s o h e l d t h a t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e t h i c a l c o d e i s n o t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t o t h e 1 1 d o c t r i n e o f n a t u r e , f o r h e h e l d t h a t t h e s a g e m u s t b e s a g e l y w i t h i n a n d k i n g l y w i t h o u t t h e b a s i c p o i n t s o f v i e w i n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a r e ,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w a y s o f w a n g b i a n d g u o x i a n g a r e s i m i l a r , b u t b e t w e e n t h e m t h e r e a r e s o m e d i ff e r e n c e s . w a n g b i s a i d : o n c e t h e i d e as h a v e b e e n g r a s p e d , t h e w o r d s m a y b e f o r g o tt e n . h e u s e t h i s w a y t o 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e b o o k o f m a s t e r l a o a n d t h e b o o k o f c h a n g e s , a n d t h o u g h t n o n b e in g i s t h e o r i g i n . g u o x i a n g a l s o s a i d t h a t t h e i d e a s c a n b e g o t f r o m t h e w o r d s a n d b e n o t re s t r i c t e d b y t h e w o r d s . h e 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e b o o k o f m a s t e r z h u a n g a n d a d v o c a t e b e i n g . t h e p a p e r c o n s i s t s o f fi v e p a r t s . i n c h a p t e r o n e , i l l i n t r o d u c e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i n t h e w e ! a n d t in p e r i o d , t h e b a c k g ro u n d o f m y s t e r i o u s , a n d t 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m y s te r io u s i n c h a p t e r t w o , i l l i n t r o d u c e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w a y s o f w ang b i a n d g u o x i a n g . w a n g b i v e n e r a t e d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i n c i d e n t a l , a n d g u o x i an g a d v o c a t e t h e i d e a s c a n b e g o t f r o m t h e w o r d s and b e n o t r e s t r i c t e d b y t h e w o r d s i n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 i l l c o n s t r u e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y o f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w a y s o f w a n g b i a n d g u o x i a n g .