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探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探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探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探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晚清中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大量出现,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不仅是教育体 制改革的结果,也是衡估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指针。本文拟在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较系统整理清末中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出版情况,着重论述白话历史教科 书、乡土历史教科书、女子历史教科书。最后,在充分的史料梳理基础上,联系 晚清社会变迁的语境,进一步诠释历史教科书中所蕴涵的社会变迁的信息,把当 时历史敦科书作为了解晚清时局的一面镜子。 全文凡五部分。 序言:简要说明选题的意义,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交代了资料来源,提出 论文撰写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重点论述历史教科书从翻译、编译,到自编的发展历程在清末新 式学堂方兴之际,因为出版教科书有利可图,同时各派政治势力也需要借用历史 教科书这种形式来宣传政治主张,所以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驱动之下,晚清迎来 了历史教科书出版的第一个春天,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形式之富,在历史教科 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可谓独一无二。本文分别叙述了通史、当代史、专门史三种 类型历史教科书的出版概况。 第二章:选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最有特色的三种:白话历史教科书、乡土历 史教科书、女子历史教科书,分析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出版的数量,以及 这批历史课本在清末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它们在教育史、史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分析历史教科书中所蕴涵的政治理念,以及进化论观念对历史教科 书编纂的影响。2 0 世纪初年新史学思潮借用了西方政治概念建构了一套新史学 理论,在历史教科书得到了反映。不论革命派还是体制中人,都力图借用历史教 科书来宣扬各自的政治主张。那么,历史教科书是如何看待和诠释晚清的政治现 实,以及强国的迫切愿望如何反过来影响这些教材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意涵。这是 本文探讨的重点。 结语。 a b s t r a c t 乃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l a r g ea m o u n to f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f o rt h ep r i m a r ya n d j u n i o rs c h o o l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p r o d u c to f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t i m e , w h i c h i sn o to n l yt h eo u t c o r l eo f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v o l u t i o n , b u ta l s ot h e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t o m e a s u r et h em o d e r n i z i n g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i l i sp a p e rs o r t so u tt h ep u b l i s h i n g c o n d i t i o no f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f o rt h ep r 油a r ya n dj u n i o rs c h o o li n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i nas y s t e m a t i cw a y ,a n ds t r e s s e so ne x p o u n d i n gt h ev e r n a c u l a rh i s t o r y t e x t b o o k s 1 0 c a l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a n df e m a l et e x t b o o k s ,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 r e s e a r c h e s a tl a s t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u f f i c i e n ta r r a n g e m e n t , t h i sp a p e rs t a t e