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忠义 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忠义 。思想已成为中国人 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之一。作为综合国力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义 思想不仅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它本身是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实现对传统超 越的动态系统。 “忠义”思想作为东方特有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忠义”思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忠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表现,它 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构成要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作为一种道 德意识和价值理想,“忠义”思想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国家的精神基础,对中国传统 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观念、国民性格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 “忠义 思想的作用和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需要合乎时代的“忠 义 思想。“忠义 思想可以在超越个人和小集体狭隘利益的基础上协调人们的心理和行 为,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提供和强化中华儿女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精神支持,对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 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忠义”思想具有愈益重要的社 会价值,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的急剧转型期更是一种不可低估的精神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 思考、分析和重树“忠义 思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论文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主要采用文献资 料法、比较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进行研究。论文从传统“忠义 思想产 生根源和历史演进过程开始以探寻和把握其演进特点、原因和本质规律,对传统“忠义 思想进行批判继承进而从深层次探索现代“忠义”思想。关键解决“忠义 思想的现代价 值及其对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和谐社会等现实问题的理论价值 和实践意义。力图弘扬“忠义思想使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i 让人领悟其精髓, 用以滋养我们的道德精神、培育我们的道德人格。 关键词:忠义忠义思想和谐社会荣辱观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i sg i v e n e x t r e m e l y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 -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h a sb e c o m eo n eo f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c r i t e r i a f o rc h i n e s et oc o n d u c to n e s e l fi ns o c i e t ya n dh a sa l s ob e c o m et h ei m p o r t a n tg e n e r a ls t r a t e g yf o r t h ef e u d a l i s mr u l e rt oa d m i n i s t e rh i ss t a t ea f f a i r sw e l la n de n s u r eh i sn a t i o n a ls e c u r i t y a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i n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n a t i o n a lp o w e r ,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n o to n l yh a st h e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h i n a , i ti sa l s o d y n a m i cs y s t e mi t s e l ff o rs e l f -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f o re x c e e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a st h es p e c i f i e ds o c i a lm o r a lp r i n c i p l eo f o r i e n t a t i o n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o n e n ti n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sam o r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 , , i d e ao fv a l u e ,t h ei d e a o f “l 0 y a l t y ”i st h es p i r i t u a lb a s ei nc h i n e s ef a m i l i e s ,s o c i e t y , a n dt h e 自c o u n t r y , w h i c hp r o d u c e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 ,c u l t u r e ,e d u c a t i o n ,l a wc o n c e p t i o na n dt h e c i t i z e n s c h a r a c t e r se t c t h ef u n c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i sw i d ea n d p r o f o u n d n o w a d a y s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i ss t i l ln e e d e dt ok e 印p a c e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s o c i e t y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c