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变——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变——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变——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变——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变——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变——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变 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 摘要 在清代诗经研究中,方玉润继承和发展了其前辈姚际恒独立思考 的怀疑精神。在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经原始里面,方玉润在诗旨 探究的过程中对毛诗序、诗集传甚至是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都进 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批判。同时,方玉润也很重视诗经的文学价值,在 文学的范畴内对诗经作出了很多精彩生动的评点和赏析。可以说,方 玉润的诗经原始无论是从经学研究或是文学解读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 就。不过,在对诗经经学研究的过程中,方玉润并不能完全超脱传统 经学思想的束缚,在批评前人的同时,也因循了前人的很多错误观点。而 方玉润对诗经所进行的文学评点和赏析虽然视角新颖、妙语连连,但 这毕竟不能代表诗经原始的主要研究方向。纵观整部诗经原始,经 学释义仍是方玉润诗经研究的主导方向。所以说,方玉润的诗经 研究,既有创新的一面,同时也无法完全脱离传统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只 是在传统的层面上所进行的有限创新。这种二重性的出现既有社会因素的 影响,也有方t n 个人的原因。但从总体上说,诗经原始给当时的诗 经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给后人的诗经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 意义,不失为诗经研究史上的一部优秀著作。 【关键词】方t - , m 诗经研究经学文学二重性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sa n dc h a n g e sw l t h l n t h et r a d lt io n a l 堋yv l e w p o l n t sa b o u tt h ep r i m i t i v ef o r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 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t h i n k i n g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e r s o n a g e s ,f a n gy u r u n i n h e r i t e da n dh a dd e v e l o p e dh i ss e n i o ry a oj i h e n g ss p i r i to f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 t h i n k i n g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f o rt h es t u d yo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i n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i nf a n gy u r u n sb o o k ,h ec r i t i c i z e dt h ef o r e w o r do fm a ns h ia n dt h e c o l l e c t e dc o m m e m sf o r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h ee v e nc r i t i c i z e dy a oj i h e n g sa l l d i s c u s s e sf o r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f a n gy u r u na l s on o t i c e d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h em a d es om u c hs p l e n d i da n dv i v i da p p r e c i a t i o na b o u tt h e b o o ko fs o n g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sc a t e g o r y s or e g a r d l e s so fs t u d y i n go nt h e s t u d y 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o r l i t e r a t u r e ,f a n gy u r t m m a d es om u c h a c l l i e v e m e mi nt h es t u d yo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b u ti nt h e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 