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目目 录录 目目 录录 . i 摘摘 要要 . ii abstract . iii 引引 言言 . 1 第一章第一章 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 . 3 第一节第一节 “逍遥”一词的解读“逍遥”一词的解读 . 3 第二节第二节 庄子的逍遥游是游于人世庄子的逍遥游是游于人世 . 6 第三节第三节 陆沉于俗是庄子逍遥思想的出发点陆沉于俗是庄子逍遥思想的出发点 . 8 第四节第四节 活物类神话所揭示的逍遥活物类神话所揭示的逍遥 . 10 第二章第二章 大化中的遁逃大化中的遁逃 . 13 第一节第一节 生命观念上的待之遁逃生命观念上的待之遁逃 . 13 第二节第二节 情感方面的遁逃情感方面的遁逃 . 16 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观念的遁逃道德观念的遁逃 . 18 第三章第三章 从逍遥到遁逃的途径从逍遥到遁逃的途径 . 20 第一节第一节 庄子从知入遁逃的方法庄子从知入遁逃的方法 . 20 第二节第二节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对待知的从小大之辩看庄子对待知的态度态度 . 24 第三节第三节 庄子去知入德的遁逃方法庄子去知入德的遁逃方法 . 28 第四章第四章 逍遥下的遁逃源自天人困境逍遥下的遁逃源自天人困境 . 36 第一节第一节 天无私覆与盆鼓而歌天无私覆与盆鼓而歌 . 36 第二节第二节 谐之天道与人生困境谐之天道与人生困境 . 37 结语. 41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 42 后后 记记 . 4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45 ii 摘摘 要要 庄子的思想是借助逍遥而达到遁逃,以满足他游于人间世的目的。论文主体 从知与德两个路子具体分析了庄子借助逍遥达到遁逃的路径。 “逍遥”是闲游,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庄 子理想的状态是快乐的,自得的“逍遥游” ,然而逍遥本身并不就意味着快乐, 也没有后世所附会的乐观精神。 庄子的落脚点在于生命体验, 庄子是关注生命的。 对于古代的哲学家或者说学者来说,生命是重要的哲学命题。 “逍遥”只是庄子的理想化生存模式,可以把它当作庄子的境界观念,而非 切实的方法论。 至少在 逍遥游 篇里, 庄子并没有告诉我们, 他是如何达到 “逍 遥”的。事实上在追求“逍遥游”的过程当中,庄子采取了躲避的技巧。生命本 来就是有限的存在,但是外界的未知却是无限的。我们看庄子“逍遥” ,里面有 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可以帮助庄子看破大多数的人生困境, 从中获取 “可得而适” 的力量。当这种智慧不足以解决全部的问题,困境依然存在的时候,则不能不有 一种深刻的无奈了。所以当庄子采用“忘”这一方式来解决“知”所不能够解决 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庄子,是遁逃的,躲闪的,无奈的。 对于庄子来说,他很喜欢的一个字眼游。这个字可以看作是庄子对自身 人生场景的描述。 “游”其实就是若即若离,也是不即不离,这是庄子选择的和 世界相处的方式。那么为何庄子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他为什么不跟这个世界贴 得更近一些,或者说,他为什么不选择远离,而要保持这种中间状态。维系这种 平衡对于庄子来说,是不是很重要。真实的庄子生活在先秦的大环境之中,他一 个漆园吏, 又生活困窘, 总是要考虑到稻粮的问题, 不可能完全跳出客观的制约。 那么哲人,将如何自处。他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所奉行的那一套理论,以 及背后的内心世界,则是笔者所想要和并且要探讨的。 关键词:关键词:逍遥 遁逃 庄子 道 iii abstract in the pre-qin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chuang tzu was always an ethereal figure, impoverished yet fully enjoying himself. with a gaping gap between his ideals and his real life, he remained to be the focus for various rounds of new researches. uphold by a grandiose system of myths and allegories, chuang tzu represented his theory anchored in his own experiences with an approach of prototype image and mythological thinking. as an adept orator chuang tzu had never lost a debate. in his masterpiece “chuang tzu”, however, he observed that debate is pointless. then why did he keep on with it? exploring the forming process of “chuang tzu” we would be struck by the paradoxical imageries in it. with a deeper dig we begin to wonder whether this paradox