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沈俭期、宋之问是初盛唐之际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为中国诗歌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们都曾是宫廷诗人,都曾为武则天的男宠张宗昌、张易之所 用,又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宫廷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他们都遭贬谪,特别是宋之问, 最终得到了被赐死桂州的悲惨下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后人较多只肯定他们在诗歌格 律形式方面的贡献,而对他们整体的诗歌创作采取了忽视、贬抑或否定的态度,这是不 公允的。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随着文学观念的改变,人们以新的文化视角回顾研究中 国诗歌史,逐步发现“沈宋”的重要意义,研究有所增多。但是,目前的研究较多只局 限在文献学层面,对“沈宋”诗歌艺术研究的论文较少,尚没有人专门将二人的诗歌放 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在前人已开拓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学比较的方 法,从社会历史和审美不同的角度对“沈宋”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找出 二者诗歌的异同,为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两位诗人及其作品做初步的探索。 本文主要从三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从“沈宋”生平思想之比较入手,结合作品及史传资料,勾勒其人生轨迹, 探究诗歌中表现出的各种思想,为下文论述导夫先路。 第二章“沈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从“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对诗歌 艺术的创新和五言律诗的定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章:“沈宋”诗之不同。主要从“沈宋”诗歌在总体上、在思致方面和诗体方 面逐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找出他们各自的亮点。 关键词:沈宋;沈俭期;宋之问;诗歌;比较 a b s t r a c t s h e nq u a n q ia n ds o n gz h i w e nw e r et w oi m p o r t a n tp o e t s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p r o s p e r o u s 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h e i rp o e m sc o n t r i b u t e dal o t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f o r t h e yw e r eo n c ec o u r tp o e t s ,a n ds e r v e dz h a n gz o n g c h a n ga n dz h a n gy i ,w h ow e r ew u z e t i a n ss e r v a n t s a n db o t ho ft h e mw 创t ei n v o i v e di nc l u e lp o l i t i c a lf i g h t si nc o u r tt os o m e e x t e n t , s ob o t ho f t h e mw e r el o w e r e di nt h e i ro f f i c i a lr a n k s ,e s p e c i a l l ys o n gz h i w e n ,w h ow a s o r d e r e db yt h ee m p e r o rt oc o m m i ts u i c i d ei ng u i z h o u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 s ,m o s t p e o p l eo n l yc o n f i r mt h e i r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np o e t r yf o r m ,a n dt h e yi g n o r e ,d e p r e c a t eo rd e n yt h e t w o sw h o l ep o e mc r e a t i o n ,t h i si su n f a i r s i n c e1 9 8 0 s ,w i t ht h ec h a n g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c o n c e p t s ,p e o p l el o o kb a c ko nc h i n e s ep o e t r yf r o mn e wc u l t u r a la n g l e ,a n df i n d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o f “s h e ns o n g ”a n dr e s e a r c h e sa r ei n c r e a s i n gi nn u m b e r s h o w e v e r ,t h ep r e s e n t s t u d i e si so n l yr e s t r i c t e dt od o c u m e n t a r y t h e r ea r en o ts om a n yp a p e r so np o e t i ca r to f s h e n s o n g :a n dn oo n eh a se v e rc o m p a r e dt h e i rp o e m sw j t l le a c ho t h e r f r o mt h i sp o i n t ,o nt h e b a s i so f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 ,u