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人性世界里的寂寞穿行——徐訏小说创作心理分析.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人性世界里的寂寞穿行——徐訏小说创作心理分析.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人性世界里的寂寞穿行——徐訏小说创作心理分析.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人性世界里的寂寞穿行——徐訏小说创作心理分析.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人性世界里的寂寞穿行——徐訏小说创作心理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人性世界里的寂寞穿行——徐訏小说创作心理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已;j ;! 原创性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会。坂 日期:2 0 0 9 年1 2 月1 0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保密期满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余、卜五久 日期:2 0 0 9 年1 2 月10e t 导师签名:3 长弋与 日期:2 0 0 9 年1 2 月10 日 人性世界里的寂寞穿行 徐轩小说创作心理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硕士生:余小敏 指导教师:张均副教授 摘要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作家满怀激情地感受、体验、领悟 进而创造艺术美的心理活动过程。本文从考察作家创作心理入手,纵览现代作家 徐莳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境况,探析影响创作思想和文化人格的先天质素、生活际 遇和文化境遇,解释文学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把握其创作的艺术态势。 论文除前言和结语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阐释主体创作心理形成的内 在动因及其体现。徐舒个人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决定了他独特的创作心理。二、 探讨徐舒的人性主题。这一部分追溯了作家精神寻找与人性危机的根源,以及人 性世界中个体心理分裂的种种表现。三、作家给出了宗教救赎这样一条人性世界 的精神出路,以实现灵魂的拯救。 只有深入探讨作家独特的创作心理,才有助于我们真正进入创作主体的精神 世界,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卓越的艺术成就。总之,对于 徐舒的阐释,应该更多地指向他的创作心理及文本的深层意蕴,本文只是一个初 步的尝试。 关键词:徐打人性 h u m a nn a t u r ew o r l dl o n e l yg o i n g t h r o u g h - - x ux un o v e lc r e a t i o np s y c h o - - a n a l y s i s 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n a m e :y u x i a o m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z h a n g i u n a b s t r a c t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w r i t e rt ot h es o c i a ll i f ee s t h e t i cr e f l e c t i o n ,a l s oi st h ew r i t e r f i l l sw i t ht h ef e r v o rf e e l i n g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t h e nc r e a t i o na r t i s t i c b e a u t y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c t i v i t yp r o c e s s t h i sa r t i c l ef r o mi n s p e c t st h ew r i t e rt oc r e a t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o b t a i n i n g ,l o o k sa l la b o u tm o d e mw r i t e rx ux ut h e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d i t i o n ,s e a r c h e sa n a l y z e si n f l u e n c ec r e a t i v ei d e a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c o n g e n i t a li n n a t en a t u r e ,t h el i f es p e l lo fg o o do rb a df o r t u n ea n dt h e c u l t u r a l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e x p l a i n e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f o r m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r i n s i c b a s i s ,g r a s p si t sc r e a