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芭蕉的古典文化叙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是对园林植物一芭蕉,从文学、植物学、文化学、历史学角度进行的一次较 为深入的古典文化解读,笔者对芭蕉从物态文化美、芭蕉与文学、“蕉叶题诗斗探微、 “雨打芭蕉 析论、“雪中芭蕉”考辨、中r “芭蕉精”形象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 细的论述。 在物态文化美专题,对芭蕉的种植源流、景观美从时空角度展开介绍,展现了芭蕉 的审美价值及建立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的园林价值。在芭蕉与文学专题对唐诗、宋词中的 芭蕉文学意象分别加以论述,并在众多的芭蕉文学意象中,选取“蕉叶题诗”、。雨打 芭蕉”这两个典型意象进行专章分析,其中“蕉叶题诗 从诗文意象、因缘探究及文化 意蕴角度加以分析;“雨打芭蕉一析论专题,从诗文意象、园林声景及文化内涵角度予 以阐释。在“雪中芭蕉 考辨专题,对这个与佛教思想密切相关且极具代表意义的文化 意象从现实存在有无、画作命意分析、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在中开“芭蕉精”形 象专题,对中r 文学中的芭蕉精形象进行文本解读,以期展现出中日文化传统久远的交 流与演变的某些痕迹。 关键词 芭蕉与文学,雨打芭蕉,雪中芭蕉,蕉叶题诗,芭蕉精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t h ep a p e rg i v e sad e e pc l a s s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a n a l y s i so np l a n t a i n f r o ma s p e c t so fb o t a n y ,c u l t u r e ,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i tm a k e sad e t a il e d e x p o s i t i o no fp l a n t a i no ni t sb o t a n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 ,c u l t u r a ls y m b o l i cm e a n i n g , 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c u l t u r a lr e s e a r c ha n ds oo n i nr e s p e c to fb o t a n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o r i g i n sa n d l a n d s c a p eb e a u t yo fp l a n t a i ni no r d e ro ft i m ea n ds p a c e ,a n dr e v e a l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 a n dl a n d s c a p ev a l u e so fp l a n t a i n i nr e s p e c to fc u l t u r a ls y m b o l i cm e a n i n g ,i t m a k e sac u l t u r a l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a n a l y s i so nt h ei m p li c a t i o n s , s p i r i t u a lm e a n i n g sa n do r i g i n so ft h r e e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i m a g e sc l o s e l y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b u d d h i s m p l a n t a i ni ns n o w , p l a n t a i ni n r a i na n dp o e m s0 1 7 p l a n t a i nl e a f , , t h u sr a i s i n gt h e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o fp l a n t a i nf r o mp h y s i c a ll e v e l t os p i r i t u a ll e v e l :i nt h i ss e n s e ,t h i sp a r tc a nb et r e a t e da sah i s t o r i c e x p o s i t i o n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l a n t a i nc u l t u r e i nr e s p e c to fc o m p a r a t i r e c u l t u r a lr e s e a r c h ,b e s i d e s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l a n t a i n c u lt u r e so f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 e s p o fj a p a n 。