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戴良遗民心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戴良,元遗民之一,在元末天下纷争之中仍能保有一颗忠贞之心,并最终以 自裁示之,堪称那个时代遗民的代表。这与当时很多甘当朱明左膀右臂的众多文 人,有着很大的区别。综观戴良一生,交游广泛,但仅以“儒心”为择友标准; 作品丰富,但只以“诗文”为创作方式;经历坎坷,但只以“忠贞”为行事原则。 这种传统“儒心”、“儒性”的凸现,不仅来源于他所接受的教育,更是来源于他 的人生经历。 戴良命运悲剧的形成,与其遗民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受后者所决定。 他的遗民心态主要来源于他所继承的学术思想、所经历的社会动荡以及所承受的 人生变故等等。从老年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悲凉的晚景所导致的抑郁 情怀也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这些种种不一而足,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相当的反映。 戴良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远比不上他的同门师兄宋濂,但是戴良以 其特立独行的方式抒写了自己的生命。尤其是最后向朱元璋以自裁示不从的行为, 更是给自己的人生历程描上了浓重的一笔。同门不同路的选择再次证明了戴良对 元蒙的忠贞不屈以及他那信念的坚定不移。 关键词:戴良遗民心态儒 a b s t r a c t d a ll i a n g ,o n eo ft h es u r v i v i n ga d h e r e n t so f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 s h o w e dh i sl o y a l t y t oh i sd i c t a t o re v e nw i t hc o m m i t t i n gaf i n a ls u i c i d ei nt h ew a r t i m e h i sb e h a v i o rw a s g r e a t l yd i f f e r e n tw i t ht h o s eo f o t h e ri n t e l l e c t u a lw h oh a dw a n t e dt ob eb r a i nt r u s t e r so f z h uy u s n z h a n g i ng e n e r a l ,o f t h ew h o l el i f o ,d a im a d ef r i e n d sw i t hm a n yp e r s o n sb u t o fc o n f u c i a nm i n d , c o m p o s e dl o t so fp o e m sa n de s s a y s ,e x p e r i e n c e dm u c ha n d b e h a v e dw i t l lt h eo n l yp r i n c i p l eo fl o y a l t y h i so b v i o u ss h o w i n g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c a r l l ef r o mn o to n l yt h ee d u c a t i o nh eh a dr e c e i v e d ,b u ta l s oh i s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m i n do ft h es u r v i v i n ga d h e r e n ta f f e c t e dd a ia n dm a d eh i sf a t a lt r a g e d yc o m e i n t ob e i n ga tl a s t i tm a i n yr o o t e di nt h e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h eh a dr e c e i v e d ,t h e t r o u b l o u st i m e sh eh a dl i v e di n , t h ed i s a s t e ro ft h el i f eh eh a de x p e r i e n c e d ,a n ds oo n w i t lt h ev i e wo ft h e p s y c h o l o g yo fa g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t h e d e p r e s s i o nr e s u l t e df r o ms a d n e s sa n dd i s m a li nd a i so l da g ew a si m p o r t a n tf o rh i s s u i c i d e t h e s ea l lr e f l e c t e do nh i sl i t e r a t u r e , d a l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p o l i t i c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w e l en om a t c hf o rt h o s eo fh i s c l a s s m a t e ,s o n gl i a n ,b u th ee x p r e s s e dh i sl i f ei nh i so w nw a y e s p e c i a l l y , h i ss u i c i d e t h a ts h o w e dn o n - c o o p e r a t i o nt oz h