c a t e g o r y , f a n gy u r u nc o u l d n o tg e tr i do ft h ef e t t e r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c o m p l e t e l y h ec r i t i c i z e dt h es e n i o rw h i l eh er e c e i v e dt h em i s t a k e st o o a n df a n gy u r u nn o t i c e d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b u ti tw a sj u s ta m i n o rp a r ti nh i ss t u d yo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s oa st h es p l e n d i da n dv i v i d a p p r e c i a t i o ni tw a s ,i ts t i l lc o u l dn o tt a k et h em a i nd i r e c t i o ni nf a n gy u r u n s s t u d y s t u d y i n go nt h es t u d yo fc o n 如c i a nc l a s s i c sw a ss t i l lt h em a i nd i r e c t i o n i nf a n gy u r u n ss t u d y s of a n gy u r u n ss t u d yo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w a st h e i i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s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s b o t ht h es o c i a lf a c t o r s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r e a s o n sl e dt ot h ed u a l i s mi nf a n gy u r u n ss t u d yo n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f a n gy u r u nb r u n ga 丘e s hv i g o rt ot h es t u d yo nt h e b o o ko fs o n g sd u i r i n gh i st i m e h ea l s og a v es om u c h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t ott h e p o s t e r i t y s ot h ep r i m i t i v ef o rt h eb o o ko fs o n g sw a sr e a l l ya ne x c e l l e n c t w r o k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t h es t u d yo nt h cb o o ko fs o n g s k e yw o r d s :f a n gy u r u nt h es t u d yo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l i t e r a t u r ed u a l i s m i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 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 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助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潭瓢竣蛳年占月矽同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町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l 日j : 嘶| j 时发布口解密后发柿 (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耀新墁导师签名 圃 俨莎月毋 ,1 亨,矗靼硕士掌位论文在因硼一f 喊下的电i 奢毫麦一一对联诗经原始的自孽匕甜j 引言 诗经以其深邃博大的思想内涵和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自问世以来,一直像 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被尊奉为儒学经典并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 位。千百年来,研究诗经者数不胜数,关于诗经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所 涉及的研究领域更足包括了文字、语言、训诂、集释、名物、考证、典章制度、历法、 民俗等各个方面。虽然研究者所取德的研究成果涉及多个领域,但综观所有的研究、把 握主要脉络,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的看到诗经研究的两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即分别从经学 和文学上探讨诗经的价值。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研究的这两个重要方向上都取得 了较高的成就,显示出了创新一面,同时在他的诗经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因循传统的地方。 而可以反映其诗经研究情况的正是他晚年的诗经研究专著诗经原始。 