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熊召政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成就.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熊召政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成就.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熊召政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成就.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熊召政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成就.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熊召政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成就.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湖北作家熊召政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 ,成功塑造了明代万历年间政治 家、改革家张居正。小说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全书四 卷张驰有度,结构合理,对人物命运把握准确。本文分析了诸如用什么样的看历史 得方式来主导历史小说创作,历史小说史与文的关系,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关系, 历史小说的叙述语言,历史小说的民间文化视角,历史空间容量与历史想象等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集中考察了作家如何通过作品成功塑造了历史人物张居正的文学形 象。 关键词关键词:张居正 历史小说 历史人物 人物塑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zhang juzheng, a historical novel ,written by hubei writer xiong zhaozheng, successfully portrays a politician and reformer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novel contains both the writers reflection on history and his concern of reality. composed of four volumes, the novel is not only well-structured but also demonstrates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characters. this paper analyzes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writing of historical novels, such as, what kind of concept of history should be employed in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ical novels,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cts and fict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ical characters and artistic representations, the narratives of historical novels,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culture, the issue of historical space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 centered around those issues, this paper offer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skillful representation of a historical character in xiongs novel. keywords: zhang juzheng historical novel historical character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近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数。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言引言 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的新时期文 学中,历史小说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看到,不仅有相当多的作品产生过 强烈的社会反响,而且有相当多根据历史小说改编的影视成为家喻户晓的节目。一 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醉心于历史小说创作与历史小说欣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文坛上,历史小说创作不仅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也出现了 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诸如用什么样的看历史的方式来主导历史小说创作,历史小 说史与文的关系,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关系,历史小说的叙述语言等,这些都是 影响到历史小说思想艺术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需要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加以回 答和解决的问题。 