uy u a n z h a n gl i g h t e das p a r ko f h i sl i f e d a ir e c e i v e d t h es a m ee d u c a t i o n1 i i 也s o n g b u th ec h o s ead i f f e r e n tw a yt oe x p r e s sh i sl i f ea n di t f l l l - t h e rp r o v e dh i sf i r ml o y a l t yt o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d a il i a n g t h em i n do f t h es u r v i v i n ga d h e r e n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监垄垄 日期:塑变:丝i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醢盏塞 日期:加喹生基。 引 1 口 元末纷乱之际,各路文人竞相寻找自己的出路。由于元廷对于科举的屡废屡兴,更是彻 底地坚定了传统文人的出走之心,于是投奔各路草莽以及后来的朱元璋,便成了文人赌拼未 来的重要方式。在这沉浮之中,不少文人飞黄腾达,也有不少文人招来杀身之祸。然而“在 战乱骤起的元末东南一带出现了为数甚多的甘心效忠大元、不肯屈身仕明的文人士夫”。杨 镰在元诗史中也提到:“有个颇为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元明之间,诗人们( 江南籍,也 包括北方籍、但长期生活在江南的诗人们) 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于异族建立的元朝。”2 这一 现象足以让天地震惊:传统文人身心浸染着儒家学说,却能在元末这特定时期,摒除了“夷 夏大防”的传统情结,向有元一代最高统治者,也向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图腾式的信念,表 明着忠贞不二。这其中就有戴良。 戴良( 1 3 1 7 1 3 8 3 ) ,字叔能。自号九灵山人,晚称嚣嚣生,婺州浦江人。尝学文于柳贯、 黄滔、吴莱,学诗于余阙,颇通经、史、百家、医、h 、释、老之学,学问驳杂。至正戊戌 ( 1 3 5 8 ) ,明太祖初定金华时,戴良被聘为郡学学正,但良不久就弃官逸去。至正辛丑( 1 3 6 1 ) , 戴良被元顺帝任命为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良见时事不可为,不久便至苏州依附 张士诚。久之,张士诚将败,戴良又举家泛海逃亡。洪武六年( 1 3 7 3 ) ,戴良南还隐居于四明 山中。洪武十五年( 1 3 8 2 ) ,明太祖征戴蓖入金陵,戴良以老疾固辞不就。明年四月自裁身亡。 戴良一生诗文多产,自赞为“歌黍离麦秀之诗,咏剩水残山之句”,后人将其归为九灵山房 集( 以下简称集) 。文集共三十卷,分为山居稿、吴游稿、鄞游稿和越游稿。 九灵山房集祖本为明正统十年( 1 4 4 5 ) 刊本,卷首有揭泫、王神序,卷末有戴统跋、桂 彦良后序、宋濂题辞。常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 部丛刊本。本书研究所借鉴的主要是金华丛书本。戴良另外还为陈基整理文集夷自 斋稿三十五卷( 外集一卷) ,而所著春秋经传考三十二卷,宋濂序,迄今未见有传。 戴良作为元遗民之一,其忠心的表达方式无外乎不与新朝合作,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 他选择了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自裁,从而走上了不归路。这种激烈的遗民心态,在以往 的研究中,学者有所提及,“北方少数民族文人对元王朝表示忠诚,这并不让入感到意外,但 让人不解的是,有些生活在种族特权、民族阴影之下的南方汉族儒士比如戴良、王逢等人, 也竭力尽忠元室”,3 但是从人本角度真正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却没有过。以往对于戴良 所作的研究,也大都只是把他作为文学史的一个书写者,一笔带过,如“戴良的诗往往披露 出慷慨激烈的情怀,不少篇章颇具感染力:他的文章直抒己见,较少学究之气。但他的诗文 都比较直露,某些作品给人以浅显粗糙的感觉”( 杨镰元诗史) :“其诗依仿晋宋,颇得明 丽:而文则沿袭宋格,然不安于为宋”(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慷慨激烈,别树一帜”( 包 1 且薇芬、张燕瑾:z 金元文学研究h ( 2 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第4 9 0 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i 2 杨镶:元诗史 ,第5 3 1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3 林红:元遗民诗歌创作特征论 ,长春大学学报) ,2 0 0 2 4 根弟元诗研究) :“其散文创作开了明代小品文的先声”(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等等。 而专篇文章,类似于查洪德、李艳的金华之学的衍变与戴良的诗文成就( 杭州师范学院 学报2 0 0 0 5 ) ,更是少之又少。戴良作为独立的文学抒写者,并没有得到众多研究者所应给 予的人文关怀。这些研究者并没有将戴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进行关注。以往的那些研 究成果也仅限于一般意义的文学性探讨,角度也无非社会学与文学两种,缺乏新意与深刻性。 本文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全文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统计、分析戴良的交游诗与交游对象,从生卒年、官职、地域、阅历等 角度找出其交游对象的共性特征,以及他们之间在人生选择、命运安排、文学创作上的互相 影响和互相排斥。