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中文提要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中文提要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萌芽于先秦,后代均有大量作品面世。它们 少n - - 首一组,多则几十首一组,甚至百首为一组。或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或不 同时期、不同地点,内容涉及赠答、咏怀、咏史、纪行、悼亡、伤时、宴饮、唱和、 游仙、祭祀、田园等许多题材领域。唐代是组诗发展的定型期,它在总结前代组诗丰 富的创作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组诗文体的基本表现形式,在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 作用。然而由于组诗文体特征模糊等诸多原因,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够。 组诗演变与其自觉接受传统雅乐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也与文人拟作民歌、文人集 团的唱和风气、朝廷宴集活动等有关。组诗的“文件夹”功能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全 部包容并作系统展示,折射出士林炫博斗奇的风尚,有独特的审美效应。组诗的独特 表达功能也影响了其他文体,推动了相关文体的“诗化”进程,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 殊的文体学意义。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组诗的演进与唐代组诗状况进行描述;第二部分 对组诗的成因与唐代社会的关系作具体分析;第三部分研究组诗的几种特殊形态;第 四部分探讨组诗的文体特征和美学功能;第五部分研究组诗对其他文体的影响;第六 部分是结论,进行总述。 关键词:唐代;组诗;文体特征; 作 者:李正春 指导老师:罗时进教授 o ns t y l i s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s u i t ep o e m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a b s w a e t o n s t y l i s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u i t ep o e m s i nt a n g 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s u i t ep o e m ,au n i q u ep o e t i cf o r m ,o r i g i a n t e de a r l yi nq i nd y n a s t y , t h e r e a f t e rag r e a t n u m b e ro fw o r k sc a m eo u ta l m o s ti n a l ld y n a s t i e sf o l l o w e d f o r m a t i o no fas u i t ev a r i e d f r o mt w op o e m st od o z e n so ft h e m ,e v e nah u n d r e d t h e yc o u l db ew r i t t e ne i t h e ri nt h e s a m eo r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a n dp l a c e 1 1 l ec o n t e n t sc o v e r e dc o m p l i m e n t a r yr e s p o n s e r e m i n i s c e n c e ,h i s t o r y , t r a v e l ,c o n d o l e n c e ,b a n q u e t ,s i g h t s e e i n g ,s a c r i f i c i a lc e r e m o n y , f i e l d s a n dg a r d e n se t c s u i t ep o e mg o ti t sf u l ld e v e l p o m e n t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i ts e r v e da sal i n k b e t w e e np a s ta n df u t u r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h o w e v e r , l i t t l e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h a sb e e nd o n ea b o u ti tb e c a u s eo fi t sv a g u es t y l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a n do t h e ru n k n o w n r e a s o n s 珏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i t ep o e mw a si n d i s p e n s i b l ef r o mv o l u n t a r ya c c e p t a n c eo f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l a s s i cm u s i cc u l t u r e i ta l s or e l a t e dt ot h ef a