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s i m i l a r it y a r e : t h e y a d 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e l e a r n i n g o f n a m e s a n d p r i n c i p l e s i n t h e w e i and t i n p e r i o d ; t h e y d e v e l o p e d t h e i r o w n t h e o r i e s 妙 c o m m e n t t h e t h r e e p r o f o u n d s t u d i e s ; t h e y a d a p t e d t a o i s t d o c t r i n e s t o c o n f u c i ani s m i n c h a p t e r f o u r , i l l c o n s t r u e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s o f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w a y s o f w a n g b i a n d g u o x i a n g .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s i n c l u d e d : t h e d i ff e re n c e s a b o u t t h e t h e o r ie s o f o r i g i n a l s u b s t a n c e ; t h e i d e a s o f s u b s t a n c e a n d f u n c t i o n ; t h e p o l it i c s v i e w p o i n t s and t h e t h o u g h t s a b o u t s a g e . a t t h e l as t c h a p t e r o f t h i s p a p e r , i l l i n t r o d u c e t h e m e ani n g o f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c s w a y s o f w an g b i a n d g u o x i a n g . t h e w a y s c o n t r i b u t e d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t h e o r i e s o f o r i g i n a l s u b s t a n c e a n d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y w e r e a e s t h e t i c s c a t e g o r i e s . a t l a s t , t h e y a l s o a f f e c t e d - t h e f o r e p a r t b u d d h i s m. k e y w o r d s : wa n g b i ; g u o x i ang ; t h e o f he r me n e u t i c s i i i 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研究 引言 玄学方法对魏晋玄学意味着什么, 汤用彤先生在论及汉魏学术思想变革时曾提 出这样的观点: 研究时 代学术之不同, 足当 注意其变迁之迹, 而 尤应识其所以变迁之理由 。 理由 又可分为二:一则受之于时风.二则谓其治学之眼光、之方法。新学术之 兴起,虽因于时风环境, 然无新眼光新方法,则亦只有支离片断之言论,而不 能 有组织完 备之新学。 故学 术, 新时 代之 托始, 恒 依赖新方法之 发现。 d 7 此观点却是真知灼见。对于玄学的创建来说,固然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 物,但更多依赖于新眼光新方法的运用。玄学继承了汉末清谈之风及名理学,依 靠独特的玄学方法,开一代学术之新风。 汉末魏初, 动荡的时局动摇了两汉经学的统治地位。 名士们意识到,除了在汉 代渐渐走向徽纬迷信以外,儒学在本体论上的缺失是其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于 是,他们转向老庄,热烈地讨论老庄哲学中 “ 本末有无” 这些远离事务的形而上 的本体论问题。但是,由 于时世的需要,传统儒家固有的精华对于建立新的伦理 文化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这时, 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用来维系人心,给予 新兴政权以理论规范也是时之所需。所以,儒道合流成为当时现实的唯一选择、 来为现存世界秩序找到本体论上的依据。但儒道之间矛盾众多,调和二者并非易 事。