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学科专业:士璺查垡塞堂研究方向:盘丕至堕塞茔 指导教师:憋塞盘墼筮研究生:至亡叠! ! ! q 2 本文论题所用“采”字,是沿用司马迁、班固等人之说,意思是“采录”,“采集”。 即星塑文本多“采录”越星筮篇章。虽然这已早有定论,但史记采策文 究竟有多少篇及哪些篇目,尚无定论。究其原因,是因版本、统计角度和依据标准不同 所致。本文首次对此作全面考证和探讨。 本文由考、论两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考证部分。笔者对照众多版本,确定以目前通行本战国策集注汇考为 基础,同时兼及其他版本。统计角度则兼顾战国策文章的整体性。采文标准主要是 比较两者文字的差异,即字句多相同者视为采文。通过考证,统计出史记采录战 国策文章有9 6 则。具体篇目详见附录一:史记采战国策表( 一) 。此外,史 记根据策文加以发挥创造的有1 0 章,详见附录二:史记本战国策袭( 二) 。 第二章为论述部分。实际上是史记与战国策的睦墼婴究。但紧紧扣住“史 采策文”立说。f 分三节: t 第一节,总结史记采录战国策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主要探究司马迁 如何选择、取舍战国策文,以及如何对策文进行整理、考核、剪裁、增补和改 写的工作。 第二节,史记采战国策文的深层意蕴。通过比较发现,史记与战国策 虽取材相同或近似,但表达的主旨却迥然有别。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想以 贯之。“本纪”和“世家”所采录的策文主要涉及内政和外交两方面,特别关注关系 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考之行事,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为统治者提供治 世良方。“列传”选材则重点围绕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考察,强调品行特出的节操和 建功立业的抱负,弘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抒发作者心中的愤懑,寄予作 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此外,作者爱奇的审美观也影响了他对策文“奇人”、“奇谋” 和“奇文”的赏识与选择。 第三节,探讨史记对战国策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史记继承了策 文纵横恣肆的文风和富丽华赡的文采,但战国策是以记言为主的论说类作品,除少 量作品叙事完整外,尚不完全具备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司马迁采策文,通过合理调 整叙事结构,增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增加细节描写及运用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极大地 提高了叙事的艺术水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j , n t l e :a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a n d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e x c e r p t si nt h e r e c o r d s o f t h eh i s t o r i a nf r o m i n t r i g u e so f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m a j o r :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a u t h o r :w a n gg u a n g u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t o n s i l so f t w o c h a p t e r s : i nc h a p t e ro n ew em a k ea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ft h e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 s t o r i a na n d i n t r i g u e so f t h e 肋r r 帕s t a t e sw e f i r s td e f i n e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t w ob o o k sa n dt h es t a n d a r db a s e do nw h i c hs i m a q i a ne x c e r p t e d a r t i c l e sf r o mi n t r i g u e so ft h e 碍,n r r i n gs t a t e s t h e nw ed os t a t i s t i c a lw o r kt o e x e m p l i f yt h i s a c c o r d i n gt o o u rs t a t i s t i c s ,t h e r ea r e9 6a r t i c l e s e x c e r p t e di n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 h i s t o r i a nf r o mi n t r i g u e so y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t h ed e t a i l sa r es h o w ni naf o r m , c h a p t e r t w oi s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l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a n di n t r i g u e so f t h eh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w e a n a l y z eh o w a n dw h ys i m aq i a ne x c e r p t e da n de l a b o r a t e da r t i c l e sf r o m i n t r