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词类偏移现象的理论探析.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词类偏移现象的理论探析.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词类偏移现象的理论探析.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词类偏移现象的理论探析.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词类偏移现象的理论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词类偏移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活用或修辞现象,而应被看成是正常的语言现 象。它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体现了语言中存在的中介现象,更反映了人 类思维的认知规律。词类偏移现象的产生不仅有汉语词汇自身的原因、语用上的 原因、社会和心理的原因,更有其认知上的理据。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是词类偏 移的心理依据,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和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 方式。词类偏移现象就是这些认知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证明了这些 思维方式的存在。词类偏移的内在条件是词的概念结构中存在符号概念与类概念 的差异,类概念使词类的偏移有了可能性。 陕键词】词类偏移中介现象原型范畴认知机制类概念 a b s t r a c t t h ed i v e r s i o no ft h ep a r t so fs p e e c hs h o u l dn o to n l yb er e g a r d e da saf l e x i b l e u s a g eo rr h e t o r i c , b u ta l s on o r m a lp h e n o m e n o n i tr e f l e c t st h er e a ll o o ko ft h ep a r t so f s l 抡e c ho ft h e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t h el a n g u a g ei n t e r m e d i a t i o n ,a n de v e nm a n s c o g n i t i o nl a w t h ec a u s e so ft h ed i v e r s i o na r en o to n l yt h ep e c u l i a r i t yo ft h ec h i n e s e v o c a b u l a r y , t h ep r a g m a t i cr e a g o r la n dt h es o c i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s o n s ,b u ta l s o t h ec o g n i t i o nr e a s o n s t h ec o g n i t i v ep r o t o t y p ec a t e g o r yi s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b a a l so f t h e d i v e r s i o n ,a n d t h e c o g n i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s o f m e t a p h o r , m e t o n y m ya n d d e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a r ei t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o p e r a t i o ns t y l e s t h ed i v e r s i o no ft h ep a r t so f s p e e c hi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s ec o g n i t i v el a w s , a n dt h ed i v e r s i o np r o v e s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t h c s ol a w sa tt h es a m et i m e n ei n h e r e n t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d i v e r s i o ni st h a tt h e r ei s s y m b o lc o n c e p ta n dt y p ec o n c e p ti nt h ec o n c e p ts t r u c t u r eo faw o r d ,a n dt h et y p e c o n c e p tm a k e st h ed i v e r s i o np o s s i b l e k e yw o r d s d i v e r s i o no ft h ep a r t so fs p e e c h ;l a n g u a g ei n t e r m e d i a t i o n ;p r o t o t y p e c a t e g o r y ;c o g n i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t y p ec o n c e p t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壬:设时间:z ,簿厂月巧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潮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辔丈 签名日期:触彳年歹月巧日 导师签名: 签名日期:日 词类偏移现象的理论探析 一、引言 以语法功能为标准划分出的汉语词类,并不像英语或其他语言那样,其类 别与语法功能或分布有着整齐划一的对应关系。相反,它总是在搭配实践中显示 出与其类别特征不一致的组合能力,所以很多时候,汉语的词类似乎没有绝对清 晰的界限。汉语词汇在组合中所具有的这种灵活性,不仅使得词类的特征并不是 绝对舶,而且给活用现象创造了便利啻勺条件。