s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c h a n g e si m p l i c a t e di nt h e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f u 曲e tb y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l i n g u i s t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 w i t ht h e n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a c t e da st h em i r r o r t om a k es e l l s eo f t h ec u r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1 1 1 e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s e c t i o n s p r e f a c e :i ts t a t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e l e c t i n gt h et h e m e ,r e v i e w st h e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c c o t t n l sf o rt h er e s o m c e so ft h em a t e r s ,锄np u t s f o r e w o r dt h eb a s i ct r a i no f t h o u g h tf o r t h ew r i t i n g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 tp u t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 t o r y t e x t b o o k sf r o mt r a n s l a t i o n ,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c o m p i l a t i o n , t h e nt os e l f - c o m p i l a t i o n w h e nt h en e wt y p eo fs c h o o li si nt h ea s c e n d a n t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e a c hp a r t y o f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c a i lb e n e f i tf r o mt h ep u b l i s h i n gt h et e x t b o o k s w h i l et h e yn e e dt h i s w a yt op u b l i c i z e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p r o p o s i t i o i l sa sw e l l a sac o n s e q u e n c e ,d r i v e n t o g e t h e rb ye c o n o m ya n dp o l i t i c s ,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w e l c o m e si t sf i r s ts p r i n go f t h et e x t b o o k s p u b l i c a t i o n i t sl a r g en u m b e r , g r e a tv a r i e t i e sa n dr i c hf o r m sa r eu n i q u e d u r i n gah u n d r e d si o u r n e yo ft e x t b o o k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m s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p u b l i s h i n gc o n d i t i o n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h i s t o r y , c o n t e m p o r a r yh i s t o r ya n ds p e c i a l i z e d h i s t o r ys e p a r a t e l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i ts e l e c t st h r e em o s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k i n d s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e x t b o o k s v e r n a c u l a r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 ,l o c a l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a n df e m a l et e x t b o o k s t oa n a l y z et h e i rb e a r i n g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n u m b e ro f t h e np u b l i c a t i o n , t h ei n f l u e n c e t h e ym a d eu p o nt h es o c i e t yi n 也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i r s t a t u si n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a n dh i