was rooted in chuang tzus thought itself. devia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notion of “peripateticism”, the author tends to believe that peripateticism is chuang tzus way to evade so that he could ramble around the world. therefore this thesis tries to offer an analysis of the two paths consisting respectively of knowledge and virtue by which peripateticism leads to fleeing. “peripateticism” is about rambling without destination or purpose. it could be pleasant as well as torturing. the ideal “peripateticism” that chuang tzu pursued is happy, self-satisfying. but peripateticism does not necessarily equal to happiness, nor does it engages optimism as later generation believed with their own wishful thinking. “peripateticism” is just chuang tzus ideal living mode which is best regarded iv as chuang tzus ideals rather than practical methods. chuang tzu didnt necessarily tell us how he achieved “peripateticism”, instead he evaded this skillfully. life is limited while the unknown of the world out there is infinite. chuang tzu possessed a wisdom which entitles him to see through most peoples life predicaments yet tackling them is another thing. thus despair arises when such wisdom failed to be omnipotent. as a result we see chuang tzu getting evasive, dodgy and even helpless when he use “forgetting “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that “knowledge” fail to handle. for chuang tzu, excursion, as his favorite word, could be seen as the description of his own life for chuang tzu. “excursion” suggested both a semi-detachedness sense and the implication of attachment. this is the way in which chuang tzu got along with the world. on one hand, his thought was confined by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he lived in the material poverty and the remoteness of pre-qin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his thoughts bears a kind of extensity and profundity which totally transcends his age. how we probe through chuang tzus thoughts so as to explore his kit of theory as well as the inner world of the great mind is then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key words: peripateticism, evasion, chuang tzu,road 1 引引 言言 人的思想, 代表了一种人之特征, 我们借用一个字眼来表示这个特征性。 我们会说动物性、植物性、人性, “性” ,在这里取特征的意思。人不同于草木禽 兽,用古人的话来说,人有“心” ,是思之官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草 木禽兽则不能, 它们只是简单地顺应生命本能而已。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也有差别。 西方哲人莱布尼茨说: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 人。 ”无独有偶,佛教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说法。我们可以把人 性归结为某种共同的特质, 对于思想, 却不能一概而论, 然其目的仍无外乎三点: 人为自己立言。古今中外的哲人为我们所熟知,大半是因为其且极具个性 化的话语。