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子职教育对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小学中年级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职教育对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 以小学中年级为例 摘要 目的:1 设计一套适合小学儿童的子职教育课程方案。2 探讨子职教育对 儿童亲子关系及其子职知觉实践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不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7 9 名小学中年级学生为研究 对象,以每周1 次,每次4 0 分钟,共计1 0 次的儿童子职教育为自变量,儿童亲 子关系及其子职知觉实践为因变量,采用小学生亲子关系量表以及小学生 子职知觉实践量表为研究工具,并辅以对亲子冲突调查问卷、课程观察记 录单、亲子反馈单、课程反馈单和访谈录音( 学生、家长、教师) 的分析, 探讨儿童子职教育的教学效果。 结果:1 从学生的角度来评量 ( 1 ) 儿童子职教育对实验组儿童的亲子关系及其沟通尊重分量表具有比较 显著的立即性教学效果,对亲近感、友谊交往的提升也具有显著性,但对欣赏信 任维度的影响不明显。 ( 2 ) 儿童子职教育对实验组儿童的子职知觉及其体恤知觉、回馈与沟通知 觉具有显著的立即性教学效果,但对独立知觉、自制知觉、联系安心知觉的提升 并无显著性效果。 ( 3 ) 儿童子职教育对实验组儿童的子职实践及其独立实践、自制实践、体 恤实践、回馈与沟通实践具有显著的立即性教学效果,但在联系安心实践上并无 显著性差异。 2 从实验组学生家长的角度来评量 ( 1 ) 儿童子职教育对儿童亲子关系及其友谊交往分量表具有比较显著的立 即性教学效果,对沟通尊重的立即性教学效果则具有极其显著性,但亲近感和欣 赏信任的提升并不明显。 ( 2 ) 儿童子职教育对儿童子职实践及其独立实践、体恤实践、回馈与沟通 实践具有显著的立即性教学效果,但在自制实践和联系安心实践上不存在显著性 差异。 3 从质性分析结果来看 ( 1 ) 学生对儿童子职教育的评价是喜爱肯定的。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生对 课程都很喜欢,并自觉在认知、情感、行为、道德方面有很大收获。 ( 2 ) 家长对儿童子职教育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家长反 映孩子在家变得独立自觉、能帮助分担家务等,亲子关系也较过去更加密切融洽。 ( 3 ) 教师对儿童子职教育的评价是正面肯定但需完善。主要表现在教师反 映学生在认知、行为方面有正向积极的变化,但课程实施还有待完善。 结论:1 儿童子职教育对促进儿童亲子关系和儿童子职知觉实践具有一定的 教学效果。 2 本研究所设计的儿童子职教育课程是适合小学中年级儿童发展的课程,具 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子职教育;亲子关系;子职知觉;子职实践;儿童 e f f e c to f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o np a r e n l - c h i l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t ak et h em i d d l eg r a d ea sa ne x a n 互p l e a bs t r a c t o b j e c 晰e :1 1 1 1 i sr e s e a r c hd e s i 印e dac o u r s eo f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 矗d rp r i m a 巧 s c h o o lc l l i l ( h e n 2 e x p l o r e dt l l ee 能c to f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o np a r e n t - c l l i l dr e l a t i o l l s l l i p a n df i l i a lp e r c e p t i o n 觚dc o n d u c t m e t h o d s : n o n - e q u i v a l e n tg r o u pp r e t e s t 锄dp o s t t e s te x p e r i m e n t sw e r ed e s i 龃e d i i lt h j sr e s e a r c h 7 9m i d d l e 伊a d es t u d e l l t si 1 1p r i m a d ,s c h o o lw e r es u b j e c t s ,锄dat o t a l f i l i me d u c a t i o no f1ol e s s o n s ,e a c h4 0m i n u t e sp e rw e e kw e r e 心e a t e d 雏i n d e p e n d e n t v 撕a b l e ,p a r e n t - c m l dr e l a t i o n s m p 锄df i l i mp e r c e p t i o n 锄dc 0 n d u 供w e r e 仃e 砷e d 嬲 d e p e n d e mv 撕a b l e “p a r e l l t - c 1 1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c a l ef o rp r i l t l a 巧s c h o o lc k l d r e n a n d “f i l i a lp e r c e p t i o n 觚dc o n d u c ts c a l ef o rp r i m a 巧s c h o o lc m l d r e n ”w e r eu s e d 弱 t o o l s ,c o m b i n j i l gw i t l l “p a r e n t - c l l i l dc o n n i c tq u e s t i o m l a i r e ”,“c 而c u l 眦o b s e r v a t i - 0 nr e c o r d ”,“p a r e m c l l i l df e e d b a c ks h e e t ,“c u 盯i c u l 哪f e e d b a c ks h e e t 觚dt l l e i l l t e r v i e wr e c o r d s ( s t u d e n t s ,t e a c h e 嘏锄dp a r e n t s ) ,l l s c dt 0d i s c u s st l l ee 舵c to fc l l i l d r e n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 r e s u n