同时,再勾勒出戴良奔波、逃亡的路线图凸现出他那艰难而复杂的心理 历程:不断遭受打击,人生渐渐无望以及自己对于局势的无所适从。 第二部分,从大环境入手考察戴盎的心态,包括儒家学说的烙印、元代文网和政治体制 的影响、浙东地区的社会状况以及残酷的新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心灵痕迹。而这些在戴 良的文学创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歌颂义士、孝子、节妇,鞭挞战争带来的毁坏,议论政治 体制和古代君相等等。 第三部分,运用老年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戴良的心态进行人格化分析。在 整理出戴良一生的人生轨迹之中,凸现其悲凉的中晚年境况:亲人、师长、朋友的不断离去 所带来的悲痛与无限的落寞。陈基、汪汝懋、赵太初兄弟、宋濂、揭滋等的接连离去,给本 来仕途就不顺利的戴良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之下,更增添了孤独与寂寥。 第四部分,在注重分析戴良个人的基础上,再进行横向研究:将宋濂与戴良进行比较, 着重考察他们同门不同路的选择,找出其中的原因,包括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从心理学角 度找寻二人的不同,真正将戴良作为一个个体进行人文关怀与观照。 第五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大胆科学地作出推断,指出戴良遗民道路 以及后来不归路的选择的重要原因:交游圈子的狭小以及交游对象之间情绪的互相感染;大 环境的压迫,而个人却无法打破固有的束缚,不断挣扎又不断失败;个人性格的拘谨、悲观, 政治才能的缺乏使得自己又无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根本性的打击,最终导致了个人虽 处绝境但却不能逢生。 第六部分,附录戴良的交游统计表和年谱,以便于研究、参阅。 2 第一章戴良交游诗与其交游经历 第一节戴良交游对象统计 戴赵现存作品共三十卷,在这三十卷作品中,诗4 4 4 首,文2 7 0 篇,未涉及任何曲词创 作。从这一点上来讲,戴良似乎就不是一个“新潮”的文人,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旧时代的 产物,极其忠于既有传统,在他看来存在即便是合理。后人泾县潘锡思、芸阁氏在所撰戴 九灵传中称,“( 戴良) 少通经、史、百家、医、h 、释、老之学”,学问颇为驳杂。我们稍 作分析便可以发现,诸类学问都是旧有文人儒士除了科举之外的爱好所在。戴良生于元仁宗 延祜四年( 1 3 1 7 ) 丁巳五月,卒于明洪武十六年( 1 3 8 3 ) 癸亥四月。考其一生,从未涉及场 屋之选,那么,在有着充裕的精力保证之下,戴良涉及多项传统学问,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戴良的三十卷诗文集中,几乎每一篇章都涉及到至少一人次的交游对象,前后共提到 的交游对象达2 7 7 人之多( 见附录二戴良交游统计) ,这一点不得不使人惊讶。众所周知, 一个人的交游原则往往跟自己的人生准则有着不谋而合的一致性。进而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 交友状况,来反观其人生准则的方向性。 参照附录二,戴良的交游对象之中,可考者从职业角度来分,有官吏9 7 人,如柳贯、黄 潘,占总交游对象数目的3 5 o ;有儒士2 4 人,如吴莱、丁鹤年,占交游对象数目的8 7 ; 有医士8 人,如项听、滑寿,占2 9 :有僧1 5 人,如能上人、南宗禅师,占总数的5 4 : 有道人5 人,如赵良本、良贤兄弟,占总数的1 8 :有隐人8 人,如黄炳文、宋汝章等,占 2 9 ;有相士1 人,如袁珙,占0 4 :有乐工1 人,如倪昌年,占0 4 。 当然,这一“职业”概念比较宽泛,而于其中,有些人则是跨行业的,如赵良本,既是 道人又是医士。笔者在做统计时,酌情考虑,视其主要职业进行划分。在这些统计数据中,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职业跨度比较大,有儒、道、释、医、隐,甚至还有相士、乐工。交 游对象之间的这些性质差异,与戴良“少通经、史、百家、医、h 、释、老之学”的学科类 别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虽然戴良“结交数丈夫,有仕有不仕”( 集卷二十八和陶渊明饮酒 二十首并序) ,但儒官仍然是其最主要的交游对象。在这些儒官中,上至翰林待制、太子赞善, 下到一县之父母官、各路学教授、学院山长,几乎囊括了元末明初的一切文职官吏的职位。 而且在这些儒官中,有不少是蒙古、色目人,如迈里古思、余阙、阿年八哈、吉谟雅丁等等, 戴良的交游之广可见一斑,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元朝虽说人分等级,但在民族融合 方面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令后人景仰! 从交游对象的籍贯角度来看。只有余阙、揭泫、丁鹤年等3 6 人是江浙行省以外的,不到 总数的2 1 5 ,而其余2 4 1 个交游对象的籍贯皆属江浙本省,而且是以浦江、金华、鄞县为中 心。这是因为戴良有生五六十年,“足迹不出乎吴越,交游不及乎卿相”,而仅仅“往来于士 大夫问”( 集卷五投知己书) 。在这3 6 人中,大多数都曾涉足浙东地区a 涉足方式可进行 如下分类: 游寓者:揭滋( 安徽丰城) 、丁鹤年( 西域回回) 、滑寿( 河南许昌) 、王天锡( 山西崞州) ; 为官者:余阙( 安徽合肥) 、贡师泰( 安徽宣城) 、刘师稷( 河南汴梁) 、吉谟雅丁( 西域 回回) 、阿年八哈( 畏兀j l ) 、周伯琦( 湖南鄱阳) 、钱参政( 安徽桐jr f ) 、陈宗义( 河南汴梁) 、 王君( 江苏扬州) 、叶瓒( 江西上饶) 、迈里古思( 甘肃武威) 、叶懋( 湖南鄱阳) 、萧文质( 大 粱) 、许原( 福建) 、敖继公( 福建长乐) 、真保君( 客省大使) 、杨百川( 江苏吴陵) ; 远游僧:镜中禅师( 福建龙溪) 、大梅常禅师( 河南襄阳) : 路过者:乐仲举( 江苏维扬) 、王德良( 安徽和阳) 剩下来的当中,则有戴良在游吴、鲁两地所结交的友人、同僚,如蒲察文政( 山东昌乐) 、 僧朝宗( 祁水之南) 、卢镇( 江苏淮南) 、陈允文之子( 河南柘城) 。 