s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p a r i s o n ,f r o ms o c i a l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a e s t h e t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ad e e p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t o “s h e ns o n g a n dt h e i r p o e m sa n df m d st h e i r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u s ,i nt h i sw a y ,p r o v i d e sab a s i c d i s c u s s i o nt ot h et w op o e t sa n dt h e i rw o r k s t l l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s t a r t sw i t ht h et h o u g h t so f “s h e ns o n g ”c o m b i n e st h e i rw o r k s 晰t 1 1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 d e p i c t st h e i rl i f et r a j e c t o r y , d i s c u s s e sv a r i o u st h o u g h t ss h o w e di nt h e i r p o e t r ya n dl a y s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f o l l o w i n gd i s c u s s i o n s n l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 “s h e ns o n g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i t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t h e i re x t e n s i o nt op o e t r yg e n r e ,p o e t i ci n n o v a t i o n sa n d f o r m so f “w u y a n p o e m s n l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s h e ns o n g ”p o e m s i tf o c h s e so n a s p e c t so ft h o u g h t sa n ds t y l e s ,f i n d s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a m o n g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g e t st h e i r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w o r d s :s h e ns o n g ;s h e nq u a n q i ;s o n gz h i w e n ;p o e t r y ;c o m p a r i s o n i i y 1 1 0 1 2 9 3 3 车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矿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酵了文寺,特别加戥标连私象 澎的地方外,论支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豉撰写过的研究成累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喻范_ 丁= 学或其他彩: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连的材料。与我同工作自j 同志对奉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引言 沈俭期、宋之问是初唐末期两位优秀诗人,他们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 于受正史及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沈宋”的成就一直没有被肯定。在初唐文学中,人 们关注更多的是“四杰”和陈子昂。专门对“沈宋”诗歌艺术研究的论文较少,且多是 在一些文学史、唐诗研究论著中涉及到。多数学者只肯定“沈宋”在诗歌格律形式即律 体的定型方面对诗歌发展的贡献,而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则评价不高。 近年来,随着文学观念的转变,“沈宋”研究有所增多,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专论文章, 如;储兆文论杜审言、沈俭期、宋之问的山水诗;钟良、罗显克简论沈俭期在岭 南的诗歌创作。此外,对“沈宋”研究重要的论文还有:师为公的沈俭期、宋之问 诗歌用韵考;杜晓勤从永明体到沈宋体;王定璋陈子昂与沈、宋;沙先一试 论沈俭期、宋之问的两重人格及其审美境界:陶敏、易淑琼沈宋论略等。查洪德 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沈俭期新论文中论证了沈俭期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高于 “四杰”而与陈子昂比肩。沈俭期没有陈予昂那样的理论,但创作实践的探索则高于陈 子昂。目前,尚未有人专门对二人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将“沈宋”二人作为一个整体文 学现象来研究,并与初唐社会时代背景相联系,从二人生平思想比较入手,全方位、多 视角地研究他们的诗歌创作。 本文认为二位诗人很多相同或相似的人生境遇及诗歌创作构成可比性。 第一章“沈宋”生平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沈宋”生平 沈俭期、宋之问是初唐末兢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同年出生,同年进士及第,同为 珠英学士,又因同样的原因贬谪岭南,又因同样的原因赦归,又同为修文馆学士。