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列子》文本考辨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列子》文本考辨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列子》文本考辨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列子》文本考辨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列子》文本考辨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列子学派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流派,列子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列子则是该学派著 述的总集。列子一书以其“贵虚”的思想、丰富多彩的寓言闻名于世,有着极大的思 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但由于列子成书后屡经后人整理,于是历代学者对列子其人及列 子其书提出了质疑。在激烈的论争下,学界对列子文本的解读则稍显薄弱。尤其是 近代以来,“列子伪书说”大行其道,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列子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研 究。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对列子的真伪进行了深入的考辨。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列 子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列子文本考辨。本章的考辨集中于四个方面:列子是否实有其人、列子 真伪考辨、列子一书的作者、列子的成书年代。不少先秦著作提到了列子其人,可 以说明确实有列子存在。刘向的列子叙录及张湛的列子序二篇文字的真假则是列 子真伪的中心问题。本章梳理了历代学者对这两篇文字的质疑,力证列子的真实性。 本章根据先秦子书的成书体例,推断列子作者为列子的后学。另据相关文献,推断列 子定稿应在公元前2 7 8 年之后。 第二章,列子的思想价值。本章侧重于挖掘列子一书的思想价值,重点是列 子与道家黄老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列子是早期黄老著作、列子与稷 下黄老学、杨朱篇的思想价值以及列子对先秦道家思想的贡献。列子是早期黄 老学的代表,对稷下黄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杨朱篇反映了杨朱学派独特的思想主 张,列子一书在道家思想史上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三章,列子的文学价值。本章首先对列子寓言的艺术手法进行概括,然后 分别研究列子寓言的人物形象以及列子的行文风格,最后概括了列子寓言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列子寓言数量众多,亦是列子一书文学价值的集中体现。 列子寓言既运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种类繁多的人物形象,又有其独特的行文 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列子;文本考辨;思想价值;文学价值 a b s t r a c t l i e z is c h o o l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d a o i s ts c h o o li nx i a nq i n l i e z ii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 s c h o o l ,”l i ez i ”i st h et o t a ls e to fw r i t i n g so ft h es c h 0 0 1 ”l i e z i ”,ab o o kw h i c hi sf a m o u sf o r ”g u ix u ”i d e o l o g y , c o l o r f u lf a b l e h a sg r e a t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a n dl i t e r a r yv a l u e h o w e v e r , ”l i e z i ”i sd i s a p p e a ra f t e rf i n i s h i n g ,s ol i e z ia n d ”l i ez i ”w e r eq u e s t i o n e db ym a n ys c h o l a r i nt h e f i e r c ec o n t r o v e r s y , 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l i ez i ”t e x ti sw e a k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i nm o d e mt i m e s , ”l i ez ii sf a k eb o o k ”i sp o p u l a r 、杭t hm a n yp e o p l e s e r i o u s l ya f f e c t i n gt h o u g h t f u la n dl