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陆机谢朓行旅诗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陆机谢朓行旅诗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陆机谢朓行旅诗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陆机谢朓行旅诗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陆机谢朓行旅诗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该文探讨了陆机与谢眺行旅诗创作中的异同,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绪论对行旅诗这一诗歌题材进行了重新界定:行旅诗是宦游在外的诗人客观活动与 主观情感结合的产物,它不但记录了诗人的行藏踪迹,更是仕子宦游心态的真实写照, 是中国传统的“家国通一 意识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的动荡、思想意识 的剧变促进了行旅诗创作的繁荣,诗坛出现了大量行旅诗作。 第一章梳理陆机与谢胱的行踪,对二人的行旅作品进行分类归纳。身为当时的文坛 领袖,陆机与谢胱的行旅诗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第二章重点探讨陆、谢行旅诗创作的异同。他们各自的身世、遭际不尽相同,这使 两人的行旅作品呈现出同中有异的艺术特色。本章试图通过对其修辞技法、意象意境、 情感基调和诗风特点等方面的比较,关注两人在行旅诗创作上的承袭和新变。 第三章,总揽西晋至齐梁之际的文学发展状况,结合陆、谢的创作特点,印证这一 时期文学审美追求自觉化和审美情趣世俗化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陆机谢胱行旅诗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fl uj ia n dx i et i a o st r a v e l e rp o e m c r e a t i o n ,t h ef u l lt e x t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m a k e san e wd e f i n i t i o no ft r a v e l e rp o e m :t h et r a v e l e rp o e mi st h e u n i o np r o d u c to fp o e t so b j e c t i v e l ym o v e sa n dt h es u b j e c t i v ee m o t i o n ,w h o sl e a v e dt h i r e h o m e t o w na n dt r a v e l e do f f s i d e i tn o to n l yh a sr e c o r d e dt h ep o e t s t r a i l s ,b u ta l s oi st h er e a l p o r t r a y a lo ft h ep o e t si n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 i t s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 “t h ef a m i l yc o u n t r y p a s s e so n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c o n c e p t s nt h ew e ij i ns o u t h e ma n d n o r t h e md y n a s t i e st i m e ,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t u r b u l e n c ea n dt h ed r a s t i cc h a n g eo f i d e o l o g yp r o m o t e d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t r a v e l e rp o e mc r e a t i o n ,a n dm a s s i v et r a v e l e r sp o e t i c c o m p o s i t i o na p p e a r e di nt h ep o e t i cw o r l d c h a p t e ro n e :r e s e a r c h i n gl ua n dx i e st r a i l s ,e a r r i n go nt h ec l a s s i f i e da n d i n d u c t i o nt o t h i r ew o r k s a st h el e a d e r so ft h el i t e r a r ya r e n a , l ua n dx i e sc r e a t i o no ft r a v e l e rp o e mh a s c e r t a i n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c o m m e a s u r a b i l i t yi nt h e i rt i m e s c h a p t e rt w o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nl ua n dx i e st h e t r a v e l e rp o e mc r e a t i o n a st h e i r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r en o tc o m p l e t e l yt h es a m e , t h e i rp o e m ss h o wt h ed i f f e r e n t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e s t i c s ,b u tc a nf m dt h es a m ep