s t o r i c a lh i s t o r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i ta n a l y z e st h ep o l i t i c a lt h e o r i e si m p l i c a t e di nt h et e x t b o o k s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c o n c e p tm a k i n go n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 t e x t b o o k s i nt h ee a r l y2 0 “c e n t u r y , n e w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as e to fn e w 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b yu s i n gt h ew e s t e r np o l i t i c a lc o n c e p t w h i c hi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t e x t b o o k s b o t h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p a r t y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r t yl r i e dt h e i rb e s tt o p r o p a g a t et h e i ri n d i v i d u a lp o l i t i c a lp r o p o s i t i o n t h e n , h o wd ot h e s eh i s t o r yt e x t b o o k s l o o ku p o na n da n n o t a t et h ep o l i t i c a lr e a l i t y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7 a n dh o wd ot h e e a g e ra s p i r a t i o no fp o w e r f u lc o u n t r i e si n f l u e n c et h e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a n dp o l i t i c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i n s t e a d t h e s ea r et h ef o c a lp o i n t st oi n q u i r eo f t h ep a p e r c o n c l u s i o n 2 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探究 序言 历史教科书是特定时期的产物,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以 及。史界革命“的不断高涨这两方面的条件直接促成了新式历史教科书的诞生。历史教科 书对今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对清季士人而言,却成为他们难以应付的棘手问题。历史 教科书不是传统社会中既有的事物,而是在西学的影响下,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辛探索,才有 今天这种文本形态。在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现不过一百余年,如何编写适合现代社会的历史 教材,仍然处于摸索过程之中。近年国内学界对于改革历史教科书的呼声不绝于耳,是值得 荚注的现象。所谓“鉴往知来”,认真研究总结百余年来历史教科书发展的历程,对于当下 教科怕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兴起的新史学思潮,标志 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1 9 0 1 年、1 9 0 2 年粱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 学,拉开了近代史学的序幕。与此同时,清政府在1 9 0 2 年、1 9 0 4 年先后颁布钦定学堂 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大中小学堂都要开设历史课程梁启超这两篇文字与清廷 文件看似无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反映了传统史学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了2 0 世纪初新 史学思潮进行得如火如荼,与历史教科书之编写、出版、流传密切相关。若要准确认识新史 学思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下层普通读者,系统清理清末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是一条不可忽视 的渠道。研究晚清历史教科书对于深入理解新史学思潮,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鉴于此, 本文选取辛亥革命前l o 年历史教科书作为讨论的对象 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普及性公共读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应有 重视,直到最近1 0 年才陆续出现了一批文章论及历史教科书下文将评论一些有代表性的 先行研究成果。最早谈到历史教科书出版情况的,是1 9 3 4 年教育部教育年鉴里的一篇 教科书之发刊概况,对清末历史教科书的调查,算是一份颇为权威的官方统计,至今仍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 教育年鉴对晚清历史课本的调查并不全面。而且误认出版年 份者甚多。