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部引人注目的历史小说长卷, 那就是湖北作 家熊召政的四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史诗式的 历史小说长卷写的是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后期一场由封建社会杰出政治家张居正所 领导的改革运动,即史称“万历新政”的十几年波澜起伏的历程。 张居正洋洋百余 万言,笔涉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塑造了上至皇家巨宦,下至贩夫走 卒、三教九流的各种各样人物,“复活”了一个已经消逝了 400 余年的时代的面貌。 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里,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非同凡响的大制作。它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说的蜂起,读者的接纳,当会渐渐显露出来。 张居正不仅被评论界看作是近二十多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以心灵吟唱历 史,以史笔重构文化”1,具有史诗规模和史诗价值的优秀的历史小说佳构,而且因为 它用创作实践回答了历史小说创作中若干重大问题而备受瞩目。 本文不仅试图阐述张居正的思想艺术成就,而且重在考察作者如何通过作品 成功塑造历史人物张居正的文学形象。 1 何镇邦: 与历史小说创作 见南方文坛2003 年 6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 关于看历史的方式及创作选材关于看历史的方式及创作选材 看历史的方式,简要的说就是指人对于历史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 看历史的方式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十分重要。其实,不仅历史学家需要看历史的方式, 以历史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家同样需要梳理清的看历史的方式。由于作品主人公身为 首辅的地位,本章从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与宰相的关系谈起,梳理作者看历史的方 式与创作选材的关系,为后文分析解读作者在这种看历史方式的主导下的创作姿态 以及创作成果做出铺垫。 1.1 从皇帝与宰相谈起从皇帝与宰相谈起 作者熊召政说:“要想弄清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皇权统治或者国务活动家的基本 特征,应该着重关注两个系列的人物,一是从秦始皇到光绪的皇帝系列,二是从李 斯到翁同龢的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系列。”1 如果将这两个系列的人物作大致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优秀的宰相远多于优 秀的皇帝。帝王系列的人物治国能力表现出的是一条一直向下的曲线,而宰相系列 的人物治国能力则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其中原因,因为皇帝是世袭 制,他们的权力是由出身所决定的;而宰相们则多半是需要凭着真才实学才能一步 一步艰难攀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高峰。因此,除了改朝换代留下的开国皇帝 以及为数不多的明君圣主具有赫赫武功外,绝大多数的帝王都是荒唐与平庸的人物, 如过眼云烟般消逝在历史的荒烟蔓草中。有趣的是,一个暴君或一个庸君的身边, 往往都会有一个聪明的善于协调平衡各方面关系的宰相。而掌握王朝政治操作的宰 相们,用他们的斡旋与努力,保护国家不至于过分动荡,保护着世袭的皇权的延续。 中国的皇帝中,英明君主屈指可数,宰相们中则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 商鞅、魏征、王安石等等,莫不都是宰相出身。当然,宰相中也出过李林甫、秦桧、 严嵩之类的奸佞。可以说宰相们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缩影。 1 熊召政: 让历史复活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谈 见文艺新现察2001 年第 9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与皇帝相比较,宰相这一阶层的人格具有两重性。”1一方面,宰相们都是通过一定 的选拔制度走上权力巅峰的,以“士”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是“学而优则仕”的代表, 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日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另一方面, “士” 所崇尚的道德与残酷的现实大相径庭。如果要建立事功,他们必须学会隐藏自己。 宰相们与其说是为国服务,不如说是为皇帝效劳。 中国素以集权政治闻世,中国的集权政治是典型的“家天下”政治。在家尽孝, 在朝尽忠,天经地义。虽然忠是孝的放大,孝的原则就是忠的原则,但是国之不存, 家何以安?忠在等级上明显要高于孝。在忠孝不能两全时,中国人一般多会放弃孝 而选择尽忠。然而,国是皇室的国,所谓精忠报国,忠的是皇帝,报的是皇帝。高 拱说得好:“我们作大臣的,第一件美德就是要忠君,爱皇上所爱,恨皇上所恨”2还 是高拱说得好:“天子无私事!”3既然如此,那么若要尽忠,就必须无条件地敬上,“爱 皇上所爱,恨皇上所恨”,而根本用不着考虑这个皇上是少是老、是男是女,是精是 傻万历皇帝登基时还是小孩子,但坐上龙椅就是天子,照样接受满朝文武的跪 拜,话语一出就是圣旨,威震天下。 “为臣者莫不以忠于皇室为头等职事,尽管这 种忠常常是不得己而为之,多半是虚伪的。”