活用在汉语中,一直以来都被看成 是一种修辞手段,较少有入从理论上去研究隐藏在它背后的语言本质。其实,活 用并不仅仅是修辞现象,它更是语言本质的反映,也与人类的认知机制有着极为 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人类认知规律是活用现象产生的心理依据,反过来,活用 现象也可以证明这些认知机制韵存在。研究活用现象,不仅仅可以使我们对这个 问题本身有一个更深掰的认识,还可以引发一些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思考,更重 要的是,它会让我们对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这篇文章 中提到的词类偏移现象,大体上就是传统的活用现象。 二、 汉语词有定类与分布的概率统计 ( 一) 汉语词有定类 由于汉语是词根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不能用添加或改变词尾 等显性标志实现词性的转变,而且不同词类中的某些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 糊,所以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在汉语的词能孬分类 的问题上,语法学界产生过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即词无定类和词有定类。 持前一观点的学者,有的是以印欧语的词类理论为参照标准,认为汉语本身 缺乏构形形态,所以实词不能分类( 如高名凯) ,有的主张“字无定义,故无定 类”、“依义类转”,o 还有的认为“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 即字的形体上) 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旬中的位置、职务,才1 能认定这一个词是何种词类国 ”马建忠语文通第24 贞,1983 年新1 版 语的九种词类,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或职务而变更,没有严格的分业”、“依句辨 品,离甸无品”。以上所提到的几位学者虽说谈论的角度或出发点有差异,但结 论都是一样的,即都认为词无定类。这个观点无疑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 持“词有定类”观点的学者是大多数,本文亦赞同这种观点。原因有两点: 一、汉语中的确存在着语法功能完全相同的一类词。语法功能这种说法比较抽象, 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称之为分布(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所谓分布是指一个词所能出现 的各种句法位置( s y n t a c t i c p o s i t i o n ) 。比如,“盆、碗”等词都可以出现在主语和 宾语的位置,可以出现在数量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不、很”等副词的后面、 “着、了、过”等助词的前面。再如,“吃、喝”等词都能够出现在谓语的位置, 补语的前面、“不、很”等副词的后面、“着、了、过”等助词的前面。因此可以 说,“盆、碗”这组词的语法功能或分布是完全一样的,“吃、喝”这组词也没有 什么分别,它们应属同一类词。二、所有的词都有主流的分布,这才是决定该词 属于哪种词类的主要依据。其非常态的分布并不与该词的“定类”构成矛盾,相 反还是语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表现。用现在比较新鲜的一种观点来说,就是它 们在不同位置上的分布有概率的不同。 ( 二) 分布的概率统计 用概率的观点考察词类,是一种科学性与实用性都较强的方法,而且可以避 免“亦此亦彼”的论争。具体操作时,首先须确定一个词在运用时可能出现在句 子中的所有位置,然后根据统计计算这个词在某些位置上的分郝率来确定其词 类。这种以数据统计来代替对某些词与词的语法功能之间关系的判断,会使词的 分类更客观、更精确一些。例如,“科学”、“道德”、“父”、“子”等词,它们在 句子当中主要是充当主语和宾语,除此之外,它们还可以同副词“不”结合,如 “不科学( 道德) ”、“父不父”、“子不子”,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前后两类功能 相比较,这些词充当主语和宾语的概率高于充当谓语的概率,因此,将它们归为 名词类是比较客观与科学的。至于其概率较低的分布所体现出来的形容词特性, 则体现了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创造性与灵活性,这部分分靠实在不应该成为我们 划分词类的障碍,因为词类反映的应是该词的主要功能。 ”黎锦熙语,新著周语殳法第6 贝,1951 年版 2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那些异常的分布。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 个方面来说。第一,异常分布可能成为某词的使用定势而影响到该词的类别。赵 元任先生曾在什么是正确的汉语一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郝种绝对正确、_ 订三误分明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种所谓的错误的用法,用得多了 也就成了正确的了。这其实也就是概率的思想,即将所有的分布都纳入研究的轨 道,不管是概率高的还是概率低的。关注概率低的或异常的分布也即是关注某词 类别的变化。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演化过程,任 何词都有可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或具体的语境中产生新的用法。既然我们无法断 言某一词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用法,增添什么样的功能,那么我们只能以概率分析 的方法对该词的异常分布或功能进行描写,并其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这对 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语法体系是有实际意义的。词有定类并不意味着某个词的类 别会永远处予不变化的状态,也许在概率统计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某些异常 分布已经发展成为常规分布,那么该词的类别也许该重新审视。