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l i a o s 量l i c h e n g ,w h ow a sm ef i r s t p r e s i d e n to fh u n a nn o h n a l u n l v e r s l t yt | i a tg r e wo u to ft h e n a t i o n a j r e a c h e f s c o i i e g e ,w a sa t a 。n o u se d u c a t i o n a l i s t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s ti nc o n t e i n p o r a r yc h j n a i nh i s n t t ye d u c a t i o n a lc a r e e r s ,h eb a da c c u m u l a t e d aw e a l t l lo ft e a c m n g e x p e n e n c e1 n c l u d l n g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 e d u c a t i o n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e d u c a t l o n a l e x p e n m e n t s ,e t c i nt h i s p 印e r ,w ea r eg o i n gt o g i v ea d e t a l l e d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 fh i sm a i ne d u c a t i o n i d e 0 1 0 9 v f r o m1 9 1 9t o1 9 4 9 i tc o n t a j n s f i v ep a n s p a r co n e :t h es o u r c ea i l d f o n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l i a os h i c h e n g ,s e d u c 8 t i o ni d e o l o g y - i nm e i a t e1 9 t 壬la j l dt h ee a r 王y2 0 t 1 c e n t u m “a o s h i 。h e n gw a se d i f l e dn o t 。n l yb ym ec o n f u c i a j l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b y p m g n l a t i s ma n ds c i e n t i s m ,i 1 1 ec h i n e s e 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c o n s t j t u t e d h i s m a i n m i n k i n g s o u r c e p a r tt w o :e d u c a t i o n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sm e o d e s a f t e rm em a v4 m m o v e n l e n t , an e w 珏p s u 致弦 j n e d 驭c a 虹o n 碰 钦p 谢m e n l sw a s d o m e s t l c a l i y i nt h e m a k i n g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t e a c l l i n gi n e a s t 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l i a os h i c h e n g a c t i v e l yi i l i t :i a t e dh e l l i 2 e n tt e s t m a i n t 缸n e d 6 3 t 3 ”e d u c a t i o n a is y s t e m ,a n di m p l e r r l e n t e dm e d 羽t o n h a n ,t h u sa c c u m u l a t i n gd c h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e x p e r i e n c e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e x d e r i m e n t s p a r t t h r e e :s e c o n d a qs c h o o le d u c a l i o n t h e o n e s d u n n gt h ep e r i o d o fw o m n g o n 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l i a os h i c h e n g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测a n a 】y z e dt h e 王l i 渤拶a n dp r e s e n l n d j j o n 硝出ed e v e j o p m e n t o f s e c o n d 哪s c h o o le d u c 龇ni no u rc o u n 略a n da d v a n c e d s i xb a s i c p r m c l p l e s o f s e c o n d a 巧s c h o 幽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n = l i n g ,w h i c h a r em e m 印。