c tt h a tm e no f l e t t e r se n j o y e dc o m p o s i n gf o l ks o n g s ,i tw a sp o p u l a rt ow r i t em u t u a l l ya n dt h ep o p u l a r i t y o f b a n q e t sa n dd r i n k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r o y a lc o u r t sa n dg o v e m m e n t t h e “f i l ef o l d e r a u n i q u ef u n c t i o n ,c o n t a i n e dt h ew h o l ec o m p l i c a t e dm i n do ft h ep o e ta n ds h o w e di t f r o m t i m et ot i m e as u i t eo fp o e m sw a sa c t u a l l ya na r t i s t i c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am e n t a lp r o c e s s o fap o e ti nt h ec e r t a i nt i m e ( o ra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c o r ds o m et i m e ) ,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a s c h o l a r s t i cf a s h i o nt ob er e m a r k a b l ea n do u t s t a n d i n g 。s u i t ep o e mw a sa c c e p t e db yo t h e r s 哆l e sb e c a u s eo fi t su n i q u es t y l i s t i ca d v a n t a g e s i ta l s oh a sa ne f f e c to nt h eu s eo fo t h e r s 哆l e s ,i ti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s t y l i s t i c a l l ys i g n i f i c a n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p a r ti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i t ep o e ma n dd i s c r i p t i o n o fs u i t ep o e m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p a r ti i ,a n a l y s i so fc a u s e sa n dt h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p a r ti i i ,s o m ep a r t i c u l a rf o r m so fs u i t ep o e m s ;p a r ti 、ms t y l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a n da e s t h e t i cf u n c t i o n s ;p a r tv - c o n c l u s i o n ia l nl o o k i n gf o r w a r dt oa n yc o m e n t sa n dh e l pf r o me x p e r t s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s u i t ep o e m ;s t y l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 w r i t t e nb y :l i z h e n g c h u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l u os h i j i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p ,牛 研究生签名:纱筝 e t期:盘! ! ! :竺!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虢差垒日 导师签名:疆;嗑丘日 期:丝堑:竺:! 期:多盟业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序言 序言 翻开我国历史上几部著名的文体学研究著作,如梁刘勰的文一l b 雕龙所论文体 涉及“文”、“笔”计二十一种,明吴讷的文章辨体详列歌谣、赋、乐府、诗及各种 骈散文体五十九类 1 1 0 6 7 4 ”,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更细分为一百二十七类,但 均未论及组诗。当代学者撰写的文体研究著作,如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 、吴承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中山大学 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杨仲义、梁葆莉的汉语诗体学( 学苑出版社2 0 0 0 版) 、鄢化 志的中国古代杂体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韩高年的诗赋文体源流 新探( 巴蜀书社2 0 0 4 年版) 均未涉及组诗,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研究组诗的单篇论 文数量也不多,且大多集中在对某个具体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上,宏观的把握,系统的 梳理的文章尚未见【2 i v 5 7 1 。