i tm a i n l yd e c o d e sp l a n t a i ns p i r n 。 ac u l t u r a li m a g ei nc h i n e s ea n d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e ,w i t hah o p et os h o wt h e l o n g t e r me x c h a n g e s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c h i n e s ea n dj a p a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p l a n t a i n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p l a n t a i ni ns n o w ,p l a n t a i ni nr a i n ,p o e m so np l a n t a i n l e a f ,p l a nt a i ns p i r it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完锛指导教师签名: 乩哆年歹月7e l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j 艺 恧。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量复荷 州年占月? 日 西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在其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说过:“中国园林 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 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笔者 虽无园林专业背景,但恰可利用本专业优势,将芭蕉研究与文学紧密结合,做一次究其 本源的解读。 近年来,园林应用芭蕉进行植物配植愈为普及,即若西安,这几年的园林和市政绿 化亦多有引植芭蕉者,硕叶凝翠、婆娑有姿,的确为园林和市政绿化增色不少。然常见 高架桥下亦滥种芭蕉者,高大的芭蕉为风所迫,叶片被风吹裂如缕、凋残破败、毫无美 感,不免心有感慨。其实古人对种蕉环境早有经验之谈,芭蕉分翠最忌风碎叶,于空旷 迎风之处植蕉实为园林设计中的败笔。究其因,恰是我们对芭蕉研究未能深入之故。基 于此,笔者拟对园林植物一芭蕉进行研究,从植物学、文化学、历史学、文学角度对 芭蕉进行一次深入的、综合的文化传播解谢,对芭蕉的栽培历史和文化意义予以全面 揭示。 本文将对园林植物芭蕉,从芭蕉的植物美、芭蕉与文学、“雪中芭蕉”考辨、 中日“芭蕉精”形象比较等方面进行细部论述。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芭蕉的植 物审研究。芭蕉为我国自有植物,然古人将芭蕉、美人蕉均目为一类,诗文中多有李代 桃僵者,论文有必要对之加以区分。而即若芭蕉自身亦有观赏、食用和纤维用三大类别 之分,本文的研究对象既然是以为园林服务为根旨,自然只限于观赏芭蕉一种。因此, 于论文开篇即有必要对芭蕉之概念予以厘清,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加以界定。另外,芭 蕉本为亚热带、热带植物,北方亦广有种植,亦有必要对其栽培传播史进行一定的说明。 此过程将充分利用古籍文献、现代植物学资料,对芭蕉概念、特点、种植源流进行全面 考析。对芭蕉的种植源流考辨重点落脚在芭蕉的园林研究上,将从芭蕉的观叶性到声效 美,再到对园林布局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此过程将主要运用园林学、美学、色彩心 理学等相关知识,对芭蕉的园林“角色扮演”做一次美的赏析。 1 1 i 奉义对芭焦文化的定义足指,钔; i :会发艘过程中人类以芭焦为对象进行的创造活动及j e 成果的总称,包括芭燕的 物态文化形j 和由j c 奉身的自然届忡发端兀l 】米的精神文化形式两人类,物态文化包括芭燕的成培技术、i 硎林景现; 向精神文化则包含艺术市天、义化作品和缘征恋义,芭熊所i :f l b h 的道德、人文内涵均属1 1 e 范畴。芭熊文化的核心 足人们观赏芭焦时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t 】此生发的i :富联想。尤j c 足以芭练为题材的文学作- 5 、绘jm i 、诗 歌等将芭焦文化i :y l 到枯神层血,具需r 深厚的价值观、道德观甚伞哲学内涵的象征意味的部分。笔存j s 量对芭 燕物态文化j 精神文化 c 芝开较为伞血的论述。 引言 论文的第二部分将对芭蕉与文学的密切联系进行描述,主要对唐诗及宋词中的芭蕉 文学意象加以阐释。论文的三、四部分将在第二部分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雨打芭蕉”、 “蕉叶题诗”这两个常见且具代表性的文学意象进行具体分析。论文的第三部分为“南 打芭蕉”析论,学界当前对雨打芭蕉的研究则仅局限于这一传统园林题材的单一景观审 美揭示,而对其文化审美涵义则揭示不足,论文将从诗文意象、芭蕉声景、文化内涵方 面展开论述;目前对蕉叶题诗的研究因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稍嫌不足,笔者将在论文的 第四部分对其意象形成因缘及文化意蕴进行深入挖掘。 论文的第五部分为“雪中芭蕉”考辨。论文将对这一最具代表性、与佛教渊源颇深 的传统意象进行文献学解读,以期廓清其本来面目及深刻意蕴。已有的研究成果虽多, 但众说纷纭、未成定论,笔者拟从“雪中芭蕉 的现实存在有无、画作命意、后世影响 等方面予以揭示。 