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歌与浙东南的社会生活风俗.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歌与浙东南的社会生活风俗.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歌与浙东南的社会生活风俗.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歌与浙东南的社会生活风俗.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歌与浙东南的社会生活风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浙东南。位于我国浙江省的东南方向,东临东海,南接福建省,拥有许多民歌,是我国 南戏之源。浙东南民歌是浙东南劳动人民生活历练的沉淀。也是历代人民传口昌的精华凝集, 它的久远、质朴和鲜活,描绘了山水海天等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展示了浙东南人民的生产 生活,乡土风俗、感情生活等,其中蕴涵着详尽而生动的民风民俗。 浙东南民俗是浙东南人民历史相沿,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的积淀,是浙东南社会文化 中最重要、最具地域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浙东南民俗中有相当部分是关系到民歌的,民歌 的存在和发展与当地民俗活动紧密相联,并以其重要地位显示着它存在于浙东南民俗的各个 领域。 关键词:浙东南民歌;生产劳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3 a b s t r a c t s o u t h e a s to fz h ej i a n g ,l y i n gi nt h es o u t h e a s t e r no fz h ej i a n gp r o v i n c e s ,i sf a m o 罄 t h es o u r c eo ff o l ks o n ga n ds o u t h ( j r a n l ao fc h i n a - s o u t h e a s tf o l l o fz h ej i a n gi sal i v e d i m e m w h a tz h ej i a n gw o h i n gp e o p l eh a v ee x p e r i e n c e d , i sa l s ot h ea g g l u t i n a t ec o n d e n s e ds e v e r a l g e n e r a t i o n ss i n g i t se h a r a c t o r ao fr e m o t e ,s i m p l ea n dl i f e l i k eh a v ed e s c r i b e dn a t o x a ll a n d s c a p e a n dp o l i t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o ft h em o u n t a i n sa n dw a t e r s ,h a v es h o w nn a t i v ec u s t o m e m o t i o no f p e o p l et h e r e , a m o n gw h i c hc o n t a i ne x h a u s t i v ea n dv i v i df o l kc u s t o m s s o u t h e a s tf o l i 【c u s t o mo f z h ej i a n gp r o v i n c ei sas e d i m e mo f p e o p l eh i s t o r yi nz h ej i a n g , i s t h em o s ti m p o r u m tp a no fs o c i e t yc u l t u r ea n dr e g i o nc h a r a c t e q a b o u tz h ej i a n g m a n yp a r t so f s o u t h e a s tf o l kc u s t o mr e l a t ew i t hs o u t h e a s tf o l ks o n g , a n dt h ef o l ks o n g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e v e r yf i e l d so f s o c i e t y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s o u t h e a s t e r nf o l ks o n go fz h ej i a n g :w o r k i n gf o l kc u s t o m ;s o c i a lf o l k c u s t o m ;s p i r i t u a lf o l kc u s t o m ;f o l kc u s t o mo ft h el a n g u a g e 4 序言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要创新必深入挖掘其事物可继承的价值。对于民族 音乐的创新而言,首先要研究民族音乐的继承价值。民族音乐具有继承价值特点,是因为各 民族的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民众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该文章所研究的浙东南 民歌,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它更反映了浙东南各地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 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因此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该文通过多层面地研究,对浙东南民歌的地域特征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研究过程中, 笔者将民族民间音乐放在整个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重视运用其他学科的 新思想和新观念:同时,结合音乐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 果,从而达到多角度综合研究的效果。