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摘要 艾滋病相对于人类目前的医疗科技水平来说是不可治愈的传染性疾病。而该病的部分 传播途径与性滥交、吸毒等道德问题息息相关,因此,艾滋病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 巨大的、深刻的。艾滋病本身不仅被视为生物学结果,而且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文 明的不良产物。基于这种原因,艾滋病在带给人类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恐 慌,这种恐慌包括道德上的和医学上的。恐慌引发了艾滋病病人权利危机的爆发,社会上 各种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情绪和态度都可以归属到最本质的伦理问题,即权利问题上。 艾滋病病人对于其他病人来说有其特殊性,更是有别于健康社会成员,因此,我们说 权利是有秩序的,从人到病人,从病人到艾滋病病人。这一权利秩序的建构要依靠善和公 正等伦理原则为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对责任伦理的需求,并将在公共卫生、理性和公共道 德与个人自由、行为选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说,艾滋病病人权利问题的解决是进 一步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艾滋病病人权利问题对“爱 的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人 道主义将对世俗人道主义进行必要的补充,对权利问题的探究还将引起在生命伦理意义上 对爱及宽容的进一步诠释和更深刻的解析。 关键词:艾滋病病人自由权利责任生命伦理学 论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c u r r e n tm e d i c a lt e c l u l o l o g y ,a i d si sa nu n c u r a b l e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a n di ti s r e l a t e dw i t hs o m em o r a l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s e x ,d r u ga n ds oo n s oa i d sh a st h eg r e a ta 1 1 d p r o f b u n de f 王e c tt oo u rh u m a nb e i n g s a i d si sr e g a r d e da sab a dp r o d u c to fo u rm o d e m c i v i l i z a t i o nm o r et h a nab i o l o g i c a lp h e n o m e n o n a sw e ua st h ep a i no nb o d i e s ,i tb r i n g su sm e s e v e r es o c i a lp a n i c ,i n c l u d i n gm o r a lp a n i ca n dm e d i c i n ep a n i c ,w h i c hc a u s e dt h ee r u p t i o no fm e r i g h t sc r i s i so ft h ea i d sp a t i e n t s a n da l m o s ta ut h ee m o t i o n sa j l da t t i t u d e st ot h ep a t i e n t sc o u l d c o m ed o 、v nt ot h ee s s e n t i a le t h i c a lp r o b l e m ,m er i g h tp r o b l e m b e c a u s eo ft h es p e c i a l i t yo fa i d sp a t i e n t sc o m p a r e dw i mo t h e rp a t i e n t sa 1 1 de v e n 谢t hm e h e a l t h i e s ,t h er i g h ts v s t e mh a sg i v e no r d e r s :行o mh u m a nt op a t i e n t s ,f r o mp a t i e n t st oa i d s p a t i e n t s 1 ob u i l dt h er i g h ts y s t e m ,w em u s tb a s eo nt h ee t h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so f “g o o d ”a n dj u s t i c e , a n dr e q u i r et h er e s p o n s i b l ee t h i c ,t h e nf i n da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p u b l i cs a n i t a t i o n ,s e n s e ,p u b l i c m o r a l i t y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行e e d o m ,b e h a v i o rc h o i c e s ot h a ti st os a 弧t h es o l u t i o no ft h ea i d s p a t i e n t s r i g h tp r o b l e mi sa ni m p o r t a n tm e a s u r et op r e v e n ta n dc u r ea i d s a n da l s o ,t h er i g h tp r o b l e mo fa i d sp a t i e n t sh a si m p o r t a l l tm e a l l i n gt ob i o e t h i c s ,t h ee t h i c s o f“l o v e ”m e d i c a lh u m a n i t a r i a n i s mw i l lb et h en e c e s s a r ys u p p l e m e n tt oc o m m o n h u m a j l i t a r i a n i s m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r i g h tp r o b l e mw i l la r o u s e sm o r ea r 1 0 t a t