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 3 1 8 0 7 内容提要 杭州作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其发展历程显现了古代中国由北而南的发展 轨迹。南宋是杭州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其城市文化在这时发生了重大变迁, 造成这种变迁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移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靖康之 乱时期,发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浪潮。以赵宋皇室 为中心的上层移民的涌入,导致杭州政治地位的飙升( 由一个地方州府跃为国 家首都) 。此种变化又吸引了更多主流阶层、社会精英进入到这座城市中来,这 些高素质移民的到来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从文化意义上说,整个 南宋朝,杭州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两宋之交的战火,使杭州城市建筑和人口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随之 而来的北方移民迅速弥补了这种物质上的损失,城市人口很快得到恢复并有更 大规模的增长,人口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皇室和中央 官吏集团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的加入。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物质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也最先接受主要来自于特权阶层的影响,整个城市空间形态在很快得到修整的 基础上,逐渐向纵横方向扩展,最终使杭州出现了一个“坐南朝北”的特殊布 局,并且在新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区形态。主流阶层在对整个城 市实施规范化管理时,尽量维护着自身利益,其中在以防火为代表的市政管理 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些情况体现了在北方移民的影响下,杭州城市文化在物质 和制度方面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奢靡习俗使得杭州在成为一个城市之后其主文 化一直具有奢靡化的倾向,南宋时随着城市地位的提高和北方移民的到来,杭 州人的这种嗜好与倾向和迁入的特权阶层追求浮华享乐的本性很自然地结合在 一起,使杭州城市精神文化的奢靡倾向达到极致。 关键词:移民: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城市人口;城市建筑;奢靡风气 a b s t r a e t b e 证gr e g a r d e da so n eo ft h es i xm a j o ra n c i e n tc a p i t a l so fo l l re o g r t r y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r s eo fh a n g z h o ua d p e a r st h eo r b i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a tt h en o r t h a r e aw a sr e p l a c e db yt h es o u t ha r e a 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e r a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h a n g z h o u ,i nw h i c hi m p o r t a n tc h a n g e s h a dt a k e np l a c ei ni t su r b a nc u l t u r e a l t h o u g ht h e s ef a c t o r s1 e a dt ot h i sk i n do f c h a n g e sa r eu n d o u b t e d l yi nm a n ya s p e c t s ,i m m i g r a n t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o n ea m o n g t h e m i nt h ed i s o r d e r e dp e r i o do fj i n g k a n g 、t h e r ew a st h et h i r dn o r t h e r np o p u l a t i o n t i d ei nc h i n a s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m o v i n gt os o u t ho nal a r g es c a l e t h ea r r i v i n go ft h e u p p e ri m m i g r a n t sc e n 订e do nt l l er o y a lf a m i l yo fz h a ol e a d e dt ot h es h a r pp r o m o t i n g o fh a n g z h o u sp o l i t i c a lp o s i t i o nw h i c ha d v a n e e df r o ma1 0 c a lc a p i t a lt oan a t i o n a l c a p i t a l w h i c ha t t r a c t e dm o r es o c i a le l i t ec o m i n gi n t ot h i sc i t y t h ei m p a c tc a u s e db y t h e s eu p p e ri m m i g r a n t so nt h i sc i t yi sa c u t e o n l yt os a yf r o mc u l t u r e ,t h em a t e r i a l c u l t u r e ,s y s t e mc u l t u r ea n ds p i r i t u a lc u l t u r eo fh a n g