4 看皇上的眼色行事,宰相们怎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他既要曲意承上,又要“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既要心存社稷,又必须照料苍生;他既是帝师,又是奴仆;既 为虎作伥,弃道德如敝展,又稍有不慎,自己也就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5 1.2 关于看历史的方式及创作选材关于看历史的方式及创作选材 分析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小说, 我们很容易发现, 有什么样的看历史的方式 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历史小说。 比如, 当“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看历史的方 式占统治地位的时候,20 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小说,尤其是长篇 1 熊召政: 让历史复活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谈 见文艺新现察2001 年第 9 期 2张居正第一卷木兰歌第 214 页 熊召政著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3张居正第一卷木兰歌第 188 页 熊召政著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4 昌切: 一个情字,如何了得评 见小说评论2001 年第四期 5 熊召政: 让历史复活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谈 见文艺新现察2001 年第 9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历史小说,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主要素材。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清代末年 的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几乎都进入了历史小说。 而从 20 世纪的 90 年代以来,崇拜皇权的民族心理盛行,写帝王生活、歌颂皇权的 历史小说又成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热点。以清代为例,历朝的帝王都成了历史小 说的主人公,清宫戏成了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这也是一种流行的看历史的方式导 致的结果。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小说作品,刻画了不少农民起 义领袖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们的业绩,固然值得肯定,但是由于看不到农民起义 及其领袖人物的历史局限,往往留下了很多艺术缺陷。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写宫 廷帝王的文学作品,往往存在着美化帝王、歌颂皇权、无原则地拔高封建帝王形象 等严重问题。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写的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场改革运动。在审视这一历史 事件和有关历史人物并进行艺术转化时,考察小说作者熊召政看历史的方式十分重 要。在谈至张居正的创作动机时,他这样说:“选择张居正,我基于三个考 虑:一、他是典型的士的代表;二、他所领导施行的万历新政,比之商鞍、王安 石推行的改革要成功得多;三、明代的国家体制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1基于我们上 一节对中国封建社会宰相这一角色的分析,从上述摘抄的作者谈话中,我们基本可 以看到作家看历史的方式,看到他在其看历史方式的指导下对“万历新政”这一历史 事件和有关历史人物的基本态度。“这种看历史的方式就是看到张居正这样的“士”的 代表人物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去进行艰难的改革和这一改革运动在历史上所 起的积极作用,从而去描述它、赞颂它。”2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具体描述“万历新政”的改革过程,如 何评价有关的主要历史人物,如何在这种描述与评价中体现他看历史的方式。 我们看到, 首先, 作者对隆庆皇帝朱载和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两个最高的统治者和 皇权的代表者所持批判的态度。在明朝的隆庆时代,由于隆庆皇帝朱载整日沉洒酒 色,荒淫无度,不理政事,使日益走下坡路的朱明王朝明显露出“下世的光景”。在 小说的第一卷木兰歌中,作者一方面描写内阁中张居正与首辅高拱之间的斗争, 1 熊召政: 让历史复活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谈 见文艺新现察2001 年第 9 期 2 何镇邦: 与历史小说创作 见南方文坛2003 年 6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另一方面也写出隆庆皇帝的荒淫与朱明王朝颓败的景象。而对于 10 岁继位的万历皇 帝朱翊钧,在张居正辅佑下和其母李太后的严加管教下,童稚的天真可爱;可是在 张居正病故后,他一面享受着张居正所领导施行的“万历新政”带来的福惠,一面却 下令对张居正进行最为残酷的清算,剥夺了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全部封赠,家产尽 抄,亲人或死或谪。这一笔,“写尽了封建极权统治的寡恩与残忍。”1 其次,再看作者对张居正和“万历新政”的改革进程的描写。熊召政用浓墨重彩描 述发生于四百多年前的这场由封建社会杰出政治家张居正所领导和实施的改革运 动,复活这段历史,表现出作为一个作家的历史责任感。他说:“让历史复活,使今 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这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同 时也是作家的责任。”