s :1 a s s e s s m e n tf 如mt l l es t u d e n t s ( 1 ) c l l i l d r e n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h a sm o r es i 鲥f i c a n ti 倒m e d i a t ee 毹c to nc l l i l d r c n s p a r e n t c k l d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 锄dc o m m u j l i c a t i o nr e s p e c ts u b - s c 出ei i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g r o u p , 锄dh 觞s i 盟i f i c a n te 艉c t0 nc l o s e n e s s 锄d 衔e n d s l l i p 弱s o c i a t i o ns u b s c a l e s ,b u tn 0 s i 鲥f i c 棚ne n e c to na p p r e c i a t i o nr e l i a n c es u b s c a l e ( 2 ) c h i l d r e nf i l i de d u c a t i o nh 嬲s i 鲥f i c a n ti m m e d i a _ t ee 彘c to nc h i l d r e n sf i l i a l p e r c e p t i o n ,p e r c e p t i o n o f t 1 1 0 u g l l t m l n e s s 锄df e e d b a c kc o 舳u n i c 撕o ni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jg r o u p , b u t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e 虢c t o n p e r c e p t i o no fi n d e p e n d e n c e , s e i f 二c o n n o la n dp a 陀n t - c h i l dc o n t a c t ( 3 ) c d r e n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h 觞m o 阳s i g l l i f i c a n ti m m e d i a _ t ee 仃e c to nc i l i l d r e n s u i f i l i a lc o n d u 咄c o n d u c to fi l l d 印e n d e n c e ,s e l f c o n 仃o l ,t l l o u 曲t 觚n e s s 锄df e e d b a c k c o 咖:l l u l l i c a t i o ni i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g r o u p ,b u tn os i 印i f i c a n te 虢c t0 nc o n d u 烈o f p a r e n t c 1 1 i k lc o n t a c t 2 a s s e s s m e n t 丘。o ms t u d e n t s p a r e n t so ft l l ee x p 豳e n t 址g r o u p ( 1 ) c l l i l d r e n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h 2 u sm o r es i 嘶f i c a mi m m e d i a :t ee 虢c t0 nc l l i l d r e n s p a f e n t - c 1 1 i l dr e l a t i o l l s l l i p 趾d 衔e n d s l l i p 弱s o c i a t i o ns u b s c a l e ,a i l dh a sm o s t s i g 越f i c 趾te 丘e c to nc o m m u i l i c a t i o nr e s p e c ts i l b - s c a l e ,b u tn os i g 面f i c a n te 丘e c to n c l o s e n e s sa 1 1 d 印p r e c i a t i o nr e l i a n c es u b s c d e s ( 2 ) c l l i l ( h e nf i l i a je d u c a t i o nl 粥s i 印i f i c a i l ti n u n e d i a t ee 毹c t0 nc 1 1 i l d r e n sf i l i a l c o n d u c t ,c o n d u c to fi i l d e p e n d e n c e ,t 1 1 0 u g 胁1 n e s sa l l df e e d b a c kc o m m u n i c a t i o l l ,b u t n os i g i l i f i c a me f f e c to nc o r l d u c to fs e l f - c o m r o la i l dp a r e n t - c l l i l dc o n t a c t 3 r e s l l l t s 舶mq u a l i t a l i v e 锄脚y s i s ( 1 ) s t u d e n t sr e v i e w e dc 场1 d r e n 矗l i a le d u c a t i o na sf a v o t e 粕d 最w o r a b l e m o s t s n l d e n t s 铲e a t l yl m e dc o u r s e s ,a n dw e r ec o i l s c i o u so fh a 啊n gg 血e da1 0 ti nc o 鲥t i v e , 锄o t i o i l ,b e h a v i o ra n dm o r a l ( 2 ) p a r e n t sr e v i e w e dc l l i l d r e n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 觞p o s i t i 、,e 锄df a v o r a b l e m o s t p a r e n t sr e n e c t e dn l a tc h i l d i e nb e c 锄ei n d 印e n d e n ta i l ds e l f c o i l 仃0 1 ,a 1 1 dc o u l dh e l p p a r e n t st 0s h a r eh o u s e w o r ke t i c ,锄dt h a tp a r e n t c 1 1 i l dr e l a l i o n 幽pb e c 锄ec l o s e r 锄d m o r eb a n _ 1 1 0 i l i o u s ( 3 ) 1 e