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王英指导老9 币:邓利副教授 摘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纵观迟子 建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对家园的坚守已成为迟子建创作的一种浓得 化不开的情结,她一直在用纯美的向往守卫家园,同时对现代文明提出质疑, 执著地为人们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园。本文通过对迟子建家园母题的梳理来认识 迟子建作品在新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下的独特价值批判现代科技文 明,从而清除掉文明给我们的灵魂蒙上的厚厚的尘土,还生命以本来的颜色, 呼吁人们按照人的自然、真诚的天性来生活,为现代人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 本文将论述迟子建作中的家园母题,全文共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 分,前言介绍了迟子建研究现状、选题的原因及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家园和 母题两个概念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对家园的书写是一个永恒的文 学母题。正文部分以自然家园和灵魂家园为线索来探讨迟子建创作中的家园母 题,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现代人的失乡,这一章论述了迟子建在作品中 所展示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无论自然家园,还是灵魂家园都已经荒芜了,表 达了作家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的深深的焦虑;第二章,紧接第一章末尾提出的 问题,探讨迟子建对人类家园丧失的原因的剖析,第三章,执著建构和谐的理 想家园,本章从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和回归心灵来论述迟子建精心建构的家园 的特征。结语部分:通过迟子建创作中的家园同她类似的沈从文作品中的家园 对比,以及同生态文学的对比,来挖掘出迟子建作品在新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学 背景下的独特价值批判现代科技文明,从而清除掉文明给我们的灵魂蒙上 的厚厚的尘土,还生命以本来的颜色,呼吁人们按照人的自然、真诚的天性来 生活,为现代人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 2 关键词:迟子建家园母题自然家园灵魂家园 t h eh o m e - m o t i fo fc h iz i j i a n sc r e a t i o n m a j o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c a n d i d a t e :w a n gy i n g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d e n g l i a b s t r a c t :c h iz i ji a nw a saw r i t e rt h a th a ss p e c i a lv a l u ea n dm a g i cp o w e ri n t h e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v i s u a lf i e l d l o o k so v e rc h iz i ji a nm o r e t h a n2 0y e a rc r e a t i o np r o f e s s i o n s ,n o td i f f i c u l tt od i s c o v e rp e r s e v e r e st ot h e h o m e l a n dh a sb e c o m et h ec h iz i ji a n sc r e a t i o no n ek i n dt h i c kt h ec o m p l e x ,s h ei s u s i n gf i n e l yt oy e a r nf o rc o n t i n u o u s l yg u a r d s t h eh o m e l a n d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p r o p o s e st h eq u e s t i o nt ot h e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r i g i dc o n s t r u c t sah a r m o n i o u s h o m e l a n df o rt h ep e o p l e t h i sa r t i c l e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t h eh o m e m o t i f o fc h i z i j i a n sc o m p o s i t i o nt ok n e wt h ec h iz i ji a n sw o r ku n d e rt h en e wt i m es o c i e t y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u n i q u ev a l u e - - c r i t i q u em o d e m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u se l i m i n a t e sl a r d so n e ss p e e c hw i t he x p r e s s i o n s f r o mt h el i t e r a r ys t y l ec l e a r l yf o ri no u r ss o u lm o n g o l i a st h i c kd u s t ,b u ta l s ot h el i f e b yt h eo r i g i n a lc o l o r , a p p e a l e dt h ep e o p l ea c c o r d i n gt oh u m a n sn a t u r e ,t h es i n c e r e i n s t i n c tl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sa l li d e a lh o m e l a n df o rt h em o d e mp e o p l e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e l a b o r a t et h em o t