作为玄学之先驱,王弼用 “ 崇本息末, 、 “ 得意忘言”之玄学方法注释 老子 周易 ,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成功会通儒道,构建了 “ 贵无”论体系,开 魏晋之玄风。郭象作为魏晋玄学的高峰,另辟蹊径,依 “ 寄言出意”之方法虽注 庄子却创崇尚 “ 无无”的 “ 独化”论,反对王弼的 “ 贵无”论,同样成功调 和 “ 名教”与 “ 自 然” ,达到了儒道齐一。二人创建理论体系所借助的独特的玄学 方法,即注三玄经典之方法,是构建各自的玄学理论体系,并成功调和于儒道之 间的关键。 本文偏重以王弼与郭象的玄学方法作为研究讨论的对象,而不是二人全部的 哲学理论。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尝试建立中国哲学解释体系的方法论,本文之作 以对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的解析,作为对中国哲学形上学的方法论研究进行的粗 浅尝试。 一、 玄学方法之解读 ( 一) 玄学产生的 社会背景及其发展状况 所谓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是 “ 本末有无” 问 题,即远离事物和世务的形而上的本体论问 题; 讨论是通过注经的方法完成的; 讨论的指归是以 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 会通 “ 自 然” 与“ 名教” 。 作为儒道合 流的代表形态,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汉魏之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时局的动荡,社会的巨变, 频繁的战乱,人生的无常,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的震撼。此时的两汉经学,由 于长期被掩盖在神学外衣之下,走在天人感应目的论的道路上,早已变得愈来愈 烦琐、迁腐和荒诞,显露出衰落的趋势。在经历了东汉末期 “ 党锢之祸”的打击, 加上汉末农民 利用道教起义的冲击之后,经学的根基更是被剧烈的动摇,渐渐失 去了维系人心的能力。两汉经学 “ 大一统”的理论遭到怀疑,名士们纷纷站出来 指责、抨击经学的弊病,最终导致了其在思想领域中统治地位的丧失。但另一方 面,这也给思想的大解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名士们看到, 除了时局的改变引起的与时代要求的不符合, 以及自 身发展方向 的错误以外,传统儒学的缺点很突出:它自 身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特别是本体 论方面,几乎没有被论及。儒家的理论虽然有助于维护纲常名教,但是却没有提 出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所以很难从本体论上深入的解释现实世界存在的原因和 方式,正是儒学在本体论上的缺失成为其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于是,魏晋名士 们转向老庄,热烈地讨论老庄哲学中 “ 本末有无”这些形而上的本体论问题,企 图解释和论证现实世界的合理性,道家思想继儒家而兴起。但是,道家提倡的绝 圣弃智与这个时代也不相适应,儒家维护的纲常名教又不能完全被抛弃。建立一 种新的理论体系,既可用来维系人心,又可给新兴政权以理论规范,成为士人知 识分子的追求, 道家思想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名士们利用老子哲学中关于“ 本末” 、 “ 一多” 、 “ 有无”的论证来建立本体论,为儒学找到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于是, 产生了儒道调和的倾向,也就是说,产生了玄学出现的土壤。 玄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 个时期: 以王弼、 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时期; 以 裕康、 阮籍、向秀为代表的竹林时期;以裴颁.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以道安、张湛 为代表的东晋时期。幻 正始时期,玄学还面临着寻找契机会通儒道的难题,这是由于儒道两家自 产 生就矛盾多多,有些论调甚至完全相反,调和二者绝非易事。先于王弼的何晏, 虽然从 周易 老子这两部经典中提炼了“ 以 无为本”的本体论命题, 但由于 难以成功的会通儒道, 所以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真正系统地论证了“ 贵 无”论的是王弼。他创立并系统阐述了 “ 以无为本” 、“ 崇本息末”的玄学本体论 思想,创造性的提出并阐述了 “ 得意忘言” 、 “ 得意忘象”的方法论思想,并用这 种玄学方法注释 老子 周易 , “ 主张圣人体无, 所体者虚无:道家之书,所谈 者外象。