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虞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虞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虞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虞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虞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摘 要要 吴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陈独秀并称的最先倡导道德改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 一。他激烈地反孔非儒,抨击束缚个人身心的封建“礼教” ,以致被时人誉为“中国思 想界的清道夫” 。 他抨击封建宗法制度,质疑封建家庭制度,对“孝”的认识超出了同时代的思想家。 他批判儒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主张人权平等,崇尚个性自由,鼓吹女子解放,以家 庭革命实现男女平权。他呼吁抛弃传统的节烈观,把女子权利写进法律,切实保护女子 权益。他以批判传统的伦理观为契机,初步构建了“生存主义”的文化观;他把中国传 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进行“比较对勘” ,并通过对两者的批判整合, 形成了自己“最合人生”的道德观。 吴虞“最合人生”的道德观,反映了他对社会和谐的美好向往。他希望改变那种 纷繁复杂、尔虞我诈的社会关系,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新道德。在他看来,只要人们能 够基于内心真诚,去追求这种和谐关系,社会就会归于和平。 然而,吴虞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批判,还仅限于学理层面,也忽视了传统思想中的 合理成分,所持之论往往有失偏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激烈批判封建家长制,主张 婚姻自由,但他在现实生活中却扮演了一个十足的封建家长角色。由于社会历史和吴虞 个人的认识水平的局限, 他在构建其伦理思想的过程中, 很难做到吐故纳新、 别创新局。 吴虞构建的“最合人生”的道德理想,仅仅把自由、平等的现代思想导入老庄绝对 “萧然物外”的人生幻境。这也许是吴虞在经历了人世跌宕起伏后,最终选择以“遁世” 隐逸度过余生的比较贴切的理由。 关键词:吴虞 伦理思想 文化心态 iv abstract wu yu is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chen duxiu also said during the first advocate of moral reform,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he vehemently anti-confucianism of attacking the individu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hackles of feudal ethical code, which is the time called the chinese thought of the scavenger。 he criticized the feud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questioned the feudal family system。 his filial piety is in contemporary thinkers beyond。 he criticized of confucianism binding and re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advocated equality of human rights, respected for individual freedom, advocate womens liberation, and achieved gender equality through the revolution。 he called for enshrining womens rights in law。 he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ethics as an opportunity to initially build a living doctrine of culture; h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thinking, and formed his own most co-life ethic。 wu yus the most co-life ethic reflected his longing for the good of social harmony。 he wanted to change the kind of complex, reveals the social relations,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f new ethics。 in his view, as long as people can in good faith based on the heart, to pursue such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social or come to peace。 however, the criticism about traditional ethics of wu yu was limited to school management level and overlooked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thought, so his theory is often biased。 it is noteworthy that, although he criticized the parents feudal system sharply, advocated freedom of marriage, in real life, he played a real role of the feudal parents。 since social history and the limitation of personal awareness level,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renewal and other new phase when he built his ethics course。 