a nm a k e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m u c hm o r eh a r m o n i o u si nm e n t a l i t ya n d b e h a v i o ro nt h eb a s i so fe x c e e d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 sa n dt h en a l t o wb e n e f i to fs m a l lc o l l e c t i v e s ,c a n p r o v i d ea n ds t r e n g t h e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o m m o n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c h i n e s eo w n st or e a l i z et h e 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m o t h e r l a n da n dn a t i o n a lr e j u v e n a t i o n ,a n dc a no f f e rt h em o t i v a t i o na n d s p i r i t u a ls u p p o r tf o rs o c i a l i s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w oc i v i l i z a t i o n :m a t e r i a la n d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th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c o n s t r u c t i n g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a n ds e t t i n gu pt h es o c i a l i s t h o n o rv e r s u sd i s h o n o r v i e w a sf o rc h i n a w h i c hi sa d e v e l o p i n gl a r g ec o u n t r yw i t hm u l t i - e t h n i c s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h a se v e nm o r ei m p o r t a n ts o c i a lv a l u e w h a t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i s ,i ti sa k i n do f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s p i r i t u a lr e s o u r c e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p h a s eo fr a p i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t h e p r e s e n ts o c i e t y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i se p o c hs u b j e c tw h i c hi sw o r t hf u r t h e rs t u d i e s t h et h e s i sw i t ho n l yt h et h i n gh i s t o r yv i e w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i si n s t r u c t i o n ,w i t ht h eh i s t o r ya n d t h e l o g i cu n i f i e sm u t u a l l yf o r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m a i na d o p ta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d a t am e t h o d , c o m p a r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i n t r o s p e c t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o b s e r v a t i o nm e t h o d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 m e t h o dc a r r yo na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e v o l v e sap r o c e s sb e g i n n i n gf r o ms o u r c ea n dh i s t o r y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t h o u g h tc r e a t i o no ft h ei d e a o f l o y a l t y t oe x p l o r ea n dh o l di t t oe v o l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a s o na n de s s e n c er e g u l a t i o n c a r r yo nj u d g m e n tt oi n h e r i tt ot h e n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m o d e m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t h o u g h tf r o mt h ed e e pt i m e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t h o u g h t t h ek e ys o l v e s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t h o u g h to fm o d e mv a l u ea n di ts e t su p as o c i a l i s mh o n o rv e r s u sd i s h o n o rv i e wt o w a r d sb u i l d i n gu pan e w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b u i l d i n g u pd i a p a s o nas o c i e t yt ow a i tt h et h e o r i e so fr e a l i s t i cp r o b l e mv a l u ea n dp r a c t i c i n gm e a n i n g t h e d i n td i a g r a me x p a n d s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t h o u g h tt om a k ei t s e e pt h r o u g h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o f e a c hr e a l m ,l e tt h ep e r s o nc o m p r e h e n di t se s s e n c e ,n o u r i s ho u