i o n sa n d d e e p l ya n a l y s i so fl o v ea n dt o l e r a n c eo nb i o e t h i c a lm e a n i n g s k e y w o r d s :a i d sp a t i e n t sf r e e d o m i u g h t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b i o e t h i c s h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 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导论 导论 第一节艾滋病概念及流行现状 一、艾滋病相关概念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 c q u i r e di m 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s ) ,n d r o m e ,a i d s ) 的简称,是1 9 8 1 年才 被认识的一种新的性传播性疾病。由于当时病因不明,故称为综合症。它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 啪a n i m 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v i m s ,h i v ) 引起,故又称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病( h i v 病) ”。h i v 主要侵犯辅助t 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恶性肿瘤等。目前尚无治 愈该病的方法。目前,关于艾滋病的诊断和确诊,主要参照一下标准:一个是美国c d c1 9 9 3 年修订的艾 滋病诊断标准,条目较详细。另一个是我国最近制定的艾滋病病例诊断标准,这标准比较简明:1 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指受检血清初筛试验阳性,再经确证试验复核确诊者。一般指未出现明显艾滋病症状和 体征的潜伏期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期长短为6 日至1 4 2 年不等。2 艾滋病确诊病例,指出现艾 滋病症状和体征者。1 在现实社会中,与艾滋病相关的伦理问题通常既涉及到艾滋病确诊病例。又涉及到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此,为了便于论述,本文所述“艾滋病病人”指所有受检血清初筛试验阳性并经 确证试验复核确诊者,无论其是否出现明显艾滋病症状和体征,即包括按照我国的艾滋病病例诊断标准 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确诊病例”。 二、流行现状 目前世界范围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异常严重,截至2 0 0 4 年底,全球有艾滋病感染者3 8 0 0 万人,每日 新增感染者1 6 万,每日死亡8 0 0 0 多人。2 0 0 5 年度全世界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 0 0 万2 ,据此速度 估计,2 0 0 5 年全世界的艾滋病感染者将超过1 亿,累计死亡人数将达到4 0 0 0 万。而我国的艾滋病流行 也让人担忧。2 0 0 4 年中国艾滋病防止联合评估报告3 指出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呈现以下特点:中国 1 9 8 5 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至2 0 0 4 年,总体呈低流行,但在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中存在高流行,疫情 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依据全国艾滋病病例报告、哨点监测、行为监测、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所 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截至2 0 0 3 年1 2 月,中国现存艾 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8 4 ( 6 5 1 0 2 ) 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 0 7 ( 0 0 5 o 0 8 ) ,艾滋病流行呈现明显的地 区和人群聚集性。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 n a i d s ) 划分流行程度的标准,一些省份的部分地区已经进 入高流行阶段,至少有一类高危人群感染率超过5 ,孕产妇感染率超过1 。既往( 1 9 9 6 年以前) 有偿 采供血人群中的艾滋病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可能已接近高峰。经性传播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男同性恋人 群存在艾滋病流行的潜在危险。行为监测资料显示部分地区吸毒人群、暗娼人群的危险行为有下降迹象, 但仍处在较高水平。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1 2 0 0 一2 0 4 2 u n 舢d s w h o ,a j d se p i d e m i cu p d a t e ,n o v e m b e r2 l ,2 0 0 5 w h o t h e3b y5i n i t i a i i v e w h o sw 曲s i t e = h 丛乜;型型塑翌进q :i 塾型3 坠y 5 也型 3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 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十个发起 组织: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毒 品与犯罪事务办公室、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 联合出版,由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 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系统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共同完成。