2作者正是以这么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来沟通历史与当代;以体 现文学自觉的忧患意识去描述和复活四百多年前的“万历新政”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张 居正等历史人物的。作者用了一卷的篇幅描写实行“万历新政”之前张居正与高拱的 斗争;后来又写了他为了推行新政同李太后的周旋以及同 “内相”冯保的联合;生动 地描绘出实行“万历新政”十几年中朝野波澜迭起的斗争历程。 “京察”和胡椒苏木折俸 引起的风波,实行子粒田征税招致贵戚的痛恨和反对,“夺情”风波,武昌学潮的平 定,严惩贪污税款的荆州知府赵谦,诛杀设书院、蛊惑人心的何心隐,一个回合接 着一个回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作者也写到这场改革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的好 处,原来空虚的国库充实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安定了。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 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 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 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3 明史中这段记载,为小说的历史真实提供了佐证。 在“赈灾情急抱病面圣”4这个故事的情节中,为处置在德胜门内闹事的叫化子一 案,张居正病中找到两个来自大名府和真定府的叫化子询问实情,了解到两地灾情 1 何镇邦: 与历史小说创作 见南方文坛2003 年 6 月 2 熊召政: 让历史复活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谈 见文艺新现察2001 年第 9 期 3 (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张居正第四卷火凤凰第十八回 熊召政著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严重、两地官府逼赋严重的态势,在生命垂危之际,张居正仍让人抬到平台面见万 历皇帝,劝阻小皇帝切不可轻率把带头闹事的叫化子抓起来严惩,要小皇帝安抚灾 民和惩办逼赋的地方官。从这一事件的描述中,的确可以看到张居正和他所推行的 改革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看到张居正的爱民之心。 写四百多年前的改革,复活这段历史,当然不是为了写这场改革而写这场改革, 更不是简单的肯定和赞颂,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忧患意识和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以便 鉴古知今。我以为,熊召政的这种看历史的方式主导下的创作姿态以及创作成果, 都是信得肯定的。1 1 何镇邦: 与历史小说创作 见南方文坛2003 年 6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2 作品的结构作品的结构 塑造历史人物,在时空再现上是非现在性的,在历史形态或文化的展示上,也 是非现实性的,这对创作主体不仅构成了一种创作诱惑,而且也意味着一种挑战。 作者的看历史方式与创作选材的关系,回答了为何写。作品结构分析,将告诉我们 写得是什么样? 熊召政原是诗人,擅长写政治抒情诗,曾因发表“干预生活”的诗歌请举起森 林一般的手,制止而引起争议。后来转写报告文学,仍痛击时政弊端。1980 年代 末、1990 年代初因故弃文从商。熊召政“在商海闯荡数年,日日周旋在官场与商场之 间,对官商两界的内幕多所了解,深有体会。重新操笔写小说,自然会推己及人, 取今用古,揭露中国集权政治黑幕。”1 写张居正,这和张居正是荆州府江陵县人有直接关联。熊召政作为湖北籍的作 家,自然会对张居正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同乡给予格外的关注。熊召政将创作目 标锁定张居正,体现出老乡情感的偏向。 熊召政构思创作张居正 ,还出于另一层原因。熊召政认为,一个不具备忧患 意识的作家,又怎能与笔下的历史人物作穿越时空的心灵沟通?熊召政创作的张 居正 ,切合了我们当今时代改革的大环境,透视的是当代的社会现实,对现实起到 一种镜鉴的作用。 小说张居正分为四卷,第一卷木兰歌从明朝隆庆六年二月写起,到六 月中旬新帝登基改年号万历止,仅是四个月时间,却以 32 万字的篇幅重彩渲染,叙 事泼墨如雨,情节密度大,包容的内容也比较多。张居正出场,正赶上广西匪患猖 獗,国库亏空,大臣专权,吏治腐败。权臣宦官之间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宫内的 争斗也延伸到宫外,门生朋党、故旧侠客无不卷入宫内权势间的恶斗。小说对万历 登基前的社会政治状况及官场黑幕做了清晰的交代,为刻画张居正的形象作了铺垫。 这一卷最突出的矛盾集中在次辅张居正与首辅高拱之间首辅之位的争夺上。小 1 昌切: 一个情字,如何了得评 见小说评论2001 年第四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说对张居正的刻画是以高拱为衬托的,对高拱的塑造在这一卷中至关重要。正因为 小说写足了高拱的强悍与心黑手辣,才突出了张居正深藏城府,喜怒不形于色,绵 里藏针的个性,才体现出张的谋略和后发制人的厉害。张居正远不及高拱宫里宫外 势力强大,但他巧妙地利用几个看似弱势却很关键的人物,如十岁小皇帝的母亲李 贵妃、陈皇后,小皇帝的大伴宦官冯保,甚至还有宫里一帮太监和侍女,最终取得 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张居正和高拱的一升一贬,一进一退,一荣一衰虽定锤于 一日,其斗智斗勇却贯穿全卷,正是这渐趋紧张的争斗情节和精彩纷呈的场面吸引 着读者,使读者对张居正这一人物的了解有了清晰的轮廓。”1 第二卷水龙吟在叙述节奏上明显地舒缓了下来,前两卷基本上给人留下的 是一张一弛的印象。登上了首辅之位的张居正开始了十年的执掌朝政生涯,他踌躇 满志,意欲重振朝纲,改变颓废局面。 