rm o r a l ss p i r i t s a n dg r o wo u r m o r a l s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 k e yw o r d s :l o y a l t y ;t h ei d e ao f “l o y a l t y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h o n o rv e r s u s d i s h o n o rv i e w 2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日论文传统“忠义”思想 及其现代价值,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 口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 大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现均已在文中己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物 日期:沙罗,;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传统“忠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 硕士口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日车位论文。本论文的 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 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 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怍者签名: 乏乃 日期:2 矿c y 彩; 导师签名:荡:目仞 日期:切秒扩、j 传统“忠义 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引言 “彰善瘅恶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目标、伦理基础和基本使命,“有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 论语子路)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德作为人类文明 的尺度,既表现其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又表现出其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一? 独特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使“中国人汇聚成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坚忍不拔的民族精 神,不屈不挠的刚强伟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n 1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复兴大 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全民族力量的整合,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社会的进一步发 展需要科学、理性、民主、纪律、勤俭的时候,如何坚守人心中的理想信念,如何实现市 场经济机制下的文化转型和价值重构,已成为我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 个严峻话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忠义思想益发凸显其重要性。 特别是要在社会转型、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复杂形势下,认真研究传统民族精神凝聚作用弱 化后面临的新课题,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和政治资源上的优越性,重视自身的优 秀民族传统,重塑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忠义 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 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现实要求我们在对传统“忠义 思想重新辨识的基础上,吸取 精华,剔除糟粕,重新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忠义精神。 一、忠:尽己致公的责任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优良品德。当人们谈到“忠”这个字时就 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专制时代的政府官员们对于皇帝的无条件的绝对尊崇与绝对服从联 系在一起。因此,“忠”几乎已经成为专制制度和愚昧思想的代名词,它代表了每一个臣 民对于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放弃,也代表了每一个臣民对于道德和正义的漠不关心,更 代表了可以抹杀每一个臣民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以及整个国家的道德和正义的皇权的 至高无上性。其实这是对“忠的误解,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 一个“忠 的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 高的、神圣的价值追求。 1 、“忠 之基本内涵 “忠”,从字形结构上分析,由“中 和“心组成,就是将“心 放在正中,不偏不 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浅不深。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 “尽心日忠。 意思是说只要能尽己之心,与人为敬,就是忠。可见,“忠 是一个人心中情感的外化形 式,是与他人相互关系中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忠”的这一文字意义和现代意义上的“衷 心”是相同的。“忠”是发自内心的,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凡是忠心为他人的思想言 行,皆可称之为“忠”。但若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屈服于武力和权势的恭敬顺从,不能称 做“忠”。所以,“忠 是尽心与尽力、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忠 是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待人接物的基本之道。其具体要求是:诚而不 欺、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如增韵训“忠 为“内尽其心而不欺。孔 子在回答子张问“行时则说“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卫灵公) ;在回答樊迟问“仨 时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论语子路) ;在回答子张问“政 时日“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在回答子贡问“友”时所说“忠告而善道之 ( 论语颜渊) ,。 孟子滕文公上则有“教人以善谓之忠 等。