当然也有交游地点不可考者,如卫立本( 河北范阳) 、李善( 山东东平) 、贾秉实( 河北 武强) 、钟律( 河南汴梁) 、刘仲修( 湖北清江) 、黄宾( 江西豫章) 、李衍( 河北宛平) 。 进彳亍如此分类后就可发现,戴良的朋友圈十分纯粹,真正做到了“往来无白丁”,皆是读 书人。这其中虽有朱漳,为戴良逃难时所偶遇,后以文记之( 集卷四朱茂清哀辞并序、集 卷二十二悲亡友朱茂清) ,但他仍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出场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戴良的交 游又十分狭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戴电愿意以文相交的,都至少是从人格上符合儒家传统 道德,得到自己肯定的。 在三十卷诗文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与戴良没有任何交往,却求得了戴良在文字上的 记载与称颂,比如周贞( 集卷十一周贞传) 、吴门王翥之父( 集卷九王处士墓志铭) 、 朱碧山( 集卷八赠医师朱碧山序代人) 、陈允文( 集卷九陈廉访圹记代孤子) 、陈氏( 集 卷九祭陈夫人文) 、汪弥亨( 集卷十七汪节妇传、集卷十九汪彦贞墓表) 、蔡氏 ( 集卷二十六节妇谣为蕖母赋) 等等。这些文章的获得,无外乎有中闻人的牵线搭桥, 要么是他们认定戴良具有作此类文章的资格,“然闻子之友日九灵先生者,方居儒台掌教职, 其言为可征。子幸为我求为铭,藏之墓中,庶可显于今而传于后”( 集卷九王处士墓志铭) , 要么是戴良自己觉得此人事迹该有所流传。“今贞竞于逆旅中,视死如归,可不谓义乎? 能仁 与义,谓之洁身。乱伦可乎? 呜呼,世之不及此者众矣,一布衣乃毅然类古有位者之为,尚 可谓世无人乎? 汝懋乃贞所嫁女甥子慎悫不妄人也,其言有可征,放列之为世劝。”( 集卷 十一周贞传) 这些人在诗文集中的存在,对我们的研究并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他们与戴 良的交游对象一样,同样存在着特定的一致性,在品格、做人方面十分符合儒家的价值标准 “忠孝贞节”( 集卷三浦阳人物记序) 。他们的存在,虽不能完全确定戴趋拿了很高 的“润笔费”,但是,至少从侧面更有力地证明了戴良为学制文的标准与原则无论形式还 是内容,儒化是第一标准。 儒化的结果必然是排斥一切非儒性的作为。元曲虽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但在戴 良的交游对象中,却无一人从事曲词创作。就2 4 1 个浙地交游对象而言,婺学渊源固然是其 重要原因,这在戴良身上也有很好的体现。但那3 6 位浙省以外的交游对象也无一人从事曲词 4 创作,实在令人惊叹! 反过来讲,这正好证明了戴良明确的择友观非儒莫选! 从其中反 观其人生态度,我们不难看出戴良的儒性之深! 戴良对他两位朋友,曾这样评价: 知之者识其隐身俟命之老儒,不知者以为医师一代之良而已若人者其亦游神 二者之问,以玩于世而卒返于其乡者耶( 集卷十滑伯仁像赞) ( 能上人) 虽学于佛,然通儒( 集卷七- 送能上人诗序) 于其中可见,滑寿乃抱节之逸民遗老,托于医以自晦罢了;而能上人亦是儒心佛像。但 实质上,实儒之心乃戴良有之。 既视己为儒家嫡系传人,就应该以强硬的儒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来要求自己,但他终其一生都未涉场屋,尽管元代在延祜二年( 1 3 1 5 ) 到至正元年( 1 3 3 5 ) 和至正六年( 1 3 4 0 ) 之后陆续实行科举。这一现象的存在与元朝的科举选士制度以及社会风 气有着很大的关联,“儒士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出路,不能走修齐治平的途径,但他们尽可以享 受诗酒山林的优情雅趣,挥洒人生;可以穷经究理,以维续道统学统而自安自慰。元代儒者 的这种境况,造成了元末明初江南儒士特殊的政治与人生观念。他们对仕进多持淡漠的态度。” 4 虽然对科举出仕不抱希望,但是不能由科举而出仕却是戴良心中永远的隐痛,虽然后来经荐 而为淮南江北等处中书省儒学提举,但是这只是暂时陛的抚慰。对于此,他只能借丹溪翁之 口,自我安慰: 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卷五丹溪翁传) 儒心的指引以及友人之间儒性行为的碰撞,戴良始终坚持着“穷则独善其身”:“圭玷犹 足磨,甑堕不可完。素行有一失,诚负头上冠”( 集卷二十八和陶渊明拟古九首) ,直至 “岂我之迂不事事,贻艰投悴于夫人,实有以累其寿乎? ! ”( 集卷十九祭亡妻赵氏夫人文) 让人嗟叹! 第二节戴良逃亡避难路线研究 元末的农民战争打断了很多读书人的清梦,他们在被社会和统治者放弃了之后,又再一 次地被置于生存的边缘。他们厌恶战争,深知战争的破坏力之大,于是仓皇之间如无头苍蝇 般纷纷投奔各割据政权,然而天真的政治幻想顷刻间就破灭了,出逃和避居更深的山林便成 为他们不得不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戴良亦然先是选择了出逃:“近十数年来,海内多故, 兵戈四起,而东南为尤甚。余南鄙之陋儒,盖久而厌乱,遂挈家泛海,渡黑水、登蓬莱,行 万里以归我王相总兵公。”( 集卷八赠蒲察镇抚诗序) 戴良所归之“我王相总兵公”,乃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尔( 本名王保保,颍州沈丘人) ,此 人实为太子党,在元末上层贵族的权力斗争中险胜,踞河南、山东两地,虎视江淮,颁有实 力。戴良“行万里”投奔他,直接原因固不可考,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推断的。