r c a n tg u i d i n gt 0d o m e s t i c 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e d u c a 丘o na tt h a td m e p a nf o u r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m e o r i e s a f t e rt h ea n t i j 叩a n e s ew a r l i a os h i c h e n gs e tu pt h en a t i o n a l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d u r i n gt h a tt i n l e , h ew m t ea na m o u n to ft h e s e s ,a n de x p o u n d e d1 1 i sv i e w so nt h es e t u p p r i n c i p l e s ,t a 曙e t s ,a n dt a s k so f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t h u sf on 【l i n gh i so w n u n i q u e f e a t u r eo ft e a c h e r s e d u c a t i o nt 1 1 e o r i e s p a r tf i v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a o s h i c h e n g s e d u c a t i o n i d e o l o g y 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c r i s t i c s a r es o n gc o l o ro fn a t i o n s a v i n g t h r o u g h e d u c a t i o n ,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 r i g o r o u se x p e r i m e n t a l a t t i t u d e , a s s i d u o u s l ya n dp e r s e v e r i n g l ye n t e r p r i s i n gs p i r i t a n dh i g h l ys e n s eo f m e p e o p l e l i a os h i c h e n g se d u c a d o n i d e 0 1 0 9 yi sm ep i i c e l e s sc u l t u m lh e d 诅g e w es h o u l dc a n 了f o n v a r dt h ee s s e n t i a lo fh i si d e 0 1 0 9 ya n dh i sg u i d i n g p r i n c i p l ef o rm n n i n g as c h o o lf o r “s t i l lh a sa p m f o u n ds i g n m c a n c e f o r t h er e f o r m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l i a os h j c h e n g ,e d u c a t j o n a le x p e r i m e n t s ,s e c o n d a r y s c h 0 0 1e d u c a t i o n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第一章廖世承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形成过程 廖世承( 1 8 9 2 1 9 7 0 ) ,字茂如,上海嘉定县人,我国现代著名 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的主要创 办人和首任院长。历任东南大学附中、光华大学附中主任,光华大 学、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院长 等职。因其于1 9 3 8 年抗日烽火弥漫中国之际,受国民政府之重托, 在湖南安化蓝田镇的“重冈复岭”之地创办国立师范学院,“以树 立师范学院独立办理之先声”而蜚声中外教育界,遂成为著名的 教育家。廖世承教育思想渊源与他早年所受教育及所处的时代环境 密切相关。 l 。1 传统文化的熏陶 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廿日( 公元1 8 9 2 年6 月1 4 日) ,廖世承出生于 江苏省嘉定县城( 今属上海市) 一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学 教师,虽家境贫寒、仅靠束惰维持生计,但对子女的期望极高,要 求他们用功读书,成就事业以光耀门楣家声。幼年的廖世承虽天分 不高,但记忆力很强。三岁时,荡寇志上的画像都能一一叫出名 字;座椅靠背上的小字都能认识。六岁时进伯父家的私塾,八、九 岁时四书、五经已经读了一半,并开始读礼记。他父亲博 览群书,记忆力很好且熟知历史掌故。每逢晚膳时,他总喜欢听父 亲讲历史故事,有时听得眉飞色舞,有时听得慷慨激昂。 廖世承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中华教育界( 复刊j ,1 9 4 7 年,第1 卷第1 期,转引自汤才伯廖 世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7 7 页。 廖世承我的少年时代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挡寨馆,第57 ( ) 案卷, 2 青少年时代的廖世承,在其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喜好读书, 关心国事,告诫“自己将来定要做个好人”。十二岁人家乡的中城高 等学堂,后转入县立高小毕业班。1 9 0 8 年高小毕业后考入邮传部高 等实业学堂( 即南洋公学) 中院( 中学部) 学习。进校不到一个月, 恰逢国文会试,他以中学一年级新生的身份参加,会试成绩居然在 五六百考生中列前四十名,还得到了奖金。此次国文会试给少年廖 世承以极大鼓舞,坚定了他积极进取的信心。幼年喜欢看小说,特 别是武侠小说,时常使枪弄棒,仿效拳师力士的行为,进南洋后, 性情大变,喜看明儒学案等学术书籍。课余常独坐在床,静静 地浏览书籍。晚上时与同班学友谈论国事,往往至熄灯后犹不肯睡。 有时与其父亲交谈,常不满于君主政体,深佩黄梨洲先生的议论。 他从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著作中获益不少。黄氏“为天下之大 害者,君而已矣”的论断对他的思想影响颇大。这一时期,少年廖 世承还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立报产生了浓厚兴趣,喜读宋教 仁的文章。民立报猛烈抨击清政府,报道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言论和行动。这些报刊对廖世承的思想具有政治启蒙的作用,扩 大了他的社会视野,使其看清清政府的腐败。