方玉润一生写下了多部学术著作,诗经原始是其晚年的作品,也是其最有价值 的一部学术著作。在清代的诗经研究专著中,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崔述的读 风偶识、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被公认为是“独立思考派”的代表著作。在这三部著 作中,诗经原始问世的时代是最晚的,所以方玉润能更好的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独立的阐发新见解。因而诗经原始在“诗经学”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 位。 目前学术界对方玉润诗经原始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专门评论诗经原始的研 究性论著尚未发现。散见的评论诗经原始的论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方玉润是如何 对诗经诗旨、诗义进行探讨,以及方玉润又是如何用文学的眼光来读诗这两个 方面。探论诗旨的研究文章有蓝华增的 成败之我见、边家珍的论方玉 润 的政治教化思想、张启成的评方玉润的 等;论及诗经 原始文学视角的文章则有周元彪的清代 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 研 究、肖力的方玉润 的文体学批评视角、林祥征 的虚实美学、 孙秋克的对 研究传统模式的挑战 鉴赏批评发凡等。这些文章 大多只是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层面来阐发对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同样 是从文学的视角评论诗经原始的文章,周元彪的清代 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 r - 西大肖明委t 哇# 位荫文在茜嗣| ,撇下的创新意变一一对 壹怪晨【始的盲我认知 学派的 研究主要是从情境中推敲诗中的情致,肖力的方玉润 的文 体学批评视角则主要从篇章结构和音韵节奏入手,林祥征 的虚实美学则提 到了诗经原始中评点诗经的虚实美,孙秋克的村( 诗经 研究传统模式的挑战 一一 鉴赏批评发凡的论述则选择了从文学鉴赏这一角度入手。这些是论文 类的论述。 另外,不是专门的有关诗经原始的论著,但有提及诗经原始的一些学术著 作有刘德重、张寅彭的诗话概说、张启成的诗经研究史论稿、洪湛侯的诗经学 史( 上、下册) 、吴培德的诗经论集、蒋见元的诲经要籍解题等。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西循传筑下的创新思变一一对诤经康始势的自爱认知 第一章方玉润生平事迹、著述及诗经原始简介 一部著作的思想内容、得失情况往往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研 究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之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在此之 后,本文接着对诗经原始的成书目的、结构、体例以及版本情况等作一一介绍,为 以后的主题论述作一些辅助之功。 ( 一) 方玉润的生平事迹、著述情况 方玉润,字友石,又字黝石,自号鸿漾子,云南宝宁人,生于嘉庆十六年即公元1 8 1 1 年,卒于光绪九年即公元1 8 8 3 年,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书法篆刻家,在文化 领域有多方面的成就。 据李先耕先生点校版诗经原始前的点校说明: 方玉润祖居四川,清朝初年,其祖方承宗迁徙云南,开辟庄园,居于宝宁。其 父方凌瀚,字振鹏,号北溟,年二十七入郡庠,以后应乡试十三次均不第:。 在这一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方玉润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一直 都希望可以经学致用,考取功名,但一直都未能如愿。方凌瀚共有四子,而在方氏四兄 弟中,方玉润是长子,并且年少聪颖,所以方凌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了方 玉润身上,对方玉润期望甚高,常将他锁禁于书房,强令其专注于经学,以期科场高中, 光耀门楣。方玉润也得以借此机会专注于书房中博览群书。遗憾的是方玉润从二十二岁 入县学后,多次科举应试,结果也和父亲一样的屡次不第,其学历只是个廪膳生员。由 于从小方玉润并不是按父亲期望的那样专攻经学,而是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所以尽管 他科举屡次不第,但却能谈兵论武,书画八法俱妙,对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都有着广泛 的兴趣。凡天文、地理、数学、历史、兵学、占h 、文学、诗学等,他都有一定的造诣。 道光十八年( 公元1 8 3 8 年) ,方玉润二十八岁。当时他寄读于昆明的五华书院,以书画 。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点校说明第1 页。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另:本文所引诗经原始全部 出自该版本,故凡以后所引之处,不再一一赘注。 一3 - 广西大掣顾士掣啦论文在困啊n 专崩r f 的创新思竞一一对司p 经屎始势的自爱认知 营生。他学得钱南园、郑板桥、王文治等著名书法家的字体,又能临摹这些人的印章, 写成楹联高价出售,其墨迹足以乱真。 道光二十九年( 公元1 8 4 9 年) ,方玉润三十九岁。因科举屡次受挫,期望科场高中, 考取功名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方玉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 考以后,他作出了借贾游历,到处游学的选择。在当年的一封写给父母的家书中,方玉 润表达了他出滇游学的想法: 男玉润谨秉父母亲大人膝下福安,少时气甚锐,为功名可立致,古学亦不 必急求,俟名成名,再为专心肆力,亦未为晚。