在中 国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有如此之多相同的经历实属罕见。通过对二人生平的比较, 为研究二人诗歌内在联系与区别提供依据。 一、家世 沈俭期、宋之问均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出生“3 。他们的出生地,均在今河南境内。沈 俭期,字云卿,唐相州内黄( 今河南内黄县) 人,祖籍吴兴( 今浙江湖州市) ;宋之问, 字延清,一名少连,唐虢州弘农( 今河南灵宝县) 人,祖籍西河郡( 今山西汾阳县) ”1 。 流传至今记载有关沈俭期家世及青少年时的文献资料很少。元和姓纂卷七载:“唐下 邳令,生真、怪。怪生俭期、俭交、宇宣。俭期,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生之象、东美、 唯清。”沈俭期的诗移禁司刑:“丹唇曾学史,白首不成儒”及绍隆寺:“吾从释 迦久,无上师涅巢。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还有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彬口北望苏 耽山:“少曾读仙史,知有苏耽君”1 我们可以推断,沈俭期出生在一个官吏家庭,青 少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阅读了儒家、道家及佛教的经典。这对他的诗歌创作是有 很大影响的。 记载有关宋之问家世及青少年时的文献资料较多一些。两唐书宋之问传均有记 载。旧唐书本传载:“父令文,有勇力,而工书,善属文。高宗时,为左骁卫郎将, 东台详正学士。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朝野佥载卷六载: “宋令文三子,长之问,次之逊,次之悌。”受其父影响,之问以诗文显,之逊精书法, 之悌以骁勇闻,世称“得父一绝”。 二、漫游及读书 从唐代开始,士人在入仕之前,都有漫游的经历,并已成为风尚“1 。“沈宋”也都有 漫游的经历。高宗总章二年( 6 6 9 ) 沈俭期随父游巫山峡、荆襄。其诗十三四时常从 巫峡过他日偶然有思:“小度巫峡山,荆南春欲分”、少游荆湘因有是题:“ 乙昨经过 处,离今二十年”是对当时漫游经历的回忆。 “沈宋”通过漫游,亲近自然,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对其 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漫游,结交了朋友。宋之问在入仕之前到过兖州 ( 今山东兖州) 、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 及江南等地,拜见过骆宾王、李夔等。李夔时 为汴州司户,有诗使至汴州喜逢宋之问( 全唐诗卷六一) 载:“阮籍蓬池上,孤 韵竹林才。巨源从吏道,正拥使车来。”宋之问有诗答李司户夔云:“远方来下客, 蝤轩摄使臣明朝散云雨,遥仰德为邻。”此时宋之问未在官司任,故称“下客”。“宋 之问仪风元年或稍后为县尉”之说还存在争议。“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睿宗光宅元年 ( 6 8 4 ) 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后不知所终。宋之问与之相见,并有诗相赠, 应在光宅元年之前,当时宋之问未入仕。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全唐诗卷七 七) 云“秋江无绿芷,汀州有白萍。采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故人即指宋之问。骆 宾王另有诗在兖州饯宋五之问( 全唐诗卷七八) 云“别后相思曲,凄断入琴风”, 送宋五之问( 全唐诗卷七八) “欲念离襟切,歧路在他乡。”从诗句中可知他们是 挚友,相见不止一次。 唐代士人应举入仕之前,读书山林、寺庙道观也形成风气。唐代寺庙经济发达,且 藏书丰富,为士人读书提供方便5 1 。宋之问入仕之前曾居嵩山,师事著名道士潘师正。 宋之问嵩山夜还云“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卧闻嵩山钟云“营事潘真人, 北岑探薇蕨。”潘真人即潘师正。上元元年,宋之问还曾师事孙思邈。太平广记卷二 云:“孙思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显庆七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不受。 当时名士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皆执师弟之礼以事焉。”此外,宋之问还在家乡弘 农之陆浑隐居读书,还与司马承祯、田游岩、韩法昭等交往。田游岩弘农清岩曲有盘 石可坐宋十一每拂拭待余寄诗赠之中称宋之问为“山人”。宋之问有送田道士使蜀 投龙、答田征君,田道士、田征君皆指田游岩。据旧唐书田游岩传载:高宗 调露元年,高宗、武后到过嵩山隐士田游岩居所,征其为崇文馆学士。宋之问青年时期 隐居山林读书交友的经历,对其影响是很大的,这从其诗歌中能够看得出。 三、仕宦 “沈宋”都曾是宫廷诗人,仕宦是其生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宗上元二年( 6 7 5 ) , “沈宋”等同登进士第。武后垂拱元年( 6 8 5 ) 沈侩期步入仕途。新唐书沈俭期传 载:“及进士第,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新唐书百官志三云:“协律郎属太常寺, 正八品上,掌和律吕。”从此,沈俭期开始了仕宦生涯,与达官贵人、文学之士往还唱 和,显露出诗歌创作才华。作有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宋之问中进士后, 并未做官,而是回到家乡弘农之陆浑隐居读书,这在前文已叙。天授元年( 6 9 1 ) ,宋之 问以名士身份被武则天征召入宫,为习艺馆学士”1 。这是宋之问仕宦生活的开始。宋之 问忆嵩山陆浑旧宅云:“少秉杨许意,遭逢明圣恩。”明圣意为武则天,认为武则天 对已有知遇之恩。宋之问入泷州江“余本岩栖客,悠哉慕玉京。厚恩常愿答,薄宦 不祈成”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 宋之问仕途走的是“终南快捷方式”。这与他出众的才华和以隐逸知名的方外友的 引荐有直接的关系。 在沈俭期的仕宦生涯中,同宋之问一样,武则天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沈俭期出众 的诗歌才华同样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才得以擢升。