作者通过对浙东南民歌深层次的观念特征、文化特征、 审美特征的分析归纳,揭示出浙东南民歌的文化结构特点和文化意义。 学术的进步在于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对于本文的作者来说,她的这种民歌理论研 究工作的过程,自然也是认真向浙东南各地的民间音乐艺术家学习的过程;深化自身对民族 声乐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自身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努力运用民族音乐学理 论及方法进行科研实践的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这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从理 论上讲,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意识,文中的一些观点、见解和论述,都显示出作者 对浙东南民歌音乐文化的描述和阐释。在理念上蕴含着一种出新的渴求;同时,表现出一种 吸收其他人文学科理论及方法来构建自身理论的渴望;从声乐实践上来讲,夏阳本身的演唱 音域宽广,音色纯净、明亮、吐字清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通过本次民歌理论研 究的实践,她更加深化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感情。从学习继承传统到科学的演唱技法,都得 到了很大的进步,再加上她在地域语言和风格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合理运用,使她现在的 演口昌更具鲜明的个性特点。 总之,夏阳在为浙东南民歌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努力,同时,本课题的 研究过程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她在歌唱方面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发展 潜力。希望她不断探索和追求,攀登高峰,更上一层楼。 一一导师:金铁霖 绪论 民族的是主流的,是世界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是一笔丰富的 精神财富。中国的民歌更是世界歌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热爱中国民族声乐,除 了在舞台上把这份热爱传达给观众外,我想流传几千年,至今还活跃在人民生活中的民族民 间音乐文化应该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继承、吸收和发扬。我的导师金铁霖教授,在平时的 教学和生活当中无时不刻都教导我们,现代民族声乐唱法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根基的,要求 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学会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去寻找新的灵感。磨练自己 的表演。 发展民族音乐,传播民族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同时,在实践中千万不能离 开我们的根,而迷失自己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这个民族是可悲的是很危险的。民族精 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员,作为一个民族声乐学 习者,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功底和舞台表演基础,更加重要的是,在 观念上建立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根脉思想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的各种研究工作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丰富和加强自身的表演。本文从选题到研究实践在到 结题。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温州人,白幼就在家乡民风民俗的环境中成长,每当我在节日或各种 仪式中听到或唱起温州的民歌时,我就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亲切感和满足感。而在我长大成 人后,尤其是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后,我发现儿时的那种感觉,其实可 以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语来概括,即在民歌中体会我是温州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传人的归属感。 综上,本文选择从民风民俗的角度来对我的家乡浙东南的民歌进行研究,期望在本课题 的研究实践中,深化自己对家乡民歌的认识,强化自己的理论研究能力,使自己的声乐演口昌 得到综合提高。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艺术表演境界。 6 l 、l 浙东南地域简介 一、概述 浙江东南部主要是指以温州市为中心的乐清、瑞安、平阳、青田等地以及丽水市的东南 部分。浙东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水、江、海交融,自古就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 谓,有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三大山脉:整个浙江8 大水系,浙东南占有瓯江、飞云江、 鳘江三大水系;海岸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3 3 9 公里,还有被称为“百岛之县”的洞头县。 浙东南集山的奇秀、水的柔美、海的韵味之大成。 浙东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在此繁 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瓯越文化。