t i o nt h ea r t i s t i cs i t u a t i o n t h ep a p e rb e s i d e st h ef o r e w o r da n d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r e ea s p e c t st h ec o n t e n t s :f i r s t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m a i n 目录 j _ 日舌”“”“一”一” 第一章生命存在的孤独追寻 第一节 “孤独的旅人 ( 6 ) 第二节 儒、道、弗洛伊德、生命哲学及宗教( 10 ) 第二章人性“魔方 ( 1 7 ) 第一节欲望背后的意图:美好人性( 1 7 ) 第二节临近人性的深渊:灵魂的失落与迷惘( 2 1 ) 第三节罪与恨( 2 6 ) 第三章人性世界的精神出路( 3 1 ) 第一节追悔与忏悔( 3 1 第二节道德与救赎( 3 4 ) 结语( 3 8 ) 参考文献( 3 9 ) u i r 徐耔 业,转该 赴法国巴 物主编。 立中央大 以写作为 一步奠定 徐莳 篇小说约 耔全集 不少读者,部分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林语常等人曾把他的短篇小说翻译成 英文,分别题为鸟语、雾中的女人、潮来的时候,由香港南天书局出版。 他的许多小说也被搬上了银幕。鬼恋就曾被改变为电影剧本后门,在香港 拍摄,并获得大奖。港台文学评论界对其创作也颇为重视。杨昌年在近代小说 研究中也高度评价了徐莳小说的艺术性,认为在与抗战关系较少或丝毫无关系 的小说中,徐舒的小说是相当有价值的。事实上,对徐舒创作的艺术性给予较高 的评价是港台评论界较为普遍的一种共识。潘亚墩、汪义生在徐莳简论一文 中认为,徐哥的创作“突破了写实主义创作认识上的定势和模式,拓出了一片新 的文学天地。他的作品以揭示人物心灵世界为主,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梦境、 荒诞的联想、时空大幅度跳跃等现代小说的叙述语言,这些作品内容洋溢浓厚的 民族色泽,其形式己走向世界了”1 。司马长风甚至把他和鲁迅、郭沫若相比:“环 顾中国文坛,像徐打这样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的全才作家,可以数得来的仅有鲁 迅、郭沫若两人,而鲁迅只写过中篇和短篇小说,从未有长篇小说问世,而诗作 也极少。郭沫若也没有长篇小说著作,他的作品除古代史研究不算,无论诗、散 文、小说、戏剧、批评都无法与徐舒的作品相比,也许在量的方面不相上下,但 1 潘亚敏,汪义生徐哥简论台湾香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福卅l :海峡文艺出版社,1 9 9 0 4 3 l 在质的方面,则相去不可以道里计”2 评价虽不一定公允,但徐舒在香港文学史 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相比同时代的港台对徐莳的推崇,大陆对徐舒的研究就要清冷得多。徐舒难 得进入学界的视野,即使偶有提及,也是一笔带过。建国后,研究界对徐莳讳莫 如深,大陆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上徐舒连被提名的机会都没有。直到1 9 8 7 年, 大陆也没有重印、出版过徐耔的作品。直到1 9 8 8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书 店才开始分别重印、影印了风萧萧和鬼恋,1 9 9 6 年4 月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了徐耔小说集有吉卜赛的诱惑、离魂、秘密、鬼恋、舞女、陷 阱、时与光、痴心井、风萧萧。最近,为纪念徐莳诞辰1 0 0 周年,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了徐莳文集1 6 卷,这是大陆至今最全的版本。相应的,关于 徐舒的文学成就、文学史地位的分析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文学评论家们的视野。 八十年代后半期以来,学界的徐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界对徐舒 小说研究和关注的主要集中在对其创作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倾向的 辨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的分析比较。如严家炎在论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把徐耔、无名氏的小说称为“后期浪漫派”,严家炎认为徐舒小说具有“离奇 的故事情节”、“异国情调”、“神秘色彩”、“具有浪漫化的抒情笔法和哲理性的语 言”,并命名为“后期浪漫派”。朱寿桐等著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中, 徐舒被认为是都市浪漫主义大家,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位浪漫主义大家。 孔范今认为徐耔的创作具有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哲学根底, 称其为“后期现代派”3 ,即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后期的现代派。唐金海、 周斌主编的2 0 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将徐舒定位为“一个注重浪漫色彩的现代 派小说作家”4 。 也有学者从整体上对其创作的发展演变的把握以及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的 文本细读。程亦琪在徐舒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中提出,徐舒小说分为1 9 3 3 1 9 3 6 年的初期写作,1 9 3 7 1 9 4 9 年的抗战期写作,1 9 5 0 1 9 8 0 年的香 港创作期。