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湘潭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湘潭山连衡岳,水接 潇湘,地钟灵秀,名扬天下。 现代城市是在历史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是一脉相承 的。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决定的,城市的文化基因就是 城市的文脉。做整个城市文脉、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工作,对 今天城市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城市文化的内涵是所有支撑这个城市存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及精神文化的总和。近代化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湘潭在内部 推力和外部拉力的合力作用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通过对湘潭城 市文化的内涵及其近代变迁的阐述揭示了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 的背景、条件和动力,是城市个性和特色形成的条件。 典型的内河港口贸易城市、多源的文化源头和创新的城市文化、 湖湘文化重镇是湘潭城市文化的三个主要特色,是湘潭城市最独特的 “个性文化”魅力所在。 湘潭城市文化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本文试着作了一些探 讨,并为湘潭城市文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启迪性建议。 关键词:湘潭城市文化历史脉络内涵近代变迁 a b s t r a c t x i a n g t a ni sa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d e t a i lo f t h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x i a n g t a nh i l le v e nh o m e t o w n ,w a t e ra c c e s s x i a o x i a n g ,d i z h o n g li n g x i u ,m i n g y a n g t i a n x i 扎 m o d e r nc i t i e sa r ei nt h eh i s t o r i cc i t yd e v e l o p e do nt h e b a s i st h a t t h e yw e r e t h es 锄es t r a i n u r b a na n d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t h eu r b a nc u l t u r et h a tg e n e sd e t e r m i n et h e c i t y sc u l t u r a lg e n ei sc i t yo fc o n t e x t c o n t e x td ot h ee n t i r e c i t y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i nm i n i n g ,s o r t i n go u tw o r k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i sc i t yh a v ea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u r b a nc u l t u r ei st h ec o n t e n to fa l lt h es u p p o r tt h ec i t y o f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 ,s y s t e mc u l t u r ea n ds p i r i t u a lc u l t u r e c o m b i n e d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e v e r yc i t yi st h eo n l yw a yt o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t h r u s to fx i a n g t a ni ni n t e r n a la n d e x t e r n a l p u l lt o g e t h e rt h er o l e ,m o d e r ns t a r t e dt h ep r o c e s s x i a n g t a n c i t yo f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a n dm o d e r nc h a n g e si nt h ec i t y r e v e a l st h ee l a b o r a t ec u l t u r eo f t h e c i t y s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b a c k g r o u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d y n a m i cc i t y i s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t y p i c a l o fr i v e rp o r tt r a d ec i t y ,t h es o u r c eo fm a n y c u l t u r a ls o u r c e sa n di n n o v a t i v ec i t yc u l t u r e ,h u n a ni st h e c u l t u r a lc e n t e ri nx i a n g t a nc i t yc u l t u r eo ft h et h r e em a j o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x i a n g t a nc i t yi st h em o s tu n i q u e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 