清末历史教科书铺天盖地,想要调查全面,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也正因为这方 面的资料分散,难以搜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近人成果又以个案研究居多,主要 集中在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可能缘于夏、刘 二人在近代学术史上有一定地位,而且材料也容易寻见之故。2 0 世纪8 0 年代俞旦初( - - 十 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首先对曾鲲化中国历史作了较全面论述,后人多承 袭俞说,没有拓展更多的新材料。 将历史教科书作为整体来探讨的专文有:周朝明的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马执斌的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概述、藏荣的我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课本等,基本没有 经过更深入系统的资抖调查,多停留于介绍,在资料搜集和思想阐发方面都不尽如人意。1 9 9 1 年胡逢祥、张文健合著中国近代史学思潮和流派第一次在史学史专著中将历史教科书纳 入研究范围,“新式历史教学与教科书的编著”这节,从学堂和历史课程设置入手。对清末 历史教科书的产生和发展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2 0 0 2 年台湾学者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 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一书也涉及到历史教科书问题,但侧重于分析清政府“审定 制”对历史教育的影响,很少关注教科书之出版、流传。2 0 0 2 年台湾学者彭明辉晚清的 经世史学从学堂改革着手,论及历史教科书,阐释上略有新意,然所用史料都为大陆学者 所已知的。没有任何新材料,一味用后来外在的系统对现成史料与阔题重薪解释,免不了牵 强附会。近年李孝迁先后发表 广告 9 江宁江楚编译局条具译书章程并厘定局章呈江督禀) 。东方杂志) 第9 期,1 9 0 4 年1 1 月2 日 o 张之渭: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9 页 o 马雄二续支那通史亭 会义政记1 9 0 3 年印本 o 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后序,商务印书馆1 9 1 3 年第3 版 o 见新民丛报第1 号( 1 9 0 2 年2 月s 日) 中国文明小史) 出版广告 8 清末学堂之所以采用日本教科书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方面,缘于民族感情的考虑,“近 年以来稍稍有历史课本出,然大都取开本成书,点窜一_ 以为之,颇有伤于国民之感情, 谈教育者时以为憾。”。另一方面,这些教科书因国情不同。不能完全充当国内教科之用。 支那史,东洋史在日本只是作为外国史一科,“惟以外国人而编中国史,则又病于太略,且 多舛误。”。 文明书局编辑蒙学中外历史教科书约僧一文对日人所著教科书提出了尖锐 批评: 顾近岁以来,各学堂多借东邦编述之本,若支那通史玑若东洋史要,以充本 国历史科之书夫以往人之口吻,取吾国史料为彼学校外国历史之科,吾率取其书用之, 勿论程级之不审,而称谓辞气之间,客观让作主住,令国民遂不兴其历史之观念,可忧 孰甚焉 1 9 0 4 年同文社也认为:“教科书者,养育国民之乳也取他国之成,编以为课本,何异雇东 邻之乳母,育西邻之小孩乎。”o 国学保存会从民族自尊立场说:“坊间所备多译自东文。以 本国之学术事实,而反求之译本,其疏路可知,其可耻孰甚。”固中国学堂用外国人编的历 史教科书有诸多不合之处,已成为时人的普遍共识。以民族主义为动力。清季学人开始参 考外人的编纂经验,尝试自己编写国史教科书,这种努力几乎是带有全民族性的,在很短 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本国史教科书,很快替换y g l - 人教科书,自编国史教科书被各地学 堂广泛采用。 ( 二) 国史教科书的种类 2 0 世纪初年,国人痛感“自寄学发达,成借径于东邻。然橘嗡淮而为枳,固与国民教 育之旨相悖”。,奋起编写国史教本。有学堂自编应用者,有私人编辑者。有由书商发行者, 国史教科书的编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清末诞生的出版杜绝大部分都与发行教科书密 切相关,如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震东学社、乐群书局、会文学社、南洋官书局,集成 图书公司、均益图1 j 公司、教科书译辑社、东文学社、普通学书室、作新杜、镜今书局、 广智书局、时中书局等等,其中又以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发行的教科书数量最多、影响 最大。1 9 1 1 年前自编国史教科书书目,见附录表格,不一一介绍。下文将讨论若干种不同 类型的历史教科书。 ( 1 ) 、通史 晚清国史教科书以通史性质的课本居绝大多数,断代史或专门史教材数量十分有限。 国外历史教科书在中国的出版流传甚早,但国人自己编写的国史课本估计始于2 0 世纪初。 对于第一部国史教科书花落谁家,史学界尚没有一个公论。多数人认为是 9 9 诒徵的历代 史略。张舜徽的中国古代史籍举要说:“当清末罢科举,兴学堂时期,江楚书局最先 。新书介绍: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来方杂志 第1 期,1 9 0 4 年3 月1 1 日 。王舟瑶:京师大学堂中国通史讲义( 贰编) ,论读史法,商务印书馆1 9 0 4 年印本 。同文社黄着蒙学教科书十六种时报1 9 0 4 年1 1 月2 4 日 o 国粹学报略例,国粹学报第l 期,1 9 0 5 年2 月2 3 日 。汪嵌:中国j 打史讲义) 第一编,南昌普益书局1 9 0 5 年印本。见封面提要文字。 9 出版了一部历代史略,从唐虞三代编起,至明末为止,共为六卷,而每卷分篇章,用流 畅的文辞,较有条理,有系统地把历史史实叙述出来,由纲鉴的j 开形式,一变而成为教科 书的新形式。