i fo fc h iz i ji a n sc o m p o s i t i o n ,t h ef u l lt e x t w i l l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i n t o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m a i nt e x ta n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r e e p a r t s ,t h em a i nt e x tp a r t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 m o d e m p e o p l ew i l ll o s et h et o w n s h i p ,t h i sc h a p t e r w i l ld e m o n s t r a t em o d e m p e o p l e sl i f ec o n d i t i o n ,r e g a r d l e s so fn a t u r a lh o m e l a n d ,t h es p i r i t u a lh o m e a l l a l r e a d yh a sg o n eo u to fc u l t i v a t i o n ,e x p r e s s e dt h ew r i t e rt om o d e mp e o p l e sl i f e c o n d i t i o nd e p t ha n x i e t y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f o l l o w sc l o s e l yt h eq u e s t i o nw h i c he n do f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p r o p o s e d ,d i s c u s s e sr e a s o nw h i c ht h eh u m a nh o m e l a n dl o s e s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r i g i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r m o n i o u si d e a lh o m e l a n d ,t h i sc h a p t e r e l a b o r a t e sc h iz i ji a nc a r e f u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h o m e l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f r o mt h e n a t u r a lh o m ela n da n dt h es o u lh o m e l a n dt w op a r t 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i st ot h ef u l l t e x ts u m m a r y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h o m e m o t i fo fc h iz i ji a n sc r e a t i o nt o i m m e d i a t e l yt h el i t e r a r ya r e n aa n ds o c i e t y su n i q u ev a l u e k e y w o r d s :c h iz i j i a n ,h o m e m o t i f , n a t u r a lh o m e l a n d , s p i r i t u a lh o m e 4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巫型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莫 签字日期:2 。p 7 年岁月尹日 前言家园永恒的文学母题 迟子建,1 9 6 4 年生于中国漠河,中国作家协会委员,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 席,一级作家,1 9 8 3 年开始写作,从1 9 8 5 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那丢失的 ( 北方文学,1 9 8 5 年第1 期) 至今,迟子建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 出版有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热 鸟,越过云层的晴朗,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及中短篇小说 一百余篇,出版有迟子建文集( 4 卷) ,3 卷本迟子建作品精华,刚出版 的迟子建中篇小说集( 5 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5 月版) 。她的作品 曾获第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百花奖和澳大利亚“悬 念句子奖 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 一、研究现状 迟子建的作品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吸引了诸多读者,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 评论家去研究。至今为止,研究迟子建的专著有两本:一本是方守金的北方 的精灵迟子建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本书主要论述了迟子 建的创作道路、创作特色和叙事特征;一本是管怀国的迟子建的艺术世界中 的关键词( 中南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作者注重对迟子建作品的解读,严 格的从文本出发,结合迟子建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心理,用关键词的构建方式深 入分析迟子建的艺术价值。现在能查到最早一篇论文是蒋原伦的童心般的真 诚:读迟子建的( 小说三篇) ( 北方文学1 9 8 6 年第1 1 期) 。