某个词是属于a 类还是b 类或者是兼属a l l 类,全依赖于该词的某种分布或功能是否占有相对高 的概率。对异常分布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词类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有一个 清晰的认识。第二难是这些异常的或概率较低的分布客观而动态地反映了汉语 词类的实际情况。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一丽,而特殊性往往能真实地反映该事物 的本质,语言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研究词类时,不关注它的特殊性,也就不可能 真j f 理解汉语。 本文下面要讨论的问题,与以上论述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词有定类” 和概率统计的思想正是这篇文章论述的前提。本文试图对词类中那部分概率较低 的分布从理性上进行多角度的,尤其是认知上的探索,并希望从中得出一些有关 词类的看法。 三、词类偏移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 一) 词类偏移的含义 难如前面所言,词类是根据词的全部分布而归纳出的类,概率较高的分稚决 定其所属类别,概率较低的分布体现出词类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的创造性。 3 因此,词类不仅是一种分布类,而且还是概率高的分布与概率低的分布统一于一 体的类。这里所说的词类偏移,即是指词类在运用中概率较低的那部分分布现象, 用传统的词类观念来说,就是指某一类词在实际使用中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而表 现出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或说是词与词之间出现了超常规超范围的组合与搭配 现象。 应该说,这种词类偏移现象在汉语中一直都存在,过去人们习惯叫它活用, 但是似乎没有人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我们发现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几乎成了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尤其 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三大类词,它们之间的互相偏移现象尤为明显。形容词 具备名词和动词的特征、名词具备动词和形容词的特征、动词具各名词和形容词 的特征等,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语言事实。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那种“活 用”的认识层面上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或一言带过,我们将永远不会发现隐藏在 这些现象背后的语言本质和人类认知上的规律。 ( 二) 词类偏移的表现形式 词类偏移现象主要体现在名动形三大类词上,具体表现为: 1 、形容词向名词偏移 这样的用例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如: ( 1 ) 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型型垒色中并不见那支笔( 张承志,静 夜功课,大学语文) ( 2 ) 人各有自己的琏塑盏竖垡,奈何不得的。( 何立伟,白色鸟,大学语 文) ( 3 ) 看看远处的坦些,心中一片茫然。( ( 秘密发现,时代文学,1 9 9 3 6 ) ( 4 ) 在现代和文明的源头,是这一片立圭。( 天堂里再相会,中国作家 1 9 9 4 2 ) ( 5 ) 有人嘴里衔一杆唢呐,吹奏出村庄的丛:迭邀麴鳇鳖。( 商品,作家 1 9 9 4 5 ) ( 6 ) 蔚蓝色的! 堕堕( 人民日报1 9 9 4 7 2 2 ) ( 7 ) 我十分怜惜它,我暗自决定,要好好地消受这份窒蒸。( 恍隐e o - f - f - , 4 黄河,1 9 9 9 1 )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形容词在具体语境中已经具有了名词的特 性,它们已向名词偏移,它们已经由表示一种状态或性质变成了指称具有这种状 念或性质的事物。从语用的角度看,这样的表达并不像名词一样有相对明确的所 指,但要具体说明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事物,却难以用一个具体名词简单加以概 括。这类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却由于这种模 糊,增加了语言的信息量。这种情况下使用的形容词比起具体的名词来,显得更 简洁、灵活和丰富,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语境的理解,对它的内涵进行想象 和推瓣。这种功能是名词所无法负载和传达的。f 司耐,由于这种表达新颖超常, 对于将求新求异作为自己的个性品格的文学作品而言,更能够表现出作品的风格 和作者独特的个性,扩大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2 、形容词向动词偏穆 这样的用例也多是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中出现,它虽不具备类推性,但也 绝不是个剐现象。如; ( 8 ) 雪堆里焦焦了她的尸体雪全化了水水又结了冰她a - q - 在冰里的一具 “化石”e 贾平凹,镬一个老- k - a 的鼓事) ( 9 ) 在邪黑点移动过的地方,就壅亟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趱的足印,酒盅 似的,盈满了阳光( 何立伟,氍白色鸟,大学语文) ( 1 0 ) 你对我说一声即便是丛照了你的身份( 贾平凹,废都,5 7 0 页) 1 1 ) 水苹几多葳蕤,后面呢则是芦苇林。汪汪地圭塞鲞,恰如少年的梦想。( 何 立伟,白色鸟,大学语文) ( 1 2 ) 女子身边便多了把水壶,身旁还常放着几个壁着绿叶的桃子。( 九九重 阳,中国作家,1 9 9 9 ,3 。) ( 1 3 ) 天上至避着凡颗小星,哆哆嗦嗦地抖着。( 葛均义,旗镇) ( 1 4 ) 我竖丝着屁股坐在与他对面的那张豪华的沙发上。( 莫言,酩酊国) ( 1 5 ) 配角,宣美你的婚礼( 楚天都市报,0 4 ,4 ,1 6 ) ( 1 6 ) 她多么渴望有个男人来童垫弛。( 乡徒,长城,1 9 9 9 ,1 ) ( 17 ) 最高决浆者焦虚中国命脉。( 中国青年报,19 9 3 ,8 以上例旬除例( 1 1 ) 外,旬中所有的形容词都带上了宾语。这种组合对于传统 语法规则而言,的确是一种“变态”。