沈俭期从二十岁中进士后一直到延 载元年( 6 9 4 ) 三十九岁时,方任通事舍人。其诗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序云:“苏往 任风阁侍郎,俭期忝通事舍人。”在此期间,沈俭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紫骝马:“豌 足追奔易,长鸣遇赏难。攒金一万里,霜露不辞寒”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思想和建功立业 的愿望。临高台:“回首思旧乡,云山乱心曲向林夕鸟还,忧来飞景促”表达了 忧虑失落之感。此外还有黄鹤、览镜等。垂拱二年( 6 8 6 ) 乔知之北征,沈俭期 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此诗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永昌元年( 6 8 9 ) ,武则天御 则天门,赦天下,改元。( 资治通鉴卷二0 四) 。沈俭期作则天门观赦改年。沈俭 期的出众才能逐步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延载元年( 6 9 4 ) ,沈俭期任通事舍人。之后直至 圣历二年( 6 9 9 ) ,沈俭期创作了大量应制诗,如从幸香山寺应制、嵩山石淙侍宴应 制等。 天授二年( 6 9 1 ) ,宋之问卧病辞官,次年归陆浑庄,有诗温泉庄卧病答杨七炯。 证圣元年( 6 9 5 ) ,宋之问在洛阳为官,时屡出使。当年奉使江西,作有寒食江州蒲塘 驿”1 。七月左右,宋之问回到洛阳,参加武后上阳宫的赐宴,作早秋上阳宫侍宴序。 万岁登封元年( 6 9 6 ) ,宋之问扈从武后出游,有诗岳寺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 扈从登封告成颂、扈从登封告成颂应制等。万岁登封元年( 6 9 6 ) 至圣历元年( 6 9 8 ) , 宋之问在洛州参军任0 1 。万岁登封元年( 6 9 6 ) ,宋之问被派往唐王朝与契丹作战的天兵 军战场,有诗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使往天兵军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 遇等。 在“沈宋”的仕宦生涯中,圣历二年( 6 9 9 ) 至长安元年( 7 0 1 ) 二人在洛阳预修三 教珠英是对他们影响很大的事情,是后人对他们争议的根源。唐会要卷三六载;“圣 历中,上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遂令张宗昌召李峤、沈俭 期宋之问等二十六人同撰。”旧唐书宋之问传:“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预修三教珠英。”易之兄弟指张宗昌张易之,是 武则天的男宠。武则天令二张组织“沈宋”等文人修书实为掩入耳目( 详见资治通鉴 卷二。六) 。沈俭期、宋之问为二张所用,皆赋诗赞美奉迎二张。沈俭期有诗夏日梁 王席送张岐州、凤笙曲,宋之问有诗王子乔。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武则天成为唯一的女皇已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而“沈宋”奉迎的是一个女皇帝的男面首, 在封建社会中,就未免有些惊世骇俗了。“们 新唐书宋之问传载:“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捧溺器。” 关于此事,今人谭优学宋之问行年考( 唐诗人行年考续编,巴蜀书社1 9 8 7 年) 认 为是传闻,不近情理。从现存文献我们分析认为,“沈宋”在与二张的交往中表现出了 其庸俗的一面,但也不能夸大事实,将“沈宋”贬损成龌龊卑微之徒。 圣历二年( 6 9 9 ) ,宋之问官司礼主簿。长安元年( 7 0 i ) 十一月,三教珠英修成“。 次年( 7 0 2 ) ,沈俭期以功迁考功员外郎。知贡举,试东堂壁画赋,张九龄、徐秀等二 十一人登进士第。此年迁考功郎中“”,三年( 7 0 3 ) 迁给事中。宋之问也由司礼主簿迁尚 方监丞1 。 长安元年( 7 0 1 ) 十月沈俭期宋之问同随从武后幸长安。沈俭期有诗辛丑岁十月 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长安三年( 7 0 3 ) 十月,沈俭期、宋之问扈从归洛阳。沈俭 期有诗扈从出长安应制,宋之问有诗花烛行。长安四年( 7 0 4 ) 沈侩期坐考功受 贿事被劾入狱。沈俭期作诗被弹云:“幼子双囹固,老夫一念室。昆弟两三人, 相次俱囚桎。”知俭期幼子、兄弟皆连坐入狱。此事具体情况无史料记载。沈俭期所作 4 诗被弹、枉系二首、同狱者叹狱中无燕等认为“事间拾虚证,理外存枉笔”( 被 弹) ,希望能早同洗雪冤屈;“安得吹浮云,令我见白日。”( 被弹) 沈俭期认为自己 被诬陷的原因是“生平守直道,遂为众所嫉。”( 被弹) 此事今人研究也多认为是冤假 错案“。沈俭期在狱中一年没有定罪结案。中宗神龙元年( 7 0 5 ) 正月发生了宫廷政变, 武则天退位,中宗临朝,二张被诛,“沈宋”等数十人因交通二张的罪名被贬”。 这次政变从本质上说是中宗李氏集团与武皇集团矛盾斗争的结果。二张谋反是政变 的借口,“沈宋”等人被贬的真正原因是中宗李氏集团视“沈宋”等人为武皇集团的支 持者,故以交通二张为借口。“沈宋”等人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沈俭期二罪并罚, 长流鹱州( 今属越南) 贬所,宋之问贬泷州( 今广东罗定东南) 参军。“沈宋”的遭遇 使他们的地位、生活、,心理、情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沈宋”仕途遭受沉重的打 击却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掀开了全新的一页。沈俭期从洛阳出发,一路南行,行程将近一 年。“”沿途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入鬼门关、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寄北使、度安海入龙编、九真山静居士谒无碍上人、初 达罐州二首等。沈俭期在鹱州贬所近一年,有诗三日独坐罐州思忆旧游、罐州南 亭夜梦、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答魑魅代书寄家人等,从罐州廨宅移住山间水 亭赠苏使君:“鬼门因苦夜,瘴浦不宜秋”确认沈俭期秋还在罐州。 与沈俭期同时,宋之问也由洛阳踏上了前往岭南泷州的贬谪之路,。