在众多的研究 论文中,大部分是对其作品研究,而小说研究又居多,在众多的小说研究中, 对主题和创作特色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现将对迟子建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1 小说的主题研究 对迟子建的小说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故乡书写、死亡书写、人性书写和温 情叙述等几个方面: 首先,众多研究者都认为迟子建的作品总是与她的故乡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对其作品的故乡书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锐的迟子建的故乡小说( 东 北师范大学2 0 0 7 年的硕士毕业论文) 通过对迟子建故乡小说创作的精神世界和 她故乡小说中的自然意象来阐述她小说的主题意蕴,并分析了其故乡小说的审 美特征。杨莉的论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创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 0 0 2 年第3 期) 找出了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同当时主流文学对乡村粗 1 野生活的原生态的区别。付丽丽的不变的乡土迟子建小说乡土情结的成 因释义(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 则从作者自身的背景出发研究 她故乡情结的成因。的确,迟子建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是她 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也是其小说具有亲切感和持久感的重要因素。这些研 究较为深入的分析了迟子建的故乡书写特点和成因,但是还未上升到家园母题 这一高度来研究,正是这一点触发了笔者从家园母题出发去研究迟子建,以此 来探讨迟子建作品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研究较为引人注目,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和死亡的叙述艺术上,早在1 9 8 8 年费振钟就提出:“存 在与死亡是迟子建小说的一个共同主题”。闰秋红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 艺术( 小说评论2 0 0 2 年第2 期) 对迟小说中的“死亡 叙述作了比较系 统的研究。董慧的论(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的死亡意蕴( 名作欣赏2 0 0 7 年6 期) 从产生、构成和意义三个角度揭示作品中的死亡意蕴。 第三,人性书写和温情叙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也较为深入,主 要观点是迟子建的小说总是写人性美的东西,或是对丑陋人性的宽容和拯救。 单元的人性的温馨与美丽评迟子建小说( 鸭如花) ( 当代文坛2 0 0 2 年第2 期) 认为:迟子建最为独特也最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是:她在描写人生的不 幸与悲哀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性内涵的挖掘与生命本质的探寻,尤其执著地表 现人性的温馨与美丽。而苏童关于迟子建(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5 年第1 期) 就明确提出对人性美的书写已成为她的叙述信仰。 最后,忧伤叙述和人文关怀:王艳荣的沉静叙事下的忧伤情怀论迟 子建中短篇小说( 南方文坛2 0 0 7 年第1 期) 则分析了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 忧伤情怀。作者提出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具体体现在她对普通民众的命运和生存 状态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如张东丽的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 识(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第1 期) ,该文就提出:她始终关 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 2 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 对迟子建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比较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小说的诗化、意象和意境:王芳、周婕的迟子建小说的诗意美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4 年第8 期) 从善于捕捉普通人 2 费振钟:迟子建的童话:北国土地上自由的音符 ,当代作家评论 ,1 9 8 8 年第2 期。 身上的闪光点和人性美、善于挖掘易被人忽视的情感体验、善于营建具有浪漫 仙气的通灵世界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小说的诗意美;有关意象方面的研究具有代 表性的有李莉的论小说意象蕴涵的“气味”兼谈迟子建小说( 文艺评 论2 0 0 4 年第3 期) ,文章以小说中的月光、月夜、河流、白雪等意象入手, 论迟子建独特的文学“气味”;对迟子建作品中意境之美研究比较系统的是翟苏 民的两篇文章迟子建小说艺术论( 小说评论2 0 0 4 年第5 期) 和魅力来 自小说意境的构置读迟子建的( 鸭如花) ( 河柳图) ( 小说评论2 0 0 1 年 第6 期) 作者在两篇文章中都高度的评价了迟子建小说中的意境美。 第二,分析人物形象:对迟建小说人物分析最多的恐怕是她小说中的畸异 人物,如管怀国的论迟子建艺术世界里“傻子”形象的艺术价值( 理论与 创作2 0 0 5 年第5 期) 就提出:“傻子”形象的价值就在于加深了迟子建艺术 作品中的悲剧气氛,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矛盾冲突,“傻子”形象既具有 道德伦理的意义,也具有叙事策略的意义。而汪树东的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 异人物( 北方论丛2 0 0 7 年第5 期) ,则指出:对畸异人物的偏爱是迟子建 小说的鲜明特征,这种偏爱蕴含着她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 第三,在语言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方守金的试论迟子建小说语言的诗 化特征( 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指出:迟子建的小说诗意浓 郁,这主要归因于她的出色的语言动力,她在修辞层面上对节奏,声韵和词语 表现的独特的审美追求,体现出良好的艺术感觉和民间写作立场。 