无论他真正的思想是什么,说话的目的又何在,话语本身促进了他的 存在感。之前我们说过,庄子否认辩论的意义,有趣的是庄子为世人所熟知的恰 恰是他的寓言和辩论。比如鲲鹏之喻,比如庄周梦蝶,比如和惠施在桥上那一段 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为自己解释(辩护) 。或者因为孤独,或者因为人之外还有其他人,总之 只要不是天生聋哑,我们总是需要不断地讲话和聆听别人讲话。尽管儒家前辈孔 子曾经批评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然而他一生奔走惶惶, 周游列国,话其实并没有少说。庄子不屑于辩论,认为辨不出是非,却是个当时 最伟大的辩手。 求取他人认同感。认同感恐怕是人类生存中的一个关键性词汇,孟子曾有 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公孙丑下有了他人的认同,人们才 能够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表达出更多个人的意见, 获得更多数的支持。 这种认同, 也有着几个递进的层次。第一种是普遍性的认同,简单来说,就是观点被群体所 接受。第二种是否定他人认同,强调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对他人的批判和对自 身的树立。第三种是淡化否定认同的意义,我们可以借来一个西方哲学上的词汇 来说明否定之否定,庄子就是在这条道路上做了更多地尝试。 庄子这个人,思想是很大很深的。思想这个东西,有一个出点发的问题。对 于大多数的思想家来说,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源自人类的生存场域。在这个特定的 域中观察并且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层面的思索,在古代的看来,简直是唯一的哲 2 学的问题。 就人而言,既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限制。作为人,有手有脚,很可以到处 移动,认识世界;有智慧,可以制造跟使用工具,改造客观世界。这比牛马只能 够随水草迁移的生命方式显得要高明,且要高出好几个层次。这之间的差距,可 以用庄子寓言里的鲲鹏和燕雀来作比较。燕雀的活动范围是狭小的,相对于鲲鹏 这类的庞然大物来说,它们所活动的圈子简直微不足道,饥不择食,渴不择饮, 这种情况在庄子看来,叫做“有待” 。也就是需要凭借和依靠,是不自由的一种 状态。相比之下,鲲鹏可以来去几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就要潇洒得多。然 而我们知道,鲲鹏也是有待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 庄子内篇逍遥游鲲有待于水,鹏有待于风。它们所骄傲的,同样是 它们所约束着的。 庄子在创造了鲲鹏这种伟大的意象的同时, 也赋予了它们枷锁。 庄子因何故不赋予如此伟大的意象以绝对的自由,是其太吝啬,不愿意鸟兽高于 人类之上,还是认为这种只是顺应了造物的安排而具备的崇高,不值得安上完美 的桂冠。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超越这个概念来解释。庄子看出来人生中的种种 不足,种种缺憾,种种不能。我们的精神想要追求无忧无虑,自然美好的生存, 可是现实的生命充满了疾病,战乱,饥饿,贫穷损害美好。那么,我们必须要超 越这个矛盾,跳出来,过上好日子。所谓超越,需要有这样一种觉悟,意识到自 身的有待, 而后追求无待。 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而后寻求满足。 此乃是一种过程。 没有这种过程,将无法寻到其中真谛。在这里并非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而只 是遵循因果规律,因果是一体的,一旦抽离了过程,结果可能将不复存在。 庄子哲学首先是人的哲学,是关于人怎样自由、怎样逍遥的哲学。庄子生于 乱世,在战乱四起、杀伐不断的年代里,个体生存成了很大的问题。于是对于生 命的关注,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脉络。然而这种逍遥和自由的目的之下,隐藏 着庄子人生的种种无奈,以及从无奈之中引申出来的遁逃,则是很少有人阐发, 而笔者,将用自己的笔,抽丝剥茧,把庄子隐于逍遥外衣下的遁逃思想,一一揭 示给读者。 3 陆陆 沉沉 于于 俗俗 域域 中中 的的 庄庄 子子 隐于逍遥外衣下的遁逃隐于逍遥外衣下的遁逃 第一章第一章 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 第一节第一节 “逍遥”一词的解读“逍遥”一词的解读 历来有很多学者研究庄子,这给后来的研究者在阅读了解庄子的时候提 供了便利。由于有着前人的先见,也导致我们在庄子研究上难出新意。当然,我 们希望对于庄子的体贴是出于理解,而非盲目。 庄子试图理解这个世界, 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贴近, 是庄子的处世态度, 了解这个态度,对于理解庄子和他的文字,很有帮助。冯契先生认为庄子是“避 世之士” 1,庞朴先生认为是“游世”2,何兆武先生的说法,基本与冯契先生相 同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眼中的“世”有着不够理想的部分,在面对这 个世界的时候,庄子的态度不光是一味的迎合,而且还是“非暴力不合作” 。既 然庄子眼中的世界不够完美,他对待这个世界也就不是一味的热爱。 庄子一书开篇就是逍遥游 ,这给许多人理解庄子造成了藩篱。