第一期可称为成名期,主要由现实主义过渡为悲观主义;第二期创作 是创作的发展时期,创作上呈现复杂状态,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相杂 2 陈乃欣等徐箭二三事台北:台北尔雅出版 :,1 9 8 0 6 9 3 孔范今,潘学清论中围现代小说发展中的后期现代派文史哲,1 9 9 0 ,( 2 ) :8 0 4 唐金海,周斌2 0 世纪中闺义学通史i :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3 3 1 6 2 揉;第三期则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由理想主义过渡为悲观主义甚至宿命论。杨义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中用“人鬼奇幻与异域风流”与“民族意识与人性 焦虑”5 两部分来概括徐舒早期小说的思想内容。杨义认为徐莳早期小说往往以 爱情描写为经纬,以心理剖析为动力,最终以哲学沉思为归宿。 还有许多学者从哲学、宗教、社会学、心理学、叙事学的角度对徐莳进行研 究,如吴福辉的城乡、沪港夹缝问的生命回应、田建民的精神分哲学的形 象化阐释、温伟的论徐耔的都市小说等。 此外,关于徐耔研究的综合性专题研究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成果。一是吴义 勤的漂泊的都市之魂一徐莳论,此专著分别设立了专章讨论徐莳小说、散文、 戏剧、诗歌、文论的成败得失、书稿还对徐莳位著作等身的作家的创作经历做了 清晰的描述,并且重点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品与他的创作方法,探索了他的中外文 化渊源,比较全面地为读者揭示了徐莳建构的艺术世界的面貌。另一部专著是陈 旋波著的时与光2 0 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莳,在这部著作中,陈旋 波把徐舒置于整个2 0 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中进行观照,根据徐打创作的发生、 发展及演变,探讨了徐莳3 0 年代的文学选择;运用结构主义的原理阐述了徐舒 的创作是如何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的,指出徐耔3 0 年代的文学活动足在左翼文 学、新感觉派和京派之间的合力之中进行的。 但学界目前尚无从创作心理角度全面考察徐莳小说创作的专著。对徐耔小说 创作的创作心理的整体性研究尚属空白,对其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梳理,在此就显 得十分必要。“文学创作是一项以个体性为特征的精神劳动,它决定于作家创作 的心理结构。从心理学上说,人的行动是由不同的动机决定的。这些动机在大的 生活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满足各种需求而产生,这些需求又与周围社 会及其文化对生活的要求相适应。”6 事实上,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感受生活、把握生活的能力, 对人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思考,都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心灵,继而诉诸笔端, 表现在作品里,因此,作家情感和心灵的独特性理应获得研究者相当程度的重视, 正所谓“观其文,想其为人”。当我们着手研究徐莳时,不能仅关注其独特的艺 术技巧和外在的风格特征,更需要结合他传奇般的一生,深入探讨丰富的主体意 5 杨义中同现代小说史( 第二三卷) 北京:人民文学版礼,1 9 9 1 4 2 5 4 3 2 6 ( 苏) 彼得罗犬斯挂上编,米智贤译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 9 8 1 4 2 6 3 识和驳杂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他的作品做出一个合乎情理义的客观公工f 的评 价。 徐箭一生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因父母失和,他年幼时缺乏家庭温暖,备 尝孤独的滋味,在同龄人中显得郁郁寡欢。青年时代面临国难深重之秋,在各种 思潮推动下,他怀着寻求富国强民之道的热望远涉重洋,但无情的现实却带给他 无所归属的惆怅感和失落感。成年后他又不幸遭遇几次失败的婚姻,仿佛一叶漂 浮在人海中被浪潮推来推去的小舟。但他始终执着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渴望和向 往那种只有爱和美的理想境界。他复杂动荡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内向发展的心 性。他通过编织着像梦一般的故事,慨叹着生与死、爱情与命运、人性的善与恶, 始终在寂寞的梦里徘徊,在想象的基质之上构筑精神的高塔,游离于既定的现实 之外,却无法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主体创作心理形成的内在动因及其体 现。徐舒个人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决定了他独特的创作心理。第二部分追溯作家 精神寻找与人性危机的根源,以及人性世界中个体心理分裂的种种表现。第三部 分作家给出了宗教救赎这样一条人性世界的精神出路,以实现灵魂的拯救。由于 创作主体本身的矛盾,使得作家的终极思考无“极”而终。这正印证了人生悖论 圈的无法逾越,人生的意义便在于这一追寻的过程,徐莳小说的意义也在于此。 4 徐耔作为一位 写现实人生的苦难 为文坛主流的现实 内心,用自己的体 为媒介表现作者对 不开作者个人的” 印在艺术家心上, 对于作家的创作也 就形成了作家与众不同的文风。徐舒在特殊年代罩企图在自由主义、弗洛伊德主 义、生命哲学等西方的精神世界中找到生命存在的本真,对“人”这个生命本体 的审视与追问,很显然有着更多个人的原因,主要是受其内在的个性气质及外在 文化环境的影响。 1 9 2 7 年,徐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徐抒一生最大的 转折点,也是徐打一生漂泊的起点。