岂知时命多乖,事与愿违,屡试屡 黜,愈陷愈深。而男今岁三十有九矣,天即多假岁月,亦不过再数十余寒署 耳。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万卷书与万里路相为助益也。名既不 成,老死牖下,何时可见天日耶? 际此而不远游求学,恐终身无游学时矣。 闲见广则学问博自此以后,不惟名山著述,事有可期。 由此可知,尽管功名一直不就,但深受经儒思想影响的方玉润依然豪情万丈,少时锐气 犹存,一直希望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而不至于平庸的老死于牖下。他深明古人的“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经过多载寒窗苦读,方玉润决定要效仿古人去“行万里路”, 于是开始积极准备着出滇游历。咸丰五年( 公元1 8 5 5 年) 春,方玉润著成神机三略。 同年五月,方玉润出云南入贵卅i ,再由贵州至四川,最后经四川入湖北,与友人段锦谷 一同投效到正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湘军荆楚大营,以期有人赏识和重用,使自己的满腹 学识可以施展。是年年末则入湖北总兵王国才府为幕僚,参与镇压太平军。咸丰六年( 公 元1 8 5 6 年) ,又入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府为幕僚,著有平贼二十四策,对当时清政府 与太平军的作战发表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在平贼二十四策中,尽管不免带有一些书 生意气、纸上谈兵之见,方玉润仍表现了相当的军事才华和经世致用的才干。如他提出 的破格录用人才、招募新兵应谨慎、广屯粮以保证军饷、宽容对待协从之人以瓦解敌人 等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随着王国才和李孟群的先后阵亡,方玉润便打算经由湖南进 广东,然后返回云南。但由于兵乱,方玉润不得不滞留长沙,再入湘军为幕僚。咸丰十 年( 公元1 8 6 0 年) ,方玉润五十岁,入曾国藩府。曾国藩读了他的论学、论人、论 。参见冯莉方玉润生平事迹及著述辑证兼论 的诗学观, 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四j 南充,2 0 6 年8 月,第2 页 4 -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在园循传麓下的创新思竞一一对诗经康始的自我认知 天下大局等三部著作之后,非常的赞赏,并给予了丰厚的馈赠,挽留任职。但方玉润 不久即遭人谮,遂愤然离开曾国藩幕府,移居至宿州。是年秋天,方玉润再入湘军,可 没多久,他再次辞别而去,后辗转流寓于湘、鄂赣、皖,又复游粤、豫、冀、鲁等省。 自从咸丰五年方玉润出滇入荆楚大营,辗转多地,数入湘军,历易主人,始终没有找到 一个可长久容身的地方。方玉润自恃满腹经世致用之才一直都没能完全展露,自感岁月 蹉跎,生命无华,其内心的不快可想而知。 同治四年( 公元1 8 6 5 年) 方玉润抵达陕西,出任陇州州判。这一年,方玉润已经 五十五岁了。方玉润曾多次参加科举,游历地方甚多,同时也有多部著作名世。虽然按 人生履历而言,完全可以说是不虚此生。但一直自恃甚高且不愿湮没此生的方玉润在科 场失意、功名不就、仕途受阻、才华难展的情况下自然不希望自己的晚年时光在碌碌无 为中蹉跎而逝。在当年的同记中方玉润这样写道: 为时亦不算虚度。但不知此后岁月,可能统观所成,为宇宙添一家言否? 吾辈 立德言功,均已让诸他人,惟此区区之言一端,差能权操自己。倘再蹉跎,甘心暴 弃,则三不朽之谓何? 恐与草木同腐而己矣! 已丑元夕。 从这以后,方玉润开始转变生活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期望能为宇宙添一家之言, 不甘心自暴自弃,不愿与草木同腐。所以,由积极游历慢慢转变成闭户佣经,潜心著书 立说,也就成了方玉润晚年生活最好的抉择。也正因如此,方玉润的很多对后世有影响 的著述大多成于其晚年时期。方玉润还应郡守之聘,至五峰书院讲学六年。因治学严谨, 好学多思,常有创见,能言善辩,所以方玉润的讲学极受欢迎。他一生著述甚多,除了 前面提及之外,还有乾象、钩元、杂志、新编三易元始、坤舆、书纬、礼 纬、诗纬、唐诗纬、诗经原始、风雨怀人集、星烈日记等三十六种,统收 入鸿漾室丛书。诗经原始是其中的一部最有价值、影响也较大的学术著作,在对 诗经的具体篇章逐章论述和加注的同时,方玉润还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地。除诗 经原始以外,方玉润的其他著述也陆续被刻印,传播于世,深受后代学术文化界人士 的推崇。 光绪九年( 公元1 8 8 3 年) 风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润先后代理过千阳、麟游县 。参见冯莉方玉润生平事迹及著述辑证兼论 的诗学观,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四川南 充,2 0 0 6 年8 月,第9 页 - 5 - 广西,“煳士学位论文在因啊r 传统下的创新周嚏一一对诤经周【始的白j 莞甜d 啊 令。没多久,方玉润又被升补为砖坪厅抚民通判。但尚未到任,方玉润就于1 8 8 3 年8 月2 4 日卒于上任的路上,结束了他漂泊的一生,终年七十有三岁。其侄子方思慎扶其 灵柩返回陇州时,当地官绅在十里之外就开始戴孝迎接。追悼致祭之后,方玉润被葬于 陇州城北的开元寺后。方玉润生前的好友以及五峰书院的学生在五峰书院东侧为他建立 了祀堂,以示纪念。 ( 二) 诗经原始简介 同治八年,即公元1 8 6 9 年,方于润开始计划著诗经原始。按李先耕先生的诗 经原始点校版中的点校说明,在当年的日记中,方玉润详细的叙述了著述诗经原始 的目的和体例结构: 诗无定解,臆测者多,故较他经尤为难释。愚拟广集众说,折衷一是,留为家 塾课本,名之日原始势,盖欲探求古人作诗本旨而原其始意也。其例先始诗首二 字为题,总括全诗大旨为立一序,题下如古乐府体式而不用伪序,使读者一览 而得作诗之意。次录本诗亦仿古乐府一解,二解之例,而不用兴也、比也恶套,庶 全诗联属一气而章法、段法又自分疏明白也。诗后乃总论作诗大旨,大约论断于小 序集传之间,其余诸家亦顺及之。