第 一,出于正统、忠贞之心的考虑,扩廓帖木尔虽不是什么“根脚官人”,但他是察罕帖木尔的 4 罗冬阳: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第3 3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8 外甥、养子,颇有来历,而且深得皇太子赏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看好的潜优股。至少在戴 良看来,那是他可以投奔的大元帝国的象征。第二, “自时厥后,汝、颍兵大起,海内鼎沸。 齐国忠襄王李察罕保厘河、洛、晋、冀,李思齐、张思道号令关、陕,陈友谅、明玉珍分有 江、汉、荆、益,张士诚据淮、浙,公亦有庆元、台、温三郡之地。”( 宋学士全集卷一九广 西行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 整个国家,尤其是东南地区,都处于纷乱割据之中:“近十数年 来,海内多故,兵戈四起,而东南为尤甚。”( 集卷八赠蒲察镇抚诤序) 在戴良看来,这 些割据者皆为“寇党”,割据之地也皆为“寇巢”,不足以也不可以依附。殊不知所谓的名正 言顺者,如扩廓帖木尔之流也只是“外假元名,内怀自造”。于是,越过江淮、直奔山东便 成了戴良当时最好的选择,而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选择只能东行出海,如图: 5 【清】钱谦益:图初群雄事略 ,第2 4 6 页,中华书局,1 9 8 2 6 东行出海不仅可以避免与张士诚撞面,更能避免陷入其他是非之地,“在战乱期间,四明 ( 鄞县) 其实早就成了一块元朝的飞地,除通过大海惊涛骇浪,已经无法与其他元朝仍然 领有的区域联系。”6 而在元朝,水路,尤其是海运的确比陆路交通要方便得多, 明年( 至元三十年1 2 9 3 ) ,千户殷明略又开新道,从刘家港八海,至崇明州三 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太洋 入界河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 元史卷九三志 第四二) 而戴良走的正是这条海道,“自南而北,过黑水洋,抵登莱”,( 集卷十四题庸道刘公 浮海百韵) 远洋逃亡。 从该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戴良的出走十分直接,唯一的目的就是逃避,远远地躲避一切 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势力,心理上的一种“瞑”便凸现于纸上。这种“瞑”主要来源于 他的无所适从,更来源于他长期以来的不断受打击。首先,直觉判断,战争是令人恐惧的,“祸 乱相仍,在在兵起,士大夫家所藏旧物羽化殆尽”( 集卷十四跋孙伯睿所藏绛帖) ;“城郭 无居民,官无第舍,空郊百里之外,遗黎仅数十家而己”( 集卷三送扬州同知赴官序) 。 而且就是因为战争的存在,他要不断躲避,“予方避兵万山中”( 集卷四蒋季高诔辞) ,“至 正癸卯( 1 3 6 3 ) ,余既避兵吴门,回视故乡,恍如隔世”( 集卷七送胡主簿诗序) ,这样的 生活长期存在,整天惶惶不可终日,逃避心理的产生也就很自然了。其次,元朝的文化政策 断了知识分子的晋身之阶,作为全身心浸染着儒家学说与教诲的读书人,戴良在丧失了大半 希望之后,仍在不断努力着。在谋生的同时,他依然试图去实践那些儒家理论与思想。在乡 里为乡先生,进行说教是他一辈子从没放弃的事业,故而其以文名于浙东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政治上,戴良也曾试图有所作为,先是于至正十九年( 1 3 5 9 ) 接受朱元璋的聘书,成为郡 守王宗显手下的一名学正,但是“教官升迁入流极其困难。教职被称之为冷官,任教数十 年,仍是流外官。”7 在这种形势之下,戴良“忽弃官逸去”。后,辛丑( 1 3 6 1 ) 被元顺帝起用 为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但也是“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依张士诚”。然而依 附张士诚不久,“见其将败”,至正二十六年( 1 3 6 6 ) 还是“挈家泛海”,逃亡而去。越年秋后 又泛海南还,主鄞县夏叔宜氏。重要的是,每次都是戴良主动逸去,于其中足见其政治敏感 性与那种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学,但同时也让人怀疑他的那种似有似无的投机意识。而且三次 为官,就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未见其有任何卓越的政治表现,不知道是因为每次为官的时 间都比较短,没有显现出来,还是有其它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从藏良迹亡之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人的懦弱、悲观心理,面不是那种“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的豪气! 在投奔扩廓帖木尔“道梗”之后,寓居山东昌乐的一年中,戴良似乎过了 几天好日子,“及抵山东。入昌乐界,爱其境之宁谧,民物阜繁”( 集卷八赠蒲察镇抚 诗序) 但是,这也好景不常,早就开始的连年战争让整个元朝摇摇欲坠,哪里都不是乐土a “久之,伪吴张士诚据姑苏、常、湖等郡,元患之,且欲藉国珍收士诚,囡授国珍江浙行省 6 杨镰:元诗史,第5 4 8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7 许凡:元代吏制研究,第1 4 6 页,劳动人事出版社1 9 8 7 7 参知政事,兄国璋等转官有差,令其将兵讨士诚。”8 元蒙统治者对付各起义军,无法一一击 破,只能采取怂恿并利用他们互相倾轧,以达到坐收渔翁之利目的的战略这是造成元末东 南地区战争不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这种战略的功利之处及其惨烈的非人民性让整个 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翌年,戴良“秋后泛海还鄞,主夏叔宜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 部五别集类四) 。