浙东南这片土地,己经滋养并培育了许多的历史名人,在 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首创中 国山水诗体,成为我国山水诗鼻祖:宋时有“永嘉四灵”诗派;中国的南戏也是从这里滥觞, 明代高则诚的琵琶记被国外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永嘉的昆剧, 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也在这里南宋时以叶 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派、陆九渊心学派鼎足而立。“永嘉学派”提出事功 学说。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这种传统重商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文化基 因”;同时。这里还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近百年来,数学方面的浙东南籍教授有2 0 0 多位, 其中苏步青,谷超豪、姜立夫等一大批数学家享誉中外。浙东南的温州还是中国游泳之乡、 国际象棋城、中国诗词城。 浙东南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在浙东南经济舞台上有着 举足轻重的地位。浙东南的发展,没有更多地依靠国家投资,而是主要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 量。政府积极鼓励群众发展、放胆大干,采取放宽准入,扩大开放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 民群众的创业热情,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持续的创新、持久的活力,使浙东南 经济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切证明了,在浙东南生活的人民。具备一个重要的共 同性格特征,即“敢闯敢创,以小见大、以小博大”。 l2 浙东南民歌概况 浙东南民歌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瓯 越文化。南宋时期,由于经济、政治中心南移至浙江杭州,使得浙东南的民歌更趋兴盛。至 7 明朝时,众多民歌的流行,使浙东南成为中国南戏的滥觞之地,南戏从这里发源,然后传播 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因此可以说。以浙东南民歌为音乐基础的南戏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上产 生了影响。这一点,使得对于浙东南民歌的各种研究更具意义。 浙东南民歌是浙东南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浙 东南各地的乡镇、村落,茶余饭后、田问地头,人们不管是耕地、做饭、请客、红白喜事都 要唱民歌。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商人以及广大的妇女、儿 童们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浙东南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 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日益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浙东南民歌以五声音阶调式为主其曲式结构最为常见的是四句体分节歌,类似于唐 诗中的“绝句”,结构颇为规整。还有五句体分节歌。在这种结构中,前四句多为对称的句 子,第五句多总结性的句子。较少见的有六句体、七句体、八句体。另外,叙事性民歌中一 般为多句体结构。唱词以七字句最为常见,类似七言古诗和七绝、七律,但较之更为自由些。 也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宝塔体。等结构。 浙东南民歌按体载区别,可分为古歌、劳动歌、丧歌,乡俗歌、叙事歌,儿歌、灯调、 莲花等,分别具有各自的音乐特征。 比如,劳动是人类起码的生存手段。民歌中现存的劳动歌,差不多反映了人类发展史 中各个时期的劳动方式特征。这里的劳动歌展现了浙东南地域的人们劳动方式多元并存的复 杂性,更主要的,它折射浙东南劳动人民对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独特追求 “号子”就是劳动歌,它产生于协作性较强的集体劳动。劳动号子充满着浓郁的生活 气息,号子的唱词大都是劳动者( 更多的是领唱者) 在劳动过程中即兴编唱的。在劳动中,他 们常常是边干、边编、边演唱。一般都是无伴奏的徒歌。浙东南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有工程号 子,渔船号子、搬运号子、作坊号子,农事号子等。 再如丧歌是在悼念死者,为亡人守灵时演唱的,多有一定的格式程序,也可自编自唱 多人传唱。乡俗歌则是民间乡俗活动中演口昌的歌谣。还有叙事歌,也可称“故事歌”。它是 具有一定人物、情节、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篇幅较长,通常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描述故事。 灯调、莲花则与灯节、庙会等有关活动中所演唱的歌。 各种体裁形式的民歌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歌词特点。 如劳动歌中。号子的唱词大都是劳动者( 更多的是领唱者) 在劳动过程中即兴编唱的在 劳动中,他们常常是边干、边编、边演唱,唱词语言直接明确、通俗生动,同时生动形象, 很有意趣。唱词除了领唱的外,还有众人的呼应声,即劳动者所发出的“哎、哟、嗨、嗬” 等吆喝性的衬词,没有具体意思,只是表现一种情绪。如温州的打桩号子,乐清的船夫号 子 温州蛋行工人的数蛋号子等。 山歌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家庭、爱情等多方面的题材,人们称它 8 是劳动人民的“抒情小曲”山歌的唱词具有如下特点:即兴性,歌唱者往往是见到什么唱 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所以它的唱词具有较强的即兴编创性。