此时廖世承的思想发 生了新的变化:不再囿于父母的期望,进而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从发蒙识字到出国留学之前,廖世承共接受了十四年多的传统 文化教育,由此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特别是传统文化中士 大夫设坛讲学的典章故事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廖世承的刻苦攻 读和广泛涉猎使他对于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 廖世承我的少年时代 匕海:上海师范大学档案馆,第5 - 7 0 案卷 的领悟和理解,这为他日后关注教育,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埋下了思想 的种子。 1 9 1 1 年,廖世承中学毕业。翌年暑假,北京清华学校借南洋公学 招生,录取者均有出洋深造的机会。时亲友中有人介绍他往湖南教书, 月薪4 0 元,他说:“现时家况虽然艰苦,尚未至山穷水尽之地步,我 总抱定得寸则寸,得尺则尺的决心,不愿我的求学历程半途而废”。 遂与同班学友在校外借一住所闭门苦读应考。揭榜后,廖世承与其他 8 位同学被录取。清华学校毕业后,他准备出国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 决心献身于教育事业。他的这一选择遭到许多亲友的竭力反对,认为 教育事业是最没有出息的,一生吃粉笔灰,如学经济学、银行学,才 是“金饭碗”。 然而,亲友的劝阻和反对都没有动摇廖世承学教育、 立志献身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1 2 西方文明的洗礼 1 9 1 5 年,廖世承怀着读书救国的志向,远涉重洋,开始了艰苦的 求学历程。他初衷不改,入美国勃朗大学后仍然选择攻读教育学和心 理学。为尽早完成学业,他在四年内修完了六年的课程,并成为美国 s i g m ax i 学会荣誉会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与硕士学位,而且 还通过了博士及格考试。留学期间,对廖世承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谋求教育的改 造和发展,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美国教育理论界形 成、发展,并很快在全世界风行。它以反传统、求进步的面目出现, 廖世承我的少年时代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档案馆,第5 7 0 案卷 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所受的刺激是刻骨铭心的。他曾立誓:“对于 侮辱我的东西各国,定要争一口气。”四年的留美生活更加坚定了 廖世承的爱国热情。 四年的留学生涯,使廖世承从一个满怀“读书救国”志向的少年 成长为一名用先进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的学者。因经济拮据,加上父亲 催促,他很快结束了求学生涯,怀着强烈的报国心愿于1 9 1 9 年匆匆回 国,积极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实践自己的救国、强国的远大理 想。 1 - 3 形成的简单过程 1 9 1 9 年5 月,“五四”运动爆发。8 月,廖世承回国。此时的中国 社会,正朝着一场空前激烈的大革命演进。尽管这场大革命打倒了北 洋军阀,但中国很快又处于国民党新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内战依旧 频繁,民众照样疾苦,社会依然黑暗,国家仍然贫弱。三、四十年代,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e t 益加剧,苦难的中 国陷入了极度的内忧外患之中,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堪忧,救国救民 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中华民族的知识精英和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为救国家于危难、救 民众于水火,为振兴中华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呼应着这个强烈的时代 主题。此间,各种救国道路和社会改造方案层出不穷。在尚未认清正 确的救国道路之前,大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他们自身所受的教 育和训练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局限,纷纷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胡适是教育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指出,要使我们这个“满身是 廖世承我的少年时代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档案馆,第5 7 0 案卷。 病”的国家立足于现代世界之林,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样样是急先 务。但是“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 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步的作自觉的改革, 在那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救国是一 件顶大的事业;排队游街,高喊着打倒英日强盗算不得救国事业: 甚至砍下手指写血书,甚至于蹈海投江,杀身殉国,都算不得救国的 事业。救国的事业须要有各色各样的人才;真正的救国的预备在于把 自己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才。”1 9 4 6 年,他在请政府注意教育问题 的提案中更加明确地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 作为一名知识精英, 受“教育救国论”的影响,廖世承也认为可以通过教育途径来探索救 国救民的道路。他从历史和现状中深切感到,“教育为百年大计,立 国之根本,其重要政策,非万不得已,不轻易更张”。 特别是在抗战 期间,他主张积极抗日,反对妥协投降,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战建国” 方略。