l a c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l a n g u a g et e c h n i q u e ,i m a g ea n d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e m o t i o na n d m o o d ,a n dt h es t y l eo ft h ep o e m ,w ea t t e m p t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w h a th a sb e e nc a r r i e do na n d d e v e l o p e db e t w e e nl uj ia n d x i et i a o st r a v e l e rp o e mc r e a t i 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a k i n go v e r a l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f o m ew e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t oq il i a n g ,a n da c c o r d i n gt oc r e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l ua n dx i e , v e r i f y i n gt h ec o n s c i o u s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i f u la n dt h ec o l r i n o nc o n s t o m so fb e a u t y t a s t e ,w h i c hw e r et h em a j o rt e n d e n c yo ft h a tt i m e k e yw o r d sl uj ix i et i a o t r a v e l e rp o e m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日期:翌年生月上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 日期:三1 2 年月鱼一日 日期:年厶月上日 绪论 绪论 1 关于行旅诗的重新界定 本文意在探讨六朝时期两位诗人陆机与谢胱行旅诗创作上的关系。行旅诗这一诗歌 题材在我国诗歌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该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却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界 定。行旅诗有时作为其他诗歌题材的对比对象出现,如赵梅的谢灵运山水诗与魏晋南 北朝行旅诗的不同,叶华山水和旅游的结合谢灵运山水诗与传统的写景诗、 行旅诗、游览诗的不同等文;有些作品单独将行旅诗提出进行研究,如金贝翎的混 沌的色彩论谢跳行旅诗中思乡、恋阙与希隐矛盾的产生与化解 ,以及胡大雷的 陆机心态与其行旅诗的独特性回等,重点讨论诗歌情感和诗人心态;胡志泽的中 国行旅文学发生论纲 侧重的是追溯行旅文学这一题材的发生、发展过程;丛炜莉魏 晋南北朝行旅诗研究一文中虽然提出行旅诗的义界应包含两个方面:“1 、诗歌内容是 以记述羁旅行役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者;2 、诗歌的作者是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 但笔者认为其关于行旅诗的内涵、外延界定仍不够明确。 顾名思义,“行 ,说文注为“人之步趋也” i p 7 8 ;广韵注日:“适也,往也, 去也。 乜护1 8 7 其意义侧重的是人们去往某处的过程。玉篇注:“行,迹也。 b m 8 这是 指人们在某处的行踪。“旅”,广雅解为:“旅,客也。”h 1 7 周易旅卦疏:“旅 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 品 1 9 5 六臣注文选中, 李周翰注日:“旅,舍也,言行客多忧,故作诗自慰。川6 3 可见,“旅 的含义偏向于一种 背井离乡、游走于异地的生存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行”指的是诗人游走异地 的客观活动,“旅”则代表了诗人羁旅途中的主观情感。 依照这样的界定,行旅诗这一题材的外延必然随之产生变化。“行旅 所包含的内 赵梅,谢灵运山水诗与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的不同,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6 卷, 第2 期,p 5 0 。 曾叶华,山水和旅游的结合谢灵运山水诗与传统的写景诗、行旅诗、游览诗的不同,安 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3 年,第2 7 卷,第6 期,p 7 8 。 金贝翎,混沌的色彩论谢胱行旅诗中思乡、恋阙与希隐矛盾的产生与化解,乐山师范 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2 0 卷,第1 0 期,p 3 8 。 鲫胡大雷,陆机心态与其行旅诗的独特性,河北大学学报,1 9 9 5 年3 月,p 4 1 。 胡志泽,中国行旅文学发生论纲,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4 年,第3 期,p 1 0 5 。 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容由传统的“宦游异地”,扩大到包含了诗人在外乡游历的历程。那么行旅诗就不但可 以指诗人离家宦游时创作的作品,也可将作者在异乡游览时的作品涵盖在内。 但仅仅如此仍不能完整地概括行旅诗的外延。毛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 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川力阳这段话揭示了诗歌产生的心理原因, 指出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西晋陆机在文赋中也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赋体物而浏亮。 