它的唱词具有明确、直率、 自然、纯朴、修饰性不强的特点;形象性,即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很多歌词往往从 客观景物唱起,而后引出中心思想和主题,形象鲜明:口语性,山歌歌词大都是劳动人民生 活中的口头语言,因而它纯朴自然,通俗易懂,容易上口、容易记忆便于口头传唱。如温 州山歌叮叮当,曲调优美,节奏轻快,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自豪。乐清山歌对 乌,对比鲜明,曲调生动,通过歌唱美丽、自由的鸟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 爱和向往。 叙事歌的题材丰富、内容广阔。歌词语言质朴、优美,讲究韵律。因此每一个歌都有一 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所以它的歌词长大、段数多,有的歌词数十行以至一两百行或更长的 篇幅。 儿歌反映的是儿童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歌词具有生动活泼、纯朴健康的特点,从内容到 形式都符合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内容浅显,句式简单,自由灵活,富于想象,带有浪漫 主义色彩,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散发出浓厚的童趣。 还有一些小调,如农民平时劳动之余来歌唱的烟筒调、老来哥等,这些小调, 有的朴素而清新,有的诙谐而风趣,基本上还保持民间朴素健康的特色 1 3 民俗界定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 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 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 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 和意识,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 民俗和语言民俗四部分。9 浙东南民歌中描绘了浙东南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展示了浙东南人民的生产生 活、风俗习惯、感情生活等,其中蕴涵着详尽而生动的民俗事象。本文试从各种民俗角度出 发,对浙东南民歌进行分析、阐述。 二、浙东南民歌与物质( 劳动生产类) 民俗 9 物质民俗,是指劳动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 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民俗等等。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 是其它人类活动的基础,笔者将主要从浙东南民歌中反映的生产劳动民俗方面进行分析阐 述 浙东南地处沿海,南与福建宁德地区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地区相连北和东北与台 州地区接壤。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 分明,温度适中,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物种资源丰富,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产 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生产历来发达繁盛。长期的生产实践,使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耕 作经验,创造了一整套精耕细作的办法,在民歌中有相当的反映。如下例插田歌中对农 业开发的描述: 插田歌 垅里大丘四四方,插田就是栽米粮 郎妹插田排成对,哪怕大丘万丈长 这首歌表达了郎妹插田“栽米粮”、“哪怕大丘万丈长”的壮志豪情。还有的民歌则直 接表达出劳动者不怕风险、不畏生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浙东南民歌中有很多描写农业生活的内容,都与劳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体现了各 种劳动者的风貌,如“看牛伢子”、“田中农夫”、“打鱼老子”、“樵夫药手”等,其中描写了 风趣热闹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劳动之余的快乐;同时,不同的环境也对劳动歌曲产生了异样 的模式,浙东南低丘陵和平原地区大都流传着田歌,如:扯秧歌、插秧歌、莳田歌、车水歌 等,并有“开秧门”的仪式;而山区大都有开山歌、挖荒歌、采茶歌等。河边的渔民大都会 唱渔歌;而山区的山民大都会口昌猎歌;走南闯北的船工大都熟悉滩歌;而深山老林的乡民大 多懂得樵歌等等。 旧时浙东南工业技术不发达,下窑挖煤和下河驾船都是十分辛苦而又危险的工作,在浙 东南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两旬俗语:“驾船的人死了没埋,挖煤的人埋了没死。”民歌反映 着当时的时代变化,社会现象和历史风貌。它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一定也是围绕着这些方 面去表现、发挥,从而形成一定的风格特征,如下: 有女莫嫁下窑郎 1 0 养女莫嫁下窑郎,口呷煤灰无下场 卖了茅屋卖儿女,嫁了老婆做道场 有女荚嫁驾船郎 养女莫嫁驾船郎,河风吹老少年郎: 穿烂几多新草鞋,睡了几多无脚床: 一年穿烂三年衣,三年没睡一年妻 浙东南人民的勤劳耐苦精神。世代传承,在民间歌谣中也多有反映。如浙东南瑞安的 一首山歌: 。山歌不唱走调多, 田不勤锄草生寓, 坐立不正背成驼 身不劳动骨头酥” 不劳动是变质的开始,用“骨头酥”来具体刻画懒、贪、馋,是多么生动的比喻。勤劳的 对立面是懒惰。有些民歌通过诙谐的手法讽刺了农村中那些好吃懒做、不愿劳动的二流子。 如下例: 。天光( 早晨) 露水白洋洋,宁可日昼( 中午) 晒太阳 日昼太阳上晒落,宁可黄昏夹暗摸; 黄昏蚊虫叫嗡嗡,宁- l l l 朝天光起 更” 还有首民歌是这样唱的:“弹棉郎,弹棉郎,身背弹弓走四方。”这里的弹棉郎,是指以 弹棉为主的个体手工业者,历代不少手工业者,都单身出外谋生,以养活家口。以“弹棉郎” 习俗为代表的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精神在民歌中得以体现。这些民间歌谣和浙东南人民吃苦耐 劳传统,是完全一致的。