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史学成就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史学成就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史学成就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史学成就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史学成就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常璩是两晋时期著名史学家。他撰写的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学史和历史 文献学上享有很高声誉。本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先简介华阳国志,再单就 华阳国志的版本源流情况进行论述。主要从历史编纂学的贡献和常璩的史学 思想两方面来研究华阳国志的史学成就。 关键词:常璩、华阳国志、版本源流、编纂体例、史学思想。 a s t u d y o nh i s t o r i c a i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t h er e c o r d so f “s t a t e h u a y a n g a b s t r a c t c h a n gq ! ui s af i 锄u sl l i s t o r i 姐i i lb o t l l j i i lt i r n e s 硼1 er _ e c o r d so f s t a t e - h u a y a i l g ,w k c hw 嬲、衍仕e nb yl l i m ,i sl l i g l l l yn l o u g h to f i 1 1h i s t o r i o 髓l p h ya n d c h o r o g r a p h y t l l i s a n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l l el l i s t o r i c a la c l l i e v e m e n to fr e c o r d so f s 饿e - h u a y a l l gi i lt h r e e 嘲耽t s ,龇谢g i l l 锄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se d i t i o i l ,恤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0t l ec o m p i l a t i o na i l dc l 姗gq u sl l i s t o r i c a li d e a l o l o g ) , 舶m 龇p o i n t o f1 1 i 咖r i o g r a p h y k e y w o r d s : c h a n gq u , r e c o r d so f s 饿一h u a y a i l g ,1 ko r i g i i l a i l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se d i t i o n ,c o m p i l es t ) r l e ,h i s t o r i c a l i d e o l o g y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型垒塑是 指导教师签名: 2 p 年6 只弓b二伉孝年6 旯3b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班台欠 加谚年毛具3 日 一、华阳国志内容概要及华阳国志译注版本流传 两晋著名的史学家常璩所撰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专著,被 世人誉为“方志之祖一, 华阳国志记述的是从远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时代,直到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3 4 7 年) 成汉灭亡这一大段历史时期,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 分地区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地理、历史、人物。 ( 一) 常璩的生平事迹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小亭乡( 今成都市崇州三江镇) 人。流民军拥 戴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而称帝后,常璩任成汉史官。到李势即位,常璩官至 散骑常侍,出入官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与要政决策。这使常 璩有机会接触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了解成汉政权内部的实际情况,为他尔后完成 史学巨著华阳国志创造了有利条件。晋穆帝永和三年( 公元3 4 7 年) ,东晋 中央政权派大将桓温南下进攻成汉政权,军至成都,常璩与中书监王嘏权力劝李 势投降,桓温器重常璩,授以参军之职。( 参军:南北朝时代正式官名化,凡诸 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 为重要幕僚) 。归晋以后,常璩到东晋的都城建 康( 今南京) 入秘阁,掌管著作之事。秘阁是官中收藏珍贵图书的地方,又为他 从事华阳国志撰写提供了方便。