水龙吟围绕着事件着笔,随处生发故事, 铺展结实具体,细节描摹细腻生动,整个过程写得丰厚饱满,文采斐然。不足之处 是,这一卷在详写和略写的安排上却有失轻重。胡椒苏木折俸引发的风波写得过于 铺排详尽,这只是张居正处置危难的背景,他本人并不是其中主角。而那些对刻画 张居正人物性格及治国才能至关重要的事件,诸如治理整顿十八衙门,尽数更换不 称职的部院大臣;进行京察,在京城树立起远胜于高拱的威望;通过拟票间接地控 制朝纲政局等能体现张居正治国才能的地方却写得有些不足。 第三卷金缕曲真正使张居正的形象树立起来,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金 缕曲着力描写了张居正因大力推行新政、整饬吏治、改革赋税、惩抑豪强所激起 的各种社会冲突,并通过朝野上下、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张 居正老成深算、多谋善断的政治才能。而且也“通过叙写张居正一系列具体的施政措 施,全面立体地完成了对这一历史人物的重塑”2。 金缕曲的叙事波澜起伏,情节场景描写色彩纷呈。通过对种种改革举措的 渲染,正面地展示了张居正的治国才略,以及他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忍到极致、 辣到十分的政治手腕。既写足了官场上铁面如霜的张居正,而且也通过他对玉娘的 1 蔚蓝: 历史空间中的审美发现和理性阐释读熊召政的长篇系列小说 见江汉大学学报2003 年 10 月 2 蔚蓝: 历史空间中的审美发现和理性阐释读熊召政的长篇系列小说 见江汉大学学报2003 年 10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怜香惜玉,柔情似水的细腻情感,衬写出与他铁面论政时完全不同的另一层人性, 从“铁面宰相”到“温情丈夫”,作家对其多重复杂的人格进行了多面性的透视。 火凤凰以张居正命运的大起大落作为开篇和结尾,在整体构架上采用了升 降式的结构。作为大明王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首辅张居正南归葬父,其享受的待 遇规格已与帝王无异,其显赫之势,达到人臣之极。但数月后的结局却孤凄悲凉, 剥夺爵号,收回诰赠,家被抄,坟被毁,家人或蒙冤而死或发配充军,他提拔信任 的大臣被尽数替换,所有与他有关系的人都遭到彻底清算。在这种极端对比中,作 品映衬出了张居正的悲剧,以及官场风云变幻的险恶。 火凤凰作为收尾之作,留下了明显的缺憾,尽管在篇幅上有 40 万字,占据 着四卷之首,但整个节奏明显松散下来,头绪繁多,上场的人物太多,牵涉的问题 和事件也太多,许多事匆匆带过,难以将视线全部聚焦到张居正身上。笔墨用得分 散,也就不能充分集中调动读者的情绪。这一卷在写法上有些急促,又因忙于给众 多的人物退场逐一地做交代,如李太后、冯保、玉娘、高拱、金学曾等主要人物, 还有张居正所重用的官员,以及门生家人等等,所以叙事显得过于直接和粗糙。“有 时候小说的结局并不重要,人们更关注的是人物在其命运路途中的精彩纷呈。正因 为性格、情感和细节的吸引,才会去关心结局,才会在没有结局的文本的空白中去 充填想象。”1 1 蔚蓝: 历史空间中的审美发现和理性阐释读熊召政的长篇系列小说 见江汉大学学报2003 年 10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3 张居正的形象塑造张居正的形象塑造 塑造历史人物,在时空再现上是非现在性的,在历史生存形态或文化情致的展 示上,也是非现实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历史真实以及从“史”到“文”的转化问题,以 及历史人物原型与艺术形象的转化问题。 3.1 关于作品的历史真实关于作品的历史真实 什么是历史真实?就小说而言, 历史真实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某些言行 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某一种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的真实。熊召政认为: “所谓历史的真实,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一、典章制度的真实;二、风俗民情的 真实;三、文化的真实。前两个真实是形而下的,比较容易做到,第三个真实是形 而上的,最难做到。前两个形似,第三个是神似。形神兼备,才可算是历史小说的 上乘之作。”1 对照其作品张居正 ,我们可以发现,熊召政正是从他所说的历史真实的三个 方面,从形神兼备的角度来营造明代中后期独特的历史氛围,生动地描述“万历新 政”,实现历史真实并完成从“史”到“文”的转化。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对明代的典章制度,从官职沿革,宫、府的官职设置、大小 经筵以及各种仪式甚至皇帝诏书的十种体例,天子十三方印鉴的不同用法,都有翔 实、准确的描写。这种典章制度的真实描写,为读者提供了解封建社会制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其次,小说中还有关于风俗民情的描写,诸如 棋盘街的市井风情,大内紫禁城内声势浩人的鳌山灯会,大隆福寺内的非凡气势等, 此外,还有像有关祁福法会宗教仪式的精细描写,还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小说中 诸多风俗民情的描写,不限于京城,也涉及扬州、南京、荆州、武昌等繁华都市, 南岳衡山、东岳泰山等名胜以及广西边鄙之地的风情,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对营 造真实的历史氛围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有关于文化真实的描写,小说中抄录 1 熊召政: 让历史复活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谈 见文艺新现察2001 年第 9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的有关的诗、词、歌、赋,以及作者代小说中的人物拟作的用于酬唱的诗词歌赋以 及民间俚曲,惟妙惟肖,别有韵致。“这些诗、词、歌、赋和散曲、俚曲,营造了一 种文化氛围,表现了文化的真实,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 3.2 从从“史史”到到“文文”的转化的转化 抓住了历史的真实, 从各方面去表现历史的真实, 这是历史小说创作重要的一环。 