六朝如此,唐代同样如此。 组诗研究不受重视原因有二:一是组诗的概念模糊不清,缺乏科学的界定。朱东 润先生在杜甫叙论中说,“组诗这个名词是近代开始运用的,古代并没有这个名 词。, 3 i v l 6 2 】对组诗概念几部词典有不同的表述。汉语大词典说:( 组诗) 指同一 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几首诗。”现代汉语词典说:“( 组诗是) 由表现同一主题 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一组诗。”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则认为:“( 组诗是) 环绕某 一中心事件或人物而创作的若干首诗歌的集合。”三家的观点虽有相同之处,但分岐 是显见的。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影响了组诗研究的深入。二是组诗能不能算文体? 如果 算文体,其文体特征又应如何加以界定? 组诗应该是诗歌文体中的一个特殊的文体。 就诗歌而言,吴讷将诗歌分成十二类。按照对诗体的传统的分类标准言,组诗应该是 相当特殊的,其与正统的诗体确有不同之处。传统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律诗,无论 是正体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是杂言,都有可能被作者以组诗的形式创作 出来,即便是集句、联句等杂体诗也有可能以组诗的形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组 合”是其最突出的文体特征。 许慎说文解字云:“组,绶属。其小者以为冕缨。从系且声”。“组”本是指用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序言 丝织成的宽带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使其妻织组。”汉书高帝纪:“系颈以 组”。后引伸为编织,如诗经j 嵋风筒兮中有“执辔如组”字样,意思是说驾车的人 技术熟练地牵着六条缰绳,整整齐齐,象一排正在编织的丝组。组诗所以取名,恐怕 与此密切相关。正如数根丝方可织成带子一样,多首诗“编织”在一起也才能成为组诗。 组合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同类组合,有的则是异类组合,而组合的原则似乎 全凭作者的兴之所至。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推论:组诗是指e h - - 首以上诗歌按照一定形式所形成的组合。 这种组合一开始与音乐章节有关,后来逐渐变成表达同一或相近主题的诗歌的结合。 从组诗的文体特征言,它必须具备下列几个要素:一、主题要相同或相近;二是作者 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数人;三是数量在二首以上( 含两人以上的联句、唱和) ; 四是创作时间、地点大体在特定的范围内;五是诗体要基本相同。 此处有关组诗文体特征的界定所采用的是“逆推法”,即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组 诗情况而作出的推断。正如一个文体的形成及成熟需要若干时间一样,组诗文体特征 的定型也有一个过程,其文体特征的形成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组诗的发展看, 先秦两汉时期是组诗的萌芽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是演进期、唐宋是成熟定型期、金元 明清是深入拓展期。四个阶段主要是根据组诗创作的数量、组诗创作的自觉性、组诗 创作呈现的特征、组诗对其他文体的影响的出现程度等因素而划分的。 本文拟从组诗的源流、成因、文体特征、美学功能及对其他文体的影响诸方面立 言,不当处请专家指正。 注释: 【1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m 】北京:a - 民k 4 出版社,1 9 6 2 【2 】司全胜关于中国古典组诗的界定【j 】语文学刊,1 9 9 8 ( 1 ) 【3 朱东润牡甫叙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2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先秦两汉是组诗形式的萌芽和孕育期。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 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万物之极。” 这里虽然仅就音乐而言,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 辞已经无可稽考。这套曲子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这八阙 诗歌内容今天我们已看不到,但从八阙乐曲的题目来推测,它们应该是一首套曲中的 八个乐章,表现的应是与原始社会农耕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是我国 现存的最早的组诗。 在诗经中,有一组古老的诗歌,它们历来被称为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古老“史 诗”。这组诗保存在大雅里面,共有五篇,即生民、公刘、绵、皇矣、 大明。