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一直以来,人类始终为有限的生命所困扰。为了达到长视久生,人类在不断 地寻求种种养生方法。人类的养生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养生理论日趋成熟,许多养生方法被广泛运用,人类的养生活动进 入黄金时代。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也开始研究生命的意义以及对延长生命的探 索。在诸多学说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道家和儒家。后来的许多关于养生的著 作都从不同方面继承了道家或儒家的养生观。不过,由于他们的哲学理论存在着 差异,因此在养生思想方面便有了显著的不同。 道家认为,生或死是一种自然的必然性,是人力所不能干预的,所以道家学 派在养生方面便不再追求肉体的长生,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永恒。道家养生理论的 核心是顺应自然。他们认为,只有固守自然的天性才能使生命健康发展。因此要 抛弃人世间的名利富贵、自身的欲望追求以及成为斗争工具的知识。此外,人们 还要做到心性纯,心平气和,这样就不会发生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就能使人停 留在无欲、自然的状态。总之,道家的养生观就是要抛却自身以外的所有物质性 和精神性的束缚,因为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个人生命和精神自由。 儒家学派一方面也认为生或死是人力不可为的,另一方面却在积极寻求养生 方法。“仁”是儒家哲学理论的核心,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做到“仁”才能够长寿。 而耍成为仁者。就必须修养道德。道德的修养方法有四种;礼、正心、孝、养气。 不论是饮食、日常起居或各项公共活动都要遵循礼,才能避免危害到自身的健康。 在儒家学者看来,只有拥有广博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仁者,而知识的充实就要 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即正心。孝是种基本道德,是仁的基础。做到孝,不仅 能提高道德的修养,而且也有助于父母与自身的养生长寿。此外,道德的修养还 可以通过养气来提高。这种气是精神性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总之,儒家的 养生观就是通过道德的修养来达到长寿。不过,他们的养生目的并非为了自身的 长寿,而是为了“有为”,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始终是社会人,应该有其自身的人生 理想和社会价值。 道家和儒家的养生思想之所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原因在于:地域文化的差 异;入世态度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关键词:道家儒家哲学养生差异 a b s t r a c t f o ra1 0 n gt i m e ,h u m a nb e i n g s w e r ep u z z l e db y 1 i m i t e d1 i f e 。s op e o p l e w e r es e a r c h i n ga 1lk i n d so fm e t h o d so ff i t k e e p i n gf o rg a i n i n gal o n g e r l i f e 。t h ea c t i o no ff i t k e e p i n go fh u m a nb e i n g s , c a nb et r a c e db a c kt ot h e e n do fp r i m i t i v es o c i e t 。b yt h ep e r i e do f c h u n q i u z h a n g u o , t h et h e o r yo f f i t k e e p i n gw a sm a t u r i t y , a n dm a n yk i n d so fm e t h o d sw e r ew l d e l yu s e d 。t h e h u m a nb e i n g s a c t i o no ff i t k e e p i n gc a m ei n t oag o l d e nt i m e 。a tt h es a j i l e t i m e ,s o m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i n k e r ss t a r t e dt or e s e a r c ht h em e a n i n go f l i f e a n dh o wt op r 。1 0 n gt h e1 i f e 。i na l lt h ew o r k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ts c h o o l w e r et h em o s ti 邢p o r t e n t 。m a n yf i t k e e p i n gw o r k si nt h e1 a t e rt i m ew e r e c a r r i e d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rt a o i s ts c h o o li ns o l t l ew a y 。w h il e , b e c a u s e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to ft h e i r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o r y ,t h e i rt h e o r yo ff i t k e e p i n gw e r e d i f f e r e n tt o o 。 t a o i s ts c h 0 0 1t h o u g h tl i v eo rd i ei sn a t u r e , s ot h e yp u r s u e dt h ee t e r n a l o fs p i r i ti n s t e a do f1 0 n gl i v ef o rb o d y 。s ot h e yi n i t i a t e dt oa b a n d o nt h e f 姗ea n dw e a l t h ,r i c h e sa n dh o n o u r ,a n dt h ed e s i r e 。i nf i r s to fa l l ,k n o w l e d g e s h o u l db ea b a n d o n e da st o o l o f s t r u 9 9 1 e 。 b e s i d e s , p e o p l es h o u l dm a k e t h e m s e l v e se v e n t e m p e r e da n dg o o d h u m o u r e d 。s ot h ec o u l ds c a yi nas t a t e o fu n d e s i r e da n dn a t u r e 。i no n ew o r d ,t h ei d e ao ff i t k e e p i n go ft a o i s ts c h 0 0 1 w a sa b a n d o n e de v e r y t h i n gi n c l u d i n gm a t e r i a l i t ya n ds p i r i t a l ,b e c a u s et h e y a t t a c h e di m p o r t a n c et ol i f ea n df r e e d o mo fs p i r i t 。 