晋人 郭象写庄子注 ,把“逍遥”解释为自由自在: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所分,逍遥一也。 4 郭象说的“自得” ,也就是悠闲自得,自由自在。郭象把“逍遥”理解为“自 由自在” ,这一解释甚至湮灭了“逍遥”的本意,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些 学者接收了郭象的误解,认同了“逍遥”的基础是“自由自在” 。这与当时魏晋 南北朝时候的政治动乱的格局是分不开的,世乱而后思自由,郭象的这一理解无 1 冯契: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出版,190 页。 2 庞朴: 蓟门散思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出版,149 页。 3 何兆武等: 中国思想发展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年出版,90 页。 4 郭庆藩: 庄子集释卷一上,第 1 册,中华书局 1961 年出版,第 17 页。 4 疑给许多人提供了精神的“失乐园” ,一方面,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人性难以 舒展;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则希望能够通过主观上的方式,获得灵魂的解脱。 然而我们看到,也有学者发现了郭象注的不妥当之处。与郭象同时的支道林,就 提出了不同看法: 遁(支道林名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 “各适性以为逍 遥。 ”遁曰: “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 ”于是退而注逍遥 篇 。群儒旧学,莫不叹服。 5 支道林逍遥篇 ,就“群儒旧学,莫不叹服”来看,支道林对“逍遥”的 理解,或许和儒者对“世”的理解有吻合的一面。 词汇的误解,在中国词汇发展史上是常见的现象。 “逍遥”一词也是如此。 就“逍遥”的本意来说,开始并没有“自由自得”的内涵。推本溯源,理解“逍 遥” ,则必须从辞源上面找寻解答。 诗经郑风清人已有“二矛重乔,河上 乎逍遥” 。 6关于清人的写作背景: 郑人恶高克,使率师次于河上。久而弗招,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 人 。 7 高克是郑国的大夫,贪财好利,郑文公很讨厌他。后来狄人侵犯卫国,卫郑 相邻,为防止狄人侵扰郑国,郑文公便派遣高克率领清邑的士兵到黄河边驻扎。 卫国击退狄人之后,郑文公却并不把高克招回。后来士兵溃散,高克无法收拾残 局,于是逃亡陈国。可见这里面的“逍遥” ,绝非“自由自在” ,因为此时,无论 是高克或者军队之中的士兵,有家难归,内心都是忧愁苦恼的。 “逍遥”在这里 面的意思,只能是将士在黄河防区“无聊闲逛” 。 屈原同样也使用过“逍遥”一词。公元前 305 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 立黄棘之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 始他伟大的文学创作。前 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 5 慧皎: 高僧传卷四,中华书局 1992 年出版,第 160 页。 6 左传闵公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下册,第 1788 页。 7 诗经郑风清人 , 毛诗正义卷四,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上册,第 338 页。 5 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在他的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 去终古之所居,今逍遥而来东。 8 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 失去了楚国的国都郢都, 屈原在孤愤和绝望之下作 哀 郢 ,随后投汨罗江水而死。这里的“逍遥” ,不可能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史记中有一篇记载: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 “赐,汝来何其 晚也?”孔子因叹,歌曰: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因以涕下。 9 孔门弟子子路因反对迎立蒉瞆(后为庄公)为卫公,被杀。孔子心情难过, 又身染重病,不久即离世。这里的“逍遥” ,并非自由自在,是很明晰的。 既然“逍遥”一词并非我们想当然理解的“自得” ,它的本意是游荡,徘徊 之意,那么庄子作“逍遥游” ,里面的“逍遥”自然也就没有了先验性的设定。 “逍遥”只是动作上的表现,无关乎心理上的思维。 庄子一书中表现“逍遥” 的句子也有一些: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0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11 前者是形容无事而寝卧的样子,后者与“无为”连用,以“逍遥”形容“无 为”的样子。 “逍遥”是闲游,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痛 苦的。庄子理想的状态是快乐的,自得的“逍遥游” ,然而“逍遥”本身并不就 意味着快乐,也没有后世所附会的乐观精神。 词汇的演变是一个过程。往往还会出现原意消亡而衍生意得以流行的状况。 8 楚辞补注九章章句第四 ,中华书局 1983 年出版,第 134 页。 