报告反映了一年来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进展。 1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权利问题的提出 一、生存危机与道德茫然 由于艾滋病对人类生命的彻底伤害性,且目前尚无治愈该病的方法,艾滋病被看作是对现代医学的 严峻挑战;不仅如此,艾滋病作为有明显生物心理社会特征的传播性病,它的出现与高速传播, 更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从1 9 8 1 年它初次被发现到目前的疯狂蔓延,艾滋病问题涉及了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诸多社会领域:同时,毫无疑问地引发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伦理问题,例如, 是否对h i v a i d s 人群进行隔离? 是否对吸毒人群提供口吸美沙酮以代替静脉注射海洛因,以及免费提供清 洁针具? 如何评价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者? 艾滋病人间是否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怎样在对艾滋病患者保密和 保护公共健康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怎样制定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 人类自己都不得不惊叹,纯生物 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在远未摧毁人类生命的时候就已经几近攻破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智。 生存与死亡的博弈规定了人类“不治之症”的必然,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也使人类更好地在 挑战和胜利中体验生存的意义。此时,生存危机早已成为促进发展的必要对手,而不是真正危及生存的 危机了。这一自然法则提醒我们,面对艾滋病,我们人类困惑的或真正感到威胁的是否并非对“生存下 去”的怀疑? 如果说早些年是否隔离艾滋病病人的争论是对生和死的选择的话,那现在以不隔离结束的争论则不 能证明我们选择了生。如果我们关注的只是是否能生存下去的话,那对艾滋病病人性取向的讨论就显然 偏离了主题。如果我们真的只在意生存,那我们就不会选择把保密原则用于艾滋病病人,而把整个人类 的生存推到悬崖边缘。太多的如果,只有一个最合理的解释:人类的生存并没有遭遇真正的、震撼性的 危机,或者说人类对自己科技的信心早已超过生存危机的挑衅;浮出水面的道德茫然才是人类的真正危 机,对性的困惑,对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难以取舍,对公平和正义复杂意义的不解诸如此类,现 代的文明人类已经渐渐走出真正的生存危机而迈入了现代文明境遇下的道德迷失。所谓生存危机只不过 扮演的是引子的角色,如同乐章的前奏,后面关于道德迷失的跌宕旋律将是乐章的主题。 二、“边缘人类”,虚弱的混合载体 在有关艾滋病的问题中如果要排序,比“不可治愈”更让人恐怖的是“传染性”,虽然艾滋病的传播 途径其实有相当的局限性,但传染性把不可治愈扩大化,使每个人都有不可治愈的可能,生物学的巨大 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更使人们陷入慌乱之中的则是对病因的探究,性与毒品所代表的 诱惑也是人们对艾滋病在道德意义上疏远的原因。在以道德迷失为主题的乐章中,基于既有的道德判断, 我们很容易把艾滋病病人看作具有特殊标志和象征意义的人群,而置于这样一种尴尬中:他们既是乐章 中的显要音符,被人们注目、谈论,但他们又常常是最被动、最容易失去话语权的一群。他们因为患病 而被附带着贴上这样一些标签:性交易、同性恋、毒品无论事实是否如此,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此时起到了并不那么友好的作用。 然而,想象力和好奇心无论如何都是不应该被批判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们人类将会怎样, 因此被复杂化的身份是艾滋病病人的命运,他们本身已不可能只代表纯粹的医学上的疾病和患者,而必 须是承载了现代文明负重的文化和道德载体。作为混合载体的他们是虚弱的,他们遭遇的不再是单纯的 病痛,而更多的是由于周围恐慌而辐射回来产生的边缘效应,他们几乎被大众情感定义为“边缘人类”。 这种边缘效应之所以被称为“边缘”就已经证明了“歧视”的存在,所谓边缘与中心,它们之间充 斥的不是空间距离,而恰恰就是叫做歧视的某种敏感的东西。中国首届艾滋遗孤夏令营的小团员们被北 京数家宾馆拒绝接待的事件,正是其他很多边缘人类的遭遇描素。一篇题为农村既望有偿供血社区居 民a i d s 相关歧视和耻辱调查的报告结果显示,在农村既往有偿供血社区存在严重的a i d s 相关歧视和耻 辱,引起歧视的主要原因有8 4 2 8 的人是害怕被传染而人们对于h i v 感染者的态度与其感染途径有关 4 。另一项调查同时指出在计划生育人员及群众中,也存在着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3 。 因为这种歧视的根源不是单纯的某种差异,所以它不同于种族和性别等其他歧视,它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4 高建华郑锡文施小明等农村既往有偿供血社区居民a i d s 相关歧视和耻辱调查 】中国艾滋病性病2 0 0 4 3 1 9 2 1 5 张开宁史文雅李俊杰云南省与艾滋病相关的歧视现象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 0 0 5 1 0 3 4 3 5 2 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 和更复杂的伦理意义,权利问题在其中具有本质意义( 包括已经存在的和即将发生的) ,由此,便引发了 本文对艾滋病病人的权利问题的伦理讨论。这一问题的讨论将通过对一系列伦理原则和伦理理论的探究 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试图帮助艾滋病病人从权利危机中获得关怀和救助。 三、研究现状 简单地说,艾滋病病人在权利上遭遇不公正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艾滋病作为疾病本身, 它动摇了大众对现代医学的信任,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从而,艾滋病病人作为这一特殊疾病的 载体,其权利于是遭遇了特殊的危机。