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1).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1).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1).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1).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吴越春秋是一部反映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斗争的著作,在文学史上具 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其内容中既蕴涵着较为丰富深刻的历史意识,艺术上 又表现出与史传迥乎不同的特征。本文除了考察其作者卷帙、思想内涵、文学色 彩等外,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提炼出符合吴越春秋叙事艺术实际的几个问 题,阐释它们对史传的继承和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以期揭示吴越春秋在我国 古代叙事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论文主体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辨吴越春秋的作者和卷帙。第二部分 审视吴越春秋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内涵。第三部分探究吴越春秋的叙事艺 术。第四部分观照吴越春秋的文学色彩。第五部分考察吴越春秋叙事艺 术形成的原因。这样,就对吴越春秋这部著作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 不仅重新审视了吴越春秋自身在史料、思想内涵及文学色彩上的价值,而且 着重探讨了它的叙事艺术及成因,从而对它在我国古代叙事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有了新的认识。文章旨在表明,吴越春秋体现了东汉“文史分流”的趋势, 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滥觞,对于探讨我国叙事艺术的发展过程有较大的价值。 关键词:作者卷帙,思想内涵,叙事艺术,文学特征,地位,成因 a b s t r a c t : w uy u ec h u nq 氓ab o o ka b o u tt h ew a rf o rl e a d e r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w os t a t e s w ua n dy u e , h a st h ep a r t i c u l a rp o s i t i o na n dv a l u e si n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t u e i t p o s s e s s e s t h e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f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i t sc o n t e n tw i t ht h ea r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m p l e t e l yd i f f e r e n t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o t h e rt h a nd i s c u s s i n gi t s a u t h o ra n dv o l u m e s ,i t st h o u g h t sa n dc o n t e n t ,i t sl i t e r a r yt i n t 仳st e x ta b s t r a c t ss o m e q u e s t i o n sa c c o r d i n gw i t ht h e n a r r a t i v ea r to f 耽y u ec h u na i ua n de n u c a e a t eh o wi t i n h e r i tt h eh i s t o f i c ml i t e r a t u r sa n di n f l u e n c et h ea f l e r t i n ef i e t i o ns oa st od i s c o v e ri t s v a l u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n c i e n tn a r r a t i v ea r t t h i st e x tc o n s i s t so f f i v ec h a p t e r st or o u n d l ya n a l y z et h i sb o o k c h a p t e ro n ed o e s s o m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i t sa u t h o ra n dv o l u m e s c h a p t e rt w oi sa b o u ti t sv a l u eo n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i t st h o u g h ta n dc o n t e n t 。c h a p t e rt h r e ed i s c u s s e si t sn a r r a t i v e a r t 。c h a p t e rf o u ri sa b o u ti t sl i t e r a r yt i n t s 。