圣人体无,故儒经不言性命与天道; 至道超象,故老庄高唱玄之又玄。 儒圣所体本即 道家所唱, 玄儒 之间, 原 无差别” 13 ) , 由 此成功调和儒道, 开魏晋玄 风 。 玄风始煽,本在 “ 以道补儒” 。到了竹林时期,道家胜过儒家成为玄学的重心 和焦点。 “ 三玄”( 老子 、 庄子 、 周易) 中,道家著作己占其二,老庄也与 孔子同被视为圣人。 士人们沉迷于“ 得意而忘象” , 乐于抽象的玄机和自由的思辨。 阮籍和秸康更是将 “ 以无为本”的思想走向了异端。他们崇尚自 然,反对礼法, 排斥 “ 六经” , 非毁典漠, 言论放荡, 借助庄子追求个体精神自 由的思想来反对名 教、礼制的束缚.他们沿着王弼玄学体系中 “ 以无为本” 、 “ 崇本息末”的思想, 进一步否定了 “ 有” 、 “ 末”的作用,单一的强调 “ 本体”的绝对性,得出了 “ 越 名教而任自 然”的理论。与此相反,向秀重视 “ 末” 、 “ 有”和 “ 本体”的一致性, 发挥 “ 体用如一”的思想,倡导 “ 以儒道为一”的观点。王弼理论中蕴涵的 “ 体 用”相分的倾向在这一时期分化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态。 元康时期,阮籍和稽康 “ 越名教而任自 然”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一些名士 争相模仿他们的放达行径,一时间, “ 作达” 之风四 起。 这时,一些以儒家为正统 的思想家站了出 来为名教辩护。 乐广提出“ 名教内自 有乐地, 何必乃尔”叫 ,就 是想表达儒道可以相容,儒家的名教秩序与道家的深远境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裴颁玄学 “ 崇有论”的代表之一,将士风低迷归于 “ 贵无”者对 “ 贵无”的 过分提倡,于是著 崇有论 ,要 “ 疾世俗尚虚无之理” , “ 娇虚诞之弊” ,对 “ 贵 无” 进行批判。 ( 5 郭象作为 魏晋玄学的总结者, 另一位“ 崇有” 论的 代表, 依“ 寄 言出意”之方法注 庄子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将名士注经的方法总结为 “ 辩名析理” ;在本体论上否定本体 “ 无”的存在,提出 “ 无无” ,而是万物 “ 自 生” “ 自 化”的“ 独化”论;体用观上,强调 “ 体用”不分, “ 即体即用, ;人生哲 学提出适性称情,游外宏内;以及 “ 名教即自 然”的齐一儒道说。 魏晋玄学发展到郭象己达到了顶点, “ 本末有无”的问题,“ 自 然”与 “ 名 教”相调和的问题,齐一儒道的问题等等,在郭象的哲学体系里基本上已经得到 了较为圆满的解答。东晋时期,玄学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张湛作为这一时期的代 表, 本 着“ 群有以 至 虚为 宗, 万品以 终 灭为 验” 6 1这 个命 题 注 列子 , 企图 包 容 众家,却因为自 身无法调和的矛盾,将玄学引入绝境。 恰好这时印度佛教的般若 学流行中国,佛学继玄学而兴起。 ( 二) 玄学方法的 概说 玄学是与汉末 “ 清议”和名理学一脉相承的,汤用彤先生说, “ 夫玄学者,谓 玄远之学。 学贵玄远, 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 (7 1 , 此一言道出玄学重于 抽象思辨的特征。玄学方法就是抽象的逻辑思辨方法,被名士们用来注经,以建 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玄 学的 方 法, 简 要的 说就 是“ 辩 名 析 理, , 简 称“ 名理, 。 8 “ 名” 就是 名 称, “ 理”就是一个名称的内涵。一个名称代表一个概念,一个概念规定一类事物, 这个规定性就是理。“ 辩名析理”的目的就是反对名不副实,企图达到名实相符。 “ 辩名析理”这四个字是郭象提出来的,是他对名家所用方法的概括,但是这个 方法却不是郭象创始的。早在先秦,诸子都关注过 “ 名实”的问题,特别是孔子 “ 正名”的要求。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 子曰: 必正名乎! 子路曰: 有 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闲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 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百, 无所苟而已 矣。 ,9 1 这里, “ 名正”就是名称、概念的明晰、准确,以及名实相符;“ 言顺”指判断恰 当,合乎情理。 “ 名不正则言不顺” , 意思是, “ 名正” 是 “ 言顺”的先决条件。 “ 名 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是说作为君子不能随便乱下判断,必须首先明确概 念,在此前提下遵循一定的规则去思考,这样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孔子甚至主 观的认为,春秋末年出现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就是由于 “ 名实相违” 的 缘故。 他认 为“ 名 失 则 想” 1 0 1 , 提出“ 为 政 必先 正 名” d o , 只 有 通 过正 名, 才 能稳定社会,恢复周礼。这样看来,孔子的 “ 正名”说正是特定时势的产物,作 为恢复礼治的需要,具有政治伦理的意义。 魏晋时期, 有着和先秦同样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 玄学, 从一开始就同样重视 有 关“ 名” “ 实” 的 思 考。 王 弼 说: “ 不能 定 名, 则 不可以 论实 也。 ” 1 2 1 名 士 们对 经 典作注时,也是首先对一些概念、范畴做解释和规定,企图做到名实相符。但实 际上,这样的 “ 辩名析理”却给了名士们更多的空间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因为 他们并不是对概念、范畴做简单的注释,而是基于自己理论的需要,对其进行了 重新的规定。例如,王弼对 老子作注,郭象对 庄子作注, 老 庄之 中对“ 道” “ 无” 的解释和运用是一脉相承, 具有绝对相似性的。 但是, 王弼对“ 道” “ 无”的解释就与郭象的解释就出现了根本的不同。 同时, 玄学这种名理之辨, 相比较孔子的“ 正名” 说而言,也具有了更强的思 辨性。 这是由于玄学自 王弼以 来,已 经重建了 本体论体系,所以名理之辨就不再 像孔子有关 “ 名” “ 实”的论述那样流于表面、单纯地自 上而下去讲述,而为名理 的关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以王弼来说,将老子所论之 “ 道”( “ 名” )直接解释 为 “ 无”( “ 实” ) ,并提出 “ 以无为本”的本体理论,这里的 “ 无”是万物之宗, 万物之本,存在却又无形无名;而郭象却认为 “ 无”就是不存在,所以 “ 无”不 可能生 “ 有” , “ 有”乃 “ 自 生, ,万物的存在便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这些, 都是在 “ 辩名析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郭象在 庄子注里说: 昔吾未览 庄子 ,尝闻论者争夫尺椎连环之意,而皆 云庄生之言,遂以 庄生为辩者之流。 按此篇较评诸子,至于此章, 则曰其道并驳, 其言不中, 乃 知道听涂说之伤实也.吾意亦谓无经国体致 别本作制) , 真所谓无用之谈也。 然膏粱之子,均之戏豫, 或倦于典言,而能 辩名析理,以宣其气,以系其思. 流于 后世, 使性 不 那淫, 不 犹贤 于 博弈 者 乎! 故 存而 不 论,以 贻 好 事也. 13 这一大段话,是郭象写在 天下篇中对名家的 评论之后的, 他将名家的方法总 结为辩名析理。其实,玄学也是从辩名析理开始的。 “ 辩名析理”作为魏晋主要的玄学方法、思维方式,也充分体现在名士们对 经典作注的方法上。魏晋名士们多喜为经典作注,特别是 老子 、 庄子 、 周 易三玄。他们对经典作注,不是简单的训话考据,而是用 “ 辩名析理”的方法 对经典中的“ 名” “ 实” 进行辨析, 并依于自己 对经典的理解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解 释,建立了 各自 独特的理论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 就是:从注 老子出 发, 何晏 和王弼提出 “ 贵无”论;从注 庄子出发,郭象创立反对 “ 以无为本”的 “ 独 化”论。另一方面,在玄学论证中,“ 名”往往是 “ 本” “ 体”“ 一 , ,而 “ 理”往 往是 “ 末” “ 用” “ 多” , “ 名理” 之辨本身就体现了对本末、一多关系的论证, “ 名” “ 理”关系解决了,便可以顺利解决玄学中的各种问题。因为这样,玄学家们依 靠 “ 辩名析理”的方法和独特的视角,使本身对立冲突的儒道在本体论上达到统 一,促使了儒道两家成功会通。名士们通过名理之辨,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理的 本体论的依据,同时实现了政治伦理的目的,成功的调和了 “ 自 然”与 “ 名教” 。 二、王弼与郭象的玄学方法 ( 一)崇本息末、得意忘言 王弼 ( 2 2 6 -2 4 9 ) ,字辅嗣,山阳高平 ( 今河南焦作) 人。他的著作有 老子 道德经注 、 老子指略 、 周易注 、 周易指略等,此外,他还注过 论语 , 但是己佚。王弼不仅是魏晋玄学发展史上极出色的人物,在思想史上也有极其重 要的影响。他创立并系统论述了“ 以 无为本” “ 崇本息末”的本体论,创造性的提 出并运用 “ 得意忘言”的方法解 老解 易 , 从道家的角度对名教礼治进行思 考,完美地改变了 儒道之间相互对立的局面,调和 “ 自 然”与 “ 名教” 。 “ 崇本息 末” 、 “ 得意忘言”就是他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 汤用彤先生说: 王弼在解 易 时, 首唱得意忘言之说。 1 4 1 但是, 王弼的玄学 方法却不是单纯的 “ 得意忘言” 。据现存史料表示,王弼注 老子在先,注 周 易在后。他在 老子指略中,明确提出的是 “ 崇本息末”的方法。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嗯,崇本息末而已 矣.观其所由, 寻其所归, 言不远宗, 事不失主. 文虽五千, 贯之者一; 意虽 广瞻, 众则同类。 解其一言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 则虽 辨而 愈惑。 王弼认为, 老子一书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即老子思想的精髓就是 “ 崇本息末” 从内容上说,这个 “ 本”指本体 “ 道” 、“ 无”以及 “ 自 然, 。 “ 崇本”也就是 “ 贵 无” , “ 以无为本” ,顺应自 然之道。 “ 崇本”的另一面是 “ 息末” ,这里 “ 息”有两 种解释:一,可作止息讲,这样, “ 息末”也即 “ 体无, ,指主体摆脱有限的固执 而提升精神境界以达到“ 无” 的境界。 二, 可作生息、 养息之意。 “ 无” 不能离“ 有气 必须通过 “ 有”来体现 “ 无” 。因此,圣人虽 “ 体无而必应物” , “ 崇本”而必 “ 息 末” 。无论是这两种解释中的任何一种,都强调 “ 本” 、 “ 末”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这里,王弼将 “ 崇本息末”归结为老子哲学的根本义理和精髓所在,表达了他对 于理解 老子的要求,就是要抓住 老子的根本义理和根本精神,不能固执 于个别文字。反之,如果囿于文句,只会背离老学的根本义旨,不可能对其作出 正确的解注。这就是王弼所提出的理解老子的根本原则,这原则指明了理解老学 义理所应遵循的路径。 其实, 老子中 “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i5 “ 重为 轻根” 、 “ 轻则失体” 1b 的说法,的 确是含有 “ 崇本息末” 的意思, 但老子毕竟没 有提出 “ 崇本息末”的命题,是王弼把老子哲学所暗含的 “ 崇本息末”观念发掘 了出来,并且予以 进一步的提升、凝练和发挥。王弼解释 老子)确实做到了这 一点,他只重其 “ 本” ,不重其 “ 末, ,紧紧抓住老子哲学的精髓,把与这一精神 实质似乎相背的文句重新作了解释。当然, 这些解释都是对他个人玄学理论的建 立有帮助的。 随后,王弼对 周易作注。由于 老 易的性质迥然不同,前者是道家 著作,后者是儒家经典,因此,王弼的注经方法也产生了不同。对于 周易 ,他 明确地提出了“ 得意忘言”的方法。王弼这个命题, 可以追溯到 庄子 : 笙者所以 在鱼, 得鱼而忘笙。 蹄者所以 在兔, 得兔而忘蹄. 忘言所以 在意, 得意 而 忘 言 。 吾 安 得 夫 忘 言 之 人而 与 之 言 哉! 7 1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 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 “ 意” ,得到这个 “ 意” , “ 言”就可 以舍弃了。王弼把 庄子这个 “ 得意忘言”的论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借助了 周易中 “ 意” “ 象” “ 言”三个范畴。他在 周易指略中说: 夫象者,出意 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出 于象,故可寻言以 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 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 存意, 得意而忘象., . 是故, 存言 者, 非得象者也。 象生于意而 存象焉, 则所存乃非真象也; 言生于意而 存言焉, 则所存乃非真言也.然则,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 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 尽意, 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 尽情,而画可忘也. 王弼在这里是以 庄子注 易传 ,将 易传中本来是表示卦意、卦象、卦辞 的 “ 意” 、“ 象” 、 “ 言”之间的关系作了重新的阐释。王弼讲 “ 意” 、 “ 象, 、 “ 言, 已经超越了 易传 中的本意。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说, “ 意” 靠“ 象” 表现 ( “ 意 以 象尽” ) , “ 象” 靠 “ 言”显示 ( “ 象以言著” ) 。