z h o uh a v ec h a n g e dg r e a t l yi n t h es o u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a l t h o u g ht h ew a r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l i a n g s o n gm a d eu r b a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o fh a n g z h o us u f f e re x t r e m e l ys e r i o u sd e s t r u c t i o n ,t h ef o l l o w i n gn o r t h e r n i l m n i g r a n t sh a dr e i n e d i e ds u c hm a t e d a l i s tl o s s e sm p i d l y u r b a l lp o p u l a t i o nr e s u m e d a n dh a dm o r ee x t e n s i v eg r o w t hs o o n ,m e a n w h i l e ,p o p u l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h a dc h a n g e d g r e a t l y , o f w h i c h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c h a n g ew a st h e j o i n i n go f t h e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 a n d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o 瓶c i a l sa san e ws o c i a lg r o u p a st h eu r b a nm o s td i r e c t e m b o d i m e n to fm a t e r i a la n dc u l t u r e t h eu r b a na r e h i t e c t u r ea c c e p t e dt h ei n f l u e n e e m a i n l yc o m i n gf r o mt h ep r i v i l e g e ds t r a t u mf i r s t l y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 t h ew h o l eu r b a ns p a c es h a p e t h ef o r m i n go ft h ds p e c i a lo v e r a l la r r a n g e m e n ts o c a l l e d “s i ti ns o u t hf a c i n gn o r t h ”a n dt h ef o r m i n go ft h en e wc o n m u n i t ys h a p eo n t h eb a s i so fn e wu r b a nf a n c t i o n t h em t m i c i p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w h i c hp r e v e n t i n gt h e f i r ei sam a i nf a c th a dr e f l e c t e dt h ep r i v i l e g e ds t r a t u mt r i e dt os a f e g u a r dt h e i ro w n i n t e r e s t s t h ea b o v eh a sa p p e a r e di tt h a t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n o r t h e r ni m m i g r a n t , t h ec h a n g e si nm a t e r i a la n ds y s t e mo fu r b a nc u l t u r eo fh a n g z h o u t h ee x t r a v a g a n t a n dw a s t e f u lc u s t o mo ft h es o u t hm a d eh a n g z h o u sm a i nc u l t u r eh a v ea n e x t r a v a g a n ta n dw a s t e f u li n c l i n a t i o n a f t e ri t b e c o m i n gac i t y , w h i c hc o m b i n e d t o g e t h e rn a t u r a l l yw i t ht h en a t u r a li n s t i n c to ft h ep r i v i l e g e ds t r a t u mt op u r s u et h e m a t e r i a lc o r n f o r t s ot h ee x t r a v a g a n c eo ft h es p i r i t u a lc u l t u r ei nt h ec i t yo fh a n g z h o u i n c l i n e dt or e a c hu l t i m a t ea t t a i n m e n t k e yw o r d s :h m n i g r a n t ;s o u t hs o n gh a n g z h o u ;u r b a nc u l t u r e ;u r b a np o p u l a t i o n ; 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x t r a v a g a n tm o o d 目录 绪 仑1 第一章南宋以前的杭州7 一历史沿革7 二北宋时期的杭州8 第二章靖康之乱时期杭州的北方移民1 3 一靖康乱后的移民潮一1 3 二靖康之乱时期的北方移民。1 4 三靖康之乱时期进入杭州的北方移民2 0 第三章移民对南宋杭州城市文化的影响2 8 第一节杭州城市人1 3 规模及结构的变化2 8 一人口数量的恢复与激增。