however, the criticism about traditional ethics of wu yu was limited to school management level and overlooked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thought, so his theory is often biased。 it is noteworthy that, although he criticized the parents feudal system sharply, advocated freedom of marriage, in real life, he played a real role of the feudal parents。 since social history and the limitation of personal awareness level,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renewal and other new phase when he built his ethics course。 key words: wu yu ethic theory cultural psychology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吴虞伦理思想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绪 论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也是中西文化激荡的 启蒙时代。在此期间,不仅相沿两千多年的儒教传统受到了猛烈冲击,而且在欧洲发 展两百余年的近现代思想也加速涌入。作为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更是既负载传 统又反叛传统。一方面,他们受到新文化的影响,欲剔除传统思想的糟粕,另一方面, 他们无法摆脱自身所具有的传统道德。本文中的吴虞就是这一时期既传统又反传统的 代表人物之一。吴虞一生之言行,有的受人尊崇,有的则遭人訾议。他在批判以儒学 为核心的旧文化时言辞激烈,乃至矫枉过正,其行为与思想也多有相悖之处。正因如 此,对其“新伦理”思想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多层面地探寻此期知识阶层的思想轨 迹,从而系统梳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伦理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吴虞在五四时期的特殊地位,众多学者对他的思想进行了研究。虽然关于吴 虞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以比较研究的视野系统研究其伦理思想的尚不多见,研究视 野不够开阔,多数文章仅注重研究吴虞的反孔非儒思想,而对吴虞伦理思想和同时代人 相比较有什么特征,及他们对待新旧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至今很少涉 及。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在当今的道德建设中,应该如 何处理中西新旧文化等重要问题。 在这个中西文化激荡的时代, 中国的思想界变得扑朔迷离, 中西新旧文化一时俱下, 相互融合批判淘汰洗练。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以孔子思想 “礼”与“仁”为代表的儒家道德精神作为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唯一的社会力量,首先 受到资本主义伦理的冲击。资本主义伦理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伦理观以及肯 定个人价值、个性解放和尊严等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而这种思想的深入与资本主义 的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言,近代伦理转型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在精神文化领域 的折射。处于转型时期的先进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不仅要从器物、制 度层面去革新,还要实行人的思想上伦理观念的除旧布新,进行人的现代化。因此,中 国近代社会伦理思潮的诞生与发展的曲折历程, 正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品 性进行变革的缩影。 吴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曾著文介绍 2 吴虞的学说。他认为中国五四时期的思想界,最先起来主张道德改革的有两位著名的代 表,一位是陈独秀,另一位就是吴虞。吴虞在五四时期反孔极为激烈,被时人称为“中 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 可是, 在 1925 年之后, 他几乎成了隐士。 一个反传统的 “老英雄” , 最后却选择了一条避世之路。这反映出在社会转型、文化激烈碰撞时期,中国知识分子 复杂的心路历程。吴虞的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使我们更 为全面和客观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者,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课题, 在新的社会现实环境下依然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关于吴虞思想的研究,较早受到了学人的关注,如成书于上世纪 30 年代的近五 十年中国思想史 (郭湛波著,北平书店 1936 年) ,对反孔思潮中吴虞批孔的激烈性进 行了分析。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吴虞复又激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继唐振常的 吴虞研究之后,关于吴虞的研究渐趋深入。此期罗孟祯的 “五四”前夕吴虞对孔 学的批判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 年第 2 期) ,李景华、李华的只手 打孔家店的战士吴虞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 年第 2 期 ,石毓彬 的评吴虞对封建道德的批判 ( 学术月刊1981 年第 4 期)等论文,都是反响较好的 相关成果。 