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t 中文摘要 清人袁仁林的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词专著,首, 次全面使用“气范畴理论研究虚词,颇有特色。而同时代的刘淇所著的助字 辨略是汉语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在体例和训释上有许多独到 之处。虽然两书均成书于清代,但是研究视角和方法亦有许多不同之处,两书对 我们今天的汉语研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对两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梳 理、比较,从而彰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不足。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 , 主要介绍两书的成书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虚字说和助 字辨略的概况”,主要包括两书的作者、版本、收词、编排体例和训释体例、 撰著的出发点和目的。第三章“虚字蜕和助字辨略的虚词理论及语法思 想比较”,第四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虚词研究方法比较 ,第五章“虚 字说和助字辨略的价值和不足” 关键词:虚字虚字说助字辨略比较 、 a b s t r a c t y u a n r e nl i nq i n gd y n a s t yx u z i s h u oi sc h i n a sf i r s t ”s p a c ec h a r a c t e r ”n a m e d x u z i s h u ow r i t e nb yy u a n r e nl i ni nq i n gd y n a s t yi sc h i n a sf i r s tm o n o g r a p ha b o u t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f u n c t i o nw b r d sn a m e da sx u z i i nt h i sb o o kt h ew i t e ru s e dq i t h e o r yf i r s t l y 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w h i c h m a k e si t r a t h e r s p e c i a l t h e :。 c o n t e m p o r a r yb o o k z h u z i b i a n l v ew i t e nb yl i uq i ,i st h ef i r s tm o n o g r a p ha b o u t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 f u n c t i o nw o r d sw h i c hh a sc o m p l e t e d s a m p l e s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a l t h o u g ht h et w ob o o k sw e r e a l lw r i t e n i n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t h er e s e a r c h 謦 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n dm e t h o d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t h i sp a p e rw a n t st oc o m p a r et h e mi nd i f f e r e n t a s p e c t si no r d e rt os h o w 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 s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c l u d e s 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s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g e n e r a li d e a so ft h e t w ob o o k s ,m a i n l yi n c l u d i n gt h ea u t h o r so ft w ob o o k s ,v e r s i o n s ,a n dt h ep u r p e r so f w r i t i n gt h e m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t h e o r i e s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so ft h et w ob o o k s t h e 一 f o u r t hp a r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m e t h o d so ft h e m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a b o u tt h e i rv a l u e sa n d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k e yw o r d s :f u n c t i o nw o r d s x u z i s h u o z h u z i b i a n l v e c o m p a r e 录 中文摘要j i 英文摘要i i 第一章引言1 第一节两书比较研究的意义:j 1 第二节两书产生的背景:2 第三节两书研究现状j :4 第二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概况、6 。 第一节作者与版本一6 、虚字说的作者和版本6 二、助字辨略的作者及版本:6 第二节两书的体例6 一、收词体例:6 二、编排体例7 三、释词体例? ,8 第三章两书的虚词理论及语法思想的比较1 4 第一节两书的虚词理论的比较1 4 一、虚字说的虚词理论。1 4 二、助字辨略的虚词理论j 1 5 , 第二节两书的虚词分类系统比较1 7 第三节、相关语法思想的比较一:1 9 一、词分虚实、实词虚化的问题( 词类问题) “1 9 : 二、两书对虚词的构词、构句功能的论述的异同。:2 l 三、两书对语气、语境研究的差异:2 2 t - 第四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虚词研究方法2 5 第一节两书相同的研究方法2 5 一、比较归纳法一2 5 r 二、上下文联系法:二:2 6 三、推究本义的方法2 7 第二节两书不同的研究方法:2 7 一、虚字说的“因声求气 法2 7 二、助字辨略的“以今证古,方言求义”法。2 9 第五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价值和不足。3 2 第一节虚字说的价值和不足。j ? 一3 2 l i v 4 6 7 3 3 3 足 一 、 刁 和 一 一 值 一 一 价 一 一 的 一 一 略 一 一 辨 一 一 字 一 一 助 一 一 节献记 一一史第考 参后 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引言 虚字说是清初袁仁林撰写的一本讲解文言虚词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 以“虚字 命名的虚词研究著作。