生民是一首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它叙述了周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展 农业的历史;公刘一诗,描写了周人由邰地迁至豳地,族人在公刘的率领下,开 垦荒地,营造房屋的情形;绵则是写公刘迁豳十世之后,周太王古公直父为避戎 狄的侵扰,由豳地迁至岐山,这是周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皇矣是歌颂周文王 伐崇、伐密的事迹,为灭商打下了基地;大明是赞颂文王之子武王在牧野与商人 会战,一举灭商,周朝诞生。从生民到大明五首形成一组诗歌,比较完整地 勾勒出了周人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组诗起到了“以诗证史”或“以诗记史”的作用, 影响了后代“咏史”类组诗的写作。 诗经中的联章诗数量很多。如“葛覃三章章六句”,这是说这组有三首诗, 每首六句。写一女仆工作完毕,告假回家探望父母的喜悦心情。第一首“维叶萋萋”, 与第二首“维叶莫莫”相连,第二首写织布纺衣,与第三首洗衣工作紧紧相扣。再如伐 檀三章九句:( 一) 先总说伐檀,次说伐辐,再说伐轮,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制车的 艰辛过程。( 二) 从“三百廛”到“三百亿”“三百困,从“悬貊”、“悬特”到“悬鹁”数量逐 渐增多,品种逐渐推广,突出了奴隶主的巧取豪夺和贪得无厌。( 三) “素餐”,泛指 不劳而食:“素食”,泛指不劳而昼食;“素飧”,指不劳而夕食。由“素餐”而“素食”、“素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飧”,先总论后分述,有力地揭露了奴隶主终年都不劳而食的寄生本质。诗经中重 章迭句的结构方式,多以植物生长的过程、劳动的动作为标记,通过变更相同位置上 的词,反复吟诵,突出主题。这在结构上有承转而下的作用,在表意上也体现出逐层 深入的特征。顾颉刚先生在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一文中说:“春秋时徒歌是不分 章段,词句的复沓也是不整齐的。诗经不然,所以诗经是乐歌。凡是乐歌, 因为乐调的复奏,容易把歌词铺张到多方面,诗经亦然,所以诗经是乐歌。”1 1 1 p 4 3 1 因音乐的反复演奏,使得与之相配的歌辞也呈现多次复沓,从而构成联章诗。诗经 这类联章诗数量很多,联章复沓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 诗经中的联章尚属一首诗内部的结构,到了战国时期南方的九歌的出现 开始将一首诗内部的联章扩展为一组中各章内容的联属,组诗首次获得了文体学意义 的转变。从此,文人联章诗的创作走向自觉,联章体组诗大量涌现。 楚辞是与音乐关系紧密结合的文体。楚辞九歌便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 语言优美的诗篇。九歌原是夏初传下来的古乐章,是一组享神的带有原始气息的 歌舞曲,后被楚地民间所沿习、吸收,成为祭礼曲流行。九歌所祭为楚人所崇尚 的自“东皇太一”以下至“山鬼”九神,分别由九个乐章所组成。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祭神礼仪的描写,包括祭品的陈设、祀神的歌舞活动等;二是神的形象、活动, 还包括某些心态、心理的刻画;三是对神的赞颂、祈福以至某些留恋之情。诗歌表现 形式,或由迎巫者领唱,如东皇太一、云中君、河伯;或由迎神巫者与饰神 巫者相互唱答,如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或由迎神巫者独唱,如湘君、 湘夫人、山鬼。总之,九歌是一组回旋往复、变化多端的祭神曲。其描写的 对象大都是由当时由巫者扮演的诸神歌舞的场景,作者既记其故事,并兼录某些唱词, 当然也有抒情,是屈原有意识创作的一组叙事兼抒情的诗歌。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另一组抒情组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 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是其第二次被流放江南时 作。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 思君念国,罔极度,故作九章。章者,著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 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以相传焉。,【2 】【p 1 2 0 。2 1 1 宋代朱熹对此提出 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九章是西汉刘向编楚辞辑得屈原九首诗歌,定名为九 4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章,换言之九章原来不是一组有意识创作的组诗,但此观点学术赞成者寥寥。 但朱熹却在无意中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组诗形成的渠道辑诗组诗。即原本不是有意 识创作而成的若干首诗,诗人自己或他人在编辑这些作品时将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 组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忘记了它的原貌或习惯了它的存在现状,这些诗 便以组诗形式在文学史上传播。这一点将在后文展开论述。 受屈原影响,汉初一批作家写下了一系列组诗,寄托了他们对屈原为人的敬意: 东方朔写了七谏七首诗,包括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 命、谬谏来悼念他。“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古者,人臣三谏不从, 退而待放。屈原与楚同姓,无相去之义,故加为七谏,殷勤之意,忠厚之节也。 或日:七谏者,法天子有争臣七人也。