0 nt h eo n eh a n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h o u g h tt h ed e a t hw a sn a t u r e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 t h e yk e p t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m e t h 。dt op r 0 1 0 n gl i f e 。k 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 w a st h ec o r eo ft h e i r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o r y ,s ot h e yt h o u g h to n l yb eak i n d n e s s 瑚a nc o u l db el o n gl i v e 。t h e yi n i t i a t e dt oc u l t i v a t eo n e s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i ti n c l u d e dc e r e m o n yp r o p r i e t y ,c o n c e n t r a t eo n e sa t t e n t i o n ,f i l i a ld u t y , a n dm o r a le n e r g y 。 i nt h e i rm i n d s , o b e y e dt h ec e r e m o n ya n dp r o p r i e t yc o u l d l a k el i f eh e a l t h 。a n db eak i n d n e s sm a ns h o u l do w ne x t e n s i v ek n o w l e d g e 。 f i l i a ld u t yw a sab a s i cm o r a l i t y 。i tn o to n l yf o rc u l t i v a t eo n e sm o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b u ta l s oc o u l dp r o l o n g1 i v e sf o rp e r s o na n dt h e i rp a r e n t s 。 m e a n w h i l e , ak i n do f l o r a le n e r g ya l s oc o u l dm a k ep e o p l ec u l t i v a t e dt h e i r 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nb r i e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p u r s u e dah e a t hb o d yt of u l f ilt h e i r s o c i a li d e aa n dv a l u e s 。 t h er e a s o no f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 i ri d e ao f f i t k e e p i n gw e r e :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o fc u l t u r e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a t t i t u d ei n t oa1 i f et i m e ,a n d t h ed i f f e r e 九c eo fs o c i a lv a l u e s 。 k e yw o r d s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ts c h o o l , p h i l o s o p h y ,f i t k e e p i n g d if f e r e n c e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 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弓6 、= 色级 ,n 年,月1 7 日 试析先秦道懦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园 引言 自从人类产生时起,有限的生命就成为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从不解到探索 再到想尽各种方法延长生命,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关于人的寿命究 竟能有多长,自古以来也是众说纷纭,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尽终其 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一百岁。礼记称百岁为“期颐”。 而尚书中则说:“一日寿,百二十岁也”,即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才称得上是长 寿。更有传说云彭祖活到了八百岁。这些都表明人类对于自身生命有限的遗憾和 对延长生命的渴望。因而,种种名目繁多的养生方法也随之而诞生了。 “养生”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篇,其来源于老子中的“摄生” 一词。人类的养生活动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尧时,据吕氏春秋记载当时 的人们已经知道用舞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病了。后来人们又逐渐掌握了食养食调 等养生方法。早期的养生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对于延长生命的 探索奠定了其产生的基础。在众多养生学说中,阱道家和儒家影响最为深远,他 们与后来的释家养生说共同成为了中国养生学说的三大理论支柱。 目前,养生学领域研究的著作及论文不胜枚举,如陈可冀的中国养生文献 全书,王育学的诸子养生说,李土生的儒释道论养生等等。他们都从不 同角度探讨了各种养生方法,如畅达情志、节制饮食、慎重起居、勤于运动等, 非常的详尽。不过他们大多都是从具体的养生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并且很少比 较各派养生方法的差异及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更是忽略了要将养生理论与哲学 理论结合起来共同探讨。一些篇幅较小的论文,如谢惠蓉的儒家养生思想辨析, 汪风严的试论先秦儒道养生心理学的异同,邹登顺的战国秦汉养生思想体系 研究等,倒是尝试了从这一角度入手来研究,不过由于篇幅有限也未能从更深 的层次来分祈探讨其养生理论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且文中所列举的养生理论也不 够详实具体。本文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从五个方面叙述了道儒养生观存在的差异, 并试着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这些差异及其原因。因为正是由于道儒哲 学理论的不同才导致了其养生观的不同。而且本文还试着从三个方面分析造成这 种差异的原因所在。