这些表述都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忠”具有规范公私伦理范畴的意义。作为尽心尽力尽责的“忠”,从其出现之始就带 有“公 、“私”之别的意义。赵敏俐先生在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学中认为,“忠于国君 维护整个国家利益的忠为公忠;忠于自己所隶属的大夫维护家主家族利益的忠为私忠。“2 3 先秦典籍中谈到“忠 ,不少地方都与“利公 、“利民”相联系,而不是专指臣事君的道 德要求。如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无私,忠也。 “以私害公,非忠也。 ( 左 传僖公九年、成公九年、文公元年、昭公元年) “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 忠信而不党( 管子五辅) 等。这些表述明确地提出了君与臣的各自职守,其主要精 神重在公正无私、利民尽职。忠经把这些认识概括为“忠者,中也,致公无私。说明 “忠的具体价值取向是“致公无私。“忠”规范公、私关系原则的这一积极含义,在传 统中国一直延续下来,并为现代社会所承袭。 “忠”还指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行为,是约束君王政治行为的道德信条。左传桓 公六年记载季梁的话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民,忠也。 这是要求统治 者为民谋利、造福于民。管子幼官图说道:“躬行仁义,极忠用信,则王。”把忠信 作为为政之德。可见,“忠 亦是君主诸侯应具备的德行。统治阶级对老百姓也要求“忠”, 是和上述“忠”的“利民尽职 、“致公无私 等意义紧密相连的,也是先秦时期“民本 思想的一种体现。“民本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先秦文献尚书、论语、孟 子、苟子、管子等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民本 思想实际上就是“重民 思想,是重视和承认百姓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承认和尊重人的独立 人格、价值、意志的思想。统治者为政,以民为本,恭行仁义,取信于民,为民造福,就 是“重民 ,就是对人民的“忠。 “忠也是民对待国家的态度和行为。“忠”的这一含义在左传中有所表述。如 晋大夫赵文子说:“临患不忘国,忠也。晋国大夫荀息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在困难面前,能够先想到自己的国家;有利于国家的事情,知道了就义不容辞地去做,这 就是“忠。战国策赵策二所记“忠不辟危”;荀子臣道所记“出死无私,致忠 而公。等,也都表达了这一含义。可见,“忠”包括了个体对待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忠”有智忠、愚忠、伪忠之分。在历史上,智忠要求人们知大体、识事务,是可取 之忠。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把忠君、忠国、忠于民族三者明智 地结合起来,忠于天下者,才是真正的“忠 。愚忠是一种荒唐可笑的行为,古代把忠君 2 作为忠国的主要标志,但实际上,忠君并不等于忠国。当昏君误国时,忠于昏君必然误国。 伪忠则是“忠之大敌,它不仅是虚伪的,甚至还会对国家和民族造成莫大的灾难。老 子第十八章中提出,“大奸似忠 。奸臣当道之时,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人民的困苦。 因此应当赋予“忠”以新的时代内涵,发扬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美德,摒弃传统中不符 合时代要求的内容。 “忠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忠 之 观念同时也具有一个发生与衍变的过程。“忠作为中国古代伦常德目之一,不仅存于纲 常之中,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亦内化为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于人们的心理之中。 “忠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最后的归宿和升华,被尊为至高、至上、至美的道 德境界。忠的原始意义以及它关于爱国的含义,仍有与当代道德生活相契合的因素, 我们可以将当代道德要求注入其中,从而使之获得新的生命。, 3 1 2 、“忠一的由来与发展 “忠”源于“中 ,为氏族成员对其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三代,则主要以 王道体现“忠 之为民的公平政治观。尚书盘庚记载的“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 于乃心。汉儒孔安国曾在尚书大传中对这句话作如下解释:“群臣当分明相与谋念, 和以相从,各设中正于汝心。“设中于乃心,心上为中即为“忠,字,正如萧兵先生所 言:“设中于心,就构成忠的意象州们尚书中盘庚已被学界公认为西周时 期作品,从而说明“忠 这一观念至少在西周时期就已用之描述当时的政治特点,而这也 与国语周语以“考中度衷为“忠 之定义,即以公正无偏之“中”为标准来衡量 人心称为“忠 之说相合。从而证明“忠这一观念在当时就已成为正统政治思想。 “忠在上古三代主要是以王道来体现其公正无偏的特点,表明它主要是对君主的一 种政治道德规范;同时,它也是君主以下大小官员所必备的德行。三代之“忠”,不仅体 现于此,而且其“尽心 、“无私”亦具有明确的指向。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 民而信于神也”,又有“上思利民,忠也 之语。此处之“道”,从典籍中考察,即“王道 之同义语。可见,三代“忠 观念的最终价值取向和落脚点是为民。 孔子十分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孔子说:“主忠信 ,对人要以“忠、信 两种 道德为主;孑l 子的学生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 ”( 论语学而) 反省自己替别人 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孔子认为“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 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 系的范畴。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 “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 ( 论语八佾) 君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应该忠心事奉君主。鲁 国的正卿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论语为政) “孝兹,则忠 是说如果你孝顺 父母,慈爱幼小,民众就地对你尽忠竭力了。这里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下属对 上司要尽心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 3 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一次交代时,一定把自己的一切 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样? 孔子回答说:“忠矣。( 论语公冶长) 这 里说的“忠 是指尹文子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可见,孔子的“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 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战国中期以后,强权政治逐渐占据上风,“大一统 的政治要求已成为各个强国的共 同愿望。