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陵县( 邑) 徙民问题是研究西汉时期政治军事制度、豪族问题等相关 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县徙民现象本身与陵县的设置相始终也几乎贯穿 整个西汉王朝,同时也仅在西汉王朝如此长时间地存在过。本文围绕西汉 时期陵县徙民现象分别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陵县与徙陵政策的兴起与废 罢,该部分内容以时间为主线,分别介绍了陵县徙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 现出的不同特点,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并在行文中对学 界存有争议的“惠帝安陵昌优之徙”、“文帝薄葬说”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 学习心得。 始于西汉初年的陵县徙民将大量的关东人口分批次地迁入关中地区, 对关中地区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的第三章即以此为问题展开讨论, 避繁就简地讨论了陵县徙民对关中影响的两个方面即对关中经济以及对 “大关中”区域形成的影响。 陵邑徙民的功能之一还在于对地方豪强势力的摧抑、打击,因而本文 在第四章就陵邑徙民与西汉时期豪族群体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节讨 论,以武帝朝为界划分出两个历史时期,阐述了豪族在西汉时期出现自身 发展的“两个春天”的前因后果。文末笔者就史籍中所见诸陵人物列为附 录,以供参考。 关键词:西汉陵县,陵邑徙民,关中地区,豪族,军功集团 a bs t r a c t t h ei s s u eo f i m m i g r a n to fc o u n t yo fe m p e r o rm a u s o l e u mi n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r e s e a r c ht oe x a m i n et h ep u b l i cp o l i t i c a la n d m i l i t a r ys y s t e mo f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a l w a y ss e tu p w i t ht h r o u g h o u t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a sw e l la st h e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o n l ye x i s t e ds ol o n g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r e ei s s u e s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f i r s t ,t h eh i s t o r y a b o u t i m m i g r a n tc o u n t yo fe m p e r o r sm a u s o l e u m b e t w e e n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oi t sa b o l i s h m e n tw i t hi n t r o d u c e di n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f f e r e n t 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i n c l u d i n g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o l i t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a s p e c t s b e g a ni n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t h ew e s t e mh a nd y n a s t y ,al a r g eg r o u pp e o p l e w e r ei m m i g r a n tt og u a n z h o n ga r e at h a ti sb o u n dt oh a v ea ne n o r m o u si m p a c t t ot h i sa r e a ,c h a p t e ri io ft h i sa r t i c l et h a td i s c u s s e dt h i si s s u ew h i c hi sc o n c l u d e t h em a i ne f f e c to ft h o s ei m p a c t s :t h ei m p a c tt og u a n z h o n ga r e a se c o n o m i e s a n dt h ei m p a c tt o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l a r g eg u a n z h o n ga r e a o n eo f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i m m i g r a n tc o u n t yo fe m p e r o r sm a u s o l e u mi s t od e s t r o yt h el o c a lp o w e r f u lf o r c e ,s ot h i sa r t i c l ei nc h a p t e ri i id i s c u s s e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o l i c y o fi m m i g r a n tt o c o u n t yo fe m p e r o r s m a u s o l e u m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o c a lp o w e r f u lf o r c e t h e r ei sat a b l e c o n c e r n e dp e o p l e so fw h o ml i v e di nt h