i t e r a r y s t u d i e so f ”l i ez i ”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s i t u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t r yt o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u t h e n t i c i t yo f ”l i ez i ”i n d e p t h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 ”l i ez i ”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a n dl i t e r a r yv a l u e t h i sp a p e r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l i ez i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ft h i s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 f o u ra r e a s :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e z ii nx i a nq i ni n d e e d ,”l i ez i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 t h ea u t h o ro f t h eb o o k ,t h et i m eo ff i n i s ho f ”l i ez i ”m a n yo ft h ew r i t i n g si nx i a n q i nr e f e r r e dt ol i e z i ,c a ne x p l a i nt h ee x i s t e n c el i e z ii n d e e d l i ux i a n g s ”l i ez ir e c o u n t ”a n d z h a n gz h a n s ”l i ez ip r e f a c e ”,t h i st w oa r t i c l e si st h ec e n t r a li s s u eo fa u t h e n t i c i t yo f ”l i ez i ” t h i sc h a p t e rp u ta l lt h ea r t i c l e si no r d e r , t op r o v et h ea u t h e n t i c i t yo f ”l i ez i ”a c c o r d i n gt o s t y l i s t i cr u l e sa n dl a y o u to fw r i t i n gi nx i a nq i n ,w e t a i li n f e r r e d ”l i ez i ”a u t h o ri sl i ez i s f o l l o w e r s a c c o r d i n gt or e l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 ,”l i ez i ,”s h o u l db ef i n i s h e db e f o r eb c2 7 8y e a r s c h a p t e ri i ,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o f ”l i ez i ”t h i s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e x c a v a t i o n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l i ez i ”a n dt h eh u a n g l a ot a o i s m s c h 0 0 1 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f o u ra r e a s :”l i ez i ”i sa l le a r l yh u a n g l a ob o o k ,”l i ez i ”a n dj i x i ah u a n g - l a os c h o o l ,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o f ”y a n gz h u ”l i ez i ”i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e a r l y h u a n g - l a os c h o o l ,h a sap r o f o u n de f f e c to nj ix i ah u a n gl a os c h o o l ,i t s ”y a n gz h u ”c h a p t e r r e f l e c t st h eu n i q u eo p i n i o no fy a n gz h u , ”l i ez i ,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a c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t a o i s m ,t o o c h a p t e ri i i ,t h el i t e r a r y v a l u eo f ”l i ez i ”t h i sc h a p t e rf i r s tt og e n e r a l i z et h ea r