a c h e r sr e v i e w e dc h i l d r e nf i l i a je d u c a t i o n 髂f a v o r a b i e 锄dt 0b ei m p r o v e d t b a c h e r sr e n e c t e dm a ts t i l d e n t sh a dp o s i t i v ec k m g ei nc o 鲥t i v ea n db e l 剧i o r ,b u tt h e c 嘶c u l 啪n e e dt 0b ef 岫e r p 耐i e c t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s :1 c 1 1 i l d r 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h 嬲s o m et c a c l l i r 坞e 岱斌i 1 1p r o m o t 堍 p a r e n t - m l dr e l a t i o 删p 锄df i l i a lp e r c e 砸0 n 锄dc o n d u c tf o rc h i l 血m 2 c m l d r e nf i l i a l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啪d e s i 弘e di nt h er e s e a r c hi so p e r a b i ea n d p r o p a g a b l et 0a c e r t 缸le x t e n t k e yw o i s : f i l i a i le d u c a t i o n ;p a r e n t - c k l dr e l a t i o n s 脚;f i l i a lp e r c 印t i o n ; f i l i mc o n d u c t :c l l i l d r e n 绪论 人从出生直到成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在家庭生活中儿童与父母 之间亲密互动所形成的亲子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具独特性的一种关系,是其它 社会团体所无法取代的,可见亲子关系在个人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通过亲子关系来实现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与社 会化的场所,经由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发展,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有机会经验并获 得基本技能、行为、价值观及知识,使他们能成功地发展社会关系( m a c c o b y , 1 9 9 2 ) 。假如这段关系发展良好,亲子之间彼此能够相互信任,并通过友谊性交 往与情感的交流沟通,孩子日后也比较能够独立自主,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相 反,若亲子关系适应不良,亲子冲突增多,深受其影响的孩子也会表现出社会适 应不良等情况,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亲子关系良好与否将深刻地影响个人及 家庭。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 思是说君王、大臣、父亲、子女都要各自尽到自己所处身份地位的职责。在传统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中的孝道伦理,即子女应尽到对父母的 责任与义务,且需要依照其身心发展,表现出合理适宜的子女态度与行为职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的生理与认知发展都趋于成熟,不仅逐渐脱离父母亲的照 顾与保护,另一方面认知和能力的增强,也使得他们能够逐渐向父母亲回馈教养 之恩。然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和家庭的环境与功能急剧地变化,父 母亲常常不能给予子女一个功能正常的家庭,同时也不能提供给子女健康全面发 展所需的家庭教育,即使家庭功能健全的“四二一 家庭也往往将孩子溺爱地捧 在手心,无条件满足其欲望,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责任培养与训练,导致许 多儿童青少年从小自私自利,不懂得回报感恩,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 同时对自己身份角色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也越来越薄弱,甚至还发生杀母 弑父的亲子悲剧,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败笔。 现今社会总是在强调“子不教,父之过,将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重心放 在了父母亲职教育这一方,忽视了子女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绪论 即孩子才是这个成长受教育过程中最需要被关注的一方。许多父母亲在这种氛围 中兢兢业业地接受亲职教育,却无意识地成为了忽视子职教育的“不称职”家长。 在这种形势下,家庭需要通过社会机构比如学校的协助来使学生学习新的子职适 应技巧、策略和方法以重建家庭温暖与养育的功能。除此之外,在通过学校子职 教育实践以提升儿童青少年子职知觉与实践的过程中,父母对父职、母职的认知 信念也会连带地受到影响,因为孝行与慈爱是相对并相互促进的,父母慈爱子女 就会孝行;子女孝行,父母会更慈爱,两者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林正文,1 9 8 7 ) 。 因此,在学校中推行子职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子( 亲) 职发展是具有非 常正面的功效的。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本研究设计了适合小学儿童的子职教育课程方案,并采 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对儿童进行子职观念的培养和体验教育,以此来探 讨子职教育对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 2 1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1 1 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 1 1 1 亲子关系的定义与内涵 任何一个家庭,只要有父母与小孩,就会有亲子关系,亲予关系从子代一出 生自动建立到亲代过世而结束,可以说是所有关系中最早发生且维持时间最长的 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然而,亲子关系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 的名词,至今研究者对于亲子关系的定义仍不尽相同,现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亲 子关系定义整理如表1 1 。 