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窦炎例疗效观察.doc_第1页
中医药治疗胃窦炎例疗效观察.doc_第2页
中医药治疗胃窦炎例疗效观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治疗胃窦炎89例疗效观察张瑞萍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灵宝472500)尹亚东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舞阳462400) 通讯作者1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灵宝472500)2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舞阳462400)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对胃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单纯中药治疗胃窦炎患者89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周,痊愈61例;显效23例;有效4例。临床痊愈率68.54%,总有效率100%。结论:中医药对胃窦炎疗效显著。关键词:胃窦炎;中医药;治疗Observation of the therapeutic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he trentment of Antral gastritis:Analysis of 89cases。Zhang Rui-ping Yin Ya-dong(1.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Lingbaocity,Henan,Lingbao,472500.2.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yang county,Henan,wuyang462400.)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ntral gastritis.Methods:The pure therapeutic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89 patients with Antral gastritis, observe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Results:After 1 weeks treatment, 61casesgot cured, 23cases got markedly improved, 4casesgot improved. The cure rate was 72.15%, the general improvement rate was 100%.Conclusion: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Antral gastritis.Key words:Antral gastr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胃窦炎是指发生于胃窦部的慢性炎症。胃窦炎的西医药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总体疗效不甚满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拟方,中药治疗胃窦炎,取得满意疗效。1.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89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病人均为依从性好,可以随访复查者。其中,男性病人52例,女性病人37例。病人年龄最小13岁,最大76岁。有胃部史病人44例,其中男性病人23例,女性病人21例;无胃病史病人45例,其中男性病人29例,女性病人16例。1.2纳入病例标准所有病例均由胃镜确诊,符合现代医学胃窦炎(浅表性)的诊断标准。均有上腹部饱胀,隐痛或剧痛,嗳气,纳差表现。1.3排除病例标准1.3.1 治疗中断者;1.3.2未按规定用药,包括治疗期间加服西药者;1.3.3无法随访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1.4 治疗方法:运用中药治疗,以1周为观察周期。1.4.1自拟方方药组成:柴胡12g香附12g枳实12g 青皮12g 连翘25g 丹皮15g赤芍15g 厚朴10g槟榔10g砂仁15g党参20神曲20g炒莱菔20g玄胡15g 蒲黄15g丹参20g甘草5g。1.4.2煎服法:头煎加水900ml,煎煮30min左右,取汁400ml左右;二煎加水700ml,煎煮30min左右,取汁400ml左右。两煎相混,分早、晚两次分服。1.4.3 加减方法:大便艰涩加代赭石25g;口干加天花粉15g;脾虚纳差甚加白豆蔻12g;腹胀明显加木香10g;服药后腹泻加肉桂3g。1.5疗效判定1.5.1临床痊愈:各项症状消失;1.5.2显效:两项以上症状消失;1.5.3有效:一项以上症状消失;1.5.4无效:各项症状无改变。2.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共89例,经治疗1周,临床痊愈61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0例。临床痊愈率68.54%总有效率100%。3.结论中医药治疗胃窦炎有良好效果。4.讨论胃窦炎一般是指局限于胃窦部的一种炎症病变,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也可漫延至肌层或浆膜层。在病变部位可出现水肿、炎症细胞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病例可见黏膜糜烂、肠上皮化生病变。一般可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类。本文仅针对浅表性胃窦炎进行讨论。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周期性发作隐痛或剧痛,绝大部分有嗳气、反酸、呕吐、纳差、等症状。祖国医学没有胃窦炎病名。但是从胃窦炎的症状表现上和祖国医学相印证,应属于胃痛的范畴1。祖国医学认为多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疏泄失度而干犯中土脾胃,即中医学木旺乘土之意。郁久则血瘀内停、胃络受阻,故发胃痛。现代医学认为,胃窦炎与感染相关,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值得着重指出的是,现代医学对情绪刺激引起的消化道病理变化的认识日益深刻,认为精神以及心理应激可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的强烈兴奋,进而引起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特别是胃、肠粘膜缺血而导致糜烂、溃疡、出血,胃肠道运动改变而出现腹疼、腹泻或便秘2。这种认识似可与中医“木旺乘土”的机理、症状相印证。对于胃窦炎的治疗,西医治疗一般应采用饮食控制、镇静、抗酸、解痉、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疗效多不佳。在知网检索近十年中医药治疗胃窦炎的研究,发现这方面的著述不多。尹凤英等【3】尝试用平调法治疗胃窦炎,认为脾胃失和,气机升降不调,寒热病邪稽留,气血运行被阻,邪正虚实夹杂,中焦失衡而致本病,故以平调法治疗;胡道涨【4】认为,胃窦炎具以痞为主,痞痛与嗳气同时出现,上腹部按之自濡的临床特征,与伤寒论之痞证有一致的病证、病位与病机,提出了胃窦炎按痞证治疗,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治疗,并强调大黄不可不用。笔者认为,前者虽认为气机升降不调为本病病机,但治疗上不从疏肝理气着手,平调之法,调理气机的作用会受到一定限制。后者以痞证论治,尤其强调大黄的运用,笔者认为,至少是不全面的。痞症的治疗,至少需要辨证虚实,实痞主在祛邪,虚痞则应重在调气。本经认为: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因此,大黄涤荡有形实邪的作用不言而明,于调理气机,恐怕不是所长。另外本草纲目认为:大黄,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所以,笔者认为,胃窦炎的治疗使用大黄,非但不需,且有不妥。从调理气机着手辨证论治肝胃病是笔者家学中医的主要学术特点,因此,笔者亦常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要方法治疗胃窦炎,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方中柴胡“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神农本草经),香附“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本草纲目),枳实“消胀满逆气”(本草别录),青皮“疏肝胆,泻肺气”(本草纲目),连翘“散诸经血结气聚”(李杲),丹皮“除徵坚瘀血留舍肠胃”(神农本草经),赤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神农本草经),厚朴“消痰下气,厚肠胃”(本草别录)、槟榔“行气消滞”(本草新编),砂仁“醒脾,理元气,通滞气”(本草纲目),党参“补脾养胃,腱运中气”(本草正义),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本草纲目),蒲黄“专入血分,兼行气分,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病”(本草正义),丹参“治心腹邪气皆瘀血内滞之候”(本经逢原)。尤其方中党参,既可健脾益气,又防行气太过;连翘可制郁久之火,亦防行气之燥;现代研究还证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的作用均强3;诸药协同,合理如法,故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本文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是临床痊愈而非痊愈,主要是因为病人在症状消失、病痛解除以后,因为惧怕胃镜检查的痛苦,所以拒绝胃镜复查。因此是否达到内窥镜下的病理痊愈以及达到病理痊愈的比例,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