论文的第六部分将对中日“芭蕉精”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学界对芭蕉在文化方面的 比较研究尚未深入,但文化的国际交流势所必然。既然“足迹”遍柿世界的芭蕉,已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芭蕉文化,那么关于芭蕉的文化交流亦必逐步展开。笔者对异域多姿多 彩的芭蕉文化虽不能一一涉足,然拟对邦邻r 本的芭蕉文化加以介绍,并针对中同文学 中的“芭蕉精 形象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以期展现不同风貌的芭蕉文化风情,从而使论 文研究能够更为全面。 在研究方法上,除利用文化学、植物学、历史学、文献学、比较文学等相关知识, 具体到细节还将充分利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并引入摄影及图片处理 技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然由于笔者专业所限,对植物学及园林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于美学和心理学素养亦为欠缺,且存在所掌握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及某些史料记载相对 模糊等客观问题,笔者所进行的研究难免有粗疏简陋、卑浅薄弱之处。但笔者在写作中 尽量对前人研究成果及相关史料进行收纳、考查,并实事求是展开研究,尽量使所作推 论有理有据,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芭蕉文化意象的内涵。 西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芭蕉的物态文化美 笔者认为芭蕉文化应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芭蕉为对象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及 其成果的总称,应包括芭蕉的物态文化形式和由其本身的自然属性发端而来的精神文化 形式两大类:物态文化包括芭蕉的种植源流、栽培技术和园林景观等;而精神文化则包 含芭蕉的艺术审美、芭蕉的相关文化作品和芭蕉的象征意义,芭蕉所附加的道德、人文 内涵亦均属此一范畴。 芭蕉文化的研究核心应是人们在观赏芭蕉时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 丰富联想,尤其是以芭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绘画、诗歌等将芭蕉文化上升到精神层面 从而具备了深厚的价值观、道德观甚至哲学内涵的象征意味的部分,此部分研究应是本 文着力所在。 芭蕉由其自身特点所形成的物态文化无疑是其精神文化形成的基础,因此笔者将首 先对芭蕉进行物态文化的审美解读,以期翔实有据地展示出芭蕉所独具的物质文化魅 力。 1 1 芭蕉种植源流考 1 1 1 芭蕉名称辨析 芭蕉的名称由来与其生长特性密切相关,北宋陆佃的埤雅释芭蕉日“蕉不落叶, 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俗谓:干物为巴,巴亦蕉意也 ,明人王象晋群芳谱亦 日“菊不落花,蕉不落叶,一叶生,一叶焦,故谓之芭蕉 。芭蕉亦名甘烈、芭苴【2 1 、 天苴【3 1 、甘露树1 4 、绿天【5 1 、扇仙嘲等。考诸史料,在古代,芭蕉不仅是作为一种植物的 种名,而且常被视作蕉类植物的总称,是芭蕉属植物的统称 7 1 。自古以来,我国常把与 1 :1 i r 焦,曾叔雅异物忠 云:“芭焦结实,j e 皮赤如火,】e 肉嗣l 如蜜p 1 1 五枚可饱人,而滋味常柏:牙齿问,故名什 蕉。”“ir 熊掣之如树一名芭焦或u 芭苴”( 弓l 白( 晋) 嵇含南方草术状 m j 卷i :义渊阁网库= 拿:书奉) 1 2 1 ( 两汉) i d 马相如了虚赋么:讲枷巴。战”,后汉义颖沣i = l :“芭苴,学名,一名芭燕” p l 天自:,是古代p n q 川对芭焦的称谓。牟时珍滑:芭焦“蜀人谓之天凸:” hl 豫晋群芳i 鲁又解释为“树生中十肯,苞中秧水如蜜。名l i 露,侵晨取食甚香i i ,止渴延龄,小结实。生触 广者结焦r 。”广群芳讲亦自“仡苞中积水,如蜜,名i i 菲,侵晨取食甚香,止渴延龄”( 广群芳讲 m 1 : 海:l :海书店影e i :版,1 9 8 5 : 2 1 5 0 ) 。 1 5 1 。绿天”的雅0 足冈店代僧人、书法家怀素广植芭焦丌i 得名,他n j 胡南零陵东郊广植芭焦数万株,以燕叶代纸, 挥洒习。一。取j e 所居为“绿天飚”,白u “种纸”。厥后,道州刺史追作绿天铭,芭焦也由此吁“绿天”。 p l 燕n | 翠绿埘j 人,风吹而动仿若拂扇,唐代诗人拿商隐何“芭燕开绿扇”的诗f u ,宋人杨万掣亦存诗厶“翠焦白糯 扇, j 制得哲洲”:而曾厶序的七苦绝f l j 办有“炎蒸准解换清凉,扇影摇摇l :1 ,窗”的描述,芭焦冈而皱雅称“扇 f l l i ”。 1 7 1 近年水由十对芭燕属植物的分类、香燕的起源等作 r 进一步的i i j f 究以及对古农书晋嵇含撰编的南方学术状 所述j r 焦等植物的逃一步探讨,普遍认为:芭焦i j | i 燕足芭焦科芭焦属中的两个小同的种,1 i 过古人何时办将芭 燕j ”焦相混淆。也就足说古人称为i | 焦哲们i 行实i 为芭焦种肯。具体u ,参看蔡曾煜芭熊史话 j 古今农业, 1 9 9 5 :l 。芭焦属m u s a 由冉马拉雅绛我陶( 秦岭、淮i i l i 以南陆地找培线) 伞l i 奉琉球,南绛缅甸、中南半岛、 印度一马米( 东达菲律寅) 伞热带澳人利哑和两太、r 洋讲岛( 南达萨j 擎弧,东达夏威灾,但一股认为找培) 。