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徐箭面6 订徐徐展开,各种 西方思潮在此时风靡一时,在徐莳的思想中猛烈撞击,在他的文学生命中奏响了 迷人的乐意。徐舒以他哲人的慧目,敏感的诗心带着他浪漫的寻梦冲动开始了他 漫漫的人生探索旅途。但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三四十年代,人类在风云变幻 之际根本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徐箭以巨大的热情和不能舍弃的悲悯积极寻求生 命本真的同时也开始游移、退避,他越是选择,越是彷徨。徐舒信仰上的迷失、 精神上的居无定所注定着他一生漂泊的命运。徐舒就如“无着的浮萍”、“无根的 星星”在时代浪潮中孤独地漂泊着,从大江南北到欧美南亚,到过法国、美国, 辗转于动乱时期的京沪、桂林、香港、越南和台湾的“大街小街”,留下的是他 孤寂清瘦的身影。无法驻足的人生旅途,不堪负载的精神痛苦,使徐打感叹自己 “只是一个孤独的旅人”8 “心罩浮有沉重的寂寞”9 ,只有“爱”、“梦”和“幻 想”才是他理想的精神乐土。 7 徐莳徐 于令集后记台北:中丁f 书局,1 9 7 3 5 0 3 8 徐言十徐言f 令集5 彼岸i :海:三联i f l ,版i :,2 0 0 8 2 0 0 9 孔范今中罔现代文学补遗书系( 小说卷p u ) 济南:叫天 j j 版社,1 9 9 0 1 5 0 第一节孤独的旅人 孤独的心理涵义是指一种具有疏离倾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孤独是人类 的普遍情怀。古往今来,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大都承载着一颗孤 独的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里的孤寂徘徊者的形 象跃然纸上。屈原的离骚也是富有孤独意味的诗篇,是诗人孤独人生的一曲 无尽的挽歌。至于后来“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的陶渊明,“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的李清照,“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苏轼,苦作红楼梦 的曹雪芹,一直到现代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乃至西方的卢梭、波德莱尔、 卡夫卡、马尔克斯、乔伊斯哪一个又不是孤寂的生灵? 哪一个又能逃得脱孤 独的宿命? 孤独给人带来了痛苦,但也赋予了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这力量将同 时赋予人以巨大的人生创造力量。 徐耔以异乡游子的身份和口吻叙述着不可言说的故事,这是其漂泊一生的写 照,更是其精神流亡的结果。徐莳的小说世界中满是孤独的印痕,孤独也成为徐 舒自身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徐莳的孤独可以追溯到其章年。“前些时,我刚看 过一部霜叶红红的意大利电影,其中一段印象最深刻的正是一对父母分居之 后,孩子被送到森严的教会学校住读。十岁大的孩子参观了校园、教室,以及犹 如牢狱似的宿舍后,缓缓转过身对着他的父亲望,双眼盈满了祈求,恐惧的泪水, 把那种一个小孩所承受不了的孤单、寂寞都倾进观众心里,这一幕此时恰似对我 做更真确的注释。 1 0 徐舒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生活优裕。但从小徐莳父母离异, 五岁就被送到学校住读,这种幸与不幸养成了他孤独又喜欢幻想的气质。从徐舒 个人的写作及其朋友们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带狂的勇敢和带羞的怯懦”,“不宁 的自卑与永远寂寞的自尊”1 1 构成了徐舒个性心理的两个方面,它们非常矛盾又 极其完整地以“徐莳式”的方式统一起来:既是“最热诚”的,也是“最冷酷”, 有时很兴奋,有时很消沉。这是徐莳最大的心理悖论,同时也是他一生孤独漂泊 的根源。徐耔的这一个性心理在不同的情形下,常常得到不同的体现。对梦想的 追寻,徐莳狂热而执着,对现实的困境,却是一再的游移、退缩。曾怀抱着“救 国 的梦想,在时代的血与火中寻找精神的支撑点。曾经成为一名激进的马克思 主义信徒,疯狂地阅读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书籍,在郭庆记、内外、属 1 0 陈乃欣徐哥二三事陈乃欣等著徐言于_ 2 _ - 2 事台北:尔雅版社,1 9 8 0 2 3 1 1 徐打徐舒令集l 风萧萧上海:三联j l :版社,2 0 0 8 3 4 6 于夜中将笔触伸向了现实人生,表达对现实人生的不满与抗议;也曾经渴望着 投入火热的时代,亲身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但最终只是一场精神上的“苦 闷磨难”,在心里留下了“许久不能平复的伤痕。” 现实始终充满了生存窘迫,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挤压面前,徐莳显得怯弱与 无力,光有家、有爱、有孩子的人生已无法成为徐莳的精神家园。“后来有个机 会可以到法国继续念哲学,我当然不肯放弃”1 2 ,徐莳选择了“流浪漂泊”的生 存方式,告别妻儿,独自地踏一k 旅程。“世上有两个世界,每个人活在世界上, 也活在梦里。”“有人在世上求真实的梦,我是在梦中求真实的人生。”1 3 徐1 0 法 国留学,自以为是寻梦而去,企图在自由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生命哲学等两方 的精神世界中找到灵魂的避难之所。的确,生命哲学对于生命终极存在的探索和 关怀无疑为现代人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思维路径,徐舒从中获取了生命的自觉 与存在的信念回响:“我们来自何方? 我们现正在做什么? 我们将走往何处? 倘 若哲学对这些饶有兴味的问题保持缄默;倘若哲学不能逐渐地阐释这些问 题,那么说整个哲学不值一文便几乎是恰当的。”1 4 但现代意义上哲学追问并 不意味着生命的完满与最终和谐,恰恰相反,它所提供的在更大意义上是对现存 一切价值的怀疑,和生命终极意义上的孤独感和荒谬感。