2 8 二新的特权阶层的加入和原有阶层的扩大3 3 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新的城市社区形态4 3 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的城市布局4 3 二新的官绅区占绝对优势的城市社区形态4 9 第三节主流阶层影响下的城市风气5 9 一南宋前杭州的奢靡哥俗6 0 二南渡以来主流阶层引起的杭州奢靡风气的强化6 2 第四节小结,6 9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图表索引: 表1 靖康乱后移民潮的分期1 4 表2 南方各路北方移民分布情况表1 6 表3 南宋初期迁入杭州的b 方移民实例2 3 2 5 表4 南宋杭州城内外新建主流建筑- 4 5 4 8 表5 南宋杭州城内外滞火队分布情况5 6 图1 杭州城垣变迁示意图1 | 一1 2 图2 北方备省进入杭州移民数比较2 5 图3 进入杭州各种身份的北方移民比较2 6 图4 两宋时期杭州人口规模变化示意图3 3 俐5 南采杭州城市结构布局豳5 7 5 8 饥 阳 南朱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绪论 文化,英文是c u l t u r e ,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作、栽培”。正是因为有了人类, 有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耕耘和改造,世界上才产生所谓的文化。文化的定义很多,美国著 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共收集了1 6 0 多条相关的定义。广义的文化包含极广,辞海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 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显然它是指除去自然 现象之外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了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的内容。辞 海中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固,即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城市出现以后的产物(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或形态) 。本文所论及的文化为广义 的文化,并且根据美国学者怀特的观点把它大致分为技术的、社会学的及意识形态的三 个系统,或者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 两宋之交,中国历史上中原汉政权继两晋南北朝之后再次将全国的政治中心南迁至 江南地区。“地形尤薄”的吴越之地,“本非帝王之都”的杭州从秦汉以来的小县城至隋 唐的州郡之治一跃而为以中华正统自居的汉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伴随着身份 和地位的提升,其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场剧烈的变迁。杭州真正成为中国的一 座历史古都也正是得益于中原地区局势例行般的再次动荡及汉族正统政权的又一次仓 惶南迁,而在这之前它最多是动乱时期一个地方小国的都城和南北统一状态下的号称 “东南第一州”的州府而已。 除了国家中枢政权的突然降临之外,历史又为杭州城市文化的发展赋予了另外一个 重要的机遇,这就是靖康之乱所诱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大潮。与西晋永 嘉之乱后和唐安史之乱后的两次移民潮相比,这次规模更大,从时间上来说离今天最近, 对后来中国的影响也最为深远。这三次人口迁移大潮对一直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的南 方江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江南获得阶梯状飞跃、最终 “龙冠海社会学,( 台北) 二民书局,1 9 8 3 年,第1 8 8 贞。 o 辞海,上海辞书版社,1 9 9 9 年,第4 1 4 1 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6 7 负。 辞海一l 海辞书出版社,1 9 9 9 年,第4 1 4 1 页。 “( 美) 怀特省曹锦清译文化科学人种文| ! | 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第3 4 8 - - 3 4 9 负 ”是松弟中图移民史( 四) ,福建 民版社,1 9 9 7 年,第2 4 6 页。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囡素 赶上并超过北方的决定性因素。而从一个原始小村落最终飙升为国家政权所在地的杭州 从中所受之益无疑是最无法忽视的。因此,在对南宋时期杭州城市文化的变迁进行考察 时,重点发掘其中的移民因素是完全必要的。 当靖康之乱引发的战火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蔓延的时候,杭州还只是东南地 区的一个地方首府,成千上万的中原及其它地方的移民队伍已经向它开来。作为这次移 民潮主要的迁入地之一,杭州很快被确立为首都,这就使得在蜂拥而至的移民( 特别是 首期移民) 中,与国家中枢权力机构相联系的移民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他们在 进入杭州后,很快就确立了自己在这个城市乃至整个南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特殊 群体的到来对杭州这个江南名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杭州城市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本文在展开论述时, 不是以整个移民群体为对象,而是重点关注在这个城市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那一部分。 学界对杭州古代城市文化的研究颇多,对杭州的移民情况研究也不少,但着重从移 民的角度,尤其从上层移民的角度看其城市文化变迁的却不多。 在中国城市史上,两宋时期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施坚雅等国外学者将这个时 期中国城市的一些新情况的出现称之为“革命”,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城市功能从宋代开 始已经“向近代化迈进”。