i :论 弓l 白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占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基 m 第一卷北京:科学版i :,2 0 0 4 :2 0 2 ) 3 第一章芭焦的物态文化荚 芭蕉相像的大叶子植物统称为芭蕉,这样芭蕉( 或简称为蕉) 就包含很多植物,这些植 物大都属于单子叶植物纲、姜目、芭蕉科( m u s a c e a e ) 【l 】。全世界的芭蕉科植物仅二属: 芭蕉属m u s a 和象腿蕉属e n s e t e 【2 1 ,共约5 0 种嘲。我国芭蕉科植物连栽培种在内约计十 种,按用途可分为食用【4 】、药用嘲、观赏1 6 g l 纤维用 7 1 。本文并非研究芭蕉的植物学专著, 关注点仅为观赏蕉中的芭蕉( m u s ab a s j o os i e b e tz n c c ) 一种。但古人赏蕉诗文中或有将 它蕉纳入之举,这并不影响笔者对这些诗文进行意象解读,若涉及此类作品笔者拟不予 区分。 既然本文为研究芭蕉的著述,则笔者亦有必要对芭蕉的植物特性予以论述,然此非 i l l 我周古代将美人蕉亦收归芭焦,实际i :荚人蕉并非芭蕉属而足美人蕉届( c a n n a ) 诧卉,。约5 5 种火部分布于p 呵半 球。我国原产的只有荚人焦c i n d i c a l 1 种,野生和- 屐培均有”( 引白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 修订版) ) 前人亦假有将姜科的亵筒误作芭煞的,这亦应予以澄渍 嘲简明不列颠订科伞书称象腿煞产子非洲,然我固亦有存在。如岭外代符。胆瓶焦”条云:。鹏瓶焦,一根 惟一身。离地寸许,其身特大,而其上渐小,蜂n 1 4 乃人开敷。长人翠绿,正如且u 瓶中捅数技燕叶也。亭馆列植。 尤町爱玩。亦名象蹄焦,亦言象蹄然。( 永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叫 卷8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 3 2 5 ) 1 3 l 参见简明4 i 列颊丌科全书一,北京:中国人了i 科伞书 l i 版社,1 9 8 5 :4 9 0 。我困的芭燕科植物连:j 戋培种在内仅 有1 0 种,我国常见的芭焦属植物主要有三种:供观赏用的芭燕、供食用的香焦( 我围现n i 的吞燕为古代野生焦 的培育品种,是由古代的i i 焦等发艘向来) 和供制取纤维的燕麻( 燕麻a b a c a ( m u s at e x i l i s ) 亦称马尼拉麻、麻 蕉、马尼拉麻和丝麻,是芭燕属中叶鞘皮纤维特别发达的一种,纤维坚韧。有光撵耐水浸,足制作绳缆的檄佳材 料。参见简i 纠, f i 列颊订科伞书网北京:中国人了t 科伞书 版 e ,1 9 8 5 :3 4 0 。) 【4 】食用熊主要足”焦,但冈古人的芭焦概念较为普泛,所以对食用燕之名称多有混淆。如东汉杨乎撰异物:占载: 。【r 蕉剥j e 皮,食】e 肉如蜜甚荧,食之网、五牧町饱”。御定佩文斋广军芳谱卷八十九。卉讲芭燕”条芭 蕉“生闽广者结燕了,只i 三种:未热时苦涩,熟时皆忍l 喇魄。一种人如指者,k 六七寸,锐似羊角,两两楣抱, 剥】e 皮黄亡j 色味最i r 名羊角焦,性凉去热;一种人如鸡卵,类,1 乳,名7 f 乳燕,味微减:一种人如莲了,长 p l j 五寸,形正方味,最劣建安学术状云芭树予房相连。味i i 荧,可蜜藏,根堪作脯一。而明代群芳讲 载。利用燕根何两种,一种粘者为猫燕町食,取做人片扶汁煮令熟。去厌汁又以清水煮,易水令灰味塔,取胍十 以盐、酱、芜荑、教、十姜、熟油、胡锹等杂物研混一两宿, l ;涪十。略植令软。伞类肉味”幼嫩的煞n l ( 心 叶) 可腌制或傲酸菜广东新语 掣有。焦心嫩亡j 存以为菹”,而老叶还町作猪饲料。 【,】芭焦的根、叶、果和燕油皆可入药,名医别录u 根主治。痛肿结热”, 奉早纲日l = i 叶主治。肿毒初发研 末和生姜汁涂之”,花主治。心痹痛烧存性研赫汤点服- 二钱”果实“生食止渴润肺,蒸热聃裂备取仁食,通概 脉填骨髓”,焦油治头风热止烦渴及烫火伤,梳头止女人发落令黑而长”。 6 2 规赏焦即为芭燕(m u s ab a s j o os i e b dz u c c ) ,古人赏焦有观f l f 听声、品韵雅事,看绿虑盎然之态,听雨手j 芭 燕之音。值得注意的足,古人将荚人j 9 5 i 亦视为芭焦观赏的一种,办称。红燕”,混同十芭燕中,具体论述町参看 周贻宏荚人燕小考 j 古今农业,1 9 8 9 :2 。 【7 】蕉类足商人的译本植物,n f j 1 肥厚宽人长以米计,但植株没有未质茎千,只有由n 1 鞘包叠而成的假茎十芭焦履 植物n l 。靴内的条条筋咏,就足发达的劬戍纤维,芭熊纤维有广泛用途。古人多利用芭燕纤维织布,燕葛、熊麻、 l i - 焦等都秆此用。东汉许慎的说义解。,释。蕉”厶:“生集也。集麻也。生臬i 胃朱沤治肯。今俗以此为芭熊 ? ,。楚金引哭吉i i 嗽。燕葛竹越。按奉毕幽绎。脚人扶理芭熊皮令锡滑。缉以为布。如古之锡哀| i :i 左敞之燕萨 僻芭焦。1 f 生集也。”后汉书i :符传( 卷4 9 ) “葛y - 厂越,筒中殳布”f j j 注弓l 沈怀远南越,占“燕布之品 仃三,有燕布,何竹了布。又仃葛 :;”清李训,c 南越笔记五:。燕类小一j 扣,为布肯u 燕麻,山生或种,以 燕香熟跻之,煮以纯扶水,漂游令十,乃绩为布。奉燕也,而u 焦麻,以为j e 用如麻故”:异物忐载:“芭 燕i i i 人f ( 1 j 筵憎。j c 茎如芋。取漤而煮之。则如丝,町纺绩。女t 以为编结则今交趾葛也”:两晋郭义丛撰广 忠中载:“芭燕j e 茎解散i f u 丝,织以为葛,i 带之焦葛。虽脆,而好。色施l = j ,0 二 f u 葛色。j l l 交趾、缱曩”: 南方学术状记找:“”燕j e 茎解散f f u 丝,以会练之,a j 纺织为| ;希蠡谷,i 胃之燕葛”;宋代岭外代答载 “水燕小结实,南人取之为麻。缕”十厌煮用以织缉,布之细肯一匹值钱数缗”:广东新语记载:“然类小 一j e 口,为布抒l j 焦麻。山生或种。以焦身热蹄之,煮以争u 灰水,漂游令十。乃绩为布。本燕也嘶u 焦麻以j c 为用如麻。放葛力i u 葛麻也。