9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 1564 页。 10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逍遥游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1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大宗师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6 譬如成语“每况愈下” ,最早出自庄子知北游 : 子曰: “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於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 ” 12 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道”的真实情况。而被说成“每 况愈下” ,意思已经完全不一样。 “逍遥”一词也可以参考这种情况。现在,没有 人再把“逍遥”说成是普通的散步,它完全是自由自在,圆融无碍的意思。由于 这一理解已经被人们所广泛接收, 并发展成为哲学命题, 我们在阐述庄子 “逍遥” 观念的时候, 必然会受到这一后来态度的影响。 笔者承认后世对于庄子 “逍遥游” 理念的理解, 把握住了庄子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 然而对于 “逍遥” 的其它内涵, 仍然有话要说。 第二节第二节 庄子的逍遥游是游于人世庄子的逍遥游是游于人世 我们说“逍遥”是庄子哲学中里面的重要范畴, 庄子一书中开篇就 是逍遥游 。很多学者都论述过庄子内七篇的逻辑顺序问题,清代的屈复 作南华通 ,于内七篇的结构有这样的看法: “此七篇,所谓内篇者也,是庄子 所手订也。 逍遥游者,言其志也。 齐物论者,知之明。 养生主者,行 之力。 人间世则处世之方。 德充符则自修之实。 大宗师者,内圣之极 功。 应帝王者,外王之能事也。所谓部如一篇,增之损之而不能,颠之倒之 而不可者也。 ”也许我们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说法,就逍遥游言其志来说,则 是没有异议的。 庄子哲学首先是人的哲学,是关于人怎样自由、怎样“逍遥”的哲学。庄子 生于乱世,在战乱四起、杀伐不断的年代里,个体生存成了很大的问题。于是对 于生命的关注,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脉络。譬如我们看养生主这一段: “彼 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 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表面的意思是在说庖丁解牛,实则是涵养生命。 “十九 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和老子十章所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婴 12 刘文典: 庄子补正外篇知北游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7 儿状态何其相似。 我们注意到, 庄子并非设定了不同于人间的彼岸, 仅仅用不同的时空观看来, 这个世界就和我们寻常的理解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源自内心世界。庄子的内心不 同于普通人,这种不同体现于认识。 在庄子书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光怪陆离的生物,它们有着千奇百怪 的属性特征。比如朝菌,存活的天数有限,于是不知道明月有圆缺;比如蟪蛄, 存活的季节有限,所以不知道时令有春秋;比如飞九万里的鲲鹏;比如生活于屋 檐下的蜩、学鸠。我们承认这些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指在庄子话语里 面的含义。为什么庄子要说这些意象,给我们勾画出来这么一个巨大的对比的世 界图景,展现我们的无知和固陋。我们无法像鲲鹏那样随意飞翔,无法像冥灵或 者大椿那样, 经过几百年的风霜。 如果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人生的比喻, 换句话说, 把这些意象和人类生存联系到一起, 作一些思考, 这才是庄子想要向我们揭示的。 如同猜谜题, 庄子不断地比划手势, 说这个, 说那个, 其实最终的目的只是阐述, 对于生命的理解。 庄子是关注生命的。 对于古代的哲学家或者说学者来说, 生命是重要的哲学 命题。因为那时候的生态相对简单,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给予其再多的关注 都是可以理解的。庄子在寻常甚至窘迫的生存状态之中,幻想着人生的逍遥游, 跳出来看待这山,这水,这世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 度,以一种大巫见小巫的智慧。这是哲人的眼光和境界高明,但同时我们不得不 承认,这是由于庄子所身处的环境影响,甚至我们可以说,物质决定意识,庄子 内心被见闻、 听闻、 感闻触发, 对生命所下的定义。 庄子性格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只要我们执其两端,是可以推理出来的;庄子的思想,我们根据庄子性格,也是 可以稍微把握住的。所谓“陆沉于俗域中的庄子” ,是一个符号,一种类似圈地 盘的描述,在这个场域之中,我们研究讨论庄子。