合乎理性的解释己在破 除之中,精神家园的寻求己成为时代的症候;辅之以商业文明对人性的直接冲击 乃至摧毁,无形中共同奏鸣了人类信仰危机的哀曲。同时,割舍不去的中国本土 情结成为他精神历程中的第一重阻隔。应该说,徐莳所面临的正是寻梦与失梦的 双重境地:终生报有一个梦想,时刻问询生命的究竟,却也明知没有答案。然而 终身地寻求也注定了他终生地流浪,始终是一个孤独的旅人。于是,徐舒在根本 上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局外人,他试图在阿刺伯海的女神、鬼恋、精神病患 者的悲歌中进行重新定位与自我选择,以轻灵的梦幻寄寓着追寻爱与美的理想, 以自由灵魂求索人生的哲思。梦幻使徐莳游离于既定的现实之外,在想象的基质 之上构筑精神的高塔。但“想象越是不拘泥于凡俗,便越显示出他在现实生存中 的精神失落”1 5 ,而动荡时代赋予徐莳的生命感受却能直接渗透到徐舒的叙述中 去,更根本性地体现出其精神的漂浮。 1 2 陈乃欣徐言于- 二二三事台北:尔雅版社,1 9 8 0 2 4 2 5 1 3 徐哥徐莳伞集6 阿拉们淘的女神上海:三联版, f :,2 0 0 8 1 0 7 1 4 ( 波兰) 拉科拉柯人斯皋卡白格森中闰 l :会科学 版 f :,1 9 9 1 5 3 5 4 1 5 任文研自由灵魂的精神求索徐莳小说创作论硕上论文河北人学中文系,4 2 2 0 0 6 事实上徐莳并不能完全无视离乱的人生,只不过是暂时滤过了若干现实的烟 尘。若进一步看去,徐莳的创作中还往往在梦幻之中融进了现代人的深层精神痛 苦,并时刻反省其悲剧性的生存处境。灯、一家等对现代人的灵魂剖析与 探求贯穿创作的始终,并显示了特殊的深度与广度。1 9 4 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上海被日军占领,沦为“孤岛”。日伪残酷的专制统治与高压的文化政策给沦陷 区的知识分子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与创伤,是未亲历者难以体会的。徐耔为“呼吸 自由的空气”,离开上海,重新踏上旅程,几经辗转,到了重庆。物质世界与精 神世界在战火中的双重摧毁,催促着徐耔对生命残缺、人性瘤疾的思索与焦虑。 对向往生存自由追寻爱与美的徐耔而言,所能看到的便不仅是有限的悲欢离合, 而更是无穷无尽的生存危机与精神的死灭,徐莳对于现实本身的情感态度也便极 其复杂与特殊:虽则一生企羡于梦境的美好,却有时时处处都挥洒不去现实的暗 影。站在饱受苦难与灾难的中国古老土地上,徐莳的抒写方式不再是如实地笔录 与纵情地直书,而是更多地营造故事、用想象来演绎其精神的历程与苦难。寻寻 觅觅的人生感受开启的不仅仅是作家作为生命个体的飘零和苦难,还有基于此之 上的形而上哲学探问,尤其是对生命本体、人生来去的追问和思考。即使是在大 背景回归了2 0 世纪抗日战争的中国大地的风萧萧所设置的间谍谜团之中, 作家也着力渲染一个战时知识分子不能自己的堕落、迷茫、苦痛,和基于此之上 的精神追求。现代的文明与浮华,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都为其爱与美的寻求打上 了虚幻的标记。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徐舒并没能消化中国本土的现实生存, 作品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只能以玄思的方式出现,自省、自语、自问,甚至对自我 的怀疑,这些都没有答案和究竟,却正是身世的飘零之感和一生的求索之苦为其 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 综观徐舒的一生,他都是在不息地寻求精神上的支撑和思想上的依赖:“我 们经历了两次中国的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六个朝代。这短短几十年功夫,各 种的变动使我们的生活没有一个定型,而各种思潮使我们的思想没有一个依赖。” 1 6 徐舒在精神追寻的道路上日益体验着存在的孤独以及生命因分裂而导致的危机 境遇。抗战结束后,关于中国两种前途与两种命运的历史性抉择使中国的政治、 思想、文艺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分裂,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徐莳在这种波澜壮 1 6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苏州:苏州人学j f j 版社,1 9 9 3 1 3 8 不, 常有这样的语句:“如今我流落在香港”,“香港是我只经过一次而从未逗留过的 城市。” 时与光、彼岸、江湖行中对人生虚空的困惑,对生命意义的怀疑, 直接阻碍了徐莳的哲学探究之路伸向前方。越是对理想生命情境的渴望,失败的 结局就越是不可避免,野壮子的一次次流浪、郑乃顿的一次次选择、“我”的一 次次期盼,其结果竟出人意料的一致:理想的更加远离。以自由灵魂求索人生的 哲思,在无法超越的人生困境中,越陷越深,难有解脱之道。于是,面对人自身 纠缠不休的欲望,无法摆脱的生之困境,混沌无望的人生状态,徐莳在寻找通往 澄明自在的彼岸世界的过程中,选择了从哲学向宗教的退守。彼岸中“我” 在痛苦中彻悟,“我可引作依赖的,是救过我的生命、怜悯过我的情感、相信我 灵魂的锄老,我投奔到灯塔。”灯塔的生活方式j f 是宗教的修行方式。时与光 开篇中灵魂在慈悲声音的引领下忏悔,散发出基督教的神性光辉,基督教的救赎 精神提供了一个俗世灵魂的避难之所。这更像是徐舒对于自身灵魂的隐喻徐 舒的确在临终皈依了基督教,将其疲惫无依的灵魂停留于一个栖息之所。 1 7 姚锡佩向j 市漂泊作家徐舒新文学史料,2 0 0 5 ,( 1 ) :2 0 9 第二节儒、道、弗洛伊德、生命哲学及宗教 徐莳创作心理的生成包罗了思想、文化、审美、个人经历诸种复杂的原因, 也是时代与个性、身世综合的结果。其问的变更、反复甚至矛盾再所难免。如前 所述,徐舒的一生都在不息地寻求精神上的支撑和思想上的依赖,终身地寻求也 注定了他终生地流浪,徐舒始终不能摆脱“无根”的精神状态。对于文化的选择, 徐莳也长期地在此间徘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大量流入,许 多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作出了主体性的文化选择。