o s ei m m i g r a n tc o u n t yi n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i m m i g r a n t c o u n t yo fe m p e r o r s m a u s o l e u m ,g u a n z h o n ga r e a ,p o w e r f u lf o r c e ,m i l i t a r yg r o u p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 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 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 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文或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 定) 。 作者签名: 泳毯过 醐:号u 日 一、写作缘由及问题 第一章引言弟一早 jl 舀 在秦汉史籍的学习过程中,屡见于记载的陵县徙民现象牢牢吸引住笔者的 注意力。在对西汉各个时期的陵县徙民情况进行对比之后,笔者发现虽然作为 既定国策从汉高祖时期传承下来,但不同时期的陵县徙民又各呈现出不同的特 色。在拜读过近人学者的一些相关的著作成果后,笔者意识到有必要将自己对 这一问题的理解整理成文,请益方家。 本文中笔者围绕陵县与徙陵政策谈了三个方面的认识,即陵县与徙陵政策 的兴起至废罢、陵邑的徙民对关中地区的影响、徙陵政策对豪族发展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以时间为线,以徙民现象为切入点对陵县建设与徙陵政策从形成到 废黜的梳理,这其中包括了一些与徙民相关的、在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 第二个问题所涉及到的范围很广,笔者仅量力而为地谈了陵县徙民对关中地区 影响的两个方面,即陵邑徙民与关中经济、陵邑徙民与“大关中 区域的形成, 其中第二个方面是笔者受辛德勇先生文章的启发;第三个问题是讲豪族的,汉 代豪族研究是学界久耕之地,笔者在此也仅就豪族发展与徙陵政策的关联略述 微言。学力不侪,仓促成篇,网漏之处,还请斧正。 二、研究史回顾 学界对陵县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从考古学方面进行的研究,如刘庆柱 先生的西汉十一陵(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叶骁军先生的中国墓葬历 史图鉴( 上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 9 9 4 年) 分别介绍了西汉各个陵县的考古及 史籍资料,对陵县本身的地理位置、构造布局、徙民时间以及人数都进行过细 致的考证,但就徙陵政策在西汉的形成以及最终的废除等问题并未给出答案。在 徙民研究方面,有葛剑雄先生的西汉人口地理( 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中 国移民史(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对西汉时期 的关中徙民以及陵县徙民进行了探讨,并且附有徙民示例,成为本文文末附录 的重要参考,葛先生对西汉人口、移民等问题的研究颇为深入细致,但笔者认为 仅就陵县徙民的问题尚有商榷之处。此外,任小波先生的徙往陵县的豪族一 西汉一代的政治与社会( 民族史研究第6 辑,民族出版社2 0 0 5 年) ,也令 笔者很受启发,他的图表式的讨论方式更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样在任小波 先生的大作中也未谈及徙陵政策兴盛衰罢的原委。朱顺玲先生的论西汉陵县 废置的原因( 南都学坛2 0 0 1 年第4 期) 、陈益民的秦汉陵邑考( 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 等文章分别对兴陵起邑制度的废除和陵县的 建设始术作了简要分析,限于篇幅,有些问题笔者看来尚有必要进行更深一步的 探讨。陵县徙民与关中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巴新生先生的陵县的创置与关中 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建( 学术研究2 0 0 0 年第4 期) 最具代表,巴先生的文章 将陵县的徙民与汉初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建紧密结合,强调了陵县徙民对汉初政 权巩固的重要性。巴先生的大作启发了笔者对陵县徙民政策在整个西汉一代的 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问题之思考。相比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西汉豪族研 究可谓是学界精耕细所之所,但单就徙民政策与豪族关系的问题,就管见所及, 并未见有专门讨论的著作或文章,它属于西汉豪族研究领域的一个微小细节。 豪族、宗族研究作为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且也 是大批史学名家的研究领域。如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 观掌集林卷 1 0 中华书局1 9 5 9 年) ,是研究商周时期宗法宗族制度的最著名的论文,郭沫若 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6 年) 、田昌五先生的古代 社会断代新论( 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朱凤瀚先生的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 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赵沛先生的两汉宗族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杨联陛先生的东汉的豪族( 清华学报1 9 3 6 年第4 期) 、唐长孺先生 的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1 9 8 3 年) 等都是隋唐以前宗族研究的重 要成果。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 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 9 8 5 年) 则是第一部研究宗族制度的简明通史。