他到建康后,见东晋朝廷重视中原故族,轻 视蜀人,便怀愤编纂华阳国志,意在赞誉巴蜀文化悠远,记述其历史人物, 以颉颃中原,向江左士流挑战。因结构严谨,文采风流。成为一部中外闻名,影 响深远的煌煌史学名著。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称赞其是“中国地方志中 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 二) 华阳国志名称由来 华阳国志最初也叫华阳国记。“华阳 并非指旧成都市所辖华阳县, 更非指今双流县的华阳镇。 “华阳 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 水惟梁州”。这里的“华”指陕西的华山,“阳”指山的南面。华山之阳即禹贡 。张伯龄成都常璩方志馆之我见,巴蜀史志2 0 0 4 年第2 期,3 2 页 。高殿懋常璩对中国方志编纂学的贡献,巴蜀史志2 0 0 5 年第6 期,2 l 页 张伯龄 成都常璩方志馆之我见, 巴蜀史志2 0 0 4 年第2 期,3 2 页 中梁州所在。“国”实指地域范围,并非国家政权。“华阳国”指的是禹贡“华 阳黑水惟梁州, 意即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极黑水之滨。指华山之南的古代巴、 蜀一带,包括今陕西南部、云南、贵州一带及甘、鄂部分地区。华阳国志所 记地区属禹贡九州之梁州,故取“华阳”为名。 ( 三) 成书时间 :华阳国志成书时间在永和四年( 3 4 8 年) 秋和永和十年( 3 5 4 年) 底之 间。从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中记载:“许在晋历巴郡、襄阳、宜都太 守,龙骧将军,永和三年,从征西于山阳战死也。 按晋书穆帝纪:永和 四年八月,进安西将军桓温为征西大将军。故知华阳国志的成书必在永和四 年八月以后。又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晋成帝咸康四年,武都氐人杨初杀 氐族首领杨毅、杨盘兄弟“代为主,迄今。 考晋书穆帝纪,杨初死于永 和十一年正月,可证华阳国志成书必在永和十一年正月之前。 ( 四) 内容概要 华阳国志共十二卷( 约十一万字) 包括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 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各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卷未 为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归为三部分:“一至四卷主要记载梁益、 宁三州的历史、地理,类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 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略 似正史中的本纪,但记述稍详;十至十二卷记载三州自西汉至东晋初年的贤 士列女相当正史中的列传 。是史书的杰作,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 五) 华阳国志版本源流情况 华阳国志一书自问世,流传至今。据陈晓华历代整理与研究 综述( 古籍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介绍,单明清对华阳国志版本研究 就有廉石居藏书记、藏园群书题记、书目答问补正、四部丛刊书录等 书籍。民国时朱士嘉华阳国志版本考略( 燕京大学图书馆报1 9 3 4 年总第 西 晋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2 页 。 晋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卷九 李特雄期寿势志,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6 7 8 页 。 晋 常璩撰,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1 5 9 页。 晋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2 页 2 7 1 期) 。现代人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前言,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中,汪启明、赵静华阳国志译注序中和陈晓华历代整理与研究 综述,都介绍了华阳国志的版本流传情况。笔者据以上前人研究成果略 作整理,澄清主要版本袭承流传路子。 华阳国志的最早刻本是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1 0 7 8 年) ,成都府尹吕大防 的成都刻本。故以至吕大防成都刻本问世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时期。元丰元年 前靠抄写流传。主要作为撰史材料或证据,或辑佚。元丰元年后有正式刻本,以 后就有各种版本相继问世,流传至今。为探根寻源,分清流派,以历史顺序为经, 以传承底本为纬的思路疏理版本源流。 1 、宋神宗元丰元年前l :华阳国志流行情况 根据任乃强研究,华阳国志每写成一卷,就立即能销售,流传迅速。最 后定本,尤为世人所重视。学者们大量采用华阳国志中的史料作为他们撰史 的材料或佐证上。列举如下:晋义熙中,徐广撰晋纪时采用。宋元嘉初,范 晔撰后汉书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也引用。梁天监中,刘昭注续汉书郡 国志引用。太清中,萧方等撰写三十国春秋也以此书为依据。崔鸿景明撰 十六国春秋时,依据了常璩的华阳国志初稿蜀汉书。贾思勰写农书 齐民要术时也引用此书中的史料。隋唐大业中,虞世南等撰北堂书钞, 屡引用华阳国志中的史料。