从形式上看,以上用例大体可归为如下两 种类型:第一类是形容词带助词“了”、“着”后接宾语,前者如例( 8 ) 一( 1 0 ) , 后者如例( 1 1 ) 一( 1 4 ) ;第二类是形容词直接带宾语,如例( 1 5 ) 一( 1 7 ) ,其中, 例( 1 5 ) 也可看作是形容词,白勺使动用法。对于使动用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般是 不认可的,通常是把这类较为经常的、固定的用作动词的形容词看作是兼类词。 但兼类词的判定一般是从严把握,否则,形容词与动词就不分明。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当代汉语中的形容词经常性的带宾语,上述其余各例形容词向动词偏移,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动词特征,使动用法已经不足以解释了。这类用法大多是在文 学作品中运用并流行开来。文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它的语言应具有创造性,因此 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既能明确传达思想又能给人以新鲜生动的感觉句式。上述 各例从其表义效果来看,大多是通过描摹状态的形容词让受众去感知、体验。 3 、名词向形容词偏移 这种用法目前可能最引人注意,也是讨论得最多的一种现象。它的使用范围 已经从书面语中延伸泛化开来,开始进入到大众口语。如: ( 1 8 ) 我的成绩单上a a a 打成一片,格外叠缝出塑。( 郭敬明梦里花落知 多少) ( 1 9 ) “七色花”,很堡查的一个幼儿园名,也很盘丝。( 新民晚报9 5 ,9 , l3 ) ( 2 0 ) 辛子清个子不高,挺胸直背,眼睛明亮,目光极童釜。( 新华文摘, 1 9 9 1 年第1 2 期8 4 页) ( 2 1 ) 王自力连这一点都不懂,太查生了。( 迟莉小姐你早) ( 2 2 ) 你瞧线条多么笙垫堑! 一一蒋晓云随录 ( 23 ) 路两旁的刺槐遮天蔽e l 的特别茂盛,十分邀垃地在头顶结为连理。( 张 者毒药) ( 2 4 ) 她必哈哈笑我:“舒婷,你是太鱼了。”( 舒婷无计可潇洒)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这类组合中的名词已经不是传统名词的组合方 式,词性向形容词偏移。从结构形式上看,七述名词前大都有某个程度副词如“非 常”、“格外”、“特”、“很”、“挺”、“太 极”、“颇”等与之搭配。这种“副+ 名”结构的流行已经对传统语法规则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从语用角度看,这种结 构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这类名词都增加了明显的描述性语义特征,它们已经由 指称有特点的人或事物变成了指这种人或事物所具备的特征了。用于这种结构中 的名词,一般说来,大多为抽象名词。“挺姿势”、“多么维纳斯”、“太良民”、“太 畜生”等中的名词具体是个什么样子,用简单的形容词很难加以概括,而这类蕴 含丰富内涵的结构弥补了这种表达上相对的不足。这类名词表义往往较为模糊, 所以语义上它们都有较大的发挥想象的空间。对于这类名词的理解,人们可以根 据自己的主观能力进行发挥。这种表达方式提升了言语接受者的参与性,增强的 言语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互动色彩,满足了追求个性的时代需求。这种结构中的名 词不会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且还因为它内涵丰富,人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 结构中,体会出无限复杂的东西。如果将这种结构中的名词改成形容词,恐怕要 浪费很多的语词了,而且还因为说得太具体,剥夺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也不符合 中国人“什么都要留几分余她”的民族心理。 不论是形容词向名词偏移还是名词向形容词偏移,都体现出因为词表义模糊 西两内涵丰富的语用份值。在不网的语境中,词语有不同豹语用价值,这是一个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的事实。形容词和名词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什么条件下用 什么词,依赖于人们在具体交际过程中对它的理解和选择。在语用上追求模糊, 正反映了表达的准确和所表达内容的复杂,汉语词类没有显性标记也为实现这种 追求奠定了可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4 、名词向动词犏移 在传统语法中,名词被定义为表示事物的词,动词被定义为表示动作的词。 但是在以下例句中,所有用来表示事物的词都用来表示动作或行为了。如: ( 2 5 ) 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格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 就像丝生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余秋雨,江南小镇) ( 2 6 ) 天蓝蓝地篮着光脊的背。( 何立伟,白色鸟,大学语丈) 2 7 ) 如墨的清黑涤过我的心肺,渐渐海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张承 志,静夜功课,大学语丈) ( 2 8 ) 老板这称呼在同学们嘴里既丝盗了一回,也增添了知识的成分,很具 有时代感( 张者,唱歌) ( 2 9 ) 这里国际时事龋的一周国际大事记专栏,每条新闻都巫茎着军人。( f l 夏 日落,黄河,1 9 9 2 ,6 ) ( 3 0 ) 潘虹以往是以悲剧明星出现的,那时潘虹正当盛日,悲剧得光芒 四射。( 郑州广播电视报9 5 ,5 ) ( 3 1 ) “你是我们家最小的,我们一直都最室盟你。”电视剧扬门虎将 台词 ( 3 2 ) 绝大多数- k - a , 都是被童塾薤被垂垡出来的。( 池莉,生活秀) 其实,形象地看,所有名词所指称的事物都具有动态的形象或特点,这正是 名词之所以能向动词偏移的根本原因。以上例句中的每一个偏移词都是对原词义 的某一特点或所相关的形象进行想象并对其动态进行突显而形成的。例如句( 2 7 ) 中的“海”,具有波涛翻涌的动态形象,这种形象与“海”已经溶为一种整体而 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当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取“海”这个词汇时,我们同时也 提取了对“海”这个形象的整体认知:海是波涛翻涌的。