陋弛意为,诗因情而生,因此要求词藻华美,赋则是铺写其事,所 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是诗的特点。“诗 言志 、“诗缘情是我国古典文论的重要观点。以这一理论为出发点,总揽我国古代诗 歌作品可以看到,表达羁旅思乡之情的作品大大超出了传统概念中的行旅诗范围。例如, 东汉时期出现的拟古诗,作为后世文人竞相模拟的重要题材,其中就包含了大量抒发怀 乡情绪的作品,只是以拟古的形式出现,但这种形式并不影响情感的表达。从这角度 出发,凡是抒发离家怀乡之情的拟古诗,也可以被归为行旅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打破以往限制行旅诗这一诗歌题材的传统观念,对行旅诗进行 重新界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纯粹的行旅诗即指诗人离家宦游途中所创作的,因所见、 所闻、所感而引发的诗作。例如陆机赴洛道中二首、谢胱京路夜发等都是狭义 概念定义下典型的行旅诗。广义上的行旅诗不但应包含以上内容,在很多登临游览的诗 作中,凡是含有行客心态的摹写、怀乡之情的抒发,这一类作品也可以称其为行旅诗, 例如谢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等;而一些表达了思乡念归情感的拟古诗、乐府诗等, 亦具备行旅诗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归入行旅诗题材中。例如陆机拟行行重行 行等。 显而易见,行旅诗是作为一种区别于游览诗和山水诗的诗歌题材出现的,我们要研 究一种诗歌题材,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方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该诗歌题材的艺术面貌, 对其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因此本文首先将行旅诗的内涵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以便明 确研究对象,得出更完善的结论。 2 六朝时期行旅题材盛行的原因 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征。西晋代魏统一全国后仅仅经历了 短暂的二十余年安定时期,司马氏政权便在各种矛盾的影响下土崩瓦解。西晋灭亡后, 2 绪论 江南相继出现东晋、宋、齐、梁、陈等五个前后相承的政权,北方则经历了十六国、北 魏、东魏北齐及西魏北周等政权的统治。直至公元5 8 1 年,隋取代已统一北方的北周政 权,并于公元5 8 9 年灭陈,重又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结束。在近四个世纪中, 先后出现3 4 个政权,其间只有西晋二十多年相对安定的统一时期。其后政权交替不断, 战争与杀戮变得司空见惯,随着权力争斗的深化和扩大,文人士子的处境也日趋恶化。 在诡谲多变的政坛上,文人们充当了无辜的政治牺牲品。经过无数次惨烈的倾轧争 斗,中国儒家传统的忠君思想逐渐被颠覆。文人们考虑的已经不再是节义廉耻,他们更 多想到的是自全与远祸,为了保家全身而选择妥协或逃避,有人放下尊严依附权势,有 人苦守节操退隐山林。“他们从忠心耿耿维护大一统政权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走向自 我。 烈钔九9 政局的反复变动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压抑与折磨,当新的政治集团登上舞 台时,必定对朝廷内部人员进行一次彻底整顿以稳固自己的势力,这时往往士人在政治 立场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他们平步青云,也可以被压制到底,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出 仕之路这一中国古代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此时就会变为一条不归路。残酷的 现实摧毁了士大夫们的精神家园,仕途的升迁贬谪乃至国破家亡让他们倍感离乱之苦。 然而无论违心地趋附权贵,或固执地放浪形骸,只能暂时在乱世之中保命全身,心灵寄 托的崩塌缺失和生存空间的流离变迁却无法弥补,这样的情感状态和生存状况激发了文 士们心中的怀乡情绪。 从根本上说,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生发的怀乡情结起因于儒家传统的“家国通一”精 神。 家国通一 观念源自早期氏族社会的祖先崇拜和血缘至上原则。经过周代人文 精神的确立,对祖神的崇拜已转化为浓厚的伦理观念;而血缘至上原则,也成为儒家政 治、哲学、伦理、文艺、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基础。在中国古代,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家” 为起点,礼记大学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n h 5 9 2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化家为国,再将血缘关系推广到整 个天下。又孔子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1 1 p l s a ,孟子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 1 2 p 4 9 3 ,其实质即君亲并用、家国一体。诗大序中有言,“以一国之事,系一人 之本” 7 3 p 1 6 ,就是将诗人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家国同一 的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己见发端,屈原离骚所表达的怀乡恋阙之情即是家国合一的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p 1 9 。 