贞观中,房玄龄等撰晋书时也多采用。欧阳 询等撰艺文类聚、魏王泰等括地志也引用了很多。景龙中,刘知几撰史 通,常称赞此书,把此书比于正史。开元中,徐坚等人撰初学记,屡引此书 的史料。元和中,李吉甫郡县图志也采用此书。宋代太平兴国中李防辑太 平御览、太平广记、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也多采用。 2 、宋神宗元丰元年( 1 0 7 8 年) 以后的版本流传 根据文献记载,宋神宗元丰元年( 1 0 7 8 年) ,吕大防在成都做官时,曾经刊 刻过这部书。吕氏刻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他为这书写的序现在却保存下来。南 宋李概在宁宗嘉泰四年( 1 2 0 4 年) 又刻此书于丹棱,通常称为嘉泰本。李概, 字叔廑,丹棱人,( 著名史学家李焘的儿子) ,官邛州知州时,嫌吕大防刻本有错 乱,就取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与益部耆旧传参订,通顺文理,重 。陈晓华历代整理与研究( 华阳国志) 综述,古籍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3 新刻版印行。这是华阳国志最早刊行的整理本。李概邛州刻本一流行,吕大 防成都刻本就不流行了。明代诸多华阳国志刻本刻本都以李概嘉泰本为祖本。 然而李概刻本问世不久,蒙古军队就侵占了巴蜀。历代文物书籍遭到浩劫。所以 李概刻本流行于旧世者仍稀少。今天也不可得,但能从明代诸刻可以知道其大 体面目。李概原序,自己说明整理工作也很谨慎:“凡一事而先后失序、本末舛 逆者,则考而正之;一意而词旨重、句读错杂者,则刊而去之;设或字误而文理 明白者,则因而全之。其他旁搜选取,求通于义者又非一端。凡此皆有明验可信 不诬者;若其无所考据,则亦不敢臆决,姑阙之以俟能者。 圆李概仅根据正史调 整吕大防刻本错乱之部。所以并没有径以臆窜改旧文。其刻本改正的字也不多, 大抵皆有小注加以说明。今天其注文还具在。这是该刻本的优点。但李概的遗憾 之处是,首先在于没有能博征旧钞善本进行校勘。常璩原创华阳国志必定不 是遵循旧史照抄,而是以旧史为资料、经思想加工重新撰写成文。李概用旧史妄 改华阳国志,不可能保留恢复华阳国志的原来面貌。并非李概自夸的“然 较以旧本文讹谬,大略十得五六矣。” 其次是有些卷漏去。李概参照的底本吕大 防刻本本来就没有卷三汶山郡的大部、汉嘉郡的全部及越郡之一部,没有卷九的 李势志以及卷十( 上) 的巴郡士女赞注。李概仅续补了卷九的李势志,其它疏漏。 其实在宋代,华阳国志还有完本。不但北宋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 书所引华阳国志,不少为李概本所没有。即使与李概同时,且与其弟李植友 善的王象之撰写舆地纪胜也引用华阳国志巴郡士女传的好几段文字,可 见南宋还存在足本。可惜这些足本李概未能见,到宋以后都已亡佚。李概的原刊 本流传不广,明代中叶以后也已绝迹于人间,现今传世的只剩明、清的各种刻本 与抄本。这些本子全是以李概刻本为祖本,因而大同小异;不过小异之中,还有 优劣之别。尤其是经多次校勘刊刻整理工作后。形成很本版本。 明嘉靖甲子( 1 5 6 4 年) 铜梁张佳胤,参录澶渊晁君石太史家旧钞本及成都 杨用修所藏旧本,大梁朱灌甫氏副本在蒲州刻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的一个 刻本,传进极少,即使是清代学者也少见,可谓珍品。但从内容来说,并非佳本。 张佳胤,嘉靖庚戌进士,明史卷二百二十二与铜梁县志卷八有传。系当 。任乃强华阳圉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8 页 。刘琳校注华阳围志校注吕大防( 华阳国志序) ,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1 0 0 5 页 。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吕大防( 华阳国志序) ,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1 0 0 5 页 4 时著名的诗人,而校勘非其所长,对原本文字多率意改动,致失其真。特别是强 按卷十一后贤志的体例,将卷十( 上、中、下) 先贤志的赞语全部集中 于卷首,然后继之以注( 即传) 。因此对原文赞注紧密相联的地方,不得不割裂 删截赞语,以求通于文理,弄得衣裳颠倒。不知所言,再如,l :先主志中,有 不依宋刻,径用 三国志原文长段刊易宋本之处。致被后人斥为“俗本”。这 正是由于其以学识自负,妄弄笔墨,反而不如刘大昌之默默无所撰写保持原著。 张佳胤刻本( 省称张本) 用吕大防成都刻本为蓝本,但是本残缺。没有得到 嘉泰李概刻本相校勘。虽然自称用晁太史、杨升庵、朱灌甫三家批注本参订,并 未有校出诸多脱落。有张氏新辑江原常氏士女目录附在卷末。 自张本出,万历中新安吴珀刻古今逸史本( 以下省称吴本) 。万历王辰, ( 1 5 9 2 年) 武林何允中刻汉魏丛书本,( 以下省称何本,即浙江括苍人何镗 原编汉魏丛书的一部分) 。 吴本和何本都以张本为蓝本。( 任乃强观点认为何本以吴本为蓝本) 。不同的 是张刻虽打乱了李概原本的次序,但内容并无缺失;吴、何二本则卷十之上、中 赞传俱缺,卷十下亦有传无赞,此外卷八也脱去数页。何本且取消卷数。其最大 荒谬处在于以三州士女目录为序志,而以序志为序志后语。如此 种种,使原书面目全非。故此二本在华阳国志现存诸本中最无足取。但在明 末清初其影响却大,嘉庆以前坊间多据何本翻刻而时或改头换面、流传甚广,这 就是清代学者所称的“俗刻。”圆 与张佳胤刻此书正好同年( 1 5 6 4 ) ,成都又有刘大昌刻本问世。( 刘大昌刻本 以下省称刘本) 。冠首有知成都府杨经序, 又有刘大昌后序记载:“璩仕 晋为散骑常侍,平生著作有汉之书、蜀平记、蜀汉故事;三书散逸,所 传仅此,藏书家也不多得,兹编旧录,间有脱误,尝参互考订。稽之范史列 传,并注中所引,幸获什一,缺者仍旧。久藏笥中。献之郡斋,受命校正。爰命 梓人。 