广人颇毛焦布,j j j 扁要宝a 、广利等村哲尤炎。每与墟l i ,十人多负燕身丈之。长 乐办多燕布。燕布,葛布为岭外所重,常以冬布丰n 易。了向。熊布行厶芭燕自丝犹町绩,绩成似葛分缅缢“ 又“焦布竹 j 相问,以蕉丝为之,网会肯良。腾时端潮页焦布。”现“i 芭焦纤维己广泛运用十造纸、t 用绳 缆、服装等领域。 4 d 北学j 学位* 立 堆市论述重点,故简单 以说叫。古人对芭蕉的r 解已较为充分,如御定佩文斋厂群 艿谱五:芭蕉“其茎软重,皮相班外微青,里白。三年以l 即着花,自心巾抽出一 茎,初生大萼,似倒垂苗莳,柯十数层,层皆作瓣,渐大则花出瓣巾,极繁盛。大者一 围余,叶长丈许,广一尺至二尺,望之如树”:桔物总论云:“岜篱从牛,根出地 面两二茎成一簇,大告二三尺闱,叶如扇柄,如i l j 芋,茎中心抽干作花,盛红者如火 炬谓之红蕉;自崔如蜡色,渭之水蕉”:桂海虞衡志云;“芭蕉有数种,极大者凌 冬不凋巾抽干,长数尺,节节有花”。现代中文大辞典释“芭燕”条五:芭燕“叶 柄棚抱合如茎、高可及丈。叶人、长椭圆彤、中肋之两侧,有r 行侧脉。夏月、自叶心 横出花轴、花不整齐、色微黄、花丛之上部牛雄性花。r 部牛雌性花。果实彤长、肉厦、 成熟者掇稀”,芭焦性喜暖热气候,不葚耐寒,在长疆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崮冬季寒 冷放盛而不花或花而不实。但芭蕉之叶率身颇具观赏价值,植林亭亭玉立,叶片润洋k 大色泽晶莹碧绿,姿悫潇洒飘逸自然颇得大众青睐。既符眷坝,栽种培植者日增, 而通过精心培育和人丁选择,芭蕉在北方亦搿广泛繁殖,成为重要的剐赏植物。 图1 芭蕉开绿扇 11 2 芭蕉栽培小史 芭蒋( m u s ab a s j o os i e be tz n c c ) 是原产 l h 的大便宿根草本植物,“原产我斟, 东、四、福建、台湾和i 南等地,现长 l 以南地区j 为种植m ,“秦岭、淮洲以南常 【i 中女大辞典ih 】t 北京:十乍带术院印 ,1 9 8 91 3 5 6 “邑蝽”条 i 1 辞源# “e 蕉条时日芭蔼“原p 我国1 ( 第四册,北自自务印拈培,1 9 8 3 悖玎第1 版,:日丰r 辞苑 办乐“* “巾围席产似语 酬癌( * 九册,9 n m 编* 训典m 版社,1 9 9 2 ) 则i 芭掉“原p h 丰琉球群目和税目白湾”所论太数相同。 # 先莽诧卉i m3 j l r 4 林观赏北京- 中l 目& 出版札,2 0 0 5 :2 1 2 第章芭* 物态文m 蕞 栽培供观赏m i 。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的颈部布满线雕的蕉叶、夔纹和兽面纹,此 为芭蕉的最早实物证明1 2 j ;芭蕉栽培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司马相如( 公元前 1 7 9 一1 17 年) 的子虚赋,其中有“诸柘芭蕉”的记载,此可证明芭蕉在西汉以前作为 庭园树种在湖北洪湖一带已有栽植。汉后成书的三辅黄圈也述及“汉武帝元鼎六年 破南越起扶荔寓以植所得奇草异术有甘蕉十二本”hj ,元鼎六年为公元前j 1 1 年, 扶荔亩在今陕西韩城;而晋宫阁名也记载洛阳“华林吲有芭蕉株”hj 。这些史料 证实晋前芭蕉作为珍贵花木已进入皇家苑同, 但受环境影响估计并未存活并得以繁殖,不过可以 确定的是,芭蕉栽培区域被时已由南向北推移。南 北朝时芭蕉在长江流域栽植己较普媳,南朝诗人留 f 不少欣赏芭燕物态美的诗篇:粱沈约咏甘蕉许 h “抽叶同盈丈,擢本信兼闱。流甘拚椰实,弱缕 冠辅衣”:粱徐捕冬蕉卷心赋日“拔残心于孤 翠,植晚氍于冬余,枝横风而悴色,叶渍雪而傍枯”; 宋谢灵运芭蕉赞日“生分本多端,芭蕉知币一。 合萼爿i 结核,敷华何由实”:朱卞敬宗廿蕉赞 口“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莲荫,异秀延瞩”。 圈2 芳心犹卷佳窨寒 最为确切的记载当属陶弘景本草绎浆注巾所言:“甘蕉本m 广州,今江东并有,_ 叶无异,惟了4 i 堪食耳”。由此可见,彼时芭焦种植进一步北移,栽培区域亦得以小断 扩大。到r 唐代,芭蕉栽植更盛,并普遍被植于佛寺及文人上大夫园林,对芭蕉的审美 亦从单纯的形态审美而走_ f | j 精神层而,其时诗文史料多干已叙画家亦常以芭蕉入画。 干鹊诗云“记得芭蕉出槿篱”韩愈诗百“芭燕叶大栀子肥”一居易诗云“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憎皎然诗云“风回| = j = 定芭焦湿”,李商隐诗云“芭蕉斜卷笺”、“芭蕉不展 丁香结”既畅写芭蕉形态之荚义柑 精神层面,可谓刻删芭蕉形神之佳作。而钱翊更 有未展芭蕉一诗,为公认名篇:“冷烛无煳绿蜡干芳心犰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 i l i f 竹m “* 丈词典第 mj e 自a * 太目典m 版枉i 9 9 2 :3 1 6 。 1 2 1 口羊j 尊t 型特# 纹* 繁# ,颂部装饰精蕞煎纹 饕龙自博毕有目i 口# 女# 【jj ;1 日 h # ,2 0 0 7 ,2 5 :3 。 p l 何清# 一辅* 圉槛n 】 自女:= 秦m 版 二,2 0 0 6 :1 2 , f i ( 唐) 目m 询芝立类f 町巷8 7 粜部r1 芭”鍪,文洲阁口库书奉。 两北人学硕f :学位论文 事,今被东风暗拆看。 所应提及为太平广记中 条记后梁未帝【1 1 时事: 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土寒不产芭蕉戎师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 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 未之间有童谣日花开来裹。花谢来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即和煦夏 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f 2 】 文中之天水,即今甘肃之天水,此可作为较北之地有芭蕉存活的文字证明。