张锡勤等编著的 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2 月) 中,也有关于吴虞的论断。而邓星盈等的专著吴虞思想研究 (四川教育出版社) ,则 对吴虞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在资料整理方面,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的吴虞日记 (上、下)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和赵清、郑城编著的吴虞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大大便利了 吴虞研究。此后出现了将其思想进一步融入于五四新文化的大背景中,更多角度、更深 层次地进行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吴虞反儒非孔思想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论文有:伍加伦的五四时期吴虞 文化观的反思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年第 2 期) ,伊云的吴虞“反 孔非儒”思想新论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年第 1 期) ,邓星盈的吴 虞对儒家的批判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年第 4 期) ,黄开国的吴虞 对儒家经典的怀疑 ( 天府新论1994 年第 6 期) ,吴效马的论吴虞的非儒反孔的学 术思想渊源 ( 贵州社会科学2000 年第 2 期)等。其中,伊云的吴虞“反孔非儒” 3 思想新论对学术界普遍认为吴虞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提出质疑。 2、关于吴虞与当时其它新文化派代表人物的比较研究。如张永泉的鲁迅的成功 与周作人、吴虞的悲剧 ( 人文杂志1988 年) ,宾长初的陈独秀与吴虞反孔排儒思 想比较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1 期)等。张耀杰等的历 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也对吴虞其人,特别 是他与新青年同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3、关于吴虞先秦诸子研究的评价。此类论文主要是针对吴虞集所收录的关于 诸子研究的文章展开讨论。如简明的吴虞的现代道家观 ( 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 ,论述了吴虞的人格独立精神,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吴虞的人生经历及其重要转 折。另外,关于吴虞评韩非、吴虞论荀子等文章也有很多。 4、关于吴虞伦理思想的研究。龚杰的论吴虞的伦理思想载南昌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 ) 1990 年第 1 期。文章把吴虞定位为新道德的探索者,并阐明了吴虞如 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方法研究伦理学。 文章突破了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研究吴虞的反儒非孔 思想的局限,从深层次理解吴虞的思想,可以算是在吴虞研究上的新突破。罗国杰主编 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的有关章节中,谈到 了吴虞对封建礼教的抨击。 5、关于吴虞思想旨趣和思想根源的研究。如曾振宇的 “符号化的孔子 ”与“历史 的孔子”以吴虞批孔为中心的讨论 ( 孔子研究2005 年第 4 期) ,认为吴虞所批 之“孔”并非孔子本人,而是“符号化的孔子” 。这一认识颇有新意,使人们对吴虞的 反孔旨趣有了新的认识。吴晓云的谈吴虞的“非孝”观 ( 宜宾学院学报2007 年 第 3 期)从吴虞的家庭环境谈起,论述了家庭环境对吴虞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此外,周策纵、殷海光和熊月之等人,也在其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近现代思想史 著作的相关章节中,对吴虞的活动和思想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上述成果都是研究吴虞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总结了对吴虞的研究现状之后,发现涉 及内容较多的是关于吴虞的反对封建儒教的思想。 这一问题在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中已论 述的较为充分,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是关于吴虞思想产生的时代 背景和思想历程的研究却很少,只能散见于某些文章中。本文基于这一点,尝试着对吴 虞的生平、思想渊源和发展轨迹作一个系统的总结。 另外,关于吴虞与当时其它新文化派代表人物的比较研究也较少,而且内容也较为 零散,局限性也很大,如:宾长初的陈独秀与吴虞反孔排儒思想比较 ( 广西师范大 4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1 期) 、张永泉的鲁迅的成功与周作人、吴虞的悲剧 ( 人文杂志1988 年) 、2008 年出版的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史 。论者仅注重 研究吴虞的反孔非儒思想,对诸如家庭婚姻、宗教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则很少,而且对吴 虞伦理思想和同时代人相比较有什么特征, 及他们对待新旧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产生的影 响等问题,至今也很少涉及。本论文希望在这个环节上能有所突破,深入的研究一下吴 虞的伦理思想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本文以时代发展为背景,以学术文献为依据,分析吴虞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及理论渊源;进而分析出吴虞伦理思想的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吴虞与同时代的代 表人物加以比较,力争对吴虞伦理思想作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从分析吴虞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把握近代以来的 社会变革和封建家庭对吴虞个人经历及其思想的影响。 