t y ”o fb e n e f i t s x i a n g t a nc i t y 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f a v o r a b l ea n d u n f a v o r a b l ef a c t o r sc o e x i s t ,w et r yt om a k es o m es t u d yx i a n g t a n c i t y a n d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m ee n li g h t e n m e n t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x i a n g t a n u r b a nc u l t u r e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 c o n n o t a t i o nm o d e r nc h a n g e s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矽l 呖7 年,月o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d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 、, 作者签名:毋i 睃日期:妒7 年? 月,日 导师张劾勉吼泖年“力日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引言 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1 9 6 6 年前后发表的论文城市 的形成与功能中总结了对城市本质的认识。其主要思想是:城市的 贡献和作用在于它能保存、流传和发展社会文化。他说:“如果说在 过去许多世代里,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伦、雅典、巴格达、北京、 巴黎和伦敦,都曾经成功地主导过他们各自国家民族历史的话,那首 先是因为这些大都城都始终能够成功地代表各自的民族历史文化,并 将其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世。”。城市是人们用自己的智慧、经验、能力 作用于自然的这么一个物质体,是一种人化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东 西。“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是文化的最高表现。”圆没 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能够像建筑和城市那样长久地震撼着人类的心 灵,城市是人类文化的综合结晶。“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 根,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文化是一个外延极广的概念。广义的城市文化一般可划分为 三个层次:即城市的物质文化,城市的制度文化,城市的精神文化。 城市的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它由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旖 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旌、公共住 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类商品,以及 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城 市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间结构,城市制度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实体 化的表现形式。城市文化的变迁必然通过城市的各种制度的变迁表现 出来。城市制度文化以城市的物质文化为基础,但主要满足于城市居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琢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5 ,序言第1 2 页 。朱铁臻:认识城市本质建设魅力城市,经济时报,2 0 0 5 - 0 2 2 7 ,第5 版 。郑佳明:弘扬历史文化建设长沙新城,湖南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4 期,第9 7 页 1 硕士学位论文 民更深层次的需求,即由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 间、个人与全体之间关系需求的变化。在城市的制度文化中,最主要 的是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 内核或深层结构。它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城市成员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狭义上的城市文化指 的仅是城市里的文化生活。现在人们谈论城市文化更多的是广义的概 念,因为广义的城市文化更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更符合人们的愿望。 城市文化的核心意义就是向人们诠释生活的意义,让人们追求真善 美。 中国近代是一个转型的社会,中国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转型的文 化。文化转型是指某一特定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化或过 渡。 本文“湘潭城市文化的近代变迁”主要是指近代湘潭从封建传 统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过渡,从封建传统文化向资本主义近代新 文化过渡。 湘潭是一座具有1 2 0 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固历史文化底蕴深 厚。湘潭山连衡岳,水接潇湘,地钟灵秀,名扬天下。毛泽东家乡、 彭德怀故居、“小南京”、“金湘潭”、“天下第一壮县”等美名,饮誉 中外。