另一方面,艾滋病与“性”的问题息息相关,这就使艾滋病病人 必然经受各种不同伦理价值观的审视,而且更多的是基于感性的、带有批判倾向的评价,因此,其权利 就被置于不利地位。同时,一部分艾滋病人的其他不良个人行为也成为其权利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主要原 因之一。因此,如何评价艾滋病病人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就成为关于艾滋病伦理研究的主要议题。 目前,生命伦理学界对艾滋病病人权利的辩护主要基于以下一些讨论。 以正义与权利的关系为切入点来讨论,“权利”一词涵义广泛,其中一种用法就是在纯伦理意义上来 指什么是正义的,因此,要实施正义就必须维护人的权利。从伦理与道德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权利 理解为以一定的道德原则为基础,以维护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健康存在为目标,对共同体成员所确定的某 些资格。道德权利就是指道德主体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 有学者把道德 权利归纳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和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他履行的义务和获得的权利并不完全对等。这就是说,对于艾滋病病人,即便是他们没有完全履行他们 应该履行的义务,但也应获得一定的权利,尤其是道德权利。这才是符合公正原则的。这一论证角度有 来自诸多方面的支持: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原则都相对于一定的文化和个人的选择才是有效的,让人 有尽可能多的自由,这才是最好的生活。宗教人道主义以公正作为最高训示,强调人的自由和维护个人 尊严。现代功利主义认为只有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才是真正的目的。 以伦理学上的后果论作为理论基础,宽容原则被提出,其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 对人类的威胁,这时,道德及权利上的不宽容就要做出让步。这里所说的宽容就必然包含了尊重艾滋病 病人的基本权利,宽恕、谅解他们的行为和错误。道义论者认为人的本性要求人得到尊重,所以有自主 性的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一方面,从本质上来说艾滋病病人同样具有这样的本性,有权得到尊重。另 一方面,疾病是不可避免的,艾滋病人是人类疾病的承担者,他们承担的痛苦是人类共同的痛苦,因此, 他们更有理由得到尊重和宽容。境遇伦理论与伦理相对主义强调在不同的境遇下用不同的道德原则对人 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一主张也被用来作为尊重艾滋病病人权利的理论支持。罗尔斯的无知之墓理论要求 在无知情景的基础下选择的原则、规范能让人达到最好的生活状态。他认为自尊是最重要的基本善,自 尊与尊重是正义的直觉概念,其目的不是物质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所以,疾病、自然性取向、性别等偶 然因素不仅不能成为影响社会正义的理由,而且应该成为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的理由。 另外,就是来自西方基督教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理论。首先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人的权利是 平等的,都应当得到同样的尊重。其次,上帝对人的爱无差等也要求尊重艾滋病病人的权利。再次,从 自由主义的传统出发的观点强调个体自由权利的优先性,反对对人的自由权利进行限制。最后,从耶稣 的宽恕之道中也能得到启示。在这一过程中,人见证了神的宽恕,并应将这种宽恕精神传递下去,于是 就有了人对人的宽恕,这种宽恕必然包括了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尊重。 总之,现代生命伦理学是以西方文化传统为主的,尤其是生命伦理学中关于权利的讨论,更多地接 受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对于艾滋病人的权利问题,诸多理论都对尊重和保护其权利提供了支持,但 是,大多数辩护都只是从某几个理论支持出发来讨论尊重和保护艾滋病人的权利,而贯穿于各个层面, 总体性、本质性的研究却很少。事实上,与艾滋病人权利相关的问题应从更广泛和深刻的角度去考察: 一,从人的自由的角度看艾滋病人的权利。二,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艾滋病人的权利。三,从 生命现象与医学目的的角度看艾滋病人的权利。 四、结构安排 本文就将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考察。在论证的过程中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么是幸福 幸福是反对歧视的最直接和现实的目的。因此,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将反映不同的伦理价值观,从而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响权利理论的建构。古希腊哲学中有诸多关于幸福的讨论。现代功利主义也提出了关于幸福的解释, 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理论。伦理相对主义则认为道德原则都相对于一定的文化和个人的选择才是有 效的,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二、人的自由与权利 首先,艾滋病人是作为自由、平等的人存在的。只要谈到人的权利,就离不开人的自由的问题。人 类生命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就在于人类能够使自然界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成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 对象”,在于人类能实现自己的自由。 西方关于自由的主要理论有:自由天赋论、自由能力论、自由意志论、自由选择论、自由是对必然 的认识论和神学自由论6 。其中一个共同的基础认识是:自由是与人性同在的,天赋的权利。洛克“人的 天然自由,就是不受到地球上任何高一级的权利的约束,不处于人的意志和立法权之下,而仅以自然法 为其准绳”,康德“天赋的权利只有一个,既生来就有的自由权”。