它们世代相传,直到现代。 三、淅东南民歌与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它所涉及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 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 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 、社 会制度组织( 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 、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浙东南民歌反映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关于爱情婚姻生活和节日娱乐习俗方面的。 3 1 民歌与爱情婚姻 一般意义上来讲,民歌之所以能流传久远,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永恒的爱情。浙东南 民歌也是这样,情歌和有关婚姻题材的歌,在浙东南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类民歌的数 量大,反映面广,既有未婚男女自由恋爱反对包办的描写,也有“童养媳妇不如鬼”的血泪 控诉,还有已婚者婚姻不幸的真实写照,以及单身的寡妇和光棍的苦辣酸甜,未婚男女对“野 性”的追求等。凡是有关爱情生活以及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这些民歌反映 了劳动人民真挚、纯朴的爱情,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a 悲惨的婚姻 解放前,浙东南城乡青年男女之间的婚姻多是按照。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进行的, 婚姻极不自由,一道道封建礼教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青年男女,他们的婚姻不能自主导致 许多婚姻都不美满他们只能在婚外去寻找爱情和幸福快乐。于是,产生很多这类民歌,如 下: 好一朵鲜花 ( 潘金连戏叔) 好一朵鲜花( 哎哟,哎哟) , 好一个小武松( 哎哟,哎哟) , 回家探长兄( 哎哟,哎哟) , 金连把门开( 哎哟,哎哟) , 嫂嫂把话听( 哎哟,哎哟) , 好一朵鲜花( 哎哟) ,鲜花不知 好一个小武松( 哎哟) ,景阳岗上 回家长兄( 哎哟) ,走过街坊 把门开( 哎哟) ,开开门来 嫂嫂把话听( 哎哟) ,我在外面 落在哪一家( 哎哟) 潘金连坐在东( 啊) 东楼上( 哎) 打虎称英雄( 哎哟) 梁山上算来头( 啊) 头一个( 哎) 转在东楼上( 哎哟) 叫金连快来把( 啊) 把门开( 哎) 叔叔请进来( 哎哟) 叔请坐为介去( 啊) 去介久( 哎) 1 2 另外有:事情( 哎哟) 到如今才能转( 啊) 转回程( 哎) 小情哥 小情哥,小情哥,你把良心摸一摸, 你的鞋子是奴家做,奴家那丈夫打赤脚, 柳山哥呀我柳山哥,你说我爱哪一个了? 这类情歌反映的是青年男女因为对现实婚姻的反抗而私自偷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 种偷情看作“不高尚”的行为。 以上仅仅是婚姻苦难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旧社会婚姻中的“童养媳”和。大婆娘”现 象也较普遍,这对妇女更是一种婚姻枷锁。就像民歌中所描述的: 十八妹子七岁哥 十八妹子七岁哥,哥哥太小莫奈何, 你挑水桶去担水,他跟后面扯桶索, 扯落桶索倒了水,他抱个脑壳喊哎哟 十 妹子七岁哥,哥哥太小莫京4 - 7 , 你端个脸盆来洗脸,他扎起裤子要洗脚, 洗湿鞋子洗湿袜,他歪着脖子摇脑壳 十八妹子七岁哥,哥哥太小莫奈何, 你睡到半夜来盖被,他翘起屁股捅凡脚, 踢我几脚犹小可,桶烂一床新被窝 b 纯美的爱情 反映男女纯真爱情生活的民歌,在浙江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数量,这些民歌反映了劳动 人民真挚、纯朴的爱情。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比如反映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美好心态。这种爱情表达一般比较含蓄。如 下例: 唱个山歌试妹心 隔河望见妹穿青,人无言来水无声 打个石试深浅,唱个山歌试妹一心 盼望老天下大雨 送郎那个迟到槽门边也,打开那个槽门望青天也, 盼望那个老天爷落大雨也,留得那个情哥歇几天呀 这首民歌具有一种情理之趣。趣”在情姐盼望老天下大雨。人们总希望送客时天晴好 走路,而这位情姐在送郎出槽门时看“青天”而“盼望老天下大雨。,因为想“留得情郎歇 几天”,人想留客却希望“天留客”。这种“留客”心理,情理交融,妙趣横生。 还有哥妹情在你我心、和她讲讲知心话等等如下: 哥妹情在你我心 哥问妹妹可应承, 蜘蛛牵丝在肚里, 妹指蛛网笑盈盈; 哥妹情在你我心 和她讲讲知心话 情姐走路像朵花, 屋门塘前栽丘藕, 姐要摘花又挖藕, 扯她进屋坐一坐, 想个主意谋到她, 后背园中栽园花, 一把挡路拦住她, 和她讲讲知心话 反映未婚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要求与心态,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大胆追求爱情,选择 自己心中的理想伴侣,体现出一种高雅情怀。如下两首民歌: 妹妹我爱作田人 蜜蜂爱花鸟爱林,蝴蝶最爱桃花红 哥要问我爱什i x ? ,妹妹我爱作田人 1 4 高梁蒸酒味道长 新搭田塍栽高梁, 吃酒要吃高粢酒, 高榘蒸酒味道长 恋郎要恋读书郎 反映男女对待爱情的观念与心态。他们大都对自己的婚姻满意,珍爱家庭珍惜爱情, 忠贞专一,地久天长,体现出一种高尚情操。如下几例: 隔河望见庙门开 隔河望见( 呃庙门开三个娇莲( 呃) 拜庙来,( 呢) 大姐烧香二姐下跪,三姐烧纸( 呃) 化钱财( 呃) 保佑我的长工哥哥快回来( 呢) 石板架桥万万年 草鞋合脚哥才穿, 连妹不是三五日, 见妹合m 哥才连, 石板架桥万万年 藤死树枯不分家 郎在地里种棉花, 瓜藤缠在棉树上, 妹在地边种丝瓜, 藤死树枯不分家 反映青年男女大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心境。他们见到意中人,便大胆追求互相 调情,表现他们开放又含蓄、胆大又心细、热烈又机智的形象。如下例洗脸: 对门个对户( 哎) 对阶( 哎) 基( 哎) , 二人个洗脸( 哎) 笑嘻( 哎) 嘻( 哎) ,旁人个问我( 哎) 笑什( 哎) 么( 哎) ,奴笑蚨哎他笑妻( 哎) 这首民歌短短四句话,构思却非常精妙,有景、有情、有意、有境,反映了一对青年 男女的深情爱恋与相思,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与退思。 