湘潭是湘军的大本营,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湖南的商贸中心和 江南经济巨埠。湘潭辉煌时期,西门外沿江二十里都是市场,街衢三 重,“富商巨贾,竞争奢糜,酒馆娼寮,充溢里巷,笙歌达旦,车马 塞途” ,封建小商品经济极度繁荣。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当 。潘永康:城市社会学新论:城市入与区位的结合与互动,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0 0 3 ,第1 6 8 页 。张泽群:城市灵魂一一电视主持人张泽群谈论城市文化,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6 ,第 5 页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4 0 页 。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 今湘潭县易俗河镇) 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有1 2 5 0 年了 , 。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 8 4 0 - 1 9 4 9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4 ,第 2 4 4 页 2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湘潭正加速向新的历史高点进发,努力提高 城市品位,充实城市文化内涵,树立湘潭美好形象,已成为摆在人们 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1 9 8 4 年1 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就 明确提出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城市科学研究,使我们的城市建设和 管理走上科学的轨道。毋如何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在城市发展规 划和具体建设中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湘潭城市的风采是当 务之急。 目前现存的( 就笔者所知) 对湘潭城市迸行相关研究的文献主要 分为三类:第一,方志类。乾隆湘潭县志、嘉庆湘潭县志、光 绪湘潭县志、湘潭市志( 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3 1 9 9 7 ) 、湘潭市交通志( 湘潭市交通局编, 长沙,湖南出版社,1 9 9 2 ) 、鬈湘潭市对外经济贸易志:1 8 4 0 - 1 9 8 9 ( 湘潭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修志办,1 9 9 4 ) 、湘潭市税务志: 1 8 4 0 - 1 9 8 5 ( 赵云迪,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9 9 0 ) 、湘潭市城 市建设志( 湘潭市城市建设局编印,湘潭,1 9 8 8 ) 、湘潭市郊区志 ( 湘潭市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湘潭,1 9 9 2 ) 、湘潭市教育志( 湘 潭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湘潭,1 9 9 1 ) 、湘潭市文化志( 唐俊贤 主编,长沙,湖南出版社,1 9 9 5 ) 、湘潭市文化志:第六篇文物初 稿( 肖迪民,1 9 8 9 ) 、湘潭市交通志( 湘潭市交通局编,长沙,湖 南出版社。1 9 9 2 ) 。这些志书详实的记载了湘潭地域的历史文化,是 笔者写作的第一手资料。第二,著作类。湘潭历史文化丛书 湘潭历史考述( 周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 、湘潭经 济史略( 尹铁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 、湘潭文化史话 ( 康咏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 、湘潭风物览胜( 何歌 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 ,它是由几位在湘潭工作的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责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 9 8 6 ,第2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学者完成的。他们在历代史志的基础上,广泛征采历代正史、专志、 古人别集、日记、谱牒等文献资料、田野考古资料及口碑、野乘,祥 加订正,溯源讨流,以时代为纬。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风 物为经,史论结合,从宏观的角度,首次构建起远古至新中国成立, 长达万年湘潭地域古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科学框架。丛书对 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对蕴藏其中的内在 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o 其他的书有中国城市百科丛书湘 潭市( 彭铁干主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0 ) 、中国湘潭 ( 秋林编,福州,华艺出版社,1 9 8 7 ) 、湘潭五千年( 湘潭市统计 局编) 、漫话湘潭( 中共湘潭市委党史办,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3 ) 等书。这些书分别对湘潭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 史、地理等各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第三,论文类。