该书首次全面使用“神情声气说”理论来诠释 虚词,并且作者站在词义学、辞章学的角度,用一种“为讲求修辞和鉴赏语言而 提出的相当灵活的说法”来讲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其学术性和实用性都 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精彩之论被后世的马氏文通多处引用,是清代训释虚 词的力作。 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是第一部专门研究虚词的专著,本书取材广泛, 从经、史、子、集,无不包揽,在古汉语虚词研究方面,贡献卓著。清嘉兴钱 泰吉云:“先秦两汉旧籍,引经该洽,实为小学书之创例近时王伯申尚书 著经传释词十卷,其撰著之意,略同此书,诂训益精深,然创始之功,不 能不推刘君也。”锄近人杨树达也谓:“文法之学,筚路蓝缕于刘淇,王氏继 之,大备于月一徒马氏。”固由此可见助字辨略在虚词研究史上有着举足轻 重的地位。 第一节两书比较研究的意义 , 虚字说和助字辨略虽说创作于同一个时代,袁仁林虚字说序 作于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 7 1 0 年,说明虚字说成书大约在l 7 l o 年。助 字辨略初刻于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 7 1 1 年,二者比较可知,虚字说与助 字辨略大约同时面世。但研究角度却分属于两个派别。虚字说是站在辞 章的角度,用一种“为讲求修辞和鉴赏语言而提出的相当灵活的说法 来分析 讲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重视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神情声气。助字辨略 t 则从训诂的角度,结合古代文论的成果,对虚词按用法进行分类。并解释词义、 疏通文意、从如何使用虚词的角度来研究虚词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两书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使我们对清代虚词研究尚缺 乏系统性的认识,本文拟在全面考察两书的前提下,对两书的研究理论、研究方 法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比较两书异同的同时,着力探究出清代虚 词研究的演进线索和发展规律。 张清常虚字说汴序袁f 林虚字说著解惠全注中华书局1 9 8 9 年 姜聿华中嗣体统语言学妥籍论述恬h 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 杨树达洲冷中华书局1 9 8 2 年 张清常虚字说注序袁f 林虚字说,著解惠全注,中华书局1 9 8 9 年 1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通过两书的比较研究,可以埘传统小学的研究中的“语气”研究在清 代的发展有个明晰的认识。清代语气研究更趋深入和细化, 助字辨略对语 气词汇作了详细的分类,并且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口语的重要性,涉及了些较 晚出现或俗语词中的语气词。虚字说被看成是语气研究的集大成者,又有 自己独到的见解。后世的马氏文通在继承这两部书对虚词的界说和分类、 研究方法、个案训释方面的见解时,各有所取,其中又以虚字说的影响为 更深一点。因此,将两书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多研究中国语法学的发端不无 裨益。 二、随着西方语法化理论的渗透,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样一来,传统小学对于虚词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有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虚字说和助字辨略中有 关语法化的思想,从而想给汉语的语法化研究定一个大致的轮廓。可见,对西 书的比较研究对现代的汉语语法化研究也是有着一定意义的。 三、虚字说和助字辨略虽同为训释虚词的专著,可是他们的研究 角度涉及文章学、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等,这也给我们以后的研究开阔了 视野,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的配合使用、取长补短,也会对科学研究起到推动 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虚字说与助字辨略在汉语语法发展史上,尤 其在汉语虚词的研究上具有承前启后之功,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开阔我 们的思路;对汉语的虚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故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第二节两书产生的背景 虚词研究与传统语言研究联系密切,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国自 先秦开始,就已经关注虚词的说解。墨经经说上:“且,自前日且,自后 日已,方然办且”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虚词的论述。汉代著名的训诂著作尔雅 的“释诂、释训、释言”等篇目中也对不少虚词进行了训释。汉代的经学家在注 释经书时,也将大量的自光投向了虚词,毛亨对诗经注释时,对处在句首或 句尾无实在词汇意义而起语法意义的语词,统统把它们称作“辞”。如大雅文 王:“思争多土,生此王国。一毛传:“思,辞也。 周南苯苜:“采 采苯莒,薄言采之。 毛传:“薄,辞也。 毛亨的虚词观念被后世的训诂学家 继承。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把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叫作“字”,把没有实在意义 而只有语法意义的虚词叫作“词”。例如“只,语已词也;“矣,语已词也 等等。王逸的楚辞章句中用“语词 来解释虚词,而郑玄在礼记注中还 把语气词讲为“语助”。汉代训诂学家们虽然认识到了虚词特殊的作用,但并没 2 f 7 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 有将虚词的这种语法意义加以概括和界定。魏晋南北朝是虚词研究平稳发展的时 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朝梁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章句中,首次把汉语 虚词分为“发端之旨唱”、“刮句之旧体”、“送末之常科”等三类,这说明古 人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已开始超越感性经验的阶段,向抽象的理性阶段迈进。唐 代的经学大师孔颖达进一步推动了虚词研究,首次以“为义”“不为义”来划分 词类;唐代中期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提出“决辞”“疑辞 的分类说,从语气 上对虚词进行了分类探讨。在唐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宋人周烽清波杂志里面 提到:“东坡敦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这 旱第一次提出“实字 “虚字”的概念。