在许多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两宋时期的城市, 尤其是两都开封与临安一直是学者们经常拿来作为两宋时期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城市 的典范。因而,对南宋杭州的研究不仅成果多,而且涉及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建 筑史、美术史等诸多领域。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 西泠印社,1 9 8 6 年) 是对南宋杭 州最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该书大致从定都原因、城市建制、经济、文化、风俗人情、 人口和国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全面而详实地介绍了南宋都城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在城市沿 革方面,冯巽占杭州沿革考( 地学杂志,1 9 1 4 年) 最早对杭州的历史地理沿革进 行了考证。随后徐益棠( 南宋杭州之都市的发展,中国文化研究汇干0 ,1 9 4 4 9 4 卷( 上) ) 谭其骧( 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东南日报云涛2 6 期,1 9 4 8 3 6 ) 也论述 了杭州的历史地理情况。城市人口规模方面,由于估算的依据标准各异,南宋杭州的人 口数一直众说纷纭,几本学者加藤繁较早对南宋临安的户口进行了考证,他估计i 临安的 人口数是一百五十万左右( 论南宋的首府临安的户口,载中国经济史考证第2 卷, 1 9 7 3 年) 林i f 秋提出要确切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三点:l 、依据“临安三志”记载材 料来统训;2 、考虑到北方人l 持续的南迁,要分前后期来统计;3 、要弄清是城区人_ _ 1 还是整个临安府属九县的人口。他主要根据“临安三志”,估计临安盛时人口为七十五 ”关刚中陶古代的城市生话,商务印书馆国虬;彳j 限公_ j ,1 9 9 7 年,第3 4 顶。 2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万余人( 南宋都城临安人数考索,载杭州大学学报,1 9 7 9 1 - 2 ) 美国学者赵冈则 认为林正秋的统计方法有偏差,他觉得在估算南宋城市人口时,不能不把由北方迁来的、 常年居住在“行在”的“流寓”人口计入,还应该把城区和郊区的人口一并计入,从而 估计临安盛时人口为二百五十万( 南宋临安人口,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4 年 第2 辑) 吴松弟认为当时官方登记的临安户口已包括北方移民,南宋前期的临安人口数 量,并非在北宋末人口基数上加上迁入的北方人口数量即可求得,而应考虑到两宋之交 的人口损失,他估计临安人口最高为一百三四十万左右( 中国人口史( 三) ,复旦大 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5 7 4 - - 5 8 4 页) 。在城市人口结构方面,陈宝良对宋代城市里的 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流氓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宋代流氓的成员构成、社会活动 及流氓手段等方面情况( 宋代流氓初识,载殷都学刊1 9 9 3 1 ) 宁欣另辟新径,其 论文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 中国文化研究2 0 0 2 2 ) 虽然探讨的主要是北宋东京城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但其从娼妓业及其变化而得出“东京 城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人口所占比例增加,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的结论 的新视角无疑对相关研究,尤其是对南宋都城人口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程 民生的宋代地域文化(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从南北两大区域的角度探讨了 宋代全国文化的地域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用专节论述了京都开封文化对南宋都城临安的 影响。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虽是一部城市 制度通史,但作者对临安城的结构布局、坊市街巷、市政管理都作了专门详细的考察, 而且还论及饮食楼馆、文化设施、娱乐伎艺、服务行业等内容。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宋 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基于对宋代城市革命的认识,重点对 杭州情况进行了探讨,他将杭州分为经济区、官绅区和文化宗教区等几个生态区域,有 利于我们对杭州城市社区进行较系统的考察。出周峰主编的南宋京城杭州( 浙江人 民出版社,1 9 8 8 年) 是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集。 宋代移民研究成果中,对靖康乱后的北方移民关注最多,并较多地论及其影响。吴 涛靖康之变与开封人口的南迁(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 9 9 9 1 ) 和田强南宋初期的 人口南迁及影响( 南都学刊1 9 9 8 2 ) 重点考察了靖康之乱时期移民的背景、迁移路 线、移民构成、主要迁入地以及南宋政府对移民的安置等情况,都认为这次移民对南方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崇岳的建炎移民与中原文化对江南的影响 ( 许昌师专学报2 0 0 2 1 ) 和高小康建炎南渡与江南艺术精神的形成( 文学评论 1 9 9 5 4 ) 也论述了这次移民的大致情况,卡要以两都为例重点探讨了南渡移民在文化传 承、融合及再造方面的作用,从而反映了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对以杭州为代表的江 3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南文化的影响( 主要在饮食、说唱艺术、节日习俗和文艺风格精神方面) 。