根据刘大昌自序,得知其人仅是学识浅陋的俗吏,校勘华阳国志仅 仅参稽范史一种,但其校勘的审慎,文字的正确,胜于张刻,刘大昌刻本与廖寅 题襟馆本相较,也多有优胜之处,堪称善本。不过讹误仍然不少。此本自清代以 任乃强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l o 页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前言,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l o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9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同前书刘大昌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7 4 3 页 来传世也稀。 天启六年( 1 6 2 6 年) ,李一公在成都刻本( 以下省称李本) ,有知成都府李 一公与钦差四川恤刑范汝梓两序,均称“重刻华阳国志”。时距刘大昌刻本仅 六十三年。是因李一公不满刘本字体庸俗与段落谬乱略作调整而重新刻本。从 :函 海校注中知此本出自刘大昌本,多录宋人校语,移在书头如眉批,但李一公误 移l :序志于 巴志之前改称凡例,其价值逊于刘刻。 嘉靖中钱谷手抄 华阳国志。( 钱谷手抄本,以下省称钱本) 。钱谷,字叔 宝,号罄室,出身孤贫,好读书,每得善本,手自抄写,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 游学文征明门下,学习书画。明史卷二百八十七,附文征明传。查文征明 生于成化六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 1 4 7 卜1 5 5 9 年) ,钱谷游其门下,当在中岁, 即正德、嘉靖之间。就其笔力与印章推测,又当是钱谷晚年所作。大约成书于嘉 靖末年,或隆庆之世。在张佳胤、刘大昌之后。今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就是 据钱谷手抄华阳国志而影印。据刘琳研究,明抄本传世最精者首推钱谷手 抄本,钱本较之刘大昌本,大体不殊,而钱本又略胜刘大昌本;刘大昌本正确 之处钱本大都相同。刘本讹谬之处,钱抄每每未误。且欲观李概旧刻原貌,钱本 最为接近。任乃强先生认为是抄李概刻本。 隆庆元年( 1 5 6 7 年) ,吴岫及“愚忠堂”、“山水源头”二抄本。刘琳研究, 吴岫本不好。隆庆三年吴岫得刘大昌刻本,有题记云:“岫乃弃去旧抄,定藏箧 笥,”即可见此本不如刘刻。“愚忠堂 及“山水源头”二本抄成的时间及抄者均 末详。“愚本 文字与廖寅本的底本最近,大盖同出一源。“山本 大致同于钱谷 手抄本和刘大昌刻本,而且错字特别多。圆 关于万历中何宇度对华阳国志的校刻,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刘琳认为何 宇度确实校刻过华阳国志,也是从李概本中录出。只是何宇度不懂古书体例, 妄将书末序志升于简端。但是何宇度本至今已亡佚。而任乃强则认为何宇度 实际上未校勘过华阳国志,也未曾刻过华阳国志 编纂永乐大典时, 也对校勘收入了华阳国志。称影写永乐大典本。该本上是依李概校刻本 缮正。清武英殿聚珍版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三十八之华阳国志考证,就 任乃强华阳围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2 页 圆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1 l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2 页 6 是对永乐大典辑出本的校勘文。原辑本未经刊行,今永乐大典已散 佚。国 乾隆甲辰( 1 7 8 4 年,) 通州李调元辑刻函海本( 以下省称) 函海。李 调元乾隆癸未( 1 7 6 3 ) 进士,戊戌岁( 1 7 7 8 ) 官直隶永道时,搜集蜀人著述百五 十九种镌成丛书四十函,称为函海,都是江南第藏书家鲍廷傅的 知不足 斋丛书所未有者,号为当时三大从书之一。( 王谟l :汉魏、鲍廷傅 :知不足斋, 李调元函海) 。:函海以华阳国志冠首,也数 华阳国志校的最精。 它的底本是惠栋红豆斋1 日书,经过惠栋的定夺批校的宋椠。又有钱谷所藏的另一 抄本。可能就是钱谷据钞的底本。一时校勘大家,卢文诏,程瑶田、陈缱等人都 推重,或许为李概邛州刻本。李调元从学者丁杰( 字小疋,浙江归安人,也是校 雠家) 购得。并且取刘大昌、李一公、吴珀何允中本,亲自校勘,注其异同。此 便于对勘阅读。此本卷十不分上、中、下、文字则与钱氏手抄本大同。是为十八 世纪内最为完善的足本华阳国志。 道光乙酉( 1 8 2 5 年) ,调元从弟鼎元致仕 回籍,检定全书、改正篇目,校订文字若于处,付调元子李重夔重刻函海。 光绪辛巳( 1 8 8 1 年) 广汉钟登甲缩镌:函海之华阳国志为单行本( 省称 钟本) 。光绪壬午( 1 8 8 2 ) ,广汉乐道斋缩刻函海本。乾隆五十六年( 1 7 9 1 年) ;江西建昌有王谟刻汉魏丛书本( 以下省称王本) 。王谟嫌程荣、何允中 汉魏丛书义例未善。就在汉魏丛书中收入翻刻的何允中本;但是对何允 中本并未改正,还是以三州士女目录为序志,序志为序志后语, 还脱大同志部分及先贤志。就华阳国志而言,还不如何本好,清代 学者称为江西本。 宣统辛亥( 1 9 1 1 年) 上海大通书局石印本与民国初育文书局 石印王谟汉魏丛书,( 以下省称石印本) 。版本不好,但由于石印价廉,销行 极速。 乾隆时,浙江杭州增补何允中汉魏丛书本。( 以下省称浙本) 。这是 杭州书贾为向江浙藏书家求得善本改易何允中汉魏丛书的一部分竞争江西王 谟本而剜补成足本所以又称“剜补本。 嘉庆甲戌( 1 8 1 4 年) ,廖寅南京刻本( 以下省称廖本) 。