两汉时期宗族研究的重要成果 有瞿同祖先生的汉代社会结构( 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 ,何兹 全先生的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 秦汉史论丛第3 辑陕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6 年) 、赵沛先生的两汉宗族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马新先生 的两汉乡村社会史( 齐鲁书社1 9 9 7 年) 等,西汉时期宗族( 豪族) 的研究 成果也很多,如:劳斡先生的汉代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历 史与文化中华书局2 0 0 6 年) 、许倬云先生的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 用( 求古编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 、杨一民先生的汉代豪族地主的历史地 位( 历史研究1 9 8 3 年第5 期) 、韩养民先生的西汉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 和门阀制度的萌芽( 人文杂志1 9 8 4 年第3 期) 等,所有这些即有成果,为 笔者的行文表意提供了灵感,令笔者深受启发,综合上述前入学者对豪族的研 究成果,加之笔者对西汉豪族与徙陵政策关系的理解,笔者认为徙陵现象与豪 族问题能够相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因此笔者大此斗胆将自己对两者关系的一点 看法杂陈出来,以请益于方家。 第二章陵县与徙陵政策的兴起至废罢 西汉的陵县,又称陵邑。是以皇帝陵墓的建设为前提,于陵墓附近安置守 陵( 或称奉园) 人而设置的县。 单就守陵这一现象来讲,它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起初称为 “守墓”、“守冢。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丧葬礼制的发展,严格的坟墓等级制度也逐渐形成, 既包括地下墓室内容的等级也包括地上坟墓外观的等级。“从现有考古调查资料 来看,战国时代坟丘的高低大小确实和墓主的身分( 原文) 高低有密切关系, 国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沈阳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9 2 页。 2 当时各国君主的坟墓就造得比别的坟墓高大得多。”统治者对坟墓地上外观即 封土堆又高又大的追求,使坟墓的称谓也在跟着不断发生变化。而君王的坟墓 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有了“陵”的称谓,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五年“起 寿陵”,也许就是文献所载君王坟墓称“陵”的最早记录。用山陵来形容君王坟 墓的高大雄伟,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秦人甚至更直接地称“山”,水经注渭 水云:“秦名天子冢日山,汉日陵。”秦始皇的坟墓即被称为“丽山”,“至汉 则无帝不称陵矣”圆。君王坟墓不仅地上外观发生着变化,为坟墓主人尽“事死 如生”、“祭祀献牲”义务的守陵人的群体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 在西汉一代尤为特别。坟墓等级制度还应该表现为置“守墓人”规模的等级, 至西汉时期帝王的坟墓要用到多达一个县甚至更多的人口,为更好地对这一群 体实施有效管理,于是产生了本文讨论的主体一“陵县”。 西汉时期的陵县( 邑) 及徙民实陵政策从礼制上讲有它的前后继承性,从 规模上讲它经历了一个由兴至盛转衰最终废罢的过程。本章将以时间为主线, 通过对陵县徙民现象在西汉时期兴衰始末的梳理,加深对这一特定现象的认识 与理解。 第一节陵县与徙陵政策的兴起 西汉陵县的兴起从继承关系上讲可能源自秦朝,东汉东平宪王刘苍曾有上 疏日:“园邑之兴,始自强秦”,似乎他指的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 丽( 郦) 邑囝之举,即丽邑就是秦始皇陵的陵县,今人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大 多也同意这一观点。 西汉的首个陵县是刘邦父亲刘太公的万年县。“汉太上阜陵,高帝葬太上皇 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原文注日:“高帝置万 年县,属左冯翊。万年是吉祥语。因太上阜陵叫万年陵,其陵邑称万年 县。万年县设在栎阳城内,专管万年陵的祭祀等事宣。 古时的置守冢现象,大多依冢之所在以近冢之民守之。据史记高帝纪 载:( 高祖十二年) 十二月,高祖日:“秦始阜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鳌王、 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予无忌五家。” 这些守家可能就是附近的居民,而万年县起自栎阳城内,情况更是如此,笔者 讫今掌握的资料当中尚未见有从外地直接往万年县徙民的相关记载。“但正式设 置陵县则始于汉高祖的长陵” ,可见,历史上有明确记载“设置陵县、徙民实 之”的当始自汉高祖长陵邑。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3 页。 聊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卷1 5 。 回笔者按:行文所需,文中所用“陵县”、“陵邑”所指相同。 锄(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4 7 光武十王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 四( 西汉) 司马迁:史记卷6 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 唧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3 6 1 页。 