不过本文由于着重要谈道家与儒家养生观的差异,因此忽略 了总结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如:在养生心理上,道家和儒家实际上是相通的,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不论是精神永恒或是肉体长生,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永恒永生的境界。不仅如此, 在某些具体的养生方法上,道家与儒家也有相似之处,如:儒家提倡修养道德养 生法,道家也倡导道德的修养和提高,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o 庄子说: “德全者神全”。都是要人们通过道德的修养来养神,所以本文在道、儒养生观 的比较方面还存在着缺失与不足。此外,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前人的诸多 研究成果,而且由于自身主观条件的影响,论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议论的 过于泛泛、原因分析的不够透彻等,所以仅供后来者批评借鉴。 褊铺 鼍 也性勒摘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一、先秦时期养生活动概述 养生,又称摄生、养性、道生、卫生、保生等,是先秦时期人类与大自然进 行各种斗争时,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在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逐渐认 识的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的一些自身保健的方法。关于养生与健康长寿的 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 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从而指出了身体是否 健康长寿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掌握了养生之道。人类的养生活动可以追溯到原 始社会末期( 尧时)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运用舞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病,如吕氏 春秋适音中说:“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除此之外,出土的甲骨 文上还发现了关于个人卫生方面的记载,如表示洗脸的“沫”字,表示洗澡的“浴” 字等,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通过洁净身体来保持自身的健康。不过,有趣的 是,最初沐浴与长寿的关系却是在神话中形成的。如山海经中的大荒南经 和大荒西经中记载到: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问,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 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之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在这里,羲和和常羲分别成为太阳和月亮的母亲,各自在太阳升起和月亮落 下的地方为自己的孩子沐浴。通过这则神话我们可以推测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 太阳和月亮之所以会放射光芒,是因为它们自身的洁净,是经过洗浴的结果,因 为在先人的观念中光洁与明亮是相通的。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神话传说,如九歌中少司命与大司命结伴同游时 “与女沐兮咸池,唏女发兮阳之阿。”又如离骚中的宓妃“夕归次于穷石兮, 朝濯发于洧盘。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这里所写的大司命、少司命、 宓妃,都是传说中的神灵,他们都是长生不死的。从这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 知道了沐浴可以带来健康,而健康的身体则可以长寿。因此,在这里,沐浴就同 长寿联系在一起了。这些关于沐浴的神话传说虽然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浪漫的色 彩,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古人把在水中沐浴赋予长生长寿的意义,实际 上是基于这样一种朴素的认识和切实的生活体验:人通过沐浴后能够使身体洁净,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从而达到健康并进而长寿。” 除了沐浴之外,人们还逐渐懂得了饮食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据说,商代的伊 尹是精于饮食养生之道的。吕氏春秋孝行览中记载了他的食养食调之论:“时 疾时除,去臊去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成。”到了周 代,人们对饮食养生更加重视,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宫廷中已有专门的 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问题。同时还 结合时令,指导安排四季的饮食、管理配膳,提出饮食宜忌等。到了春秋战国时 期,饮食养生之道已经相当成熟了。人们意识到,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的 营养成份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不同的营 养,以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 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 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此外,食物有酸、苦、甘、辛、 咸五种味道,对人体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五味过偏则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肌短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昧过于苦,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而且,饮食还得有节制,要定时 定量。尚书云:“食哉惟时。”有规律的饮食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这样一来, 科学的饮食就确保了身体的健康,从而能够达到长生长寿的目的。 中华养生文化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的养生理论己日趋 成熟,种种养生方法也被广泛运用。此外,据近代出土的行气玉佩铭记载, 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运用气功养生治病了。行气玉佩铭中说:“行气深则蓄, 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 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是形容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 多其量,使其往下伸,往下深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 深入时的路径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天机便朝上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 则死。