而兴元即今 天的陕西汉中,可见当时在汉中一带,芭蕉也已成为易得之物,而且民问已对如何使芭 蕉越冬存活掌握了一定经验。宋、元、明、清时期,芭蕉的种植更为普遍,诗文小说中 芭蕉的出现更为平常,而且在许多刻印书籍的插图中亦多有芭蕉的点缀【3 1 。宋以降,对 于芭蕉的种植和栽培已多有著述论及【4 】,如温革分门琐碎录指出种芭焦欲长茂,应 以污渠中泥沃之,而冬天寒冷地区为了使芭焦免遭冻害,可在霜降时把红芭蕉连根掘出, 藏于向阳泥中,待开春再种,这样可不被霜雪所损;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亦提到 芭蕉性畏寒,冬天可删去叶片,以柔穰裹之纳地窖中,勿著霜雪冰冻;周肇基的广东 新语还介绍了种蕉经验,“布蕉多种山间,其土瘠石多则丝坚韧,土肥则多实而丝脆, 不堪为布。谚日:布蕉宜瘠、食蕉宜肥,肥宜蕉子、瘠宜蕉丝 。种布蕉是要获得优质 纤维,因而须促使叶鞘纤维细胞充分发育,抑制植株过早转向生殖生长较瘠薄的土地能 抑制植株过早开花,由此可见古人于种蕉颇有心得。除了栽培养殖技术的记载,我国的 造园家们对于芭蕉的造景艺术手法亦多有论述,如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的“窗虚 蕉影玲珑”、“半窗碧隐蕉桐 都是极佳的造景艺术手法,文震亨的长物志中亦有“芭 蕉绿窗分映,但取短者为佳,盖高则叶为风所碎耳 之言。这些史料都说明我国的芭蕉 栽培、造景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1 2 芭蕉的景观美 1 2 1 芭蕉的园林观赏性 l l l 秦地芭燕引白 下章闲诉,记蠲兵北犯事。考之资治通豁卷2 6 9 :后梁末帝贞i ! j j 几年l - 门事,蜀兵 北犯,后梁兵败如山萄j s 得秦州、必州等地。太l ,广记卷1 4 0 的 中所谓“乙亥岁。岐陇援师小 伞。白陇之两。竞为约人所何”,即指此囊m i 高。 b l 拿叻等太i ,广记 m 卷1 4 0 引五代地资所撰的下牮闲沂北京:中f 仁书局,1 9 6 1 。 p j l ! j j 弘治戊午年( 公j c1 4 9 0 年) 北京刊e 1 j 的i ! j j 刊p q 脚记伞i 圣| ;由蔡c 助绘i i l l i 的集雅斋红楼人物图“袭人”l 芏i : 中困困家图书馆所藏的1 1 月万所问命陵文林阁刊奉的新刎伞像易牲记( i 纠单翰撰) 捅幽:i 昵崇祯年问的仔诚掌 版新刎魏忠咛尤生批点两片1 i 让捅图:i ! i j 代顾炳辑摹的万历网l - 一年陈居特序版的顾氏i j 晰( 历代名家l 田i 晰) 中的婴孩沈浴幽:1 1 月代宋膨星的天t 开物“治丝幽”,这些幽血中部仃芭焦的【割像。 】这一时期一些蕈费的仡小专兽,f f u i 州人i i 象晋的- 二如亭群芳讲成书) 、清代陈溟了的化镜和汀灏的广群 芳潜以及康熙年问编成的古今l 鳘| 书集成学小典对芭焦都仃t 千细的记述。 第 芭物态文羹 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教益角度讲,芭蕉无疑是园林装扮的极佳角色:从美 学角度讲,芭蕉将动态美与静态美相结合,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其优美的形态、翠 绿的色彩、自然的声响,使之在同林中构建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园林中的芭蕉不仅给人 阻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还足可使不同审美绎验的人产生种种独特的审美体 验。芭蕉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象,也是园林中山水、建筑、道路及雕塑等小鼎构景的 重要组合材料。芭蕉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植物之一,对塑造园林意境自有其特殊意 义,笔者试细论之。 中国古典同林意境的塑造大多与植物联系密切,金学智先生在中国闻林美学巾 论述花木对于园林的重要意义时说到:“在园林美的物质生态建构序列中建筑、山水 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缺少了花木,园林就不可能从宏观上作整体性的生态功能 配置,就不可能形成符合艺术美规律的画碰感】”。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指导思想就是 因大自然的意境咀体悟出种种人生哲理,古代文人和造园家常寄情十植物以植物作为 抒发宣泄情感的媒介,借物言志、寓意造景,植物配置是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空间的 莹要手段之一,植物的加入使园林意境富含诗情画意的底蕴、富育智慧哲理的人文精神。 杨鸿勋先生曾将植物对于园林的作用归结为九大类:“隐蔽园墙、拓展空间”;“笼罩景 象、成荫投影”:“分隔联系、含蓄景株”:“装点山水、衬托建筑”:“陈列鉴赏、景象点 题”;“渲染色彩、突出季相”:“表现风甫、 藉听夭籁”:“散发芬芳、招蜂引蝶”;“枝叶 花果、四时清供”对植物对同林的重要性 作了充分概括吼而芭蕉作为构建q ,国古典 园林意境的重要植物元素,其对园林的重要 性自不待言。 芭蕉具颜色之美。蕉叶硕大,叶色明亮 纯净,株丝犹似翠幕覆盖,远看全株则绿盈 眼帘凝翠悦耳,置身其旁则绿侵衣袖身心清 净。近观其叶绿的深浅又备有不同,新叶 卷曲其叶鲜嫩,陈叶斜长其叶沉郁,向阳叫 图3 晴日碧芭蕉 嚣蒜盟:嚣掣翟:气数i :i ? j 掣”2 1 1 - 2 。9 j 蒿s 蔓、 两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为明快的碧绿,背阴叶为凝重的暗绿。