这大约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历史教科书。”。柳氏后人据先祖日记,指出“从 次年( 1 9 0 2 年) 正月十三日起,他开始钞历代史略,至当年九月十六编竟”。元代以 前的内容,柳据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编译而成,元、明两朝历史则系自编。笔者在时 报找到柳诒徵本人的“启事”,同样证实江楚书局出版的历代史略确实出自柳氏之手; “书分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三级,厘订八卷,末附历代世系表,曾蒙江楚译印书局审 定,准为高等小学校及中学校课本,刊印木版发行,惟以工本昂贵,购办匪易,殊失普及 教育之意”。尔后清廷颁布大学堂章程,准著书人自行刊行发售,柳氏才敢详加校雠。 交付中新书局出版铅印本,且请官厅存案,以防书贾盗印。历代史略共分三大纪,自 唐虞三代至六国并于秦的二千余年历史为上世史,自秦历汉晋至唐一千余年为中世史,白 五代历宋辽金元至明七百余年为近世史。凡历代之政治、制度、风俗、学艺、宗教,提纲 挈领,囊括无遗,而且文笔雅洁,可用于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及师范学校教科。这部国史 教科书在清末学堂流传很广,学部审定为“中学应用历史教科”,给予较高评价,。日本人 述中史,究不免疏漏”,此书。取材尚丰润,而无断烂朝报之讥”,所补元、明历史,略胜 日人河野通之、石村贞一合辑的 最近支那史。不过历代史略大部分内容根据日人 著作,只有元明历史才属自编,故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部”自编国史课本,而且也不是 最早的。 清季新式教育方兴之际,从翻译、编译到自编教材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因此在1 9 0 2 年国人自己编写的国史教科书很少。目前我发现两种国史课本出版时间略早于历代史略。 第一种新编简明小学历史读本,没有见到原书,只有一则刊登于译书汇编的书籍 广告: 我邦向乏小学课本,人知之矣比年以来,编者辈出,然善本尚鲜,于历史- - 1 3 尤 属阙如,如支那通史等体制虽善,究嫌豢页过多,不适小学教科之用今某君编就 是书,上溯三皇,下迄往岁,页纸百余,而于古今历史大要已应有尽有,其中分瀑次第, 略如南洋公学所编蒙学课本之例,文词亦甚简明,俾童蒙读之,既可藉明文义,又 可知古今大势,诚善本也刻已付梓,即不日出书o 第二种是1 9 0 2 年钥新书社出版的中国白话小史,凡6 册,分上古、中古、近古( 详后) 国史教科书的大量涌现是在1 9 0 3 年以后,以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的最为出名。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 8 9 7 年,在编辑出版教科书事业上成绩卓著。商务最早的一种国史 。张舜傲: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杜1 9 8 0 年,第6 页 。柳曾符:柳诒征早期的三部历史著作 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9 8 - - 1 9 9 页 o 见时报1 9 0 5 年1 0 月1 2 日历代史略救科书) 出版广告 4 审定书目:书目提要学部官报第5 7 期,1 9 0 8 年6 月1 9 日 。见译书汇编第2 年第l 期( 1 9 0 2 年4 月) 新编简明小学历史读本广告。按:历代史略到1 9 0 2 年9 月份才编完,出版时间当然不会早于9 月,而新编简明小学历史读本) 刊登出版广告时间是1 9 0 2 年 4 月,又言“刻已付梓,即不日出书”,其出版时间应该在9 月之前 教科书是1 9 0 3 年8 月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张元济作序,编者系何人尚不清楚。1 9 1 1 年之前商务出版的各种中小学本国史教科书主要有:( 一) 初等小学堂用书:姚祖义的最 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2 册) 、蒋维乔的简明中国历史教科书( 2 册) 、吴曾祺的中国历 史读本( 1 册) ;( 二) 高等小学堂用书:姚祖义的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4 册) 、中国 历史教科书( 2 册) 、吴曾祺的中国历史读本( 2 册) ;( 三) 小学补习科用书:富光年的 简易历史课本:( 四) 中学堂用书:陈庆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汪荣宝的中国历史 教科书( 本朝史) 、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3 册) 、吕瑞廷、赵澄壁编的新 体中国历史( 2 册) ;五师范学堂用书:中国历史( 上下卷) 商务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在清末教育界影响巨大姚祖义的 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 科书初版于1 9 0 4 年,至1 9 1 0 年已经发行了2 2 版。这部书共2 4 0 课,约l o 万言,上起 太古,下讫当代,于历朝盛衰之故,因革之端,能举其大纲,无所遗漏,而于清朝入关以 来,以迄两宫回銮之日,文事武功,外交内政,尤能纲举目张,有条不紊。文辞雅训,体 例精当,又附历代图表,尤便检查。蒋维乔的简明中国历史教科书共8 0 课,缩四千余 年之历史于小册之中,取材适当,文句简明,注重我国文学、风俗、农工商等之进化,名 人、风俗、艺术等图画,搜罗既富而又有根据。富光年的简易历史课本初版于1 9 0 6 年 5 月,1 个月后即再版。这部教材专为寒紊子弟不能受教育者而编写。是书自上古叙述到庚 子议和,缩聚于一册,虽极简略,然历代之必亡,种族之盛衰,政学之隆替。宗教之变迁, 靡不备载。陈庆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初刻于1 9 0 3 年武昌两湖文高等学堂,编译自日人 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叙事至元明。1 9 1 3 年商务请原南洋公学复旦公学教习赵玉森重加 参订,增入清代事实,列为近世史,合成本国历史之完全教科书。