3 从文化角度研究 对迟子建的研究从地域文化方面入手的比较多,主要都是从自然风光、地 方风俗、人文景观等进行,其中比较系统的要算金钢的论迟子建小说的地域 文化特征( 当代文坛2 0 0 6 年第6 期) ,主要从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观 三个方面来研究她的地域文化。 有研究者从传统文化那里寻找迟子建的创作根基。赵俊霞的迟子建小说 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2 0 0 5 年硕士毕业论文) 从文化的角度对 其小说进行多方位的分析,认为她的小说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印记。提出迟子 建小说的传统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传 统农业文明的眷恋,与传统文人的心态接近,对儒家和道家理想人格的追寻。 此外还有关于宗教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萨满教文化上,如于 敏的论迟子建的创作与萨满文化( 兰州大学2 0 0 6 年硕士论文) ,该文从宗教 的角度逐层深入分析萨满教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田媛的萨满教对迟子建小 3 说中死亡意识的影响(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阐述了萨满教对 她小说死亡意识的影响。 4 跨学科研究、同其它作家比较研究 第一,有关迟子建的研究也有不少从跨学科入手,研究比较深入的是从叙 事学进行研究:焦会生的迟子建短篇小说论( 当代文坛1 9 9 9 年第5 期) 对其短篇小说创作的叙述内容、叙述动作和叙述话语进行了论述。有关她小说 儿童视角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陈昕的独特的视角诗意的守望论迟子 建的小说创作( 当代文坛第2 0 0 4 年第3 期) ,指出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 述策略,形成了她小说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风格。迟子建小说叙事结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洪德的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三元构架( 当代文坛1 9 9 5 年 第3 期) ,作者提出:迟子建以地方的习俗风物、人物情感和生活故事作为她叙 事的三元构架。 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迟子建是一个较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 的话题,史无明的生态信仰与社会批判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迟子建小说世 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6 年第2 期) 就从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来分别解读迟子建的生态信仰和对社会的批判。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研究很少,代表性的有石立干的论迟子建人格对 其文格的制约( 小说评论2 0 0 5 年第6 期)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探 讨她的文风,认为迟子建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正源于其独特的人格风采,并分 析了她的人格对其文格显著的制约作用。 从女性主义文学角度出发的有刘传霞、李永祥的迟子建与女性主义文学( 济 南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6 期) ,作者认为:迟子建对中国古朴乡土世界的书 写,传达了一种人与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相依相偎的母性文化和以柔韧的温情 来抗拒雄性暴力的信念,摆脱了当下女性主义话语的纠缠状态,为中国女性主 义写作开辟了一片既融合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又契合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思想 空间。 第二,在同其它作家比较研究中,比较研究最多的是萧红与迟子建。其中 最多的是从乡土小说的角度来比较,喻晓薇的张力与和谐:东北女性乡土抒情 文学的两种美学建构萧红、迟子建创作审美风格比较( 江汉论坛2 0 0 3 年第3 期) 认为:萧红与迟子建二人的创作,一个表现为张力之美,一个表现 为和谐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的从儿童的视角来分析,如单元的童 心映照的自然之美萧红、迟子建比较论之一( 江汉论坛 2 0 0 2 年第3 期) : 4 还有的从生死观角度来研究,如胡亭亭,王洪涛萧红、迟子建生死观之比较 ( 黑龙江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5 期) 分析了二人的生死观的异同。 在众多评论者都集中在迟子建的小说研究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多的评论者 对其散文进行了分析研究:较早研究其散文的是王干的冰洁:透明的流动和 凝化评迟子建的散文集,( 伤怀之美) ( 当代作家评论1 9 9 6 年第1 期) ,他认为:迟子建的所有美学追求在她的散文里有一种超水平的显现和优美 的表达,该文章对她散文集伤怀之美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她的散文 有一种寒冷之美,具体表现在一种苍凉而透明的境界和一种伤怀之美。 二、选题的原因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综观有关迟子建作品的评论,上个世纪多是对她作品中的地域、童心、温 情等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研究,新世纪更多的是关注她作品中体现的人文关 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和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上,对她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 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尽管学界的 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依然还存在一些尚待挖掘的学术生长点: 首先,对其散文研究明显不足,研究一个作家不能忽略他的散文,散文是 一个作家创作和人生的很好的注解。