c h a p t e rf i v ei sa b o u tt h er e a s o nw h y i t s n a r r a t i v ea r ti sd e v e l o p e d c h a p t e rt h r e ea n dc h a p t e rf i v ew i l lb ee m p h a s i z e ds oa st o a s c e r t a i ni t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aa n c i e n tn a r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e x t 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b o o ki st h eo r 百no fc h i n ah i s t o r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a ti th a st h e h i 曲v a l u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a n a r r a t i v ea r td u r i n g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w h e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t r e n d e dt od e v e l o ps e p a r a t e l y k e yw o r d s :a u t h o ra n dc h a p t e r ,t h o u g h ta n dc o n t e n t ,n a r r a t i v ea r t ,l i t e r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p o s i t i o n ,r e a s o n u 中文摘要 绪论 吴越春秋这部著作自阿世以来,研究者甚少。进入八十年代,它逐渐引 起人们的重视,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仅出现了一批点校本、注译本,还出 现了大量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的单篇论文。这些研究主要都集中在两个方 面。一,今本吴越春秋是否为东汉赵晔原书? 二,吴越春秋到底是史书 还是小说? 这两个问题学术界尚在讨论中,共识还未形成,研究还需深入。另外, 以目前研究的重点一吴越春秋的性质问题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片面之处 主张该书为小说的学者,多数仍是孤立地研究其文学成就,而没有把它放在整个 古代叙事发展史上来进行考察,没有认识到它在其中的地位,而这才是吴越春 秋的主要价值所在因此,本文在全面研究吴越春秋的作者卷帙、史料价 值、思想构成及文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鳃是它在叙事艺术上对史传的继承 突破以及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以期揭示它在古代叙事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 值。 第一章吴越春秋作者与卷帙考辨 现存十卷本吴越春秋的作者到底是谁,自古及今共有五种说法:1 、赵 晔、杨方不定说,2 、杨方更撰说,3 、赵晔原书说,4 、皇甫遵传赵晔书说,5 、 汉晋间人伪托说对第1 、2 种说法,我们通过史籍所载杨方之书的名称、卷数 及今本吴越春秋的完备结构的考察,认为是不成立的。第五种说法,我们在 曹林娣关于( 吴越春秋) 的作者及成书年代的基础上,结合吴越春秋思 想特征的考察,也认为它是不能成立的。第三种说法则认为皇甫遵十卷本乃是以 赵晔十二卷本与杨方五卷本二书为参本考定而成,而皇甫本即今本。对于这种说 法,我们主要通过对书中语言风格、避讳情况及历代诸书有关此书的弓l 文( 主要 以太平御览为例) 的考察,认为它是不成立的综上,我们认为今本是汉人 赵晔原著。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对质汉书赵晔本传及其师杜抚传的考察, 认为赵晔生活于东汉光武、明、章、和帝四朝,其吴越春秋约成书于章、和 二帝时期其次,有关今本吴越春秋是残本亦或足本的问题。对此。我们结 合左传、国语、史记等书中有关吴越之事的记载以及史记注、文 选注及太平御览等书中吴越春秋,的引文,认为吴越春秋在流传过 1 1 1 程中亡逸了两卷,今本是残本。而亡逸的两卷,其一应该在今本阖间内传之 后,夫差内传之前,主要内容应是记叙阖闾“南伐于越”的橘李之战和夫差 即位三年的励精图治。另外可能杂以阖闾之葬礼等次要内容另一卷应该在今本 越王无余外传之后,勾践入臣外传之前,主要内容应是记叙勾践轻信所 谓“大朋之龟”的吉兆,不听范蠡劝谏,轻率伐吴,导致兵败夫椒,不得不退守 会稽,与吴行成。这部分内容中应该是融合了范蠡、文种二人的生平及其入越经 过的。 第二章吴越春秋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内涵 吴越春秋虽然在史实的记载中有虚构和夸饰的成分,但其中记载的一些 史料却是信而有征的,对今天研究吴越历史有较大的价值。特别是赵晔自身搜集 的文献及民间传说中,更是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浙江古吴越民族的生产发展、 城郭建筑、交通设施等情况,对我们今天了解当时吴越民族的文明程度及人文地 理概况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本书反映了春秋时代吴越地区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 其次,本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城市、建筑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吴 越春秋不仅具有史料上的重要价值,而且其思想内容也颇为丰富深刻。这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兴亡成败之理,2 提倡忠信仁义观念,3 表现 吴越人民的尚武精神和复仇意志。此外,吴越春秋对占h 等神秘方术的描写 表现了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 第三章从历史叙事走向文学叙事一吴越春秋的叙事艺术 吴越春秋是史书,还是小说?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以历代史书及目 录学家都将之归入史部不归入小说类而认定它为史书,因为传统目录学的小说概 念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完全不同的。相反,我们认为历代史书所说的“杂史” 相对于他们的小说概念,更具备现代小说艺术的菜些基本要素,如叙事、虚构故 事等,也许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根据 吴越春秋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 它是小说,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审美形象建构过程中的想象与 创造。