通过分析吴虞的各种著作和文章 中对封建道德伦理的批判,阐述吴虞关于婚姻、家庭、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精神等为主 要内容的伦理思想。然后,论述吴虞与他同时期的主要人物对待中西文化态度的不同观 点。进而,做出对吴虞的思想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并阐述吴虞伦理思想的价值。 2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采用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当时社会思想形态以及背景的系统考 察,发掘吴虞思想的缘起、发展的过程,并作出较为客观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处于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特点与吴虞家庭环境等等的影响, 对他思想产生的渊源提出 较为系统的认识。 其次,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有关吴虞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进行 研究总结归纳,把吴虞放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研究吴虞伦理思想与他同时 期的主要人物的伦理思想,通过比较,深刻理解吴虞伦理思想在近代史上的发挥的作用 及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对五四以来的道德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3 主要创新点主要创新点 我们应该尽力从所要研究的历史人物与其相关群体内部不同个体的相互比较中去 探寻其思想与行为的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吴虞与当时其他 5 新文化派代表人物的比较研究来对其进行客观审视,所选取的比较对象包括陈独秀、胡 适、钱玄同、梁漱溟等人。虽然前此努力亦有人为,但本文似更为详尽而深入,且从更 多角度切入其伦理思想的诸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知人论世” ,力戒主观臆断, 力求多维思考,力避一元和偏执。 6 一一 吴虞伦理思想的形成吴虞伦理思想的形成 吴虞, (18721949) ,原名久宽,字又陵,四川新繁县人,出生于一个家道殷实 的家庭,早年受过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吴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健将, 因在新青年上发表激烈的反孔文章而出名。1902 年到 1904 年,在成都与其同仁一 起创办书局、报社,积极倡导“新学” ,由此被称为“成都言新学的最先者” 。1905 年 以后留学日本就读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等课程。1907 年毕业回国后,在成都从 事教育事业。在此期间,鼓吹“非儒”学说,并撰写许多反孔非儒的文章。辛亥革命 之后,吴虞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更加旗帜显明地反对儒教。特别是在 1915 年后 袁世凯称帝, 立儒教为国教, 吴虞连续发表文章抨击儒教, 被时人称为 “蜀中名将” “四 川只手打孔店的老英雄”等等。 五四时期,吴虞与新文化运动同仁一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可以说,他是提 倡新文化的先驱者,对近代中国新伦理的构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吴虞在借鉴西方近 代学说的同时,更多的从诸子伦理思想里汲取养料,试图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 设计符合近代生活的伦理道德,这种尝试是可贵的。在近代伦理思想演变中,吴虞的 一些伦理思想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他较早对封建家庭制度产生质疑,开始对孔教 的批判。吴虞从早期激烈的批孔非儒到读经礼佛再到归隐田园,其思想轨迹错综复杂。 而这种文化现象在近代知识分子身上也时有表现。吴虞伦理思想的产生深受当时社会 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与吴虞个人的思想历程有关。 (一)吴虞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环境(一)吴虞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环境 1 改革运动促使民族觉醒改革运动促使民族觉醒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大陆上救亡图存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主旋律逐步展开, 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 向社会现实, “开眼看世界” ,关心时政,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不断实现着文化意识、 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的变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特别是甲午的惨败,使更多的知识人士从悲愤和屈辱中惊 醒。各地知识分子无不激昂愤慨,闭塞的蜀地知识界也开始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民族危 7 机。大多知识分子从政治的沉睡中惊醒,认识到“知识分子应当吸取文明进步思想, 以研求救国救民之道。 ” 然而,此时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政治前途显得十分茫然,不 禁感叹 “中国的出路究竟何在呢?” 不久, 戊戌变法为知识分子指明了一条维新之路。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受到知识界的追捧,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在政治上, 知识人士的民族意识和民权意识开始觉醒。