湘潭会 所处探( 肖迪民,求索,2 0 0 4 年第7 期) 、辛亥革命在湘潭( 徐 泰来等,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 9 8 1 年第4 期) 、湖湘学派源 于隐山( 康咏秋,湖湘论坛,2 0 0 0 年第4 期) 、论碧泉书院的教 育思想( 康咏秋,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 0 0 1 年第3 期) 、 湘潭圆丝银初探( 陈维,西安金融,2 0 0 4 年第4 期) 、毛泽东 早年湘潭城区行迹考( 何歌劲,湘潮,2 0 0 4 年第5 期) 、湘潭市 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保护规划研究( 吴越,中外建筑,2 0 0 4 年第 4 期) 、论湘潭山水城市建设( 马正春,华中建筑,2 0 0 2 年第4 期) 、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品位以湘潭市城市形象塑造为例( 李 新海,中外建筑,2 0 0 6 年第2 期) 、城市设计的意境与内涵剖析 以湘潭市城市中心区规划为例( 邓志奇,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株潭城市 群建设的思考( 甘翔,工程设计与建设,2 0 0 5 年第2 期) 等论文。 。周磊:湘潭历史考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前言,第3 5 页 4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这些论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对湘潭城市进行了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从城市发展史、城市文化学的角度,对湘潭城市的历史文 化进行研究的专论还没有,特别是对湘潭的城市经济、城市布局、城 市建筑、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及文化意蕴等富有典型意义和地方特色 的相关研究既少又浅,因此研究还有待深入。 有鉴于此,作者选取了近代湘潭城市历史文化( 1 8 4 0 - 1 9 4 9 ) 作 为本文考察对象的主体,运用城市史、城市文化学、城市社会学、城 市地理学、城市发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城市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湘 潭城市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个客观科学的考察,以便能给湘潭城市发展 提供一些借鉴。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文章考察了湘潭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础条件。现 代城市是在历史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城市 文化的发展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决定的,城市的文化基因,即城市的文 脉,也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因此做整个城市文脉、区域文化资 源的挖掘、梳理工作,对今天城市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次,文章重点阐述了湘潭城市文化的内涵及其近代变迁。城市 文化的内涵是所有支撑这个城市存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 化的总和。近代化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湘潭在内部推力和外 部拉力的合力作用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本章在对湘潭城市文化 的内涵及其近代变迁的阐述中揭示了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背 景、条件和动力,是城市个性和特色形成的条件。 再次,文章提炼出湘潭城市文化的三个主要特色,充分展现了湘 潭城市独特的“个性文化”魅力。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它“个性”的外 化,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可视的表现,是一个地域共性的审美,是一 种文化,决不只是一种景观。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 硕士学位论文 样,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将湘潭城市的“个性文 化”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本文的又一重要任务。 最后,文章分析了湘潭城市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湘 潭城市文化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本文试着作了一些探讨。为湘 潭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和宗旨。 由于资料和笔者水平所限,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 学者批评指正。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第一章湘潭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基础条件 1 1 湘潭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1 1 1 筑城以前的湘潭及城市文化的初步发展( 1 5 7 6 年以前) 1 1 1 1 湘潭历史沿革及城名的由来 商周时期为荆楚之地,战国时属楚国。秦始置湘南县,属长沙郡。 西汉,湘河口下为临湘县,湘河口上为湘南县。西汉建平四年( 公元 前3 年) ,从湘南县中析出湘乡县,辖今湘乡、双峰、涟源、宁乡等 地。东汉延光四年( 1 2 5 ) 置湘南侯国,辖今湘潭、株洲、衡山、长 沙、望城等地。东汉永和二年( 1 3 7 ) 复为湘南县。析湘南地置醴陵 县,属长沙郡。置湘乡县,属零陵郡。东吴孙亮太平二年( 2 5 7 ) 将 湘南县四分:湘水以西涟水以北之地并属湘西县;湘水以西涓水以东 之地并入衡阳县;现株洲市、株洲县、望城县及湘潭县部分地域并为 建宁县;所余涓、涟两水地域仍为湘南县。湘西、衡阳、湘南属衡阳 郡,建宁属长沙郡。