t t e c h n i q u e so f ”l i ez i ”f a b l e ,a n dt l l e nr e s e a r c h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l i ez i ”f a b l ea n dt h es t y l e o fl a n g u a g e ,a n df i n a l l ys u m m e du pt h e ”l i ez i ”f a b l e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l i ez i ”h a sal a r g en u m b e ro fa l l e g o r i e s ,a l l e g o r i e si s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e de x p r e s s i o no fl i t e r a r y v a l u e ”l i ez i ”f a b l en o to n l yt ou s eav a r i e t yo fa r t i s t i cm e a n sb u ta l s ot os c u l p t u r eaw i d e v a r i e t yo fc h a r a c t e r s ,i t sl a n g u a g eh a su n i q u es t y l e t h es t a t u so f ”l i ez i i s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i n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k e y w o r d s :l i ez i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l i t e r a r yv a l u e 2 目录 第一章列子文本考辨l 第一节列子确有其人l 第二节列子真伪考辨2 一、刘向列子叙录非伪作3 二、张湛列子序及注释非伪作6 第三节列子作者考述9 第四节列子成书年代1 0 第二章列子的思想价值。1 l 第一节列子与早期黄老学1 1 一、黄老学的产生及其早期形态1 2 二、早期黄老学的特点1 2 三、列子是早期黄老著作1 3 第二节列子与稷下黄老学1 4 一、稷下学宫及稷下黄老学1 4 二、列子黄老学的过渡性地位1 5 第三节杨朱篇的思想价值16 一、杨朱篇简论1 6 二、杨朱“贵己”、“为我”的生命哲学1 7 三、杨朱的名实观1 8 第四节列子对先秦道家思想的贡献1 9 一、列子与老子思想相似处1 9 二列子与庄子思想异同处2 0 第三章列子的文学价值2 3 第一节列子中艺术手法2 4 第二节列子中人物形象2 7 第三节列子行文之风格2 9 第四节列子寓言之地位3 1 参考文献:3 4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 6 致 射3 7 3 列子文本考辨及其价值研究 第一章列子文本考辨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均收录了列子一书,可见先秦时确有列子 其书。但列子一书命运多舛,屡遭战火而毁损散佚,其间经过了西汉刘向、东晋张嶷 ( 张湛祖父) 的两次较大整理,流传至今的列子即是经张嶷整理张湛作注的列子 八篇。 正因为列子在流传中屡遭毁损又屡经整理,因而古本列子( 即秦朝焚毁前的 版本) 早已不可见,而学界对今本列子( 张湛注本) 一直争议不绝。本章拟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考述列子其人、列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第一节列子确有其人 历史上是否有列子其人,学晁历来存有争议。最早持否定观点的是宋朝高似孙,他在 其子略中说:“然观太史公史殊不传列子,如庄周所载许由、务光之事。汉去古未远 也,许由、务光往往可稽,迁独疑之;所谓御寇之说,独见于寓言耳,迁于此讵得不致疑 耶! 周之末篇叙墨翟、禽滑厘、慎到、田骈、关尹之徒以及于周,而御寇独不在其列。岂 御寇者,其亦所谓鸿蒙、列缺者欤? 因为史记没有为之立传,庄子天下篇只 字未提,而庄子其他篇章提到列子之处多为寓言,高似孙便断定史无列子。清人姚际 恒、近人陈文波亦认同高氏观点。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如果真有列子其人其书,那么为何 介绍先秦各学派的几篇文章,如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及淮南子要略,对 列子一派毫无提及? 但是同样有不少学者对列子的存在持肯定观点。主要有:刘向、柳宗元、叶大庆、宋 濂以及任继愈、严灵峰等。其中,任继愈先生的观点很有说服力:“我们不能因为苟子 未提孙膑、公孙龙,天下未提管子、晏子、商鞅,不二未提庄子,要略未提老 子、孟子,就说这些人物和学派不存在。口3 事实上,除了庄子数次谈到列子外,还 有不少先秦典籍提到列子,如韩非子喻老篇:“列子闻之日: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 则物之有叶者寡矣。川列战国策韩策云:“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日:客何方所循? 日:治列子圉寇之言。日:何贵? 日:贵正。 h 1 吕氏春秋不二:“老聃贵柔, 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啼3 尔雅疏引尸子广泽篇:“列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的列子一书均指张湛注列子。 予贵虚。