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 国历史教科书在近代史学史上具有久远的影响,1 9 3 3 年商务将这部书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改名中国古代史。是书原计划写6 册,最后仅出版了前3 册,首册1 9 0 4 年出版,第2 、 3 册出版于1 9 0 6 年,到1 9 0 9 年再版了8 次。这部书从传疑时代叙述至隋代,以十三经、二 十四史为主,而纬以群籍,其体裁则兼编年、纪事二体,其宗旨则在发明今日社会之本原, 故于宗教、政治、学术、风俗,古今嬗变之所以然,志之独详。篇中博采异说,皆标出注, 尤便于学堂讲习之用。吕瑞廷、赵澄璧编的新体中国历史凡6 卷,各分章节,模仿日 本史节体例,夹叙夹议,断制谨严,每卷之末详举制度、学术、宗教、风俗、技艺、产业 诸门,以见文明进化之序。是书初版于1 9 0 7 年,至1 9 1 0 年已经再版1 0 次。因取舍合度, 繁简适宜,被学堂广泛采用,多次再版。1 9 1 1 年之前商务版国史教材占据了教科书市场的 大壁江山,不仅因为得到了学部的支持,更缘于有一批训练有素的编辑队伍,不少编者具 有较长的教育实践经验( 如姚祖义曾任教于澄衷学堂) ,曾出国考察教育,深谙国外教科书 体系,因此,商务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不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与同类教材相比,具有自 己的优势。 文明书局创办于1 9 0 2 年。刨办人是俞复、丁宝书等,发行所设在上海的棋盘街。开业 之初即以发行蒙学课本七编,风行海内,。今春译印万部,不两月即售尽”o ,迅速在 教科节市场寺有一摩之地文明书局发行的第一本国史教科书略早于商务,系r 本早稻田 专门学校留学生张肇桐编辑,名高等小学国史教科书,初版于1 9 0 3 年,至1 9 0 5 年已再 版5 次。是书2 0 0 课,仅1 0 0 余页,上自邃古下迄近今,网罗四千载事迹,既简且明,秩 序井然。尤其对近世国权之得丧,一一加意。以唤醒儿童之爱国心此外,文明书局出版 的本国史教科书尚有:丁宝书的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 9 0 3 年) 、李广濂的高等小学 中国历史教科书( 1 9 0 4 年) 、陈仲平的中国历史( 1 9 0 4 年) 、中国历史画教本( 1 9 0 7 年) 、章嵌的中国大历史( 1 9 1 0 年) 等。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凡8 篇:一古代、二秦 汉三国、三晋及南北朝、四隋唐、五五代及宋元明清、七明季及大清之开国、八我朝与外 国交涉,一直写到1 8 9 9 年,即该书出版的前4 年篇各分章,章各分节,叙次简约,而历 朝治乱兴亡之故,因果递嬗,晾如秩如。篇中尤以增进文化,改良杜会为宗旨。此书乃“蒙 学科学全书”之一,也是文明版最有影响的一种本国史教科书,从初版到1 9 0 6 年通过学部 审定,先后出版了1 9 次,后又不断再版,到1 9 0 8 年至少出版了4 0 次。南洋公学附属小学 总教习陈仲平的中国历史,是以日人九井洼治邬 东洋史纲为底本编译而成,所以不 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编”教材。中国历史画教本是一种颇有创意的课本,将历史上可歌 可泣之事实绘为五彩图,惟妙惟肖,对之如亲历其境,小学生得此可坚确其记忆。即不解 历史之妇孺,亦可获历史智识,以启发其爱国心,且附说明书一册。 清末个人和其他民间出版团体也为自编通史类国史教科书作出了重要贡献1 9 0 3 年“横 阳翼天氏”( 曾鲲化) 的中国历史是相当早的一种历史教科书,在晚清史学界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这本书共7 篇分9 个时代:汉族发生时代、汉族创国时代、汉族优胜时代、汉 族与外族势力平均时代、汉族全盛及外民复炽时代、汉族与外族冲突时代、外族极盛及东 西两洋交涉时代、汉族复盛及西力东渐时代、汉族衰微及极东多事时代。原书拟定上中下 三卷,现只见到上卷。湖北学生界、浙江潮、中外日报纷纷介绍推荐,称之为“诚 空前之伟著,而为历史界放绝大光彩”o 。“诚我国历史界开创之大作,而普通学教科书中 稀有之菩本。”。据中外日报介绍,中国历史首版万册出售殆罄,销行迅速,“实空 前名书著籍所未曾有”o 。 1 9 0 3 年开智书室出版的小学历史,分3 0 余课,童子两月可毕,即能略知史事o 1 9 0 3 年作新社出版了袁桐的中国历史歌,其广告言: 孩童教育必首歌诀。此语已为教育家所同认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不少,而独缺 歌诀,是不以历史教孩童矣夫孩童不读历史,则无由激发其爱国心,读历史而不首 以歌诀,则四千年之活剧,亿万片之碎谈,童子脑筋安能记忆是书北平袁桐所著, 本局印售其中叙事简而能赅,要而不漏,举部二十四史政治之失纲,人物之略传, o 书局宏开,闽报1 9 0 2 年1 2 月3 1 日 。见 湖北学生界第4 期( 1 9 0 3 年5 月) 中国历史 上卷出版广告 9 介绍新著浙江潮第7 期,1 9 0 3 年9 月1 1 日 o 见中外r 报1 9 0 7 年5 月6 日中国历史广告 o 开智书室告白) ,中外日报) 1 9 0 3 年9 月2 1 日 一一以歌诀铸出之之闻有不甚著明者,又详加注解,诚蒙学之宝书,史界之先河也 1 9 0 5 年澄衷学堂出版的小学本国史教科书( 2 册) 上自远古,下迄清朝,儿童读之,可 知二十四史之崖略o 。1 9 0 5 1 9 0 6 年国粹学报馆出版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3 册) , “刘君家传汉学,海内宗仰,所编第一册久已风行”o ,。诚中国史书中空前之著述”o ,其 学术价值可与夏曾佑之书相媲美,在近代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这部教科书从上古写到 西周,特别注意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竞争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 术进退之大事,不专重君朝而兼重民事,不专详事迹而兼详典制。 1 9 0 5 年崇实印书局出版的绘图蒙学历史读本颇为用心。