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 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3 】 p 2 3 5 之蚓王褒作九怀九篇,分别是匡机、通路、 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表达了对屈原的推 崇。“九怀者,谏议大夫王褒之所作也。怀者,思也,言屈原虽见放逐,犹思念 其君,忧国倾危而不能忘也追而悯之,故作九怀。, 4 p 2 6 8 - 2 6 9 】刘向之作九 叹九篇: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 远连,也是追念屈原忠信之节,赞贤以辅志,骋词以耀德。这些组诗分别由若干 首主题指向相同或相近的独立表意的诗歌组合而成,均为骚体诗,从其组合的线索看 已明显地表现出后来组诗的某些特征。 汉代的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是一组祭神敬祖的乐歌,是汉代两 组郊庙歌之一。安世房中歌十七章的祭仪,与汉书礼乐志所叙述的叔孙通制 订的行祭礼次相当。它的第一章大孝备矣、第二章七始华始是迎神之曲;它 的第三章我定历数至第八章大海荡荡,相当于待祭;它的第九章雷震震 至第十一章美芳相当于初祭;它的第十二章碹磴即即相当于中祭;第十三章 嘉荐芳矣至十七章承帝明德相当于终祭。从祭祀的仪式上看,安世房中歌 确是一组祭祀之歌。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言“房中歌对于后来之影响,不在其内容 与描写,而在其句法与体式。,【5 】【p 3 6 1 作为祭歌的歌辞主要有十四章是四言体,仅有三 章是三言体和七言体的混合体。这基本上奠定了祭歌类组诗的体式特征,历久不变。 司马相如等奉命创作的郊祀歌十九章是另一组郊庙歌。汉书礼乐志云: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一,组诗的演迸及唐代组诗状况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 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 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章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奉甘 泉圜丘,使童工男女七十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于祠坛,天子自竹 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6 】【p 4 删郊祀歌十九章绝大部分是 用作郊祀祭祀的祭歌。如练时日是迎神之曲,帝临是祀中央黄帝之曲,青阳 是祀东方青帝之曲,朱明是祀南方赤帝之曲,西颢是祀西方白帝之曲,玄冥 是 e = i l 方玄帝之曲,惟太玄是祀太一神,天地是祀天地之神,日出入是祀 礼太阳神,后皇是祭祀后土,华烨烨是祀后土毕济黄河之曲,五神是云阳 始郊见太一所作之曲,赤蛟是送神之曲。其它如天马颂得天马,景星颂得 宝鼎,齐房颂得灵芝,朝陇首颂获白麟,象载瑜颂获赤雁,天门为武帝 祷颂天神祈得长生作,虽没有直接写到祭祀,但颂赞祥瑞,也与祭祀有关f 7 i p l 6 5 1 。这 一组大规模的祭祀神灵的诗歌,也开创了后代同类组诗的先河。 汉代的铙歌十八曲是流行于民间的乐府组诗,最早见于宋书乐志。余冠 英先生在乐府诗选前言中说:“大约铙歌本来有声无辞,后来陆续补进歌辞,所 以时代不一,内容庞杂。其中有叙战阵,有纪祥瑞,有表武功,也有关涉男女私情的。 有武帝时的诗,也有宣帝时的诗;有文人制作,也有民间歌谣。, s l i p l l 这组诗歌主题 较为庞杂,时问前后相关甚远,作者也各不相同。宋书作者搜罗遗佚,统名之铙 歌,是典型的后世因辑诗而成的组诗范型。 综上所述,先秦两汉时期的组诗有如下特征:一是组诗创作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 切,所谓组诗实际上就是配乐演奏的不同的乐章,这与诗歌脱离音乐后所作组诗彼此 间的关系不一样。前者靠的是音乐来连结,而后者靠的是意义上的关联;二是此时组 诗创作的大都与民间的祭祀或朝廷的祭祀活动相连,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展示了传统 文化的原生态,为民俗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组诗的形式尚不规范,每首之间的 篇幅有长短,字数有多少,且未有韵律;四是组诗的作者呈现出由民间向文人过渡的 趋势;五是组诗的数量不多,总共不足百首,多为四言或骚体,参与创作的诗人有限, 大规模写作组诗的风气尚未形成。 魏晋南北朝是组诗形成过程中重要时期。根据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6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统计1 9 1 ,在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时间,共有1 5 0 余位诗人,创作了5 2 5 组诗歌,组诗总 数达到3 4 1 3 首( 含民歌) 。组诗数在二十首以上的有:曹植3 3 首、阮籍9 7 首、傅玄 6 5 首、张华5 6 首、潘岳4 1 首、陆机6 3 首、陆云1 5 9 首、曹摅3 5 首、潘尼2 6 首、 郭璞3 8 首、卢谌2 0 首、孙绰3 1 首、陶渊明1 3 4 首、杨义7 3 首、谢灵运5 l 首、颜 延之3 4 首、鲍照9 4 首、王融5 7 首、谢胱9 0 、谢超宗5 0 首、萧衍5 8 首、江淹7 2 酋、虞义2 0 首、沈约9 1 首、吴均6 0 首、萧纲7 5 首、高允2 1 首、陆印4 2 首、陈叔 宝4 7 首、江总2 3 首。与前一时期相比,此时组诗创作呈现出异常兴盛的格局,无论 是参与创作的人数,还是人均所作组诗数量和组诗总量,都有很大的发展。 