3 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尸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有力地证明 了先秦实有列子其人。此外,尽管史记未提及列子一派,但东汉班固在汉书古今 人表中提到:老子为“中上,列子为“中中 ,庄子为“中下 。口1 可见,与司马迁同为 史学大家的班固是承认先秦有列子其人的。 史记取材于先秦典籍,有关列子其人其书的记载司马迁肯定看到过,但为什么史 记有老庄的传记,唯独没有给列子立传呢? 任继愈先生认为:“司马迁很可能认为列子己融入庄子学派,故提庄略列。 随3 而西汉 时负责整理校勘列子的刘向,在其列子叙录中就提供了两种解释:“孝景皂帝时 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 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川们一是“散在民间,未有传者”,司马迁只闻其事,未见其著述, 故没有立传。二是“多寓言,与庄周相类。 列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庄子类 似,列子书中同样有许多寓言,司马迁在这一类书中选择了更具代表性的庄子。 综上所述,就现有的文献来看,至少可以证明在先秦确实有列子其人的存在。 第二节列子真伪考辨 列子的流传经过了两次散佚和两次较大的整理,第一次秦始阜焚书坑儒,列子 毁于秦火。西汉刘向加以搜集整理,删除重复,成列子八篇,留有列子新书目录 ( 又简称列子书录或列子叙录) 一文。其后列子在永嘉之乱中再次散佚。第二 次经东晋张嶷整理成列子八篇,张湛为之作注,并著有列子序一文,讲述了此书 失而复得并为之作注的过程。因此,关于列子一书的真伪,最为关键的材料就是刘向 的列子叙录以及张湛的列子序两篇文字。 但张湛注的列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对其真伪的争辩几乎贯穿始终。“伪书说 以 唐代柳宗元辨列子为发端,宋代高似孙子略更直言列子系虚构人物,附和高氏的 有朱熹、黄震和叶大庆诸人,至明代则有宋濂等人,到清代则有陈旦、钱大听、姚际恒、 姚鼐等人,近代以后对列子的质疑更是甚嚣尘上,代表人物有马叙伦、梁启超、吕思 勉、陈三立等人以及古史辨派。其中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提出了二十多条质疑列子 真伪的理由,被认为是列子辨伪问题“最集中、最系统和最全面的一番论证”n 们,其 后又有今人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一书,其附录“辨伪文字辑略”,收录了历代关于列 子的辨伪文字二十四篇,其初衷是为了“除掉得出列子是魏晋人的赝品以外,不可 能再有别的结论。”n 从此,列子系伪书几成定论。 但笔者不赞成列子系伪书的观点。我们通过对历来主张列子伪书说涉及的最 为重要的文献,即刘向列子叙录和张湛列子序加以考辨,确信列子系先秦著 作。 2 一、刘向列子叙录非伪作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 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日,撮其指意,录而奏之。”n 2 】 另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河平三年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 遗书于天下。 n 3 1 在河平三年( 公元前2 6 年) ,刘向奉诏整理先秦亡佚古籍,而曾经被秦 火毁损的列子八篇即是其成果之一。 在刘向的整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撰写奏给皇帝看的叙录。隋书经籍志 说:“每一书就,向则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川1 4 1 汇集刘向群书叙录 而成的别录一书,宋代已佚。流传至今的只有列子、晏子、战国策等七部书 的叙录。张湛注列子前附有刘向列子叙录一篇,此文记录了刘向等人搜集整理列 子的过程,大致介绍了列子其人、其学,同时对列子一书的篇目、内容及流传等情 况予以分析。全文如下: 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 一日极智) 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 朱第七( 一日达生) 说符第八 右新书定著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 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 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 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 皆以杀青,书可缮写。 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日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而穆王、 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杨子之篇唯 责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 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 司马迁不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子书 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1 5 1 列子叙录可以说是研究列子其人其书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历代学者都予以充分的 重视,但迄今学界对列子叙录的真伪仍存有疑问。 