笔者按:汉书高帝纪谓:十二月,诏日:“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麓王、齐愍王、 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 家,令视其冢”,又史记陈涉世家载: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可 见,虽然所置守冢在数量上有出入,但置冢一事确是史实。 唧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3 7 页。 3 汉高祖七年二月,汉中央政权从临时驻地栎阳转移到长安,从而正式定都 于此,并于高祖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 姓关中,与利田宅。”另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汉兴,立都长安,徙齐 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又据汉书田千秋传引颜师古注, 可知“五姓 所徙乃关中长陵。由此可知刘邦在入都长安不久就开始了自己的 陵墓及陵邑的营建工程。一直到他死后的高后六年“秩长陵令二千石。六月, 城长陵固才基本安定下来 。 现今看来,西汉时期陵县设置的意义除了其原有的“守冢”外,同时也是 西汉初年“实关中”战略的重要组成。此后各帝陵的徙民又因所处历史时期的 不同而更趋复杂化、多样化,这一趋势也正是以高祖长陵邑的兴建为肇始。以 往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常有学者提到以下记载: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 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 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 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原陛 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 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 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馀万口。 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 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四 以上两条文献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长陵邑的设置最基本的目的 是“奉山园”,此外它还有内实关中、北御匈奴、强干弱枝等功能。且看如下分 析。 亡秦兴汉的战争中关中的民生遭受很大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项羽引兵 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以至于出现了“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局面。面对 关中这一破败景象,也只有徙民实之才能达到最短时间恢复的目的,而且所徙 非富即贵,也不乏巨商大贾,他们为关中民生的迅速恢复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 物质财富,此外如此大的市场必会使全国的商人逐利而至、奔走往来,更加快 了关中经济恢复的进程,这或许可以视为高祖时期“关不用传的一个理由。 不仅要充实关中,更重要的是要迅速恢复关中的强盛,因为此时已经重新 占有河套地的匈奴对西汉政权构成强大威胁。匈奴于秦末汉兴之间得以强大, ( 东汉) 班固:汉书卷1 高帝纪,中华书局,1 9 6 2 年。 印汉书卷3 高后纪。 唧笔者按:从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营陵徙民开始,至高后六年六月才城长陵,说明这些年 间长陵的人口、布局一直不太稳定,基本稳定以后,方城之以为固。 唧史记卷9 9 刘敬叔孙通列传。笔者按:所谓“豪桀( 杰) ”淮南子泰族训中 云:“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干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桀。”又史记秦 始皇本纪集解裴驷案:鹞冠子曰“德万人者谓之俊,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 谓之英”。可见“豪桀( 杰) ”是属于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社会势力,此外亦属 于本文第三章中所论“豪族”的一种,参见本文第三章内容。 卿汉书卷2 8 地理志上。 9 史记卷7 项羽本纪。 汉书卷2 4 食货志。 4 冒顿单于弑父自立,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南并楼烦和白羊河南王,盛极一时, 史载“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疆,控弦之士三十 馀万 。处于强盛的匈奴频频南下,或掳人畜或掠钱财,边民几无宁日。发生 于高祖七年( 前2 0 0 年) 的“白登之围”更让刘邦认识到了匈奴的强势。政权 新立,又常有汉将韩王信等辈投靠匈奴,雪上加霜,“於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 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冒顿乃少止”圆,但也仅是“少止 而己,威胁仍然存在。我们可以如是臆测一 下,汉匈约成,匈奴必定为迎接汉使者的到来精心准备了一番,不会再像此前 那样“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 ,至少会将实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 来。匈奴的实力展示给刘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会让他更感觉到新立之汉 与强势匈奴的差距。一旦匈奴背约大举南下,又以背汉降将为其向导,严重后 果可想而知。因此他建议刘邦可以在匈奴南下路上建起一道屏障做为缓冲,从 关东徙民实之,长陵即处其中,因而长陵徙民不仅是出于恢复经济的考虑,他 们从一开始就担负着守卫长安的重任。杨宽先生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中 谈到陵县的防匈作用时也指出“其具有支援京师、特别是支援阜室的作用十分 明显。 