然后我们说“逍遥”或者别的 什么,对庄子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同时对我们也很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们注意到 庄子的出发点,是对于生命的理解和经营。 庄子言“齐”与“世” ,向往“逍遥” 。 “逍遥”更多的涉及人的“在”世过 程。尽管开篇言及的是鲲鹏的“逍遥”状态,然而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人” 。 哲学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是心灵之上的,利用心灵的思考,来慰藉和把 8 握人的生存。 “逍遥”是庄子的重要命题,这种命题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对狭 隘空间和狭隘眼光的超越,然而这种超越并非脱离世界的最终幻想,而是切实寄 托作者理念的切实思路。北冥有鲲化为鹏,海运南徙,事实上是“逍遥”的路子。 我们可以设想,鲲受制于水,当遇到海运的时候,于是化而为鹏,这是对于水的 限制的超越。然后徙于南冥,这是鹏的努力过程。并非如一些人所简单述说的鲲 鹏“逍遥”而学鸠不“逍遥” 。这里面有着为了到达“逍遥”之境而做出的努力。 换言之,庄子之“逍遥” ,并非在人之上的另有存在,其哲学的最终归属仍 然是人。我们看, “神人无功”无功,何以谓神; “圣人无名”无名何以 成圣。庄子借许由之口说出“名者,实之宾也” 13。表示其并不愿意追求虚名,这 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名”与“逍遥”不具备必然联系。同样的道理, “功” , 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名” , “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 ” 14在这里,庄子不愿意被接收神人之“功” 、圣人之“名” 。也是因为他不愿意被 证明,不承认这种世俗的证明方式有效。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是“逍遥”的 路子而非“有待”的路子。所谓功名,乃是在这个圈子之内的,庄子以为自己早 已跳出这个圈子之外,不必有“待”于圈子内的限制,否则就无所谓“逍遥” 。 第三节第三节 陆沉于俗是庄子逍遥思想的出发点陆沉于俗是庄子逍遥思想的出发点 首先解释“陆沉” 。有一个词语神州陆沉,在这个场景下的人们内心常 常显得焦虑痛苦。所以“陆沉” ,是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之下,人们对 生活和生命做出选择。神州陆沉之下,人们内心感觉痛苦;庄子本人在他当时所 身处的那个时代, 是不是也会感觉得到痛苦呢。 这个联想是我们理解地同情庄子、 看待庄子的一个出发点。同时,这个词又可以分开了来看,陆是世界,是社会, 是人类生活的载体。 沉是人内心的一种状态, 我们说沉醉, 沉湎, 就是陷入进去。 那么庄子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所奉行他的那一套理论,以及理论背后所反 映出来的内心世界,则是笔者所想要和并且要探讨的。 其实庄子里面有句原文,谈到了这个词: 13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逍遥游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4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齐物论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9 “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 15 真实的庄子生活在先秦的大环境之中,曾经做漆园小吏,生活困窘,在日常 中经常要考虑到稻粮的问题,于是“方且与世违” ;从内心的角度来看,身为一 个智者,则是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那么夹杂在形之委蛇和心之“逍遥”之间 的哲人,将如何自处。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实庄子本人有一个字眼,可以来解释这一难题“游” 。人有两种世界: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种世界通过人体这一对象相互关联。人夹杂在物质与 精神之间,如同走钢丝,两边都需要平衡。 简化字版本的庄子全书约 110 个“游”字,除开表示具体动作如出游, 游水外,半数左右的“游”字表达的是人面对世界的态度。如: 游心乎德之和。 16 游心于淡。 17 这个游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想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逍遥游一文, 确是就境界上来说。后世许多读庄子的人,似乎也只是注意到境界这里,认为庄 子思想是洒脱、自由的,将境界错误的理解为方法,只求所谓的无己、无功、无 名,而不知庄子“逍遥”的境界背后,有着切实的功夫。就“逍遥”一词的本意 来看,庄子是有着远离世界,在世俗的世界之上看待生命的态度;就“游”这个 字眼来说,庄子又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联系,并没有跑开,到一个彼岸的世界找寻 归宿。 可以说,庄子跟这个世界的态度是若即若离,又是不即不离的。那么庄 子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而不是倒向一方因为庄子看到了生命的限制。用 庄子本人的话来讲,就是“有待” 。