晴日芭蕉明媚清亮,月下芭蕉朦胧雅致,雨中芭 蕉润绿可爱,雨后芭蕉苍翠欲滴。若是文士,于陋室品茗、书斋涂鸦之时,令“芭蕉分 绿于窗纱 ,把玩那一派青光碧影,的确有净涤心灵、调心养性之功。绿色植物本来就 对净化空气、遮荫降温、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绿色对人还有扰慰视觉乃至 心灵的特殊审美作用。绿色非刺激色,在明度上处于中性偏暗的层面,对人的刺激极微, 具有阴柔温顺的性格美,西方美学家认为“绿色却使神经安宁,眼睛因而得到休息,内 心也得到平静【i 】”,芭蕉作为绿意盎然的大叶植物,其绿色可给入以抚慰、产生快适愉 悦之感,故而深受造园者和游赏者青睐,清代李等翁就认为“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 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绿色还可与其 它颜色搭配,或映衬或对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若以粉墙墨瓦为背景,在明窗以 外、假山石旁,种上几本芭蕉,缀以数种花草,便会自绿相衬、明暗对比、相映成趣: 红楼梦大观园中贾宝玉所居怡红院,“院中点衬几块怪石,一边种几本那一芭蕉, 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一。正如贾宝玉在这“怡红快 绿”景前所言“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 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 【2 】,币是以红绿的鲜明 对比来突出效果,起到渲染色彩、衬托景致的作用【3 】。 芭蕉具姿态之美。荷加斯曾说“各种植物、花卉、叶子的形状和色彩,就像是 专为以其多样性悦人眼目而创造出来的1 4 p ,李渔又言“草木之类,各有所长,有以花胜 者,有以叶胜者叶胜则可以无花,非无花也,叶即花也,天以花之丰神色泽归并于 叶而生之者也【5 】,芭蕉的形态之美深受古人喜爱,其因就在于“叶胜”,古人赞日“扶 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异秀延瞩【6 p ,蕉叶碧滑似绢、玲珑如画,况姿态飘逸、 舒展随意,的确清雅可观。蕉叶呈长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叶螺旋 状排列,叶面翠绿、色泽光洁、姿态娟美、叶态轻盈、十分美丽。芭蕉挺拔的身躯,阔 长的叶片,清风徐来如舞长袖,袖袖相连、亭亭张盖,犹如绿云轻飘。芭蕉因其姿态美,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不仅成了文人竞相寄寓的对象,更有多情文士“睡起芭蕉 叶上自题诗”。宋代张嵫更是大赞芭蕉,认为其“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风和雨。潇 辛术殳下尔尼吁人斯埔论文学 m 中卷i :海:l :海译文;版i :,1 9 8 3 :l o o 。 ( 清) 曾1 哼片红楼梦 m 北京:人民文学版礼,1 9 8 2 。 1 3 韩佴的深院一诗也足对芭熊颜色造景的绝好j 脚:“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梭架碧芭焦”,无映7 - - 而仃映意, 萨足红蔷械和绿芭焦的颜色对此,而使i 歌所塑造的i 田i 血鲜艳i 料j ,耐人味。 1 4 1 威臁甜加斯兽、杨成寅译、佟景韩投天的分忻i m 南宁:广两帅范人学版 l :,2 0 0 5 :2 6 。 s l ( 清) 拿渔闲情仙记 m 卷五“饮馔部众卉第网”北京:中f 书局,1 9 8 5 :2 7 0 。 o l 严口,均伞晋义 m 卷1 4 0 北京:商务日j 书馆,1 9 9 9 。 9 * 一t 芭燕物态文化美 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南束李清照避难温州之时,办曾写下“窗前谁种芭燕树? 阴满中 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之词,将芭蕉的绿荫如i 盖、扶疏可爱、州脉舒卷 蕴含尤限情韵之态,用文字挥洒得淋漓尽致。 :札 毒” 芭蕉具贮凉降噪之功。绿色植物本身就有 遮荫蔽光、吸热降温、透风防暑、隔音降噪、 除尘供氧的功能。而芭燕满身绿叶,奉身即给 人平静清亮、酶温清暑的心理效果:再加上燕 叶既长且大遮荫效粜极好,而凉风起时又有 很好的孕风效果。炎炎复f 1 芭蕉翠绿,人处其 下精颜入目、翠色侵衣,美荫徐移、随风拂动, 使人顿觉雅淡凉爽、暑气全消、清凉无限,难 怪古人会说芭焦“风娃l 摇寒碧,虚庭暑小侵”。 朱人杨万f r 咏芭蕉涛赞l 二| “骨相玲珑透八 宙,花头倒插紫荷香,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 来时也白凉”:明王守仁用“檐前蕉叶绿成林, 图4 红了樱桃晕了芭蕉 长夏全无暑气浸”道出了芭燕孕风贮凉之功。而面对绿意盎然的芭蕉,也常让人体验到 恬静的氛凼,再加上蕉叶的降噪功能也难悍姚含在芭蕉屏里说: 芭蕉丛丛生,口照参差影数叶大如墙,作我n 之屏。稍稍闻见稀耳目得安静。 几从芭焦叶大如墙,如i 司门屏,不但焦影玲珑可资欣赏,而且蕉叶贮凉降噪,确可收到 掭幽佐静、耳目俱安的妙效。 芭蕉具聆听声乐之朋。古人种蕉多枉窗前,檐下,古时房舍大多低矮,临窗闻m 或 屋前听声,昕来就格外真切,仿佛乐声太作。其声清妍悦耳轻重缓急、错落有致时 如溪水泠泠,时如i i i 泉泻落,时如玉珠弹跳,时如敛声频传时如玉萧悠悠,时如琵琶 铮铮消泠| 龋怨有之潇洒欢快有之宋人贺铸有言“隔窗赖肯芭燕叶,朱负潇湘夜雨 声”l ”。 芭蕉具亏蔽景深之能。金学智先生说“存阔林中,花本足功能最佳的帘幕、它 古人在l 刊z 章中常把w 巴燕榴是联笔者将在“孵打芭辑。