洪武六年( 1 3 7 3 ) ,戴良“( 自东海) 始南还,变姓名( 方云林) ,隐四明 山”。戴良这种不断的退缩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出了元末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同时也进一 步证明了他性格上的天生懦弱以及那种悲观与政治敏感性。 戴良隐居四明山中的日子,基本上没有受到多大的打扰,整日优游,与友人饮酒唱和: 会稽山下正黄昏,布袜芒鞋何处村无复霜台观獬豸,每从两甸放鸡豚功名久 已成澌尽,节操由来与世存久说首阳薇可采,为歌遗事却消魂( 集卷二十九蒋 彦章来访别后怀之) 一副隐居怡然自乐的样子! 但是在他隐居期间,整个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 家易主,同门好友纷纷北上金陵。而在悲观、敏感的戴良看来,宋濂、王裨等人的应征似乎 凶多吉少, 孤鸿失俦侣,连翩洲渚湄自知羽翮短,不与同奋飞寄声奋飞者,当慎子所之。 烟波渺无从,云路遇难依云路多鹰隼,泪波有虞机( 集卷二十寄宋景濂三首 其二) 燕燕何从来,其羽已差池飞八华堂内,意在巢君帷君帷岂不好,伤哉非故知。 引去方未能,欲留复遇疑叫叫徒晓风鄹翱空暮阑( 集卷二十一- 寄王子充) 这兴许让戴良说中了,因为之前“用为学正”之时,戴良对于朱元璋善猜忌的性格不可 能不知。之后,朱元璋在自己智囊团的提议下,还是把戴良征到了自己的身边,“太祖物色得 之,十五年召至京师,试以文,命居会同馆,日给大官膳,欲官之”。( 明史卷- - k 五列传 一七三) 到了这个时候,对于戴良来讲,“已而诏命远临,有司交迫上道甚急”( 集卷十五明 故太素处士赵君墓志铭) ,真是退无可退了。先前仕途上的不断失败以及不成功的逃亡已经 让自己的心态极其灰暗,甚至无望,朱元璋的征聘再一次地打断了自己的清梦,人生最后的 一块净土隐居深山,也不可得了。自己所认同的传统文人守身如玉的价值,在去往金陵 的途中丧失殆尽。这对于戴良,一个深受儒家教诲浸染的读书人来讲,不异于灭顶之灾、人 生奇辱! 杨讷等:元末农民战争史抖汇编) 中编第二分册,第5 6 4 页,中华书局,1 9 8 5 8 第二章大环境下的小文人 第一节理学之烙印 戴良的身上有着深深的理学烙印。他年轻时曾师事于“浙东三先生”黄浯、柳贯、吴菜, 以及余阙,与陈基一道成为元末不入明的浙东著名诗文家,颇具影响力。而作为金华之学的 直系继承人,其理学渊源又可作如下追溯: 朱熹一黄干一何基一王柏一金履祥、 吕祖谦一叶邬一徐侨一王世杰一石一鳌l 柳贯、黄涪、吴莱一宋濂、戴良 陈亮一昊深一吴莲一方凤 j ( 图解) 金华之学,“绵延百世,号称嫡脉,和其他朱学学派相比,它较多地保留了正统朱学的色 彩。”最明显的是对程朱理学“理一分殊”这一根本性的理学概念的继承。所谓“理一分殊”, 即万物本乎一源: 道之在天下,一体用而已体则一本,用则万殊一本者,天命之性;万殊者, 率性之道天命之性,即大德之敦化;率性之道,即小德之川流惟其大德之敦化, 所以语莫能载惟其小德之川流,所以语小莫能破语大莫能载,是万物统体一太极 也语小莫能破,是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万物统体一太极,此天下无性外之物也一 物各具有一太极,此性无不在也( 宋元学案卷六十三勉斋学案黄干) 而在戴良看来,“理一”即在于: 天地之间,有至钜而无配者,道也人能心会而身履之,口诵而书存之。则必浩 乎其大,巍乎其高,渊乎其深,非江海而润,非雨露而泽,非日月霜雪而光华严厉。 其所著见于后世者,固将弊穹壤亘古夸而不穷,贯金石蹈水火而不灭矣余尝考之于 经,稽之于史,求其如斯人者,恒旷数十世而一见,越数百里而一得( 集卷一浦 阳五贤赞并序) 而“分殊”就是: 一经既明,而诸经之理皆会之于方寸所谓由书而心,由d 而身,由身而国而 天下。追踪古昔,有不期然而然矣( 集卷十二一经斋记) 但是“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 宋元学案卷八十二北 山四先生学案金履祥) 。于是后来的继承者多在“分殊”上下功夫,这也就直接导致金华 之学到了宋濂、戴良手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本着“天命之性”而流于文章,驳杂备家。 婺中之学,至白云而所求于道者,疑若稍浅,渐流于章句训诂,未有深造自得之 9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j ,第6 5 5 页,人民出版社,1 9 8 4 9 语,视仁山远逊之,婺中学统之一变也;义鸟诸公师之,遂成文章之士,则再变也; 至公则渐流于佞佛者流,则三变也( 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八十二- 北山四先生学案- 宋 文献公画像记) 这样的评述同样适合戴良,因为在他看来,学问功夫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文章来得实用, 来得贴近生活。这种观念渐于外化,毫无保留地显现在他的创作与人生态度上: 士未尝欲以文名世也,以文名世者,士之不幸也有可用之材当可为之时,大之 推德泽于天下,小之亦足以惠一邑施一州,尽其心力于职业之中,固不暇为文,然其 名亦不待文而后传也至于畸穷不偶,略无所见于世,颇自恚世之人既不我知,则奋 其志虑于文字之间,上以私托于古之贤人,下以待来世之君子呜呼,是岂其得己哉? 此余于浦阳戴先生而有感者也( 桂彦晟九灵山房集序四库全书- 集部五别 集类四) 戴良这种实用论,从根本上来讲,继承的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讲求的是“积极 入世”,而非道家的“无为而作”: 学术要须供世用,文章岂但饰皇图( 集卷二十九寄揭平仲)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存道也而其所以为道者,盖或施之于功业,或 见之于文章虽历千百载而不朽,垂数十世而弥存若是而为寿可也苟不其然,顾 欲洁身隐退,逃弃人间,而苟焉以图寿为道,是固老子之所谓道,而非吾之道也吾 之所谓道者,乃尧、舜、周孔之道也然尧、舜,周、孔,得圣人之用者也,老子得 圣人之晦者也( 集卷三遥宋景濂八仙华山为道士序) 于其中,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积极要求建功立业的冲动。