下一步重要的就是善于把史料转化为文学形象,把历史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 总的说来, 张居正在解决从史料到文学,从历史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的转化, 也就是处理史与文的关系,其成功的做法是:“在涉及当时的典章制度、风俗民情以 及文化真实的细节时,要力求准确精细,于史有据,以便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氛围; 但是,在编织小说的情节时,却既要注意做到于史有据,又要按照小说创作的艺术 规律进行大胆的虚构和艺术想像,做到既忠于历史,更要像小说,因为说到底小说 是文学作品而非史料,史仅仅是历史小说在题材方面的某些限定和特征。”2 以张居正第一卷水龙吟的情节交排为例,整卷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为 整顿吏治而实行的“京察”,此事虚写;一是隆庆六年夏秋之际朝廷对京师一两万官 吏实行胡椒苏木折俸,此为实写。从储济仓前武夫闹事,到童立本被迫悬梁自尽, 从高拱余党王希烈、魏学曾借公祭童立本之机对张居正以及其新政示威施压,到一 场大火烧毁了作为公祭地的老胡同,烧焦了童立本的尸体及其傻儿子,从王希烈畏 罪自尽,到高拱余党被完全摧毁。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紧扣。可见在编织 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时,既要于史有据,又要大胆虚构想像。 3.3 关于历史人物原型与艺术形象的转化关于历史人物原型与艺术形象的转化 历史小说同现实题材的小说一样,都以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为其重要任务。但 是,作为原型的历史人物不等同于历史小说中同名同姓的艺术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 ,以近一百五十万言的篇幅描写明代中后期杰出的政治 1 何镇邦: 与历史小说创作 见南方文坛2003 年 6 月 2 何镇邦: 与历史小说创作 见南方文坛2003 年 6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家张居正及其所领导和实施的史称“万历新政”的改革运动,成功地塑造了张居正这 个封建社会改革家的艺术典型。小说并且刻画了从皇帝、太监到各种各样的官吏、 富商、侠客、侍妾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熊召政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除少数人 物,如张居正的侍妾玉娘,纯属虚构外,大部分都有与其对等的历史人物作为原型, 因此在创作中,都有一个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的转化过程。 明史记载: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 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 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授编修,请急归, 亡何还职。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 也。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迁右中允,领国子司 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寻还理坊事,迁侍裕邸讲读。王甚贤之,邸中中官 亦无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数从问书义,颇及天下事。寻迁右谕德兼侍读,进侍讲学士, 领院事。1 以上是明史中关于张居正的史料。但是,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典型,则需要作 更深入的开掘和更集中的表现。作者通过长达十几年的“万历新政”的施行和施行之 中复杂尖锐的斗争过程的描述,来塑造这一历史伟人的形象。 张居正作为封建社会“士”的最高层代表, 目睹国家财政枯竭, 贪官污吏肆行无忌, 皇亲贵戚坐拥特权欲壑难填,贪、散、懈等“官场三蠢”成风,明王朝已表现出颓败 之势,如不动大手术进行改革就难以挽回这种颓势,天下苍生就要受苦,因此,他 决心依靠皇权,联合“内相”,推行这场面临各种势力反对和抵制的改革,虽“毁家殉 国”在所不惜。 文中在写到张居正同户部尚书王国光、 山东巡抚杨本庵商议以山东为试点在全国 展开清田这一重大改革举措时,张居正慷慨陈词:“为朝廷、为天下苍生计,我张居 正旱就做好了毁家殉国的准备,虽陷阱满路,众钻攒体,又有何惧?”2在这儿,不仅 可以看到张居正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也可以看到为朝廷、为苍生计的忧患意识。 1 (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第一十三回 熊召政著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张居正的艺术形象能够放出光彩,对我们有所启迪和鞭策。 文中还有,张居正为了取得皇权的支持,对李太后和朱翊钧所做的各种工作,包括 买了风葫芦取悦尚在童稚之龄的小皇上,还有在某些地方对“内相”冯保迁就妥协, 以及在改革进程中每一步善于迂回的部署及各种策略,无不闪耀着他的政治智慧。 而无论是忧患意识,还是其政治智慧,都比较集中地揭示了张居正的文化性格。 熊召政笔下的张居正,既是一位 “铁面宰相”,又是个“柔情丈夫”。小说在多侧 面地去描绘作品主人公的形象,表现其性格的复杂性,使其形象丰满立体。张居正 的铁面无私,办事果断,在小说中可以随时举出事例。诸如他拆毁荆州知府赵谦为 奉承他而在荆州建的牌坊;他敢于在皇帝、太后面前道出赵谦送他父亲张文明一千 二百亩良田的事实,不忌讳揭自己的家丑;如此等等,均能看出他的“铁面无私”的 一面。但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男人,这不仅表现在对待他所钟爱的才貌双全的玉娘 身上,也表现在他于平台教小皇帝玩风葫芦和抱病面圣妥善处理叫花子闹事事件上。 