促使诗歌创作繁荣的诸因素中,文人集团的大量出现,集团成员间的唱和与赠答、 君臣宴饮场合的受命应制,是重要的因素。据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一书统计,仅 六朝著名文人集团就有“邺下文人集团”、“竹林七贤”、“贾谧二十四友”、“兰亭文人集 团”、“桓温文学集团”、“竞陵八友”、“昭明太子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裴子 野文学集团”、c 陈后主狎客文人集团”等l o 】郾矗1 蜘。这些文学集团,最初是以皇子、 诸王召集宾客或组织官属的形式出现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诸王有召集宾客权力与便 利,于是可以开展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各项活动。随着文学集团成员交往的频繁,以 诗传情便成了成员间联谊的重要手段。组诗中赠答、唱和( 追和) 、送别( 留别、赠 别) 、逢遇、宿会、怀思、伤悼等,如刘桢的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曹植的送 应氏二首、离友诗三首;郭遐周赠茁康诗三首;茁康赠兄秀才入军十 九首、答二郭诗三首;王融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二首;沈约和刘中书仙 诗二首、怀旧诗九首;柳恽赠吴均诗三首;王筠和吴主簿六首;吴均 的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赠王桂阳别诗三首、赠周兴嗣诗四首;周兴嗣的 答吴均诗三首、萧纲同庾肩吾四咏诗二首等,都是这些活动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组诗创作有如下几方面特点:一、组诗的诗体由原先的四言诗或 骚体变为以五言、杂言为主,只在文人奉命所作的“郊庙歌辞”中仍保持着传统的四言 形式。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汉末四言衰微,五言诗兴起的诗歌嬗变轨迹相吻合。二、虽 然在祭祀场合的乐歌、民间创作的乐府以及文人所作的拟乐府组诗,依然保持着与音 乐的关系,但其他的组诗已逐渐脱离音乐,走上按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合成组诗之路。 三、反映文人集团成员问交往活动的组诗数量巨大,君臣唱和、文人联句等展示士大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夫生活趣味的组诗开始登上诗坛。四、随着文人传播诗歌意识的自觉,文人生前编集, 或替死去的好友编集逐渐成为一种文人习尚。将原本时间模糊、主题多元的诗歌汇集 成组诗,又为组诗的生成开创了新的渠道即辑诗组诗。五、此时组诗体以五言为 正体,并在齐朝永明年间后区分出古体与近体,随着一批新体诗人的唱和酬答,诗坛 出现了“新变”的热潮,组诗创作的格局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律诗组诗开始登上诗坛。 进入唐代,组诗创作迎来了空前繁荣时期,也是组诗文体特征趋于定型的阶段。 据清人彭定求等人奉敕编的全唐诗统计,书中共收录3 3 7 位诗人的1 9 5 3 组诗, 共计7 9 9 5 首诗歌。无论是参与组诗创作的人数还是创作组诗的数量,都较前期有了 突飞猛进的飞跃。 唐代文人所作组诗情况统计表 缬薛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数量( 首) 类型 年代 四旬八旬四旬八句四旬几旬四旬几句 姓名 唐太宗 1 8 上官昭容 2 7 许敬宗1 7 王绩 2 8 卢照邻 2 2 初 张九龄3 6 唐 宋之问1 4 王勃 2 3 骆宾王62 3 李峤1 2 6 陈子昂 4 9 张说 9 1 王昌龄 3 5 李白 2 0 2 盛 裴迪2 0 王维88 7 唐储光羲 6 7 杜甫4 6 7 刘长卿 3 5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戎昱1 8 贾至 1 3 元结6 0 顾况 4 9 钱起 2 6 戴叔伦 2 5 卢纶 2 4 王建 1 6 l 刘商 1 7 3 0 于鹄 1 2 权德舆6 4 羊士谔1 9 杨巨源 2 4 令狐楚 1 8 韩愈 1 1 4 王涯5 0 柳宗元 5 5 刘禹锡 1 7 1 由 孟郊 1 2 8 唐张籍 3 4 卢仝 4 3 李贺7 7 元稹 3 6 7 自居易 1 1 8 5 2 5 刘言史 1 6 徐凝 1 7 李德裕 6 4 李涉3 3 韦处厚 1 2 李绅 3 2 + 7 5 5 鲍溶3 3 殷尧藩 2 2 裴游 1 4 施肩吾2 5 姚合1 57 8 张祜 8 6 朱庆余1 0 雍陶 1 6 9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杜牧6 2 许浑 4 3 李商隐8 6 赵嘏 2 2 9 5 马戴 1 7 薛能7 3 李群玉 4 2 温庭筠3 9 段成式 3 4 刘驾 1 2 曹邺 1 5 许裳2 4 司空图 2 3 5 曹唐1 3 0 李山甫2 4 皮日休 2 7 2 1 8 陆龟蒙2 8 8 李威用2 2 胡曾1 5 0 晚 方干2 3 罗邺 1 7 唐 罗隐 2 5 罗虬1 0 0 唐彦谦 4 0 郑谷4 2 韩僵 4 0 吴融 2 + 3 4 5 陆希声2 1 王涣 1 2 韦庄 1 3 黄滔 1 2 徐寅 7 6 钱用 1 0 3 崔道融2 2 周昙1 9 2 和凝 1 0 0 孙鲂 1 8 陈陶 7 6 李中 3 7 徐铉 6 7 1 0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孙元晏7 5 晁采 1 8 薛涛 2 s3 l 嵩丘诸仙1 2 无名氏6 2 崔致远3 5 皎然3 4 贯休2 8 2 齐已 8 l 吴筠1 0 0 吕洞宾1 8 4 注:表中“+ ”号后面的数字为四句或八句以上的组诗数。 进入这份统计表中的诗人创作的组诗数量都在1 0 首之上。