但是 “ 言” 和 “ 象”本身并不是 目的。 “ 言”是为了说明“ 象” , “ 象” 只是为了表达 “ 意, 。为了得到 “ 象” ,就必 须否定 “ 言” ;为了得到 “ 意” ,就必须否定 “ 象” 。王弼的结论是:“ 忘象者,乃 得意也:忘言者,乃得象也。 ”忘言忘象,否定言象,不是废弃言象,而是说既要 借助言象,又不可拘于言象,如此,才能得意,把握 周易文本的真精神。 总之, “ 得意忘言”和 “ 崇本息末”作为王弼的玄学方法,并不是相对立的。 为了 “ 得意”必要 “ 忘言” , “ 得意”便可以 “ 忘言” ,这与 “ 崇本息末”一样,注 重 “ 本” “ 意” , 得到 “ 本” “ 意” 就可超越 “ 言” “ 象” 。但二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 前者自 身的意义是一个方法问题,其中涵盖本体论的意义;后者自 身的意义是 一 个本体论的问 题, 其中 也 涵盖方 法论的 意义。 ” 1 8 从王弼的玄学思想体系建构 过 程看,他先是把 “ 崇本息末”观念当作方法去解释 老子 ,尔后把这一观念具体 化为 “ 得意忘言”的方法去理解 周易的。至此,构建了玄学理论体系。 ( 二)寄言出意 郭象 ( 2 5 2 ?-3 1 2 ) , 字子玄, 据 世说新语注引张鹭 文人传 , 其里籍为 河南( 今河南南阳) 。 郭象的著作, 主要是 庄子注 。 他在本体论上否定本体“ 无” 的存在,提出 “ 无无” ,而是万物 “ 自生” “ 自 化”的 “ 独化”论;体用观上,强 调 “ 体用”不分, “ 即体即用” ;人生哲学提出适性称情,游外宏内;以及 “ 名教 即自 然”的齐一儒道说。 元康时期,阮籍和稽康 “ 越名教而任自 然”理论的影响愈大。郭象看到,这 种理论是在王弼 “ 贵无”论的基础上,发展以至于过分强调了 “ 以无为本”而产 生的。他认为这种 “ 贵无”观点不利于现实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批评,另注 庄 子以 立 “ 独化” 论,倡 “ 无无”说。虽如此, 但郭象在 庄子注中还是充分 吸收了王弼的 “ 得意忘言”的思想,如他在 则阳注中说: “ 不能忘言而存意, 则不足。 ” 天道注中说: “ 得彼情,忘言遗书者也。 ”在 山木的注中说: 夫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 乃毁仲尼,贱老耽,上捂击三皇, 下痛病其一身也。 郭象说庄子论事,用 “ 寄言出意”的方法,其实是他自己注 庄子所采用的方 法。 “ 寄言出意” 就是说, “ 言”只是为t “ 出意” ,不能以“ 言”为 “ 意” ,而应 该通过 “ 言”来表达 “ 意” ,甚至要撇开 “ 言”以体会 “ 言外之意” 。郭象就是依 靠这种方法,改造了庄子的思想。 庄子与 老子一脉相承,其中有很多关于 “ 无”的论述,而且很多地方肯定 “ 无”( “ 道” )的本源性、本体性,并认为 “ 有” 是由“ 无”产生的。如 庚桑楚中说: “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于无有。有不 能以 有为有, 必出于无有, 而无有一无有。 ” 在有中说: “ 至道之精, 窃窃冥冥。 至道之极,昏昏 默默” 等等。 这些都说明, 庄子的 某些思想和王弼的“ 贵无” 思想是很相似的。郭象要建立起与 “ 贵无”思想相对的 “ 崇有”思想就必须改造 甚至否定以上 庄子的观点, “ 寄言出意”正好是一种好方法。如上引 在肴 那段,郭象注谓: 窃冥昏 默,皆了 无也.夫庄老之所以 屡称无者何哉?明生物者无物。而 物自 生 耳。自 生 耳非 为生 也, 又 何有 为于已 生 乎! 19 1 郭象用这种 “ 寄言出意”的方法,寄旨于庄老有 “ 无”之言,而出其无 “ 无”之 意也,故 齐物论注中说: “ 有无而未知无无也。 ”知道有 “ 无”是不够的,必 须知道无 “ 无”才可以。 在郭象的 庄子注中,应该注意到,他对 庄子中出现的 “ 名”的解释是 有选择的。例如,对于 庄子的第一条中 所提到的“ 鹏鳗11 ,郭象注说: 鹏鳃之实,吾所未能详也. 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 无为而自 得,故 极大 小之致, 以 明 性分之适. 达观之士, 宜要其会归 而 遗其所寄, 不足事事曲 与生说。自 不害其弘旨 ,皆 可略之耳.2 0 1 “ 鹏8p m ”究竟为何物,郭象并没有去考证,和汉之经学相比,少了详细考证和牵 强附会。此外,他强调,读 庄子时应该融会贯通,了解其蕴含的内在意义, 至于那些细微末节可以不去理会。这就不必对字字句句都做详尽的解释,可以有 选择的对 庄子作注。事实也是如此,当 庄周的原意和郭象的思想不相符合时, 他就是常常采用 “ 微言大意” 、 “ 寄言出意”的方法加以回避,有时直接说自己的 所注才是庄周的文字中所寄托之意。例如在 庄子书中有些地方是直接批判孔 子的,想要回避的话也很困难,于是郭象就说这是庄周借孔子为例来说明某一问 题,并不是说孔子本人的,在读 庄时应撇开这些寄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