表1 1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亲子关系定义 代表学者( 年代)亲子关系定义 t h o m a s c h e s s ( 1 9 7 7 ) 黄春枝( 1 9 8 0 ) 吴永裕( 1 9 9 6 ) 吴虹妮( 1 9 9 9 ) 黄淑惠( 2 0 0 5 ) 刘育姗( 2 0 0 6 ) 张筱苓( 2 0 0 7 ) 亲子关系即为父母影响孩子及孩子影响父母的一种相互取予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由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乃父母与子女以家庭生活为主,相互取予的态度或心理上的 接触,且表现在几种特定的情境中,如:相互交谈与沟通、家庭气氛、 处理家事、父母期望、学习环境、赏罚原则与方式等。 亲子关系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价值观的互动与沟通,是一种相互 影响的过程。 补充亲子关系除了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或态度之外,还包括子女的心 理交互回应,即亲子互动所构成的一种双向关系模式,父母的行为会 影响子女的行为;同样的,子女的反应也会影响父母的行为与态度。 亲子关系是亲子间双方的行为互动产生了心理上的交互作用,同时也 会因对方的反应而引发不同的行为与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亲子关 系。 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由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是父母影 响子女及子女影响父母的一种相互的取予关系。 3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从上表定义中可以发现,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彼此心理交互反应相互影响 的结果,而并非是指父母亲单方面的态度行为对孩子具有影响力,子女的态度与 行为也会影响父母。此外,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孩子与父母亲的关系是 狭义的亲子关系,而广义的亲子关系包括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叔伯姑 姨、保姆等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 蔡春美,翁丽芳,洪福财,2 0 0 1 ) 。 综观以上学者专家对亲子关系所下的操作定义,均强调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 女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双向的、动态的、互动的结果,包含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行 为互动以及对待彼此的态度等。 由上述定义可知,亲子关系不仅涵盖丰富的内容,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再者以家庭发展的角度来看,亲子关系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 关系的内涵还会有所改变( 吴嘉瑜,2 0 0 4 ) 。不同的学者对亲子关系内涵有多种 不同的阐述,现将各学者专家对亲子关系内涵的解释整理如表1 2 。 表1 2 不同学者专家解释的亲子关系内涵 学者( 年代)亲子关系内涵 r o e & s i e g e l m a i l ( 19 6 3 ) 黄春枝( 1 9 8 0 ) 余德慧( 1 9 8 7 ) 林妙娟( 1 9 8 9 ) 吴佳玲( 1 9 9 5 ) 吴永裕( 1 9 9 6 ) 罗国英( 1 9 9 7 ) 李美枝( 1 9 9 8 ) 爱一拒绝、宽松一要求、公开的关怀。 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谊交往。 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包括恩情依恋、权控、屈从三个因素,子女一 方面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照顾,但另一方面也 会感受到父母的控制和权威的力量。 关爱、情感、沟通。 父母对子女有适切的教养、亲子间有充分的情爱交流、亲子问有 良好的沟通。 关怀支配、关怀包容、忽视专制和冷漠放任。 知心感、负向情感、敬佩感、依恋感、缺乏自主感、回报压力、 被重视感、一体感、工具功能。 将亲子关系分成情感和权力两个成分,其中的情感成分又分成亲 近感和欣赏喜欢二者,所以亲子关系分成亲近感、欣赏喜欢和权 力三个维度。 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谊性交往和独立。 亲近感、欣赏、沟通。 相互信任、情感交流、独立与友谊性交往。 以上学者专家是根据其研究需要,将亲子关系区分为不同的维度,但这些内 涵大同小异,均强调双向的互动,而非单向的给予。王以仁( 2 0 0 1 ) 认为亲子之 间美好关系的维系,不能仅依赖彼此间先天的血缘关系,还需要加上后天亲子互 4 ,l,5盼 1 2 2 2,k,l娟秀招忆淑春碧晓王陈郑苏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动产生的心理与社会关系,亲子间良好的心理关系,包括相互喜悦、信任、接纳、 谈心与共同分享等。 综合上述各专家学者对亲子关系定义内涵的理解与阐述,研究者认为良好的 亲子关系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 一) 沟通尊重:亲子之间有各种想法、意见的沟通与讨论,父母和子女都 能尊重对方的想法。 ( 二) 亲近感:亲子之间互相包容、认同,并有温暖、安全、被接纳、被爱 的感觉。 ( 三) 欣赏信任:亲子之间能够彼此喜欢欣赏、信任依赖。 ( 四) 友谊交往:父母可以作为子女的朋友与子女一起活动、欢迎子女的朋 友等,亲子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动的状态。 