阿德勒将自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 性中固有的自由;二是道德自由;三是环境自由前两者是以自然形式出现,不可剥夺的权利,环境的自 由是需要我们去要求的自由,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这些自由也都是艾滋病人的自由,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的各种权利。从伦理与道德意义上来说,我 们可以把权利理解为以一定的道德原则为基础,以维护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健康存在为目标,对共同体成 员所确定的某些资格。德国学者谢林把权力分为三种:1 与普遍意志相对立的道德自由的权利。2 与个体 意志相对立的坚持我的个体性的权利。3 与一般意志相对立的权利,即狭义的自然权利。除了生存权之外, 最基础的就是道德权利。有学者把道德权利归纳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和道德 行为公正评价权。 三、权利秩序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在谈及艾滋病人的权利时,存在着一个权利秩序的问题,即人权一病人的权利一 艾滋病人的权利。与这秩序相关的就是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观念和社群 主义观念。对这两种不同观念的讨论将有助于对权利秩序的建构。另外,它也为享有权利的条件及责任 伦理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在为艾滋病人进行权利辩护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性和个人行为选择的问题。对他们的讨论 和评价也必须建立在上述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四、生命伦理效应 医学的道德本质是“医疗行善”。医学实践负载着和体现着自身所特有的善、正义、义务和美德。因 此,医学目的不仅包括促进健康,获得知识了解世界,还包括伦理医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伦理学本身 就是关于爱的哲学,与生命伦理学息息相关的爱以及宽容,包括对生命的责任,都将在对艾滋病病人权 利进行的探究中得到更深刻的诠释。 6 邹铁军自由的历史建构【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 4 第一章艾滋病与权利危机 第一章艾滋病与权利危机 第一节艾滋病恐慌 艾滋病的传播蔓延速度惊人,这是流行病学家和政治家对其担忧的最主要原因,但这不是社会大众 所意识到的最大威胁,从心理学和现实世界的事实来看,人们感到的最大威胁已经不是速度这样的简单 数字可以描述和解释的,其复杂性值得我们静静地坐下来看个究竟。如上文所述,艾滋病病人这一“边 缘人类”是疾病和文化、道德的混合载体,因此,主体的复杂性质决定了以主体为对象的的恐慌现象也 不是单一性质的,艾滋病恐慌是物质恐慌和道德恐慌的混合产物。 一、道德恐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月球入海底的现代人类并没有危惧宇宙的神秘或者屈服于自然的力量,但现 在却陷入了艾滋病的恐慌中。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让我们今天在这里严肃地讨论这种恐慌? 如前所述, 生存危机不能成为导致艾滋病恐慌的主要原因,多元的道德观才是导致迷失之手。现代文明开启了多元 化之门,现代性的单一戒律遭到后现代的置疑,这种多元的价值冲突随着艾滋病的爆发而爆发,然而大 众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如此多元的价值观念? 在未决胜负之前,道德恐慌的出现便成为必然。 艾滋病引起的道德恐慌颇类似于1 8 世纪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当时,关押麻风病人的禁闭中心都 具有特殊的标志和意义,只要提及,人们都带着一种无法表述的厌恶、恐惧和蔑视的情感。“它已成为 社会中最狰狞最丑恶的东西的收容所”。7 把时空拉回到现代社会,提到艾滋病病人,那种厌恶、恐惧和 蔑视的情感又占据了人们的大脑,人们试图摆脱的邪恶重新出现了。这种邪恶既是物质的,又是道德的, 且这种双重性中包含着侵蚀和恐吓的混合力量。毫无疑问,它来自于人们观念中的对艾滋病的混合意象, 既有道德的腐败,又有肉体的毁灭。因为与艾滋病相关的性自由、同性恋、吸毒等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不 耻或不道德,所以艾滋病的混合意象之一就是这种饱含了不耻与不道德的道德的腐败,这种腐败的气息 无孔不入地深入到人群中、散开却又久久不能被驱散,于是在空气中凝固、深入人们的判断体系中,为 恐慌的形成做足了准备。所谓收容所中的最狰狞最丑恶的东西就是不被普遍道德所认同的具有强烈道德 意义的行为。这种最狰狞最丑恶的东西也正是人们感到最恐惧的东西。 此后,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在艾滋病恐慌的传播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现象也同当年麻风病恐慌 非常类似。米歇尔福柯是这样给1 8 世纪中期几年间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定性的:“这种恐惧是从医学 角度产生的,但主要是因一种道德神话而得以传播。”8 疾病的传播被赋予浓厚的道德色彩,甚至可以 成为普遍传播的道德神话:不耻或不道德的人必然应该遭受病痛的苦和心灵的苦,这是对其道德腐败的 惩罚,抑或是对道德腐败行为的消灭。道德神话传播的同时艾滋病恐慌便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二、物质恐慌 人们对艾滋病的混合意象中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肉体的毁灭。因为艾滋病相对于目前医学科技的不 可治愈性( 虽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有限的,即它的传播环节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可控的,但似乎出于 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信任是有限的,尤其在面对艾滋病这样的不可治愈的传染病时 这恐怕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这种不信任通常过多地强调了疾病的不可治愈性而忽略了疾病的某 些可控性,因此它常常成为恐慌的激化因素。) ,肉体因艾滋病而毁灭就代表了一种可怕的侵蚀力量,生 物本能性的恐慌反应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恐惧是从医学角度产生的。 