分上中下三级,上级采用 浅近韵语,中级绘画历史事迹1 3 0 余幅,下级列以章节释于文言,对历朝史事之变迁,舆地 之沿革,既列之以表。复详之以图。会文学堂曾出版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3 本) 、 初等小学本国历史教科书( 3 本) 、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2 本) 、精图中等本国 历史教科书( 1 本) 。尤其精图中等本国历史教科书初版于1 9 0 5 年,何琪编,提纲揭 要,按程分课,插五色精细地图,图文合一。乐群书局出版了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新教科书 ( 3 册) 、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授法( 3 册) 、 初等小学女子历史教科书( 3 册) 、 本朝 史教科书( 1 册) 、( 简易科用) 小学中国史教科书( 1 册) ;集成图书公司出版了国史 第一读本、中学本国史、 初等历史教授案:新学会社出版的初等小学简明历史教科 书,凡2 0 余课,起太古下迄当代,注重于政体、种族,次序明晰,断制严谨,插图2 0 余 幅;震东学社出版了初等小学本国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本国历史教科书 值得注意的是,官办书局也出版了一些本国史教科书,如南洋官书局出版中国通史 ( 1 册) 、中国史学通论( 3 册) 、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2 册) 、最新中等中国历 史教科书( 6 册) 、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最新中国实业界进化史( 1 册) ( 2 ) 、当代史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第5 年“讲本朝开国大略及列圣仁政气高等小学“宜 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列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中学堂须习 “本朝史”等,即历史教育注重近当代史。因此。学堂急需当代史的教材,为此中国从日 本引进出版了若干种清史著作,如增田贡的清史揽要,河野通之、石村贞一合著的最 近支那史,三岛雄太郎的支那近三百年史、佐藤楚材的清朝史略。,这些清史著作 具有一定的读者群。最近支那史被审定为“暂用书目”,至1 9 0 4 年已发行到第4 版。“销 数逾万”。同时,晚清知识分子自己也编写了若干种清史教科书,以汪荣宝的本朝史讲 义( 京师学务处官书局1 9 0 6 年印行) 最有影响。是书凡2 册,分为三编:自清朝创业之 。见中外日报) 1 9 0 4 年3 月1 1 日中国历史歌) 广告。 。见中井日报,1 9 0 5 年3 月7 日小学本国史教科书) 广告 o 见中外日报1 0 0 7 年2 月1 8 日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二册出敝广告 o 见中外日报1 9 0 6 年2 月2 口中国历史教科书 第一册出版广告。 o 参考李孝迁:清季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介译初探,史学月刊 2 0 0 3 年第9 期 o 见中外日报) 1 9 0 4 年7 月1 5 日四版洋装最近支那史) 出书广告 1 3 始迄三藩台湾平定为开创时期,自康熙中世迄乾隆末年为全盛时期,自嘉庆初年迄于当下 为忧患时期。学部对此书高度评价,。钩元提要,本末悉贯”,。文简事明。别具史裁”,。洵 近今教科书中仅见之作。”。本朝史讲义最初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1 9 0 9 年经张元 济校订。改名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出版;1 9 1 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清史讲义) , 属本朝史讲义的改订增补本。本朝史讲义原迄至太平天国运动,民国成立后,清史 首尾已具,商务请许国英增补同治初年迄于宣统退位,勒为第四编。1 9 0 7 年乐群书局出版 的本朝史教科书( 1 册) ,分8 0 课,自明清交涉迄预备立宪,其间之事实无不各载;1 9 0 9 年中国图书公司出版沈恩膏的本朝史,凡5 章:天命至崇德、顺治至乾隆、乾隆中叶至 道光中叶,道光中叶至光绪、政俗制度。叙事简洁,断制有法,足称善本。惟全书分量过 少,以为中学校及师范学校用书,似嫌太略。 ( 3 ) 、专门史 在“中国历史”这个范围内,除了通史类国史教科书、当代史教科书,还有少数的专 门史教本,主要供专门学校使用。普通中小学堂不需要开设专门史课程。专门史涉及的内 容相当广泛,如1 9 0 6 年柳诒征的中国商业史( 江南高等商业学校印行) ,凡2 册共3 编: 自上古至春秋战国为上古史;西汉至五代为中古史:北宋至明为近世史,一反轻商贱商的 传统,吸收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 法意以及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广泛叙述古代 商贸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寻求历史发展的因果规律。1 9 0 6 年沈同芳的中国渔业历史: 1 9 0 7 年群学社出版中国历代法制史:1 9 0 7 年至诚书局出版 中国铁路史;1 9 0 7 年集成 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实业进化史,分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四期,将上古迄于当下各 种工商业的变迁历史,搜罗宏富,梳理井然;1 9 0 7 年震东学社出版中国商业通史初编 ( 1 册) ;中国图书公司出版了中国商业史、中国工业史。中国工业史出版于1 9 0 8 年,陈家锟编辑。内容分上世、中世、近世,现世四时期,上世为开化及进化时代,中世 近世为退化时代,现世为退化而趋于进化时代,备述历代工业之盛衰,以唤起国民的工业 思想。