迟子建在散文方面收获颇丰:出版有散文 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假如鱼也生有 翅膀、女人的手、我的世界下雪了和北方的盐等。并且她与散 文的“渊源”很深,她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的获奖作品中篇小说世界 上所有的夜晚,当时就有评委这样评价说:“表面上看像散文。”可见迟子建的 散文探索一直在进行。2 0 0 8 年9 月她又凭借散文作品光明在低头的一瞬成 为第三届“冰心散文奖”获奖者之一。正因为此王干先生才提出:“迟子建在整个 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可能是靠散文之美立世的。”,然而有关迟子建的 散文研究却不多,也不够深入,除了上文提到的王干先生的以外,其余有影响 力的研究较少。 其次,有研究者曾提到过她的创作对现代文学关于现代性问题思考方面具 有开创性的影响,( 寿风玲的论迟子建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读与写杂志, 2 0 0 7 年第8 期) ,但还不系统,只是提出了当代文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也不够 深入,并没有联系到当前的社会现状和人的生存状态来进行论述。没有研究者 王千:冰洁:透明的流动和凝化评迟子建的散文集( 伤怀之美) 。当代作家评论,1 9 9 6 年第l 期。 5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去研究她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对当前生命状态和现代性反思 的关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者看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拒斥,但还 不够系统,还未上升到家园母题的高度来研究。 纵观迟子建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对家园的坚守已成为迟子建创 作的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她一直在用纯美的向往守卫家园,同时对现代文 明提出质疑,执著地为人们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园。从家园母题的角度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梳理迟子建的家园母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迟子建的独特 的文学史价值和积极的当下意义,因为迟子建独特的价值在于对家园的坚守, 为虚无和困惑的现代人提供一个心灵居住的乐园,对当代思想建设以及构建和 谐社会也是有价值的,同时,迟子建为文的风格以及这种风格和精神品质对真、 善、美的导引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坛是极有价值的。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品质,以 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并以此反抗物欲横流和浮躁喧嚣的世俗社会,这才是 研究迟子建家园母题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母题和家园母题概念的梳理 ( 一) 母题 “母题”研究在2 0 世纪8 0 年代之后常常出现在学术理论话语中,但对其 定义的界定却很模糊不清。这里有必要对“母题”概念做一个梳理。 母题最先是一个音乐美学上的概念,是指一部组曲中不断地反复地出现的 一个旋律。后来才被引入到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理论诗学和比较文学等领 域中,以下就按照这个思路对母题概念进行一个梳理。 首先,在文化人类学中,母题是指“一种基本的人类概念、精神现象或动 作本身,如乡土、都市、生命、死亡、战争、复仇、漂泊、童年、家族、性爱 等等 。歌德曾将母题定义为“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 现象 。圆他们都强调“母题 首先是一种基本的精神现象,其次这种精神现象 具有重复性,或者说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具有共通性。 其次,在民间文学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s t 汤普森给母题下 的定义:“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 6 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转引自晴 】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1 3 8 页 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动人的力量。 汤普森的界定指出母题是故事中最 小的成分,同时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可以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民间文学 作品中重复出现,对故事起着促进作用。而俄国学者普罗普在他的民间故事 形态学一书中,则指出“母题并不是情节最小的情节单元。母题可以分解为 许多人物行为,对情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行为,他题为功能( f u n c t i o n ) ”。 他们虽然在母题是故事中最小的情节成分这个观点上存在分歧,但在“动人 的力量”或者说“对情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具有促进叙事的功用上 是相通的。这一点应该受益于词源学上对“母题 的理解,“这个词来源于 m o v e r e ( 即t om o v e ,运动) ,因此有运动某物( m o v e n s ) 之意”。四因此大多数学 者在考察这个词时,都强调母题对作品叙事有推动作用。 中国学者在民间文学领域对母题的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不过大 多未能超越汤普森等人关于母题的界说。如中国学者陈建宪,在他的神话学专 著神抵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一书中,是这样来界定母题的:“什 么是母题呢? 简言之,母题就是民间叙事作品( 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 事诗歌等) 中最小的情节元素。