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导引之术,也就是气功。 不仅如此,一些思想家也开始研究生命的意义以及对延长生命的探索。在诸 刘雅杰:论先秦文学的沐浴意象,载东北师大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3 年版 4 堕塑生壅堕堡鲞兰婴塑差量墨堕望一 多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道家和儒家。不过,他们的养生思想有 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后来关于养生的许多著作都从 不同方面继承了道家或儒家的养生观。 此外,中医养生理论也有了长足发展,其代表作就是黄帝内经,不仅对人 体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规律有了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而且还详细地论述了人 体衰老的变化过程及原因,并提出了许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食养 食疗法、精神调摄法、调和阴阳法、节制房事法及形体锻炼法等等。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学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期间诞生的诸多养生 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本文就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诸多养生理 论中的两家,即道家的无为养生法和儒家的以德养生法。 二、道家与儒家养生观之差异 ( 一) 养生的出发点不同 对“命”的不同理解决定了道、儒两家养生观的差异。 养生,可以简单理解为保养生命。“生”,说文云:“进也,象草木生出土 上,凡生之属皆从生。”指生殖、出生、生长之活力,“生存之时日生,凡生物皆 谓之生。”。“命”,说文日“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说:“命者, 天之令也。”命乃是来自天帝的声音,即天的指示。换句话说,“生命”可以理解 为上天下达指令让万物存活。这就是先秦时期人们由于无法解释生命的由来、存 在及消亡的原因,而产生的天命思想。不过,这种天命思想的主流倡导者是儒家 学派,至于道家则否认天命的存在。他们认为“命”与“道”和“自然”是相近 相合的。由于道家和儒家对“命”的解释存在差异,这也最终决定了他们的养生 观是大不相同的。 1 、道家追求精神的永恒 老子十六章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一根” 即指“道”,指那种初始的素朴状态,即天地未形之际的混沌。“归根就是要回 辞源“生”字条,商务印书馆,1 9 1 5 年版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到一切存在的根源,回到那种素朴状态,由此可知,在老子看来,“命”并非是所 谓的天帝指令,它已转化成为与道、自然相近相合的概念了。 庄子学派吸取了老子对“命”的论述,庄子中给“命”下的定义是:“未 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未形者”,即是说事物没有成形之时的素朴与混 沌;“有分”,即是说在这素朴与混沌中,事物成形后的一切差别便已暗具。“且然”, 犹且也;“无间”,浑然无别也。林希逸说:“若有分矣,而又分他不得,故曰:且 然无间。事物未形之时即已潜在地具备成形后的切分际,这种分际不待后天 人为的损益,这就叫“命。”换句话说。“命”就是事物先天的存在条件,是一种 自然必然性。 总之,在道家学派看来,“命”即是道,即是自然。因而,人的出生入死也不 过是自然而然的变化,是不可改变的。正所谓“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 又或是“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体悟到“命”相合于自然,因而道家学派的生死观便豁然开朗起来。既然生 命由自然主宰,那么就“以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普通规律削平由人的死亡意识造 成的生死反差,让人们象万物一样顺从地接受自身必然的变化” 吧。在道家学者 看来,生命是永恒存在的,生和死不过是生命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生,是 生命的表象状态;死,是生命的隐伏状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是 死的连续,死是生的开始,生死相续,变化转移,“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 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形之不形,不形之形”。,无有终期。因 此,庄子妻死时,他竟“箕踞鼓盆而歌”,并说:“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 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在这里道家学 派己视死亡为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生死观是具有科学意 义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今天,不把死亡看成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 定性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了。因此,生命是 庄子天地,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令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1 0 页 老子二十三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庄子迷生,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赵有声等生死享乐自由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及人生理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8 年版,第7 9 页 庄子知北游,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庄子知北游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庄子至乐,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6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 既然生与死是客观的必然,“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圆,是人力 所不能干预的,因此道家学者们( 尤以老庄学派为主) 便不再单纯寻求肉体上的 长寿,而转而追求精神上的永生。