一、唐人作组诗情况 统计如下:1 0 首至2 0 首之间的有2 4 人;2 1 首至3 0 首之间的有1 9 人;3 1 首至4 0 首之间的有1 4 人;4 l 首至5 0 首之间的有1 0 人;5 l 首至6 0 首之间的有3 人;6 1 首 至7 0 首之间的有6 人;7 1 首至8 0 首之间的有6 人;8 l 首至9 0 首之间的有4 入;9 1 首以上的有2 3 人;二、创作组诗数量最多的几位诗人,依次是自居易( 5 2 5 首) 、杜 甫( 4 6 7 首) 、元稹( 3 6 7 首) 、陆龟蒙( 2 8 8 首) 、贯休( 2 8 2 ) 、司空图( 2 3 5 首) 、皮 日休( 2 1 8 首) 、李白( 2 0 2 首) 、周昙( 1 9 2 首) 、吕洞宾( 1 8 4 首) 、刘禹锡( 1 7 1 首) 、 王建( 1 6 1 首) 、胡曾( 1 5 0 首) 、曹唐( 1 3 0 首) 、李峤( 1 2 6 首) 、韩愈( 1 1 4 首) 、 徐寅( 1 0 3 首) 、钱翊( 1 0 0 首) 、罗隐( 1 0 0 首) 、和凝( 1 0 0 首) 、吴筠( 1 0 0 首) 、 赵嘏( 9 5 首) 、张悦( 9 1 首) 。三、组诗诗体使用状况:三言四句5 首、三言八句1 9 首;四言四句6 3 首、四言八句6 0 首;五言四句9 3 6 首、五言八句1 7 5 6 首、五言十 句以上8 1 7 首;六言四句1 5 首、六言八句8 首;七言四句2 6 3 3 首、七言八旬9 1 2 首、七言十句以上1 0 0 首;杂诗1 1 5 首。其中五言诗共计3 5 0 9 首,七言诗3 6 4 5 首, 成为组诗创作的主流体裁。四、组诗创作分布的年代。初唐数量最少,共1 2 人。盛 唐除杜甫、李白、王维、裴迪等诗人外,组诗创作数量超过1 0 首的诗人也寥寥。从 中唐朝开始,诗人创作组诗的兴趣高涨,此间诗人写作组诗超过1 0 首的有3 7 人,而 晚唐则达5 1 人。五、从组诗所涉及的题材领域看,写景、叙事、抒情、言志、状物, 无所不包,其中以唱和、赠答、咏史、乐府、仙道、隐逸、边塞、祭祀、拟古等方面 更为诗人所钟爱。六、组诗创作中出现了新成员联句组诗。联句在传统的基础上,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由人一句、一人一联,发展成为一人四旬新形式,既自足表意,又相互承接,形成 联句组诗。七,组诗的规模得到空前拓展,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一组的组诗出现在诗 坛,将组诗文体所具有的功能发挥至极致,给人以气势恢弘之感,但其中精品不多, 更多是文人炫博斗奇心态的一种显示。七、乐府精神对组诗的形成依然有重要的影响。 这不仅表现在朝廷祭祀场合演奏“雅乐”,需要文人撰辞,从而导致历代都有大量的“郊 庙歌辞”出现;即便是“俗乐”也受到了文人的喜爱,文人拟作古题或自创新题乐府组 诗的大量出现,都是这种影响的明证。 注释: 1 1 - 洪, 湛侯诗经学史( 上)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2 1 宋供兴祖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3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休洪兴祖楚辞s b s 主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5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6 】汉班固汉书( 上) m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5 【7 】张永鑫汉乐府研究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2 0 0 0 1 6 5 【8 】余冠荚乐府诗选前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9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0 胡大雷冲古文学集团【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1 1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 上下) (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二,唐代组诗的成因与唐代社会 二、唐代组诗的成因与唐代社会 组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态,其成因有十分复杂的文化因素。 ( 一) 礼乐文化的传承 雅乐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最宝贵的传统之一,创立于距今三千年前西周时期。 史记周本纪载:“成王自淹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 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1 】唧3 1 根据这一记载可看 出,在周成王平息淮夷之乱后,回到国都丰镐后就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其中就包括“礼 乐”,从此社会得以大定。雅乐成了统治者巩固政权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工具,雅 乐文化便以一种独立的体系,流传下来。 唐王朝立国之初,“礼乐”尚用隋制,李世民即位后,正是“王者功成作乐”之时。 武德九年,高祖李渊曾诏祖孝孙等作乐,但所用隋乐很不完备。贞观二年,祖孝孙获 准制定雅乐,这才在古雅乐传统的基础上,斟酌南北,吸收与借鉴了南北两地诸国的 雅乐因素及经验,制定了“大唐雅乐”,以十二律之序,并以礼记中“大乐与天地 同和”之义,编为“十二和”之乐。之后,唐太宗又命褚亮、虞世南、魏征等人制词为 十二乐章,名为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 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又制文舞名治康,武舞名凯安。