1 1 2 亲子关系的特性与发展 亲子关系具有不同于其他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蔡春美( 2 0 0 1 ) 曾归纳为四个 方面: 1 亲子关系是不能选择的:父母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子女,子女也无法选择 自己的父母( 黄乃毓,1 9 8 8 ) 。当子女一出生,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就形成了, 即所谓血缘的亲子关系,这是天生的关系( 蔡春美等,2 0 0 1 ) 。另外,姜得胜( 1 9 9 8 ) 也提到任何人在血统上都只能拥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是他们赐予子女以骨以 肉以成形,父母亲没有绝对的决定权来选择自己的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能够选择 是否来到这个世界,更不要提想有挑选自己父母亲的权利。 2 亲子关系是靠亲情来维系的:c i c i r e l l i ( 1 9 8 9 ) 在研究成年子女与父母 代际互动的相关研究时指出,美国社会的亲子联系基本上是情感的而非义务的, 亲子间的依恋情感是子女提供父母支持的最主要原因。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亲 子双方孕育了浓厚的亲情,彼此促进对方成长,良好的亲子关系得以维持,这是 亲子关系很重要的特性( 蔡春美等,2 0 0 1 ) 。 3 亲子关系是永久的:亲子之间的血缘是一辈子割不断的亲情( 利翠珊, 2 0 0 0 ) 。血缘的亲子关系无法像法律的亲子关系那样可以脱离,血缘关系是永久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的、无法否认的;亲子关系由血缘所形成,无论怎么声明脱离亲子关系,亲子关 系也是永远存在的( 蔡春美等,2 0 0 1 ) 。 4 亲子关系与友伴关系迥然不同:亲子关系和一般的人际关系有不同之处: ( 1 ) 互动形态的多样化( 2 ) 长时间的亲密关系( 3 ) 互相依赖但有不对称权力( 4 ) 不自觉 地产生关系的特质( k u c z y n s k i ,2 0 0 3 ) 。亲子之间有成熟者对未成熟者的关系, 有些双亲对待子女有上对下的权威感;子女长时期接受父母的管教,学习人际关 系的技巧与生活基本知识,并向父母认同,这与朋友间平等对待并不相同( 蔡春 美等,2 0 0 1 ) 。 个体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但个体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会 伴随不同的亲子关系,当然亲子关系也会因发展阶段是连续性的而相互影响。崔 风华( 2 0 0 9 ) 将亲子关系发展分成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三个阶段, 具体见表1 3 。 表1 3 亲子关系发展阶段 亲子关系发展阶段主要表现 1 1 3 亲子关系的相关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 s i g 舢n df r e u d ( 1 8 5 6 1 9 3 9 ) 认为儿童早期经验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格特 质,因此其理论中与亲子互动较为有关的是人格发展理论,此理论与亲子互动关 系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 1 ) 口欲期( o r a ls t a g e ) 0 至1 岁左右,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是否开放、乐 观或悲观。 ( 2 ) 肛欲期( a n a ls t a g e ) 1 至3 岁,父母教养态度严格与否,将影响孩子人 格是否为刚愎、顽固或吝啬。 ( 3 ) 生殖器期( p h a l l i cs t a g e ) 3 至5 岁,恋父或恋母情结会造成同性亲子 6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关系因争宠而紧张敌对,进而转向认同同性父母,趋向同性别的角色发展,并吸 收他们的价值观与人格特质。 ( 4 ) 潜伏期( 1 a t e n c ys t a g e ) 5 至1 2 岁,儿童性冲动暂时消退,转向同伴活 动以寻求满足,特别是同性别友伴,并且对学校各种活动产生兴趣。 ( 5 ) 生殖期( g e n i t a ls t a g e ) 1 2 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来临,青少年会从家 庭中退缩,也会贬抑父母造成冲突,直到与同伴建立较密切关系后,亲子关系才 会趋向正常。 2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e r i k s o n 针对f r e u d 的精神分析论提出修正,认为人受文化社会因素的影 响而非性本能的产物,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历程,共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婴 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 期,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任务与所面临的发展危机。 依e r i k s o n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儿童童年期的阶段,其生活重心貌似已 由家庭逐渐转移至学校,但儿童主要的安全感和依恋感仍然来自于家庭,父母依 然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德祥( 1 9 9 4 ) 以奥斯伯等人的卫星理论来解释青少 年阶段亲子关系的转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如同社会的代表,一方面保护 儿童,另一方面也教育儿童,这就是亲子关系良好者形成的奥斯伯所谓的卫星化 关系,父母无条件接纳子女,并对子女作出合理的要求,子女较能发展出积极的 自我,学会忍受挫折、更趋于负责与考虑现实,他们也较能符合父母的期望,能 信赖自己与父母。 3 依恋理论 在亲子关系中最常被提及与广泛运用的依恋理论( a t t a c h m e n tt h e o r y ) 最 初是由英国精神病理学家j o h nb o w l b y 于1 9 6 9 年所提出,其理论认为儿童早期 与其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过程中,由于照顾者对于儿童所发出的讯息,有着不同的 反应度与敏感度,使得儿童会依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建立与照顾者的关系,以 达到生存的目的( 胡博悖,2 0 0 6 ) 。 