沿途也创作了 优秀诗歌:留别之望舍弟、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 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早发大庾岭、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至端州 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俭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入泷州江。“ 神龙二年( 7 0 6 ) ,“沈宋”先后赦归。“沈宋”遇赦的原因,同其被贬的原因一样, 是宫廷政治斗争所引起的。中宗神龙元年( 7 0 5 ) 宫廷政变后,张柬之等五王以功臣参 与控制朝政,他们与中宗的权利之争形成了新的矛盾。中宗为了控制五王势力,便利 用武三思等武氏集团。旧唐书卷七四崔浞传载:“俄尔中宗疏忌功臣,于三思 恩宠渐厚。”此时,韦后也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面对强大的五王势力,很快便与武氏 集团联合起来,形成同五王势力相抗争的新的武韦集团。武韦集团要扩充自己的势力, 必然重用曾忠于武后的“沈宋”等人。因此,“沈宋”等一批文人赦归是武韦集团复兴 的缘故。 关于宋之问赦归一事,目前学术界仍在争论。两唐书本传均讲是逃归。陶敏 考辩根据从诗渊辑出的一首宋之问的诗初承恩旨言放归舟:“一朝 承凯泽,万里别荒陬”,证实之问是得旨归洛的。陶敏根据宋之问诗则天皇后挽歌 推断,宋之问当时在泷州,而武后是神龙二年五月庚申葬乾陵。所以宋之问应为武后下 葬后的夏秋间赦还。根据掌握文献资料及“沈宋”一批文人赦归原因分析,宋之问是赦 归而不是逃归。宋之问赦归从泷州江入西江,溯西江、漓江,取道湘江、汉水北归陆浑。 有诗白湘源至潭州衡山县、渡汉江、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 舍人适等。 神龙二年,宋之问至洛阳授鸿卢主簿。关于授此官的原因,又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 个问题。新、旧唐书本传均讲宋之问是逃归,慝于洛阳人王同皎家,后因告发 王同皎欲谋杀武三思而免罪得官。两唐书本传所载内容并非属实。前文我们己分 析“沈宋“等文人赦归是武韦集团政治斗争的需要,因此必然要授予他们官职,不必 卖友求荣。另陶敏、易淑琼在沈俭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否定了宋之问出卖王同皎的 说法,论证可信。 沈俭期北归沿途有诗喜赦、绍隆寺、早发平昌岛、夜泊越州逢北使、度 贞阳峡、登韶州灵鹫寺、自荣昌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 等。“”景龙元年( 7 0 7 ) ,沈俭期授台州司马。景龙二年( 7 0 8 ) ,沈俭期迁起居郎,宋之 问为户部员外郎,并入修文馆为学士 1 9 3 o 景龙三年( 7 0 9 ) “沈宋”等陪中宗游昆明池。中宗命从臣赋诗,宋之问胜过沈俭期 问题之作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被昭容评为第一,继龙门应制诗夺锦袍后,又 一次战胜他的宫廷同事。景龙三年( 7 0 9 ) 宋之问为考功员外郎,知贡举。 “沈宋”经过贬谪重新回到宫廷后,二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宋之问卷入了更残酷 的宫廷斗争中,明显站到武韦集团一边,有诗宴安乐公主宅、粱宣王挽词三首、鲁 忠王挽词三首等。 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载:“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深疾之。中宗 将用为中书舍人,太平发其知贡举时赇饷狼籍,下迁汴州长史,未行,改越州长史。” 这是宋之问仕宦生涯中的第二次遭贬。 宋之问赴越州。沿途创作诗歌倾注失落悲伤之情。初宿淮口:“孤舟汴河水,去 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头目增悲。夜闻楚歌思 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其它诗还有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好 事、酬李丹徒见赠之作、陪润州薛司功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登北固山、过史 正议宅、钱江晓寄十三弟、题杭州天竺寺等。” 宋之问越州长史任上,新唐书本传云:“( 宋) 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 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其作于越州的诗有游法华寺、游云门寺、游称心 寺、谒禹庙等。 景龙四年( 7 1 0 ) ,中宗崩,李隆基发动玄武门兵变,诛韦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 立相王( 即睿宗) 为帝。睿宗开始清算韦、武势力。于是,景云元年六月戊申,“越州 长史宋之问,饶州刺史冉祖雍,坐谄附武、韦,皆流岭表。”( 资治通鉴卷二0 九) 宋之问被流钦州( 今广西钦州市北) 。宋之问有诗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云:“别家 万里余,流目三春际”。还有游韶州广果寺、早发韶州、端衍别袁侍御、发端 州初入西江、发藤州等。景云二年( 7 11 ) ,宋之问从钦州至桂州,有诗桂州陪王 都督晦日宴逍遥楼、桂州三月三日、始安秋日等诗。唐玄宗先天元年( 7 1 2 ) ,玄 宗立,以太平公主谋反的罪名,将睿宗、太平公主集团及武韦残余势力彻底铲除。宋之 问被赐死,年约五十七岁,有集十卷。两唐书本传均有记载。 与宋之问不同,沈俭期遭贬谪赐归后,避祸远害,平稳度过了余生。睿宗景云元年 ( 7 1 0 ) ,沈俭期由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次年充昭文馆学士,玄宗先天元年( 7 1 2 ) 迁太 6 府少卿,开元三年( 7 1 5 ) 迁太子少詹事,开元四年( 7 1 6 ) ,沈俭期卒,约六十一岁, 有集十卷胁1 。 第二节“沈宋”思想 唐代开国之初,太宗李世民一视华夷,君臣励精图治,经济迅速发展。初唐对外来 文化采取的是兼容政策,各种文化交融并存发展。汉初吸取秦代历史教训,把儒术定为 治国安邦的根本,唐代也是如此。然而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同,唐代是以 儒为主,兼取百家。唐太宗李世民诏撰定五经正义,把儒学作为立国之基础。道教 在唐代也受到特别的重视,李唐王室以老子为祖先,把老子、庄子、列子、文 子列为经。