这种情节元素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从一个叙 事作品中游离出来,又组合到另外一个作品中去。它在民间叙事中反复出现, 在历史传承中具有独立存在能力和顽强的继承性。它们本身的数量是有限的, 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变换出无数的故事。”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陈建宪 的母题定义是在汤普森对母题的界定基础上进行的,都强调了母题与民间文学 的联系和母题是最小的故事成分的属性,同时也指出了母题具有灵活性,具有 重组的功用。 第三,在理论诗学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俄国理论家维谢洛夫斯基, 他是这样界定“母题”的:“母题是一种格式化,它在社会生活的初期回答自 然界对人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或者把现实生活中一些鲜明的,看来重要的或者 重复出现的印象固定下来。 认为母题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的单项的模式化”, 而且进一步阐释母题为“初级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不可进一步分割的诸因素 就是母题。 维谢洛夫斯基给母题下的这个定义的意义在于:他认识到了母题 【美】s t 汤普森:郑海译,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4 9 9 页。 【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 增订本)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5 页。 【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4 3 页。 陈建宪:神抵与英雄,北京: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第l l 页。 【俄】维谢洛夫斯基:刘宁译,历史诗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8 7 5 8 8 页。 7 与人类现实生活、原初意识的密切关系。概括起来说,在理论诗学领域方面对 母题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母题是最小的不可分解的成分:二 是母题作为一个语词是与人类的生活现实、原始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三 是母题作为叙事的基本单位,可以用来对文本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这些领域 的学者对母题的看法虽然存在不小的分歧,但有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都认 为母题是作为叙述的一个基本单位而存在的。”回 最后,对母题提及最多的恐怕要算在当代比较文学理论中,在比较文学中, 母题研究是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母题的界定主要是从它与“主 题”的关系论述来展开的,“从目前国际比较文学界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学 者倾向于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题是具体的,主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 母题则具有客观性。 如法国的布吕奈尔认为:“母题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成分, 它与主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正相反。” ;德国学者弗兰采尔的意见是:“母题 这个字所指明的意思是较小的主题性的( 题材性的) 单元,它还未能形成一个 完整的情节或故事线索”。 在此基础上可以概括出主题和母题的区别:“母 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 主观性;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 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一般说来,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国内学者这样界定比较文学中的母题: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 情节或字句样式,它一再出现于某一文学作品里构成一条线索;或是一个意象 或“原型 ,由于某一典型示范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美学吸引 力;也可能成为作品里某种全美的符号 ;乐黛云认为:母题,是指在各类文 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 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情、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o , 这个定义同谭桂林在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定义相似。而吴家荣在比较文学新编 则把母题定义为:“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 8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在比较文学主题学视域中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 0 0 7 年。 陈悴、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1 7 页 【法】布吕奈尔等:葛雷、张连奎译,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7 月, 第1 9 1 页。 转引卧法】乌尔利希韦斯坦因,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1 3 6 页。 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第2 2 9 页 刘献彪:比较文学自学手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8 6 年,第2 3 8 页。