这样,将“海”这个名 词用来指代“涌”这个动词,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这就是对“海”的动态想象与 突显。因为有着认知上的一致性,所以人们并不对这句话感到奇怪和不可理解。 再如例( 3 1 ) 中的“宝贝”,与其相关的形象是逗人喜欢或受人宠爱,人们对这 个名词的认知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这个相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认知上,它 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宝贝”进行相关想象,然后突显其动态的 一面,就形成了“宠爱”或“喜欢”的意义。其它例句也莫过于此。 5 、动词向名词偏移 动词向名词偏移与名词向动词偏移有着相似的心理基础,即将动态的过程或 行为看作是一种事物。如: ( 3 3 ) 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 张承志,静夜功 课,大学语文) ( 3 4 ) 蝉声稍稍有了丛生。( 何立伟,白色乌,大学语文) ( 3 5 ) 白皙的少年出了大半身汗,立即对他的朋友生了孟监。( 同上。) ( 3 6 ) 这天我在家的活计就是撕相片和整理垡坚。( 老年的事及其他,当 代,1 9 9 9 ,3 ) ( 3 7 ) 一代又一代的基蕴墨塾构成了中国人心中的历史。( 关于善良,收 获1 9 9 8 ,5 ) 在英语中,有“aw a l k 、 j u m p i n g 、“d e v e l o l 时n e n t ”等等表达方式,这恰恰说 明在人的认知领域,动作或过程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静态的事物。如例( 3 5 ) 中 的“景仰”一词,就是指“景仰的情绪”,这种语义上的转换并没有给我们带来 理解上的困难。这也说明,人类的认知有着极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动谓向形昝词德移 这种用法相对较少。如: ( 3 8 ) 小伙子心疼得差点掉肉,脸上却很盖盅地说,多吃点( 李健刚青 春舞台) ( 3 9 ) 不能这幺说,这么说显得我很鎏堕( 韩寒长安乱) ( 4 0 ) 听见母亲哭,决心更煎擅,才明白我其实一点儿也不想走( 那个年 代中的我们,5 3 9 页) ( 4 1 ) 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同口语过于脱节。( 二 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4 3 页) 这种偏移暂不作额外的讨论。 四、词类偏移是语言中介现象的体现 ( 一) 语言中介现象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 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除了非此即彼7 ,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 办此办彼,并且在对立的东西之问起中介作用”。他还认为,一切对立都经 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曾以法兰克方言为例,分析了语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北京人发f 【;版 l ,1 9 6 6 ,第5 7 7 负 9 言中存在的“亦a 亦b ”现象。我们这罪所说的中介现象即是这种“亦a 亦b ” 现象。详细说来,就是当一个事物在一种情况下是a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b 时,那么这个事物就处于中间状态,它在a 与b 之间游移的现象就称之为中介现 象。中介是联系与转化的环节,从世界的永恒发展来看,每个事物都是永恒发展 中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通过它,过去向未来实现转化,无数的转 化环节,连成永恒发展的长河,所以,任何具体的事物在它的整个系统中,只能 是个中介。因此中介现象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运动现象和过渡现象。从某种程度上 来说,变化就是一种中介。 既然中介现象只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其性质是一种过渡现象,那么中介现象 继续发展的结果就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彻底实现中介的跨越,另一种则是永远处 于变化的中介状态中。 语言中介现象就是语言中的“亦a 亦b ”现象,语言中介现象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处于运动与过渡状态的语言现象。语言中介现象在变化的过程中,只是语言 事实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一个环节。它运动的结果也有两种,即完全变成另 一种语言现象或永远处于“亦a 亦b ”的中介状态。 ( 二) 词类偏移是语言中介现象的体现 词类偏移就是语言中介现象的体现。就词类而言,中介现象就是指一个词在 两种类别之间偏移,在一种情况下它是h 类词,在另一种情况下它是b 类词。这 种运动的结果是它要么实现词性的彻底转变,即语法化,要么就永远在这两种类 别中徘徊。 陈建民先生认为:“所谓中介,就是一种求中和对事物多分的观点。求中 是汉人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制约着汉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对 汉语词语和句法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汉人习惯在比较模糊的、广阔范围的 语言环境中进行相互理解,汉人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汉语词句里存在着大量的中 间状态,汉语词句严格区分层次,不同平面的词句不能一下子摞起来。“”汉语词 类中存在的中介现象可以蜕正是这种心理素质的体现。“求和”、“中庸”表现在 词类上,就是词性并不是绝对的。不论是一个类别,还是一个具体的词,它都是 陈建踣:中介理论畸汉宁简化,语殳硅改通讯( 香港) 1 9 9 97 在不断变化的,只不过它的变化相对于其它事物而言并不那么明显。词类的偏移 就是词类在变化的有力证据。正如前面所言,变化就是一种中介。至于这种处于 变化的中介状态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则取决于社会和语言本身的选择。 汉语中实词的虚化可以说是经历了典型的中介状态后才实现其跨越的。