末乃集释名物,标明音韵。本诗之上眉有评、旁 有批,诗之佳处亦点亦圈,以清眉目。然后全诗可无遁义,足以沁人心脾矣。 关于作著的目的,方玉润大感有关诗经诗旨的解释太多,博杂而没有定解,所以他 打算“广集众说,折衷一是”,并希望可以“探求古人作诗本旨而原其始意也”。在方玉 润诗经原始的序和凡例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相关论述。如方玉润主张“读书 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然非荟萃诸家,辨其得失,不足以折衷一是”。历代说 诗,唐代以前的都遵循毛诗序,宋代以后的又独崇尚朱熹的诗集传,清代则 出现了“尊序反传”和“宗传攻序”之争,诗解一直难有定论。因为这 样,方玉润也不得不承认“六经中唯诗易读,亦唯诗难说”。在读完姚际恒的 诗经通论以后,方玉润自言“颇有领悟”,同时又认为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剖抉 未精,立论未允,识微力潜,意少辨多”。所以方玉润最后明确的表达了自己著述诗 经原始的目的,即“乃不揣固陋,反覆涵泳,参论其间,务求得古人作诗本意而止, 不顾序,不顾传,亦不顾论,唯其是者从而非者正,名日原始,盖欲原诗 广圄,叫扛硕士学位论文在因谨n 量统下的嘲j 新思吏一一对诗经屎始势的白舞;认知 人始意也。虽不知其于诗人本意何如,而循文按义,则古人作诗大旨要亦不外乎是”。 即方玉润要摆脱前人思想的束缚,通过诗文直接探求诗的本旨,努力的还原诗 的本意。 下面讲讲诗经原始的成书结构和体例问题。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共分为二十 卷,其中卷首分为上、下两卷,正文为十八卷。卷首上卷包括了凡例、诗无邪太极图说、 十五国风与地图、大东总星之图、七月流火之图、楚邱定之方中图、公刘相阴阳图、豳 公七月风化之图、诸国世次图和附作诗时世图等与诗经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 只是一种概略,如十五国风与地图、大东总星之图、七月流火之图等图谱,显得比较直 观易见。卷首下卷则是方玉润对诗经诗旨的一个宏观上的评述。其间,方玉润引经 据典,大多是在引证前人对诗经的评论后,再分别加以按语,阐明自己的观点。方 玉润的这些引论,时问跨度长,内容也极为广泛。往上可追溯到尚书、礼记、论 语、孟子等先秦经典,中及孔颖达、欧阳修、郑樵、吕祖谦、朱熹等唐儒宋贤,下 迄顾炎武、姚际恒等清代的学术方家,充分反映了方玉润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而诗经原始的正文共十八卷,由六个部分组成。第部分即序,方玉润废毛诗序 不录,而在每一诗篇前自拟一诗序,有不明诗意者,则注明“未详”。第二部分则是诗 的正文,每一篇章都首尾相连,分章处有圈点标出,并加有眉评和旁批。第三部分则是 诗经原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即关于诗的诗旨辨析,类似现代的“题解”。这 些辨析大多指向毛诗序和诗集传,也有引用其他方家的,如姚际恒等。第四部 分为附录。在诗经原始中,并非每一篇目都有附录部分。附录部分主要是征引前人 对诗旨或各章节意义的分析评论。第五部分为集释,是方玉润引用前人对部分诗句的名 物训诂、字词释义等,中间偶尔会阐述方玉润自己的见解。最后一部分为标韵,顾名思 义,就是标明诗句的押韵字及其韵脚。 诗经原始成书于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 8 7 3 年。是年年末,该书开始在陇东刊 刻,为陇东分署刊本,隶属于鸿漾室丛书,封面上的书名为方玉润亲笔题写,全书 则由方玉润晚年讲学期间的门人担任校对。北京大学图书馆现藏有该本。民国三年( 公 元1 9 1 4 年) ,按陇东本重刻后,云南省图书馆将诗经原始收入云南丛书,列为 “经部第七”。民国十年( 公元1 9 2 1 年) ,上海泰东书局依照云南丛书版石印诗 经原始。此后,诗经原始开始得到广泛的流传,当时的学术大家,如梁启超、胡适 广薏r 大掣嘲士掌位论文在因翻h 专崩:下的创新思室一一对诗经原始势的自囊认知 等人所读的诗经原始均为该本。之后,向达先生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方 玉润著述考。1 9 5 7 年,该文被收录至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方玉润生平及著 述逐渐为学术界知晓。1 9 8 1 年,台北艺文印书馆重印诗经原始。1 9 8 6 年,著名诗经 研究学者程俊英先生的学生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并由中华书局出版。李先耕先生 的点校版中纠正了云南本二百余遗漏错讹之处,是现在较为通行的版本。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在园循喇 兢下的创新思生一一对诗经原始的自舞;认知 第二章诗经原始中的二重性表现 后人对诗经原始的评价是见仁见智。溢美之辞有之,而批判的声音也不小。在 方玉润的诗经研究中,最可为后人资以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方玉润在分析 诗歌的主旨时,有一种怀疑古人、寻求创新的努力,所以较毛诗序、诗集传甚至 是诗经通论而言,诗经原始立论更为客观公允,且时有新见,可谓妙语连珠。 但在诗旨分析的同时他又不篚完全摆脱传统经学的桎梏,有时候甚至出现倒退的思想倾 向:二是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的很多文学评论,尤其是在诗经原始眉评部分的 评点,表明了他纠缠在诗经经学研究的同时还懂得以文学的眼光来分析解读诗经, 部分的还原了诗经作为诗歌的文学本貌。不过从整部诗经原始来看,对诗经 的文学解读似乎只是在经学释义之后的一种衬和,或者说从文学上解读诗经并不是 方玉润诗经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诗经原始仍是一部以经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诗 经研究著作。