依恋行为是一种本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其共 同的特征就是寻求与人亲近的互动的行为,特别是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双向交流过 程,是形成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苏建文等,1 9 9 1 ) 。儿童与母亲在这互动与回 7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应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预期,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并内化成为个人的 内在运作模式。由此可知,依恋关系是一种主动、情深、双向的关系,是双方的 交流持续增强与强化彼此的关系,特别是存在于两人之间而有别于和他人之间的 互动依赖关系( 蔡春美等,2 0 0 5 ) ,也就是个体对特定他人强烈而永久的情感连 结,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寻求亲近与获得安全感( l o p e z ,1 9 9 5 ) 。在依恋理论中, b o w l b y 认为儿童时期的发展对其后成人期深具影响,且儿童的依恋与日后的人 格发展关系重大。在亲子关系的部分,由于孩子在幼年时期受到父母亲的养育照 顾,对父母会产生亲近及依赖,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且有效的,这 个时期很漫长,直到成年后;当孩子长大到青少年时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减少, 生活重心转向同伴朋友,就会使亲子关系改变,而父母亲面对亲子依恋关系的转 变,必须调整心态,重新面对孩子的成长( 黄桂英,2 0 0 7 ) 。 4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 s y m b 0 1 i c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e o r y ) 主要概念大部分源自于m e a d 的社会心理学理论。m e a d 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根基,因为别人无法直接触及 我们的思想及感觉,必须先转换成符号( 文字、手势、脸部表情、非语言的表达) , 然后才由他人加以解释,个人必须通过对符号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做出适当的反 应,也才能在言语或行为上作出适当的表达与反馈( 蔡文辉,1 9 9 8 ) 。 符号互动论所强调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定义与再定义的过程。孩子的语言、 行为、表情,需经过父母的主观认定、解释,然后父母才表达出他们的反应,并 由外在行为去表现反馈;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但孩子受限于生理、心理尚未发 展成熟的阶段,在诠释上未能有个别化的呈现,因而其行为模式大多复制于自己 的家庭成员( 胡博悖,2 0 0 6 ) 。子女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其实在不断地诠释父 母言行的意义,有些言行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有些言行强烈代表爱与关怀; 有些则暗示父母有摆布、形塑子女的权利等等,可见,对于符号的不同传达与解 读会极大地影响亲子关系( 杜荣兴,2 0 0 7 ) 。 5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 f 锄i l ys y s t e mt h e o r y ) 认为家庭不是几个人的组合,而是 一个彼此之间有互动的有机体,并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寻求一个恒定的状态 ( 王大维,1 9 9 5 ) 。因此,家庭系统理论视家庭为一个整体,强调整体大于部分 8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的总和。家庭也是一个由几个次系统组织组成并能运作的系统。任何家庭系统的 构成都源自于连结家人之间的关系,而家庭成员之间都有着一份关系存在,如: 亲子关系、婚姻关系、手足关系,经由成员间不同的连结与互动的方式,形成一 个复杂的互动网络( 郑玉英、赵家玉译,1 9 9 3 ;简春安,1 9 9 6 ) 。 6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变动,家庭与个人一样都是具有发展性的,以发展 的眼光来看,家庭的生命,开始于父母结婚,当父母皆亡时而结束,依照家庭的 组成结构与互动关系,可以分成几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不同的事件和 发展任务,这就是家庭生命周期( 徐国光,2 0 0 3 ) 。对一个家庭而言,除了每个 阶段有不同的家庭任务外,还需面对在不同家庭阶段的个人任务,因为个人的发 展与家庭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吴就君,2 0 0 0 ) 。 美国学者d u v a l l ( 1 9 7 7 ) 对完整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了八阶段论,分别为 ( 彭怀真,1 9 9 6 ) : ( 1 ) 新婚期:刚结婚的夫妻,尚未生小孩,约两年。 ( 2 ) 婴儿期:生了小孩的家庭,老大出生到两岁半,约两年半的时间。 ( 3 ) 学龄前期:育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老大介于两岁半和六岁之间,约三年 的时间。 ( 4 ) 学龄期:有儿童的家庭,老大六至十三岁,约七年的时间。 ( 5 ) 青少年期:有青少年的家庭,老大年龄在十三至二十岁,约七年的时间。 ( 6 ) 子女起飞期:家中有青年阶段的孩子,俗称发射站家庭,期间约为八年, 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家。 ( 7 ) 后父母期:期间为十五年左右,中年父母,从空巢期直到退休。 ( 8 ) 老年期:老年家庭成员,从退休一直到两夫妇死亡。 在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家庭的结构、子女的年龄、个人所扮演的角色, 都将随之改变且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家庭的发展与变动是必然的,个人与家庭 为满足家庭的阶段性需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与调整( 刘珍龄,2 0 0 3 ) 。