吴越春秋中虚构手法的运用,固然也有补充事件发展过程中不足链条 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虚构来塑造人物形象,建构其审美形象体系,表 达作者的审美理想。赵晔通过对史料的运用来完成这一过程。主要方法有1 、传 闻异辞,择善而从,2 、博采史料,重新组合,3 、曲意改铸,移花接木,4 、点 染生发,踵事增华尽管作者处理史料的手法多种多样,但始终都遵循这样一个 基本原则,即服从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对历史的现实进行具体的审美把握,用 审美理想之虚驾驭史籍材料之实,经过艺术的想象和概括去创作。这种创作手法, 已经不是历史的,而是文学的了。二、吴越春秋的叙事结构。吴越春秋的 叙事结构,已经与史传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呈现出小说的特征。吴越春秋叙 事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体制、时空关系、叙事元始这三个方面。1 、叙 事体制。吴越春秋的叙事体制在继承史传特点的同时,已经有了较大的创新, 展现出从历史叙事向文学叙事演进的轨迹。首先,作者把全书的时空结构分成两 大板块,在今存的前五卷中主要叙吴事,为内传,后五卷主要叙越事,为外传, 并且吴中有越,越中有吴,形成了内外对应而又交叉结合的两大板块式的结构, 这是以往叙事作品中所未见的其次,具体到吴越两国各自的历史中,虽然均以 “纪传体”为外形,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吴越两国的历史,但又不是纪传体和编年 体的简单揉合全书从吴楚争霸、吴越争霸的角度来描叙二国兴亡的历史,其中 又以吴王阖闻和楚国、夫差和越王勾践争霸过程中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作为 重点来进行大胆剪裁。它既避免了编年体逐年刻板记事所带来的事件的零碎,也 避免了 史记纪传体由于“各国分载,各人分书”而导致的事件的重复或割裂, 使读者能够在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历史过程 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最后,吴越春秋现存的十卷中,以“纪传体”为外形, 表面看起来是“依人而述”实际上却是“依事而述”,其内部已经萌生了长篇叙 事的机制,不仅上卷的五篇传记彼此勾连,前后照应,而且下卷“入臣”、“归国”, “阴谋”、“伐吴”这四卷,以时间为序将勾践的事件分割成彼此相对独立又互相 关联的四个故事,形成了类似于明清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的“章回”形式这是 吴越春秋对史传文学的叙事方式继承最多、创新最大同时也对后世小说影响 最大的地方。2 、时空关系。在作者所描写的吴越历史中,围闾、夫差时期和勾 践时期,尤其是勾践时期,在相同单位时阃里描写的扩张幅度远远超过其他历史 阶段,形成了吴越春秋叙事时空结构中强化的部分。在这里,它艺术地再现 了吴越争霸斗争的历史画面,完成了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塑造,是吴越 春秋艺术创造的精华所在这正是吴越春秋叙事时空与历史现实时空形态 的差异,也是其叙事结构的审美特点而这种审美与现实的时空差的出现,是和 作者对社会历史生活的认识和审美创造的需要紧密联系的。首先,作者对吴越两 国历史的独特认识深刻地影响了叙事时空形态其次,历史的现实时空虽然为叙 v 事时空提供了创造的基础,但审美创造的需要却发挥着叙事主体的作用,直接改 变着历史的现实时空。3 ,叙事元始。吴越春秋的重点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 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从两国的远祖开始写起,这种大跨度的时空操作及其带来的 独特的叙事效果,使得全书不仅仅停留在对吴越两国这段历史的叙写与评价上, 还具有了一种充满浓烈反省意识和兴衰感的历史哲学的思考,从而形成了它独特 的艺术魅力。我们认为,吴越春秋的这一开篇形式,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 元始”这一独特形式的形成,具有形态上的影响。三、吴越春秋的人物叙事。 吴越春秋的人物叙事成就,不仅仅在于塑造了几个性格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更重要的是。它既吸收了史记那种级差式人物体系的优点,又摆脱了史记 中“各国分书、各人分载”而造成的人物与人物之间孤立、缺少联系的缺陷,塑 造了一个具有系统联系的有机性格群体,每个人物虽然表现的深浅程度不同,但 在自己的位置上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从轴心人物的性格对照中,作者把吴 楚争霸、吴越争霸局面的形成及争霸结果产生的原因揭示得极为深刻;两翼人物 的性格及遭遇,不仅映衬出他们所辅佐的轴心人物的辉煌与黯淡,从他们身上, 还可窥见轴心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众多个性鲜明的过场人物,不仅有着独立的 美学价值,而且在自己的个性形态中,或折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都或强或弱地在整体功能上发挥着作用。总之,吴越春秋的人 物形象己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具有了长篇小说人物叙事的特征。而它所 建构的这种由轴心、两翼、过场三个系列组成的人物体系,对后世历史小说人物 体系的建立也有相当的影响。 第四章吴越春秋的文学特征 作为小说初发轫时期的作品,吴越春秋尽管在艺术上还不太成熟,但还 是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人物形象塑 造。吴越春秋中人物性格形态的构成主要有单一型、向心型、层递型和矛盾 型四种。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l 、独特的心理活动描写,2 、个性化的人物语 言,3 、精彩的细节描写,4 、融情入景的环境渲染,5 、对比映衬的手法。二、 悲剧色彩。吴越春秋的悲剧色彩体现在两个方面:l 、复仇情绪,2 、侠义精 神。