廖世承少年时代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一直 把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另种非常流行的教育 思潮。它源于清末西艺教育,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中萌发了近代科 学教育思想的火花。首先提出科学教育问题的是任鸿隽,“五四”运 动时期,科学教育思潮达到鼎盛,此后逐渐告退,进入实施阶段。其 基本主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 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也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科学教育思 胡适建国问题引沦独立评论,第7 7 号。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胡适文存,第三集,卷九。 胡适请政府注意教育问题申报,1 9 4 6 年1 2 月】2 日。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9 页。 7 地进行教育实验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 实验思想。 2 1 廖氏团体智力测验 我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于1 9 2 0 年分别在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建 立。廖世承参与了南京高师心理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并在我国率先运 用智力测验法测验投考的学生和在校学生。1 9 2 1 年,他与陈鹤琴在测 验基础上合编出版了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法一书,这是我国最早 的智力测验著作。该书对智力测验的性质、用途及方法等作了深入浅 出的介绍,并具体地介绍了3 5 种智力测验,其中有2 9 种是团体智力测 验。廖世承之所以重视团体测验是因为他觉得中国需要立即进行普遍 的智力测验,以客观的评价代替对学生智力和学力的主观臆断,而施 行个别测验则费时费力,不合国情。受美国国家智力测验的启发,他 编造了“廖氏团体智力测验”,施测对象是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 的学生,共有算术、填字、常识、词汇等1 0 种测验。1 9 2 2 年,美国测 验专家麦柯尔来华指导编制各种应用测验,廖世承在南方协助他的工 作。他将先前拟定的比奈西蒙量表重新修改,并赴江浙两省十一个 县市进行测验,共测试1 4 0 0 多名学生。为推进测验运动和完善测验标 准,在廖世承主持下,东南大学附中与中国中等教育协进社合作,编 制了初、高中用的各科测验,并组织学生以东大附中为基地,又往江 浙两省十多个城市的学校,按编制的测验进行测试,及时将测验情况 写成报告予以公布。1 9 2 5 年,他与陈鹤琴又合编出版了测验概要 一书。该书详述无遗,被公认为测验最简便的用书。由于廖世承等人 的积极提倡和推行,“我国之测验事业,遂日形发达”。他编制的各 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毕生从事 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体系。 第二章教育实验思想 所谓教育实验,就是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作指导,根据研究目的有 计划地、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实 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重复论证,用以解释教育因果关系,深入认识 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过程。通过教育实验既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教育 规律、检验教育理论,又能为教育教学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 而深化教育改革,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均有着重大的价值。辛 亥革命后,中国教育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及大批留学日本、欧美等国 的教育学者,如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陈鹤琴、盂宪承、陶行知、 廖世承等积极宣传欧美先进的教育理论,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 组织形式和方法,在小学、中学广泛开展改革实验,我国近现代教育 实验之风随之兴起。 廖世承早年曾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成绩优异,这无 疑为他日后进行科学的教育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9 1 9 1 9 2 5 年 问,中国出现了一次嘶教育”改革运动,廖世承倡导和参与了这一运 动,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实验的开拓者。此时,他正受聘于南京高等师 范学校( 后改名为东南大学) ,不久又出任该校附中主任。他不遗余力 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3 7 1 3 8 页。 1 0 地进行教育实验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 实验思想。 2 1 廖氏团体智力测验 我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于1 9 2 0 年分别在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建 立。廖世承参与了南京高师心理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并在我国率先运 用智力测验法测验投考的学生和在校学生。1 9 2 1 年,他与陈鹤琴在测 验基础上合编出版了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法一书,这是我国最早 的智力测验著作。