、“名义上是近县,实际上具有远郭的性质。”杨宽先生所指是 就西汉陵县整体而言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为长陵的设置是汉政府经营长安 北“郭”的开始。 对付匈奴已经使新生政权有些力不能支了,但对来自帝国内部的威胁同样 不敢掉以轻心。前有亡秦近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徙六国旧贵及天下 豪杰十二万户成阳” ,即使这样,在灭秦的战争中“六国后”尤其是齐楚势力 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刘邦对“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 兴。”的情况深有体会,对项梁叔侄所代表的楚国旧贵族的力量,田广、田荣和 田横所代表的齐国旧贵族复兴故国的不屈气概,记忆犹新。一有风吹草动,他 们之中仍有可能出现揭竿而起、据地自王的领袖人物。若这一势力与地方异姓 诸侯相互笼络、狼狈西向,朝夕之变则关东非刘氏所有,关中亦汲汲而危。为 保“长安 ,最好莫过“强干弱枝”,先发制人地将这部分人从诸侯的领地迁出 来,“弃其田罩,违其宗党,夺其所便,拂其所习,羁旅寄食于关中土著之间”, “不十年而生事已落,气焰沮丧摧折凋残而同以衰” 即防患于未然又达到 监视的目的,还为剪除异姓诸侯的战争减少了阻力,可谓一举多得。 这也是自周朝就有的事,周监殷族,秦监六国,西汉因之,顺理成章。钱 穆先生更有:“汉都长安,屡移东方户口实之惟长安充实而后西北武功得继 续发展此诚两汉兴亡一大关键也。之宏论,法眼卓识,令人叹服。 刘邦借长陵邑的兴建达到了他的诸种目的。不但首开“徙民实陵”的先河, 他在这一事件上的成功也为他的后继者树立了榜样。自长陵后,诸陵县的设置 又各具特色。 史记卷1 1 0 匈奴列传。 圆史记卷1 1 0 匈奴列传。 固史记卷9 9 刘敬叔孙通列传。 固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1 9 1 2 0 页。 ( 北宋) 司马光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7 秦纪二,中华书局,1 9 7 6 年。 回( 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 汉高帝,中华书局,1 9 7 5 年。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第1 9 4 页。 5 第二节惠、文、景朝的陵县 这一时期的陵县有:惠帝所置安陵邑、文帝所置霸陵邑和南陵邑、景帝所 置阳陵邑,其中南陵邑为文帝母薄太后( 高帝薄姬) 的陵邑。 惠帝所置安陵邑的徙民在西汉诸陵邑中最具特色。长安志卷十三引关 中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女啁陵也。 前人 学者对这一徙民举动各有说辞,如杨宽先生就以为“惠帝为吕后之子,去世时 年才二十四岁,可能由于吕后宠爱,在安陵的陵园中建有果园和鹿苑,以供游 乐,又徙倡优乐人以为陵邑,亦以供游乐。”而葛剑雄先生在西汉人口地理 一书“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一节中谈到:“何以全徙倡优乐户不可解,此说似 不尽可信,五千户之数尚可信。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安陵,惠帝置。 的记载又据关中记所记,可知,五千户倡优当是惠帝所徙,而并非吕后所 为。惠帝的早逝不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陵墓及陵邑的建设,续汉书礼仪志 补注引汉旧仪载前汉诸帝寿陵日:“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惠 帝在位七年,如果说营陵工作从即位第二年算起的话,至惠帝崩时,安陵已经 经营六年了,而这期间往安陵徙民五千户是可信的。关于这次徙民人口的来源 问题,西汉十一陵中做过如下论述:“长陵邑中的关东徙民多来自齐地,而 安陵邑中的关东徙民多来自楚国,如文献记载中的安陵爰氏、籍氏、闳氏、班 氏等,均氏楚人。象( 原文) 出身平民的籍孺、闳孺曾为高祖和惠帝的佞幸宠 臣,以致他们的服饰都为朝官所仿效。汉代史学大家一班彪、班固父 子,祖上楚国人,他们的先人徙居安陵。所谓关东倡优乐人,恐怕大多为 楚地和中州的艺人。”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其文所谈安陵爰氏,是否倡优户 史无明文,但于同时徙入安陵的爰盎,其父却是以群盗内徙的。至于籍氏、闳 氏,史记佞幸列传中如是记载“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鹅鹱,贝带,傅脂 粉,化闳、籍之属也。 集解日:“汉书音义日:鹅鹱,鸟名。以毛羽饰 冠,以贝饰带。索引:“鹅鹱,应劭云:鸟名,毛可以饰冠。许慎云:口 口夜鸟也。淮南子云:赵武灵王服贝带鹅磷。由此可知籍氏、闳氏所为服 饰乃赵地所有。楚人服赵服,似缺乏说力。而班氏之徙,比较汉书叙传上 和后汉书班彪传即可得出班氏确实祖上楚人,但此处所徙实非“楚 之班 氏,而应该是“晋、代 班氏。 由此可得出,安陵徙民的来源,大致在长安的 东北方向,或赵或晋、代之间,楚地一说实不可信。此观点可与以下关于安陵 徙民成分的论述互为佐证。 因史料的阙如,学界对为何独徙“倡优乐人”的认识可谓聚讼不一、言人 人殊。笔者在此试做大胆臆测,期能残砖引玉。安陵所徙倡优乐人可能是缘于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2 1 页。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3 2 3 3 页。 卿汉书卷9 3 佞幸传。 田汉书卷1 0 0 叙传日“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秦之灭楚, 迁晋、代之间,冈氏焉。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 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 方多以“壹”为字者。壹生孺。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孺生长,官至上谷守。长生回,以 茂林为长子令。回生况,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入为左 曹越骑校尉。”