下面即针对诗经原始的这两点,进一步的深入展开论述,以期对诗 经原始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 - - ) 诗经原始对诗经的经学释义 我们知道,方玉润作诗经原始,主要是希望通过“广集众说,折衷一是”,然后 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从而达到“探求古人作诗本旨而原其始意也”的目的。所以, 在诗经原始中,方玉润列引前人的说法很多,然后逐一加以分析品评。按方玉润在 诗经原始自序里面提到的,在分析诗经诗旨的过程中,他主要是针对序、传、 论。进行评价。所以这里在谈到诗经原始对诗经的经学释义时;也主要是 从诗经原始对序、传、论的评价着眼的。 1 诗经经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阶段 在对诗经原始的经学释义进行探讨前,本文先对诗经的经学解读历程作一 。这里与本文第一章第二节所介绍诗经原始时曾有过“序”、“传”,“论”的提法是一样,在文章中,它 们分别是毛诗序、朱熹的诗集传以及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的简称。 9 一 广西大掣顷士掣啦烈 文 在园田t 喇唾乞下的创新思室一一对诗经原始的自我t 由 个回顾。中国经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这么概括,即先秦时期是一个构建时期, 经学思想在那时还比较朦胧:汉则开始出现了对经典的崇拜;宋明时期则把经学融入当 时的理学理念中;清代则是一个对前人的思想进行理性审视、客观评价阶段。9 诗经 在先秦时期只称作诗或者诗三百,所以并没有“经”的意义。如论语季氏 篇里说“不学诗,无以言”,而论语子路篇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诗经还 没有被列入经学的范畴。经学的建立,有一个萌芽、发展、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春 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以及苟子等儒家各派,为经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 贡献。到了战国末期,诗三百始称为经。而到了西汉,诗经这一名称开始日渐普 遍起来。诗经因遭受秦火,到了汉代,说诗者并起,分门立户,各自争长论 短。其中齐、鲁、韩三家传今文诗,被立为学官,盛行于西汉。除了三家诗,另 有毛亨、毛苌所创立的属于古文学派的毛诗流传于民间。因为没有象三家诗那 样被立为学官,所以毛诗在当时的影响十分有限。到了西汉末期,王莽出于篡位的 需要,标榜古文经学。著名的学者刘歆附和呼应,主张把毛诗列于学官,毛诗 的影响由此而渐大。到了东汉,经过卫宏、贾逵、马融、郑玄的努力,尤其是经学大家 郑玄给毛诗作笺,使得毛诗的影响逐渐超出齐、鲁、韩三家诗而成为了当 时的主流学派。三家诗到了最后变得日益微弱。9 “诗经汉学”也开始逐步形成。 今本毛诗各篇之首,都有一小段类似题解式的简短序文,主要是用来阐述诗篇的主 旨、时代和作者,后人称之为毛诗序。尽管毛诗序中所论诗旨多曲解附会、迂 曲难通,但由于毛诗的经典地位已经确立,所以关于毛诗序,唐以前,儒生们 大体上都比较尊崇,一般都只是议论其作者是谁而已,未尝涉及到内容之是非以及存废 问题。但到了宋代,学术上出现了疑经、改经的风潮。宋人疑经、改经的活动在我国经 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时开始有人弃序言诗,懂得辨正旧解的同时不断 的阐发新义。在研究诗经的时候也不仅仅局限于毛诗,而是博采三家,不拘门 户。同时还将诗经的研究和当时盛行的理学结合起来,注重义理而轻于诂训。“诗 。此观点参引张海晏姚际恒 研究( 上) ,燕山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从论语的内容来看,扎了对诗、书、礼、乐、易等都曾作过整理。盂子则发展了孔子的诗 教精神。萄子阐发,诗、 书、礼、乐等组合为用的意义。战固末期出现的礼记经解中虽然在列 举诗、书、礼、易、春秋时没有加“绎”,但将这些典籍放入经解的范畴,实际上已经有了“经”的含 义。( 参见洪湛侯诗经学史,1 0 1 1 0 6 贞,中华书局,2 0 0 2 年。) 。关于毛诗超越三家诗成为主流这一问题,粱启超在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有这样的论述:。自郑 康成依毛作笺,此后郑学孤行,f i j 三家具废唐初正义因之,郑学益成一统。”(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 9 8 5 年版,第1 8 3 1 8 4 页。)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黻 在因骨传照下的创新思竞一一对诗经屎始的自袭认知 经宋学”的形成不能说和当时的思辩学风以及疑经、改经活动毫无关联。在欧阳修、郑 樵等人开始攻击毛、郑之后,朱熹更是积极投入到了废序论战的行列当中,成为“诗 经宋学”的代表人物。而朱熹关于诗经的评论著作诗集传则成为了“诗经宋学” 的权威著作。宋以后,“诗经宋学”取代了“诗经汉学”的地位。元、明两朝说诗 者多沿袭朱熹之说。到了清代,关于诗经研究的流派和著述甚多,呈现出多彩纷呈 的局面。清代也成为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清初,论诗杂采汉宋几乎成 了种普遍倾向。论者在著述中往往汉学、宋学兼而有之。当然也有攻朱申毛者,尊崇 毛诗序:也有自认为是宋学的后继者,贬抑毛诗序。汉学逐渐复苏的同时,宋学 也未曾衰败。各派各说一时问杂陈并立,论争不断。其中有个派别,即被后人称之 为“独立思考派”或者叫“思辨”派,代表人物有姚际恒、崔述和方玉润,较少受汉、 宋学派所局限。他们批驳序的不是,指责朱熹诗集传之过,主张从诗经的 本义去理解诗经,成为“诗经清学”中一个非常有创新精神的派别。近代著名学术 大师梁启超先生分别给了他们这样的评价:“举叛旗的人也不少,最凶的便是姚立方( 际 恒) 著有诗经通论,次贝q 崔东壁( 述) 著有读风偶识,次则方鸿漾( 玉润) 著有 诗经原始诗经通论可谓精悍无伦;读风偶识谨严肃穆,纯是东壁一派 学风:诗经原始稍带帖括气,训诂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论旨却有独到处。”