众多复仇人物强烈的复仇意志、他们在复仇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抗争精 神,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侠义精神构成了吴越春秋一书浓重的悲剧色彩赵 晔正是通过这些充满悲剧精神的人物,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代吴越地区那不甘屈 v i 辱、轻生尚气的强悍民魂,表达着他对这种原始血性和侠义精神的崇尚与赞美 三、吴越春秋在大量的梦境神怪及占卜描写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蕴。 潜藏并律动着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探求意识,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世 俗人情、社会情绪和历史倾向。四,传奇色彩首先。吴越春秋写现实人物 的遭际和性格,揉合了奇妙的想象,从而赋予了人物以特定的感情其次,作者 的传奇描写渲染了吴越地区独特的文化与民俗最后,吴越春秋中的有些传 奇描写,虽然不包含什么特定的内容,意义,却在具体的史实之外,给全书的叙 事增加了波澜和情致,从而使文章更有故事性、趣味性。五,语言特色吴越 春秋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韵散相间,摇曳多姿,2 、俚语 歌谣,点缀其问,3 ,巧用隐语,亦庄亦谐,4 、妙用比喻,形象生动,5 、夸张 排比,铺张扬厉,6 、引经据典,持之有故。 第五章吴越春秋在我国叙事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原因 吴越春秋这部反映历史的著作呈现出妇此浓重的文学色彩,实现了从历 史叙事向文学叙事的转化,成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滥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 叙事能力在史传中的成长,以左传、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在叙事结构、 艺术虚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为吴越春秋提供了事富的养分,其叙事体制的 局限也呼唤着新的结构方式的出现二、“文史分流”的时代背景先秦时已出。 现了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文学性叙事多于历史性叙事的著作,它们的虚 构因素进一步增多。文学色彩趋于浓厚自史记后,文史开始出现明显分流。 出现了诸如燕丹予、蜀王本纪等堪称古小说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 的主要兴趣显然己不在记叙历史。而在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 或炫耀故邦,或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史骨”已被“诗心”侵蚀将近处在这 、样一个“文史分流”时代的吴越春秋,受到这种叙事风尚的影响,虽以历史 为叙述对象,其叙事方式却是极具文学性,保留了史学的因子而走向了文学三、 汉代的文化背景:l 、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兴盛。今文经学以“微言大义”解 经的学风在吴越春秋中留下了痕迹。书中大量谶纬之学影响下的阴阳灾异、 ,j 卜卦、星占、相术等神秘文化流贯其中,形成了吴越春秋一书重要的特点, 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小说。2 赋的兴感与文学意识的艨胧觉醒。两汉之 赋普遍采用虚构故事的叙述框架,虽然不无摹拟之嫌,但也表观文人们的叙事思 维有了不小的进步,虚构已成为他们惯用的手法了并且这种虚构已和史传里的 v 虚构有了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自觉的文学虚构。汉赋尤其是大赋注重对客观对象 的描摹,大大提高了人们叙述和描绘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了文学叙事和描写的 手法,吴越春秋中对一些民间传说的描绘不乏夸张渲染之处,正是在叙事描 写能力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 结论 吴越春秋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自身在史料、思想内容、文学色彩上所取 得的成就,而在于它处于“文史分流”这一时代背景,所体现出来的叙事能力从 史学向文学转化这一趋势,这一点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希望通过对它的研究, 促进对我国古代叙事艺术发展的探讨。 v i l i 绪论 演绎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斗争的吴越春秋,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吉籍中究竟 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我面对薄薄的这一本书而常常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然而,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为此,我只能先回到文献资料中去再思索,以期获 i 得他山之石的帮助。 吴越春秋这部著作,由于其题材为史,历史上多将之认定为史书。如隋 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列入“史部杂史类”,宋 史艺文志将之列入“别史类”和“霸史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之列入“载 记类”,虽然具体归属不同,但都不出“史部”这一范围。元代的徐天祜实际上也是 把它当作一部“视他书所记二国事为详”的历史著作加以刊行的。明代的钱福也倾 向于把它当作一部“后世补亡”的历史著作。既为历史著作,当然应该是信史,而 被归入史书的吴越春秋却由于书中不少史实上的讹误而削弱了它的可信度,造 成了人们对它的价值的忽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原因造成了它长久以来不被重视的 命运。