从家庭生 命周期里,可以发现亲子互动的现象一直存在于家庭生活中,且亲子关系的内涵 也会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与子女应考 量各自的发展,并调整亲子之间的互动,才能孕育出健康、成熟的个体。 9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综观以上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早期的经验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格特 质,且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亲子关系的发展具有影响;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每个 人终其一生都在家庭、友伴、学校、邻居、小区等环境中面对各种危机,其中父 母的影响力更是举足轻重,亲子关系的培养在婴儿期便埋下种子,它对于儿童成 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发展皆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恋理论强调个体对特定他人强烈 而永久的情感连结,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亲近感与安全感,因此在面对亲子依恋 关系的转换中,父母亲必须重新调整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符号互动论强调从 微观面来看个人和社会间的互动,聚焦在个体互动的过程、看问题的视角以及在 具体的互动情境中如何学习意义和符号,通过亲子间微观面的互动情形,包括外 在行为与认知、情感的互动,以觉察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家庭成 员之间都有着一份关系存在,经由彼此关系与互动方式,形成一个复杂的互动网 络,如果有一方失衡,就会影响到其它次系统的稳定,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成员 视为许多个次系统,探讨彼此的互动关系;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则强调亲子关系内 涵会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亲子间的发展互动而相应地发生变化。由 此可见,不论是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依恋理论) 或 是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学者专家都 非常重视个体和环境的关系,并且认同亲子关系会随着个体的发展、互动的模式 等而有不同的危机与契机,每个发展阶段也是连续且相互影响的。 1 1 4 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1 子女性别 子女性别是否会影响亲子关系,历年的研究结果尚有分歧:陈淑美( 1 9 8 1 ) 、 黄春枝( 1 9 8 6 ) 、赖嘉凰( 1 9 9 9 ) 、陈春秀( 2 0 0 1 ) 等人的研究指出子女所知觉的 亲子关系会因子女的性别而有显著差异;但在朱昆中( 1 9 9 6 ) 、吴虹妮( 1 9 9 9 ) 的研究中指出子女的性别在亲子关系上并无显著差异。王淑娟( 1 9 9 4 ) 研究初、 高中生性别与亲子关系,发现性别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信任及情感交流等维度达到 显著差异;整体亲子关系的表现,男生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比女生佳:而陈春秀 ( 2 0 0 1 ) 的研究结果则显示小学女生的亲子关系较男生为佳。陈俐君( 2 0 0 2 ) 研 究台北市高中、职学生的亲子关系时,发现父子关系虽不会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显 l o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著差异,但是母子关系却会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2 子女年龄 王淑娟( 1 9 9 4 ) 以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整体 亲子关系的表现,初中生与高中生均未达显著差异;黄淑惠( 2 0 0 5 ) 研究发现小 学高年级儿童所知觉的亲子关系,不会因年级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 指出不同年龄所知觉的亲子关系有显著差异:朱昆中( 1 9 9 6 ) 以初中生为研究对 象,结果发现初一、初二学生所知觉的亲子沟通情形显著优于初三的青少年;陈 春秀( 2 0 0 1 ) 研究了四百五十位小学生,发现四年级学生的亲子关系较六年级学 生为佳,显现出年龄确实会影响亲子间的关系;陈俐君( 2 0 0 2 ) 在研究台北市高 中、职学生的亲子关系时,发现高中、职学生的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会因年级的 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3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分为单亲、核心与大家庭等。吴虹妮( 1 9 9 9 ) 以单、双亲家庭青少 年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上无主要效果存在, 但父母冲突则在家庭结构上有主要效果存在,单亲家庭青少年感受到父母有较多 的冲突,威胁感大,较易涉入父母冲突形成三角关系。而陈春秀( 2 0 0 1 ) 的研究 发现:家庭组型在亲子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双亲家庭高于单亲家庭。吴秀樱 ( 1 9 8 7 ) 、陈怡冰( 1 9 9 1 ) 、李月樱( 1 9 9 4 ) 、吴永裕( 1 9 9 6 ) 、蔡佳芬( 1 9 9 9 ) 等 人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及离婚后再重组的继亲家庭的孩子在人格发展、生活适应、 同伴关系、学业适应、社会技巧亦或偏差行为的发生上,都与双亲家庭有显著差 异,因此现代社会日增的非典型家庭型态应是对亲子关系的一大冲击,值得令人 关切( 陈春秀,2 0 0 1 ) 。 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陈怡冰( 1 9 9 1 ) 研究台北市五、六年级学生的亲子 关系,发现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亲子关系及沟通与了解维度均低于低社会经济地 位儿童。