它的 转变以中介状态为桥梁,它的过程就是中介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经 历了漫长的“亦a 亦b ”的阶段呢? “亦a 亦b ”的阶段就是由实词a 向虚词b 偏移的阶段。如果用一个公式简洁地表达也这种变化过程,就是“实词a 一亦a 亦b 一虚词8 ”。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词的偏移都必须是由a 最终转化成b , 也可能是由a 转化成兼属a 和b ,也可能是由a 经过“亦a 亦b ”的过程后又回 归成a ,还可能是永远处于中介状态而没有归属,这些都没有定论。词类经过中 介状态而转化韵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汉语中,英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g i v e 一词: a h eg a v ea l lh i ss p a r et i m et ot h ew e a ks t u d e n t s b 1 e v t n gg i v e nd lh i ss p a r et i m et o t h ew e a ks t u d e n t s h eh a dl i t t l et oh i s f a m i l y c g i v e nt h a ti tr a i n s ,t h em e e t i n gm i g h tb ep o s t p o n e d 在a 句中,g i v e 具有时态、人称与数等动词具有的典型特征。在b 中,g i v e 的分词形式可以带自己的论元与状语,可以有时态和体的变化,同时要求省略的 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一致等,但不再受人称与数的限制了。也就是说,它还具 有动词的部分特征,但也丧失了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非谓语动词。而在c 中,g i v e 作为动词的全部特征都丧失了,至此,它由动词转换成了形容词。在这个过程中, b 种用法可以说是g i v e 的动词性向形容词性偏移的中介现象。与汉语不同的是, 英语中词类的转变伴随着词形的变化,即由g i v e 变成了g i v e n 。 不论是实词转化成虚词,还是实词内部的相互偏移都是词类的中介现象的体 现。只不过前者已经实现了中介现象的跨越,而后者仍处于中介状态的变化过程 之中。科学地说,前者算得上是一个典型而极端的例子,即它实现了语言中语法 化的转变。在现在看来,汉语中实词的虚化是一个相当明显的事实,中介状态只 是为虚化所作的铺垫,仿佛它的l 临时性的性质绝对清楚,仿佛它必然会有这个明 晰的归属。然而事实是,汉语中很多的中介现象其实仅仅是一种的漫长的持续状 态,它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它也许永远都没有终结的一天,也可以说,这种中 介现象并不以语法化作为其最终归属。如在“他们像一对恩爱夫妻蕉釜着面孔望 了很远很远( 方方,风景广中,“慈善”可以说是词类的偶尔偏移,它们使用 的场合和数量都有着极大的限制,它的偏移到底是最终必然实现词类的转变,还 是仅仅在有限的情景中出现偏移,这个问题在目前是无法回答的。 中介现象对于个别词而言并不是非得有个结果,即它并不是一定会实现中 介的跨越,它也许会永远在两者之间偏移而没有归属。各个具体的词在使用中所 偏移的类别究竟能不能固定下来,而成为该词的新词类,还取决于它的使用频率 和与此相关的各项指标。如果偏移成为定势,就会实现词类的转变,成为兼类词。 如果只是偶然的活用现象,就丝毫不会影响其类别,需要强调的是,偶然的活用 现象仍然是中介现象的表现,因为我们无法确认哪个词的偏移会成为定势,哪个 词的偏移不会成为定势。所以词类的中介现象不应该仅仅是个别词的变化现象, 更应该是一种整体现象,或说是一个整体现象所体现出来的趋势。也可以说,只 要词类不是绝对的,只要它存在变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中介现象。 五、词类偏移的原因 关于词类偏移的原因,前面已有过或多或少的提示。总结一下,不外乎以下 几点: ( 一) 汉语本身的特点 汉语与印欧语系很大的一个不同是,汉语是词根语,其词类没有明显的标记 性特征,词类的不同是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体现出来的。例如,在英语中“发 展”一词有d e v e l o p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e v e l o p i n g 和d e v e l o p e d 这四种不同的词 形,分别承担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死亡”一词有d i e 、d e a t h 、d e a d 和d y i n g 这四种词形,它们的词性也是同其外部形态相联系的。而在汉语中,一 个词无论在句中充当什么功能,它都只有一种表达形式,因此同一词形只有承担 多种功能了。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我们还能看出人类语言的认知特点,即一个 词到底是用来指称事物、描写动作还是表达形态,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人们 2 到底想突显一个复杂整体的哪一面。对于没有显性词性标志的汉语而言,这种认 知特点可能相对隐蔽一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也使词 类在使用中有了一种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 件。 二) 语用上的原因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以上词类偏移的用例大多是在文学作品和传播媒介中比 较流行或常见的。这里就涉及到语言的艺术功能与逻辑功能的问题。其实在任何 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将它们割裂开来。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是着重表现情绪的, 语言不过是一种形式。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情绪取决于这种语言形式能否将作者 自身的情绪渲染到极致,而且还取决于这种语言表达的情绪是否能感染影响到其 他更多的人。“求新求异的要求使语言永远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表达的手段 也总是丰富的,多变的。由此形成了千变万化的个体风格差异。”。所以。