该书对智力测验的性质、用途及方法等作了深入浅 出的介绍,并具体地介绍了3 5 种智力测验,其中有2 9 种是团体智力测 验。廖世承之所以重视团体测验是因为他觉得中国需要立即进行普遍 的智力测验,以客观的评价代替对学生智力和学力的主观臆断,而施 行个别测验则费时费力,不合国情。受美国国家智力测验的启发,他 编造了“廖氏团体智力测验”,施测对象是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 的学生,共有算术、填字、常识、词汇等1 0 种测验。1 9 2 2 年,美国测 验专家麦柯尔来华指导编制各种应用测验,廖世承在南方协助他的工 作。他将先前拟定的比奈西蒙量表重新修改,并赴江浙两省十一个 县市进行测验,共测试1 4 0 0 多名学生。为推进测验运动和完善测验标 准,在廖世承主持下,东南大学附中与中国中等教育协进社合作,编 制了初、高中用的各科测验,并组织学生以东大附中为基地,又往江 浙两省十多个城市的学校,按编制的测验进行测试,及时将测验情况 写成报告予以公布。1 9 2 5 年,他与陈鹤琴又合编出版了测验概要 一书。该书详述无遗,被公认为测验最简便的用书。由于廖世承等人 的积极提倡和推行,“我国之测验事业,遂日形发达”。他编制的各 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 9 9 6 年,第3 页。 1 1 种测验在全国被广泛地用作选拔考生、调查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育实 验和学务调查的工具。廖世承编制的测验,不但用于个人,还用于团 体,四五十名学生可同时进行;不但用于文化学科,还用于道德意识、 时事政治等。 廖世承还认为测验与中小学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系。1 9 2 1 年, 他在中等教育杂志上撰文指出:智力测验对于学校之效用在于“定 夺儿童智慧之数量”和“时时调查其学业成绩”:对于教师之效用在 于“辅助教师,指示其改进教学法之途径也”;对于学生之效用在于 “使学生自行发现其真实能力,自行发现其真实需要,然后为自动的 学习”。 廖世承虽然大力宣传测验对教育所起的科学的诊断作用,但他并 不迷信测验的作用。他认为标准测验不能滥用,除测验外,仍须有一 种经济的合理的考试法;同时,他认为要辩证地分析测验数据,如审 核教育测验的成绩,一定要用智力测验做参考,兼顾年龄和智力,否 则无法正确加以判断,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且解释测验结果 时必须参照其他的意见。他认为测验结果只表示一个大概,不能作为 绝对的标准。 廖世承不遗余力地提倡测验,他“希望大家因此而能殚精研思, 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教育上一部分的困难问题”培,同时还希望这 种科学的方法“能贯彻到精神方面去,便不致使物质文明蒸蒸日上, 精神文明固步自封了”。,即养成一种科学的、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 d 廖世承测验与中学校中等教育, 9 2 1 年,第t 卷第2 期,转引自沥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 北京:人昆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9 - - 5 2 页。 廖世承陈鹤琴测验概要t 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 年。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上海:中华书局,1 9 2 4 年。 由此可见廖世承对于推广教育测验和心理测验起了十分重要作 用,他所编制的测验也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廖氏之团体测验”。美国 测验专家麦柯尔认为其水平“至少与美国的水平相等,有许多竞比美 国更优”。廖世承首开测验之先河,创造陛地进行教育测验和心理测 验的科学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因而成为2 0 世纪2 0 年代我国提倡和推 行各种测验的主要代表。 2 2 “六三三”学制实验 确立于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国近代学制一癸卯学制在辛亥革命 后即被壬子癸丑学制所取代,新的学制虽然在取消科举功名和双轨 制、给妇女受教育权利等方面有巨大进步,但与当时的社会却不能适 应。最为明显的是小学七年、中学四年的分段,以及中学以完成普通 教育为标志、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单一取向,与当时社会需要大量初、 中等技术人才的现状相牾。与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廖世承对现 行学制的弊端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新学制与中等教育一文中就 指出现行学制存在几大缺点:( 1 ) 小学第七年与中学第一年的功课重复 颇多;( 2 ) 中小学年限太长,年龄偏大的学生因急于谋生而辍学;( 3 ) 中学科目太笼统,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之需要;( 4 ) 中学校数目太 少,不能满足小学生升学之需。尽管旧学制存在诸多缺点,但由于历 次学制改革的失败,国人对学制改革的态度十分理性,主张充分讨论, 研究实验,制定合理方案,使各方面之教育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是故, 2 0 世纪2 0 年代国内开始兴起学制实验运动,而“在中国利用实验方法以 研究教育上的问题,首推前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主任廖君茂如。” 扬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3 页。 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戊编) 上海:开明书店,1 9 3 4 年,第1 9 2 页 1 3 廖世承积极主张采用“六三三”学制代替旧学制,认为它既顺应 时代潮流,也符合青少年个性发展,利多弊少,并率先在其主持的东 大附中进行实验。廖世承认为,行“六三三”学制的关键在于课程的 改革。因此,他将学生按兴趣及实际需要的不同分成以升学为目的的 普通科和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科。每科都有若干共同的必修课和选修 课。