武则天称帝后,崇尚佛教,以此改变祟尚门阀的社会意识。所以,儒释道 三教思想交融是唐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唐高宗、武后朝,在隋代开科取士的基础上 进行了改革,使之更加成熟,广泛选拔人才,开启了下层寒门子弟进入上层社会的大门。 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广大士人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热情。 “沈宋”在这样的环境下都怀有考取功名,积极用世的思想。然而,他们生活的时代也 是整个唐代宫廷政治斗争最激烈最频繁的时代。“沈宋”作为宫廷诗人,他们的命运不 能不受到宫廷政治斗争的影响。他们积极用世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在“沈宋”人生的 不同时期,儒释道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 一、“沈宋”积极用世与怀才不遇的思想 唐高宗上元二年( 6 7 5 ) ,“沈宋”约2 0 岁同登进士第,之后相继为官,开始了他们 的仕宦生涯。他们的思想,更多体现的是儒家入世的思想,表现了建功立业,为君王辅 弼进谏的愿望和怀才不遇的思想。如沈俭期古镜借镜自喻:“埋落今如此,烟心未 尝歇。愿垂拂拭恩,为君鉴云发。”在览镜中感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恍惚夜川 里,蹉跎朝镜前。红颜与壮志,太息此流年。”沈俭期在其边塞诗中希望建功立业的愿 望更加强烈,如塞北二首,其一:“归来拜天子,凯乐助南薰。”其二:“何言投笔去, 终作勒铭回。”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便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如长门怨: 月皎风泠泠,长门次掖庭。玉阶闻坠叶,罗幌见飞萤。 清露凝珠缀,流尘下翠屏。妾心君未察,愁叹剧繁星。 宋之问在贬谪之前也较多表现为积极进取而又怀才不遇的思想。如潜珠篇:“夜 光四寸今所无,闻有入海求大珠。大珠自爱潜不发,稀世一见比明月。今乃千里作 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 放白鹇篇也表现了宋之问当时怀才不遇的思想: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我心松石清霞里,弄此幽弦不能已。 我心河海白云垂,怜此珍禽空自知。 著书晚下麒麟阁,幼稚骄痴候门乐。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 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7 诗人感叹自己的才能无人发现,借笼中之鹇,表达对宫禁修书应制生活的不满和对 官场欺诈的厌倦。 本事诗怨愤中记载关于宋之问的一个故事:宋考功,天后朝求为北门学士, 不许,作明河篇以见其意,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日:“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 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之故也。之问终身惭愤。瞳2 1 此事是否真实, 我们不在此考证。然明河篇所表现出来的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被重用这种怀才不遇 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h 人。 “沈宋”积极用世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又使他们产生了忠君与怨君的思想。长安四 年( 7 0 4 ) 沈俭期坐考功受贿事下狱。在狱中作诗移禁司刑: 圣旨垂明德,冤囚岂滥诛。会希恩免理,终望罪矜愚。 司寇宜哀狱,台庭幸恤辜。汉皇灵沼上,容有报恩珠。 在这里表现的是忠君思想,相信皇帝能解救自己,自己会像灵鱼报珠一样报答皇帝。 在遭贬岭南途中所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 自己虽然含冤被贬,但仍表达对国君的忠诚和信任,希望皇帝为自己平反昭雪。沈俭期 在枉系二首其一:“臣子竭忠效,君亲惑谗欺”,枉系二首其二:“我无毫发瑕, 苦心怀冰雪”以及从罐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古来尧禅舜,何必最鹱 兜”等表达的都是怨君的思想。 二、从佛向道的隐逸思想 “沈宋”从佛向道的隐逸思想与初唐社会背景、家庭影响及其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 的。相比之下宋之问比沈俭期的隐逸思想更为显著。 宋之问出生在一个充满宗教气氛的家庭。其父宋令文晚年向道,师事名医孙思邀”。 从宋之问的诗陆浑南桃花汤:“长妹梵筵众,拙妻道门子”知宋之问的妻子也是出自 个向道的家庭。宋之问青少年时期曾隐居嵩山,师事著名道士潘师正。其诗卧闻嵩 山钟:“营事潘真人,北岑揉薇蕨。”潘真人就是潘师正,道教上清派尊为第十一代宗 师。宋之问与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韩法昭及隐士田游岩等交游。其诗送田道士使 蜀投龙、答田征君中田道士、田征君都指田游岩。宋之问和司马承祯均为“方外十 友”成员。“。由此得知,宋之问青少年时期主要崇尚道教。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的 家庭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尚道思想对宋之问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他创 作了很多亲近自然表达隐逸情怀的优美诗歌中。如初到陆浑山庄表现出了人与自然 和谐、清静、闲逸的优美诗境: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岑樾,栖鸟随我还。 同沈侩期相比,宋之问更为洒脱自然,率真不羁,诗人的思想性格更为明显。如宋 之问的绿竹引: 青溪绿潭潭水侧,惰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风不道,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目无此君。 世说新语载王子猷爱竹,就是临时寓居都要种竹数丛,人问何故,指竹日:“不可 一只无此君”。诗中竹的意象象征着诗人超几脱俗高洁的品格。 