各国君主都需要树立绝对权威,让臣民听命于己,以实现一统大业。“忠”的观 念也跟着发生变化,“忠 作为政治道德的基本规范,大致己经主要针对为人臣者,而且 等级色彩越来越浓厚。韩非子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 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 韩非子忠孝) 又说:“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 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 韩非子忠孝) 韩非子不但将“臣事君定为天下之常道,而 且认为,君主即使“不肖 ,臣下亦不得侵犯,这就等于给“臣忠君”作了一种绝对性规 定。韩非子基于新的历史条件,对前人“忠 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从法家的立场出发, 对“忠”规范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规范在他这里几乎完全归结 于“忠君”,“韩非子的看法实际上表现了做为普遍性道德规范的忠,在范围上逐步缩 小为只适用于君臣关系,其它人际间的互助行为在价值上被贬到更低的层次。玑钉不仅如此, 韩非子还将“忠规范纳入“法 的轨道,强调重视“忠”,但更应“明法 ,“忠 、“法 并举思想无疑对秦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国所以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空前的大一统, 建立专制政治体制,应该说与韩非子大力鼓吹“忠君 是不无关系的。当然,也正是由于 韩非子将“忠”纳入了法制轨道,其钳制人们思想自由的消极影响也愈发显而易见了。这 种忠君思想对后世强化专制体制、禁锢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秦汉“大一统 帝国建立后,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韩非子的忠君思 想进一步发挥和改造,“忠的政治化、等级化、专一化大为加强。“忠”被看作臣民天经 地义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行为准则,并被灌注了太多的盲从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所谓 “孝子之行,忠臣之意,皆取法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他在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中说:“心止于一中者,为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 又说:引患,人之中不一 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臣忠君是一种天道自然, 故永恒,是中而无逸,故专一。使“大一统”政治必须要维护君主权威的实践需求,从理 论上得到充分的证明和诠解,其对君权的维护几乎达到无微不至的地步。 至唐宋时期,“忠”之伦理的范围不仅严格地局限在“君臣 一伦,而且“愚忠的 成分大大增强。主要对臣如何做到“忠 、如何实现“忠 的解释和宣传。臣子对君主的 忠心,意味着臣子们不折不扣地完成君主所交给任务,臣之“忠”可使政教条顺、礼乐有 序、刑法适中、仁爱布施。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 旧唐书太 宗本纪上) 宋代司马光说:“臣之事君,有死无二,此人道之大伦也正女不从二夫, 忠臣不事二君。 ( 资治通鉴后周纪) 理学家朱熹说:“事君须是忠,不然则非事君之 道。 ( 朱子语类卷十三) 这样,“忠 之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忠” 4 之积极性含义遂至淹没。“忠”作为神圣的、不能掺加任何杂念的人道之“大伦 ,将臣民 完全置于极大皇权的笼罩下,对君主的服从达到情发于衷的地步,奴性精神步步升级,独 立人格则逐渐丧失。 明清两朝,专制主义发展到了峰巅,忠君思想的消极意义也与日俱增。“愚忠 的程 度发展到极至,“忠”的积极性含义遂被淹没和扼杀。明清之际,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黄 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了阻止“忠 的盲目化、愚昧化,在认可“忠”之本身的道 德价值的同时,曾对“忠”的内涵加以改造和重新诠释。他们并不否认忠君的必要性,但 明确指出,所“忠之君必须是为天下人所拥戴的“君 。黄宗羲从政治哲学角度讨论君 臣关系,强调君臣之间地平等,从而批评“臣为君而设、臣为君尽死节”之愚忠。他并不 否认臣对君之“忠 ,而且认为含有对等关系的“君礼臣忠”使君臣之正道,只是反对“忠 的单向性、极端化。“顾炎武和王夫之还提出了应区分国与天下以及一君之私 和天下大公的政治观念。肌副他们对“忠”的改造,并不是改造“忠”的诚正无私、内 心纯正之内涵,而是改造“忠 的对象。他们并没有否认忠君的必要性,但对怎样的君值 得“忠 提出了看法,否定了“唯君是忠”的传统观念,对抑制“忠 之伦理的绝对化和 极端性,以及对“忠之原始意义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成为近代思想家 进一步推进“忠 之范畴改造的思想基础。6 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在继承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关于“忠”观 念之进步思想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近代伦理观的积极因素,主张应把“忠君 和“忠国 分离开来,将“忠 更多地同“国”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对国家尽“忠 是一种天职。 谭嗣同认为,“忠 是实是诚,上下都以实相待;“忠 有是中,无偏袒特殊,不走极端。 不应单方面要求臣以实待君,君也应以实待臣。严复倾向于释“忠 为爱,并把帝制与“近 代国家区别开来,认为“忠”是含义甚广,涉及面较宽的一种德性,但以对国家尽忠为 最重要,而且特别指出,“忠”之精神不会因为专制国家的废除而消失。在人的交际中, 人与国家的关系最为重要,个人对国家尽“忠”是一种天职,制度的变化并不损害“忠 国精神的发扬。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对国家的“忠 不仅是人民的义务,国君更有对国“尽 忠”的责任。因为“民之忠 ,“仅在报国之一义务;而国君是人民委托其管理国家的,“兼 有不负付托之义务”。所以,“君之当忠,更甚于民”。 7 】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谈到“忠”时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 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说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 我们的忠字可不 可以用之于国呢? 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 忠于事又 是可不可呢? 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 牲,亦在所不惜,这便是忠。舭副可见,孙中山对封建主义的忠君之“忠 是断然否定的, 他主张的“忠 ,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职守的新道德。