i g u e so f 肪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t h i sc h a p t e ri sm a d eo f 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ii sas u m m a r yo ft h e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m a i nm e t h o d sb a s e d o nw h i c hs i m aq i a n e x c e r p t e da n de l a b o r a t e dt h e a r t i c l e sf r o m i n t r i g u e so f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a r ti i a n a l y s e sh o w a n dw h ys i m aq i a ne x c e r p t e da n de l a b o r a t e dt h ea r t i c l e sf r o m n t r g u e so f t h e ,a r r j n gs t a t e s w ef i n dt h a ts i m aq i a n l s p r i n c i p l eo fc r e a t i n gap h i l o s o p h yo fh i so w n :d i n s t h r o u g h h i sw o r kt h eb a s i ca n n a l sa n dt h ea r i s t o c r a t i cf a m i l i e sf o c u so nt h e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 e v e n t s ,s u c ha st h er i s ea n df a l l o ft h es t a t e st h ec o l l e c t e db i o g r a p h i e si sa b o u tt h el i f e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o fm a n y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p e o p l e i na d d i t i o n ,s i m aq i a n s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o fb e i n g u n i q u ea l s oi n f l u e n c e dh i so p t i o no f m a t e r i a l s i nh i sb o o k p a r ti i id i s c u s s e sb o w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i n h e r i ta n de l a b o r a t et h ew r i t i n gs t y l ea n d t e c h n i q u e ss u c ha sn a r r a t i o nf r o mi n t r i g u e so f t h e 溉i r r | ,t gs t a t e s 史记采战国策考论 引言 史记采录战国策文,早有定论。一般认为,班固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 的。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 。其实司马迁本人早有暗示。史记六国年表序云:“太史公读秦纪秦 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纪,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o 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化钳制政策,燔灭诗书,战国时的文献资料损失很多。仅存秦 纪和“战国权变”之类的断简残编。 秦纪乃秦史官所记秦国史书,它为司马 迁著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提供文献参考,虽然该书也兼及其他诸侯国历史, 但所记尤为疏略,连日月都不备记。因此,司马迁著六国世家及战国时人物传记, 则更多借助“战国之权变”。那么,“战国权变”究竟指哪些? 目前虽然还没有确切 证据说明“战国权变”就是战国策,但至少可以推断,它应当包括在司马迁之后 辑集成书的战国策。理由如下:苏秦列传赞云:“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 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张仪列传赞云:“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横强 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回引文中的“权变”就是指关于纵横、长短之类计谋的 笼统说法。又,田儋传赞云:“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 首。”。司马贞解释说:“言欲令此事长,则长说之;欲令此事短,则短说之。故战 国策亦名日短长书是也。” 显然,司马贞认为“战国权变”是关于长短计 谋的,战国策也如此,并非肯定汉书艺文志中的蒯子就是战国策。 此其一。战国策初无定名,臼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 书,或根本就没有名称。后经刘向编辑成书,刘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 为之策谋,宣为战国策。”书由此而正式得名。叙录又云:“战国之时,君德 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 汉书司马迁传赞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7 3 7 页 t 史记卷十五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6 8 5 ,6 8 6 页 史记卷六十九第2 2 7 7 页 史记卷七十第2 3 0 4 页 史记卷九十四第2 6 4 9 页 史记第2 6 4 9 页 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书中所载的策谋即为“战国之权变”。 此其二。