熊召政还注意写出张居正的悲剧性格和悲剧结局, 使其形象具有悲剧色彩, 在审 美层次上又有所提升。 火凤凰一卷,标题就具有悲剧性,作者在相当多地方展示 了张居正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客观上,小皇帝已大成人,准备“亲政”,而张居 正不能应变,仍然执掌朝政如初,这就有在“曲流馆事件”后为朱诩钧代拟“罪己诏” 等事件发生,也就必然遭到死后遭清算的结局;再从主观上看,张居正功成名就之 后,居功自傲、沉迷权力,于是就有晚年纵欲伤身,重用巴结奉承小人钱普等事发 生。“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 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苍头游七入赀为官, 勋戚文武之臣多与往还,通姻好。七具衣冠报谒,列于士大夫。世以此益恶之。”1这 些,也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锅根。 总之,张居正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从此中国当代文学画廊中又增添了一位封 建社会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和名宰相的艺术形象。“张居正形象的成功塑造,固然得 力于熊召政对明代中后期社会政治史料以及张居正的有关史料的梳理和掌握,但更 重要的还是由于他坚持按照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来塑造张居正的形象,完成从一个 1 (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的转化。”1 除成功地创造了张居正这一艺术形象外, 张居正还写活了上百个形形色色的 人物形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纯属作者虚构的人物玉娘, 玉娘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个理想色彩极浓的重要人物,全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邵大侠、高拱、张居正等都有关联。一曲木兰歌悲切凄清,拉开全书冗长的序 幕;一曲火凤凰潜然悲怆,将张居正的功过交给世人品评,为熊召政的张居 正落下帷幕。“作家安排玉娘贯串与四卷之中,她的形象对于推动小说发展起了很 大作用。”2 玉娘在熊召政的笔下,有着传统理想人格的光辉:明事达理,知恩必报,忠贞 刚烈,憎爱分明。她漂亮聪明却出身低微,她存在的意义就是被人当做一件礼物拿 来送人,做玩物,供人欣赏把玩品味。但她却有着大丈夫的襟怀,敢爱敢恨,知恩 图报,最终,她在张居正墓前喝了毒酒,以死殉情。从人物表现上纵观玉娘的塑造, 她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 她突出了男人们政治家的心机手腕, 失落了她自己。 “但 其塑造所传达出的作者之审美理想和诗意追求,却是和中国传统文人意趣相承接。 ”3 3.4 张居正艺术形象塑造的特点张居正艺术形象塑造的特点 张居正作品涉及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塑造了上至皇家巨宦, 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的各种各样人物,“复活”了一个已经消逝了 400 余年的时 代的面貌。在它所描绘的那一段历史长河的波涛之上,张居正形象作为一个劈波斩 浪、履艰蹈险的弄潮儿,一个特立独行、磊落奇伟的改革政治家,始终被置于艺术 的追光之中。“分析并估量这一有深广背景、有跌宕命运、有幽深心路、有奇崛个性 的典型人物的价值,是评价张居正的关键。”4 张居正这一艺术形象的价值与意义,它在艺术塑造上的特点何在呢? 第一,这是封建社会改革政治家的艺术典型。“它的原型虽然是历史人物,但它 1 何镇邦: 与历史小说创作 见南方文坛2003 年 6 月 2 孙祖娟: ( 玉娘理想人格的塑造 见长江大学学报2004 年 2 月 3 孙祖娟: ( 玉娘理想人格的塑造 见长江大学学报2004 年 2 月 4 曾镇南: 封建社会改革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读长篇小说 见中国图书评论2004 年 3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的精魂却烙有现实性的印痕,有着时代的启示意义。”1 一个历史题材作品的作家,其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和他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 脉动的感应,精神的把握之间,有着一条隐隐约约但又确凿无疑的联系的线。目前, 以封建社会历史变法为素材,注入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还比较鲜见。张居正及万 历新政,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原生荒地。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熊召政,把自己从近 20 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中获得的闻见感思,情愫梦想,全部注入到有关张 居正和万历新政的历史素材之中,终于塑造出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改革家张居正形象。 第二,这是历史小说人物画廊出现的具有较高艺术真实性,在概括性与个性化 方面取得比较匀称的成就的艺术典型。作品既充分写出了是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 形势,呼唤并造就出张居正这样一个特别人物,又充分写出他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 历史形势下,以的特定方式,上演了由他既当导演又当主演的改革戏剧;既充分写 出了张居正独特的历史改革事业在他生命中的投影,又充分写出了张居正独特的性 格对他的改革事业上的影响,并把这两者都展示为一个发展的过程。 作品塑造张居正,立足于揭示他与时代的关系,与同时代人的关系,着眼于他 所身历的的事件与他所感的心理变迁的交织。