十 二和及文、武二舞,构成了著名的“贞观礼”。此后,唐高宗时又令长孙无忌、杜正伦、 李义甫增修为“显庆礼”。开元时,又改为“开元礼”,统称“唐三礼”。“唐三礼”的建立 使唐代的雅乐体系更加完备,使得祭祀礼仪变得更加规范、谨严。 郊庙祭祀是我国古代君主祭天祈福的一种政治宗教行为。在古代,郊祀制度在古 代典章制度中极度受重视。通典卷四十二中说,“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 天之序,莫重乎郊祀。”按周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之说,郊祀则是吉礼中 的核心。唐代的郊祭仪式( 吉礼) ,是雅乐主要的运载方式。吉礼所用的乐实为“雅乐” 的核心,亦即祭祀天神、地祗、祖宗的仪式音乐。据唐律疏议卷九职制称“依 祠令,在天称祀,在地为祭,宗庙名享。”其中祀天、祭地乐总称郊祀乐。据杜佑 通典记载,唐代的郊祀制度有:郊天、大雩,大享明堂、朝日夕月、祭祀六宗、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二、唐代组诗的成因与唐代社会 方丘、社稷、山川、天子宗庙、后妃庙、皇太子及皇子宗庙、天子七祀、释奠、祀先 代帝王、老君祠、孔予祠、太后庙、巡狩、封禅、告礼、大蜡、灵星、风师雨师、及 诸星等祠、籍田、先蚕、时享、历代所尚等。纵观唐朝历代,帝王在位时均依礼举行 郊祀,每当此时都要演奏雅乐。唐代的雅乐乐章的主体包括郊祀乐和庙乐两大类。郊 祀乐集中在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庙乐主要集中在旧唐书卷三十一音 乐志中。在唐代雅乐主要由太常管理,但雅乐乐章的创作者并不是太常乐官而是由 宫廷文人集团中的文词之臣别为撰写。雅乐歌辞的创作者主体是台阁文人即以弘 文馆学士、崇文馆学士、翰林学士为首的台阁文人。每当举行郊祀之礼时,或举行宗 庙祭祀时都需要演奏雅乐,帝王均要文臣撰写歌辞,作为一组乐章的歌辞,也就成了 一组组组诗。 据全唐诗所载,唐代郊祀乐章的创作情况,大体是:唐太宗朝共创雅乐乐章 二十一种1 3 1 首、唐高宗武后朝十种6 4 首,唐中宗朝四种4 4 首,睿宗朝三种2 6 首, 玄宗朝十种7 5 首,肃宗朝二种子3 1 首,德宗朝八种2 0 首,宪宗朝四种1 2 首,宪宗 后乐章九种,五代八种7 7 首娜9 “。详情如下: 唐代文人所撰雅乐歌辞 朝代雅乐乐章名数量祭祀对象撰写时间歌辞作者 祀圈丘乐章8 首祀昊天于圜丘贞观中褚亮、魏征等 祈谷乐章3 首祈谷于南郊贞观中楮亮 明堂乐章 3 首 享上帝于明堂贞观中 褚亮 雩祀乐章3 首雩祀上帝于南郊贞观中褚亮 五郊乐章2 0 首祀五方上帝五郊乐贞观中褚亮 唐太宗 享太庙乐章 1 0 首 享太庙乐贞观中魏征、褚亮 祭神州乐章3 首祭神州于北郊贞观中褚亮撰 祭太社乐章3 首 祭太社乐贞观中 褚亮撰 蜡百神乐章3 首蜡百神乐贞观中褚亮撰 享先农乐章4 首享先农 贞观中 褚亮撰 祭方丘乐章5 首 祭皇地祗于方丘贞观中 褚亮撰 睿宗 仪坤庙乐章1 2 首仪坤文明中徐彦伯等1 0 人 祥社首乐章8 首 禅社首山祭地祗乐 开元中贺知章、源乾曜 封泰山乐章1 4 首 明皇封泰山 开元中张说 唐玄宗 祭扮阴乐章1 1 首祭皇地祗于汾阴开元中韩思复等1 1 人 享龙池乐章1 0 首享龙池开元中姚祟等l o 人 1 4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二、唐代组诗的成因与唐代社会 享太庙乐章 2 5 首明皇享太庙 开元中张说撰 德明兴圣庙乐章 7 首 德明、兴圣二皇帝天宝中李舒撰 昭德皇后庙乐章9 首昭德皇后天宝中吴通玄撰 祀风师乐章5 首祀风师于国城东北 贞元中包估撰 唐德宗 祀雨师乐章5 酋 祀雨师于国城西南贞元中包信撰 释奠武成王乐章5 首姜尚贞元中王傅,于邵撰 唐宪宗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6 首惠昭太子 元和中杜羔等6 人撰 梁郊祀乐章 1 4 首 祭天地开平中张裒撰 后唐朝宗庙乐舞辞6 首享宗庙同光中崔居俭、卢文纪撰 五代 晋朝飨乐章7 首朝飨天福中 崔悦等撰 汉宗庙乐舞辞6 首享宗庙乾祜中张昭撰 上述除外,唐雅乐乐章时代、作者不可考者有以下十一组:1 、郊天乐章一首;2 、 五郊乐章十首;3 、雩祀旧乐章二首;4 、祭太社乐章二首;5 、享太庙乐章三首;6 、 昭德皇后室酌用坤元乐章九首;7 、褒德庙乐章五首;8 、飨隐太予庙乐章二首: 9 、皇帝、皇太子受酒登歌昭和;1 0 、乡饮乐章十七首;1 1 、大射乐章四首等。 这些乐章都以记载祭祀程式及礼仪要求为内容,本身的艺术性并不高。但祭祀作 为一种文化,它源于周朝,绵延不绝,体现出宗法制农业社会的执政者对天地、祖宗 和神灵的信仰。如果说雅乐以其乐章宫调渲染出庄严肃穆的氛围,那么乐章的歌辞( 组 诗) 则以其内容诠释了大唐礼乐文化的真正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被调整。 唐玄宗朝便将祭祀精神祖先、祭祀血缘祖先与祭祀吴天上帝三项仪式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在天宝元年正月,按照“亲享玄元皇帝亲享太庙祀南郊”顺序祭祀。这说 明唐代统治者以三重祭仪强化“君权神授”,而道教科仪随即也进入雅乐系统。天宝十 年,这种祭祀正式成为“享太清宫享太庙 巳南郊”。唐中期的祭祀大都能遵守 这一祭祀模式,特别是晚唐时皇帝即位第二年的这一亲祭模式,成为象征统治开始的 仪式 3 1 1 p 3 3 3 - 3 4 9 。这种变化,使雅乐乐章的创作集中在三大类:重视祭拜统一天神,南 郊圜丘乐章继承了开元大唐乐祭天乐章;重视太庙荐献,历朝皇帝神主榭庙之后 即有其室酌献乐舞,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昭宗;重视道教科仪系列,除享太清宫乐舞 外,祀九宫贵神和风师雨师乐章应运而生。 ( 二) 乐府民歌的影响 组诗的形成与乐府民歌关系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