庄子中描写的真人、至人、神人的形象,就 是一种精神上长生的表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 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 熟。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早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 而不能晾。若然者,乘云气,骑曰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 踵, 古之真人,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 人助天o 现代学者胡哲敷对于庄子中的“真人”有如下描述:“古之真人,知其生 本不生,故不忘其所始,既生则与道同游,混万物而为一,故不求其所终,亦不 求超脱万物以另寻极乐世界。生则受之,于生人之累,无所忧戚,故日:受而喜 之。无思无虑,浑忘而化,以还其本无之天真,故日:忘而复之。此则所谓以 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齐万物一死生之旨,要不外乎是矣。”。这段话同 样可以当作道家养生观的概述:生,则顺其自然,不做过多无谓的追求,死亦“安 之若命”。,不要过分恐惧,因为精神上的不朽才能长生。 老子认为,养生也应该“法自然”,反对厚生、贵生,认为过分地追求长生不 死反而会危害生命。他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0 卷,第6 3 9 页,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 庄子大宗师,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庄子逍遥游,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庄子齐物论,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庄子大宗师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胡哲敷:老庄哲学,第2 2 0 页,上海:中华书局,l 9 3 6 年版 庄子。人间世,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所谓“生生之厚”,即指不忘记自身 的存在,有延续生命的强烈愿望和实际行动。又说:“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物 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己。” “益”即增益,“祥”指不祥、灾殃。也就是说, 如果违背自然之理而以外物增益其生,就会有损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招致灾殃。 在老子看来,人之不死,并非指肉体的不死,而是指精神的不死。人们必须通过 忘身而全生,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样就能达到“和其锐,同 其尘”。的境界,即使肉身己不再,精神上却能不朽,做到“死而不亡者寿”圆。 庄子也提出养生应“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养生主中讲了疱丁解牛的 故事。疱丁用刀“以无厚入有间”、“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用刀十九年, 解牛数千头,其刀刃依然如新磨的一样锋刹。反观其他人,“割也”、“折也”,因 而不得不“岁更刀”、“月更刀”。应帝王中还讲了“混沌之凿”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僚与忽时遇于浑沌 之地,浑沌待之甚善。绦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 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僚与忽本为好意,但他们忽视了浑沌存在的自然天性,因而最终导致了浑沌 之死。庄子后学从“浑沌之死”中更进一步提出“达生”说,即“达生之情者, 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穆。意思是说,不强迫生命本身为其所不能为的事,即不违背 生命的本性。“达生”说反映出庄子学派“对生死采取一种超然的立场,追求一种 安于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o 。 庄子马蹄中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龅草饮水,翘足 而陆”,“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踞”,“此马之真性也”。在 这种自然本性下生长,马就会长得健康壮硕。但如果“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 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此外,至乐篇还讲 了鲁侯养鸟的故事。说鲁侯以海鸟为祥,把它摆在太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 以为膳”,结果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乌儿的自 老子五十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五十五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舨 老子七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五十六章摘自陈兹应:老子洼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三十三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庄子达生,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朱伯蓖:庄学生死观的特征及其影响,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第6 2 页 r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然本性就是“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艨,随行列而止,委蛇而 处”,如果违背了它的这种本性,就算再好的饮食和环境也不能带给鸟儿健康和长 寿。人的养生也应如此,必“义设于适”才能“条达而福持”。 那么,如何做到顺乎自然而养生呢? 庄子达生中说:“夫欲免为形者, 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弃事 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里的“遗生”和“弃世” 也是指要抛弃对生命特别是养形的追求,认为有此境界,形神便得到解脱,与自 然便能合而为一。 总之,对于养生,道家学派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永生而并非肉体的长存。正 如养生主中所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2 、儒家追求身体上的长寿 对于“命”,孔子讲:“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o ,“亡之! 命矣夫”。颜渊篇中,子夏说:“商闻之 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里的“商闻之”最大的可能也是闻之于孔子。