虽然自魏晋以来许多著名学者在为史地、文学名著作注时常常引用此书,如 裴驷注史记、郦道元注水经、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李善注文选、李贤 注后汉书、司马贞、张守节注史记等,都征引了这部书的内容;一些类书如 北卷书钞、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对它也多所征引和抄录,但 对它的重视也仅止于此,研究者依然寥寥。清末以来,虽有一些学者对之进行研究, 如俞樾、孙诒让、徐乃昌等,但他们的研究多数局限在纠谬正讹、注疏考释等工作 上,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研究。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虽提及它,但也仅仅 以“赵晔吴越春秋,虽本史实,并含异闻”【1 l 一笔带过。其后徐敬修的说 部常识将之归入汉人小说类,认为它“颇似后世演义体之军事小说”【2 】,但没 有深入论述。六十年代出版的两部权威文学史,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一部在论及历史 散文时,对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的特点及对后世小说、戏曲韵影响有简要韵论述。 而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另一部文学史则对它只字不提。八十年代以来, 除了研究吴越地区历史文化的史学著作、文章等以吴越春秋为史料,从中探询 吴越历史外,随着对中国古小说研究的逐步深入,吴越春秋到底归属于历史还是 i i l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 上海古耱出版社2 0 0 4 年1 1 月 掰徐敬謦说部常识h 第3 8 页上海大东书局民国十四年再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说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而随着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吴越春秋也逐渐被 人们所重视,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首先体现在一些点校本、注译本的出现。 如苗麓吴越春秋点校本、薛耀天吴越春秋译注、刘玉才吴越春秋选译和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等。它们都主要集中在点校、译注、考证和辑佚上, 为今后吴越春秋的研究做出了基础性的工作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周生春的吴 越春秋辑校汇考,既对文本做了精细的校勘,又对历史上诸书所引吴越春秋中 与今本歧异之文及今本所无之文做了辑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吴越春秋提供了 理想的版本。其次,不少小说史论著在论及小说及其起源时,也都注意到了 考【5 】、周生 春的今本 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文言长篇历史小说【l o 】以及薛洪勋、王汝梅两种小说观念和对唐前 小说作品的再思考 1 1 1 等,则认为吴越春秋应属于历史小说。两种看法都有自 己的立论依据,学术界至今也还没有定论。坚持吴越春秋属于史书的学者认为, 就我国史系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吕氏春秋特殊外,凡日“春秋”者皆为编年体 史书,而历代史书和目录学家也一直把吴越春秋看作史书。书中所记的许多荒 诞不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所致,是时代局限,不能作为该书为小 说的证据。坚持吴越春秋属于小说的学者则认为,吴越春秋在取材、文章的 组织结构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史传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呈现出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综上所述,目前对吴越春秋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取得的成果也不少,但需 要开拓的空间依然存在。不仅目前对吴越春秋的研究还较为零散,不够全面系 统,以吴越春秋作为专书研究的著作还未出现,而且即以目前研究的重点一 吴 越春秋的性质问题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片面之处。主张该书为小说的学者,多 数仍是从其史料的真伪,即史实的真实与虚构,以及人物形象的鲜明、传奇色彩的 浓厚等方面来立论,充分挖掘它在虚构、人物塑造、传奇色彩等文学方面的成就, 以及它在人物、题材等方面对后世小说和戏曲的影响。这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就 i l l 东南文化 ,2 0 0 0 年第3 期 ”图书情报,2 0 0 4 年2 期 唧杨义,中国小说史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 9 9 5 年1 2 月 梆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4 年2 月 唧浙江大学擎报 。1 9 9 6 年第3 期 1 4 杭州大学学报1 9 8 4 年第1 期 n 浙江学刊1 9 8 9 年第1 期 吗苏州大学学报 1 9 8 4 年第1 期 ”浙江学刊1 9 8 9 年第5 期 i i q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9 9 4 年第3 期 i q 明清小说研究,1 9 9 7 年第4 期 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吴越春秋本身来讲,它固然有较为浓厚的文学色彩,但其文学成就却也是有限 的。它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也不仅仅体现在题材上孤立地研究它的文学成就,并 不能真正认识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作为史记之后出现的一部以“春秋一为名、 反映历史的叙事作品,为什么它的史学特征相对削弱,丽文学特征却明显加强,这 一文学化过程,它是如何完成的? 它在叙事艺术上对史传文学有什么继承和突破, 对后世小说又有什么开拓和创新? 