参见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现。最终秦国灭楚,屈原自沉殉国,实现了与宗族、国家同进退、共命运的信念。 “家国通一 ,一方面是乡关之恋的政治化,使士人对家乡的情感升华到与国家、 民族共存的精神高度;另一方面,它又将中国文人的政治情结人伦化、亲情化。国家的 治乱是与个人存亡、家族荣耀息息相关的,是个人生存的必然需求。而在魏晋南北朝这 样一段特定的年代,士人们无一例外地难逃家国颠覆的经历。此时,对故国的眷恋和家 乡的怀念之情自然而然地冲击着每一颗善感的心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与此相适应 地,行旅题材便成为此时表达诗人情感的最佳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题材的诗歌作品层出不穷,陆机与谢胱作为西晋和南齐诗坛比 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其身世经历颇为相似,在行旅诗的创作上也都有颇多作品。 陆机( 2 6 1 - - 3 0 3 ) ,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 今江苏省苏州) 人。曾任平原内史, 世称“陆平原”。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陆氏为江东世族大家,陆机祖陆逊为东吴丞 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陆抗去世时,陆机年仅十四岁,即与其弟兄分领父兵,为牙 门将。二十岁时,吴灭,与其弟陆云退居旧里,闭门勤读。太康十年( 公元2 8 9 年) ,陆 机与陆云来到洛阳,拜访太常张华。张华大为爱重,曾云:“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川” 1 4 2 广为称颂,使陆氏兄弟享誉京师,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乱3 1 5 2 5 之说。当时贾谧当权, 开阁延宾,号称“二十四友”,陆氏兄弟亦入其列。陆机曾先后历任国子祭酒、太子洗 马、著作郎等职。永康元年( 公元3 0 0 年) ,赵王伦专擅朝政,以陆机为相国参军。次年, 赵王伦阴谋篡位,以陆机为中书郎。伦败,陆机涉嫌,收付廷尉,赖成都王颖、吴王晏等 救理,得减死,徙边,遇赦而止。后入成都王颖幕,参大将军军事,又表为平原内史。太 安二年( 公元3 0 3 年) ,成都王举兵伐长沙王,以陆机为前将军前锋都督。兵败,为怨家 所谮,被杀,夷三族。 谢胱( 4 6 4 - - 4 9 9 )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 今河南太康) 人。高祖据为谢 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 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 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 公元4 9 1 年) ,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 事” 1 4 p 7 1 0 ,谢眺也随从来到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1 1 4 p s 2 5 。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 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 年( 公元4 9 5 年) 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 4 9 9 ) ,始安王萧遥光 绪论 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陆机、谢胱同为豪族世家出身,都以文才出众著称于世,其政治上的经历也颇为相 似,都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旋涡中难以脱身,最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后世对二人的评 价也同样毁誉参半。但作为文坛领袖,陆、谢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始终是不可抹 杀的。诗品云:“陆机为太康之英” 1 5 p s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 乎一字千金”,“才高词赡,举体华美”,“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 1 5 p j 6 ; 诗品称谢胱诗“今古独步” 1 5 3 p 5 ,“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道 1 5 3 p 6 ,沈约更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1 4 p s 2 6 。陆、谢的经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相似的身世遭际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相通之处,其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涉及到行旅题 材的作品,这使本文探讨两人行旅诗创作上的关联成为可能。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陆机与谢彤i 的行旅生涯 1 1陆机的宦游之路 陆机的生平事迹以公元2 8 0 年吴灭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陆机主要活动于故乡吴地。