南朝齐时,湘南县废,其地分入湘西、湘乡、新 康、衡山诸县,属衡阳郡。梁天监二年( 5 0 3 ) 武帝萧衍封萧退为湘 潭侯,湘潭受县为名始见于史书,但其地域却是今攸水、茶水一带。 隋朝,湘西、湘乡与衡山,合为衡山县,属长沙郡。历史上第一次在 今天湘潭地域上设县,是在唐天宝八年( 7 4 9 ) ,将原湘潭县北部南起 凤凰岭、东至军山、北达淦田、西至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并入衡 山县北部,组成新的湘潭县,移县治于洛口( 今易俗河) ,属潭州( 今 长沙) 。至此县境初定。宋因唐制,湘潭县属长沙郡。元湘潭县升为 州,属天临路。明降州为县,属长沙府。清代属长沙府。 湘潭城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古人多持潭多得名之 说。水经注中就曾提及昭潭、长沙潭、花石潭、陶公潭等众多名 7 硕士学位论文 潭。第二,因水坳名或塘名而得之。光绪湘潭县志载:“西水亦 西流得湘潭坳,水坳俯湘潭,又为东北之界,故受县为名。”o 据史书 记载,早在西汉就有“湘潭”之名,如扬雄在方言中就曾谓“湘 潭之源,荆之南鄙”,不过那时的“湘潭”是指以湘江流域中下游为 主体的一大片沃土。又如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也提到“奋迹于行 武之中”的马殷“据湘潭,跨桂岭,南抵柳、连,北震江、汉” 建 立楚国,此处的“湘潭”也是指以长沙( 潭州) 为中心的湘江中下游 广大区域。可见湘潭之名早已有之,南朝梁时湘潭始受县为名,但直 到唐代才名实相符。 1 1 。1 2 交通拓展,商路变迁及区域经济的异军突起 隋唐时期,是湘潭地区由弱转盛的枢机。从公元3 世纪开始,全 国经济重心南移,湖湘地区历经魏晋南北朝4 0 1 ) 年的开发,经济有所 发展,但湖湘一区之财富仍不敌江浙一大郡,落后的局面未得到根本 改变。直到隋唐盛世,这种状况才开始改变。隋唐时期,以首都长安 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人员往来频繁,商业贸易兴盛。首 都长安与岭南首府广州的官道分东、西两线。东线取道汴河,从巩县 下洛水,沿运河的楚州、扬州至苏州、杭州,再沿长江西行至江西洪 州( 今南昌) ,然后沿赣江越大庾岭至广州。西线自长安西南的灞上 出发,越秦岭,经商、洛、襄、邓、荆门达江陵,再东下洞庭,经岳 州、潭州、衡、郴越岭南,达韶广。西线贯通湘潭。唐朝后期,“安 史之乱”爆发,藩镇割据、相互交恶,江淮水运断绝,南北商路的主 干线西移,中原经赣水与吴越、岭南的交往阻隔,被迫绕行经湘潭的 西线。经济重心南移、中原衣冠氏族南迁及商路的变迁,使境内经济 发展加快,湘潭一改山国僻野、地广人稀的状况,成为朝廷依偎的财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山水( 卷四) ,第2 3 页 。彭铁千:中国城市科学百科丛书一一湘潭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0 ,第7 页 。吴任臣:十国春秋( 卷6 7 ) ,武穆王世家 。尹铁凡:g 湘潭经济史略,长沙,湖南人们出版社,2 0 0 3 ,第5 9 - 6 0 页 8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富之乡,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之说。湘 潭县城洛口成为人马辐辏、商旅杂沓的江南商业明珠。在今城区湘 江段,由于水深江阔,避北风,逐渐形成水运码头。 1 1 1 3 县城移治及城区初定 宋代,境内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宋哲宗元符元年( 1 0 9 8 ) 湘潭 县治迁入今湘潭城区城正街, 城内兴建官衙。县城移治使湘潭城的 交通位置优势更加突出。此时县治位于湘江北岸,由于泓道水深,河 岸在冬季可挡住强劲的北风,在渭水、涟水汇入湘江后,江面宽阔, 水量丰富,发展水运的条件积极优越,往南直通湘南,越南岭而入粤、 桂,往北过长沙,可通长江各埠。而且陆路交通发达,据湘潭县绅士 留马公揭上记载:“湘潭驿路一路二百里上衡山通广西,一路一百里 上湘乡通滇黔,一路一百九十里过宁乡通常荆,一路一百八十里过醴 陵通南昌,一路下长沙一百里通京会。” 县城移治为湘潭的发展提供 了契机。水陆交通的便利,极利于商贸经济的发展。从此商贾争相进 城开埠设店,城区逐渐形成依水列肆的格局,湘潭城区作为商业城市 开始兴起。欧阳修的湘潭县修修药师院佛殿记曾记录了湘潭商人 李迁之以商船航行于长江下游真州( 今江苏仪征) 一带,“贾江湖”、 “岁一贾其入数千万”,可见当时湘潭商业相当发达。 1 1 2 湘潭城市的崛起及城市文化的繁荣( 1 5 7 6 - 1 8 4 0 ) 1 1 2 1 湘潭城市裆局初现及城市商业的繁荣 明代,湘潭城区依仗其港口之利、驿道之便,傍水列肆,绵延十 余里,有“小南京 之称。万历年间( 1 5 7 3 - 1 6 2 0 ) ,湘潭商业兴盛,城 区面积扩展,旧城无法容纳庞大的工商群体,加上旧城水毁,经济社 会环境恶化,湘潭筑土城,城市规制远逾前代。嘉庆湘潭县志记 。周磊:湘潭历史考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前言,第3 页 。彭铁干:中国城市科学百科丛书一一湘潭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0 ,第8 页 一说五代五殷时期( 9 0 7 - 9 2 9 年)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建置( 卷二) 第1 0 页 i 9 硕士学位论文 载“湘潭县城明以前无考,嘉靖隆庆间广盗剽湘江,荆湘亡命乘机掠 市廛,窥库藏。万历四年,巡抚赵贤檄知县吴仲建今城,其制坐北朝 南,后负平冈,前临湘水,周围一千三百三十二丈,高一丈八尺,广 袤约三里许,垛凡二千六百有奇,门六:南日观湘,北日拱极,西日 瞻岳,南之东日文星,其东北日熙春,西南日通济,各覆以楼。” 同 时湘潭城外加巨砖卫护,成为砖城。城内二街和各巷又增加若干支巷, 街道系统初具规模。城外从燕子桥溯江而上直达锦湾,临河设市成街, 沿河码头林立,“四方贸易,辐辏于斯”为湘潭商业、转运的中心。 明代,湘潭商贸经济迅速发展,从万历年间( 1 5 7 3 - 1 6 2 0 ) 开始 湘潭己取代长沙成为湖南的商贸中心和江南商业重镇。湘潭能获得如 此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到明代 时,长江以南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江浙由于部分田地用于桑业种 植,粮食产量下降,不仅粮食产销中心的桂冠让位于湖广,而且江浙 粮食还仰赖于湖广输入。