对于刘向的列子叙录,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开始怀疑是伪作。其后,马叙 伦列子伪书考、顾实 讲疏、吕思勉列子解题、陈旦 伪书新证等文亦坚持列子叙录是伪作。总结众人提出的质疑理由,较为重要的有 如下几条: 第一,列子叙录中有说法错误之处。列子叙录云:“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 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列子说符、庄子让王等篇均记载了郑相子阳遗列子粟的故 事,列子当与子阳生活在同时。而据史记郑世家:“( 郑糯公) 二十五年,郑君杀其相 子阳” 1 6 9 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后成玄英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 编公同时。 v q ,皆谓子阳乃郑编公时人。“缪”字当为“孺”之误。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中断言:“夫向搏及群书,不应有郑缪公之谬,此亦可证其为非向作也。”n 踟由于这一字之 误,姚际恒就断言列子叙录是伪作。 第二,列子中个别说法与实际不符。列子叙录中说:“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 此书颇行于世。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中加以质疑:“顾云孝景时其书颇行,则汉初 人引列子书者又何寡也? n 钔马叙伦认为,史记中列子无传,也未提及列子一 书,而汉初也极少有著作引用列子,这些都与列子叙录的说法矛盾,因而马叙伦 断定列子叙录是伪作。 第三,列子某些篇章与全书思想不一致。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庄子 应帝王等篇皆己指出,列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贵虚”。但列子叙录云:“穆王、 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杨子之篇唯贵放 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 对于穆王、汤问、力命、杨朱四篇刘向颇有 微词。陈旦 伪书新证对此评价说:“实则向叙乃伪造列子者假托以 见重,而又故设此迷离恍惚之辞,以乱人目,由今考证,力命、杨朱两篇,同出一 源,其蜕化袭取之迹,固班班可考也。呦3 陈旦认为,上述四篇不应出现在列子书中, 据此怀疑列子叙录的真实性。 客观地说,上述的观点都不无道理,但据此怀疑刘向列子叙录的真实性则未免夸 大其辞。 对于第一条理由,“缪”字确为“编 字之误。但“缪”、“襦”两字字形相近,在传 抄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误。而类似的传抄错误在古籍的流传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晋代葛洪抱 朴子遐览中曾言:“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日: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此之谓也。 比玎古书的流传经过多次传抄刻印,其间脱漏讹误在所难免,因为一字之误而 否定整篇文章是有失偏颇的。故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在列子冤词中反驳说:“姚氏以郑 缪公之误,断为序非向作,因一字之误,而疑序之全体,颇不合理。况由后人之 伪写,抑由向自误,尚未可知。”心2 1 应该说,武内先生的说法还是合乎情理的。 对于第二条理由,马达先生在 真伪考辨一书中解释说:“颇字是多义词, 它既有稍微的意思,又有很、甚的意思。广雅释诂三:颇,少也。很、甚 为后出之义。列子叙录此书颇行于世的颇字是稍微义。这样此书颇行于 世后,又遗落散在民间就不足为怪了。川嘲但是从上文看,既然统治者“贵黄老术 , 大力推崇黄老学,作为黄老思想的代表作,列子怎么可能“稍微 行于世? 从整体语 境看,“颇 的意思应该是“很、甚”。但其后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之学渐衰,导致了“及 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 另外,汉初人引用列子,仅成书于汉初的淮南子 4 就引用多达二十三处。在书籍流传极其困难的秦汉时期,引用列子应该是不算少的。 那么,为何史记没有提到列子其人其书呢? 对此,马叙伦在列子伪书考中说: “汉初百家未尽出,太史公未见列子书,不为传,何伤? 口铂认为司马迁没有见到列子, 所以没有立传。而列子叙录则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散在民间,未有传者 ;二是 “多寓言,与庄周相类”。第一条和马叙伦的观点相似,司马迁未见列子,故没有立传。 而列子和庄子一样,有许多寓言,司马迁在这一类书中选择了更具代表性的庄 子。上述解释无论哪种都合情合理。而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对此的评价却是:“太史公 安得以寓言与庄子相类,而不称? 斯则缘其剿袭庄生,用为弥缝者也。瞵1 马叙伦想当然 地认为列子抄袭了庄子,然后又为了弥补造假的漏洞伪造了列子叙录。