宁欣对都市 的流动人口有较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唐宋以来城市的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流 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两宋都市城关区经济功能的变化以及都城在城市建筑上立体空间 的扩展,这些变化也说明当时城市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 由唐入宋城关区的经济功 能及其变迁一兼论都市流动人口,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2 3 ;由唐入宋都城立体 空间的扩展一一由周景起楼引起的话题并兼论都市流动人口,载中国史研究 2 0 0 2 3 ) 。葛剑雄认为皇族、宗室、文武百官、士兵以及其家属和其他附属人口“是一 个相当大的数量”,“往往是迁入新都的第一批移民”,靖康年间的宋室南渡,随朝廷南 下的北方移民就“超过了当地人口”。移民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他还认为南宋临安更具移民特色,受开封影响极大,“宛如开封城的南迁”。都城的政治 地位、经济实力和密集人口( 特别是素质较高的人口的集中) 为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必要 的条件( 古都与移民,载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银川古都学会编, 三秦出版社,1 9 9 4 1 2 ,第3 6 4 9 页) 。所有成果中最全面系统的无疑是吴松弟的中 国移民史( 四) (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他不仅详细考察论述了整个辽宋金元时 期中国境内移民的社会自然背景及各地区的移民情况,还重点探讨了靖康乱后的移民内 容( 这部分是在其博士论文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既总体 上阐述了各地区移民的情况和移民在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又重点对靖康 乱后的北方移民南迁的过程、分布地区、移民数量、路线和入籍过程作了考证,然后从 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这次移民潮对南宋社会的深远影响。葛剑雄、安 介生的四海同根移民与中国文化( 山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 也强调了靖康乱 后北方移民给南宋临安带来的“汴梁遗风”。龙登高的江南市场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 则对以北方移民为主的外来移民在临安城市市场的成长进程中的作用作了研 究。 总的看来,与本文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1 ) 已有 成果大多都是从大的区域( 主要是南和北的区域) 的角度着手的,而具体到某- - d 的地 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移民情况的专门研究很有限,尤其是象南宋都城临安这种接受移民较 多,在国家和地区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大都市。( 2 ) 在北方移民对南宋杭州的 影响上,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成果较多,并且多集中在开封和临安两大都城的范围,在城 市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不够,特别是关于杭州奢靡风气在南宋的新变化。( 3 ) 移民 对城市人口方面的影响,多在人u 规模的变化卜,对人口结构以及相关联的城市社区问 。台湾文津 i 版社,1 9 9 3 年。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题涉及不多。( 4 ) 城市制度方面也有一些成果,但专门与移民因素联系起来的很少。所 以本文在对杭州历史作简要回顾以及对靖康之乱时期北方移民情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之 上,重点探讨了两宋之交进入杭州的北方移民( 以中上层为主) 对杭州城市物质、制度 和精神文化的影响。 由于迄今为止国内移民研究中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所以在这里,还必须对本文 所论及的“移民”一词作一界定。简单说来,“移民”就是“迁移者”,故对它定义时关 键是看如何定义“迁移”。学界定义时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应将人口临时或短期的“流 动”归于“迁移”之列以及将二者总称为“迁移”好还是“流动”好。中国大百科全 书地理学对“人口迁移”的定义是:一定时期内人1 :3 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 住地的变动。人口迁移的形式为移民。显然,这里不包含“人口流动( 未改变定居地 的人口移民) ”。魏;耋生现代人e l 学的定义为:跨越一定行政区界并相对永久改变居 住地的有意义的人口空间移动形式 。它也不包含人口临时性的流动。胡伟略则从人口 社会学的角度将之称为“人口移动”个人或人群在地理空间的迁移和流动,它包括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认为“迁移也是流动,是改变居住地和行政管辖的流动,之外 的流动则是临时的流动” 。这些定义,主要强调地理空问和时间性因素。钟水映认为 “流动”比“迁移”妥贴,既包含人口迁移,也包含人口流动,还包含了因人口在地理 空间移动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诸多方面的变化。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第一卷) 的定 义包含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方面。因为古代情况与 近代和当代情况不一样,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很难区分,故他统称为“人口迁移”,并 进而给“移民”下了一个确定的定义: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 时问的迁移人口。