与处于新旧文 化转型期的,关注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进行文化选择时不同, 徐舒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接受却呈现出交错缠绕的面貌,体现多重 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共时交融 读徐打的小说,我们会惊叹其中文化意蕴的丰厚,而这一切都是与创作主体 自身的文化积淀和修养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书香门第固有的传统文化氛围和童年 对传统文学经典的大量涉猎使他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大学期间对西 方哲学、心理学、文学的广泛研读及四年旅法对法兰西文化独特魅力的直接感受 又使他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润,两种异质而相通的文化集于一身,融汇出典型徐舒 独特的文化品格。 徐舒曾称“中国民族最伟大的地方j 下是他最富人性”。这里的“最富人性” 正是儒家道德中仁者爱人、仁者亲亲思想的体现。后门中不能生育的妻收养 了一个父母离婚后留下的女孩阿琳,阿琳的乖巧伶俐给家庭带来了生趣和欢乐。 妻给了阿琳以无微不至的母爱般的关怀,但阿琳最终还是回到生母的身边。母爱 的力量和邻居的友情都写得真挚动人,富有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美。秘密 中“我”曾在学生时代暗恋家禾但却错过了这份恋情,后来“我和家禾都各自有 了家庭,然而两家仍保持着友谊。“我”偶然发现了家禾有一种看见新奇的东西 就着魔似的欲据为己有的怪病。“我”给了家禾以超越情欲的爱帮助她“镇住了 心底跳动的魔障”。情与礼相冲突,但礼克制了情,人情得到了升华并呈现出一 种中和之美。 儒家以外,道家的自然理想,也同样深入而微妙地交织在徐舒对人生、社会、 1 0 宇宙的独特思考中。效法自然的道家文化是中图传统文化的另一脉,道家思想以 “道”为圭臬。所谓的“道”就是亲近以生命的原仞形式存在的人自然并且效法 永恒人自然的自在之道,挣脱世俗现实中功利、名教、圣智的束缚,“乘物游心”、 “身于物化”,从而在心灵的超越中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解放。 道家思想对徐莳的影响在其小说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自然之境 的迷恋。徐莳认为“自然”作为“自己的母亲”足伟大的,个体的生命意识只有 摆脱现世的烦恼,复归到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中,y j 能获得本真的自我和生命的狂 喜,“入社会越深,离自然越远,把宇宙看成了非常浅狭,忙忙碌碌,争名夺利, 忘乎自己的母亲是多么伟大,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一个人在大自然之中,如果 体验一下他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宇宙的美妙,他立刻会感到纷纭人世的渺小。”1 8 在徐舒的小说中自然环境不再只是作为标明场景或烘托气氛出现,人自然融化浸 润了主人公的整个感情世界,对此作唯美意味的描绘成为传达作品主题的重要手 段。气氛艺术的天才通过花树风云、苍茫暮色、泉石涧溪的精妙描绘表达了 他对“人自然所创造的一切没有不和谐”的无限企慕与神往,同时也暗示了沉溺 于世俗冗务的人们正逐渐远离和谐的自然,心灵的表现与感受能力正同渐迟钝与 退化。 其次足对流浪意识的崇尚。这罩的流浪并非只是形迹意义的流浪,也不仅包 含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自觉追寻,流浪还意味着挣脱污浊功利的世俗世界的拘 囿,超越对任何有限生命形式的执恋,这正暗合道家思想的真义。江湖行中 主人公周也壮的形迹经历了逃离农村、飘泊都市、浪迹江湖的人生辗转,同时他 的灵魂也经历了浮士德式的人生漫游。在这一过程中,生命也短暂驻留过几个“驿 站”,但旋即又回归入流浪的“旅途”:乡村的生存之梦和都市的英雄之梦在生存 恐惧的威逼和异已文化的腐蚀下归于幻灭,而他曾把自己和四个女人的感情纠葛 当作慰藉心灵的栖息地,但这种爱情赖以生长的世俗土壤和他心灵深处沉积的世 俗尘垢妨碍在爱的伊甸园中实现绝对精神自由的梦想。这罩对心灵自由的执恋正 是以舍弃羁绊自由人生的外物为先决条件的。 再次是对淳朴生活的追慕。同地、私奔等篇中描绘了“我”记忆中最 温暖的一角枫木村。那里有着温暖的人情、愉快的生命,生活着善良纯朴的 1 8 徐 手徐打伞集1 0 论中两的风景观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8 5 4 i l 民。对这桃花源般的生活遭到兵燹的功掠和文明的腐蚀深感痛惜。痴心井、 鸟语等篇中塑造了银妮、芸芊等纯朴、天真、灵慧的少女形象。她们身上的 然质t l 女n 人类精神家园散发出的芬芳引起了男主人公热烈而执著的爱恋。江 行、荒谬的英法海峡,等篇中流露出某种反智倾向。舵伯发现“用头脑的人 人都胸襟浅狭、眼光短促”,并称自己是“凭直觉了解人生”。盗魁则嘲笑“最愚 蠢的人才到所谓人学罩去读书”。他们的生命也正实践着绝圣弃智、独来独往的 作风。 徐舒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 在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中蕴涵西方现代哲人的深刻思考,徐舒的文化选择呈现出 共时的情态。从整个文化语境来看,2 0 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 同化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现象,它们是在特定时代历史条件下必然的相互启动、相 互渗透,是文化潮流的深层次汇合。2 0 世纪初西方文化的涌入传播,在很大程 度上都是作为一种文化“补偿”而引起中国作家关注的。