史记采录战国策文而未言书名,是因其本无定名,这与刘向叙 录所言战国策成书及书名由来相符。此其三。 然而,因为战国策辑集成书晚于史记,又因为该书在宋时亡佚“十 篇”( 占全书i 3 ) ,后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才使之“复完”。因而围绕战 国策文本的原创性,猜测置疑,聚讼纷纭。其争论焦点为:是史记采策 文,还是策袭史文? 吴汝纶说:“此( 指燕策一燕王哙既立) 燕世 家之文,集国策者掇取子长语后,又掇取苏秦传,故其词复。” 又,刺 客列传,吴见思怀疑是“岂国策既缺,而刘向之徒,摭史公之文以附益之欤? ” 回方苞认为“盖荆轲之事虽奇,而于策则疏,意国策本无是文,或以史 记之文入焉。” 上述论点,多半为臆测,论据并不十分充分,仍有待商榷,在 此姑且存疑不论。本文以现存书为据,认定史记采录战国策文。 此外,战国策是否别有所本? 史记与战国策记载同一事件而文辞 差异较大,是否因为太史公依据他本战国策? 战国策有不同版本是肯定的。 因为战国策在未成书之前“错乱相糅莒”,刘向整理“除复重,得三十三篇” 。 这就可能把事件相同文字相异的篇目作为重篇而删除,而司马迁所看到的是未经整 理的原始资料。这里有出土文献为证。1 9 7 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 书( 又称战国纵横家书) 类似今本战国策,其中1 1 篇的内容与今本战国 策和史记大体相同,另外1 6 篇则为佚书。这是战国策别有他本的例证。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渭王十二年苏代谓田轸云云,未见策文,却与战 国纵横家书第2 2 章相似。由此推断,史记很可能还有不少篇目采自战国策 别本,只是迄今还缺少出土文献证实。限于论题范围,本文对别有所本的采文暂不 讨论。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史、策相异的文字都是“别有所本”, 应该考虑到司马迁对策文的提炼、剪裁、增减和改写的可能性。 刘向校战国策书录江苏古籍出版社战国策集注汇考1 9 8 5 年版,第1 7 9 5 ,1 7 9 6 页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8 0 0 页 吴汝沦战国策点勘 吴见思史记论文) 第六册刺客列传中华书局印行第3 i 页 t 方望溪先生文集卷二书刺客传后 校战国策书录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7 9 5 页 第一章史记采战国策考 继班固之后,隋书经籍志、刘知几、司马贞、张守节、姚宏和姚宽等都 指出史记采录战国镱文。但史记究竟采录战国策哪些篇目? 采文 总数多少?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宋人姚宏指出史记采策文9 0 余事, 。姚宽认为9 3 事,。张大可认为9 2 条, 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与诸祖耿战国 策集注汇考注明“某章又见史记某篇”,据笔者统计,前者注明有1 0 7 条, 后者注明有9 6 条。以上是从战国策角度看史记采录策文的篇目。日 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从史记角度指出某段文字采自战国策,据笔 者统计有9 8 条。造成分歧的原因有三:是各家所据战国策版本不同,因而 总章数不同。二是统计角度不同,从战国策角度看史记采录策文与从 史记角度看战国策被采造成差异。三是认定采文的标准不统一。 现存战国策版本较具代表性的有:宋绍兴丙寅年战国策注本,。共4 8 6 章;宋绍兴丁卯年战国策注本,。4 9 4 章;元至正乙巳年战国策校注本, 4 9 4 章;1 9 7 8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战国策本,0 4 9 7 章;1 9 8 4 年中华书局缪文远战 国策考辨和1 9 8 7 年巴蜀出版社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作者称依据姚本排列又 兼顾鲍本分章,以a 、b 标注,共4 6 0 章。若将a 、b 等章总计,则共5 0 l 章,与姚 本、鲍本总篇数都不同,不知所据;1 9 8 5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 考,国别、章次依姚氏本,兼采鲍本分章,总计4 9 6 章,与上海古籍本几同,这 是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本文统计史记采录战国策5 5 文,依据诸祖耿本和上 海古籍本,总章数为4 9 7 章。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标有某段文字“采策文”,或“本战国策”、 或“见战国策”。据统计,标明“史记采战国策文”9 8 条,“本战国策” 2 2 条,“见战国策”4 条。其依据标准一般按史、策文字异同多寡论定。 文字多相同者视为采文;文字差异较大者视为本战国策或见策文。这种细 姚宏战国策校序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8 0 4 页 姚宽战国策后序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8 0 7 页 张大可史记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舨第2 2 4 页 高诱注姚宏续注又称古本战国策,或“粱溪高氏本” 鲍彪注,又称“鲍氏战国策注”,或“粱溪安氏本” 吴师道在鲍彪注基础上校正 以姚本为底本,汇集鲍、吴注及黄丕烈札记 分较之于缪文远本和诸祖耿本笼统地说“某章又见史记某篇”显然更准确细致。 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仅从史记角度看被采的战国策文,往往把战国 策某一章节拆散为若干小节,指出史记两次或多次采同一章策文。若依 此统计,采文总数就有若干重复。如苏秦列传,该书两处指出其采秦策一苏 秦始将连横章( 见第3 4 2 5 页、3 4 5 5 页) ,又两次指出其采燕策一燕文公时章 ( 见第3 4 5 7 页,3 4 5 9 页) 。二是把史记中的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孤立地提出来视 作采文。如燕召公世家中,指出“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 采燕策”( 第2 2 4 9 页)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采燕策”( 第2 2 3 6 页) : 又,楚世家中,指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采楚策”。