c 野性爱恋 浙江地域古属。南蛮之地”。未开发之前,这里“山高皇帝远”,人们生活养成了一种 自由的“野性”。据传:古时,浙东南曾有过结婚前必须经过野恋的习俗。因此很多民歌都 采用了赤裸裸的爱情语言,与陕北高原那种“开阔中藏含蓄”的爱情民歌相比,浙东南民歌 特别是山区的民歌就有一种。闭塞中露开放”的野性特点。 比如有一首民歌唱到: “抬头望见对面山,山里好花郎想攀; 少年哥哥你莫烦,请你收兵我献关,一朵好花送郎攀” 这还算比较含蓄,还有的情歌更为直露。再比如 “昨夜里,姐恋郎,颠鸾倒凤j 且抱郎, 一更玩个龙上水,二更玩个马恋狂( 泥里打滚之意) 三更玩个蛇相缚,四更玩个虎从狼, 五更玩个奔天光,要我情姐如何舍得少年郎” 这类语言,在浙东南情歌中并不少见。这与当地人的生育崇拜,追切需要多生育快生 育以繁衍人丁有关,所以民众就唱一些表现情感强烈要求的歌,用以打动人心,激发春情。 这就是荒诞处存理性、狂野处见真情,体现着浙东南民歌的野性美。 3 2 民歌与节日娱乐 浙东南人民在劳动之余、节庆之日时,常以歌谣抒发感情,并富有鲜明的地方风俗特 色内容极为广泛、丰富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元旦期间,民间有文化娱乐活动,如新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 d , j i 结队成群,携有锣鼓,沿街敲打,此往彼来,络绎不绝,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则集合 邻友,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春节期间。初一日,有人把红糖元宝用红绳缚在万年青的树枝上,沿门挨户送吉利话, 由一人打着竹板或摇铜钱串。现编俚语,一人摇春柴( 樟树枝叶) 专门应好,这叫送元宝7 1 6 或”喊元宝。浙东南有俗语日:正月初一送元宝,讲的都是好。讲完。每户给点年糕或零 钱。如下面这首温州永嘉的送元宝之歌: 送元宝之歌 。元宝进门台,好! 金银大发财,好! 积德积善前世修,好! 元宝扭一扭,好! 养猪大如牛,好! 元宝显一显,好! 赤脚蓬头刘海仙,好! 刘海仙戏金蟾,好f 金钱银钱送上府来,好! 福禄寿禧万万年,好! 一 元宵也称上元节、灯节。从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止。城乡开展舞龙灯活动。十四至十 六是。正灯”日子为舞龙灯活动高潮、常见龙灯有布龙、纱龙、凳板龙和首饰龙。龙灯队穿 街走巷,至大户人家庭院舞龙、“参龙”。“参龙”时,灯师在鼓乐声中唱龙灯歌,为该户 主人祈福。龙灯歌有一定套式,灯师针对户主姓名,身份,即兴添加歌词、各地还有调马灯、 舞鱼灯、舞狮子,踏高跷、扮柳翠等项文娱活动。如下例民歌大姐看灯中,就反映了 灯节期间,民众热闹聚会,乡民非常喜爱灯节,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欣赏舞龙灯、狮 子滚绣球等,兴奋之余,竟忘记了回家。 1 一更里呀 2 二更里呀 3 三更里呀 4 四更里呀 金钗头上 看看什么 实在塑得 想想又喜 大姐呀 大姐呀 大姐呀 大姐呀 大姐看灯 缸粉去秃 打扮去看 进了庙 出庙 戴,耳环两边 灯狮子滚绣 好果然塑得 欢,想想又担 灯,姑姑嫂嫂 灯,看到那西边呀 门,抬头观看 门。姑嫂挽手 分, 大红 裤子 球 中间 一盏 妙。手拿杨柳 忧, 担忧 爹娘 绿绸子的裙绣花的呀披风呀穿了几多裁,我的嫂嫂 鲤鱼跳龙门那般的后生呀跳着舞龙灯,我的嫂嫂 1 7 挽手而同行 这么许多人 南海观世音 转回自家门 坐在莲台上,大红的神帐呀挂着两边分,我那菩萨 骂我去看灯,一时的高兴呀忘了家管严,我那老天 呀,红绣花鞋长呀长三寸哪哎嗨哟 呀,你看多么好呀好热闹哪哎嗨哟 呀,为何打扮得这样好哪哎嗨哟 呀,当初不该去呀去看灯哪哎嗨哟 还有在农村节日活动中演唱的,如乐清的马灯调,来自民间跑马灯舞蹈;青田、 永嘉一带的采茶调,来自民间采茶灯舞蹈等等。这种小调都兼有歌舞特点,节奏整齐 曲调欢快而优美,情绪热烈。 四、浙东南民歌与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 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形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 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 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及民间艺术等。o 浙东南民歌中反映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和仪式方面,还有一小部分流露出一 些巫术和禁忌性质的风俗。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 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浙东南的民众是多神论者,大多数人相信万物有灵, 虔诚地崇拜着天神、地神、云神、龙神、谷神、山神、树神及各方位神、动物等。从他们日 常所唱的歌曲中就可反映出来,主要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 4 1 民歌与图腾崇拜 古浙东南人认为世上某些动物、植物与本氏族有关,即以此物作为图腾,以示保护和 象征。比如。犬”,与浙东南人的狩猎有关,犬能够在人们狩猎时给以必要的帮助,因而人 们对犬十分宠爱,每逢大年初一吃年饭,第一碗饭要先喂犬,并加大片猪肉,连小孩取乳名 也大多冠以“狗”字。还有传说上古时发大水,大地一片汪洋,物种皆没。赖龙犬泅水,将 屋藏谷子拉至高岸人间始有谷种,皆作狗尾状。还有“龙”,人们视其为威严、神秘、吉 祥的象征,每逢喜庆节日要高举彩龙游行。 1 8 如元宵也称上元节、灯节。从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止,城乡开展舞龙灯活动。十四至 十六是“正灯”日子为舞龙灯活动高潮、常见龙灯有布龙,纱龙,凳板龙和首饰龙。龙灯队穿 街走巷,至大户人家庭院舞龙、“参龙。t 参龙”时,灯师在鼓乐声中唱龙灯歌,为该户主 人祈福。龙灯歌有一定套式,灯师针对户主姓名,身份,即兴添加歌词。 4 2 民歌与祖先崇拜 人在原始状态就善于幻想,对人类来源,宇宙生成、万物化生不断追问。浙东南民歌 用大量的古歌,心授口传着先民们一代又一代对这些所谓宇宙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古歌中对 洪荒时代的遥远回忆,对生灭无定的追问和应答,都体现着一种祖先神灵思维。