以第一卷写张居正取高拱首辅之位而 代之的过程而论, “作家并不是肤浅地把张、 高之争简单化地处理为改革者与守旧者、 志士仁人与权臣势要的斗争,而是用冷峻刻深的笔触,写出两个各怀治国之志的干 练大臣在特定政治体制内的碰撞,写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强项与弱点。”2又如第二卷 写张居正与借胡椒苏木折傣起而反对新政的高拱一派的魏学曾、王希烈的斗争,第 三卷写“奇情风波”中反对张居正“夺情”留任的众言官的惨烈举措, 也都避免了对参与 其事的历史人物做简单的道德评价,而采取客观循实的现实主义描写手法。 第三、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之上,作者又能以飘逸的笔致,穿插一些浪漫的情节 与人物,并用“木兰辞”、“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等词曲,总摄各卷的情调与韵 味,使全书平添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诗意,这也是张居正一书的显著特色。 张居正形象的塑造,从总体评价上是成功的。值得肯定的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创 作中,始终贯穿着熊召政的理性透视。他从历史审视的角度,研究历史并从中寻找历史 的潜在暗示,以“楚狂人”为思考契机,从而确认了写这个人物的总体基调和大致走向。 1 曾镇南: 封建社会改革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读长篇小说 见中国图书评论2004 年 3 月 2 曾镇南: 封建社会改革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读长篇小说 见中国图书评论2004 年 3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4 作品的诗性叙事与对历史的本真书写作品的诗性叙事与对历史的本真书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小说创作的全部活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主体认知同历 史进行对接,并且将其转换成特殊的审美艺术形态。因此,从文本的构成来看,它 往往同时涵盖了历史和艺术的双重因素。这是历史小说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 优秀的历史文学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当下文化重建。对历史精神的把握和对 人性本真的书写,是决定历史小说境界的关键所在。 评论家说: 熊召政的小说张居正以具有典型文化意蕴的权力关系为叙事框架,演绎了一场转型 期变法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展现了中国文化烂熟期的复杂人性。 这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焦虑。和谐而颇具张力的叙事风格、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观照、严 谨而不失灵动的文化立场以及典雅而充满诗性的叙事语言使得该书在当下历史小说创作中 显得成热稳健而又别具一格。1 4.1 对历史精神的把握对历史精神的把握 任何变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综观中国历次变法,大体有以下两种 历史背景:一种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中国式的宗法政治和土 地私有制是其根本原因。另一种是新或外来的经济文化因素的催生。就万历新政而 言,是两种因素兼而有之。 晚明是中国社会代向近代的转型期。新旧文化相互纠缠、碰撞和融合,在此时形 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 国家的政治生活。此外,“阳明心学”的传播和私学书院的兴起,也对官方教育体系 和传统意识形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所有这些,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揭 示。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社会,仍被强硬地纳入传统政治体制和价值体系 内运行,新的经济文化因素只有依附皇权才能有所作为。 小说中邵大侠依靠以布衣身份介入宫廷的政治斗争发家致富, 郝一标靠勾结官府 1 吴秀明,杨鼎: 张居正 :权力“铁二角”下变法悲剧与作家的诗性叙事 见中山大学学报2006 年第 三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走私做布匹生意,商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这种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 内涵。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新思潮也与传统的纲常礼教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在 张居正就任首辅前,“心学”代表人物何心隐可以跳出宗法礼教的羁绊建议张居正“清 巨室”、“用循史”,以天下为己任进行变革;然而当变法影响到他的话语权力,就转 而站在礼教的立场上批评张居正不回家守制为亡父尽孝,煽动士子们起来反对张居 正“夺情”留任。这说明骨子里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规范。 然而在封建年代, 张居正的变法也毕竟只是在扩大内阁权力、 与冯保等宦官勾结 的专制集权政策的基础上展开的。他的整饬史治、整顿税收等措施,不但不能从根 木上改变明王朝松弛慵懒的政治体制,相反因损及贪官庸吏、皇亲国戚们的利益而 招致他们的阻挠反对乃至最终清算。 另外,张居正压制言路、取缔书院的文化专制政策也加剧了专制和思想禁锢。 这也从一个侧而显示作者在叙述万历新政时,态度是十分清醒和冷峻的。“他并不因 笔下人物是改革家而对其功绩做出不恰当的夸大,而是努力写出这场变法的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