这个定义既包含了我们通常说的永久或长久的改变生活生产区域和户 籍的所谓移民,也包含了较长时间改变生存场所而户籍保持不变的所谓流民。当前学 术界一般所说的流民更多的是指因失去土地而流动的农民。,而移民所包含的社会阶层 要广泛的多。靖康乱后的移民数量巨大,达5 0 0 万人之多,而进入杭州的最多,大约 1 6 5 万户,按平均每户五口计算也有八、九十万口之多,这些人口中大多数都是从长 江以北地区干旱迢迢辗转而来,并且大多后来都在本地入籍,没入籍的也长期逗留于杭 o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人百科伞书出版社,1 9 9 0 年,第3 5 8 页。 o 魏;害生现代人r 【学,重庆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7 3 页。 o 胡伟略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j 版社2 0 0 2 年,第1 7 0 一i7 1 贞。 o 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绎济发展,武汉大学小版社,2 0 0 0 年,第2 3 页。 o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福建人民m 版社,19 9 7 年,第1 0 负。 o 曹文柱中国流民史,广东人民出版 十,1 9 9 6 年,第1 9 贞。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3 贞。l 山第二只眼睛看中旧,( 台 e ) 削知文化,1 9 9 4 年,第3 5 页。 。中国移民史( 叫) ,福建人民f f ;版社1 9 9 7 年,第2 7 9 页。 5 南末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困素 城及附近。显然,葛剑雄先生的定义更适合中国古代的情况,因此本文所论及的移民即 葛剑雄先生所言之移民。 本文的时空范围也要作一限定,靖康乱后的移民潮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其迁移 过程起伏跌宕,移民背景极其复杂,吴松弟先生将之分为靖康之乱、南宋金对峙、南宋 蒙元对峙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即靖康之乱阶段,自北宋靖康元年至南宋绍兴十一 年( 1 1 2 6 一1 1 4 1 年) ,历时1 6 年,这个时期北方移民的数量、规模及影响“要超过以 后的任何一个时期”回。本文将所论及的移民的时间范围定在这个阶段,再稍稍向后延 伸一些至高宗朝后期,共大约3 0 年左右。在这不长的时段里,首期的北方移民和他们 的第一代后裔给杭州城市文化带来的变化应该是最为彰显的。虽然,这些移民及后裔被 限定在南宋初期的时段里,但其影响很显然是无法用相同的时间范围来限定的。所以, 本文在论述北方移民的影响时则基本涵盖了整个南宋时期。另外,从行政区划来说,杭 州原为两浙路下的一个州,建炎三年( 1 1 2 9 年) 升为临安府,下辖一府九县。从地理 空间上来说,它只是指临安城区或者最多包含其近郊的范围。本文所探讨的杭州,是一 个空间概念,主要是l | 每安府城区或者说行都,包括城郊( 城关) 一带区域,大致相当于 临安府钱塘、仁和两赤县的范围。还有,文中对杭州的称呼也要作一说明。杭州在建炎 三年( 1 1 2 9 年) 七月后改称“临安”,但考虑到文章的连贯性,除了少数地方外,文中 基本都称“杭州”。 因为文章涉及领域的复杂性,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历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 法外,还涉及到人口学、历史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 及意义,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的主要思路结构及研究方法,还有对文章的 一些必要说明。正文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南宋以前杭州的历史沿革及北宋时杭州的 情况。第二章是对两宋之交南迁的北方移民情况的考察,其中重点关注进入杭州的移民 群体。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从人口规模及结构、城市空问形态及社区、城市 精神( 风气) 等三个方面论述北方移民( 主要是其中的中上阶层) 在杭州城市文化变迁 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中圈移民史( 四)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7 3 且 6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第一章南宋以前的杭州 中国历史上,较之中原地区,江南地区开发要晚,发展因而也迟缓。这也使得号为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直到公元十二世纪才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远远落后于北方 的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从隋唐开始,伴随着江南地区开发程度的加深,尤其是大 运河的开通,杭州赢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到北宋时,一跃为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第一 州”。 历史沿革 杭州地区属古扬州,乾道临安志卷2 风俗载:“吴地,古扬州之境也,其俗 躁劲轻扬,故日扬州。或云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尔雅释地:“江南日扬州”。大 禹为大会诸侯于会稽山,曾在这里“舍杭登陆”,故后人将此地叫做禹杭。禹、余同音, 口语相传,误禹杭为余杭了。三千年| j 左右,这里开始出现原始村落。春秋战国时期先 后归属吴、越、楚国的版图。 杭州最早见于历史记载是在秦朝,当时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卷6 秦始皇 本纪载秦始皇曾于公元前2 1 0 年东游会稽郡,“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 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西汉时仍属会稽,地位逐渐上升。