晋书本传载:“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 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少袭领父兵,为门牙将,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 与弟云闭门勤学,积十一年 1 3 p 4 7 2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陆机虽然参与了吴国的政 治军事活动,但其主要的活动区域没有远离吴地,相应也谈不上离乡宦游。公元2 8 0 年 是陆机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西晋灭吴,陆机作为东吴的主要军事将领,被俘入洛。这 是陆机首次赴洛。 据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及王隐、臧荣绪两家晋书可知,泰始六年( 公元 2 7 0 年) ,陆机的父亲陆抗都督东吴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地军事,治乐乡; 泰始九年( 公元2 7 3 年) 拜大司马、荆州牧,后于泰始十年( 公元2 7 4 年) 秋病卒。此后 其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领父兵,陆机为牙门将军,时机年方十四。其后, 晋书杜预传记载,杜预袭乐乡,克江陵,“凡所斩及生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 门、郡守百二十余人,生送乐乡都督孙歆于洛阳。”n 3 1 0 3 0 如此,时为牙门将的陆机很有 可能在随行之中,也被“生送洛阳”。而参照陆云答兄诗中:“王旅南征,阐耀灵威。 予昆乃播,爰集朔土。载离永久,其毒太苦。上帝休命,驾言其归 n 7 1 啷。可见,“王 旅南征”,自然是指伐吴之役,“载离永久 则暗示陆机被俘入洛、兄弟分离,“驾言其 归”即入洛后又被放归故里,因此陆机当有此行。 陆氏是吴郡世家,素以忠义著称。陆机被放归之后,作为东吴旧臣,选择了退居旧 里。他与陆云兄弟二人隐居故居,闭门勤学,不问政事,达十一年。陆机的宦游经历主 要集中在公元2 8 0 年之后。经历了十一年的闭门苦读,陆机再次踏上仕途,此后多次赴 洛。 陆机再入洛阳是在太康十年( 公元2 8 9 年) ,此行为应太傅杨骏之辟为祭酒。史传中 多次提到太康末“二陆 ( 陆机、陆云) 或者“三俊”( 陆机、陆云、顾荣) 同入洛之事。 参见姜剑云陆机入洛疑案新断,洛阳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1 8 卷,第1 期,p 1 4 。 6 第1 章陆机与谢眺的行旅生涯 如: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注引机云别传: 晋太康末,俱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曰:“伐吴之役,利在获二 俊。”遂为之延誉,荐之诸公。太傅杨骏辟机为祭酒,转太子洗马,尚书著作郎。 z s p l :玷o o 晋书陆机传: 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 为祭酒。会骏诛,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n 3 4 7 2 臧荣绪晋书: 太熙末,太傅杨骏辟机为祭酒。陋 1 鼹 这一次是“二陆”一同入洛,陆机被杨骏辟为祭酒。太康十年( 公元2 8 9 年) 时,次年正 月改元太熙,四月又改元永熙,因此“太熙末”最晚也应早于永熙元年( 公元2 9 0 年) , 故此估拟“太康末为太康十年,陆机于次年被杨骏辟为祭酒。陆机谢吴王表也提 到了被杨骏所辟之事:“臣本吴人,靖居海隅。朝廷欲抽引远人,绥慰遐外,故太尉所 辟。 膪 1 7 6 可见此行为陆机初次仕晋。但这次仕晋的时间很短,元康元年( 公元2 9 1 年) 三月杨骏被诛,晋书潘岳传载:“杨骏辅政,高选吏佐,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诛, 除名。”“时骏纲纪皆当从坐,同署主簿朱振已就戮。”n 3 1 5 0 3 陆机为杨骏所辟,难免受到 株连,此次事变后,陆机很可能去洛还吴,这就要结合他的第三次入洛来考察。 陆机应有三入洛阳之行,且此行当在元康二年( 公元2 9 2 年) ,原因是应太子洗马之 征。潘岳有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云:“况乃海隅,播名上京。爰应族招,抚翼宰庭。” n 钔九1 5 2 诗中所说应招赴洛,是在“宰庭”,即朝廷,而非东宫。因此“宰庭”当指陆机二 入洛阳、初次仕晋被辟为祭酒之时,而应太子洗马之征当另有一行。又据陆机赴洛 诗,文选中将“希世无高符 与“羁旅远游宦 二首作为一组,题为赴洛。李善 注日:“五言。集云:此篇赴太子洗马时作,下篇云东宫作。而此同云赴洛,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一 ; 一i 。 一一; 一 i 曼曼曼曼皇曼曼皇曼! 曼曼曼鼍曼皇皇量舅量曼 误也。”可见陆机必有应太子洗马之征的赴洛之行。再看陆机的思归赋,序中日:“余 牵役京室,去家四载,以元康六年冬取急归。而羌虏作乱,王师外征,职典中兵,与闻 军政。惧兵革未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愤而成篇。 陋 1 8 明确提到元康六年( 公元2 9 6 年) 冬取急归吴,又云“去家四载 ,那么此前一次“赴洛 当在元康二年( 公元2 9 2 年) , 此行共在洛阳盘桓四年。行思赋中也提到有“越河山而托景,眇四载而远期。孰归 宁之弗乐,独抱感而弗怡”诤1 8 之言,同时提到了去家“四载”,则可确定元康二年( 公 元2 9 2 年) 陆机确有自吴赴洛应太子洗马之征一行。 陆机四入洛阳是在元康六年( 公元2 9 6 年) ,原因是入为尚书郎。晋书陆机传 说:“吴王晏出镇淮南,以机为郎中令。”n 3 m 4 7 3 参照陆机皇太子赐燕并序:“元康四 年秋,余以太子洗马出补吴王郎中( 令) 。 睛 3 8 陆机担任吴王郎中令大约两年时间,后陆 机出镇淮南( 今安徽省寿县) 之行后又回到洛阳,入为尚书郎,时应为元康六年( 公元2 9 6 年) 。陆机答贾谧诗自序可证此行,日:“余昔为太子洗马,鲁公贾长渊以散骑常侍 侍东宫积年。余出补吴王郎中令,元康六年入为尚书郎,鲁公赠诗一篇,作此诗答之云 尔。川8 4 6 由太子洗马转为吴王郎中令,再由淮南返回洛阳任尚书郎,这一段经历没有争 议。 陆机五入洛阳约在元康七年( 公元2 9 7 年) 。陆机“以元康六年冬取急归”,但时日 并不太长。