因为这些思 维观念都被古歌吟唱者化为人们都能听懂的神话故事与自然世界合着篝火歌舞,如醉如痴地 在同天地交感的幻觉中,与自然世界合为一体。 祖先作为有亲缘关系的生产集团的全民崇拜对象,可增强族群的凝聚力。这凝聚力的核 心就是“同根意识”和“血缘承诺”。音乐上与它的对应就是大量的“根古歌”和“人类起 源歌”以及与此有关的古老乐舞。 4 3 民歌与鬼魂崇拜 与神灵崇拜并存的另一种精神民俗是鬼魂崇拜,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人们不能解释 生死、梦境等现象,就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而是还存在于一个灵魂的世界。落后的科学 意识使人们将现实中的灾难归结于一个未知世界的鬼魂所带来。所以人们对死亡非常重视。 浙东南人对丧葬也很重视:首先要请。道士”做“道场”超度亡魂,少则一日。一夕, 多则七天七晚;其次要祭奠,请“札生”、乐队按古礼进行祭奠。要歌儒家之莫章,颂亲人 之德慧。儿孙晚辈要跪拜有加,虔诚上祭:然后要请风水先生( 地仙) 看墓地风水、方向,定 安葬时辰;最后亲人要日夜陪棺,并请歌手唱丧歌。歌手们击鼓而歌,颂死者功德。慰亲人 哀思,规劝世人行孝行善。歌本甚多,感人肺腑。 丧歌是在悼念死者,为亡人守灵时演唱的多有一定的格式程序,也可自编自唱,多 人传唱。如下例: 丧歌 ( 啊) 静性静陛,敢郎进门, 先请屋檐童子, 后请九天司命, 三请寥堂( 啊) 并香火( 啊) , 四请孝主跪灵前, 1 9 喜炮一响( 啊) 两头烟 恭贺孝主手万年 五,淅东南民歌与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间文学和民俗语 言两大部分。民阈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民 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形式。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 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 酒令等等。o 浙东南民歌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民俗内涵。 5 1 民歌与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上有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特征,是民俗事象中十分活跃的 因素。浙东南民歌中包含了很多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有民间神话传说、有历史人物的传说、 也有关于帝王将相的传说。如下例,在十拜歌中的唱词,每拜都包含了一个在民间广泛 流传的神灵。 十拜歌 一拜天上日月星, 三拜皇王万万岁, 五拜五岳五圣帝; 七拜天上七姐妹, 九拜九天玄女娘, 再拜难报父母恩, 二拜地下十阎君, 四拜寺庙四天尊, 六拜南海现世音, 八拜八仙吕洞宾, 十拜父母生我身, 手棒宝香求太平 上例中唱词中,就提及了关于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领域的各种人物,而且唱的都是 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大众神灵形象高度精练地加以叙述。使欣赏者的兴致持续保持有敬 仰、圣洁的心理状态,最后整体归位于对生身父母的参拜。再如下例: 好一朵鲜花 2 0 ( 潘金连戏叔) 好一朵鲜花( 哎哟哎哟) 好一个小武松( 哎哟哎哟) 回家探长兄( 哎哟,哎哟) 。 金连把门开( 哎哟,哎哟) 。 嫂嫂把话听( 哎哟,哎哟) 。 好一朵鲜花( 哎哟) ,鲜花不知 好一个小武松( 哎哟) ,景阳岗上 回家长兄( 哎哟) ,走过街坊 把门开( 哎哟) ,开开门来 嫂嫂把话听( 哎哟) ,我在外面 落在哪一家( 哎哟) 潘金连坐在东( 啊) 东楼上( 哎) 打虎称英雄( 哎哟) 梁山上算来头( 啊) 头一个( 哟 转在东楼上( 哎哟) 叫金连快来把( 啊) 把门开( 哎) 叔叔请进来( 哎哟) 叔请坐为介去( 啊) 去介久( 哎) 另外有事情( 哎哟) 到如今才能转( 啊) 转回程( 哎) 民歌好一朵鲜花中唱述了中国人十分熟悉的潘金莲戏武松的故事。对该故事的传 唱t 表现了歌唱者对于潘金莲在封建束缚的痛苦婚姻制度中的无奈,以及对于她向往与追求 美好爱情的感慨。 浙东南民歌把流传在人民口头的民间传说纳入自己的表现范畴,它敢喜、敢悲,敢怒、 敢恨,使作品的现实性又涂上了理想化的色彩,显示出生动的民间性,使浙东南民歌的民间 风格进一步得到体现。 5 2 民歌与民俗语言 民俗语言是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问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 体传承的俗话套语它自然生长于民众丰厚的生活土壤,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广大民众 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结晶传达和反跌着民众的思想、感情和习俗。 浙东南民歌中保留的民俗语言主要是谚语、串话和俗语等。例如: 。世人要想心满足,无非南柯一梦西”( 不足歌) 。瓜藤缠在棉埘上,藤死树枯不分家”( 藤死料桔不分家” 。吃酒要吃高粱酒,恋郎要恋读书郎”( 高梁蒸酒味道长) 。河水隔开两边钟,竹叶相连一务心。”( 哥有意来婊有情) 。山也常有崩塌目,人到献身莫贪生! ”( 人到献身莫贪生) 。站起做人要靠自着力,石头无缝也顶条缝,船过滩头只借风”( 山风伴脚过岭东) 浙东南民歌中的谚语结构短小精练,但表现的思想深刻、完整。特点是通俗、简练、生 2 l 动、形象,哲理性强、寓意深刻,音韵铿锵,顺1 :3 好记,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浙东南人民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作了大量的民间谚语,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 六、了解浙东南民歌风俗对我的演唱之影响 通过上文的总结,我们可以得知,浙东南的民歌与浙东南这片土地上的民风民俗息息 相关,这些民歌都集中反映着浙东南人民各种风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特征,比如生产劳动时 的勇敢、不畏艰辛;婚恋嫁娶中的扭捏、矜持、直率、袒露、欢乐或怨恨;精神崇拜中的虔 诚、敬仰、肃穆等等,这些情感都是在鲜活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体验是直接而深 刻的。