东汉顺帝时,以钱塘江 为界,把会稽郡一分为二,江北增设吴郡,。从此至六朝它又一直是吴郡的属县了。这一 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杭州开始繁荣起来,但因为地理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其在东 南都邑中的地位远不及六朝首都建康,郡治会稽( 今绍兴) 、吴( 今苏州) ,仅仅和“邻 近的富阳、海宁、余杭等县约略相等”。但较快的发展还是使得杭州在南朝陈时被升 为郡,钱唐即为郡治所在。 杭州的崛起应该是从隋朝丌始。隋灭陈统一全国,废钱唐郡,置杭州,州治余杭( 今 杭州市西面) ,钱唐为其属县,杭州名开始见于史书。不久,州治又迁回钱唐。开皇十 一+ 年( 5 9 1 年) ,州县并移治于凤凰山麓,杨素奉诏调动民工依山建构州城,城围“三 十六里九十步”。隋炀帝大业三年( 6 0 7 年) 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又属余杭郡。纵 。宋仁宗语,载欧阳修有美常记。 o 谭其骧杭卅i 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 t ) ,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隋书卷3 1 地理志。 周淙乾道临安志卷2 城社。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贯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使作为南端起点的杭州大受其益,逐渐成为“川i 泽沃衍,有海 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的江南名郡。杭州的繁荣真正出现在唐朝,这无疑 是隋代奠基之厚实使然。唐朝时杭州先属江南东道,后隶浙江西道,肃宗时置江东防御 使,昭宗时升为大都督府。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显著增长。隋时, 全郡( 含属县) 仅一万五千户,到唐开元年间达八万六千多户。唐后期,商业十分繁 荣,李华杭卅i n 史厅壁记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可见其手工业商业从业 者达三万多家,而商税岁入更是高达铜钱5 0 万缗。,占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 不过,虽然中唐以后杭州就以“咽喉吴越,势雄江海”见称于世,号为东南名郡。,但 实际上,这只是相对于一般州郡而言,在当时东南的大都市中杭州也只能算第三等 。 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成为钱氏吴越政权的首府,从此有了帝王之都的地位,城市建 设飞速发展,一跃为我国东南要地。这一时期,战争连年,许多繁华的大都会均毁于兵 燹,而杭州得益于钱氏“尊中国,效臣顺”,“顿首请命,不烦干戈”o 的保境安民、不 事兵革的国策,独享太平。同时,钱氏在唐代州治的基础上,对杭州城进行了扩建。先 筑子城,又两次扩建外郭,城周围达七十余里,东南濒钱塘江,东北抵艮山门,西南到 六和塔,扩建后的城区比现在的杭州还要大。为抵御钱塘江海潮的威胁,钱氏又修筑了 著名的“钱氏捍海塘”,长达3 3 8 5 9 3 丈。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安全,也促进了杭州的发 展。这些内外因素的存在终于使杭州成为“东南形胜第一州”。另外,钱氏统治时期大 力提倡佛教,使杭州出现了一个佛教的发展高潮。各地名僧在吴越境内均受到礼遇,钱 氏在前代的基础上,不仅扩建了二十多个旧寺庙,还新建寺院三百多所。同时,又造了 很多佛塔,凿了许多佛像,因此为杭州赢得了“江南佛国”的美名。 二北宋时期的杭州 杭州在北宋时属两浙路,淳化五年( 9 9 4 年) ,改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 1 1 0 7 年) , 升为帅府,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辖县九:钱塘、仁和、富阳、盐官、余杭、临安、于 潜、新城、昌化,治钱塘、仁和两县 。 在前朝尤其是隋唐以来发展的基础上,宋代丌始经历一场空前的革命,这“可以说 。隋书卷3 1 地理志。 。乾道临安志卷2 户e l 。 。札牧i :宰相求杭州启:“今天下以江淮为网命,杭州户十万税钱五十万”。载文苑英华卷6 6 0 。 ”南宋都城临安,两泠印社,1 9 8 6 年,第6 页。 。李华杭卅i n 史厅壁记。 。谭j i 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东南日报云涛2 6 期,1 9 4 8 36 。 o 欧阳修欧阳史忠公文集居l 集卷4 0 。 9 吴任阿i 国奋秋卷7 8 吴越一世家载:“钱塘富庶由是盛于东南”。 求史眷8 8 地婵忠曲浙路; 8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是交通革命、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都市革命各自产生的时代”。而且,从唐五代以 来中国传统的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南移趋向,这一切都为地处江南要地的杭 州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从北宋开始,杭州迅速崛起。首先是城市人口的膨胀,在唐代杭州户口最多时是开 元年问( 7 1 3 7 4 1 年) 为八万余户。,尽管经历了唐末和五代十国的长期混乱局面,但 由于钱氏保境安民的政策,人口损失并不大,故宋初太平兴国年间( 9 7 6 9 8 3 年) 基 本维持在唐朝水平,中期元丰年间( 1 0 7 8 1 0 8 5 年) 激增至二十万零二千多户,以 后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到北宋末崇宁年间( 1 1 0 2 1 1 0 7 年) 达到其峰值。据宋史地 理志统计,徽宗崇宁元年( 1 1 0 2 年) 杭州的户口数为二十万零三千五百七十四户, 已远远超过江宁、平江等江南大郡,成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当然以上人口数是全杭 州九县的人口数,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知晓杭卅城区的具体人口数,但作为州治所在,它 的人口( 大致即钱塘、仁和二赤县的人口) 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人口膨胀的事 实是不可否认的。 