陈春秀( 2 0 0 1 ) 的研究发现在亲子关系的全量表上,不同家庭社会经济 地位的小学生,在亲子关系上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但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在 友谊交往维度上显著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s h e k ( 2 0 0 5 ) 发现需要接受社 会救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虽然在感受母职变量上( 如管教方式) 与未接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受补助的青少年没有差异,但其与父亲的关系却呈现负面的情况。 5 父母教养方式 世间最美好的亲密关系,莫过于父母与孩子所建立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交 互作用于日常生活事件中,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在彼此互动的关系模式上,包括父 母对待或管教子女的行为与态度、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与支持,以及亲子间的对话 与沟通等。可见适当的教养态度是影响亲子关系重要的因素。 l 锄b o r n 研究发现,父母采取开明权威的教养方式,子女较不易出现心理、 滥用药物及不良行为等问题;若父母采取放任疏离或冷漠忽视的管教方式,则上 述问题将会在子女身上一一浮现( 陈宜亨,2 0 0 6 ) 。李孟真( 2 0 0 0 ) 研究发现当 父母较关心子女且愿意多了解子女的生活时,有助于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胡舜 安( 2 0 0 2 )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结果发现,父母具有积极教养态度与亲子关系 良好者,子女大多能自我接纳、独立自主、情绪稳定、自我概念强,且个人与社 会适应良好。庄丽雯( 2 0 0 2 ) 也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与父母亲 的互动较亲密、较频繁、较不感受父母亲的权威管教的学生,较易形成与父母亲 的安全依恋关系;反之,与父母较疏离、不常互动、或父母倾向权威管教的学生, 与父母较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y e h 、l i u 和h u a n g ( 2 0 0 3 ) 在研究中指出, 青少年阶段的亲子关系有其特殊的主题与复杂性,尤其是青少年在追求独立自主 的过程中,有的人选择切断亲子间的脐带,朝向个人自我理想的目标前进;也有 的人会选择与父母间保持良性的亲子连系,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调整个人的 目标并予以实践。 由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当父母表现出关心、接纳、了解、引导、有一贯性的 行为准则,即倾向稳定的回应时,有助于建立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反之,当 父母表现出严格、拒绝、冷漠、缺爱、没贯性的行为准则,即倾向不稳定的回 应时,甚至没有回应,就不易营造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 贺彩清,2 0 0 5 ) 。 6 子女职责 随着子职研究的逐渐增多,子职知觉与亲子关系之间的相关也得到了一定的 证实:陈若琳、李青松( 2 0 0 2 ) 以台湾辅仁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子女与父 母亲的关系愈佳者,对于子女职责的态度愈重视,在行为频度方面也实际进行得 较多:李玉珍( 2 0 0 7 ,2 0 0 9 )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子职知觉进行研究发现:整 1 2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体而言,小学生子职知觉及回馈与沟通、自制、联系安心、体恤、独立各分量表 与亲子关系及沟通尊重、亲近感、欣赏信任、友谊交往各分量表之间,均有显著 正相关,提示小学生子职知觉程度越高,则其亲子关系会越好:小学生就沟通尊 重、亲近感、友谊交往、欣赏信任及整体亲子关系而言,最具有效预测力的是回 馈与沟通知觉,提示小学生的回馈与沟通知觉对亲子关系最具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舆情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万达医院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公共事务及政策分析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江西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自考消防证题库及答案
- 幼儿教师资格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金融科技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医疗保险理赔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安保工程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无机化学研究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运维总监工作总结
- 《自贡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汇编(2023版)》
- (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卷-全国甲卷(含答案)
- 中小学-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课件
- 声声问候温暖你我
- 西方餐桌礼仪课件
-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
- 2024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煤矿灾害防治技术课件
- 《有机氟化学》课件
- 《ASME焊接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