马叙伦 的推断建立在列子系伪书的基础上,借以证明列子叙录亦是伪造,这样的观点在 列子真伪不明的情况下是不能成立的。 针对第三条理由,可以作如下解释:对于周穆王、汤问二篇,刘向认为:“迂 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 唐殷敬顺冲虚至德真经释文注日:“迂诞,疏远之大言也。” “恢诡,大怪异之言也。 啪1 这可以从刘向校书的主导思想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据汉 书楚元王传载:“而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 刘向) 领校中五经秘书。 “向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嘲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 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身具皇室血统的刘向奉行的也是儒家思想。近人孙德谦刘向 校雠学纂微中指出:“向之校雠也,六艺一略,冠于其前,已使人知经教之当崇法矣。 “可知诸子家学,刘向校雠时,胥准以经义而裁断之矣。 啪1 可见,刘向校书时亦是以儒 家经义为标准,分析评价所校之书。 因为儒家时时以“君子”自居,加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所以刘向对于“迂 诞恢诡”之言十分敏感,指出上述二篇“非君子之言”。而类似的做法在刘向校勘其他书 籍时也是常见的,比如管子书录言:“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 晓合经义 啪3 晏子书录亦日“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川湖对于管子 和晏子两书,刘向同样以是否符合儒家经典之义来加以评价。由上述几例,我们不难 发现,既要在书录中要对所校之书进行总结,又要以儒家经义为标准,对所校之书做 出评价,这正是刘向的一贯做法。因而,刘向评价穆王、汤问二篇“非君子之言也 并不能说明列子叙录系他人借刘向之名伪造。 对于力命、杨朱两篇,刘向认为“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力命篇共有 十三节文字,集中反映了命定论思想;杨朱篇则集中宣扬了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 的和意义在于追求欢乐。这两篇都是战国初期杨朱学派思想的反映,虽然同是道家著作, 但既没有提到列子,更没有阐发列子“贵虚”的思想,所以刘向说力命和杨朱与 列子整部书“不似一家之书”是有道理的。 既然力命和杨朱两篇与列子整部书“不似一家之书”,刘向为何整理列 子时保留了这两篇? 刘向校雠的原则之一是删复重,但并不是删掉所有复重。例如校理晏子时,“又 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辨 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川3 订对于晏子 一书,虽然有“复重”、“文辞颇异”之处,但“亦不敢失 。又如,对待韩非子饬令 篇与商君书靳令篇,两篇文字相差不大,但学术渊流有所不同,刘向将两篇都保 留了下来。同样,对待力命和杨朱两篇,刘向疑者存疑,仍然将之收入列子。 另外,列子叙录非伪在许多学术大家的著作里得到验证。如清入姚振宗七略别 录佚文序、近代王国维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等文认为,关尹子、子华子、于陵 子叙是后世托名刘向所作,对于列子叙录则没有任何质疑。口2 1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 明了列子叙录不是伪作。 二、张湛列子序及注释非伪作 张湛其人,史书无传,只有一些散碎的材料。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晋东宫 官名云:“湛字处度,高平人。又引张氏谱云:“湛祖嶷,正员郎。父旷,镇军司 马。湛仕至中书郎。 d 叫根据有限的材料,我们可以界定张湛生活于东晋中后期。张湛著 述也不多,唯列子注流传至今。 流传至今的列子是东晋张湛的注本,其他各种版本也是以张湛注列子为底本 的。可以说,张湛列子序及其注释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列子原作的真实性。张湛 在列子序中交代了列子失而复得的原委: 湛闻之先父日:吾先君与刘正舆、傅颍根,皆王氏之甥也,并少游外家。舅始周, 始周从兄正宗( 王宏) 、辅嗣( 王弼) ,皆好集文籍,先并得仲宣( 王粲) 家书,几将万 卷。傅氏亦世为学门。三君总角竞录奇书。及长,遭永嘉之乱,与颍根同避难南行, 车重各称力,并有所载。而寇虏弥盛,前途尚远。张谓傅日:“今将不能尽全所载, 且共料简世所稀有者,各各保录,令无遗弃。”颍根于是唯赉其祖玄、父成子集。 先君所录书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仅有存者。列子唯余杨朱、说符、 目录三卷。比乱,正舆为扬州刺州,先来过江,复在其家得四卷。寻从辅嗣女塥赵季子 家得六卷。参校有无,始得全备。口钔 这段文字详细记述了张湛祖父张嶷得书以及南渡时此书失而复得的始末。张嶷、傅颍 根、刘正舆同为王始周之外甥,能够抄录王家丰富的藏书,而这些书是由蔡邕收藏,经王粲 传到王宏、王弼的万卷书籍。在张嶷抄录的书中就有列子八篇,但南渡之后,列子 仅余三篇,靠刘正舆的四卷和王弼女婿赵季子的六卷,补全了八篇列子。 实际上,对于列子是否系张湛伪造,前代学者多语焉不详,唯独梁启超的古书 真伪及其年代对此说得极为肯定:“假造列子的张湛觉得当时学者对于老、庄 的注解很多,若不别开生面,不能出风头。而列御寇这个人,庄子中说及过;汉书 6 艺文志又有列子八篇之目。