康、梁等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使得一 些进步人士进一步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他们开始挣脱封建士大夫的束缚。然而, 在政治立场上,大部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 “于清政府还不敢敌视仇视” , 只是局限于对“外国人”的憎恨。在感情上,他们还无法接受社会形态、制度规范的 变革。 “一个国家一旦开始思想,那他就是势不可遏的了。 ” 终于在 1911 年爆发了近代 史上规模空前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 在中国政坛上坚若堡垒的矗立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砰然塌陷。由此,民主共和渐入民心,但是封建专制政治余热犹存 “既未经事实上之改造,更未受思想上之淘汰” , 加之袁世凯的复辟逆流,使得“真 共和”的目标渐行渐远。知识分子在现实的压抑和困惑中,逐渐认识到:只有相应的 文化精神和国民素质,才能实现新的政治理想。于是,近代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力 放在了构筑社会改造的文化基础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近代知识分子把在思想文 化领域的这种特有使命表现的淋漓尽致,五四知识分子通过否弃传统政治,把文化批 判和思想启蒙视为主要任务。它在精神层面逐渐促使人们自我主体意识的形成。 一系列的改革运动不仅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过程 中不断成长,他们的个体意识渐趋形成,时代敏感性愈来愈强。然而,面对中国近代 历史的变幻和曲折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心态越是矛盾重重。 2 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文化的碰撞 西方侵略者在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武力侵略的同时, 还通过各种形式如条约、 传教等 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中国在政治上的落后,让知识分子更加认识到中西文化间存在 的差异。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物质形态、社会形态,乃至精神层面上接受着洗礼。 在西潮的冲击下,各界人士试图通过不断的变革传统文化来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 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文化心态十分复杂。首先, “中体西用” 吴玉章: 辛亥革命 ,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60 年,第 32 页。 同上。 李剑农: 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第 41 页。 美威尔杜兰著,汪小春译, 杜兰讲述哲学的故事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4 年。 戴天仇: 天仇文集(丙篇),上海:民权报发行部出版社,1922 年,第 1 页。 8 依然希望通过西方的“制造之长” ,来维系中国的学术精微和纲常大法,然而“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实践却依然未能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作为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 理的先进人物和启蒙思想家严复,他较早的认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大力倡导 “学习西方” ,并意译出天演论等著作,以求“开启民智” 。然而到他晚年时却回 归到对传统的坚持,提倡尊孔读经。这种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徘徊,正体现了中西 文化的排斥与融合的过程。 到二十世纪初叶, “西用”逐渐占据上风。西方的理论思想被奉为“普遍真理” ,并 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 更多的知识分子为求“新”知,远赴重洋,留 学国外寻求救国之路。以陈独秀、胡适、吴虞为代表的近代思想界以极高的热情赞扬 和歌颂西方思想、并引进传播;公然主张“西化” ;批判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思 想。西学通过改变中国人思想方式获得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认同,中国近代传统价值 体系出现严重危机。在西潮的冲击下,进步人士也曾回归传统审视自我。但是,传统 文化中的种种缺陷,以及对西方思想文化知识准备不足,在近代文化认识和建设上产 生了重重阻碍,因此激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悲观,进而转向极端与过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这一历程的最精彩的一段,激进主义和保守思想并存,东 西文化间的论战从未停止。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反叛?还是继承?中西文化 间如何会通?这些都是困扰先进文化人的严峻问题。吴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也 在这种悲观复杂的文化心态影响下同封建伦理作斗争,力求重建传统伦理思想。他明 确提出了反对孔教、礼教、旧伦理的主张,激发了人们对新伦理、新道德的追求和探 索,推动了中国伦理社会的进步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吴虞伦理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二)吴虞伦理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 吴虞的思想非常复杂,他一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革命斗争。