然而,肉体的毁灭不仅是指生命的消逝,还包括艾滋病患者终将体验的病痛经历。疾病对肉体的摧 残比生命的突然结束更让人难以承受,因此,毁灭作为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在人类意识中播下了恐慌的 种子。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前述道德恐慌辐射回来的对艾滋病病人的边缘效应,它将使艾滋病病人在 遭受肉体摧残的同时体验严厉的道德审判和心理痛苦。 从肉体的痛苦到肉体毁灭,再始终伴随着精神、道德的苦难,如此这般,我们的讨论就又不知不觉 地回到了上文所提及的道德恐慌的问题上。而且,因为失去灵与肉的生命即没有意义,所以疾病对肉体 的摧残和道德心的痛苦相结合本身就是肉体的最终毁灭,即又一个人们对艾滋病的意象。 7 法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m 北京三联书店1 9 9 5 8 1 8 8 8 法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m 北京三联书店1 9 9 5 8 1 8 8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可见,艾滋病恐慌是两种恐慌的混合体,有时候甚至难以区分谁先于谁产生。当这两种深刻的 意象相互混合统一在人们的认识体系中时,道德的和物质的双重力量就压得人透不过气,使艾滋病在某 种意义上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比它严重或不如它严重的疾病,使艾滋病病人在此种意义上完全不同于其 他任何疾病患者。于是,从认知到畏惧,再从畏惧到了现时代的新的恐慌。 第二节艾滋病的核心伦理问题 一、道德迷失与权利危机 无论是麻风还是艾滋病,历史上的每一次恐慌都不可避免地被混乱和危机所伴随。在现代文明社 会的井然有序的发展中,艾滋病的恐慌当然也不例外地制造了一次空前的危机。艾滋病的恐慌来自于物 质的和道德的混合力量,那么,伴随着恐慌而来的危机是否也具有物质的和道德的混合属性? 事实上, 简单的说,这不是医学危机,因为医学总是、也习惯于在新事物前勇往直前,任何挑战都不足以被称为 医学的危机。从这一角度来说,医学作为科技的重要代表力量,它是乐观且有序的,每一个新挑战的出 现都不会阻碍或打乱科技进步的步伐,反而将成为医学发展的新的推动力量。 除却了物质,很显然,这场危机是一场道德的危机。首先,由于恐慌的道德意象代表了道德腐败 ( 虽然这其中很多价值取向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性自由、同性恋、吸毒等带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个人行 为的影子被投影在艾滋病病人身上。在惯常看待他们的眼光中,无论真实与否,艾滋病病人总是被这样 的道德影子所跟随,有时甚至几乎要被影子所解释和代替。然而,这并不符合所有的事实。那些因为输 血、母婴传播等其他原因被感染的艾滋病病人在这样的惯常判断中往往背负了本不应该背负的过多的道 德责任。无论因为什么原因感染了艾滋病,艾滋病病人在公众的眼睛中不再是普通的病人,人们看待他 们的眼光不可避免地会从投射在他们身上的影子上掠过。惯常对待病人的极度的同情怜悯中亦不可避免 地参杂着更为复杂甚或厌恶的情感。同1 8 世纪的麻风病人类似,艾滋病病人在这场道德危机中面临的 最大不幸就是歧视,源于恐慌的道德意象的歧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正好符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所说的“极度恐惧会导致袭击”,歧视就是一种源于恐惧的道德袭击。 其次,根据病因区分的一部分艾滋病是否就的确代表道德腐败( 例如非性滥交的性自由,或者同 性恋) ? 当任何伦理问题栖息在性的问题上时,它就显得更加复杂与深刻,因为性的问题更贴近人的本 质,更能揭示人的内在的道德诉求和本真的情感渴望。对性的价值判断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原则? 对个 人的性行为的选择应张贴怎样的道德标签? 这些古老的伦理问题在艾滋病所带来的这场危机中重现,再 一次迫不及待地坐上道德的法庭。 再次,纵使是因为性滥交或者吸毒等所谓道德腐败而感染疾病,那么是否就有充足的理由对他们 进行审判和严厉的裁决? 事实上,人们谈论艾滋病时,更倾向于愿意接受“罪与罚”的因果报应理论。 他们更愿意承认艾滋病是对道德腐败的惩罚,这不仅可以用于安慰他们对于艾滋病的物理恐慌,他们希 望对道德腐败的拒绝可以带来远离疾病侵蚀的恐怖;而且,这更可以为他们对艾滋病病人的蔑视情感提 供充足而合理的理论根据。但是,这样的因果报应理论本身是否具有成立的充足理由却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大多数伦理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简单而看似合理的理论来解决的话,那或许诸多伦理问题的存在就已 经没有可能且没有意义了。 显然,道德危机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危机( 比如经济危机或者别的什么) 都严重且难以控制,因为它 是一系列价值关系的冲突和碰撞。在不同的价值关系的冲突过程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对 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无论是源于道德腐败还是对道德腐败的惩罚,歧视都充当了伦理问题的主角兼导演。 与艾滋病相关的诸多伦理问题都在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中出现、发展、演绎出新的价值冲突。对歧视这 一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和道德根源的问题的解决也显得不易。因此,当我们试图从道德迷失中找到方向时, 我们必须从解决这场危机中的核心问题即权利危机入手。 二、权利危机及其社会影响 首先,源于道德腐败意象的歧视使所有艾滋病人的最根本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最初的置疑,艾滋病病 人被公正对待的权利在歧视的情感包围中被严重威胁。因为某些传播途径与道德腐败相关联,但处于艾 滋病恐慌中的民众通常已无心深究某个艾滋病病人是否是因道德腐败而患病,而是谨慎且避而远之地给 他们贴上道德腐败的标签。例如,我国河南大量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6 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 在生理上遭受痛苦的同时还要背负沉重的道德十字架为自己的权利奔走申述。