“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 理想,在这一没有场屋之念的儒士身上,确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这种事功之心,不只 是局限在个人的扬名立万与流芳百世上: 时当藩翰事殷,用兵未息,而居者无艰瘁之虞,行者无寒饿之厄,是以功成 而民不知扰,此其为治之大略也( 集卷五长洲县丞杨君去思碑) 脱民生于锋镝之余,正人心以弦歌之事,不亦君子之用心乎? ( 集卷六重修 甫里书院记) 毫无疑问,如此的“事功之学”追溯上去,沿着方凤的足迹,是来源于陈亮的“谈王说 霸”与“专言事功”的。而那种空谈性理、章句和音韵的学问,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戴良所 不太愿意接受的: 昔伊川程子之在元祜讲筵,屡进以正心之说,为圣学之勉,紫阳朱子之在淳熙经 幄,亦尝以诚教之言,为圣学之劝,然皆不能见听于时君,徒以诵而遂罢( 集卷 二经筵录后序) 余尝考近代贤材,而怪士之为学,多不适于- 世 f 1 谈经术者徒| 知章句之当守,而 不知事情之或迂;工文学者又徒务以言于声偶摘裂相夸尚,每弃本而趋末求其可用 于当时,盖不敷敷觏也世之人不贤者恒多,而贤者恒少,幸而为贤者矣,又或不足 1 0 以用世何才难之若是欤? 苟一有其人焉,幸而及出于有为之时,可不为之贵重之欤? ( 集卷三赠勾无山樵宋生序) 主攻“分殊”是戴良学术走向实用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对其他理学 分支的继承则是其学术实用化的极其重要的直接原因。戴良毫不讳言自己的转益多师, 异时吾婺文献,视他郡为独盛,自今碗之,以道学著者,则有东莱大愚二吕 氏、北山何氏、鲁斋王氏、仁山金氏;而龙川陈氏、悦斋唐氏,则又以事功之学 而致力焉内附以来,故家乔未日就凋落,而百年耆旧无在者久之白云许氏稍 以金氏之学呜于时,而石塘胡氏伯仲,亦以雄文俊行,与许氏相先后二氏之后,由 文学八通朝籍者,是为待制柳氏、学士黄氏、礼部昊氏、修撰张氏、太常胡氏、御史 王氏,然自柳氏而下,皆得而师友之( 集卷七- 送胡主簿诗序) 他同样也毫不讳言自己的学术不讲门户,这种大胆的学术态度决定了他对于理学的另一 分支陆学的推崇: 陆文安公之学,由中庸尊德性而入,故其用功不以循序为阶梯,而以悟八为 究竟,所谓传心之学是已夫文安之学,圣人之学也( 集卷十四题杨慈湖所 书陆象山语) 这种混杂诸多名家之说于一体的学术态度,是理学先贤所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正偏离了 原先程朱理学的发展轨迹排斥异论,摒除佛学的疏阔气,而走向了背离原道的反面。于 此,戴良不以为然,依然掩饰不住的是对释老之学的津津乐道以及交游大量佛道信徒。 戴良这种“转益多师”的学术态度其实是来源于他对吕氏婺学“不名一师”、“博学多 识”的继承。“吕祖谦的思想以理学为主,也不无佛学的痕迹。吕氏思想虽然驳杂但仍以儒 家思想为宗,尤其是思孟学派的治心莽牲、穷理尽性、正心诚意等理念。”不难看 出,这对戴良的学问走向驳杂,应该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从图解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不 名一师”已经在“浙东三先生”身上产生了重要的效果。至于戴良也就算不上什么独创了。 虽然在表面上,戴良对于朱学、吕学,甚至陆学的继承,给人以驳杂的印象,但是三家 皆为“圣人之学”: 宋乾淳阱后,学派分而为三:米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含 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 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全祖望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 同为“圣人之学”,合流的趋势本是历史的必然。从南宋吕祖谦开始,历经整个元代,终 于实现了朱陆合流。这样看来,戴鬼继承三家是符合历史趋势的,是当时的学术氛围使然。 也就是说,戴良所融会贯通的是理学诸名家的方方面面,而非一门一户之偏见。 金华之学到了宋濂、戴良手里并没有因为“亲佛老”而流亡,他们坚持的仍然是“理一 分殊”,儒学精髓仍然是其学问的主导,只不过在“分殊”上的着重度大大超过前人,出乎很 多所谓的卫道士的意料罢了。在九灵山房集三十卷诗文中,我们可以大量阅读到歌颂节 1 0 张晶:宋元时期“婺学”的流变) ,中国文化研究) ,2 0 0 3 3 妇、义士、孝子的赞辞。这些人之所以能得到称颂,在戴良看来,他们十分符合儒家的价值 标准“忠孝贞节”( 集卷三浦阳人物记序) 。所谓节妇,则是夫死不二嫁、事舅姑如 双亲、贫贱无愠色、养遗孤至成人( 集卷十七汪节妇传、集卷九卫节妇坟记、集卷 十九蔡节妇夏氏墓志铭、集卷十九唐节妇姜氏墓志铭、集卷二十一节妇操为贾妻 作、集卷二十六节妇谣为蔡母赋) :所谓义士,就是一诺千金,不求回报,如刘以顺( 卷 八送刘以顺诗序) ;而对于孝子,戴良更是将“孝”这一概念融入了文章的字里行间,三 十卷诗文集中共出现“孝”1 8 2 次,其中1 9 次是“孝”、“友”对举,而直接以“孝子”作为 篇题的就有三篇:集卷一浦阳五贤赞孝子陈公太竭、集卷十三夏孝子诗序、集卷 十七石孝子传。在集卷十九题倪乐工琼花灯诗卷中,戴良就很直白地认为: 嗟乎,乐工贱伎也,琼花灯淫巧也二者皆士君子所不道撄宁、庸巷,士君子 之标的也,而与昌年顾乃乐道之如此,岂非有取于孝而然乎? 