前论述此十甓盏 1 0 西北丈学硕学位论文 使画面轮廓自然,色调丰富,隐显匣测境界层深”花小遮蔽可介十隔和透之日j ,能 促使园林景区、景物、构成元素之问互为联系、互为掩映,可使园林景致处处蔽隔而暗 连处处空透而相通层次丰富、境界深幽、含蓄不尽、意趣无穷。而芭蕉生长极快, 一二月即可成荫,具有较好的遮蔽效果,其高度又比较高矮适中,较花卉茁壮高大,较 树木桑缓低矮,是障隔空间、掩映建筑的极佳选择,有利于避隔不雅、不美之地比起 建筑物的生硬呆扳,反倒多出一道役雅、秀丽、灵动之景。唐人姚台就将叶丈如墙的芭 焦作为屏蔽获得“稍稍闻见稀,耳同得安静”盼效果。芭蕉掩映之处能起到分隔景区、 含蓄景深的作用似隔非隔、似透非透,含蓄聪胧、意趣深隽。 一另外,古人常在园林围墙内侧种植芭蕉,除了可以获得粉墙 碧树的美感增加围墙的厚重感还因为芭蕉树形舒展柔 。 软毛茎不一鞋,人不易攀爬能使居住者获得稳定感和安全 二- 感。总之,芭蕉所县备的上述请优点,成为其在园林中各 、 受青咪的基本条件。 ,一。 r, + - n ! 盈 田5 墙角燕石小品 1 22 园林盛植芭蕉探因 前论芭燕的园林观赏性,这同然成为芭蕉盛植同林的基i m 条件,但芭蕉在嗣林中 的兴盛另具深层之罔。实际卜芭蕉虽麒我围固自之物,但仅仅“蜗居”于南地,汉武南 征虽曾引入上林种植成为珍稀的观赏品种,然并非常态。晋后芭蕉种植区域扩大,审荚 群体渐广,爿逐渐进人造固者的视线,发展至唐芭蕉彳得以在佛寺及士人大园林中广泛 种植,对芭蕉的审美亦由纯物态层面卜升至精神层面,并使之成为重要的诗文素材。那 么为何芭蕉会逐渐神: l 司林巾普及成为佛教徒和士夫失青眯之物,并逐渐形成对芭蕉物 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审美呢? 历代论述者鲜有,令人亦鲜有涉及,笔者欲细究其源,故 于此试运j f j 所掌握资料对之加以揭示。 芭蕉在古代并不常见于家宅庭院这戍与民俗禁忌有关民俗学青万建中就曾对此 进行分析: ”1 管i ;肆:;罄;i 蒜,? 黔使最“+ “”i “”8 ”“”2 第一章芭熊的物态文化美 南方沿海一带忌在房屋周围种芭蕉、香蕉,俗信易聚鬼,无河集说:。有 指草木言者:如宅东有杏主败;宅西有李主淫;槐主富贵;芭蕉,招祸之类是 抽” f l 】 、j 而会稽志卷十七亦言“又俗谓梓、芭蕉皆不利主【2 p 。然此禁忌又缘何而起昵? 万 建中对此作出了解释:“这些禁忌,貌似无稽,若考察这些不同树种的生长特征,可知 其中颇有科学道理”,“在植物界,更能激发人们联想的是植物的年轮、枯死及名称。 因此,植物禁忌主要依赖于它们生长的环境。被禁忌的植物,除了那些名称与不吉词语 谐音的外,大部分为古老的,或庙旁、村后、坟茔的树木,以及被人们崇拜的或视作有 某种象征意义的植物【3 p 。按万建中所言,芭蕉主灾祸、易聚鬼【4 1 之俗信应与芭蕉的生 长特征密切相关:芭蕉没有枝干,叶易为风所碎,“生长在旷地时,叶片易为风雨于脉 间撕裂【5 p ,属于脆弱不坚之物,文震亨就提及蕉叶易碎的特点说“芭蕉绿窗分映,但 取短者为佳,盖高则叶为风所碎耳【6 】一,园林学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他的著作说园续 说园中也提到“而芭蕉分翠,忌风碎叶一;另外芭蕉“不落叶,一叶生一叶焦,故谓之 芭蕉【7 p 且“生实则枯 ,这种生与枯的变换及名称由来亦容易引起不祥的联想,于是 禁忌产生。既然芭蕉容易招鬼、致灾祸,民众自然没必要将此禁忌之物栽植入庭,那么 “又俗谓梓、芭蕉皆不利主,民庐了无一本,惟士大夫园宅及僧寺乃时有之【8 p 就可以 理解了。 但是为何士大夫园宅及僧寺会“时有之”并在唐以降蔚为兴盛呢? 芭蕉在我国的确 古已有之,受民俗禁忌影响难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虚拟现实行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电子行业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医疗科技行业远程医疗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工业设计行业工业设计创新与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保洁安全作业培训总结课件
- 南京市2025江苏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云阳县2025二季度重庆云阳县事业单位考核招聘9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北唐山瑞丰钢铁春季校园招聘招3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中山长虹电器有限公司招聘散件工艺工程师等岗位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城投集团招聘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冲压质量培训
- 2025年辽宁交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设备维护与保养手册
- 喷雾干燥塔操作规程模版(3篇)
- 《天疱疮诊断及治疗》课件
- 学校教代会代表换届选举方案
- 现代交换原理第二章
- 2024版工业润滑油销售协议范例版
- 企业级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开发与服务合同
- 2024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 Unit 3 She has long hair.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鲁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