在反 封建的道路上,他被时人称为“四川只手打孔店的老英雄” ,为旧传统的破除和新文化 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他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令世人 难以把握他的思想理路。因此了解吴虞个人思想历程,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其伦 理思想体系。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二十一世纪(香港),1991 年第 6 期。 9 1 中西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汇中西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汇 近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生转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西方伦理思想的冲击。西方先 进文化的传播冲击并动摇了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不断改变着传统价 值取向和传统思维方式。这一冲击引起了近代中国内部巨大的反应。而中国的改革运 动使知识分子们对政治的期望大为受挫。这样,更多有志之士敢于突破封建旧制,寻 求实现自我的出路。于是,踊跃出洋、前往异邦学习新知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探求挽 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 吴虞十九岁就入四川经学名门成都尊经书院。这所书院由四川学政张之洞于 1875 年创办。书院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上多有创新,在教学和学习方法上较之传统教 学也多有改变。四川不少知名人士都在此学习过,吴虞就在这里接受“清代朴学” 的 熏陶,跟随经学家吴伯竭学习诗文,受其影响甚大“侧闻绪论,始知研讨唐以前书”。 由于清末新式教育思想和戊戌维新的影响,使吴虞对传统功名并无多大兴趣。但是,正 统的经学教育却激发了他对中国传统古籍的兴趣, 使得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研读古籍一直 占重要地位。后来他于 1913 年出版了秋水集,这正是吴虞对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文 学学习和研究成果的证明,也说明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1898 年戊戌变法之后,吴虞开始逐渐摆脱封建教育的羁绊,学习西方传来的“新 学” ,并坚持“不顾鄙笑,搜访弃藏,情稽深览,十年如一日” 。 因此当时人称他“成 都言新学之最先者也” 。之后,1905 年到 1907 年间,他在日本留学。已过而立之年 的吴虞在“法政大学速成班” 学习了各种法律,主要有“宪法、民法、刑法、国法学、 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国际私法、行政法、警察法以上各学,除国际私 法外皆昔年于法政大学曾经肄习者。 ” 并在此期间阅读了诸多外文名著: “此后于 孟德斯鸠、卢梭、斯宾塞尔、弥勒、约翰、甄克思、伯仑知理诸家学说之外即仍温习 之。 ” 在不断吸纳欧洲思想文化之后,吴虞“思想渐变” ,他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内涵 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他开始对儒教思想产生质疑: “万物为刍狗,无知悯众生。孔尼空 好礼,摩罕独能兵” 。他的文化角色也开始从尊崇儒家思想的封建士子渐变为反对 欧阳哲生: 新文化的传统 ,文中指出:清代朴学是一种以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的经学思想。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 5 月。 廖季平: 文读本序 , 蜀报第一年第二期,1910 年 9 月。 同上。 赵清: 致青木正儿 , 吴虞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393 页。 吴虞: 吴虞日记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84 页。 同上。 此诗写于 1906 年,吴虞留学日本时所作,后由梁启超收入饮冰室诗话 。载于吴虞集 ,第 283 页。 10 封建旧制的近代知识分子。近代西方学说与正统儒家思想的激烈碰撞,更让他产生了 这样的认识:贬抑自我、禁锢人性的封建正统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中 国伦理思想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建立一种新的伦理 规范实乃当务之急。 在接受了两年较为系统的法律教育后,吴虞于 1907 年回到四川,并分别在成都 县中学堂、嘉定府中学堂、通省法政学堂、官班法政学堂教书。 他在教书的同时还积 极撰写文章,批判宗法制度,努力宣传西学,从而开始了破旧立新的历程。 2 家庭变故与吴虞否定传统家庭伦理的思想家庭变故与吴虞否定传统家庭伦理的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从谭嗣同到胡适,几代先进的中国人始终密切关注着传 统的家庭伦理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问题,并就此展开过激烈而日趋深入的讨论。 吴虞鄙弃封建家庭伦理,与其父的自私、冷酷和无行有关。吴虞曾在一文中写道: “壬辰(1892 年)先慈见背,癸巳先严纳妾,予与君(吴虞妻子)遂归新繁韩村龚家碾 隐居,时予年二十一。 ” 虽已完婚,但吴虞对家庭的期望却是“驾言归繁田,孤儿感家 难” 。吴虞在后来的家庭苦趣一文中全面陈述了他的悲愤: “余不得巳,同友人王圣游托人物色,为家君纳一妾,溜县人杨氏,年十五岁, 是时家君之期服尚未满也。杨氏性情尚朴厚,余以为此后当可相安,而家君暴急加甚。 先慈在日,余素不关外事,至是不得巳夫妇二人携一女迁居新繁,于佃户家分屋五间住 居。冬无棉袍以御寒,惟闭户读书。余妇亲为操作,俨若老农,时余年二十一矣。 ” 余不得巳,同友人王圣游托人物色,为家君纳一妾,溜县人杨氏,年十五岁, 是时家君之期服尚未满也。杨氏性情尚朴厚,余以为此后当可相安,而家君暴急加甚。 先慈在日,余素不关外事,至是不得巳夫妇二人携一女迁居新繁,于佃户家分屋五间住 居。冬无棉袍以御寒,惟闭户读书。余妇亲为操作,俨若老农,时余年二十一矣。 ” 由此看来,吴虞的父亲对子女的孝道之心视而不见,反而百般的刁难,无事生非: 以父权压人,过于自私,先把儿子赶出家门,再次虐待小妾,小妾不堪忍受离去,之后 自己新纳一妾李氏。然李氏嚣张跋扈,其携来之女更是与警察兵苟合。 “秽声四播” , “士珍叔及余累言逐之,顾家君爱之特甚,不可解也” 。最初,吴虞在家庭生活中对 其父也是言听计从。 “然家君意不厌,时时以纤小琐碎之事,挑斥诅骂,又谓余不备鸡 鱼绸缎,衣食之欲望、欠缺所需索有不遂,则每见必诟谇责余不孝,殊不谅余之累重而 辛苦也。 ” 自己的辛苦不被理解,换来的却是家庭的不和和相互挤兑。最终,1910 年 此处参见吴虞日记 (上) ,吴虞略记。 赵清: 悼亡妻香祖诗二十首 (注) , 吴虞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365 页 赵清: 悼亡妻香祖诗二十首 , 吴虞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365 页。 赵清: 吴虞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8 页。 同上。 同上。 同上。 11 冬月, 吴虞实在看不惯父亲的行迹与之发生了冲突, 其父也不甘示弱, 把吴虞告到官府。 父子二人对簿公堂。这成为当时轰动成都上流社会的家庭革命大事。结果吴虞的父亲败 诉。之后吴虞一直视其父为“魔鬼” ,并与之决裂。这一事件,引起当时四川成都封建 顽固派及一些卫道人士的攻击,并专门开会声讨他。他由此背上了“忤逆不孝”的名教 罪名,也因此第一次遭受到来自封建顽固派的沉重打击:被赶出教育界。如果说西学输 入使他萌发了反儒的思想, 那么吴虞敢于与其父对簿公堂便是其反对封建伦理制度的表 现。他试图希望利用个人主义思想实现否定虚伪的宗法制下的家庭伦理。他从反抗家庭 开始,走向社会;进一步反抗社会旧习,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 这次的家庭变故更加刺激了吴虞反孔反旧道德的决心。之后,他借助整理古代书 籍,蕴自己的见解于古人的言论之中, 宋元学案粹语即属此类。吴虞运用李卓吾的 话批判儒教的家庭制度。但这一举动很快被清政府禁止。在 1911 年吴虞又因著文反对 儒教及家庭制度,被四川各省通缉,在所发逮捕文件中还写有“就地正法”等严辞。吴 虞走投无路之下逃离成都。 辛亥革命之后,吴虞回到成都,他开始涉足四川的报业,借助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新 思想。他先后作过政进报 、 公论日报 、 法政杂志 (名誉主笔) 、 共和 、 崇正 日报的主笔,并为女界报 、 公论报等撰写社论和时评。1913 年,吴虞还出版了 诗集秋水集 。1914 年吴虞在成都出版的醒群报被北洋军阀查封,原因之一就是 吴虞借助报纸来发表家庭革命与宗教革命的文章。吴虞再次受到封建制度的迫害。 当时,全国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四川也遭受其害,军阀横征暴敛,任意增加赋税, 甚至随意征收三四十年的赋税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困苦。 吴虞也深受其害, 痛苦异常。 他的妻子也因颠沛流离的生活染上疾病。家庭的变故、生活的窘迫、社会的黑暗及来自 各界的打击,一方面使吴虞对封建旧制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使吴虞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 变化。吴虞认识到言新学,反对旧学,提倡个性解放是必须的,但这一切的基础是生存。 只有掌握了生存的权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3 对“新伦理”的探索对“新伦理”的探索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主要目的就是涤荡中国过去封建制度留下的污泥浊水,建 立科学的民主的新文化。 “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已明显的从传统价值观核心的怀 疑,转向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 。这一时期,吴虞的伦理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他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打击而退缩,而是积极响应五四的呼唤,把矛头更明确地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七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315 页。 12 指向传统儒教、礼教。他强烈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并尝试着探讨旧伦理道德存在的基 础,为新道德的建立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 1916 年吴虞读到新青年刊载的易沙白的孔子评议一文,感觉找到了“同 调” 。吴虞如如鱼得水一般立刻便向新青年主动介绍自己的文章,很快就得到 了陈独秀的赞同。于是这一年,吴虞陆续在新青年发表了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 之根据论 、 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之说 、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 消极革命之 老庄 、 读荀子书后等多篇有震撼力的论文。吴虞从儒教的源头展开批判,一层层 地拨开旧道德的面纱。1918 年,他受到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启发,又一次对封建 礼教发起猛烈的抨击。吴虞写了吃人与礼教一文,这篇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新青年之间也造成了极大的震动,逐步把提倡新道德的思想推向高潮。 “吃人与礼 教”亦成了当时新青年反对封建旧道德的一个重要的“战斗口号” 。 由于吴虞在新青年的活跃表现,以及他对青年反对旧道德产生的影响,1921 年至 1925 年,吴虞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教授国文。在此期间,吴虞的吴虞文录 出版,胡适为之作序,称其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这也是吴虞一生中 最为辉煌的时期。在对封建传统思想不断批判的过程中,吴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伦理 思想。他一再强调儒教中不合理的“礼” “孝”观念,并在行文中不断表露出自己的 “新伦理”思想。 赵清: 致陈独秀 , 吴虞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386 页。 龚杰: 论吴虞的伦理思想 ,江西大学学报,1990 年,第 1 期。 