在自己的学科内又设有若干选修科目。允许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外,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学若干选修课。与分科制、选科制相配套的改革是 对学年制的改革,即打破学年制升级以班为单位的传统做法,学生按 学科成绩升级,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在三年级上语文,在四年级上算术。 这些措施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经过两年的 实验,到1 9 2 2 年新学制草案颁布后,他便开始在附中实行全面改革。 他让全体教职员推举编制课程委员会,然后开始讨论改革目标,确定 编制课程的原则,再编制学分表和课程表。编定后,先在本校教师中 讨论,然后送交高师各系教授审查,作最后的修订。根据这样的程序, 他编的课程有如下特点:( 1 ) 中学实行分科选科制。中学的职能必须兼 顾升学与就业,应有普通科与职业科的分别,课程应有必修与选修之 分。初中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六分之一,高中占三分之一。选修课 程时可以跨越科别和组别。( 2 ) 打破学年制,学生按能力分组,根据学 科成绩升级,允许提前或者推迟毕业。( 3 ) 所选用的教材应当注重应用 性。他打破学科界限,创设了混合历史、混合地理,混合理科、混合 数学等几种综合课程。编定课程之后,他便开始用智力测验和各种教 育测验对新生进行测试,以便分组。在实验阶段,只在初中暂行新课 程,而高中则暂缓办理。对于初中的老生,则用另外的办法进行过渡。 其实,早在1 9 2 1 年廖世承在苏州等地讲演中小学沟通问题时,就 1 4 反复阐述其主张采用“六三三”制的观点,其主张与“广东提案之意 旨不谋而合”。而此时,全国新学制草案尚在酝酿之中。1 9 2 2 年1 1 月, 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并通咨各省试行新的学制,即“壬 戊学制”,其中的中小学“六三三”制方案啸锑舜诮篓填萋;8 那 涎j 囊寻需薹雾鋈佯鏊翁牡塑舞狁荭璧;拳 曼鞭望霎蚕 # 矧崭琴鏊氟娶圳擎蜀孽堪翌毋剧瞪i 鼎测验的结果用t 分数进行分析,找出优胜点 方差,求出实验系数。根据这些他得出结论:国文、英文、地理及数 学的教学,总体上以班级制为优;理科教学总体上以道尔顿制为优, 但显著性差异不大,道尔顿制班的学业成绩并不优于班级制班。师生 对道尔顿制的评价虽然总体上都持肯定意见,但都颇感吃力,付出的 时间和精力太多。据此,廖世承写出了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 一书。该报告详尽地记述了实验计划、过程、方法及教员和学生所发 表的意见,他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结论:道尔顿制的特色是自由与合作, 但根据我国国情却难以施行。1 9 2 5 年,他又在中华教育界杂志上 发表中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一文,列举了在师资、教材和设备 等七个方面的困难,而要使道尔顿制实行有效,教师人数至少须增加 三分之一,教室和教学仪器也都需相应增加,而这在当时根本做不到, 故在中国不能实行道尔顿制。进而他认为,“现时的教育理论及设 施,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科学的实验,当尽力提倡”。学他这 种反对盲目搬有用外国的经验,主张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创立我国自 己的教学制度和方法的思想在当时实为难能可贵。 廖世承中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中华教育界,1 9 2 6 年,第1 5 卷第5 期,转引自汤才伯廖世承教 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 9 9 6 年,第2 1 6 2 2 6 页。 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 年,第2 页。 1 7 上属于个别教学形式范畴,它力图破除班级教学授课制的局限,但本 身也有不少局限。当道尔顿制刚刚介绍进中国时,在教育界和新闻界 的鼓动、宣传下,不少中小学校闻风而动,匆忙试行起来,迅速形成 一股热潮。教育界一些人士在既没有深入钻研理论、更没有任何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趋时附和地撰文为道尔顿制唱赞歌,认为道尔顿制有 百利而无一弊,“以致攻击班级教学几体无完肤”。面对该情形,廖 世承认为如此盲从非但没有益处,“恐流弊滋多”,因为“历来提倡新 方法的人,总不免含有宣传的色彩,仿佛一个人戴了绿色眼镜,各种 东西看来都含有绿的意味,所以他们的报告,颇有研究的余地”。 他 说,“从事教育的人,当注意实地研究,不应做趋时的论调”。 为了比较道尔顿制与学科制之优劣与唤起国人对于实验之兴趣, 1 9 2 3 年秋,廖世承在东大附中组织十余名教师,开始进行比较实验。 实验在初中一、二年级中进行。每个年级分成两组,年级内每组之间 智力和学力基本相同,各科的授课老师相同,教学内容相同。所不同 的是,一组用道尔顿制,一组用班级制教学。这样,影响实验结果的 只有实验因素,其他影响基本被排除。廖世承从师生两个方面对实验 因素进行控制。在教师方面,实验过程中他发现有几位老师同时在一 个作业室讲解的情况,这样就互相干扰,不利于有效地指导。他对此 做出规定,集中讲解以每天至多两次为限,选科教师应该避免与别科 教师同时讲演;提醒各位老师在对学生口试时应集中精力,不得问与 学习无关的问题,以保证作业室内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方面,廖 世承为使道尔顿组的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对学生提出的延长作业 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 年,第1 6 8 页,第l 页,第1 7 2 页。 1 6 廖世承所主持的这一实验虽然未能使当时如火如荼的试行道尔 颧制运动马上停止下来,但至少给当时的教育界一帖清醒剂:“要知 任何制度及方法的产生,均有时地关系。所以适用一处的,或不适用 于他处;适用于美邦现时的,或不适用于我国现时。以后采用任何新 方法,应该先做一科学的实验。实验有效,然后再谋推行。”这对当 时缺乏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的中国教育界,无疑是有益的。 