孟 子给“命”下的定义是:“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就是说, “命”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却没有主宰者或指使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儒家学者批判地继承了西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观。尽管在他们心中天帝作为人格神 的形象已经遭到质疑并逐渐淡化,不过,他们依然将“命”视为是一种无法违抗, 无法改变的必然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必然性与道家所说的自然必然性是完全 不同的) 。这是因为,“古人自然不懂得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这两者的关系,由一 般有识者看来,上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没有意志,这是谜,又是个不可解的谜, 孟子因之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这就是把一切偶然性, 甚至某些必然性,都归之于天和命。” 这就是儒家的天命观。 不过,儒家虽然承认“命”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必然性,但他们却不像道家那 样“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是提出“尽人事,听天命”,就是在承认天命不 论语宪问,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论语尧日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论语。雍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孟子万章上摘自杨伯竣:孟子详注,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0 8 0 年版,第1 2 页 庄子人间世,摘自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9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可违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入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命也是可以随着 人事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所谓“天命靡常”。儒家的这种矛盾的天命观同样也表现 在他们的养生观方面,如他们一方面说“死生有命”,另一方面却又在积极寻求长 生久视的养生方法。 论语雍也篇说:“知者乐,仁者寿。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所 理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之所以能寿,是因为他们胸怀坦荡, 不忧不惧,而对任何环境都能淡然处之。汉代大儒董舒解释说:“故仁人之所以多 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心。”孟子也从反面论证为:“士庶人不 仁,不保四体。”圆 要做到仁者进而达到长生久视,就必须修身,即道德修养。大学日:“富 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中庸又云:“大德必得其寿。”显然,在儒家 学者这里,道德修养已经与养生长寿联系在一起了。那么,如何才能修养道德呢? 第一,礼。仁与礼互为表里,一个不懂得礼的人是不可能被称之为仁者的, 同样,仁者也应具备懂礼的品质。礼记曲礼上说:“敖不呆长,欲不可从,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苟子将其概括为“以公义胜私欲” ,即用“礼”来约束 人们的一切行为。如射箭,原本是一项简单的运动,与礼结合后成为“射礼”,目 的是“明君臣之义,长幼之序,以此观德行”。又如音乐,儒家认为音乐“足以 感动人之善心,不得使邪气得接焉”,这是因为“先王制雅颂之声,本之性情, 稽之度数,制之礼义” 。符合“礼”的音乐能够修养道德,正如礼记乐记 云:“致乐以制心”。孔颖达注疏说:“引乐以治正其心,则和易、正直、子爱、诚 信之心油油然从内而生矣。言乐能感人,使善之心生也。四善之心生,则令人和 乐,心乐故体安而不燥也,既身不燥,故性命长久也。”因此,合“礼”的音乐不 仅能修身养德,产生的“善心”还能使人长寿。此外,人的坐卧行走,饮食习惯, 喜怒哀乐等亦应合“礼”,才能达到修养道德,养生长寿的目的。 第二、正心。礼记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这里的“正心”指的是排除杂念,专心致志之意。儒家认 为,养德的基本条件是养德之人首先要有知识,即所谓的“先致其知”。而要“致 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孟子离娄上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 萄子修身 精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礼记射札,摘自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晦古籍出版社,2 0 。4 年版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舨 1 0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知”则要摒弃一切杂念,以诚心来学习,获得知识。因此,苟子说:“君子养心, 莫善于诚。”。 以上两点作为养德的方法先简要叙述如此,笔者将在后面分别将其作为儒家 的养生方法,与道家的养生方法作详细的比较。 第三,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告诉我们, 在儒家学者看来,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是“仁”的基础。只要做到孝,便能提 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孟子说:“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 必日: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 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曾子孝亲,关键在 于养志,因而受到儒家学者的大力推崇,不像“今之孝者”,他们孝亲,“是谓能 养”,因此孔予严厉地指责道:“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回此外, 养亲不仅能养志,并使父母健康长寿外,还与自身的养生有很大关联。论语泰 伯记载曾子的话说:“兽予足! 瞢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而今后,吾知免夫! ”这就是说,保护身体不轻易受到毁伤,即是孝道的体 现。后来孝经中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是 源于这种思想。为了奉养父母,就必须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只有自己健康长寿 了,才能确保父母的健康长寿,这岂非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以上就是儒家具各养道德的基本方法,他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 正的仁者,并达到“仁者寿”的境界。 ( 二) 道家以忘身而全生,儒家以礼养生 1 、道家要求抛却名利富贵及欲望追求 道家的忘身,包括忘物和忘己两方面。忘物,则指抛却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与 名利追逐;忘己,则指去掉人自身的自然欲望及知觉活动。道家认为,只有忘物、 忘己,才能天人一如,达到“仿佛物的生命即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即是物的生 苟子不苟, 清 王先谦:苟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论语学而,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盂子离娄上,摘自杨伯峻:盂子译注,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 论语为政,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1 1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差异及原因 命,人、世界、宇宙浑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道家苦苦追寻的那种 彻底地逍遥、无限地自由的境界,是那种初始的素朴的混沌。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 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一向认 为,人心原本清明透澈,人性原本质朴无邪,人的私欲会损伤人的自然本性,因 此应舍弃这种智巧嗜欲的活动,过原本正常的生活,即“为腹不为目”的生活, 务内而不逐外的生活。“为腹”即是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则为追逐 外在贪欲的生活。而对于物、欲的贪求,则会为自身招来祸患,正所谓“其爱必 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母。在看到人们为名利 而殉身,为贪欲而危亡的时候,老子不禁慨叹:“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 亡孰病? ”。 因而,在论摄生之道时,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和为而不争的 方法。私欲不外乎名和利,君子好名,小人好利。好名、好利既使个人离失道德, 人性扭曲,也使社会道德每况愈下,纷争四起。而老子提出的“少私寡欲”就是 要求人们知足、知止、抛弃名利诱惑。如,“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故知足之足,常足 矣” 。老子认为,“少私寡欲”的养生之道,其关键在于人主观上的“欲不欲”, 即知足不知足。正如胡寄窗所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 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如知足,则虽客 观财富不多而主观上亦可自认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反之, 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 过度地 追求物欲的享受,不是延长生命,反而会减损寿命。“见素抱朴”,即是认识到世 界的本质是素净单纯的,因而也要保持人类实而不华、厚而不薄的原始天真品性。 邵汉明:儒道人生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9 l 页 老子十二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四十四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四十六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四十四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十九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三十二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四十四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于四十六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4 5 页 1 2 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的羞异及原因 若能素净而单纯,淳厚而朴实,就会“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在老子看来,保 持恬淡平和,素净单纯的心是非常必要的。他说:“宠辱若惊”。宠和辱对人精神 的伤害是同样的,一旦得宠,就会战战兢兢地惟恐失去,就会在赐与者面前诚惶 诚恐,曲意逢迎。因此,人必须视世间的一切名利福贵如浮云,保持人类的自然 天性,这样人的精神才有可能获得自由。此外,老子认为,人还应该做到“为而 不争”。老子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 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 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所认为的“不争”,并非是提倡消极逃避,而是让人适可而止。不要扩张一已私欲。 他要人们做到不把持,不据有,不露锋芒,做到“身退”不盈,这才是长保之道。 他所说的“曲则全”中的“曲”,就是要人们减损欲望,避免争强好胜。 针对“少私寡欲”,宋钮、尹文又提出了“情欲寡浅”,即“人我之养,毕足 而止”。他们批评那些熙熙攘攘追求名利的人说:“以已之情为欲多,是过也。” 并将“人之情,欲寡”定义为人性内涵。为了宣扬自己的寡欲观,他们“率其群 徒,辩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欲之寡也”固。 为了忘物忘己,达到遣遥境界,庄子提出“至入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 说法。所谓“至人无己”,是说至人能够“忘己”,“丧我”,也就是从肉体和精神 两方面都忘记自己。只有“无已”,才能“无功”,“无名”。而要做到无己,就要“无 情”。“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他理想中 的至人“凄然似秋,媛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固,他们的 切喜、怒、哀、乐之情皆顺应自然,通于大道。他们对世俗问的一切是非、善 恶、美丑皆不动情,达到了“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的境界。大宗师中说: “其耆欲深者天机浅”,在庄子看来,只有去除心中的欲望,做到无情,才能像至 人那样获得精神上的逍遥,“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 老子。二十六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十三章,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老子二十二章,摘自陈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