孙中山肯定了 “忠 作为一种德行必然继承下来,“忠”是诚是信,是无欺骗,做人要有诚有信。其次 将“忠”的对象彻底改变了,即认为没有忠君的义务了,但忠于国家、忠于民却实在是不 能丢掉的;孙中山认为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忠 的态度,“忠的范围从狭隘的君臣关 系中被解放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忠”之原始意义的复归和发展。传统的“忠观念 开始转换成以理性为基点的“忠,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义:照亮历史的道德之光 “义 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认同的为人处事的准则,是超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范 畴,并成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范畴即“五常”之一,而且派生出“忠义”、“孝义”、。“仁 义”、“侠义 等概念。尽管“义 从来没有权威的定义,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个浮泛 的概念,但古代贤哲对其意涵是心领神会的,例如肯定“先人后己”、“劫富济贫一、“克己 奉公”等是“义,“损人利己 、“假公济私 、“为富不仁”等则被认定是“不义。客观 而论,“义绝非某个阶级的专利,也不是帝王发明的道德工具,而是被民族普遍认同的 价值范畴,并非今人所理解的那么狭隘。应该说,“义 作为华夏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范 畴,体现的是传统社会的“正义”,当人们使用“义旗”、“义士 、“义举”等词语来表达 某中价值判断时,就绝非“封建道德 四字所能概括。 1 、“义 之基本内涵 “义 的基本内涵是威仪、美善、公平、正义、适宜。朱熹集注:“义者,行事之 宜。 宜的标准为仁,合符仁则为宜,所以义是符合仁的道德规范。又释为符合正义或道 德规范的行为( 事) 。同时还包涵有善良、美好等意义。周易系辞下则谓“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日义。“义 的具体内容为尊兄、敬长、敬上、尊贤、公平、正义、无私、禁民 为非、尊重和保护私有财产权,反对侵凌、兼并、残民以逞的不义战争等。 “义”起源于人的仪表、人际交往的友谊和追求美好、善良等需要。说文解字:“义, 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段氏注:“古者威仪字做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 仪字用之。宜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郑司农注周礼肆师:古者书仪但为义, 今时所谓义为谊。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 毛传皆日:义,善也。一“义字从羊,羊在六畜主给膳,其肉为美食,其皮毛为美服, 其性温顺善良,故“美 、“善等字均从羊,因而知“义 与“美 “善”同意。 “义也是一个社会里公认适宜的、应该遵行的道德行为准则。尽管不同社会、不同 时代“义 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 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频繁,狭小封闭的文化圈一个个被打开,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 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全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 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可 见,“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精神的表现,是崇高的道德原则,是人之良知的理论形 态。 “义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就在于人有“义 。 苟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苟子王制) 把“义”视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如果事事处处以义为断,时时刻刻秉义而行,则“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 6 污”( 荀子儒效) ,才能真正实现“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 论语颜渊) 的人生宏 愿。 “义”是公利。“义与“利 是相对应的两个概念。“义 ,指道义、社会公利;“利 , 指物质利益,更多的是指向个人之利益。社会之公利、多数人之利益则被称之为“义”。一 先秦儒家倡“义 、重“义,为历代所公认,但它并不一概否定利。关键在于有先有后、- 有轻有重:“义 先而“利 后,“义重而“利轻。正所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 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而其得之,不处也 ( 论 语里仁) 。由此可见,追求正当的利益与“义”并不矛盾,甚至是一致的。“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贫贱富贵皆应以“义 为取予之标准。 “义 有层次上的差别,既有大义,也有小义。清王夫之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 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 读通鉴论安帝 十四) 这也就是说,世界上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要正确地理解正义,就要分辨大义 和小义、公义和私义。“义的大小轻重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个人之义与国家之义相比, 个人之义轻而国家之义重;一时之义与古今之义相比,一时之义轻而古今之义重;国家之 义与天下之义相比,国家之义轻而天下之义重。阳3 墨家提出:“义,志以天下为芬,而 能能利之,不必用。 ( 墨子经说上) 意思是说,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情作为自 己分内的事,而善能利于天下人,而自己不一定要求被君主任用。墨家讲的这种义就是大 义,自己被任用相比之下就是小义。一个有道德的人,重要的在于坚持大义。 “义 的观念在民间社会体现出大众化的特点。而且,直接把正义付诸行动的侠义精 神和以实现共同的生活理想为目的的江湖道义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更体贴人民大众。并且, 许多侠义英雄、江湖豪杰,本身就出自民间,生活在民间。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 江湖道义精神,更容易为民间所认同和接受,从而形成了依此为主要特征的民间社会的 “义观念。当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果不能理智地分析,仔细权衡,就会导致凭 义气用事,而置大局于不顾,造成全小义而失大义的遗憾。 “作为主导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义的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体 系中。