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8 9 页 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 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 制。 他在乐黛云的基础上,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定义,突出了母题与文 化传统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认识母题的内涵,我们再来看一下有关母题的特点的研究,谭 桂林先生在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一书中对母题的特点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他将母题的特点归纳为三点:首先是“重复性,人类的精神与心理尽管随着历 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而必然会变得越来越繁复,越来越精致,但有些基本的 特质是不会改变的,它们像一根生命的红线,紧紧地维系着人类作为一个文化 族群在大自然中的独特存在。”第二是“整体性,每一种母题作为人类生存方 式的体现,无疑是一种具有独立自足性的精神现象,它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 与叙事模式,各种相近的题材或主题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意义联系,在外在的 形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共同点。”第三是“变体性,有母题则必有子题,这些子 题往往就是母题的种种变体。母题作为某种人类基本概念、某种精神现象,当 它局限于自身时,它存在于抽象或原生状态中,只有当它以各种变体类型出现 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时,它才获得生命的有机性与整体性,并且真正显示出自 身在外延上的广阔性与表现上的丰富性。 同时作者又指出,母题“作为一种 人类精神现象,文学对它的揭示与表现既有继承性又有开创性”。从继承性来 看,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复仇、悲秋、伤别等等母题的创作是十分繁荣的,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作者又列举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写家族兴衰对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与某些思想观念的继承,还列举了张爱玲 的家族小说中的苍凉基调、女性心理刻画的精微细腻、小说人物尤其是女性人 物语言的惟妙惟肖,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从开创性来看,由于文化发展 自身的局限,有些文学母题在汉民族的文学史上曾长期处于阙如状态,最突出 的如童年母题。中国家族伦理中的老者本位观念、传统文化中的望子成龙心态 以及道学传统培养出来的士大夫的方巾气等等,共同封杀了中国文学观童年母 题的书写。周作人是最早意识到并感叹中国文学中的童年母题缺乏的新文学作 家。 尽管学术界对母题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学者的观 点中找出一个共通的观点:母题作为文学作品内容的一部分,是文化传统中具 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1 1 一1 1 2 页。 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5 页。 9 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是指在各类 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 念等,一再出现于某一文学作品里能够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文学作品中对叙事 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便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展开论述的。 ( 二) “家园一 人因其在现实生活社会地位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对家的理解不相同,其 所向往的理想家园也不相同。家家乡家园是人们认识家园内涵时一种 常见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从这个思维模式来梳理“家园”的内涵。 我们先从“家 入手来解读“家园 。提到“家”,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 那个供我们居住的建筑物,即住宅;其次我们还会想到家庭,家庭里具有血缘 亲情关系的成员。这应该是家最基本的意义,但这并不是家的所有意义。 家除了相关于家宅和家庭,“而且还相关于田园与家乡这两个词语将 敞开家的更宽广的维度。显然,这里的田园是家之田园。田园是大地,是 在它之上的山水。因此田园也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如果说田园更多地从 人与自然的角度来揭示了家的本性的话,那么故乡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 敞开了家的意义。每一个人的人生之开始就被故乡的本性所规定,通 常所谓的乡音就是故乡在人身上的语词化的精神烙印。故乡对人的规定是 如此之深,以致使人们在终结时也要还乡叶落归根”。也就是说“家 不 光是家庭、家族、家宅,更应该有“故乡”的含义,它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 系,还应包含“人与社会的关系”。 不管是在中国传统意识中那种作为“家宅 、“家庭 的家,还是作为“田 园 、“家乡 意义上的家都没有真正的抵达“家园”的终极意义。现代的家园 在本质上对精神、文化家园的守望更接近家园的形而上的意义。正如王又平的 观点:“家园一词在汉语中原本是对出生和栖居之地的经验性表达,它寄寓 着熟识、亲近、眷恋、舒适等情感性因素,诱发着人的乡情、亲情和思乡感、 归家感。海德格尔诗学传入中国,家园又被赋予了诸多形而上的意味,如 接近源泉之地、接近极乐的那一点,且与存在的敞开、诗意的栖居、 澄明之境等等相联系。”圆而真正把“家园 指向终极意义的是宗教尤其是 1 0 杨经建:家族文化与2 0 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5 年, 第2 7 页 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4 7 基督教:自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关于存在意义无法定位的身份焦虑、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的“怀乡”模式反复出现我们总会追问:我们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什么才是我们的归宿? 