廖寅、( 1 7 5 2 1 8 2 5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1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3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3 1 4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2 0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6 页 7 字亮工,号复堂,四川邻水县人,乾隆已亥( 1 7 7 9 年) 乡试举人,借抄得孙星 衍家藏宋本华阳国志,先后邀请元和顾广圻、江宁顾槐三为之校勘,雇名刻 工刘文奎兄弟就所居题襟馆镌刻。甲戌年刻成。世称题襟馆本。顾广圻是著名 的校书家,他清理其郡县体系,撮取前四卷中各郡属县名称、数目、置废、度移 等文记,整理为表。还附补华阳国志三州郡县目录。圆也倩写廖寅的序言。不 仅能注意版本异同,还能征采异文。在此之前,除丁杰、李调元外,如惠栋、何 焯等不少学者校勘过 华阳国志,但大多限于版本的对照。 顾广圻广取有关史 籍与华阳国志参校。故其于订讹补阙,所得独多。题襟馆本就成了诸本之冠。 以题襟馆本为底本又刻印出很多版本如下:咸丰年问,金山顾尚之撰华阳国志 校勘,以廖本为底本。同治元年顾尚之卒后,旧载入武林山人遗书中。1 9 1 6 年,郑国勋收入龙溪精舍丛书。称龙溪精舍本。1 9 1 9 年,成都存古书局 据武林丛书,镌成单行本( 称存古堂本) 。同治甲子( 1 8 6 4 ) 绵竹常氏刻益州 佳史馆本( 省称常本) 。光绪戊寅( 1 8 7 8 ) 成都二酉山房翻刻题襟馆本( 以下省 称酉本) 。民国时期,唐百川用二酉山房刻本为底本,有校勘、刻印华阳国志 称唐百川校本。光绪庚寅( 1 8 9 0 年) ,邻水李氏悔过斋补刻题襟馆本( 以下称为陶本) 。 因为有陶溶宣增补、题识等,所以称为陶本。光绪甲午( 1 8 9 4 年) 湖南艺文书局刻 汉魏丛书本,其中华阳国志改用题襟馆本缩写。称湘本或艺文书局本。1 9 1 7 年,上海隐修堂刻龙溪精舍丛书( 省称郑本) 。广东潮州人郑国勋游宦寓居上海 时,辑近出善本为龙溪精舍丛书。龙溪精舍为郑国勋潮州故寓名。郑本底本也是 题襟馆本。上海中华书局校刊四部备要本,其华阳国志一种全据廖本。1 9 3 7 年,成都志古堂翻刻题襟馆本及顾观光校勘记,称为志古堂本。 红豆斋惠栋,( 1 6 8 7 一1 7 5 8 ) 字定宇,号松崖,不乐仕进,专力学文艺,常 以校勘书自娱,家藏旧书很多,互相对校,都成善本。所以有得其藏书钤记及校 注批札者皆珍视之,称惠校本。惠栋不刻书,但以校本、复本与其他藏书家调易 秘藏。回当时宋明刻本华阳国志只有吴瑁、何允中二本在江南流行。惠栋所 藏独有李概刻本,比吴、何本多数十页,称为足本,历世珍秘。专以校订本与人 调易他书。其书有钱谷钤记盖是钱抄本所据。惠栋死后,家落书散,后几经辗转 。任乃强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5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7 页 国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1 2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6 页 8 入归安丁杰。是函海本的底本。其中惠栋批注仅数处,一时士流,都以其为 红豆斋旧物而重之。惠栋另有校补华阳国志足本,后被抱经堂卢氏换去。抱 经堂有卢文诏,壬申( 1 7 5 2 年) 迸士,1 7 6 8 年弃官归养。潜心汉学,尤嗜校雠。 在赵曦明的助理下。所较l :华阳国志版本较多。又是江南藏书家中最先得蒲州 张刻本者。卢大诏所较 华阳国志版本简称卢校本。 孙星衍,字渊如,乾隆丁未( 1 7 8 7 年) 进士,历官山东道员,至布政使。好 校雠,他家藏有校录元丰吕大防残本 华阳国志,有何焯、李调元、段玉裁校阅 批字。没有刊刻,让给廖寅,并劝顾光圻为校勘刊行之。孙校本就是题襟馆本的 底本。 解放后出版了三种版本的华阳国志著作。刘琳校注的华阳国志校注、 任乃强撰写的华阳国志校注图补、汪启明、赵静译注的华阳国志译注。( 四 川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 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是以廖寅刻题襟馆本作为底本。 参照下列诸本:张佳胤刻本、刘大昌刻本、吴珀古今逸史本、何允中广汉 魏丛书本、李一公刻本、李调元函海本、钱本、愚忠堂抄本、“山水源头” 抄本校注的。在注释上以史实的注释和考证为主,同时也适当注意文字的训诂解 释。书中配有五幅地图、书未附华阳国志佚文、华阳国志梁益宁三州地名族 名索引和校注辑佚引用书目及简称,给各方面的读者带来阅读之便。 刘重 来高度评价刘琳对华阳国志校注的贡献,“不仅使研究者有了一部可靠的案 头物,而且也使读者有了一部可读的历史佳作”,“为我们打开华阳国志这 一史料宝库献上了一把金钥匙,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对我们从事古籍 整理有很好的启示。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由成都的巴蜀书社1 9 8 4 年出版。 任乃强撰写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也是以廖寅刻题襟馆本为底本参照其它 很多版本,撰写的特点是校补华阳国志并配图以辅助说明。据陈晓华研究任 乃强对华阳国志正文力求恢复其原貌。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出版说明认为任乃强“对华阳国志的校、点、 补均反覆斟酌,极见功力。