在中西冲突与融合的历 史语境下,西方文化影响的复杂性,除了个人的选择因素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裂变使传统儒家体系面临崩解的境地,作家经历了在 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选择上的焦虑与困惑,普遍面临缺乏精神 支撑力量的困境,而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性成了中国作家走出困境,并直接把 握和关注人类终极追求的精神资粮。 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生命哲学的西方哲学发展史,其中给予徐耔重大影响的 是康德和柏格森。他首先接触到的是康德以“人”为认识主体的实践主体的思想。 在徐舒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对“人”这个生命本体的审视与追问。他的许多作 品都渗透了浓厚的哲理色彩。如盲恋对于“人性与爱 的探讨,鬼恋对 于现世与永恒的思考。在徐舒后来看了斯大林审判托洛斯基的记录而放弃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进入了他的视野并内化在他的哲学思想中。 以生命哲学为主流的西方现代哲学正是表达了在被战争撕裂的社会里人们灵魂 的分裂与骚动,展现作为自由个体的自我如何在现实的压抑下的挣c l 乖u 反抗,这 正与抗战时期中国同样也面临着生存、生命、自由等人生问题存在着共通之处。 风萧萧虽然把故事置于抗日战争这一背景下,但作者显然并非要表现民族斗 争的历史进程,而是充满悲感的人生哲理。正如作者在风萧萧( 后记) 中写 道:“书中所要表现的其实只是几个你我一样灵魂在不同 为理想、为梦、为信仰、为爱,以及为大我与小我的自由与生存而已。 1 9 展示的 是人生永远的理想、信仰、爱与短暂的人生追逐的恒久冲突。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认为真正的实在是神秘的生命之法,理性与科学都没有能力去理解生活,只有直 觉才可以体现生命的本质。这种神秘论无疑增添了徐舒小 兑的奇幻色彩,如阿 拉伯海的女神,通篇弥漫着一股神秘的异域情调,主人公“我与巫女之女之 问的爱恋讵是源于“我们之间有一种灵魂的感应”。在玄奥的哲学境界里,作者 所展现出的已不是“实在与幻觉”的故事本身,而是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化的倾向, 一种对东西方神秘文化的顶礼膜拜,希冀达到“精神返归自我”的人生本真境界。 精神分析学说是2 1 世纪最重要的西方思潮之一,其诞生对整个西方文化、 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弗洛依德学说给徐舒带来的影响是其在创作中对 于“人性”的审视与对于“爱”的思考。爱情是人类吟唱的经典主题,是人性最 好的载体。爱情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哲学,人对爱情寄予的理想与对于爱情 过程中利益取舍总是以人性作为基础的,人类永恒的情感追求总是伴着对于人生 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徐莳的作品选取了个体爱情经历人的生命主体这样一 个视角,不太着墨于纷繁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广阔的时代背景,而是更多地着笔于 个体的生命体验,对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做深层次的刻厕与剖析,处处体现出一种 对人的心灵的关怀。正是这种对人的关注与内省式的艺术创作倾向,使得徐莳容 易在对爱的心灵探索中走向宗教的神坛。 徐哥还认为“弗洛伊德学说之伟大就在他奠定了对于人性分析与研究的基 础”2 0 。 的分析。 二、生命的终 _。_。_。_。_-。1一1。 处身于4 0 年代这样一个伴随着血与火的特 了生存与灵魂的双重煎熬。对于徐莳而言, 殊年代,动荡的战争岁月使人们承受 对于宗教文化的吸纳更多地来自于内 心深处对人生的领悟和追寻,宗教成了他疏离政治、反观自身的文化手段,他从 宗教文化中去切入个体自我的生命体验,在神性追求中去探寻生命的永恒意义。 徐耔接触宗教始于3 0 年代大学时期。“我第一次知道这宗教情感,大概是在 我求学时代读到的一本美国教育学原理书上,那里面对于培养儿童的宗教情感有 一种很注意的态度,我当时很奇怪,后来知道西洋是有了人不久就产生了神的。 2 1 在精神情感上向宗教靠近的过程中,尽管有着困惑,但徐耔表达了对宗教信仰 的企慕,“我觉得宗教总是人类所需要的,它的存在演变与发展,正是千千万万 人在信奉宗教的一个有力的根据。”2 2 这个时期在对生命和人生的哲学思考时,徐 舒开始领悟宗教的意义,“人是一种价值的动物,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价值上, 但人间的烦恼也正是这个价值,我觉得宗教对于人的意义,就是人可以把价值的 评衡交给神。”2 3 风萧萧、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已初步显露出徐莳对于宗教的 体验。在这些小说中,他试图以直觉和体验来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对爱情 神话的追寻获得人性的永恒思索,表现超越性的终极体悟。借助于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徐耔提出了对中西宗教的困惑。阿拉伯海的女神在面临了回教、佛、 基督等宗教哲理的启迪后,迷惘于究竟哪一个宗教的上帝是真的,最后因苦闷而 跳海成了阿拉伯海的女神。徐耔通过“女神”形象解释自己的理解,“我过去也 读过圣经,诵读过佛经,听过许多对于神的解说,也听到许多关于神的奇迹与寓 言,把宗教置于神秘而不是放逐自然,却会在我原浊的心灵上涂留痕迹,而这正 是我要抹去的一切痕迹。”2 4 显然,徐莳对于宗教文化的接受并不是一个简单移植 的过程,而是将宗教精神纳入到自己的文化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气质,全方 位地消融在其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及哲学思考中。徐莳对于宗教文化的 选择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基督教的超越性认同。