作为一 个语言工作者,是不能单纯以逻辑功能来分析“变态”的新语言现象的,他必须 联系这种语言所使用的环境,看它是否适应它的特殊要求,是否能准确表达思想 或感情,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只有把逻辑功能和艺术功能结合起来,才能比 较客观地评价它们是否符合规范。词类的偏移之所以如此流行并快速被人们接 受,与它在语用上的价值是分不开的。它新颖独特,给人强烈的听觉与视觉冲击, 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必须强调的是,对文学语言而言,求新求异是必须的, 但也时刻不能忘记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际,它的语用价值必须得到社会和人群 的承认才能具有交际值。 ( 三) 社会和心理原因 简爱切生认为:“语言变化是社会因素的刺激,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和人 的一g , n 作用这三者水乳交融的混合物。圆现代汉语的变化不仅逃不出这几种因素 的综合影响,还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一般而言,明显的语言变化会经历一个 。刘一玲:i ,技新的色彩,寻求新的风格:新谢语产生的酸味途衽。语苦文字唰习1 9 9 3 年,第2 期 。英国语哥学家简爱切生:语言的变化:足进步还是退化,北京:语文h 版讥1 9 9 7 较长的时间跨度,但是现代汉语却在短短的近三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语法变化, 如“动宾+ 宾( 补) ”结构、“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以及词类的经常性变态使用 等。大量新的语言现象以不可忽略的速度在不断涌现,这样的事实不能不说是特 殊社会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中国社会近百年来,直在经历着大起大落,现在依 然是巨变不断,可以说什么都在变,也在求变。这样的大环境势必会影响到生活 在这个社会中的各个群体。社会的巨变,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思想意识、价值 观念等也在随着经历炸裂式的变化,人们在心底已经认同变化即是潮流的观点。 这些必然会在语言领域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反应。词类的变性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新 鲜生动的变态用法,它与当今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原因是无法脱离关系的。 六、词类偏移的心理依据:词类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 ( 一) 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认为词类是特征范畴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是人类经济有效地组 织经验与知识的重要心理手段。具体说来,范畴化的过程就是大脑为了充分认识 客观世界,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归类,系统地一类一类地储存和记 忆经验与知识的过程。归类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认知上的范畴。之所以称它为认 知上的范畴,是因为这种归类经过了大脑的认知与加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 是大脑中的概念世界的反映,与真实世界并不是等同的。这种范畴内的成员之间 的相似性也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认知上的相似联想赋予的。只有在范畴化的 基础之上,人类才有形成概念的能力。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认为范畴是根据一组充 分必要特征( 条件) 来下定义的。这种理论有以下这些假定:( 1 ) 特征是两分 的,某一范畴具有或没有某一特征泾渭分明;( 2 ) 范畴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3 ) 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这种根据共有特征而概括出来的范畴就是特征范畴 ( f e a t u r e b a s e dc a t e g o r y ) 。传统的划分词类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以这种经典的 范畴化理论为逻辑背景的,划分出的词类范畴正是一种特征范畴。即通常认为某 词类的全体成员一定共有或没有某一分布特征,可以用这种具有区别性价值的 分布特征来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往往希望一类词跟另一类词有明确的界限,并 且默认同一词类中的词地位相等,没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这其实只是 一种追求简单、整齐的科学理想,它在实际的词类划分工作中往往是充满矛盾的。 事实上,人们在运用中得到的词类的概念是极其模糊的,因为这种词类知识是建 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之上的。比如, 人们一般认为“太、很、极、透、透顶”属于同一词类范畴:程度副词。然而,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几个成员之间的特征并不如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认为的那样 是完全相同的。如: 太坏 非常坏 很坏 板坏 ? 透顶坏 ? 坏得太 ? 坏得非常 坏得很 ? 坏梅极 环得透顶 ? 坏太了 ? 坏非常了 ? 坏很了 坏极了 坏透硕了 ? 坏太 ? 坏非常 ? 坏很 ? 坏极 ? 坏透项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太、非常”只能作状语,“透顶”只能作补语,而“很、 极”既能作状语也能作补语。这样看来,这一相同范畴内的词相巨之阃并不具有 共同的完全一样的特征。而且,它们的特征也并不是副词范畴里的成员所独有的, 形容词范畴的成员有的也能作状语( 如认真学习、谨慎行事等) 。 以上分析至少可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词类并不是基于共同特征而分出 来的语法范畴,而是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某种相似性而分出来的类。