中国商业史出版于1 9 0 9 年,分三编:第一编为商业发生及扩张时代,第二编为 商业繁剧及衰落时代第三编为商业激动及进取时代。史料丰富,调查精确,适合中等商 业学校使用。近代中外接触日益频繁,清季士人遂倡议编写交涉史教科书。,1 9 0 3 年蜚 英书局出版了五千年中外交涉史。清末出版的各种专门史教材估计不会很多,影响也十 分有限,但这些课本填补了教科书体系中的空白,具有开创意义,为五四时期史学的专业 化、分科化奠基了基础。 二、别开史乘之生面 清政府对教科书采取了审定制度,民间编辑出版教科书的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因此 。审定书目:书目提要,学部官报第5 7 期。1 9 0 8 年6 月1 9 日 。论中同宜编交涉史教科书) ,申报1 9 0 5 年4 月1 0e 1 1 4 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才如此活跃,数量可观,门类齐全,形式丰富。除了单行本,少数 则以“讲义录”形式连载在期刊而后出版单行本如上海蒙学报馆在杂志分期登载蒙学中 小学课本,发表完毕后,改为丛书,发行单行本,各类教科书共4 0 种,其中有中史便读。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一般按照时间先后从上古叙述到近世,除此之外,也出现了分若干专题叙 述的历史课本,如文明书局出版的高等小学中国历史分历代更易之概、历代人物之概、 历代内事之概、历代外事之概、历代文明之概等5 个专题,务求简单,文字趋浅近,期与童 年智力相符。1 9 0 8 年均益图书公司发行的( 高等小学) 新体中国历史凡7 章:地势篇、 人种篇、宗教篇、统系篇、学术篇、政治篇、歌括篇。为了方便教学,教科书往往有教授 法相辅而行,如姚祖义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史教科书有教授法相配套,乐群书局 也出版过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授法( 3 册) 。本国史教科书的语言叙述形式也多种多样, 当时大部分教科节是采用浅易文言文,但也出现了以白话文、歌诀甚至小曲这种大众通俗化 的语言,反映了清末士人有一种十分自觉的意识,要让普通民众了解本国的历史知识。一般 历史课本以文字叙述为主,兼附插图,但也出现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教材,如文明书局 出版的中国历史画教本,充分体现了图画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清末出版的本国史教科书中白话历史教科书、乡土历史教科书和女子历史教科书最具 特色也最能反映2 0 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取向。以粱启超为为代表的新史家认为:“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故而“本国史学一科,实 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 刻不容缓者也。”。换言之,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都有必要了解历史。新史学思潮主张历史不 应该只是记载帝王将相的历史,应扩大历史书写的范围,向下看历史,尤其要注意民间的历 史,也就是所谓的“民史”这些新史学观念在历史教科书中得到了回应,白话历史教科书 正是为了那些妇孺也能读懂历史,乡土历史和女子历史正是对“君史”传统的反叛,尤其在 晚清社会出现女子历史教科书,可以说具有革命性意义。女子历史教科书是现今研究者的盲 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事物。它产生在2 0 世纪初年新旧更替的年代, 生命也很短暂,但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一) 旨在“启迪民智”的白话历史教科书 “言文分离”是传统社会语言的常态。平时说话使用的是白话,而书面语则用文言文, 从而造成所谓的“言文分离”,使得知识的传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垄断,普通民众被排斥在 知识之外。及至晚清时期,旌教于民,启迪民智,日益凸显其时代的迫切性,言文分离的弊 端逐渐暴露,改革语言文字提上了日程。有识之士不仅创办白话报,还主张用白话编写教科 书,以便于教育。近代中国人肩负着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历史重任,而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则是 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工具。 至2 0 世纪初新式教育方兴之际,不少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我们都知道。 。粱启超:新史学) ,见饮冰室台集) ( 文集九) ,中华书局1 9 8 3 年影印本,第1 7 页 在清季这个激荡的年代,编写白话历史教科书的目的,就是以老幼妇孺旨能通晓的语言叙述 祖国的历史,“一日取本民族之英雄而崇拜鼓舞之。以发其自尊之心。一日取本民族之耻辱 历史而刺触警动之,以激其知耻之心”o ,也就是“思古之遥情”和“伤今之近感”o ,只有 有效地普及历史知识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如粱启超所言“吾国遂不可救”o 。以白话文编写 历史教科书是当时不少有见识学人的选择,为此出现了一批白话历史课本,如1 9 0 2 年钥新 学社的中国白话小史;1 9 0 5 年四川傅氏图书局出版的五代白话史、秦汉白话史、西 晋白话史、南北朝白话史、西国古时白话史o 。同时不少。白话历史”连载于期刊, 如史学报第1 册首列中国四千年白话史,以白话演说历史9 。1 9 0 3 - - 1 9 0 4 年中国 白话报“历史”栏目连载了人种、政体,交通、兵制、田赋、刑法、宗教、教育等多种专 题,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白话中国史”,系林獬( 白话道人) 和刘师培( 光汉) 演述。1 9 0 4 年江苏白话报刊登中国开港史、福建白话报发表了福建白话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