又后汉书卷4 0 班彪传载:“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 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由此看来,安陵班氏徙自楚国实不可信。 6 赵隐王如意及其母戚夫人。所谓倡优,是古代艺伎的一种,“以其音乐言之谓之 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可见,倡优以音乐表演为主。戚夫人即以此见 幸。高祖死后,吕后先后对赵隐王如意和戚夫人母子下毒手。尤其是吕后鸩杀 赵王,对惠帝的触动很大。以至有了“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的抱怨。 赵王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行排惠帝之后,也许是惠帝最为亲近的兄弟,感情 甚笃,从惠帝对他的保护可见一般。按照惠帝与赵王的关系,陪葬安陵是很有 资格的。据重修成阳县志记载:“赵王如意墓,在县东北三十一里白庙村南 四罩。”咸阳东北方向j 下好是惠帝安陵的所在。而据咸阳县志记载:“戚夫 人墓在县东三十五里,长陵之东,吕后陵之下。”可知,戚夫人墓去赵王如意墓、 安陵不远。戚夫人能歌善舞,赵王从小就受其熏陶,而赵国自古以来就是倡优 兴盛之所,“邯郸倡” 之称可谓誉满诸侯,又上文所论安陵徙民来源亦指向代、 赵之地。故而推知,安陵之民当徙自赵隐王如意的属国赵国。而徙入时间 大约应该在赵王如意遇害的惠帝元年以后。上文论惠帝安陵兴陵起邑时间应该 在惠帝即位二年,兴陵起邑应该是同时进行,因而笔者相信安陵倡优之徙也是 在惠帝二年。从惠帝在经历赵王遇害及“人彘”事件之后的表现,不难理解惠 帝徙赵王所爱以实安陵邑大有悲悯赵王、欲万年后与其同乐之意。回 文帝的“节俭”史不绝书,“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有不便,辄弛以利民。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 敦朴,为天下先。” 晋人挚虞曾经赋诗赞美文帝的简朴日:“汉之光大,实唯孝 文。体仁尚俭,克己为君” 这在文帝霸陵的兴建中也充分体现,史载文帝“治 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集解 应劭日:“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 “文帝霸陵,本秦芷阳,文帝九年( 前1 7 1 年) 筑陵改名。在诸陵中 最节俭。 不仅如此,传世文献中亦没有关于文帝向霸陵徙民的记载。是否存 在徙民的问题葛剑雄先生如是认为:“( 在诸陵中最节俭) 但这一点似不会影响 徙民,因为徙陵县、实关中是一项重大政治措施,并非一般的挥霍浪费。”葛 先生更倾向于认为存在有霸陵徙民现象,但证据未能给出。就管见所及,笔者 不苟此说。笔者以为西汉文帝时期应该没有向霸陵和南陵进行大规模( 百户以 上) 的有意徙民,笔者于文后所附西汉时期诸陵邑人物示例表中霸陵人共 三人,此三人没有一人明确记载是由他地徙入的,南陵更甚至不见一人。丽其 他诸陵之民,“徙 字常见。既然“是一项重大政治措施”,如果发生过,就不 (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 印史记卷9 吕太后本纪。 战国秦汉时期,赵文化的心脏地带一邯郸城及其附近地区音乐歌舞发达,文人墨+ 往往 把这些从事歌乐演出的艺人尤其是妇女艺入统称为邯郸倡。参见史延廷:关于赵文化中邵 郸倡优现象的考察,齐鲁学刊1 9 9 4 年第6 期,第1 0 5 1 0 9 页。 笔者按:此观点仅是笔者的一厢情愿,史实原委还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验证。 倒史记卷t 0 孝文本纪。 ( 唐) 徐坚撰:初学记卷9 引( 晋) 挚虞汉文帝赞,司义祖点校,中华书局, 1 9 6 2 年。 汉书卷4 文帝纪。 锄葛剑雄:话汉人口地理,第1 3 8 页。笔者按:对霸陵“薄葬”的质疑声自古不断,本 文谨尊原说。“薄葬”一说可参见王子今先生的霸陵薄葬辨疑,考古与文物2 0 0 2 年 第2 期,第7 2 7 5 页。 螂葛剑雄:西汉入口地理,第1 3 8 页。 7 可能没有在正史当中留下痕迹。虽不徙民,但因陵置邑的礼制还是没有废除, 于是文帝改霸陵近县芷阳以为霸陵邑。由此可推知薄太后南陵邑也应该是由近 县改称。 那么,为什么文帝没有像高祖、惠帝那样向陵邑大规模徙民呢? 仅一“毋 烦民 似难以一言以蔽。笔者试作如下分析。 对文帝“节俭 的史实可以不加质疑,但这种情况发生在他的身上却绝非 偶然。文帝得继大宝,兴赖功臣集团代表“诸大臣”之力,诸大臣为何选择了 代王刘恒呢? 先来了解一下功臣集团,所谓功臣集团,所指代的是这样一个群体,即跟 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军吏卒,汉初的“高帝五年诏”使这一群体的主体约6 0 万 人以功臣得到高下不等的赏赐,李开元先生在大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一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中更高妙地将之称为“军功受益阶层”。未称帝时的刘 邦是他们的头子,和他们是一体的;称帝之后,这种关系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 尽管身为阜帝的刘邦仍然是他们的头子,但刘邦又是独立于他们之外的,他更 多的时候是皇室利益的代表,尤其是剪除异姓诸侯分封刘氏子弟之后这一变化 更为明显。而功臣集团在权力中枢的利益代表则变成了军功居于刘邦之后的三 公九卿等诸大臣,他们不但居于高位、或卿或侯,而且还都领有食邑,占居着 可观而又十分稳固的既得利益。这也正是他们选择以能“与天下同利”的刘邦 的原因。李开元先生亦指出“刘邦做皇帝一事,不过是刘邦集团基于共天下的 理念和历史,根据个人的功劳公平分配天下权益的一部分而已。得天下之权益 的绝大部分,是由构成汉初军功分配运动中获得并所有了。”同时李先生更深中 鹄的地进一步指出:“由这种理念和历史所规定的刘邦之皇权,并非是如秦始皇 所拥有的那种绝对的专制皇权,而是一种新型的相对性的有限阜权。 刘邦末 年以“白马之盟”的形式向功臣集团强调了“刘氏乃天下共主 的地位,功臣 集团在刘邦死后也尽力维持着这一局面,并且团结一心成功地铲除了吕氏之乱, 保全刘氏天下故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捍卫了功臣集团自身的利益。 因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不得不谨深审慎。且看如下记载: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 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 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嫡子为齐王,推本言 之,高帝嫡子孙,可立也”。