这才是吴越春秋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才是当 前吴越春秋研究的新视野。因此,本文在全面研究吴越春秋的作者卷帙、 史料价值、思想构成及文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的是它在叙事艺术上对史传的 继承突破以及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研究吴越春秋的叙事艺术,必然要运用叙事理论,但我既对理论思维十分 笨拙,也觉得纯粹运用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的西方叙事学理论来探讨中国的作 品,未免有点削足适履。因此,本文并不打算完全以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一些概念诸 如叙事者、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吴越春秋,而是结合中国的叙事传统,提炼出符合 吴越春秋叙事艺术实际的三个方面一虚实关系、叙事结构、人物叙事,探讨它 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对史传文学的继承与对小说的影响。虚实关系是反映历史的 叙事作品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不管是史传文学还是历史小说,这是中国叙事传统 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叙事现象。叙事结构则是叙事艺术的核心,吴越春秋之所以在 叙事艺术上对史传有所拓展,主要也在于此。人物不是西方叙事理论的重点,却是 中国叙事作品的核心,吴越春秋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少数几个足够鲜明,但其整 个人物体系却显现出和史传文学迥乎不同的性质,这是其叙事艺术的另一突出特点。 因此,我以为这三个方面是吴越春秋叙事艺术的重点,是其价值所在,也是我 试图有所阐释、有所创新的地方。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愿望,而愿望与现实之间 总是会有差距的,只希望这之间的差距不要太大。 4 第一章吴越春秋 作者与卷帙考辨 第一章吴越春秋作者与卷帙考辨 演绎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相继兴亡故事的今本吴越春秋,是一部充满诸多未 解之谜的著作。长期以来,学者们在今本是否为赵晔原著、今本是足本还是残本 等问题上,始终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 者将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这一章笔 对今本吴越春秋的作者、卷帙等问 第一节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关于吴越春秋的作者,自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哗著吴越春秋” 后,历代史书著录如隋书经籍志、1 日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等都将之归入东汉赵晔名下而历代一些私人著录如郡斋读 书志、文献通考等也以之为赵晔作品如此看来,赵晔为吴越春秋的作 者是无可怀疑的。然而。在唐以前的史籍著录中,吴越春秋均记为十二卷,自 宋史艺文志以后,开始出现分歧。宋史艺文志录吴越春秋十卷, 目前所知最早的刊本南宋汪纲刻本即为十卷本,而现存最早的刊本元大德本也是 十卷本。现在流传的各种吴越春秋版本皆是以元大德本为祖本( 我们可称之 为今本) 。另外,隋书经籍志、( i e i 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郡 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等均同时载有晋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和皇甫遵 传 吴越春秋十卷。宋史艺文志亦载皇甫遵注吴越春秋十卷,杨方之 书则不见著录。而宋志以下,皇甫遵之书也不见著录。赵晔之书由十二卷变 为十卷,而五卷的杨方之书和十卷的皇甫遵之书却不见踪影,由此遂引发后人对 今传十卷本究竟出于谁人之手的怀疑。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 说法: 1 ,赵晔、杨方不定说。明杨慎在丹铅余录卷十四说:“汉书。赵晔撰 吴越春秋,晋书,杨方亦撰吴越春秋。今世所传,晔耶? 方耶? ”清人 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完全承袭杨慎的这一说法而不加论断 2 ,杨方更撰说。今人黄云眉在古今伪书考补正中认为:。今世所传之吴 越春秋,殆即杨方更撰之本,经后人析五卷为十卷,又误去其削繁之名。” 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 ,赵晔原书说。元大德本徐天祜吴越春秋序认为杨方、皇甫遵二书今人 罕见,独晔书行于世。胡应鳞少室山房笔丛卷五丹铅新录一、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亦从此说。 4 ,皇甫遵传赵哗书说崇文总目卷三在著录了“吴越春秋十卷”和吴 越春秋传十卷后,又说:“唐皇甫遵注。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卷。其后有 杨方者,以晔所撰为烦,又刊削之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自崇 文总目此说一出,马端临文献通考、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皆从 此说。 5 ,汉晋间人伪托说。今人陈中凡先生认为:“吴越春秋不出于后汉赵晔之 手,而为汉晋间人讲述古史并附会民间传说的一种说部。”【i l 以上五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即怀疑今本吴越春秋可能为杨方所作。第 二种说法则明确认为今本为杨方所作。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均是怀疑或否定赵 晔对此书的著作权。事实是否如此昵? 杨方之书,隋书经籍志明确载为“吴 越春秋削繁五卷”,不仅书名与今本不同,卷数也不一致。至于黄云眉所认为的 杨方书为五卷,后人析五卷为十卷则更是不能成立。