13 二二 吴虞的伦理思想吴虞的伦理思想 (一)吴虞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吴虞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吴虞在对封建礼教进行不断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伦理思想,虽然他并未 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可以散见于吴虞的著述之中。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 人物之一,吴虞以“生存主义”的文化观为基础,批判儒教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压抑, 他的女权思想亦是贯彻这一思想。然而,他对自由、平等认识的绝对化,形成了与当时 社会环境不相容,但具有现代意义的“最合人生”的道德观念。 1 “生存主义”的文化观“生存主义”的文化观 吴虞以“生存主义”的思想来构建自己的文化观,他提倡并推崇以人为中心、尊重 人的个性及自由的思想。这可以算是他所有激进思想及行为表现的思想基础。他由批判 中国传统伦理开始,把“生存主义”的文化观与批判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用传统及西 方先进的社会哲学思想内容,来实现反传统,并于两者的“比较对勘”中形成自己独到 的见解。这也是他文化批判的特点。另外,吴虞的“生存主义”的文化思想具有一定的 无意识性,由此造成言行上的矛盾性,这反映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一些文化特性。 (1)主张人权平等,鼓吹言论自由 吴虞主张人权平等观念,追求个人自由,对封建阶级等级观念给予无情的批判,他 说: “礼之精义”主要体现于“司民于尊卑等差阶级之中” ,还指出“所谓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所谓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卑,卑臣舆,舆臣隶,隶臣 僚,僚臣仆,仆臣台 ,几无一事不含有阶级之精神意味” 。 一针见血的揭露等级制 度的“吃人”本质。在封建制度之下,等级森严没有个人的独立空间,更没有个人的自 主意识及选择。 吴虞认为,学术思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涵。新的思想、言论能促进一国的兴 盛,因为“辩论愈多” , “竞争不已” ,则“真理益明,智识益进” 。 所以,专制乃是 “败坏个人品性的一大毒药” 。 1912 年到 1915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欲恢复儒教, 重新实行愚民专制政策。 这种政治上的倒退激起陈独秀、 吴虞等激进主义者的强烈抗议, 他们亲身体验过这种“若主甲言,必禁乙语”的残酷。由此,吴虞借机进一步阐述学术、 赵清: 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 , 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 赵清: 辨孟子批杨墨之非 , 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3 页。 同上,第 15 页。 14 言论自由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说: “中国论理之文,以周秦为善,以言论思 想极自由也。自汉以来,儒教既盛,惟纪事言情之作多可观,而论理之文,遂束于儒教 一孔之见,不敢发舒太西学说,则胜于古,最近者亦最也有价值,亦因古代宗教专制, 今日思想言论自由者也” 。 吴虞利用中西对比方式说明了儒教作为主流思想的危害, 反映了他的追求自我解放和思想自由的“生存主义”文化观。 (2) “借古非今”否弃传统孝道 吴虞借传统思想反传统。他鉴用诸子、法家的言论,论证孔教旧道德的不合理。吴 虞称其为“温故而知新” ,他以古为今用的批判方法,对付封建遗老的辩护。他引用 老子的话: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 臣。 ”借以讽刺所谓封建仁义、道德等为“不祥之物” 。 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 方法攻击封建卫道人士。胡适对吴虞的这种批判表述为; “他又从思想史的方面,指出 自老子以来也有许多古人不满意于这些欺人吃人的礼制, 使我们知道儒教所极力拥护的 礼制在千百年前早已受思想家的批判与攻击了” 。吴虞这种文化观响应了五四号召, 由此跻身于新文化运动前列。 吴虞在诸多著述中,引用古人的言论抨击现实的“礼教”道德,欲以此唤醒民众。 他列举礼教杀人、吃人的事实: “ 左传易牙杀子献君; 汉书汉高祖食人肉; 曾国 藩日记载洪杨之乱,江苏人肉卖九十文钱一斤,涨到一百三十文钱一斤; 后汉书臧 洪传洪杀其爱妾,以食兵将,自己想做义士却那别人生命做垫背; 唐书忠义传也 有关于张巡杀妾慰兵将的记载” 。这些批判都响应了鲁迅的狂人日记 。吴虞借古非 今,批判封建专制摧残人性的道德仁义,呼唤理性和人权。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扼杀人性的场所,是把人异化的一种工具。而孝道又是维 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在“孝”方面,吴虞通过个人家庭变故的体验,提出自己心目中的 “孝” ,应是“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 。 认为父母和 子女是同样有人格的人,应该相互尊重,否定“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的教条和 专制。他还强调子女也应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提出:自古“为人子者,无权利 吴虞: 吴虞日记(上册) 1912 年 11 月 6 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吴虞: 吴虞文录 , 民国丛书第二编,第 96 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第 45 页。 吴虞: 道家法家均反旧道德说 吴虞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 吴虞: 吴虞文录 , 民国丛书第二编,第 96 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第 2 页。 吴虞: 吴虞文录 , 民国丛书第二编,第 96 册影印本,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