。这是 非常中肯之论。 2 诗经原始对权威的怀疑和批判 在“诗经清学”的独立思考派当中,姚际恒的时代最早,有开启之功。方玉润在吸 收前人成果之后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毛诗序和诗集传都是姚际恒和方玉润的批 判对象。“迨秦火既烈,而伪序始出,话名子夏,又日孔子。唐以前尚无异议,宋以后 始有疑者。欧阳氏、郑氏驳之于前,朱晦翁辩之于后然而朱虽驳序,朱亦未能 出序范围也大肆其说,以玷葩经,则其失又有甚于序之伪话附会而无当者。于 是说诗门户纷然争起穷经之士莫所适从最后得姚氏际恒通论一书读 之颇有领悟,十得二三矣。而剖抉未精,立论未允,识微力潜,意少辨多,亦不足 以铖肓而起废。”在诗经原始自序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方玉润在 “不顾序,不顾传”的同时,还大胆的表达出了“亦不顾论”的态度。这种 。参见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一) 经学、小学及音韵学,北京 市中国书店出版,1 9 8 5 年版,第1 8 5 页。 1 l j 1 可,叫鼻习n b 掌位论文 在因循稍皤乞下的创新思竞一一对联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 敢于超脱任何权威、门户的桎梏,坚持用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的研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 1 ) 关于诗经原始中的“不顾序” 讨论诗经学,最棘手的可能就是关于毛诗序的问题。毛诗每一诗篇前 都有一小段类似序文的解说文字,用以概括该篇诗旨。而毛诗第一篇周南关雎 的序文,除了说明本篇的篇旨以外,还有一大段文字,用以概括全书,总结“三百篇” 的创作经验和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歌创作理论以及诗教的意义。因而后人又将毛诗 序划分为小序、大序,即每篇诗文之前用以说明该篇诗旨的文字称为诗小序, 而把关雎篇前的那段用以概括全书的文字称为诗大序。 只因毛诗在汉以后逐渐取代了三家诗成为了诗学正统,毛诗序也因此 成为宋以前诸儒们尊崇的诗旨教义。在宋以前,研究者们几乎都认定毛诗序为圣人 所作,所以在讨论诗经的诗旨时,差不多都遵循毛诗序的说法。宋以后,解诗 者开始怀疑毛诗序,欧阳修、郑樵、朱熹等人都对诗经的诗旨提出了不同于毛 诗序的新见解。汉、宋之争由此开始。而正如前面所说,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在讨 论诗经诗旨时并没有太多的局限于前人的权威和门户的偏见之中,而是努力做到荟 萃百家,辨别得失,因此取得了超越自茸人的成就。在诗经原始中,方玉润对毛诗 序的多处缺失和不足进行了驳斥,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开始要讨论的当然是毛诗序出现的时代和作者问题。毛诗序出现于何时和 作者究竟是谁,因为涉及到毛诗序本身的可信度问题,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学者 们争论的对象,直到现在暂时也没有权威定论。认为毛诗序可信的,多主张它是作 于春秋时期。如果是在春秋时期所作的序,因与诗文出现的时代相近,必然和诗经 的经文内容非常贴切,所以会有较高的可信度。怀疑毛诗序的学者则认为毛诗序 应该是作于汉代,因为它里面所引的多出于左传等史籍,所以毛诗序应该是在 诗文出现以后,后人在解诗的过程中添加上去的。关于毛诗序的作者是谁的讨论也 是众说纷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十五经部诗类一,诗序二卷下) 有如下论述: 案诗序之说,纷如聚讼。以为( 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 。关于“小序”、“太序”的名称及起止问题,目前学界仍有争论。这里只采用较为普遍的说法。( 参见洪湛侯诗经 学史上册,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1 5 6 页。) - 1 2 - 广西大捌强嚣士掌位论文 在因翻n 专崩门p 的创新思竞一一对联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 者,郑玄诗谱也。以为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序者,王肃家语注也。 以为卫宏受学谢曼卿作诗序者,后汉书儒林传也。以为子夏所创,毛公 及卫宏又加润益者,隋书经籍志也。以为子夏不序诗者,韩愈也。以为子夏 惟裁初句,以下出于毛公者,成伯玛也。以为诗人所自制者,王安石也。以为( ( 小 序为国史之旧文,以为大序为孔子作者,明道程子也。以首句即为孔子所题 者,王得臣也。以为毛传初行,尚未有序,其后门人互相传授,各记其师说者, 曹粹中也。以为村野妄人所作,昌言排击而不顾者,则倡之者郑樵、王质,和之者 朱子也。 由上面的这段总结性文字来看,在历朝历代的学术纷争中,有认为毛诗序的作者是 诗人本身的;有认为小序是“国史之旧文”的;有认为是孔子所作的;有认为是子 夏所作的;也有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的:更有甚者,即郑樵、王质、朱熹等人,认为毛 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总之,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学者或从各种古籍中寻找线索, 或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而独立的阐发见解,对毛诗序产生的时代和毛诗序的作者 都各自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给后人研究诗经问题提供了很多借鉴。尽管由于种 种原因,关于毛诗序的作者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定解,但关于毛诗序出现的 时代,认为毛诗序是作于汉代而不是春秋时期的看法因为更具信服力从而更为学术 界所接受,。