这种 做法显然漠视战国策是以章节为单位,因而未能真正揭示史文与策文 的关系。三是“采”与“本”界定不完全一致。如楚世家所载“张仪被拘”一 节,若依史记会注考证的采文标准应是本楚策二楚怀王拘张仪章,但该 书却视为采楚策( 见第2 5 3 6 页,2 5 5 1 页) 。总之,史记会注考证所指出的史 记采录策文不够准确,未能真正揭示史记与战国策文的关系。为避 免上述缺憾,笔者认为在统计采文时,应把战国策的章节视为一个整体,而不 能割裂策文仅以策文中某一句话作为采文。换句话说,就是从史记和 战国策两个角度统计史记采录策文篇目。 采文的含义和标准,迄今未有定论,各家称引也含糊不清。班固说:“司马迁 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这里“据”、“采”、 “述”三个动词含义有别,依次释为“依据”、“采录”、“引述”较符合班氏本意。 刘知几说:“子迁乃述父遗志,采左传、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此 “采”有“取”意,与刘氏所言“采”的含义不尽相同。隋书经籍志云:“谈 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世,成一家之言。” 这里“据”的含义更为模糊。编纂历史著作,广征博引,离不开历史文献资料,否 则即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毫无疑问,司马迁“铀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广泛搜集各类资料,尤其是先秦文献古籍,然后剪裁、熔铸汇成一 炉,创作自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著作。如果把“采”定义为“搜集”、“根据”,含义 太宽泛,那么部史记则可视为“采文汇编”了。这显然是片面的理解。因此, 。史通古今正史史通通释上海古辖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3 3 7 页 笔者把“采”定义为“采集”、“采录”或“采摘”。本文讨论史记采战国策 文,即主要比较两者文字的异同。若历史事件相同,文字相同或大体相同者,可视 为采文。由此,确立采文的标准如下:一、字句基本相同者,包括人名、地名的讹 误或修改:二、由于错简而出现语句顺序不同,但基本语句相同;三、历史事件和 人物出场相同,语句稍不同,但所用比喻、寓言或典故近似者。上述三项标准,只 要符合其中一项者即视为采文 史记涉及战国史的篇章有“本纪”3 篇,“表”1 篇,“书”2 篇,“世家” 1 3 篇,“列传”2 9 篇,共计4 8 篇。但并非所有这些篇章都采录策文,史记 中只有2 l 篇采摘战国策文,分别是“本纪”i 篇,“世家”6 篇,“列传”1 4 篇, 约占涉及战国史总篇目的4 4 。反过来看,战国策中东周、西周、秦、齐、楚、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 2 国的资料都有被采。 据统计,史记采录战国策文有9 6 章,依次为:周本纪采9 章,燕 召公世家采2 章,楚世家采2 章,赵世家采5 章,魏世家采6 章,韩 世家采5 章,田敬仲完世家采7 章,苏秦列传采1 3 章,张仪列传采1 5 章,樗里予甘茂列传采7 章,穰侯列传采3 章,白起王翦列传采i 章,孟 尝君列传采3 章,平原君虞卿列传采3 章,魏公子列传采i 章,春申君 列传采3 章,范睢蔡泽列传采4 章,乐毅列传采i 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采1 章,鲁仲连邹阳列传采2 章,刺客列传采3 章。( 详见附录一史记 采战国策表) 另外,史记与战国策事同而文字差异较大的有l o 章( 见附录二) 。这 些可视为史记本战国策,即是司马迁根据策文加以发挥改造之作。 第二章史记采战国策论 第一节史记采战国策的原则和方法 一、采文的基本原则 战国策凡3 3 篇,4 9 7 章,而史记采录战国策文仅9 6 章,不足1 5 , 可见作者取舍之慎。司马迁在充分搜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还要对此进行一番整理、 考核、剪裁、增补和改写的工作。认真探究司马迁如何取舍战国策文,可见其 采择的基本原则。 1 “并伦次,择其言尤雅者” 五帝本纪赞云:“余并伦次,择其言尤雅者。”。所谓“并伦次”,是指按照 一定的顺序考核、组织材料,结构全篇。史记体例以纪传为主,兼具编年。它 以“本纪”、“年表”、“世家”为纲,系年编次,而以“书”和“列传”记事记人, 因此考证系年尤为重要。由于秦纪、战国策等文献不具日月,所以司马迁在 采录策文时,先是考信系年,把历史大事件和人物活动轨迹落实到六国年表 中,然后按年记录诸侯各国盛衰兴亡的脉络。“并伦次”与“列行事、次时序”的 方法相同。苏秦列传赞云:“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关于苏秦有各种传闻附于他名下,真伪杂糅,鱼目混珠,所以司马迁说:“吾故列 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o 这就是通过“并伦次”的方法辨别真伪, 剔除异闻。如赵世家采录赵策一赵收天下章,改策文“苏秦为齐上 书说赵王”为“苏厉为齐遗赵王书”。o 为什么要以“苏厉”代“苏秦”呢? 因为据 书信所称燕攻破齐当在赵惠王时,司马迁因次其事于惠文王十六年,而此时苏秦早 已亡故,故以“苏厉”代“苏秦”。该文又见战国纵横家书第2 l 章,但未言献 书赵王者是谁。这显然是司马迁审慎考核的结果。 所谓“择其言尤雅者”,雅者,正也。张大可认为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文 献记载要经得起实地调查的考核;反过来,传闻材料要有文献记载的印证。第二, 对重大历史事件,要征引各种文献进行排比考实,然后谨慎地取舍综合。诚然,战 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准确地说,是一部出自纵横家或习纵横术者之手的 讲义,史实与虚构并存,真伪杂糅,若不谨慎剔取选择,采用到史书中很容易失真。 如战国策首章东周策秦兴师i 临周而求鼎,颜率帮助东周欺骗齐出兵退秦 。史记卷一第4 6 页 。史记卷六十九第2 2 7 7 页 。史记卷四十三第1 8 1 7 页 。张大可史记研究第2 5 9 页 师。此可谓权谋无疑,但齐王是如此容易受骗的吗? 明眼人一眼就能识破。“战 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予谓此特儿童之见耳! 争战虽急,要当有信。今一 绐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 疑必无是事,好事者饰之耳,故 史记、通鉴皆不取。”。不仅如此,司马迁对策文涉及的虚妄怪诞之事 也一概不录。