按崇文总目所说,杨方 之所以撰吴越春秋削繁,乃是因其嫌赵晔吴越春秋太烦而大加芟削,则后 人更没有理由将其由五卷硬析为十卷。况且今本吴越春秋在全书结构上仿史 书纪传体,一卷一传,每一传都是独立的同时又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完 备,显然不是从五卷变化而来。所以杨方更撰说不足信。 第五种说法中,陈中凡先生直接否定赵晔的编撰权,并认为此书不成于东汉, 而在汉晋间。此说与前人极为不同。但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曹林娣在关 于( 吴越春秋) 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辨析。这里再补充三点, 以证陈说之非。首先,吴越春秋描绘了众多复仇人物的复仇之举,以极尽夸张 虚构之能事来表现伍子胥、勾践等人的复仇意志。这是本书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方 面。我们知道,两汉时,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统治阶级的提倡,复仇之风久盛 不衰。但由于这种复仇之风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极大,因此自汉代以后即遭到一 定程度的遏制,如三国魏文帝规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f 2 】,梁武帝下诏“不得 挟以私仇而相报复。若有犯者,严加裁问”【3 】,北周武帝规定天下报仇“犯者以杀 川论吴越春秋) 为汉晋间说部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文学遗产增刊) 第七辑。 脚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8 2 页 m 粱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9 2 页 6 第一章昊越春秋,作者与卷帙考辨 人论”【l j 等等,由此可证明吴越春秋必定成书于三国魏晋前即东汉时。其次, 两汉时慷慨助人、轻命重气的任侠之风盛行,整个社会自上而下都有一种对游侠 近乎崇拜的心理。加之两汉士人对气节的看重,造成了两汉社会尤其是文人中崇 尚名节、轻生尚气的风气。吴越春秋以极为高昂的笔调礼赞了江上渔父、濑水 击绵女等人的侠义牺牲精神,其思想特征正与两汉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极为合 拍,而与魏晋时世人处于乱世而感人生短促、寻求苟安的生命观、价值观格格不 入。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史实的增添,也体现了此书的汉代时代特征。吴太伯 传中,对太伯让国奔吴的记载,作者在前代典籍的基础上增加了太伯、仲雍奔 荆蛮后,古公卒,二人回来赴丧,丧毕再归句吴一事。我们知道,汉代统治者标 榜以孝治天下,孝的观念对汉人来说至为重要。太伯仲雍让国出奔,在汉人看来, 虽为有义,于孝上却不怎么说得过去。赵晔让二人在古公卒后回来奔丧,则二人 尚不失为孝子。这一点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也是此书为汉人所著的一个 内在的证据。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皇甫遵十卷本乃是以赵晔十二卷本与杨方五卷本二书为参 本考定而成,而皇甫本即今本。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多从此说,如曹林娣关 于( 吴越春秋) 的作者与成书年代、梁宗华现行十卷本( 吴越春秋) 考识、 张觉( 吴越春秋) 考、周生春今本吴越春秋) 版本渊源考等。但是,上 述几人对皇甫遵本与赵晔本关系的看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曹林娣文只说皇 甫遵本依据赵晔十二卷本和杨方五卷本重新作了编定而成十卷本,并未对删掉的 两卷内容加以说明;梁宗华则认为皇甫遵本为注本,其删掉的两卷内容可能为名 物典故。梁文还认为,在崇文总目成书时,赵晔十二卷本未被发现,故将皇 甫遵本的传与注分离开来而成赵哗昊越春秋十卷和皇甫遵吴越春秋传十 、卷。故今本虽经皇甫遵改动,但鉴于其注已失传,故著作权仍应属于赵晔。张觉 也认为皇甫遵考定的卷本是注本,只是其后流传的本子删掉了他的注,而转题赵 晔撰。以上三人中,曹文对两者关系的说法太笼统可不论;,粱文和张文则均认 为皇甫遵除了改十二卷为十卷外,只是对之作了注释的工作,皇甫遵本是注本, 而流传至今的吴越春秋的本文虽经改动,但仍为赵晔所撰事实是否如此呢? 皇甫遵之书, 隋书经籍志载为吴越春秋,新旧唐志均载为吴越春 秋传,自崇文总耳才以之为注本,宋史艺文志沿用崇文总目之说 埘北史周本纪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5 0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认为“皇甫遵注吴越春秋十卷”。梁张二人以皇甫遵本为注本即本此然而, 古人所说的“传”,并非专指依本文逐字逐句解释字句及大意,而更多的或是指依 本文解释其微言大义,如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或指不依本文而别 自为说,如左传、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今本虽然窜有解释字意文意 之注,但此注并非皇甫遵所作,而是后人所作。何以见得呢? 越王无余外传 云,“( 禹) 家于西羌,地日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帝尧之时,”。联系上下 文意,可知“石纽在蜀西川也”一句是“石纽”一词之注。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 元7 5 7 年) ,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为剑南西川,简称西川。“西川”一名始于此。 皇甫遵一书在隋志中即有著录,可知其人至迟应生于隋代,其书显然不可能 出现“西川”之称。因此,依据隋志、新旧唐志所载,皇甫遵之书应是别 有所撰,而不是对赵晔之书作注。由以上分析可知,梁文、张文以皇甫遵之书为 注本,今本为皇甫遵之书而去其注之说不成立。 周生春认为皂甫遵之书并非由赵晔书本文和皇甫遵之注组成,而是依据赵晔、 杨方二书改编,自成一书的另一种吴越春秋。这种说法无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然而周又认为,赵哗本于南宋后期时已佚,今本即皇甫遵之本。