另外,最典型的受害者就 是艾滋病儿童,他们因母婴传播而患病,在生物学上来说他们出世的时候就带着不幸而来,却还通常遭 到严重的歧视,被视为道德腐败的产物。因此,儿童基金会的工作重点,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三个领域: 一是防止母婴感染,二是关怀艾滋遗孤,三是对青少年展开艾滋教育。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 艾滋病患者进入死亡期,艾滋遗孤的人数也在增加,这已渐渐成为我们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事实上, 艾滋病给他们带来的是建立在人格基础上的道德权利危机。 其次,关于性等个人行为问题的讨论和道德判断,不得不从最根本的行为权利问题开始探讨。性滥 交的不道德性似乎勿庸置疑,但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自我和个性自由倍受推崇,因此很多被传 统视为不道德的性性行为以“性自由”的身份受到辩护。个人行为权利的道德底线到底该怎么划,新一 轮关于性与道德的争论比任何以往一个时代都激烈。另外,我们不得不提到同性恋行为,人们有自由 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利,但当这种行为的权利问题出现在性取向问题上时事情就变得复杂。在这一问题上 的行为选择常常会遭遇道德歧视。尤其是在中国,中国的社会文化跟西方很多国家社会文化不一样,这 种道德歧视更为严重,很多同性恋不愿意暴露他的身份,想隐藏自己这种性倾向,并且最终要选择结婚、 成家,也就是说同性恋人群跟普通的异性恋的人群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有巨大的交集。中国政府卫 生部门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有关中国男性同性恋人数及艾滋病感染的数据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 性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 到4 ,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 率达到了1 3 5 ,中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中,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已经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 吸毒人群。如果个人行为权利,尤其是与性相关的行为权利问题得不到合理的界定,那么因此而引起的 对社会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再次,对道德权利和个人行为权利的讨论,就不得不提出行为的后果如何承担的问题,因此权利、 义务与责任的关系在这里显得尤其重要。既然有道德权利,那就有道德义务,艾滋病病人如何在维护自 己道德权利的同时承担起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义务,就是解决道德权利问题的焦点。对个人行为权利 的尊重也同样要求对行为责任的承担。在这个问题上,艾滋病病人就陷于一个特殊的权利与责任的境地: 有相对一部分大众认为,他们感染艾滋病是对其不当个人行为的惩罚。人们用罪与罚的因果关系来诠释 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因此,这不仅使艾滋病病人的权利面临更大的危机,而且使责任伦理的构建迫在眉 睫。 综上所述,道德迷失的核心就是权利危机。其他所有伦理问题都在以权利为核心的不同价值冲突中 被表达。关于歧视、关于个人行为选择、关于行为后果与责任如此种种,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共同的 突破口来解决抑或为其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而我们最终找到的共同途径就是作为核心伦理问题的权利 问题。事实将证明,这是个古老却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议题。 第三节艾滋病与幸福 当我们试图摆脱艾滋病带来的权利危机、反对歧视时,实际上我们已经先验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 获得幸福是反对歧视、享有权利的最直接和现实目的。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追求幸福的历 史。人类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尽力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与各种威胁幸福的事物作斗争,并正在或即将 因此而获得幸福。然而,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念对幸福的注释却是不尽相同的。对艾滋病病人权利的讨论 就要在各理论不同的幸福条件中寻找其最直接和现实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何为幸福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对幸福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根据两种不同的观点:“幸福取决于德 性”,“德性取决于幸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幸福观,即“德性论”和“幸福论”。前者即德性论代表了 古希腊传统幸福观。 柏拉图是德性论的代表人物,他坚持幸福取决于德性的立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知识论立 场出发探讨了善、德性( 正义等) 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爱智慧的人拥有最高的快乐,因而是正义的,他 们的生活也最幸福。他认为与认识真理和献身真理的快乐相比,一切其他的快乐都不是真快乐。而在斐 利布篇中,柏拉图主要讨论了人生中的至善究竟是快乐还是知识这一问题,他的结论是知识高于一切 快乐( l u s t ) ,在一切肉体的和灵魂的快乐中知识是最高的快乐,他在这里更强调善行的知识,即实践的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智慧。总之。