于是搜集前说,附以己见,作为列子一书。自编自 注,果然因此大出风头。 b 副其后的章太炎、顾实、陈旦等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 如果列子是张湛伪造,那么,他为之作的注与列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一 致,没有矛盾的。然而,张湛注中屡次出现了误注以及与列子思想的矛盾之处,甚至 还有对列子原文的质疑和纠正。 首先,据马达先生考证,张湛对列子原文的误注竟有四十二处之多。其中,较多 的有天瑞篇十一处,黄帝篇十一处,周穆王篇五处,仲尼篇六处。啪3 下面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天瑞:“国不足,将嫁于卫。” 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刀 此处杨伯峻与严北溟注本俱都认可张注,实则张注并不确切。清人于鬯香草续校书 中言:“嫁之言家也,将嫁于卫者,将家于卫也,故下文弟子日:先生往无反期。惟其 家于卫,不但客于卫,故往无反期也。张湛注云:自家而出谓之嫁,语本方言党晓 篇,未得此嫁字之义。黄帝篇云:列子之齐,中道而反。若但谓自家而出,即何不 云列子嫁齐乎? 要彼自不可云嫁也。 嘲1 天瑞:“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 张湛注:“画,亡也。 啪1 前人已经注意到了此处的错误。如俞樾指出:“画者,止也。论语雍也篇今女画, 孔注日:画,止也。画其终者,止之使不终也。上文云,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然 则生固不可得而常,终固不可得而止矣。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故日惑也。 “0 1 其次,张湛注所体现的思想与列子原文有着较为明显的矛盾。例如: 天瑞:“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张湛注:“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言生必由无,而无不生有。“ 由此句的上文,“黄帝书日: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等句可以 看出,此旬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无动不生无”,二是“无生有 ,张湛却理解成“无不 生有”,这是明显的张湛注与列子文本思想的不合之处。 天瑞:“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 张湛注:“天尚不能自生,岂能生物? 人尚不能自有,岂能有物? 此乃明其自生自有 也。”4 2 1 列子原文明言“皆天之所生 ,张湛注却说“天岂能生物 ,注文与原文的矛盾很 明显。 再次,张湛注并非紧扣列子原文,而是有对原书的质疑,有时张湛还会为原书加 以圆通,使之更合常理。例如: 周穆王篇:“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 ” 张湛注:“大忘者都无心虑,将何所化? 此义自云易令有心,反令有虑,盖辞有左右 7 耳。 h 3 1 此篇寓言的主角阳里华子得了失忆症,鲁国儒生自荐,打算用“化其心,变其虑”的 方法为其治病,而且从下文看儒生用此方治好了阳里华子的病。但前文交待了阳里华子几 乎忘掉了一切,儒生的对策应该是无用的。张湛发现了此处矛盾,但他加以圆通:儒生登 场是基于对比阳里华子忘病的夸张效果,因而才会有故事的前后矛盾。 杨朱篇:“杨朱日:清贞之误善之若此! 张湛注:“此诬贤负实之言,然欲有所抑扬,不得不寄责于高胜者耳。 “们 在此句的上文,杨朱对伯禽、展季的行为做出了批评,认为伯禽和展季并非真的无欲、 无情。虽然张湛对此并不认同,不过他仍然为原文提供了辩解。 再次,列子原文中的个别字词张湛本人竟然不知其义。 仲尼:“孤犊未尝有母。 张湛注:“不详此义。”h 剐 汤问:“肆咤则徒卒百万。 张注:“肆疑作叱。”m 1 如果列子系张湛伪造,那么上述的矛盾便得不到合理解释。对此,刘汝霖认为: “此书若是张湛伪造,他竟写出自己都不能明白的话,又写出与事实不合的事情而加以解 释,这种骗人的伎俩,未免太笨了。杨朱篇末尾载:老子日:名者实之宾,这本是 庄子逍遥游的话却错加在老子身上。老庄的书,本是魏晋人日常读的,若是魏晋人 作伪书,断不至有这样错误。川州杨伯峻也认为:“此书虽属伪书,而作伪者不是张湛。如 果是张湛自作自注,那就应该和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又自作注解一样,没有不解和误解 的地方。现在张湛注列子,有的地方说未详其义,有的简直注释错了。还有纠正正 文之处,如力命篇说子产杀邓析,张注便据左传纠正它。还有批评正文处,如杨 朱篇讥刺伯夷和展禽,张注便说它是此诬贤负实之言,由此也可见张湛思想和伪作 列子者有所不同。此书伪作于张湛之前,张湛或者也是上当受骗者之一。h 剐除此之 外,严北溟、严捷在列子译注前言,王强谟在列子全译前言中,也有类似的观 点。 总之,正如马达先生所言,“要确认列子是伪书,列子就非是张湛伪造不可, 否则,许多矛盾没法解决;但是说张湛是列子的伪造者,又有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否 定的理由,使得列子为张湛所伪造说根本不能成立。 h 们根据以上的材料,我们基本 可以排除张湛造假的嫌疑。 列子在流传过程中屡遭毁佚,重新整理时掺杂有后世的语句在所难免。虽然伪书 说一度占据优势,但也有不少学者坚持列子非伪。例如马达先生所著 真伪考 辨一书,洋洋洒洒三十七万字,对历来否定列子真实性的观点一一加以批驳,同时 从思想史、文学史和语言史的角度去论证列子确系先秦著作,被誉为列子真伪考 辨里程碑式的著作。