其注释、附论和插图,对书中所涉及的我国西南地区 山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1 6 页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1 6 页 四陈晓华历代整理与研究 华阳国志) 综述,古籍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7 4 页 锄刘重来校注古籍的有益启示一简评,( 华阳国志校注) ,重庆史学1 9 8 5 年第2 期,7 l 页 四刘重来校注古籍的有益启示一简评,( 华阳国志校注) ,重庆史学1 9 8 5 年第2 期,7 5 页 哪陈晓华历代整理与研究( 华阳国志) 综述, 古籍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7 4 页 9 的地理沿革、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民族形成,经济发展、土风民俗、物产资源, 著作学术等方面及古西南地区同内地的关系、古西南地区同印度文化交流等等, 作了详细的阐述,有不少的见解。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由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8 7 年出版。此书1 9 9 1 年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1 9 9 3 年又获 首届国家图书奖。是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版本。 华阳国志的刻本、稿本很多,难免有遗漏。就其主要刻本承袭源流,与 其异同增损之间,是非优劣的比较,大体己清楚。下面为了让读者看上更直观。 权且引印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版本源流图。从垂直的连接线条看出诸本所宗 的底本。 华 撰威益、粱、宁三州地记与蜀汉书,i 阳i 撰成华阳国志 ( 在江左) 1 田 志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页 。汪启明、赵静 华阳国志译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6 7 2 页( 以下版本同) 陈晓华历代整理与研究( 华阳国志) 综述,古籍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7 4 页 回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2 2 2 3 页 l o 裴注三国志) 引 奉藏太和中i 道元水经注 采 卜5oo 卜一最明中+ 崔鸿十六田春秋采一 灏集天苴中i 刘昭续汉专注 引 漉 圈 大请中i 萧方等三十田春秋采 隋大业中i 北堂书钞) 采 唐贞震中i 晋书,采 艺文类聚 采 括地击 引 上元中i 车贤注后汉书,引文选注 引 卜7oo 卜一景龙中+ 刘知几史通) 称引一 开元中i 初学记引 元和中i 李吉甫郡县圈志 采 1 1 束太平兴国li 太平御览 引 太平寰宇记引 吕 防i 甫宋时i j l | 峡各州图经引 戚i 都i 刻i 本i i 钞 太 欧阳吝舆地广记采 王象之舆地纪胜 引 口 昌 大 1 2 旧 慷 悌 射 本 邛 州 捌 引 l4 o 7i 永乐大典 写车 li l 钱谷钞本 i 卜_ r 一一 lil 刘大昌成都刻本l564 l5 64 张佳胤蒲州捌本h 1 3 ii i l62 6 i | h iiii 事 liii 一 卜l6 5 oiiii 公 ih li iiii 毫广ji iiil 授iiiiii 本iiiili iiiii ii iili 1784 卜1i iil i 广一1 孙校本 l7 9 3iii 卜i i i 顾千里校本一ii ii i il 李 一 iii 本 li i il il 惠孙i 顾尚之校本iiiliiilii 本本 广一ll l878 i l8 8 2 ir 一 一l ll l8 9 ol i | iil iil8 7 6i1 i ii 卜_ 1i i 卜 i | 一l i i li | i | i il 9l l 1 4 1 i 成 都 封 卜l9 34l | i ii ii ii ih 卜l95 oi 饯刘 钟绾重a常酉唐一湘a 廖砉郑龙存a 二陈卢张吴何新王石卢a1 奉奉奉刻捌函本本授本本四奉古奉翼古武顾技校本奉本本本印本永 i 一 叠盒海 本一毒一童一辅堂林校本奉 车一乐 a 缩函函 苴二一朴艺鲁题本a 舍奉遣奉a a 捌江叙¥ f 四捌海海本州酉唐刻文要襟龙本书 部单w佳山百愿书g 馆溪 ¥ 丛 行本本史房川襟局本本糟奉 古汉朴西州写 今奠本本本奉 遗丛一 il 刊奉本本校馆本一台史书i ii 一 本本一 丛 ¥ i li 本一书 本本 i ii 一 ¥ 一l ii奉 i il l i【j1一一j 1 5 二、华阳国志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成就 刘琳在:华阳国志简论( 四川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2 期) 一文中论述了 华阳国志在方志编纂史上的地位,认为 华阳国志开了地方志历史、地理、 人物相结合的编纂先河。 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中提到:“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 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这两个三结合构成 了华阳国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仓修 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 第一卷) 中也对华阳国志的编纂贡献举例加 以阐述。高殿懋常璩对中国方志编纂学的贡献( 巴蜀史志2 0 0 5 年6 期) 具体举例佐证了刘琳的观点。杨文华( 华阳国志) “人物”部类探论一文中从 人物部类的赞注体、传略体、目录体,及篇幅长短的设置上论证了华阳国志 的人物部类编纂学成就。 