有资料证实自明正统( 1 4 3 5 - 1 4 4 9 ) 时起, 湖广( 主要是湖南) 的稻米已开始大量向江南等地输出,到万历时湖 南米输出更达到“各省商人射利,皆舍其本业,百千万艘,入楚籴谷” 的程度。万历末湖广“禁米不得下江,( 江南) 米一时涌贵,斗 至一百五六十钱。时非水非旱,田禾蔽野,而所惬忧。平粜抑价,吴 江县立破一百二十余家”回。江南即使在平年亦仰赖外地稻米。清代 湖南的粮食输出更盛于明朝。“湖广之粮独重于天下,长沙一郡之粮 又独重于十七州郡,此人人所知也。” 康熙三十八年( 1 6 9 9 ) 六月一 日的上谕,云:“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 粟”固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情况。湖南成为全国主要的粮食出产区之一。 。嘉庆二十三年刊湘潭县志城市( 卷六) ,第1 页 。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 编历史卷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编委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5 , 第4 4 7 - 4 4 8 页 o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赋役( 卷六) ,第s 页 。中国人民大学编:清史编年( 卷二上)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1 5 6 页 1 0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而据雍正元年兵科给事中陈世侄奏称“湖南之米多聚于湘潭、衡州等 处”,礼科给事中缪沅也奏称湖南“积谷聚集湘潭”,回光绪湘潭县 志也载:“米谷自衡州而下,多聚于此”国可见湘潭是湖南粮食的产 销转运中心。从明后期开始,湘潭米市即成为“江南之巨者”,清中 叶更是成为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粮食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湘潭市场的 发展,使湘潭一跃成为湖南的商贸中心。其次,湘潭地利的优越。湘 潭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湘潭古称“九曲环治之胜”,湖南地理 志湘潭条下记载:湘江至此,“水凡九曲,形如弓字,行二百四 十余里,通行无阻。” 湘潭城外湘江段是一个“u ”字形大弯,此段 河流水深河宽,而且县城建在北岸,在冬季能挡住强劲的北风,“江 形稍曲,北风势缓”, 沿江2 0 里均为天然良港。与此相反,长沙城 外“江宽流急”“北风势紧”又无小港可以湾入,虽有一水陆洲,但 其正处江中,左右无依,且江水涨时,多为淹没,只可作船舶暂时停 靠之用,不具备港口条件,因而原本应停长沙的船只全都转停湘潭。 湘潭陆路位置亦优于长沙,古驿道分五路通向毗邻县省,不仅湘东、 湘南产品都往湘潭集散,滇、黔、粤、桂各省货物出西北者必经“湘、 沅”而集湘潭。光绪湘潭县志记载:“自古言,治生者必居天下 之中,尽地力则近菽泽勤畜牧,史言江淮以南无干金之产,亦无冻馁 之家,长沙于前古卑湿最贫,南依五岭,洞庭阻其下游,行旅转运颇 伤艰险,然岭表、滇、黔必道湘、沅,则西北铉货往者,亦就湘、沅 舟运以往,而长沙水步不利泊船,故皆辏湘潭,自前明移县治以来杨 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舣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天下 第一壮县也。” 赖天时、地利、人和,湘潭成为湖南第一大商业都会。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第7 4 0 折,第二册,第1 6 1 折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风俗* ( 卷十一) ,第4 页 。周磊:湘潭历史考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1 2 3 页 。王国栋:请浚长沙北门旧河疏,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 卷9 3 ) ,史料丛刊正编 7 3 1 号,第4 1 4 5 页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态货殖( 卷十一) ,第l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1 1 2 2 城市商业的鼎盛及城区的形成 明末清初,湘潭兵连祸接5 0 余年,湘潭屡遭屠城,生灵涂炭, 城邑丘墟,自骨蔽野,极目萧条,经济社会发展中断,康熙初年 ( 1 6 6 2 - 1 6 7 2 ) ,湘潭城区仅存3 0 0 0 余人,光绪湘潭县志记载: “明代流寇迄三藩之乱,县当兵冲,逃死殆尽,及复业,城总土著无 几,豫章之商十室而九。”本来人丁兴旺,商业繁荣的湘潭,几尽毁 灭。 康熙十八年( 1 6 7 9 ) 以后,清政府的统治趋于稳定,为舒解民困, 清政府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湘潭地区经济开始恢复、 发展,呈现出一片“人烟稠密,冠盖如云,语言林立,商贾云连”的 状况。同时清政府实行“免征粮食税,整顿税关,减轻市税”的“嘉 惠商民”政策。湘潭的商务逐渐恢复,雍正年间,重新成为湖南的商 贸中心,并于乾嘉年间臻于鼎盛。 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 清政府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 易口岸。处于湘江航运上下游交汇之处,号称“四通五达”之地的湘 潭成为中原与岭南、滇黔商路的连接点,加上邻近州县的物资,湘潭 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成为内地进入广州的商路枢纽。同时,苏、 浙、皖、闽的出口货物,因海禁,而改由江入湖,在湘潭集散改装, 湘潭的贸易中转地位更加突出,商业更加繁荣。湘潭一时呈现“商旅 辐辏,万商云集”的局面。嘉庆年间沿江码头已由明末的l o 余处增 至3 7 处。街市店铺毗连摊担密布,行、栈、庄、店达5 4 0 0 余家。o 其 时,湘潭市总“商分七帮,街分十总,人摩肩,夫争担,行者不遑趾。 居者不暇餐,廛密善焚,弥火弥盛。郊业野之外,闻邑之官声焉。” 