人生受到世界的限制,想要保存生命,就要 顺应这种限制。只有在这种限制之下,才能够“养生” 、 “全生” 、 “尽年” 18 。 于是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游” ,其范围是在天地之中,而非天 15 刘文典: 庄子补正杂篇则阳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6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德充符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7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应帝王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8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养生主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0 地之外,也就是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其方式是平衡,既不和世界过于疏远,也不 和世界过于接近;其目的是获得内心的适意。 庄子逍遥游篇叙大鹏,创设出一种“逍遥”的境界,好像大鹏南徙无需 任何凭借,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后引齐谐 ,写大鹏“去以六月息” ,写野 马、尘埃“以息相吹” ,写大鹏高飞时仰观俯瞰,说明大鹏南徙,需要凭借大风, 风和高空都是大鹏的“有待” 。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它们自以为 不需要风和天空作凭借。庄子说那只是“小知不及大知” ,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凭 借,它们和大鹏的区别只是凭借物的大小不同。 在这里,庄子看到了“限制”的存在。这个“限制”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 人的生命本身是一种限制。 这种限制可以通过物与物的比较发现比如鲲鹏与 学鸠。生为鲲鹏,则不能为学鸠,生为学鸠,也不能为鲲鹏;其二、人被限制于 世界之内。这种限制是环境的限制,可以通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 19来理解。在乡、国的范围内行事,将受限于乡、国;居官、为君 则受到职位的限制。 可以说,庄子还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之内的,他的哲学观念为他“逍遥”于大 化之中服务。生活在世间,同时能够在世间躲避祸患,是庄子内心的真实独白。 第四节第四节 活物类神话所揭示的逍遥活物类神话所揭示的逍遥 庄子书中多用寓言、重言、卮言。其中寓言多属于我们所说的活物类神 话的范畴。活物类神话是原始先民类比思维活动的产物。这种思维活动以以物拟 人为基础,把外界的一切东西,不管是有形的生物、非生物,自然现象,还是无 形的自然力,都看作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志的活物。袁珂先生说: “原始人 萌芽状态的宗教观念还不是泰勒所谓的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是说万物都有灵 魂,原始人开始还不会有这样高深的宗教观念,原始人最初的宗教观念,大约认 为大自然的一切,包括自然现象,生物或无生物,都是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 意志的活物。 20” 庄子 一书中存在大量的以动植物为主的寓言故事, 我们不能说是上古活 19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逍遥游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20 袁珂: 神话的起源及其与宗教的关系j j, 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版) ,1964 年 5 月。 11 物类神话的直接演变,但它们都受到活物论神话的影响,就其内容和表现形态, 都和活物论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是无可置疑的。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 而南为?” 21 罔两问景曰: “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 “吾有待 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22 上面的故事中,非人的生物或者非生物均能语,可耻笑可斥责,具备了人类 的某些重要特征, 已经不再是没有智慧的存在。 当然我们可以说, 在文艺作品中, 这属于拟人的修辞和创作手法。未必一定有深意。其实先民时期,禽言兽语的故 事,原本就是神话的一支活物论神话。活物论神话与后来的寓言区别在于: 原始人相信活物论神话为实有,而后来的童话和寓言则是借助物态以言人情。 韩非子喻老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 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 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 这里的借三年不鸣不飞的鸟来说楚庄王,就是借助物态以言人情。 