本传载:“迁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 1 3 p 1 4 7 3 。陆机归吴后何时又赴洛,何时 继转尚书殿中郎,查无确切记载。根据吊魏武帝文并序所载:“元康八年,机始以 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 p 1 1 5 陆机元康六年( 公元2 9 6 年) 尚任尚书中兵郎,其后由 尚书中兵郎转尚书殿中郎,元康八年( 公元2 9 8 年) 则出补秘阁著作郎。因此,陆机“取 急归吴”后再赴洛阳的时间,介于元康六年年底到元康八年之间,此处估拟为元康七年 ( 公元2 9 7 年) 。 1 2 谢眺的行旅生涯 与陆机的宦迹相较,谢胱的宦迹则较为清晰,有三次有史可查的行程。 谢胱首次游宦在外应为永明九年( 公元4 9 1 年) 赴荆州之行。元嘉二十二年( 公元 4 4 5 年) ,谢胱的两位伯父谢综、谢约参与废杀文帝拥立彭城王刘义康,事泄被诛。眺父 谢纬,因素为兄综、约所憎而得以免死,被流放广州约十年,孝武帝孝建年间方遇赦回 京,从此一蹶不振。谢胱出生在其父回京后十年左右,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京都建康度 8 第1 章陆机与谢眺的行旅生涯 过的。谢胱的初次出仕在永明元年( 公元4 8 3 年) ,为高帝次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时 胱年十九岁。后转任齐武帝第八子随王萧子隆的东中郎参军。南齐书本传载:“历随 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太子舍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 n 盯眦5 直至永 明九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 h 4 p 7 1 0 ,谢胱便与随王萧子隆一同前往荆州( 今湖 北荆州市) 赴任。乐府诗集卷二十齐随王鼓吹曲题注:“谢胱奉镇西随王教于荆 州道中作”嗍,可证此行。 从政后的谢胱便结束了青少年时期安定闲适的生活,开始了仕途的颠簸流离。永明 十一年( 公元4 9 3 年) ,谢眺受谗被调还京都,第二次踏上旅途。南齐书本传载:“子 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胱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长史王秀 之以眺年少相动,密以启闻。世祖敕日:侍读虞云自宜恒应侍接。眺可还都。 谢 胱曾写诗记录此行:“眺道中为诗寄西府日:常恐鹰隼击,秋菊委严霜。寄言厨罗者, 寥廓已高翔。n 钔眦5 。 谢胱受馋还都后,便投身于当时上流社会的文学活动中。永明五年( 公元4 8 7 年) , 武帝次子竞陵王萧子良为司徒,移居建康覆舟山之西的鸡笼山下,营建宅第,即“西邸”, “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语佛法, 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n 椰驰谢胱与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叻、 陆任并称“竟陵八友 。而此时南齐政权内部的权力之争也进入白热化。“竟陵八友之 一的王融因欲拥立子良,引兵阻太孙郁林王入宫。子良柔懦,王融遂拥郁林王入宫,即 帝位。郁林王因此“深忿疾融,即位十余日,收下廷尉狱,诏于狱赐死。 n 4 8 2 3 次年, 即建武元年( 建武乃高宗萧鸾年号) ,竟陵王子良“疾笃,寻薨 ,随郡王子隆也被萧鸾 杀害,南齐书随郡王传:“高宗辅政,谋害诸王。世祖诸子中,子隆最以才貌见惮。 故与鄱阳王锵,同夜先见杀。 n 4 7 1 0 萧鸾即位后,谢胱不仅未因他曾是子良、子隆的近 臣而遭贬抑,反而是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n 们嗍 建武二年( 公元4 9 5 年) ,谢胱赴任宣城太守。谢胱出守宣城的原因,史无明文。 但必定是在朝廷中遭受馋害,被明帝疏远而外遣。谓 胱的此次外调,根本上源于明帝对 他的不信任。萧鸾为人“性猜忌多虑,故亟行诛戮。”n 钔眦他对高帝、武帝旧日的近臣 极不放心,多有贬杀之事。谢胱乃以文士,又素未表现出政治上的野心,因此暂时得到 了宽赦,且明帝亦有借谢胱在当时的名望笼络人心之目的。但最终因谢胱曾在高、武二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朝历经诸王幕府,又和竟陵王子良、随王子隆关系甚密而不问容于明帝,被外调至宣城。 此为谢胱第二次离京。 谢胱到任宣城后,一方面勤理政事,一方面游历当地山水,其间写下了大量游览题 材的诗作,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然而谢眺在宣城的任职并没有持续下去。建武三年( 公元4 9 6 年) ,谢跳又转官湘 洲。此行亦没有确切史载,但谢胱有诗为此而作,即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据陈 庆元谢胱诗歌系年考证,谢胱此行因病而未成,不久便以病解职回到了建康的钟山 故园。同年,谢胱再次被任命为中书郎。至建武四年( 公元497 年) 谢胱又被任为 镇北谘议参军、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据此谢胱当有第三次离京任职之行,借无存 诗可考: 1 3 陆机谢跳行旅诗汇总 前文明确了陆、谢的行旅经历,可见两人首先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素材, 这使其进行行旅诗创作成为可能。而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也充分证明两位诗人 确实创作了大量行旅题材的作品。根据绪论中对“行旅诗”的重新定义,我们可以按照 诗歌内容的不同,将这一题材进一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粹意义上的行旅诗,即特 指诗人出行在外途中创作的诗作。