宋之问被贬之后,心理的巨大反差使从佛向道的隐逸思想更为突出,是一种对宫廷 政治斗争的厌倦,是一种真正的归隐思想,并以此达到心灵的慰藉。如自洪府舟行直 书其事、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游法华寺、道云门 寺、宿云门寺、湖中别鉴上人等。 如果说宋之问早期主要崇尚道教,那么宋之问晚年的佛教禅宗思想则更为明显。如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别家万里馀,流目三春际。 猿啼山馆晓,虹饮江皋霁。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困闭。 岭蟑穷攀越,风涛极沿济。吾师在韶阳,欣此得躬诣。 洗虑宾空寂,香焚结精誓。愿以有漏躯,聿薰无生慧。 物用益冲旷,心源日闲细。伊我获此途,游道回晚计。 宗师信舍法,摈落文史艺。坐禅罗浮中,寻异南海裔。 何辞御魑魅,自可乘炎疠。回首望旧乡,云林浩亏蔽。 不作别离苦,归期多年岁。 能禅师即禅宗南宗六祖的惠能大师。宋之问接受了惠能禅师的教诲,达到了心境和 诗境的空灵超脱。如游韶州广果寺: 影殿临丹壑,香台影翠霞。巢飞含象鸟,砌蹋雨空花。 宝铎摇初霁,金池映晚沙。莫愁归路远,门外有三车。 从对现有资料分析发现沈俭期从佛向道的隐逸思想主要产生于被贬谪之后。身心遭 受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从佛向道的隐逸思想从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在贬谪岭南途 中,过郴州作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 少曾读仙史,知有苏耽君。流放来南国,依然会昔闻。 泊舟问耆老,遥指孤山云。孤山郴郡北,不与众山群。 重沓下萦映,蠊蛲上纠纷。碧峰泉对落,红壁树旁分。 选地今方尔,升天因可云。不才予窜迹,羽化子遗芬。 将览成麟风,旋惊御鬼文。此中迷出处,含思独氛氲。 诗人无辜被贬遥远的岭南,心灵的失落孤寂同“孤ij 1 云”遥相呼应,诗境大开,意 蕴无穷。 沈俭期贬腱州途经九真山( 今属越南清化) ,作九真【u 挣居寺谒无碍上人: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人中出烦恼,山上即伽蓝。 小涧香为刹,危峰石作龛。候禅青鸽乳,窥讲白猿参。 藤爱云门壁,花怜石下潭。泉行幽供好,林挂浴衣堪。 弟子哀无识,医王惜未谈。机疑闻不二,蒙昧即朝三。 欲究因缘理,聊宽放弃惭。超然虎溪夕,双树下虚岚。 人世的烦恼同佛寺的清空对比,以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到达鹱州之后, 作答魑魅代书寄家人: 何堪万里外,云海已溟茫。 戚属甘胡越,声名任秕糠。由来休愤命,命也信苍苍。 独坐寻周易,清晨咏老庄。此中因悟道,无问入猖狂。 最能体现沈俭期佛教思想的是其诗绍隆寺: 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椠。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 非胜适殊方,起趋世归难。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 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 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处俗勤宴坐,居贫业行坛。 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从探道到得道,经历了三十年,是人生的特殊境遇和特殊的心路历程的结果。他真 正领悟了佛理,不再将贬谪看成痛苦,而是视为领悟佛禅的良缘,从而达到了对人生的 一种超度。 第二章“沈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对“沈宋”诗歌的评价,历来很有争议,多数人持否定念度,认为他们的诗多应制 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丽,他们的贬谪诗很少有较好的篇章,他们整个创作所表现的 是浓厚的宫廷气味等。如明人杨一统辑,孙仲逸校的唐十二名家诗沈俭期集一卷 云:“凡属侍从游宴之作,无非献谀陈谄之词,而流放迁谪之篇,不出叹老嗟卑之意。” 这不是个别的观点。更有甚者根据孟柴本事诗及骆宾王集收录灵隐寺一诗, 便认定宋之问的灵隐寺诗是剽窃骆宾王之作。对此王达津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证。2 。 “沈宋”长期受到贬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沈宋”谄附武后的男宠“二张”是主要原 因之一;另外,两唐书本传记载的宋之问“卖友求荣”、“为张易之捧溺器”、“贬谪 逃归”等不实之事3 ,也是主要原因。第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观念中,文学作品要 为政治服务、要有教化作用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而表现个人情感、心灵体验以及生命意 识的作品不被重视,有的甚至遭到抨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文学认识的加 深,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从历史的审美的视角,对“沈宋”诗歌进行比较 研究,公正合理地评价“沈宋”的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章从诗歌题材的开拓、 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和五律的定型三个方面论述“沈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沈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好尚文学的时代,他们凭借自身的文学才华厕身朝列, 成为文学侍臣;同时他们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在初唐的几次 激烈的宫廷政治斗争中,“沈宋”等数十诗人大批道贬。这些诗人将迁谪生活写入诗篇, 于是出现了迁谪题材诗歌的高峰。仕途生活的不幸却使这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掀开了全新 的一页。他们生活地位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激起情感上的大波狂澜,从而表现 在诗歌创作中。