庄子 一书里面的寓言与神话,其多半也是庄子出于借物以言情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意 向,而非是庄子相信实有或者崇拜的模型。 庄子一书中包含极丰富的神话材 料, 这些神话使得这部名著浪漫奇异, 神秘幽远, 也给我们理解庄子造成了困难, 增多了学术分歧。如果不能够对其中的神话、寓言加以梳理剖析,就会使得我们 关注的对象流于虚表,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难以把握庄子的本心与深意。 譬如庄子在 逍遥游 的开头就说到鲲鹏这种巨大的形象。 北冥之鱼属于 “想 21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逍遥游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22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齐物论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2 象的界域”四类属性中的空间属性,且属于“放大” 。这种想象通过将事物缩小 与放大解放空间而达成“自由” 。借助于缩小或者夸大意象作为媒介,打破常规 以及被束缚在常规中的现实时空观念,从而获得精神超越的条件。是追求自由和 超越的一种方法。我们说庄子哲学,从义理的角度看待庄子 ,也就是看到了 出现在这里的神话、寓言,已经不是纯粹文学技巧的运用问题,而且包含了更深 层次的本体论方面的意义。 阅读庄子 ,我们的目光需要关注到其中神话、寓言所体现出来的意象。 未能够通过鲲鹏(鱼鸟)神话阅读出超越和“逍遥”的思想,理解庄子并非是在 说鱼鸟,而是借助鱼鸟来说人,可以说是没有带着理解去阅读,如同蜩与学鸠。 而通过鲲鹏之喻, 未能够读出庄子所想要表达出来的人的局限性, 则是井底之蛙, 如同未见海若之前的河伯。实际上,庄子深知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他说道: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 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 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 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 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 恶能正之! 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 而待彼也邪?” 23 既然如此,庄子为何还要煞费苦心地洋洋洒洒留下这许多“筌蹄”意象给我 们呢。于是,我们注意到神话、寓言的作用。庄子把一些不能说,不可以直接说, 不方便明确说的东西,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让阅读者自己去体悟,或者庄子 是在自己写给自己欣赏。鹏飞九万里,不出天地外。在庄子那里, “逍遥游”只 是比喻。境界越高,其实越接近孤独。当庄子的思维在形上飞驰,其实没有人能 够理解他所想。于是他把神话放在全书文本的开端处: 其一、庄子要提醒他的读者,书中所要道的不能够直接讲出来。 其二、 神话更为独特的公用在于暗示, 暗示书中所说的不能简单按照字面意 义去理解。 正所谓得鱼忘筌,鱼鸟神话是一种手段,如同后文的化蝶寓言一样,庄子运 23 刘文典: 庄子补正内篇齐物论 ,安徽大学 1999 年出版。 13 用这种神话、寓言来表达自我转化的主题。读者领悟之后,鱼也好,鸟也好,都 是一样的; 鱼也好, 鸟也好, 都可以不存在了。 因为你已经站在另外的一个高度, 这种高度我们可以参考庄子关于“神人”的描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其神 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 24 我们在看待鲲鹏和蜩与学鸠碰撞的时候, 会注意到两个问题。 鲲鹏意象需要 超越的是有待于“风” ,然后方能够图南。这个“风”属于客观的因素,欲图“逍 遥” ,则必不束缚于客观;蜩与学鸠,则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有眼光的问题。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 何知?” 25 对于蜩与学鸠来说,形体和理想的限制,使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定制生产协议合同书
- 企业商业保险投保协议
- 2025遗产赠与合同范本
- 非营利机构贷款协议
- 借款协议担保条款
- 业务流程自动化实施指南手册
- 企业宣传册设计排版模板
- 便利店库存管理系统开发与运营协议
- 个性化家装设计服务合同
- 高中生助学金申请书
- 盗墓笔记解析版
- 课件:校罗盘的程序课件讲解
- 珠海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中心招考合同制职员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电力现货实战型交易策略分析
-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 案卷评查培训课件模板
- 一二手联动培训课件
- 创业中的团队管理与组建
- 骨科膝骨关节炎一病一品优质护理汇报课件
- 15D502 等电位联结安装
- 两单两卡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