徐打从文学创作一开始就与基督教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的小说在原罪的解说和深刻的忏悔中宣扬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在精 神病患者的悲歌中,徐莳开始了对基督教原罪与博爱精神的哲学思索。作品中 2 1 徐打宗教信仰街边文学香港:香港l :海印书馆,1 9 7 1 1 6 5 2 2 徐轩宗教f 古仰街边义学香港:香港卜海e 1 j 书馆,1 9 7 1 1 6 5 2 3 徐打宗教信仰街边文学香港:香港i 海e 1 j 书馆,1 9 7 1 1 9 0 2 4 徐上于徐哥伞集5 彼岸f :海:三联i i j 版社,2 0 0 8 2 0 9 1 4 最具基督教色彩的人物是梯司朗小姐的女仆海兰,在她身上充满了基督的博爱精 神。美丽善良的海兰为了成全“我”和所侍奉的小姐的幸福而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没有犹豫,没有抱怨,升华的情感拯救了在世俗欲念中不得解脱的梯司朗小姐和 在爱情中犹豫徘徊的“我”,“我”最终在原罪的忏悔意识下悟得了生命的意义, 到达了人性中超越俗念的本真纯粹:“人只有在互相的爱中才能领会上帝理解上 帝;不仅如此,人的互爱就是对上帝的爱,就是对上帝之爱的应答。”2 5 在这里, 徐舒并不只是空泛地颂扬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而且借助上帝的神秘世界来探讨某 些永恒的人生课题,并把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形而上的问题具体融化在对 某些真切的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内化在徐莳的深层意识中。在 他看来,生命的终极价值不在获得而在奉献。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基督 教“博爱”精神的人物形象,如犹太的彗星中的恺撒玲,时与光中的“多 赛雷”,以基督教的“博爱”去探寻人性完美的途径。 在对“博爱”精神吸纳的同时,徐舒更多地是表达经由基督教而上升至整个 人类宗教情怀的超越性认识。彼岸中主人公痛苦的忏悔与救赎正是为了验证 2 6 徐甜徐上于伞集2 江湖行j :海:三联j l ;版社,2 0 0 8 3 2 3 1 6 第二章人性“魔方” 对一个“j x l 尘”未减“热情”,“苍老”不加“世故”的人来说,“爱”、“梦” 和“幻想”或许就是他理想的精神乐土。然而乱世所赋予徐莳的不仅是诗情和浪 漫,更多的是冷静的清醒,是对人生的价值确认以及生存意义的追问。歌德说过, 所有的暂时性都只是一种隐喻。人生也是一种无法达成永恒的存在,所以,对于 所有的存在者来说,人性同样是一种隐喻,一种脆弱和不安的隐喻。以阿拉伯 海的女神为丌端,经由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卜赛的诱惑、鬼恋、精神 病患者的悲歌的唯美、浪漫,杀机、盲恋、痴心井的一声叹息,彼岸、 江湖行的自我救赎,人性的探讨覆盖了徐打绝大多数的作品,而几乎所有这 些,都指向了作家对于生命本身的追问,以问句的形式勾勒了一个求真的灵魂, 最终展现了一个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状态。 爱情是人类吟唱的经典主题,是人性最好的载体。徐莳笔下的爱情浪漫、神 秘、凄婉,充满传奇色彩,但也难以摆脱道德欲望的模式。弗洛伊德认为“所 谓爱,就是自我同它的快乐之源发生了联系。”2 7 “当本能从一个对象获得满 足时,我们很可能会说,它爱这个对象。”2 8 爱的实现是以人内在的本能欲望 获得满足为条件的。可是现实中,这种个人本能的爱欲经常是与外界的道德伦理 和他人的本能爱欲发生冲突的,因此这种本能爱欲能得到满足和实现的机会很 少,而多是在左冲右突之后找不到出路,人的本性产生变异,使爱凋零使生命毁 灭。但徐舒从未对笔下的人物作简单的道德评价。道德的缺席使人物命运呈现出 更加立体化的复杂多面性,心理世界的再现达成了人性的多角度探索。 第一节欲望背后的意图:美好人性 现代都市,既是一个广阔的欲望发生场,又是一个写满了欲望却无法完全把 握的海市蜃楼幻象。欲望使人追逐生命的表象,欲望让生命的表象更加纷纭,走 的更远。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动态的诱人的形式,实实在在的内容却在追求 2 7 ( 奥) 佛洛伊德i 珥格蔹德并,滕守尧译性爱j 文明合肥:安徽文艺版社,1 9 8 7 1 9 9 2 8 j( 奥j 佛洛d i 德西格蒙德善,刘福章等译精神分析纲要合肥:安徽文艺_ i j 版社,1 9 8 7 2 0 2 1 7 存形式的过程中被空洞化了,精神家园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想象。理想主义越 越不现实,个人的沮丧是因为没有能力改变外在世界的不完整,正像基斯洛夫 基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没有人确切的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至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 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这也是徐舒选择漂泊的根本原因, 渴望给自己一个更空旷的视野,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但在这个充 满了情欲与爱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的世界中,不倦的寻找行动本身产生了 强烈的悲剧意味。“理想国”注定无处可寻,那么结局只有一种,放弃浮华的现 世生活,或以死亡的方式终结缺少“美”的今生,或以空幻的方式远离尘世的污 浊,永远皈依“美”的圣境。真正发生的,对于作家自身的经验,是那些最终湮 灭在滚滚红尘中的浪漫故事,与作家内心的无限渴望越过都市物欲的困扰融为一 体,不断地向我们展示那种超越的努力和纠缠的折磨。这种郁积于心无以释怀的 人生境遇比起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加沉重,对美好家园的执著,对美好人性 的渴望,对重返灵魂纯洁的渴求,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