这种说法却是值 得商榷的。周文认为今本非赵晔原书,而是皇甫遵之书,有以下几个理由:l 、赵 晔为汉人,而徐天祜所据以音注之底本文字“乃不类汉人”。2 、今本用字不避与 赵晔同时之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之名,而避陈武帝陈霸先之讳。3 、太平御览、 初学记、吴地记等书所引吴越春秋之文与今本相去甚远。这三个理由 是否成立呢? 首先,徐天祜认为吴越春秋文字“不类汉人”,但未进一步说明,周生春 以其文“骈俪迭见,韵散相间,颇具魏晋之风”为据以证其说。然而我们知道, 、汉人散文中即喜用韵语,如新书、淮南子。至于骈俪,自西汉初的政论文就 表现出强烈的骈俪色彩,东汉的散文则更趋骈俪化。且两汉时的骈俪之文,只注 重骈偶,尚未发展为板滞的“四六”形式,与刻意求工的六朝骈文相比,仍显得 古朴自然,吴越春秋中的骈俪语句正体现了这个特色,显然是东汉时文。此外, 阎闾内传中“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一句常被人作为此书文字“不 类汉人”的佐证【1 】。胡马、越鸟之思最常见于魏晋六朝,如“愿随代马,倏忽北徂 愿随越鸟,翻飞南翔”( 魏曹植朔风诗) 、“胡马爱北风,越燕见日喜”( 梁萧 i l j 仓修良吴越春秋辑授汇考) 序 ,浙江大学学报 ,1 9 9 6 年第3 期 8 第一章吴越春秋 作者与卷帙考辨 统拟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胡马兮恋北,越鸟兮依阳”( 晋湛方生怀归 谣) 、“徒怀越鸟志,眷恋想南枝”( 晋潘岳在怀县作诗二首) 、“越鸟巢南, 胡马仰北”( 晋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 、“越鸟憎北树,胡马畏南风”( 梁范 云赠沈左卫诗) 掣,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情况所决定的。然而,这是否就说明 处于大一统时代的汉人就没有这种愁思呢? 桓宽盐铁论未通篇:“故代马依 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后汉书班超传班超上疏日:“狐死首丘, 代马依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 ”可见汉人并非没有胡马、越鸟之思。 因此,徐天祜所说的吴越春秋文字“不类汉人”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避讳的情况。周生春认为今本用字不避光武帝刘秀与明帝刘庄之名。 如勾践入臣外传有“望见大越山川重秀”句,王僚使公子光传中三次提及 楚庄王等。的确,从这几处文字来看,吴越春秋似不避刘秀与刘庄之讳。但书 中有没有例外呢? 显然是有的。阖闾外传中出现的那首穷劫( 衄) 曲中有 “严王何罪国几绝”句。徐天祜注e l :“严字义不通,今详当是庄王,谓前王何罪, 几至绝国。按严本出芈姓,其先即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庄姓者也。如前汉庄忌, 忌子助,后汉庄光,皆避明帝讳改姓严。此以庄为严,亦避讳追改也。”此虽为孤 证,但也可见此书并非如周生春所说的不避明帝刘庄之讳。另外,周生春认为书 中基本不用“先”字,为避陈武帝陈霸先讳,不用“景”、“偃”字,为避陈高祖 章皇后父景明、陈后主外祖父柳偃讳,并以此证明此书为陈代人皇甫遵之作。此 说粗看似有理。但细细考察,却发现问题不小。如此书为陈代人皇甫遵之作,避 陈帝室之讳,那同样是陈代君主如废帝陈伯宗、后主陈叔宝的名字却为何不在避 讳之列呢? 废帝名伯宗,后主名叔宝,但书中却屡次出现“伯”、“宝”等字眼, 如果连皇后的父亲、皇帝的外祖父的名字都要避讳的话,没有理由不避这两个皇 。帝的名讳。可见从避讳上来证明此书非汉人之作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最后,我们再从诸书所引之吴越春秋文来看我们以引用吴越春秋 最多的太平御览为例来说明。今之学者多认为j 太平御览所引韵吴越春 秋文均为原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考察它的引文。我们发现,很多语句从内 容及叙述语气上看极有可能只是今本吴越春秋相关部分的概述或摘要。如卷 五十九有这样一条引文: 岱昊越春秋日:伍子胥奔吴至深阳,溧阳女子击缥澈水之上,子胥过,r l 以上所引之诗皆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l 姻8 年5 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跪而乞食,女子箪食壶浆而食之子胥食而去,谓女子日:“掩子壶浆,勿令 其露”女子日:“行矣”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已自投濑中后子胥伐楚, 师还,过溧阳濑上,欲报以百金,不知其家,乃投金濑水而去后有妪行哭 而来,曰:“吾女年三十不嫁,击缥于此,遇穷人饭之,恐事泄,投水而死” 乃取金归 这段引文说的是伍子胥奔吴途中遇击绵女馈饭及伐楚后报恩击绵女事,两件事相 隔数年,吴越春秋原文中显然不可能连在一块儿叙述。又“伍子胥奔吴至溧阳” 及“后伐楚”这两句话显然是一种概述之语,老妪哭与取金归在叙事逻辑上显然 也缺乏衔接。另外,这段引文所相关的两事,太平御览在卷四百四与卷四百七 十九中又分别单独引用,内容则比这一段文字详细得多。所以这一段显然是对伍 子胥与击绵女事的一种概述,而不是原文引用。又如卷四百八十三引用的两段: 昊王伐齐,请公孙圣告之,圣日:“愿大王勿伐齐”王大怒曰:“吾天之 所生,神之所助。”使力士石番击以铁槌,身绝为五。( 人事部一百二十四, 怒) 子胥谏昊王,王怒,赐以属镂之剑,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 同上) 这两段话与今本相比,叙述得十分简洁,极似概述之语。前一段无吴王做梦,请 公孙圣占梦之事,公孙圣的谏占也只有一句话,显然是对相关部分的一种概述。 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公孙圣的出现,是因为吴王临伐齐前做了个怪梦,心 取无底,故请他来占梦。若非如此,公孙圣一介平民,吴王伐齐为何要告诉他? 因此,书中应当有吴王做梦及公孙圣占梦之事,而今本也确实如此。这里引文没 有叙及吴王做梦及公孙圣占梦之事,明显是概述其事。后一段从语气上来说,更 似概述之语。伍子胥不止一次劝谏吴王,每次劝谏的话也都不一样。吴王也并不 、是伍子胥一开始向他劝谏时,他就大怒并赐以属镂之剑的,而是经过数次规劝之 后,才将他赐死的。所以这一句明显也是概述其事。太平御览中的引文,并非 都是原文,这一点从它引用史记的内容上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