夫孝众行之本,万善之 纪也,人而能此,虽甚微且陋,亦有足称者焉 这种“夫孝众行之本”的观念就是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欤! ”( 论语学而) 的充分继承与发扬! “理一”之尚存,黄百家在宋元学案卷八十二北山四先生学案中案语日:“金华之 学,自白云一辈而下,多流而为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虽然,道之不亡也, 犹幸有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谓中的! 其实也正是这种儒学内旨的灌输,才使得戴良在 人生认同、人生价值上有着明显的趋向,趋同于自己所赞颂的义士、孝子、节妇,趋同于儒 家传统的价值观。戴良一向以儒者自居,对于儒家传统理念如此的坚持,也就证明了其学问 的坚守性,但是这种坚守又是一把双刃剑坚守了儒家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坚守了儒家对 于“先王之道”的守成与念念不忘所以“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史记卷九九列 传第三九) 这在戴良身上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害怕革新视一切革命与起义的力量为“寇 党”、“大乱”,而对于摇摇欲坠的元朝却忠心耿耿、念念不忘言必称“国朝”。 在整本文集中,戴良并不空谈性理。早在元朝之初。元蒙统治者就将宋亡教训归结于来 人空谈理性与不务实。谢枋得认为:“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辞以自解矣。” ( 谢枋得叠山集卷六程汉翁诗序四部丛刊续编集部) 而郝经的批评更加尖锐:“其 学( 指道学) 始盛,祸宋氏百有余年。今其书自江汉至中国,学者往往以道学自名,异日祸 天下必有甚于宋氏者。”( 郝经陵川集卷二十三与北平王子正先生论道学书四库全书集 部别集类) 于是,在有元一代的实用主义大旗下,“流于章旬”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正是 因为这种社会氛围,戴良才更好地融会、继承了“圣人之学”的精髓,并将之发扬光大,融 于文章之中,讲求实用,而不空谈性理。但是守成性却给了戴趋以致命的弱点,尤其处于朝 代之季世,念旧心理更是让这一以儒者自居的读书人钻进了理想的牛角尖,不能自拔。 戴良从里到外都浸染着儒学的成分,他积极拥护儒家的一切原则,从不来半点含糊。他 可以融会诸多著名理学名家的学说,但是却不能容忍对于儒学本身的背叛。戴良这种对于儒 学精神的发展性继承,其实就是一种奥伏赫变( a u f f l e b e n ) 。就是扬弃。这与玉山草堂文人们 2 的背叛有着本质的区别: 看起来,玉山草堂文人们的言行,似乎是对宋代理学规范的一种叛逆,实际上, 他们的情绪、举动都是绝望之余的一种变态,根本谈不到从哲学的高度来反叛理学道 统他们的思想,稿奉质上也始终并未跳出儒家传统观念的因袭合拘束“ 玉山草堂文人表面上的放纵与无所顾忌,这在戴良看来兴许是不能容忍的。在九灵山 房集整整三十卷的诗文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戴良不仅仅表现出如大家所认为的元末明 初浙东文人表面上的道貌岸然,而且在内心深处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忠孝概念的深深怀念 与重重敬意。 在 集卷七送傅子异序中,戴良曾经标示过:“癸卯秋( 1 3 6 3 ) ,余游吴门。”当时在 吴中地区有着众多外来文人,“这部分外来文人似乎天生便具有吴人之性情,他们避乱吴中后, 没有做文化的旁观者,却是很主动地参与到吴中文人的唱和集团之中。他们的融合显得是那 样的自然。几乎绝少看见地域文化相冲突的痕迹:这或许是因为各地的文人之间。很多本来 就存在着师友关系。因此,吴中本地及其周边与外来文人的融合,就呈现出一种难见的一体 性。“2 戴良在表面上似乎也是与这些吴地文人,如韩惟敬、金弘道、姚广孝等,有过往来, 但是这些文人在吴中文人中不太具有代表性,著名度远远不及戴良本人。戴良似乎一直游离 于吴中文人与婺州文人之间,既有着婺州文人的道貌岸然,但又没有他们的政治热情;既与 若干吴中文人一齐为张士诚之幕府,又不像吴中文人那样喜好声色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 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练习题库及答案
- 摄影与摄像期末答案考试题库2025年春
- 2025年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育婴师考试必考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保安员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幼儿教育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程效益分析与评估能力测评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员考试题库复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广西遴选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专职辅导员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教案
- 物流企业安全领导小组及职责2025
- 高盛-大中华区科技行业:台湾ODM评级调整;首次覆盖AI交换机神达锐捷评为买入紫光评为中性;下调和硕至卖出(摘要)
- 全科医师外科规培体系
-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5项目重要支持方向
- 民用航空航行情报工作规则
- 1 船上应急程序28
- 抖音超火看表情符号猜成语课件
-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
- 卡尔曼(Kalman)滤波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