廖世承作为我国1 9 1 9 1 9 2 5 年间兴起的“新教育”改革和教育实 验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在教育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效卓著,其思想在当代仍有 借鉴意义,某些做法仍值得我们后人仿效。 第三章中等教育思想 1 9 1 9 年学成回国后,廖世承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与实践的探索上。他先后执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及光华大学附属中学 主任之职,在艰难的境遇中勇于探索,认真办理,使两校成绩斐然, 驰誉中外,堪称办学典范。同时他还对中等教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 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相继发表了中学教育、十年来之中 国中学教育、三十五年来中国之中学教育、中学教育改造的基 本原则等长篇专论,针对中等教育提出了大量精辟的见解。 3 1 中等教育不发达的原因 廖世承在从事中等教育过程中,认真考察了中等教育的历史与状 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 年,第1 页。 1 8 况,并指出当时中等教育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3 1 1 社会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先是军阀混战,后是 日寇入侵,导致民众颠沛流离,社会政治动荡不堪,国家民族前途岌 岌可危。在如此混乱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各级教育的发展就元可避 免地要遭到严重的破坏。廖世承认为这是当时中等教育不发达的重要 客观原因。他指出:教育与社会是分离不开的,在百孔千疮的社会里, 无法产生成绩卓异的教育。在教育界服务的人,固然不应把学校办不 好的责任轻轻地推到社会上,但讨论到教育不能前进的症结,也不可 抹煞这一重大原因。 3 1 2 师资缺乏必要的训练他指出,当时国内对于小学教师的 养成,尚知注意,而对于中学教师的训练却毫不顾及。1 9 3 1 年,国民 政府虽决定大学设师资训练班,但并未付诸实施。中等教育师资的供 给,大都须仰赖大学毕业生,其中真正能够了解教育使命,竭尽一己 之责任的占极少数。培养中等学校师资,自为目前之要事。他还指出, 师资的训练,不单应注重专门学科与教育方法,更须特别注重教师鼎 性上应有的培养。 3 1 r 3 功课繁重且不切实际廖世承指出,学生功课繁重是各校 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校认为“我生有涯而知无涯”,故面增加时 问,给学生充分的训练,可是学生已是苦不堪言了。一天上了六七个 小时的课,还得埋首工作,做习题,查生字,阅读参考书籍等。学生 缺乏娱乐和户外活动,缺乏师生间亲密的接触,出现烦躁不安和体质 下降的现象。据某一中学的体格检查结果表明:学生进高中后,平均 体力日渐退步,近视、肺病等日渐增加,其重要原因是学生数学科的 分量太重,授课和自修时间太多,导致身体状况下降。y 3 f v l - ,中学 的教学太偏重书本上的理论而不切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创造和活动的 动机。 3 2 中等教育改造的基本原则 廖世承考察和分析了当时中等教育不发达的原因之后,提出了改 造中等教育的六条基本原则: 3 2 1 中等教育制度必须适合国情和地方需要中国幅员辽阔, 整齐划的教育制度,恐不易适应各地的特殊情况。二、三十年代中 国的基本国情是:政治上,先是军阀纷争,国内政局跌宕起伏;三十 年代国民党虽然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内部矛盾仍十分尖锐,派系 林立,地方实力派各据一方,并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大局。经济上, 由于连年内战,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农村 经济更是一派萧条,各省、各地区形势大不褶同。在这种没有形成统 的政治经济的旧中国,当然无法实施整齐划一的中等教育制度。 3 2 2 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在未有各种类型不同的中学及选 拔制度未能麓行尽耍玎人意之前,中学对于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仍须双 方兼顾。如前所述,廖世承主张在中学分设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和 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科,认为这是“一种适应时势的办法,也为我国 现时所必不可少。”。在他看来,普通中学实行分科制,开设多种职业 科,对“家贫无力升学”、“年长不愿意升学”或“智力太低不能升学” 的学生,授以相当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仅可增进这部分学生的 廖世承十年来之中国中等教育光华大学半月刊,1 9 3 5 年,第9 0 期,转引自场才伯廖世承教育论 著选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3 8 7 页。 廖世承中学校与职业教育教育与职出1 9 2 2 年,第3 卷第9 期,转引自沥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6 页。 2 0 分量太重,授课和自修时间太多,导致身体状况下降。另外,中学 的教学太偏重书本上的理论而不切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创造和活动的 动机。 3 2 中等教育改造的基本引鹫 叁并鏊猩型落蠹錾誊骑捐j 懈型蛩戥| 譬羹舢蠢嶷葡;不羹萋 融蔫镒词裂霸目硼许讳猿捞j i 鋈? i 蕊镑餮霪鲻帮寻殴买墅霪翮影积裁勤酗誊蓼髫霪露跨j 强蘸撮一冀瞟骚薹雾i 锃蝎巍鹱矧骚器貊甄亭融豢:右益的。 廖世承作为我国1 9 1 9 1 9 2 5 年间兴起的“新教育”改革和教育实 验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在教育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效卓著,其思想在当代仍有 借鉴意义,某些做法仍值得我们后人仿效。 