根据卜艳军、李新伟合作的华阳国志浅论一文( 中国地方志2 0 0 3 年 第l 期) 研究,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学史和历史文献学史上享有很高声誉, 但对于它的性质历来就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或以之为地方史( 隋书经籍志、 通志、文献通考把其列为霸史;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和郡斋读书志把其列入伪史类;直斋书录解题把其列入杂史类;四库全 书总目把其列入载记类) ,或以之为地方志(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统计表、李 泰菜方志学、张舜徽中国地方志总论) ,或认为它即是地方史、又是地方 志(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这些分歧,正好说明华阳国志没有严格 反映出史与志的区别。华阳国志的编纂体例特殊,要研究它的编纂学成就必须 从著书宗旨、编纂体例、著述内容等方面探讨。 ( 一) 华阳国志发展了行政地理志体例 东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的主要著作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第二部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前言,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2 页。 1 6 正史,他在汉书中列入地理志专篇,其正文以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的行政地理( 或称政区地理) 为框架,将西汉一代的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现象分系于相关的政区之下,使人们能从政区的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 布及其相互关系。这种编写体例,我们可称之为行政地理志。这种体例创自班固, 表现了一种新的地理观,即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地理观。此前的地理著作,如l :山 海经、禹贡、职方等,一般都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分列于作者所拟 定的地理区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区的现实情况。班固开创的行政地理志体例在 中国历史地理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汉书地理志记载县以上行政区划 建置的作法为后世大部分正史所遵奉,二十四部正史中就有十六部地理志为行政 地理志体例。汉书地理志的行政地理体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开创的行 政地理体例的优点是在行政地理的框架下,纳入其他门类的地理现象,将其分系 以各有关的郡国县道之下,从而组成一幅绚烂多彩的西汉地理景观。但是汉 书地理志也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是行政地理志体例的本身的缺陷。由于 将地理现象分系于各有关郡县之下,就使得这些现象显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系统 性和完整性。其次是班固本人造成的错误。两汉政区的设置和废弃在二百年间是 经常发生的,因此一讲行政地理就必须于一定的年代相联系。但是作为汉志 主体的行政地理恰恰是两份不同断代年限的资料的混合,郡国一级的名目以元始 二年初的版籍为据,而各郡国所属县邑却反映成帝延绥和年间的情况,由此产生 了某些王国下属侯国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矛盾,忽视了建置沿革。 两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言“而陈君承祚别为耆旧,始汉及魏, 焕乎可观。然三州土地不复悉载。地理志颇言山水,历代转久,郡县分建, 地名改易,于以居然;辨物知方,犹未详备。”常璩说陈寿另外撰写了益部耆 旧传一书,从汉朝写到魏代,人物光彩鲜明。但他对三州的土地写得不全。汉 书地理志大略写了一些山水,但是历代时间已经很久了,郡、县有分有合有 新建。地名也有改变,现在看是这样;假使要辨别地方还是不够完备。常璩为了 克服汉书地理的这两个不足之处,常璩一方面强调地理建置沿革,一方面 适当改造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并且扩充内容。 回华阳国志译注6 5 4 页 1 7 1 、显现郡县建置沿革和分合变化情况 常璩写华阳国志的一个重点就是显现梁、益、宁三州的建置、城邑变化。 经过长期的战乱,造成序志中“三州倾坠,生民歼尽,府庭化为狐狸之窟, 城郭蔚为熊罴之宿,宅游雉鹿,田栖虎豹,平原鲜麦黍之苗,千里蔑鸡狗之响, 丘城芜邑,莫有名者。一 的现象。作者考究郡县分合变化和地名改易情况显的尤 为重要,还记载了各地的风俗民情,山水物产,家族大姓等。常璩原来在叙述各 郡建置沿革时,一般都讲清何时始建,属县多少和汉晋户数,当然设郡较晚那只 有后来的户数。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各郡大都如此,唯独巴志属 郡多缺载,看来显然是后人传抄所遗漏。华阳国志写了大量篇幅详细叙述郡 县沿革和分合变化。 如巴志总序第七章详细介绍了分巴郡的初议,巴郡贤太守但望上疏: “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余里。乡亭去县,或三 四百,或及千里。土界遐远,令尉不能穷诘奸凶。时有贼发,督邮追案,十日乃 到。