n 们人民群众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着“义”的内涵,无数仁人志士1 则更是把实现“义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使“义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普遍而 崇高意义的价值追求,成为选择人间正道的准则。 2 、搿义 的由来与发展 在孔子以前,“义 的观念早已出现和存在。尚书中曾引祖己的话有云:“惟天下 监民,典厥义。”( 尚书高宗肜日) 周初文献中有“义尔邦君 的提法;无逸中引 述殷代历史时曾谓“其在祖甲,不义惟王”;多方中有“以尔多方之义民”的话;诗 经中早期的作品用“义 字的很少,只在大雅荡中有“不义从式 句。在这些 材料中“义”的含义已和后世大体相当,但从其运用尚缺乏普遍性,说明这个概念才处于 7 初步形成的阶段。 至春秋时期,“义已被充分重视。首先,在左传,一书中,议论和批判人的思想 和行为时,“义 已成为普遍而重要的标准,全书中前后出现近百次。其中有的被作为总 体的道德原则运用,有的则用来作为对某一具体方面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依据。如左传 隐公元年载,郑庄公曾谓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厚将崩。所谓“不义”, 就是不合于道德原则的行为。左传隐公三年所载:“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问 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1 子孝,兄敬,所谓六顺也。 其 中“破淫义”之“义 ,指的是总体性的道德原则,“君义”之“义 则指作为国君应遵循 的道德原则,属于对某一具体方面所作的道德价值判断。其次,从左传中可以看出,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把“义”视为与“德”、“礼、“信”等重要道德范畴并列的行为准则, 如左传桓公二年载,“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赵衰曾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 利之本也。凡此种种,皆把“义”提及到极高的地位。不仅如此,左传中还显示出, 人们对“义? 作为社会性准则和价值标尺的性质和意义已有了自觉的认识。如左传昭 公六年所载,叔向给子产的信中提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严断刑罚,以 威其淫。 所谓“闲之以义”,明确地指出了“义 的作用和意义在于防备和限制在当时被 视为不正当、不合规矩、不合道德的行为。这等于确认了“义”作为一种社会公理看待。 所以在左传中对人们的各种行为和思想皆以“义”为衡量的准绳。 与左传的记载相比,孔子之论“义 虽没有超出春秋时期的观念,但是在继承前 代的观念基础上,把“义”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并对“义 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概 括和升华,使“义超越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宗亲之爱。论语里仁中他关于“义 之与比”的提法,明确地把“义”确定为行为和思想趋向的社会性准绳;关于“君子义以 为质 的提法,等于把外在的社会性价值尺度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修养的要求。孔子把“义” 和“勇”联系起来,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 反对“见义不为 的“无勇 ( 论语为政) 行为。孔子所谓“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 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 明确地把“行义 与“达道 联系起 来,并指出这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一种极高的标准。这都近一步肯定和提高了“义 这种 观念范畴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孔子所谓义只是当然准则之意,还不是一个具体的道德 规范。 1 1 1 孟子格外突显“义 ,提倡赞美“舍生而取义 ,“仁 、“义”并举。孟子对“仁 、“义” 的定义,首先是指“亲亲 、“敬长 。他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一( 孟子尽心 上) 并将“仁、“义 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 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 孟子告子上)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 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孟子离娄上) 孟子要求人们“居仁由 8 义( 孟子尽心上) 、“求其放心 ( 孟子告子上) 。孟子“仁 、“义”并举, 提出了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 等四种美德相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并首 创“人伦”范畴以概括“父子”、“君臣 、“夫妇”、“长幼、“朋友 五种道德关系,作为 “仁义”之道的伦理前提。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合伙人协议Ucar6篇
- 2025年智能家居行业智能家居技术应用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智能机器人行业新产品应用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创新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通讯行业5G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供暖期安全应急培训课件
- 宁波市2025年浙江宁波慈溪市招引高层次和紧缺人才15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吉林省2025年吉林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5号(6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宁市2025广西南宁市隆安县招聘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驾驶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库卷(答案+解析)
- 无人机培训课件
- 2025辽宁沈阳副食集团所属企业招聘3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储罐区的安全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交大入党测试题及答案
- 培训如何开早会的课件
- 2025年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沧州博施康养集团公开招聘辅助岗工作人员113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消防员抗洪抢险知识培训课件
- 历年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考真题及答案
- 摄像基础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