第三章中等教育思想 1 9 1 9 年学成回国后,廖世承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与实践的探索上。他先后执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及光华大学附属中学 主任之职,在艰难的境遇中勇于探索,认真办理,使两校成绩斐然, 驰誉中外,堪称办学典范。同时他还对中等教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 研究, 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相继发表了中学教育、十年来之中 国中学教育、三十五年来中国之中学教育、中学教育改造的基 本原则等长篇专论,针对中等教育提出了大量精辟的见解。 3 1 中等教育不发达的原因 廖世承在从事中等教育过程中,认真考察了中等教育的历史与状 廖世 x 普通知识,适应其个性和家庭状况,而且有助于他们未来的择业指导, “使他们得到一个谋生的处所,应用所学,去发展他们本身的职 业”。“基于以上认识,廖世承极力主张“不单是高级中学,应该设立 职业科和普通科,就是初级中学,也应该这样。预备升高级中学的, 可以选读初级普通科;预备升大学的,可以选读高级普通科;不愿升 学的,可以选读几种职业科目。”心 3 2 3 以发展个人潜力为教育宗旨不论升学或就业,中等教育 的宗旨在充分发展个人潜在的能力,使他或她成为一个最快乐和最有 用的人。 3 2 4 适应个性,因材施教中等教育的对象是千变万化、个性 各异的青年,所以一切措施不宜有固定的方式,必须因材施教。教育 对象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心理依据。所谓“材”就 是学生的全部心理品质,“教”就是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因材施教就 是需要教师应以学生的智力、能力的个别差异为依据,采用相应的教 学措施;以学生的气质、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教育措 施。因材施教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在内的全面发展教育。 3 2 5 德智体三育并重廖世承明确指出,“中等教育对于学生 的品性和健康应与知识看得一样重要。” 德智体三育之间可以互相沟 通、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有了体力、有智慧, 还嫌不够,必得要有健全的人格,同时强调“体育实为德智二育之基 础”。主张中等教育要德育、智育、体育并重,以培养德智体兼备、 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一心服务公众与社会的有 廖世承关于新学制一个紧急的问题新教育,1 9 2 2 年,第5 巷第4 期,转引自汤才伯廖世承教育 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3 4 页,第3 3 页。 廖世承中学教育改造的基本原则教育杂志,1 9 4 8 年第3 3 卷第9 期,转引自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 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5 0 6 页。 2 1 用人才。 3 2 6 课程、教材、教法和教育人员的态度,与学校的效能、学 生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学课程不应太整齐划一,应视学生的能力、 兴趣、等而分化。教材的选择须符合教育宗旨且有时代价值,范围不 应过于狭小。教学上应注重观念、理想和态度的获得,不应记忆琐碎 的事实,应能使学生尽力地做,自动地想。教育人员应应了解青年的 天性、生长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应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喜 爱青年,愿意为他们贡献一生。 六条原则的提出,对于改造当时中等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等诸多方 面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各中等学校根据以上六条原则进行必要的改 造,努力使中等学校起到改进青年的生活,变更青年的行为的作用和 达到养成社会有用人才的目的。 3 3 重视中等职业教育 在中等教育方面,廖世承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救国要 图,自应积极提倡。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人应有职业,人人应受良好 的公民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陶冶。他说,“人生必 须有职业,职业的陶冶,现今在中学校渐趋重要的地位。”学校与社 会、教育与生活不能隔膜和疏远,应使学生有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他们才能随时适应环境,对社会有充分的贡献。 3 3 1 职业教育为救国要图廖世承认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前 途计,为社会计”的大事,只有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使社会全体人 员“有了相当的职业,社会的发达就迅速,国家的地位也就稳固。” 为此,他指出:首先要把整个青年作为训练对象;把服务社会,献身 廖世承中学职业指导的同题教育与职业,1 9 2 8 年第9 6 期,转引自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2 7 页。 2 2 梅轩、邢鹏举、陶绍渊等一批一流的教师,才使得光华中学在3 0 年代 初的上海中学会考中连续两届成绩名列全市第一,教育质量与上海中 学、南洋模范中学并驾齐驱,并多次受到教育部门嘉奖。 他还指出,除在教师来源上,对学历、经历、经验、教学专业训 练、专业思想等方面严加选择外,聘用来校后,还要善于使用和安排,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指导、督促和培养。廖世承在东大附中及光华附中, 经常到班上去听课;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一同研讨,加以指导,协 助其改进、提高。为了推动教师开展学科及教学研究,他利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