此时,湘潭米市成为与无锡、芜湖、九江比肩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货殖( 卷十一) ,第1 页 9 尹铁凡:* 湘潭经济史略,长沙,湖南人们出版社,2 0 0 3 ,第1 4 5 页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货殖( 卷十一) ,第3 页 1 2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湘潭也是名扬全国的“药都”,云贵等1 6 省及南亚诸国药材均在湘潭 集散;湘潭还是湖南苏广洋货业批发中心和最大的茶叶外销集散市 场。“繁荣实为湘省第一”。 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乾隆年问秦缫大建砖城, 城区规制在明代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城分六门,城内为县衙及达官贵 人居处,繁华市总集中在城外,东连城堞,西抵窑湾,北负丘陵,南 瞰湘水,街道分河、正、后三重,沿延江岸,自大埠桥至求子桥带状 伸展,绵长约十五六里,略作半月形。正街路面用石板铺成,宽十五 尺,两旁廛肆鳞次栉比,店铺、客栈应有尽有,十四总至十七总为富 商大贾萃集之区,湘潭商业精华所在。嘉庆湘潭县志记载:“城 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甲乙之货云吨雾集,为 湖南一大码头。”回 1 1 3 湘潭城市发展的迟滞及城市文化的近代变迁( 1 8 4 0 - 1 9 0 4 ) 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 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小商品经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冲 击,而渐趋衰落,湘潭虽地处中国内陆,但作为一个转口贸易口岸、 商业巨埠,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经济不可避免地 受到巨大的影响,商务由盛转衰。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刺 激了湘潭近代工业的产生。 1 1 3 1 通商口岸的陆续开辟和湘潭商贸转口枢纽地位的下降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个口岸,“五口通商”对湘潭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海的开埠及其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导致“湘潭广州” 这一传统商路地位的下降,东南沿海货物不再从湘潭转运。特别是咸 丰八年( 1 8 5 8 ) ,邻近湖南的汉口、九江的开埠对湘潭商务的影响更 。大公报民国十年十月- - - i - a 日,第六版 。嘉庆二十三年刊湘潭县志风俗( 卷三十九) ,第4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大。“开汉口、九江,建夷馆,县市遂衰。”汉口开埠后,日渐成为 湖南对外贸易的主要转口之地,以前经湘潭集散的北五省商品改由汉 口外运,湖南的大米、茶叶、鞭炮等源源不断运往汉口,转口出洋。 繁荣了百余年的广州越五岭至内地的传统商路北移,湘潭中外贸易转 运站的作用因之大大削弱,贸易中心地位随之动摇。1 8 9 0 年梧州开 埠,云、贵物资改经广西百色、柳州直达梧州,海运至香港,再转上 海。内陆至广州的转口商路进一步衰落,湘潭转运贸易进一步减少。 1 1 3 2 湘军对湘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湘军集团的兴起对近代湘潭产生了深远影响。湘潭是湘军的大本 营,受湘军军需、军饷巨大需求的刺激,工商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出 现畸形的战时辉煌。“军兴,文武衣冠稍盛,城中几三千户,栋字整 峻矣”留,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将士掠夺了大量的财物, 他们回家以后,或买田置地,或投资商业,造成了咸同时期湘潭经济 社会的短暂繁荣。“及寇平,诸将拥资还,博戏倡优,相高以侈靡, 尝一夜输银至巨万,明日举典商部帖偿之,传以为豪,未十年,焐无 余矣。” 同时,湘潭担负着湘军庞大的军费开支,“咸丰四年,曾国 藩以侍郎督师专征东南,治兵湘衡,倚湘潭为饷源,其后筹饷劝输则 取之湘潭,动出商征”回,“湖南军饷乏,则取办湘潭” 湘军军饷出 湖南,究其实有百分之八十出自湘潭。沉重的商税,造成民穷商困的 局面。咸丰五年( 1 8 5 5 ) 湘潭成立厘金分局,下设卡局,城区分卡极 多,湘潭两岸卡局遍布,共有1 3 处,年收厘金1 0 万两左右,以资江 南军饷,第二年,又设湘潭盐茶分局,专办盐茶厘金兼营批发。咸丰 十年( 1 8 6 0 ) 为专供湘军军饷,又设东征局,在原厘金上加征半厘,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货殖( 卷十一) ,第3 页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建置( 卷二) ,第4 页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货殖( 卷十一) ,第4 页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建置( 卷二) ,第4 页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五行( 卷九) ,第3 页 1 4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即在原税率基础上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这些局卡多由官绅把持,苛政 滥收,勒索中饱。“商贩往来其间者,逐以层层剥蚀,屡蹶不前,而 潭市贸易因之亦形萧条”,“致令商民饮恨,商业日铎”,“商贩、小贸 尽趋长沙,若长此不变,必使繁富之区,一变而为历史上之泡影”,关 卡林立,税金繁重妨碍湘潭商业的发展。中小商贩从自身利益出发强 烈反抗这种政策。同治二年( 1 8 6 3 ) ,“商民以厘金局刻核过甚罢市”圆。 湘军集团的兴起,一方面,湘潭绅权势力随湘军将领拥资归里,获得 进一步发展,绅士权势显赫,操纵地方政权,思想守旧,顽固地拒绝 外来新鲜事物,这是湘潭在近代化过程中步履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少数开明者,因转战南北,接触到西方的先进知识,为了 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多以优越的条件,教育、培养子弟,造成近现 代湘潭人才辈出。 