如齐策六齐负郭之民有狐嗄者章载有“天雨血沾衣”等天人感 应的怪异事情,史记齐世家不载。刺客列传中载,豫让自杀前拔剑击刺襄 子的衣服,据司马贞索隐说:“战国策原文有: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 轮未周而亡。此不言衣出血者,太史公恐涉怪妄,故略之耳。”笆) “言尤雅者”不 仅指信史,还包括语言的文雅优美。战国策中就有些污言秽语,不堪入目。如 韩世家与樗里子甘茂列传都载有楚围雍氏,韩向秦救援之事。此事见于韩 策二楚围雍氏五月,但史记淘汰了秦宣太后一段淫鄙的比喻:“妾事先王也, 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 以其少 有利焉。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2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这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来的。白寿彝先生解释说:“前一句用协 字,协者,合也,说明他认为经传是比较正确、可靠的,就是要把六经异传综合起 来,把它们都吸收到史记里面去。后一句用整齐,则含有批判的意思,意 味着百家杂语的正确性差一些。”o 白先生的解释是正确的。司马迁这两句话讲的是 如何运用历史资料的问题,对六经异传因其可信,故综合之;对百家杂语因其良莠 不齐,故删除剪裁之。司马迁对战国策史料,主要就是“整齐”,即是运用自 己的史德和史识,对材料甄别、选择和剪裁。战国策的作者对阴谋诡计的策略 和追名逐利的人生哲学用赞赏的口吻予以鼓吹评价,而史记一概剔除,或者从 同则材料中挖掘更深的思想意蕴。正如梁启超所说,“整齐即史家之创作也。 能否整齐,则视乎其人之学识及天才。太史公知整齐之必要,又知所以整齐, 又能使其整齐理想实现,故太史公为史界第一创作家也。” 3 原始察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太史公自序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报任安书日:“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认为历史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变化发展的,一国家,一朝代,乃至个人的发展变化总是有迹可循,所以 洪迈容斋髓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条 史记卷八十六第2 5 2 1 页 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4 1 2 页 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5 2 页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清华丛书周刊本第3 6 3 7 页 他要“原始察终”,考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总结历史 兴衰更替的规律。战国时代,社会变革异常激烈。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仍, 变法图强,吞灭兼并此起彼伏直至秦灭六国而暂时告一段落。其间发生了成千上 万的事件,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史书不可能事无巨细一实录,这就需要历史学 家有卓越的史识和深邃的眼光,选择出能决定国家和个人命运的重大事件。这对兼 有编年性的“本纪”和“世家”尤为重要。通过选择重大历史事件,清晰地展示各 诸侯国兴衰成败的轨迹,得出足资借鉴的经验。如燕召公世家首载燕召公分封 建国之事,接着叙述尤为简略,只载诸公立年、卒年,对诸侯间战争亦一笔带过。 这或许因为前代文献不足征之缘故,但即使到了战国时代,有相对充分的“战国权 变”史料,他的采录也很有限,仅选三件代表性的事例:一是燕王哙实行禅让制, 让臣相子之代而为王。这在战国时期是绝无二例的( 采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 。 二、燕昭王在平息子之叛乱后,招贤纳士,国力逐渐强大( 采燕策一燕昭王收 破燕后即位) 。三、燕王喜不顾国力,利令智昏,企图歼灭赵国而遭受重刨( 本燕 策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这三件事反映了燕国由衰亡振兴 衰亡的历史轨迹,主线突出,很有代表性。作者的思考与感慨全都融入到对历 史事件的选择和叙述之中。 4 对战国策奇人、奇谋、奇文的赏识 史记固然采了许多有关天下兴亡的大事,但也写了许多趣闻轶事。这与司 马迁“好奇”的审美观有关。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思想异常活跃,处 士横议,百家争鸣。纵横家悄然崛起,驰骋政治舞台,左右政局。他们是那个时代 极为活跃的人物,或主纵或主横,翻云覆雨,巧口利辩,奇事奇谋,充满奇异色彩。 司马迁常被他们的智谋和行为事迹所吸引,被他们的说辞和书信所折服,故采录之。 他作传的理由是:“天下患衡秦毋厌,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 纵) 以抑贪强,作 苏秦列传”:“六国既从( 纵) 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作张仪列 传”。他不惜笔墨几乎采录了他们游说六国的全部说辞。显然,他欣赏纵横家那 辩丽横肆,敷张扬厉的文采。同样,他采录了鲁仲连、范睢、苏代、信陵君等的书 信,这与屈原贾生列传、李斯列传、司马相如列传等载入传主著作用意相 同。 二、采文的主要方法 笔者在制作“史记采战国策表( 一) ”时,特设“史策比较”一栏,旨 在比较分析两书文字差异,由此归纳史采策文的主要方法。 。f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第3 3 1 3 页 1 全采即原封不动地采录战国策全章文字。这类采文占全部采文的比 例很小,主要包括一些语句精警或具有纵横家气势的说辞和书信。另外,还有一些 策文本身就不长,记事三言二语勿须作大的修改。如周本纪采东周策东 周与西周战、东周策三国隘秦。 2 剪裁摘要史记采录战国策文,语言上力求简洁明快,准确生动, 对战国策冗长拖沓的语句予以修改;叙事上力求完整紧凑,有条不紊,对策 文中重复单调的情节予以删除。如赵世家采录赵策二赵武灵王平昼间居章, 省略赵文、赵造谏言,不但不改变史实,反而使叙事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此外, 在表达主旨上史记也有别于策文,司马迁对策文编撰者的思想在一定 程度上予以否定,故删除策5 5 文作者的论断语。 