贼已远逃,踪迹绝灭,罪录逮捕,证验文书,诘讯,即从春至冬不能究讫。 是以贼盗公行,奸宄不绝。敢欲分为二郡:一治临江。一治安汉谨具以 闻。 有理有据论证分巴郡的理由及蓝图。再到巴志总序第九章详细叙述 了实行分郡的经过。“献帝初平元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颖。建议分巴为二郡。 颖欲得巴旧名,故白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南庞羲为太守,治安汉。 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建安六年,鱼夏蹇胤 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大守。是为“三 巴 。于是涪陵谢本白璋,求 以 分置丹兴,汉发二县,以涪陵为郡。璋初以为巴 东属国。后遂为涪陵郡。” 但望只请分为二郡。赵颖仍遵三十五年前但望主张。 结果为垫江以下,一时分置四郡。这建置的沿革也说明巴东虽在建安剧乱时期人 口仍在急剧增长,地方日益开辟,产业日益发达,所以原拟作为置一郡之地,有 改变发展为四郡之地。 记载郡县的沿革主要集中每志的总序部分。同时每郡的小序部分也记载郡 华阳国志译注6 5 6 页 o 华阳国志译注2 l 页 。华阳国志译注2 1 页 1 8 置、郡名的变化。再到记载郡县时也记载郡县沿革。举例如:如华阳国志- 巴 志中记载巴东郡属县鱼复县日:“鱼复县,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 改日永安。咸熙初复。有橘官,盐泉。又有泽水神,天旱,鸣鼓于旁即雨也。巴 楚相攻,故置江关,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城故基。” 2 、改造丰富行政地理志的体例 华阳国志中前四志,巴志、l :汉中志、蜀志、 :南中志四志并列, 分头叙述、自成体系。四志大体组成部分,是每志首冠一总序,( 汉中志除外) 。 记历史的演变,郡县的沿革,户口的多寡,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路, 一方的特产、各地的风俗,重要的民族,乃至名宦的政绩等。每一郡又有郡序( 小 序) 。叙述始建何时,属县多少和汉、晋户数等情况。至于每县,则详述本县沿 革、山川、物产、祠庙、古迹、传说、大姓等。而且记载的郡县并不限于某一特 定时期的行政区划,还将历史上很多其它曾有过或己省并的县也记录在案,同时 又详于蜀汉及晋代,保存详今略古的原则。最后加上总结段或赞语。 常璩 华阳国志前四志仿效汉书地理志的体例,但加以适当的改造。 汉书地理志全文由三部分组成,其前序部分照录尚书禹贡和周礼职 方两篇文章并叙述三代以年的政治地理变化,表明作者的历史地理观点。其附 录部分则采辑成帝时刘向所言的“域分 和朱赣所条的“风俗,相当于现代全 国区域地理总志和风俗地理志的合篇。“域分 和“风俗”部分虽非班固所写, 但他将这两篇材料加以组织并采入汉书地理志中。汉书地理志的正 文部分的主体由平帝元始二年的1 0 3 郡国和1 5 8 7 个县邑道国的名称组成,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份完备的行政地理实录。反映了西汉末年的政区分布和疆域范围。 华阳国志作为地理志中的方志,虽然不象汉书地理志是全国总志,前 四志其体例却是由汉书地理志改造而来,每志也有三部分组成:总叙部分、 郡县部分、撰日部分。华阳国志前四志总叙部分也仿照了汉书地理志 前序部分,参照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两篇文章的记载,并述过三 代以来的政治地理变化,表明作者的历史地理观点。华阳国志中前四志和汉 书地理志中间部分均为郡县部分。撰日部分虽为常璩个人对各志的总结,但 o 华阳国志译注3 4 页 1 9 从行文程式语言风格上还是效法了汉书地理志的附录部分。有谈十二辰次 二十八宿分野的“域分”和类似朱赣所条的“风俗。如华阳国志巴志中 的撰日:“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 灵,山岳之精爽乎! 观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一似 汉书地理志附录部分的 “风俗”。再如:华阳国志汉中志中的撰日:“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 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极似汉书地理志附录部分的“域分。但是 :华 阳国志把类似于汉书地理志中的附录部分有关大的历史事件和分野和风 俗的记载移在总叙中,也有的移在郡县部分中。 如华阳国志巴志巴东郡的南浦县中记载,晋初时设置为武陵郡,主管 夷人,武陵郡和楚国邻接,百姓多勇猛,缺少文学之士,有将帅之材:“人多劲 勇,少文学,有将帅材。 在郡县部分中记载“风俗”。总之, :华阳国志通过 总序或郡序或在郡县部分中,扩充完整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使记叙的内容丰 富完整。 举例如:卷一 :巴志总序:“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 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固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 阳,黑水、江、汉为梁州。阙土青黎,阙田惟下上,阙赋惟下中,阙贡谬、铁、 银、镂、磐、磬、熊、罴、狐、狸、织皮。于是四陕既宅,九州攸同,六府孔修。 庶土交正。祗慎财赋,成贡中国。盖时雍之化东被西渐矣。 以相国参军中,山耿黼为刺史。元康六年,广还益州,更割雍州之武都、阴 平、荆州之新城、上庸,魏兴以属焉。凡统郡一十二,县五十八。 洛书日:及禹( 人物) 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