在这些诗人中,“沈宋”无疑是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沈宋”把山水诗 的描写空间拓展到了前无古人的岭南,岭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第一次被大规模 地写进他们的诗歌中,这对唐诗题材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岭南指五岭(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以南包括今湖南、江西 南部和广东、广殖、越南的广大地区。由于五岭与其他高山之隔,加之交通不便,岭南 成为偏僻落后之地。初唐之前,岭南一直带着神秘的面纱未被内地所知。也有诗人来过 岭南,如江总、阴铿等,但是没有留下关于岭南的诗。王勃曾南去交趾( 今属越南) 省父, 也未见有描绘岭南风光的诗。“沈宋”等被贬往岭南之后,才第一次大量地创作出了反 映岭南的诗歌。 在“沈宋”的贬谪诗中,岭南奇山险水足他们描写的主要对象。如沈俭期的入鬼 门关: 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 自从别京洛,颓鬓与衰颜。夕宿含沙里,晨行蔺露间。 马危千仞谷,舟险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 度贞阳峡: 江路绕贞阳,云峰来水长。藤萝失昏旦,崖谷转炎凉。 野戍红蕉熟,山邮绿笋香。祗言武陵去,何处辩存亡? 诗人初至岭南,把贞阳峡弯盐的江水、两岸绵延不绝的山峰等美丽奇异的景色写入 诗歌,给人带来新奇而美盼感受。自乐昌溯流自白石岭下行入郴州: 兹山界夷夏,天际横寥廓。太史漏登探,文命限开凿。 北流自南泻,群峰回众壑。驰波如电腾,激石似雷落。 崖留盘古树,涧蓄神农药。乳窦何淋漓,苔藓更彩错。 娟娟潭里虹,渺渺滩边鹤。岁物应流火,天高云初薄。 金风吹绿梢,玉露洗红箨。溯舟始兴廨,登践桂阳郭。 我行湍险多,山水皆不若。安能独见闻,书此遗京洛。 奇异的景观是诗人前所未见的。读后使人惊心动魄。宋之问的发滕州也是以岭 南奇山险水为题材的: 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呜。 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 露裒千花气,泉和万籁声。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 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 “沈宋”岭南题材的诗歌中还有一些清秀明丽之景的作品。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 北驿、经梧州等。始安秋日: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沈俭期的从崇山向越常: 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西从杉谷度,北上竹溪深。 竹溪道明水,杉谷古崇岑。差池将不合,缭绕复相寻。 桂叶藏金屿,藤花闭石林。天窗虚的的,云窦下沉沉。 造化功偏厚,真仙迹每临。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 从崇山到越常,青山秀水,鲜花丛林,美丽的南国风光清秀明丽,读后赏心悦目。 沈俭期此类诗歌还有早发平昌岛、绍隆寺、乐城白鹤寺等。“沈宋”这些诗作 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了艺术创作经验。 “沈宋”用近体诗来描绘岭南风光,在诗歌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他们采用 近体诗的形式,多角度地审视和描绘岭南的山容水貌,用格律诗的形式美表现自然山水 之美,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为山水诗向盛唐的演进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他们 的诗歌的成就无疑是空前的”“。 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沈宋”将道观佛寺名胜大量引入诗中,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 内容。这些诗歌所创造的空灵意境以及丰富的想象直接影响了盛唐诗歌,为盛唐山水诗 开拓了一片新的境界。 早在魏晋时期,佛道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影响。如以郭璞为代表的游仙诗和孙绰、 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但这些诗只是借助诗歌形式来表达玄理。到了“沈宋”这种情况 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宋之问的诗创造了空静而富有理趣的意境,在这以前同类 题材的诗歌中是很少能见到的,已成为盛唐山水诗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宋之问的灵隐 寺啪3 : 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是宋之问代表作之一,声韵和谐,清新、自然、空灵、俊逸,意境优美,读后赏 心悦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沈宋”应制诗在题材的开拓方面也具有创新意义。他们改变了此类诗歌单纯以 人体美、服饰美、女子内心的情感天地为题材的作法,将视野投向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 的结合,表现大唐恢宏气象,这为应制诗赋予了新的美的内涵,是应该值得关注的,而 不能片面予以否定。如沈俭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 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 汉家城阚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向浦回舟萍已绿,分林蔽殿槿初红。 古来徒羡横汾赏,今日宸游圣藻雄。 自然的美和大唐皇帝的威严相结合,表现大唐王朝的恢宏。沈俭期的奉和春日幸 望春宫应制、宋之问的扈从登封途中作、龙门应制、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等 都是非常优秀的诗作。 第二节“沈宋”在诗歌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