3 增加文字战国策5 7 中许多篇章仅仅是记言的,尚不具备叙事文所要求的 主要因索。司马迁把它们采入到史记中,一般都要作适当的增加,考其时间, 叙其因果,使其与上下文自然衔接。不仅如此,为了增加叙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还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从而丰富了故事情节, 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在采录策文时,司马迁还大胆地增加自己的观点,借历 史人物之口表达政治理想,因此极大地深化了采文的思想深度。如孙子吴起列传, 借吴起之口提出“河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这与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 西河主旨有别。又,范睢蔡泽列传采秦策二蔡泽见逐手赵章,后者仅1 5 1 2 字,而史记增加到2 2 8 3 字。特别是当蔡泽谈到“激流勇退”时,司马迁于策 文外插入论语及易经中的句子,滔滔不绝,雄辩十足: 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君之怨已仇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 不取也。是以圣人制礼节欲,取于民有度,使之以时,用之有止,故志不 溢,行不骄。常与道俱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绝。 这哪里是蔡泽的话,分明是司马迁发自肺腑的心声! 这显然是司马迁有意为之补充, 而非“别有所本”。 4 熔铸改写如果我们不考虑史记采文可能“别有所本”的话,那么,应 当承认史记大部分材料都采用改写的方式。这是一种积极的为我所用的取材方 法。司马迁广搜异闻,然后披沙拣金,剖蚌取珠,选取极具表现力的材料,大胆改 造,力图创新。这一点要比班固汉书因袭史记文章强得多。秦策二甘 茂去秦且之齐章载,甘茂在秦国遭受排挤而被迫离开,在走投无路之际希望苏子 。史记卷七十九第2 4 2 2 页 ( 史记为苏代) 帮助引荐,说了一则寓言: 日:“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 ”苏子臼:“不闻”目:“夫江上之处女,有 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日:妾以无 烛之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馀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赐妾! 何妨于女? 妾自 以为有益于女,何为去我? 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樗里子甘茂列传则改为: 甘茂目:“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 贫人女日: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 期便焉。 两则比较,后者语言简洁,寓意更显豁。司马迁采文并未改变历史事件,但表达效 果要比策文好,这也未必是“别有所本”。类似的采文凡涉及寓言说理的,司 马迁都作了修改。如西周策苏厉谓周君、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燕策人 有恶苏秦者等等。 5 一则材料的两处运用这与史记“互见法”的运用有关。所谓“互见 法”,就是将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未经过或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分散在不同篇章中,彼 此补充,参照互见。般采用“事见谋篇”或“语在某篇”来交代,但也有- - n 材 料出现在两篇文章中不作交代,只不过侧重点不同,文章的语言、措辞也因之而有 变化。如楚世家和张仪列传两篇同时采录了秦策二齐助楚攻秦和楚 策二楚怀王拘张仪。楚世家把“张仪诳楚”放在楚之兴亡的历史大事件中考 察,反映楚怀王利令智昏轻易受骗而导致楚之惨败。张仪列传则重点表现张仪 奸诈,故史记将策文“张仪至秦,称病不朝”改为“详( 佯) 失绥堕车, 不朝三月”,来揭示其阴险奸诈。 第二节史记采战国策的深层意蕴 一、“成一家之言”贯穿始终 “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著史的目的和理想。他曾在报任安书中说:“欲 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自序中重申“拾遗补艺,成 一家之言”。什么是“成家之言”? 史记采录战国策文章又如何表达“一 家之言”? 。战国策集注汇考第2 4 6 页 。史记卷七十一第2 3 1 6 页 1 0 “成一家之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就思想体系看,它融会贯通,兼容并蓄诸 子百家思想,从而建立自成体系的思想,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等都有自 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就著述体例看,其以人物为核心的纪传体通史是首创。研究者 往往从司马迁与儒、墨、道、法家及公羊学派等关系论证他不主一家,或从史记 文本中挖掘资料论证他崭新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观人生观,其论述及论著夥矣, 亦不乏真知灼见。本文不拟对此作全面论述,只是站在史记采录策文的角 度,从司马迁选择、提炼和剪裁策文方面,看其与战国策作者流露出的不 同旨趣和表现出来的独立思想。 太史公自序记录了他与壶遂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司马迁以孔子“我欲载 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自况。孔子晚年知大道之不行,退而著春 秋,借史的形式微言大义,弘扬儒家大道。司马迁也正是借史的形式抒发心中的 愤懑,“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著史不是简单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考证和采用, 也不是纯粹的“实录”,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过去时代的人物,运用深邃的 卓识去分析解剖历史事件。一堆堆尘封的古籍资料,一经司马迁之手又重新焕发出 生机和活力。 