1 1 3 3 城市的近代化起步 在这一时期内,随着外国资本的输入和商品的推销,封闭的自然 经济受到强有力的冲击,湘潭经济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而且民族 工商业萌芽,近代工业生产开始出现,手工业作坊迅速发展,商业贸 易范围迅速扩大,从土货贸易为主,逐渐向土洋并主转变,传统市场 逐渐衰落,新兴市场迅速崛起。 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设厂的 刺激,湘潭近代工业由此诞生。在湘潭近代工业中,化学工业起步最 早,光绪二十四年( 1 8 9 8 ) 七月,湘潭监生张本圭创立湖南化学制造 公司,开省内化工工业之先河。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 民主革命斗士 禹之谟在湘潭城创办湘利黔织布局,近代棉纺织业开始起步。 湘潭近代的交通、邮政、电报也发端于这一时期。湘潭近代交通 。徐泰来周磊吴加章:辛亥革命在湘潭,期潭大学学报- 社科版玑1 9 8 1 年第4 期 第6 页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事纪( 卷三) ,第1 5 页 1 5 硕士学位论文 肇始于内河航运业,光绪二十四年( 1 8 9 8 ) 春,“鄂湘善后轮船局” 开辟的长潭( 长沙一湘潭) 航线正式开航,湘潭近代轮船运输业从此 发轫。同年长沙至湘潭的电报业务开通。光绪二十五年( 1 8 9 9 ) 近代 邮政业务推广至湘潭。光绪二十六年( 1 9 0 0 ) 株萍铁路动工兴建,近 代陆路交通开始起步。 1 8 4 0 - 1 9 0 4 年这一时期是湘潭半盛半衰的时期。这是由于太平天 国运动的兴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太平军与湘军战斗的主战场,造 成江淮商路断绝,“寇乱,江路绝,专恃湘潭通岭南五口”北五省及 滇、黔货物这一时期仍寻湘出口。而且,战争造成江南大部分地区经 济的崩溃,长时间内经济难以恢复,使彳导这一商路很难在短期内取代 内陆至广州的商路。更主要的是由于湘潭浓郁的商业氛围、坚实的商 业根基,自清代中叶直至长沙开埠的大半个世纪,湘潭仍不失为国内 物资集散的传统市场和省内贸易中心。此期湘潭商业虽然由盛转衰, 但依然十分繁华。坊市三重,工商十万,市声喧嗔达于郊邑之外,每 逢佳节或清廷庆典,十总通衢,张灯节彩,斗巧炫奇,日费万金不惜, 流金溢彩丝毫不逊以前。 1 1 4 湘潭城市地位的下降及城市近代化的延续( 1 9 0 4 - 1 9 4 9 ) 1 9 0 4 - 1 9 4 9 年是湘潭城市地位下降及城市文化近代变迁延续的时 期。1 9 0 4 年长沙开埠以后,迅速崛起成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湘潭湖南商业贸易中心的桂冠失落。这主要是以下因素的影 响: 1 1 4 1 长沙开埠的影响 光绪三十年( 1 9 0 4 ) 七月长沙正式开埠,大量洋货直接进入湖南 腹地,大至开矿设厂,小至缝衣钢针,无所不有;以至一时洋货充斥, 纺织品、五金制品、搪瓷制品、电器材料、化工产品、煤油等大宗洋 。光绪十四年刊湘潭县志货殖( 卷十一) ,第3 页 t 6 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 货源源不断输入,1 9 0 4 - 1 9 1 1 年长沙开埠短短的8 年,长沙海关进口 洋货就达3 3 8 8 万关平两。长沙开埠后,迅速成为省内洋货批发、分 销中心。同时,洋商以长沙为据点,大量收购桐油、茶叶、猪鬃、皮 毛、棕片、苎麻、湘莲、烟叶、五倍子、和矿产品等农矿产品,省内 农产品和矿产品市场向长沙转移,湘中及滨湖区与鄂、豫、j i l 、苏、 浙等省的商货交贸转趋长沙集散,长沙逐渐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长江流域七大棉纱市场之一、全省农副产品与矿产品的集散转运中心 和外国商品转销中心,一时百货辐辏,商贾云连。而湘潭市场则趋于 衰落,原先在湘潭集散的湘中等地商品改往汉口、长沙集散。 1 。1 4 2 近代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事业的兴起,湘潭地利优势逐 渐丧失 中国古代经济网络依水道铺开,木帆船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运载 工具,陆上车载背负只是辅助形式,因此繁荣中心多为水运节点,湘 潭是湘江黄金水道上下游交替的枢纽,也是滇、黔、粤、桂陆上进入 中原的商业孔道,传统商道和运载方式造就了“木帆船时代”湘潭的 辉煌,随着铁路和近代航运业的兴起,传统商路和运载方式发生了根 本的改变,湘潭繁荣日见陵替。 创办近代的交通邮电设施是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湘潭的近代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在帝国主义入侵和军阀统治 的双重压迫下艰难起步,曲折发展,但仍然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 状态。 光绪二十四年( 1 8 9 8 ) 春,。鄂湘善后轮船局”开辟的长潭( 长 沙一湘潭) 航线正式开航,湘潭近代轮船运输业从此开始。光绪二十 七年( 1 9 0 1 ) 英商太古、怡和轮船公司,在湘潭十总、十二总设办事 处,建码头,1 9 0 4 年完工,进行轮运业务。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 。尹铁凡:湘潭经济史略,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1 7 3 页 1 7 硕士学位论文 日本日清汽船会社,正式开辟汉口至湘潭航线,载客运货。本地民营 内河航运业也开始兴起,但由于资本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 后,只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长。近代先进水 运交通的兴起,使湘潭的货物集散地位迅速下降,货物转趋汉口、长 沙等地。 光绪二十四年( 1 8 9 8 ) 长沙至湘潭的电报业务开通。光绪二十五 年( 1 8 9 9 ) 1 1 月2 9 日湘潭邮局成立,传统邮驿逐渐失去作用,新的 邮政运输网络开始发展。 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 ,株萍铁路筑成,江西货物由水运改为铁 路运输,不再取道湘潭。宣统二年( 1 9 1 0 ) ,粤汉铁路长株段与株萍 铁路相接通车,湘江上游各县的物产渐移株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