透过这些追问我们就达到家园的最终内 涵,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具有精神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家园。 而对一般人而言,谈到家园,我们会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感,“它带给 我们的,不仅有情感的悲哀、迷惘,也有理论的困惑,也许家园在这里是一种 比喻,一种象征,特指理想或幻想曲中充满了幸福和谐与温馨的所在,由此, 我认为本文意义上的家园是对普通民众而言,家其实就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 态。对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理想的“家园”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形而上的终极意 义的追寻,而是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找一个归属,是一个能让人踏实生活、能安 抚灵魂的地方,是能够自由自在的按人的本真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这就是本 文“家园 的定义。 ( 三) 家园永恒的文学母题 作家对家园的艺术观照与反思,构成了文学的家园母题。家园母题在中国 文学史上早已有之,中国文人们有着强烈的家园情结,文学史上对“家园”的 书写数不胜数,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到“露从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从1 9 世纪末的红楼梦到“激 流三部曲 、四世同堂,从鲁迅的故乡到沈从文的边城,直到2 0 世 纪末从莫言的以“红高粱 为主体意象的“高密东北乡 ,到苏童的以“枫杨 树 为主体的故乡小说,再到张炜的家族、柏慧,乃至诸如此类的伤痕 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以及先锋文学等,对家园的书写几 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史。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的确,没有谁会对自己的故乡无动于衷,人们总是 像珍爱生命本身一样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苏联诗人叶赛宁曾说过:“找到家 园,就是胜利 圆,人们只有找到了家园才能使自己的身份得到认同,才能让 我们在人生天地间踏实的活着,所以尽管回家之路漫漫,可是诗人们从没有放 页。 杨经建著家族文化与2 0 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长沙:岳麓书社,2 0 0 5 ,第2 8 页。 转引自杨经建:家族文化与2 0 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长沙:岳麓书社,2 0 0 5 年, 第2 9 页。 1 1 弃过,他们都在用一生的旅程去寻找它。 从古至今,诗人们都在找寻自己的家园,但是各自的家园母题的内涵又不 完全相同。当代文学的家园母题既是对古代家园母题的继承,同时又具有开创 性,开创性不仅表现在对文学史的缺憾的弥补,而且也表现在对文学史上一些 传统母题的意义的深化与模式的重构。通过对中国家园母题文学的梳理,我们 可以看出中国家园母题文学的发展轨迹,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家园在各个时期的 内涵不同,尤其是在某一时期的家园母题文学同政治社会意识关系很紧密,所 以有些家园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正是通过这相的梳理,更能看出各时期家 园母题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人对家园的回望常常是一种可以伸展其治世理想的家园,他们 的乡愁多是“望帝乡而不见的哀愁,如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目,长安不见 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古代的家园母题往往出现在流寓文学和迁徙文学 之中,其原因无非士大夫或因直言犯上,或因怀才不遇,被迫远远地离开家乡 如屈原的骚人情怀,他所怀念的不是他的身生之地,而是那个抛弃他的国都。 所以古代之家园母题更多是对自在家园或者治世理想的家园的依恋,作者不仅 深深地保留着对故乡的依恋,而且非常清晰地表露出某种回归意识与还乡情 结,是“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乡愁( 黄鹤楼) 。 2 0 世纪初,中国文学中家园母题小说有一个中心叙事的模式,这就是“叛 逆与救赎的双重变奏。2 0 世纪初,年轻人为了他们的理想要冲出家庭,而老 一辈的家长们为了他们的传统理念“拼命的要挽救大家族的日薄西山的没落命 运,于是老少之间的代沟与冲突激起了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中家族小说的 繁盛与漫衍”,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就是很好的 例证。一方面,“年轻的一代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从家族的灭落中拯救 出自己,不能不做一个叛逆的不孝子孙;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家族心怀依 恋之情。 2 0 世纪5 0 年代- 7 0 年代,因为特定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从严格意义上来 说没有家园母题的小说,有一部分只是家族母题小说,这里姑且从家族小说的 特点来谈家园小说,这时期的家族小说几乎都与革命斗争联系在了一起,家园 的界定已经从个人的情感脱离出来,同当时的政治联系在一起了,如梁斌的红 旗谱就是将朱、严两家三代同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人的恩怨同农民的自发斗 1 2 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第7 3 页 争到自学革命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欧阳山的三部曲代风流写到了广州城 里有亲戚关系的三个家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