大臣皆曰i “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 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 以为少,母家叉恶。乃日:“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 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 王。 即使是已经居于帝位的少帝因是吕氏所立也被看成了诸大臣的严重威胁, 其势昭昭然。同时从最终的结果不难看出比起有实力觊觎大位的齐王刘肥、朱 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以及同为高帝子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更便于左右, 其一他没有可能重踏吕氏覆辙对功臣集团形成利益威胁的强势外戚,二来代王 国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一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第5 4 页。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一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1 , 1 3 页。 史记卷9 吕太后本纪。 8 势力于诸侯王中较弱,若不称职另立他王的难度不会太大。可以看到在对新君 侯选人的评价中都提到了“母家”,足见“吕乱”的阴影仍令诸大臣心存余悸。 文帝以诸侯王的身份入主长安,无疑又使西汉中央政权的利益分配格局再一次 发生转变。形成了西汉皇帝( 即文帝集团) 、功臣集团与诸侯王利益三分的局面。 这一点从代臣宋昌的谏言中可以看出, “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今 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内有朱虚、东牟之亲, 外畏昊、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 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 勿疑也。”毋 由此达到了一个平衡,并直随文帝朝而始终。尽管文帝试图借增强自身 力量的举措如起用代臣进行高层人事变动和遣列侯就国等打破平衡,但事实上 仅是对平衡中皇帝一方利益的巩固。圆 此种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大规模的营陵徙民实在是有违时宜。徙诸侯之民, 则诸侯王中对文帝入统颇有微辞者不乏其人,稍有动作,则倍其怨气,恐其心 有不臣,合纵而西 ;徙关中之民,关中又新遭吕乱,匈奴背约扰边,人心思定。 文帝三子所辖诸侯国有为汉屏障的功能,既要防御匈奴南下,又要防范诸侯有 变,徙之不妥。由此看来,文帝无所兴,势也。稳固的利益平衡伴随着文帝的 “无为而治”步入了孝景帝刘启的时代。 功臣集团的权势在文帝后期达到了颠峰并开始走下坡路,相反地,中央皇 权却在逐步地得到加强。到景帝继位时,曾经占二千石以上官员总数比例达八 九成的功臣集团,下降到了三四成左右,已经失去了在中央政府的各主要部门 中的支配地位。锄此外,诸侯王的强势也日趋明显,成了西汉帝国稳定、维持统 一的最大威胁,并最终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纵首的“吴楚七国之乱”。诸侯王的 这一举动在肆意挑衅中央阜权的同时,将功臣集团也赶到了对立面,特殊的形 势将皇帝集团和功臣集团牢牢捆绑在一起,三足鼎立变成了两雄相争。皇帝集 团的梁王刘武 与功臣集团的条侯亚夫的出色表现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忙于 稳定大局的景帝没有顾得上理会“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 的祖制, 一直到勘定叛乱之后才开始着手自己帝陵及陵邑的建设。 景帝阳陵邑的始建时间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史记孝景本纪中载:“( 前 元) 五年( 前1 5 2 年) 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 汉书景帝纪云:“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 汉书卷4 文帝纪。 笔者按:起用代臣进行高层人事变动可参看汉景帝评传( 王子今、焦南峰著:三秦 出版社,2 0 0 6 年,第4 0 页。) “西汉历朝帝千即位后三年内高层人事变动:汉高祖6 项, 汉惠帝4 项,吕后5 项,汉文帝1 4 项”,可见文帝朝的高层变动更频繁一些,接近前三朝 之和。遣列侯就国也是文帝加强皇权的手段,功臣列侯虽离开了权力中心,但“功臣子” 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们仍然是功臣集团利益的忠诚卫士。 四笔者按:尽管文帝尽量克己奉公,可还是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与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 事见史记卷1 0 孝文本纪。 鲫参见李开元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一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2 1 9 页。 四笔者按:梁王虽然也同是诸侯王,但与景帝有手足之亲,于七国乱时与景帝处同一利益 体,故应归属于皇帝集团。至七国乱后,梁王多为骄悍不法,又因袁盎遇刺一案被景帝冷 落,好在他死在景帝之前,并没有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旧( 清) 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汉官仪卷2 ,中华书局1 9 9 0 年。 9 张晏日:“景帝作寿陵,起邑。 正好是七国之乱勘定的后两年。 新经七国之乱的景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对诸侯势力的防备更甚于 前,在勘乱翌年便下令“复置津关,用传出入 集解引应劭日:“文帝十二 年,除关,无用传,至此复置传,以七国新反,备非常也。”