该类作品往往在题目中即点明该诗的题材,比较容易 判断;第二类是指诗人远离故乡、出仕某地时,在异地游历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同时要 求作品中蕴含了作家思念家乡渴望回归的思想感情,换言之,也可定义为抒发乡恋情怀 的游览诗;第三类是表达思归怀乡之情的古诗作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新体诗出现、发 展、完善、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古诗的创作虽然渐趋低靡,但文人们并未彻底放弃 古体诗,陆、谢二位诗人也有大量拟古诗、乐府诗留存于世。第四类,从宽泛意义上看, 包含思乡之情的代作、赠答类作品也可以作为新定义下的行旅诗来看待。 陆、谢的四言诗作多为应酬唱和之作,艺术技巧、思想意义上的成就不大,在此本 文只对二人的五言行旅诗进行比较,四言诗暂不做考查。根据上述划分方法,按照陆、 谢的行踪,本人对两人的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归纳出各自的行旅诗,如下: 陆机现存诗1 0 7 首,其五言诗作绝大多数都涉及到行旅内容,可谓篇篇有旅。依照 前文定义统计,陆机行旅诗共计3 2 首,其中: 参见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北京,三联书店,1 9 9 8 年版,p 1 9 4 。 l o 第1 章陆机与谢眺的行旅生涯 第一类5 首,为赴洛二首又赴洛道中二首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 第二类2 首,为齐讴行邀游出西城。 第三类1 6 首,拟西北有高楼拟青青河畔草拟涉江采芙蓉拟行行重行行 拟明月何皎皎拟青青陵上柏诗燕歌行君子行从军行苦寒行长安有 狭斜行饮马长城窟行上留田行门有车马客行壮哉行豫章行。 第四类9 首,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赠冯文罴诗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赠 弟士龙诗赠顾交趾公真诗赠从兄车骑诗为陆思远妇作诗祖道毕雍孙刘边仲 潘正叔诗。 谢胱多作山水游览诗,其中不乏抒发思乡怀归之情的作品,总计行旅诗共4 3 首, 其中: 第一类1 6 首,为隋王鼓吹曲十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之 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京路夜发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离夜诗。 第二类1 l 首,为游敬亭山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落日怅望诗赛敬亭山 庙喜雨诗还涂临渚往敬亭路中游山诗宣城郡内登望诗冬日晚郡事隙诗 春思诗侍筵西堂落日望乡。 第三类3 首,为王孙游金谷聚临高台。 第四类1 3 首,为答张齐兴诗同王主簿有所思酬王晋安德元诗别王丞僧 孺诗同嚣夜集诗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诗和别沉右率诸君诗怀故人诗冬绪 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和何议曹郊游诗二首和宋记室省中诗奉和 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之十三、十四。 河北大学文学硕+ 学位论文 第2 章陆机与谢彤i 行旅诗比较 2 1 陆、谢行旅路线、景点比较 陆、谢宦游经历相似,其行程却完全不同,所见所感亦不尽相同。 由前文考据可知,陆机的几次行程为: 公元2 8 0 年,被俘入洛,后放归旧里,闭门读书。 公元2 8 9 年,应太傅杨骏之辟为祭酒入洛,后杨骏被诛,机受牵连,还洛。 公元2 9 2 年,应太子洗马之征,后出补吴王郎中令,至淮南郡。 公元2 9 6 年,由淮南返回洛阳,入为尚书郎,后取急归吴。 公元2 9 7 年,还都,转尚书中兵郎,殿中郎。 可见陆机行旅路线主要集中在洛阳吴地之间,其行程路线相对单一,往返两地之 间,跨越南北地域,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途中所见景物也有着明显的南北差异。 洛阳: 陆机一生多次入洛,洛阳自然成为其在北方的主要活动地,也是陆诗中着墨颇多 的景点之一。代表洛阳的“京城”、“京洛”、“都邑 等词语在陆机作品中多次出现,如: “京洛多妖丽”( 拟东城一何高) 、“京洛多风尘”( 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之一) 、“伊 洛有歧路”( 长安有狭斜行) 、“京城华丽所”( 为周夫人赠车骑) 、“名都一何绮”( 拟 青青陵上柏) 等,并对京城洛阳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大量详尽的描绘。 洛阳城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美誉。周公赞其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 道里均扭1 狲2 ,是古代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郡王建都立业的好地方,至晋武 帝时,己历夏、周、东汉、晋四朝。作为历代名都,洛阳有着奢华富丽的人文景观,陆 诗中不止一处生动地再现了洛阳城的繁盛景象。如“高楼一何峻,苕苕峻而安。绮窗出 尘冥,飞阶蹑云端”( 拟西北有高楼) ,及“名都一何绮,城阙郁盘桓。飞阁缨虹 带,层台冒云冠。高门罗北阙,甲第椒与兰。侠客控绝景,都人骖玉轩。 ( 拟青青陵 上柏) 北方建筑讲究雄伟大气,帝都内的宫殿亭台尤为恢宏,只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 起,稳健地峭立于天地之间,精美的雕花门窗巧夺天工,沿着阶梯竟仿佛能步入缥缈的 云端。远望去楼阁宫阙重叠不断,四处可见贵族世家的豪门甲第。“轻盖承华景,腾步 1 2 第2 章陆机与谢眺行旅诗比较 蹑飞尘。鸣玉岂朴儒,凭轼皆俊民。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拟长安有狭斜行) 在洛阳城中盘桓,宝马雕车,华服满目,全国各地的文人俊士齐聚京城以求仕进。“差 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幽树虽 改观,终始在初生。