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毛诗序并非诗原来的序,而是后人为解诗 旨而添加上去的。 和前人一样,方玉润对毛诗序出现的时代和作者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诗经原始凡例中,方玉润说:“诗必有题,题必有序,此定例也。今三百 既无题,复无序。而世所传大、小序,又皆卫宏所话,未可据以为信。不得已而考 诸载籍,求其可以为诗序者,亦属寥寥无几。”方玉润也认为,现在所能看到的毛 诗序已经不是诗原有的序了。对毛诗序的作者,虽然他努力“考诸载籍”而 不得解,但对毛诗序产生的时间,他认为是不太可能和诗同时或者是相近,所 以世所传的毛诗序不可能反映诗的原始风貌,于是把自己所看到的毛诗序 斥之为“伪序”加以批判。他在诗经原始凡例中还说:“意夫子当日言诗,必 。洪湛侯先生在论述关于毛诗序时代和作者问题时,对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评论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虽然 关于毛诗序的这两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他还是在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出这样的结论:毛诗序是 汉代毛诗学者相传之讲授提荆,不是成于一时一人。最后由汉卫宏集录、编定。( 参见洪湛侯诗经学史上册,中 华书局,2 0 0 2 年版,1 5 7 页1 6 3 页) 广西大学硕士啦位论文 在因循传统下的创新思竞一一对袋诗经原始* 的自裁认知 有明白晓然者在,不知何时失去耳。”方玉润再次提出了一种同样的看法,即在诗 刚出现时,一定有能真实反映诗旨的原始序文的存在,只是不知道那些原始的序文 在何时亡佚而己。既然能反映诗原始风貌的“古序”已然不存,而作于后世的毛 诗序因距离诗的时代较远而被自己斥之为“伪序”,不能因循。所以世所传的毛 诗序,不管是后世哪位圣人所作,方玉润都要坚决的予以排斥和批驳。所以在诗经 原始中,方玉润勇敢的弃毛诗序而不用,而是借鉴孟子解读诗的方法,“不以辞 害意,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 ,通过通读每篇诗文而自断诗旨,并将其自解的诗 旨列于诗经原始中的每篇诗文前面,作为替代“伪序”的诗序。方玉润称自己所写 的诗序“非敢谓即古序也,盖寻绎诗意,得之,亦将使读者开卷隙然,不至如瞽者 之怅怅无所适从焉耳。”当某些无须证明就可以使人们平静接受的真理不再拥有权威性 的时候,真理也不再是真理,对它的解释就要从头说起,而且要有一套自成系统、自圆 其说的道理。”方玉润就是这样一种有破有立的学者。在其解诗时的这种有破有立的精 神,使他敢于不断的摒除权威的束缚,自成一说。客观来说,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 自己所另立的序在分析诗旨时确实比毛诗序更准确,更贴近诗的本意。 接下来要探讨方玉润对毛诗序具体内容的批评情况。方玉润对毛诗序的 批评,主要集中在毛诗序解诗时的“虚衍附会”、“毫无征实”。可以想象,在“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经学家们在解读典籍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尽可能从典籍 中寻找用于经世致用的“微言大义”。诗经原本只是一部诗歌总集,但是经过先秦圣 贤的努力,到了汉代已经变成了和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经籍。尤其是毛诗超越 三家诗,被立为学官以后,诗经在经学上的意义愈加明显。这就使得当时解读诗 经的学者,不断的从经学意义上挖掘诗经的价值。他们主要是从儒家的视角出发, 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而历史流传下来的毛诗序中,所谓的“经 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 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 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 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 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 隐喻,如常常以“后妃”之名来解读诗歌,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历代学者,也曾有人对 这种牵强附会、没有根据的说法颇有微辞。方玉润对此的批评更是深刻、中肯。下面举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i 年版,第8 2 页 - 1 4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 在因循传筑下的创新思吏一一对诗经原始的自我认知 几例详述。 周南关雎篇。这本来是一首男女青年的恋歌。“君子”一词应该是对男子的 一种称呼,而“淑女”则相对应为一名美妙的女子。但是汉、宋以来的解诗者,多数都 遵循毛诗序的说法,把“君子”看成为周文王,把“淑女”看作是太姒,诗歌的主 题就是歌颂“后妃之德”。之所以要这样来解读关雎,主要是因为本文前面所提到的, 居于诗经各篇目之首的关雎,如果不加以附会,就不可能显示出“正史之道, 王化之基”的正统思想,发挥不了诗教的作用。方玉润对此牵强附会提出了相左的观点, 指出了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他在诗经原始中说道:“诗中亦无一语及宫闱,况文王、 太姒耶? ”接着他又指出:“窃谓风者,皆采自民间者也,若君妃,则以颂体为宜。此 诗盖周邑之咏初昏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在方玉润 看来,关雎篇中没有任何提及宫廷的言辞,更不用说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