元代卢以纬助语辞的问世,开了 系统研究虚词的先河,该书首次将虚词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至此,汉语虚 词研究愈加系统化,也为清代的虚词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代,理学禁锢着 人们的思想,文人给古书作的注疏,大多墨守程朱理学,很少发明创造,语言学、 方面的成就也平平。 清代是我国小学研究的黄金时代,传统语言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训诂学、 音韵学、文字学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向不受重视的语法学也显露出头角,涌 现出一批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著作。有魏维新的助语辞补、张文柄的虚 字考、谢鼎卿的虚字阐义、伍兆鳌的虚字浅解等著作,其中比较著名 的有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三部。 综观清代的虚词研究我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第一,虚词研究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愈加精密。古代的虚词研究为“辞训式 研究”、“辞气式研究”、“辞例式研究 三个研究阶段。辞训式研究虽然认 识到了虚词的语助作用,但只是逐字为训,如孔颖达毛诗讵义:“然者,然 上语;则者,别下事,因前起后之势也”。这种辞训式的方法难以认识古汉语虚 词与虚词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不过,在研究过程中,一些文学理论家、散 文家发现文章的神情、文章的抑扬顿挫、气韵的顺畅与否,都和虚词的运用有关, 所以开始从文句声韵的应用规律出发,开始对虚词按语气的作用加以归类,这可 以说是虚词研究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虚词研究的辞气理论在清代袁仁林的虚字 说中更加完备,而且也影响了后世的 - - s 氏文通有关助词的理论,这无疑是 一个很大的贡献。再者,清代刘淇助字辨略在关注虚词的语言声气的作用时, 又用大量的书证排比、归纳出虚词运用的规律,成为辞例式研究的启蒙者。继助 字辨略后,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将辞例式的虚词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上可见,清代的虚词研究f 1 益精密,逐步趋向语法学意义上的虚词研究,为近 代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归思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传统及其变革,古汉语研究, 1 9 9 0 年 3 r 青海9 币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虚词l l 圩究的领域大大拓宽。清以前的虚词研究完全局限于文言,而清 则把领域拓展到膊诗、宋词和俗语词,这在助字辨略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如 其中的“生 、“争”、“强”、“一凡”等,开了后世俗语词研究的先河。将 虚词研究领域由单音词扩展到复音词的研究,清人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如:虚词 专著中最早提到复合语气词的是卢以纬的语助,但他只录有3 条6 个。袁仁 林在他的基础上收有6 条2 0 个。助字辨略搜罗得到的复音虚词更有5 0 0 多 条,这是前人所不能及的。 第三,清代虚词研究的方法趋于成熟,有从训诂学角度研究的助字辨略 经传释词等,也又有从辞章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虚字说。从上下文的语境 和语用功能变化的角度来解释虚词,这在虚字说中体现的较为充分。另外是 从语音入手探明词的来源,因声求义,这在经传释词中有集中体现。 因此,清代的虚词研究不仅集前代之大成,同时也为后世相关研究的继续深 化奠定了基础,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虚字说和助字辨略则充分体现 了该时期虚词研究的承前启后的特点和成就,通过两书的比较研究,我们应该对 当时的虚词研究有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第三节两书研究现状 先看虚字浼的研究状况。除了解惠全的注本虚字说以及章也、王志 彬的仆( 虚字说) 笺注外,相关评论,散见于部分语言史著作中,一般限于 对此书的简单介绍和评价,但语焉不详。熊罗宿认为“独此书根柢注疏家占, 绝无望文生义之病。”张清常教授评价说:“袁仁林虚字说讲虚字实字, 是中国自古以来为了分析语言现象,为了讲求修辞和鉴赏语言而提出的种相 当灵活的说法。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处理虚字问题重 视分析语言现象,而袁氏的着重点是讲求修辞和鉴赏语言。他们三人的这三本 著作,各有千秋,都是颇有价值的。 圆俞允海也认为虚字说是虬一部从 7 理论上探究虚词特点的著作” 。近些年来,一些学术期刊陆续发表了就虚字 说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的论文。如:陶尚廉读清人袁仁林的( 虚字说) ( 1 9 8 7 ) 、解惠全我国前语法学的一部卓越虚词专著袁仁林( 虚字说) 。 评述( 1 9 8 8 5 ) 、周之朗( 虚字说) 述评( 1 9 9 0 3 ) 、廖以厚读袁仁 林( 虚字说) 一试论袁氏的虚词理论( 1 9 9 2 2 ) 、刘开骅袁仁林( 虚字说) 述评( 1 9 9 3 ) 、袁仁林( 虚字说 与语法化研究( 杨成虎燕山大学学 张清常虚字说注序袁仁林虚字说著解惠伞注,中华书局,1 9 8 9 年。 张清常虚字说注序袁仁林虚字说著解惠全注,中华书局,1 9 8 9 年。 俞允海语言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 9 9 9 年。 4 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 报2 0 0 0 1 1 ) 、徐风升( 虚字说) 释词方式研究( 2 0 0 2 6 ) 、常俊之试 论( 虚字说) 对( 马氏文通) 的影响( 2 0 0 5 5 ) 、吴中伟谈谈( 虚字晚) 的释义方法( 2 0 0 5 8 ) 、李丽论( 虚字说) 之不足( 2 0 0 6 9 ) 、于广元 ( 虚字说) 的修辞论说( 2 0 0 6 1 1 ) 、李丽论 青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l 、( 汉)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9 4 年 2 、( 南朝)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 3 、( 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 4 、( 清) 刘淇:助字辨略,中华书局,1 9 5 4 年 5 、( 清) 袁仁林:虚字说,中华书局,1 9 8 9 年 6 、( 清)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 9 8 4 年 7 、(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8 、( 清) 马建忠:马氏文通( 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