松茑欢蔓延,樱葛欣累萦”( 壮哉行) ,城内的亭台间隙更有奇花 异草,春风始到之时,繁花灼灼争艳,鸟雀低飞檐下,和风徐徐,花木起舞,处处张显 着洛阳的繁华与活力。 洛阳处于我国西部高原、山区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地 质条件使洛阳形成了类型丰富、各具特色、雄奇险峻、南北兼有的中州山水风貌。唐代 学者孔颖达更称其为“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 驰崤、渑,据关河之宝”昭引。陆机素以文才著称于世,入洛仕晋十一年,以洛阳为活动 中心,前后留下了许多描绘洛阳周围中州大地风物的诗篇。著名的赴洛道中作二首 中有“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远游越山川i ,山川修且广”句,显然已非南国景物。 又有诸如“幽兰盈通谷,长秀被高岑 ( 悲哉行) ,“夏条焦鲜藻,寒冰结冲波”( 从 军行) ,“寒风习习落叶飞,蟋蟀在堂露盈阶”( 燕歌行) ,“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 阴云兴岩侧,悲风鸣树端 ( 苦寒行) 等句,春天兰花的幽香充盈深谷,绚烂的野花 遍布山坡;夏季柳树的枝条垂于河畔,倒影与水中的水藻交织纠结;阵阵秋风带来寒意, 堂前石阶上积起一层白露,蟋蟀的叫声也渐渐无力了;滴水成冰的冬日,积雪覆盖绵长 的山岭,阴云仿佛压在山岩之上,枯树在刺骨的寒风中悲鸣不已。其他如“谷风拂修薄, 油云翳高岑。室宴孤兽骋,嘤嘤思鸟吟 ( 又赴洛道中作) 、“嘉谷垂重颖,芳树发华 颠 ( 答张士然诗) 等,在陆机笔下的中州风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花木鸟兽、 无不入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永安: 这是陆机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地,是他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吴地故土。作为其出生 成长的家乡,陆机对东吴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在仕晋后,仍不避亡国之余的身份,作 品中屡屡出现对故乡的牵念之词。如“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以孤兽、离鸟自喻, 故薮、旧林即代指故乡,又如“勇髯谷水阳,婉娈昆山阴 ( 赠从兄车骑诗) ,仿佛又 回到父祖旧居之地的谷水之北,放眼望去,远处是婀娜柔美的昆山;陆机更专做吴趋 行,盛赞吴郡人杰地灵,通篇皆是溢美之词:“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回轩启曲阿。 阊门,亦号破楚门,战国时吴伐楚,大军从此门出。高大的城门凌空挺 立,精巧的飞阁跨水而建,遍游重叠不断的楼台殿宇,四处可见曲折回转的廊檐轩阁。 “蔼蔼庆云被,泠泠鲜风过。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南国山水自有一番清丽风味。 云为“庆云”,“蔼蔼”浮于天际;风是“鲜风 ,泠泠拂面而过,山水相间,润泽万物, 民风亦质朴淳厚。 根据前文,陆机曾几次由洛还乡,其“乡 究竟在何处? 晋书陆机传载:“年 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誉流京华,声溢可表。 n 羽n 4 6 7 查陆诗, 有“南归憩永安,北迈顿承明。永安有昨轨,承明子弃予”旬( 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 , “昨轨 可解为机年少居于故乡之时,亦包括后来退居读书之事,由此可推,永安即是 陆氏故地。查唐代陆广微吴地记,吴县二十都、昆山县十四都中都有名永安者, 又有“婉娈昆山阴”一句,可推断昆山永安乃为陆氏故居所在。 其他:万始亭、尸乡亭等 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其作品中不但有众多关于京洛和吴地故居的诗文, 宦游十一载,所到之处,几乎都在陆诗中留有印迹。如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分 途长林侧,挥袂万始亭”,万始亭当是陆机赴京前与亲友挥别之地,惜史料不足,无法 考据其具体位置。然送别之处,理当距其故居不远,万始亭当为昆山县一处驿亭;另豫 章行中有“泛舟清川渚,遥望高山阴”句,豫章郡即今江西南昌,新唐书宰相世 系表:“陆氏出自妫姓,万生烈,字伯元,吴令,豫章都尉”口们,陆机先祖曾在此 任职,此地在陆机眼中也具有了特殊意义;初入洛时,张华为机、云延誉,结交洛阳名 士,后又与贾谧等并称“二十四友”,其间不乏郊游唱和,皆有诗存,如尸乡亭诗: “东游观巩洛,逍遥丘墓间。秋草漫长柯,寒木入云烟。 赠冯文罴诗:“发轸清洛油, 驱马大河阴。伫立望朔涂,悠悠迫且深。 秋草漫漫,暮云漠漠,洛水奔逝,长路无极, 写尽洛阳郊野风貌;后机被辟为吴王晏郎中令,随晏出镇淮南郡( 今安徽寿春) ,机有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梁,即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东汉章和二年 ( 公元8 8 年) 设陈国,今河南淮阳。梁、陈两地为吴王由洛都赴淮南必经之地,故此 诗当为机从吴王赴任途中所作。太安元年( 公元3 0 2 年) ,成都王颖表机为平原内史, 平原郡即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其间作齐讴行太山吟梁甫吟等,“营丘负 海曲,沃野爽且平。洪川控河济,崇山入高冥”,记齐鲁风貌,叙齐地兴废。太安二年 1 4 第2 章陆机与谢眺行旅诗比较 ( 公元3 0 3 年) ,成都王颖屯兵朝歌,以机出身将门,命其为前将军前锋都督,后与长 沙王义战于鹿苑,终大败,又陆机别传有“于七里涧战败 汹1 之说,水经注亦 载七里涧在洛城东二十里,并引晋后略日:“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伐 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之满。 乜钓啪 究竟陆机兵败何处,已无从考证。然其率军出征之事确凿,并有从军行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