这种情感体验同样是现代民族声乐所要求的重要因素。 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讲究的是“声、情、字、味、表、养、像”七大要素的综合体现,而 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渗透着对情感的把握要求。在我的民族声乐学习和演唱中,我的导师总 是在强调,歌唱表达的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应该是鲜活的,而非故意做 作或任意想象的。我也一直都在尽力寻找这种抒怀状态。 三年来,通过在中国音乐学院系统与综合的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临近毕业, 我选择了以浙东南民歌及其风俗为研究课韪,从课题的选择、构思到实地调查、亲身体验, 我体会到了真正的生活和情感,这些情感是真挚的、鲜活的,这种体验有力的促进了我对民 族声乐演唱从理论架构到实践表演的理解。 比如在我的论文研究过程中,我对几首民歌的体会特别深刻,如下例: l :d 辜 对鸟 量州枣卉凡t m 凳墓f 薯箍了三一i 袅甚f 岳喾轲雪一l 要i畸1 飞进t 工t 喧,叶,飞垃打一卜一r 7 啼 卫逡;i 盟堕i 墅翊;一i 益甜;一l 运诵辱;而丽。瓣j 1 1 雷- , i i 。 。丽而。 。口籍毪f 鬟鼎 窝毪f 撬期;一i 三5 旦l 坦运i 苔堑j 丛卫i 且逝1 彳一i i 聿i 谣谒瓦面砭磊朋石 益甜s l 这首民歌在有些地方流传中,还增加有后两段歌词,如下: 清翠缘。阿尼事于。,飞过青又青哎? 白鸽缘阿尼事干,飞过打铜铃呵? 天雏缘阿尼事干,飞过红问绿啊? 长尾巴汀缘阿尼事干,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搽嘴唇哕? 青翠缘做媒人,飞过青又青哎。 白鸽缘做掌轿”,飞过打铜铃呵, 天雏鸟缘做新郎倌,飞过红问绿啊, 长尾巴汀缘做新事娘”,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搽嘴唇哕” 这首民歌通过设问巧答的形式,描绘了一幅百鸟嬉闹的画面,实际上是将各种鸟儿的动 作串联起来比喻成劳动人民传统婚恋嫁娶这么一个情境( 在后两段歌词中有说明) ,劳动人 民用一种幽默政谐的口气,机智的问答形式,在轻松热闹的氛围中,表达了对幸福美满生活 的向往 对鸟中,音阶以s o 、l a 、d o 、r e ,m i 构成五声音阶,旋律以一、二度级进为主, 只在结尾处间以少量三、四度跳进,歌曲采用徵调式,谱例中每段有四句歌词,旬式结构比 较自由即兴,整曲节奏中速,常在句末的唱词作自由延长处理,演唱时使用乐清方言。结束 句的起始唱词加入了五度的装饰音,这是整曲的一大亮点,它使得歌曲显得轻松,同时十分 贴切地表达了提问者自感高深和回答者不屑一顾的情感所有这些都是构成强烈的民歌 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首叮叮当,如下铡: 6 = b 小僵誓 ; ,叮叮当 生州一,表 。;li 6 6i6 ;li662 26l6iii 一2 i 世6l 盟i 坐j 盟旦 吖叮当哆未叮叮量 罗 束 山研 1 外 卜6 哆 1 6 哆 6f 55 5 l - = = 2 束 ,罗哆哆 立:i 坐6 66i 一6 6i i 、i6 6 i 2 老堂括台山里仙人井 6 l 巫62 堕i 2 l 立6 5 l 6 亡盘3 0ii 6l i l5 i 未毋果幸【罄j 糟击 竹 嚷咋 这是温州市郊的一首民歌,温州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热爱自己的乡土,用美妙的歌 声传唱着本地的山角门、松台山、妙果寺等胜景,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这种 情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老百姓内心需要表达的永恒主题之一,就像我研究和学唱这首民歌 时,曲中的旋律和唱词立马将我融入那种情感当中,特别真实和亲切,那种感情、语言,歌 词还有韵味都成了我声乐学习中的丰富营养。 温州民歌叮叮当中,音阶使用简单,以l a 、d o 、r e 为主,插入s o 、n i 组成五声 音阶,旋律以三,四度跳进为主,增加歌曲旋律的起伏感,突出歌曲一直处于“叮当声”的 意境当中,节奏较慢,给人以娓娓道来的感受。歌曲采用羽调式,乐曲节尾处使用带装饰音 的m i 结束,使乐曲突然转到角调式上,整曲有四句歌词。句式组合较自由,每句歌词的尾 部都加了衬词“哕来”,增强了歌曲的地域色彩 通过对类似这些民歌的研究,我懂得了在今后的舞台表演中如何通过带有浓郁地域特色 的方式来表现浙东南人民的生活,即掌握民歌中旋律的装饰音技巧、调式转换特征、衬词的 运用等方面的特点,要将这些特点有意识的融入到我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去。 同时,我还要强调的是地方方言的运用,在我国江浙一带,普遍存在“十里不同风,五 里不同俗”的特点,就像上面两例虽然同属浙东南民歌,它们主要的流传的地区也相隔不远, 然而不同地方唱出来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所以,要在演唱中突出地域的特色,还要充分学 习体味各地语言的风格特征,我在做民歌研究的时候就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种主动的 体验和认识极大地促进了我在的民族声乐演口昌中地域风格方面的把握和诠释,同时丰富了我 的演唱个性特色。 雁荡谣、在青翠的山谷里、云深处,心深处等,都是我最近出版的一张专辑里 的创作民歌。我感觉这与我所研究的浙东南民歌在情感和音乐上有共鸣之出,因为有了研究 和真实体验的基础,我自己感觉对这几首歌曲的把握比较顺手,尤其是雁荡谣。这首歌 是由作曲家印青为我量身打造的,基于歌曲主题是歌颂我家乡的雁荡山,同时我自己又进行 了有关浙东南民歌的研究工作,所以整首作品从创作到演唱的过程中,我时刻都处于诠释作 品的主动状态,而不只是被动接收者,雁荡摇的创作进行了实地采风,印青老师和屈塬 老师在创作作品时,都是在直接体验雁荡山的自然秀美风光。聆听当地的民歌,了解当地的 文化的基础之上,反复斟酌、酝酿,最后决定吸收对鸟这首民歌的风格以及温州道情音 乐中的一些元素,以增强浙东南的地域特色,比如雁荡谣中大量的“l a - r e ”( 四度跳进) 。d o l a 一( 三度跳进) ,。r e i ”( 二度级进) 等就是直接来自对鸟中的旋律特点,还有 我在演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