司马迁采录战国策文,一方面展现了战国时期那段风云诡谲、变化万千的 历史,另一方面又改造了战国策的根本思想倾向。“战国策一书,大抵皆 纵横家言也。”。所谓纵横家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策略至上的政治倾向和争名求 利的人生哲学。司马迁对纵横家的态度是复杂的,既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进 取精神,又摈弃他们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人生哲学及无特操的品行。因此,他虽 然采录策文,但决不苟同战国策作者的评语,对其流露的思想概不录。 实际上,在不同的思想指导下,即使是同则材料反映同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效果和 表达的主旨是迥然有别的。比较史记和战国策,其思想的根本分歧在于: 1 策略至上与民心向背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战国策就是一部“策谋汇编”。其作者甚至把策略抬 高到可以左右切的决定因素。书中赞赏策谋的话,俯拾皆是: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舷,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 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日:“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 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计听之 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 。清陆陇其战国策去毒跋见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8 2 1 页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2 0 页 者寡也。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计 失于韩明也。 不错,史记是采了策文中许多策略,也肯定它在国家兴亡中的作用, 但是司马迁并未把策谋看作关系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民心向背乃是国家兴 亡的决定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在史记 全书中。秦之兴,是因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民富国殷:秦之亡,是因为“天下同 心而苦秦久矣” 。陈涉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便摇摇欲坠。 2 争名求利与积极进取 争名逐利是纵横家不择手段跻身政治舞台的润滑剂。身为一介寒士的苏秦,一 当游说成功即被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 万溢( 镒) ,以随其后”。富贵如此可图,故天下游士趋之若鹜,莫不纷纷效法。 司马迁对这种追名逐利的士风深恶痛绝。他在孟子苟卿列传中感叹道:“余 读孟子书,至梁惠王日: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乎,利诚 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日: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 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囝司马迁认识到:利”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亡国丧身 的罪恶渊薮! 所以,他对策文所宣扬的名利思想必然予以“整齐”、修改和批 判。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有这样一段文字: ( 苏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 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 ”嫂日:“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 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 苏秦游说成功,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妻嫂毕恭毕敬,前后判若两人。他情不自禁 的一番感叹正是赤裸裸的对势位富贵的崇拜。反映了战国策士追逐名利的普遍心 理。而苏秦列传中苏秦的感慨则被改为: 苏秦喟然叹日:“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 乎! 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 朋友。 秦策二齐助楚攻秦战国策集注汇考第2 0 8 页 韩策三秦韩战于浊泽战国镱集注汇考第1 3 8 5 页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卷八十九第2 5 7 4 页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2 0 页 史记卷七十四第2 3 4 3 页 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2 0 页 史记卷六十九第2 2 6 2 页 苏秦感叹世态炎凉,痛恨嫌贫爱富的世俗。他视金钱如身外之物,仗义疏财,毫不 吝啬。这与策文中的苏秦形象就有天壤之别了。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司马 迁在此要表达的是“逆境”( 无郭田二顷) 与“成功”( 佩六国相印) 之间的关系, 肯定苏秦在身处困境和历经挫折中仍然具有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与范睢蔡泽列传 赞中所宣扬的“不困厄,恶能激”的精神一脉相承。这其实又何尝不是太史公内 心愤懑的宣泄呢? 战国策对“名”的追求亦如争利一样。他们进则争利求名,退则保名全身。 “名”是“利”在精神方面的体现,两者实质并无区别,都是自私欲望的表现。司 马迁对此也是摈弃的。如刺客列传中刺客聂政即取材于策文,但两者主旨 却大异其趣。 ( 聂政姊认尸哭弟) “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轶贲、育而高成荆矣! 今死而 无名,父母既殁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 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 ” 乃抱尸而哭之,日:“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 ”亦自杀于尸下。 其姊为弟扬名而不惜身家性命,得到战国策作者的高度评价:“聂政之所以名 施于后者,其姊不避菹醢之诛,以扬其名也。”刺客列传则改为: 荣( 聂政姊) 应之日:“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 可奈何! 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 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这里虽仍保留聂政姊为不灭弟名而献身的情节,但更强调主仆间的“知遇”关系, 赞扬“士为知己者死”的献身精神和理想的侠士人格。司马迁借他人之口道出:“严 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这一变化也使策文“扬名”的主旨变为“知士” 的主旨。 要而言之,史记采录战国策文,使因资料匮乏而可能导致单调贫乏的 战国史生动饱满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真实画卷。但是,司马迁决 不是对策文进行简单的选择和嫁接,而是在自成体系的思想指导下严格筛选, 提炼升华,从而形成“一家之言”。 二、总结成败兴亡规律 历史是由历史本体和历史认识两方面组成的,前者是人类所经历的一切,后者 则是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历史著作就是主客观的融合。伟大的历史著 作决不是客观文献资料的堆积和汇编,它要从中显现出著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洞察未 来的眼光,要有足资借鉴的经验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 韩策二韩傀相韩战国策集注汇考第1 4 4 7 页 。 史记卷八十六第2 5 2 5 页 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最终由秦始皇统一而暂时平息,但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又草 草收场,继之楚汉相争,汉代建立王朝。俱往矣,历史似乎已画了个个圆满句号, 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却从未停止过。汉初的政治家文学家陆贾、贾谊等曾围绕秦之 所以失天下与汉之所以得天下进行反思和总结,为新兴的汉王朝政权巩固提供长治 久安的“治道”。较之他们司马迁的气魄更为宏阔,他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浓缩在 5 2 万字的历史著作中,“考之得失,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乃是“成家之言”的 核心思想。国家也罢,个人命运也罢,有谁能逃脱这个“理”呢? 只不过表现形式 不同而己。“本纪”、“世家”按编年体顺序“论考之行事”,以便“原始察终,见盛 观衰”;“列传”记言记事,通过个人生平经历展示个体的生命价值,体现人的生命 本质。 史记“本纪”和“世家”6 篇,采录策文3 6 则,依据策文加以创 作的3 则,约占所采策文的3 8 ( 详见表一、表二) 。周本纪从王赧继位始, 所载事件几乎全部采自策文。这与战国资料匮乏不无关系。秦本纪和秦 始皇本纪未采录策文,是由于秦纪、世本等资料较为齐备且比策 文更可信。从内容上看,3 6 则采文主要涉及国家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关于内政方面 的有1 0 则,约占采文2 8 。主要包括:改革,招贤纳士,谏言,置相立太子,王位 争夺,权臣相争等。关于外交方面的有2 6 则,约占采文7 2 ,主要包括:纵横联盟, 割地求和,请求援兵,退兵,分析形势等( 详见表一) 。外交方面所占比例大的原 因,一方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交往频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培优)
- 2025青少年自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企业管理自考试题及答案
- 全球生物医药领域2025年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备考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训练试卷详解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试题带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盘州市教育系统考调教师考试真题2024
- 产品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教育培训需求预测报告
- 2025-2026学年闽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2025中国移动贵州公司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施工单位年度业绩汇报
- THNBX 膝痹(原发性双侧膝关节病)综合诊疗规范
- 2025年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 中科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案
- 【锐仕方达】2025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及薪酬趋势研究报告623mb
- 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 2025年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师节快乐》教学设计
- 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团体标准
- dcs上墙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