其次是伴随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杭州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在丝织、雕版印刷、刻书、 酿酒等行业中,杭州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唐以来杭州已逐渐成 为江南的丝织业中心,北宋王朝在杭州设有专门管理与收购丝织品的“织务”,每年收 购的绢数达二十五万匹,占整个浙西地区的三分之一强。其雕版印刷居全国首位,王 国维两浙古刊本统计:“监本刊于杭者,殆居大半”。杭州酒业也十分发达,苏轼说: “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科二十余万缗”。城市商业更是繁荣,北宋初期, 每年商税额十二万贯左右,到熙宁十年( 1 0 7 7 年) ,高达十七万三干八百多贯,超过江 宁府( 五万七千二百八十三贯) 、成都府( 十七万一千六百三十一贯) 、南海郡( 六万八 千六百九十五贯) ,甚至比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等府( 路) 还高,为全国商税缴纳 最多的州城。 另外,杭州东临大海,东南靠浙河,内抱湖山,又正在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之南端,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五代十国时就是“舟楫辐辏,望之不是首尾” 。太宗端拱二年( 9 8 9 年) ,政府在此设市舶司,于是,“道通四方,海外诸国,物资丛居,行商往来,俗用不 o ( r )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版社,2 0 0 1 年,第6 6 负。 o 南宋都城临宣,西泠印社,1 9 8 6 年第3 3 页。 。据太平寰宇记卷9 3 杭卅i 记载,杭卅1 人u 在太平兴同五年为7 0 4 5 7 户。 ”千存等儿f 九域志卷5 两浙路。 。南宋都城临安,两泠印社,1 9 8 6 年第3 3 负。 “苏轼苏东坡奏议集卷6 奏开杭州两湖状。 。南宋都城临安,两 冷印社,1 9 8 6 年第3 4 页。 “五代史补卷5 契盈属对,转引臼林正秋南术都城临安,两泠剐社,1 9 8 6 年 9 南宋杭州城市文化变迁中的移民因素 一”回,成为当时主要的外贸港口之一。同时在运河及钱塘江两岸出现了南场、北关、 西溪等为数众多的卫星镇市,促进了内外物资的周转和贸易。 杭州不仅繁华,而且自古风景优美,当时著名词人柳永的名作望海潮对这作了 夸张地描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 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 湖叠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笛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据说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曾使得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产生兴兵南下、吞并 南宋之意,此虽为奇谈,但足见杭州之美。杭州美景主要在西湖,苏轼曾知杭卅l ,宴游 湖山,吟咏西湖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曾将杭州拥有西湖比为人之有眉目,其诗饮 湖上初晴后雨更是把西湖喻为美女西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 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一切为杭州平添几分魅力,更多的外来人口被吸引进来,北宋时杭州的移民大多 为携带资材的生意人和拥有权势的官宦士人。,在投资和消费方面都有不小的潜力,从 而进一步刺激了杭州城市经济的繁荣。杭州在北宋时已是江南著名都会了,欧阳修在有 美堂记中载: 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 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独钱塘,今其民幸富完安i f , 。 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而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 若天子之侍从,又有四方游士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四川绵阳梓潼县人民法院第二次招录聘用制书记员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掌握色彩艺术
- 2026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秋季招聘14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大数据分析驱动的法律文本分析-洞察及研究
- ESG整合战略研究-洞察及研究
- 手指印画梅花课件
- 化肥厂半成品检验办法
- 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临泉县教师进修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兴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提升心理抗压能力的技巧
-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多年实践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申请表
- 低空飞行器设计
- 《穴位埋线疗法》课件
- 【大型集装箱船舶港口断缆事故预防应急处理及案例探析7500字(论文)】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律师事务所人事管理制度
- 脑梗塞并出血护理查房
- 三对三篮球赛记录表
-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与五脏六腑
- 某水库调度规程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