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列子是先秦著作。 8 第三节列子作者考述 学界对列子作者或编者的看法,大致有如下几点: 1 、主张应是汉代人的主要有:刘汝霖。他从列子书中使用“儒生 一词,提到 了“方壶、瀛洲、蓬莱 等神山,还有女娲补天的故事,推断列子成书于汉代。加之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列子八篇,因此他认为列子最晚成书于西汉末年。咖3 2 、主张应是汉魏时人的主要有:姚鼐。姚鼐认为,流传下来的庄子、列子书, 皆非原来的模样,而是有后人的增纂。现存的列子应该是“汉魏时人所加。晦妇 3 、主张应是魏晋时人的学者最多。主要有:俞正燮、陈三立、马叙伦、陈旦、陈文 波、杨伯峻等。俞正燮推断“列子晋人王浮、葛洪以后书也。 眵2 3 陈三立认为“吾终疑 季汉魏晋之士,窥见浮屠之书,就杨朱之徒所依托,益增窜其间,且又非刘向之所尝见者; 张湛盖颇知之而未之深辨也。 喳3 1 马叙伦针对列子用词和篇章与他书相近的情况,据 此判断列子的作者是魏晋人;陈旦也据此推断列子“出于魏晋间好事之徒,绝非 原书。 泓1 陈文波主要从列子书中的思想与玄学、佛学之间的关系,推断列子诞 生于魏晋;杨伯峻则从语言史的角度加以推测,在书中找到了许多自认为是汉以后、甚至 是魏晋以后才有的词语,并据此推断列子是魏晋人的赝品。瞄3 4 、主张应是晋人所作的主要有:钱大听、梁启超。钱大昕认为列子一书直到晋 代才开始流传,因而推断列子“恐即晋人依托”。睇3 梁启超则直接认为,列子是张 湛伪造:“有一种书完全是假的,其毛病更大。学术源流都给弄乱了。譬如列子乃东 晋张湛列子注的作者采集道家之言凑合而成。”嘟3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学者根据列子中杂有秦以后的词语文句或文献资料,认为该 书是后人所撰。但此类推论仅仅说明列子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并不能彻底否定列子的 著作权。也有学者注意到学术潮流的问题,这些学者大多先认定魏晋时期的学术风气为某 种形态,然后比照列子,从中找出两者的相符之处,以印证列子为魏晋人伪作的 构想。但列子一书屡遭毁损又不断整理,上述学者的做法只能说明列子在散佚重 整的过程中杂入了某些后世的思想成分,但不能证明整部书都是魏晋人伪作。 笔者认为,对于列子的作者,我们可以从先秦诸子成书的特点中找到答案: 首先,先秦诸子著作不题撰人。章学诚有言:“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 辞,而私据为己有也。 嘲3 因此先秦古书,尤其是诸子著作,皆不题撰人。在汉书艺文 志诸子略中著录的诸子著作,都没有提到作者。如“庄子五十二篇 ,班固在书名下 注“名周,宋人。 陆卅正如余嘉锡先生所言,“上书某子,下注名某者,以其书有姓无名, 明此所谓某氏某子者,即某人耳,非谓其书皆所自撰也。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俗本 有题者,盖后人所妄增。”呻3 也就是说,现在所见的先秦诸子之作,名日某子,实际是后 人所追题的。名日某子的书未必就是某子的亲手著述。 其次,先秦诸子其书不全是自著,既有自著成分,也有后学所著。对此,余嘉锡先生 9 曾言:“后人习读汉以后书,又因隋志于古书皆题某人撰,妄求其人以实之,遂谓古 人著书,亦如后世作文,必皆本人手著。 又言:“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及其编次成书, 类出于门弟子或后学之手。 嫡也就是说,诸子的成书先是“单篇 ,然后才“编次 。最 初只有某子自著或弟子记述师说的少数几篇,在某子的学说得到较广泛的流传后,该派的 弟子或再传弟子又有相应的论述发挥,逐渐地由少到多,最后才整理成书。正如孙诒让墨 子传略中提到的:“墨子书今存五十三篇,盖多门弟子所述,不必其自著也。脚1 所以, 诸子之书虽是某子学说的汇编,但其成书却是在某子身后,因此书中会出现发生在某子身 后的事件,甚至同一本书中还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虽然诸子没有署名的传统,要分清诸子之作中何为诸子亲作,何为弟子所撰极为困难。 但可以肯定的是,列子书中的相当部分为列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列子天瑞篇 首句“子列子居郑圃,张湛注日:“载子于姓上者,首章或是弟子之所记故也。 殷敬顺 释文亦云:“冠子氏上者,着其为师也。川6 3 1 在姓前冠以“子 字,是春秋战国时弟子 对老师尊称的惯例。列子全书中出现“子列子 共计十四处三十次,可见列子后学创 作的痕迹。另外,黄帝、说符等篇还有仅称“列子”者二十余次,或许是列子本人 自撰。 另外,根据列子与其他先秦古籍相互重复的内容可以断定其作者是列子的后学。 诸子之学互相接近者,其著作往往互相传抄,而且不标注出处。据谭家健先生考证,列 子与十二种先秦古籍有雷同之处,其中与庄子相同处最多,为十九次,其他书数量不 一。列子甚至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亦有多处类似。泓3 对于列子同其他古籍的雷同之处,学界往往认为列子显然是抄自他书,并以 此作为列子系伪作的证据。但列子并非成书于列子一人,而主要是出于列子后学 之手,是列子学派著作的汇编。列子虽生在庄子之前,但列子的后学绵延至战国末期。诸 子之书有不避重复的传统,那么列子的后学借用同为道家著作的庄子某些文字又有何 妨? 以此类推,列子与其他诸子有互为重复之处,不仅不能说明列子是伪作,反 而更加证明列子是列子及其后学思想的汇编。诚如余嘉锡先生所言:“于其中杂入后 人之词者,辄指为伪作,而秦、汉以上无完书矣。不知古人著述之体,正不如是也。”钉 第四节列子成书年代 既然考证出列子定稿成书是列子的后学,那么是否意味着列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