这种 相似性就象家族中的成员一样,相同之处部分重叠而又相互交叉没有哪种特点 是范畴内所有成员所共有的。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家族相似性( f a m i l y r e s e m b l a n c e ) 。二、范畴与范畴之间也不是绝对清晰的,而是互相重叠、瓦相渗 透的,范畴内部成员的某一特点也可能为另一范畴成员所具有。所以,认为词类 是一种特征范畴的传统观点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 二) 词类范畴很大程度上是原型范畴 与经典范畴化理论相反,现代化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 必要特征( 条件) 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范畴 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而建立起来的。所谓原型就是范畴中的最佳成员或最典型 的代表。其非典型成员则是依据与这个典型成员所具有的某种相似性而被归纳进 来的。基于原型而建立起来的范畴就称之为原型范畴( p r o t o t y p e b a s e d c a t e g o r y ) 。这种理论具有以下假定:( 1 ) 某一物体是根据其属性来加以范畴化 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构件,而经常是个 连续的标度;( 2 )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 3 ) 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 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即是原型, 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词类范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原型范畴。比如,只能作状语的“太、非常”这 一类词是副词的典型成员,即原型,既能作状语又能作补语的“极、很”类词是 通过参照“太”类词这种原型的分布特征而归入副词的,只能作补语的“透顶” 类词又是通过参照“极”类词的分布特点而划入副词的。“极、很”和“透顶” 都应是副词范畴内的非典型成员,只是“透顶”这一类词更为边缘,因为它是参 照非典型成员而被吸纳进这个范畴的。概括、抽象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人 们会自觉地把分布位置十分相似的词归为一类,作为一个类来记忆和使用。这些 分布十分相似的词成为某个词类范畴的典型成员,成为其他词能否归入该类的参 照标准。在确立了典型成员之后,推广一步,把一些跟这些典型成员分布比较接 近的词也吸收进来,概括为一类。由于这种类的概括是建立在参照典型进行层层 类比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同一类的成员在分布上只是在总体上大致相似。 ( 三) 词类的原型认知效应是词类偏移的心理依据 词类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研究词类问题是一个重大突破。正如上文所说,词类 是人们根据词和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也就是说,属于同 一词类的各个词在语法功能上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有些词在分布上有较多的共 性,它们成为这一词类的典型成员;有些词跟其他词在分布上相似性较少,它们 成为这一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实际语言中分布完全相同的 词是为数不多的,也就是说,归在同一类中的词在分布七必然会相差极大,以至 于找不到某种为该类词所共有而为其他类词所无的分布特征。在汉语中,不同词 类的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 比较模糊,这就是造成汉语的词可以分类却又难以分类的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 由于词类范畴是以为数不多的原型为参照标准、以家族相似性而聚集起来的,所 以某一词类中的非典型成员的特征既与词类的原型之间有着某一点或某几点相 似性,也可能具有这种范畴的原型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汉语中 的大部分词都不是纯粹的类,它与其相邻类别总有着这样或那样错综复杂的联 系。所谓词的类别,只是一种整体上体现出来的特征,或说是其典型成员所具有 的特征。而事实上,某一词类的典型成员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很多的词都具有其 他词类范畴的特征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一个词以原型为参照点而归为某词类范 畴,是人在认知上进行范畴化的结果,这个范畴的内部成员之间并不是如理想一 般地整齐划,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词属于哪种词类范畴,而不能反过来说,这 个词类范畴限制了该词的使用范围。可以说,人类在范畴化的过程中所依据的这 种原型认知效应,正是词类之所以偏移的心理依据。反过来说,词类偏移现象也 证明了这种原型范畴的理论。例如,“最宝贝你”的表达方法,依据动词原型的 特征,我们认定这里的“宝贝”应该被归为动词,即名词用作动词,这就是以原 型为参照标准,对“宝贝”一词进行范畴化的过程。“宝贝”此时应算作动词范 畴中的边缘成员,它正好是动词范畴与其相邻类别名词范畴相互交错与渗透的产 物。 七、词类偏移的认知操作机制 ( 一) 隐喻与转喻认知机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 局限性,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 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 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 i m a g i n a t i o n ) ,即把 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隐喻和转喻就是想像认知的两种表现形式。 1 、隐喻认知机制与词类的偏移 隐喻,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