在柏拉图看来,幸福的标准或尺度是“善或者善的知识”,其本质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德 性,即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的自我完善才是幸福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 静观的生活最幸福。他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一卷中指出+ 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一切行为的 目的。因为理性活动是人所固有的,所以,他说:“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且一生都 要合乎德性”。斯多亚派也是德性论的坚持者。他们反对盲目追求快乐,更重视精神的内在超越而且 主张禁欲。例如新斯多亚派的代表塞涅卡认为,快乐必须以自然为向导,快乐不是目的缺乏德性指导 的快乐是盲目的。 由此可见,古希腊哲学家的德性论把善、德性和理性看作获得幸福的基础,他们强调理性的自我完 善、超越外物的自由,以及以自然为向导的原则。但是,德性论的缺陷在于,它对道德主体人的自 我完善能力缺乏充分的估计和反思,盲目确信理性对感性物和感性欲望的控制和超越的可能性。这样 古希腊的德行论就显示出它理想化的特征,尤其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就显得较为单薄。 此后,奥占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开启了西方思想史上对理性的有限性进行反思的先河。虽然德性论 强调理性的自我完善和超越外物的自由,在目标上和基督教道德具有一一致性但是,考虑到人的自我完 善能力,只要以知识论为前提,就不能真正保证德性的完善和完满,不能确保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这样 的德性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而斯多弧派所倡导的以自然为向导的生活,就是按照人自己的意愿生活, 从而人们为了幸福而锤炼的德性终究只能是一种世俗的德性。奥古斯丁认为这违背了基督教“按上帝生 活”的原则。基督教的伦理学是爱的伦理学,强调对上帝的爱,所以,奥占斯丁在基督教爱的伦理学的 基础上试图改造和超越德性论。 从本质上看,基督教的道德理论不仅要关心人的善生,而且更关注如何善生的问题。幸福在_ j 二内心 的和平,而和平在于人的超越,超越_ 丁= 万物之上,摆脱物质世界对灵魂的羁绊。奥占斯1 认为,幸福生 活不是自我满足,而是恩典满足人;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对永恒不变的东两的追求。但是, 这一目标不可能在俗世达到:任何有限存在物和外在的善都不能使人满足,不能确保人内心的和平,幸 福只能在永恒不变的上帝那里找到。寻找上帝靠的是意志和爱,不是理智和认识。而且因为原罪,人的 意志成为受限制的:相比上帝的存在而言,人的存在就是无,所以“爱上帝”是人独自无法完成的事业, 人需要上帝的恩典。能给人幸福的是上帝自己,幸福就是拥有上帝。 这是奥吉斯丁在基督教立场上为人的幸福问题指明的方向。他所说的“爱上帝”,是一种灵魂的超 越过程,是与希腊传统的德性论自我肯定相对的自我否定的过程:爱意味着人的自谦、谦卑,与人的自 负、骄傲相反。简单地说,就是幸福取决于人对自己位置的确认( 他认为人生存的正确位置是:万物之 上、上帝之下) 。这一定位体现r 他在道德价值上的目标:超越有形之物和感性欲望的限制。 但是,近代启蒙主义强烈批判了奥古斯r 的基督教幸福观把人们的幸福观引向了虚女j 的彼岸世界。 牺牲了人们的世俗幸福。丁是,伦理相对主义和现代功利主义提出了对幸福的更现实、更世俗化的判定。 伦理相对主义作为一种用相对主义观点认识和解释道德本质与道德判断的伦理学理论,它与“伦理 绝对主义”相对,它认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具有相对性和条件性,否认在道德发展中存在着具有普遍 性和规律性的客观囡素。一方面,从道德主体出发,强调道德主体的意志、情感、需要等在道德价值判 断中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从社会、文化环境出发,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道德、风俗的 差异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因此,在伦理相对主义看来,幸福并不能具有普适的定义,而是在不同的时 代、社会、集团和个人有不同的内涵。虽然伦理相对主义曾遭到一些伦理学家的批判,认为过分的相对 主义会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反映了现实道德领域的发展变化 和不同时代、社会、阶级、集团和个人道德观念的差异以及需要。 而现代功利主义提到幸福时,则更多地考虑到利益和正义,要求人人有利。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 最大幸福”原则反映了现代功利主义强调追求社会整体或大多数人的幸福趋向。边沁的伦理学鼓励进取、 快乐,主张最大快乐,把博爱作为基本的伦理原则提出来,并且和效果论的理论相结合,认为只有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才是真正的目的。边沁关于功利主义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说明了博爱是 幸福的条件。但在一些思想家看来,博爱实际上只是一种被正确理解的利己主义,他们其实肯定的是这 样一个原则:个人以及社会的福利只有通过乐于奉献才能得到保证。 康德也并不同意功利主义对伦理本质的见解,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论证,他认为不应该考虑博爱的功 8 艾滋病病人权利的伦理探究 利性。他认为良心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和什么是恶的,我们只应该服从它的命令。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使 我们确信我们不仅仅是在时间和空间中与它打交道的世界的一份子,而且也是理性世界的公民。关于幸 福,康德曾经说:幸福( 个人幸福) 就是“对自身状况的满足”,他人的幸福,就是对他人状况的顾及,也 就是他所说的责任原理:“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的规律,否则就不应行动”这种幸福观是康德 式的理性一意志德性论。 二、艾滋病病人幸福的条件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说明他的研究主题时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