同时对自己陵邑 内徙入居民的标准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只有符合迁徙标准的才有资格应募。阳 陵邑首开西汉“募民”实陵邑的先河。由于史料失载,景帝阳陵邑的募民标准 已无从考证,不过这依然可以说明,迟至景帝时期,西汉陵县的徙民政策更加 标准化、系统化。 第三节武、昭、宣朝的陵县 景帝阳陵邑的“募民 之举在此阶段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 的陵县有武帝所置茂陵邑、昭帝所置云陵邑和平陵邑固、宣帝所置杜陵邑和奉明 县,其中云陵邑为昭帝母亲钩弋夫人赵婕妤的陵邑,奉明县是宣帝父亲史皇孙 的园邑。 武帝朝是西汉国力的鼎盛时期,这在帝陵的营建中也有所体现。武帝茂陵 邑的营建规模、时间跨度及至徙民人数在西汉诸陵邑中都是首屈指的。何清 谷三辅黄图校释中注日:“茂陵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同样的我 们也可以认为一向“意亦好广阔”的武帝茂陵邑的规模也应该是诸陵中规模最 大的。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初置茂陵邑。”的时间是在建元二年( 前1 3 9 年) ,即武帝即位的第二年,至武帝入葬茂陵的公元前8 7 年,前后延续达5 3 年 之久。茂陵徙民见于正史记载的有三处: ( 建元三年前13 8 年) 三年春,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 顷。 ( 元朔二年前1 2 7 年) 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赀 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 太始元年前9 6 年) 徙郡国吏民豪桀于茂陵、云陵。回 w 史记:卷1 1 孝景本纪。 罾笔者按:也有学者认为阳陵邑的募民之举是因为此前诸陵已经将六国旧贵和开国功勋尽 数徙入,已无民可徙,故而改为募民而徙。参见安作璋刘德增著汉武帝大传,中华书 局2 0 0 5 年版,第1 5 0 1 5 1 页。 四笔者按:云陵邑起置时间要早于平陵邑。参见汉书卷7 昭帝纪。 回笔者按:史皇孙并未称帝,初置园,宣帝时增户升格为县,因并非帝后陵,又始称园, 故本文称为园邑。 笔者按:关于茂陵的徙入人口数量,无论是三辅黄图引三辅i f l 事所载“徙户一 万六千”还是汉书地理志所载茂陵“户六万一千”都远超过其他陵邑的人口徙入数 量,且较为明确的是“汉末茂陵人口为诸陵之冠”。就茂陵的规模、时间跨度与诸陵相较而 言,笔者主张茂陵邑的徙入人口也同样是诸陵之冠。参见葛剑雄著西汉人口地理第1 3 8 页,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第3 7 0 页。 卿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第3 6 9 页。 四辛德勇:汉武帝“,“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8 年 第2 期,引汉书卷6 武帝纪( 唐) 颜师古注引( 东汉) 应劭语,第1 8 3 页。 史记卷1 2 孝武本纪。笔者按:“吏民”一词习见于史料,也早有学者对此做过研 究。如贺昌群先生大作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4 年版) , 文中视“吏民”为社会上一部分有特定身份的人,其文日:“庶民之有爵者”( 见是书第1 2 1 1 0 从中可以看出,在武帝朝的三次大规模的徙民中,第一次可以看做是对前 朝制度的继承,后两次则体现了茂陵邑徙民的新特点:一、郡国中豪杰( 豪桀) 成了主要的迁徙目标;二、有了明确的迁徙标准一訾三百万以上。至此,西汉 陵县徙民中摧豪抑富的功能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豪杰势力的存在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起初主父偃是如 是说上的:“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 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又“汉承战国余烈,多豪滑之民,其并兼者 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阊罩。”圆对此,中央政府不遗余力地加以整治,甚 至不惜大开杀戒。司马迁专为列传的西汉诸酷吏中宁成、王温舒等人莫不以能 极刑重狱、诛豪折俊见幸。 訾三百万又是个怎么样的概念呢? 西汉时期,二千石官的月俸1 6 0 0 0 钱, 三百万相当于一个二千石官( 如郡守、司隶校尉之类) 十五年又六个月的俸禄。 三百万仅是个最低数,被徙者不乏千万的巨富。这些富人们财甲一方,被司马 迁称为“素封”。可武帝为什么要徙他们呢? 武帝时期,土地的占有量依然是衡 量财富多寡的标尺,甚至一些商人也受传统观念:“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影 响,尽可能多地兼并土地,成为商人地主。土地的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第8版·数字教材版) 课件 第1章 绪论
- 高级职称评定课件
- 北医大gsp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法官入额考试真题及答案
- 3-Methyl-2-buten-1-ol-d6-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海五中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高温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高清课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包头期末考试高中卷子及答案
- ERP方案设计与研究
- 高二语文秋季开学第-课:笔墨山河待君行
- 洗车实习个人总结
- 阆中古镇管理办法细则
- 幼儿园教师安全管理培训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公共邮箱使用管理办法
- 农贸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全球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铝格栅墙面安装方案
- 浙江首考2025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